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不管是传统的制造企业还是供应链下的制造企业,都需要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核心企业的采购成本,而采购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在美国,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大型制造服务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成本竟高达80%,而大型汽车生产商零配件采购成本与企业销售总额比例也高达50%。因此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不但可以很好地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且还会提高企业的业绩,因此如何选择供应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文献论及,并提出了一些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方法。比如TOPSIS选择法、AHP层次分析法、面向顾客需求的评价方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等等。但这些方法大多局限在通过静态的评价指标来进行选择。这一点,使得它们的运作和实际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复杂的过程产生了偏差。为此本文基于企业成本的考虑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的评价和选择这样不但可以减小这种偏差的出现而且更有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二、评价指标的建立
对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研究最早影响最大的是G.W.Dickson,他通过分析170份对采购人和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得到了23项供应商绩效评价标准。Dickson认为质量是影响供应商选择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交货、历史绩效等七个因素则“相当重要”;“一般重要”包括遵循报价程序、沟通系统等14个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往来安排则归入“稍微重要”之列。
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98.5%的企业考虑了这一标准,这与国际上重视质量的趋势是一致的;其次是价格,92.4%的企业考虑了这个标准;另外,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因此根据Dickson的研究成果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这23项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中的三项作为供应商选择的决策目标:即质量、准时供货、价格。其中:质量是衡量供应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按质量的缺陷率来计算由于质量问题所产生的成本。准时供货是衡量供应商绩效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不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证,而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本文通过计算订货提前期和安全期来计算由于供应商不能准时供货所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价格也是选择供应商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愿意选择能够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供应商,因此通过价格计算采购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支付的成本。
三、评价模型的建立
4.供应商动态评价模型的建立。企业在进行物料采购时往往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供应关系,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企业采购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减少不必要的采购费用。但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企业不用再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和选择,相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企业制定合适的采购策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然而,为了避免一期供应商的偶然性企业可以根据T期对各供应商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以后的采购策略。同时本文引入ABC角制法,就是为了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例如根据式(8)计算的结果按照由小到大对企业进行排序,然后确定各企业的ABC角色。A角作为主供应商,分配较大的供应量,B角和C角作为副供应商分配较少的供应量,这样做不但可以避免单渠道采购所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而且还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竞争,这样供应商为了得到更多的订货量而不断改造自己、优化自己。因此本文给出了动态的评价方法为以便于企业能够对供应商的业绩作出更准确的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假设某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中有一种零部件需要从其他企业进行购进,该企业已选择了三家供应商为其供应并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该企业打算每隔三期对这三家供应商进行一次评估,企业针对评估的结果考虑在接下来的三期中确定各供应商的地位,并且按照ABC角制法按一定的比例确定各供应商在接下来三期内每期的采购数量。首先,假定该企业上一次评估后分配三家供应商每家零部件数量如下表,并且上三期各家供应商的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
如果零件出现缺陷由于运输和时间的限制企业自行进行处理,为此每个缺陷零件的返工和处理成本为5元,企业根据质量可靠性(95%)确定的系数?籽=1.64和标准差S,企业取定S=70,与零部件有关的维持费用系数?姿=20%,并且根据表1,的数据和式(1)~(6)计算各供应商三期各类成本。同时,根据式(7)得到三家供应商各期的单位零件成本如表2所示。
最后,为了评价各供应商在这三期内的评价结果,取a1=0.3,a2=0.33,a3=0.37,根据式(8)分别计算供应商1,供应商2,供应商3的综合评价值为11.425,12.625,12.81,由此可见供应商的排序为供应商1优于供应商2优于供应商3优于。因此,根据排序结果可以确定出供应商1为A级供应商,供应商2为B级供应商,供应商3为C级供应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各供应商的以往情况的考虑确定各供应商的分配的采购额。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分工产业链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它影响着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利益。研究国际分工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对于制定国家外贸政策和外贸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分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万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2002年)认为“信息革命的真正革命性影响才刚刚被人们感觉到。而激起或助长这一影响的不是‘信息’,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计算机或数据处理对决策、政策或战略所发生的作用。它是电子商务,即互联网作为推销渠道的出现。这是10年前或15年前人们实际上始料不及的事情,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改变着消费才细分、消费者价值和消费者行为,岗位和劳动市场。”德鲁克指出,电子商务对信息革命的意义与铁路对工业革命的意义相似。徐正华和马智胜(2004年)认为电子商务是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之一,廖玉麟(2000年)认为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流。本文拟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分工的特点和我国的对策。
一、国际分工理论
分工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对经济效率的追求,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的好处在于获得分工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从而得到生产效率的提高。他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分工能给贸易双方带来好处。
分工的外在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工业发达国家不得不向国外寻找和建立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市场,扩大了国际分工。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为这种分工提供了物质条件。
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大小。斯密提出“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的观点(即斯密定理),他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扬格进一步深化了斯密定理,提出了“劳动分工取决于劳动分工的水平”,即扬格定理。这不是同义反复,因为首先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即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足够大时,中间产品才可能被分离出来,这是斯密定理的内容。但同时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因为一方面市场很依赖于购买力,即实际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水平又依赖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使生产链条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企业,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中间产品越来越多,而且这些生产链条的环节之间也在相互促进,从而使市场规模扩大。在这种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的相互促进、循环演进的过程中,引起了报酬递增并最终导致经济进步。
劳动分工的水平还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约。一方面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另一方面产品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交易是需要费用的。分工越发达,交易次数及总交易费用越高。人们必须比较交易费用与分工的好处。如果交易费用超出分工的好处,人们不如自己生产而不分工。交易费用是由交易效率决定的,交易的效率越高,费用越低,反之,交易费用就高。因此,交易效率越高,分工的水平也越高。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电子商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企业所讲电子商务是狭义的,一般是指人们利用电子化手段进行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商务活动,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主要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从整个社会讲的电子商务是广义的,它是指各行各业种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分析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般从广义来分析。电子商务具有虚拟化、低成本、效率高和透明的特点。电子商务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深入到生产、交换、消费中,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经济。所谓电子商务经济,简单的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要素,网络为基本工具的生产方式。从经济特征和技术背景来说,电子商务经济就是“网络经济”;从国民经济构成和主导产业的意义上来说,电子商务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从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的知识的作用上来说,电子商务就是“知识经济”;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特征来看,电子商务经济就是“数字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第三种社会经济形态。
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范围扩大了,交易效率提高了。
首先,电子商务推动“无国界”全球大市场的形成。电子商务地出现,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格局,在全球形成了一个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以Internet为载体的“无国界”全球化大市场。这种市场被称为虚拟市场。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客商可以汇集在这个虚拟市场中,消除了距离的障碍,使各国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到大大加强。另一方面,虚拟市场的形成使得商品与服务等有关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充分、自由的流动。其次,电子商务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费用。一笔交易包括三种流,即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与传统交易相比,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可以通过网络瞬间完成。首先是文件处理成本的节约。通过调查表明,在传统的辅导贸易业务中,一笔进出口业务需要处理相关单据约200份~350份,业务流程可长达数月,而纸张打印及差错的总费用约用货值的7%。如果应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简化数据处理程序、缩短文件处理周期,而且可以消除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大大降低成本。新加坡贸易网在运用之前每次报关需要3天,花费12新元~25新元,应用EDI以后,每次报关只需15分钟、1新元~2新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新加坡节省6亿美元文件处理费用。其次可节省传统业务中往返、住宿等许多交易中的人员费用。再次,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速度更快。企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规避市场不确定性,应对快速的技术变革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纷纷开始通过外包和全球采购等方式剥离加工制造等非核心价值环节,甚至直接出售国内外的生产性分支机构,形成价值链模块化。所谓价值链模块化,即某一行业一体化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节点间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强,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过程。价值链模块化的过程也是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分工的深化主要表现在分工的精细化和水平化。国际分工的格局的重心已经开始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转变,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转变。所谓垂直型国际分工就是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工体系。水平型国际分工就是工业品生产的专业化协作,而且是有层次的。产品内分工的特征是某个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供应过程的不同的工序、不同的区段、不同的环节在不同的空间区位完成,它是区别于在一个工厂内部完成整个工序流程的一种生产方式。国际的产品内分工是把不同的工序、区段和环节展开到不同的国家,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基础要素。产品内分工的基础一个是比较优势,一个是规模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产业内分工提供了条件。
三、结论和启示
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这种发民表现在产业内分工和水平型分工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演进为产业链条和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任何企业,也只有融入某一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也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在生产环节,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其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其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这就意味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果我国继续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外贸条件会不断恶化,外贸利益会不断减少。要争取有利的外贸条件就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装备制造能力。
参考文献:
一、以“应用型”理念为指导,定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人才类型,包含高科技应用型,研究开发型,工程应用型等不同层次。高科技应用型和研究开发型人才培养主要由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本科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于管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对于本科工商管理类教育来说,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提出“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质量考察体系。
知识包含基础文化知识、相邻专业知识、本专业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结合构成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基础知识传授应当以应用为主线,适当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以增强适应能力。
能力方面,大学生应当具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培训,强调工程实践能力。
素质的内涵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位置。
二、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一)优化师资结构,提升综合师资水平
师资力量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首先要有一支业务精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第一,引进高水平师资。要积极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请进来,邀请他们就某一专题进行讲座。第三,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让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提高教师的工商管理实务水平,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这是国际上流行的做法。第三,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施加压力。从制度人手,鞭策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重奖与高压并施,推行顾问教师制度,提倡互助和团队合作精神,整体提升师资实力。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定期开展说课活动和科研竞赛活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中国工商管理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却相对落后,明显不能满足客观实践发展变化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各高校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学到“适用”的知识和技能,并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知识技能的配置。与此对应,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应侧重于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制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该计划建立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要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联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有适应的教材,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划、指导和监控,适当调整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
第二,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更要强调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和要求,有预见性的灵活调整和改变教学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和社会需要紧密接轨,应经常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市场发展动向,及时的做出适当合理的教学调整。
第三,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工商管理专业推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引入国际最先进的教材,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努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以致用的水平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重在“应用”二字,我们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实践的需求和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教育将不复存在,所以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基于传统实践教学的缺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第一,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还要投资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第二,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环节。学校应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到著名的工商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去,进行现场观摩、现场操作,论文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第三,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传统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老师完成,标准由指导老师制定,不同的老师评价标准不同,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应在确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四)结合地方实际,培养“地方性”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地方性人才的目标也已被纳入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体系当中,培养地方性人才更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中国的大部分省市都有地方本科院校,且大都设有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是要服务社会的,首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各高校完全可以结合本地的地方优势,密切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可以解决地方问题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地方性”人才,其基本思路是要密切联系地方,必须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沪深A股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分类,全面深入地研究了IPO效应的行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IPO效应,行业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同行业门类上市公司间的IPO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同一行业门类中不同子行业公司间的IPO效应无显著差异性。
一、文献回顾及理论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PublicOfferings,IPO)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成为金融经济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领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关于IPO的全球折价现象、新股热销现象和长期弱势现象等IPO公司的市场行为研究领域。绝大多数研究IPO公司业绩波动的文献发现IPO公司首次公开募集之前存在盈余管理,在上市之后经营业绩呈显著下降趋势。例如,杰恩和金尼(JainandKini,1994)对首次招股的美国公司在招股后的总资产报酬率或营业表现研究发现,发行人的资产报酬率在招股后均有下降趋势,针对这一研究结果他们的解释是:上市后的人成本上升;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提高首次招股前业绩,后来正数的酌定应计项目逆转等导致业绩下滑;首次招股安排在业绩好时进行,后来良好业绩无法保持。拉夫兰和里特(LoughranandRitter,1997)发现公司在IPO当年的报告收益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下降,公司的收益表现往往以IPO当年为分界线呈“倒V形”。近年来,国内学者对A股公司IPO效应的研究也有所涉及。如洪剑峭和陈朝晖(2002)对A股市场IPO效应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卢文彬等(2001)和刘谊等(2004)研究了股权结构对IPO效应的影响。从行业特征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的IPO效应的文章却很鲜见,如阿罗尼、李和王(Aharony、LeeandWong,1997)、林舒等(2000),更多的文章是将行业作为研究IPO效应的控制变量,没有进行IPO效应的行业特征分析。本文将以《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对中国上市公司IPO效应的行业特征展开深入研究,期望能对准上市公司的IPO行为的有效监管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二、数据样本与描述性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2~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按如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一是剔除自办发行、定向发行和募股发行上市的公司;二是剔除2002~2007年有ST或PT纪录的样本公司;三是剔除数据缺省的样本公司;四是剔除2002~2007年变更主营业务的公司;五是剔除样本量过少的金融与保险业、综合类、采掘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四个行业门类的样本公司。同时,将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合并,统称为房地产及建筑业。最后样本共526家,分属于8个行业门类。样本数据均来自巨灵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二)描述性分析
由于中国证监会对公司上市前的盈利能力的考察主要依据净资产收益率,因此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反映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IPO效应。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用t表示公司IPO当年;t-1、t-2分别表示公司IPO前第1年、第2年;t+1、t+2、t+3分别表示公司IPO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行业门类公司IPO前两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前第2年的中位数值为21.9%,前第1年的中位数值为20.68%,而IPO当年就急剧下降到7.4%,与IPO前一年相比下降了64.22%,公司IPO后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保持在与IPO当年相当的一个低位水平上,并且呈略微下降趋势。总体上,中国上市公司IPO前后经营业绩“变脸”比较明显,IPO公司上市前的大幅度作高业绩,在IPO当年就已经难以维持,其中房地产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经营业绩在IPO当年更是降到最低点。
在行业门类中,业绩“变脸”较大的行业是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及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而水电煤气供应业和社会服务业的业绩“变脸”相对弱一些。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变脸”不呈现典型的“倒V形”模式,而更像一种“不规则Z字形”模式。由于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以IPO前第1年为分水岭形成了IPO前高位业绩区和IPO当年及以后的低位业绩区,并且在每个业绩区里表现出各自的平稳性。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中国上市公司IPO前后存在高位和低位两个业绩分离区,并且两个业绩区各自内部的变化不显著,于是,我们可以用公司IPO前两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与公司IPO当年及后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的差值来度量上市公司的IPO效应值。用公式表示即,这里,表示i公司IPO当年及后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值,表示公司IPO前两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值。首先,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来检验样本公司的IPO效应是否具有显著的行业间差异(H0:各行业的IPO效应没有显著性差异)。其次,以行业门类为虚拟变量对样本公司的IPO效应进行多元回归,以期考察行业因素的解释力是否显著,以及行业因素能够解释多大比例的IPO效应。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为IPO效应值,I为行业虚拟变量,当公司属于行业i时,Ii=1,否则Ii=0。
(二)IPO效应行业间的差异性检验
由表2可知,行业门类间IPO效应的Kruskal-WallisH卡方检验值为25.224,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Median卡方检验值虽然比Kruskal-WallisH卡方检验值小,只有17.485,但是它依然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同行业门类之间的IPO效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同一行业门类不同制造业大类间IPO效应的Kruskal-WallisH和Median卡方检验值都不显著。因此,同一行业门类不同制造业大类之间的IPO效应没有显著性差异。
(三)IPO效应行业特征的回归分析
由表3可见,门类中除了水电煤气供应业的IPO效应不显著外,其他行业门类的IPO效应都非常显著。水电煤气供应业的检验结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对水电煤气等基础性产业的政策支持,使这些行业的公司管理者缺乏在IPO前调高经营业绩的压力;二是水电煤气业具有天然的垄断性,使该行业本身具有较高的盈利空间和保持长久的盈利稳定性。信息技术业的IPO效应最大,其值为-12.34%,其缘由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业公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同时,信息技术业属于高资本密集型产业,一项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需要巨额的资金进行支撑,而获准上市是公司筹集巨额资本的最佳途径,因此,信息技术业公司的管理者就会想尽办法在公司IPO之前调高自身的业绩达到获准上市的目的。
房地产及建筑业是第二大存在IPO效应的行业,其值为-8.92%,缘由可能是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为防止中国经济过热长期对房地产及建筑业采取限制上市的政策所致。然后,依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业和制造业。就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制造业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其具有较高的IPO效应,并不难想象。但是农林牧渔业长期以来作为政府政策扶持的一个行业具有如此高的IPO效应却出乎意外,可能是农林牧渔业的高自然风险性和长期的农业资本投入短缺所致。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对国内A股市场公司IPO效应的行业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实证研究。综合实证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IPO效应,但并没有呈现出典型的“倒V形”特征,行业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中国不同行业门类上市公司间的IPO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是行业间普遍存在的。约有6.1%的IPO效应差异可由公司所处的行业门类来解释。
第三,同一行业门类中各子行业大类公司间的IPO效应无显著性差异,这也说明不同行业门类公司间的IPO效应差异程度远高于同一行业门类各子行业大类公司之间的差异程度。
公司IPO效应的进一步扩散,将动摇国内证券市场的基石,同时也对投资者保护极为不利。因此,目前就如何降低中国上市公司的IPO效应是中国证券市场长期持续地健康发展所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就中国新股发行的现状而言,主要是进一步加快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盈利预测的审计鉴证作用,提高中介机构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强化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洪剑峭,陈朝晖.中国股市IPO效应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1).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方法,对资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深圳交易所256家上市公司近七年的数据资料,建立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公司规模、担保价值、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显著。
一、引言
自从MM定理发表以后,许多学者开始对资本结构进行广泛的研究,并揭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仅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和企业总价值,而且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经理行为,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稳定,所以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财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实证是研究资本结构的重要方法,对评价、验证各种理论观点以及启发新的思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实证研究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国内不少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时期的截面数据成功地建立了资本结构模型。但国内目前的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所选数据多是截面数据,没有将时间序列数据结合起来考虑。采用的方法以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为主。
本文试图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平行数据)相结合,寻求资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行数据不仅能增加样本数量而且能进行比单独的截面或时间样本更有效的估计,因为平行数据考虑到不可观测的公司影响,使各公司的截距各不相尸,从而减少了误差。
二、研究方法
(一)实证假设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将成长性、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和担保价值作为影响资本结构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实证假设。
1.公司规模大公司更容易采取多元化经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使投资分散,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成本,稳定收人流,减少经营风险,所以相同的负债水平下,大公司的破产风险较小,可以承担更多的负债。从非对称信息角度看,股东、债权人与小公司之间的冲突更加剧烈,信息不对称程度大,所以小公司在贷款时将会面临更多的限制条件,长期融资成本较大,只能依赖于短期融资。
根据理论,我们假设:
H1:长期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H2:短期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规模负相关。
2、担保价值由于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债权人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债权安全,债权人会要求企业提供有形资产作担保,以降低由于信息劣势而导致的信用风险。另外,根据破产成本理论,担保价值越大,期望的破产成本和财务困境成本就越小。
所以,我们假设:
H3:长期资产负债率与担保价值正相关。
H4:短期资产负债率与担保价值负相关。
3、获利能力Myers和Mailuf(1984)根据不对称信息理论模型指出,内部融资成本较低而被优先选择,负债次之,最后是股权融资。也就是说,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内部资金可能越多,可以相应减少举债的数量。
所以,我们假设:
H5:资产负债率与获利能力负相关。
4、成长性Myers(1977)认为成长性高的公司股东在投资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可能会有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潜在动机,比如:改变投资项目,分散资源等。另外,成长性大的企业大多属于新兴行业,经营风险较大,破产成本也较大。鉴于这种预期,债权人将会对这些公司借款施加更多的限制,这最终会制约公司的灵活性。同时,Myers等学者又指出如果公司的短期债务多于长期债务,成本问题将会减弱。由于成长性V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而长期融资渠道受阻时,短期融资将会增加以弥补资金的缺口。许多实证表明成长性与资产负债率的关系比较复杂,没有一个定性的结论。
我们先根据理论作出假设:
H6:长期资产负债率与成长性负相关。
H7:短期资产负债率与成长性正相关。
(二)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56家公司为研究总体,利用这些公司从1996年到2002年的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样本前后期的一致性,所选出的样本均是1996年已上市的公司,同时做出了以下调整:1剔除ST,PT类公司。2.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3.剔除掉一些不全的公司。
(三)指标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指标
总资产负债率Yi=总负债/总资产(期末数)
长期资产负债率Y2=长期负债/总资产(期末数)
短期资产负债率Y3=流动负债/总资产(期末数)
2、解释变量指标
公司规模X1=LN(主营业务收人)
担保价值X2=固定资产净值FA/总资产TA
盈利能力X3=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
X4=净利润/主营业务收人
有学者认为,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公司盈余管理空间。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分母为总资产,避免了一些公司账面净资产很小或为负数的情况,分子为主营业务利润,减少上市公司利用非主营业务进行利润操纵的情况。但鉴于净利润指标是公司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关键指标,所以本文将这两项盈利指标同时纳人分析模型中。
成长性X5=(期末总资产一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
(四)确定研究方法
理论上有三种运用平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分别是: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s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smodel)。
普通最小二乘法假定没有公司和时间的影响,不同时间、不同个体的截距完全一样,于是比固定效应模型包含更多的参数限制条件,所以普通最小二乘模型的误差平方和会比较大。事实上,各公司有自身的具体情况,它们往往会从各自的特点出发,选择资产负债率。另外,不同时间的资产负债率会受当期的政策、经济的影响。如果添加限制条件引起的误差平方和的增加不显著,那么限制条件是适当的,可以采用普通最刁、-燕I。否则,就应当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误差平方和的F检验(F=9.34>1)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公司因素影响是显著的,继续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将会造成误差过大,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法是有效的。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是两种相互联系的估计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将不可观测的因素影响包含在误差项中,而固定效应模型将其包含在截距项中。随机效应模型的问题是如果误差项与解释变量相关,将造成随机效应模型估计量不一致。而固定效应模型却能弥补随机效应模型的不足,无误差项与解释变量是否相关,其估计量总是一致的。但是固定效应也存在一些缺陷,它需要给每个公司进行单独的估计,所以不如随机效应有效。为了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我们采用了Hauseman检验。结果以5%的显著水平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的无关性假设。因此,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Yit代表第1个公司在第t期的资产负债率。Xit代表随公司和时间而变化的影响因素。
zi代表随公司而变化的影响因素。wt代表随时间而变化的影响因素。
是待估计的系数向量。残差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截面误差成分Oi、时间序列误差成分和混合误差成分转
三、估计结果及分析
(二)估计结果分析
1、长期负债的公司规模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证明假设H1是正确的。结果表明我国大公司的非对称信息程度较低,破产风险小,银行显然更愿意对大公司进行长期贷款。另外,大公司的经营项目多,投资的项目更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一也比小公司大。短期负债的公司规模系数也为正,这与假设H2恰恰相反,表明大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短期负债。这可能是由于大公司的往来账款、应付工资、利润等项目较大,造成短期负债较多。从另一方面来看,自从1992年以来,商业银行的坏账增加,出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银行对长期贷款保持了比较谨慎的态度,使得获取长期借款的难度增大。此外,我国的债券市场还不够完善,大公司要想通过发行长期债券的形式筹资也难于实现。因此,当长期负债融资渠道受阻时,大公司只能通过短期借款以获得所需资金。总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规模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0518,也就是说,规模为一千万元的公司比规模为五百万元的公司资产负债率要高3.6个百分点。可见公司规模的影响是很大的。
2、担保价值与总负债、长期负债、短期负债的相关系均为正,表明公司担保价值越大,不对称信息程度和破产概率越小,资产负债率越高。结果与假设H3相符而与H4不符,担保价值对短期资产负债率的影响不显著。
3、获利能力的回归系数全部为负且显著,与假设H5完全吻合。固定效应模型预测,如果其它条件不变,主营业务利润率每增长约6%,净利润占主营业务收人比例每增长94%将引起资产负债率增长1%。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获利能力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还可能有我国资本市场特殊性方面的原因。因为获利能力强的公司能够满足配股的条件,所以公司可以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取成本更低的配股资金以满足资金需求。
4、长期资产负债与成长性显著负相关,与假设H6一致。总资产负债率与成长性正相关,即公司成长速度越快,负债率越高。这是因为成长机会大的公司市场的扩张欲望强烈,需要大量资金来扩大市场,而其内部积累严重不足,配股又需严格的资格审核,资金到位需较长时间,因而,不得不依靠增加融资速度较快的负债。成长性对短期资产负债率的影响不显著。
六、结论
【关键词】证券公司网上交易核心竞争力营销体系
网上证券交易是近年来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动下引发的一种新的证券交易方式,它是对传统证券交易方式的变革和延伸。网上证券交易也称“在线交易”,指投资者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获取证券的即时报价、分析市场行情、进行投资咨询、通过互联网委托下单实现实时交易。它是一种集委托、行情查询及投资咨询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网络平台服务方式。发展网上证券交易,是目前国内券商经纪业务发展的突破点。
随着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民众投资理财思想的觉醒,证券公司争夺上班一族在线交易客户的竞争愈演愈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关键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在降低成本、创造顾客价值方面具有独特的、对手无法模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从证券公司开展网上交易存在的风险出发,从网上交易平台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在线证券经纪人制度以及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构建一个网上交易核心竞争力的营销体系。
一、网上证券交易与传统证券交易比较
1、交易方式。传统的证券交易属于现场交易,投资者在掌握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作出买卖证券决策时,需要到证券营业部买卖下单或通过接入证券营业部的电脑、电话买单。这种交易方式最大的缺点是投资者在选择证券交易券商时往往受到距离远近的影响,而且交易过程烦琐,耗费的时间和费用成本都较高。网上证券交易则属于非现场交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加快了资金利用和信息传递速度和证券市场的流通性;同时,其方便、快捷是传统的交易方式不可比拟的。
2、咨询服务。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传统的投资分析和交易经常是分开的。而网上交易的优势是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随着广大投资者对证券信息、投资建议等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多数券商可通过网站、行情软件等方式向客户提供市场资讯、市场行情分析、在线专家、投资理财等服务。同时,网上交易在提高证券流通速度的同时使信息更加及时和公开,提高了证券市场的定价功能和资源有效配置。
3、营销方式。传统的营销方式几乎都是“以我为主”的自助餐式。营业部对证券品种进行筛选,定制出多种组合供客户进行投资选择。而网上交易使得证券经纪业务重新组合,券商开始根据客户的特点与需求来设计投资组合,在对客户进行细分的前提下,对客户实施导入CRM——客户关系管理。
目前,国内一些大券商开始形成一套有效的测评指标体系,根据客户的资料、动态交易记录等测算出最有价值的前20%客户,然后能够根据其投资习惯和偏好等提供高价值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赢得真正的顾客满意度,而并不是建立在价格佣金基础上的虚伪忠诚。
二、目前我国网上证券交易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交易安全性。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均采用了安全认证机制,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才能获得网上交易资格。这一做法加强了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假冒和抵赖现象。尽管如此,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仍不容忽视。目前国内的一些证券公司由于管理不规范,人员流失率大、密码认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可能导致股票盗卖和保证金被提,这些违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客户利益,也扰乱了行业秩序。
2、网络安全性。由于网上证券交易的全过程均以计算机数据的形式在网络之间传递,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上证券交易的委托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随时存在被截取、破译的风险。网上交易往往涉及巨额资金,一旦受外部攻击造成系统中断或信息泄露,网上传输数据的隐秘性和完整性就会因此遭到破坏。
3、网络速度。网上交易通常被称为“流动大户室”,主要是因为其便利的操作程序和便捷的传输速度。目前,我国的网络线路常拥挤不畅,而且网上行情与信息的速度慢,直接影响交易完成的质量。尤其在行情火暴情况下,大多数券商网站系统经常出现网上拥挤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了行情传输的延迟,就容易出现因行情报价不准而使委托单无法成交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事故的责任追究会非常困难。同时,不排除黑客使用大量堆送垃圾信息的方法,有意大大降低网络的运行速度,严重时甚至网站关闭。这些无疑都严重影响了客户的收益。
4、法律法规。在我国,网上证券交易是一种新生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网上交易的政策和法律环境远远落后于网上交易的技术水平,监管的方式主要是事后监管。
三、网上交易核心竞争力营销体系的建立
1、网上证券交易平台建设。目前,从经营模式上来看,国内证券公司大部分的技术开发是全权委托IT公司负责的。IT公司负责开设网络站点,为客户提供投资资讯。因此,为了保证证券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券商在和网络公司合作时应在安全防范措施上达成一致。(1)网络数据加密。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的过程中,必须对网上委托的客户信息、交易指令及其他敏感信息进行加密。(2)根据互联网上数据传输的特点,应在证券公司负责接收网上证券交易委托单的服务器上设置防火墙,要求所有券商的计算机安装能及时升级的网络版防毒产品,并对中心端提供额外的监控和保护手段,采用入侵检测技术防止黑客攻击。(3)利用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防止密码攻击。(4)教育和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网上证券委托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醒他们妥善保护好自己的开户资料和交易密码;用各种系统漏洞检测软件定期对网上交易系统进行扫描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加以修改和及时安装安全补丁程序等。
2、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证券公司是个智力高度密集型行业,无论是对金融资产定价,为金融资产交易提供中介服务,还是利用自有资金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搏利,证券公司从事的都是高级与复杂的活动,服务的高知识含量是证券业的显著特征,高素质专业人才群体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国内证券公司正在两方面接受国际证券公司的挑战,除了使用他们占据绝对优势的资本实力、技术、管理手段和业务创新争夺国内市场份额外,最关键的是在核心人才的争夺上。因此,为了能更有效地参与网上证券交易的竞争,证券公司必须高度重视网上证券交易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并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投资咨询、研发中心、委托理财和客户开发管理上来。证券公司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一套完整的业绩考评体制和员工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人才,同时加强对公司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3、在线证券经纪人培养。证券业是资金和智力密集的行业,证券产品营销即是服务产品营销,更是文化和智慧营销。普通服务产品的管理手段不能完全适用于证券营销,券商要利用经纪人来有效开发和维护客户。经纪人的服务宗旨是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实行经纪人制度的目的就是激发经纪人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证券交易客户的开发,并提高公司的客户服务质量,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网上证券经纪公司的扩张不可能以有形的实体营业部做载体,在关键的地域置放了服务器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开拓客户了。无形的营销网络扩张优势在于成本低廉,劣势在于客户的起始认同度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良好的经纪人制度和经纪人队伍,建立起一支稳定、高效、精干并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证券营销队伍;与拥有大量网络或分支机构或大量客户的机构结盟,进行大规模的客户开发,建立广泛的营销网络。
4、创新体制的建设
(1)业务体系创新。业务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的源泉,也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证券公司网上证券业务体系创新包括网上证券交易系统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网上证券交易系统技术创新是证券公司网上证券业务体系创新的关键,它包括网上证券交易设备、交易软件、安全模式等的创新;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近年来,国外证券公司在业务手段上普遍引入了网络增值服务,实现证券业务与高新技术高度融合。产品创新一直是证券业发展的主题,更是证券公司网上证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我们要积极开展创新业务品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首先,网上证券公司应积极与证券业和银行、保险业合作。随着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证券交易必将逐渐走向虚拟化,传统的证券业务被重新整合,从而出现大量的金融创新。虽然“银证通”被叫停,但银证结合的趋势不可避免。另外,应积极与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银行、保险的营销网络来开发客户或者共享客户资源;与银行、基金、保险公司联手开发综合金融网,可以集网上炒股、网络银行、网上基金、网上保险于一身,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一个成本低廉、服务全面的极富特色的金融网站。其次,网上证券公司应该着力加强公司的品牌建设,树立自己的专业和品牌形象。国内证券公司在未来竞争中要想取胜,必须进行必要的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提高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强化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突出核心竞争优势。
(2)经营管理体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新:证券业是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经营管理网络化将是管理模式的一个必然选择。应构建覆盖整个公司的信息网络,使各种管理信息、研究成果、财务信息、基层需求以及建议等在网络上传递和交流,以提高综合管理效率。
业务运作应遵循集中统—、分级授权的原则,形成较为完善的决策体系和不同层次的决策程序。在具体执行运作上,各部门职责权限应该清晰界定,对相互之间业务流程做出明确规范,争取达到“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执行、凡事有人监督”。
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督体系创新:网上证券经纪公司应该按统一控制、统一管理的模式健全和完善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督体系,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的政策及策略,对公司风险进行宏观监控。职能部门对公司的财务、法律、运营风险进行具体的监管和控制;业务部门则侧重于对本部门所面临的业务风险进行自律性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宜四、潘思纯:如何构建网上证券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财贸经济,2003(2).
商务英语资源共享建设的定位商务英语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教学内容和应用领域涵盖了英语语言学领域、管理学领域和经济学等学科,因此,无论从学科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商务英语资源库的建设势必要广泛地涵盖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麻省理工学院的OCW项目的成功并非偶然,一方面弥补了全球学子对未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遗憾,另一方面网络公开课的先进内容和教学手段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交流和文化交流。这对商务英语资源共享建设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我国的商务英语学科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创立,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推动下,结合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理论指导逐步发展起来的。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分为三个主体:一是主修英语语言文学基础课和专业课,辅修商科基本知识;二是主修经济类专业课和基础课,兼顾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三是双学位,英语专业同商务类专业并重,兼具两种学科的专业能力。商务英语资源共享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这三类主体。鉴于MIT公开课的成功案例,我国的商务英语共享资源还应向第四类主体开放,即没有英语专业或经济专业的学习背景,但正在从事商务英语活动,有学习需求的一类人。国内外学者认为商务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隶属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可见商务英语专业从成立之初就是一门交叉学科。从宏观上看,它与语言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微观上看,商务英语涵盖了两类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英语专业中的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英语国家概况等以英语为基础的主干课程;商务专业中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外贸实务等;以及两学科的交叉学科如: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谈判等等。所以,商务英语资源共享建设主要以微观角度进行服务内容的定位,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类的商务英语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关资源,其中包括多媒体教案、教科书和拓展阅读书籍、课后问题、试卷及主干课程的公开课视频等内容。
二、商务英语资源共享建设
范畴化设置范畴是指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范畴化即分类的过程,是人类处理信息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本能行为。由于商务英语资源库信息量庞大,所以资源共享建设要进行范畴化设置,从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抓住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以便被学习主体所接受。范畴化设置具体有两方面,不变因素和变动因素。不变因素指的是商务英语的专门类词汇、英语的语法结构以及语言约定俗成的固定用法,这些因素内部结构相对稳定,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较大变化。变动因素是指在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新创词汇添加到资源库。在商务活动中,贸易双方使用语言时,隐喻及一词多义现象会因为个人不同的体验、情感经历、文化背景而不同。如goldenhandcuffs在商务英语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为金手铐,实际的意思是将经纪人和经济公司连接起来的合同;又如:Theventurehasbeenwidelydismissedasa$264millionwhiteelephant.普遍认为该2.64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华而不实。这句话将失败的风险投资比作whiteelephant,如果不理解这个词组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白象就大错特错了。除此之外还应该适当考虑跨文化交际因素中的非语言交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力已深入各个角落。在商务活动中,有时不一定要用语言表达,通过接触、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都可以有效传递信息。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其主要体现为四个主要范畴,身体动作、空间距离、时间和沉默。如在接受一个穆斯林国家的人递过来的东西时,如果用左手去接会引起对方的不高兴,因为左手被看作是不洁之手;在贸易谈判时,日本人不直视对方的眼睛,而是看着眼睛下方的位置,以表示尊重,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于直视对方,表示我在聆听。
三、结语
2003年,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对我国中小企业制定了标准界定,“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中小贸易公司是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多等特点。这些都很符合网络营销的特点。同时,我国中小贸易公司与大型贸易公司相比较在经营机制、管理等方面都简单的多,有利于公司的调整、管理,便于较快的贯彻、接受新鲜的经营理念,快速的以更新的经营体制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大潮。《2005-2006年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年度报告》显示,“中国2005年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766亿元,同比增长56.7%,已经占据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的38%左右”,可见。中小贸易公司在我国市场尤其是电子商务市场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贸易公司的影响
电子商务无纸化、低成本的特点有效弥补了中小贸易公司在资金、技术、规模、形象等方面的缺陷,为中小贸易公司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1降低中小贸易公司的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贸易公司可以通过网络个人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供应商,通过网络传递商业单证,网络拍卖更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好的采购途径。
其次,电子商务降低了营销成本。中小贸易公司可以建立网站,产品介绍、技术信息、售后服务等信息,进行产品形象和宣传。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使中小贸易公司的客户维系成本明显降低,电子邮件和在线聊天代替了原先昂贵的长途电话费用。
最后,电子商务降低了库存成本。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降低自己的库存水平,进而合理规避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子商务可以直接将供应商的商品提供给顾客,甚至不需要存储到仓库,实现零库存,同事加快中小贸易公司对市场客户的反应速度。
2提高中小贸易公司的业务机会和运作效率
中小贸易公司的最大问题是业务量小,而电子商务天然的无国界的特点会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大大拓展他们的市场机会,电子商务使传统的贸易流程得到简化,使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处理和传输,从而使中小贸易公司用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资料,顺利完成交易,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显著提高公司运作效率,有利于中小贸易公司把握商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3缓解中小贸易公司的基础设施难题
电子商务为中小贸易公司营造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和商务贸易环境,中小贸易公司甚至只需要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个猫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开张了,解决了中小贸易公司由于资金短缺出现的基础设施问题
总之,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中小贸易公司不但可以获得以前他们无法获得的信息,而且获得了和大公司一样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对中小贸易公司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中小贸易公司应用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三、中小贸易公司实施电子商务的现实问题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小贸易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传统电子机制使得其实现实现电子商务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深入。
1中小贸易公司电子化程度低
中小贸易公司因为业务量少,一般用人力就可以解决,所以普遍存在电子化程度低的问题。首先,资金少使得其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电子化处理水平较低;其次,人才的缺乏使得其现有设备的维护也出现难度;最糟糕的是,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电子化单据处理的工作方法和相应的数据库,不具有主动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导致很大一部分公司网站成了“摆设”。如网站内容单调,仅限于产品目录,或者长时间得不到更新,使得对方无法快捷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等,从而在竞争中失利,甚至错过很多贸易机会,阻碍了中小贸易公司发展国际贸易。
2立法不健全,观念未改变
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合同必须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识身份,在电子商务的网络交易中,大量运用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导致有形合同的法律规定很难适用于网上无形的合同,对于网上合同权利义务的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及规定。比如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合同法规,只是在原来的合同法中进行了简单说明。使得钻法律漏洞的的行为常常发生,甚至有人利用网络贸易进行诈骗犯罪,这些都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之许多中小贸易公司还在利用电子商务发展贸易机会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3电信资费较高
我们国家的电信机制是集行政管理与经营于一身的垄断体制,经营成本高,效率低下,使得资费标准较高。这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对于资金实力本就不是很强大的中小贸易公司来说,高额的资费标准更是导致其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改变这种现状,在成本增加的前提下,中小贸易公司大多宁愿选择熟悉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但这样就使得公司本身无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造成恶性循环,这不利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普及,更不利于我国中小贸易公司的发展壮大。
此外,开展电子商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当前前网络安全技术及其相关的认证都不完善,如电子商务合同的应用和有效性认证,交付商品的质量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认证体系等。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成为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计算机专家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上虽然采用了多种措施,但仍然无法有效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也正是由于种种风险的存在,使得各方当事人对电子交易疑虑重重。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引导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四、我国中小贸易公司有效开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对中小贸易公司的影响,结合中小贸易公司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积极转变自身观念
中小贸易公司应主动推进电子商务,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中,使公司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目前我国许多中小贸易公司仍认为电子商务仅限于网上信息,网上获取订单,而忽视了电子商务真正带来的优势——通过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从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不应当仅限于“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要打消对网络交易真实性的怀疑和戒心,认识到电子商务距离自身已经非常的贴近,把发展电子商务调高到关乎中小贸易公司存亡的高度上去理解,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发展大潮中去,主动推进电子商务,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中,为自己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抢占一个制高点。
2加强基础建设和人才建设
电子商务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网络信息基础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基础建设正是制约网络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在信息基础的投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网络架构已经基本完成,但与发达国家的高投入及密如蜘蛛网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仍严重不足,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这方面的落后,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小贸易公司的发展。因此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刻不容缓,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以求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快中小贸易公司的发展步伐。
另外,电子商务的关键是人,公司贸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小贸易公司普遍工作素质比较低,对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非常有限,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很少或没有,这种情况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环境以及在面对外国企业和国内大型贸易公司优势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需要尽早解决。一方面引进新人才,针对目前的技术,管理需要,引进一些接受过系统学习、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公司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留住原有人才,中小贸易公司本身也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对原有的人才进行新式的培训,让员工更好的接受新知识。了解新技能,以便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出色的作用。使公司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
3着力塑造网络品牌
对于中小贸易公司来说,商业机会更是维系公司生存的关键。我国中小贸易公司大多处于品牌创建初期,以提高品牌知名度为主要任务,应该大声地、异口同声的告诉大众“我的品牌是谁?我的品牌下的产品有什么优势?”。首先让公众知道品牌的存在和特点,这就要求公司网站要简单易用、网页设计要能吸引客户。接着应花力气宣传品牌。充分利用互惠连接、搜索引擎等方法进一步推广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赢得消费者感情上的认可与偏爱。
4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对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尤其对于中小贸易公司这种先天客户关系资源就缺乏的个体来说。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能为中小贸易公司把握住市场机会,不仅能促进产品贸易的顺利实现,而且有助于实现长期合作,中小贸易公司可根据客户特殊的要求为其量身定做某类产品或者可以及时的了解售后情况,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等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公司获得到稳定的商业机会,取得客户的信任。另一方面,对于中小贸易公司本身也起到了一种宣传作用,可以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壮大发展的机会。
5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网络贸易环境
政府鼓励和引导对于国际贸易网络化作用明显。美国曾经出台政策要求对网上报关优先处理。我国政府要加快建设,改变目前的贸易方式,使那些贸易业务还在网下的贸易公司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出台实际的优惠政策,例如,适当调整电信资费标准,为中小贸易公司提供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等。真正为中小贸易公司解决网上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使中小贸易公司从被动参与到积极将公司的贸易活动整和到电子商务上来,让中小贸易公司真正的体会到好处,这才是政府需要思考的切实问题。
另外,电子商务安全问题也是正待解决的关键之一。政府应建立科学的安全体系及权威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目前,虽然还没有对于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案,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完善协议和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等方式去增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内容的广泛性,然后通过不断加强网络设备的性能,以增强监测技术的可靠性,同时政府应及时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多管齐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安全的保障,为中小贸易公司营造出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一)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和市场经济脱节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现有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步入市场后,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和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落后有关,实践教学环节也还不完善,和市场经济严重的脱节,缺乏合理的课程设计,实践课程比较少,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加上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导致学生步入市场后需要重新再学习。
(二)学科基础薄弱,优质的教师资源匮乏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教学不同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师资源和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很多院校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优质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教师资源,为此,在给学生传道授业上基本上都是理论知识,忽视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此外,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比较高,但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中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缺少综合性、开放性的模拟实验,这样不利于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培养目标无法满足
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主要以讲解为主,这样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差。在日常的考核上主要以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学生习惯了平时的懒散放松,在考试时希望突击,这样的效果虽然明显,但是不利于学生加强对课程的深入理解,步入工作后容易忘记所学知识的应用,为此,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我国现有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院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目标放在战略发展的地位来思考,结合所在院校的教师资源和教学管理方案,合理的制定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更好的和社会发展需求接轨,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建立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不断改善学科基础薄弱的现状,对现有的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特征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准确的定位,过于急功近利,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充分的考虑教学的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企业的调研和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路线,坚持面向企业的培养目标,抓住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培养,在注重理论教学外,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处理一些实际需求的能力。
(二)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建设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学校在加强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要求学校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推进教学体系的改革,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式,以用为主
以讲为辅教学目的在于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传授,英通过教学使得学生获得一定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引入研讨课程等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倡企业参观学习、案例研讨、社会统计调查、教学软件操作等不同方式实现灵活教学。提倡考试方式多样化,注重能力考查应用型的要求下,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强化过程考核,实现过程监控的考试制度改革,考核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以往的只是集中于期末考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