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与动物系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健词:贵州玲东南 苗族 苗族古歌 生态伦理思想
贵州黔东南苗族至今流传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苗族古歌,民间叫“古史歌”、“古老话”,学术用语称“史诗”。这些古歌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和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黔东南苗族古歌并非苗族关于原初历史的真实记载,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口与生态平衡关系的朴素认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且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为当地苗族生态伦理意识的形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观念中,也把人类看作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遍一员,认为人与自然不仅是资源关系,更是根源关系。
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苗族古歌·开天辟地》中,借用盘歌一问一答的形式,提出万物的统一本源为云雾,人类祖先(一说认为是苗族祖先)姜央是云雾经过一系列演化生成天地万物后,由枫树心(干)生下的蝴蝶所生,其人类起源谱系可简化为“枫木一蝴蝶一人”。这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苗族从对自然界的直观体验中得出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朴素认识,却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生态伦理理念:人类是由客观实在的一系列自然物种演变而来的,人类是大自然之子,是自然界自身长期演化的结果。
既然人类源于自然,是大自然之子,人类就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共存,和谐共生。黔东南苗族古歌通过对大量自然物的拟人化,把自然万物理解成与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的生命体,表达了人类这一大地之子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友善。比如对太阳的认识,苗族古歌中描写她有感知能知痛知痒,她任性、淘气,还时常不听规劝。这些特征都是人才有而其他物体不可能具备的,但苗族正是这样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这些自然物,把它人格化。黔东南苗族不仅将太阳赋予人一样的灵性,他们还把人的灵性赋予其他自然物诸如天上的月亮、星星、雷电,地上的山石、花草、树木等身上,把它们看作是人类可敬可爱密不可分的伙伴。
在日常生活中,黔东南苗族常常把自然万物赋予人的灵性尊重之,并与之平等共处,他们甚至还把大自然视为神秘而敬畏的对象。这种敬畏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物的种种崇拜,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树崇拜,即将一些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古树看作是依附着神灵的“神树”加以祭拜,孩子多病或孩子较少的人家,都让小孩拜祭神树,以求神树的保佑。如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部落”的黔东南岂沙苗族,他们热爱自然、亲近树林、崇敬树神,认为每棵大树都有一个灵魂,是祖先的化身,正是这些灵魂的庇护才使他们的村子人畜兴旺、年年平安,认为人类只有服从自然、爱护森林才会得到神的保佑,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和报应。黔东南苗族这种认为树木有灵魂、有意识的观念,在《苗族古歌·运金运银》中有相关描述:人们砍大树造船运金运银,但是砍了半天也砍不倒,就怀疑是“树子脚下有蚂蚁,树梢枝头有鬼怪,树子才会砍不倒”。于是,砍树的鲁猛“嘴里咬着芭茅草,头上反戴三脚架,斜眉怪眼来砍树”,才把树砍倒。此外,黔东南苗族还有把个别巨石、路桥、岩洞等自然物当作“神灵之物”加以崇拜的。如雷公山掌坡村崇拜的巨石有四处,其中三处是为求子,或以孩子拜寄而祈求消灾脱难的,另一处是祈求消除耳病的。路桥崇拜则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群众之中,桥的形式有简单也有复杂的,简单的则只要在平路或沟道上铺上石块或木板即可作为桥,有的甚至在家中的地板上铺设,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加以祭拜。
二、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
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黔东南苗族古歌中提出了人、神、兽同源共祖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是兄弟般的亲情关系。在《苗族古歌·十二个蛋》中,枫香树因被诬陷而遭砍伐,枫香树心(干)变为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和燕子等。蝴蝶妈妈与水泡成亲,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姜央和雷公、龙、虎、牛、蛇、大象等众兄弟。姜央与雷公、龙、虎等既是同母,则相互之间具有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彼此之间无疑就是手足兄弟之关系了。正是基于这种观念,至今一些黔东南苗族在打猎前,要先焚香纸祈求神灵保佑。而猎得野兽后一般要先让人折一把芭茅草从头向尾刷,并且数说它的罪状后才能动,因为在他们眼里飞禽走兽有同胞兄弟情谊,兄弟之间不能伤害,如果无缘无故的杀死它们,有朝一日会受到神灵的怪罪。这种对猎物的处置方式在《苗族史诗·溯河西迁》有这样的描述:
射死岩鹰落地上,叫谁来审判,数说了它的罪状,才能剖来吃?叫鸥鹤来审判,鹃鸽身上黑,不敢数说它罪状。叫黄莺来审判,黄莺身上黄,黄莺不敢判,不敢数说它罪状。叫燕子来审判,许他吃心肝。他说只要鹰下巴,因此得到美名传,传扬了九次枯脏,六代人颂赞到今年。……(燕子审判道)“你住你的地方,我们造我们的船。跟你往天没有仇,近日没有冤,你却要吃我们爹娘,箭才射到你身上。”
虽然黔东南苗族处置动物的这种方式几无科学可言,但客观上却能防止滥杀滥伤动物,对保护动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不论是以祖先面貌出现的蝴蝶,或是古歌中作为普通成员出现的老鹰、螃蟹、水獭、青蛙、蜜蜂、黄牛等等,苗族先民们都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家庭里的不同成员,彼此和谐相处。如(苗族古歌·运金运银》中有关金子银子“滚落下东方”的过程中,娃娃鱼、蜜蜂、蜘蛛、山雀等动物纷纷喊叫着“金子和银子,滚滚下东方,都去堵水口,快把金银拦”,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劳动场景,反映了苗族劳动人民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伙伴情怀。
论文摘要:贵州外东南苗族至今流存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苗族古歌,虽然这些古歌并非苗族关于原初历史的真实记载,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口与生态平衡的朴素认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且这些思想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贵州黔东南苗族至今流传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苗族古歌,民间叫“古史歌”、“古老话”,学术用语称“史诗”。这些古歌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和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黔东南苗族古歌并非苗族关于原初历史的真实记载,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口与生态平衡关系的朴素认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且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为当地苗族生态伦理意识的形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观念中,也把人类看作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遍一员,认为人与自然不仅是资源关系,更是根源关系。
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苗族古歌·开天辟地》中,借用盘歌一问一答的形式,提出万物的统一本源为云雾,人类祖先(一说认为是苗族祖先)姜央是云雾经过一系列演化生成天地万物后,由枫树心(干)生下的蝴蝶所生,其人类起源谱系可简化为“枫木一蝴蝶一人”。这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苗族从对自然界的直观体验中得出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朴素认识,却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生态伦理理念:人类是由客观实在的一系列自然物种演变而来的,人类是大自然之子,是自然界自身长期演化的结果。
既然人类源于自然,是大自然之子,人类就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共存,和谐共生。黔东南苗族古歌通过对大量自然物的拟人化,把自然万物理解成与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的生命体,表达了人类这一大地之子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友善。比如对太阳的认识,苗族古歌中描写她有感知能知痛知痒,她任性、淘气,还时常不听规劝。这些特征都是人才有而其他物体不可能具备的,但苗族正是这样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这些自然物,把它人格化。黔东南苗族不仅将太阳赋予人一样的灵性,他们还把人的灵性赋予其他自然物诸如天上的月亮、星星、雷电,地上的山石、花草、树木等身上,把它们看作是人类可敬可爱密不可分的伙伴。
在日常生活中,黔东南苗族常常把自然万物赋予人的灵性尊重之,并与之平等共处,他们甚至还把大自然视为神秘而敬畏的对象。这种敬畏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物的种种崇拜,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树崇拜,即将一些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古树看作是依附着神灵的“神树”加以祭拜,孩子多病或孩子较少的人家,都让小孩拜祭神树,以求神树的保佑。如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部落”的黔东南岂沙苗族,他们热爱自然、亲近树林、崇敬树神,认为每棵大树都有一个灵魂,是祖先的化身,正是这些灵魂的庇护才使他们的村子人畜兴旺、年年平安,认为人类只有服从自然、爱护森林才会得到神的保佑,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和报应。黔东南苗族这种认为树木有灵魂、有意识的观念,在《苗族古歌·运金运银》中有相关描述:人们砍大树造船运金运银,但是砍了半天也砍不倒,就怀疑是“树子脚下有蚂蚁,树梢枝头有鬼怪,树子才会砍不倒”。于是,砍树的鲁猛“嘴里咬着芭茅草,头上反戴三脚架,斜眉怪眼来砍树”,才把树砍倒。此外,黔东南苗族还有把个别巨石、路桥、岩洞等自然物当作“神灵之物”加以崇拜的。如雷公山掌坡村崇拜的巨石有四处,其中三处是为求子,或以孩子拜寄而祈求消灾脱难的,另一处是祈求消除耳病的。路桥崇拜则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群众之中,桥的形式有简单也有复杂的,简单的则只要在平路或沟道上铺上石块或木板即可作为桥,有的甚至在家中的地板上铺设,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加以祭拜。
二、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
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黔东南苗族古歌中提出了人、神、兽同源共祖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是兄弟般的亲情关系。在《苗族古歌·十二个蛋》中,枫香树因被诬陷而遭砍伐,枫香树心(干)变为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和燕子等。蝴蝶妈妈与水泡成亲,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姜央和雷公、龙、虎、牛、蛇、大象等众兄弟。姜央与雷公、龙、虎等既是同母,则相互之间具有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彼此之间无疑就是手足兄弟之关系了。正是基于这种观念,至今一些黔东南苗族在打猎前,要先焚香纸祈求神灵保佑。而猎得野兽后一般要先让人折一把芭茅草从头向尾刷,并且数说它的罪状后才能动,因为在他们眼里飞禽走兽有同胞兄弟情谊,兄弟之间不能伤害,如果无缘无故的杀死它们,有朝一日会受到神灵的怪罪。这种对猎物的处置方式在《苗族史诗·溯河西迁》有这样的描述:
射死岩鹰落地上,叫谁来审判,数说了它的罪状,才能剖来吃?叫鸥鹤来审判,鹃鸽身上黑,不敢数说它罪状。叫黄莺来审判,黄莺身上黄,黄莺不敢判,不敢数说它罪状。叫燕子来审判,许他吃心肝。他说只要鹰下巴,因此得到美名传,传扬了九次枯脏,六代人颂赞到今年。……(燕子审判道)“你住你的地方,我们造我们的船。跟你往天没有仇,近日没有冤,你却要吃我们爹娘,箭才射到你身上。”
虽然黔东南苗族处置动物的这种方式几无科学可言,但客观上却能防止滥杀滥伤动物,对保护动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不论是以祖先面貌出现的蝴蝶,或是古歌中作为普通成员出现的老鹰、螃蟹、水獭、青蛙、蜜蜂、黄牛等等,苗族先民们都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家庭里的不同成员,彼此和谐相处。如(苗族古歌·运金运银》中有关金子银子“滚落下东方”的过程中,娃娃鱼、蜜蜂、蜘蛛、山雀等动物纷纷喊叫着“金子和银子,滚滚下东方,都去堵水口,快把金银拦”,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劳动场景,反映了苗族劳动人民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伙伴情怀。
而《苗族史诗·打杀娱蛤》中这样描写人类祖先姜央与众动物踩鼓跳舞的喜闹场面:
姜央丢开犁,把牛放在田当中,跑上田坎来踩鼓。鼓声咚咚响,往前跳三步;鼓声响咚咚,往后跳三步,他会跳不会转身,会转身不会转调,畅游的飘虫来教他转身,飞舞的蜜蜂来教他转调。……啄木鸟敲鼓,咚咚又咚咚,姜央在田坎上跳,水牛在田里面跳,牛尾巴跳在两脚间,跳累了都不知道。牛鞭听见鼓响,它把牛背当舞场;蚊子一群群,围着牛头转,踩鼓踩得更欢。
在这里,人与动物没有区分,人与周围的环境一齐欢乐,人与物是连成一体的。
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体现出来的这种人与动物间兄弟般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在他们平时的生产生活中也有体现。如黔东南苗族群众居住的吊脚楼一般分三层,“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主要用来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二层为生活起居层,主要是住人;三层为粮食藏层,主要用来存放粮食”。在笔者家乡,每年除夕到次年正月,都要给耕牛煮粥(大米加一些草料、蔬菜等),给猪、鸡、鸭等家畜家禽喂最好的粮食,并且在过年时还要给这些家畜的圈舍贴上门联,因为在苗族人看来,动物与人一样也要过年。黔东南苗族的这些生活方式和习惯大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中养成的,但是在现代社会,还有许多苗族群众依然这样生活,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难得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
三、关于人口与生态平衡的认识
历史上苗族人口一直比较繁盛,大约在五千年前,苗族先民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蛋尤为首领,称九黎部落,兴盛一时。九黎部落与炎黄联盟战败后,其一部分从黄河中下游南下长江中下游,同已生活在那里的南方人,建起了“三苗国”,人口遍布洞庭湖、都阳湖一带。关于苗族人口众多的情况,《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这样描述:“五支奶”共一口灶,早上做早饭,一个让一个,晚上做晚饭,一个等一个,先做早吃过,晚做饿着等;“六支公”共一个火炕,烤的身上暖,等的身上寒;“五支嫂”一个春米房,一个忙又忙,四个站一旁;“六支姑”一对挑水桶,一个担水吃,五个等水用。‘苗族史诗·溯河西迁》对当时的人口密集程度更是形容为:火坑挨火坑烧饭,脚板螺脚板春粮,房屋盖得象蜂窝,锅子鼎罐都挤破。
由于人口的大量繁殖,苗族先民一方面认识到会导致生活水平低下:“子孙太多了,吃的找不到,穿的找不到,蔗根当饭吃,树叶当衣穿,奶瘦如蚂炸,公瘦如蚂炸,.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口的大量增长导致了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破坏:东方虽然宽,好地耕种完,剩些空地方,宽处像席子,窄处像马圈,陡处像屋檐。因而对“绿树满山岗,泥土黝黝黑,草木甜又香,河水清亮亮,的西方好地方充满了向往。从黔东南苗族古歌中对东西方生态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两地有着明显的差别,这反映出苗族先民居住的东方由于人口增长,耕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失去了满山岗的绿树、黝黑的土地、香甜的草木、清亮的河水,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最终不得不向美好的西方迁徙。
关于苗族迁徙的原因不尽相同,湘西和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史诗、传说中反映的迁徙原因是与汉族战争的失败,但对于黔东方言苗族的迁徙原因,存在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因为人口大量繁殖,不得不另找栖身之地”之举,是“人口繁衍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所致‑。从黔东南苗族古歌的内容中,也看不到战争的痕迹,而且迁徙开始的时候,“五支奶”和“六支公”并提,好像女性还有相当大的权利,到定居后也才有分家分东西等私有制的影子出现,显然当时还没有明显的阶级对立。因此综合来看,人口与生态的矛盾导致苗族西迁的说法有其合理性,这也说明苗族先民在远古的时候已对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有所认识,并以迁徙的方式来解决人口增长与生态失衡之间的矛盾。
然而,黔东南苗族也并非总是以迁徙的方式来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生态失衡问题,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逐渐养成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爱林护林”优良传统。《苗族史诗·枫木歌》中这样唱道:
“松树栽哪里?杉树栽哪里?枫树栽哪里?松树厚衣裳,不怕冰和霜,栽满大高山,四季绿苍苍。杉树翠又绿,树干直又长,栽在大山中,长大作栋梁。枫树枝枉多,枫树枝枉长,栽在山坳上,苗家来歇气,汉家来乘凉。”
“危日酉日宜捕鸟,寅日卯日宜断案,种树该选那一天?阴天拔苗栽,阴天栽得活。
这说明苗族早就掌握了林木的栽培技术。
而在黔东南一些苗寨,每当有孩子出生,长辈或亲人都要上山为孩子种几十、上百株杉树,让孩子与树木一同成长,待孩子长大成人后,杉树也长大成材,称为“十八杉”或“女儿杉”。这种营造儿孙林的习俗一定程度上使苗族人口的增长与生态的平衡得到协调发展。
四、结语
黔东南苗族先民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还不大清楚的情况下,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自然之子,并把人的性格赋予自然物,与之和谐相处,突出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蕴含着苗族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人与自然万物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既是黔东南苗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又是其生态伦理观念的重要基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21世纪,一种对自然万物的亲情关系和伙伴意识,为人们就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
黔东南苗族生态伦理的思想根源与苗族“万物有灵”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万物有灵”是远古人类所共有的宗教信仰形式,但随着时代的进展,世界上很多民族的“万物有灵”信仰都逐步消失了,而苗族的“万物有灵”观念却基本完整地延续到了今天,这成为当代苗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黔东南苗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以自然崇拜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和敬畏,从容地行使生态调适的功能,诗意地维护着自身的生存环境。因此,黔东南苗族留传至今的“万物有灵”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意义,应当得到生态文明社会的理性关注。
[关键词]动画电影;生态叙事;生态整体观;时空建构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97-06
[作者简介]路珊珊(1989—),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批评研究。(山东淄博 2554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及学理构建研究”(10BZW001)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严肃地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发展问题。动画电影作为影响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叙事中逐步涉及生态文明思考的多个层面。作为特殊的电影形式,动画电影在生态文化传播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卡通化的表现形式、拟人化的角色设置、自由的叙事时空创建都让动画电影的生态叙事更加生动灵活。生态叙事是生态学和叙事学的融合发展,主张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观察、诠释和处理现实问题,并在叙事过程中渗透生态整体观。动画电影发展中结合生态叙事,探索用全新的生态视角引导人们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疯狂原始人》在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环境设置等方面渗透出鲜明的生态意识,所以从生态叙事的角度探析该影片中的深层内涵对引导观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一、叙事时空建构的生态回归
在动画电影叙事中,叙事时空的表现不仅交代了故事的发生时间、环境背景,还参与故事层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动画电影依据自身的艺术表现特点,弹性地塑造和拓展时空呈现。动画故事本身的非真实性赋予动画故事时空表现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动画电影中的叙事时空与社会历史、现实存在并非仅是还原对照式的呈现,它是在现实基础上根据叙事内容进行的合理想象。①动画电影正是在对这种合理想象的自由表现中传达现实世界构建的理想。
龙迪勇先生认为,在叙事中空间构建是基于作者特定的心理来源,而创作心理所具有的空间特性使作者能够在其作品中灵活表现其想象中的思想倾向性。②影片《疯狂原始人》在其叙事时空构建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生态回归态势。这种生态回归不仅表现在森林、大地、湖泊、山脉等非生命的存在和宠物狗、巨猫、老鼠等普通森林动物中,而且表现在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存在——人类身上。森林中花木和动物拟人化的表达与人类兽化特征的表现在动画中趋于融合,统一形成动画电影空间建构的组成部分。人与其他各种生物既是叙事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叙事对象本身。《疯狂原始人》不同于以往动画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的动物性表现,电影中的原始人和其他动物种群在自然系统中是平等存在的。作为原始穴居人小伊一家,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动物一样保持着兽性,影片中关于小伊一家略带野蛮的生活方式和身体力量的展现都流露出动物的原始本性。如果说电影中的小伊一家满足了观众对于原始人的想象,那么少年盖却是一束来自现实社会的阳光。小伊一家足于媲美原始动物的跳跃和奔跑能力是人类原始本能的反映,少年盖的各种创造性思想则深深地投射出现代文明的影子。森林奇特斑斓的动物、植物形象成为这个史前时空独特的标记。原始社会的食物链融入对原始人生存状态的表现中,生态整体观在时空构建中的表现绝非不切实际地表现为原始人类对于动物的无条件关爱,而是表现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发展。在地壳巨变的环境背景中,原始人类和生活在这一时空中的动物都为谋求生存作出自身的努力。电影中人类与皮带猴、鹦鹉虎、鳄犬等动物心灵相通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电影旨在引导观众用理解的态度去思考自身的生存状态,并由此明晰作为生态系统具有能动作用的主体而表达对自然生态生命体的责任。动画电影正是通过这种平等的潜在预设及理想的生存、状态的展现引发观众对生态环境及自身生存的自觉思考。
龙迪勇先生认为,在叙述研究中“特定的空间都是某一类人物性格的空间性表征物”③。作为传统家长代表的“瓜哥”,居住在近乎封闭式的黑暗洞穴中,这种封闭式的居所暗示了影片开始时原始人一家过于保守的生存方式,并借此突出主人公小伊的另类叛逆的性格,由此引出叙事中的主要矛盾。影片结尾开放式的美丽世界,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新世界的各种想象和对大团圆的期盼,也通过这样的空间设置,喻示人物性格突破性的新发展。因此,动画电影中的空间构建不仅是一系列故事事件发生的场所,更是创作者用来表征人物形象的“空间意向”,对于电影整体思想的传达意义重大。
动画电影叙事多表现为幻想故事,受众在观影的同时已经接受了影片的假定性和幻想性,这让动画电影能够更自由灵活地运用弹性的时间。时间的弹性表现在动画电影中是可以根据叙事的需要来安排叙事时间的长度,在现实时间和奇幻世界中的时间中,依据叙事需要自由切换,实现影片的表现目的。《疯狂原始人》讲述的是石器时代的家庭故事,但在这个时空中,人类、长毛象、皮带猴、小鳄犬、鹦鹉虎、香蕉等生物同时并存。因为影片表现的并不是现实存在的一段历史时空中的故事,所以影片为实现小伊一家历险的叙事目的,可以自由设置生活在这个时空中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正是这种表现方式使动画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设置相互交融,鲜明地传达出影片的主题思想。《疯狂原始人》中小伊一家通过历险找到了适合生存的美丽新家园,在家园毁灭之后发现了美丽新世界,这里有蔚蓝的海洋、茂密的森林、成群的海鸟、还有如同家庭成员一样的皮带猴和巨猫等奇幻动物。故事的时空设置是石器时代,表现生存在那个时代的原始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空间设置不止作为绚丽的故事背景,同时还带有极强的隐喻色彩。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中对自然毁灭式的开发利用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恶化发展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影片以原始人小伊一家寻找新家园的历险为主线,故事的开始和解决分别设置在迥异的两个空间内。被破坏的家园不仅让我们联想到在工业文明冲击中遭到破坏的现代自然生态。历险隐喻了人类重建新家园要做出的努力,这种努力直观地表现为历险中人类对于动物从纯食物的定位向伙伴朋友的转变。生态学表明,自然永远隐匿着无限多的奥秘,从而永远握有惩罚人类的无上权力。①影片中岩层运动对小伊洞穴家园的破坏鲜明地传达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影片这样的空间表现也旨在唤起观众对自然的敬畏。不管是人类还是自然生物都是共生在生态系统中的种群,人类的生存发展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和秩序,这是人类追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电影最后的新家园的出现向观众展现了家园的美好愿景,并启发观众:人类作为能动性的、创造性的种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待动物和自然环境亦负有多重生态责任和义务。人类对于新的绿色生存空间的建设需要经历考验并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叙事主题中的多重生态关系
当代动画电影的发展正不断充蕴着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思考,有时会以动物叙事的方式,通过动物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大自然整体、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多重化处理,极度挥洒着这种思考的情状,受众也在这视觉冲击、想象的视界及快乐体验拓展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并建立着生态观。
随着生态文化思想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发展,动画电影叙事中不仅越来越自觉地传达着生态整体观,同时在叙事主题的建立中亦表现对各种生态关系处理的方式。生态整体观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它表明人是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而存在的物种。动画电影中创造出迥异于现实世界的奇幻世界,但这种奇幻世界的构建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关怀基础上。电影和书本一样,提供了一个虚幻和梦境的内在世界。②动画电影用卡通化的方式简化现实世界中与叙事主题关联性较弱的部分,强化突出现实世界中与叙事主题关联性较强的部分。这种基于动画电影艺术自身独特表现的选择,使动画电影在表现各种生态关系时能够建立明确的矛盾冲突,引导受众的思考方向。动画电影在艺术表现中突出动物和植物以及自然环境的表现,并通过这种方式将作为主角的人类或拟人化主角融入多重关系的表现中。生态整体观强调多种生命平等共生以及在人类活动中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生态整体观在强调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并未忽略人的发展,而恰是在这一过程中寻求人类能够更好的发展,探求持续发展的方式,它既顾及自然系统整体发展又落脚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中。①
动画电影叙事奇幻新颖,但叙事主题本身并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想象。动画电影多用一种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动画技术发展,表现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影片《疯狂原始人》获得了九分的豆瓣评分,绝非单纯基于绚丽的3D效果,受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获得视觉愉悦,而且也同时更多地思考《疯狂原始人》中一系列生态关系问题。影片讲述小伊一家在旧家园毁灭之后寻找新家园的历险过程,从这一历险的叙事主题突出表现了家庭成员间关系的转变。作为成长期的少女,小伊叛逆地反抗着父亲“瓜哥”过于保守的生存方式,而少年盖这一“新新人类”的出现使小伊和“瓜哥”父女相处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可能。影片在探索家庭教育、代际关系以及作为家庭年轻一代的成长问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片中作为家庭守护者的“瓜哥”胆小、保守、独断,而女儿小伊则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冒险精神,影片叙事中,父女关系从强烈冲突、分裂走向和谐。小伊一家的历险过程不仅促成小伊兄妹新一代家庭成员的成长,更重要的对于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瓜哥”的成长。影片中的“成长”不止是针对新一代家庭成员,而是伴随着所有家庭成员的成熟转变而出现的。家庭成员间关系的转变、家庭矛盾的转化通过既合乎逻辑又充满夸张奇幻的方式完成。新一代的成长伴随着对绝对父权的瓦解,最终代际关系转入更加平等的发展态势,这种对于平等的追求是多重自由生态关系的一部分。人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理应是生态整体观在实践中探索的重要命题。故事虽然发生在预设的板块强烈运动的原始石器时代,但故事反映的主题却饱含了对现代社会中家庭发展状态的关怀。动画影片之所以能引发受众对多个问题的自觉思考,深深得益于自身的卡通化艺术表现形式。动画电影不是说教,它用富有寓意和含蓄的艺术方式引发受众的自觉思考,潜移默化地重塑着受众的观念意识。
多重生态关系综合表现在动画电影主题中,影片在构建人文关怀主题的同时在叙事中表现出自身鲜明的自然生态立场。动画影片叙事中多有动物形象的参与,这使动画电影的发展与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动画电影叙事主题越来越鲜明的突出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背景,人与自然生物特别是有鲜活生命的动物关系处于重新定位的阶段。
影片《疯狂原始人》更加明确的在叙事主题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问题,它包括人与自然生物个体以及人与大自然整体的多重关系。影片中动物分为两类:可作为食物的或者是威胁生存需要逃避的。原始人的生存与自然中动物的生存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作为主题的一部分在叙事中完成了从对立到矛盾统一的转换。影片中“瓜哥”的生存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严格坚守所有规则的守旧者转变成了改变规则的探索者。动物从人类的对立面走入了人类的世界,动物作为“瓜哥”一家的成员同他们一起走入了阳光中的新世界。叙事主题重视表现各种生态关系的转变,展现了人类处于变化的世界中如何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并通过对理想世界的塑造展现未来世界发展的美好图景。人与大自然整体的关系在影片中也被多次设计,站在浩瀚的深蓝色夜空下,人类的渺小是不言自明的,在这种特定的情景设置下,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由自主地生发出来的。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类远离了大自然的星空,淡忘了这样的敬畏,正是这样的淡忘被技术催生出了自我的无限膨胀。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成为《疯狂原始人》等动画影片着力欲表现的主题元素。这类动画影片力图通过对各种生态关系的探索潜移默化地改变受众的生存观念,构建受众的生态整体观念,深化受众生态意识。在一系列人类生存关系的表现中,影片着力于表达关于自然生态整体有机运行的思考,以及人类在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健康可持续生存方式的探索。①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动画电影正利用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从叙事主题设置中自觉引导生态文化的传播方向。动画影片通过叙事主题中多重关系的表现,瓦解受众关于各种生态关系的传统认识并使之重新思考生存中的各种生态问题,确定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生态立场,用生态整体观统筹人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影片对我国动画电影叙事的启示意义
随着动画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叙事主题的拓展,动画电影的受众从传统的低龄群体扩展到一般电影观众。卡通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真人演员的表演限制并降低了因演员偏好造成的观众排斥的可能性。动画电影无论表现何种主题,多数都选择一种活泼轻松的快乐体验方式。在动画影片中现实世界中的困难、挫折、危险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来自现实世界却被动画中理想世界的阳光照耀着。这种艺术加工方式不仅是为了营造影片轻松的观影氛围,也用夸张的形式呈现面对问题的新视角。影片《疯狂原始人》中作为一家之主的“瓜哥”在面对盖这个新新人类带来的挑战时,他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符合人们面对变化的世界特别是新事物出现的一般规律。世界在不停的运动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瓜哥”的转变和成长在这个体现着普通父亲顽固性格的形象上实现,这避免了真人电影在模拟现实场景下进行使受众对号入座引起的抵触。“瓜哥”夸张的动作不只是为逗观众一笑,更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观众更加深入的理解父亲这一角色。
美国动画电影多采用迪斯尼式的“为世界各地各年龄的人们带来欢乐和信息”的传统创作宗旨,而事实上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动画电影受众是多层面的受众群体。在电影的叙事题材选择上,中国的动画电影多选择对古典题材集中开发而严重忽略当下的题材开发。②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中不断翻拍相同题材的动画电影,但有缺少全新诠释视角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前进。中国动画电影叙事中缺少时代感和引起共鸣的意向表达,在受众定位中将动画电影画地为牢的限定于低龄少年儿童群体上。面对不断庞大的动画电影受众群体,电影叙事主题应当积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在主题中涉及受众实际紧密相关的多重关系,并用生态整体观统筹多重关系中的矛盾发展,积极引导人类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曾经作为米高梅公司制片人的伊文·撒尔伯曾在采访中说“不赋予观众品味、方式、观点和道德,只反映观众已经拥有的。”电影不是说教,在电影艺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动画电影叙事不能独断地自说自话并期望受众能全盘接受,而更应该在叙事中寻找一种开放式、启发式的叙事模式,关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艺术加工为受众创造开阔的思维空间。优秀的动画电影在为观众带来欢乐的观影体验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的思考,这得益于电影叙事中多重关系表达上的艺术处理。电影《疯狂原始人》在表现家庭和成长主题中,不在作为父亲的瓜哥或者作为新生代的叛逆主体小伊的身上表现绝对的对或错,而正是这样人性化的人物塑造触及受众的共同经验而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影片中虽然有意识地传达着生态观念,但这种观念传达并不是教科书式的片面表现。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体现人类对于他人、社会及生物圈的责任。电影中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并非极端的表现为人类放弃对自然利用开发利用,而正是在这种合理开发中寻求人类更好的发展,寻求人类美丽家园的建设。我国的动画电影叙事中应从多重关系中丰满叙事主题,在叙事表达中自觉注入人文关怀和生态整体关怀,以适应和引导当今受众的接受趋向。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依靠图像传播的大众媒介,在其叙事中经过艺术处理的动物形象和自然环境逐渐从作为人类这种主人公形象的陪衬转而承载更多的生态文化意义。《疯狂原始人》中鹦鹉虎的形象有着鹦鹉的颜色、老虎的巨头猫的身体,这种组合变异的动物形象很难在真人电影中呈现。这样的视觉形象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塑造出角色的多重性格特征。鹦鹉虎的巨头让这个动物出现时给小伊一家带来生存的威胁,但在山洞中它却表现出了猫一样的顽皮和对人类的亲昵。这种基于现实动物形象又加入幻想的艺术构思形成的特定角色,有利于电影根据叙事需要表现人物复杂性格。正是这样全新形象的出现,使电影中的动物角色同受众产生更好的情感沟通。作为电影叙事语言要素的色彩,在承担电影中深化主题任务的同时蕴含更多的寓意。绿色和灰色的严格分割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对立与冲突,新旧世界的转换通过渐进的探索实现。人类的文明与智慧不是破坏自然的始作俑者,技术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但技术的利用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动物 启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提升,人们爱护和保护动物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会使双方受益。从央视一系列的关于动物的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动物星球”、“动物传奇”、“动物探秘”等可以看出,人们对动物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在逐步加深。
动物有别于人类,人本身也是动物,从这点上讲,两者本质上并无区别。但人不喜欢与动物相比,不喜欢说像禽兽一样,更不喜欢说成禽兽不如。
其实,动物在生存法则、价值取向、评判标准、行为方式、关系交际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价值。动物告诉我们很多人生道理。
一、母爱伟大
德国一动物园有只普通的大猩猩,小猩猩不幸夭折,母猩猩背尸六天,不愿放弃,感动游客当场落泪。
想想我们自己吧,在当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婴儿被冷遇、被虐待、被遗弃的悲剧还是屡见不鲜。一个小生命,无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场合、出于什么原因、被谁带到这个世界上,其本身是无从选择亦即没有过错的。我们怎么忍心做出丧失动物本性的选择呢?
为什么一些年轻的妈妈为了自身的完美身材而拒绝哺乳婴儿?为什么有的父母在与子女的利益权衡上表现得那么自私?而一条普通的鳄鱼妈妈为了孵化子女忍饥挨饿几个月而寸步不离。一只普通的金丝猴妈妈在听到枪声时会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喂奶,唯恐自己死后孩子吃不到奶。一头最最普通的野猪都能为了子女的安全而无畏的冲向天敌,舍命保儿女。相比之下,我们该说些什么呢。
二、责任担当
在人生舞台上,人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要懂得责任,学会担当。但有些人却无视这一切,整天游手好闲,行尸走肉,虚度光阴。时时想着占有与索取,不讲责任与奉献。处处惦记着人人为我,却从不考虑我为他人。
一只不起眼的工蚁,会心甘情愿的为整个家族建造蚁穴,采集食物,抚养幼蚁,赡养蚁后。一只小小的工蜂,会不辞劳苦的采集食物,哺育幼虫,泌浆清巢,保巢攻敌。即便是看起来桀骜不驯的雄狮,也会毫不怠慢的日夜巡视,守护疆土,保卫家族。对有些人来讲,真该好好学习于此。
三、爱情观
谈到爱情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不便进行单纯的评判。在择偶标准和对爱情的忠贞上,对比一下人与动物吧,我们应该学到些东西。
在择偶标准上,部分女性所求的是“高富帅”、看重的是有着什么样的房和车、注重的是最好再有个什么样的爹。结果呢,“高富帅”可能变成穷无赖,房和车变成空寞的牢笼,那个什么样的爹也许成了阶下囚。而雌鸟追求的是艳丽的羽毛和动听的歌喉;雌蛙看重的是宏亮的声音和充沛的肺活量;雌北极熊欣赏的是力量和灵敏度;雌羚羊青睐的是强壮和矫健。相于之下,动物们更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客观直接,更符合生物进化规律。
在对爱情的忠贞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二奶”、“小三”等名词逐渐流行。于是就有人认为:此生无小三,生活有点冤。便借机大肆放纵,为所欲为,不惜抛妻离子,最终众叛亲离。而野生灰雁一生对待爱情忠贞不二,即便丧偶也独守终身;狼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同甘共苦,相伴终生;天鹅愿意为死去的伴侣殉情;再比如黑秃鹫、信天翁、企鹅等,其忠贞度都是有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四、孝道
百善孝为先,人到老年,理应受到尊重和爱戴。但在现实中,确有一些不孝之徒,无情无义,慢待、虐待老人。更有甚者,为一已之私而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而动物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白尾鹫会飞到四周的高山上担负警戒,让老鹫先进食美味佳肴;澳大利亚的彩虹鹦鹉为了有效地防止来自地面天敌的突然袭击,会安排年长的鹦鹉在高处停栖;鹿群尽量不给年老体弱的母鹿安排事情,当年老的雄鹿因病而行动不便时,家族会专门安排一只强壮的小鹿去守候它,照顾它的生活。
再看看非洲丛林的狒狒吧,一只母狒狒染病死去,其最小的宝贝儿子十几天不忍离去,拼命护守着母亲的尸体,终因过度伤悲随母亲而去。对有些人来讲,还真不好意思和动物相比。
五、团结友爱
人作为高智商的社会化动物,更应该懂得团结友爱。可偏偏有些人喜欢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离心离德,为谋私利而不惜伤害或践踏集体和他人。而极为团结的狼群会变得尤为强大,就连狮子老虎都惧怕它们。蚂蚁能够明确分工,精诚团结,协同作战,这使得它们成为世上最成功的物种之一。再比如蜜蜂、狮子、大象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感恩
人是感情极为丰富的动物,本应该更好的懂得爱与感恩。我们不喜欢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但这种人现实中却时有存在。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一只猎犬乐意为主人冲锋陷阵,一头耕牛愿意为主人辛勤劳作,一只兵蚁情愿为族群牺牲生命。它们都在默默地教育着我们什么。
七、情义
一只灰鹤不幸死去,同伴便哀叫着守护在死者跟前,待“头领”突然发出一声尖锐而凄惨的长鸣后,众灰鹤顿时肃然,默不作声,脑袋低垂,以示悼念。亚洲的一种獾类发现了同类的尸体,它便招来同伴将尸体拖入河中,将其“水葬”。
叶落归根,我们要善待生命,注重情义,绝不能忘本。
动物告诉我们很多很多。当然,动物并非完美之物,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走近科学》丛书编委会 人与动物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9
[关键词]赫哲族;生态批评;人与自然;萨满教;叙事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也称文学与环境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英美初露端倪(1)。1978年学者鲁克尔特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批评”的概念。90年代至今,生态批评发展迅速,在多国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生态学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生态批评则是这棵树上开出的美丽花朵。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它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在20世纪末一跃成为文学批评理论的“显学”。(2)在构建多元生态理论体系方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呈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文学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载体。(3)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大众在其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同我国其他55个民族一样,赫哲族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想通过民间口头文类口耳相传、代代传承。
一、史诗的地缘性物理空间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史诗“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最为喜爱、传唱最多的口头文学样式。“伊玛堪”故事大多以莫日根为核心贯穿全篇,围绕主人公身世、获取萨满神通经过、结拜、婚姻、遇难、搏斗及凯旋祭神等主要情节板块展开叙事。散韵结合的“伊玛堪”叙事结构庞杂,塑造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英雄群像,曲调如唱如诉,曲调种类不一。学术界一般认为“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民族英雄史诗或尚未发展为成熟的英雄史诗的英雄叙事诗。
(一)赫哲族的生态环境
文学艺术的产生首先与人们长期生活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赫哲人聚居地的自然环境对赫哲人表达内心情感及表达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江流域是赫哲人的家乡,这里江河密布、湖泊荡漾、沼泽铺茵,完达山的余脉蜿蜒在饶河、虎林、抚远、同江等县境内。完达山中的茂密森林,素有“林海雪原”之称(4)。奔腾的河海、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山林是赫哲族人民世代的居住地。在“伊玛堪”中,这些生态环境作为史诗表达空间的一部分,被忠实地记录着、不断地传唱着。伊玛堪老歌手葛德胜讲唱的《希尔达鲁莫日根》开篇这样描述:“早先年,在松花江、黑龙江两江汇合的地方,南岸有一个村子叫莫勒洪。这里依山傍水,山上有数不尽的飞鸟走兽,江里有捕不完的鱼。”(5)同样,在《沙伦莫日根》中有“乌苏里江源头有个叫伊曼的小村子”、“松花江下游有个叫悦勒固的村子”。(6)像这样在史诗讲唱中讲述赫哲人的生态环境,几乎在《伊玛堪》的每个篇章里都可以看到,赫哲人怀着安乐、祥和的心境进行讲唱,流露出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与追求。在“伊玛堪”中,用于狩猎和捕鱼的森林和江河,不仅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态环境,它们也是赫哲人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介。《木竹林莫日根》中,萨其尼绣的花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她绣的葡萄鸟来叼,她绣的花儿蝴蝶围着飞,绣的天鹅天上飞,绣的鱼儿会游水,绣的江水起浪花,绣的大山青又翠,绣的太阳喷金光,绣的月亮放光辉”,(7)这折射着人们在生态环境中怡然自乐的生活体验,也寄寓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直观感受。
“生态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这种生命关联是基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的生命活动正是在这种自然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中展开的,建立在各种生命之间,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基础上的”。(8))在“伊玛堪”中,有些人与动物的故事传达了人们对真善美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有些篇章表达了人们对于动物世界畏惧或敬畏,有些故事则向人们昭示出人类、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一望无际的林海草原和崇山峻岭之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如丹顶鹤、狍、鹿鹭鸶、紫貂、狐狸、野猪。人们将这些动物的形象及人与动物的关系融入故事之中,一代代地传唱着。《吴呼萨莫日根》讲述了一只天鹅对人类施恩、教人们辨善恶、保佑他们平安的故事。“吴希那一箭射去,一只天鹅张嘴就给叼住了,在吴希那的头顶一边飞一边说――狐狸的话听不得,黑瞎子嘴亲不得,你这个莫日根太不懂事理。天鹅说完话,把吴希那的箭扔了下来,箭杆上还挂着包袱,打开一看,是一对爱米神。这是专门保护人平安无事、幸福生活的保护神。吴希那朝着两只远远飞去的天鹅磕了个头,站起来,拿着包袱赶快往回走。回到家,把门一推开,一只脚刚买进门,就看见媳妇躺在炕上,身边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儿,这可把吴希那高兴坏了。”(9)这里的天鹅有灵性、通人性、有情感,与人是平等的,帮助人类实现祈子的愿望。“伊玛堪”以人类的视角去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秉持的却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而是将人类作为大自然繁衍生息的参与者,作为大自然生物圈中的一员,平等地对待动物。(10)其中所呈现的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的关系,是赫哲族人民的集体无意识。
《D柒・呓语》展出的作品大都带有一种幻想式的不切实际,展览中提到“这些作品或许会与现实世界存在‘7米’的距离,这种距离正是一个可以自由梦话的空间,将社会身份与等级的属性消解于自我本能对自由意志的期许。”这以主题显然透着一股很强的对“单向度”文化的反叛精神。马尔库塞曾用“单向度”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发达的工业社会使得大部分人逐渐丧失了否定与批判精神,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认同感已被放大为对现实的一味顺从。这一现象在中国急速发展的过程中更是比比皆是。在这一环境中,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在疾走的过程中做上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或许正是这个展览想要体现的一个问题。此次展览的作品中,DLounge会所中一整面墙展出了C.Goya的自画像,作品大大小小的挂置起来,颇似欧洲艺术沙龙的感觉。C.Goya的作品带有少许的悲剧色彩,这些自画像或许可以直击人们内心脆弱的一面。通过与艺术家的交谈中得知,C.Goya画的自画像不是她自己,而是其遇到的形形的人。她借用自己的面孔去绘制不同人的内心世界。她经常游走于各个城市之中,观察不同人的表情、心理。某种意义上而言,逛街、压马路、与人聊天就是她的创作的一部分。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语言的问题似乎并没有成为其与人沟通的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颇具文艺范儿的金勇南对音乐、诗歌都菲常了解,其作品中带有很强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观看他的作品会让你产生一种触摸梦境的感觉。私密性是其创作给人最强烈的感觉。他的《窥》系列表现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一种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社会中,距离感慢慢的滋生于人与人之间。这让我们想起一位建筑大师的设计,他理想式的建造了一个开放性的居住空间。然而“大家庭”的温情梦想却被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打破。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感正在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悲剧。周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她的作品《另一个人》系列是对“自我”的一种新诠释。她作品的“主人公”都与某个动物连生在一起,不同的动物对应着不同形象、性格的人。人与动物之间隐秘的联系具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这是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在我看来甚至带有一种“巫文化”的形态特征。在其画面中人与动物的共生与交流带有很强的情感温度。这是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丽莎是个捏泥人长大的孩子,曾一度被电视节目作为传奇女孩进行过跟踪报道,从小就对雕塑产生了兴趣。丽莎在考入清华美院后创作了《胖妞》系列、《唐》系列等,在此展览中均有展出。《胖妞》是她比较代表的作品,《胖妇》的灵感来自丽莎在公交车上遇见的一个穿着时尚的“胖妞”。其中一一股莫名的自信通过戏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次展出的《秦始皇》,十分大气,其以独特的雕塑语言表现出一代帝皇的霸气,其中还透着少许的悲剧色彩。
此次展览中侯金利的作品有其大幅的油画,也有小幅的习作。油画功底深厚,同时水墨兼修。他的画室中遍布作品,不难看出艺术家的勤奋。候金利曾经一度因酗酒而住进医院调养,这个期间他画了很多水墨作品都精彩非凡,有精神病人、市场、垃圾、病房等,不难看出艺术家的恐惧、自由、激烈、平和等席许多复杂的情绪。候金利的创作,基本沿袭的是介于传统写实和现代抽象之间的所谓“新具象”风格。他将几年的学院教育加以加工变化,并加入自己的个人理念。画面散漫洒脱、虚幻飘逸,重情淡理的独特风格。或许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真正的看到什么是“纯粹和疯狂”。
陈钰是一位细腻而敏感的艺术家,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两件坦培拉作品。这种画法透明、鲜亮的特质富于其作品更强的梦幻性。他的作品就像一个满脑子充满幻想的人在做的奇异梦境。似乎我们可以感受其在现实中的“失重”情绪。画面中无忧无虑的单纯感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80后独有的童年记忆,同时也感受到童年过后对现实世界的迷离与无奈。
此次《D柒一呓语》群展打破了一贯的展览模式,你可以在DLounqg昏暗、懒散的环境中,坐在沙发上、喝着酒、聊着天谈论这些“做着梦”的年轻人的艺术创造力。你也可以踱步走进画廊,在明亮的空间中欣赏这些作品。《D柒一呓语》并不显得具有很强的领域感,既不学术,也并不那么商业。看起来像是一群仍在现实世界中幻想做做梦的人的一次“聚会”。
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艺术史的发展,艺术的使命愈加沉重。过多的政治、社会权力、地域性的多种特征附加于艺术本身。或许这样的潮流难以逆转。杜尚之后,艺术越来越演化成一个莫能两可的概念。去讨论艺术本身成为一件徒劳的事情,或许我们可以先去观看自身。自我意识的缺失导致我们逐渐沦为“单向度的人”。做梦仅仅是一个状态,从喧嚣的白天进入自我的黑夜的一个过程。《D柒一呓语》正在寻找艺术与现实存在的“7米”距离。这个距离到底有多远,观者自明。
问你自己一个问题,我立刻会成为什么样?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到,别人将我的命运摧毁,将它设计成一个东西,按名字将其分类,又把它变成骗局的祈祷。他的意思是当三维的现实转变成二维的平面时,事物的本来身份就取决于转变的过程,那就是创造两个独立的身份:现实和影像。所以,当三维的事物被转化成二维的影像时,本来的身份就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身份。因此,以一个独立的身份存在而不与他自己的身份分离或者转变成新的身份那是没有价值的。
那么当我们的本来身份发现了它的另一面一改变的身份以后,我们会有何感觉呢?当我将事物改变成影像,我就会故意用新的身份来掩盖他们。所以,我的作品不是简单的自画像,但是他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被欣赏,比如说他们如何构成,产生的或者他们是如何与文化和社会环境相关联的。换句话说,我的作品主要显示了我的复杂思想。我试图在我的作品中抑制恐惧和惊讶的感觉,反应我自己的其他方面。在可视艺术中,摄影和绘画是两种主要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人或一个人的生活。但是,绘画是一种比摄像机更能使我自由地描绘自己的方式。一张照片能展示我的身份但不破坏现实,因此客观的创造一个有不同身份的影像或者抓住一个人思想的不同表达是很难的。所以,我试图通过绘画描绘我的实质和本质。
从观众角度来看,我自己的影像并不是他们的特殊兴趣。他们更愿意为他们每一个人创造一个幻觉。一些人放纵自己去想象,将绘画中不能完全展现的东西转变成他们想象中的影像。换句话说,观众并不把他们看到的东西绘成画而是用他们自己的
影像破坏绘画。
我的自画像不只是我自己的绘画,他们表达了我自己的不同身份。因此,估计或者分析绘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认可价值和绘画过程。这样,我允许别人分析我的作品。我的每一幅画都有各自不同的身份,虽然是同一个女人表达的。有时,在画中我的每一个身份都彼此结合然后形成一个整体不同的身份。他们代表一个女士,她真实地存在着,但是在影像中被表达成一个想象的人物。
陈钰
我比较喜爱木质的纯天然质感,也沉醉于刻刀划过木板时的声响。更着迷于淡彩画编织一般的色彩叠压,也享受皲裂纹所带来的破碎之美。
《花团锦簇》的背景是幸福绽放的感觉,花朵是我比较喜欢的元素,用木刻产生的效果又十分尖锐,所以我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中产生的危机感。花团里面忽隐忽现的蛇是隐藏在幸福当中危机的物化形态,也是感情世界当中的欲望化身,我们类因之快乐也为之痛苦。《玫瑰床单》和《奶茶》则是我生活中的记忆残片,画中的女孩都是我的朋友,恍恍惚惚的场景像是在某个时间段的真实再现,在变的越来越复杂的现实世界里,她们更成为了我们对过去时光的追溯。
侯金利
1978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
1998年毕业于河北保定师范学校
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扎实的功底使作品具备了立足的骨架,勤奋探索的精神使艺术拥有了不断强大的生命力。”
――艺术评论家杨卫
在我的认识中,当代艺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更具独立性。不论它的好坏与否,从它的社会功能上讲,审美价值与实用空间等方面都是独具一格的。例如,不再具有宗教的崇拜性,古典绘画的照片功能,政治绘画的纪念性等等。它更多的强调了一种个体的个性。说明世界更加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感受,它说明了大和平时代的人与艺术的紧密关系。艺术是表达时代精神的先驱,关注艺术的人们会发现,艺术是一种标志,标示着每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渴望。而我,在作品中,我希望,我可以表达出一种放松的散漫自由的气息,让想飞的人飞,让想玩的人玩,也许这就是画笔的神奇之处。绘画是个好朋友,清晰的表达着画家的感受和思想。艺术的价值无法衡量,在艺术发展这条路上,没有好坏对错。艺术家们永远都是要尽力表现,尽力探索的。
周杨
1983年出生于沈阳
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
“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将要去哪儿?其实无所谓,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凯尔泰斯・伊姆莱
我们都有极其不切实际的梦,我们也有难以回避的现实。低着头向前走,只能是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我们看起来像无病的孩子,不能够名状,但是准又在乎呢?绘画对于今天的我、乃至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种“镜象”式写照。我们缺失了刻骨铭心的时代印痕与蜚短流长的情怀情愫。高度重复而平缓的生活节奏主导了我们的生活轨迹。现在我们所要面对的社会,高速而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这代人遭遇了个体重复性存在的现实,这无疑归咎于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经历的相似性。城市、我们,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或经历变化,高度概括与包容性成为一种时代存在的特征并对群体产生作用,这影响了我们所触及的一切事物。然而,生活本身总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通过些许物质或者精神的寄托才能够凸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我在这个系列绘画作品中,为每一个人物主体选择了相应的动物形象,不能说完全契合,至少也能够谋求到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并借动物之灵体现出人物对象自身的内心写照。人与动物共生的隐秘联系,对于我而言难以言会但不可抑制,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转述。这种私密的情感,略带伤感,却也富有着趣味性的自嘲。
我们无法忍受像个“怨妇”一样抱怨生活,欢愉后的寂寞侵蚀真实的梦。不得不要真诚的面对自己,静心挖掘情感的经历。寻找我们意识中的另一个人,也就是我们探索深层自我的一种方式,绘画的静止性能够捕捉到我们生命中某种意识滥觞的特定场景以及我们经历过的某个生活情节。然而《另一个人》并不限于此,动物对象与人物本体同时出现,表现的是隐藏在真实心灵变化中的物质缩影,形式的差异可以扩展为意识变化的程度,平等地看待它们,也就得到了一种多样式的形态共存的情境。显而易见地,它们并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现实中,而是预示着我们内心世界的某种存在。存在即是价值的呈现,同时我们要在更广阔的界限中去寻找存在的意义。
金勇南
1985年出生于山东
2008年毕业于扬州大学艺术学
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品以自我审视的视角,展示社会现实真实的自我孤寂和冷漠。“破脸”总是置身于似现实或非现实的背景中,以残缺的面部和冷漠的眼神,内敛含蓄的诠释着他所要表达的艺术主题,即:冷漠、沉重与悲伤。画面笼罩着凝重的氛围。
关键词:动物形象;人文关怀;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11-01
迟子建总是用温暖的笔调通过一个个苍凉的故事讲述人间的真情。她的小说几乎每篇都要出现一个动物形象,这些多姿多彩的动物形象在故事的叙述之中起着重要的情节推动作用,她让这些具有纯真特性的动物陪伴在人们身边,给故事的主人公以温情和抚慰。
一、动物形象的分类
迟子建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是复杂多样的,她塑造了一系列的家畜形象。这些动物形象构成了迟子建小说中动人又感人的灵性世界。这些动物形象按照不同的特质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具有动物性的动物形象、具有人性的动物形象和具有神性的动物形象。
迟子建写出人类和家畜之间亲密的情感,展示了家畜身上美好的动物性。她所表现的动物性是动物本性中的良好特质,比如《北极村童话》中傻子狗的忠诚、《一匹马两个人》中马的勤劳等,在这些动物身上人们可以感受到温存、忠诚、勤劳、勇敢等美好的特质。这些家畜不再是人们的食材和劳动工具,而是和人类共处的伙伴。这些动物以本性中的美好与人类结交下深厚的情谊,甚至在人们悲伤、绝望、无助的时候给人们以安慰和帮助。
迟子建笔下还有一批具有人性特质的动物。当现代社会的物质欲望让人们变得麻木不仁、冷漠相生的时候,她试图让具有人性温情的动物唤起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共鸣。《一匹马两个人》中老马陪伴老两口一起走过多年的岁月,它勇敢、勤劳又善良、宽容,这些品质超越了动物性自身,是一种人性的体现。
迟子建笔下的动物形象还具有神性。比如《逝川》中会流泪的鱼,《额尔古纳河右岸》、《洲国》中为主报仇的猎鹰、托梦延长老猎人寿命的狐狸等等。这些神性动物形象的创造与迟子建从小受萨满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她创造的神性的动物形象可以寻见这些宗教文化的身影。她笔下的神性动物形象具有感恩助人、佑人平安的作用,主人公与这些动物形象之间形成了一种宗教崇拜式的关系,表达了迟子建对大自然的尊崇和礼赞。
二、弱势人物与动物相伴的模式
迟子建总是把动物形象放在一些弱势人物的身边,构成了一种由弱势人物和动物相伴的叙述模式。让动物以自己的动物性、人性和神性来弥补这些弱势人物在社会中的某种缺失,最终形成一种人和动物相处的和睦模式。
迟子建的小说总会出现一些相对弱势的人物,他们身处在社会的边缘,多为智障者、残疾者、赢弱的老人、孩子。这些人物都是外表看起来残缺、不健全的,但内心世界却是极度纯净、纯真的,他们在功利的社会里保持一颗纯真之心,退出功利的争夺,以真挚的赤子之心来面对这个世界。在小说之中。动物往往成为这些弱势人物的同盟者与忠实的伙伴。这些动物拥有的美好品格和这些弱势人物本身的纯真之气是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他们都拥有一颗纯真的心,他们的心灵世界是相通的,情感上是互相抚慰的。在这些人生活困顿之时,动物会来安慰他们;在动物受难之时,这些人往往给予保护。动物用自己天性中的善良、忠诚来护卫主人的世界,甚至为了主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动物形象在作品中的意义
迟子建在动物身上寄寓了对美好纯朴人性的呼唤,她表现的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最缺失的原始的纯真。在无意识之中。她也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意识观念。所以,这些动物形象身上显性的意义是对美好的礼赞,隐性的意义是对生态自然的呼唤。
迟子建笔下的动物虽然作为动物而生活,但却都具备了人性上的某些特性:忠诚、勇敢、纯真、正义、善良、温存等。迟子建认为这些品格正是现代城市文明进程中人们逐步缺失的,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逐渐进步,人类也相应地疏远了,人与人之间越加的冷漠。迟子建在作品极力呼唤纯朴的人性,她在弱势人物身上设置了纯净之气,他们在功利的世界里不去争夺,退出争夺用纯真的眼睛来看世界。
迟子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自己的生态观念,但她在作品中无意识的体现了生态意识。她认为“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她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一尊严从一开始,就似乎是依附着等级而生成的。”①这种对自然界万物众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的质疑。迟子建的生态意识在动物形象的创作上体现出来,她尊重动物。特别是家畜作为自然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她在表现人与动物之间情谊的过程中,隐秘地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颠覆,展现出不同生物各自的尊严,从而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达成了对生态意识的书写。
注释:
①迟子建.雾月牛栏・寒冷的高纬度[M].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关键词:野生动物;法治体系;保护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28
近年来,对外贸易逐渐频繁,野生动物偷猎、野生动物制品走私现象也愈加严重。我国虽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构建了相应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体系。然而野生动物保护理论仍不健全,实际野生动物保护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
1 野生动物概述
所谓野生动物,一般指的是野外生存的、珍贵的且濒临灭绝的陆生与水生动物,说是具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外生存动物。野生动物的范畴中不应当包括人工驯养繁殖后出生的野生动物,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对野生动物的准确范畴进行界定,这就导致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执法过程中面临困境,难以有效地区分人工饲养的濒危动物与野外生存的濒危动物,导致人工饲养并放生的野生动物遭到大肆偷猎。对野生动物概念的不清晰也导致了对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不明确,难以对野生动物偷猎现象进行有效监管[1]。
2 野生动物保护理论
2.1 栖息地保护理论
我国政府明确了保护及改善野生动物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珍贵动物植物的原则,同时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规定。然而在自然保护区实际法律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法律法规协调性差的问题,栖息地保护法律法规间存在着执法冲突以及执法疏漏现象,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理论层级较低,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着手对野生动物物种栖息地建立统一的监测、管理系统,尽可能根据随季节迁徙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构建相应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网络,从而合理地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整体布局。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法规设置过程中,应当从整体看待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将我国野生动物当做可持续发展资源看待,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交流,从而保证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的统一性。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应当尽可能地区分人为活动。
2.2 致害补偿理论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不仅仅应当深入分析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存在,对人地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应当保证人类活动尽可能不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存,通过限制社区居民的主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但是在居民日常生活动,有关单位与个人仍是不可避免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以及处罚措施。并且当居民因为保护野生动物遭受损失时,可以向相关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2]。为了实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合理性,应当明确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具体补偿范围,将补偿范围缩小至国家与地方规定的的保护名录在册的重点野生动物,对保护了野生动物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补偿,保证其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还应当明确补偿损失的范围,应当根据单位或个人的具体损失情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补偿,在补偿费用上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机制筹措资金,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资金。
2.3 物种保护理论
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过程中,受到不恰当人类活动的影响,会破坏野生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从而破坏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区的稳定性,进而损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野生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有效地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需求,还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人们不恰当生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减损的危害一般指向未来,会影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因此我国政府亟需着手加强对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这就需要加强对偷猎问题的监管与惩罚。我国现阶段出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捕猎与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濒危野生动物[3]。为了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持续性开发,应当对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保护,通过制定相应的物种保护法律法规,对可持续捕获水平进行准确估计,对濒危野生动物进行集中保护,保证野生动物种群保持在可持续产出的水平之上。国家应该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和财政投入,让老百姓了解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对于爱好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让一些物种能够在适当的环境中予以生存和得到保护。让全社会能够关心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3 结 论
现阶段野生动物保护理论之所以在实践领域引发争议,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未能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伦理关系达成共识。我国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着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明确有效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理论,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刘欣.基于亚洲象保护的我国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关键词】进化;亲属选择;基因的自私性
看到或照顾小孩子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因为它会让你觉得它可爱,你为什么有这种美妙的体验呢?有人从“可爱”的对象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归纳,认为可爱的孩子普遍具有这般特征:小胖手、小嘴巴、鼓脸蛋、圆脑袋、大脑门、圆眼睛、幼小、脆弱、无邪、笨拙、无助、声音柔细……。
人们为什么觉得小孩子可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一些生物进化的知识。生物具有多种特征,其中有一项特征是至关重要的,即繁衍后代,这是确保这个物种能够存在的根本途径,其它的生命活动,诸如攻击性、保护色等,都是确保有效生殖的手段。一种生物之所以逐步发展壮大,是因为这种生物在保证后代的繁衍上技高一筹,对后代的呵护、照顾无疑是繁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后代的呵护、照顾属于自然选择中的亲属选择的范畴。按照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观点来看,亲属选择归根结底是由基因的自私性决定的,所谓基因的自私性是指“基因希望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身体不过基因的载体,弱肉强食、战争、贪婪等莫不是基因自私性的表现。亲属选择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亲属之间有相同的基因,彼此的关怀、照顾是由基因扩大生存范围的本性所决定的。
人类中存在亲属选择行为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我们总觉得自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好、自家人和自家的亲戚更友善和高尚。“可爱”无疑可以加强亲属选择的效果。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感觉到可爱”和“可爱的特征”是两码事,“感觉到可爱”的人一般是成人,具有“可爱的特征”的人一般是小孩儿。可爱的特征主要是由“幼小”决定的,因为幼小,所以脆弱、笨拙、天真、无助……。“感觉到可爱”是亲属选择所赋予的内容,可以加强对后代或近亲属的保护能力,以利于传宗接代或基因的传播。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这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算得知:一个人有父亲和母亲两个父辈,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四个祖辈,有八个曾祖辈,有十六个高祖辈,以此类推,每往上追溯一代,祖辈的人数就会多出一倍,即成2的n(表示辈数)次方增长,往前追10辈的祖先有1024个,前100辈的祖先有1267650600228229401496703205376个,这是个天文数字,现在的地球总人口不过60多亿,历史上的人口总数也远远小于此数。假定20年为一代,那么,在一个不太远的过去生活的先民可能都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生活的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亲缘关系,那么任何一个成人对小孩儿所产生的“感觉到可爱”的心理体验正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
“圆脑袋”、“大脑门”也属于可爱的特征,除了幼小的原因外,还和聪明有关。从进化史上来看,聪明程度无疑是决定能否在生存竞争中胜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聪明程度是和脑量成正比的,而且,在人类中新进化出来的、负责思考的脑皮层位于大脑的前上端,“脑门”的大小反映了这层新脑皮的发育程度。对聪明孩子的给予更多关爱、保护,让它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无疑这有利于物种的发展,所以,觉得“圆脑袋”、“大脑门”的孩子更可爱是有进化价值的。“小胖手”、“婴儿肥”也属于可爱的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小孩儿先天营养充足,在漫长的进化史中,这种孩子有更多的活下来的机会,所以给予它们更多关爱,可以让后代的延续更易于成功。
皮肤的细嫩光润属于可爱的范畴,从寄生虫病学的角度来看,细嫩光润是健康皮肤的标志,因为细嫩光洁的皮肤上不存在寄生虫。这就说明,这个小孩具有良好的遗传基因,和其它小孩相比,其生存下去的概率更高,所以,抚养这样的孩子有更高的成功率。成人总是喜欢抚摸小孩的脸蛋,通过感受皮肤的细腻光滑,唤起自己对幼小同族个体的爱恋之情。
柔细的声音属于听觉范畴的“可爱”特征。柔弱微细的声音是由幼儿或儿童声带发育不完善造成的,但这种声音可唤起人的母性或父性情怀,觉得这种声音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性。其实声音本无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实际上来自于感受者对这种声音的敏感性和出自生物本性的向往,当成年人对这种声音感到同情、爱恋时,会产生照顾幼小个体的冲动,这个物种借此会得以延续、繁荣。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把感知柔弱微细声音的能力内化到基因中,形成了人类的本能。有些歌手也在演唱中加入童声成分,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出自本能,这确实达到了吸引听众的目的。
虽然小动物都很可爱,但对不同的动物,人们的“可爱”体验程度不同,比如,人们一般觉得小狗比小鳄鱼更可爱,也就是说小哺乳动物比小爬行动物更可爱,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由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决定的。我们知道,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大猩猩、黑猩猩等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依次反溯,人类及现代类人猿的祖先是猴类,再往上是爬行类(如蛇、鳄鱼、乌龟等),之后是两栖类(青蛙、蟾蜍)和鱼类,如果再继续追溯,我们的远祖和蜗牛、蚯蚓等动物曾经是一家人。或者说,和人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哺乳动物,而和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亲缘关系依次越来越远。那么,在亲属选择中,人类首先喜爱的是与自己亲缘关系近的动物,因为,在一个不太遥远的过去,我们和它们是一家人。
“觉得可爱”还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粘合剂,彼此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这可能是人类意识能力的发展造成的,使“觉得可爱”的对象范围扩大,比如认识到对方不对自己构成威胁、对方能带来利益等,这时我们也觉得对方可爱并加以亲近。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也是在这个规律的支配下装扮自己,女性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儿童化,封建社会的裹脚和现代的穿高跟鞋其实都是要求达到同样效果:变得弱小和楚楚可怜,不对男性造成威胁并引起男性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