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财政项目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项目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项目管理制度

第1篇: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一)专项资金核算问题。事业单位进行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资金核算频频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

(1)预算编制量表格式过于繁多,欠缺统一格式,导致单位内部财务部门汇总工作过于繁杂及费力;

(2)进行专项资金核算时由于没有对资金支出设定明细账,导致各项资金混淆,难以分清,不利于开展核算工作;

(3)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素质呈现高低不齐水平,进行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缺乏专业技能,容易使预算编制出问题或内容过于粗略。

(二)专项资金挪用问题。专项资金是用于特定项目当中,而事业单位并为将全部的专项资金投入到指定的项目中,仅将小部分专项资金投入到项目当中,将大部分专项资金进行其它方面的使用,这样的专项资金挪用现象较为普遍。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而有些事业单位将专项资金用于其他公务活动、个人营利等行为严重危害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不利于事业单位长期发展。

(三)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欠缺完善。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首先表现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执行度不高。事业单位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往往没有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修订,导致管理制度过于落后,因此实际操作性不强。其次,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目的性不明确,很多管理条款过于笼统,没有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具体化和细化管理条例。最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不到位,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无法从实质上约束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四)专项资金缺乏监督力度。很多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欠缺一定的监督力度,主要有以下表现:

(1)欠缺相应的绩效监督机制。财政部门只在乎专项资金拨付情况,对于专项资金的效益情况则缺乏严格的评价,没有完善相应的绩效监督机制致使专项资金的应用作用没有得以真正的发挥。

(2)专项资金分配监管力度不够,尤其是社会监管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导致无法保证分配的公平、公正性。(3)惩罚力度欠缺,财政监督的权威性与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

二、解决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加强财务控制意识。在事业单位业务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开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事业单位资金流的运作过程,通过财务管理可以明显看出业务工作中的资金支出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因此,为了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管理水平,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首先,应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感,同时使专项财务汇报制度化、专项财务资金使用检查专题化。其次,加强财务对资金使用的控制职能。明确财务职能定位,实现全面参与到资金使用的控制与决策,规范财务部门内部岗位职责,明确分工。最后,加强财务管理人员财务控制意识,使其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参与到资金管理过程当中,并予以系统、全面的规划,同时应加强资金支持管理的控制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二)健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使专项资金管理更为规范与科学。同时应健全专项资金跟踪反馈制度,加强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及时、准确办理好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决算与验收工作,按照相关规定程序,移交产权与财产物质并做好入账登记手续,进行资产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还应严格遵守专款专用原则,建立完善专项资金审查与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单位内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工作。此外,调整预算或变更项目应根据项目与资金管理权限逐级上报相关审批部门,获取批准后才能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变更。

(三)健全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为避免造成资金浪费,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工作,健全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预算编制体系,实现预算编制科学化、规范化、细化。第一,加强项目申报与立项审核工作。在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前提下,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根据实际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将通过严格筛选与审核后的项目纳入到相应的项目库管理当中,并依据项目资金使用的轻重缓急进行相应的划分归类,以方便预算部门参考。第二,明确各项项目支出范围及相关标准,同时编制项目的明细表,将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填列到明细表中,使预算合理化,提高预算的透明度。第三,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通过综合、全程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掌握与控制项目进展,一旦出现问题应立即予以处理解决,以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此外,为了提高预算编制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事业单位进行申报专项时应尽量使费用预算细化,尽量减少或控制专项资金中关于人员经费的比例,当项目完成后应由业务经办人员进行严格的项目验收与结报工作,然后进行专门项目的预算工作。

(四)健全完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与评价机制。事业单位应健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明确绩效目标、对象及内容,规定绩效评价标准与方法,同时财政部门应结合项目特点设立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方法评价与奖惩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纳入考评结果到今后年度预算安排及专项资金审批的根据中。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分析制度,以规范会计核算,优化资金结果,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加强监督与管理。同时,应将监督工作内容从事后集中检查与审计转移到日常工作,实现全面监督。专项资金核算为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实施有利于规范资金的核算,具体表现为:事前进行专项资金评价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事中评价可以通过分析与掌控项目进展情况,有利于及时处理问题,确保预算准确性;事后评价在审查、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起到重要作用。

三、小结

第2篇: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在我国目前医疗体系下,大型医疗基建项目多由医疗单位自筹资金建设。相较普通公共建筑,大型医疗建筑功能复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成后产出社会效益巨大,对医院的运行成本和医院长远发展影响巨大;同时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腐败问题比较集中的易发多发领域,也是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对控制工程总投资,遏制工程总投资严重超概乱象,防止滋生腐败,防范钱权交易,促进廉政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实践工作,本文试探讨建设方从领导思想重视、组织机构、内控制度、招标控制、财政评审控制、预算控制、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审查与控制、工程主材市场询价机制、进度款支付审查等几个方面加强医疗卫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1领导重视,加强思想教育基建项目管理属于高风险高敏感的岗位,建筑市场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同时由于资本逐利的天性,建筑市场处处充满风险和利益。近年来,不断有大型项目的工程管理人员在项目运行中因为权钱交易落水。在如此严峻的现实下,领导班子应最大限度提高对基建项目的重视,项目负责人应全程对项目运行关键点进行有效控制,保障项目安全运行。根据基建项目管理需求,组建原则性强、自律廉洁、综合素质高的基建管理队伍,严明纪律,加强对基建项目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管理干部在基建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守廉政行为规定,始终廉洁自律,确保基建管理工作平稳、健康、顺利进行。

2建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形成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工作机制大型项目的动建及运行影响巨大,医院管理责任重大。由于大型项目特别是卫生建筑,功能复杂,涉及专业面广,牵涉到医院多个职能部门。总结实践经验,成立专门的项目领导小组及项目办公室机构符合基建项目运行的管理需求。具体为,院领导班子成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抽调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建项目办公室。项目办机构常设在基建办公室,由设备科、网络办、院办、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相关人员及基建办全科人员组成,成员按工作职责分成几个工作组,形成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工作机制。纪检监察、审计人员参与过程监督,监督检查项目运行是否按规范运行,防范在项目建设中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①项目办主任岗位:负责医院基本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及时向院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定期向卫生主管部门、发改委、重点办等上级机关上报工程进度情况。负责组织人员做好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招标、合同签订及造价管理工作,组织分工各技术岗位发行各项管理职能,负责同省重点办、发改委、财政厅、规划设计院、消防、质检站等相关部门保持畅通的沟通、协调渠道,组织大楼使用科室与设计院进行充分沟通,确定各科室布局及使用流程。组织相关部门监督控制工程质量,做好各阶段工程验收工作,办理竣工交付使用等各项管理工作。②专业技术组:协助主任办理工程前期筹备各项工作,施工期间的现场管理工作,负责施工的阶段性验收,组织竣工验收;协助主任做好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招标、合同签订;协助主任进行建设项目的管理,参与图纸会审,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设备科相关人员负责对医疗设备配置进行统筹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依照合同,监督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等,保证施工质量、工期、造价等达到预期目标;完成院领导和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③财经组: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和省(市)基建资金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工程进度款支付进行审核把关;根据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及各项费用;负责汇总编制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并及时上报;负责申报项目资金的调配,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负责整理项目财务资料,办理工程财务竣工决算。④纪检:参与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各环节的招标监督工作;对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重大变更、重大设备及材料采购、资金使用、竣工验收等进行有效监督。⑤宣传:负责筹备至竣工投入使用全过程的书面、影像资料的采集、宣传工作。⑥档案管理:负责各项工程图纸、技术资料、竣工图以及与工程有关的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向档案馆移交归档工作。

3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管理内控制度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基建项目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健全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应包含:项目管理人员项目办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廉政建设行为规范、签证管理制度、工程主材市场询价制度、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其中签证和询价制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是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在实际项目管理中,经常因为签证事项内容模糊,计价依据不清,双方分歧事项长期悬而不决,造成长期拖延竣工决算审计时间,甚至造成无法结算的后果。为规范变更及现场签证,有效控制工程总投资,应制定签证管理制度,对项目的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的范围、审批权限、签证程序、签证时限、签证内容、签证价款调整依据、签证档案管理等方面,根据建设方实际情况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规定,作为实施变更和签证的依据。工程主材市场上,材料品牌、规格、型号、产品级别五花八门,而主材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主材单价则直接影响工程总造价。受利益驱使,施工方往往利用主材以次充好或其他违规行为赚取高额利润,故制订合理的工程主材市场询价制度,对工程主材的质量、价格进行合理控制尤显重要。

4重大项目严格执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公开招标因其竞争充分,信息公布公开透明,成为目前为止较为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方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招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实际项目运行时,须严格按照政府相关规定及项目审批机构批复意见,对勘察、设计、监理及建筑公司等重要参建单位及其招标机构的选择在建设交易中心实行公开招投标。院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所有招标项目的过程监督,从源头上对工程的评标办法、业绩及资质设定等进行全面了解,监督重大事项有无经集体研究决定,实施中有无存在“暗箱”操作,有无存在串标、陪标、指令发包、人情标、暗中指定投标人等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杜绝行业不正之风。

5严格执行财政预算评审及结算审计制度财政评审中心作为不同于第三方中介的官方机构,以其官方的认真、严谨、权威,得到各方信任。作为使用财政资金的大型公共卫生项目,应严格执行财政预算评审和竣工结算审计,最大限度降低项目风险。工程预算评审、竣工结算审计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初及最后一个环节,是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两道重要关口。经财政评审中心审核的工程预算,作为对外公开招标的投资控制价,保证从源头环节确保投资总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工程结算报经财政评审,便于财政部门对工程的概算、预算、调概及工程变更全过程进行全面审计,最大限度保证资金安全,合理控制造价,减少舞弊风险。#p#分页标题#e#

6造价管理关口前移,加强预算控制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往往只注重事后审计,对于造价管理前端关口,往往失于控制,造成建设方在工程前期预算定价阶段对工程主材、设备的质量、价格认识不到位,在施工管理阶段出现被施工方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为更好控制工程造价,宜将造价管理关口前移,在工程项目预算阶段,建设方适时参与造价管理。在预算编制前,项目办组织人员对造价咨询公司编制的工程主材、设备品牌、规格、质量等级、价格等主要指标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工程主要设备材料三种以上同档次备选品牌及具体参数,交予造价咨询公司编制预算,并经财政评审中心审核把关,作为造价管理执行依据。比如,我们在大楼预算编制前期,根据总投资预算及院领导班子设定的大楼档次定位、使用功能等框架范围内,组织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与工程监理、预算编制单位多次沟通,确定工程主材的品牌、规格、产品级别,并提交书面汇报资料,交院领导班子讨论审议,从源头上堵住建筑安装市场工程主材定价混乱、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材料的乱象,遏制施工方为逐利恶意使用低质高价产品现象,以保证工程质量。

7严格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审查与控制在多年项目管理中,我们发现,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方为利益驱使,经常使出浑身解数,要求变更主材或设计,以获取最大利益。在实践中,施工方或手段隐蔽,或采取利益诱惑,建设方项目管理人员受蒙蔽、或主观故意违规签证,变更施工工序或设备、主材,造成工程造价飙升、严重超概的现象屡屡发生。因此,在实际项目管理中,应严格按招标文件、控制价、投标报价等相关文件控制投资数额,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变更及现场签证严格按“签证管理制度”审批权限、审批程序进行签证行为,纪检、审计适时参与过程签证过程,对签证合理性进行监督把关。针对签证事项,主要关键点应控制如下:⑴签证审批权限:规定一次签证事项涉及经济金额(或变更差额)在一定金额以下,由项目现场代表在监理审核基础上进行审批签字。一次签证事项涉及经济金额超出上述范围的由分管领导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审批。如遇特殊事项,分管领导可视情况先予处理,后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重大变更必须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⑵签证程序:承包方(项目施工单位)提交经济签证报告(需含计价依据),监理人员审核,经项目办会议讨论,由项目现场代表签字确认;超出现场代表权限范围的,按发包方(项目建设单位)审批权限审批签证报告,返还给承包方和监理。⑶签证时间要求: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制定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等规定,承包方应在签证事项实施完成后14天内提交签证报告,监理人员在收到承包方签证报告的3天内作出初审并报送发包方,发包方在接到签证报告14天内应完成签证审批。重大工程变更确认时限由发、承包双方协商确定。如遇特殊事项,项目办主任可向分管院长口头汇报同意后,视现场情况先行处理,但必须按审批程序及时补办签证手续。⑷签证内容要求:签证报告应具体描述签证事项或附上工作联系单,签证报告内容应含:①事件的由来,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的简要情况。②计量、计价依据及金额,其中材料签证须注明产品名称、品牌、产地、规格、质量等级、数量、单价等内容。③发包方、监理、承包方共同签字确认。④签证价款调整依据:合同中已有适用于签证项目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进行签证;合同中只有类似于签证项目的价格,可以参照类似价格进行签证;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签证项目的价格,由承包方或发包方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对方确认后执行。如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双方可提请工程所在地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进行咨询或按合同约定的争议或纠纷解决程序办理。

8实行工程主材市场询价制度大型医疗建筑,涉及材料及设备品种成千上百,由于设计、施工及现场变更等各种因素,在实际工程施工中,主材及设备变更不可避免。要控制好变更设备和材料价格,确保合理控制工程总投资,除项目组应严格执行签证管理制度外,还应有合理机制对工程主材市场询价进行相应控制。根据公开、透明、互相牵制原则,询价小组应由发包方、承包方、监理人员共同组成。询价小组负责进行市场调研,并形成询价过程书面纪要,详细记录调研过程。询价纪要应包括事由、询价时间、地点、询价过程、比选结果等内容。询价纪要经项目办确认,作为工程签证主要依据。对工程影响较大或影响造价金额较重大的主材、设备,项目办主任应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提前召集项目办对工程主材、设备进行研究。项目办应至少选择三家以上供应商或生产厂家,比较研究各供应商或厂家的资质、规模、市场用户量或业绩、产品材质、价格等指标,并形成书面意见,提交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第3篇: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地质项目;预算;存在问题;对策

地质设计工作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地质项目预算,是地质单位经营活动的财务保障,它关系到地质项目的规模大小、项目计划的落实以及项目经费的到位情况;决定着地质项目的招标和投标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在双方签订合同或协议时,也是衡量合同透明度和监督地勘经济运行的数据依据。本论文从自身工作的实际经验出发,揭示出了地勘单位在预算编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很多地勘单位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目的在于提高地勘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时效性,充分发挥预算在地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一、地质项目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管理意识,对项目预算不重视

很多地勘单位在预算方面都存在着共性问题,如忽视了管理预算经费的重要性,预算编制造假,巧立名目套现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有的把地方财政的经费拨款完全作为成本,把获得的利润拿到项目单位进行内部分红,这实际上相当于私设小金库,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后果。地质项目评审专家中缺乏既懂地质有擅长财经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很多都是地质专业出身,对财务管理方面可以说是“门外汉”,导致项目评审忽视了财务方面的评审,不符合项目预算评审的要求。不少地勘单位的管理者都是身兼多职,在企业中作为管理者的同时,很可能也是某高校客座教授,甚至是地质项目的评委,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对项目预算不重视,导致地质项目预算的管理职能形同虚设。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

地勘单位的项目预算管理制度的问题,导致预算过后产生的经费结余要全部入库,不允许有任何的节流经费,缺乏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有的单位就打“球”,利用虚报成本费用的方法获得调控预算的结余;或者不按照预算的范围内使用资金,故意节省预算,当花不花,通过各种渠道如凑发票,套现,把项目使用预算结余的资金回流到单位,作为单位的小金库进行分配;会计核算做手脚,会计报表造假,单位的基本开销来源占用项目资金的支出,严重影响了预算的固定性,使得预算形同虚设。

(三)地方政府拨款迟滞,影响工作效率

地方拨款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拨款到达地方的时间太长,效率太低,资金最少半年才能到位。往往有时候项目工作已经开展实施,财政拨款还没有到位,导致项目进度经常性的因为财政不到位而耽误,只能在项目开展前自筹经费,导致前期钱不够花,后期钱不知道如何去花的尴尬境地。

二、完善地质项目预算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项目承担部门在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时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审慎选择,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要关注预算的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审批预算的程序要公开透明,建议单位管理者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预算的编制要以本单位的长远发展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预算制度规定的吻合,通过提问和答辩讨论的方式,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定夺,审批要严格把关。预算的编制通过后,要严格按照预算使用资金,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二)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增强责任意识

实行“两级三岗”的岗位责任制:“两级”指的是地勘单位的管理者和决策执行者,“三岗”指的是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应履行下面的责任:首先,健全单位岗位责任制;其次,制定单位项目管理制度;再次,保证项目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最后,监督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每个岗位分工到位,相互配合。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的开展情况,包括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和明细监督与核算,并最后签字定夺。财务人员要全过程地参与预算编制,做好本单位财务支出平衡和预算执行的衔接,保证审核质量。坚持项目初审制度,初审人员中必须有经济人员参加并提出明确的预算审核意见。

(三)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早落实拨款

国家财政预算年度与项目实际工作年度不同步,经费拨款迟缓,地方财政拨款“人代会”后才能下达,即3月底到4月初,中央财政拨款要到下半年或是年底才能下达,影响了野外工作开展,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在深入学习国家财经政策和主动适应财政拨款现状的同时要加强与上级主管、国土及财政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早落实拨款,或采取折中政策,即在“人代会”前先落实部分拨款,可以是三分之一,保证项目的如期开展工作;或是按季节有重点的分批落实拨款,如水文地质调查中野外采集水样的工作分丰水期和枯水期,丰水期要保证采集水样的工作量,拨款要确保按时足额保障;枯水期则主要做数据分析、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拨款按实际需要即可。

结语

总之,完善地勘单位地质项目预算机制是一项系统的过程,笔者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增强管理的意识和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地质项目的预算工作,提高地勘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作者单位: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三大队)

参考文献:

[1] 李宪琛.浅谈如何改进地质项目预算管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9):39-41.

第4篇: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思考;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专项资金是财政单位或上级政府下拨的具有特殊用途的资金,一般用于社会事业发展,但是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却有所欠缺,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力度不足,都对专项资金管理有影响。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是不利的。

(一)财务控制意识不足

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求管理者具备财务管理意识,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财务人员的作用以及财务管理方面基本未涉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仅仅依靠会计核算、资金支付并不能够满足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这不利于具体工作的开展。

(二)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不足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用表并不统一,这种情况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量增加的基础上还容易造成工作效率难以提升的境地。具体的预算编制说明也不够完善,并没有经过全面的研究探讨,这造成了预算汇总并不符合具体编制要求。

(三)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资金管理制度不够重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构建了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执行力度却明显不足。资金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造成了资金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不断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四)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缺乏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这使得专项资金管理效果不佳。很多环节由于不够专业,不仅使管理人员工作量加大,专项资金管理效率明显较低。这就要求在现有情况下思考专项资金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不足。

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所出现的问题而言,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控制意识、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对项目管理体制予以完善、对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开展绩效评价、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等等。

(一)加强财务控制意识

财务控制意识的有无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经过相应的培训,加强财务控制意思,工作需要遵循规章制度规定,办事需要按照流程。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把控,同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执行力度,实施专项资金全过程管理措施,通过加强财务控制意识促进专项资金能够物尽其用。

(二)有效完善项目管理体制

专项资金的管理需要由有效的管理体制进行约束,同时还需要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专项资金的使用需要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全力协作沟通完成看,更全面的了解项目进程,为专项资金全过程管理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专项资金管理需要规范流程,切实根据规章制度进行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管理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工作,保证工作效率。

(三)对专项资金管理予以规范

在进行具体项目工作任务制定以及补助标准制定时,细节需要清晰合理,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同时要对资金支出明细记录在案,要有据可查。还要保持对专项资金款项的审查力度,加强检查监督,通过对专项资金的跟踪审核,保证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均按照规范要求执行。

(四)科学开展绩效考核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是为了能够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实施。由于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财务管理部门直接进行,对于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经验不足,认识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因此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能够激发专项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能够达到使专项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的效果。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能够促进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效率和管理力度。

(五)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依然非常缺乏,这就需要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首先要通过鼓励终身学习的精神对专项资金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对相关项目内容进行熟悉和理解。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专业培训、座谈会交流等等提稿专项资金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就专项资金管理方面而言,管理人员首先要对项目的内容、依据、范围等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熟悉,这才能够以具体情况为依据进行相应的预算编制。与此同时能够保证项目措施的可实施性,加深对项目活动的认识,使项目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预算管理编制人员要懂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该根据项目情况的不同,对预算管理编制方法进行改进。对不同实际情况,要采取最为高效的预算管理办法,保证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正常实施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三、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经济在不断发展,相关技术水平在不断升级创新,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也应该与时俱进,力求全面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体制的完善,加强管理人员专项资金管控意识的培养,开展绩效考核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相信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曾启伟.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7(24).

第5篇: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涉农资金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项目立项不科学,造成资金浪费大

很多涉农项目立项时缺乏科学、系统的论证,资金安排不合理。项目立项常常没有紧密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条件,未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未与当地的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没按要求作项目可行性论证,为要项目而立项目的现象相当普遍。受利益驱使,各立项单位积极跑项目,争资金,甚至避开地方财政和主管部门,直接与省或部级项目管理单位勾兑产生人情项目,有的项目虚假立项,个别项目多头申请重复立项。不少项目申报方案中对资金安排的不合理成份所占比重也往往很高,加上主管部门在组织评审中,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现象,致使一些项目草率立项,项目可行性不强,中途随意调整安排,甚至未完工成为烂尾工程,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差,造成资金浪费大。

2.资金管理失控,违规使用问题突出

一是挤占、挪用涉农专项资金。如:基层单位,特别是很多乡镇涉农专项资金未单独建账,项目之间相互拆借,拆东墙补西墙;与正常经费鱼目混珠,甚至将日常办公费、职工福利费挤入开支,挤占专项资金;把涉农专项资金以拨款的形式转移到下属单位,下属单位再以其他名义把专项资金转回。二是虚报、冒领涉农专项资金。通过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如采取虚列工程项目、虚列工程量、夸大概算虚报资金,虚构工程中的劳务量和用工名单套取务工费,挂户冒领低保等等。三是项目资金不足,虚假配套。很多项目,在立项时均有地方配套资金的计划,在专项资金申报下来后,并没有按计划落实配套资金,致使项目资金不足,严重影响项目实施进程和效果。四是项目决算把关不严,虚假报账。项目主管部门在项目上马后,不注重对项目的过程监管,在竣工验收和决算环节也把关不严,好些项目根本就未最后完工,或者明显未达到设计要求,产生的效益很差,但仍然通过验收,资金一分不少,工程决算审核不严格,时有虚假报账现象。

3.资金运行成本高

涉农资金多为纵向项目,程序多、周期长,且零散小项目居多,点多面广,加之农村很分散、交通不便,从去施工现场查看,到最后工程决算,都需要调动各方的人力、物力资源。程序重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工作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高。

二、产生涉农资金管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1.资金投放渠道多,资金安排统筹差

目前,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多,投入渠道复杂,主管部门牵涉广。就投入渠道而言,主要有四种:一是上级财政追加拨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本级地方财政安排;三是上级财政直接拨到地方下级财政;四是上级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到地方各涉农部门,其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占不小的比重。如果各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缺乏统筹协调机制,这些涉农资金的投放在使用方向、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经常重复和交叉,使项目安排小而多,资金安排零又散,造成在涉农项目安排上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结果是九龙治水,责任难落实,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2.资金投放层级多,资金管理难度大

各种涉农资金投放涉及的层级很多,程序复杂。纵向看,中央省市县乡镇村组农户;横向看,涉及项目主管单位、财政、银行、信用社、审计等众多部门和单位。由于资金管理涉及的纵向和横向层级多,资金安排和项目管理链条长、环节多、专业性强、监管复杂,加之基层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少事多,监管难度大,致使涉农资金的安全风险增大,而项目需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批,资金再层层下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项目实施和资金到位的进度。

3.资金管理职责不到位,项目过程监管不力

一是政府的统筹协调责任不到位。由于政府多按分块管理,互通信息情况沟通不够,各级政府也很难掌握本地涉农资金的总体情况,在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等责任上履职不到位。二是资金主管部门对资金使用的过程管理责任不到位。涉农资金主管部门是涉农资金管理、监督的主体,没有落实好“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分配资金时“插手”,监管资金时“甩手”,对资金运行过程,项目进度和质量未有效把好关,资金管理监督上出现严重缺位。三是立项单位对资金的具体运行管理责任不到位。在建账、报账、工程结算、资金管理等方面不规范,甚至弄虚作假,不严格执行涉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四是监管单位的监督查处责任不到位。财政部门的日常监管、审计单位的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行政监察职责未履行到位。对资金的日常监管、跟踪审计、效益审计、信息公开、责任追究等方面措施不力。

4.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在涉农资金管理上,制度不健全,体系不严密。从项目资金申报立项制度,到资金拨付制度、资金使用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制度、资金审计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都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可操作性差,往往与实际工作中的复杂情况不适应,有些制度之间对资金的管理要求不一致,甚至有存在明显冲突的情况。

三、改进涉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1.整合项目,改进涉农资金投放方式

首先,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全面清理涉农资金,弄清涉农资金的设立依据、投入渠道、资金规模、适用范围、适用对象、管理方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项目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惠民资金、产业发展等支持领域重新分类,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项目进行归并,对不符合当前实际要求的予以取消或转变用途,对需要增加的项目予以增加,然后重新确定项目,项目不宜太多太细。对重新确定的涉农资金项目要进一步明确投入方向、资金用途、支持对象、执行标准、操作环节等。其次,要改进资金投放方式。一是每大类涉农资金通过统一部门审批,避免多部门、多渠道操作,减少协调难度,防止交叉、脱节、推诿和扯皮。二是多给基层在资金(项目)上的自,资金能下放到地方的尽量把预算下放到地方,由地方根据实际统筹安排,既减少投放层级,提高效率,又有利于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可以有效打压基层找关系、跑项目空间。三是涉农资金投放尽可能打捆集中使用,避免范围广、项目杂、资金散、效率低。

2.规范程序,加强涉农资金立项管理

进一步完善资金立项管理相关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分配机制,科学制定分配依据、分配标准和分配程序,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等办法。严格按照立项依据和程序操作,对涉农资金的规模、用途、使用方向进行审核把关,加强对各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前期论证,择优确定项目,对安排不当、论证不充分、把握不大的项目要慎重投放,避免决策失误。建立涉农资金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对每一个涉农项目的实施效果及时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并将项目实施效果与下一年的项目申报挂钩。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资金立项审批的透明度,使资金分配做到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防止重复申报、骗取涉农资金等行为发生。

3.落实职责,加强涉农项目过程管理

要落实每个涉农项目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每个项目的全过程相关部门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做到责权清楚,建立由财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审计、检察机关等参与的涉农资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和日常管理。对有条件的涉农项目都要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对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扶贫、抗灾救济等涉及农民补偿和切身利益的项目要实行公示制度。严格按照计划组织项目实施,不得擅自调整,确保达到设计质量并如期完成,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烂尾工程。要建立健全项目财务、资产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期中检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整改。严格项目的完工验收,对项目建设未达到规定要求、财务资料不健全、报账手续不规范、支出内容不合规的项目不得通过验收。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之能熟悉涉农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熟悉涉农项目的管理流程,熟练掌握各环节的具体管理方法,增强工作责任感和全局意识。要做到项目的全过程监督,防止马后炮。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日常监管,随时掌握资金使用动态,严格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

总之,近年来,为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发展,国家对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涉及扶贫、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开发、林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项目。这些项目和资金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对这些涉农资金的审计中,也发现了许多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诸如:项目立项不科学、违规使用资金、项目过程监管不力、资金效益差等,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周希祥,陈其清.财政涉农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整合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05).

第6篇: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投向不准、乱用滥用、损失浪费严重,有的滞留缓拨、结存沉淀、长期在账上“趴窝”,特别是挪用、截留、套取、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本文旨涉农资金管理政策建议在通过梳理天津市涉农资金管理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政策建议,助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

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从总体上看,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涉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本市涉农资金管理同全国各省市类似,存在一些管理需要与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问题之一: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工作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担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土地手续不齐全影响施工、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情况,由于尚未建立解决此类问题制度化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形成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涉农项目管理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等问题。问题之二:部分涉农项目评审论证欠科学,推动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涉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如土地占用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定项目施工队缺乏公开透明等等,往往容易引发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影响涉农项目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加之涉农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导致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和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问题。问题之三: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资金管理制度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涉农项目类型多、资金量大,客观上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和形成监管漏洞,特别是在缺乏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的条件下,加之“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涉农资金监管合力,导致涉农项目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问题时有发生。问题之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本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重点是将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整合,侧重于增量资金统筹整合,而目前,尚未形成涉农存量资金整合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难以将涉农领域存量结余资金高效整合使用。问题之五:涉农项目资金配套有关规定亟需清理整合。目前,涉农项目申报立项时往往要求区财政或项目单位配套资金,中央和市级涉农项目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承担单位,过多过繁的配套资金要求,造成项目单位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导致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轻则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内容,重则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风险,形成涉农项目资金监管隐患。问题之六:乡镇基层组织对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建档等台账工作不重视,导致个别区出现农户缴费保险单据发票不齐以及中标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政策建议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制度研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以及数据管理机制,并注重工作机制之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机制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

科学论证关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科学论证有助于促进涉农项目预算编制科学性,提高涉农项目预算执行均衡性。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可以从组织管理、论证标准、论证程序、论证方式、专家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总结涉农项目论证实践成果,逐步归纳、整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提高涉农资金投入使用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工作协调机制

从实践来看,涉农项目涉及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多部门,既包括项目立项、计划批复、组织实施、项目验收等项目管理环节,又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审计、竣工结算等资金管理环节,建立健全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可以更深入、细致推动项目落地,特别是及时解决涉农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涉农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制度研究机制

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涉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扎好涉农资金管理的“制度笼子”,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四项原则。对尚未制定资金管理制度的有关项目,应按照程序及时研究制定,确保涉农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已制定的资金管理制度,应定期评估整合,针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提高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时效性。

(四)建立健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

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目的是统筹涉农资金用于重点项目、急需领域,有助于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协调、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打造现代都市新农业资金整合平台。一方面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构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发挥顶层设计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总结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经验,挖掘现代都市型农业实践内涵,拓展涉农资金支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路径,发挥实践探索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健全涉农项目数据管理机制

通过收集、整理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做好分类、建档工作,确保涉农项目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以满足涉农项目基础信息筛选、查询、分析、等工作需要。同时,要做好涉农项目资料及财务会计资料的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入户访问、发放问卷、开展统计、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提高涉农资金投入公平性和精准性。

作者:李伟 闫自仁 单位:天津市财政局农业处

参考文献:

[1]桂咏梅.当前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5(25):44-47.

[2]余瑾霞.县级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探析[J].财政监督,2015(24):39-41.

[3]李萍.加强基层财政涉农资金监管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财政监督,2013(13):42-46.

第7篇: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财政支出; “一观三论”; 绩效目标;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推进政府绩效改革的有效途径,其理论基础可概况为“一观三论”。

1.花钱买服务的预算观。政府花钱是为了购买“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根据“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合理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对财政资金的业绩和效果进行评议和估价。

2.结果导向管理理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着眼于“结果”而不是“过程”,以考察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核心,通过对比投入与产出、目标与结果,指出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变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重投入轻产出、重过程轻结果、重政绩轻实效的局面。

3.公共委托理论。根据委托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纳税人及公共资源使用部门间存在如下委托关系:一方面,政府受纳税人委托,代表纳税人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从而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公共资源使用部门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向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为避免在上述双重委托关系中,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利用委托、双方在信息上的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必须借助于独立的第三者来监督、控制人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这就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价的产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量化投入、产出与效果,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资源使用效果。

4.为顾客服务理论。“顾客”指公共服务的受益人。财政支出应以“顾客”为中心、努力满足“顾客”需求、积极回应“顾客”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从而提高“顾客”对财政支出的满意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将公共服务受益人的满意率列为重要指标。

自2001年湖北、湖南、河南、福建等地首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至今,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及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文件,财政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仍是一项创新工作,其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拟结合案例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展开探讨。

二、项目情况介绍

自2006年起,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某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为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该市房地产市场的全过程监测,落实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信息申报要求,制定了相关文件,要求房地产交易中心按照相关文件负责对该市房地产在建项目的基础数据申报管理工作。本次绩效评价的对象即为2010年由某市房地产交易中心负责的该市房地产市场基础数据监测项目的专项资金的绩效状况。

三、项目绩效目标

财政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本项目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为:

1.开展全市在建项目的动态监测工作和异常情况的调查,实施房地产在建项目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和监测分析;

2.通过及时有效的数据统计,设置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对在建项目的情况进行监控,对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精细化管理;

3.建立和维护房地产在建项目监测台账,进行数据统计工作,按月度和季度编制《房地产市场监测报告》,从而为该市房地产宏观调控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理性分析。

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财政绩效评价的核心。项目组依据“一观三论”的理论体系及财政部门颁发的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规定,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和绩效目标,按照绩效指标建设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用性三项标准,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方面入手设计评价指标框架如表1所示:

1.项目决策:包括战略目标适应性及立项合理性两个二级指标。战略目标适应性主要考察项目的设立是否与中央地方宏观政策相适应,是否能够通过开展该项目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立项合理性则重点考察项目申请时,立项的依据和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社会和部门的需求,提交的绩效目标是否遵循项目立项的战略目标、是否合理可行。项目组可通过案卷研究、问卷调查及访谈搜集相关数据、得出结论。该部分是项目立项的前提和方向,其权重为10%。

2.项目管理:从项目前期方案到建设、投入的全过程,包括投入管理、财务管理、项目实施等工作实绩开展全方位评价。投入管理通过设置预算执行率、预算资金专款专用率和预算拨付及时性三个指标,考核资金的到位情况、预算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及预算资金拨付的及时性。财务管理则设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性及成本控制情况指标考核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合理,所有资金使用范围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及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使用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建立了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是否按项目进行单独的成本核算及实际成本与预算差异情况。项目实施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案卷研究考核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建立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为项目设施制订的制度和措施是否存在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的缺陷;是否严格执行保证项目实施的制度和措施;是否严格执行项目政府采购程序实施招投标,招投标文件是否健全。项目管理是项目建设内控制度执行力成绩,是保证项目获得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权重为25%。

3.项目绩效:根据项目特点选择项目产出实现度、项目结果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效果综合评价。项目产出通过设置项目核查合规率、项目执行合规率及项目执行及时率指标考核房地产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与及时性。项目结果通过基础表、案卷研究、访谈考核监测报告及时性、完整性及对决策的有用性。能力建设及可持续影响则主要考核是否为项目制定了长效管理计划,项目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是否适当;项目执行人员的流动性大小及专业性对项目实施造成的影响;监测信息是否被区县共享;是否存在保证项目持续实施的资金保障。项目绩效是项目建设后的核心效果,也是项目建设要实现的目标内容,其权重为65%。

五、绩效评价的基本结论及改善建议

依据上文所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及访谈并经核对分析,对某市2010年度的房地产市场基础数据监测项目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出评价结果良好的结论。该项目在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产出和项目结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的绩效目标,主要绩效有:

1.项目实施中职能设置合理,管理制度完善,操作流程规范,可有效地保障数据核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监测数据内容详尽、全面、真实、及时、动态,可以较为科学、准确的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进行预测。

3.项目实施单位内部队伍建设完整,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监督、配合,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然而在项目结果对决策的有用性、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影响的长效管理情况、信息共享情况和项目的资金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予以改善:

1.系统仍需完善,项目分类不够具体,系统无法根据项目汇总信息自动生成各类统计表,信息化不够完善,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2.不同的政府部门运用不同的系统、各种形式的表格,采用不同方式要求开发商提供在建进度信息。造成开发商频繁的安排人力、物力来满足申报要求。由于各方获取数据的时间和要求的内容有所不同,造成这些数据既存在一定的交叉,又各有侧重。不仅增加了数据申报企业的工作量,而且造成了同一工作政府各个部门重复执行。且本项目的数据检测结果未对外公布,造成市场信息不透明。

3.对专项经费缺乏财务管理办法,不利于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财务制度尚需完善。

4.部分开发商申报不积极、核查难度大。项目还未能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逐步减少核查工作量,形成从“以全面核查为主”向“以开发商自行申报为主、现场核查为辅”的工作方式的逐步转变。

针对上述评价结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1.系统应根据在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变化及时更新升级,以适应监测数据的统计要求,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基础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商办类项目应根据其结构的特殊性,设定个性化系统的格式内容,从而方便开发商自行申报在建进度信息,实现项目的持续性发展。

2.应建立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分项目的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将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专项经费管理模式。严格规定专项经费开支范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有效的控制成本,给专项项目必要的资金保障。

3.应辅导房地产开发商自行申报在建项目的基础数据,对申报数据加大监测力度,对不落实申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实行暂缓办理相关行政许可和房地产交易登记手续等惩罚措施。结合行政手段不断完善,逐步将自行申报、全面监测的工作方式转型为自行申报、抽查监测,直至自行申报、个别监测。让房地产监测数据监测项目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实现项目长期持续发展,财政资金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S].2011.

第8篇: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农业投入快速增长,在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国家农业投入项目资金的加大,项目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成效。因此,加强资金监管,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现阶段农业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当前,一些地方部门从本地区局部利益考虑,为争取项目资金,重项目申报,轻视项目前期工作;编制项目建议书前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了解不透切;对市场需求、项目发展潜力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1.2农业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财力困难,配套资金很难落实。国家当前在下达项目计划时均要求地方财政承诺配套一定比例的项目建设资金,为了争取到上级农业投入项目,在明知地方配套难以落实的情况下,地方财政仍签订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承诺书。在实际执行中配套任务却难以按计划完成。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有的地方财政采取先拨入本文由收集整理后扣回的办法;有的采取虚列支出作为自筹资金的办法;有的以其他项目或用过去的实物作配套等等[1],虚假配套,导致了项目概算不足,资金规模留有缺口,项目建设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

1.3农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一些地方部门项目管理基础工作较薄弱,个别项目单位领导责任心不强,忽视专项资金的严肃性,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重视不够。财务人员对项目管理有关规定不熟悉,项目资金未实行专户管理或专帐核算。存在违规大额支付现金、白条入帐、违规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偿还贷款、弥补办公经费不足等问题,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不能使用到位,项目实施达不到预期目标。

1.4农业项目合同签订不完整、合同执行不严格。一些项目管理单位订立合同能力不强,签订合同时工程范围、建设工期不清楚,工程造价不确定,没有工程量和单价,对工程质量和验收标准没有要求,质量保修范围不明确。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履约意识淡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随意调整,导致达不到合同约束预期效果,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和完成质量。

1.5农业项目绩效评价的机制不健全。由于绩效评价工作才刚刚起步,无成熟经验可借鉴,许多部门及管理人员对绩效评价还不了解,对绩效管理的意义认识不清,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缺乏。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大部分地方只是对少数项目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且设计的考评指标不是十分合理,绩效考评后,没有进行跟踪检查,整改落实不到位。

2.加强农业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2.1提高农业项目前期工作质量。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是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项目在选项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前要认真了解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有关法规,熟悉行业和区域发展规划。要深入实地勘察、搞好市场调研,认真分析当地优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效益突出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出有深度的可研报告。同时严格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规范项目的评审工作程序。项目计划一经立项和批复,不得随意调整与变更,如确需调整和变更,须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2.2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应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各级财政按配套方案明确的比例,科学合理地编制地方配套资金预算方案,配套方案应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的实际情况,做到既照顾了贫困地区,又合理适度地确定市、县负担的配套比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地方配套资金预算落实情况的检查。对不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的市、县,按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肃处理,并扣减第二年的项目资金,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到位。

2.3规范资金支出管理。农业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国家、农业部及省农业厅颁布和制定的项目管理办法和规定,结合实际,逐步完善本部门项目管理工作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项目资金支出的财务审批制度,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监控管理,坚持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大资金监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第9篇: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资金管理 项目库建设 绩效评价

一、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入分散,多头管理

我国政府支农资金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含国债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十几大类。资金来源分散,管理制度和要求不统一,支付方式、渠道和对象分散,使得一部分资金在支付过程中处于监管之外,难以保证资金按照规定的使用方向合理、规范地运行,不仅加大了资金的监督管理难度,而且增加了监督管理的成本,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资金拨付不畅,执行进度较慢

总体来看,近年来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稳定,支出进度相对较快。但也存在市县财政部门资金拨付进度偏慢的问题,分析原因,既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施工受季节影响较大等客观因素,也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环节较多等主观因素。支出进度偏慢不仅会影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大背景下,也影响着中央和省上宏观决策的贯彻落实。

(三)项目库建设薄弱,建立不科学

一是对项目库建设工作还不够重视。二是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深度不够,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不高,一些项目与规划脱节,对申报争取项目造成不利影响。三是项目库中的项目储备太少,特别是缺乏能够形成较强发展支撑能力的重大项目,缺乏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优质项目,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项目管理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项目库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与交流,项目库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五是一些项目库与项目申报等实际工作脱节,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六是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缺乏项目管理知识,有的不熟悉软件操作。

(四)绩效评价进展缓慢,工作尚不到位

近年来,各方面都在大力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仍然存在着制约绩效评价有效开展的几方面因素:一是缺乏独立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二是未构建规范的指标体系。三是支出评价内容不完整。四是支出评价结果约束乏力。

二、健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确定农业综合开发模式,集中使用支农资金

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的需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综合开发坚持综合性的开发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高。二是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有利于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三是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和增加投入的良好局面。四是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五是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体制。

(二)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加强项目库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的前提是选择好的项目进入项目库,为下一步项目评审、上报及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要按照发展建设的要求选择项目,明确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开发、集聚开发,并有机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各类项目以及其他农口部门项目,突出重点,集中投入。二要积极做好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对预期明确、前景良好、典型性强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进行连续建设,坚持以建设高标准项目区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依托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地方特色。三要引入竞争机制,对基层干群积极性高、领导力度大以及土地规模流转有基础、农业结构调整有思路、财政配套资金有保证、自筹资金能落实、项目和资金管理水平高的地区给予优先入库。

(三)推进项目和资金对接,加快资金支出迸度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管理缺乏对接是影响支出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此,一是要提前申报和筛选项目,为加快支出进度奠定基础。二要及时批复下达项目计划。三是要提高资金拨付效率,中央资金应在最短时间内下达至省,省级财政部门应及时下达地方立项项目资金的预算指标,并根据项目计划,先行拨付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四是加强动态监控,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利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出进度的动态监控,及时汇总并定期通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进度和使用情况,督促下级财政部门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四)推进绩效评价,实行奖优罚劣

建立以考核绩效为目标的跟踪评价机制。一是项目实施期间,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综合性检查等中期检查;项目竣工后,进行省级验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每3年进行一次验收考评。二是全面进行检查和验收考评工作,内容既要包括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又要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工程的运行和管护情况;既要包括对项目建设单位的考核,又要包括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的考核;既要包括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检查,又要包括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评价。三是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验收考评时,既要查看账簿和档案,又要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勘察;既要根据资金到位和拨付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又要根据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