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垃圾处理调查报告范文

城乡垃圾处理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垃圾处理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第1篇:城乡垃圾处理调查报告范文

社区卫生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的新一轮双创在我市启动,创国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将成为今后几年安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乡环境建设是关系群众身体健康、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建设幸福安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广大市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市民户外活动对环境卫生的需求的今天,改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城市越来越重要的民生问题。在即将迎来的元旦、春节和龙舟节重要时期,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尤为重要。下半年以来,根据工作的需要和安排,随同双创巡查组经常深入城区育才路片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街道和村(社区)背街小巷进行巡查和调研,又到外地一些城市参观游览,对下步创卫工作形成了一些初步思考。

一、基本情况

XX市2015年6月开始创建省级卫生城市,2015年获得省级卫生城市荣誉。创卫工作的开展,使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保洁水平稳步提升,城乡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目前,城市主街道、背街小巷、村组、社区清扫保洁任务主要由环卫局、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社区承担,片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一般只开展周五上午义务大清扫活动,保洁经费来源分为财政负担、上级拨付和村组、社区自筹三种情况。城市垃圾收集主要采取果皮箱、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收集三种形式,垃圾转运主要依靠小型保洁三轮车和大型垃圾运输车,除环卫局将垃圾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外,其余垃圾均为自行处理。虽不能日产日清,但基本能够满足环境卫生保洁需求。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在创卫工作的强力推动下,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群众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与城市环境卫生保洁状况的矛盾日益凸显。

1、环卫工人工资待遇相对偏低,影响了保洁质量的提高。目前,城区保洁员、协管员月工资为每人660元730员之间,工资未能达到XX市860元/月/人的最低标准,且均来自周边村民。环卫工人待遇较低,生活压力较大,致使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保洁队伍的稳定性相对不足,保洁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2、环境卫生设施薄弱,环境卫生问题尤为明显。我市为巩固创卫成果,强化了对环境卫生的倾斜力度,但是还存在较大差距。垃圾堆二次污染现象严重。垃圾箱葙基本上为露天安放,虽给许多群众倾倒垃圾杂物带来一定的方便,但随手倾倒造成了二次污染,还增加了保洁人员的负担。垃圾不能及时清理。虽然新增配备了路边小型垃圾箱缓解了垃圾收集的困境,但仅垃圾转运车难以保证日产日清,导致垃圾转运周期较长,清理不及时。特别在夏秋瓜果上市季节,积聚在垃圾台(箱)的生活垃圾,成了蚊蝇孳生的温床,更不利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效开展。污水乱排现象严重。部分背街小巷、陈旧家属院污水排放基本靠住户门、窗前的排水明渠解决,部分住户和陈旧家属院甚至无排水设施,产生的污水一部分向地下渗透,另一部分向上蒸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下水质和地表的污染,不利于群众身体健康。

3、垃圾处理渠道不畅。除环卫局将垃圾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外,其它绝大部分垃圾均自行处理,致使生活和建筑垃圾围村、围路、围楼现象严重。一定范围内偏僻的沟渠内、道路两侧成为垃圾的聚集点。

4、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良好卫生习惯难养成。广大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大力支持,但是由于长期遗留的卫生陋习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又不自觉的出现乱扔乱倒垃圾破坏环境等行为。更有部分群众贪图一时方便,将生活垃圾堆在房前或屋后,流动摊贩随地遗留垃圾。社区、村组重视不够。部分社区、村组干部对改善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改善环境作为提高人居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来抓。监管不到位。近几年,各级卫生村(社区)、单位创建工作不断开展,改善了社区、村组环境面貌,但是,清扫保洁的层次和水平还相对较低,少数社区、村组、单位抓环境卫生管理带有一定的突击性质,流于形式,应付双创检查,环境卫生监管没有长效办法。

三、思路对策

城乡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是树立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积极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

1、多渠道宣传教育,促进城乡居民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一是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评选卫生示范户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集中宣讲等多种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卫生与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城乡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二是强化对中小学学生卫生和健康知识普及,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和带动学生家长的卫生行为,不断提高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行为水准。三是完善村(社区)制度,对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2、高标准制定环境卫生规划,推动环境卫生状况稳步提高。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认真编制村(社区)环境保护规划和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明确村(社区)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规划推动卫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多途径筹措资金,加大环境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一是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集体建设用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村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中转补助以及保洁人员待遇的提高。二是在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建立环境卫生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同时,城中村组集体也可适当收取农户少量卫生管理费,设立村卫生保洁基金,建立政府投入与村组自筹结合的双向资金保障机制。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环境卫生建设。

4、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环境卫生的提升夯实基础。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为主要街道配备果皮箱,为村组、社区住户配备规格统一的垃圾桶,每天由保洁人员定时收集住户产生的垃圾,减少垃圾堆积造成的二次污染,减轻保洁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快垃圾处理厂建设进度,加强垃圾转运车辆和设施的配备,并确定专人定时转运,及时处理。健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把住户门前排水明渠改为封闭的暗渠,定期疏通。强化绿化美化建设。积极开展住户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工作,缔造清新、舒适、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第2篇:城乡垃圾处理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杭州市滨江区 社区居民 垃圾分类 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城乡各类垃圾尤其是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我们每天都投放大量的垃圾,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垃圾投放所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越发地凸显出来,因此也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垃圾分类是杭州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作, 同时也是我们每个社区居民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所能做的小事情。当前,把垃圾分类作为社区管理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一、垃圾分类的概念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别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大致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二、滨江区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

杭州市在2004年便已颁布《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第五十七条规定本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的袋装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并在2012年通过的《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则明确规定生活垃圾必须全面实行分类投放。可见杭州政府在这十年间逐步实施并加强了垃圾分类的政策。2014年8月1日,滨江区出台了《“清净在源头”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16年底,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小区中,家庭宣传普及率达到100%。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的政策已由市政府落实到区政府,滨江区也加大了垃圾分类前端投入力度,开展了居民垃圾分类工作。

但是就目前滨江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社区居民在排放垃圾时分类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垃圾的分类工作大多数还停留在二次分拣阶段,这不仅加大了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繁重程度,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我们对滨江区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进行了调研。

三、滨江区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

笔者于2014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杭州市滨江区主要社区(包括东冠社区、联庄社区、西兴社区等),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问和实地调查三种方法对滨江区社区的垃圾分类参与者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问卷发放的形式进行,共发放400份问卷,有效问卷378份。我们针对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

(1)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居民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有较大差别。只有17%的居民在投放垃圾时,会刻意区分垃圾桶的分类,42%的居民则不会刻意去注意,如果注意到了标识,则会将垃圾分类投放。19%的居民表示在注意到了垃圾桶的标识之后会分类处理垃圾,但是基本上不会注意到垃圾桶的标识。其余的22%的居民则完全不在意垃圾桶的标识,不会关注垃圾的分类。

在另一项调查中,31% 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是一种环保行为,应该自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27%的被调查者表示并没有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但是如果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则会积极配合。其余41% 的居民则表示生活习惯已经定下来,很难真正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2)居民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处理方法。将有价值的垃圾出售是垃圾处理的一个方法,也可以说是垃圾分类的一个初步环节。其中有63%的居民在处理家庭垃圾时会将有价值的废品出售。在这其中,15%的居民会将剩下的垃圾分类投放,48%的居民则不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另外有37%的居民对于生活垃圾一般既不会分类也不会做卖废品处理,而是将生活垃圾整袋直接扔进垃圾桶。

(3)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在所做的调查中,居民普遍认为滨江区目前垃圾分类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对此我们也进行了调查。有9%的居民认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而且政策的落实也不到位;21%的居民认为政府或者社区监管的力度不够,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另有11%的居民认为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规定并不了解,7%的居民认为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有效扩大的垃圾分类监管队伍,增加、更新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开展垃圾分类新技术的研究等。然而在这些原因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仍是群众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52%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垃圾分类工作做的不好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意识的欠缺是最重要的主观因素了。

四、滨江区社区居民在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1)垃圾分类注重规章制度层面,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垃圾分类方面的专用法规,只有一些指导性的条文,且均缺乏对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收集和处置等实施细则的规定。分类责任主体模糊,垃圾分类缺乏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总体可操作性较差。

(2)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不够详细,居民各自对垃圾分类的标准都有差别。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居民对可回收垃圾概念的理解仅仅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使得居民的投放垃圾选择不一样,从而达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3)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很多居民都是将所有生活垃圾放在同一个垃圾袋中,然后将整袋直接丢到垃圾桶,没有细致的将可回收的、有毒的、厨房垃圾等分开来,他们觉得那样分类太复杂太费力。

(4)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正确率不高。部分居民会在家中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投放的正确率却很低。比如厨余垃圾是指厨房做菜或日常饮食剩下的垃圾,而食物的包装盒(豆腐盒、水饺袋等)不属于厨余垃圾。

(5)宣传方式单一、力度小。垃圾分类的宣传主要在社区进行,这样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影响力有限。政府缺乏监督,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同时,大众媒体的支持和宣传大大不够,垃圾分类在深度、广度、频繁度上急需加强。

五、根据滨江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和立法。尽快完善杭州市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理各环节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可以结合滨江区的自身情况,具体制订操作性强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滨江区出台的《“清净在源头”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2)增加垃圾分类的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垃圾分类的资金投入,来断扩大的垃圾分类监管队伍,增加、更新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开展垃圾分类新技术的研究等。

(3)建立垃圾分类奖励制度。对垃圾分类较好的居民,采用多种形式给于一定奖励,如发放垃圾分类补贴给做的好的家庭等。这样有利于大大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4)统一完善垃圾分类标准。在垃圾分类尚未成熟的阶段,分类标准应以方便居民理解和投放为主。对垃圾分类划分的标准,应当参考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于一些可回收的有利用价值的垃圾,比如废纸、塑料瓶,社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回收点,社区居民可以直接将这些垃圾变卖给回收点;对于那些有害的垃圾,比如废电池等,社区应专门派工作人员定时上门回收。这样垃圾分类的效率将大大提升。

(5)加强多渠道宣传,公众参与。很多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是由于政府、社区、媒体等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做的不到位。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应局限在社区内部,政府应当发放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增大垃圾分类的普及面。大众媒体也应大力宣传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学校也应当加入其中,一个人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应从小就教育孩子进行垃圾分类。只有全民参与进来了,才能更有效地实行垃圾分类,达成目标。

六、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次调查实践,以及笔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见证了滨江区居民垃圾分类的实施状况。如同大家所料想的,垃圾分类正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体制和设备尚不成熟,未来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举权社会之力,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来参与。

参考文献:

[1]文建军, 许振国, 庞志峰, 杨斌, 金永久, 杨敏, 张娜, 马楠.城区居民对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认知水平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3).

[2] 高顺枝,罗兴章,郑正,冯景伟,赵国华,聂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思考[J].环境卫生工程,2009,(1).

[3]黄宝成,张钊彬,赵婷婷,宋苏丹,汪美贞,冯华军,沈东升.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情况调查及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7).

[4]姜朝阳, 周育红.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2).

[5]曹婷婷.有关杭州市垃圾分类处理现状与成效的调查报告[J].杭州师范大学,2013,(7).

第3篇:城乡垃圾处理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一次性餐具 包装 材料

我国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开始学习先进工业国一次性包装。大量用于餐具和食品的包装使用,方便人们的生活,并防止于餐具的交叉使用带来的疾病传染,如(甲型、乙型肝病,消化道的病菌传染等)是一种卫生的餐具。主要材料是塑料类、木质纸版类压制而成,使用这些材料制作的一次性餐具,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是石油资源在地球上越来越少,价格逐年增高,木材的大量使用对森林过度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碳排放增加等一系列的环保问题。

一、现有的一次性餐具包装材料的现状

我国一次性包装材料用于餐具,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全国开设盛行。在上海甲肝病流行过后,更是加快了一次性餐具包装的步伐,当时铁路、公路沿线到处是一次性餐具包装品用过后的遗弃物,国民称之为白色污染,用的是塑料制成的一次性餐具。由于塑料制品在自然条件下不容易分解,造成全国城乡到处是一次性餐具用后的废弃物,国民称之为。对环境的污染是很大的。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做出了限制使用令,于是一次性餐具改用纸制品,这样对造纸用木浆的需求量增大,进口的木浆板成几倍的增长。大量的使用国内加大了森林的砍伐量,对一些地区来说,造成了成片的森林消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对于饮料类的塑料包装瓶回收,垃圾分类再回收相对容易些。而对于餐饮类的一次性包装就相对而言困难多,因使用后油污和食品残留物。大家都是用过后就一抛完事,与其它垃圾混合就容易脏,回收就很困难。所以就想到只有使用容易降解的物质来制作一次性餐具,这样就用上纸类包装物,因为纸类是由木质纤维和草类、禾类纤维制成的这是自然和碳纤维在堆沤中和埋在泥土中,在大自然中能够降解,回归大自然而且时间不长,堆沤一般80天,自然风化160天就降解。但是还是浪费了大量的木材,对于餐具来说由于有严格的饮用及食品包装物的要求,对纸张有一定的要求,要的是优质纸张适合食品卫生要求。回收后的纸张再生产出的再生纸就达不到食品包装物的卫生要求,要制造出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物的卫生要求的餐具,如饮料杯、饭盒、碗筷等一次性餐具就要加大成本。加大成本就要加大消费的支出,也就加大浪费,选用一种能够达到一次性餐具制造的物料就是我们课题的目的。

二、选用我区现有的物料来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材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在我国的南方边陲,地处热带与亚热带区域适合于热带作物的生长,如甘蔗、木薯等,而且广西是一个多石灰石山的地区,区内分布大大小小的石灰石山群。大部分的石灰石都不含重金属,特别是含钙量都很高在96%以上,有些地区的石灰石含钙都达到98.5%以上。是酸性造纸法中使用的填充物。在甘蔗收获后就要进行榨糖,蔗糖的生产过程中就产生大量的蔗渣,这就为造纸提供大量的蔗渣纤维。

木薯是一种热带生长作物,它种植容易、产量高是制作食用淀粉和工业用淀粉的最好原料。广西各地都大量种植,并建有大量的淀粉生产厂家,因此广西向全国提供大量的食用淀粉和工业用淀粉,并且有一定量的出口。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我们课题组得出结论,可以利用广西蔗渣、木薯淀粉、石灰石来做原料,制作适合一次性餐具用的纸张。与有关工厂联系后,在其实验室做了有关实验,并与桂林包装有限公司合作对其进行指导并试制一次性水杯,经过测试后方法可行,但有一些机械强度和耐水性还要完善。食品包装物的卫生指标能达到,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用蔗渣、木薯淀粉、石灰石做一次性餐具的包装物可行。

三、一次性餐具用包装材料的改进策略

目前我国用纸制材料制作各种一次性包装的企业很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它们由于资金、技术有限,所以,在包装材料的选用上基本是在市场上选用已上市的纸张来做生产原料,如果在非食品包装是没有问题的,在食品包装上就出现大部分包装物卫生指标达不到的情况。主要是专用卫生指标达标的包装用纸,为市场提供餐具一次性包装材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在现有的造纸厂进行工艺改造、使用蔗渣、淀粉、石灰石来制作餐盒、饭碗、水杯等一次性餐具用包装材料有着广大的前景。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设备投资不大,适合于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生产,看工艺流程图:

从一次性餐具制作生产工艺流程图来看,主要是包装用纸板的生产。流程(1)至(8)为纸板生产流程,这是投资大,不适合小、微型企业生产,而且是改进用材的关键。流程(9)至(11)是一次性餐具的制作,工艺,流程简单,技术要求不高,投资小,适合于小、微型企业生产。

四、一次性餐具包装材料的制备研究

前面已经分析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工艺流程,得出结论要解决生产卫生条件合格的一次性包装餐具,如餐盒、饮料杯、餐碗等,就要先解决包装用材。我们使用广西的优势资源,蔗渣提取造纸用纤维,用广西产的木薯淀粉来做粘合剂,选用广西的优质石灰石资源方解石来加工成微细粉做填充物,及表面压光剂。为了保证一次性包装用餐具的机械强度,加一些强度高的纤维,经过特殊的工艺,生产制作一次性餐用包装纸杯。

广西省有规模的榨糖厂都建有造纸用蔗渣纤维板,淀粉厂也有很多,但是现有淀粉厂生产出来的淀粉一些能达不到要求,因为要求要粘度高、防潮湿、防毒变,要达到以上要求必须对淀粉进行改良处理,以达到使用要求。要选用无重金属含量的石灰石,最后是方解石,它是石灰石的一个种类,含钙量高达98%以上杂质小,白度高,制作成的一次性餐具成色好使用者放心。这样就要对以上三种主要原料的要求,在制作工艺上要对三种主要的配比要多做实验,值班的机械强度不够可加一些强度高的纤维,如木浆纤维,竹浆纤维等改善纸板的强度。可制造厚底0.2~0.35mm的纸板材料,或者卷筒材料,这样为一次性餐具解决了材料问题。

五、一次性餐具的制作工艺改进

目前市场上出售使用的一次性餐具都是剪切下料后卷压粘结成型,这种工艺制造品,强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有部分餐盒、水杯有漏水现象,消费者都不太满意,利用广西省的资源做出一次性餐具的包装材料用热冲压成型的方法。解决了强度、耐水、隔热的问题,产品的外观图案、商标用移印法,印刷效果好。投入市场得到消费者的好评,而且原料成本比用普通纸张制作的一次性餐具要降低5%~8%,这些技术的推广已得到一些企业的选用,如柳州市比尔纸包装有限公司,桂林山水纸包装有限公司等。

结语

包装产业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行业之一,它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过程,在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包装的要求就有不同的提升,它推动着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的生活。餐具的一次性使用大有发展,势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2015年中国包装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发展趋势分析报告》,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包装行业的总产值将大于4500亿人民币,并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然而,繁荣背后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关部门统计一年我国垃圾需处理的数量就要上千万吨,其中有大部分垃圾无法回收,只能靠填埋,香港的垃圾填埋场只能用到2018年,餐饮用一次性包装废弃物占有11~~15%的数量,如果选用易降解的材料制作一次性包装物,在垃圾处理方面只需堆沤90天就被生物菌分解变成堆肥,堆沤熟化后的肥料可以从新回到土壤中变成植物生长用的养分,从而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对环境是亲和的、是良性循环。

一次性包装材料的改进研究课题,我们对在一次性餐具用包装材料进行了跟踪研究,因地制宜,得出结论,用广西的蔗渣纤维、木薯淀粉,方解石合理配制,工艺适当,制作一次性餐具是可行的,是个环保好,节省资源的好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慧.全国一次性纸质餐饮具质量情况调查报告[J].湖南包装,2012(3)

第4篇:城乡垃圾处理调查报告范文

【摘要】防衰退、促就业、保民生是当前第一要务。扩大内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立足长远,追求更大战略利益,则须以促进协调发展为基轴,着力解决好经济增长中的各种失衡问题。这既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切实保证。

【关键词】中小企业扩大内需贫富差距消费需求节能环保

正当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开始进入调整期时,不期而遇的国际金融风暴又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面对各种新旧矛盾集结的严峻形势,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举措。这对纾缓困难、防止经济衰退无疑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目前我国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乃经济长期高速运行内在比例关系失衡的集中反映。故扩大内需,借助需求总量的扩张,切实调整好发展中主要经济社会关系至为重要。有鉴于此,以下四个方面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扩大内需应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得到大力提升

投资与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基本面,也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首先要处理好的重要经济关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切投资活动的根本目的无不是满足消费需求。依据这一原理,投资以消费为中心,使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保持协调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铁定原则。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需求增长中,大多数年份投资需求的增长都远高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在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投资拉动最为强劲,相对于投资与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偏低。2009年1月20日,中国经济导报载文登载了一组教据,其中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1978年与2007年均为39.4%。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存在过份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倾向。这种经济增长格局长此以往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使高投入、高耗费、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根本改变;二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对过剩的生产品只得向海外寻找市场,势必增大经济波动的风险。而这两大问题都可能形成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梗阻。

为应对经济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确保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应实行以提升消费率为基点的扩大内需政策。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指导方针。在这九字方针中,“调结构”是切入点,而“调结构”首先应调整投资率与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的分配结构,把提振国内消费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多年来,举国上下集中资金搞建设,我国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等均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如今也该作一个战略性调整,使公共资金的基建投资率大幅降低,实现社会经济运行主要由生产投资驱动向投资、消费并行驱动的转型。既促使社会充分利用已形成的生产及生活的共同外部条件,以缓解公共建设资金的紧张;又切实缩小消费与投资在增长中所形成的差距,同时填补因世界性经济衰退而失去的那部分订单,吸收外需持续减少而形成的过剩需求。从而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以促使国内经济尽快复苏。

根据我国国情,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应把攻克当前困难与追求长远效果结合起来运作,并将切入点放在消费模型金字塔的中低层,即占人口绝大比重的消费群体,使人们有钱消费,有钱敢于消费,敢于借钱消费,着力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为此,应考虑提高劳动所得占GDP的比重,尤其要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并给优抚对象、低收入者、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增加生活费补贴,以提高社会有效消费需求;对生产经营民生消费品的企业实行减税,以推动降价,鼓励消费。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拓展商业保险市场,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保险产品,让居民统筹安排好一生的消费;要加强商品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以刺激消费。要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从长远应把“藏富于民”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战略,改变我国国民财富分配结构,使居民财富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同步。同时实行以家庭为单位,按年征收综合个人所得税,以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等减税措施,实现国民财富由财政收益向居民收入的转化。通过上述措施,来提高最终消费率,使消费与生产投资形成协调的比例关系,既减少历史性消费欠账,改善民生,普遍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又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最直接和最持久的拉动力量。

二、扩大内需应将缩小贫富差距纳入宏观布局

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既定目标,也是扩大内需不可忽视的战略任务。国家发改委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年度报告》显示:2000—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组与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从4.5倍上升至9.2倍,行业最高人均工资与行业最低人均工资之比由2.63倍提高到4.88倍(若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行业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已达10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由1:2.79扩大到1:3.22。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形成贫富两极分化,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还会消蚀广大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同时,贫富差距拉大对扩大消费、提高社会消费的经济贡献率十分不利。因为少数富人集中了大多数财富,虽然他们也能带动消费,但受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其对消费的贡献会下降;而中低收入消费群体其消费倾向大大高于富人,却因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难以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另外,受多层次消费水平的制约,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将使生产力布局难以达到最优,降低经济运行效率。为此,扩大内需应把控制和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纳入战略规划,在扩大内需的决策上体现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加关注公平的原则,使扩大内需成为保经济增长与缩小贫富差距的粘合剂。

“没有天生的穷人”。缩小我国贫富差距,既要进一步破除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非合理的二元体制安排,实现分配权力平等,包括起点机会平等和过程参与平等;又要利用非市场方式对市场机制所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状况进行有效地调节,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以更多地补偿他们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不足。

扩大内需应切实发挥在分配方面的协调功能,给最广大民众带去更多公平利益。一方面要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倾斜,把中央政府所规划的在今明两年集中投入的公共资金以及所动员的社会资金,较多地分流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加快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这些地区的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利用,以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开发;同时,吸引外部资源流入和更多企业尤其是产业群迁入,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此,提升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实现社会共同进步,使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另一方面,在总体布局上,应考虑将扩大内需安排用于投资的公共资金,更多用作扩大社会民生需求,如增大文化教育、公共生活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安全体系以及解困房、廉租房等方面的投入,以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安排用于消费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作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社会贫弱群体享受更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使低收入者和无经济来源者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从而把社会各阶层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差距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并为广大民众所能接受的范围。使扩大内需的过程成为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

三、扩大内需应把搞活中小企业作为关键着力点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200万户,达到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专利产品中67%是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74%以上的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完成的,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是中小企业提供的,50%的税收是中小企业上缴的。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市场力量。当前,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搞活中小企业无疑是一个关键着力点。

应当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经改制后大多属于私有企业。尽管近些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但因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政策远未落实到位,较之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融资和申请政策性项目等方面一直处于劣势。据调查报道,全国中小企业生存年限一般超不过5年,平均寿命仅2.9年。中小企业数量频繁减少,不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失业人口增加,而且也降低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由于中小企业70%是流通企业,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下游,惟有中小企业搞活了,才能激活上游企业和大型企业,促使中国整个宏观经济回暖。我们不能再片面强调“抓大放小”,对企业应实行平等保护政策。要像刺激股市、房市一样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使扩大内需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生态的助推器,以形成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互为补充、互相促进、错位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

在扩大内需的大战略下,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措施化,并着力提高执行力和监控力。为扶肋中小企业发展,各级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以随时了解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经常倾听中小企业的呼声,及时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对中小企业作一次“体检”排队。对那些诚信度高、经营项目市场需求看好、能吸纳较多劳动力的企业,在投资、财税及金融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应通过降低市场准入条件,让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介入政策性项目开发,以扶肋中小企业开拓更广阔市场;应考虑对中小企业免征1—2年的所得税,使其充实自有资本,以扩大经营规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近些年来经营业绩突出、并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应准其发行企业债券,以弥补内源资金的不足。对管理规范,持续经营效益好,且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中小企业,应鼓励它们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为现代企业,促使其做大做强。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担保公司的发展,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利用社会资金创造良好条件。各大银行应成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部,尽可能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流动性支持,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又扩大银行自身经营业务。可以认为,随着上述一揽子措施的全面上路,中小企业将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

四、扩大内需应与促进降耗环保工程建设并行

扩大内需的直接目的是保经济持续增长,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前提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过去较长时期里,一些地方未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总以为自然资源无处不有,取之不竭,在提升经济业绩的背后付出了透支资源和自然生态严重退化的巨大代价。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许多为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资源都处于紧缺状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我们必须走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科学发展之路,并持续推动生态革命进程。

当前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务必强调安全效益,把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要防止突击花钱,盲目投资,形成又一个短线操作的“”,警惕因急功近利为进入另一个高速增长而陷入“污染”怪圈。必须从长远入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科学、协调、可持续的经济调控理念。切实处理好保增长与降耗减排之间的关系,把扩大内需与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要通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经济增长的综合效益。

以扩大内需为契机,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建立起相互制约关系。必须推行资源安全防护战略,健全和完善资源法规制度,形成资源利用“红线”,控制资源用量,限制“三废”排放总量,规定资源利用达标率。在扩大内需新上项目的审批上,严禁放宽条件降低要求,避免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项目再扩大规模。对各类保护区和主要生态功能区的项目严加控制;对耗能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重已亮黄牌的制造企业加强监管,在规定时限内不达标者坚决淘汰。扩大内需应使必要的公共资金分流于污水管网建设、垃圾处理及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为降耗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基础条件;要努力突破制约生产过程中节能环保的技术瓶颈,加大该方面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投入,提升降耗环保科研能力和环境监测能力;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节能循环控制”技术,选择有示范意义的产业给予重点支持,以发挥引路作用。在财税金融政策上,要扶优助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积极采用降耗环保替代技术,帮肋制造企业实现战略转型,以促进绿色制造产业的发展。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内需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使命。应当吸纳公共智慧,引入公共监督,扎实推进,不断扩大成果。

扩大内需作为提振经济的“驱动器”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肩负着现实所赋于的多重任务,既要作解决当务之急之谋划,更要把协调各类经济社会关系纳入总体考量,为实现国家各项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研究,2007(7).

[2]吴敬琏:应对危机根本在转变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