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易地扶贫搬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重要决策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根本要求,积聚全镇力量,以更加明确的责任,更加有效的举措,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涉及5个村13个村民小组,完成搬迁任务227户9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户649人,同步搬迁户69户259人。分年度规模为2016年111户471人,其中建档立卡77户335人;2017年116户437人,其中建档立卡81户314人。集中安置6个点共217户863人,其中赛云村赛云一组大鱼塘安置26户1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66人)为跨年度安置点,2016年实施16户6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27人),2017年实施10户4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39人);赛云村赛云二组那诺地安置27户6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34人)为跨年度安置点:2016年实施15户4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9人),2017年实施12户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5人);太和村小寨组古蜡平掌安置40户1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60人)为跨年度安置点:2016年实施35户1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57人),2017年实施5户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3人);太和村新寨组恩乐地安置56户2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50人)为跨年度安置点,2016年实施45户19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121人),2017年实施11户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9人);官厅村厄里组拉古普池安置20户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3人)于2017年实施;官厅村玉能一二组瓦场安置48户1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40人)于2017年实施。分散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户46人,其中新华村3户16人,官厅村5户22人,路思村2户8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项目建设情况。截止2019年12月2日,全镇已全部完成搬迁任务。集中安置点开工6个,已竣工6个,竣工率100%;分散安置户开工10户46人,已竣工10户46人,竣工率100%;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竣工。全镇搬迁入住227户908人,搬迁入住率达100%;完成旧房拆除227幢,拆除率达100%。
(二)“双点长”落实情况。XX镇6个集中安置点已实行“双点长”制。集中安置点“点长”由一名县级领导及施工企业负责人担任,分散安置点“点长”由镇级领导及施工企业负责人担任,共同做好集中安置点建设、管理、后续脱贫发展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脱贫措施落实情况
1.围绕《XX镇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实施方案》,由政府搭建平台,促成126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与墨江县XX火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产业扶持资金投入29.04万元。
2.2018年,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产业扶持资金20万元,结合“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以XX镇烟叶生产技术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烟叶生产为合作纽带,扶持太和村新寨、小寨组搬迁烟农20户,发放产业扶持贷款20万元,实现户均收入51219余元。
3.2018年-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享受扶贫小额信贷政策24户,发放贷款106万元,用于自身产业发展。
4.加强转移就业培训与技术技能培训,有效拓宽搬迁群众的致富路子。充分发挥挂钩单位作用,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187人次,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员会6次,自觉增强发展动力,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换新貌,真正实现稳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关于调整建档立卡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发改扶贫〔2018〕422号)的要求以及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细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财农﹝2018﹞158号)文件要求兑付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定期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和稽查监督,确保资金安全。目前,全镇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XX万元,其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资金XX万元,农户建房补助XX万元,旧房拆除奖励资金XX万元,同步搬迁户产业扶持资金XX万元,同步搬迁户建房贷款XX万元。
(五)复垦复绿情况。根据《XXX自然资源局及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上级下达XX镇复垦面积为200.65亩,需修建25m³水池18个,16m³水窖8个,需改建896.1米生产路1条。目前已完成复垦面积84.30亩,水池水窖建设8个,生产路改建896.1米,其余正在有序推进。
三、取得的成效
全镇共建成集中安置点6个:赛云村赛云一组搬迁安置点、赛云二组搬迁安置点、太和村新寨搬迁安置点、太和村小寨搬迁安置点、官厅村厄里搬迁点和官厅村玉能一、二组搬迁点,完成搬迁任务227户9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户649人的搬迁任务。
(一)安全住房得到有效保障。从“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来看,从根本上解决了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帮助群众建设经济适用、功能齐全的房屋,让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房屋,共建成安全住房227间。
(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易地扶贫搬组内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文化活动室、公厕、路灯建设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脏、乱、黑问题,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三)群众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项目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加强技术培训,并合理引导劳动力转向发达地区,贫困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意识、观念得到根本转变,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需进一步加快完善。《关于调整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发改扶贫〔2018〕422号)和《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公司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细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财农〔2018〕158号)文件,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来源、标准及使用重新进行明确。根据文件精神我镇重新编制、上报实施方案,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中安置点与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故目前尚未完全完善。
(二)部分安置点存在私搭乱建情况。一是部分农户因人口较少,安置房建设面积受限,存在粮食无地方堆放的情形,农户私自改变厨房用途,在周围搭建简易小厨房;二是在房檐、庭院、楼顶加盖彩钢瓦、树脂瓦。
(三)痕迹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由于政策、对象调整,项目资金投入、项建设内容等已重新变更皮肤过,一户一档、一点一档等资料需要重新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扫尾工作。按照《关于调整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发改扶贫〔2018〕422号)、《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公司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细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财农〔2018〕158号)精神,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与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按时间要求完成各项建设。
一、基本情况
我乡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涉及8个村,贫困户223户,643人。
二、评估工作开展及评估发现的社会稳定风险
(一)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3月30日,乡党委组织召开班子成员会议,专题讨论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可实施性及潜在风险。由乡长宣读《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并提出讨论内容:一是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是集中安置点的选址、建设内容、整体规划;三是搬迁规模及搬迁方式;四是项目投资预算、资金来源;五是占地补偿;六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七是综合效益分析。其次,由各成员提出个人意见,最后党委书记作总结讲话。
(二)评估发现的主要社会稳定风险。
合法性方面: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是我国重点扶贫项目,中央、省、市、县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项目落实,但县扶贫办只统计了各乡镇相关贫困户数和人口数,并未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制定详细方案,特别是资金方面没有政策保障。
合理性方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所需资金巨大,而本地政府无多余资金填补,且农户筹资困难,各村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难以实施。
可行性方面: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但集中安置点只能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若搬迁后土地离住房太远,极大地影响了农耕,一些农户不愿搬离原住处。
安全性方面:集中安置点项目工程量大、选址难、涉及人员多,存在施工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安全等诸多风险。
三、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措施
(一)政策保障:上级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文件,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有法可依;
(二)资金保障:国家足额划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到各乡镇,确保集中安置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三)基础保障:乡政府因地制宜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及应急预案。一方面做好所涉及农户的沟通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做好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本次扶贫专项柜台债券募集的资金将全额用于国开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项目,涉及河南、湖北、广西等8个省区共18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涵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65万人。近年来,国开行聚焦脱贫攻坚,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仅2016年,国开行就已成功发行9期易地扶贫专项金融债券,筹集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336亿元。
四川:新增5000个生态护林员岗位
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生态扶贫工作会上,四川省决定将新增5000个生态护林员岗位,并兑现生态补偿37.18亿元。
数据显示,贫困地区聚集了四川省七成以上的森林、九成以上的湿地。以林业为主的生态扶贫,已成为贫困户增收的主要路径之一。为达成目标,会议提出强化生态扶贫方案落实、优化生态护林员选聘、确保生态保护政策资金兑现、创新生态建设保护机制和创新林业生态资源利用等五大工作重点。
自2015年起,四川省每年将60%以上林业资金投向贫困县。截至目前,已将2.5万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带动7万人脱贫。
广西:3.6亿元排解农村脱贫人口饮水难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下达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补助资金3.6亿元,同比增长16.5%,全力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2017年度脱贫攻坚任务。
3.6亿元补助资金将重点用于解决脱贫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以2017年脱贫摘帽的100万贫困人口、1100个贫困村、8个贫困县为重点,统筹解决面上部分饮水不稳定、易反复、水质保障程度低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新疆:结对认亲帮扶脱贫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近一半农村群众生活在贫困干旱山区,土地贫瘠,人畜饮水、上学就医困难,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粮食作物,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加之干旱、洪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人均收入长期低而不稳,贫困面居高不下。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全县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好成绩, 2010年,全县常住人口45.73万人,有贫困人口2.2万户10.9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6%,其中绝对贫困人口0.38万户1.71万人(年收入685元以下),占总人口数的4%,分布在全县的18个乡(镇)、332个村民小组;低收入人口1.86万户9.21万人(年收入685-956元),占总人口数的21.8%,脱贫解困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任务,围绕 “一体(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两翼(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 扶贫开发工作战略,坚持以开发式扶贫为主,救助式扶贫为辅的方针,以连片扶贫攻坚、整村推进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社会帮扶为重点措施,增强贫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偏远落后不适宜生存区域的贫困人口,以县内就地转移为重点,实施移民扶贫搬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搬迁前后的对比,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成效比较明显:一是搬迁户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全县已建成搬迁点4处、住宅742套66780平方米,即将建成的有5处、正建的有5处, 14个搬迁点上,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上,极大的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居住环境,同时其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二是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安置区共建成人饮工程11处,铺设自来水管3.1万米,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架设高低压线路1.1万米,农电入户率达100%;修建乡村道路110公里;改建校舍5500平方米;新建村卫生所11处330平方米。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三是保护了生态环境。搬迁前搬迁户在贫瘠的坡耕地上掠夺式经营,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搬迁后,结合退耕还林、封山禁牧,通过对迁出区宅基地、部分耕地进行生态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搬迁农户的耕地落实比较困难。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前提条件是安置地要有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至少要为搬迁农户人均提供1亩基本农田。但我县现有耕地在“”时已全部划分到农户,机动地很少,可开发土地资源奇缺,且条件较好的安置区往往人口也相对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少,从现有农户中调剂一部分耕地给搬迁户困难很大,且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二)部分群众因循守旧的思想严重。“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故土难离,满足于现状,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尽管安置区的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仍然不愿意搬迁。比如我县2009年在寺子乡实施的易地搬迁项目,安置区位于寺子乡政府附近的义陇河畔,政府为了解决搬迁农户的耕地问题,将原寺子农场的 320亩耕地无偿划拨搬迁农户耕种,同时又先后实施了两个淤河增地项目,新增耕地1200亩,搬迁户人均拥有1.58亩水浇地,条件非常优越。
(三)对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困难估计不足。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协调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除了政府的“满腔热情”外,还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乡镇开始时对国家的政策宣传不到位,一厢情愿地争项目,搞项目,而搬迁群众对该项目的期望值太高,“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希望政府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对自筹资金和入住后的困难没有思想准备,甚至产生误解,导致项目实施时部分群众不支持、不配合,乡政府感到很委曲,很无奈,影响了争取和实施项目的积极性。
(四)部分试点工程建设标准太高。易地搬迁项目是一个扶贫项目,扶贫对象就是那些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群众,它的建设原则就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
三、对今后通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综合性扶贫措施,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的生活生产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为了今后更好地实施好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 强化政策保障,突出解决搬迁户的耕地问题。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还处于试点阶段,其制度主要体现在2004年省上制定的《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意见(试行)》和《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试行)》中,制度保障比较滞后,特别在解决搬迁户的耕地问题上,《实施意见》规定,“对原有农户耕地进行调整的,要在确保原有农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在原有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调整并办理相关手续”。这在实际操作中难度非常大,原有农户耕地自愿进行调整的几乎没有,强制调整既无政策依据,对安置区原住民也有失公平。
(二)提高补助标准,减轻群众负担。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贫困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其工程建设牵扯面多,成本差异较大,国家在易地搬迁项目补助中投资十分有限,只能勉强维持移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很难解决搬迁群众致富和长远发展问题。
(三)突出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选择、群众管理、群众监督、群众受益的原则,在制定实施方案和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群众广泛参与、公开与透明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就是群众选择、管理、监督和受益的过程,其落脚点是群众受益、村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 处理好“整体搬迁”和“自愿搬迁”之间的矛盾。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注重实效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把搬迁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当地实际,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反复复的方式,搞好政策协调,注重实效,有序进行。
(五)积极整合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坚持整合项目、各有侧重、相互支撑、整体受益的原则。要围绕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整合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灾民建房和扶贫产业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向安置区倾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六)突出建设重点,提高投资效益。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在保证必要的生活设施的基础上,重点改善生产条件。要先行开展土地开发和水、电、路、学校、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然后进行搬迁。
参考文献:
1、通渭县统计局编《通渭县2009年统计年鉴》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协议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签订协议可以保障自身的权益不被侵害。那么相关的协议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扶贫异地搬迁协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扶贫异地搬迁协议书1为进一步推动新市民和谐家园创建工作,更好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为社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困难群众生活品质,拓展扶贫帮困送温暖工作平台,丽景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党员、致富能手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开展“情系群众,携手共建和谐家园”活动。为促进帮促活动有效开展,经双方自愿协商,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达成以下协议:
一、帮扶人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结对帮扶家庭努力提供就业岗位,积极寻找就业机会,使他们能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改善生活。
二、帮扶人应经常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家庭,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主动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疏导情绪。
三、帮扶人不仅要在工作与生活上为结对帮扶家庭提供帮助,应尽可能的在经济上资助帮扶家庭,逢年过节给予慰问,尽可能解决其生活、医疗、就学等困难。
四、受助群众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敢走出家门,努力寻岗创业,改善生活状况,回报帮扶人和社区的关心和帮助。
五、结对帮扶双方要定期进行交流沟通,帮扶人要一如既往地关心结对帮扶家庭的工作和生活;受助群众就改善生活举措等方面,主动与帮扶人联系,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关心和帮助。
六、本协议为期一年,从20__年4月12日始至20__年4月1日止。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帮扶人、受助人和社区各执一份,本协议经过双方签字后生效。
帮扶人(签字):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年月日
受助人(签字):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年月日
扶贫异地搬迁协议书2结对帮扶单位(简称甲方)结对帮扶对象:(简称乙方)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各级各部门扶持困难企业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支持困难企业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促进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经甲乙双方同意,签订如下结对帮扶协议:
一、结对帮扶时间
结对帮扶工作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正式启动,至20__年底基本结束。
二、结对帮扶的原则
建立政府部门推动困难企业稳定就业的协作机制,以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困难企业动态管理为基础,以政府相关部门与困难企业结对帮扶为平台,以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为手段,帮助困难企业树立信心,度过难关,维护社会稳定。
三、结对帮扶的主要内容
按照威劳发〔20__〕13号规定,从结对双方的实际出发,结对帮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一)缓缴社会保险费。允许帮助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落实在20__年之内缓缴不超过6个月期限的社会保险费工作。缓缴社会保险费期间,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不受影响。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计收滞纳金。
(二)帮助困难企业落实稳定就业岗位补贴工作。对承诺不裁员并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的,在20__年之内给予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稳定就业岗位补贴。
(三)鼓励困难企业通过在职培训稳定职工队伍。困难企业采取轮岗作业、待岗培训、适当降薪等措施稳定职工队伍,培训合格率达到要求的,所需资金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经审核后,可从就业专项资金或上级培训补助资金中给予适当支持。
(四)落实待遇,做好职工安置分流。困难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仍需裁员的,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职工经济补偿金支付、失业保险待遇落实、社会保险接续等各项工作,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双方还要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
四、结对帮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要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精神,与乙方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乙方要做职工的组织、发动和宣传工作。
(二)甲方要针对乙方的突出困难,尤其是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制定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征得乙方同意后实施,不断提高结对帮扶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使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甲方要认真落实结对帮扶工作计划,按照工作要求完成帮扶项目;乙方要全力支持和配合,确保帮扶项目顺利完成。
(四)双方要深化结对帮扶活动,创新内容方法,不断总结提高,并做好活动记录,并及时向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汇报开展活动的情况。
(五)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报市备案一份。
甲方:乙方
二0__年月日
扶贫异地搬迁协议书3甲方(帮扶学校):
乙方(受帮扶学校):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力度,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深圳市中小学百校扶百校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深教[20__]48号)精神,经过共同协商,甲、乙两校特订立结对帮扶协议如下:
(一)学校管理水平帮扶
1.甲方帮助乙方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和日常工作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2.帮助和指导乙方加强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安全事故防范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
3.甲方校长或副校长每学期到乙方指导管理工作2次以上,教学、安全、德育主任和团队干部每学期到乙方指导相关工作各3次以上。
4.甲乙双方领导班子每学期共同研究管理工作和交流管理经验2次以上。
5.甲乙双方每学期各派1名管理干部到对方挂职,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
双方负责在校内安排挂职人员食宿,其中甲方认真做好乙方挂职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食宿费用标准由双方协商,食宿费用分别在市拨付的帮扶资金里列支)。学期结束前,结对双方分别对挂职干部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和书面鉴定。
(二)教育教学工作帮扶
1.甲方帮助和指导乙方落实教学工作常规,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尤其是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2.甲乙双方公开课、示范课和教研活动等相互开放,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和团队活动等相互派学生参与和学习。
3.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科研课题每年不少于2项(德育、教学研究课题各1项),并取得研究成果。
4.初中双方历史与社会课、科学课实行共同备课,每学期不少于3次;
小学双方每学期共同制定德育或团队活动方案,开展主题、内容统一的活动;高中双方对课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共同研究,每学期不少于2次。
5.每学期甲乙双方在小学五至六年级、初高中各年级共同开展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并统一检测时间、题目、评分标准和及时交流检测分析结果,研究改进措施。
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一年级的检测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初中二、三年级为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综合,高中检测科目由双方共同商定。教学质量检测重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学生基本能力,不出偏题怪题,不得按检测成绩给学生排名。
6.甲乙双方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等载体,开展优秀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和辅导资料等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三)教师专业素养帮扶
1.甲方帮助和指导乙方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甲方每学期组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随班听课、评课、上示范课、专题讲座和“结对子”等形式,对乙方教师进行具体业务指导。
3.甲方每年负责对乙方教师进行1次全员培训。
4.甲方每学期组织学科优秀教师到乙方上示范课15节以上,听课评课不少于30节,举行教育教学专题讲座不少于3次,其中师德师风讲座1次。
5.乙方定期组织学科教师到甲方听课研修,每学期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2人。
6.乙方每学期选派1―2名在编青年教师到甲方任教,甲方负责在校内安排食宿(食宿费用标准由双方协商,并由乙方支付),同时安排优秀教师对其进行具体指导。
学期结束前,甲方对乙方所派教师的任教情况进行考核和书面鉴定。
(四)其他
1.每年由甲方牵头,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帮扶工作安排表。
2.乙方负责详细记录双方帮扶活动情况,及时收集、整理帮扶工作相关资料,做好年度考核准备工作。
本协议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上报双方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各一份,市教育局一份。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帮扶期限为20__年3月至20__年3月。
甲方校长:乙方校长:
(学校盖章)(学校盖章)
二__年五月二十七日
扶贫异地搬迁协议书4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特困青少年是青少年中的特殊成员,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献出一片爱心,援助他们完成学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是社会每名成员应尽的职责。为此,__花公益联盟牵头组织“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爱心活动,为了更好的将该活动坚持下去,并保护帮扶双方的权益,特签订此帮扶协议书,望帮扶双方共同遵守:
帮扶人的责任和权利:
1、怀有一颗不图回报的爱心,自愿付出!
2、愿意资助被帮扶人就学,期限至少一年。
如一年后不愿再帮扶该学生,应提前三个月向公益联盟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原因.
3、资助项目为每学期的学杂费。
4、每年以现金方式资助被帮扶人学杂费1000元/年(九年义务教育期间),高中1202380元/年,款项委托__花公益联盟代管理,并开具收款收据。
5、与帮扶对象保持联系,关心其生活、学习情况。
6、可适时邀请被帮扶人参加各种公益联盟活动。
被帮扶人在接受资助期间遵守以下八条要求:
1、要有一颗感激的心,把捐助者的爱心化作学习的动力,珍惜机会,刻苦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向捐助者汇报。
2、自立自强,不能被动接受捐助,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和热爱劳动。
3、勤俭节约,不乱花来之不易的捐助款,要把每一分钱用在关于学习和生活上。
不攀比,不骄傲,学习和生活上都要多帮助其他同学。
4、如实向帮扶者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5、不准直接或者暗示向帮扶者索要金钱和其它物品,如果确实是特殊困难或者学习必须品的,而且捐助的款项不够解决的,要通过学校校长汇报,通过学校落实后与__花公益联盟或者帮扶者协商后解决。
6、能够理解帮扶者的困难,如果帮扶者无法继续资助,不能怀疑和误解捐助者的爱心。
7、有一颗报恩的心,捐助者并不要求任何回报,但是要有这种报恩的思想,在今后自己长大有能力后,用这种知恩图报的思想再去帮助这个世界上仍然需要帮助的人。
8、坚持这样一种信念:首先自助,然后才能受助和助人。
__花公益联盟对该协议保留解释权。
帮扶者(签名):年月日
被帮扶者(签名):年月日
被帮扶者学校(盖章):
_花公益联盟(盖章
扶贫异地搬迁协议书5甲方:
乙方:
为了贯彻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和帮助。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结对帮扶时间三年。自20____年3月-20____年12月。
二、双方通过加强学校管理优势互补、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学研讨活动、教育教学信息交流,充分开发、利用、共享两校的教育资源,推动两校共同发展。
三、甲方责任:
1、不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活动,课题双方共同确定,地点轮流设定。
2、每学期组织处室负责同志及图书、阅览、电教、仪器、档案等岗位管理人员到乙方学校进行对口指导不少于一次。
3、协助乙方制订学校发展的规划。
4、确定一名副校级领导作为结对帮扶工作的联系人。
四、乙方责任:
1.积极、主动配合甲方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2.每学期组织处室负责同志及图书、阅览、电教、仪器、档案等岗位管理人员到甲方学校进行学习不少于一次。
3.配合甲方举办培训讲座等。
4.制订本校的发展规划。
5.确定一名副校级领导作为结对帮扶工作的联系人。
五、本协议自双方盖章、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及各执一份。如有未尽事宜另行协商。
一、易地扶贫开发现状和存在困难
“十一五”以来,我县共实施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1150人,投入资金525万元。其中,20__年转移安置450人,实施户撒坪山中寨和景罕曼面村旧院,投资200万元;20__年转移安置350人,实施景罕镇曼软村委会木瓜寨、清平乡新山村坪子寨、城子镇撒定村弄龙山三个村民小组,投资175万元。20__年转移安置300人,实施了景罕镇九家寨、王子树乡王子树村杞木窝、护国乡帮掌村帮掌下景三个村小组,投入资金150万元。
我县易地开发扶贫工作深入人心,深得群众的好评,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易地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困难越来越多。为全面掌握全县易地开发扶贫情况,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办紧紧围绕三大任务开展调研,对全县符合易地开发扶贫条件、且已拟定安置点的对象进行了统计,对部份已搬迁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易地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贫困面大,需要易地扶贫开发的人数众多
据统计,全县符合易地开发扶贫条件需搬迁的共有1979户8914人,涉及8个乡镇29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其中,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4362人,受地质灾害影响的2861人,就地解决贫困成本过高的1691人。
这些村寨起点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地理条件差,气候恶劣等因素,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差,产量低。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茶叶、核桃、草果等,其它零星收入来源有木瓜、山茅野菜等。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畜饮水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居住地较分散,周边环境条件相当差,生态破坏严重,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每年因灾致贫的群众占相当大的比例。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生产生活盲目性较大,消费带有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易地扶贫开发对象90%以上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生产上,主要还是靠牛背马驮,少数群众还沿用着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简单,靠天吃饮的现象十分突出。在生活上,大多数群众积贫积弱,有80%左右的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人均口粮不足200公斤。缺衣少食,房不避风雨,孩子上学难,生病无钱就医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指标不足,易地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我县需实施易地扶贫的村寨多,搬迁任务十分繁重,而每年下达的易地扶贫指标少,自20__年至今,省扶贫办共下达1100人易地扶贫开发指标,平均每年不足200人,难以按计划组织实施。
(三)补助标准过低,时间过紧,项目实施难度大
一方面易地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按人均5000元补助,在20__年以前,项目资金除建设安居工程及通水、通电、通路等基础设施外,还能够建设沼气、产业开发、基本农田、科技培训等项目。自20__年年初以来,建材价格和工人工资大幅上涨,项目资金仅建设安居、通水、通电、通路工程都还不够,因此实施项目的难度加大,对促进群众脱贫的效果差。另一方面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实施时间为一年,有时从下达指标到要求完成时间一年都还不到。我县从5月到10月正是雨季,根本无法施工,项目建设时间最长也只有6个多月。除去建设通水、通电、通路等工程的时间,群众建设安居工程的时间不足5个月,任务非常紧。
(四)土地紧张,安置点宅基地难协调
由于麻栗坝和龙江水库移民的 原因,导致__土地紧张,而搬迁村寨拟定的安置点多数是国有林地或其它村寨的土地,进行土地调整的难度大,要求补偿的费用较高,极大地增加了搬迁群众的负担。
(五)群众思想反复,时常导致工作陷入被动
易地开发扶贫项目涉及到的搬迁农户较多,思想难统一,有的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或是对政府期望过高,宣传发动时同意搬迁,后又因故土难离的思想或是自筹能力有限,在项目正式启动时又出现反复,影响了搬迁进度;有的群众在动员时坚决不搬迁,到省扶贫办批复后又要求搬迁,为项目实施增加了很多问题,时常使搬迁工作陷入被动。
(六)工作经费缺乏,后续管理难到位
易地开发扶贫项目资金只能用于项目建设,我县财政收入相对匮乏,各级财政预算经费十分紧张,无法安排项目管理经费,项目管理难度大,后继管理工作更是难以到位。
(七)由于条块管理原因,资金整合难度大
由于扶贫、发改、城建、民宗、民政以及农林水电各部门项目申报和批复的要求不同,致使在实施易地扶贫开发项目时县级平台资金整合难度大,无法形成合力,影响力扶贫开发成效。
二、对策措施
(一)加大申报力度,争取省州的支持
由于__地处边疆,贫困人口众多和政策的递减作用,上级政府对__的支持较其他地州县市的要少,只有加大申报力度,多申报,多争取,才能得到省州的支持,从而加快发展。
(二)加大
宣传力度,发挥开发主体作用实施易地搬迁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国家实施易地搬迁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扎实安排,抓好落实。一是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易地搬迁的各项方针政策,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充分调动项目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开发主体的作用。
(三)加大整合力度,培育增收途径
提出易地扶贫搬迁,为的是使不能靠传统的救济钱物等就地扶贫措施脱贫的群众,永远摆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局面。2001年,国家计委首次在内蒙古、宁夏、贵州、云南四省区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
那时候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标准为:北方省区人均3500?4500元,南方省区人均不超过5000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群众住房、改善生产条件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建设。涉及生产经营范畴的内容,主要依靠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以及其它扶贫资金的渠道安排解决。
而现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则涉及到了多种扶贫专项资金,主要包括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资金等。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扶贫投放力度逐年加大,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外资和社会资金持续增强。以工程投资按人均不超过2万元计算,国家补助人均标准控制在了6000元以内,其中4000元用于搬迁群众建房补助,其余用于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法主要有两大方式,一种是靠近城镇安置,依托城镇的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建立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拓宽搬迁群众的致富渠道,这一方式在西部地区采用较多。
另一种是找一块土地平整、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开垦耕地,修建水利设施,让贫困群众来定居,这种一方式多用于西南地区。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全国已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70万人。总体而言,搬迁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对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搬得出”仍需翻过三座大山
易地扶贫搬迁坚持自愿原则,要想“搬得出”,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其一是搬迁群众的主观思想。在贫困山区抑或是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地区,大部分群众搬出去寻求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当然,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不愿意离开自己故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是十分矛盾的问题。
其二是决搬迁群众需要负担的成本问题。大部分异地搬迁主要有3项成本:一是新建或购买房屋、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平均需要10万元以上;二是搬迁“入户费”,平均每人1000?3000元;三是搬迁运输费等支出,一般在5000元左右。多数农户搬迁资金缺口在10万元以上。也由于搬迁费用过高,个别地方出现了搬富不搬穷的现象。
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云阳县兰溪镇金银村不通路、饮水难,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县扶贫部门和当地镇政府曾多次动员村里100多名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但无人响应,群众反映最大的困难是搬迁资金缺口大。
“让农民‘搬得起’,不单是政府多投钱的问题。”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说,资源整合、农村改革措施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政府投入形成补充,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得起扶贫搬迁好政策,加快搬迁进度。
在这方面,重庆的做法是:大幅提高政府专项扶贫搬迁补助标准,减轻贫困群众经济负担;改变过去部门资金“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国土整治、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等资金“打捆”使用,加大搬迁支持力度;创新农村宅基地复垦“地票”制度,弥补资金缺口。
除了扶贫部门给予贫困群众搬迁补助外,重庆的国土、城乡建设、农业、水利等部门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主要集中用于搬迁农民聚居区的道路整修、供水、通电、村容环境治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他们把39项涉及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专项资金和路水电污讯等项目资金整合,做到项目、资金、政策全部跟着扶贫搬迁走。
另外,搬迁中农民可以退出宅基地,通过重庆全市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实现“地票”交易。目前,平均一亩宅基地退出,农民可以获得12万元以上的收益,以每户农民腾退0.3亩?0.5亩宅基地计,可大大减轻其搬迁和建新房的压力。
通过整合帮扶资源和土地交易制度创新,重庆贫困户搬迁资金缺口可从10万元以上降低到3万元以内,大大提高了搬迁受益覆盖范围。
其三是移民搬迁安置的用地指标不足问题。下山移民是解决山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资本市场极端活跃,房价直逼一线城市的地方,土地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财源,以指标不足排斥山民已经成为某些地方的老把戏。
长角井是浙江瑞安市马屿镇大南社区的一个行政村,村子分散于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中。论贫困程度,长角井可以说是集百家所长,5个自然村700多户人,晚上走夜路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山,种点谷物常常被野猪吃掉,以前电线常被水电站的工作人员收走,因为村内的用电量还不及途中的耗电量,娶不上媳妇的人家更是比比皆是。
然而瑞安却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第28位,被喻为温州南翼中心区的县级市。正是因为这华丽的外衣,长角井的命运被锁在遥远的高山深谷中,即便群众们有着强烈的搬迁愿望,却无法实现。
通常,政府希望通过增减挂钩的项目来解决农民落地的问题。因为这不会占用计划指标,本质上只是指标的互换。具体到移民宅基地的问题,就是找到了新的宅基地,同时将老的宅基地退出。
麻烦在于,退宅还耕的第一年要拆掉30%,随后两年也按照一定比例拆除旧宅。如果没有完成,这个指标被收回,项目被撤走。先拆的跟着倒霉,更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另外,不肯拆的村民有两种:一是温州很多民房起的大都是高层,房屋面积很大,有的面积平摊下来,甚至多达一亩。拆除后,实际拥有的宅基地面积最多200平方米,群众不肯。二是下山移民需要成本,农民需给得起造房的成本价,即使每平方米二三千元,一套房也要20?30万元,对困难户给不起。
温州情况并非个例,即便是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样板――陕南避灾移民中,也曾经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份合阳县以工代赈的内部调研报告中显示,土地问题已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瓶颈,“国家严禁在耕地上建设住宅,各村又没有公共用地,搬迁中的土地问题就难以解决”。
“稳得住”关键靠制度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稳得住是紧随而来的关键问题。
虽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一些原有的劳动力得以转移,但环境的变化也让他们迁徙后增加了成本和风险,一些特殊“福利”还未让他们受益,户籍的壁垒也还依然坚固。
这些年来,无户籍、人户分离和人户不符等问题,在易地移民中已非个别现象,这类群体在搬迁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尽管很低,但由于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断膨胀,对其进行社会管理的难度以及该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却不能小视。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1983年至今当地共接收安置移民3.53万户15.75万人,其中,由外来租地农民形成的非计划事实移民达5771户21144人。截至2012年,外来移民已占酒泉市农村人口的29.8%,成为该市农村社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社会群体。酒泉市外来移民中尚未解决户籍问题的有3335户10473人(其中非计划移民中有1952户、7396人;在计划移民中,玉门市疏勒河项目移交的独山子乡、柳湖乡、六墩乡等3个移民乡未办理落户手续的移民达1383户3077人),据估计,酒泉市外来移民中无当地户籍的人数已超过两万人,不仅如此,在已取得当地户籍的移民中,“人户分离”“人户不符”现象严重。
外来移民不能落户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迁入酒泉市的东乡族移民中许多在原籍就无户籍关系,无法实行户籍迁移;二是酒泉市的外来租地农民在当地新出生的小孩未进行户口登记,形成实际上的“黑人”;三是城镇户口没有向进城移民完全敞开。其带来的后果也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后能否“稳得住”的重要条件,子女上学、高考、婚姻、生产贷款等问题尤其为重。另外,当地农民因争夺土地、水源等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
对此,甘肃行政学院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克全认为,省政府应委托省上有关职能部门牵头,联合公安等相关部门,对于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原籍无户口者,采取特事特办方式,直接在迁入地建立户籍档案,并核发居民身份证。而对于原籍有户口者,由迁入和迁出地双方政府职能部门牵头,联合公安等相关部门,尽快完成户口转移交接手续,彻底解决移民的行政归属和管理问题。
另外,对于“农场”租地移民户籍问题,周克全认为,应由农垦公司和公安等有关部门解决,并研究创新土地流转政策,在确定好土地权属关系的前提下,给移民划拨承包地、宅基地,并尽快妥善解决土地租赁中遗留的历史问题,给移民与当地农户以同等待遇。同时,在国家农村新土地政策出台前,禁止所有单位和个人将土地承包给外来租地者。他同时强调,应利用国家放开中小城镇户口、提倡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等政策机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两大工程进行有机整合,给业已进城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移民以完全的市民待遇(包括城镇户籍)。
“能致富”还需看思路
通过扶贫搬迁,群众的住房条件、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同时,不少搬迁群众由于家底薄、缺乏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后续发展比较困难。
“搬迁群众安稳致富是个大问题。”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认为,农民搬迁后,后续产业扶持如果没有“硬项目”,没有能够落实的规划,而只是口头上提政府会扶持,不仅不能“稳农”,反而可能“伤农”。
对此,重庆按照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对象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蔬菜、优质粮油种植和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对自愿进城的农户,则鼓励其主要向旅游景区周边、工业园区附近、中心镇延伸地带集中,力争配套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
巫山县骡坪镇茶园安置点近两年安置了近500名搬迁农民。县扶贫办副主任唐述德说,政府在安置搬迁群众的同时,也配套进行了工业扶贫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山东烟台一家纺织企业已在当地落户。搬迁群众以户为单位,通过小额贷款,购买毛衣编织机,贷款利息和3年后需偿还的本金由公司承担。公司向农户提供原料和技术,老百姓在家加工毛衣,赚取加工费,解决了安居过后的生计问题。
重庆市扶贫办资金计划处处长卢贤炜介绍,为促进后续产业配套,重庆坚持将产业发展资金优先安排到扶贫户身上,重点支持农民创办农业微型企业,扶持农民自主创业,为贫困农民提供创业技能培训。
“我们所有的政策创新,都围绕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机会,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来进行。”卢贤炜说,政府可以帮贫困户一时,帮不了一世,所以最应该做的是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在陕西,一排排白墙蓝瓦的现代化厂房点缀在群山环绕、绿树掩映的晏坝镇竹园村山水之间,显得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依社区而建的冠鑫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为搬迁群众带来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希望。
按照“就近就业是根本”原则,安康市汉滨区在把新型社区布局到城镇周围、园区附近、景区附近、交通枢纽地带的同时,着力培育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对搬迁群众原有的山林土地依法流转,引导有特长和开发能力的农户进行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及林木,搞规模化经营,引导群众参加农技知识、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增强社区群众的“造血”功能。此外,对没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农户,政府在联系企业安排就业岗位的同时,还开发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岗位及村级道路管护、农村清洁、社区管理等工作,实现多方就业,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作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示范点和移民安置的先行者,大竹园镇七堰社区采取三大办法促进移民增收,即:山上建产业,实现住在山下,挣在山上;小区创业,实现住在小区,挣在小区;园区就业(邻近陕煤集团富硒矿泉水项目区),实现住在社区,挣在企业。
据调查,甘孜州90余万农牧民中有近20万人居住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生存环境脆弱地区,只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才能彻底摆脱贫困。2004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约3.8亿元,在甘孜州18个县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7万余人从中受益,基本摆脱了贫困。特别是在得荣县因都坝成功实施的集中搬迁试点,为甘孜藏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困难重重劈荆棘
得荣县位于甘孜州西南部,川、滇、藏接合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带,降雨量严重不足,年均不到300毫米,素有“太阳谷”和“四川边城”之称。全县人口仅有2万余人,但绝大多数农牧民居住在高山或半高山地带,靠天吃饭、靠山养畜,耕作制度仍处于二牛抬杆的原始状态,农牧区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增收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的“八难”问题十分突出。
从1984年起,得荣县开始实施扶贫搬迁,进行生态移民。该县以解决水源为突破口,开发低海拔的成片地块,规划小城镇,让散居在高山地区的农牧民移民到这些小城镇集中居住。
2003年,县委、县政府工作组在多次实地考察、充分论证基础上,果断提出了生态移民、综合开发因都坝的思路。
因都坝开发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宣传动员的初期,老百姓却一时难以理解,出现了不支持、不配合、不主动的思想状态,而且坝区总面积4.7平方公里,四周可开垦宜林荒坡3365亩,需要逐步搬迁高山、半高山群众600户3000余人。从当时的扶贫成本来看,人均投入资金太多,易地搬迁看起来并不划算。
虽然成本高,周期长,困难大,百姓不理解,但得荣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毅然决定无论代价多大,都要通过集中搬迁的模式,一劳永逸地解决最困难群众的生存问题。从长远来讲,在一片荒芜的因都坝启动一项庞大的移民工程。一个多亿的投入就能彻底解决2000多人世世代代的贫困问题,实施因都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思路不容置疑。
全县联动保工期
为切实做好因都坝搬迁宣传工作,让搬迁农户从思想上放心、行动上自愿积极,得荣制定完善了土地、山林权、税收、户籍、对口支援、建房补助等相关政策与保障措施后,进行了广泛宣传,讲解项目实施重大意义,提高了广大群众自愿参与工程建设、自愿搬迁的积极性。同时,该县逐步落实了户籍、入学、养老、社保、土地等相关配套政策,切实解决了搬迁户后顾之忧。
2013年12月,因都坝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原四川省省委书记杜青林要求“要高起点、高标准修编提升规划,高质量建设,把因都坝建设成为四川藏区集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康集镇建设为一体的示范样板工程”。
得荣县按新农村建设内容,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发展种养业为重点,在省、州专家评审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了《因都坝易地扶贫搬迁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因都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体规划》以及《实施方案》、《迁建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水利工程初步设计和技施设计》等规划设计,为项目高标准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坝区建设中,四川省以工代赈办解决了1200万元的启动资金,使坝区开发顺利起步。在省、州大力支持下,得荣举全县之力,狠抓因都坝水利、交通、土地开发、社会事业等,再次成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都秉承着不顾社会压力,不顾个人得失的信念,全力以赴地推进了因都坝移民安置点的建设。
通过十年的努力,因都坝成为了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安置点,项目累计整合水利、国土、交通等行业部门资金1.4亿元左右,重点实施了33公里的引水管道,19公里的灌溉渠,蓄积1.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整治开发土地3690亩,坝区公路30余公里,输变电线路12公里,完成了乡政府、卫生院、学校、基层派出所、法庭等基层职能单位的搬迁。最终,因都坝集中搬迁安置了256户2300名最困难群众,一个生机勃勃的搬迁点已经初具规模,初显成效。
搬迁安置促脱贫
搬迁之后,村庄的改变立竿见影。首先,群众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因都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的群众来自该县8个乡40余个村,由原来的各自为阵、零星居住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现在的集中居住,随着因都坝开发的不断深入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搬迁群众从思想上、言行上也逐步融入到良好的发展环境中,逐渐摒除了原来各自为政的小农意识,道德观、文化观和思维、生活、生产、言行方式也随之得到了较大改变。
(一)目标任务。对新增、返贫的432户贫困户728人建档立卡实行目标管理,对已脱贫的1766户贫困人口3592人“扶上马、送一程”进一步巩固提高脱贫成果。
(二)资金投入。按照“渠道不变,充分授权”的原则,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2017年计划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50万元以上,其中:盟级扶贫专项资金800万元;县级财政预算安排5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500万元;其它投入200万元。
(三)“五个一批”分类扶持计划。依据2016年脱贫攻坚实际,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巩固提高1765人,占75.4%;对生活在不宜人居住地区的,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300人(另外巩固提高300人),占12.8%;通过发展教育和资助政策脱贫41人,占1.8%;对丧失基本劳动能力的,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脱贫151人,占6.5%;大病救助84人,占3.6%。
(四)重点项目实施计划
1.实施“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在22个重点贫困村巩固好规划、项目、干部到村到户工作,年内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00万元以上作为项目建设资金。重点加大项目实施力度,为巩固提高区贫县人脱贫、县摘帽的成果奠定产业发展基础。整合“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鼓励各村改革创新,在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担保贴息、先建后补、以奖、股份合作等方式,管好用好“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提高“三到村三到户”项目的使用效率。
2.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7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00人,将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实施搬迁任务,早谋划、早安排,按每人6万元的投资标准实施搬迁工程,其中:国家专项资金每人0.8万元,长期贷款3.5万元,自治区投入1.7万元,同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拟打造2个旅游扶贫小区。
3.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年内继续投入“风险补偿金”700万元(农行500万元、邮储200万元),发放贷款规模7000万元(农行5000万元、邮储2000万元)以上。全面推广“两免一直一优先”的贷款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实行免担保、免利息,开通“绿色通道”,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办理贷款业务)。县农行、邮储银行开通“绿色通道”集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惠农卡、集中贷前调查和审查,并开设贷款发放专用窗口,提高办贷效率,2017年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扶贫贷款覆盖率达到50%以上。
4.实施定点帮扶工作。做好盟直机关帮扶、县处级领导及县直帮扶单位沟通联系工作,推动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加强盟、县两级定点帮扶工作,加强帮扶责任人的日常管理工作,认真执行对帮扶责任人的具体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分数据分析平台,将帮扶工作成效纳入到扶贫工作日常考核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5.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贫困户转变成新型农民为抓手,以实施半军事化的培训为主要培训手段,解决贫困户及农民培训不认真、不专一的问题,加大对贫困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力度,针对全域旅游和肉驴养殖做好专业技术培训及电商服务,年内计划投入72万元,培训贫困农牧民720人,力争就业率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