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安回望绣成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2、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漫步西安,气象万千的名胜映入眼帘: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半坡博物馆,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佛教古刹--大雁塔,中国先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作者:明城墙。)

3、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作者:题记)

4、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作者:白居易)

5、长安回望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作者:岑参)

6、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作者:李山甫)

7、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作者:张说)

8、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作者:李白)

9、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作者:杜甫)

10、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手环堵(作者:李商隐)

11、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罚(作者:皇甫冉)

12、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作者:杜牧)

13、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作者:韦应物)

14、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作者:美丽的西安。)

15、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作者:李贺)

第2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北方的秋天总是比江南来得早些,凉爽的秋风就和这儿的人一样,豪放而不失章法,这一点在我初到长安时就已显露无遗,长安,梦里几千年的故里,“千户山门次第开,长安回望绣成堆”那一朝京都,一寻又是百年而那百年前的牡丹却已改变了旧时的模样长安与牡丹就如苏州与茉莉早是前世便已注定的缘分丰腴着、美丽着,目光流转间已是杨花落尽三千朵,柳絮空飞五百家。我们踩着夏日的余荫而来自然是与牡丹无缘了,可芙蓉却是乐意用余下的丰润来迎接我们这些姗姗而来的尾音的。

于是,大唐芙蓉园,一露脸便是一副盛世模样,仙雾如霓,飞瀑如虹,想当年太白吟诗不过如此豪放。芙蓉园,芙蓉与美人自然不少,人面已成冰冷的石像,菡萏却依旧嫣然。飞棱画龙,雕梁绘凤,只是少了玄宗与贵妃,少了梨园弟子,少了仙乐飘飘,笙歌袅袅。夹道的宫灯都呈着如意的风态,宫灯边冰冷的蛾眉与梅妆一看就是盛世的模样。过长亭,接回廊,廊下池中有芙蓉数百,锦鲤上千,廊上观鱼,远望犹如红云,红云渐近,只见锦鲤如锦,五色攒动,怜之,携一把瓜果投下,则各色翻滚,群鱼争食,不觉怡然。遥想当年翠华摇摇,仙乐飘飘,正是梦中佳境。有水有亭,有鱼虫花鸟,自然是帝王之家的风范。

数千年前,从这里走过的进士直向雁塔,于是,大雁塔下,三十三人名字香。而那千年前的雁塔依然以一副傲世的姿态傲立于古城的一隅,只可惜早已消了往日的风光,早已散了昔年的芬芳,高高的古塔上高高的野草油然生出一段凄凉——倒底是老了,而当年的富贵也只有那已有年代的红墙与红墙上有些年代的藤萝才知晓的罢。风凉了,且回去罢!

8。23周二阴

长安的一夜只能用宁静来形容,当这座古城彻底沉睡的时候一切都无了声息,只留下古国槐的沙沙。清晨醒来还没有什么太阳,只有黛色的古城墙留下的一个凝重而深沉的背影,那背影仿佛是一声沉重的叹息,一个王朝湮没的尾音。走上它,将栏杆拍遍,观层林尽染,万山红透。一座座角楼仿佛想诉说什么,可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是感慨,哀嚎,还是沉默可那些青色的,连接他们的砖瓦和灯笼是听得懂的罢,不然为何会如此一脸凝重的站着,站的那么威武,亦如他们来时的模样。轻轻拂拭那落在城墙上的尘埃,不由得就升起了物是人非,时光荏苒的感触,坐在石阶上,我的身后是一间小房子,像是当年给军人们住的罢,房两侧的红漆已渐斑驳,而那未落下的部分却依旧无奈的,顽强的红着,顽强的和那石缝中的青苔一样,仿佛他们就是辰光。当年的这里定然是鼙鼓阵阵,号角声声,必定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气魄而如今,只留下这青苔与古城相顾无言。

第3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记者:虽然2011年中国楼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洗礼,但别墅依然保持良好的市场业绩。为何国人会对别墅情有独钟?

顾云昌: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中国社会已经正式进入全面小康的阶段。所谓全面小康,一方面是满足以中产阶级为主体人群的改善型置业需求,另一方面是确保中高收入家庭以及财富阶层的宜居置业需求。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剧,国内市场已由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以投资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所以从国家经济转型角度来看,人们追求高档住宅特别是别墅的购房消费行为已是必然之势。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最求更好的宜居氛围例如别墅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财富人群的首选置业目标。

此外,作为终极房产品的别墅,具有高端稀缺性的特点。因为自“别墅限地”政策实施以来,国家不再审批别墅项目立项,促使目前市场在售的别墅产品拥有了良好的保值增值前景。而对于具有投资眼光的财富阶层而言,购买别墅为实现保资产值提供了一份良好保障,因此促使别墅产品拥有了无可限量的市场行情。

记者:当别墅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受关注的房产品情况下,何种品质的别墅项目才能真正代表中国式的宜居梦想?

顾云昌:回顾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对于宜居生活的向往,蕴涵于国人的血脉之中。上至帝王将相、中至名仕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追求着完美的生活境界,因而促使了人们对于“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啜竦”的铜雀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华清官等皇家别墅的溢美之情。

如今,随着城市新贵和财富阶层的不断涌现,他们对于别墅这种顶级房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日益扩大。而中国的别墅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练,也正式实现与国际居住品质接轨,因而催生了别墅宜居品质标准的出现。

综合而言,真正品质俱佳的别墅项目,除了要拥有出类拔粹的建筑品质外,还要在尊重土地自身价值以及周边生态景观和人文氛围的基础上,结合完美建筑品质、顶级硬件设施、完善物业服务,甚至通过打造高尔夫球场等高尚休闲场所,实现宜居的最高境界。而拥有绝佳山水资源,以及高尔夫等顶级配套的品质别墅,才是中国宜居生活的真正引领者。

记者:目前,北京的别墅市场发生了全新变化,呈现从传统的西山别墅区、中央别墅区向以十渡为代表的新别墅板块发展的趋势。你如何看待这一市场变化?

顾云昌:京城别墅市场的板块变动是必然之势,因为在“别墅限地”的影响下,西山别墅区、中央别墅区等别墅区域已无新增土地供应,而在售别墅产品也基本进入尾盘阶段,促使有强劲别墅置业需求的购房人,将置业眼光投向于以十渡为代表的新兴别墅板块。

第4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一、 以文引诗,拓宽视野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都有诗句的引用,借以描绘事物,说明观点,拓展内容,增添情趣,还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文中引用杜甫《望岳》一诗中的四句,借以说明泰山之高,云海变化之莫测。我把这首诗补充完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对整首诗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得到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对诗文的理解,进一步领略泰山的神奇壮观,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引用苏轼的《岭南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表现人们对荔枝的喜爱。用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表现统治阶级为了吃鲜荔枝而不顾人民的苦难,不惜劳民伤财的罪行。

二、 以诗歌来映照课文

记叙文中的一些描写,倘能恰当好处地用一些诗句来描述,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如《长江三峡》的第一段提到“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它体现出作者那种兴奋、激动,以致神采飞扬的兴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他们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对文中有关两山对峙的描写,用李白的《望天门山》加以映照,“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了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先引用宋代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激发学生对荷塘景色的想象,更好地体味作者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绘。

三、 以诗歌来延伸课堂内容

《鸿门宴》一文刻画出项羽妄自尊大,目光短浅,胸无城府,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导致他以后在乌江自杀,结合此事,我引用了几首诗供学生分析、评议、延伸内容,锻炼学生的文笔。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七律 人民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这三首诗各有各的意旨,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更清晰地看楚汉争霸,认识楚霸王,从而写出一些不错的评论文章,这就把对课文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作文的训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谓一石三鸟。

四、 以诗歌为主搞活动课

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活动,开展活动课要有主题,可以是“爱国名言”、“写景之句”、“佳句对接”、“思乡集景”、“咏月情结”,当然搞活动课应注意竞赛机制,以提高兴趣、活跃气氛,并要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准备,有了较长的准备时间,学生就能在准备的过程中接触大量的诗歌,在阅读中理解诗句,选择诗句。让学生在静思、感悟中受到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其鉴赏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鼓励学生尝试写作诗歌,通过写作深化诗歌阅读,更深刻地领悟诗歌内涵。

五、 以诗歌进行思想教育

第5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关键词: 古典诗歌的鉴赏 “情” 剖析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是较难的阅读、鉴赏、再创作活动,对阅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敏感度要求甚高。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对诗的理解常常与创作者的意旨相去甚远。“诗者,根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正确解读了诗歌的情感,才谈得上对诗歌其他方面的解读。难怪不少学生发出“敢问‘情’在何方”的感叹。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及教学积累告诉大家“情”在脚下,下面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个“切口”,帮助大家迅速剖析诗歌情感。

一、拈出感情语言

有感彩的词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对读者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揣摩作者的心境有直接作用。

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长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根据这首词中加点的直抒胸臆的词语,可以探知诗人创作的感情动机,即孤寂、悲痛。那么诗人为何悲伤呢?联系作者及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悲叹。如此一来,就一下子掐准了诗歌的情感。

又如,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夜郎均为地名。五溪,五条大河。

显而易见,诗中直接反映诗人情感的词是“愁”,那么为何而“愁”需要我们由果溯因,围绕题目及相关诗句,进一步探究。在杨花飘零、子规哀啼的暮春时节,朋友远贬他乡,惆怅、伤感,关切、同情不言而喻。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不仅要知道感情语言是什么,而且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搞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探求景中之情

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抒情诗,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从景物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景有乐景,也有哀景;情有乐情,也有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惯用的手法。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里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这是一首写景诗,得搞清楚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样的景物。细读诗句可以知道,这个画面上有:粉红的带着雨露的桃花,依依绿柳,蒙蒙雾霭,缤纷的落花,清脆的莺啼,熟睡的山客。如果我们处身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首先,这地方是美的,红的花,绿的柳,白的雾,黄的莺,色彩缤纷;其次,这个地方很安静,莺啼正是有声衬无声;再次,这个地方是清闲安逸的,山客睡得那么惬意,了无心事;最后,“花落家童未扫”,试想如果家童“刷刷”地扫,岂不打破了这份和谐自然?再来体味画面中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恬静、闲适的情趣尽在其中。

当然,这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等等。古典诗歌也不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诗篇。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清新亮丽的画面:芳草萋萋,碧水流转,春鸟啼鸣,绿树鲜花,美不胜收。此情此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优美、宁静、欢快的,但“自”“空”两字表明花开无人欣赏,鸟叫无人倾听,明确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失意、伤感的情怀。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无限感伤,惆怅、落魄之情更显浓烈。正如古人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类似的还有: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探求景中之情,要仔细地琢磨:什么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构成怎样的意境,从而一步步地导出诗人的情感。还得抓住关键词,注意情与景是否对应。

三、玩味典型细节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不少内涵深刻、意韵丰富的细节,令我们刻骨铭心。比如:葛朗台“瞪着金子”“像老虎扑向婴儿一样扑向女儿的梳妆匣”,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阿Q临刑前画圆的动作,等等。这些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对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主旨有重要作用。诗歌亦然,分析诗人精心捕捉的细节,追根求源,可准确把握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旨。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个精彩的场面描写,是在写军情紧急吗?非也,送荔枝。诗中加点处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何以选取杨贵妃见荔枝而“笑”这么一个细节?原来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大修宫殿,从广东到长安,千里之外,日夜兼程,运送新鲜荔枝,荒误国这个主旨不言而喻。这个细节实在是妙,小中见大,含蓄深远,托讽不露。我们再来看看一首诗歌赏析: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刻画了诗人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四、揣摩象征语言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咏物诗,那么对于咏物诗的主旨,又该怎样来把握呢?如果囿于诗中的内容,就往往不得其旨,脱离诗歌探求,更是“空中楼阁”。我们知道咏物诗惯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充分感知物象,由物的某些特征联想到人的某些思想品格,是把握诗歌意旨的一条捷径。如:

虞世南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q,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一看诗题便知是咏物诗,那么诗中写了一只怎样的蝉呢?它有“垂q”,结合注释可知,蝉的触须如同古代官吏或贵人帽顶上的缨带,说明有身份,有地位;蝉吃的是“清露”,古来就有蝉“食洁”的说法;蝉声嘹亮,不需要凭借秋风,自能将声音远播。蝉的这些特征跟人有什么联系呢?这里的蝉既是自然之物,更是诗人情感人格的化身。自然会想到:立身品格高洁之人,不需要外在凭借,不需要攀附什么,自能声名远播。当然是否会延伸、会联想,跟我们的阅读量、知识面密切相关。

第6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关键词: 以文辅史; 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 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45-01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六经皆史”等,这都说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至为密切。鲁迅先生曾给予《史记》高度的评价,他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文学与历史的相溶之处。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文史知识的相互渗透是提高学生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很好方法。

一、以文辅史的必要性

(一)以文辅史,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如讲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时,可引用的词“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使学生形象的理解人与猿的区别就是人会磨石头,即人会制造工具。又如讲“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时,引用杜牧的《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千窗百户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使学生从表面看到事件的本质,了解玄宗日益骄奢,宠爱贵妃的事实,从而理解统治者的昏庸,进一步掌握“安史之乱”的背景。

(二)以文辅史,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人物的雄心壮志,高贵品质,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

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我们所讲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可能重演,所以我们可引用历史人物的原话,声情并茂、神态逼真、褒贬得当,并用不同的语调,高尚激越的情感,饱含真情实感的叙述或朗诵。讲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罪人时则显出义愤填膺、深恶痛绝,讲强敌压境当权者腐败无能不做抵抗时痛心疾首、拍案而起。这样可使学生心随情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激发出强烈的爱与憎,使学生在充满哲理的情趣之中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如讲南宋对峙时的中国,引用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用激昂的情调朗诵后,可使学生形象的领略到岳飞的远大抱负:雪国耻,捣敌巢,复故土,也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讲到清政府与帝国主义侵略者签订《》时,引用那拉氏“上谕”中所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的腐朽、卖国求荣嘴脸及服服帖帖的做帝国主义者的奴才的丑恶面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则使林则徐、谭嗣同等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情操跃然纸上。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可益人神智,鉴故喻今,具有劝善戒恶的教育功能,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做人的学问。

(三)以文辅史,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教学中,也可引用典故、成语、对联、歌词、影视片段,这样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味性。如中国古代史用“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导入新课,给学生一悬念,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又如讲到明朝东林党时,可引用顾宪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说明东林党人对朝廷不满,对政治关心。就文学艺术方面讲,它也有值得鉴赏的地方,如对仗工整,写法从小处着笔等,值得同学们借鉴。就现实意义说,也可教育学生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关心时事政治。再如,在“”教学中引入电影《甲午风云》中关于的片段,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邓世昌等清朝爱国将领的爱国热情;在“”的教学中引入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慷慨悲壮的演讲片段,“弱国无外交”的悲凉便可更好地展现;在“”的教学前播放电视剧《》的主题曲《十送》,学生很快就可进入到关于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有关“巴黎公社”的内容时可与学生共唱国际歌,等等。

(四)易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这相关的另一事物,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中,突出事物的特征,发掘事物的本质。联想不仅可以使议论更深入,而且可以使思维变得更活跃、更开阔。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语文知识,使学生易于从某一知识点(事件)感悟(领悟)到别的知识点(事件),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高层次的联想思维能力。如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一是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所受压迫深,因此反抗最激烈,斗争最坚决;二是工人阶级与农民之间的有天然的联系。我们讲述这些枯燥的结论时,让学生联想报告文学《包身工》中芦柴棒的悲惨遭遇,文史结合,就会生趣盎然。

二、以文辅史的基本原则

(一)求真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纠正文艺领域中某些不真实的或讹误的内容。广义的“文”,包括影视、戏剧、小说。近年来电影电视、小说戏剧中的历史题材非常丰富,给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是学生从社会上得到历史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其中内容大都是虚拟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尚且不能当正史来读,电影《英雄》,电视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就更不能当成历史来看。相反,要注意指出文艺领域中某些不真实的故事,防止以讹传讹。因为我们是上历史课,必须尊重历史,不能为了现实需要歪曲历史事实,掩饰历史的本来面目,或用以今套古或颂古非今来误导学生。

(二)务实原则

在运用中,要注重实用价值,要使之确能达到某项教学目的,促进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楚汉战争”中涉及的成语有“江东子弟”、“破釜沉舟”、“楚河汉界”;故事有“约法三章”、“鸿门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衣锦还乡”等,诗歌有刘邦的《大风歌》、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先考虑教材的重点,力求突出重点。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通盘计划。因此,只能选择与课本有关的又是最重要的来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坚持原则

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历史教师要勤于搜集、整理和积累有关“文”的材料,如对联、咏史诗、民谣、快板等;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洞察力,要有“透视”的本领,善于从中寻找反映当事人心态、时代背景的资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下去。

(四)有度原则

尽量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从历史这个角度来审视、分析、归纳、整理“文”的知识,做到少而精,以免喧宾夺主。补充的知识不可太多太滥,以免影响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毕竟以文辅史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冲淡主题。因此,在时间、份量上要把握好,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

第7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我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产生,我们的爱国主义文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传承至今。

当然,时代不同,爱国主义的具体涵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为当时的国家、朝代、民族、社会服务这一点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一直具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国最早的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句,是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写照。香草美人、时不我待、忠君爱国、爱憎分明、爱国主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他的作品所表现出了的特征。他的许多作品在历史上占据主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千秋万代永放光芒的《春望》是被誉为“诗圣”的杜甫的代表作品,其诗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里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突出。忧念时局、关心社稷、忧国忧民、哀恤民生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他的《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作品,无不将眼前江山、胸中社稷、国家兴衰溶于其中,郁结浓缩了多少家国之恨,身世之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爱国主义诗歌吗?应该说也是,因为如果没有诗人杜牧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哪管你统治者的奢糜废呀!同样,批判了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判了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也是典型的爱国主义诗歌。除此之外,杜牧的《阿房宫赋》,也警醒了多少明智的当权者。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典型地表现了爱国忧民的思想,多少人不会忘记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渔家傲》中说:“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一个多么卫国的老将军形象啊,也是成百上千上万卫国将士的形象,他们为了保卫国家,不怕环境的艰苦,不怕战争的残酷,不惜年迈的身体,不顾与家人的离散,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

南宋特殊的时代气候,酿造了众多的爱国人才,涌现了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这些人在文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同样忧国忧民,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在他们的文章中有很明显的位置。陆游,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词人,应该说在散文、诗、词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作品都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是在重病缠身的时候,也还想着国家的统一;即使是在将要撒手红尘的时候,也不忘了叫后人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是何等情怀,一个没有高度的爱国思想的人,能写出这样的诗篇吗?语言虽然简洁平易,却比一些专堆积词藻的诗文高多了。《关山月》,痛斥了主和派苟且偷安,表达了广大爱国主义将士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和中原遗民日夜盼望恢复的愿望。极力表现年迈体衰、因国事困忧而致心劳力瘁的老诗人形象的《书愤》,穷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捧出了一颗对祖国赤子之心的《示儿》,这些大作无不放射出千古光辉,令后人景仰。

“不见南诗文,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失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以洋洋河水,依旧只留东。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城戎。万古腥膻如许,千万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道?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刘过的这首名词以雄健的气势,赞美自己祖国的强大,极端蔑视了敌人,表现出了祖国必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信心,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岳飞是一代名将,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战场上英勇杀敌,只是在空闲时写写文词,他的一些文学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作品,尤其是词,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其中的《满江红》气势雄健、感情充沛、慷慨激昂,表现力词人痛愤国耻、渴望功业的思想感情,感染力极大。作为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为后人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更能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名篇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等名句,昭泽后人。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文天祥这凝重的句子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美德。他的《金陵驿》写道:“草合离宫转夕挥,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倾吐了诗人国破家亡之痛,表明了自己决心与国(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36页)家共存亡的坚强意志。这样的诗篇,怎能不激起后人的爱国情呢?

清代的夏完淳、龚自珍也为我们留下了壮美的诗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是夏完淳用十七岁的金色年华印证了的誓死不屈的承诺。龚自珍的《咏史》《己亥杂诗》都是极好的作品。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以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革命斗志开启了近代爱国诗的先河,他在《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说:“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从肺腑中倾斜出来的救时抱负、革命誓言,共鸣效果非同一般。

如果说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颂尽,那么,他的精髓在现当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鲁迅是这一精神的集大成者,他的《藤野先生》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思想变化,他抱着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在东京,他鄙弃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仙台学医,他想“学成后回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而死的人,作战时便去当军医”,“电影事件”终于使他悟到了国人思想的麻木,进而弃医从文,开始了“以笔做武器”的坚强斗争。他的《自嘲》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令后人铭刻于心;他的《自题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叫莘莘志士牵挂流连。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重上井冈山》,的《梅岭三章》,余光中的《乡愁》等等,这些爱国主义名篇,树立了现当代文学的丰碑,令人受益匪浅。

第8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叶:先说一个题外话,你知不知道《黄土高坡》这首歌?因为我这次与三位嘉宾在黄土高坡和中原一带的城乡转了一圈,颇有些感触,所以就想到了这首歌。以前我曾多次到过那儿,但最近一次距今也有11年了。2003年夏我去西安采访时,还在临潼住了一星期。

张:《黄土高坡》是改革开放初期风靡全国的西北民歌,还曾引领了当时的流行歌坛呢。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11年的光阴,对一个地区来说,也许是沧桑巨变了。

叶:的确是沧桑巨变。但最令我惊讶,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是,黄土高坡竟然不见了!不是亲眼所见,还真是难以置信。从西安到延安,300多公里道路两旁的高坡上,绿化植被已近乎全覆盖。河南似乎更胜一筹,从郑州到洛阳,到开封,沿途之间树木郁郁葱葱,其景象直追江南。可以想象,中央和当地各级政府在自然生态建设上肯定是花了大钱,花了大工夫。但黄土高坡的地域面积远不止西安到延安高速公路沿线,其疆域涉及陕、甘、宁、晋、青,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左右,比整个日本还大,我不知这方土地是否都享有被绿化的同等待遇?如果只是为了“革命圣地”而搞的形象工程,那这个褒奖就要打折扣了。

张:即便是为了“革命圣地”而搞的形象工程,我认为仍值得褒奖,因为至少在客观上它造福了一方百姓,这比把财力、精力耗费在酒席饭桌上要强多了。我们发散思维一下,如果把政府财政中被“三公消费”了的钱,哪怕是一半,甚至是一半的一半,用于搞诸如此类的形象工程,于国于民不都是件大好事吗?再进一步,如全国各地各级政府能群起仿效,并由点及面地铺开绿化形象工程,那举国上下更是要额手称庆了。从一个宽泛的角度上来说,社会和谐,不仅仅只是反映在人与人的相处上,还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存上。如果自然环境恶劣到威胁人类的生存状态,那社会和谐岂非成无本之木了嘛!

叶:你这话倒是符合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所以,世界上万事万物中,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第一位的,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条件的存在,才能有动植物的繁衍,继而有动物世界和人类文明社会,再而有人类文明社会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普世价值什么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可是个铁杆的环保主义者。

我的第二个印象是黄河壶口瀑布的水很清澈,绝非我想象中的浊浪翻滚,据说这还不是人力所为的功绩,其中有上游天旱少雨、河水流速慢、带不起泥沙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我总算是见到了一次、或者说见到了一段水清的黄河,这不由得使我想起那句流传了千年的经典语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黄河流经的9个省和自治区我都涉足过,除了青海巴颜喀拉山黄河源头,我所见到的黄河水,无一不是名“副”其实的“黄”。

张:自古以来,我们一直把黄河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哺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但是如果历史上黄河流域大都是荒山秃岭,大都是贫瘠之地,我想黄河是不可能被尊为“摇篮”或“母亲河”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农耕文明的诞生和延续,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自然环境,所以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古国,都坐落在水草丰饶、土地肥沃的大河河畔。毋庸讳言,今天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没有迈进现代世界先进国家之列,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人为的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千百年来,过度攫取河流两岸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生态嬗变,其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阿拉伯的两河流域。

叶:据历史地理学家言,“黄河”一词始于汉,因《汉书》有“使黄河发带,泰山如厉”的记载,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黄河”一词那时很是鲜见,所以,唐以前人们都称之为“大河”。“黄河”广泛出现在书面或口头语始于唐代,比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等。

另外,史籍上称先秦时黄土高原一大半还被森林所覆盖,但日后逐世萎缩。自秦以降,汉魏、南北朝、唐宋等历朝历代的都城,大多建于那一带,比如西安号称十一朝古都,洛阳则是九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建都就要大兴土木造皇宫王室,造府邸官衙,而上一任新主,就建一茬新屋,且当时的建材主要就是木料,如此这般,黄河流域的森林就供不应求了。陕北有个榆林市,之所以得此名,也是因为在唐代时曾经是白榆茂盛的一座城市,即便是现今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甘肃定西地区,当年也是“陇西山多林木,民多以板为屋”。但这一自然现象都因几代的“人作孽”而消失了。

张:现在朝野上下应该是猛然顿悟了,自然环境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牵累到建设和谐社会。据说陕西治理水土流失迄今已历三十春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始了。近年来,这些城市更为全国、全球的环保形势所逼,修复、保护自然环境都被地方政府列为头等大事,所以你看见黄土高坡被绿化可算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张:这次出行一共驻足几座城市?城市现状和发展如何?

叶:自西向东,延安、西安、洛阳、郑州、开封,5座城市。出于职业习惯,我更多地还是把目光定格在当地的城市状况上。

与山川、田野的满眼绿色相比,城市现状就逊色多了。特别是西安、郑州这种省会大城市,都患有像北京上海等一样的城市病。我们从延安回西安,刚进城就被堵了2小时。司机告诉我们,这种状况是常态。郑州也是如此,那天我从开封回来,不但堵,而且稍一动弹,这大巴就左冲右突,见缝插针往前行。我关照司机师傅安全为上,他答曰:在我们郑州,这个时段开车,是“两车相遇勇者过”,不这样,你晚上9点也到不了酒店。

郑州火车站还有一怪相,有几个路口没信号灯,行人过时都必需左顾右盼。我和同伴在车站附近的格林兰大酒店住了3日,天天观察、天天思考,且天天争论这是怎么回事,但终究不解个中原委。

张:堵车全世界都有,上海不也深受其累吗?我看全中国大概找不出不堵车的大中城市了。据说当今世界上城市交通管理最好的是东京,因为凡到过东京的游客,都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繁忙却便捷有序的交通状况印象颇深:尽管路上车流滚滚,尽管路上没见几个交通警,但堵车现象或堵车时间远少于世界上别的大都市。现在中国大陆各地城市对私家机动车的控制力度都不算小,比如北京摇号、上海拍号、杭州限号等,很多城市也正跃跃欲试仿效京沪杭,但这总给人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感觉……

叶:20年前,我第1次去香港,发现那儿的车速快到你都不敢闯红灯,香港朋友还告诫我不能乱穿马路,因为被车轧死了“白死”,谁让你不守法!当时香港的机动车保有量远高于上海,但香港的道路面积仅为上海的三分之一,可是香港即便是中心城区也很少有堵车,湾仔、铜锣湾等地,道路都很窄,但车速仍很快,真正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西安郑州等地的机动车保有量,远不及东京香港等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也不见得低于后者,但城市交通状况却难与东京香港等比肩,不知症结何在?

张:我个人认为不外乎取决于两点:一是城市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二是城市市民的个人素质水平。

叶: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老在限制私家车上做文章,肯定不是个长久之计,因为汽车工业带动着上百个行业的发展,如钢铁、塑料、玻璃、电子、机械等,而且这些实体经济都是积累社会财富的支柱产业,所以限制私家车发展,或许能稍稍缓解一下城市交通,但其他问题接踵而至了,GDP下滑了、就业率下跌了、竞争力下降了等,而这些又直接关乎着国计民生,都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城市交通与GDP相比,砝码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关键还是要从管理上下功夫。

张:我很赞成你对限制私家车的观点,但无论是从社会平等、还是廉洁奉公、抑或是节能减排等角度思考,我觉得最紧迫、最重要的不是限制私家车的量,而是应出台限制公家车数量和使用的政策法令。现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出于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制订了相应的控制公务车拥有和使用的规定。

有一次看到媒体报道说,韩国首尔机动车保有量300多万辆,为了解决交通问题,首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以身作则,硬性规定市政府只允许配备4辆公车,市长和3位副市长各1辆,而且使用也很严格,就是确保公务活动和上下班的接送。完成公务后,这公车还必须返回市政府登记就位。所以汉城的马路上很少有官车,因为官员外出公干也利用公共交通(叶:据说香港政府的公务车也不到20辆,而且也严禁私用)。我们这儿的公车改革嚷嚷了十几年了,公车消费却是越改越多,都成痼疾了。美国对公务车的管理也很严格,许多城市的地方政府只有几辆甚至没有公务车,有的城市还在车上喷涂“政府用车”字样,以接受公众监督。

叶:现在世界上对城市交通管理,大都在公共交通上做文章。2011年我在欧洲调研时了解到,欧盟早在十年前就制定了一个公务员优化出行方式的计划,它的目标即是争取欧盟的2万多公务员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达到45%,步行或骑自行车的20%,驾车者35%。为了实施和实现这个计划,欧盟采取了4条举措:1.提高公务员公交月票和年票的补贴,增加公用自行车数量和相应的存车设施;2.把所有公务员住处与几十处办公地点的关系进行合理化调整,把200人以上的办公处集中到布鲁塞尔市区的5平方公里范围内;3.与市政当局协商,为办公地点较为集中的地区开通公交和连接国际机场的专用线;4.在欧盟公务员居所较为集中的地区开辟多条公交线路,并与地铁、有轨电车线路相衔接。因为措施得当,所以据悉实践效果良好。

张:那么我们的国家机关能否借鉴一下这个他山之石呢?出去考察城市管理的官员一批接着一批,可为什么从来就没见有人去考察一下发达国家的公车使用制度呢?公交优先的口号喊了不知多少年了,具体实施的效果如何,能否公示一下?实际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有很多,我们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叶:城市交通病得不轻,城市基建也不容乐观。现在全国城市化进程很快,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很快,不要说首府城市,就是地区的中小城市也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延安到处都是几十层的楼房,如果不是那个宝塔山的地标指引,我真是不知道自己已是身处“革命圣地”了。郑州有个地标建筑――二七纪念塔,当时是城市的最高点之一,站在塔顶可远眺黄河,但现在被包裹在一群高楼中间,就像是一个过了气的老女人夹在一群时髦的长腿模特当中。我几次经过那儿,心里便产生一种莫名的辛酸。郑州曾经以“绿城”闻名全国,但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楼比树多,“绿城”也就成了昨日黄花。我也不太明白,这样的城市现代化是进步还是浮夸?

张:这千城一面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就像一句经久不衰的套话说的那样,“虚心接受,屡教不改”。我记得有一次你曾借用一位美国城市设计师的话说,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如果不是早先知道,你就很难分清哪是青岛、哪是大连、哪是厦门。很多城市的决策者们都知道、都承认这样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弊端多多,但同时又都停不下盖大高楼、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的“大手笔”,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城市硬件”,是跻身于“国际大都市”、或“世界级大城市”的充分必要条件。也许是人微言轻,所以批评者的话连耳旁风都不是。对这样的城市建设理念,只能报之一声叹息!

叶: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原地区的3个一级城市特色各异:郑州是省会城市,开封是消费城市,洛阳是重工业城市。现在的中原城市群是7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编者注:另6个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长江中游、成渝、哈长),它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开封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了紧密联系圈。郑州一度曾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东方芝加哥”,但现在不提了,大概感觉到这口号太有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了。

张:西安名声在外,妇孺皆知,但就历史地位而言,开封、洛阳等即便不能与西安相提并论,至少也能与杭州、南京等并驾齐驱,我个人认为在人文底蕴方面甚至还更为厚重一些,因为描写洛阳的古诗词不胜枚举,“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等。据说开封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汴京。但今天开封、洛阳在社会上和世人心目中的影响力,都远不及杭州南京等,这固然和城市的行政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关,但是否与人的思维方法亦有关?

叶:如果逆向思维一下,洛阳、开封,还有别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虽然现代化的脚步滞后了一点,但也有幸躲过了,或者说有限躲过了一些以“建设新XX”为名的劫难,这或许为今后的科学开发、合理布局提供了更大的地域空间。

我曾看到一位研究城市的学者写的文章,里面说到(大致意思),现在世界上的城市风貌主要有两种:一是地中海式,其特点是城市风貌古朴、厚重、典雅,城市设计规划倾向于人性化,老城区都得以保存,仅少数区域“被现代化”,主要是金融中心什么的;二是北美式,这是大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特征就是城市规模宏大,城市高楼林立,城市车水马龙,但人文历史元素稀缺,虽然有时也不乏人性化设计,但居住者仍不免与城市有疏离感。所以地中海风格的城市适合人类居住,而北美风格城市更适合发展经济和创业。

张: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地中海式,还是北美式,两者各有千秋,主要是取决于人的需求。前,中国的建城建镇模式都是遵循自己的民族套路的,只是自那以后西风东渐,所以就出现了诸如上海、广州、港澳等西洋风格的城市,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城建模式基本上是套用了北美式。我想,这或许也可归之于强势文化的侵袭吧。

叶:3位都是有相当学养的文化学者,此行观感如何?

夏:我想用两句诗来略述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是“几回回梦里见延安”。贺敬之的诗作,思想性、艺术性皆属平庸,但这一句却是反映了我在去延安途中的感觉,当然,没“几回回梦”,仅是一回而已。另外我去延安,也不是心怀什么朝圣之情,主要是我从没见过原生态意义上窑洞,所以很想一睹它的“真容”。但是很遗憾,没能遂愿,因为延安已是一派现代化城市的模样,宝塔山下高楼林立,城市交通也拥堵不堪。

实际上延安不仅仅是革命圣地,它还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因位于延河、汾川河的交汇之处,所以延安素有“塞上咽喉”、“三秦锁匙,五路襟喉”等称谓。汉武帝时实行移民屯戍策略,内地军民大批量入陕,一度曾使当地的农业经济空前发展,所以陕北曾被誉为“新秦中”(意为富庶如关中)。由此可见,延安并非是国人想象中的贫瘠之地,今天的自然状况恶劣,主要是人作孽的原因。史载晋公子重耳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于延安一带,典籍中也没记载延安是穷山恶水、不毛之地什么的。

第二句是“长安回望绣成堆”。杜牧是大家,当然非贺诗人之辈所能及。现在国人自诩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另3座是雅典、罗马、开罗),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残留着从诗词中理解的西安,比如“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张籍),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什么的,所以到西安,理所当然想见识见识诗句中描述的古都风采,何况我们去时,亦属“最是一年春好处”。但3天下来,失望之意满胸怀,除了新修的几段城墙和大雁塔,你还能见到多少十一朝古都的元素?至于“风舞槐花落御沟”(子兰),“云林带天碧”(储光羲)之类的美景,更只是留在了诗人笔下,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到处是“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叶:雅典、罗马我都去过,古都元素远多于西安)所以,我走在西安的街上,与走在申城的马路上,感觉上毫无二致,这令我心中有点不爽。黄土高坡满目青绿,令人心情舒畅,但城市景象太过逊色,有点遗憾!

李:此行最后一站是开封,如果按今日中国特色的“城市行政级别”,此城顶多位列五品,但开封在北宋年间却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如果不是身负“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张择端也创作不出《清明上河图》。

行政地位同时还影响了开封在中国大陆旅游版图上的地位,它不但难以与西安、杭州等一线旅游城市争锋,也不能与洛阳、延安等比肩,我想这大概与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城市的定位紧密相连。开封的五大支柱产业是纺织、化工、专用设备制造、医药及食品加工,旅游虽然也排在了支柱产业榜上,但是很靠后的,旅游总收入200亿不到,仅为洛阳的一半稍强,所以我臆测城市决策者没有加以特别青睐。

但我对开封还是很有感觉,她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楼既不高也不多,也许这要归功于地下5座开封城的庇佑。因为据说我们现在踏入的开封城是第六座,另5座城市此时被深埋于地下,这当然是因那条“悬河”千年来的造化所致。开封人老说“除了铁塔,别的一切都是假的”,这话虽属戏谑,但也不无道理。

我对开封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开封小吃甲天下”名至实归,延安、西安、洛阳、郑州一路下来,吃的最好的一顿午饭,是在开封那个小餐馆里,黄河龙须鲤鱼、灌汤包等,味道确实不错。而且在开封,我不但亲眼见到也亲口吃了黑皮花生。年近花甲,只知世上有黑天鹅,不知有黑皮花生,真是孤陋寡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