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范文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

第1篇: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范文

1 中小企业的分类标准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

2 企业融资的内涵

“融资”,顾名思义,就是资金融通,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它是一种资金双向互动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还包括资金的融出。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从狭义上讲的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

3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分类

3.1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分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

3.2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运用的不同渠道,可以把企业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直接融资的形式有: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定金和赊销商品,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3.3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按照股权融资过程中形成的产权关系,可以把企业融资方式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所谓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钱的方式进行融资,债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首先要承担资金的利息,另外在借款到期后要向债权人偿还资金的本金。债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用途主要是解决企业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不是用于资本项下的开支。

4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4.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如果企业只采用权益资本和负债两种融资方式,那么总资本成本率就是权益性资本成本率和债务性资本成本率的加权平均成本率。而企业的目标又是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由此可见,在企业息税前盈利既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时,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了最大值。因此,衡量企业是否实现了最佳的资本结构,主要是看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否最大或资本成本是否最低。杜兰特(D. Durand, 1952)将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折衷理论)。

4.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在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中,折衷理论看起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该理论并非依据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而是根据经验判断得出的,因此在实际中往往会产生偏差。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则将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3 新资本结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在MM定理和权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博弈论、融资次序理论、信号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并深入到企业内部和制度方面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展开了研究。

4.4 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是指在银行确定的贷款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对商业贷款的需求超过供给的状况,它是信贷市场的一种典型现象。Keeton(1979)提出了两种存在信贷配给的情况:一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在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被拒绝,即使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二是给定的借款申请人的借款申请只能部分地被满足。

信贷配给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有较强的解释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济宁市也不例外,因此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信贷配给模型所揭示的信贷配给机制和相应的政策含义,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第2篇: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协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柱,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日趋明显。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技术储备力量,其成长与发展越发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然而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其融资难题日渐突出,而近年来兴起的集合债融资模式在充分发挥集群协同效应的基础上,为高科技中小企业突破融资瓶颈束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1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模式综述

债券融资模式早在20世纪初就在西方国家得到认可,而企业集群也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但中小企业集群债券融资模式确属适应我国具体情况发展起来的一种融资创新模式。所谓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指通过牵头人组织,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统一冠名、统一发行,并按各自确定发行额度分别负债,以信用资产联盟为基础的企业债券形式。

截至2011年6月,我国共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8支,分别为“07中关村债”、“07深中小债”、“09连中小”、“10武中小”、“10中关村债”、“11蓉中小”、“11豫中小债”和“11常州中小债”。这不仅为众多中小企业集群拓展融资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激发了其融资的热情。不少地区和企业群也在积极筹备申请。其中针对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集合债目前仅有两支,分别是“07中关村债”和“10中关村债”(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实务界的积极行动,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发展和推广中小企业集合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对策,如完善信用制度,优化担保机制,推行财税扶植政策,降低融资门槛、扩大发债主体,完善交易方式增强集合债券流动性等。但众多的研究均是着眼于中小企业整体债券市场,而以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视角对集合债券发展的内在机理展开研究的相对较少,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研究。

2 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集合债融资机理分析

高科技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使命,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当较大,但由于其运作的高风险性使得企业个体在融资中常处于弱势地位,而实践证明将其集结成群更容易为外部信用资产的注入创造条件,进而增强集群的资金获取能力,这种集群融资内部机理正式源于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学科。协同理论强调协同效应,特指在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所产生的作用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即“1+1>2”的协同效应。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属于典型的集群内企业间横向协同,即高科技产业中相关企业根据融资需要集结成群,使集群内企业都从外部规模经济中受惠。其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提升资金指向性,使债券融资成为可能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是以行业为依托,以资金需求为出发点,形成的以信用资产联盟为基础的融资集群,集群内部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这种结构上的协同关系提高了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必然造成第三产业的聚集,特别是更容易锁定金融服务业的目光。

然而受限于我国现行的企业发债标准(发行债券的企业净资产必须高于6000万元人民币)和投资者对中小企业信任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债券融资市场成为中小企业无力涉足的融资领域。但在政策允许、监管部门认可的范围内,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平台打包集结发债的方式,可以突破规模限制,实现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

2.2有效实现信用增值,为债券融资提供保障

制约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的核心因素是信用资产不足问题,当中小企业以集群组织进行融资活动时,个体企业的多个融资步骤集合成为一个整体协作过程,减少了重复劳动,产生了协同效益。并使个体信用资产通过集合信用资产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形成信用资产的累积效应。

同时,相关机构为集合债提供担保和再担保业务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和转移,降低偿债的不确定性。

2.3降低融资的成本,强化债券融资的优势地位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在融资过程中的成本优势不仅源于债券融资本身的优势,如资金成本较低、杠杆效应良好等。同时也源于集群的协同效应,即在产业集群内,发债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和区域政策及文化环境是同质的,企业的内部资源是异质的,企业更易在协同的目标、行为准则及政策制度基础上寻求互补。地理上接近使企业降低了沟通成本、协调成本和合作摩擦成本等,增加了合作交流的次数,为协同发展和集群融资奠定基础。

3 案例透视发行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需关注的核心问题

“07中关村债”和“10中关村债”作为目前仅有的两支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在推进集合债融资模式发展和协同效应的发挥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透视两支集合债融资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有效推进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展,仍需要特别关注集合债受众群体的范围,融资集群担保体系构建,融资成本,融资主体适用性等诸多核心问题。

3.1集合债受众范围问题

从“07中关村债”到“10中关村债”,参与发行集合债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数量从4家增加到了13家,受众范围在扩大,发债总金额也大幅提升(如表2所示)。但发债主体仍然比较集中于优秀企业,更多的需要资金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07中关村债”和“10中关村债”的发债主体均属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企业,其中也不乏有北斗星通、神州数码等上市公司。各家公司的利润率以及增长率更是惊人的优秀。仅以北斗星通发债前三年的财务数据为例(如表3),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57.51%,公司利润总额、净利润也呈现高速增长,尽管2006年增速放缓,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5.72%和125.04%。

不难发现,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如此高的门槛,很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参与发债的积极性,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获益的群体范围,并制约了协同效应更广范围发挥作用。

第3篇: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范文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合成都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实践情况,在对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部门、银行、物流企业等第三方引领培植供应链金融及集群风险控制等成都市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供应链;集群控制;批量营销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壮大民营经济意义尤为重大。根据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截至2014年末,全国中小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了全国约60%的经济总量,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纳税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将近一半①。2015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中小企业84.4万户,同比增长38.4%;新增注册资本4.8万亿元,增长90.6%,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理论界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模式受到普遍青睐与推崇。AllenN.Berger(2006)等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我国学者则对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持肯定态度,多数学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少数从中小企业角度论证,个别从两者结合的角度阐述。闰俊宏(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有效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组成的“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指出,供应链金融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使得商业银行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白马鹏(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借助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交易的自偿性以及货物的流通价值,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以上研究成果论述了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优势,对我们思考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供应链金融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然而,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供应链金融真的适合用于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吗?本文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模式概述的基础上,从银行信贷实践的角度出发,以西部地区特大城市成都市为例,总结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进而分析成都市打造供应链的难点,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政策建议。

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将其金融服务从供应链核心企业拓展到整个供应链,为链上渠道伙伴提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代付、存货融资、原料和制造融资等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不仅具有理论依据,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探索实践,因而能够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论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委托理论都为供应链金融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当今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只能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转与忠实合作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最终产品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此,核心企业有动力配合银行解决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供应链由不同期望目标的企业和组织构成,具有参与主体多、跨地域、环节多等特点,它们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通过不完全契约方式实现企业之间的协调(韩东东,2002)。委托理论解决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存在委托关系,着重解决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还可将物流企业和银行视为共同委托人,更易掌握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还款能力,同时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条款,有效防范供应商与中小企业合谋骗取银行贷款及违约风险。供应商和中小企业也形成了委托关系,主要解决中小企业违约的情况下,供应商面临向银行退款、无法销售产品进行回购的风险。

(二)国内实践进展从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运作形式看,运作主体多数是商业银行,其次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综合金融物流提供商。国内商业银行典型探索以深圳发展银行(今更名为平安银行)构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代表,该行在探索初期推出了货押授信等,并逐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1+N”理念,后期围绕供应链整合了20多项产品和服务,有力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其他银行围绕应收、应付、存货三大环节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中国银行2008年开始推出的“达”系列融资产品等;部分银行针对自身擅长的行业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如光大银行在钢铁等行业推出了“阳光供应链”等;个别银行则专注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总体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供应链金融产生的现实需求,高视野解决对策的研究直接为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融资研究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国外侧重于研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延伸及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性问题,国内主要分析通过供应链条的捆绑和链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国内不能照搬国外模式。从实践进展看,供应链金融并不适合所有的领域,做得好的地区主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主要是对那些行业边界清晰、供应链成员之间长期密切协同而无严重利益冲突的领域,由一个核心企业引领形成。

三、西部地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中小企业营销与信贷风险的防范、控制有赖于对该地区中小企业特征的准确认识、中小企业信贷规律的总结,有赖于对中小企业行业和鲜明的区域特色的把握。成都市作为西部特大城市,其中小企业具备西部地区的代表性。下面,以成都市为例,结合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一)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1.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结合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成都市中小企业可以分为具备核心竞争力且能利用外部资源响应市场需求的核心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但又不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且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按照要素分类,主要包括高新科技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等原材料型企业。2.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首先,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链的低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从成都市中小企业在东中西部的定位来看,东部地区主要是高科技、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西部地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企业。从成都市等西部地区的能源矿产企业来看,主要是向东部地区输送原材料,连能源矿产品初级产品都谈不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西部一些城市才提出能源矿产品由量大、价值低向量小、价值高的初级产品转变。西部地区主要向东部地区供应能源矿产品的定位决定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在西部地区,所以,成都市的商业银行选择核心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还不现实。我们按国外大型企业供应链延伸的做法,通过银行营销、风险控制实践来证实成都市极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先不分析其整合供应链的意愿。成都某地方商业银行随机抽取了7户中小企业客户,它们2014年末的相关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数据计算得出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知,该7户中小企业活劳动量占产品成本均低于7%,说明活劳动量消耗小;劳动者占固定资产的数额除1户外余者均在30%以上,数据水平比较高,该两项数据均不具备活劳动消耗大、资本有机构成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而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产量在20万元以上,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本量在7万元以上,占有水平较高,符合资本有机构成高等资金密集型企业特征。成都市的中小企业不像西部其他地区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原因,主要在于成都市是西部地区的主要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和中小创业者,属于西部地区的发达城市之一。从成都市某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即使是作为西部特大城市的成都市,虽拥有大量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但仍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低端,很难形成供应链,表现在部分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出现销售急剧下滑,挪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市场投机等,还有些企业存在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再难以增长的“成长困惑”,普遍存在着产品雷同、主业不突出、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产品盈利差等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其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非常少。上述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的人员也非常少,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为零。上述企业也没有加大技术设备升级和企业经营改造,没有在转型升级中找活路,很多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依靠自有资金、信贷资金维持高速运转,并频频出现资金投向虚拟经济等高风险领域的问题。代表企业发展方向、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但科技型企业在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非常少,难以形成供应链。

(二)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及特殊性1.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一是成都市产业链上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缺乏形成供应链的引领者。从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看,成都市所谓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非常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有外包业务方面的意愿。同时,多数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东部地区核心配套企业关联度也不紧,其外包业务并由此管理外包渠道的动机不强,很难在供应链中起到主导作用。二是成都市供应链链条整合难度较大。国外供应链金融是大企业主动整合,以具备核心竞争力且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的大企业为主,在这种条件下,较易寻找到愿意被整合进供应链且愿意为此而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配套中小企业。而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较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发展战略中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多数是为了供销渠道畅通而有意愿被整合的中小企业,且在供应链形成难度大的情况下不愿意先为此而放弃资金使用权、资金收益等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购销链条每个环节上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利益一致、精诚团结的几率较小,彼此之间在信息交流、资金结算、供销渠道、成本核算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很少完全依赖合作对象。由于结算条件较苛刻,遇到资金困难时不会通过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解决,宁愿通过商业银行融资,所以,依靠中小企业自身形成供应链的概率比较小。因此,成都市中小企业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要想形成和发展供应链,首先需要强势的第三方来培植核心企业,然后强势的第三方有动力去协调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达成利益上的一致。因此,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而以有实力的政府部门、银行、物流公司等去配置和整合供应链的成功率较大。2.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殊性。一是从西部地区城市看,产业链路径非常明显。虽然从随机抽取的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数据未发现以某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但是不妨碍从城市整体角度寻找产业链,以便将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整合等宏观层面的引领促进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或延伸产业链长度、拓宽产业链深度,从而来发展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发现,从城市整体上来看,成都的物流方向有相反的两股:一是农产品、能源矿产品等沿四川其它市县——成都郊县——成都五城区方向流动;二是产成品、商品沿成都五城区——成都郊县——四川其它市县流动。成都早在几年前就将提供原材料的雅安及提供市场的资阳、简阳、眉山等捆绑发展,从城市的角度看,产业链路径是明显的,成都是产业链的核心城市。二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难以形成供应链现象以外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努力摸准地区中小企业信贷规律中,虽未发现供应链现象,但却找到了中小企业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以成都市为例,其中小企业的集群效应比较明显,体现在成都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具有专业市场、市场区域、行业集群、家族关系等总量特征及总体变化趋势,把握住了这些总体特征将能够更准确、客观地把握住中小企业信贷规律。反之,成都市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难以基于单个信贷主体的经济特征及其衍生出来的信贷特征进行点对点的孤立管理。这种集群效应是在难以形成供应链时,中小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微弱凝聚力,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供应链通过企业间长期合同捆绑在一起,集群效应则完全是市场力量在支配。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成都市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现象不明显,但是集群效应比较明显。要想形成供应链,需要在某些中小企业群打造供应链的引导者,并注重供应链内部成员利益冲突的解决、长期合作机制的打造,以提高链条内成员之间的交易等稳定化程度。在目前供应链金融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政府作为供应链的舆论先导者引导形成供应链金融政府可以在打造供应链金融强势的第三方引导者方面作出努力,比如通过法律、产业金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对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创造政策氛围,鼓励银行、物流企业、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在消除供应链金融内部成员利益冲突方面,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引导解决,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方相互协作扫清障碍;另外,为减少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方艰巨复杂的谈判、沟通、协同工作压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相应专业中介机构来推动解决,以此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发展。

(二)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实际主要主导者引领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和发展银行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业务创新,在组织架构上,可集中资源设立供应链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审查审批及风险控制部门,专门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可以与第三方中介企业合作发展商品融资;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再造信贷业务流程,通过打造相应授信模式来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和银行的连接者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促使供应链金融各个运作环节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畅通无阻,为银行提供质物仓储、第三方监管和动产拍卖等服务,确保质押物完整有效,还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监控原材料供应商,也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在供应链金融形成过程中发挥与商业银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连接作用。

(四)多方联动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针对单个中小企业之间有某种非紧密的联系所体现出来的聚合效应,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工商联、专业市场管理方、市场区域的管理方、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通过做一定量的中小企业信贷来覆盖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运用大数法则测算出特定行业的风险概率,甄选金融产品进入的行业,然后迅速找到有效的客户群体进行批量营销,实现金融产品在特定行业、特定市场的受众群体规模化、风险可控的目标。另外,通过批量化的行业和集群研究,从中小企业批量风险判断的角度研究风险信息、业务特点和风险程度,从地区、行业、集群角度探索风险控制的“本土化”、“批量化”和交叉印证模式,以适应成都市中小企业集群化、转型化、家族化特征。

参考文献:

[1]AllenN.BergerandGregoryF.Udell.AmorecompleteconceptualframeworkforSMEfinanc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6(11).

[2]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3]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白马鹏.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设计与优化[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韩东东等.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工业工程,2002(3).

[6]田海峰,刘泽照.供应链金融与物流企业发展策略[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1).

第4篇: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用 信用评估

一、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基本要素

我国的中小企业有其独特的特点,相比国有大型企业而言,缺乏人才,技术,资金,信息渠道,产品缺乏市场影响力,但是市场针对性强,所有者也是经营者,自主性极强。从这些因素来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应该表现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不仅考虑管理者素质,市场占有率等内部要素也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非常少,以浙江萧山农村合作银行小企业贷款信用评估方法为例,该方法把小企业内部评价按照偿债能力、经营效益、信用状况、风险程度和综合回报等分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价,其中A级企业为优秀客户。小企业内部评价实行百分考核,按年测评,具体评级如下:1.实有资产负债率考核(40分)。2.信用等级考核(10分)。3.企业效益考核(15分)。4.行业结构考核(10分)。5.信用度评价考核(10分)。6.银企综合回报贡献(15分)。7.附加分(10分)

小企业考核得分在90分(含)以上的为A级企业,每减10分下降一个等级,最低为D级企业。

信息易于收集,评估易于进行使得此类方法颇受青睐。但它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著的,以主观判断为主,定性分析多,定量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少,尤其忽视了企业发展前景在评级中的作用,比如企业行业发展状况等;其次市场预期在评级中体现较少,信用评级所反映的更多的是过去的现在的结果,不能很好的反映未来的预期,使得很多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无法得到贷款。

三、信用评估方法的探讨

合理的信用评估方法包含两个方面:完善的指标体系设计,可操作的评估方法。

1.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应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突出信用这类无形资产的价值,并兼顾信用主体的管理要求,并缩减融资或投资成本。在这分两个层次构建该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1)市场能力

①政策支持,具体从大力支持,鼓励发展,限制发展,清理整顿四个方面考察;

②市场开发能力,表现为新兴市场,成熟市场和衰退市场三个方面;

③市场占有率。

(2)管理能力

①管理者素质,具体从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决策能力以及创新欲望等方面评估;

②团队建设,从领导团队的凝聚力,专业团队的凝聚力,是否团结,作业效率如何进行评估;

③企业制度,主要从产权是否明确,财务制度是否健全评估。

(3)作业能力

①生产能力,以行业中等水平评价企业的业务额,设备新旧率评估;

②营销能力,以本期营销增长率,营销网络密度评估。

(4)资产能力

①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比率、产权比率、财务杠杆系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进行评估;

②营运能力, 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考察和评估;

③盈利能力,从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人均销售额等进行评估;

④资产管理能力 ,从股东权益报酬率、资产报酬率、每股盈余、主营业务鲜明率、主营业务增长率、经营现金流、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净利润增长率等进行评估。

(5)创新能力

①研发素质,用规划项目实现率,研发投入强度等评估;

②研发水平,以新产品新技术增长率,专利拥有率,投产率等进行评估。

(6)获誉能力

①偿债能力,以资产负债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率,速动比率等进行评估;

②违约纪录,以违约面积(违约金额/销售收入),或有负债等进行评估。

2.信用评估方法

在理论界,关于信用评估的方法很多,如多元回归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Logit分析法、Probit分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鉴于目前的评估水平和技术方法较低,在此选择较简单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信用评估介绍。

主成分分析方法主要是以少量的主成分因子代替多项指标,以少量的主成分包含大部分信息达到简化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的目的。并通过因子负载矩阵体现各主成分与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用特征值和主成分因子构建线性函数模型,定量的计量风险,得分越高的企业信用越好,风险越低,那么银行应更愿意贷款,融资成本更低。

从市场能力,管理能力,作业能力,资产能力,获誉能力五个方面中选取能体现中小企业竞争力的9项指标。指标设计如下:

X1:市场占有率

X2:管理者素质

X3:生产能力

X4:营销能力(本期业务额增产额)

X5:流动资产周转率

X6:净资产收益率

X7:总资产的增长率

X8:流动比率

X9:资产负债率

管理者素质及生产能力两个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在这单独给出判断依据。基于目标企业为创业板的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评分为10分制,管理层综合学历越高,分数越高。生产能力以行业中等水平为基准打分,大于行业中等水平取值1,小于取值-1,约等于取值0. 另外七项指标均能从企业财务信息中获得。

运用这9项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小板的20家中小企业2008年状况进行分析。数据如下;

注:为便于计算,所有数据均采用期末数

用SPSS做主成分分析,计算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4个,其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85.987%,也就是说4个主成分包含了原指标85.987%的信息。再根据主成分及其特征值构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F=2.848Z1+2.114Z2+1.69Z3+1.086Z4计算各企业的综合得分

从表4的得分可以看出,世荣兆业的信用最好,风险最低。银行从信用风险的角度考虑,在20家企业的授信中应最先选择该企业。

这种方法的应用主要突出了中小企业的市场能力,管理者能力等显著的特点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体现,而且少量的主成分包含了大约86%的信息内容,判别性较高。

随着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也越来越多。信用评估方法也会日益完善。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及管理类的帮助,提高其财务信息质量。商业贷款真正做到“国退民进”,为我们的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周 宏:转轨时期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

[2]曲艳梅:上市公司财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6.(6)

[3]赵绍光: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指标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3)

第5篇: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不确定 羊群效应 理论模型 实证研究 文献梳理

一、理论文献回顾

有关羊群行为的理论模型,主要可分为信息流模型(information-based herding and cascade)、声誉模型(reputation-based herding)、激励模型(compensation-based herding)三大类。

Bannerjee(1992)、Bikhchandani,Hirshleifer and Welch(1992)、Welch(1992)提出了基于信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s)的羊群理论。信息瀑布的形成实际上因为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也可能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取的。虽然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但投资者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人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此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

Scharfrein和Stein(1990)、Trueman(1994)、Zweibel(1995)、Prendergast and Stole(1996)、Graham(1999)等提出了基于基金经理或分析师声誉考虑的羊群理论。毫无疑问,对某个基金经理人能力的怀疑将会影响到他的声誉甚至是职业发展。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基金经理来说,如果怀疑自己正确选择股票的能力,那么和其他同行保持一致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持平均业绩而不至于损害自己的声誉。如果其他基金经理也处于同样的考虑时,羊群行为就顺其自然地发生了。

Maug and Naik(1996)提出的激励模型认为,如果一个投资经理的报酬决定于与其他同行相比的表现如何,他(她)可能会选择一个并非有效的投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导致羊群行为。

二、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现有的对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特定类型的投资者为对象,通过分析它们的组合变动和交易信息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如Lakonishok(1994)、Werners(1999)、Graham(1999)等的研究均显示机构投资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二是以股价分散度为指标,研究整个市场在大幅涨跌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如William(1995)的研究表明美国股市不存在整体意义上的羊群行为。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的研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军等使用个股收益率的分散度指标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和William等(1995)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结果作比较,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程度高于美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程度,对市场收益率处于极高和极低水平的回归系数的比较发现,在市场收益率极低时的羊群行为程度远高于在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行为程度,这个结果作者用期望理论中的决策者对于损失、收益的不同态度来解释。

孙培源等首先对宋军等的《基于股价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研究》一文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在分析方法和论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APM为基础,建立了另一个更为灵敏的羊群行为检验模型,并据此对我国股市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股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并导致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占有较大比例。

刘湘云等在学者们对金融市场羊群效应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说明A股与B股跨市场羊群效应的产生机理,构建跨市场CCK模型以检验A股与B股跨市场羊群效应的存在性和不同市场条件下跨市场羊群效应的非对称性。实证检验发现,短期内跨市场羊群效应普遍存在,并且在市场收益率高、交易量大、波动性强时,跨市场羊群效应更加显著。

刘祥东等构件描述市场平均投资态度和股票价格变化的数学模型,利用离散动力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模型的稳定性,并根据金融市场稳定与否对羊群行为程度进行界定。研究结果表明,在轻度羊群效应区间内,股票价格相应地呈现微幅周期波动;在中度羊群效应区间内,股票价格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阻尼式波动后收敛至均衡价格,并且在此区间中存在最优的羊群行为,它促使股票价格以最快的速度逼近均衡价格;而在重度羊群效应区间内,股票价格发生大幅的非理性波动,可以导致股市严重泡沫和金融危机的产生。

三、“羊群效应”研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羊群行为一直是行为金融学中的重要话题,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票市场。廖理等人借助“人人贷”网络借贷平台的数据,基于一个投资者微观个体选择需求加总的市场份额模型,检验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特点。实证结果表明,我国P2P市场中的投资者在投资时存在羊群行为,表现为:总体来看,订单的完成进度越高,越能吸引投资者参与;订单完成进度所引发的羊群行为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细分样本的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强的订单,其初期羊群行为更明显,但是羊群行为的持续性更短。该结果对于理解P2P平台的风险累积以及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此外,“羊群效应”在房地产市场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等领域都有相应的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浩.融资过程中管理者的羊群效应分析――基于中美股市IPO数据的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6).

[2]宋军.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 [J].经济研究,2001,(11).

[3]孙培源,施东晖.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