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1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对每一名硕士生来说都至关重要的就是毕业论文了。作为研究报告的一个缩影,摘要是交流精髓内容的桥梁,也是呈现研究的最简单且最便捷的方法。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硕士毕业论文致谢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导师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王保民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

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马元平同学、张乐同学、赵洁同学、王玥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包容和帮助,愿友谊长存!

第2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人大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2018申请审核博士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生

“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说明

为了进一步创新博士生优秀人才选拔办法,我校2018年在哲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信息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理学院化学系、劳动人事学院的劳动经济学专业、统计学院、数学科学研究院、理学院物理系、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开展博士生招考制度的“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的改革工作。

报考上述学院和专业的所有博士生考生(含硕博连读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的模式进行选拔。考生通过网上报名,按照学院要求提交材料,由学院对申请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集体审核评议,通过审核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综合考试)阶段,复试内容包含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

报考上述学院的考生均须按《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完成报名、复试、体检、录取等相关工作程序。详情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以及附件中各学院的工作方案,各学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博士生招生工作方案由相应学院负责解释。

特此说明。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考制度“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改革方案》,外国语学院自2017年起,博士生招考试行“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选拔模式。为保证2018年博士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生源质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招考制度“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改革方案》,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博士点自2016年起,博士生招考试行“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选拔模式。为保证2018年博士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生源质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

招生工作要自始至终贯彻科学选拔、公平公正、全面考察、客观评价、公开透明的原则,招生过程中任何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查实即取消录取资格。

二、选拔模式

所有报考我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的考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的模式进行选拔,即考生申请并报名后,由学院对申请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集体审核评议,通过审核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阶段,复试阶段将进行综合考试,内容包含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

三、组织管理

成立劳动经济学专业博士招生工作小组,负责本专业“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博士生招生工作的管理办法的制定、报名材料的集体审核评议和筛选及整体组织工作。

四、工作程序

1、网上报名。

报考我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的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的考生均须在我校指定的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中提交报名信息、网上支付报名费、进行网上确认。报考条件、报考类别、报名时间、确认信息时间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2、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的报名申请材料须于2018年3月15日前提交,过期不再接收。

申请材料包括:

(1)纸质材料(共计11项,提交至求是楼348室)

a.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包括封面和封底);

b.证明外语能力的外语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c.本科、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注:需要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处)培养办或本人档案所在单位公章);

d.学位证书复印件(双证硕士必须提交硕士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须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e.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正高职)的专家推荐书。(专家推荐书空白模板请于网上报名并网上交费后,从网报系统中下载。专家推荐书必须用信封密封,并由推荐专家在封口处签名。未密封、未签名的专家推荐书,一律无效。);

f.学术简历:学习和工作经历、经验、能力、特别成就等,不超过1500字;

g.研究计划:攻读博士生学习期间研究构想,不少于4000字;

h.科研成果复印件: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未发表的工作论文或学位论文,不超过3件。(往届生须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应届生须提交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

i.其他表明考生综合能力的学习证书或获奖证书复印件。

j.身份证或学生证(应届生)。

(2)电子版材料(发送至slhradmit@ruc.edu.cn )

a.上述11项报名材料的电子版或扫描件

b.《劳动经济学考试情况汇总表》(请见附件)

考生提交的以上所有申请材料如有不真实的,取消复试资格;已被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

3、资格审查

由劳动经济学专业招生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评分,综合考察申请人以往学习情况、英语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学术潜力、学术兴趣等方面,确定参加复试考生名单。

4、复试考核

(1)复试名单将于4月中旬在我院网站上公布。

(2)复试时间一般为4月中旬

(3)复试内容与形式:复试内容为外语水平(100分)、专业水平(100分)和综合素质(100分),采用笔试和面试两种考核形式,先笔试,后面试。笔试与面试成绩加总,为考生总成绩。

笔试为闭卷考核,总分150分,其中专业外语50分、专业水平100分(含专业知识、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

面试考核总分150分,其中外语听力及口语50分、综合素质部分(含学术基础、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等)100分。

(4)跨学科及同等学力加试

跨一级学科(含专业学位)报考须加试(笔试)两门业务课(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笔试)两门业务课(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及一门政治理论课,详情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及《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加试成绩不计入加权成绩。

5、确定录取

本专业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管理办法》开展录取工作。根据加权成绩等综合因素,确定拟录取名单,报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提交校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的名单,在校研招网予以公示。

五、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联系人:周老师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5531

第3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农林企业管理模块,安排1周时间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习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难度,效果不理想。为此,需要增加涉农企业管理类课程,并较好地落实综合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 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进一步的调查可知,76%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不会与农林有关。而这些被调查者欲进入的行业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新闻媒体、财务、金融、营销等当今社会上所谓的热门行业。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农林行业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此行业无兴趣42%的是因为此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时代不符仅有9%的被调查者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 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被调查者对导师满意度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知:导师平均得分为8.427,同时90%的被调查者在710分之间,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为了分析导师满意度是否有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t=0.9563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导师制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主要在思想、学术上给予指导,只有5%的说导师在生活、就业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调查者抱怨:课余时间与导师见面机会少,平时除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之外,导师很少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导师精力有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学术研究,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平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生就业信息关注较少。再加上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也势必相对减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也就不能给学生包括就业在内的全面指导。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 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 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 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 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根据调查,70%的被调查者要求到非林业系统的实力派企业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而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条件都无所谓。同时,被调查对象要求起点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到67%,还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据《2007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4.8%的本科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40.9%的毕业生起点工资为1000元-2000元。

第4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1构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

哈工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独立承担软件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组织和管理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具有较丰富的、与国际接轨的学习训练经历,工程实践经验,企业经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品行优良,身心健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级人才,为进一步成为软件产业领军人物(高层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向企业,综合考虑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根据学科专业方向的设置,按照“模块化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相结合,体现国际化与工业化特色”的原则,我们制订了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如表1所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针对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对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模块划分,横向构造“6个能力层面”;纵向根据专业方向划分为多个能力域,形成多个能力培养模块。软件工程硕士的专业方向应紧跟行业需求,灵活设置。近几年,哈工大软件学院先后设置了网络与信息安全、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与软件、物联网工程和移动互联等专业方向。在专业要求方面,全日制学生必须修满32学分;在职学生必须修满35学分。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2~4年,在校学习1年,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参加企业实训3周;实习基地实习1年,结合企业项目,完成学位论文。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导师分别指导项目开发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训交叉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

2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国际化、工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构建3支师资队伍,每支队伍30人左右。建立以工业型师资为核心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形成工业型专职教师、校内及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实现国际化、工业化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第一支是以工业型师资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这些专职教师多数来自工业界、国外著名大学或国内外IT企业等。其中除任课教师外,还设若干专职实验教师岗位。实验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教学,包括实验设计与指导、上机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师还负责TA(实验辅导教师)的培训及管理工作。第二支队伍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管理学院认证并聘请的校内兼职教师组成。他们主要负责软件学院的基础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管理系列课程的教学任务。第三支队伍由来自国外高校或国内外知名IT企业兼职教师构成。他们来自行业前沿,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人才培养经验,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需求。他们在承担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类、软件工具平台类的课程部分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双导师制的企业导师,在研究生的工业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的指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工业型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兼职基础型教师为辅、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可以满足软件工程硕士国际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3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实践教学

建立完善的工业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工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质量保证体系、工业化教学方式、技能实验与大作业、综合设计与企业实训、工业实习与学位论文、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将“工业化,个性化,精英式”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软件工程硕士第1学年寒假要到企业参加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由学院统一带队组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期间接受企业培训,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指定的项目。通过强化训练,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项目开发流程,学习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技术上的差距,对后续学习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第2学年,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并根据实习期间的实践工作内容撰写学位论文。对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具有实用性且必须包含一定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要有一定的先进性,要能表现出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2年至今,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实习管理制度,在国内外建立工业实习基地70余个,实际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达200余家。工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效保证了工业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加强与企业界的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工业实习质量和加强工业实习管理,学院定期举办“工业化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高级研讨会”,与企业界人士研究和探讨工业化人才培养中的合作问题,企业参与意识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与国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通过对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特点及成长规律的研究,我们对软件学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开展了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合作形态、组织方式、国际文化交流等层面的前瞻性研究,率先提出并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多国联合办学、多学科交叉渗透、多国文化融合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国际化联合教育模式。哈工大软件学院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美国Embry-Riddle大学、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日本会津大学等合作,采用哈工大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MSE)+合作方硕士学位(X)的“MSE+X”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共分4个学期。第1学期,学生在各自学校学习;第2学期,外国学生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工大学生合班学习;第3学期,中外学生一起去合作方学校学习;第4学期,学生自选在国内、外企业实习、撰写学位论文、答辩毕业,哈工大与国外大学分别颁发硕士学位证书。跨国联合培养班的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教学,实行三导师制,由国内、国外大学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为加强交流,每年举办一次“中欧软件工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高校教师、企业界朋友在一起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国际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多国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实现了国际化与工业化办学理念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的跨国联合培养模式及实践,面向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与工业实习,国际化师资与专家队伍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及跨文化的融合等目标。

5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借鉴

欧美教学质量保证的成功经验,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完善且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工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各个培养环节上严把质量关,把规定、培训、预防、跟踪、反馈、控制等质量保证活动渗透到教学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检查,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提高软件工程硕士的指导质量,学院成立了若干个指导教师组,每个指导教师组负责一个专业方向的硕士指导,设组长1人,负责本组指导教师的组织和督导。每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每年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人。学院组织专家组审核学位论文。只有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学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另外,硕士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论文等环节也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过程管理,这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6成果与特色

在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哈工大软件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面向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有自身特色、符合国际化标准、满足软件企业需求的工业化人才培养计划。(2)创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实现“跨学科融合,双边对等招生,联合培养,融合文化”的“MSE+X”软件工程硕士跨国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环境。(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机制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课程考核累加计分制等教学管理新制度。(4)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级软件人才。

7结语

第5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人本主义 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1-01

人本管理思想最早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提出,六七十年代开始有效运用于企业管理,高校的人本管理理念引入晚于企业,但对其研究并应用于实践更有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一切教育关系均围绕人与人开展,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源于高校人才队伍,但教师劳动是一项长期性、自主性的复杂脑力劳动,过程上难以控制,量化上不宜一刀切,而教师群体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人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社会进步的节奏。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实际上就是人本原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它是指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如何看待人以及如何按照人的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去实施的管理, 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教学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的主体, 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各种资源, 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和师生个人目标而进行的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之所以强调这一过程的人本性,是因为坚持人本管理是对人的尊严及教学规律的重视。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因而它的人力资源的显著特点是知识性、智力型、教育性,培育人的精神生产,不能靠强制手段,这就决定了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持有尊重师生的观念,对待他们怀有一种尊敬、感谢的心情和欣赏关心的态度,由此来激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他们给予潜在的再造就。教学管理过程要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有机的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起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以人为本意识的不断唤醒,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让管理理念不断突破行业边界,高校教学管理中引入和传播人本管理理念正日益迫切。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人本性理念不足之处

(一)教学管理理念陈旧,人本性渗透不够

(二)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评价严苛,缺乏人本弹性

(三)教学管理队伍缺乏人本情怀,创新性不足

三、高校教学中加强人本管理工作的应对之策

(一)教学管理工作,持续完善顾客导向的人本机制

1.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与需要

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创造人性化的良好学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去学习、去研究。

2.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

大学生身心己经基本成熟,普遍比较理性,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有甄别力和选择力。但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智能结构不完全一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理想也不尽一致,在教学管理中,一定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3.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一方面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教学就是要找到每个学生发展的起点,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的发展;另一方面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是多维度的,包括言语、操作、音乐、身体动觉等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发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潜能,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的火花,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二)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强化人本意识的塑造

1.树立情感管理理念,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心理和生活空间

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动和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消除各种消极情感的影响。

2.树立民主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来,使教师在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所以,在高校教学中真诚听取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激发其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将有助于大大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根据高校发展目标,自主制定计划、实施控制以实现目标。

3.树立成功管理理念,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取得成功,作为有创造力的教师更希望取得成功。学校应搭建各种成功平台,让教师在成功中实现自身价值。作为管理者,既应帮助教师确定发展目标,给教师压力和前进的动力,又应为教师的成功创造条件,鼓励提高,同时建立各种激励制度,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使教师享受成功的快乐,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结论

人本管理引入并逐渐成为主导思想,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大势所趋,谁能更早、更准、更全面把握其内涵,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人本管理涵盖的内涵十分丰富,笔者也仅仅从一个侧面予以论述,虽不免挂一漏万但也希望藉此推动做这一理念的传播与内。随着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传播,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也将逐步扩大,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必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7)

[2]张利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胡军.人本管理一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

[4]吴菲菲.高校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构建[J].前沿2006年第9期

[5]葛金国.学校管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

[6]徐玲玲.现代企业顾客满意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7]程勉中.对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观念的解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4)

[8]雷树祥.柔性管理:大学教学管理的新视角[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张利庆,李文裴.浅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高教探索,2003(1)

[10]周蒲芳.对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2)

第6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几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的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方法及措施;

4、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少于3000字。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是如何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如何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概念已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还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一套科学的行之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理解设计,地设计的方法必要的。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已逐渐一门显学,大至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大大小小的项目,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可以,计划同样有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的组织安排,与通常理解的,风格的赋予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设计计划,着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的设计行之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对设计计划已有程度的。在设计方法,已成熟的结果,了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性设计法,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成型的方法群中提炼,总结出一套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设计方法的, 试图寻找一套我国设计师来说,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作用。这就需要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方法中精心挑选,安排,科学综合的,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国外的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对所有已知方法地认识和理解,明了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跨专业的性。

本文的难度。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中,需要对计划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的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鉴于国内现在并对设计计划有的的系统的,该书内容上属此问题的首次,面临着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需要作者在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学科的中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交流的气候,而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是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领域分,探索总结。而从学科到另学科的跳跃性,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的素质了的挑战。

3. 方案的可行性和性

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还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调查,当前学界内仅几本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很专业地从计划的系统,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作用。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将对设计计划门新兴学科,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也有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跨专业的项目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

第7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学》课程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主要解决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如何将其产品或服务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的问题。虽然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立不久,业已成为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也是本科院校“学科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受制于其自身的学习基础比较差这一客观因素,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无法灵活运用理论于实践,无法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该课程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陈旧的教材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显示出很大的教学缺陷。每个学科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论研究,而是为了实践服务,市场营销学也不例外,对于高职院校,合理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教学课程改革尤为迫切。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使用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十二五”高职高专财经类规划教材,该教材分为十四章,在每章首,列有知识要点和能力要点,在每章中间,列举大量的案例支撑营销原理,在每章后,列有本章小结、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题,供学生思考和练习使用。对于十四章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中包含市场营销概述和市场营销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专业知识中包含市场营销环境,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分销策略等。

(二)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体系主要采取的是一个学期的讲授及一周的市场营销系统实训。

1.在教学环节,大部分的市场营销学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图、声、文并茂这些特点,但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对于教材的单纯讲授,给学生展现的只是PPT课件,而且一个PPT很多情况下是以一个模板扩展下来,没有实质性的更新。此外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为辅,导致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突破,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达不到预期。

2.实践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实训室的投资,引进了模拟市场营销整个流程的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与竞赛系统,该平台虚拟A公司的营销环境,将市场营销环节分为直销、批发、零售,针对不同的规则,需要在市场对抗的环境下,精确地选择目标市场,紧跟市场变化,有效制定最佳的营销策略组合,赢得市场先机,取得市场份额。学生对于该系统平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一周的实训时间学生只能初步掌握各个环节的步骤,了解具体操作流程,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个系统。在培养学生更灵活的应用营销方法、培养学生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按营销环节进行细分,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营销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可是出发点是好的,却缺乏必要的实际营销策略讲授。就像高职院校其他课程一样,市场营销学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实践。实践出真知,往往市场营销的成果都是实践中产生的,并不存在纯理论的研究。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老师都存在课堂纯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的现象。

2.教学内容陈旧。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教材大部分都是借鉴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教材,内容庞杂,而且难度大。大部分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本科院校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为:培养掌握营销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没有显示出高职高专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特点,高职院校要求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陈旧的本科教学内容完全无法满足要求。此外在所用的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多为上世纪的案例虽然十分经典,但是已经时过境迁,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满足当前的市场要求。

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案例式教学,主要有教师口头表述案例、课本阅读案例以及综合性案例,这种教学方式在选取合适的案例的前提下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是却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枯燥,往往达不到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目标。

三、《市场营销》课程改革途径

《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向客户传递有用的价值。《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既要满足开放式课程学习的要求,又要通过扩展自学提高学生在营销实践中灵活应变的能力。教学方法需要呈现多样化态势,各种教学手段综合利用;教学评估不仅多维化,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和测评,实用性更强。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案例教学法。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了全球各所高校竞相模仿的典范,但并不仅仅止于此。对最新出现的典型营销案例进行剖析,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按营销环节进行细分,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营销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态势,各种教学手段综合利用;教学评估不仅多维化,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和测评,实用性更强。对于教学方法,欧美高校主要实施有案例教学、课堂讨论、面对面反馈、问题解决部门、角色扮演、学习实验室、激励、小组合作等方式。对欧美部分高校的研究分析表明他们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方面体现了更多实践性的特点。

2.项目教学法。在完成每一专题的课堂教学后安排一次实践性操作。如讲授完营销调研专题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市场调查,内容涉及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主题和内容的确定、调查工具(问卷)的设计、调查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案的设计、调查费用的预算以及调查的组织实施、调查资料的整理、编辑、分析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等。课程实践的内容、组织、考核等均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在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题实践,其内容是营销专题调研(如产品市场供求状况调研、企业营销诊断分析等)、企业营销专题策划(如专题公关策划、专题广告策划、专题营销策划等)。这一实践一般都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超过10人),分别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企业1个月,在专业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完成。

3.校企结合模式培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不一定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的第一线,市场营销学实习基地相对于航运专业的实习基地,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市场中的形形式式的企业、店铺、商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然后在第一线实践,了解社会的需求,积累一定的经验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的完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企结合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

4.新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市场营销学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分两种评价方式,考试和考察。考试课的卷面成绩占70%,同时对于校内的市场营销实训平台加强推广,并作为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化的重要部分。这种方式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且可以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实践,从而能够改善过往实践环节的薄弱不足,这对于实践化教学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来确定教学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夏存霞 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娟.《市场营销学》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经济,2015年第8期P115-116

[2]冯彬蔚.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2011年第8期p26-28

[3]陈英梅,刘晓伟.基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年5月P91-92

第8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字: 信息化;建筑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工期和成本投入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难度和管理的内容都相应有了提升,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合先进的模式化规范化管理理念,让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让管理的成本下降,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 信息化建筑施工管理相关概念

2.1 信息化建筑施工管理概念

信息化建筑施工体系是一种全新概念和运行模式下的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与运行项目生产的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依托计算机硬软件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现代工程管理技术、施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管理理念,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人、技术、组织、设备、材料、工期等因素进行综合集成的管理,通过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模型模拟、过程验证等过程,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以达到加强建筑施工过程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环境等方面的控制和各要素的管理目的,最终满足建筑施工管理的要求,提高施工产品质量,加快施工速度和改善工作环境,创造优质产品,提高建筑业的产业水平。

2.2 信息化建筑施工管理体系优势分析

建筑施工管理的核心的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信息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以人工管理方式为主,信息的记录、汇总、统计、分析的模式单一,效率低下,信息无法长期存储和快速检索,有时甚至出现遗漏和错误记录的情况发生。同时无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项目施工全流程的过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信息化的建筑施工管理体系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建立建筑施工项目数据库,对项目涉及到的人力资源、施工设备、安全管理、施工生产中的各种信息以数字流的方式在各要素之间进行传递,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建筑施工过程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决策的科学化,从而获得高效率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最终使施工生产效益得到显著增加。

2.3信息化建筑施工管理体系核心技术分析

信息化建筑施工管理体系的核心技术是在各领域目前都应用较为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仿真系统(VR)、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系统、传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在管理学中常用的流程控制、过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施工等管理理念,通过建立基于管理学概念的各类信息技术的集成,形成一个能适应生产环境和满足施工产品各方需求的高质量、高效益、可控性的智能施工生产系统。

3、典型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绳佩戴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高空坠落是一类危害严重且发生概率较高的安全生产事故。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传统的安全施工管理的方式是通过施工人员佩戴安全绳、施工现场安装防坠网等方式,加强项目安全施工管理,但由于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单一,同时受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高空坠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绳佩戴技术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安全绳锁扣的改造,利用传感器将施工人员高空安全绳佩戴的状态信息通过3G无线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就能够对高空施工人员的安全绳佩戴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即能够提升高空施工人员安全系统,同时又节约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水平和管理效率。

3.2 建筑施工物资管理系统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型建筑施工项目涉及到的原材料种类繁杂、施工设备多样,传统的设备管理通过建立设备台账表来记录物资的进出和消耗,统计、分析、预测等很困难。建筑施工物资管理系统建设避免了传统物资管理速度慢,数据不能及时性更新,易出错误,数据准确性低,查找数据困难,台帐、报表不统一、不规范、不美观等缺点,利用数据库技术,辅助以相关的数学模型,能够实现材料的用量实时控制和预警,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系统管理、基础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消耗管理等功能模块,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物资设备从合同签订、设备采购入库、人员签收、出库消耗、移库、盘点、库存核算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和分析,有效提升物资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同时降低物资管理的疏漏和设备损耗。

3.3 建筑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研究

传统的建筑施工现场巡视和夜场管理以人工为主,既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同时又在管理的时效性上存在缺陷,为规范建筑业施工现场管理,目前,借助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建筑业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强化监督执法部门的监管手段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建筑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充分运用无线传输系统的优势,结合最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施工现场的视频监控信息,通过建设施工现场应急指挥中心,可将现场视屏监控信息的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视屏监控既可以强化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从全局角度对施工现场进行管控,同时,又能够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潜在的安全事故风险,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最有效的是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和周界红外报警系统相结合,可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的保卫安全管理,不仅能够便利工程项目管理,提升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同时要为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影响我国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因素分析

我国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建筑施工管理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在国内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中开始逐步尝试和推广应用,但受各方面的影响,发展缓慢:首先,国家对信息化建筑施工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必要的宏观政策引导和基础技术的研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受投资回报比和显而易见的利润影响,投资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行业壁垒和过度竞争导致不同企业间的信息不能够共享,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第三是来自管理阶层内部的压力,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企业管理氛围,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相关管理阶层的灰色利益是明显的冲击和约束,使得管理人员从心理上抵触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和推广;最后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薄弱,软硬件设备的投入严重滞后,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5 结论

信息化建设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对改善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提升施工管理的效率,降低施工管理成本和人员投入,提高施工的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信息化建设施工管理的概念、核心技术和优势的基础上,从实际应用系统出发,通过对典型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建筑施工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管理工作提供了思路,对相关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炜煜、任爱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新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00.No.1,Vol.(33),1-4

[2]石毅,我国建筑行业的虚拟化探索[D],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重庆,2001

第9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生活业放心行动计划。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 美容服务行业(以下简称美容业)是利用美容专业知识、技术和产品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的朝阳产业, 行业发展受限于服务的不规范与标准的不统一。2016 年5 月27日,全国首部《健康美容服务质量认证标准》的,对美容业人才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们追求美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市场对中、高端美容业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

2016 年4 月,中国美容人才网公布的《2016 年中国美容业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显示,美容业已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第五大消费热点, 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美容企业高达64%,其中,广州位居榜首(占比28%),深圳列居第三(占比10%)。基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美容业人力资源配备单薄、缺口较大,在此背景下,各类美容培训机构门庭若市,业界求贤若渴,甚至公开人才引荐叫价;职业院校也纷纷嫁接自有专业,依托医学、艺术、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培养各类美容业人才。但是,当前的美容业人才依旧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对接的难题,有待于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学者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共同探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计。

2015 年6 月-2016 年6 月, 课题组先后访谈广东省133 家美容化妆品企业并对371 个样本进一步开展问卷调查。从经营模式上看,美容业历经五十年的沉淀, 连锁经营模式已发展并占据主力(占比71.97%);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大多数企业处于初生和发展期(占比57.73%),企业规模在50 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居多(占比57.14%),企业人数发展到200 人以上的中型企业, 大多都历经15 年以上已步入成熟期; 从企业经营的业务领域来看, 从事美容技术服务和化妆品销售占全样本的47.20%,医疗美容服务(占比17.63%)也是后起之秀,此外,美容企业的经营领域还包括:化妆品生产(占比16.19%)、美容医疗器械销售(占比9.54%)以及美容医疗器械制造(占比9.46%)。由此可见,职业院校依托美容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时,可以重点考虑连锁管理+、创业管理+、中小企业管理+、护理+、市场营销+、化学工程+、医学+、机械制造+等等。

二、依托岗位(群)层级设置教育层次

(一)依托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有待深入推进, 职业教育应依托美容行业企业岗位的设置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调查结果显示,美容化妆品企业的人力资源配备十分单薄,各类各级岗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岗位空缺。从岗位类别来看,按照岗位群对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程度,在需求度排名第一的岗位中,79.10%的企业表示营销类岗位群人力资源缺口最大, 岗位设置为美容导师、美容顾问、美容督导、销售代表、销售经理、品牌经理、区域经理等;其次,60.38%的企业认为当前技术类岗位群人才需求度排名第二, 岗位设置为美容师、化妆师、美甲师、美容讲师、美容高级讲师、产品研发师等;最后是管理类岗位群(占比17.23%),岗位设置包括服务前台、部门专员、店长助理、店长、部门总监、部门经理等。

基于社会需求,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整合专业优势,携手培养营销类美容业人才、技术类美容业人才和管理类美容业人才,结合各自专业优势,锁定人才培养方向。

(二)依托岗位层级定位人才培养层级

就目前情况来看,28.03%的美容企业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从业人员占全员比重达50%以上, 但其中仅有2.77%的大学生是专业对口就业; 中高职学历占从业人员一半以上的美容企业达31.26%,其专业对口率达61.58%。在走访中,64.69%的企业强烈表示亟需配备高素质+技能型员工,绝大部分企业对当前的人力资源配备表示不满, 一方面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欠缺,技术类岗位常年处于缺编状态;另一方面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以及学历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面向中高端人群的美容企业的需求。

随着美容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理清不同类别岗位群的岗位层级, 依托岗位层级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势在必行。根据市场调查,美容企业从业人员的就业岗位群分为技术类、营销类和营销类,分别对应初级、发展和核心三个层级。职业教育应视市场所需,对应于岗位层次,构建起金字塔型、倒三角型、沙漏型、指南针型等类型的教育层次结构。

三、依托岗位胜任力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渐进的岗位层级要求从业者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研究以美容业营销类岗位人才需求为例, 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胜任力的概念是由David C.McClelland (美)教授提出,最初是用来描述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区分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在中国,关于胜任力的文章自2000 年开始就广泛地出现在各行业企业从业者能力特征的研究中。但是,关于美容业从业者胜任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能够检索到的仅有2015 年刊出的2 篇硕士毕业论文,将胜任力运用于美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和培训开发领域中。

胜任力所关注的是职业(岗位)要求的、实现长久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胜任美容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学生是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课题组以市场需求最大的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切入,由行业企业的资深管理者、职业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共同探讨, 构建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胜任力模型,经过深入访谈和市场调查,并进行133 个小样本(前期走访的企业)测试与修订,在正式调研后进行模型的信效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对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胜任力量表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维度以及总量表的KOM 值均大于0.7,相伴概率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为进一步考察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Cronbachs a 系数检验结果显示, 总量表的信度在0.8 以上,分量表的信度都在0.7 以上,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此外,量表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4.564%, 表明六个公共因子对于岗位胜任力的总方差所做贡献较大, 基本反映了原来数据的大部分信息。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合理, 对量表中的21 个测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初级、发展和核心三个层级岗位匹配的胜任力均由能力+素质两个维度构成。

(一)职业初级能力

在追求美的行业中就职, 自身的外部形象或者修正外部形象的能力是天然的广告, 禀赋与修正缺陷的能力同等重要; 对于包括美容业在内的所有现代服务业都是以服务顾客为要职, 入职者必须能够与人进行基本的销售沟通与服务。此外,美容业营销人员的工作就是不断地与陌生人打交道, 面对纷繁变化的外部环境, 同样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 职业初级能力维度包括4 项特质: 销售沟通能力、修正自我形象的能力、基本的服务技能和环境适应与融入能力。

(二)职业初级素质

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指引下,面对互联网+铸就的众多销售沟通渠道,美容业营销类岗位的从业者也要求具备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能准确运用美容化妆品的专业术语, 对美容化妆品的相关知识有基本的认知也是职业人需要具备的。据此,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胜任力的职业初级素质维度主要包括:三观、综合表达能力和专业认知。

(三)职业发展能力

对于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从业者更高一个层级的要求,在能力上,能够识别和分析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会规避市场威胁;与此同时,能够将在初级岗位上积累的资源进行整合, 掌握一定的美容企业营运能力, 灵活运用管理学与营销学的知识从事计划与组织工作。其岗位胜任力的职业发展能力维度包括市场洞察与分析能力、组织与策划能力和资源整合与维护能力3 项特质。

(四)职业发展素质

在发展岗位群上, 要求任职者在对美容化妆品专业知识认知的基础上, 从宏观上对整个美容化妆品行业有所认知, 对美容化妆品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有初步的判断,并且认同行业未来的发展。发展岗位上的从业者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顾客还包括企业员工,任职者需要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服务理念。该维度包括持续服务的理念和全面的行业企业认知。

(五)职业核心能力

能够在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群中, 胜任核心岗位的任职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拓客与顾客管理能力,在进行美容产品销售的同时需与技术(美容手法)同步, 因此, 任职者也需同时具备美容技术服务的能力。美容产品与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要求任职者要快速反应、灵活应变,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新的技能;面对鱼龙混杂的行业发展态势, 要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做到自我控制。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维度包括6 项特质:拓客能力、顾客管理能力、美容技术服务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