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沙盘;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9-03

沙盘游戏(sandplay therapy)是通过使用沙子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的基本原则在于最大限度地给人们以想象的自由,用象征性的意义来表达自己,最后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完成自我修复或自我成长。

一、沙盘游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在众多的心理学流派以及心理咨询方法中,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治愈的能力以及自我整合的趋向。许多研究也证明,沙盘游戏作为个体获得和表达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帮助个体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这是解决冲突、合作及其他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沙盘游戏还能帮助个体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沙盘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教育功能的综合活动,影响着个体情绪的发展、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及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理论基础,笔者认为,沙盘游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具有可行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沙盘游戏可以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采取团体沙盘游戏(Group Sandtray Play)的形式,能够在游戏过程中达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提高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效果。美国乔治州立大学博士陈越红老师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带领团队先后在都江堰幸福小区、绵竹紫岩小学等地震灾区为那里的孩子作了沙盘游戏,为灾区孩子的心理康复工作作出了贡献。2009年春季,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心理教育中心采用“越红沙盘游戏技术”首开全国先河,开展了第一期沙盘游戏心智成长训练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沙盘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改变习惯,发展自己,敞开心扉,悦纳彼此。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孩子自发产生的,这也印证了沙盘游戏的根本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2. 沙盘游戏使个体可以安全表达内心世界

对于个性内向、不善表达的在校学生,沙盘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用准确的词汇来形容自身的感受,而沙盘游戏的非语言性弱化了文字符号的传递,能更为直观地投射儿童的内心反应或创伤世界。此外,对于青春期叛逆少年或性格自闭的学生,沙盘游戏都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3. 沙盘游戏适合家长和教师

沙盘游戏适合的对象范围宽广,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除了采用个体沙盘游戏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外,还邀请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亲子沙盘游戏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成员关系,促进成员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尤其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积极作用。师生互动的沙盘对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有着明显的效果,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4. 沙盘游戏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继续使用自己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的得心应手的技术。沙盘游戏弥补了许多治疗方法的不足,如完形技术、心象法、身体活动法、认知重建技术、艺术治疗以及催眠技术等治疗方法都可以和沙盘治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图1 学校沙盘游戏功能室设置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沙盘游戏,“积极关注”和“全情鼓励”都是辅导员要主要采用的教育方式。

图2 以“积极关注”及“全情鼓励”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关注: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被关注、被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当一个人被关注的时候,自尊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认为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重要。

“积极关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积极主动关注”,另一层意思是关注对象“积极的部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独特的地方,需要被他人发现。如果学校能把这些积极的方面当成种子耐心地培养,学生便有了自己成长的力量。当一个学生被如此关注时,便能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价值。

全情鼓励:与我们平常说到的“鼓励”涵义稍有差异,这里的“鼓励”是指看到对象身上的潜在特质,或者说从对象的行为中发现了对方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方面的潜在特质。而表扬则是以表扬者的价值观为标准,受表扬的对象会形成外化的价值标准。对学生来说,当形成外化的价值判断标准时,他内心对自己的评价就不容易获得一种恒定性。

因此,沙盘游戏可以让个体觉得自己被认可、有价值感,从而提升自尊。能帮助学生按自身具有的特质、潜能、兴趣、爱好去发展自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沙盘游戏个案

基本信息:小轩(化名),男孩,8岁,泡桐树小学二年级学生。自入学以来,全班学生都在慢慢地疏远他,以致于现在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和他玩。班主任很着急,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小轩在班级里无法与他人沟通,行为怪异。

第一次沙盘(2011年3月15日)

第2篇: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正向中小学生侵袭。北京师范大学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5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的16472名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20.6%,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7.3%。沉迷网络、性格偏激、低龄犯罪……极个别孩子的极端行为不时敲响社会警钟,值得我们深思。

俗话说,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纳入中小学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够。比如,师资力量紧缺,专业教师不够,外行兼职来凑,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方式偏差,从书本到书本,就理论谈理论,没有什么针对性;目标导向不明,考核指标不完善,育人效果难落实……问题根源在哪?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老师对学生只问考试成绩好坏,不管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补课”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学校、家长、社会携起手来,本着素质教育的宗旨,精心煲一份“心灵鸡汤”,让中小学生带着阳光般的心灵健康成长。

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

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一些幼儿园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问他们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家庭教育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有效管理

日前,广西某高中多名高一学生因没有参加学校例行的跑步训练,被政教处副主任处罚,要求他们在操场爬行。无独有偶。前不久,厦门市世平学校6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因在午休时“跑来跑去”,被班主任下令分组互打同学耳光。这两起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热议。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总会有学生不守规定与制度。然而在今天,在社会各界对学校和教师有很高期待的情况下,一旦学校和教师对违纪犯规的学生处理失当,就会引起学生、家长以及网络舆论的高度关注甚至不满,这给学校日常管理的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这两起事件不仅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敲了警钟,也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管理。

教育中的惩戒绝不等于单纯、粗暴的体罚,不能是伤害,更不能是虐待,而是要通过合适的惩罚,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并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在实施惩戒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法,惩戒处理得当,既能达到惩罚的初衷——教育学生,又不对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构成侵犯,让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国际上看,在美国的家庭或幼儿园中,有一个人人知晓的词叫“time-out”(暂停)。如果孩子犯了错,警告、提醒后仍然屡教不改,家长或老师会把孩子抱到一旁,让他们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几分钟以后才能得以继续。在英国、日本的中小学,则有让违纪违规学生面壁思过的禁闭室。

可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只要真的想办法,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好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惩罚。

淡定对待大学排名

日前,一家大学排名机构公布了今年亚洲大学排名,香港科技大学再次“打败”香港大学,成为亚洲最佳大学。而连续两年排名下跌的香港大学则表示,并不为排名担忧——

现在,提升排名成为很多大学校长的共同目标,大学排行榜已影响到一些高校的战略规划。但同时,大学排行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单纯对排名位置的追求,可能导致大学行为的异化,偏离其正常轨道。排名还将所有大学都置于一个模子中,不利于高校的多样化发展和展现高校活动的复杂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审视目光下,在笔者看来,淡定对待大学排名下跌的港大,对内地高校有着多重反思和纠偏的价值。

毫无疑问,大学排名靠前当然值得欣喜,意味着可以赢得社会、家长乃至大量投资者的青睐。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一味沉湎于排行榜上位置的上升,不仅降低了排行榜的价值,而且是大学非理性对待排行榜的表现,长此以往,所谓的排行榜必将失去意义。

就港大来说,面对排名下跌,首先承认了排名的价值——“校方更多地会关注排名榜中个别参考因素对大学的发展有何指导作用,然后进行一些参考”,进而提出了理性的对待方式——“港大在学术文章引述的一项中,得到的分数较高,这证明了港大的学术研究是得到肯定的。”这无疑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和效仿。

第3篇: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左邻右舍家里条件都较好,左邻的三爷(爷的大弟弟,排行第三)是退休干部,右边的堂叔一家都是乡村教师,吃“国家粮”的,唯独家父、家母是纯粹的农民,横向比较,差距是明显,低人一等似的,于是不服,从小也给自已埋下要吃“国家粮”的原始家庭梦,现在这个梦是多么的可笑!

大概是小学二年级的样子,正是双抢(抢收抢种水稻)过后不久,某天,母亲在屋前坪上晒稻子,太阳也很给力,那天早上,我向妈妈讨要几分钱,以便在学校里可以买冰棍吃,因为其他同学买冰吃,也许是攀比心理使然。妈妈起初不同意,不知是她在为自己囊中羞涩开脱,还是在进行健康教育,总说吃冰没什么用处,要多吃饭,其实那时候饭也只能勉强充饥,月底总是盼望生产队分粮。那天也不知怎的,我算是铁了心,要几分钱买冰吃,可是妈也是执着不肯。眼瞧着上课的时间越来越近,还要走二十来分钟的乡村路,我又赖着不走,妈妈也急,但还是不肯妥协,邻居的三奶奶看了后,也在劝妈妈:“你嫂子也是,崽要几分钱就给他吧!”妈妈也犹豫了好一阵子,最后歪着身子,无奈向自己的表袋中伸去。

那年月流行裤子头边上设一个装手表用的小型口袋--表袋,那时手表也算奢侈品,有点类似早几年的手机,不是人人都可以有的。妈虽没有手表,但那时的裁缝师都会把这些功能区备齐,妈妈为了不让表袋“空巢”,于是让钱袋占于此处。

不知过了多久,妈妈才从表袋里掏出一个小塑料袋,塑料袋装钱好像也那时流行,而且是折叠好几次的,妈妈层层剥开袋子,然后才从里面取出仅有的四枚1分硬币 ,整齐地排列在手掌中。至今历历在目,也不知她收藏有多久了,还带有愠气地说:“给你!”此时,我发现她眼眶有些湿润,而且手不久在鼻下划过。我知道,她好像有些难过,面对自己孩子的需求,总是要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最后才“横”下心。

第4篇: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一、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会利用班队课和晨会时间让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文明语言、文明行为等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文明、有礼貌、爱师长、爱学习、互相友爱等行为习惯,树立人人争做合格小学生的意识。加强学生队伍的管理,包括排队做操、排队上、下楼、排队吃饭、排队放学、排队集会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的准备、上课集中精神听讲、自觉完成作业等。

二、循循善诱,做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由于“问题生”往往和老师有隔膜,存在抵触或逆反心理,所以一定要注意技巧,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充分尊重爱护学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第二,要注意表扬和批评的艺术。对学生宽容但不放纵,严格但不苛刻,这很重要,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容易自卑,孤立封闭自我。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愉悦成功感和被人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上进的源动力。

第三,要为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和班内任课老师及一些优秀生协调配合,让他们多关心、指导,帮助他们战胜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同时,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做好坚强的后盾。

三、认真上好每一节德育课。

积极参加每星期的德育教研工作计划,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主题班队会,上好每一节德育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真实的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协调与家长的关系,开好家长会。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在校外,我会经常和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优缺点不夸大,也不缩小,采取与家长共同研究和商讨的态度,争取和家长配合,推动家庭和校外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家长会中可以打破以前老师说学生听的模式,家长可以谈谈教育的心得、心中的疑惑,学生也可以说说自己学习的心得、自己的感受,做到人人互动。

五、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的结合,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六、加强班干部培养工作计划。

培养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会经常研究班干部状况,对只有热本文 来源 于贵 州学习 网 gzu521.com 情但不会工作的,就既交给工作又教给方法,对有工作能力,但怕耽误学习,影响学习的,就对他们进行为同学服务的思想教育,对骄傲自满,办事不和同学商量,就对他们进行平易近人方面的思想教育,使他们不脱离同学。

本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九月份主题:行为习惯礼仪月

1、组建班干部,宣布其职责,实行轮换制度。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3、开展“感谢敬爱的老师!”主题活动。

十月份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月

1、开展“庆国庆,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2、保护校园,进行爱学校的教育。

3、提出保护环境,爱护校园,捡拾白色垃圾。

十一月份主题:安全教育宣传月

1、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2、文明礼仪继续教育。

3、开展“行为习惯我最棒”主题活动。

十二月份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月

1、组织观看“心理健康”讲座,参观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

2、开展“自护、自理、自强”主题活动。

3、开展“心理直通车,快乐畅谈”主题活动。

元月份主题:复习迎考动员月

1、开展“迎新年,庆元旦”活动。

第5篇: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各位家长,各位同学晚上好,

首先要谢谢各位同学认真、精彩的表演,也感谢各位家长认真、安静的观看。

今晚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开讲之前我要和家长分享一个我每天上课时都会遇见的问题——“老师,我的铅笔断了”“老师,我没有练习本”。在此,我想请教一下大家,当你面对一个七、八岁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会怎么处理?

当我第一天遇见这样的学生时,我会帮他找到一支新铅笔,可第二天,第三天……一个学期过去了,当我再面对这个学生时,我给了他们不同的答案。老师给你三种解决的方法:第一种,向你周围同学借削笔刀,重新削一支铅笔;第二种,向你周围同学借一支新铅笔;第三种,走到讲台前拿一支备用铅笔。而当我把方法提供给他们时,有些同学仍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第二件事情是昨天学习“背”这个多音字,当我把两个读音写出,同学组词背包和背书包区分时,让学生思考两个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回答是读音不同。

我觉得,这两件事情应该引起我们所有老师和家长的思考和反思:为什么进入一年级这么久我们孩子还学不会动手和动脑?或者严厉一点说,为什么本该最好问个为什么的孩子在课堂中却沉默起来了?

所以,今天我们家长会的主题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鱼吃,不如教会他们钓鱼的方法。原因很简单,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不可能陪伴他们一生,帮他们解决困难,与其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是什么,不如教会他们自己去认识世界。今晚,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一个教育想法就是能力大于知识。

这是我节选的小一至高三心理、生理特点及学习特征的小学部分

小学一年级 生理特点:

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我们主要从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和孩子相处,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特征:以适应为主,告诉孩子什么是学习。知识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 生理特点:

个性差别大,二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沟通: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特征: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

小学三年级 生理特点:

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沟通:孩子普遍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我们要注意并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垫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 生理特点: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沟通: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生理特点:

出现变声现象,男孩会很明显,变声期经常会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沟通: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需要在这一年考取,奥数和英语更是重中之重,开始关注小升初动向。

总述:小学一至五年级,这些年级的特点是学校的学习任务不重,课内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一些课外的课程(比如三一口语,奥数等),为小升初做准备。

这学期我和孩子们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件利用晨读和午诵进行大阅读。这个大阅读有两大,一是容量大,本学期诵读篇目为语文课本、《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闪闪银河》《春天的声音》《小葵花》《拼音报》;一是内容大,内容包括古经典,新儿歌、童谣以及中外著名故事等。其目的是通过大的阅读量和形式多样的阅读内容,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拓展自身的识字量,这也与低年级语文课程的要求相符,就是多认少写,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件事情是走出校园《老师,我们去哪儿》。这学期我与家委会成员策划了一系列主题的课外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类—走进临沂电视塔;情感类—清明节我为烈士献束花;人文类—我爱大自然,瓜果分外甜;技能类—六一儿童节,我的舞台,我的秀;每月一个教育主题,与单纯的出游不同,针对这些主题我们策划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出游前期预习了解旅行地的相关知识,出游参观时会有与主题活动有关的试卷需要学生完成,出游参观后期作业,一幅画、一段出游感悟等;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认识,学习是一件时时处处的事情,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交给孩子们与人相处,解决问题的能力。

韩愈《师说》中说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以往我们太看重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他们实际上可能会成为什么。我认为现代的老师不仅仅是传播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为应对变化迅疾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一根拐杖,而是教会他们走路,用他们自己的双脚走出一片天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世界。

本学期注意事情: 接送孩子,请在校门护栏两侧停放车辆

不带玩具和零食到学校

不带零花钱到学校,也不在校外买零食

一周中周一、二、四、五穿校服戴红领巾,周三穿荧光服

值日生实行隔周值日,周五为自觉劳动日

第6篇: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工作 心得感受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润物无声的耐心,离不开教师静候花开的决心。尤其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他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老师、朋友、妈妈,甚至是法官,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角色,都是源于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一、关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

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爱无私而又严格,班主任的爱高尚而又令人敬畏,这种爱里,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蕴藏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期望。因此,班主任老师要拿出十二分的真心,去呵护自己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即使是老师的批评与斥责,他们也会甘之如饴,欣然接受。

比如在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一个借读生,通过谈话我了解到这位学生的自尊心极强。他是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回家,偶尔回家一次,会想办法满足他各种需求,因此,他在物质上的要求几乎没有被拒绝过。但其实,这位学生看起来外表风光,内心却极其脆弱,他本身具有的上进心早就被别人的贬低、自己的倔强所掩盖,尤其是在原来的学校,他经常因为违反学校纪律被老师批评,因此内心对老师具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开始的时候我没有理他,但没两天他就开始生事。在我的课上,我看见他与别人交头接耳,虽然我没有点名,直接用语言提醒,但是没想到他却直接打断我的话:“干嘛?我说话关你什么事?”他的做法让我大吃一惊,我没想到他会如此大胆。下课以后,我找他谈话,没有狂风骤雨,只有心平气和。很明显,我的“不批评”也让他出乎意料,就这样,我消除了我们之间的火药味,用真诚的话语感动着他迷茫的心。从那次以后,他收敛了自己的“霸气”,变得“柔顺”多了。

由上可见,有时候班主任的苛责和批评可能会将矛盾激化,与教育效果背道而驰,得不偿失。只要班主任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真情,拿出自己的耐心,回报班主任的将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二、倾听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作为班主任老师,要知道学生的欢乐与忧愁,明白学生的成功与困惑,要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最亲密的心灵的交流。

记得我们班有这样一个男生,他好像对什么都不在乎,这让我感到很头疼。为此,我找他进行了多次谈话,想了解一下他的内心想法。但是他始终不愿意说什么,将我拒之于心门之外。过了一段时间,他却自己找到我:“老师,我心里很难受,你能帮帮我吗?不过老师,这个秘密只能我们两个人知道。”我看着他的眼睛,轻轻的说:“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不跟我f。”接着,我看见他的眼中闪着泪光。原来他的父亲在他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爷爷奶奶很心疼他。直到小学二年级,他才随妈妈一起生活,可是妈妈有了新家庭,还有了一个妹妹,妈妈又爱唠叨,在生活中与母亲的矛盾越来越大,总觉得妈妈不喜欢自己了。现在他又回到了爷爷奶奶身边,但是还是很想妈妈,可是妈妈又……我在倾听的过程中,没有插话,更没有打断他,只是听他说,我从始至终一直看着他的眼睛,温柔而又真诚。说完后,他明显松了一口,心情也变得平静了。

之后,为了不影响这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与他的爷爷奶奶和母亲进行了多次交流,对该生进行了耐心的引导,我发现他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论是上课还是课外,都变得积极主动了。

三、欣赏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关键

当面对学生的不足,更需要班主任老师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关爱之心来触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要欣赏学生,赞美学生。

比如我班的学生王某,平时自由散漫,缺乏上进心,自信心不强,导致学习成绩很差。但是经过与他的谈话我了解了他在小学的情况,他也曾参加过学校的演讲比赛,还获过奖。于是我抓住他这一优点,利用周会的时间,让他在班里进行演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的演讲结束以后,我还让学生对他的表现进行了评价。在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赞美声中,他又找回了曾经的自信。自此以后,大家又可以看到他昂首挺胸的身影。

四、感化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根本

感化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根本,而感化学生的最佳途径就是教师的爱与真情。每个学生的内心都藏有一处柔软,就像娇嫩的花朵一样需要人们的呵护。

有位学生叫刘某某,他的行为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他不会犯什么大错,只是迟到、旷课,但是作为教师,我深知这些小陋习也会给他带来大损失。因此,我利用课余的时间找他进行谈心,还曾经去他家进行家访,遇到下雨天的时候会借给他一把雨伞,在生活中处处关心他。学习上更是如此,只要看到他有一点进步,我就会在班里对他进行表扬,渐渐地,他不再迟到了,逃课的次数也在减少,跟我变得也比较亲近。可见,我用自己的真心、行动感化了这位学生,让他的学习和生活回到了正轨。

我们的学生就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需要老师的真爱之水去浇灌。老师们,请捧起真爱之情,乘着欣赏之风,燃起自信之火,使每位学生都徜徉在老师的爱心中,沐浴在老师的关爱中,在老师的期望中静静地绽放!

【参考文献】

[1] 於秀兵. 基于生本管理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探讨[J]. 教师,2015(26).

[2] 李萍. 浅论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留白”艺术[J]. 基础教育论坛,2015 (28).

第7篇: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当前,一些心理问题在普通中小学已不鲜见,对存在着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已成为中小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中小学(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心理辅导室往往难以满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开展班级个别心理辅导就成为了众多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是班级教师(通常是班主任)在班级环境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中小学生消除一般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对于缺乏心理辅导(咨询)专业训练的普通教师而言,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难题在于:第一,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基本思路如何把握?第二,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时,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是什么?本文将结合案例(为了简洁地说明班级个别心理辅导原理,本文选用的是小学生案例),谈谈对中小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班级个别心理辅导六步法。

【案例】

小丽,小学二年级女生。一天中午,小丽的班主任和学校德育主任一起到校长办公室向校长诉苦。德育主任说:“校长,我们遇到一个‘奇葩’的小女生。不管是班上同学还是科任老师,只要小丽觉得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不如她的意,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操起课桌椅就砸人。班主任不管是批评、惩戒还是其他办法都治不了她这毛病。全班学生的家长一致要求给她转班。您是校长,水平比我们高一些。我们只有把她交给您,您看怎么办吧?”

第一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正确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起点。这一步骤的专业意义在于,通过评估才能确定学生应该接受的心理服务类型,进而明确帮助学生的最恰当的服务主体。

班级教师要对学生作出评估,必须掌握两个方面的知识。第一,如何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第二,如何判断学生心理偏差的程度?

有研究者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即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能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即喜欢自己担负的学业和工作任务,能在学习和工作等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积极地适应环境变化;能面对自己的成长变化,学习调整自己;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过分焦虑不安和颓废丧气,具有一定的挫折容忍力[1]。

以此标准衡量小丽,她在面对小的挫折方面表现出很低的容忍力,并且有言语和行为方面的攻击,可以初步判断她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是不够健康的。那么,这种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不是属于心理偏差呢?如果属于心理偏差,那么小丽的心理偏差是不是非心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帮助改善的呢?这需要运用心理偏差的程度划分方面的知识才能作出回答。

心理偏差是指学生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自己而妨害其生活适应的心理状态。从观察指标上来看,心理偏差的判断需要满足三项指标:一是行为异于常态;二是给自己造成痛苦;三是影响当事人的社会功能,如生活功能、学习功能、交往功能等。如果只是行为异于常态(如素食)而没有给自己造成痛苦,也没有影响当事人的社会功能,则此种行为并非心理偏差的表现。

对照心理偏差的条件,不难发现,小丽作为小学二年级女生,表现出的攻击,是异于常态,给自己带来痛苦,同时也影响着自己社会功能的行为(全班家长要求其转班)。因此,可以判断小丽是存在着心理偏差的。

傅安球[2]将心理偏差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等几大类。其中,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偏差,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即常为一定的情景所诱发。由此可见,一般心理问题在每个人的某一时刻、某一情景下都可能发生。中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更常出现一般心理问题,通过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是可能消除的。

而其他的心理偏差都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持久性,与一定的情景无必然联系。对于除一般心理问题以外的心理偏差,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是心理治疗师才能处理,学校教师既无能力也无权限处理心理障碍。

根据心理偏差的分类,不难发现,小丽的攻击常发生于其个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之时,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其攻击的诱因。由此判断,小丽的心理偏差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应该纳入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服务范畴,即帮助小丽的服务主体是教师。

第二步,探查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

不同的学生出现同样的异常行为,其背后的心理问题可能是不太一样的。这就好像不同的人都有发烧症状,但导致发烧的原因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只有找到导致发烧的病灶并对症下药,才可能消除病灶、退烧成功。探查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异常行为表现,定位现象背后的心理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透过心理异常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为后续即将制定的辅导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现场观察是探查学生心理问题本质的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班级生活与学习的真实状况,特别是心理问题发生时的具体情境,从而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具体诱因。本案例中,校长通过与班主任和德育主任的对话,对小丽的情况进行了探查。

【案例(续1)】

校长问:“小丽的行为多长时间发生一次?你们了解每次发生极端事件的全过程吗?”

班主任说:“基本上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比如:玩游戏时,小丽要按她的规则进行,别的同学不同意,她就骂别人甚至打别人。再比如,上课时,老师点别的同学发言,她举了两次手都没点她,她就烦了。”

校长继续问:“你们问过她为什么要这样了吗?”

德育主任说:“问了!她说,谁让他们不听我的,那我就要打他们。”

校长又问:“你们认为她打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通过探查,校长认为,小丽打人的行为一般都是在其个人需要没能得到即时满足时发生,这反映出她在控制情绪以及用合理方式表达自身诉求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增强其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学习合理地表达诉求,是个别心理辅导的重点。

第三步,确定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

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指班级教师对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辅导后,其一般心理问题的改善效果。这里的效果不仅是指偏差行为的量的减少,同时也包括学生因一般心理问题而受到影响的那些社会功能的改善状况。以案例中的小丽来看,在确定其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时,就应该既包括攻击的减少程度预期,也应该包括情绪调控水平提升、合理表达诉求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同伴群体对小丽的接纳度。

为了充分发挥辅导目标对教师辅导过程的价值导向和即时激励作用,在确定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时,必须遵循以下两项要求。

第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班级个别心理辅导不是给学生治病,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在确定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时,首先要明确使学生发展积极心态,促进其健全人格养成的长期目标。唯此才可避免一种危险,即教师用非常手段消除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却给学生制造出新的心理偏差。

第二,在明确短期目标时,在表述上要以受辅导的学生为主体,用可观察、可评估的指标对目标予以具体体现。只有这样,班级教师才能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与短期目标进行具体对照,从而对辅导效果作出可靠的判断。

本案例中,校长为小丽确定了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

【案例(续2)】

小丽的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

(1)短期的消极行为改善目标:完全消除肢体攻击,一周少于两次语言攻击;

(2)短期的积极行为达成目标:在班级活动中能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3)长期的发展目标:能得到一半以上同学的持续接纳。

第四步,分析学生拥有的积极资源。

在确定了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用什么力量来帮助小丽改善自己的问题。在一般的教育情境下,教师比较习惯用“耳提面命”的外铄力量帮助学生矫正行为问题,但对小丽这样有着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却适得其反。伊根(Egan)认为:“咨询师可以帮助当事人认识到他们未能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机会与潜能,赋予其力量。”这一观点对教师开展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启示是,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拥有的各类积极资源,并组织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内发力量(相对于外铄力量)去克服自身的一般心理问题。

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学生所拥有的积极资源呢?

第一,动力资源(想干什么)。是指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启动和维持作用的资源。如学生的个体需要、行为动机、价值观等。

第二,能力资源(能干什么)。如多元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中的一种或几种、生活能力以及某些特殊能力等。

第三,家庭资源。如家庭气氛,家长的爱,家长的文化层次、性格特点等。

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小丽具有的内在积极资源包括以下方面。

【案例(续3)】

(1)动力资源:小丽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接纳和尊重。

(2)能力资源:小丽独立生活能力强,基本上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自己完成。

(3)家庭资源:小丽的外婆是个好强的老人,特别不希望听到别人对她的家人、家庭的贬低。

以上对小丽的积极资源的分析,将对后续辅导产生关键作用。

第五步,拟定辅导行动计划。

辅导行动计划是在完成前面四个步骤的前提下,为具体的辅导过程绘制的路线图及相应环节的策略选择,对辅导者具有过程导向和效果反馈作用。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行动计划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以发挥心理辅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良好的辅导关系并不是指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而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即相信教师能理解自己,同时相信教师能帮助自己产生好的改变。概而言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一种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和能力上的双重信任状态。情感上信任,学生会趋向教师;能力上信任,学生会与教师合作。

环节二:在调动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师生共商辅导目标并订立契约。

低年段小学生的辅导目标比较简单,契约一般不必书面化。

中年段小学生的辅导目标可以长期与短期两类目标并重,契约可以简单书面化。

高年段以上的学生,辅导目标必须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重,契约最好书面化。

环节三:选择恰当的活动载体。

此环节的辅导关键点是,一定要从学生的积极资源出发,选择能利用其积极资源克服心理问题的活动载体。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以下四种策略巩固辅导效果。

(1)注意及时反馈。即对学生的积极变化用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激励良好行为的反复出现。

(2)关注积极变化。学生的问题行为在辅导过程中继续出现是正常现象,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积极变化。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如对自己或同伴的伤害性事件),可用暂时搁置的方式应对。

(3)注意表达信心。教师要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表示充分信任,千万不可用消极定论使前期的辅导工作功亏一篑。

(4)注意资料积累(成长记录袋的运用)。教师要对辅导过程中学生的积极行为表现进行具体记录(日志或图片方式均可)。资料积累既是对辅导效能的评估依据,也是建立辅导信心的可靠手段。

第六步,实施辅导活动并评估阶段性进展。

此步骤的实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资源,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二是只能在达到前一环节目标的情况下,才能进入下一个辅导环节。

【案例(续4)】

环节一: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周一上午,下了第四节课以后,校长来到小丽的班级。问:“同学们,谁是小丽啊?”

学生们听到校长问起小丽,立刻争先恐后地向校长介绍并用手指向小丽。个别学生还起哄说:“哈哈,校长来批评小丽了!”

小丽戒备地看着校长,手也攥得紧紧的。

校长慢步来到小丽跟前,笑着说:“哦!你就是小丽啊!听说你的独立生活能力很棒,自己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我邀请你今天中午帮助我整理办公室。你愿意吗?”班上的学生尤其是小丽都愣住了!

很快,小丽回过神来,使劲儿点头并连声说:“真的吗?我愿意!我愿意!”

校长接着说:“那好,一会儿吃完饭以后,你就到校长办公室来,我等你哟!”

校长走后,小丽骄傲地对同学们说:“校长不是来批评我的!她是来请我帮忙的,没有请你们!”

就这样,从周一开始,连着五天,小丽中午吃完饭以后就到校长办公室整理内务。她的优势得到展示,自尊心得到很大满足。

【案例(续5)】

环节二:订立辅导契约

从周一到周五,小丽每天中午都到校长的办公室来整理内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校长没有询问小丽攻击同学的情况,只是真诚地表达对小丽生活能力的欣赏。

周五,小丽忙完以后,校长说:“这个星期有你帮助,我的办公室整洁多了,好多人羡慕我的办公室呢!”说到这儿,校长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听她说话的小丽。

发现小丽正专注地听着,校长继续说:“我从你这儿也学到该怎么整理内务了!下个星期你不用每天中午来了,我自己也学着整理一下办公室。你每周三中午再来帮助我,也顺便检查一下,看我整理得好不好吧!”

听到这儿,小丽急了,说:“校长,我喜欢给你做卫生。”

校长笑了,说:“我知道啊!可我不能老是依赖你啊。下个星期三,你再来吧。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小丽连忙问:“什么要求?什么要求?”

校长不急不缓地说:“校长不希望还没到星期三,就有同学或老师跟我说,小丽没你说的那么棒!她连自己都管不住,哪能管好卫生呢?”(口头契约)

小丽听到这儿,立刻保证道:“校长,不会的!我保证可以管好自己的!”

【案例(续6)】

环节三:选择恰当的活动载体

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小丽每周三的中午都准时来到校长办公室,“检查”办公室内务。在这个过程中,校长把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的小丽在情绪控制以及与同伴交往的情况,用肯定、激励和欣赏的话语方式,不经意地向小丽表达。同时,还嘱咐班主任把小丽的进步及时向其家长通报。

三个星期以后,校长问小丽:“小丽,你觉得校长内务整理合格了吗?”

小丽笑了,调皮地说:“校长当然合格了!”

校长接过小丽的话说:“那我以后要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整理办公室了!”

小丽着急地说:“校长,那你不要我来了吗?”

校长说:“不是啊,如果我遇到新的麻烦,还是会邀请你的。不过,还是那句话,我不希望听到别人说校长看错了人哦!”

小丽依依不舍地说:“校长,那我想你了怎么办呢?”

校长说:“是啊!小丽要想我了怎么办呢?”说完,从抽屉里拿出一块普通的橡皮递给小丽,说:“这样吧,校长把这块橡皮送给你,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橡皮。橡皮就是我,我就是橡皮!”(这是行为控制的提示物)

小丽高兴地接过橡皮,开心地咧开嘴笑了!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小丽的攻击得到明显的改善,辅导的积极效果得到了长时间的保持。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傅安球编著. 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Gerard Egan著,郑维廉译. 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第五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

第8篇: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经历;体验;做数学;和谐发展

1. 教学案例 案例一 听一节农村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随堂课:五十有余的老教师沉着从容。根据教材编排,引导学生看课本,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克与千克的大小,以及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在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口的教学下,学生边听边说,整节课还算顺利,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似乎很令人满意。可在接下来的达标测评中,却出现了教师不想看到的局面:教师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的体重,有学生说500克、800克、1000克的,显然这样的结果不能让教师满意;教师比较民主的让学生接着说,一名学生说自己体重3000克时,我听到班里异口同声地“哇”了一声。从这一“哇”声中,我体会到多数学生对这名学生说的数量感到太大,好像3000克这个数太重了。从学生们的这一表现,我感到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并没有真正形成克和千克的正确观念。

案例二 2005年5月1日,我有幸在郑大学习堂举行的“全国青年教师个性课堂教学大赛暨名师大课堂数学教学观摩会”上,听浙江温州谢作长老师的《升和毫升的认识》一课。谢老师以动画创设情境,从儿童喜爱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感冒服药引出升和毫升;继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拿出自带的矿泉水和饮料瓶,初步感受升与毫升。接着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利用量筒、量杯、注射针管等教具、学具,由1亳升、10毫升、100毫升、1000毫升再到1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时地观察、测量、闭眼感受、倒饮料、喝饮料,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活动、游戏、探究、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好像都是在玩,而教师的也不像平时授课那样讲得透彻,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人难以把握。可通过检测发现,不管是选择正确的单位填空,还是估计某一物品的容积,学生的回答都让人十分满意,说明学生对升和毫升形成了正确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适时渗透了思想教育,如通过献血200毫升等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不能过量喝饮料进行合理饮食的健康教育等,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 对比与思考 内容相似的两节课,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差别悬殊。《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中,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听得认真,却没有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升和毫升的认识》一节中,在教师的引导中,师生互云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玩”得很开心,形成了正确的容积单位的观念,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都获得较大发展。

通过对两节课的对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为:在这种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变“教数学”为让学生“做数学”,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在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1 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做数学”提供空间与时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在一节课中往往看中的是显性的、外在的结果,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对于隐性的、对学生终身发展起作用的内在目标的关注不够。导致不少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以自我为中心,把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力求讲深、讲透,留给学生的时间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机械模仿练习,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就像《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教师注重的是记住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记往它们之间的进率,而对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它们的质量观念的目标认识不够,不能放手让学生在掂、估、测、再掂、再估的过程中建立观念,导致学生只会识记,会许能做题,但与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学生就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在过程中体会知识,同时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水平低,已有知识经验少,在数学学习中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反应慢,不能及时理解。同时,小学生对于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形成深刻的认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都为“做数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建构知识。

2.2 创设“做数学”情境,让学生有事可做。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内容灵活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做数学”。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中,设计了一个套圈的游戏。让学生全班或以小组为单位,站在固定的位置进行套圈游戏。由于位置固定,站后不准移动,学生位置与套圈目标之间的距离不同,会导致游戏活动的不公平。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边游戏边思考,同学们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活动的公平。学生则在不断的活动与思考中,得出:只有一组同学围绕套圈目标站成一个圆圈,即围成一个圆,才能保证每位学生与目标的距离相同,才能保证活动规则的公平。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围绕圆的有关知识,在“做数学”中思考,体会圆的相关知识,把枯燥、平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 “做数学”。受学生年龄水平及身心发展条件的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都很有限。教师在创设“做数学”的教学情境中,既要敢于放手,又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做数学”,学会在“做”的过程中思考数学、体会数学,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如《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教师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物,通过一枚硬币、一颗纽扣、一个粉笔头等重量接近一克的物体,让学生在掂的过程中,体会一克的实际重量。然后,以一克的感受为基础,让学生估计一支铅笔的重量;接着引导学生测量,把测量结果与估计结果比较,让学生再掂、再感受、体会;然后,再拿不同的物品,通过掂、估、测、再掂的不断修正过程,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建立标准,再根据标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掂、估、测、再估、再测的过程,逐步建立形成质量观念。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比较、归纳、对比等思维方法,学会与同学交流,学会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体会过程,形成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要活动的有目的、有价值,在活动中有思考、会体会,才能发挥“做数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