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艺术欣赏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欣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欣赏论文

第1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

二、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体技术与各类课程

有机结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欣赏课程的有机结合,更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聚集起来,通过整合构成一种声画并茂、视听全面、动静变化的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学习环境。它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富于趣味以及声情并茂的展示,彻底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中音乐欣赏只靠录音机,美术作品只有少数范图,教师只凭一张嘴介绍分析作品的尴尬局面,使课堂变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除了各类艺术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涉及艺术学科前沿和新艺术潮流等信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新的艺术世界,拓展了认识艺术、感悟艺术、理解艺术和研究艺术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等感觉器官,强化了艺术学习的效果。

三是,多媒体技术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多样的呈现方式,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美术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课堂,比如对于绘画作品欣赏,既可以直接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进行介绍,也可以用有关于作品的故事等视频播放展开,还可以借助一些有关的音乐材料加以展示等,这些多样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课程情境,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内涵。

四是,多媒体技术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学环节得以精简,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又可以将经典艺术作品反复呈现,为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提供充足的机会,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效果。尽管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欣赏教学中优化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

四、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结合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课堂内容,既缺少对技术运用前的充分准备和认真思考,又缺乏课后多媒体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赏课教学设计时对如何全面发挥媒体技术的作用还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无法展示其更多优势。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改善艺术欣赏课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体现于整个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备课时教师应将学生实际状况、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通盘考虑进行教学设计,要特别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对教学中不同知识如何展开以及音像图片等信息的穿插运用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媒体制作时必须进行认真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媒体播放和展示的进度,同时可以改变策略,或者采取现场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请同学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问研讨的方式等调整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入体验艺术作品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要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各类信息引导学生加入到对艺术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中来,比如,在讨论戏曲面具创作的基本规律时,通过媒体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导学生对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得出面具创作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这一认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面具,在整个过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开发多媒体艺术实践功能。要改变欣赏课教学中单一地展示音像图片资料、边看边讲解的程式化授课方式,应该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艺术实践的环节。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亲自实践,动手画一画才能感受到笔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谐,才能明白构图的独特;拍过照片才能了解光线与色彩变化的微妙关系,等等。也就是说,艺术实践是欣赏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拍视频制作、卡通动漫的制作以及微电影的拍摄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媒体进行新的绘画、歌曲等作品的创作。这些实践活动巧妙地把学生的实践体验和鉴赏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对美的体验,激发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

三是,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其应用在课内外全面展开。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课多数为选修课,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时数都非常有限,只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应该让其在课外自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时空段,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积极开发多媒体技术,努力创建课外的艺术学习新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学习网络平台,将课程介绍,课件以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设置艺术论坛,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某些艺术问题展开讨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电子档案,既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够帮助教师公正地进行学习考核。另外,可以将更多艺术学科研究最新动向及当前流行的新艺术介绍等信息引入,让艺术欣赏不只停留在经典作品上,还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让学生打开眼界,真正爱艺术,懂艺术,学会用最美的心创造未来的人生。当然,还可以利用网络传递学生自己的文化艺术活动信息,比如社团文艺活动、专家讲座实况、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等。一句话,就是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让艺术学习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形成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实际的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2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在植物分类学当中,辛夷和白玉兰同属于木兰科。辛夷又名紫玉兰,它的拉丁名为Magnolialiliflora.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当中较为原始的科,在全世界大约有15属,230种,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的热带地区,我国有11属,100多种,其中的辛夷属高大乔木,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东部和西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及以南的各个省市都有人工栽培。辛夷是一种喜阳植物,耐严寒,自然生长海拔在300-1800米,种植处应该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在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至微酸性和壤土沙质壤土上生长良好,适应能力很强,丘陵、平地、山区和房前屋后也可进行一些零星地块的种植,但在低洼积水、土质黏重的地方却不宜栽种。辛夷的繁殖方式以种苗繁殖为主,以667平方米为单位,大概能种植110株左右,移栽时期可定为冬季到早春萌发前。实生苗在移栽过后五到六年时间开始开花,嫁接苗在移栽时间三到四年开始开花。在盛花期,每667平方米的辛夷可产花蕾200公斤到250公斤。在辛夷开始开花之前,树苗的行间还可以进行花生、大豆等的套种,还可进行旱半夏、牛膝、车前子和板蓝根等能够短期见效的中药材的种植,以短养长,提高种植效益。

二、辛夷的观赏价值

这树花开得很特别,灰白色的树干,开着满树粉粉红的花朵,在这粉红当中又透着微微的粉白,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朵静静绽放的巨大荷花。走近一看,六片的花瓣,每一片都像是一个微型的脚掌。金黄的花蕊像新酿出来的蜜,在幽香中渗着淡淡的清甜。人们常说,红花还得绿叶衬,但是它却独树一帜,连芽都还没冒出来就先开满了花。它总是从枝头到枝根,从树顶到树杈,由外向内,由上到下通体的开着花,热情奔放,从不遮遮掩掩。这就是辛夷。辛夷有着良好的观赏价值,在江油吴家后山和北川的药王谷中就种植了大片的辛夷林,其中江油吴家后山的辛夷林是全国最大的辛夷基地,辛夷树多达6万以上,占地7000多亩,树干最高的有30多米,树龄最长的达到300多年,直径最大的有1.4米,花径达20厘米。药王谷也是全国的辛夷三大种植基地之一,仅百年以上的辛夷树就有1800株以上。每年3到4月的辛夷花开季节,在辛夷林中,就像是置身于花的海洋,让人真正感受到世外桃源、人间天堂。

第3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欣赏;情感体验;感知;想象;移情;共鸣

1 概念

1.1 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主体(观众,读者)对欣赏对象(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由浅入深,情理结合,得到审美愉悦和陶冶。

1.2 情感体验

1)情感。情感是指对情绪的主观感受或主观体验,是个体对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2)体验。体验是个体亲身的体会、精微的体察,又带有经历的反省、察验和深刻的感受,它是主体独特的觉知,是心理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成分。

2 理论

2.1 艺术欣赏中的心理过程

艺术欣赏的审美认知过程,是按照“欲望――感知――想象――移情――满足”的心理模式来建构的。从这一心理结构可以看出,人的欲望是艺术欣赏的心理动因,人的感知、想象、移情、理解艺术欣赏的心理要素,人的满足是艺术欣赏的终结。在这一心理运动的感知、想象等心理要素在欲望的支配下,从欣赏对象中选择和捕捉与欲望需求相对应的审美信息进行交流和认同,使自我在心理上获得平衡和满足。作为艺术欣赏心理动因的欲望,主要包括求美欲望、认知欲望、情感欲望和道德欲望几种。

感知是艺术欣赏的基础。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说的是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器官的作用而发生心灵感应的。感受能力就是个体心灵对感性存在形式的外在意蕴的敏感程度,感受能力强的个体对艺术作品有着优越的敏感性,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深层意境。例如,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要求对音响、艺术组合、音乐形式的总体感觉良好;对视觉艺术的欣赏要求对审美感觉的整体把握,这往往构成直觉感悟的前导。这里的感受能力只是基于对象表层的心理活动,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在它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探知,从而发生第二信号系统连锁性的反应。这就是从感觉越入知觉的过程,个体通过自己的认知图式对艺术作品的各部分和属性进行整体的反映,在求索作品呈现的物态化意象的同时,通过理性的参与,获得艺术作品的内层意蕴的领悟。

想象和移情是对感知的升华过程,是艺术欣赏的关键。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以对作品的感知和作品本身内容提示为出发点,以个人经验为基础,把欣赏者的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统一起来,形成新的作品意象。移情是把自己对某事某人的情感转移到当前事物上来,善于移情的个体能够产生由联想到的经验诱生出的喜怒哀惧的情绪体验。这正是“一百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的心理过程使欣赏者的各种欲望得到了满足,从而使自我心理上获得平衡和满足。

2.2 艺术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1)情感体验的核心――共鸣

所谓共鸣,就是欣赏者在对欣赏对象的具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而深深地被欣赏对象所感动、所吸引,从而在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从情感、意志到思想达到了契合一致。这时,欣赏者与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同悲欢,共休戚。当我们把感知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某质上时就会唤醒我们的“预备情绪”,将我们引向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瞬息生活”,这标志共鸣情感的到来,达到了与艺术创作者的心境共鸣。欣赏者对欣赏对象进行情感体验时,必须达到某种程度的共鸣状态,才能获得对欣赏对象的深入把握和领悟,真正受它的感染。

(2)情感体验的主要方法

情感体验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即对客体内涵的充分理解,准确把握感知上的体验;二是建立在想象与联想基础上的体验;三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体验,要去寻求情感体验的依据,这种方法理性多于感性,有助于体验的深入和内涵的把握。

2.3 在音乐、文学、影视艺术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1)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共鸣的过程。可以说,音乐欣赏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再音乐欣赏中,作为客体的音乐作品将自身的感性特征呈现给欣赏者,以丰富多变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作为主体的欣赏者不断的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投放到作品中,用幻化的意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于是各种情感体验产生了。当我们听到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深沉回环的旋律,徐缓多变的节奏,仿佛是一位流浪艺人讲述自己的不幸身世,倾诉自己的痛苦和愤懑,当那种苍劲悲凉的音调和欣赏者的情感经验结合时,主客体情感迅速交融,而逐渐形成共鸣,于是,同情之心,反抗之情油然而生。而当我们听到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进行曲》时,紧凑的节奏,辉煌的音响,表现斗牛士埃斯卡米罗在热烈的掌声中入场那种昂扬的斗志和兴奋的神态,使欣赏者不自觉的感到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2)文学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具有七情六欲,接触外界事物必有所感,而有感必有吟,有吟必有情,这是自然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又因其强弱深浅形成不同的情感力量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以切实抓住和体验文学的情感,是文学鉴赏的核心所在。文学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来源于人的需要,人有三大精神需要,求知、审美、交往,文学欣赏活动是人的审美天性的一种体现,它有以下几种心理起因:自我认同的满足、现实缺憾的补偿、情感交流的合群、归属、自我价值的提升等。有了以上几种心理起因,欣赏者就会在文学欣赏中更易与作者产生某一方面的共鸣,他们的情感交融也使欣赏者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当我们读朱自清的《背影》时,通过对父亲爬月台时背影的描写,我们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期待以及恋恋不舍之情,从而想到我们的父亲,一种感恩、崇敬、甚至是愧疚之情油然而生;当我们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又被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而深深感动;我们会为宝黛之间的爱情扼腕,也会为岳飞精忠报国而感叹。正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体验和经历:爱情的温馨、离别的孤独、不幸时的忧伤愤懑,所以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很自然的找到了宣泄和共鸣。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使我们领略到作品的佳美,也使我们获得一种愉悦心神的精神享受。

3 结论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对艺术的欣赏即是通过欣赏者与艺术家的对话来达到二者之间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艺术作品的价值得以升华,也使欣赏者得到心灵的享受和慰藉。我们要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增加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以达到更好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杜书瀛.谈艺术欣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35(03)

[2]李亚娟.艺术欣赏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体验[D].优秀硕士论文.

第4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论文2000字(一):小学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学校进行管理时,要想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首先就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对教师进行激励机制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在本文中对现阶段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激励机制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14

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激励机制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认可,激励机制的实施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很好地将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并增强学校管理质量。在实施激励机制中要求学校要做到对教师利益的关注,充分将教师的潜力进行挖掘,有效地提升小学学校的管理质量。

一、小学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小学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制度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也应该进行提高。在进行小学学校管理时,大多数的小学还是在实现传统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来说,管理的决定权以及话语权主要还是在校长或者是学校管理层的手中,而教师只能在学校的要求下对教学任务机械地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制度过于死板苛刻,学生只能遵守学校的制度,并不能对学校的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民主性,而且这种管理方式还会影响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

(二)个人与团队间的冲突

在进行个人激烈以及团队激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并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会制定出导致个人与团队出现分歧的激励机制。一般在进行激励机制制定的过程中,学校会更重视对于个人的激励,对于团队的激励就显得并没有很重视。其实每个团队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成员所组成,在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地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这有利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让所有人更关注团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团队的利益。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

在学校进行管理时特别缺乏对老师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教师就会缺乏工作的热情。教师也不会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只是把对学生的教学当成任务机械性地完成,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地对待教育,全力以赴地进行教学,才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由此可见,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教学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管理的公平性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该将学校的管理放在阳光下。但是现阶段很多小学都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实施时,因为特殊关系的原因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这样激励机制存在的作用就被改变了,不仅不会对教师以及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二、激励机制的具体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激励机制,针对不一样的工作类型制定不一样的激励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进行激励标准的制定可以实现学校的管理民主化,让学校的管理层与教师一起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师的参与可以很好地实现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而且教师对于激励机制充分了解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并向符合激励标准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也要让学生参与激励机制的制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方向的明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感。同时也有利于每个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将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打造成优秀的班集体。

(二)有效平衡个人与团队

对个体进行激励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在进行班級管理时,对于表现好,而且班级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以及鼓励。对团队激励主要是对教师的整个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学的学校管理层应该合理地进行个人激励以及团队激励,重视对于教师个人的激励工作,重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教师团队的表现也要加以重视,利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学校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同时进行培养,促进学校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机制的公平性

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就要保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在对激励机制落实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教师以及学生都感受到制度的公平性,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愿意在制度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教师才能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

本文以激励机制为基础,对现阶段小学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为激励机制的实施提供参考性意见,将激励机制进行实际的实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教师以及学生感受到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从而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论文

摘要:在农村小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教育渗透,还需要借助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和热爱家园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将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小学教育,并借此丰富学生的艺术认知、强化学生的传统艺术感悟,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能力、素养和品质的完善。

关键词:农村小学;花鼓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054

花鼓灯是安徽省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并引领学生在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参与和实践中了解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进而逐步实现综合素养的完善。同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教育实施效果,教师需要详细分析花鼓灯在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并借助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将花鼓灯与教育实践巧妙融合,以期帮助农村学生在艺术欣赏、艺术参与和艺术展示中实现进步和成长。

一、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想要高效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传统艺术活动,教师需要详细分析和了解其与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首先,在农村小学中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艺术参与中建立个人自信。很多小学生缺乏个人自信心,但是经过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将在趣味化的艺术活动中建立活动兴趣,并逐步实现个人自信心的有效建立;

其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个人眼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教师需要借助传统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并借此有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多元的教育活动参与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眼界拓展;

再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在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中实现艺术素养的逐步建立。学生在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参与中将学会艺术表现的唱腔和动作,并在日复一日的艺术练习中实现个人艺术表现力的强化;

最后,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促使新一代中国建设者在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体验中建立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在艺术学习和活动参与中完成传统艺术形式的发扬和传播。

二、花鼓灯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应用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的教育融合不仅能够为小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为学生带来趣味化的学习内容。因此,如何借助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将成为每一位小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花鼓灯艺术认知:建立文化认同

为了对小学生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教师需要借助淮河沿岸流传千百年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讲述,并借助花鼓灯的艺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成艺术认识和了解。同时,经过花鼓灯艺术介绍,学生将对于这种安徽省的传统艺术形式产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艺术训练和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参与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学习之前,笔者借助花鼓灯艺术活动进行了艺术展示和介绍,并希望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活动参与兴趣。首先,笔者借助花鼓灯的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并希望学生在直观的艺术欣赏中建立兴趣。经过艺术欣赏,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家中看到过这种节目;有的学生说自己跟着奶奶学习过花鼓灯的舞蹈;还有的学生表示花鼓灯演员们的服装都很好看。笔者肯定了大家的看法,并进一步根据大家的兴趣进行了花鼓灯历史的讲述,以期帮助学生深入、详细了解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最后,笔者还借助花鼓灯中凤台、颍上、蚌埠等主要艺术门类进行了介绍,并借助不同门类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最终,学生不仅在活动参与中实现了花鼓灯艺术参与兴趣的建立,还在艺术学习中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初步认知和了解、实现了传统艺术文化认同的有效确立。

(二)花鼓灯艺术参与:提升表现能力

当学生对花鼓灯艺术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艺术学习活动的组织引领学生参与,并帮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认真思考、积极练习,以期逐步实现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同时,教师需要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并逐步帮助学生在花鼓灯的舞蹈、灯歌、锣鼓演奏与后场小戏中实现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

例如,因为舞蹈是花鼓灯艺术形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笔者在对小学生开展艺术训练时会首先借助花鼓灯舞蹈的动作教授和技巧传递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在教授过程中,笔者会借助“大花场”“小花场”“盘鼓”等部分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授,并逐步借助不同动作的要领、各个舞蹈动作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演示,以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艺术训练中逐步掌握基础动作。一开始,学生往往会对于动作理解有偏差。但是每一位学生都充满兴趣和积极性,并主动跟随笔者的讲述与介绍进行练习,最终实现了花鼓灯舞蹈基础的建立和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有效提升。

(三)花鼓灯艺术表演:健全个人素养

当学生在长期的花鼓灯艺术学习中实现了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艺术表演活動的组织请学生参与,并借此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表现与传承积极性、促使学生达成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承个人素养的完善。

第5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第6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xxt.net.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第7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为了使得调查研究更为有序、客观,论文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划分为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课程的教学评价四部分进行问卷问题的构建。在问卷调查中,在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中选取400名学生发放问卷,学生通过纸质问卷、电子问卷的填写来完成调查。在为期10天的调查结束之后,共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382份,问卷有效率达95.5%。在问卷调查结束之后,论文对于调查结果进行了简单分析,根据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学生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设计中,理论课程内容过多,对于舞蹈教学的实际操作内容涵盖较少,总体教学内容难度较低,难以提升。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缺乏统一、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部分课程内容不符合实际工作内容需要,难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上,学生指出,就自身的掌握情况来看,目前学校所安排的1周2课时,一学期24课时的教学时间较短,只能够满足学生“学”的需求,但是达不到学生“学会”的目的。在课程的教学评价上,学生认为目前专业舞蹈教学评价体系一元化现状严重,对于理论考试的重视程度过高,对于个人舞蹈能力、技能以及相关理论知识、音乐素养、舞蹈素养等考察不够,因而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2“以生为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

2.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设计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本身缺乏统一的教材以及成型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体系就更需要结合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认知和需求。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细化为如下几点:从课程学时进度的设定上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每周2课时,一学期12课时的教学时间不足,然而从每次教学2课时共一个半小时的总体时间来看,是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的各项具体内容的。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每次课分为热身运动、舞蹈理论教学、舞蹈时间教学、自习教学等,从单次学时来看是完全充分的,内容也是较为丰富的。然而,从周课次的角度来看,多数学生认为12周的时间略少,难以使得自身学到的技能、技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可以按照学校的学期计划,将12周的教学时间提升到18周左右,在后期学校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安排集中的培训、实习等,这样效果更佳。在课时这一方面,学生认为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可以模拟幼儿园教学的课时时间,目前课程的长度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合适的,然而与之后的工作可能难以对接,可以考虑将课时分为45分钟+45分钟的时段,辅以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2次幼儿园教学课的教学模块。

2.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选定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选定,这是一个查缺补漏,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机会。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注重舞蹈技能学习的内容比较多,然而对于形体矫正、均衡营养、艺术欣赏、音乐美学等与舞蹈相关的周边内容数量比较少。因而,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在专业舞蹈教学中增添舞蹈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健美教学等理论知识,同时要将瑜伽、芭蕾、现代舞、民间舞等元素糅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进行教授,使得学生在进行幼儿专业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对于舞蹈艺术欣赏的品位,同时能够将自身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提升未来从事幼教工作的水平。

2.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组织实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舞蹈功底等基础层面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一定是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不断重复,不向前推进,以几支舞蹈的教学代替全部的专业舞蹈教学内容。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待,实现分层教育和因材施教。对于男性学生,要选择颇有男性气概的拳类、操类进行教授,而对于女性学生,则要选择一般性质的,较为温柔的舞蹈进行教学;对于底子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编成组进行单独的、多次的重复教学,提升其能力以及对于课程的信心。

2.4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评价模式

在评价模式方面,专业舞蹈教学要加强对于教学组织实施的契合程度,有效地实现教学分层基础上的评价分层。“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重视的就是对于学生自身诉求的满足,从个人层面上获得的成功就是“以生为本”教学方式的成功,切不可搞“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地向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同时,在重视技能、技巧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舞蹈理论、舞蹈欣赏方面能力的提升,方能够形成科学的、激励高校的有效教育评价模式。

3小结

第8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美术教学;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不仅仅是融合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更是一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审视、创造、表达的过程。艺术个性凝聚着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对艺术的个人追求与梦想,它是美术作品的核心, 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艺术个性可以通过他们所接触到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艺术灵感高超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得到,绝不可能从业已僵化的课堂教学开始,如何指导学生从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练好艺术基本功、打好“个性”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现状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美术作品、实现审美的过程,是在学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对已经构思物化的意向进行深入感知、主动体验、创新创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之中能够充分为学生提供艺术作品选择与思考的空间,进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水平,帮助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前,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主要包括欣赏体验方式的个性化和创作情感表达的个性化,在这个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美术作品的表现张力,追求作品的形式感,特别是欣赏美术作品的形与色,在艺术技巧上停留大量教学实践,程序化地引导学生摹仿范本作品,缺乏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得课堂形式出现重形式(摹仿)轻内容(艺术个性)的稳定性趋势,使得学生的作品风格接近、机械刻板,缺乏艺术品位和创造性,表现出艺术个性的浅薄性和不稳定性。另一种表现为,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和当代美术作品时代精神的双重影响下,教师过分强调欣赏作品的物象,以理性化、客观化的思维语言表达美术作品的人文价值,学生潜在的艺术思维和想象空间受到压缩制约,同时这种课堂内容的相对确定性也违背了艺术创作需要审美直觉和艺术个性的一般法则。不可否认的是,美术欣赏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地位、教学设备、学校生源等方面相对欠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艺术个性的必要性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价值

“艺术创作就像科学发现一样,需不断地发掘新的创造性潜力。这种潜力包括创造性思想、创造性文献、创造性技法、创造性媒介,同时要研究传统艺术中的创造经验、技法与材料等。”①美术发展史的背后推动力量是弘扬艺术个性的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的自我个性张扬和执着创作追求,才使得艺术作品伟大存在于史册,才使得美术欣赏这门课程足够充实完整。艺术家成就高低与是否具有艺术个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具有艺术个性,也已成为衡量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术作品所凝练的艺术思想、审美艺术、创造性思维构成艺术家作品中散发的独特艺术个性。透过美术作品可以表达出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个性特征、生活情趣、学识天赋以及绘画造型、色彩把控、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内涵,这些均是艺术个性的表现。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艺术个性的意义

艺术个性体现在多样化的美术作品中,美术作品的多样性为培养艺术个性提供了沃土,在美术欣赏教学角度能够挖掘艺术个性、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结合自身所处时代环境对与自身生活体验从艺术构思、艺术表达、审美认识等方面进行的创造,都是艺术家个体体验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产物。”②一方面,欣赏美术作品的多样性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艺术是从大量的表象中以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提取素材,最终塑造出具体可见的美术作品。教师通过感性的认知深化,由美术语言想课堂语言进行转化,在美术欣赏教学这一过程中,艺术化思维方式的本质无疑是艺术的本质特性,作品表达的艺术个性越突出,学生感受到的艺术冲击力也越强,能够学习到的艺术个性也越多样化。另一方面,时展的总趋势带来美术作品的多样性,艺术个性也在时展中沉淀。现代科学为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带来诸多硬件方面的便利因素,而组织化、标准化的现代教学管理方式削弱了学生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意识到艺术个性培养对艺术作品生产力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具有培养艺术个性的教学理念。这样,美术欣赏教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创作多样化艺术作品的基石,让美术作品融合独一无二的民族意识和个人风格,透过艺术作品展现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为美术作品创作注入恒久的生命力。

三、美术欣赏教学中艺术个性培养的路径

美术欣赏的内涵已经逐步外延到如何以欣赏视觉艺术的形式表达广泛形象的能力,美术欣赏教学实际上已经成为具有创作性质的学科,其学科的创作性质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在它的创作中要求一切以人为本,以人的情感、智慧、技巧为基岩,我们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质量评价系统都应适应这个变化,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

(一)丰富美术欣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拓展,完善美术欣赏教学内容

美术欣赏课程中普遍存在解读美术理论和拓展美术实践这两个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仅需要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作品进行解读,以美术理论背景进行扩展引申,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还应该重点在对如何拓展思维、丰富创作时间、完善教学内容、突破艺术表现类型等方面着手。美术欣赏教学在引入美术理论时,最重要的是,不能将主流的、传统的美术观念控制学生的艺术思维,而要在课堂欣赏教学中将美术理论修养水平和艺术创新能力区别开来,在欣赏中完善补充各派别的美术理论,鼓励学生学习借鉴现代艺术,尊重学生的想象和探索,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美术欣赏理论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欣赏课程的美术实践时,需要脱离美术理论的局限性,突破美术理论的特定要求,以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打动学生,使得学生在创作实践因自我兴趣产生情感真实共鸣,提高美术实践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从材料、创作技法、表现形式等多方面改善美术欣赏课程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思考艺术传统的延续性和可行性,综合探索运用“写实、象征、形式技巧、主观表现、主体构成等五种类型的表现倾向”③。在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重点列出美术欣赏所给学生带来的、以及其他事物无法提供的审美价值,保持学生课堂状态精神愉悦,通过美术作品“艺术地”把握课堂世界――学生在审美享受的基础上已经逐步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培养艺术个性的角度与方式就是在美术欣赏课堂中潜移默化得到的。

(二)融合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美术欣赏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要遵循艺术欣赏的基本流程,应多以对话式进行情景模拟教学,营造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中感受、体验、欣赏到美术作品中的“美”,更重要的是融合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其一,从艺术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美术的艺术思维表现为对艺术形象有较为优秀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解读、临摹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作品,帮助学生拓展艺术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艺术悟性,将直觉思维能力和完全自我的主观意识充分表达出来,这也是学生艺术个性培养的过程。其二,从心理特征角度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探索创新,在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中鼓励学生自信的个性表现,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合理引导学生天然的激情和张力,挖掘学生自我发展艺术个性的潜力。其三,从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充分利用美术院校下乡写生、文化考察、社会采风、举办画展、书画展卖等富有美术院校特色的活动作为社会实践体验性课程” ④,使美术欣赏课教学从被动灌输过程变成自我理解过程,甚至可以使其为其他艺术门类提供艺术个性培养的手段。

(三)协调艺术的共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构建美术欣赏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对美术作品欣赏的价值判断,学生一般有强烈的主观判断,这与美术作品的质量、技巧以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程度关系往往不大。学生的价值偏向和思维方式影响了评价课堂质量标准的稳定性,这种艺术感受常常比作品更值得教师进行研究。因而,协调艺术的共性发展与个体差异,进而构建美术欣赏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很有意义。第一,厘清课堂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综合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方向、中观层面的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微观层面的学生主体这三个维度建立评价标准,特别需要注重的是系统应以学生为本,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二是完美和谐的艺术形式;三是清晰明确的艺术语言;四是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⑤第二,对评价的工具方法进行设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课堂欣赏的全过程,选择多样化的测评方式,如撰写论文、学术论坛、行为观察报告、小组辩论等,将过程评价与考核评价相结合,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第三,收集并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艺术个性培养的结果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仅包括课堂中的优势环节,也应涵盖被认为是教师教学不足的领域。根据这些不同层面的信息,清晰描绘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课堂的教学方式,明确美术欣赏教学的改进要点,采用激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艺术个性。

基于以上认识,美术欣赏教学中忽略艺术个性价值的相关问题,影响了学生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唯有重视美术欣赏教学的价值,改革构建美术欣赏教学的路径,才能启发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意强.艺术学科的三套车――在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上的发言[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4).

[2]吴波.浅谈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9).

[3]黄平.油画创作教学中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4]钱舒.高等美术院校通识教育浅见[J].新美术,2013(5).

注解

①曹意强.艺术学科的三套车――在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上的发言[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4).

②吴波.浅谈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9).

③黄平.油画创作教学中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9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