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轨道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轨道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轨道实训总结

第1篇: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122―03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需求骤增的趋势,我国各大院校纷纷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综合调度能力是其核心岗位技能要求,承担着列车行车组织、调度指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保证乘客安全运输的重任。由于运营调度过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要求学生必须对运营调度各方面的内容及具体实施细节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调度指挥的实际能力,这些只有通过日常调度指挥训练来实现。

在实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面课程教学中,因其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内容抽象等自身特点,仅依靠现有理论教学和硬件仿真实验的教学手段,难以使学生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大局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现实中运输生产单位出于安全和作业效率的考虑,学生即使在企业现场实习,也很难有机会参与调度指挥方面的实际操作。如何实现学生调度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摆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难题。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场所,是保证落实“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基础平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调度实训特点及岗位能力需求,从虚实结合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基于计算机软件虚拟仿真技术,结合场地环境、仪器设备布置,采用仿真设备与生产性设备虚实结合的方式,模拟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等,为科学研究、模拟生产、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等过程提供实训平台: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既经济又有效的一种途径。

一、实训平台功能定位

作为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技能,运营调度能力实训在整个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调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根据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过程中已开设多门与综合调度能力养成相关的课程,并通过与长春轻轨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模式,建成了列车自动控制、模拟运营沙盘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实训设备。但由于这些设备缺乏岗位系统性、生产环境真实性等不足,只能简单地演示调度工作的相关流程,不能充分地锻炼出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此,在现有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实训平台,以虚拟仿真形式再现长春轻轨实际线路的真实生产调度场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实训平台建设的功能定位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多门主干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调度的岗位核心能力;二是能够满足教师、学生的科研、实验、实践需要,能够为职业大赛、创新项目、教师科研课题提供运行平台,服务于教学;三是能够为地方区域乃至东三省轻轨、地铁、铁路等相关企业运营调度人员提供人员培训平台,发挥其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采用仿真设备与生产型设备虚实结合方式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实训平台,提高生产性实训的仿真化程度,为学生提供“具有企业生产真实产品”的虚实相关的教学环境,可有效保障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大型工作流程、技术密集型岗位的核心技术的培养。

二、实训平台开发建设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的功能定位,结合前期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生产型设备,该实训平台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进行开发与建设。

(一)行车调度指挥实训子系统开发

按照长春轻轨某条具体线路(例如4号线),模拟全线车站的车站值班员系统和调度控制中心(OCC)中控系统,能够模拟全线不少于30辆车的正线运营,并且能够设置各种故障实现技能考核。为操作人员提供了一个逼真、稳定的操作环境,同时可进行教学培训和考试使用,可使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得到更直观、有效、全面快速提高,实现OCC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局域操作工作站(LOW)等重要岗位职能的实训。

(二)虚拟列车及运行图编辑子系统开发

该系统与长春轻轨4号线相同,可以实现站场显示、列车显示和调度过程中的报警显示,可以模拟站场操作,可以模拟列车操作、列车自动驾驶与防护,可以模拟列车运行图的编制、修改及实迹运行图的自动生成操作。

(三)环境控制仿真实训子系统开发

模拟长春轻轨4号线地下部分的三个站点:长春站北广场站一北亚泰大街站一伪皇宫站的环境控制系统。模拟内容包括:大系统、A端小系统、公共区、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模式控制、系统状态图、控制方式切换等功能。能够模拟编制和执行环控系统的运行方式。教师控制中心能够设置各种故障,在故障情况下训练学生指挥整个环控系统的突发事件或事故处理的能力。训练学生对事故、报警认真确认并分析情况,及时通报,迅速指挥事故现场按灾害模式运行。

(四)电力调度指挥仿真实训子系统开发

电力调度系统与长春轻轨线路(4号线)电力调度系统(PSCADA)界面和操作逻辑完全一致。模拟内容包括一次主接线图、通信系统图、平面布置图、告警显示、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归档和统计报表功能等系统功能。

(五)视频监控仿真子系统开发

调度员可以切换监视器所显示的内容,并可以调节监视器所显示场景的水平视角。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熟悉视频监控原理和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操作。

(六)教师控制服务器搭建

教师服务器主要用于教师主导的教学,教师可以模拟多种角色。功能包括:查看和控制学员使用状态,手动设置各类应急故障和模拟事故,设置和维护各类基础数据,管理学生成绩等功能,是整个系统中为教师设置的操作终端。

(七)大屏幕显示子系统

模拟轻轨调度控制中心及站控中心,采用寿命较高的液晶显示屏幕,显示行车、电调、环调、中央监控(CCTV)的实时动态。

(八)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实训平台集成与评估

在系统硬件配置的基础上,将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各子系统软硬件实现集成,并完成功能测试,并对调度系统平台的职业性、情境性、过程性、交互性与智能性进行评估。

三、实训平台特色体现

当前,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系统由于建设时间短、建设经费制约等原因,存在实训系统岗位针对性、工位配置完整性、工作过程导向性、实训情境创设系统性、功能性与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实训效果有待提高,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实训平台。

采用虚实结合方式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调度实训平台,除了具有成本低(软件即设备)、功能全(克服传统设备品种、数量限制)、效果好(学生可反复操作)等优点,其创新性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可实现与地铁运营公司(长春轻轨4号线)实际现场完全一致的现场化教学,包括控制软件、技能要求、标准化工作流程等,让学生熟悉岗位要求。二是可实现理论知识和专业内容的实训和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地铁实际运营过程中,调度指挥系统的所有专业术语及其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控制过程和原理,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实现调度应急和非常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地铁调度指挥过程中的各种应急状况的处理,如火灾疏散、电话闭塞、车站设备故障、停电、列车故障等应急状况处理,实训流程遵循地铁地铁运营公司的应急预案,与实际运营现场完全一致,能够到现场就上岗。四是可实现学生现场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熟练使用和操作地铁实际线路的调度指挥系统软件,完成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操作。可实现学生全面熟练掌握地铁运营管理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结构、内容、网络状况和工作原理,能站在理论高度,对运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

四、实训平台建设途径

采用模块化开发模式,重点开发行车调度指挥、虚拟列车及运行图编辑、环境控制仿真、电力调度指挥仿真、视频监控仿真以及大屏幕显示等六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库的开发集成。同时,以现有运营调度相关生产性设备为接口,结合场地环境、仪器设备布置,将ATC系统、模拟运营沙盘等调度相关生产性设备进行接口并人开发。平台分模块开发流程如图l所示。

第2篇: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轨车辆 实训车 车门检修

【中图分类号】U27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08-03

现如今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人们每天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就是乘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交通压力将继续增大,发展轨道交通将是大中城市的必然选择,随着审批核准权的下放,地方政府将迎来城市基建发展的又一波热潮。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则是一项首要的工作,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营线路站距短,客室车门频繁地开启和关闭,容易导致客室车门的门控电气元件和机械零部件损坏,造成正线运营列车的客室车门故障频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发,培养一大批能及时分析城轨车辆车门系统以及具备解决其故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

一 城轨车辆车门系统概述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另一个是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管理,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车辆,简称城轨车辆,泛指在城市中沿特定轨道运行的快速大、中运量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铁、轻轨、市郊通勤铁路、单轨铁路、有轨电车以及磁悬浮铁路等多种类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给人们提供的是出行快速工具,这就决定了上下车辆要快,门是主要的通道,在设计方面要考虑的是多门,一般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共有四种车门,即客室车门、司机室车门、紧急疏散门、司机室通道门,而主要供人们上下车用的客室车门,一节A型车的客室门就有10个,B型车也有8个。

城轨车辆的门按照驱动系统的动力来源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车门分为电动式车门和气动式车门,电动式车门的动力来源是直流或交流电机,气动式车门的动力来源是驱动气缸。按照车门的运动轨迹以及与车体的安装方式,客室车门可分为内藏嵌入式移门、外挂式移门、塞拉门三种。

内藏嵌入式移门简称内藏门。车门开、关时,门扇在车辆侧墙的外墙板与内饰板之间的夹层内移动,故而称之为内藏门。

外挂门因其门扇的上下导轨均设置在轨道车辆的车外侧,门扇通过移动机构挂在外部上导轨而得名。外挂门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安装,门页、车门悬挂机构以及传动机构的部分部件安装于车体侧墙外侧,电子门控单元和驱动电机装于车体侧墙的内侧。

塞拉门,车门关闭时,车门外表面与车体外表面平齐,在开门过程中,车门门扇沿车体运行方向复合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塞和拉两种动作,呈塞拉状态而得名。

二 客室车门检修实训的现状

目前,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客室车门检修实训大多采用两种实训台进行。

一种是原车门制造厂家生产的车门实训台,这种实训台,采取专用的支架将门固定在其中,装在实训台上的全部配件都是原厂生产,不足之处就是成本太高,往往职业院校购买的数量有限,很难开展实训。

另一种是由教具厂仿真制造的车门实训台,同样也是将车门固定在专用的支架,其配件完全仿真制造,在价格方面是要少一些。但不管是哪一种实训台,作为理论讲解在课堂或实训室里进行都还较为直观。如果在学生实训环节采用这两种实训台就有不足之处,至少是缺了车辆检修真实现场这样的环境。比如“对车门关闭并锁定限位开关的检查”实训,在门扇关闭过程中只是将测试物置于门扇的手指保护橡胶之间,当门扇挤压到测试物时应立即重新开启,能做的是针对某一项功能进行训练,得不到完整的工作过程。

三 客室车门检修实训的开发

城轨车辆综合演练实训车提供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两方面的实践环境。学生所处的实训环境具有真实性,实训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将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从而在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为事业和企业献身的精神。

实训车不只是一全模仿某一种车型而制作的教具,而是一具在各种车型的基础上,综合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实用新型,适于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用车。以车门检修实训为例:不管是在哪一条运营线上,一列车所采用的客室车门都是统一的。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同一座城市的城轨车辆,有的一号线用了塞拉门,二号线用的是内藏嵌入式移门,而三号线用的又是外挂门。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实训车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实现。

方法一: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实训中,将8个客室车门(对于A型车来说有10个客室车门)分别按三种门进行设计制造,也就是说这辆实训车的客室车门可能有3个塞拉门,3个是内藏嵌入式移门,2个是外挂门,当然,具体哪一种门的数量设多少个,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学生在这样的实训车中分组进行实训,三种门都能动手拆装,通过实践对各种门相互间的优势进行比较,更能加深对不同的门的理解。

方法二:将8个客室车门的门框按某一种门要求的尺寸做好,其他门门页的大小以此为基准进行设计与制造。三种门页各备有16扇,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老师讲到某一种门时,实训的器具是统一的,便于学生间相互配合、相互讨论,共同提高技能。

城轨车辆综合演练实训车的主要目的是将实训内容及过程与生产相一致,这里以电动式客室车门的检修为例,其设计的主要项目有:

1.实训门的拆卸

第一,门页的拆卸。对门页拆卸的任务关键是要将门页置于半开位置开始进行。

第二,驱动单元的拆卸。对驱动单元的拆卸是从通过断开相应的连接器,断开驱动单元的所有连线着手。

2.实训门的安装

第一,检查门框的尺寸。在进行车门机构的安装前首先要检查门框入口宽度尺寸、入口高度尺寸和对角线误差数值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学习正确使用工具和量具。

第二,检查门框密封区的平行度。要求学会使用工具检查门框平行度,确保公差在合格范围。

第三,驱动单元的安装。驱动单元的安装目的是让学生在安装的实践中认识驱动机构的主要部件,比如机架构成、右门到位开关、全程锁闭装置、丝杆、左右侧螺母组件、中间支撑组件、丝杆右支撑组件、电机与电机支座、联轴器、长导柱、短导柱、中挂架、左右挂架、左右携门架滑筒组件、左右携门架架体、左右传动架和连接轴、左右平衡轮组件、左右拖链支架、左右拖链、等电位线、机构小端子、直流转换开关等。

驱动单元的安装主要任务有:将中支架、左右支架、中间过渡板、左右上滑道安装在门上。安装右门到位开关组件,安装全程锁闭装置,安装丝杆右支撑组件,安装丝杆组件,电机组件安装,中挂架、左右边挂架、左右携门架滑筒组件、长导柱的安装,安装左右携门架架体,安装左右传动架,安装左、右平衡轮组件,安装左右拖链支架,安装左右拖链和等电位线,安装机构小端子和直流转换开关。

第四,门体的安装。门体主要由左、右门板组成,本任务是要求将门体安装在门框组件上,门体要与左右携门架、左右下摆臂组件、左右门板下挡销连接,并与隔离开关组件的位置都有严格的要求。主要任务有:安装左右下摆臂组件、隔离开关组件,安装左右门板,安装左、右门板下挡销。

第五,紧急解锁装置的安装。本任务是安装急解锁装置,紧急解锁装置主要由外部紧急解锁装置组件、内部紧急解锁装置组件和立罩组成。安装外部紧急解锁装置组件时要注意紧固件不松动,钢丝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安装内部紧急解锁装置组件和立罩时要求:将立罩安装在台架门框上,紧固件不松动。

第六,左、右门板安装。本任务要求是左右门板对中,调整门板V形,要求两页门扇上部比下部大2~5mm;关门到位后,门板外表面与台架外表面齐平;上部平衡轮压轮与门板加强点处压槽轻微接触;门板下挡销与门槛嵌块凹槽正确啮合,保证挡销末端和嵌块底部之间的距离为2~3mm。

3.实训门的调整

电动式客室实训车门的调整主要包括:门页的调整,对手指保护橡胶的调整,对滚子摇臂的调整,对止动销的调整,对支撑滚子的调整,对车门隔装置的调整。

4.实训门的

电动式客室实训车门的主要是对驱动装置的。

5.实训门的检查

电动式客室实训车门的检查主要包括:驱动单元的检查、滚子摇臂、门页、止动销、支撑滚子、车门隔装置、紧急下车/上车装置、检查固定元件、的检查。

6.实训门的调试

电动式客室实训车门的调试主要是:对车门关闭并锁闭限位开关S1的调试,对车门关闭并锁闭限位开关的检查,对紧急限位开关S2的调试,车门隔装置的调试,紧急下车/上车装置的调试,挤压力的测试。

四 车门检修演练实训的成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针对车辆乘务员、车辆检修钳工两个岗位,作为车辆乘务员也就是客车司机来说,学习要从实战出发,演练实训车设有“车门故障”的演习。这个故障的具体情况是:地铁车门凹槽里卡了东西,导致车门无法正常关闭,这样一来,客车司机是不允许开启制动系统的。比如可以进行模拟设计,当驾驶室里的屏幕显示某一号车门没有关闭,客车司机“手指口呼”完成“离开驾驶座”以及“走到车门旁观察”动作,然后径直穿过车厢,走向事故车门,车门解锁,关闭车门,再回到驾驶座,这样的效果如果没有实训车是难以做到的。

2013年的全国技能大赛高职组首次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赛项列入全国比赛项目,此项目比赛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客室车门的安装与调试,包括车辆门体系统的安装与调试、EDCU门控制器单元调试、监控与通信系统、控制台及台架的接线、绘制控制台接线图、分析故障的产生与消除等。此次大赛总共有18个省市26个参赛队参加,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的代表队参加,由于平时在综合演练实训车中进行过训练,在比赛中学生遇到设备有故障的时候,3名参加学员自觉地停下手中的工作有序地排好队进行报告。大赛的总负责人在总结会说道:在比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沉着冷静面对突发事件,说明参赛队之前的训练有素并为大赛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选手们的拼搏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了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王连森主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护与检修[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2]连苏宁主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张振淼.城市轨道交通车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第3篇: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84-02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铁道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社会急需要大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铁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多角度、多层次深化改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优化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合理安排实训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难度较大。就铁路而言,不间断进行运输生产,具有半军事化管理特征,列车运行速度快、密度大,而工作场地特别大,环境艰苦,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这导致实训教学效率低下。铁道生产过程复杂,单一的作业项目都需要多个工种、多人在不同地点共同合作完成。以“接发列车作业”为例,参与作业的人员特别多,比如信号员、车站值班员、扳道员。在考虑到学生自身安全、管理隐患基础上,在开展校外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简单地参观、了解,实训效果低下,而学生也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技能低下。

(二)专业指导教师较少。就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来说,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并不多,师资来源单一化,大都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不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聘用人员时,并没有要求该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而教师也并不清楚当下运输岗位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技能。一些职业院校聘用企业实训教师,但待遇并不优厚,岗位不具有吸引力,出现“实训兼职教师难请”局面,不利于该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展。在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中,没有开展最基本的分岗培训、挂职培训等,教师培训工作难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阻碍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影响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的改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实训教学条件有待提高。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在于硬件设施的差距。实训硬件条件的差距导致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效果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课程的开展,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实训设备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已有的实训设备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客观需求,校内实训场地非常有限,经常采用观摩或者几人共同进行实践操作的方法,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目前90%的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没有独立的教学实训场馆,难以形成实训氛围和条件,模拟上岗的效果较差,毕业后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

二、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调整实训教学的定位及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全方位分析国内铁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具体要求,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基点,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变化,不断开拓思路,注重铁道运输专业师资的培养,优化实训条件,加大该专业规划、建设力度。要优化调整专业课程内容,降低实训难度。要以铁道交通运营岗位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为中心,围绕专业课程特点、学生具体情况,构建立足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适当增设专业课程。比如增设普通话、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课程,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好铺垫。在专业论证、定位中,职业院校要全方位深入学习、调查乃至研究,明确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围绕当下轨道交通企业对运营专业人才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及高职教育特征,明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必须掌握铁道交通设备设施、铁道交通行车组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客流组织、列车调度指挥等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服务意识、沟通意识,培养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重视校内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加大校内实训设备建设,扩大实训室规模。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完善运模拟沙盘,直观、形象地呈现不同类型的铁路运输设备、运输作业,满足相关运输作业人员的客观要求,尤其是综合演练要求,比如调度员、信号员、调车长,促使铁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铁路现场。高职院校要完善车站计算机连锁仿真教学系统,教师要结合铁道交通运输管理课程知识和班级学生已有的水平,合理模拟接发列车、调车作业的各个方面,模拟不同类型的信号设备故障,比如轨道电路、道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得到更好的锻炼、体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其中,逐渐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教师还可以借助驼峰调车仿真培训系统,向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比如平面调车、自动解体作业,实现一体化教学,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职业院校要加大货运岗位实训设备建设力度,比如铁路货运运价里程表、测量设备、货场模型,确保一系列实训教学顺利进行,而学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训练,掌握更多当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所需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实际业务办理能力,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和培养。加大对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帮扶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区域范围内优势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校与校“手拉手”帮扶活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普通高职院校、相对薄弱学校辐射与拓展。鼓励优秀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积累丰富的实训经验,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大职称评定力度,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实行政策倾斜。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内部组建名师实训专业交流平台,聘请专业名师和业务专家担任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采取专家讲授、案例研究、参观考察、赛课评比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培训,使高职院校教师能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炼自身实训教学风格,进一步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构建多层面、多渠道、多样化的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狠抓教学及管理业务素质能力,大力培养具有高尚师德、教育教学特色的名师优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特点突出、风格鲜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加大校外实训的力度。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要通过不同渠道多和相关的铁道运营企业合作,借助其力量,共同建设校外专业化的实习基地,并签订《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协议》。铁道企业要向职业院校提供所需的实习场所,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尤其是管理和安全方面,双方要多交流、沟通,共同制订“科学化、合理化”的实施方案。在轮岗实习过程中,铁道运营企业、职业院校要共同安排专业人员,建立考核小组,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在此过程中,铁道运输企业要根据铁道段站安排适宜的实训岗位,如运转岗位、列车乘务服务工作,和职业院校构建长效互动机制。职业院校定期安排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训或者定岗实习,要根据学生发展方向、自身已有水平,固定岗位,确定好师傅,进行跟班实习,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能够独立当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充分展现自身各方面才能,提高自身过硬的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深化改革实训教学,通过加大校内实训设备建设、深化改革校外实训、完善实训教学评价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重视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效填补社会市场专业人才空缺。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不断总结实训教学现状,实现有效教学,不断为我国新时期铁道交通建设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汪武芽.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刍议[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黄兰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7)

[3]侯立新.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4]马骏.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营实践教学体系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探讨[J].科技资讯,2015(25)

[5]董奇,张刚毅,孟永辉.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与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7)

第4篇: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轨道交通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关,爆炸式发展,截至2015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26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共计116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618km。除了传统的地铁外,轻轨的建设正在迅猛发展,新型的有轨电车也开始发展起来,截至2015年4月,国内有长春、大连、沈阳、天津、上海、南京、苏州和广州已开通运营有轨电车的城市,还有江苏淮安、广东珠海、山东青岛,四川成都新津等多个城市即将开通,后期武汉、宁波、佛山等一大批城市也在建设和规划中。今年,新型轨道交通的另一代表,低速磁悬浮列车已经在长沙进入运营,轨道交通产业目前正呈现一种发展迅猛、类型多样的局面,这就对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单一人才的培养仅能满足人才数量的要求,满足不了人才多样性的要求,轨道交通的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意义变得非要重大,本文在对目前轨道交通人才需要、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

1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现状

1.1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首先,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数量方面:城市轨道交通2015年一年新增运营线路长度445km,同比增加14%;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138亿人次,同比增加9.5%。2015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完成投资3683亿元,同比增长27%;在建线路总长4448km,可研批复投资累计26337亿元。截至2016年一季度,共有44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获批,规划规模4705km。预计“十三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投资计划超2万亿元,其大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计划过千亿元。目前,国内国际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所需员工数为50到90人,按成熟精简的每公里60人来配置,全国在建线路还需27万轨道交通人才,获批的线路还需要近30万人,新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成立初期将面临需求量大、人才供给不平衡,高技能人才缺乏等困境。其次,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方面:各个地铁公司的车辆及运营规章制度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地铁公司,其不同的线路,采用的车辆也不相同,例如广州地铁,4号线采用的是直线电机驱动的车辆,2号线呢,采用的传统转向架加交流电机驱动的模式,车辆型号不同,对于检修人员的技能要求就不同,公司要想员工能够灵活调配,就需要培养全能型人才。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轨道交通,也在快速的发展壮大,目前广州、天津、上海、南京等一大批的城市已经开通运营,还有很多城市正在建设或者正在规划建设这种新型轨道交通。现在,磁悬浮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城市轨道交通中来了,长沙的低速磁悬浮已经投入运营,多种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同时发展,而新型轨道交通的人才大部分需要从传统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来源途径去获得,经过针对性的培训后投入工作,这对能够快速适应新工作,有较高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1.2现有轨道交通人才引入途径

已经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例如广州地铁,正在建设的企业需要进行人才的储备,例如兰州地铁,现有人才来源及培养途径主要有从其他地铁公司引进、社招员工近培训后上岗,校园招聘等三种方式。从其他地铁公司引进的人才基本都是技术骨干,但是进入新的公司后,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这一类人才引进的成本较高,但是这是每一个新建的地铁公司必经之路。众多新公司引进人才,势必造成老公司的人才匮乏,现在广州地铁等成熟运营的地铁公司就面临这种问题,熟练员工流失,不得不补充新员工,而新员工进来还得经历漫长的培养历程。社会招聘的非专业人员经培训上岗的岗位主要是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非关键岗位,最后的校园招聘是招聘人数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人才来源途径,现在各大地铁公司都与各个院校合作,开展学生的订单培养。

1.3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现状简述

现有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主要有企业培训和学校培养两大类型,但是这两者的结合却相对较少。企业培训主要是对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培训,还有就是新建城轨交通企业的实习生到成熟运营的轨道交通企业所开设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目前广州地铁、上海地铁、北京地铁承担的培训量非常大。这种企业的培训是针对某一岗位的分类强化训练,效果好但是成本高。例如在北京培训的学员,一个学员培训一年的费用接近3万元,而地铁人员的数量是庞大的,这样总体培训费用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轨道交通人才的学校培养现在在高职类学校主要采用订单班的形式进行,订单式培养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方式,目前主要的订单开展方式是以学校为主题的,在订单培养的过程种,企业只担当了一个顾客的角色,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基本不干预,直到毕业前进行验收考核。学生参加订单班后找不到归属感,这样培养的学生对其以后的工作所需技能也掌握的不是很熟练,毕业以后还得参加较长时间的企业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订单式培养模式也一直在不断改进,现在也有很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对学校的订单班学生开展定期的考核,巡视。但是还有一个让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很头疼的问题,就是轨道交通行业上岗必须取得相关资格证的问题,学校没有相关的考证资质,也没用对应的措施,学生毕业以后,即使能力达到了独立工作的水平,也必须等到取得资格证才能工作,白白耽误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这对人才极度缺乏的轨道交通企业来说,也是急盼解决的。

2校企合作开启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新模式

2.1订单班“2+1”模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现有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很多都是等到学生毕业前,进行验收考试,验收考试通过以后,再到企业参加岗前实习,这样,人才培养的周期就比较长,企业用人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对于企业订单班学生,可以采用“2+1”的培养模式,就是在学校大一时学习基础课程,大二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理论性专业课,大三时,即上岗进行跟岗培训,学校派老师参与管理,在企业跟岗培训的时候,学校的派驻老师和企业的培训师一起进行理论的辅导与总结性培训,当学生大三毕业时,学生也就完成了岗前培训任务,取得了相应的上岗资格证,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了。这样企业就可以缩短一年的人才培养周期,对于学校来说,学生两年后就离开学校本部,不占用学校的教室、宿舍、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给学校的办学压力大大降低,特别是对于一些办学硬件条件不够,学生数量众多的学校来说,效果尤其显著。

2.2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学校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实施订单式培养,依照企业的需求,将经过企业选拔的在校生组成订单班。由校企双方平等协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训。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不再是学生培养的唯一主体,企业也要参与进来,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兰州地铁合作开设的订单班,设置了学校班主任和企业班主任两个管理老师,两位老师共同对班级进行管理,企业设立了班级活动基金,用于举行班级活动。设立了企业奖学金,对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在课程授课上,学校老师与企业及时沟通,定期走访,随时调整授课内容,企业也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查巡视,技术指导与培训。这样,身处订单班的学生能感受到公司浓厚的企业文化,很有归属感,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校效果自然就得到了提高。教学的投入问题一直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难点,企业是追其利润的,但是人才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一批好的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无法估量的效益,现有的校企合作,学校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企业不愿意投入太多资金。学校要拿出对应的措施,制定合理的方案,可以校企共建实训室,实训基地,然后为订单班学生服务,同时,可将以前在企业的考证考工等各种技能鉴定项目放到学校来进行,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校招员工的上岗培训周期,节约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学生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可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2.3把好“进口关”和“出口关”,确保订单人才的品质

要制造好的产品,就需要选择好的原材料,要严格产品的质量检查,学校要培养好的人才,就要把好生源选拔标准,严格学生毕业资格审查,以确保每一个毕业生到了社会上都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与企业合作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订单班需要培养出好的轨道人才,也需要把好“进口关”和“出口关”。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进口关”就是学校生源的选拔。生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订单班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除此之外,生源选拔关系到学校招生的公平、公正、公开,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利益,所以“进口关”至关重要。“出口关”就是毕业生的就业,要把好“出口关”,就要严格进行毕业生的毕业资格审定,要不断提高合作企业对毕业生和学校的满意度,从而确保合作基础的牢固性和长期性,同时,严格把好“出口关”也是确保“订单班”学风和班风的重要举措,如果“出口关”把的不严,学生就会滋生懒惰思想,就会放松、放纵自己。在订单班的培养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淘汰机制,以确保最后输送给企业的都是合格的人才。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城市轨道交通爆炸式发展的今天,轨道交通企业和各大交通类院校都在探索快速培养人才的方式,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既有成绩,也有问题,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和完善全新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为轨道交通企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人才,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也提高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柴晓冬,方宇,郑树彬,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第5篇: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号系统 轨道电路 计轴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15-02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工程师210万人,大学生中有35%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据《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有54万;中国只有16万,占不到全国工程师总数的1/10;而印度符合全球化需求的工程师超过其总数的70%。为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契机下,根据已有产才学合作的特色培养方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申请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文在“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浅谈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认识实践实习。依托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实习,对本专业涉及的信号系统设备有更感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认识实践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实践效果明显。

一、实习对象

在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设置的主要专业中,有利用轨道交通设备指挥地铁行车的专业,还有对信号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信号设备良好,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专业。本次认识实践实习对象为大一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学生,安排在第二学期末。认识实习是继课堂教学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在校所学的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基本理论知识与现场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获得对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依托基地

为了确保铁路行车安全正点,以往这些专业的学生到现场实习,由于受到实习场地、实际系统的运行、培训实习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只能观看,不能亲手操作,实习效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本次实习采取直观教学,依托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改变以往实习只能观看不能动手操作的缺点。

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由“一条实训线路、三个运行平台、五个专业系统”和原张江高科地铁站“三站两区间”组成的。在龙阳路基地至2号线原张江车站建有实训线,线路总长1.6公里,采用了国产化的CBTC信号设备,并安装新型道岔和转辙机,并由原2号线张江站、龙阳路基地以及一个模拟车站构成了“三站两区间”的线路形态。

三、实习内容

鉴于实习对象的知识结构,本次实习主要是介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其中重点讲解室外设备,如:轨道电路、信号机、转辙机、计轴器、应答器等。下面以轨道电路、计轴器为例讲解认识实习。

(一)轨道电路的基本原理

轨道电路是以铁路线路的两根钢轨作为导体,两端加以机械绝缘(或电器绝缘),接上送电和受电设备构成的电路。最简单的轨道电路如下图所示。轨道电路由钢轨、轨道绝缘、轨端接续线、引接线、送电设备及受电设备等主要元件组成。

图1 轨道电路示意图

图2 轨道电路现场设备

(二)25Hz相敏轨道电路设备构成

送电端扼流变压器(BE25)、送电端电源变压器(BG25)、送电端限流电阻(RX)、熔断器(RD1 、RD2)、受端扼流变压器、受电端中继变压器(BG25)、RD3熔断器、防雷补偿器(FB)、防护盒(HF)、轨道继电器(GJR)、25HZ电源屏。

图3 25HZ相敏轨道电路原理图

(1)扼流变压器 (2)限流电阻

图4 轨道电路轨旁设备

扼流变压器作用:沟通牵引电流,同时配合送电端供电变压器,受电端匹配变压器和二元二位继电器等设备,构成25HZ相敏轨道电路系统。

送端限流电阻作用:防止车辆在送端轨面上分路时,分路电流过大烧毁轨道变压器,提高分路灵敏度。

(三)计轴器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采用计轴器,是今年出现的新景象。当列车运行控制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C)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计轴器作为轨道电路的替代品,由其构成联锁、闭塞系统,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今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选用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ommunications Based Train Control ,CBTC),作为CBTC系统的后备模式,普遍也采用“计轴器”替代轨道电路,用“计轴器”检测轨道区段有无列车占用。

计轴系统,它主要完成检查区段状态的功能,包含室内设备和室外设备,室外设备有传感器(计轴磁头)和电子连接箱;室内设备有运算器、UPS电源、继电器以及由计算机构成的计轴器主机系统。室内设备和室外设备由专用计轴电缆相连。

图5 计轴设备的原理图

图6 计轴磁头和电子连接箱

四、总结

体托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专业现场认识实习采用直观教学和最生动的方案,基地里面信号设备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刀真枪地演练,深受学生欢迎。通过认识实践实习,学生获得了对本专业领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实践实习效果显著。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丽梅,韩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J].前沿,2012,(12):183-184.

[2] 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55.

[3] 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编著.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第6篇: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校外实习基地; 轨道交通; 卓越工程教育;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091- 02

1 引 言

校外实习是高等学校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高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为企业选拔后备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能够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1]。

2 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背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契机下,根据已有产学合作的特色培养方式,制订了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已相继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与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相比,“卓越计划”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后文简称为“车辆基地”)担负电动列车的存放、技检、维修、清洗以及车辆的调动、运转行车管理,线路信号控制等业务,同时它又是运营列车与工程列车开行的出发地。车辆基地由站场行车线路、信号进路控制、运转日常管理以及列车存放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等要素组成。其中,信号进路控制作业和运转日常管理分别由信号值班员和运转值班员岗位负责,它们是确保车辆基地其他各项作业安全、顺畅运行的必要前提,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向企业对车辆基地信号值班员和运转值班员等工作岗位的需求,我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已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课程,主要讲授车辆基地布局设计、运营调度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目前存在侧重理论讲解、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成为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瓶颈。当它被列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特色课后,对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卓越计划“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相对应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亟待建设。

3 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涵盖了软、硬件两部分内容。其中,硬件包括场地、设施、设备耗材、实习师资等,软件涉及实习内容、实习教学和实习基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2]。按照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功能,常见模式可分为如下类型[3]:

(1) 以教学为主的模式。教学是实习基地主要功能,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以及生产经营等作为基地次要功能。发生冲突时,基地首先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 以生产经营为主的模式。共建基地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学生在基地顶岗实习,学校实践教学内容服从于基地生产经营时间、场地、人力等方面的安排。

此外,按照基地所处位置,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还可分为校内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即实习基地利用学校场地建在学校园区内,涵盖仿真和真实生产经营等类型;校外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即共建基地建在企业,基地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顶岗实习为主。

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的特征和需求,该实习基地采用了以教学为主的企业基地建设模式,其中龙阳路车辆基地是主要场所之一。2号线东延伸工程实施后,2号线原有龙阳路站—张江高科站区间约1.6km的线路正式退出运营。退出运营的高架段紧靠龙阳路停车场,目前已从龙阳路停车场的试车线出岔引出联络线接入此段高架线,并且完成供电触网的安装,使得此段具备车辆正线与车辆基地的系统功能。在龙阳路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在尽可能利用既有资源、最大限度降低投资的基础上确保实习教学质量,还可以为进一步建成集教学、科研、员工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调度校外实习基地管理研究与实践

实习基地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管理。相同专业大量学生同时实习干扰了实习单位正常生产,成为企业的“负担”[4]。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办法是统一协调,加强管理。

(1) 采用集中—分散实习基地管理模式。集中指的是一个实习单位接纳 30 名左右或更多的学生同时进行实习,而分散则是在同一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是由多专业组成。其特点体现为:①在一个实习基地同时有几十名学生实习,有利于学校进行管理。② 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岗位实习,各个岗位分散在基地的各个部门,避免学生拥挤在同一地点,影响企业正常生产。③ 每个岗位每班次仅有1~3名学生实习,有利于企业指导教师更好地观测和了解学生情况,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全面详细的一手资料。

(2)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就目前来看,各高校实习都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教学环节设置中,一般安排大三下学期专业实习和大四下学期毕业实习[5]。但在现实实习过程中,第八学期正好是学生择业的关键时期,其实习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最后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情形影响了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这就要求学校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效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实习分散安排在第2~7学期内,较好地保障了实习教学质量。

(3)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严格实习成绩考评。校外实习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实践工作,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极其重要。各系、各专业有明确的实纲、实习计划和实习任务书。教务处建立实习工作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案,加强质量监控。学生实习过程由企业人员指导为主,同时配备学校教师加强联系。学生实习考核由企业教师考核,包括学生的实习记录、撰写实习报告和企业指导人员的校外实习评价报告。在实习完成后,要求学校实习教师应尽快根据实习质量评价指标写出实结,安排学生进行交流,为后一步的实习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总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对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轨道交通专业校外实习课程建设是实现“卓越计划”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华. 产学研合作教育下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 教学交流,2010(11):1-2.

[2] 曹建平.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24(8):4-7.

[3] 杨广金, 江涛.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及效率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2(2):12-13.

第7篇: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行业)标准;智能焊接技术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入推进,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为典型代表的焊接制造行业机器人焊接比重不断提升,进而对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因此,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智能焊接人才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焊接高等教育体系,如何确立高职智能焊接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融合,使该类型的人才培养满足智能焊接制造的需求,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其意义重大[1]。本文以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为载体,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结果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建设目标

通过对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明确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途径和方法,开展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以GB/150等国内标准和ISO15609、EN287、ISO9606、ASME等与焊接领域相关的国际标准等为突破口,重构课程体系基础技能模块,理清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的智能焊接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逐步把机器人焊接相关标准GB/T19867.4、CWA1.5、ISO14732等融入机器人焊接高端模块,形成以岗位为主导、标准为主线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建设思路

通过对包括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在内的焊接制造行业的调研,解决专业定位问题;按照GB/T29824(工业机器人用户编程指令)、GB/T19867.4(激光焊接工艺规程)、CWA1.5(弧焊机器人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规范)、ISO10218(机器人与机器人装置)、ISO14732(金属材料机械化和自动化焊接操作工技能评定)、ISO15609(国际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ISO9606(国际焊工资格认证标准)等国内外标准要求,解决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要求的问题。基于机器人弧焊操作员、机器人激光焊接操作员等新岗位的人才需求,按照手工焊接技术—焊接工艺技术—机器人焊接技术的技术升级路径,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协同典型企业(中车集团、迪森〈常州〉锅炉有限公司等),重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一高)、焊接操作基础技能课程模块、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两基)”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具体为:根据《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TSGZ6002《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EN287(国际焊工资格考试)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2],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将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标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整课程项目,解决教学内容更新以对接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升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将符合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的焊工持证项目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以焊接方法为主线,由易到难排序教学内容,解决技能类课程建设问题;按照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标准、工艺流程,设计培养学生工艺评定、工艺编制、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能力的教学项目,解决技术类课程开发问题。校企行合作,按照TSGZ6002、CWA1.5、ISO14732的要求,建设集特种设备焊工培训考核,机器人弧焊操作员培训考核,国际焊工培训考核以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焊接实训平台,产教深度融合,时刻保持教学内容与生产需求对接,解决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一致性问题。

三、建设路径与方法

1.对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焊接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本研究所需的理论支撑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3],在此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2.从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开展广泛的职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梳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智能焊接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综合梳理和科学定位,以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育训并重新理念,将职业(行业)标准贯通,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3.从智能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际出发,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路径和方法,探索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途径和实施策略,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将ISO9606、EN287等国内外标准融入,培养手工焊接技能扎实的学生,并结合“1+X”技能等级标准、机器人焊接相关行业资格标准、国际标准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培养能进行机器人焊接操作、能进行机器人焊接编程、能制订机器人焊接工艺以及能进行机器人焊接质量检验的“四能”智能焊接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有职业特征,更能做到与产业需求相一致。4.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四、建设成效

1.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TSGZ6002、EN287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手工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以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构建“一高两基”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制订能力的需求。(见文末图2)2.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标准要求为主线,根据焊接方法的分类特征,按照持证项目技能等级,从简单的平焊到复杂的全位置焊,再到机器人编程及焊接递进,开发技能类课程;根据技术类岗位能力需求,以典型生产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并把能力要求分担到多门课程中,开发技术类课程,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材。3.创新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多位一体”实训平台。省产教深度融合智能焊接实训平台包含省人社厅认定的焊工高级技师统一鉴定机构、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的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与中国焊接协会共建的全国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共建的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作为第三方培训与鉴定机构,为企业进行焊工培训及考核,同时利用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对标准的理解与应用,为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提供条件。

五、结语

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了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编制能力的需求;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了一批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创新了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了“多位一体”实训平台。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了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了可复制、可应用、可推广的经验。同时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组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理实一体”“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获得与企业相似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培养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胡秋.基于一体化教学过程技工院校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6):128-129.

[2]姜泽东,史维琴,陈保国.特种设备制造标准融入焊接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5).

第8篇: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第9篇:轨道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34-02

完全学分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1]。这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强调了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可以灵活地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有权自主选择授课教师,有利于能力较强的同学提前毕业,并可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延迟毕业。在我国对实践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完全学分制无疑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从而得到了我国高校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快捷与舒适的同时,也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创造了良好的职业前景[2],进而使得有大量的学生选择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作为该专业必须的实践课程之一的线路工程实习,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基础性和专业性结合的环节,相关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均是以理论探讨结合实验检验为指导思想进行设计的,突出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但上述教学课程方案是在学年学分制培养计划下制定的。因此,在完全学分制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如何使线路工程实习有效地适应新的课程方案,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相关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为实例,分析了完全学分制下线路工程实习面临的问题,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和实践摸索,提出采用模块化组合的实验内容的教学思路,并给出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完全学分制下线路工程实习面临的问题

1.学生选课与课时压缩。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由于学生是自由选课,随机组合性强,使得实践环节往往呈现课程班级化,这有别于以往教学中的行政班级即按照年级和专业划分的班级;而且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大,造成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掌握较差,不利于相关实践内容的制定与实施。此外,完全学分制使得相关课程内容被压缩压缩且学时也有所减少,课程呈现了小型化的特点,但现实中往往是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为多个课程,因此,学生实际上所学的内容有增无减,如何实现正确的课程学习顺序,避免重复学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交通运输类带来的专业理解问题。由于完全学分制选课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模式,使得学生在一个学科体系下,可以进行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虽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且提升其专业素质,但对授课教师而言,如何使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外专业同学有效地掌握本专业的课程,无疑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专业的理解也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更新相应的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如对交通工程专业而言,虽然现在有比较先进的运输方式为350km/h的高速铁路,但国际上已提出高速管道交通的概念,其时速可达800km/h,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线路工程实践环节模块化的思路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线路工程实践环节主要采用“模块化”实习教学的新模式,即将该实践环节划分成若干模块,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着重突出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实涉及轨道结构、设备及巡检实习,线路、道岔几何尺寸,检查线路单项作业,道岔单项作业,小型机具的使用等5个模块的实习内容。

1.轨道结构和设备实习模块。本模块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基础的线路结构、常见道床和扣件的类型和结构、常见设备(温度调节器、护轮轨等)以及站场线路等线路设计中的重点概念和难点问题达到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利用上海申通地铁龙阳路实训线路,首先,深化对有砟轨道、无砟轨道、新型减振轨道的结构理解与认识;其次,针对目前现有地铁线路中安装了诸多类型的钢轨扣件的现状,对实训线路安装的DT型扣件、传统扣件、减振扣件中相关的螺栓、橡胶垫板、弹条、螺旋道钉等零部件的安装方法与作用特点进行学习,加深对课题理论知识的掌握;最后,对常用设备如桥上无缝线路使用的温度调节器、保证列车车轮行驶方向而使用的护轮轨、增强线路横向稳定性而使用的轨撑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增加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2.线路及道岔几何尺寸检查实习模块。本模块包含线路轨道几何形位的检查、曲线正矢检查、钢轨磨耗检查、轨缝检查等内容。其中,着重对轨道几何形位检查方法进行介绍,通过对轨道几何检查模拟系统、小型轨道几何检查车、轨面平直仪、钢轨波磨测量小车等设备使用方法的介绍,分析测量波形输出图形的含义,掌握各单项不平顺超限峰值、超限长度以及各超限与病害的对应关系及修复方法,并需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制定相应的养护维修方案。此外,加强轨道质量指数在线路快速养护维修中的应用,着重对月度日常养护计划的编制、作业效果评估、年度综合维修编制的指导以及线路设备质量的均衡性考核等方面的应用的介绍,夯实学生在日后就业实践的相关基础。

3.线路单项作业实践模块。此模块从实际养护作业内容出发,针对大型养护机械与小型养护机械取代了大量手工作业的实际,介绍包括道床清筛、道镐和电动捣固棒捣固、扣件涂油及更换、轨枕抽换、线路起道和拨道等内容,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养护理念与方法,如线路拨道作业,采用齿条式起道机进行横卧拨道,一般需要2~3人进行操作,但此种拨道方式不可同时使用多台,否则易出现钢轨水平硬弯,造成线路病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须注意每次拨量不宜超过20mm,通过类似上述对具体作业模块的讲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激发其研究兴趣。

4.道岔单项作业实习模块,针对整个轨道结构的薄弱环节展开,具体包括道岔轨距拉杆安装、道岔支距整改、道岔密贴调整、道岔起道和拨道,重点对道岔病害进行防治,通过对尖轨跳动病害原因如连接零件磨损、套管失效、桥型垫板损坏、尖轨根端凸台压溃等进行分析,讲解相应的预防与整治措施,如更换部件、加强捣鼓质量、调直拱腰尖轨等,使相应的实习内容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部分,达到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目的。

5.对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小型机具设备设计相应的实习模块,使得学生掌握液压起道机和拨道机、弯轨器、轨缝调整器、电动钻孔机、锯轨机、电动捣固棒等养护器具的使用方法,强调使用注意事项,如液压捣固机使用前须检查各部件是否完整、松动以及失效等,使用中要观察各个部件是否正常、有无杂音和异响等,使用后须切断捣固机电源等,进而达到以点带面、交互式、原创性学习与锻炼的目的,促进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

根据上述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须辅以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以便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具体如下。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由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必须辅以导师制,这有别于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目的,其设置目的往往是为了减少本科生学习的盲目性,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需要本科生导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意愿和专业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进行选择,并指导学生对就业去向、企业意愿等问题进行调研。此外,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网上公开课、精品课程网站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进行模块化实验时,需要注意模块知识的先后次序,如轨道结构和设备实习模块需首先进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实际的设备情况,并与理论相结合进行实践活动;并且,在其他模块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线路轨道几何形位测量、线路起道等内容,学生需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度不断扩展,并强化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性实验方案的指导,保证相应的实践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达到预期目的。此外,将相关科研项目与有关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炼出相应的科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其过程往往是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主动分析为特征,自主的凝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这也与学校鼓励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政策相符合。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科研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相关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文针对完全学分制下线路工程实习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将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教学思路,并针对教学方法的相关环节采用了不同的改进方法来修正现存的问题,实现了完全学分制下线路工程实习模块化教学思路能够有效实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