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年级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任五年级88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期努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是使用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册,教材内容包括:文字的输入和保存、信息的查找与管理、图画的描绘与美化。
三、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指法,文本编辑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进行文字的输入,并能保存文件。
4、能进行信息的 查找与管理;
5、学习简单的电脑绘画;
6、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
1、文件夹的建立与文件的管理。
2、掌握写字板中汉字的输入。
3、用计算机画画,与写字板相结合,进行图像处理。
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回顾与整理”为基础,本单元是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展。主要包含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对以上三个领域内容进行综合应用。
一、复习的主要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3.在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班学生整体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积极性高,表现欲强。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结合上学期期末和本学期摸底考试,班内优秀率能够保持在72以上(约33人),85分到70分之间基本保持在8人左右,70分到60分有一人,不及格人数始终保持3人,每次考试成绩都在30分与40分之间。虽然本班优秀率较高,但尖子生不多。比如上次摸底考试优秀率较高,但100分到90分的人数不到20人。分析原因,学生整体比较浮躁,特别是在计算和审题方面,粗心出错的同学占多数。85到70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不够,不认真审题单凭自己的意识做题,做完题后不爱检查,并且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导致成绩偏差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不及格的三个孩子知识点遗漏太多,对学习不赶兴趣,不仅在数学上成绩偏差,各科成绩均不理想。
二、复习的具体措施
针对本班实际情况,有点有面的制定出以下的复习计划。
㈠ 复习原则:自主复习,突显主体
环 节:课前自主整理——交流梳理构建——练习巩固提升 让学生经历整理、构建、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不但对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优、中、差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进行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对复习的认识。
2. 分层导学,关注全体
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在分层导学中,确立优生主要目标: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运用;中等生主要目标:细心检查,努力提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要目标:基础扎实,确立知识底线。
3. 科学组织“培优补差”。
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出现“优生”和“差生”,而且,在复习阶段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以下的措施。首先说一下“补差”,补差要分两次,第一次补在复习课之前,就是把下一节课所复习的内容预先给予一定的温习和提示,使他们对复习的内容基本有所知晓,这样在上复习课时,他们就不会显得陌生而难于理解了;第二次补在复习课之后,就是把今天所复习的内容再次进行疏导,询问他们哪些地方没有很好掌握,据此进行有针对性地缓冲点拨、强化巩固,对于那些理解起来确实有困难的知识,教师要学会“忍痛割爱”,布置作业时要适当降低要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其次说一下“培优”,优生在复习的时候一般都显得特别的轻松,因为复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理解并掌握了的,如何让他们“吃饱”呢?我的做法是:1、复习课上尽量让回答的机会让给“中、下等生”,让“优生”做“小老师”评价“中、下等生”的回答,把自己好的想法和做法介绍给大家,这样就会互惠互助、相得益彰;2、让“优生”参与老师的备课和编题,倾听他们的建议,“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复习的效果更有针对性;3、布置“自助作业”让他们选做,留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不断丰富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让他们真正“吃得饱”。
4. 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训练
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融合知识的复习于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内功,向练习要质量,在练习时,从专题知识出发(如应用题专题复习训练、几何相关知识、计算专题复习训练等)进行定向训练,精讲精练,加强普及提高,加强典型训练。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在高角度上,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所有学生均有收益,不做无用功。
陈
静
复习目标:
时临复习阶段,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汲取知识,获得能力,使尖子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使后进生能掌握最基础的英语知识,能对一学期来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整理,使他们学有方向,学有目标,特制订本复习计划。
复习要点:
(一)、突破重点和难点
1.学生明确各单元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多读、多记、多写。
2.单词记忆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记忆单词的良好习惯,如根据儿歌记忆、根据词义记忆、联想记忆等等,并帮助学生由单独记一个词转为记几个。
3.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要通过多检查、多反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二)、回归课文、联系实际
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须经过意义性的训练。教材内容有情景、有意义、有完整的情节,所以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放入语篇中记忆,复习阶段宜回归教材,对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读得滚瓜烂熟。在复习日常交际用语和句型时,更宜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状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有兴趣;
2.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年龄越大,
这种状况越明显;
3.学生记忆单词、句子有困难;
4.学生对单词掌握不好,学过就忘.
复习措施:
1.通过各种方式,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不但要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要活跃学生思维;
2.发挥小干部、优生的学习带头的作用,鼓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尽力减小学生间的差距;
3.充分利用单词卡片,采用填空、翻译、听写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用多媒体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因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巧设练习,不仅突出了联系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途径。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韶峰.信息技术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整合的探讨.技术物理教学,2011.1
[3]潘献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时代教育,2010.9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脑血管病;误诊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病, 大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房间通风较夏季差, 房间内燃煤炉取暖、用燃气热水器不当等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由此造成的中毒一氧化碳接触史往往很明确、据临床表现, 辅以实验室检查, 诊断一般不困难, 夏季一氧化碳接触史中的不常见原因往往被忽视, 特别是老年伴高血压病史中毒患者, 中毒后出现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体征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 男4例, 女3例;年龄65~78岁, 夏季患病, 7例均有高血压病史, 均以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急诊入抢救室, 4例伴不同程度血压升高, 深昏迷2例, 昏睡3例, 意识模糊躁动2例;双侧病理征阳性2例, 单侧病理征阳性1例, 伴全身抽搐2例。头颅CT :陈旧性脑梗塞1例、腔隙性脑梗塞3例、其他4例头颅CT未见异常。中毒原因:其中2例在商场地下室餐馆小单间内吃火锅, 燃料为液化气, 3例家中吃烧烤、火锅, 燃料分别为煤块、液化气, 由于房间内开空调, 未开门窗通风。2例由于天气炎热留宿在开空调的汽车内所致。入急诊科后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 给予脱水、降颅压、降血压等对症治疗, 2例症状有减轻, 4例无明显改变, 后测碳氧血红蛋白增高, 诊断一氧化碳中毒, 1例死亡, 1例痊愈出院45 d后并发迟发性脑病, 再次入院, 经高压氧治疗好转出院,其余经高压氧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2. 1 中毒机制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 均可产生CO气体。如通风不良和防护不周时, CO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后85%与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 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300倍, 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 吸入较低浓度CO即可产生大量碳氧血红蛋白, 碳氧血红蛋白不仅不能携带氧, 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 是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速度的1/3600, 能使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 血氧不易释放给组织, 致使机体严重缺氧而发生中毒, 由于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最差, 最先受累的是脑组织。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以产生一氧化碳, 日常生活中燃烧煤气、煤炉通风不良是急性中毒的最常见原因。一氧化碳中毒好发季节在冬春季节, 即当年的11月份至次年3月份, 此季节中毒患者就诊时, 毒物接触史不易被医师忽视, 容易明确诊断。夏季房间使用空调、闷热天气空气的流动性极差导致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房间CO蓄积, 导致中毒。此季节中毒患者就诊时, 中毒原因很容易被忽视。
2. 2 误诊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
2. 2. 1 老年患者急性脑血管病是急诊科常见急症, 7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出现中枢神经损害症状, 都是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的有力条件, 这给诊断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医师往往首先考虑急性脑血管病诊断。
2. 2. 2 冬季为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 夏季少见, 上述一氧化碳不常见中毒原因容易被忽视, 患者及家属不能提供明确一氧化碳接触史, 医师询问病史不详细, 考虑问题不够完善。忽视了一氧化碳接触史中的不常见原因, 血碳氧血红蛋白检测不及时, 容易漏诊误诊。
2. 2. 3 一氧化碳中毒不及时治疗, 病死率, 致残率均高。发生迟发性脑病的概率也越大, 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脑血管弹性减退, 脑组织的退化与老化, 耐受缺氧的能力差, 接触一氧化碳更易发生中毒, 及早诊断, 及早高压氧治疗, 才能减少病死率, 致残率及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一、选择题
1、铁、铜等金属可拉成丝或轧成薄片,是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
(
)
A
导电性
B
传热性
C
延展性
D
密度小
2、下列关于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
纯铁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C
铁器可用来盛放酸性物质
D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氢气
3、下列有关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火星四射
B
产生大量的热
C
生成黑色固体
D
生成红色固体
4、下列四种物质中有一种在适当条件下能跟其它三种反应,这种物质是
(
)
A
氧气
B
铁
C
硫酸
D
硫酸铜
5、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仪器污染源之一,铝的下列应用必须加以控制的是(
)
A
用铝合金制门窗
B
有金属铝制装碳酸饮料的易拉罐
C
用铝合金作飞机、火箭材料
D
用金属铝制电线
6、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下列元素中,因摄入不足容易导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是
(
)
A
钠
B
铁
C
钙
D
锌
7、西汉刘安所蓍的《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指的是如硫酸铜之类的化合物),它的反应原理属于
(
)
A
化合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分解反应
D
无法确定
8、下列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
铁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冒出
B
铁在纯氧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
铁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
9、将铁片放入下列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溶液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
A
稀盐酸
B
硫酸铜
C
稀硫酸
D
硫酸亚铁溶液
10、以下不属于金属共同性质的是
(
)
A
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B
有良好的延展性
C
导热性较好
D
导电性能好
11、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
(
)
A
价格便宜
B
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需要的铁元素
C
传热性能好
D
硬度高
12、铁、铝、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
A
Fe>Al>Cu
B
Al>Fe>Cu
C
Cu>Fe>Al
D
Fe>Cu>Al
13、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为了鉴别黄铜,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
观察颜色
B
放在火上烧烤
C
加入硝酸银溶液中
D
放入稀硫酸溶液中
1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
A
Fe2O3
B
CuO
C
Al2O3
D
FeO
15、11.2克某金属和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0.4克的氢气,该金属是
(
)
A
铁
B
铝
C
铜
D
镁
二、连线题
16、用连线表示下列金属的用途(左边)与性质(右边)的对应关系。
A
铁锅
(1)导电
B
金箔画
(2)导热
C
铜电缆
(3)耐腐蚀
D
磁铁制作磁卡电话
(4)机械强度大
E
铜镜
(5)磁性
F
金属材料
(6)金属光泽
三、填空题
17、日常生活中,用于铁栏杆外层涂料的“银粉”大多是金属
的粉末;家用热水瓶内胆壁的银色金属是
;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
;灯泡里做灯丝的金属是
18、已知铝粉和氧化铁粉混合物在高温引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属于
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19、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铜,为了除去其中的硫酸铜,可加入足量的
(填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0、把一根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使其表面变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然后将其浸入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变为蓝色,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实验探究题
2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铁比铜的金属活动性强(简要写出步骤、现象、结论)
论文摘要:本文是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力图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研究了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路径和改革指向,并对主干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对构建先进性、职业性、科学性,特色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出了研究结论。
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构建新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打破学科性课程的约束,从“能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目标出发,以“学生愿意学、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好”为原则,以制定课程标准为载体,优化、整合、建立能适应职业教育特色要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是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整合,以及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提出自己的看法。
1.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优化的基本要求
1.1 把握五年制高职的本质特征
五年制高职是属于初中后学制五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字“五年一贯”是五年制高职的本质内涵。因此,在改革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应把握“职”字、认知“高”字,用好“五年一贯”。
把握“职”字。就是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应牢牢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培养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认知“高”字。就是构建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体现为“三高”特征: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线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主要是高新知识技术性教育,前沿性技术、知识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教学模式上产学研结合程度高,教科研能力强。
用好“五年一贯”。与高中后高职教育相比较,五年制高职具有三个优势:一是“五年一贯”具有统筹安排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学的系统优势,使中职和高职相贯通,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具有“年龄优势”,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只要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现场、综合、反复训练”三大特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三是“门槛低”,是初中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普及性、社会性的特点,需要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系统构架。
1.2 把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特征
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会计专业知识本质上是国家财经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的掌握、解读和应用,需要学生掌握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具备较高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要运用能力。是典型的“知识---技能”型的专业教育路径,学生的技能培养必须建立在基本知识熟练把握的基础之上。
二是综合素质要求高。会计岗位是单位的财经管理层面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责任素质、协作精神、会计职业道德。
三是就业岗位群宽泛。在会计岗位群的基础上,也可以面向财政、税收、金融、统计等专业岗位群就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交叉性比较强,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既要有精度,又要有宽泛广度。
四是专业复合能力强。学生应具有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常见财经应用文和一般信函能力、会计电算处理能力、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财经制度文件阅读理解能力、会计岗位执行运用能力、对国际通行财经惯例的了解和初步运用能力等。
2.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路径
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最关键的是,对每门课程要明确三个要点:一是课程功能(课程性质 、培养目标);二是课程改革指向(改什么?怎样改?);三是课程教学任务(知识、技能、素质)。为此,我认为在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过程中应依据下列路径进行。
第一步是课程性质选择:是项目课程?还是学科课程?是以项目为主课程?还是以学科为主课程?技能训练为主?还是知识掌握为主?通过选择明确课程性质和特征。选择的依据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地位和功能、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顺序、与工作岗位的密切度。
一般来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的地位和功能,主要是为专业主干课程服务,“知识---技能”型融合顺序的,则一般是以学科为主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主干的地位和功能,与工作岗位的密切度高,“技能---知识”型融合顺序的,则一般是以项目为主的课程,可以作为项目课程开发。
第二步是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向问题。即回答课程存在什么问题?明确改什么;课改的主要指向是什么?明确怎样改。
第三步是明确定课程新目标。即该课程教学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标准规定。我们认为确定某个课程的目标确定原则是“三以两体现”:以课程定位为基础,以专业从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等”?“中等”?),体现课程改革指向,体现课程教学的总体任务。
第四步确定课程教学新内容体系。我们认为某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确定下列几个方面内容:
(1)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技能教学训练体系。(2)以认知为原则,建立分层的知识体系(基本知识、扩展知识、理论链接),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3)以职业从业基本技能构建技能教学训练体系。(4)实施方法与手段。(5)考核要求与质量控制。
3.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明确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后,如何优化整合,最关键的是明确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3.1 及时适应会计改革
面对我国会计改革,如何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适应之,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首要指向,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容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
3.2 知识系统与专业能力的融合
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适应高职教学的教学目标。
3.3 特色性问题
力求符合财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突出重点。
3.4 会计从业资格考核结合问题
将会计从业资格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建立不同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3.5 项目课程的开发领域问题
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在哪一个课程系统或哪一门课程中开发,或某门课程的特定部分等,需要细致研究。我们认为,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主要集中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中。
4.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部分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
4.1.1 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课程既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既是会计“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载体,还是会计专业认同、初级会计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的载体。因此,本课程的定位为:“一个认同、两个基础、三个基本、四个目标”。
一个认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问题,并通过认同,培育学生对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了解会计实践中的现状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两个基础:即本课程一方面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会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四个目标:基础会计课程应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专业技术等四个教学目标。
4.1.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由于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知识性、专业性理论太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重视会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知和把握,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与专业能力的训练的有机结合。(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的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选择性不明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易创新。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指向:(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知识把握、理论认知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相益结合的教学要求。(2)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4.1.3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1)以“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初级会计岗位专业技术”等四个基本目标,彻底打破按学科和理论体系设计课程的模式,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等模块群设计教学单元,依据初级会计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基础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2)具体教学内容项目的选择和编排顺序一是按照“认知会计职业、训练会计出纳基本技能、理解会计专门方法、运用会计专门方法、记账员能力培养、初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会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3)根据会计人员岗位的工作需要,在学习该课程后,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参加“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考试。
4.2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2.1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会计实际操作的技能,为以后从事财务会计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知识教学目标是:在正确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能熟练处理小中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能认知大企业特殊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能会查找上市公司的特别业务的会计处理政策、制度、办法。
本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中小企业各会计岗位的会计事项处理。
4.2.2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目前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较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日新月异,会计处理事项和处理原则含量膨胀,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作为教学内容已经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急需解决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优化一套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课改的主要指向是,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按照下列级次建立分层的知识体系:
必须熟练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小中企业为基础的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主体内容。也是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认知的扩展知识和技能,以中型、大型企业特殊的、非日常经济事项会计处理;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补充内容,可作选择的考核内容。
链接的知识和技能,以上市公司为基础的特别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政策、制度、办法。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提示内容,不做考核。
4.3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3.1 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实务》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中小企业日常成本计算和核算,技能目标是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具备在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能力。
4.3.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目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性强,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较差;职业教育的特征不明显,能力训练体系不足,与成本核算实务岗位工作任务有差距,项目特征不明显。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指向是依托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实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课程改造。具体讲,按照成本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认知规律,根据不同企业的成本核算特点,设计七个成本核算教学活动案例引入成本核算项目,实现理实一体化案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项目主要有:(1)生产单一产品企业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是简单的生产单一产品企业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是成本核算、成本要素、成本核算基本流程、企业类别及特点等。(2)生产单一产品企业跨月完工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产成本在完工成本与在产品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识点: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生产成本在完工在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 (3)生产两种以上产品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产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识点: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等。(4)品种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品种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品种法的特点、适应性等。(5)分批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分批的特点、适应性等。(6)分步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分批法的特点、适应性等。(7)成本报表信息与分析。案例引出成本报表的编制与信息分析基本流程;知识点:成本报表的种类、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成本报表信息解读等。
4.4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4.1 课程定位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是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其功能是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财务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般记账人员提升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及预测、决策的能力。
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侧重体现资金角度的综合管理,但从目前五年制高职就业岗位要求看,短期内还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队伍,因此本课程设计上针对一般会计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养财务经理,目的是让学生能领会财务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平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配合、综合协调能力,为做好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打下基础。(2)应当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的实际问题,具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4.4.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在职业教育范畴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容的选择问题、教学难度与效果问题、能力训练的内容体系问题等。为此,我们针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对财务管理实务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一是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工作任务要求,重点以资金管理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建立基本知识、扩展知识、链接知识组成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知识结构。
二是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日常业务为依据,运用案例引导模式构建财务管理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江苏职教网.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数字教材;电子书包;电子版教材;教材元素化
数字教材概念的提出与特点
1.数字教材与电子书包
比尔・盖茨曾于1999年在Computer World中大胆预测:“随着数字化的进展,10年内纸质形式的东西必将被淘汰殆尽。”14年过去了,基于纸介质形式的东西,特别是教材,仍然占据阅读的重要一席,但数字化进程却在突飞猛进,各种新型的阅读形式方兴未艾,教材出版的数字化亦是必然的趋势。
数字教材也称电子教材或网络教材、电子课本。电子课本、网络教材是个约定俗成的、不准确的名字,它很容易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各种便携式的电子终端,从而遮蔽了数字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命。笔者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称之为“数字教材”更为合适。数字教材是伴随着电子书包、云而衍生的概念,是电子书包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电子书包”、云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是其实质是构建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由学习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三个方面构成,融合了数字出版、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创造了全新的教育出版和服务产业链,其中的学习内容就是数字教材。
按照黎加厚教授的定义,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字教材应该是以现行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为内容依据,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对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点和多维目标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以科学直观的视频、音频、图文等多媒体形式实现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和学习工具的交互化、智能化,从多角度、多维度呈现教学内容,从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与选择。
因此,“数字教材”不是任何物理意义上的“课本”,甚至它也不止是个软件、硬件相结合的系统,它更应该是一种方法、模式或环境,能够在数字环境下运行,并通过一系列的固定设备与移动终端,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数字化的内容资源支持,满足现代教育对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跨时空优质资源共享的要求。
传统的纸质版教材在为读者提供文献阅读功能的基础上,还提供了浏览、检索、查阅、标注、讲授、学习、收藏等比较完善的传播和交流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数字教材在短时间内难以取代纸质教材的全部功能,但是数字技术的海量存储、多媒体呈现、跳跃式检索、全息化、移动化、交互化、关联性和网状阅读也蕴藏着纸质教材无可比拟的优势和难以想象的应用与发展空间,因此充分发挥数字教材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是构建电子书包的关键。电子书包只有回归教育的本身,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从师生教学实际出发,才有可能实现教育出版数字化产业链的升华。
2.数字教材的内容
基于“交际化、交互性、任务型、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教育理念,数字教材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内容模块。
(1)数字教材资源:教材出版者在纸质版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基于网络技术环境,为有针对性地辅助纸质教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不断开发的数字版教材资源和解决方案。这是电子书包运载中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权威的具有出版者资质的数字形式教材。
(2)泛学习资源:教材出版者在数字教材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库技术和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拓展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而提供的扩展性补充学习资源,其核心理念就是提供可供选择的优质资源共享,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素材选择的视野和范围。
(3)用户再创作资源:学生和教师用户在使用数字教材的过程中,自主产生的各类内容资源和作品素材资源。用户创作的资源可以通过分享机制激发资源的再创作。
3.数字教材的特点
从数字教材在电子书包中的核心地位及与电子书包的功能关联角度来看,数字教材应该包含在电子出版、电子学习、电子学具和电子商务等功能的范畴之内,基于上述功能需求和范畴的界定,数字教材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1)关联性:数字教材应该实现教育目标和教材内容之间的有机关联,实现教材内容与相关知识和应用之间的关联,实现学生个人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互动的关联。
(2)富媒体:数字教材是在传统纸质教材阅读和教学功能基础上,具有更强大的音、影、图、文、网络、动画等多媒体形态的表现和集成形式。
(3)交互性:数字教材具有人性化和更加高效的人-机、师-生、生-校、师-校-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机制。
(4)开放性:包括学习、技术和出版的开放性,数字教材具有网状的、多方向的、灵活有序的资源展示、分享、共享系统,具有技术平台上的通用性和兼容性。
4.数字教材与电子版教材
从电子书包的系统构成和技术角度而言,数字教材和电子版教材分别是电子书的高级层次与基础层次。电子版教材是与教育、教学内容有关的处于比较基础层次的电子书,它只是纸版教材内容数字形式的简单复制和呈现。数字教材则是在电子版教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更加有效地呈现纸版教材本身及知识的关联与拓展,将教材的编写意图贯彻得更加透彻,是较高层次的电子书。
电子版教材是将原纸质版教材的每页内容按照原版式“原汁原味”地搬到某种电子设备上供教师和学生阅读,或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注释性的强调或者标注处理。电子版教材只是在出版形态上的简单复制和叠加,可以在单机的环境下完成其阅读需求。数字版教材与电子版教材的最大区别在实现通常阅读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在“交际化、交互性、任务型、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教育理念指导下,拓展教材内容,多维度、多媒体、立体化地呈现学习及其关联内容,延伸学习深度和广度,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学生自主学习需求,适应教师课堂教学的普遍需要。
英语数字教材的优势与特征
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体验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以及任务型教学、语言学习语境化、学习过程交际化、合作与探究等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了可以实现的技术基础。无论是教师的教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无论是教材的内容组织、呈现方式还是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价,都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直接影响。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进步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的结果。
1.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
教材历来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载体和媒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主题内容,并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法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英语教材的编写理念主要受到语言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等基础教育理论的影响,其发展历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之前――第一代英语教材。主要基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影响,重视书面语和语言形式结构的准确规范,对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关注不够。教学内容主要是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知识,教学法主要是语法翻译法、结构分析和形式训练。学生学习到的主要是单词及语法条文,听力和语音学习比较困难,听说技能发展缓慢。
(2)20世纪80年代至2001年前――第二代英语教材。主要受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影响,倡导功能教学法,重视语言应用。教材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课本,出现了挂图、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录音带、录像带开始引入教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听说和句型训练,地道的英语输入,语音语调的学习有所提高。本阶段的教育资源大多是脱离了语境的语言片段,缺乏英语完整语境的体验,在感知语言的得体性和交际功能方面受到限制。
(3)2001年新课标之后――第三代英语教材。主要受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及建构主义的共同影响,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语言的语境意义和真实应用。此阶段的教材开始融合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等多元大纲于一体,教材的载体形式也日益多元化,新技术、新媒体与教材不断地进行有机融合和发展,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选择。
2.英语数字教材的特征
基于“交际化、任务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育理念研发的英语数字教材应该着重突出交际功能和语境的真实呈现,实现任务型教学和合作探究的互动与交互,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多媒体集成、共享和再创造。因此,英语数字教材应具有如下特征。
(1)内容多元化。纸质版教材受到印张、篇幅、版面、定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传统教材的内容选择往往局限于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部分,内容扩展与难度调节的空间有限,教学内容对所有的学习者都是一样的,无选择性,满足不了不同学生不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数字教材则打破了这种范围限制,可以对不同难度、不同需求的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多元,可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水平层次、兴趣需要和学习风格,为自主选择、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2)呈现集成化。与传统的纸质版教材的线性呈现不同,数字教材实现了文本、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的集成共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线上信息反馈和自主学习都得以实现,这种非线性的立体化呈现形式,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学习语境化。对语境的感知与理解在语言的学习中至关重要。语言知识的有效学习、知识能力的转化都离不开语言交际的具体语境。数字教材的图文声像集成特征,能使语境的实现更为直观和简便。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情景会话,在纸质教材如果要呈现语境,除了图片、文本之外,还需要大量的人物、地点和背景的文字介绍。完整的语境呈现和体验在数字教材中则很容易实现,语言输入的效果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过程交互化。语言学习者与数字教材的互动,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对学习难度、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反馈都可以通过互动和交互得以实现。交互功能的实现使得合作学习、集体探究、自主体验、过程评价都得以在学习过程中实施。
湘教版英语数字教材的模块设计
1.数字教材的设计理念
湘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是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精神编写的,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目标要求,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着重突出了英语的交际功能和文化性。教材按照“话题+功能+词汇+结构+活动”建构体系,围绕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及环境展开,以单元话题为纲,既体现国际化视野,又与国内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兴趣培养相结合,着重突出英语应用功能及文化意识。教材以培养“用英语做事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以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内在逻辑为辅线,遵循英语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内在规律,将语法项目随着情境发展而分散安排在各册的单元话题之中;教材采用板块开放式结构,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对学习效果和过程实施动态评价。教材注重梯度衔接,按照“听说为先,读写跟上;点面结合,不断复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编排内容。细致考虑了各单元、各册之间的内容梯度衔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感知到内化,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实现了学生水平的平稳过渡和语言技能的提高。
湘教版英语数字教材的设计理念与纸质版教材一脉相承,基于“交际化、任务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个性发展和启迪开放性思维作为具体学习任务设计的基本要求。数字教材的教学思想是强调通过英语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发展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I can do”的自信,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人文素养。教学模式以交际语言教学(CLT)和任务型教学(TBLT)为主,突出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数字教材要着力探索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成果,突出数字教材的优势,形成体现上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新途径、新工具、新手段,为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提供模拟的真实语境和丰富的个性资源,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立体化的备课资源和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数字教材要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及互动意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2.数字教材的内容构成
湘教版英语数字教材拟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单机版主要是在没有网络环境的情况下运行,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检测使用,网络版则是在具有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使用,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权限,部分模块只对教师开放使用。无论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共同的内容模块,仅部分资源为网络版独享。湘教版英语数字教材单机版与网络版拟设计的模块见表1。
湘教版英语数字教材是采用直接将数字程序放到网站或平台中运行的模式,无论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都是首先将纸质版教材的延伸辅助服务、教师培训、教材资源共享作为第一需要。网络版与单机版数字教材的基本内容与制作思路相同,但增加了网络专区。
湘教版英语数字教材是在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辅助教师和学生实现课堂同步使用、课后复习巩固、师生交流互动,并以纸质版教材内容为基本框架,对现有学习资源进行共享、重组和再创造,对学生用书、同步阅读、活动手册、教师用书等内容资源进行整体聚合;给教师备课提供单元教学目标、完整语境分析和内容分析、文化背景知识的适度拓展,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档案,提供课时建议、单元和课时教学活动设计示范,实现单元教学任务活动的案例、多媒体素材和教学课件、单元知识测评等资源库内容的聚合。总之,英语数字教材开发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逐步实现拟定设计功能,主要目的是实现与纸质教材的优势互补和拓展需要。
湘教版英语数字教材的研发方向
1.教材元素碎片化
将教材元素化实现碎片分解和结构化标示是一项复杂的基础性工作。教材元素化应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体系,首先将原纸质版教材的内容进行元素化分解和碎片化处理。碎片化的原则是将教材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的最小单元,进行元素化和结构化标注;然后,在实现教材内容元素化的基础上,聚合其配套的诸如教师用书、活动手册、单元测试等已经元素化了的大量泛学习资源,利用网络语音识别系统等数字技术工具,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人机互动的语言环境,辅助实现矫正发音、练习对话、听力、读写、背诵等功能,将教材元素片段深度加工、组合和再创造。
2.教材使用交互化
数字教材的相关功能是以教材内容元素化为基础实现的,其提供的相关服务均可以植入到数字教材的每个环节,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浮现、召唤技术,在终端屏幕上对原有教材的内容任意召唤。数字教材要实现人机互动,学生、教师、编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还应适时开发语音识别、搜索引擎、辅助学习、字典词典等实现自动化交互的学习工具软件。湘教版英语数字教材拟逐步实现的教学辅助功能见表2。
3.学习资源的集成化
数字教材应该关联、集成、聚合更多的学习资源,除了建设纸质版教材教与学的主资源库之外,还要建设供拓展知识和视野的开放性泛学习资源库。既要满足应试考试的需求,也要满足素质教育和拓展教学视野的需要。泛学习资源包含适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涵盖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及人文类教学资源,从而使师生的阅读从单线、单向到多线、多向、网状交流模式进化和提高。湘教版英语数字教材拟逐步聚合的内容资源见表3。
4.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数字教材必须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和移动电子终端。数字教学平台、各种教学软件和硬件是数字教材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具体的研发实践中,让数字教材适应软件平台和硬件环境,提高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度、适应具体教学情境需要才是数字教材的目标追求。
其次,数字教材的研发必须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和原创教材的要求。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教育的意志,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要求与方法,是编制教科书的主要思想依据。但是,现行课程标准制定之时,数字教材还没有产生,数字化的教学环境远未成熟,课程标准没有体现数字时代的特征,教学实践中也没有体现运用数字设备的经验。
再次,数字教材的研制必须面向教学实践过程。纸质教材在教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不进行教学实践调研,撇开具有丰富教学实验积累的纸质教材,在内容上依靠区域化的狭隘经验或者闭门造车都是不明智的;简单地对纸质课本的电子文件做粗浅加工,仅链接一些教学资源,也不能满足个性化教学和教学共享的要求。数字教材研发应以纸质课本为基础,在对教学内容充分结构化、元素化、片段化的前提下,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资源管理、加工、整合和开发创造,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数字化革命。
最后,数字教材的研发应基于出版社的数字化编辑出版流程进行。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出版,“内容为体,技术为用”,编辑始终是图书生产的核心,是优质内容资源的组织者、优化者、把关者和再创造者。只有合格的、资深的、具有广泛出版资源的专业编辑,才能充分了解课程标准的学科目标、教学需求、学科内容、数字教材的目标需求,从而根据教育的实际需求和本质,组织行之有效的数字教材研发流程,故数字教材的研发应该在出版社内编辑出版流程中进行。只有出版社主导的数字教材研发流程,才能将数字教材研发目标与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出版社享有教材内容资源的版权和专业化的编辑资源,不应该轻易让渡给数媒公司去实现片段似的短期功利性开发,但可以通过有限度的技术外包实现“可控制”的开发模式。如果完全采用技术外包和内容让渡的“没有”的开发模式,则不利于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大潮中新型出版模式的建构,会导致版权资源的旁落,导致出版社的话语权和商业利益、社会效益的丧失。出版社应该及时对编纂流程和管理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才能适应数字教材研发的需要。
今年是“五台山学”最重要的学术阵地《五台山研究》创刊30周年。日前,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委副书记楼阳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分别对《五台山研究》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五台山是篇大文章,其中文化遗产研究是一项基础工程;要高度重视《五台山研究》,真正办出特色,办出影响,为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为贯彻落实省委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五台山研究》30年来的办刊经验和“五台山学”研究成果,探讨进一步办好《五台山研究》、推进“五台山学”构建,弘扬五台山文化、扩大五台山佛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2015年12月25-27日,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五台山研究会承办的“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五台山学”暨纪念《五台山研究》创刊30周年系列活动在太原隆重举行。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杨安和、原副主任李玉明、杜五安,省文联主席张根虎,省总工会党组书记郭新民,省宗教局局长高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天五,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昌善法师;以及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的领导和来自省内外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书画家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山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李中元主持。
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五台山文化及其价值,五台山的地质生态、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开展佛教名山研究与推进社会积极发展,五台山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价值,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清凉佛国的净土信仰及佛学内涵,《五台山研究》的历史贡献等主题进行研讨。提出了建立五台山学术研究基地,扩大五台山佛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把《五台山研究》真正办出特色、办出影响等建议。
作为纪念活动内容之一的书画展,于12月26日-28日在山西省展览馆举办,展出了省内外各界惠赐的书画作品近200幅,受到社会各界观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