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小学教学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学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学课程设计

第1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教学创意设计 终身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学创意设计,是指根据任务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教学活动中的内容结构和方法手段等进行创造性构思与艺术性处理,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创意设计而言,也就是一方面要努力打破以造型为基础,以提高绘画技能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则要逐渐构建一种以各种基本表现语言为基础,以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力为推进手段,以提高设计意识和能力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课内外美术设计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积极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实用意识,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这是一项知易行难的实践性课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之。

一、简析小学美术创意设计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曾说:“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探索生活的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事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换言之,通过设计可以创造更舒适、更温馨、更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设计活动的意义所在和根本价值。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美术创意设计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小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善于创造的能力素养;二是促进学生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进行有意识的设计与创造活动,逐步养成“学以致用、物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艺术之美的教育与引导,让小学生在体会结构美、功能美、科技美的同时,不断提高艺术审美的评鉴能力,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积极向往和美化生活的愿望;四是坚持以设计“造物”为根本手段,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和反思生活现象,孕育科学先进的设计理念,训练其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眼力”并介入生活,为社会增添更多美的元素。

二、对小学美术创意设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真吸收并充分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多向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创造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艺术法眼。罗丹指出:“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启示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发现和积极创造生活中艺术美的能力与素养。生活中,除了铅笔、水笔、蜡笔、彩纸和橡皮泥之外,一些如布片、毛线和木头之类的边角料都可以运用于美术活动之中,就连那些被人们忽视的“废弃品”(废旧饮料罐、碎玻璃片、废吸管、瓶盖等),有时也是设计艺术的“宝料”。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各种“昆虫”,待时机成熟召开一次“昆虫大聚会”。这些“飞、爬、立、舞”的昆虫作品,既可增强小学生的成功信念,又可激发他们生活处处皆有美的艺术审美感受。

2.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活动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本需要,也是美术设计活动的潜在支撑因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努力把对小学生艺术形象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常态化。以教学《线条的魅力》为例,有教师没有直接进入教学流程,而是首先列举日常生活现象中的自然现象,如水流漩涡、滴水波纹、射击靶子、蜘蛛网等,运用生动艺术的教学语言有效地唤起小学生对事物场景的积极联想;然后借助多媒体FIASH技术动画把上述各种线条形象生动地直观演示出来;接着在运动画面中,随意改变线条的长短粗细,让学生从中掌握线条变化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发展创造力的过程。

3.注重增进学生美术学习的成功信念。对于6~12岁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有喜爱画画的天性,而且具有相当的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而美术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这正符合“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的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主导者,我们要本着“以生为本、宽容应对”的教学原则,对小学生的美术活动中不必做出过多的指导意见和限制,并对他们的尝试失败现象不批评和指责,而给予必要的认可、鼓励和引导,以有效保障他们的创新设计热情。如在“剪纸”教学中,学生容易把剪纸和纸贴画混淆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帮助他们有效区分两者之间的表现手法,绝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

第2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统计;课程设计;教育价值;教学

当今中小学数学增加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一种“不确定性数学”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内容有较大区别。这使得数学教育工作者以及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普遍感到不适应。

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解决统计问题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中小学统计课程、教学中应当突出的重点是什么?中小学统计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迷茫和困惑,我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专题访谈和深入研讨。

访谈对象:史宁中教授(以下简称史教授)。

访谈形式:专题访谈,三人对话以及多人参加的讨论班式的访谈;辅以资料查询。

一、统计及其基本思想与方法

(一)什么是统计学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是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1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较长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与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可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对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造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你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得好的数据则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随意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是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你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具有随机性的。还是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并不可能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你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史教授:不仅仅如此,判断统计方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传统数学的。

问:你能不能结合中小学统计课程、教学,谈得更具体一些?

史教授:可以。假如我们得到了数据,由于数据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整理,整理的实质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压缩”。根据问题的不同,压缩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平均身高,称之为“总体均值”。我们可以计算样本的平均数,然后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均值。样本平均数就是对于数据的一种压缩方法。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计算中位数,或者计算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平均数。那么,哪一个方法要好一些呢?虽然我刚才谈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使用条件,但这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对于数据压缩也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失去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信息,满足这个条件的压缩后的值被称为“充分统计量”。这个原则的数学表达需要借助“条件概率”,涉及很深的数学。因此,统计学需要哲学的思考,也需要严格的数学推理。事实上,对于总体均值,上面的三个压缩后的量中只有样本平均数是充分统计量。直观地想,样本平均数以局部的特征估计总体的特征,可能要好一些。这是因为,虽然样本平均数依赖样本的选取也是随机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反复取样本计算时,这些样本平均数应当在总体均值附近摆动。当然,我们还可以建立其他的准则来判别方法的好坏,只要这个准则是合理的。比如,我们可以验证,样本平均数是使“与所有数据差的平方的和达到最小”的数;样本中位数是使“与所有数据差的绝对值的和达到最小”的数。这两个准则都是有道理的。

因此,作为教师,在统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知道如何去计算,还需要知道之所以这样计算的道理。只有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可能心里更有底,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节教学策略。再比如统计图表,是为了更直观地表达数据,这也是数据整理的一种形式。根据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三)统计学研究方法的本质

问:严士健先生认为,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归纳,而传统数学是基于演绎。

史教授:我想,这是从思辨的角度来考虑的。一般来说,推理分为演绎和归纳。上面已经谈到,传统数学在本质上研究的问题是确定性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遵循约定原则进行严格的计算或者推理,因此更多的是演绎;统计学在本质上研究的问题是随机的,是非确定性的,通过较多的数据进行推断,也就是通过许多的个别来推断一般,可以认为是一种归纳。但是,正如我在上面也谈到过的那样,在许多情况下,哲学思考后的数学表达也是严格依赖于演绎的。

二、中小学统计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

(一)统计与概率课程设计的总体构想

问:《标准》《标准》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在课程实施中,许多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甚至学科教学的专家都感到统计的内容安排不好把握,甚至对《标准》关于统计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质疑。

作为统计学家,你认为如何设计中小学各学段的统计课程内容更合理呢?

史教授:对中小学统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我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我想,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清楚的问题是,除了知识之外,统计学的教育功能是什么?或者说,统计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问:在中小学阶段,统计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呢?

史教授:我在上面都已经谈到了,现在再总结一下。主要有三点。首先,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其实质是通过事实来分析问题,当遇到问题时,应当去调查研究,应当去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推断才可能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其次,建立随机的概念。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可能不发生,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掌握的信息多了,也能够合理地推断实际背景。第三,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我已经谈到,统计学能够在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炼信息、寻找规律,这就需要抓主要因素。比如我刚才谈到的股票市场的例子,核心企业就是主要因素。在统计学中,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但在中小学阶段统计的教育价值主要就是这三点。

问:如何通过这三点来说明中小学统计内容的课程、教学设计呢?

史教授:教育价值,或者说教育功能是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灵魂,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如果中小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就应当是,体现从收集数据到分析推断的全过程,并以这个过程为主线,抓住要点,循序渐进。我们以小学统计为例, 在第一学段(1~3年级),可以侧重于统计直觉的培养。首先,应该对数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这主要是数的大小的比较,以及对于数的分类。后者对于学习现代数学和现代统计学都是重要的,但是过去我们很少接触。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给全班同学分类”。显然分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个原则可以是男女、出生月份、家庭区域等等。再比如,把全国各省的GDP统计数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GDP的多少对各个省进行分类,并讲出分类的标准。其实,这里也涉及抓主要因素的问题,分类的标准就是抓主要因素。

其次,学习一些抽样的方法,最好针对身边的事情。比如,同学们的身高、脚的大小、睡觉的时间等等。在这其中可以得到一些趣味性的结果。可以学习平均数,也可以学习统计表、直方图等等。

最后,可以学习分层抽样,并且通过比较,领会分层抽样的好处。因为有了数据的分类的基础,学习分层抽样就比较自然了。

在第二学段(4~6年级),可以有一些具有背景的理性的思考。比如,再进行学生身高的调查,然后与以前的数据比较,看身高的变化,其中可以得到许多有趣的学习:可以作直方图或折线图,然后比较;可以分类比较;可以通过斜率来分析变化率;甚至可以通过变化率来预测未来。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社会调查,比如市场物价调查,评估物价的上升还是低落,这里也涉及抓住主要因素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可以渗透随机和概率的思想,分清楚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有些事情则需要调查估计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涉及加权平均。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学习,并且与平均数比较,这是因为中位数和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

最好有一个案例能够贯穿小学统计教学的全过程,比如我刚才谈到的身高的调查分析,让学生积累调查记录,逐年比较,从而对统计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二)处理统计与概率关系的策略

问:在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关系?

史教授:概率论与统计学有很大的差别。虽然二者都研究随机现象,但概率论的研究基础还是定义和假设,这与传统数学很相似,而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它的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比如我刚讲到的“分清楚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有些事情则需要调查估计可能性的大小”,前者是概率计算,而后者是统计推断。在小学阶段,概率所涉及的形式化数学知识很少,只需要很好地理解分数。我曾经在前面的访谈中讲到,真分数有两个含义:一个是0与1之间的实数,一个是比率。后者可以理解为概率。如果再懂得一些代数知识,就能够理解概率中的逻辑运算和计算的基本原理。

中学的统计教学也涉及分数,也是借助比率的含义,也是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在统计的计算中,分数是基于样本计算出来的,是与样本量的大小有关系的,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希望了解学生对某一项活动的支持率,一班有50人,10人赞同,支持率为;二班有45人,15人赞同,支持率为,那么总体支持率是否为(+)÷2=呢?不是的。应当考虑样本量的比例和,则总体支持率为,大约为。这就是加权平均,权为样本量的比例。当然也可以用来进行计算。两个计算都是合理的,因为都考虑到了样本量。但是前一个式子已经不需要样本的具体数据了,因而是更为深刻的。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统计学的研究需要以概率论为基础。但从认知的角度看,统计比概率更为具体,概念和定义用得更少,因此,在小学阶段应当以学习统计为主,到初中阶段可以学习一些概率的初步知识,但是仍然要注意结合生活背景和实验背景,对概念的表达要以描述性为主,不要出现太多的专业术语。我想,概率的全面学习安排在高中阶段更为合适。

(三)统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问:从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情况看,计算器、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工具。你是如何看待计算机在统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的呢?

史教授:如我在上面谈到的那样,中小学统计的课程教学应当是一种直观的教学。什么是直观的教学呢?就是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经验,特别是他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经验,从中去感悟、分析、理解、抽象,最后形成概念,学会判断。反复重复这个过程,直觉就建立起来了。直觉在本质上是不借助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是从抽象开始的,没有重视从经验开始的前期过程,因而很难培养出学生的直觉。

第3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思路;教学尝试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我国近几年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提出: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确定个性化、特色化课程,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一、校本课程教学思路

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在高中常规英语教学中,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在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特别是交际能力方面做得很不够。因此,我们将“把知识转变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校本课程的目标之一。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在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校本课程的目标之二就是增加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常有这样的弊端,即课堂教学以灌输──接受型模式为主,由此产生学生认识能力、自学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在校本课程中突出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我们追求的第三个目标。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安排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安排应依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既容易实践,又补充必修教材内容的实用的、短小而又相对完整的板块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因此,在课程设计模式中,我们统一每一章的编写体例为:A.研究性课题学习(Research Tasks for Learning)B.模仿与操练(Imitate and Practice)C.欣赏(Appreciation)D.生活实践(Learning in Doing)E.潜能开发(Developing the abilities)F.阅读网站(Reading On Line)G.评估与评价(Assessing)。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摒弃了以前单一的灌输──接受型的“填鸭式”教学法,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我们将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每堂课开始时,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对听、说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校本课程的效果评估

校本课程是一门严肃的实践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订了相应的测试方法。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校本课程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不将词汇作为测试内容。测试主要着眼于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背景知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行学分制。这在评价导向上要求教师不但要上好常规课,而且要能组织、开发出1~2门具有校本课程意义的、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五、校本课程尝试中的思考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使“人”的存在和“人”的应有地位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凸现和回归,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书匠”的形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实践中,增强研究意识,不断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

2.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学生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做出合理的调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要减轻学生负担

任何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都不会得到学生的支持,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选材时,特别要注意文章的难易度,尽量降低对学生的词汇要求,对不能猜测的生词,我们一般加以汉语释义,使学生自学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上。再者,由于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多样性,这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为授课时的设疑、答疑、讨论做好准备。负担轻、效率高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丁筱燕.新标准 新理念 新课堂:Britain and Ireland.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9).

第4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育 英语语音 教学设计

“语言就是声音……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学会发音”,因为“语言组织中的语音是必不可少的”[1]。英语语音是英语教育专业一门实践技能基础课程。鄂州职业大学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服务于小学英语教育的英语教师或相关行业的英语培训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等高素质技能人才。掌握好语音无疑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一、英语教育专业英语语音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语音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起点,语音关是教学的第一关[2]。而我国语音学习只注重初学阶段,此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系统化地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在语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与问题[3]。为了更好地解决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语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一年级新生中进行了语音测试及学生学情座谈,通过测试和座谈,暴露出以下问题。

1.学生语音基础较差

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不牢靠,音素的识读及拼读能力较差,连读、节奏及语调不够准确。通过学生座谈,我们了解到,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语音系统训练。有些学生受方言及母语的影响很大,个别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谈到以前的中学根本不重视语音教学。

2.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传统语音课,教师只注重语音理论的传授和单词的识读,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正音练习。学生被动跟读模仿,正音缺乏主动性的积极性,并常陷入“出错—纠正—再出错”的恶性循环中,课后能进行自主练习的学生更是少数。

3.教学方式简单传统

受教学条件及大班教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语音课一般采取带读—跟读—纠音,再练习的教学模式。师生间缺乏一对一长期巩固性的练习,且教学流程单一,缺乏趣味性,学生的进步也不明显。

为适应社会对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语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英语教育专业语音课程设计

英语语音课程的教学强调其实践性,应本着少理论重技巧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交流。要根据学生语音水平与能力选取教学内容。实践中记录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根据不足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练习方法与材料,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1.课程教学要有针对性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传统的语音教学侧重单个音素的发音,较少从语流的角度练习短语及句子[4],教师在做实训安排时,应将重音、节奏、语调、语流音变等融合到单音训练中,循序渐进,巩固提高。在单音练习时还应融入语篇训练,将各类文体的朗读规范和技巧纳入教学安排,精讲细练。

(2)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受方言的影响及个体差异性,发音上所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课堂教学应以针对共性为主,课外辅导为辅,教师应掌握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指导学生解决个体发音问题。

2.课程教学要相互交融

语音训练应始终贯穿于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中,因此要与其他课程互相渗透,充分发挥其他科任教师的作用,共同纠正学生的语音问题。在每学期均开设的综音、听力、口语课程中穿插语音训练,布置一定的朗读及背诵作业,增强学生的听音、辨音、识读及朗诵能力。

三、英语语音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全面系统地进行语音教学。

1.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英语教育的专业特点,模拟教育教学环境,以完成教学小任务的形式进行强化。以绕口令比赛、教唱英文儿歌等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课余可开展专题讲座、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学习成果的平台。

2.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可清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发音部位,以掌握发音要领。各类英文经典影片、英文演讲、实时新闻、英美电视节目等,都可剪辑成视频用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听辨音的能力。若无多媒体设施,则可以借助手势、图画等向学生形象地展示舌位及口形的变化。现代智能手机语音对话功能、各类语音应用程序也可运用到语音教学中。

3.教学资源改革和更新

单一的教材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英音美音又各有所好。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搜集各类语音材料作为主教材的补充,英音美音均应涉及。

4.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5]。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评定应是对整个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进行的整体判断。传统的语音课一般采用终结性考核,课程终结后采取笔试或口试进行语音测试。此方式太过片面,忽视了语音技能积累过程。因此,语音课程的考核建议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可适当加大形成性考核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

形成性考核由学生的语音实训形成。期初教师做实训安排,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进度采取录音的形式提交实训成果。此种形式可有效地保证教师对学生语音的精确度的判断以便于开展指导,同时能有效督促学生课后练习。课程结束前,教师对学生整体实训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此项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重要部分。

英语语音的学习和掌握不在一朝一夕,高职院校的英语语音教改工作任重而道远。以学生为本,满足其自身能力提高以后工作发展之需才是教改的根本之路。

参考文献:

[1]德怀特·保林杰.语言要略[M].方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王桂珍.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5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国外中小学;灾害教育课程;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论述颇丰,主要从学校和社会-文化两个维度加以阐释。就学校维度而言,研究者认为中小学灾害教育课程和项目设计应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整合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知识和资源,采取融入等方式,同时学校灾害教育还应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就社会-文化维度而言,研究者指出灾害教育课程和项目的设计还应注意与家庭、社区和现实生活中的灾难相结合,同时还应考虑人口和文化因素。

(一)学校维度

将灾害教育课程融入进主流的国家课程,已成为最近文献中讨论的重要课题。Fuhrmann and colleagues(2008)[1]认为学校应该优化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并将灾害准备信息融入到地理、历史,语言,艺术,数学等各门学科中。鉴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Ronan and Johnston(2001a)[2]建议应依据孩子的具体年龄和发展来设计灾害教育项目,发给不同年龄组的学生不同的材料,并逐步传递给孩子新信息或呈现新材料。Luria,et al.,(2000)[3]指出灾害教育项目的材料应时时更新或以迷你课程的形式呈现,以帮助孩子每年渐进有效地获得新信息。美国红十字会会在俄亥俄州,哥伦比亚实施的灾害教育项目“安全城市”的成功就表明了再培训以确保获得充分的新信息是重要和有必要的。Gustafson(2009)[4] 更是指出通过不断把备灾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孩子就会认为备灾课程具有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些特别的训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网络课程在学校灾害教育的作用。不过他们都强调在设计在线网络课程时,应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防灾文化意识的培养。Fischer(2003)[5]指出,记住应急管理的一些重要事实和作用属于最低层次的学习。网络学习应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推进主动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他同时指出,许多在线课程缺乏互动交流。他们建议针对心理健康防备和灾后心理健康开展一些互动练习(如通过讨论、玩游戏,读故事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吸收学习资料。

(二)社会-文化维度

很多国家存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可能是某一族群、某一语言或某一文化占主体地位,其他则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在学校灾害教育课程和项目设计时应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Campbell,et al.,(2001)[6]指出,针对不同人群,计划制定者应该意识到社区内的不同文化,制定不仅文化合适,而且能由有能力的指导者和培训者传授的教育项目。Mitchell,et al.,(2008)[7]发现,在飓风katriana期间,许多青少年和儿童在撤离中协助FEMA为非英语家庭翻译关于庇护所、供应物资、食物和登记方面的信息。

不同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有所不同,学生需要应对的灾难也会有所差异。因此

在强调全方位、多角度教育的同时,针对地区性频发灾难的现实和需要,在教育内容上有应所侧重。具体到学校灾害教育课程和项目的设计上,学校灾害教育课程应当根据每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情况进行调整,以便提高目标人群对保护性和危险性因素的认识。Ronan 和 Johnston(2005)[8]指出,在开发学校灾害项目时,应把那些能使人们免受灾害短期或长期的影响的因素作为教育项目的中心并强化,同时也应把使人容易遭受某种特定的风险的因素考虑在内。Mitchell和colleagues(2008)[9]在研究中提到,由于萨尔瓦多特别容易遭受地震,洪水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该国的学校灾害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创新性的活动与训练把这些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并要求概念映射在他们社区内可能会发生的最常见的危险,思考减轻这些风险的措施。

第6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第7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3

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三年级的一节信息技术课《初始Internet》上,老师在课上面给同学讲为什么要上网,什么是Internet等问题的时候,是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关于恐龙的专题网站。恐龙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上的一课,学生学习过这个课文,因此对这个专题很感兴趣都不由自主的都专题网站上面点击和阅读,学生就在这无意中学会了如何去打开链接和网上看图片及发表讨论等等。从这个教学情境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可上面如果教学情境设计的很好可以很好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很快的学到知识。

1.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的三个误区

1.1 离

这种误区主要是指创设的情境偏离了教学的主题、和置于教学过程之外,喧宾夺主,这样的情境不仅不能发挥其功能,还会干扰课堂的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层次的游离,第一是形离神也离,这是较低层次的游离,容易避免;第二个是形离,主要是情境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不符合,无法进行迁移;第三个是神离,这是指形式上好看,但是貌似神离。下面来举个情境偏离教学主题的例子:在一节递归算法课上面,以为老师通过例举和演示"镜子里照镜子"、"山上庙里和尚讲故事"等实例来让学生理解递归的含义。但是,这明显偏离的教学的主题,要很好的理解递归算法,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数学模型化的思想的实例来进行情境教学。显然,前面两个实例并没有数学模型化,这样不能发挥出其教育的功能。因此,这需要我们要在情境创设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经验的同时还要贴近教学的内容。

1.2 假

教学情境可以分为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两类教学情境都有其本身的适用的对象和使用价值,但是,一旦两类情境出现错位,假情境便不可避免。首先,如果创设出来的现实的情境并不现实,却偏离了实际的生活,甚至与生活常理不符合,是教师乱编造出来的,那么就是虚假的情境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带来逆反的心理。其次,有些情况下创造的情境却用虚拟情境来代替了现实的情境,实际上情境并不需要虚拟情境,这样同样会产生虚假的情境。以一节《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课上的错误情境假设来举例:某位老师在这节课中以电视上的挑战主持人节目来进行情境假设,即以古时候的打擂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来选取课堂上第一排10个同学谁是最高者,老师把这类选择的过程描述为,首先确定一个擂主,进而挑战者上台,擂主和挑战者比较,如果挑战者胜利就做擂主,否则擂主卫冕。重复执行上述的步骤,直至最后一个挑战者,老师把上面的重复可做循环结构来实现。显然在这个例子中,老师是用心良苦,但是学生仅仅可以凭借生活常识就能判断出教室的这个打擂台的方法是小题大做,是一种假任务和假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就简单把这10个人排到一起就能马上看出谁是最高的。

1.3 繁

这个繁在情境创设中有两个表现,即从内容上面来看,老师设计的情境的情节冗长、复杂,出现了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直接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且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而教学情境冗长会挤占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下降,又间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二,从教学情境设计过程看,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编造情境,直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信息技术课题教学情境的设计

2.1 创设故事情境,凸显童真童趣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的经历来创设故事的情境,通过创设与学习内容香菇那和有情趣及寓意的情境,通过故事来切入教学,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吸引学生注意,并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我在《图形的翻转和旋转》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小红帽》这个故事作为引入点:比如小红帽要去看奶奶了,家里的篮子很大,提不动,这时候我就让孩子们把篮子在WORD中缩小,这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和放大。另外,在去奶奶家的路上的时候,小红帽要通过有大灰狼的路,这时候我就要孩子来改变路线的方法拯救小红帽,这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翻转和旋转。在小红帽到达了奶奶家,这时候奶奶病了,房间很乱,我就请孩子来整理房间,进行了综合的联系。

2.2 创设写作情境,培养团队精神

协作将会发生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协作对学习资料的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情境设计,我们应该通过协助、竞争和角色扮演以及伙伴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情境的学习来针对问题展开交流,来完成学习的任务。比如我在WORD制作电子报刊的课程的时候,我就通过《爱我家园、携手共创》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教学的设计,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安排每个小组3个人,并给予他们不同的任务,一个学生负责设计的板块,一个搜集资料,另外一个就搜索相关的图片,最后通过三个人一起来深度材料来完成排版。在在班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交流。这样的协作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并且能够培养好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平面设计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45

职业学校的广告专业和相关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平面设计人才奠定了相应的基础,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不恰当造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是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1 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过于轻视理论课程

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存在着对理论课程不重视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的学习情况,而对相应的理论课程并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平面设计的理论课程产生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这不仅导致学生平面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扎实,而且其在实践操作中脱离了理论支持,也不能有很好的表现。

1.2 过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中,注重相应的实践课程和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因过于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只有技能没有创意的情况出现。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指导学生对平面设计的一些编排技巧和色彩搭配等方面技能,而对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个性化表现没有足够的重视。

1.3 教学方式不合理

教师在进行相应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时,往往先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一下,再让学生通过相应的练习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技巧。在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会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讲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教师在支配着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处于主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也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合理

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时,仍然使用以前的教案,且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不做任何拓展和创新。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按照计划好的相应模式进行。这些情况不仅造成教学内容上的单一,也使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和僵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上的不合理,使平面设计教学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平面设计教学的发展。

2 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 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调整课程设置

广告设计专业中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为其进行平面设计技能的学习提供相应的理论与专业支撑。因此,在广告设计的专业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通过对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合理设置课程的递进顺序,以使学生能够遵循学习规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学校在平面设计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应学习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以及版面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或者根据实际应用中的需要,将一些课程学习进行合并,如CorelDraw 软件和Illustrator软件,其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掌握其中一种就可以了,因此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教学。

2.2 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并完善相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开展互讲互评,以小组为单位对作业进行互评,老师再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情感教育,与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上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良好的沟通。

2.3 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创造能力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到其在平面设计上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教师应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进行图形造型的能力,插图能力,设计制作的能力等。其次,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不断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平面设计上的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着其在以后工作中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入公司的实际案例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其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相应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观察,并努力发现事物的突出特点,为其进行相应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其新奇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肯定和引导,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师对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的独特性给予相应的肯定和支持。

3 结语

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要,也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燕.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29):377.

第9篇:小学教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进步,学校中的毕业生在求职时遇到了新的挑战,但是在学校中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使学生难以面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所以需要在学校的教学中注重使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进行室内装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掌握室内施工的技巧和规律。本文主要分析学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进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措施。

1、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地位及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的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在注重居住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的同时,越来越加强了对室内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室内设计行业对建筑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室内设计行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使得学校中科学的开展室内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开展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室内设计中的原则、方法和过程进行科学的介绍,将室内设计课程的课题选择为公共空间以及生活空间这两个部分,在教学中使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室内设计的空间形态、使用功能以及经济环节等部分有充分的理解,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但是在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只重视目的,而严重的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学校中使用的传统室内设计教学方法多是目的式的教学手段,教师重视教学的结果是否能够达到之前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师进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先讲授大概的知识,之后给学生布置课后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布置的室内设计的任务,再交由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发回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修改,最后由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交给老师,老师进行成绩的评定。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严重的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室内设计的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并且学生在学习室内设计课程的时候不能清除的认识学习的目标,有些授课的教师只注重对室内设计的原理以及设计软件使用方法的教学,严重的忽视了设计方案产生的过程,使得学生在面向社会之后只是一个进行技术操作的人员,很难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二是学校中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单调且陈旧,传统的教学内容多是对室内设计工作的原理以及操作技术的介绍,而缺乏广度和深度的内容,如没有介绍适应环保主题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学校中使用的很多室内设计书籍都是大众所熟知的基础性的内容,没有对社会热点话题和信息的研究,使学生学习室内设计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三是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的方法单一,没有充分的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措施

2.1注重室内设计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是一个逐步完成的具有过程的教学活动,但是在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严重的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采取过程式的教学模式,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式的教学主要是在进行课程设计的环节中注重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教师首先对室内设计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由教师科学的对知识模块进行设计和分析,交由学生通过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模块,之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中的交流与教师的点评工作,再让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作业,最后由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某一课题的陈述再由教师进行综合的评分。其次是需要在设置室内设计课程系统的时候需要体现出过程式的教学,教学中设置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教学课程之间存在的关系,需要充分的考虑室内设计课程与例如制图基础、建筑装饰材料以及课程结束设计这些先修课程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注重室内设计中穿插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根据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所规定的重点,科学的融合计算机设计理论与实践操作两个部分,科学的处理设计过程与设计软件使用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室内设计教学的导向作用。

2.2加快引进项目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需要注重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进项目进程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项目教学中学生需要充分的对设计工作中的任务分析和理解,设计的双方进行交流,之后对任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以及构想,初步形成一个符合任务主旨的设想。完成任务的构想之后需要将头脑中的设计思维转化成图纸的模式,经过小组的讨论和修改设计出模型形成最终的使用方案。将设计方案交由甲方检查,确认后签字设计施工图纸。最终需要配合施工一方进行设计图纸的解析,选取施工材料,确定施工的初步模式。对于上述的整个过程单纯的依靠课堂中的教学难以满足企业设计工作的要求,所以需要根据市场中变化的需求,带领学生到市场中做调研。并且在学校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赛来促进学生融入项目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参加竞赛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室内设计能力与实践的能力。通过项目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提高学生的图纸设计和绘制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本班学生进行室内设计能力的考察,推荐设计项目优秀的学生参加一些工程项目的绘制工作。

3、小结

总而言之,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是学校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因此需要科学的完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体系,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充分的分析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室内设计教学的过程性,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关注室内设计的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新军.实践教学在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0(1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