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电力市场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电力市场未来也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电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方面的风险,其中金融风险就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如何规避电力市场中的金融风险便成为电力行业发展最核心的内容。
关键词:
电力市场;发展趋势;金融风险;防范
一、电力市场现状
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完善推动了电力市场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自从上世纪末我国启动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市场格局。然而当前我国电力市场依旧存在着电力企业过于垄断、资源优化不足、电力市场供需不平衡、交易形式过于单调、竞价体系有所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十三五”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确立电力在能源系统当中的全新定位;二是有效解决电力相对过剩以及“三弃”(弃风、弃光、弃水)问题;三是处理好治煤电、气电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矛盾;四是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要有效与电力市场完成对接;五是低碳与电力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二、电力市场发展趋势
(一)火电
火电也称之为火力发电,它主要指的是借助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换为动能以生产电能的方式。火力发电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前仍旧是我国的主力电源,在电力工业中它也有着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环保技术的进步、发电成本的降低,未来火力发电的清洁高效发展是必经之路,当前火电发展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为此“十三五”要求未来火电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合理调控煤电装机,控制新增火电装机的规模和数量,在不断满足未来新增电力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这也是火电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水电
水电是可再生、无污染、花费少的清洁能源,它能有效实施电力调峰,并能解决当前我国传统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我国水能资源有着世界最大的蕴藏量,发展水电对我国能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十三五”规划中,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是水电发展的重中之重,依照十三大水电基地来划分,在2015年和2020年它们总体开发程度要分别达到55%和70%的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的水电建设任务将会异常繁重。
(三)风电
风电是把风的动能转为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它也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巨大的蕴量。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风电运营经验的丰富,我国风电市场发展逐渐呈现出风电大型化、海上风电以及风电技术的进步三大特征。在“十三五”期间,风电将淡化装机目标,着重调整政策,解决补贴资金、弃风限电等方面的问题。“十三五”风电将进一步推动风电技术的进步,不断降低风电成本,简化风电市场的准入门槛。
(四)其他新能源
此外我国在太阳能、生物质能、新型核能等方面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国新能源发展也面临着规划建设不同步、建立消纳困难以及补贴资金到位难等问题。“十三五”对于新能源发展也做出了全新的规划:新能源汽车要更加注重产业化的发展,核电要逐步在内陆实现破冰发展,光伏要注重降补贴、降成本的双降标准,节能环保则应该更加注重约束性指标的强化。此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则等则是未来新能源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对于我国电力市场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电力市场中的金融风险
(一)贷款风险
在电力市场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各方面的金融风险,当中贷款风险是最为显著的,特别是新建项目的项目贷款或已经建成项目的营运期贷款更是常见的贷款风险。我国电力企业为了完成相关的电力项目指标不惜向银行贷款融资,但由于电力企业主要领导者对贷款风险和有效商账管理认识不足,高销售额往往是电力企业项目运营的主要追求目标。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体制的缺失和对客户资信评估的不重视导致电力企业在收款环节面临较大的困难,这让它们面临着沉重的债务风险。因此如何规避贷款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电力企业的核心问题之一,以便能够更好解决电力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发债风险
电力市场发展过程中大型电力集团公开发债是另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随着规模扩大、设备维护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资金的需要,不少大型电力企业都需要借助加大债务融资力度来完成相关项目的建设,但是这些企业内控功能与内部审计功能的弱化使得其面临着显著的发债风险。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未来相关监管政策的变化将会是电力企业公开发展主要面临的风险。
四、电力市场中的金融风险防范
(一)发展电力期货市场,规避电力市场风险
电力市场化运作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发展电力期货市场以规避规避电力市场风险则是完成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通过电力期货交易能够规避电力市场的风险,电子现货与期货的结合不仅能够平抑电力价格的波动,也能促使电力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电力期货市场可以使得市场参与者不断调整策略,促使电力企业对电力的供应趋于稳定。
(二)合理控制电价,严格控制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
要让电力市场更好规避金融风险,合理控制电价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严格控制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力能够防范电力市场出现电价波动风险以及电力短缺风险。借助发电商和供电商之间的合同协议来确立电价,电力企业得到事先出售相关产品的同时也减少了其操纵现货市场电价的可能性和积极性。保证电价的稳定既能够很好规避金融风险,还能够让电力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还债能力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负债压力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市场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明确,我国电力企业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和不断完善相关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还应该借助发展电力期货市场和合理控制电价的方法来有效规避电力企业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盖兆军.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郭兴磊.电力市场风险规避及对市场力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1
关键词:云金融;商业风险;互联网金融;预警管理
解析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风险整体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按照《巴塞尔协议》内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本文将互联网风险划分为上文所提到的三种类型风险。其中政策法律风险细分成了国家、行业和机构等层面,商业风险主要有市场、信誉和操作等风险,技术分为安全和技术选择风险,如图1所示。解析基于业务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从上述分析得知,互联网金融主要被分成了三大平台,分别是业务、管理和协作三大平台。互联网金融资金需求的双方在业务平台上撮合成交;通过国家管理者、行业管理者以及互联网企业各分支机构对其实行各层监管,上述各监管组成了互联网金融管理平台;软硬件开发维护者及网络服务商主要担任协作业务及管理平台的运营,他构成了互联网金融融资类的业务协作平台。在业务层,资金融通双方都面对了商业风险。一是市场风险。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利率和流动风险组成。互联网风险一方面会受到行业监管、行业分化和行业竞争等的影响,另外还会遭受央行货币政策刺激,两者同时加剧了利率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一般会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有可能会在第三方中介滞留两天至两周的时间,不具备有效的担保及监管,很容易会出现资金挪用的情况,若是缺少流动性监管或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必然会导致支付危机的出现。另外不断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也会上限,不具备用户优势的平台将会借助提升利率和缩短投资期限的形式来吸引投资者加盟,这就必然会引起平台流动性风险,并且很多用户在平台跑路消息报道的基础上,针对平台的投资仅仅限于打新投资,这显然会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二是信誉风险。信誉风险就主体划分,主要分为自然人信贷风险及企业信贷风险两种。自然人信贷风险主要是指自然人违约,其出现违约主要是由于其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进而出现了道德问题。自然人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借款人的经济情况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该种借贷用在了生产经营商。互联网金融业务内会牵涉到大量的自然人信贷范畴,由自然人承担对应的偿还义务,但是自然人的经营状况、身体健康情况和消费习惯等都会引起还款风险。另外自然人借款人的个人观念及道德问题都会造成违约风险。企业信贷风险和自然人借款人的动机以及偿债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企业借款人主观上恶意不按时清偿债务可能性较低,对比之下,由于经济实力、行业发展和经营状况等因素导致的资金短缺更加容易使其违约。因此在对信誉风险实施评价时,自然人信用风险要更侧重对其偿还意愿的评估,但是企业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则更加侧重对其偿还能力的评估。三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主要指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活动内,由于人员匮乏、内部流程制定不当或是实施失败以及系统不足所造成的直接性或间接性损失的可能性。目前用户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交易数据、文本数据等大数据系统出现交织,由于没有通过授权方位、系统退化、雇员欺诈、服务提供商风险和客户安全保护意识较低等交易内,操作风险正是来自这些繁琐和复杂的数据系统行为的结合内。依据操作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划分为内部操作风险及外部操作风险两种。内部操作风险主要因为绩效考评、审计监管及内部控制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因素所引发;外部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私人泄露、钓鱼网站的盛行等外部因素引起的。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用户注册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并且不能很好地分析和管理交易中出现的大数据,另外是否可以合理地对各种数据进行保存也是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特点。一是扩散速度快,破坏力强大。传统银行业务通常是通过纸质或是银行内部系统来操作,一旦出现了错误,是有充分的时间查找、连接并且追回损失的。但是包含了交易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和用户数据及文本数据等大量数据的云金融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一旦出现了问题或是差错,将会难以立刻纠正,并且互联网金融业务运作速度飞快,等到发现问题后再拦截和追讨损失基本无望。二是风险会交叉传染。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内包含了融资类、支付类和理财类业务,业务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性;此外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内的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旦一个出现风险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三是很难区分风险责任。互联网金融办理的过程一般都会涉及到外包商、电力和电信等其他多种合作方式,因此一旦某个方面出现了服务终端、客户信息泄露和系统崩溃,将会直接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并且难以对责任实行区分。责任不能区分的直接结果就是一旦发生了损失,将难以对有关方的损失赔付进行明确。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预警系统
数据作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内必须要遵循下面几点:一是系统性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属于一个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实行检测、预测和预警的系统,是大型的体系,该体系内包含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所有,因此建立该系统时必须要考虑每一个用户和金融产品的提供者等全部参与到金融活动内的人的利益,同时还要实行系统性建设。二是时效性原则。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的特点是高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金融活性具有的及时性特点,因此在实行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中,必须要实时防范并且及时处理,确保可以及时判断风险和快速应对,避免造成太多损失。三是科学性原则。在预警系统的建立中要确保科学性,保障系统可以准确对金融风险实行判断,防止对金融风险作出错误估计,最终导致不必要损失。将数据当做中心系统层级。在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内存在以下几层:一是数据管理层。预警系统主要是基于数据建立的,对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系统对数据的管理机制,建设和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数据管理中心,便于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存储。而且在数据中心还要实行管理过程内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安全性。二是数据整合层。风险预警系统的最主要任务是要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海量数据,进而实现对其中风险的语境,这就必须要系统地对金融风险存在更为透彻的认识,自金融风险的定义出发,重新整合和分析数据,进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信息整合能够很好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数据提取层主要是整合及提取数据。三是数据分析层。数据分析层主要是分析数据,判定数据的风险。这就要保证系统具有完备的智能性。四是数据的解释层,数据解释层是对风险的解释,更加准确地来讲就是通过风险和企业现状结合得出分析结果,其中包含了风险的可靠性、危险度、产生根源和处理方法。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模式
(一)风险预警设计思路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定性风险评估指标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实行量化,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进行测度。依据选择的权重系数测定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综合评分值,依据设定的预警区域范围来确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预警区域,从而选择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相应策略权重系数的选择在风险测度内是最关键的问题,对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及操作风险实施分别测度中,须确定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问题;另外就是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评分值测度过程内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誉风险分别权重系数确定的问题。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在业务平台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主要被分成了市场、信誉和操作风险三个维度,而且各个维度的风险有着丰富的含义,很难使用单一指标来客观描述。为了使得评价指标变为更精准,本文使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设计互联网金融三个维度的商业风险。 针对定量指标,笔者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和银行体系定量指标来计算,最终对定性指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最终对应的评分值。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
通过假设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内各变量间均是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作用的,建立互联网金融业风险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且对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三维关系假设主要为:H1:市场风险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防控的直接正影响;H2:信誉风险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防控的直接正影响;H3:操作风险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的直接正影响;H4:市场风险防控及信誉风险防控的直接双向正关系;H5:市场风险防控及操作风险防控的直接双向正关系;H6:信誉风险防控及操作防控间的直接双向正关系;H7:市场风险防控依赖各种要素不受信誉风险及操作风险防控影响;H8:操作风险防控依赖的各要素不会受市场和信誉风险防控影响;H9:信誉风险防控依赖的各要素不会受市场和操作风险防控影响;H10:除市场、操作和信誉风险以外的其他因素都是残差项。划分衡量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指标为:一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个体的指标,包含财务健康情况及机构规模;二是互联网金融整体指标,包含了信贷质量、资产规模、资产及负债匹配数量;三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指标,包含了业务发展模式、产品类型、风险度量等。见表1所示。在模型内市场、信誉和操作风险分别作为三个外生潜变量分别由各自所属显变量测量,互联网金融风险系统的各变量相互间是存在关联性的,因此假设三个外生潜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变联系。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业务风险是内生的潜变量,主要是表1内的八个显变量反应。
分析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结果
首先要对预警信号阈值实行确定。预警信号阈值是触发预警后续行动的临界值,阈值要综合数据的模型、历史数据经验和专家经验以及同业信息确定,并且还要考虑互联网金融的融资平台的风险偏好、客户与平台的联系、监管部门检查评估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和监管要求等因素。一旦风险表征值超出了预警信号的阈值,将会触及预警流程,进入风险预警系统,将实现对风险级别的定位。其次是定位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级别。依据评估风险大小,划分互联网融资风险为正常状态、关注状态、次级状态、可以状态以及损失状态5个等级,分别用绿、蓝、黄、橙、红五种颜色的灯来表示。详情见表2所示。第三是分析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的结果。在处于绿色信号灯范围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要考虑和其开展对应的业务活动,还要增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效益,平台必须要大量的吸收该种类型的业务;在处于蓝色信号灯的范围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则可以考虑接受和其开展对应的业务,那些已经有的处于蓝灯状态的业务,则可以考虑持有;在处于黄灯信号的范围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按照公司的战略和客户征信情况,适当考虑是否需要开展其他方面的业务,若是已经存在了处于黄灯状态的业务,要及时防范并且调整,或是改变持有策略或是适当转出业务;在处于橙色灯信号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则不应当考虑其借贷,若是当前业务已经处于信号灯为橙色的状态,要立即采取对应措施来降低损失;若是当前处于红色信号范围内,则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将其拉进黑名单,针对已经处于红灯状态的业务,则要采取强硬的手段实行积极挽回,尽力弥补损失,实行不良征信评价。
参考文献:
1.卜亚,张敏.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机制构建——基于激励相容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
2.李灏来,李越冬.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6(3)
3.黄建康,赵宗瑜.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价值体系的视域[J].理论学刊,2016(1)
关键词:低碳全融体系:构;芝;气候变暖;低碳排放。
一、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l世纪,低碳金融在我同出现并已经开始发展。虽然低碳金融还只停留在低碳产业直接融资、绿色信贷以及碳减排交易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可以证实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低碳金融实施的必要性,并已经开始行动。
国内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在低碳金融方面发展,但是目前主要以间接金融方式为主。常用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对现行的授信结构进行调整,对节能减排企业和项目进行支持。将信贷的额度向节能减排、污染处理等领域倾斜,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进行适当的控制。兴业银行在2008年6月前融资金高达21.53亿元,支持的节能减排企业和项目已达到69个。一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低碳金融。
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早在2008年就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了关于能源效率融资方面的合作协c义,成为我国第一批以国际合作的低碳金融机构。
在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对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截至2008年,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低碳金融方面的投资已达到6.39亿美元。
低碳排放出现了一系列的交易所,影响最大有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等。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关于碳排放的交易所,这些交易所得出现推动了我国低碳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先后开展了自愿减排的机制。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依然是以自愿减排为主。以此对市场化交易配额的推出,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现阶段我国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动力不足。
在我国乃至于世界范同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该行业的技术和标准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需要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投人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还难以确定。由此导致金融机构的投资和信贷均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加之低碳金融的历史较短,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参考,致使国内的金融机构,甚至连商业银行对低碳金融体系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这些金融机构没有专业性的人才,因而对低碳金融的交易规则、业务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等均缺乏认识,故而在这方面的投资存在疑虑,甚至放弃投资。
低碳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其价格机制无法解决低碳经济外部性的问题,导致了其对市场的掌控度相对较低。由于低碳产业多以环保、污染治理和新能源的开发等为发展方向,产业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同时又缺乏金融机构的担保、风险补偿以及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低碳企业在自身收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进而导致企业融资风险性的增加。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及金融机构均没有能力对企业和环境带来的社会成本进行分担。金融机构在看重对企业贷款的收益性、安全性及流动性的同时忽略了低碳企业的社会效用。因而导致低碳产业及低碳项目的运行存在不利的融资环境,导致该产业发展缓慢。
(三)相关市场管理不完善。
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市场管理制度的帮扶,但是在低碳企业的审批和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涉及的风险较多,必须由专业的机构进行执行和开发。目前国内缺乏中介机构,国内也没有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支持金融机构,对投资进行评估、分析和交易风险的防范等。
(四)较大地政策风险。
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存在着市场交易的主体无法控制和预期的政策风险。世界各国对《京都议定书》中的部分规定依然存在着争议。目前各国实施的制度也是各自为政,没有一致的标准。低碳金融体系的运作程序也缺乏稳定性,以上所述是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
兰、解决我国低碳金融体系问墨的对策。
(一)将低碳金融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构建低碳金融体系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予以足够的政策支持,将低碳金融体系纳入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目前低碳金融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共同对低碳金融进行支持,为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对因内外新金融风险的防范。
低碳金融的发展是对目前经济发展的重大调整,势必引起产业结构和经济市场的变革。在变革中低碳经济必然要受到国内乃至于国际金融风险的影响,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一定要正确掌握好产业结构和经济市场的调整方向,做好金融资源配置的调整,在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做出对新的风险的防范工作。低碳市场的发展难以预计,其带来的风险也无法估计,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合理的预算,根据国内及国际上一些前沿问题变化及研究,密切观察国际货币体系在低碳金融体系及有关方面的动向,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改革,将面临的碳交易风险降到最低。
(三)培养人才促进低碳金融发展。
随着低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低碳金融专业人士的需求势必成为未来的需要。将低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做为目前工作的重点,是促进低碳金融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既具有风险管理、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又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和低碳产业知识的人才势必会对我国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要下大力度对低碳金融人才进行培养满,以满足战略性发展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I J 冯王梅。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与运作模式探讨?.投资研究,2010(7):13~17.
战略风险管控。在2015-2017年的三年发展规划中,该行前瞻性地明确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为保证战略实施生根落地,董事会通过授权以及对行长室下达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办法,经营层通过转授权以及对各单位、部室下达年度具体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实现经营、风险管理责任的逐层分解与考核评价传导。在2015年度风险管理工作中,董事长、行长结合省联社、银监部门年度风险管理内容,亲自组织召开条线风险分析会4次,研究制订风险管理重点、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防控措施,并针对经济下行对本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积极调整经营思路,严格控制1000万元以上公司类和300万元以上自然人新增贷款的投放;对目前经营正常,且效益较好的企业,出台“转续贷”贷款品种,减轻企业的融资资金成本;对已形成的公司类不良贷款,依法保全欠款企业或担保企业的资产,通过诉讼、拍卖等方式,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信用风险管控。一是转授权授信机制,明确基层行行长仅对5万元以下“阳光信贷”产品进行授信,其余均上收总行授信评审部与贷审会审议;二是行业限额管理,对造船、纺织、化工、冶金等七大国家严控行业实行限额授信,制订年度压降计划;三是实行集中管理,针对公司类贷款金额大,风险集中度高的特点,专门成立企业贷款营销中心,与陈港支行负责全行的公司类贷款的营销拓展与管理;四是组织压力测试。计划财务部通过对存款结构的分析,合理设置流动性测试模型,根据测试结果,出具测试报告报经营管理层决策参考。
声誉风险防控。该行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要求,制定材料模板,及时处置事件,侧重规范员工自身行为,避免引发外部问题。于lO月份对历史上假冒名贷款进行彻底清查,对涉及的员工按《响水农村商业银行管理规定》严格问责,绝不手软。把日常工作中违规问题处罚、处理情况流程银行办公平台上进行公布,并对违规积分、经济处罚前十名员工、违规问题出现频次达5次以上的分别进行诫勉谈话。2015年,共处罚违规责任人员642人次,违规积分882分,经济处罚242955元,纪律处分13名员工,其中2名给予警告处分,9名给予通报批评,1名给予记大过处理,1名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对1名违规积分超30分的员工向所在单位发出约谈提示。截至2015年末,共收到件53起,均已成功办结,没有发生一起舆情事件,树立了响水农商行规范发展的良好形象。
科技风险防控。该行强化科技支撑,通过互联网全覆盖、内外网交换安全防护、信贷无纸化、客户风险管理系统、电子验印系统、眼虹膜等系统的运行,实现了风险管控由“人防”向“技防”的转变,并根据风险管理要求及时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风险系统等系统进行更新维护,充分保证风险防范全方位、零遗漏、无死角。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金融发展的由来,论述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就其风险管控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管控
近代工业革命延伸了“人力”,以异乎寻常的“工业动力”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物质较丰富的工业文明时代。自上世纪中期,人类由于计算机和分子生物学两大领域的突破,又将人的“脑力”和“改造生命”的能力得以延伸,使人类又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却惊讶得发现,地球环境已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提出“维护地球环境稳定、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 Green Finance)也就自此横空出世。绿色金融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并以此来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营运战略。绿色金融的实施,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互相配合,以市场运作形式为主导。
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节能减排的巨大难度。绿色金融应该成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我国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占领世界未来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是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一、世界绿色金融的兴起
绿色金融兴起于20 世纪90年代末,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赤道原则”(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 EP) 的推出,即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的一套自愿性指南,以保证金融机构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2003年6月,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等10 家国际领先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但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碳金融领域,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非附件I 国家,在2012 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中国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 CDM) 下的项目开发。
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规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2008年2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现国家环境保护部) 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了中国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三项环境经济政策的推出,将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总理曾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政策的引导,绿色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绿色金融重点关注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众多行业,并已开展多项业务。主要是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减排要求,承诺达标企业获得融资;将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物,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开办专项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贷款业务;开办排放权交易购买方专项贷款;对符合条件的绿色环保企业,在信贷资金、保险业务、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方面予以扶持.而对一些违法或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限制其有关的金融活动,从金融源头上切断双高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命脉,不仅有效保护了环境,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绿色金融正在成为金融发展最具活力的领域,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绿色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金融企业应抓住国家环保政策扶持力度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不断加大的有利时机,积极培育业务增长点,努力拓展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再生能源以及环保服务等业务.绿色金融对调整金融结构、降低金融风险亦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财政、金融与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才能让绿色金融产业迅速壮大和可持续发展。
三、风险管控
金融企业既承担着促进绿色生态、绿色投资、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风险与商业利益的的机遇与挑战。
绿色金融属于新的业务领域,我国对其还处在观望、认识和探索阶段,绿色经济在推行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大量的新技术、新领域,起伏波动大,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金融机构必须根据绿色金融业务运作特点,分析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
绿色金融存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且也存在着政策风险、法律风险以及项目建设风险,还涉及相关核证机构的道德风险等.因此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降低和转移风险。
绿色金融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予以管控:
1.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实施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目前绿色金融在实践中缺乏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还有很大的漏洞和缺陷,各项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是有效实施绿色金融政策的重要保障。
2.培养绿色金融的专门人才 绿色金融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严重缺乏懂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信贷、理赔及监管等各种经济活动中,由于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难以运用专业技术参数进行准确、规范的描述,再加上我国金融系统中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对风险判断的精准度较低,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亦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3.创造绿色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大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营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社会氛围,为绿色金融发展助力.通过宣传使公众了解绿色金融,并以绿色观念指导其对各种绿色金融产品的选择,这样不仅对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形成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有效地降低绿色金融企业的风险。
4.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些关键项目、重大技术攻关等,建立政府、金融企业和企业风险共担机制,能够有力的推动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和降低风险。
5.设立绿色经济发展基金 动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力量,设立国家绿色经济发展基金,专项支持绿色经济新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项目。
6.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方法 国际领先银行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采用的一些方法值得借鉴,是我们开展风险控制的重要参考,但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把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7.加强绿色金融的监管,研究制定绿色评级标准 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的沟通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绿色评级标准。该标准是控制环保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需重点关注,使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控制达到较高水平。亦可尝试绿色GDP,运用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综合指标考察政府人员的政绩及企业的绿色评级评价。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金融 风险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背景和含义
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包括农村物流在内的九大物流业重点工程,“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发展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农产品区域物流网络初步形成,冷链物流初具规模,粮食仓储物流能力逐步提高。四核五带(沿沪宁线物流带、沿江物流带、沿海物流带、沿东陇海线物流带、沿运河发展带)中都设计了新时期下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蓝图。依托连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和临港产业集聚的优势、北接环渤海、南融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物流产业基础,在提升产地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扶持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副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支持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配送功能,结合实际,设立各自综合和专项的农产品配送中心。推行“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店)”流通模式,实行标准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同时,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两大系统建设,实现冷藏、保鲜、加工、配送一体化。提高有机、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配送率,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江苏“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中,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显性抓手,将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物流金融是国内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物流增值服务,它运用金融工具促使物流业产生价值增值,在我国很多省市已经得到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中小企业开始尝试通过物流金融产品,获得银行的贷款授信以改善资金流。近年来,国内提出了不少与物流金融相关的概念,如仓单质押、融通仓、物流银行、商品融资等。金融物流发展起源于物资融资业务。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谷物仓单。而英国最早出现的流通纸币就是可兑付的银矿仓单。
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的主要风险
当今,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综合性、集团化、国家化的方向发展,广泛实现资源共享。国内的广大中小农业企业自身力量单薄,因此如能形成自发性质的农业企业联盟,充分融入供应链的运作模式。通过协议资源组合的方式,相互信任、优势互补,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开展物流金融活动一定能取得更大的竞争效应,共担风险从而获得来自金融界的更多支持,共同受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物流金融是集众多主体参与并且不断在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复合金融服务,涉及行业广泛,有银行、保险、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物流金融在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带动下,为广大的各类中小型企业提供了灵活融资的资金渠道,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扩大了银行和物流产业的新的业务平台。但是由于该项业务在我国开始得比较晚,业务主体尚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在市场、技术、财务、操作、法律等诸多方层面存在着一定的运营风险。
(一)银行金融机构角度
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建设企业信用度和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农业企业要全面加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增强生产经营风险管理意识,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由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伴随着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尤为复杂。采购、生产、运输、销售、售后服务和货款回收过程都可能存在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使其不能正常开展;自然、政治、经济的风险;信息系统不能平稳安全运行的风险;合作物流企业不能履行高效安全的监管等等风险,都将给制造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增强农业物流金融项目的全封闭管理、专人管理,销独立作账,成本费用独立核算,效益利润单独反映;学习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金融技巧是金融企业必备的功课。
(二)农业物流企业角度
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监管直接影响到物流金融贷款项目的安全收回。物流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对融资农业客户的信用调查,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客户,避免与有不良信誉记录的客户合作,正确评估客户的动产质押,准确把握客户的实际履约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款项;选择市场需求大、方便储运、变现迅速的优良农业质物品种;充分掌握客户农产品生产和库存的状况,准确把握其采购、销售、运输等实际信息,了解质押物的市场变现和流通能力,严格监管质物的正常流转,避免质物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而无法变现,导致无法挽回的操作风险。提高仓储运营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减少配送环节的人力成本、借助信息化手段,降低现场管理费用。从整体上降低供应链内部的信用风险。
(三)国家法律法规角度
由于目前我国对于物流金融中质物的法律法规和担保法尚无完善的对接,物流金融操作流程中,涉及到多方主体,作为客体的质物在多方之间流转,因此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容易导致质物的所有权产生纠纷。特别是在信用立法上,还有待于制定法律促进物流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促进物流金融业务向更高、更广的纬度发展。
(四)农业生产企业角度
由于农产品市场供需情况和价格经常会有波动,作为质押物的农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运营风险。所以在农产品质押物的选择上无疑应该选择本公司市场价格稳定、变现能力好、市场需求量大、储运方便快捷的产品。关注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采购和销售,缩短资金周转的时间,控制现金流量,避免剧烈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缩短银行对减少农产品质押物的评估时间和融资成本,减少现场管理费用。
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风险防范策略
当今,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物流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必将带动农产品物流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企业、金融企业、物流企业以及政府都应该有进一步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策略。
(一)金融机构提升创新意识,建设客户社会信用监管、评估体系
由于物流金融业务流程较为复杂,涉及主体众多,在操作过程中面临较为复杂的风险。作为物流金融的主要提供者,银行在合作物流企业的选择上应该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具备完善的仓储数据库管理、固定资产多有实际偿付能力的成熟型农产品物流企业,和企业一起研发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加快网络建设,在物流企业设立专门部门和专业人员参与管理,使银行实现无缝对接现场管理;农产品物流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必须将客户经营状况、偿贷能力、历史信誉等实时共享给银行,确保银行掌握客户的原材料、成品的库存和销售情况,督促抵押监管商品的正常贸易流转,建立全面有效的物流金融非现场监管体系。
(二)扶持农产品物流企业整合绩效,实现融资的多样化
目前江苏省在农业物流方面目前基本上还是以物流功能单一的储运为主,参与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物流所需要的冷链设备技术滞后、农产品供销信息不够通畅和透明,造成产品流向盲目。因此广大农业企业要加强科研投入,开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核心技术。农业生产企业普遍停留在缺乏自主品牌和专有技术、核心技术的层面。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供应链竞争时代的关键因素,保证每年确定比例的科研经费的投入,实现自我发展,通过创新科技的有力支撑,不断积累壮大,成为朝阳企业、品牌企业,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创造机会争取有更多的渠道来筹措资金,实现融资的多样化。
(三)政府制定法律措施,加大对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投入
政府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根据物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统筹完善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及时补充和修正,大力支持江苏省农产品物流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支持银行与农产品物流企业之间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确保行企之间的信息通道的畅通无阻,有效降低物流金融风险;在物流金融质物客体的所有权的规定上要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农产品质物流通时的合理、合法性。
(四)投资农业现代信息化建设,倡导绿色物流金融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面对庞大的现实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物流基地信息化和标准化探索也成为热点。在这方面,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信息化、标准化以及电子商务专项补贴支持。很多物流基地在规划建设时也把信息化设施列入基础设施构建。传统农业企业的物流是以生产补货和销售为主体的,以仓储和运输为主要控制基础。但在物流金融操作模式下,必须具备高度智能化的信息通道和融资合作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有效沟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接受合作物流企业的质押监管和反监管。由于融资的需要,从生产物流向专业化3PL服务方向的转变,合作物流企业将涉及到全程物流服务,根据物流金融三阶段的不同操作要求,农业企业还必须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和销售商协调等方面加强与合作物流企业的协同操作,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的智能信息平台是实现农产品物流融资的关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将引领农业物流金融产业未来发展的潮流。
(五)加强院校、农企和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注重物流金融创新人才培养
基层和高端农业物流金融人才的双向短缺是造成农业物流金融发展的关键瓶颈。拥有高素质的物流金融专门人才是农业企业融资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广纳贤才和内部培养,充实制造业高端管理人才的队伍,优化人才结构。重视企业内外专业培训,如和银行联合开展质押监管和操作流程的培训,使人才迅速掌握丰富的物流管理知识和技巧,又熟悉金融业务操作和法律规范,为专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持续合作储备人才。
结论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必将推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发展,物流金融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为广大农业企业所需求,逐渐成为上下游企业的连动体系,广大农企应该努力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的迅速提升,以适应农产品供应链竞争时代的到来。在实施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不断创新的同时要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平、关注银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提倡低碳物流、绿色物流金融的现念;加大力度创新培养农产品物流金融人才,多角度带动和支撑农产品物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红,饶志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2)
2.丁俊发.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3.雷勋平,王亮.安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
4.巢峰.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
5.李明.湖南省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J].江苏商论,2011(2)
6.戚继胜,陈春.高港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思路[J].农村经济学,2009(20)
7.宿长海,宋晓露.大连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2010(2)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 金融支持
一、解构内涵:供给侧改革与商业银行
在全球经济陷入动能不足、增长疲软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步入L型增长的新常态。以往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增长,政策层面不断出台加码刺激需求端的各项措施,但现时刺激举措的边际效用递减,同步显现资金“脱实入虚”的副作用。显然,仅依托需求侧调整的管理方案,已不足以应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反观供给侧体系,国际经济遭遇增长动力严重衰退,国内经济面临企业盈利下降、传统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需求消费外流等难题。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是结构性问题,着力从供给侧发力,改善供给结构,使之与需求侧管理协同调整,是走出增长困局的有效路径。改革与发展始终离不开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践行者与助力者的双重角色。
二、角色定位:商业银行是改革践行者与助力者
(一)直面挑战:勇做改革践行者
经济粗放式增长时代结束,以往支持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各项红利逐渐消逝,银行业发展面临人口红利减弱、制度红利不再、成本优势消失的现实情形,随之而来的是利润下滑、不良攀升、竞争激烈、需求变化等转型时期的多重挑战,作为“践行者”开展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三期叠加”对银行业利润侵蚀的挑战。经济步入换档期、结构进入转型升级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迎来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环境对银行业利润造成明显冲击,2009年上市银行平均利润增速高达58.3%,此后几年逐渐放缓,但仍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5年平均利润增速骤降至5.8%。银行业净利润增长乏力,扭转利润增速下滑是银行业践行改革的内在动力。
二是多重压力下不良率上升的挑战。落后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工业企业利润趋于负增长,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提供者面临企业经营困难而引发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提出去产能、去库存任务,将进一步加速不良资产的暴露速度。未来一段时间,淘汰落后产能将在短期内加剧不良率和不良额双向攀升,银行业务拓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寻求破解路径。
三是新兴业态冲击带来的经营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快速改变各个行业形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兴起,颠覆银行业一家独大的传统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借助资金融通、移动支付的便利,分流银行客户,挤占存款收益,如余额宝、财付通等互金产品的兴起,另一方面通过布局金融牌照,互联网金融形成资金流闭环,分流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金融集团的涌现。新兴金融业态满足了对直接融资的需求转换,以灵活的营销方式和快捷的运营模式,抢滩金融业竞争市场,银行业正遭遇客户、资金、数据流失的挑战,拓展经营模式是银行业践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是转型时期风险加剧的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新旧动能切换与经济转轨容易引发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蕴藏新一轮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面临如何管控风险组合冲击的难题。如政府债务风险转嫁,前期政府投资刺激产生的隐性担保逐渐抽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需警惕这部分风险向金融机构的转嫁。又如国际金融风险传导,转型时期金融双向开放步伐加大,国际市场的风险传导加速,容易诱发国内风险点,且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受到外部金融市场冲击的风险更大。如何确保不确定环境下的庞大资金安全,抗击经营风险,是银行业持续面临的挑战,亟待构建应对风险组合的管控体系。
(二)把握机遇:应当改革助力者
银行业承压的同时,一些新的业务亮点,新的发展契机也随之呈现。商业银行作为改革助力者,把握改革新机遇,发展金融新业态、助力实体新动能,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内在使命,决定银行业的未来前景。
一是金融服务空间拓展的机遇。首先,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催生新型金融服务。本轮改革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同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数据挖掘服务、航天航空技术等新兴业态,融入互联网、物联W、云计算等智能模式,新兴产业初创期将释放大量金融需求,扩张信贷融资需求,催生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商业咨询等服务需求。其次,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拓宽并购服务空间。改革推进压缩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涌现企业兼并重组浪潮,2015年以来,国家层面主导的央企并购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复杂的交易结构带动并购贷款、投行业务发展,涉及资管服务、专业咨询等业务支持,将为银行业带来优质的资产业务。第三,居民个性消费升级,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下,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供给能力将全方位提升,消费金融、养老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迎来新机遇,将拓展消费信贷、信用卡服务、跨境支付等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是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扩大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和潜力巨大。此轮改革推动下,将加大在惠及民生的交通设施、通讯设备、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助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规模较大,带动催生大量投融资需求。银行业作为重要的资金媒介,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扩张中大有可为,既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活水,也提高金融资产投资的效率。
三是资产证券化提速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的质量效率型增长,要求将资源从增长乏力的行业中转移出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对商业银行而言,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恰能契合改革需求。资产证券化能有效激活金融资源存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融结合力度。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能掌握优质资产,提高经营运作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经验相比,中国已证券化的资产占金融资产总规模的比例仍然很小,发展空间较大。2015年以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提速发展,国务院部署增加5000亿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具有乐观的前景。
四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据测算,“十三五”时期绿色融资资金需求在14.6万亿,绿色发展面临庞大的资金需求,但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银行业绿色投融资发展前景广阔。金融产品在绿色经济、能源经济领域的创新极为迫切,参与到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能源融资、碳排放权交易中,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是跨境金融发展的机遇。开放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又一重要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各项区域开放政策陆续出台,带来跨境金融发展的良好时机。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持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人民币入篮SDR进展顺利,同时大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引入优质境外资本,加速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由此催生跨境金融服务蓬勃发展。促进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区域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物流金融的发展,为银行业掘金国际市场开辟“新蓝海”。
三、精准发力:银行支持的兴业样本
挑战蕴藏机遇,改革焕发新生,面对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刀阔斧、革故鼎新,金融业态格局大变、砥砺前行。2016年以来,兴业银行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总行层面出台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分行层面落实各项具体业务推进计划。以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为使命,以集团综合经营、总部协同创新为优势,融合兴业特色,实现精准发力。
(一)多管齐下去产能,优化投向调结构
一方面,同步采取多项举措,助力去产能决策。一是强化对钢铁、水泥、船舶、煤炭、电解铝、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监控,实施客户分类分级管理,从客户资质、合作情况、区域差异多维度构建准入评价标准,逐步压缩退出产能过剩项目,对过剩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实行限额指标管理;二是加强集团联动,发挥子公司牌照优势,积极探索债转股、股债结合、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创新资产处置手段;三是把握企业兼并重组时机,推动使用投行类直接融资工具,大力发展并购贷款、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非传统银行业务,推进重组业务;四是建立潜在风险客户名单,前瞻性确定风险客户预判,审慎介入相关产业。
另一方面,推进去产能同时,扶持发展新动能。通过优化信贷投向、设立产业基金等模式,支持a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紧抓绿色发展契机,持续加大对绿色经济、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力度。截至2016年6月末,兴业银行累计投放绿色金融融资突破9000亿元,余额超过4300亿元,支持6000多个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PPP融资、节能环保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面均有较大突破;陆续发行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释放绿色信贷规模超60亿元;参与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28亿元的PPP投资引导基金,用于改善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项目;落地安徽盛运环保集团4.2亿元的绿色金融产业基金;为江西金达莱环保公司办理三板贷1000万元。
(二)聚焦地产去库存,布局消金促消费
准确跟进政府去库存政策导向的内涵,支持房地产和相关消费品去库存。一是推进差异化服务房地产行业,在区域、客户、项目、产品的选择上,推进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实行客户定级分类,优先支持重点城市库存去化,并立足集团联动优势,探索提供房地产开发全流程产品服务。二是加大力度布局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品去库存,推进交叉营销,围绕购房按揭,对购房者装修消费、家电家具采购消费等相关需求提供消费贷款服务,利用社区银行和消费金融子公司优势,提升消费融资便利。截至2015年末,兴业消费金融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9.48亿元,创新推出多种消费信贷产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三)分类有序去杠杆,业务创新显成效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应用,围绕股权资本市场和债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帮助企业调整负债结构,针对性降低企业杠杆率水平。一是针对成长性好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为企业开展财务结构优化服务,通过提业基金、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股权类、债务类业务,拓展资本补充方式。2016年上半年,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约2367亿元,标准债券承销、资本性融资、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都呈现良好势头。二是支持政府债券置换平台融资,参与PPP项目,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目前已启动运作总规模达200亿元的PPP引导基金,助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增强社会资本信心。
(四)主动服务降成本,多举并措扶实体
落实国家降税减费、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减免银行业收费等相关政策,主动制定降成本策略。一是积极落实减费让利,清理不必要的通道资金和过桥资金,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对小微企业、涉农客户等实施优惠政策。二是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批发式全链条服务,简化业务流程,灵活融资手段,用好财政补贴,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大数据技术、云服务等智能化手段,削减客户服务使用成本,如已推出的“收付直通车”互联网跨行智能收付平台,既为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便利,也切实降低企业结算成本。
(五)积极助力补短板,一业一策定方案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短板部署方案,立足优势,积极对接。紧跟政府补短板重点项目导向,将金融服务补短板集中于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区域特色四大领域,针对各领域金融需求特点,一业一策设计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从投入力度来看,兴业银行计划将新增500亿元资金,支持福建省补短板项目建设,同时强化资源保障,为补短板重点项目安排全年风险资产额度200亿元,设立绿色审批通道,确保各项服务高效落地。从具体服务来看,继续推进养老金融战略,提供养老产业融资便利,致力打造零售养老品牌;完善医疗领域金融支持,开展医疗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围绕特色产业,推进扶贫攻坚,为现代农户定制融资方案,推广企业网银“融资直通车”、“兴E融”等在线融资系统;强化跨境金融服务,夯实国际结算便利产品,利用好自贸区政策红利,推广跨境贸易融资产品。从落地方案来看,兴业银行已参与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经济建设专项产业基金,为福建海洋产业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参设总规模80亿元的福建企业技术改造基金,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参设军民融合发展基金,首期规模302亿元,助力发展军工及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已完成自贸区利率互换交易,发行自贸区机构外币存款证,推动区域开放进程。
四、统筹协同:银行支持体系的全面构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我国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主线,尽管当前金融机构支持改革力度不断加码,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多方协同合作,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构建体系为目标,从输入要素、内部管理、供给产出、外部政策四个方面着手,搭建全流程、一体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效率
优化人力资源考核及培养体系,通过绩效激励和培训激励,发挥劳动要素潜力。一方面,改进激励考核机制,改变结果导向的考核方式,引入竞争性考核体系,推动建立现代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员工技能培训、素养培训、企业文化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企业认同感。
优化财务资源结构,以提质增效为发展导向,商业银行财务结构要转变以往重资产、扩规模、拼成本的发展模式,寻求轻资产、高效率、轻成本的发展路径。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契机,着力发展低风险、低消耗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把握资管、基金、信托等轻资产业务重点。发挥集团化运营优势,立足全局配置优化财务资源,借力资金规模报酬效应,实现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有效管控,依托集团信息共享平台,降低客户搜寻和维护成本。
优化信息技术支持力度,提升技术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紧扣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依托金融科技发展,加大力度建设科技引领发展平台。商业银行应把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重大机遇,搭建协同高效、线上线下联动的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建设全周期、全天候、全景式的智慧金融模式,完善革新智能化服务,以技术要素优化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二)更新管理体制,改善内生动力
商业银行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践行者,最根本的是要深化银行自身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商业银行才能提升决策效率、管理效率、经营效率,形成经营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改M业务管理体制,推进业务条线管理和矩阵式管理,依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组织架构,以灵活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迎合市场需求变化。二是完善服务流程体系,结合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优势,提高总行规划引导能力,推进子公司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以集团客户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为保障,搭建高效的集团协同服务体系。三是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全面风险监管架构和职责,提升风险监控和预警能力,构建应对风险组合的管控体系,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的风险管理。
(三)激发供给创新,深挖需求活力
供给端改革与需求端管理密不可分,当前客户金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类授信产品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商业银行客户在财富管理、财务咨询、跨境配置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进而倒逼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不断创新,催生提供咨询式、融智式的金融整合方案。一是在零售产品方面,着力改善零售客户体验,借助智能服务技术,更新完善在线支付、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产品,大力推动私人银行产品创新。二是在金融市场方面,开展交易产品创新,完善利率、汇率、财富管理功能,立足集团联动优势,形成闭环高效的集团金融服务链。
(四)政策预期稳定,形成托底支持
改革必然带来转型阵痛,触发局部不确定因素,因此金融服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稳定的外部政策体系托底,确保金融支持效力。一是完善民生保障政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清理僵尸企业等举措,将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问题,需要完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确保民生安全,推动改革平稳进行。二是宏观政策预期透明,明确金融支持导向。相对清晰的宏观政策逻辑,有利于金融机构提前布局,当前供给侧改革推进仍依赖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政府层面适时明确主导方向,有利于金融服务的及时调整,确保有效供给。三是强化金融监管政策,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大,国内资本市场、汇率市场面临潜在冲击,加之改革推进,国内金融风险进一步叠加,急需构建更具针对性、全局性的监管体系,防范转型时期爆发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2]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
[3]徐洁勤,陈璐,王纪东,朱太辉.银行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难点与对策[J].金融监管研究,2016,8.
[4]周月秋.关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6,4.
[5]王硕.供给侧改革与并购金融[J].中国金融,2016,5.
[6]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供给侧框架下的金融协同[J].财经问题研究,2016,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reen-credit policy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form in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s important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green-credit policy,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credit policy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关键词: 绿色信贷;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
Key words: green credit policy;green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17-01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步伐,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日益突飞猛进,经济与环保之间的相互博弈,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信贷是指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对进行信贷的产业和项目进行控制,以期更有效达到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的核心在于其把环境与社会责任融人到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之中,突出体现了金融机构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
1 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因素
1.1 绿色社会 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资源浪费、能耗量位居世界前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都表明了走绿色经济之路已经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共识。
1.2 绿色消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成为调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市场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居主导地位。同时,消费者是市场上最活跃的中坚力量,作为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的消费,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居民们绿色意识的增强更是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青睐,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的支持已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市场消费主流。
2 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内部因素
2.1 金融风险要求绿色信贷 一般来说,银行等金融业均是属于高风险的行业,银行借贷也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在交易活动中最易发生市场风险。对于投资绿色信贷,虽在短期内不一定会带来较大或是明显的企业经济效益,但是长期看来,绿色信贷行业必定有很大发展空间,且社会风险低。尤其是鉴于现今我国的环保产业一方面面临着资金投入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社会不断要求节环保绿色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都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打下广阔的生存空间。
2.2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绿色信贷 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统一,发展绿色信贷,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对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与政府关系,改善与公众关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2.3 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绿色信贷 任何的一个企业,依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制定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及相关产业发展目标。作为以盈利性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同样也不例外。银行的信贷客户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盈利和资产质量的优劣。经济发展的大潮已一次次验证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只谋取一时利益的发展模式必定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摒弃,这也不断提醒银行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借助绿色信贷理念,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导向,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的“夕阳”企业,转而向绿色产业进军,发展绿色信贷,优化银行茶叶结构,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和资产质量。
3 面对绿色信贷发展大潮
3.1 依法监管 加强相关绿色信贷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银行绿色贷款。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接受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督管理,要有法律保证,不得例外,同时管理当局实施监管必须依法进行,进以保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从而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3.2 强化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短期看来,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或许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但从长期看,践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银行竞争力,在为社会提供福利的同时,不断增强银行社会地位和形象,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极大帮助。我国各银行应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尽快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监督、激励体系。
3.3 加强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银行切实提高环保意识,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关注环保问题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活动时坚持以一定的经营管理理论指导,通过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有效的提高运作机制和资金的融通,实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三者统一,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的一致。
3.4 强化信息传动机制 各银行与社会企业等部门之间应强化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同时相关环保部门可以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库,力求提供有效的借贷信息,为借贷双方提供双向便利。并且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共同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发展。
4 总结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不断加强, “环境风险”正不断地深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绿色信贷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构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绿色信贷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努力做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祖杰.现代货币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P136-138,P332-335.
[2]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飞.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国际贸易学[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业论文.2009.
[4]高D.对发展我国绿色信贷的思考(辽东学院会计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关键词:旅游集团;旅游投资;投资风险
1我国旅游集团投资的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业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不少的旅游集团为了不断壮大其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相继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经营领域,选择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投资机会。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也构成了中国旅游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
从旅游集团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来分析我国旅游集团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我国旅游集团所进行的投资方向仍集中在旅游行业,是在原主业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产品价值链的管理实行相关旅游产品所涉及的旅游投资,如对会展,景观房产,旅游景区投资。一些旅游集团还开始了对航空业的投资,如武汉的东星国际旅行社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随着投资活动的日趋复杂,投资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日益增多。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投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旅游集团的实际,对加强旅游集团投资的风险价值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2旅游投资的特点
由于旅游资源的公有性、垄断性和非流通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性;旅游项目投资的区域依赖性;旅游项目投资的综合复杂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得旅游集团的旅游投资相区别于其他集团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投入高,回报期长。旅游投资的门槛逐步抬高,不再是低投入的产业,进入性投资的加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竞争环境的国际化,也使得旅游投资回收期延长。
(2)旅游产业链整合与多产业整合特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城市景观、房地产、小城镇、休闲娱乐等等深度结合,产生了一个整体的、互动的结构——“泛旅游产业”。旅游投资,已脱离单一项目时代,投资商进行区域整体投资,力求整合旅游产业链,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寻求综合收益的最大化。
3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1)重项目规划和投资评价:对于投资方来说,旅游的投入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风险性主要在选项和规划上。因此,旅游项目投资必须重视项目规划,以明确的投资评价为前提,以有效的资本运营为保证,极其清晰的把握投资运作的思路。
(2)争取区域政府的支持:提高产业的绿色GDP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旅游项目能够提高地区的绿色GDP,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形成绿色产业链,旅游集团可以通过政绩策划,尽量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争取的旅游项目开发的最大优惠条件(低价资产收购、税费减免、申请扶持资金等)。
(3)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提高项目在国际、全国、区域的定位和影响,为融资、招商、资本升值提供巨大的支持。
(4)多方位融资:从沪深股市统计,我国国内上市公司有近千家,但是以旅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只30多家,涉足旅游业的上市公司也只有40家。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大多还是以资本自筹为主,没能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可以有效降低旅游企业融资的风险。旅游集团可以依托收购兼并、政府优惠等方法低价获取大量资产产生资产大幅升值的市场评价,从而增长现金流量,实现大规模融资。
(5)多产业整合和跨行业投资:泛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区域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往往会带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形成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及旅游小城镇等等,推动区域型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发展。另外,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还可以适当的进行跨行业投资。以青旅控股为例,目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除了组织、接待国内外人员的出、入境旅游以外,还出资3,000万元控股了北京尚洋电子技术公司,整体收购青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并且参与证券业,使公司旅游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同时拓展,有效的防范了经营和金融风险,提高了资产收益率。
4从财务管理角度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由于对未来的经济活动的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客观存在。但是,人们总是能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实现投资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投资所具备的价值所在。在进行一项投资时,风险越大,其预期的收益或亏损也越大,投资如果产生亏损,将会使资本受侵蚀,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承担这些风险是为了给集团盈利,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投资的主体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财务管理在投资的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4.1在旅游集团内建立投资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1)建立风险度量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旅游集团内各种投资及各种风险,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各种其他风险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资产或资产组合,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利用资产风险度量模型,定量地分析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
(2)确定公司各种旅游投资的风险容忍度,限制由于各种影响因素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对某些风险高度集中的投资进行特别处理,将风险限制在公司可接受承受的范围内。
(3)建立旅游集团投资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各项投资中,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如果激励机制仅仅与经理人管理资产的收益挂钩,经理人则可能会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所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考察经理人管理资产的风险度,限制和防止经理人的过度投机行为。
4.2进行投资风险的制度管理
对于旅游集团的投资风险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以后,贯穿于风险投资公司从资金——资本化——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1)投资前期财务评价。
旅游项目投资前的财务评价很重要,它关系到旅游投资项目的价值认定问题,没有较大价值的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但投资的价值点在何处,它是否真实可靠,这不能仅仅根据项目有没有产品优势,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还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缺乏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在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由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调查与了解是否充分,对其价值的判断是否准确,定价是否合理,谈判条件是否有利,直接决定了投资后管理的难度,也决定了将来获利空间的大小,因此,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各种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财务部门对可行性报告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规避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投资企业动态财务管理。
对已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投资实现增值的必然阶段。可以从财务审核与监督的角度出发,专门设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约定,包括由旅游集团委派财务经理的约定,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约定,上市的旅游集团还可以有对股东定期公布财务信息的约定等等。这些必要的法律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旅游集团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权和监控权,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投资的收益权。
4.3投资风险价值管理的过程
投资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有:(1)采用统一的风险识别语言,对投资风险进行界定与识别,建立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目标及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体系;(2)设计风险识别、度量、评估的统一方法;(3)评估投资风险;(4)制定投资风险管理战略;(5)设计、实施风险管理能力。整合风险管理能力的要素,包括集团战略政策、集团管理与投资风险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报告、管理方法、风险数据等;不断改进风险战略、过程与度量方法;(6)汇总多种风险评估方式,与集团经营情况挂钩,制定、调整集团层面投资风险管理战略。
5把投资的风险管理从财务管理层面提升到整个集团管理层面
集团层面则意味着全局化、一体化的思想。只有扩大时空范围对企业投资进行思考时,才能识别它对集团整体运作的影响。所以,从集团层面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可以将企业的战略、业务程序、企业资源同集团投资、集团整体目标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风险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投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使整个集团的风险、收益、价值达到最优化,而不是某个职能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使投资风险管理与集团战略、业务计划得到有机结合,将投资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这种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作用:(1)集团项目投资过程得到控制的同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同时提高了对风险的注意程度与敏感程度,使集团更为集中地监控风险;(2)在确切了解集团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判断最佳的投资机会;(3)对投资风险有全盘的、集团层面的了解,有利于优化集团的风险结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4)设计集团范围内的信息沟通,收集、综合分析内外部数据的方式,为集团提供可靠、及时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5)事先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帮助集团业务部门实现业绩目标,控制风险。(6)公集团不应该只是片面的强调短期的投资效益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正面影响,发而应该从长远出发,全面的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盈利性。
参考文献
[1]顾华详.建立中国旅游业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0,(3).
[2]李平.浅谈企业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前沿,2002,(11).
[3]李平.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4]李富红.中国旅游开发投融资实践及走向[J].渝州大学学报,2002,(12).
[5]贝洪俊.企业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初探[J].现代企业管理,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