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克服困难的事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感知;设难;榜样;把握;结合;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82-2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活教育中教师巧妙开展恰当、适度的挫折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进一步强化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幼儿初步具备和掌握一些抗挫折的能力和经验,从而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在挫折中得到磨炼,是挫折教育的核心。根据幼儿生活教育的实际,笔者总结了“三加三” 挫折教育工作法。
首先,在挫折教育中运用“感知法”,通过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感知挫折的客观存在,从而进行身体的磨练。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教师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这样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主义。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鲜活事例,或者是家长、教师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儿通过这些真实可感的事实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
再如,目前不少幼儿缺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幼儿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参加集体劳动等,让孩子从中体验到劳累,体验到艰辛,知道生活中只有所付出,才会有所收获。只有让幼儿在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和主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第二,在挫折教育中运用“设难法”,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幼儿,培养其灵敏性和应变力。
所谓“设难法”,就是利用现实情境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日常生活,安排一些难题给幼儿,让他们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同时,引导他们找出摆脱困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战胜它。如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自己穿衣、入厕、吃饭、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床铺、学具柜和搞好活动室的卫生等等,孩子能够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别小看这些零碎的小事, 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练过程,孩子在亲自动手中学会了自理,增强了自信心。
孩子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就会为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难和挫折奠定基础。通过用自己的力量去办成某件事情,积累某些经验,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萌生自豪感,进一步产生求胜欲望和信心。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培养孩子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能冲破阻碍,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在挫折教育中运用“榜样法”,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幼儿,增强幼儿抗挫折的信心。
同伴是幼儿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挚友,在和同伴的相处中,孩子都有和他人竞争合作学习的欲望。他们喜欢在同伴中进行比较,从而实现自我的目标理想!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如:在体育活动“穿越侏罗纪”中,笔者组织了“恐龙大迁移”的游戏,设置了许多障碍,有“空中绳索”、“攀岩”、“地道”、“独木桥”等。活动中,有的幼儿很顺利地成功过关了,有些幼儿不是在过“空中绳索”时由于绳索太勒手掉了下来就是在“攀岩”时眼看就要过关了却又滑了下来,有的在走“独木桥”时歪歪扭扭不慎掉到“桥底”。当遇到困难的孩子们要退缩时,笔者一边会用已经成功过关的小朋友事例激励他(她),一边指导他(她)如何摆脱困境,胜利过关。当一个或几个孩子在经历一次次失败而毫不气馁、不怕困难而最终获得成功时,对其他孩子显然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成功榜样,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
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幼儿在面对挫折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会以积极发态度对待挫折,以顽强的精神走出逆境,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学习战胜挫折的本领,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把握设难尺度和方式。设置的困难情景应适合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水平。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把握好困难和问题的难度,适合孩子的心理承受水平和理解能力,避免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实施挫折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在设置方式上,要紧密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设置挫折,要让孩子自然感受到挫折的存在,尽量避免给孩子设置一些无端的挫折,要在解决方法上多下功夫。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 意志力 培养方法
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尺度,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方面。幼儿期是意志开始萌发的初步发展的时期,是自我意识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幼儿期,幼儿行动的目的性逐渐形成,但仍不明确,有赖于成人的帮助、指导、示范。此间,幼儿言语调节机能较差,作为意志的行动器官――大脑额页成熟较晚,难以自觉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所以在这个时期,有计划地发展语言和认识,初步学会用已经掌握的词调节自己的行动,是非常必要的。
我在平时对孩子的训练中,利用创设情境,有目的地分给幼儿有一定难度的角色,让幼儿在扮演的过程中,理解和实现老师的期待,使得幼儿得以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适当的、循序渐进的“劳累”、“批评”、“挫折”等无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刺激,以增强其挫折体验。
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激发幼儿努力克服困难,依靠经验的内部表象过程,追求达到目的的有效方法,对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一、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行为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各种游戏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因为任何游戏(智力、体育、音乐等)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求游戏的参加者能集中注意力,克服种种困难,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达到游戏的目的。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果断性、持久性及勇敢精神,得到了一次次的锻炼,从而有助于孩子坚韧意志的形成。
一般中班幼儿只能坚持1分钟左右,教师可以为幼儿设定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表演,进入角色后幼儿可连续不断地动作而且所坚持的时间也往往超过非游戏中所坚持的时间。因此,我充分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利于意志训练的游戏活动。比如:让意志力差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当迎宾,如果想成为一名受经理表扬的迎宾,那么他必须坚持站在“餐厅”门口;为了取钱或存钱幼儿必须耐心排好队等待,借此培养他们的坚持性和自制力。
体育游戏及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坚持性、果断性、自控力及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机会,培养幼儿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当幼儿在参加攀登、跳绳、走平衡木等活动,表现出怕困难的情绪时,我就利用运动员克服困难的事例,激励幼儿战胜困难。安排冬季游戏“看谁打得准”,对幼儿主动接受冷的刺激,克服怕冷心理起到一定作用。
在孩子自发组织游戏时,更需要这种精神。如果孩子在结构游戏中想用胶粒搭个变形金刚,就需要耐心地构建,一次次地试验,克服种种困难。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意志的锻炼、形成过程。
二、注意从点滴小事做起,锻炼意志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应注意利用身边的每一件事,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品质,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其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无论是参观认识社会,还是游览,都让幼儿走着去,需要幼儿能走、会走,付辛劳、耐辛劳。如我园常组织幼儿春游、秋游,都是步行,这样远距离的步行,培养了幼儿的耐挫能力,增强了幼儿的体质,步行游览需要一定的压力、意志力,这是活动进行的保证。还有,让孩子参加一些对他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或情绪上带有点不愉快的活动。不要怕孩子吃苦,更不可力图减少生活和学习中的难处,倘若把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都清扫得干干净净,他现时可能平平安安,日后则会失去通过坎坷道路的能力。
三、利用文艺作品向进行教育
文艺作品是培养幼儿坚持性、克服困难十分必要的精神内容,充分利用、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有利于意志训练的潜在因素,对幼儿进行感染和引导。幼儿好奇、好动,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占主要地位,我们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儿童故事、动画片或幼儿读物,与幼儿共同欣赏。如:在中班教育活动中安排了故事《小猫钓鱼》讲完后让幼儿思考;“为什么小猫钓不到鱼”,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从而使他们懂得干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如:让大班孩子看《宝莲灯》里沉香救母的挫折经历,看《西游记》中师徒历经坎坷取经的故事……通过故事中角色战胜挫折的经历,感染熏陶孩子,使他们懂得只有克服苦难,战胜挫折才能进步,才会成功。在这些作品中,无不体现主人公为达到最终目的所表现出的自控能力。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格,使得孩子在活动中得以教育。
四、进行“抗干扰”训练
“抗干扰”训练的目的是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如幼儿在上课时,突然出现串铃声,有的幼儿则会离位玩玩具,或东张西望,这时,教师可立即用幼儿理解的话语或幼儿作品的内容鼓励幼儿坚持听课,集中注意力,待下课后再玩玩具。教师的话可使大部分幼儿坚持下去,对自控能力差的要给予个别帮助。
学前儿童会因为专注于自己的活动,而听不见周围的一切。如果发现孩子没有注意听你讲话,你要设法与他进行目光接触和交流,从而让他专心听你的命令和教导。
要严肃。爱惹事的小孩,需要有一套前后一贯的规范去约束和惩罚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立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其安全的规定是不能破坏的。
利用常规。若孩子已有确定的就寝时间,那么到了一定时间,按常规让他安静下来睡觉,就会好办得多。
避免干扰。当孩子在玩的时候不要让电视开着;当孩子在吃饭时,别把玩具放在餐桌上;等等,以此不要让孩子受到实物的干扰。
五、家庭教育对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锻炼,还包括家园结合,在家庭中与教师共同培养幼儿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责任感。要求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地穿脱衣服和鞋袜、刷牙、洗脸、洗手绢(袜子)、叠被……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摆碗筷、擦桌子、扫地、摘菜、浇花等。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园情况,做到家园互相沟通,重视并创造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及动手的机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意志
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也象肌肉一样,如果不加强锻炼和给以正常的负担,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改进时,还会变得迟钝起来。”数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志。良好学习意志的形成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是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数学课堂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
1 树立榜样,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1.1 为人师表,善用自身榜样,激励学生。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色。为人师表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教师要将榜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严于律己,做出示范。学生不仅聆听教师的言谈,而且注意观察教师的行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
1.2 挖掘教材中的榜样故事,激励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可挖掘教材背后的古今中外数学家坚韧不拔地追求真善美的事迹去激励学生。如我国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和陈景润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亚当斯穷52年的光阴,终于发现了唯一的六角幻方;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利剑临死前还高喊:“不要动我的(几何)图!”从而使学生懂得没有学习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是不可能攀上科学高峰的。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个人学习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增强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可以树立学生群体中的“同伴榜样”,以此激励学生学习。
斯大林曾经说过:“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行为目的越明确,所引起的意志力也越大。学习目的明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通过树立榜样,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产生了学好数学的动力。
2 强化积极心理,培养自觉坚韧的品质
2.1 例举数学实用事例,培养意志的自觉性。
理想是意志行动的强大力量源泉。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引导学生从实用角度认识到数学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从内心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教师再借此教育学生立下远大志向,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学好数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例: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上课一开始,向学生提出:“128-96=128-100+4?”针对这样题目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上4呢?一位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联想: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要加上。通过介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产生活实际的关系,强化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培养了自觉学习的品质。
2.2创设疑难情景,培养意志的坚韧性。
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也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而逐步实现。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一定的疑难情景,磨练学生的意志。当然,疑难情景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适度,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难题的解答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的成功感,从中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锻炼自身的意志力。
3 抑制消极心理,培养自制果断的品质
3.1克服不良个性,培养自制力。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种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产生与完成任务相反行为的良好的品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掌握善于集中注意力、排除负迁移和定势干扰的方法,培养学生专心学习的能力。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认识,在学习中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一学就会,题目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表现在看书不认真、练习时马虎;有的学生对自我优势缺乏认识,认为数学知识太深,自己学不好,表现在课堂上怕教师提问、怕板演,练习时犹豫不决、不敢做题, 对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能克制。
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意志表现, 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前类学生不仅在解题、提问等方面要有量的要求,还应在质上提出较高要求,使他们受到质的约束,而不敢草率从事;对后类学生可先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简单题或回答显而易见的提问,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再在质上逐步提高要求。此外还应要求学生遵守课内外规章制度,在讲、练、操作、讨论、检查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发展自制力。
3.2排除心理障碍,培养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立即采取相应行动的良好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彼此间的矛盾和来自周围环境非议的压力是产生优柔寡断心理的主要原因。如在回答问题或板演时,由于过去未答好或出现错误而遭受同学的嘲笑,故产生想答而不敢答、想做而不敢做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要求回答,应该在积极地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学生把甘苦、荣辱置之度外,丢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另外还可教给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方法,以让学生学会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形成果断性格。如言语调节法、集中注意法等。
4 培养意志的坚持性,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一)在自然情景中亲历挫折。生活中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幼儿独立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如孩子学走路时,家长不要心疼孩子跌倒,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说不,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等。对于大一点的幼儿,可以组织爬山比赛、体育运动等,给予活动中赢的幼儿精神和物质奖励,输的幼儿经历失败,不给奖励让其承认失败。这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在自然情景中简单又实际的磨炼。在自然情景中,家长利用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自然情境因为其自然性和真实性,使幼儿充分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自然发生过程中,幼儿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所以利用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二)在设计的困境中直面挫折。由于父母的呵护,现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养成了“输不起”的性格,他们由于怕困难、怕失败而不愿尝试,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设计一些困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碰一碰钉子,以增强幼儿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国外幼儿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幼儿园,无论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是让孩子尝试委屈、磨炼,接受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吃苦,并有意识地给孩子设计一些困境,让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当然,在设计困难时,要有一定的可实施性,难度不能太大,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
二、失败并不可怕———认识挫折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告诉幼儿挫折其实就是想做某件事,却因为种种阻碍而失败了。如你很小学走路的时候,却重重跌了一跤,这是挫折;当你买玩具而父母不给买时,这是挫折;发热生病、天灾人祸等都是挫折。社会是复杂的、是残酷的,处处有挑战,而每个人不是什么都行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折,挫折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难过感受。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当挫折来临时,告诉幼儿勇敢的做法是向挫折挑战,把挫折作为磨炼意志的砥石,在挫折中前进;告诉幼儿胆小的、消极的做法是懊悔、怨恨、悲观、失望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第一时间教会幼儿正确地对待挫折。
三、跨越成长中的“沟沟坎坎”———幼儿抗挫折的方法
(一)提供挫折事例,学习应对挫折的技巧。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观察身边挫折事例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而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学习应对挫折的技巧。如“在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后来有个女孩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问幼儿,①想一想,他们三个为什么得奖了,他们平时做了什么呢?②没得奖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你如果是他们,你会怎样呢?通过家常式亲子聊天,可以很平等地谈谈他们遇到的困难,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并让幼儿明白“失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提供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更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二)坚持原则,纠正孩子的不良行经。家长们对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尤其对于一些不合理行为,绝对不能放任自流,要坚持原则、加以遏止。比如,有一次,我家宝宝把他姑妈家的玩具悄悄带回自己家。我严厉批评了孩子,告诉他未经别人的同意就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不是拿,是偷,从此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孩子做错事情要让他们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幼儿成长过程中不良的、不好的东西要及时纠正,好的要保留、鼓励发展。在纠正孩子不良行经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困难。同时家长、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样经受打磨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换句话说,体育活动又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
做为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始
1.1 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
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上出现我国国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国家争光的愿望。每当这时,很多孩子都会非常激动,表示要向运动健儿们学习,长大也要做一名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事实证明 ,体育健儿中有的正是这样起步的。
1.2 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跳高或跳山羊有惧怕心理,不太敢跳,遇到这种情况,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竞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进行。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的惧怕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1.3 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体育好不好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因。
2 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2.1 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① 惧怕心里的的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
② 雷同心里的形成。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
③ 类比心里的形成。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教师要讲清动用要领,注意 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2.2 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2.3 采取灵活多变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2.4 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3 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的标准应是:只要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要求。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教学中,要从难从严要求,培养学生克服客观困难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 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主观困难,如(疲劳、小病、不愉快情绪等)作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运动项目的情况、特点,在内容难度,动作要求(强度、密度)、学生心理要求等方面,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安排,努力作到从易到难,恰到好处。
4 注意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
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如何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
① 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摹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② 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出山羊分腿腾越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山羊就害怕,甚至认为其它体育项目自己都行 ,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 直到学生成功,消除摔跤留下的"伤痕"。
③ 自我监督。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做到"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与平时训练 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④ 自我暗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暗示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意志,提高运动成绩都是有利的。如早晨天冷不想起床,学生可自我暗示:"天冷算什么,要学习在寒冷的气温下,保卫北国边疆与严寒作斗争的精神,一、二、三,起来。"这样,就可以骨碌起来,穿衣下床,跑步锻炼。
5 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培养方法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认为:“成功的体验可以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体能方面的长处,让他们在体育训练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如有的学生体能好,就让他参加跑步。对弹跳能力强的学生就让他跳高、跳远,有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中的技巧性动作掌握得快的就让其经常参加一些比赛等。在练习“快速跑”这个项目时,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让每个人记住自己在运动中的名次,将跑在前面的人的起点往后退一些,反之,就向前一点。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同学的起点不同,但是终点是一样的。那些跑得慢的学生很有可能与跑得快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那些速度较慢的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心目中树立成功的坚定信念。
二、通过榜样激励,熏陶学生情感
教育心理学认为:“榜样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而且小学生倾向于模仿自己崇拜的人,因此班级中那些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形本身就是对其他学生的诱惑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通过在班级中树立榜样熏陶其他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例如:在教学中举例说明本班某同学在体育比赛中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讲述中外著名体育明星是如何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果的典型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学习运动员们为了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的精神,从而形成刻苦锻炼的意志,增强自己将来为国争光的责任感等。小学体育中训练体能方面的练习较多,而这些练习往往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如在训练“耐久跑”时,因为这个项目确实枯燥无味,而且消耗体能多。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取得理想成绩,虽然在教学中很难进行,但是通过练习让学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三、增强交往愿望,学会调适人际关系
未来社会需要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才。体育教学中很多任务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自尊的获得一般依赖于他人评价,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轻轻赞赏的话语,也能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要学会倾听。在人际交往中,会倾听是一种素养。只有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才能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与内心想法。例如:在开展体育游戏“找骆驼”时,等到游戏结束时就让学生集体讨论:这个商人为什么能找到骆驼?老人的话对商人有什么启示?经过大家的交流与讨论得出,原来这个商人能找到自己的骆驼的原因是商人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他在询问过程中认真听取老人的正确分析,相互之间建立了和谐人际关系,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自己的骆驼。
四、根据个性差异,培养抗挫折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分析他们的言行判断学生的性格。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开展说服教育,再提出更高要求。创设一些困难与挫折的情境,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情绪。对那些少数有抑郁情绪的学生,可以采取由简到繁或由易到难的练习项目,如让他们在参与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中需要相互配合的体育项目,可加强他们相互之间的配合;也可以参加游泳、登山等项目,可以培养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处理困难的能力。还有跳高、跳远、接力赛等项目,这些都可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五、树立克服困难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让学生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多地积累成功经验,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单脚跳接力”的比赛中,有一组学生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胜。这时,就故意在他们的路线上加设一些障碍,目的就是让他们先受到一点挫折,培养其坚毅品质;还可以让他们接受更大挑战,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活动中故意不表扬这组学生,让他们在受挫中磨炼自己。教学中经常遇到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甚至有时感到虽然经过了很大努力,但仍然事与愿违。因此,学生遭受挫折在所难免。但关键的是要能正确对待挫折。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使命。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瞿利业.游戏性和比赛性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2(02).
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体育活动又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
做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
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上出现我国国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国家争光的愿望。每当这时,很多孩子都会非常激动,表示要向运动健儿们学习,长大也要做名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事实证明,体育健儿中有的正是这样起步的。
2.要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跳高或跳山羊有惧怕心理,不太敢跳,遇到这种情况,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竞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进行。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的惧怕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3.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数学、语文,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部动机。
二、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①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
②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
③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1、教师要讲清动用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4.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三、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的标准应是:只要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要求。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教学中,要从难从严要求,培养学生克服客观困难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主观困难,如(疲劳、小病、不愉快情绪等)作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运动项目的情况、特点,在内容难度,动作要求(强度、密度)、学生心理要求等方面,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安排,努力作到不易不难,恰到好处。
四、注意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
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如何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
①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摹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②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出山羊分腿腾越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山羊就怕了,甚至认为其它体育项目自己都行,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直到找回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伤痕”。
③自我监督。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做到“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与平时训练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④自我暗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暗示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意志,提高运动成绩都是有利的。如早晨天冷不想起床,学生可自我暗示:“天冷算什么,要学习在寒冷的气温下,保卫北国边疆与严寒作斗争精神,一、二、三,起来。”这样,就可以骨碌起来,穿衣下床,跑步锻炼。
五、教师言传身教
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体育活动又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
做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
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
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上出现我国国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国家争光的愿望。每当这时,很多孩子都会非常激动,表示要向运动健儿们学习,长大也要做名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
2、要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跳高或跳山羊有惧怕心理,不太敢跳,遇到这种情况,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竞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进行。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的惧怕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3、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数学、语文,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部动机。
二、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①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
②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
③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
1、教师要讲清动用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4、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三、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的标准应是:只要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要求。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教学中,要从难从严要求,培养学生克服客观困难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主观困难,如(疲劳、小病、不愉快情绪等)作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运动项目的情况、特点,在内容难度,动作要求(强度、密度)、学生心理要求等方面,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安排,努力作到不易不难,恰到好处。
四、注意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
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如何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
①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摹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②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出山羊分腿腾越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山羊就怕了,甚至认为其它体育项目自己都行,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直到找回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伤痕”。
③自我监督。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做到“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与平时训练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④自我暗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暗示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意志,提高运动成绩都是有利的。如早晨天冷不想起床,学生可自我暗示:“天冷算什么,要学习在寒冷的气温下,保卫北国边疆与严寒作斗争精神,一、二、三,起来。”这样,穿衣下床,跑步锻炼。
五、教师言传身教
1.体育活动中幼儿自信心不足分析
例一:在平衡练习时,大多数幼儿都很大胆地在平衡木上行走,轮到婷婷时,她死活不肯上去,小手紧紧攥住老师的衣服,小脸憋得通红,差点哭出来。
例二:玩攀登架时,总是有几名幼儿磨磨蹭蹭,有意回避老师,落在最后。
通过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两个:①(事例一)婷婷可能没有走平衡木的经验,见到窄窄的木板产生了害怕心理,或可能有过走平衡木的失败经历,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因素存在。②(事例二)这些幼儿胆小内向,动作发展较迟缓、反应不灵敏,致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想法:“反正我不行”、“比不过别人”,继而表现出退缩行为。
以上所举的是发生在小班体育活动中的几个小事例。幼儿的这种退缩行为不容忽视,如果不及时消除这种行为障碍,幼儿可能就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影响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如何结合小班幼儿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规律在体育活动中实施包括自信心在内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培养小班幼儿自信心的途径
2.1创设被人接受的氛围,让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体育活动。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尤其幼儿眼中最有威信的教师和父母的评价,往往是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小班幼儿更明显。因此,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应该在语言和行动上处处照顾每一个幼儿,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往,尤其对那些活动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在语言和情感上给予积极评价,使幼儿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和满足,激起幼儿喜爱体育、乐于上进的愿望,避免消极的评价给幼儿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让幼儿生活在强调优点而不是缺点的氛围中,并逐渐学会保持自信。
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应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尽量采取游戏的方式,以引起全体幼儿的兴趣,减轻幼儿的恐惧心理,从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如在引导幼儿玩攀登架时,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找妈妈”的游戏,把“小动物妈妈的家”设置在攀登架上,鼓励幼儿去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得非常积极、活跃,连平时最怕玩攀登架的几名幼儿也不知不觉地爬上了攀登架的最高点,对他们的成功我们给予了及时充分肯定。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帮助幼儿逐步树立了参与活动的勇气和信心。
2.2鼓励幼儿尝试活动,提供自主、独立活动的机会,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避免机械模仿。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和好动性,根据幼儿兴趣和意愿及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在组织和安排体育活动时,教师既要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要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从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使幼儿逐步变自发的好动为主动的活动,有利于幼儿潜力的发展。幼儿对某一活动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应通过增加活动量或活动难度的办法,让幼儿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
如在平衡练习中,一开始,我们让幼儿在活动场地上走平衡线;然后,提供不同高度、宽度、坡度的平衡木,让幼儿自由尝试,接着请平衡力较好的幼儿进行示范;最后我们把走平衡木的动作要领示范给幼儿,引导幼儿进行“过小桥”的练习,幼儿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由宽到窄、由低到高地练习,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起点、获得成功的程度是不同的,要鼓励幼儿从自身的起点开始,努力争取一次比一次练得更好,发挥自身的潜力。在组织体育活动时,除了必要的示范外,教师还要注重逐步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如果幼儿仅仅是被动地去做教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即使他们学会了做什么,也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了解如何去学。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养成依赖性,影响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以发展幼儿主动性为首要任务,使幼儿成为主动和成功的探索者与学习者。
为了尽量避免单一的机械模仿,我们往往启发和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各种玩法。如玩竹圈,我们一开始不做示范,而是让幼儿拿着竹圈子自由玩耍,启发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竹圈还可以怎样玩?要和别人玩得不一样。”幼儿便会想出各种饶有童趣的玩法。当幼儿有过自身体验获得成功时,他们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发挥,自信心自然得到了增强。
2.3帮助幼儿克服在体育活动中的两种极端心理――自卑与自负。
小班幼儿个体差异明显地体现在动作发展上。有些幼儿动作发展好,在活动中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有些幼儿动作发展差,在同样的活动中常遭失败,久而久之,他们会以为自己能力太差而失去参加活动的信心,形成“我不行”的思维定势。
为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积极评价入手,尽量挖掘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长处,少批评,多表扬;通过比较,让幼儿重新评价自己,认识到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优势,没有必要高估别人,贬低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适当降低对自卑幼儿的要求,使之具有成就感;通过补偿性的训练,帮助幼儿正确对待挫折,增强抗挫能力。幼儿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逐步克服自卑感。
为帮助幼儿克服自负感,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有难度的、可能会失败的活动,如体育活动“小猫钓鱼”,我们设置了各种障碍,幼儿必须通过付出艰辛的努力,以及具备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我们只有鼓励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摆脱依赖与骄傲。
2.4家园配合,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确实,父母的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的父母平时很少参与集体活动,那么他们的孩子也许就会缩手缩脚;有的父母溺爱幼儿,一切包办代替,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思想,在困难面前退缩。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坚持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幼儿自信心缺乏的原因,并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
①不要溺爱孩子,应支持孩子与同伴交往。
②积极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开朗的性格。
③家园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幼儿的点滴进步,以获取幼儿每一发展阶段的信息,共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