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信息化作为时期主题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企业为了与时俱进,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有1席之地,适应电子商务带给其的变革,捉住机遇,逢迎网络营销的的特色,利用电子商务来进行营销模式的转型,充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解脱传统营销模式的限制,才能增强竞争力,晋升竞争优势。
一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说就是电子交易,是通过在网长进行产品、服务、信息的交易。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还包含企业内部的商务流动,例如出产、管理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务流动。中国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是无比快的,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日趋改善――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美,主要信息技术产品加速分散。主要表现在:
一.一 电子商务范围迅速扩展,笼盖规模日趋广泛
二0一四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范围已经到达二八二一一亿,与二0一三年相比,同比增长四九.七%。中国的网民数量增长迅速, 二00八年中国成为全世界网民数量至多的国家,这个第1的位置1直维持到现在,截至二0一四年一二月,我国网民范围达六.四九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四七.九%。网购人群激增,据中国电子商务钻研中心(一)监测数据显示, 截止 二0一四 年 一二 月底中国网购用户范围达 三.八 亿人, 而 二0一三 年为 三.一二 亿, 同比增长 二一.八%。
一.二 挪动电子商务发展快速,手机利用快速增长
截止到 二0一四 年 一二 月, 中国挪动网购交易范围达 九二八五 亿元, 而 二0一三 年为二七三一 亿元, 同比增长 二四0%。 二0一四年,Google与IPSOSResearch联手进行了1次相干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智能手机最近几年来在中国城市普及也10分迅猛。中国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5大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1,高达三五%,仅次于新加坡(六二%)以及澳大利亚(三七%)。中国手机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这也将为中国挪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
一.三 所有企业都将是电商企业
截止到 二0一四 年 一二 月, 国内使用第3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范围(包含同1企业在不同平台上注册但不包含在同1平台上重复注册) 已经经突破 二0五0 万,将来会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到网上来经营,变为电子商务企业。
二 电子商务环境对于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营销模式是指,企业营销流动中具体的营销流动情势或者营销流动进程,主要包含营销理念、营销组织以及营销技术这3个要素。营销理念是指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进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以及社会3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思想以及观念;营销组织是指制造商以及经销商之间存在的组织瓜葛;营销手腕是指营销进程中所采取的法子手腕,也包含广告促销等流动。
二.一 营销环境的变化
电子商务的发生以及发展,使市场外部环境产生了深入的变化:网络作为电子商务的双向利用媒介,相较于传统企业营销的单向式传布媒体,大大增添了信息交互的及时性;电子商务加快了全世界化过程,为传统企业开拓了1个个更加广阔的全世界化的市场,使经济流动解脱地域以及国界的限制;无纸化的交易以及支付手腕相较于传统企业来讲更为便捷、更为节省本钱;电子货泉的兴起以及相干保障体系的完美,使患上企业以及顾客可以放心使用电子钱包进行资金交易来往。
二.二 营销理念的变化
传统营销观念认为消费者是盘踞相对于主导地位的,而电子商务作为1种基于网络的新型商务模式,消费者对于于信息的占有更为充沛以及彻底,购买商品时的比较更加剧烈,对于性价比的寻求也更加迫切。再加之搜寻引擎的匡助以及指引,消费者对于于信息的掌握力可以说是空前强大,消费者盘踞了营销流动的绝对于主动权。以“客户”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成为营销观念的绝对于重心。
二.三 营销渠道结构的变化
电子商务时期下网络技术的进步,沟通讯息平台的搭建,使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障碍大大减少,厂商直接面对于终究消费者,实现了1对于1营销,中间流通渠道大大减少,同时,制造商可绕过中间商直接通过网络接触客户,这样就逐步构成了以网络中间商为中枢的分销渠道。这类中间商在交易流动中,为整个交易进程提供1个信息、媒介的平台作用。 二.四 营销策略的变化
网络技术平台作为电子商务的技术依靠,使企业能够与客户沟通,接受反馈,进行客户瓜葛管理,使瓜葛营销展开效力最大化。盘踞绝对于主动权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向商家提出自己的请求,无形当中消费者已经经能介入新产品的钻研之中来,使企业能够更为精准的定位,更容易于掌控市场需求。企业可以与用户树立更新型的瓜葛,不断地逢迎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去进行定制营销以及制订营销组合。
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营销模式
因为互联网技术使营销市场扩大,这需要企业灵便地转变本身去知足客户需求,强调互动性,充沛应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交流,扭转传统营销模式的系统化管理,展开灵便多变的柔性化管理,实现会萃效应。目前网络环境下,新型营销模式有:
三.一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营销
简称B二B。这是最为企业熟知的1种营销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为交易主体进行服务信息的交流,由1些范围比较大的企业或者零售商采取。这些企业出产经营种类繁多,数量大,应用网络营销的信息化可以增进其销售量的增长。这类营销模式在许多企业中很受用。
三.二 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营销
简称B二C。是企业以互联网为服务平台,向消费者提供有形产品或者无形服务等商/:请记住我站域名/品的模式,在此模式中,消费者直接在因特网上介入经济流动。这类模式主要合用于网上商店,而营销的主体以消费者为重,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充沛了解消费者的喜好,从而比传统企业更知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三.三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营销
简称C二C。是指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以及传统企业的“企业作为销售主体“的模式不1样,这个模式主要是在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提供1个网上交易平台,从而有效地进行商品交易流动,现实中较为普遍的是进行个人网上拍卖,卖方自由提供各类商品进行售卖,买方自由地对于所买商品进行比较以及筛选,无时间、地域的限制。
三.四 线上与线下营销
简称O二O或者离线营销模式。是线上以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以线上营销线上购买带动线下经营以及线下消费,O二O通过打折、提供信息、服务预订等方式,把线下商店的动静推送给互联网用户,从而将他们转换为线下客户,这就尤其合适必需到店消费的商品以及服务,比如餐饮、健身、看电影以及演出、美容美发、摄影等。其主要的运营模式如图一。
三.五 O二O营销模式实例分析
团
购网站是国内目前O二O发展的典型方式,如乐享客、中团网、竹篱网、齐家网等群众商品团购网站,美团网、五八团购、窝窝团、拉手网等糊口信息团购网站,此外还有1种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以及服务的网站,如赶集网、爱邦客等,再有就是房地产网,如搜房网、房道网、百度乐居等。 O二O模式作为1种新的商业模式,吸取了初期电子商务的优点,有效地结合了网络购物以及传统市场的特色,为餐饮行业的电子商务提供了1种新的思路,成为餐饮行业未来发展的1个首要方向。美团网是整个餐饮行业第1家真正意义上的0二0模式的实践者,通过线上订餐进行支付,并且享受必定的折扣以及优惠,线下消费者前往订餐的商家进行就餐,短期内美团网成为整个餐饮行业的金字招牌。随后拥有0二0模式的百度糯米网、群众点评网等1大批互联网企业兴起,为餐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使患上泛博消费者踊跃介入到这类模式中来。
四 结论与瞻望
论文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 发展 时期, 这个发展时期也是商业银行的转型期。要实现新的发展, 必须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营模式的转变, 主要体现为实现经营的集约化、管理的扁平化和对客户服务的专业化; 增长方式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规模扩张型的增长方式, 实现质量效益型、多元经营型、风险控制型的增长方式。要实现这样的转变, 商业银行要从转变观念入手, 理顺体制, 完善机制, 突出新兴重点业务发展, 整体提高经营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 切实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开发行上市, 尤其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
( 3) 创新 发展 。由于商业银行业务同质性比较强, 业务要领先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 以适应市场,适应客户不断发展的要求。
同时, 转变观念要树立五种意识:
一是责任意识。各级银行领导都要有保持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意识, 以及对银行利益和员工利益高度负责的意识, 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工作和处理问题, 才能认真地思考问题, 积极想办法做好工作。
二是客户意识。商业银行要围绕客户做业务, 无论是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 最终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来开展业务经营, 这样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赢得客户, 实现业务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三是风险意识。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就是控制风险,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每一项业务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防范和控制风险; 其次要考虑的是如何赚钱。只想赚钱而不考虑风险, 最终只有赔钱而不是赚钱。
四是人才意识。要在全行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要创造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遇和条件, 要选贤任能, 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使用人才。
五是合规意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既是经营的要求, 也是一种文化。在经营发展过程中, 要完善制度, 严明纪律, 在全员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 通过制度机制约束员工的违规行为。
2. 理顺体制
理顺体制, 就是要在体制上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扁平化, 建立距阵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具体来说:
( 1) 实行业务操作前、中、后台的分离, 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按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要求, 建立组织架构。
( 2) 实行业务流程化处理, 合理设计操作流程;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产品以及风险可控程度, 设置业务操作流程。
( 3) 以客户为中心, 按客户类型实行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 整合业务资源, 综合经营服务。
3. 完善机制
完善机制, 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完善机制来促进和协调各项业务的发展。包括:
( 1) 建立分机构、分部门、分个人、分产品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 做到核算精细化;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思想 教育 , 强调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 强调部门间、同志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
( 2) 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在全行建立起岗位竞聘平台, 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让那些努力工作、勤于思考、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新人得到发展, 实现自身的价值。
( 3) 建立风险预警和调控机制。如建立信贷资产的风险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4. 重点业务发展
重点业务发展是指在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 当前要突出发展的业务。包括:
( 1) 个人 金融 业务, 包括牡丹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个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市场。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要通过创新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分层服务、综合服务以及灵活便捷的服务。
( 2) 电子 银行业务。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扩大离柜业务, 不仅可以节约人力和费用, 最主要的是可以使银行金融服务得到延伸, 并提供24 小时服务; 同时,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可以促进个人金融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产品等业务的发展。
( 3) 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银行利用金融服务的优势, 担任投融资顾问, 为客户出主意, 提供增值服务, 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 4) 结算业务, 包括现金管理和结算服务。它既是传统业务( 结算服务) , 也是新兴业务( 现金管理) ,是银行基本的经营功能。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 始终是银行不断追求的创新目标。
( 5) 票据业务。信贷资产业务票据化, 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比如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银行要适应市场的发展, 适应客户新的融资方式, 积极发展票据业务。
商业模式指的是企业为了持续达到预定的主要目标而施行的运营体制和对所施行的体制进行扩展、利用的全部相关策略的总体。由各个相互支持、共同作用的不同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创新并不只是粗略的分为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比产品的创新和流程的创新带了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同于产品和流程的创新,因为后者是延续性创新,而前者是破坏性创新,它会打破原有的组织障碍,建立出新的标准,发展新的能力,会为企业带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自然也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与流程创新反倒是次要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高技术远远没有商业模式重要,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立足的根本,也是先决条件,而高技术则不然。
2循环经济下企业商业生态的创新策略
循环经济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从三个重要层次出发:第一,从生产者满足消费者的层次;第二,从企业研发与生产制造或者提共服务层次;第三,企业价值网络层次。从消费者和企业这个构成经济社会的最小单位开始,实现三个层次的全方位循环和减量,从而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型经济。因此,循环经济下企业商业生态的创新策略分为以下三种。
(1)将提品为主转变为提供服务为主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提供服务不只是销售产品,而是在经济与环保之间创造出一致性,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再是引导消费者去购买公司的新的有形的东西。而是相反,在以后生产者永远拥有他们生产的东西,因此,生产者将努力设计可以分解、重新制造的产品,这种方式更加经济。在设计中,生产者将采用标准设计,让一些装备可以便捷更新升级,而不用机器整体报废。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也容易拆卸、综合利用。这种设计通过确保产品给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可以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并且,以低成本来获取成功。
(2)生态商业模式替代生产浪费模式生产过程中的所谓"废品"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一个生产流程中的废品放在另一个生产流程中便会变成资源。所有的生产模式都应该是遵循一条闭环生产模式,即:生产、回收、再利用。相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一条单线生产模式,即获取-制造-浪费。所以要发展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与自然原则相协调的工业系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废品流程的减少上是闭环的,而不是单一线性的,就是减少三个具体的浪费,即资源生产率、清洁的最终产品、再制造与再循环和沉淀;第二,在自然界可再生过程中进行投资,在保持自然资源方面加大投资,同时减少对有损不可再生资源的业务的经营;第三,探索开发利用新能源进行生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3)生态共同体替代独立的商业个体循环经济中,一个生产系统的废品可以是其他生产系统的原料,一个企业弃用的市场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新的市场。所以,循环经济提倡协作关系,在企业与行业间形成竞争同时协作的新关系,将生产系统中的资源能源都循环使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企业都切身明白相互之间的命运,形成共同运营的发展理念,真正明白生态系统中相互合作和竞争是同样重要的这个概念。
3结束语
[关键词] 会展 知识产权 商业模式
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到来至今,形成了多种崭新的业态,会展商业模式创新也成为会展业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发动力。要使这种创新源源流长、要让创造者积极所为,必须对该类创新实行制度性保护,对侵权人形成威慑性约束,对侵占他人权利行为实施惩罚性制裁。但目前,我国对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的关注和研究尚未有效展开。
一、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历程
作为现代服务业范畴的会展行业,其知识产权保护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的“维也纳国际发明展”。当时,展会举办国奥地利制定了一项特殊法律,向展会展出的各国发明、商标和外观设计提供特殊的临时保护。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由此起步。
历史的脚步走到了21世纪门槛边,全球会展行业早已织就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商标、技术发明、外观设计、新型应用等一应俱全。但也就在此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践中出现了除已经被完善保护的传统知识产权形态外的样式繁多的会展商业模式。就是这类集人类智慧、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的创新活动,却因其迟到,被拒在了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之外。
为了保证并促进对各国经济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会展业的发展,面对出现的问题,各国相关学界、政府部门和企业,逐步投入到了会展行业商业模式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领头的自然还是发达工业国。
二、商业模式及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现状
1.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实践
(1)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于2000年3月公布了一项应对商业模式专利的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修订商业模式发明专利的审查标准,扩大对美国“专利分类705”申请案件的检索范围,加强专利审查员的培训,以及保证对商业模式专利申请进行适格性、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的实质审查。USPTO还在2000年7月公布的商业模式专利白皮书中对商业模式专利的演变、“专利分类705”,以及专利审查员的培训方式做出了详细的说明,旨在进一步规范该类专利审查的标准。此外,USPTO还创建了“技术中心2100”,专门审理“专利分类705”类目中的申请。统计数字表明,第705类专利在1999年之后急剧上升,从1995年申请数的170件猛增到2000年的7800件,2001年达到1万件。经过几年的实践,在“阳光下一切人类的发明创造均可获得专利”的呼声中,商业模式在美国获得专利保护已不是问题,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法学家们现在研究并更为关注的是,如何使该类专利审查制度稳定并规范。
(2)欧盟专利局曾一度将商业模式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外。根据《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规定,科学原理、数学方法、实施心理活动游戏或商业模式的技术、规则、方案,以及计算机程序、信息的表达是不可授予专利的。但随着美国率先认可了商业模式可以成为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后,为了在国际知识产权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欧洲专利局的态度也开始倾向于承认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2001年11月欧洲专利局了新的专利审查指南,确认了其在计算机软件和商业模式上的扩大保护政策。根据该审查指南,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已不容置疑。欧洲专利局在处理一项商业模式专利的申请中,更加注重对其创造性和技术特征的判断,而非仅仅审查其是否属于商业模式本身。在经过了长期的、多方的辩论之后,欧洲的态度已由对商业模式专利的强烈反对转变为不再抵制,即商业模式可以通过“技术包装”而获得专利法的保护。
(3)日本在对待商业模式专利的问题上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策略和主张。2000年日本特许厅修订了《专利审查指南》,增加了与商业模式有关的发明创造的实施例,对利用网络或计算机的商业模式不再被视为抽象的概念,可以在日本获得专利法的保护。此后,日本又于2002年修改了本国的《发明专利法》;2003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又公布了“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充分表明了其积极提升本国知识产权竞争力的态度和决心。
2.国内研究与实践
(1)会展实践方面。针对国内会展商业模式的表现形式,已有不少公开报道。如上海世博会标志特许经营的运营模式;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科学生活博览会结合全国性的活动和互联网及媒体的资源,确立了三大平台互动的全新展会运营模式;慧聪网水工业产品采购交易会和慧聪网泵阀产品采购交易会将传统贸易展览会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形成“采购交易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模式等等。此外,国内还有对诸如基于会展会后服务的商业模式、商业会展市场推广的整合模式、市场化运作展会模式等都进行过报道。
(2)司法实践方面。2000年3月,上海卓尚信息有限公司告e龙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网上商业模式侵权案”,出现了号称“中国网上商业模式保护第一案”;2007年5月,北京首都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出“网络桌面媒体”商业模式的专利申请,出现了我国“商业模式保护”专利申请第一案。
(3)法规方面。2004年10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于新颁布了《商业模式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试行)》;2006年5月30日,国家版权局、信产部颁发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开始实行等。
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2007年介绍:从2006年开始,中国《专利法》进行第三次修改,送审稿当年年底已正式提交国务院审议。又据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商务部副部长在2007年介绍:“2007年政府部门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进一步根据《专利法》修改情况研究制定涉及侵犯专利权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通过对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司法审查的范围、标准、程序、裁判方式等问题的调研,推动出台司法解释。”
3.结论
(1)对“商业模式”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进行保护已形成共识。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对商业模式保护在本世纪初就从研究、立法、实施等各层面全面展开,我国也已在2004年颁布了相应的审查规则。
(2)保护方式多采用专利保护形式。知识产权保护方式通常为著作权保护、商标保护、专利法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等。归纳国内外已有的实践和研究,对商业模式的保护主要采用专利保护法。
(3)会展行业商业模式保护尚未涉及。一方面,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仍局限于商标、技术发明、外观设计、新型应用等传统领域,而对其商业模式保护国外也刚刚起步,国内未曾涉足。另一方面,现有商业模式保护的成功案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游戏、金融和商业行业,在会展行业基本没有实践和研究。
三、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委书记在近期的市委常委会上指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上海未来。”上海近几年致力于发展的和发展最快的是现代服务业,2006年GDP比重已经超过全市的50%,而会展业则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其增长速度在最近的10年每年超过20%,而且还在紧锣密鼓筹办世博会。
2.会展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
上海把现代服务业中的会展业作为重点发展点,而且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地,上海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都已成为世界会展领域的瞩目地,也必将成为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心舞台。面对行业内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内容、新问题,如何提升国内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否需要对会展商业模式实行保护?怎样有效实现对会展商业模式的保护?如何与国际接轨、是模仿还是创新?世博会期间站在世界会展舞台中心的上海,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怎样体现希望的形象?……这些都是值得研究,而且是即待研究。
3.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的完善,有利于整体创新环境优化
总书记2008年6月23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会展商业模式创新和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领域,会展业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开展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研究,不但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创新城市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龚维刚: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2]过聚荣:2006年~6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
[3]刘大可:中会展业:理论、现状与政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8
[4]贾丹明:“欧洲商业方法专利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5)
[5]余 翔 邱洪华:“美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发展态势及其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07(11)
[6]高山行 胡海平:“试论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J].情报杂志,2004(08)
[7]宋蓓蓓:“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问题探析”[J].审计与理财,2007(3)
关键词:技术驱动;共同物流;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6-0073-04
一、相关文献述评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为持续达到其主要目标而确立并运用相关运营机制,并对运营机制进行拓展,综合利用全部相关策略,创造顾客价值并实现企业价值的新型经营方式。刁玉柱(2010)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战略分析、要素利用、价值创造及系统整合等四大视角归纳总结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逻辑,认为战略分析与选择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与逻样起点,技术、知识及组织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价值链的升级转换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逻辑,企业系统间的因果联系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①。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动力与路径关系的研究。Yao Weifeng(2007)等人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起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产生了新的技术突破及市场需求,企业通过抓住技术革新和市场变迁的发展机遇,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加新的利润来源,就可以产生新的赢利模式和商业模式,为顾客和自身创造价值。Fumio Kodama(2004)等人通过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认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模块化制造技术的变化推动了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③。二是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方向的相关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Amit等人(2001)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和欧洲59家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认为高效率、互补性、目标一致性和新颖性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④;Miles(2006)认为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是推动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方向。三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Linde和Cantrel借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挖掘型、调整型、扩展型、全新型,为企业引入全新的商业逻辑⑥。Mark等三位著名学者(2008)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利润增长的关键原因,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分别明确了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则描述了如何实现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⑦。
共同物流是一种将分散的物流资源共同利用,物流设施与设备共同运作和物流体系共同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多个分散的物流参与方形成合作联盟,共同提高物流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显著降低资源消耗。对共同物流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运输省和相关学者对共同配送的研究。荣朝和(2001)介绍了欧洲共同运输政策,并对我国的相关运输体制和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⑧。黄福华、周敏(2007)等深入研究了湖南省农产品共同物流、中小企业共同物流、城市共同物流体系,以及中部地区零售企业的共同物流问题⑨。欧阳小迅、黄福华(2011)基于企业资源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共同物流的两种运作模式:物流联盟和物流虚拟企业。王圣云等(2012)采用运输成本和网络分析方法,重点探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物流一经济网络及其空间组织战略⑩。
二、技术变迁引发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变革的机理
1 新一代技术变迁趋势
能够引致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一代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态势,获取竞争优势。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使得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使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的各种复杂信息实时沟通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技术企图解析人类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共同物流的运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智能化,从而大幅度减少人工劳动比例和操作失误,明显改善共同物流合作的工作效率。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技术。在物联网时代,各种复杂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网实现共享,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都可以实时监控整个运作过程。
2 技术变迁将引导共同物流服务内容的变化
物流服务是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的支撑点。是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与服务客户进行价值交换的载体,当物流服务越能满足客户需求时,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盈利能力就越强。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客户可以实时掌握货品运动轨迹,便于企业收集客户需求;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对海量技术处理的可能;加上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能够实时地应对客户需求的各种变化。共同物流服务体不仅通过提供物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能够提供有价信息、知识服务、产品构想等虚拟产品,形成一体化的集成解决方案,全方位满足客户潜在需求,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共同物流联盟利用云计算强大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深化多样化的扩展需求,最终实现数据结点越多,资源组合可行性越多,可能开发的新型服务类型越多;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物流服务服务边际成本不断降低。共同物流各参与企业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增值产品扩大收入:通过对客户知识的运用,深度预测未来物流业务的发展趋势,开发出引导客户需求的新型服务,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3 技术变迁将引导共同物流合作形式的变化
在新技术变迁中。共同物流联盟的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信息共享成本迅速降低,能够实现共同物流各成员企业合作形式的变革。在最终客户需求的导引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将从“效率优先”向“智能优先”转变。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对抗”向“合作联盟”形式转变,各成员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构成价值链的节点网络,通过满足最终用户需求,获得合作联盟收益。
4 技术变迁将引导共同物流服务的客户需求变化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困难,知识共享与传播的难度非常大。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知识协同,能够更好地发掘、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在新技术支持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对客户需求管理进行创新,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方向发展,新技术实现了客户与共同物流服务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化,大大降低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客户对服务的认知越来越深刻,未来将更重视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不仅要求服务的结果,并且要求服务过程的体验。基本需求满足后,在服务之上所附加的个性价值、愉悦体验和精神满足成为客户需求的终点。未来,在新技术支持下,客户能够迅速学习各种新知识,在享受服务过程中知识增长和自身价值提升有可能成为服务重点。
三、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设计
当前。我国共同物流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技术快速变迁的驱动下,共同物流的商业模式要素正在发生变化,共同物流联盟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将从自身价值转变为客户价值,由此将引导共同物流服务内容、合作形式、需求发生变化,在此情景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必须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应对,积极探索符合技术变迁背景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1 共同物流服务内容创新路径
共同物流服务是围绕最终客户的物流需求,多个参与主体联合开展相关业务,实现客户在全供应链上的价值。在技术变迁的背景下,共同物流服务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1)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现有的物流企业一般采用“单打独斗”的运作形式,和其他物流企业是单纯的竞争关系,由于实力单薄,加上缺乏现代技术支持,无法提供覆盖供应链全过程的一体化服务。在新技术支持下,供应链的各企业能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从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交付客户手中的所有物流过程都能够置于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的监控之下,从而共同物流联盟能够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由于合作信息更加透明,共同物流参与主体的合作伙伴型业务关系有建立的可能,促进全供应链的协调。成为无缝链接的一体化过程。(2)完善信息服务内涵与范围。共同物流服务的各参与主体由于面向多个客户服务,能够及时收集掌握大量行业内一手数据,通过对相关海量信息的全面收集、深入挖掘、科学分析和智能化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得出各服务行业内的相关经验数据。共同物流合作企业可以凭借其广泛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产品销售与库存信息、用户反馈信息等,为生产经营企业的决策提供服务。(3)完整的全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中小企业虽然有大的融资市场。但由于单个物流企业对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技术变迁的背景下,共同物流服务联合多个参与主体,可以共同完成供应链的全程物流服务,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实现了全程监控,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提供“物流金融”业务。此举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同时给共同物流参与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4)知识发现与知识共享服务。物流服务具备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等特点,在技术变迁推动下,技术密集特点将不断增强,劳动密集特点将削弱。在新技术支撑下,共同物流服务要求有丰富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运筹学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物流专业知识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与之相配套。未来,共同物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它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为客户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最优物流解决方案上。与此同时,共同物流还将综合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服务,提升客户技能,实现高层次价值满足。
通过积极引导共同物流各参与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开发,依靠新技术实现物流效率提升,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变化,沿着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信息服务、全供应链金融服务和知识发现与知识共享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开发符合客户需要的服务内容。
2 共同物流合作方式创新路径
共同物流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组合价值,组合价值让渡可以有效利用共同物流各参与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或正的外部性效应,提高顾客价值并改善各参与企业盈利空间。在新技术支持下,原来制约共同物流发展的合作机制将得到消除,共同物流合作方式创新路径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成链式网络合作方式。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在长期合作中,由于缺乏全程信息技术和海量数据计算分析技术,无法实现对供应链全程服务。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的系统集成支持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能够实现对供应链全程实时海量数据的掌控与利用,合作形式也将从目前的条块分割转变为链式合作。在链式网络中,共同物流参与企业与客户都是属于多条价值链中的节点,客户是指联盟共同物流服务的外部消费者。共同物流企业通过价值交换获得收益,技术变迁能够延长价值链,有效地连结终端客户。二是搭建基于云技术的合作平台。现有的共同物流合作平台基于静态网页,内容更新困难,数据实时共享难度大:未来在技术变迁推动下,有望搭建基于云技术的数据实时交互系统平台,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的合作方式也将依托云技术,步人“云时代”:通过搭建基于云技术的新型合作平台,实现数据的全程覆盖。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综合利用现代最新技术,打通各企业之间的组织壁垒和合作瓶颈,完善信息沟通模式,将合作贯通供应链全段,最终将单一企业合作模式转变为链式合作模式。
首先,新一轮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源于消费结构升级,也就是中国的消费结构由衣、食向住、行阶段升级,所以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其次,就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涉及我们的品牌,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国家还有相当的政策来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增长会由过去过多的投入增长转到由技术进步成为经济进步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正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那样:“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家制定的国家战略是“产业结构升级”,在国家宏观战略之下的微观经济体――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呢?
中国企业的这一轮产业升级,并不是说就不要中低端制造业了,而是要对中低端制造业进行改造,改造的方向就是持续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附加价值。
而要达到持续提升赢利能力和附加价值,最核心的战略就是要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和重塑。
有资料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创业型企业的失败,23%是因为战略的失误,28%是因为执行的问题。而高达49%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可见,商业模式对于企业有多么重要。
一、商业模式就是帮助企业持续高赢利的战略
中国企业普遍处于低利润区甚至无利润区,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如何实现中国企业从“挣血汗钱”、“卖苦力”向高利润转变,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利。而企业要实现赢利,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赢利点在哪里。
商业模式就是着重于发现利润区,并创造新价值。
往往一个行业都有一条价值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再到品牌的打造和销售,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
研发
采购
制造
物流
营销
服务
(制造企业价值链)
而在这条价值链条里,是有着好多个利润区的,而且每个利润区的利润高低是不同的,有的利润区高,有的稍高,有的则很低。作为企业,就是要准确把握价值链的高利润区,然后根据这个利润区去设计自己的赢利战略和模式。
除此之外,在任何产业价值链中,利润区不仅不是均匀分布的,而且还会随着产业的成熟而不断漂移,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利润就会离开那里。
正是由于中国企业本身竞争力的薄弱和全球产业链的分工,绝大部分中国企业一直处于产业链中间的生产环节,这一环节是利润最低的部分,只占了整个产业链利润的10%,而其余90%的利润则被欧美企业拿走了。
商业模式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企业重新定位于高利润区并获得持续赢利能力的问题。相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则是指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而要在原来制造业的核心环节――加工制造环节里,逐渐开始往价值链的前后端延伸,推动前端的研发、设计环节,以及后端的品牌营销、金融、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发展,这些业务本质上就是使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的关键环节。
商业模式,就是强调帮助企业定位于这些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然后对企业整个商业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塑造,以打造企业的长期持续赢利能力和不可模仿的战略优势。
二、商业模式帮助企业实现从产品时代向价值时代的转变
中国企业从前的两个成功模式――“机会主义”和“低成本竞争”,从本质上讲,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的竞争规则。
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公司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改进它们的产品,依靠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来取得规模效益。市场份额是产品时代的前进旗帜,是指路的明灯。它所遵循的指导原则是:“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利润就会接踵而来。”
于是。企业就会要求不断加大生产力度,依靠低成本竞争占领更大市场份额,走的是以数量扩张、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这种低成本思维沿用了传统的战略思想,认为努力争做产业中的成本领先者会非常有效。成本思维一开始会相当有效,因为在供大于求的时代,市场也由很多对价格敏感的顾客组成,购买者不关心品牌间的差异而且讨价能力很强。这个时候关键点在于价格要比竞争者低,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但是,成本思维会进入一个陷阱,只有产量迅速增长才能不但降低成本,为企业赢来更大的降价空间:只有降价,才能多销产品。这种低价放量的循环要求高投入、降价、上量三者相互联系,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够运行良好。一旦企业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链条断裂。而且,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企业降价越来越多,利润会越来越薄。在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还能勉强支撑,一旦成本上升,如此低利润的运作模式将难以为继,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2008年,中国有那么多的企业关门和倒闭的原因。
以产品为中心时代追求更大市场份额的思维路径,是一种短视的经营模式,它是以牺牲企业可得利润为前提的。对市场份额的努力追求和客户力量的增强,使得中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利润不断下降,甚至使得整个行业的利润下降,整个行业都集体陷入无利润区。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无利润区不断产生。无利润区是企业的“黑洞”。这个黑洞将象自然界的黑洞不断吸入光线那样,不断地吸入企业有限的资金,而最终不产生利润。
有鉴于中国企业和中国行业大多已经进入到低利润的竞争阶段,这就预示著,以前的那种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规则正在被新的游戏规则所改变,这种新的游戏规则就是价值时代的思维模式。更进一步地讲,就是说经济环境将要从旧的以产品为中心、重视市场份额和市场规模转向新的、以客户和价值利润为中心。
一个新的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新时代到来了!
价值战略者强调竞争不是基准,一个公司应该在价值上追求领先,以主导市场的发展。价值战略老从来不说,这是竞争对手正在做的,让我们予以还击。
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是放在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
更直接地讲,价值战略者追求的取胜策略不是依靠低价格制胜市场,而是从价格转移到价值,从市场转移到顾客,从产品转移到产业,进入价值链高端,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
企业要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神话,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而创造价值的方式中,商业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商业模式是创造价值的艺术。它提供了思维框架、概念化的模型以及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可以使公司的管理
者确认哪些机会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并在交付这种价值时获得利润。
商业模式分析的中心不再是公司本身,甚至不再是整个行业,而是整个价值创造系统。换句话说,成功的商业模式把战略看做是有系统的社会创新,即对复杂的商业系统进行连续的设计和再设计。
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我们可以断言,在商业模式主导下,一切价值都将重估!
三、商业模式转型帮助企业再造成本之外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原有的习惯性的战略设计,首先是从企业内部出发,基于公司的核心能力和它的资产,找到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根据这一能力来做“取舍”,确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包括选择多元化或专业化以及企业业务定位,然后转向投入要素和原材料,定价和出售,最后才是渠道。
这种传统的价值链思维,是由内而外的,而由于中国企业从前的成功模式是“机会主义”和“低成本竞争”,所以这样的由内而外的战略设计,往往就是基于企业本身的成本优势,进行低利润的“红海竞争”,却忘了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以创造高利润。
传统价值链,从资产和核心能力开始,由内而外 资产/核心能力 投入/原材料 产品/服务 渠道 客户
同时,这种由内而外的战略设计,没有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的巨大变化,还在依据以前80年代到90年代的消费环境来制定战略,必将产生战略的偏失。
首先,国内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低成本竞争、市场份额导向、规模优势之所以在以前能够制胜市场,是因为以前的中国市场处在需大于求的阶段,在这个时候,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此时市场是基于需求,而非基于价值。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顾客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其话语权是非常缺乏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
2D00年以后,中国经济已从“过剩经济”向“饱和经济”转变,“饱和经济”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者的话语权的增强,“饱和经济”打破了顾客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平衡。现在,市场处于供远远大干求的阶段,顾客的权利开始超越生产者的权力,顾客开始具有话语权。
这种市场大环境的巨变,要求企业必须调整导向,从规模导向调整到顾客导向上来。
其次,则是消费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战略起点需要改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中国消费者分层的趋势日益明显。如果要把国内市场按照经济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标准进行划分,国内市场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也就是顶层,是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这些城市主要的购买群往往是中产阶层和白领,其中80后一代也已逐渐显现出他们强大的购买能力了:
第二个层次是成都、武汉、杭州等省会城市,它们是国内的一线城市,其中坚消费群往往也是中产阶层和白领。可见,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主力消费群几乎都是中产阶级,其消费特征是:他们所占数量比例最大,而且消费方面比较偏重于国际名牌,讲究时尚和新潮流,诸如喜欢耐克、苹果等;
第三个层次则是地级市和县城,这些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主要是公务员和做生意的,他们消费的对象常常是国内名牌,诸如安踏、361度、七匹狼等等;
第四个层次,则是广大的农村市场,这些市场主要的消费群是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常常不讲究品牌,讲究的是价廉物美。
中国消费者消费分层的日益复杂性,要求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必须从消费者偏好出发来制定战略,而不是由内而外。如果由内而外,先从企业资源和核心能力开始,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考虑到各个层次消费者的差异,而导致顾此失彼,甚至不得要领。
所以,现代价值链要求以客户为中心,起点是客户,然后转向核心资产和能力。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去发现可能的方案。
现代价值链:从客户需求结构开始,由外而内创造价值客户需求结构
渠道
产品/服务
投入/原材料
资产/核心能力
有效的企业战略一定是顾客导向的,这应该成为一条真理。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留住顾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企业具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以及敏锐的市场感觉,并能够明确表达企业的定位及方法。企业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使得企业的业务流程、作业系统、分工以及激励政策等都以顾客导向为基本前提,调动企业所有的资源围绕着顾客需求展开。
而商业模式系统制定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顾客,并为他们提供价值。并为此而构建企业新的商业系统和核心竞争能力。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企业改革。商业模式首先强调的是对商业系统的重塑,在此基础上,再对某些关键环节进行关键性的创新,由此形成既有重点又有系统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因此,我们说,商业模式是帮助中国企业改变战略导向,重构成本优势之外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这样的新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企业所迫切需要的。
当今的中国市场,再依靠以前那种生产出一种产品,就希望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市场已经在转型,我们的企业家必须要转变思维习惯,改变以生产为主导的思维,去寻找行业价值链里利润最高的环节,然后结合企业本身的优势,创造出自己新的利润模式,如此,方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握先机。
否则,如果仅仅希望依靠产品打天下,其结果多半是一败涂地。因为,不管在哪个行业的哪一个门类,国内市场竞争都已经非常激烈,这个时候,市场需要的不是多一种产品,而是需要多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总之,要解决中国企业集体性低利润甚至无利润,要解决中国企业过时的产品导向战略设计,要解决中国企业除成本之外的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塑造这三个问题,仅仅依靠我们以前的营销、产品和运营管理等战术性手段,已无法改变现状,只有通过战略性创新,从根本上重建我们企业的商业系统,从顾客导向开始,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位,然后配置资源和完善经营系统,走出一条新的高附加价值高持续赢利能力的道路。而且,在新兴商业模式(戴尔、星巴克、分众)与网络风潮(Google与百度)占领鳌头取得成功后,中国企业发现,企业不再局限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也能取得商业的成功,于是,更多眼光超前的企业将精神转向有哪些新的商业模式可应用,口大谈如何创新商业模式。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零售
当前,我国传统零售业正面临电子商务Ⅱ出咄逼人的攻势以及自身经营转型的巨大压力。对零售企业而言,如何根据业态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需要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路径和策略的冷静思索和切实行动。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构建与创新是近年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关于商业模式定义,理论界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四类(李东等,2010):一是逻辑说,即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总体逻辑;二是故事说,即商业模式创新就是讲一个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新故事;三是机器说,即商业模式是一种把能量转化为任务执行的装置;四是关系说,即商业模式是跨企业边界的关系组合模板。每一个成功或失败的零售商业模式,都可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剖析。除了这些共性特征外,笔者认为,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涵是更有效率的服务创新,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1、提升流通效率。零售是从生产到消费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其发展和创新不能局限于自身,而应该着眼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流通效率。事实上,零售业的演进过程就是流通效率更高的业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传统的“砖头加水泥”模式(bricks and mortar),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鼠标加水泥”(clicks and mortar)全渠道模式,零售企业围绕提高流通效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甚至成为供应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2、聚焦服务创新。零售企业的两大核心问题是“卖什么?”和“怎么卖?”与此相应的商业模式创新可分为经营内容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或者说商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当前,“制造”日益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行为的一环,用户已经取代产品成为了商业模式的关注重点,以IBM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正在努力完成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向。在这样的背景下,零售企业更应该回归商业本质,围绕服务创新构建和创新商业模式。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对创新路径进行认真思索和战略布局。对零售企业来说,其创新“路线图”至少包含以下三个相互衔接和交融的步骤:
1、发现需求、创造价值。商业模式的价值逻辑学说认为,商业模式是兼顾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特殊机制。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质就是价值的再创造和再分配。当前,零售企业的身份更多地由销售转向需求,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经不仅仅是要发现和满足消费者表面的、物的层面需求,正如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人之一——莱维特所说:“顾客来买的不是5毫米直径的电钻,而是直径5毫米的孔”。零售企业要善于发掘“可视”需求背后的需求(Beyond the visible demand),这才是顾客的核心价值主张,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商业模式都无法成立。零售企业如果固守现有的引厂进店、联营扣点、通道收费模式,以期最大可能“剥夺”消费者剩余,“压榨”供应商利益,必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如何在创造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价值的同时获取自身利益,是构建和创新商业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过分强调顾客价值创造,忽略企业的自身价值实现,长期不能获得合理利润,大量“烧钱”后最终也只能是。惨淡退出,导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两难局面。
2、对接战略、统筹规划。对零售企业来说,发现有价值的市场需求还只是第一步,作为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市场聚焦和顾客定位在很多情况下是“公开的秘密”,没有哪家零售企业能够长期锁定顾客并为之提供不可替代的垄断性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匹配因素而不是替代品。对企业来说,“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是两个问题而是问题的两个方面。零售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商业模式的配套,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候要考虑企业战略目标和意图,在战略目标的统领下,对各组成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战略实施的载体和依据。
3、整合资源、发掘能力。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商业模式的运行基础。创新商业模式要破旧立新,企业在人财物各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和投入。除了有形的资源和能力,这里笔者还想强调的是勇于改变的意志和能力。从长远来看,“时过境迁”都会使任何一种曾经有效的商业模式失效,最终走向消亡。在一个既有的落后的商业模式下,企业无论进行怎么样的改良或改善,都会被那些实施了更先进更有效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所淘汰,就像摩托罗拉、诺基亚被苹果、三星超越,柯达胶卷被数码技术淘汰一样。对零售企业来说,同样不应固守某一种商业模式,即使它曾经多么地有效。商业模式是连接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桥梁,合理的商业模式能够将企业核心能力转换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通过商业模式的不断调整和持续创新进一步加快形成和壮大企业的核心能力。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选择
商业模式创新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零售企业要根据其所处的时空条件,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当前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在策略选择上呈现出以下趋势:
1、从价值转移到价值创造。如前文所述,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价值,具体包含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两个维度。传统的零售商业模式主要是从上游的生产商、经销商到消费者的价值转移,零售企业的价值创造功能主要体现在降本增效上。比如,通过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通过连锁经营、统一管理降低营运成本,通过建立物流中心、采用先进物流技术降低物流成本,等等。当前,随着零售企业的身份越来越由销售转向需求,零售商业模式的价值链更多地表现为从消费者到上游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逆向价值创造。零售企业通过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详细掌握顾客信息,不断满足消费者在功能和心理上的个性化需求,持续提高消费者生活品质来创造价值,进而在销售、物流、采购等环节获得更多的主导权,更加深入、广泛地参与到供应链价值创造全过程。
关键词: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1-0049-05
新世纪以来,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形式,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思维快速渗透,对产业领域的冲击和改造日益显现,依托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产业互联网正在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近些年,河南大力推进本地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企业案例。但是,总体上看,河南各类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相对滞后,适宜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氛围远未形成,商业模式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不高。作为一个地处内陆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河南省乃至我国都应抓住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选择适合省情国情的创新路径,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围绕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理论述评
1.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但并没有引起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全新的商业模式,对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涵逐渐形成共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持续盈利的目标,整合内外各要素,形成独特核心竞争力和自我可复制的价值链体系和生态系统。通俗地讲,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盈利(Timmer,1998;Linder等,2000;Rapper,2001)。如果说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盈利,那么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变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必然面临着瓦解与重塑,企业必须因应时代变化通过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创造
收稿日期:2014-10-15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重点委托课题《河南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组长:完世伟、赵然。课题组成员:王芳、李国英、武文超、石涛、赵西三。执笔人:赵西三。
新价值、满足新需求。Chesbrough(2002)、Osterwalder(2005)、Morris(2005)等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简言之,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
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概括与提炼,王冬雪、董大海(2012,2014)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营销学等不同视角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比较分析。江晓兴(2012)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判断产业链利润区所在,并且根据市场变化,围绕最高利润区重塑商业模式。还有些学者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王永兴,2013;李扬,2014)。
2.产业互联网
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互联网面临的新革命,互联网对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影响将更加深刻,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驱动力。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消费者个人体验,而产业互联网渗透领域更加广泛,主要以企业为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在生产、交易、融资、营销、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利用互联网对各产业的各个环节的改造,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能源等作用(易欢欢,2014)。互联网正在彻底改变传统产业,互联网渗入到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曹淑敏,2014)。田溯宁、丁健(2014)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名词来说即“从小C时代到大B时代”,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资料就是大数据,新的计算及计算技术与应用正在将过去以“流程”为核心带向以“大数据”为核心,作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及大数据处理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2014年7月,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认为中国正从消费者主导型互联网向企业主导型互联网转变,预计从现在到2025年,互联网对中国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将达到22%。
从以上理论梳理可以看出,一是理论滞后于实践,现有研究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内涵、路径等进行了理论提炼,但是,近几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渗透,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逐步成熟,产业互联网驱动下全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大多数学者缺乏新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背景,理论研究明显滞后,现有研究系统性不强,而一些企业家的体悟、总结往往又缺乏系统性。二是中国学者相关研究滞后,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复制者”或“抄袭者”,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等企业已经具有全球一流的创新能力,余额宝、娱乐宝、微信、嘿店等不断颠覆着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但是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经济新常态下的行业分化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发展面临的市场条件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行业需求结构明显分化。无论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均面临经营模式雷同、产品及市场同质化等问题,但也有一些企业通过适应消费需求、创新商业模式等仍保持高速增长,盈利能力增强。如在竞争激烈的服装业中,河南逸阳女裤2013年线上销售额增长到2亿元,在天猫的女裤品类中排名第一,2013年“双11”当天逸阳旗舰店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90%,再次刷新了中国女裤电商销量的记录。中国产业多处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一般性产品、低层次产品比重大,产业附加值偏低,在新常态下,许多企业将会被淘汰,只有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创造独特的价值,才能开辟新空间。
2.消费者群体的结构变化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80后、90后甚至00后正在成为消费主体,新生代消费者在信息渠道、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支付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催生了新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新生代更注重体验经济,对互联网更熟悉,对移动终端和“指尖上的消费”更依赖,易观智库①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达到6.86亿,其中30岁以下占比接近60%,40岁以上占比不到10%。1995年以后出生的伴随互联网长大的“Z一代”正在走向各行各业的关键工作岗位,甚至已经创业成为企业家,将主导商业模式的演进与演替。作为消费者他们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作为员工与管理层,他们也在影响与革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海尔、联想的员工创客化就是对这一变化的回应。消费者群体结构的这种深刻变化无疑为各类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出了要求。
3.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渗透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体感交互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将推动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的跨界变革,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持续深化,从营销环节向研发、生产、供应链、价值链等环节全面渗透,各类APP应用被开发出来,不断塑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作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及大数据处理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各类企业均在抓住转型机遇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否则将会被信息时代淘汰。
4.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理念正在落地转化为现实,核心均是依托新技术、整合产业价值链,形成新的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和制造组织。中国制造业也在充分借鉴新工业发展理念,推进智能生产,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家电、服装、装备等工业领域内一大批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转型,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一个后大规模(post-mass)生产的产业世界正在来临,这场革命将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任何企业如果不抓住本轮机遇就可能拉大差距。
三、河南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与问题
1.河南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
(1)电子商务的快速渗透提供了创新空间。新一代消费主体对互联网、移动终端等非常熟悉,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网络消费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1―6月,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94.62亿元,同比增长12.9%,位居全国第10位,中部第1位。当前河南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居全国第8位,成为进入支付宝交易额前10大省份。2014年上半年河南电子商务交易额2816亿元,增长34.1%,网络零售交易总额突破428亿元,同比增长47.6%。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渗透,为各类企业依托产业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
(2)产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入驻丰富了创新载体。近几年,河南抓住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苹果手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微软的公有云、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浪潮的云计算等第三方平台纷纷入驻,为各类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载体与平台。以阿里巴巴在线产业带为例,已经开通了郑州、洛阳、开封、商丘、漯河、南阳、镇平等7个产业带,涉及服装、药材、工艺品、打火机、轴承、食品等诸多行业,入驻企业上千家,借助阿里巴巴在线产业带平台模式,扩大了销售额,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快速实现了向互联网模式的转型。
(3)本土企业依托互联网的创新案例提供了借鉴与激励。河南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有许多成功案例,如逸阳女裤、好想你、黎明重工的电商模式创新。从区域视角看,郑州跨境E贸易、新乡车电分离的换电式电动车推广模式等在全国开创先河。以郑州跨境E贸易为例,项目运营以来,已经直通世界13个城市、贸易进出口货值130多亿元、为100余家商户提供实货测试服务,已有备案企业131家,备案商品25223种,韩国企业2000余家,德国企业310余家,并且吸引本地电商迅速崛起,电商交易平台、电商产业园区等产业逐渐集聚起来。这些本土创新案例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借鉴和激励。
(4)不断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强化了商业模式创新基础。近几年,河南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实现了3G网络乡镇以上全覆盖、行政村光纤村村通、自然村宽带村村通。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郑州被确定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国家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试点工程――“河南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上线运行,阿里巴巴、微软、浪潮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陆续入驻,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条件。
2.河南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1)对商业模式创新认知不够。企业、社会和政府层面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认知不够,一些传统产业的企业家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平台接触不多,缺乏危机感。各级政府习惯于抓大工业、大项目,对于如何促进创新创业认识水平不高,政府职能从直接抓项目转向提供服务和环境的路径还没有理顺。同时,未来创新创业主要靠边缘性小微企业和80、90后群体,企业、社会和政府层面对这一转变没有充分准备,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
(2)商业模式创新氛围不足。目前,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已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政策措施体系较为完善,政府服务能力较强,与国外联系紧密,各类创业论坛、交流会、赛事活动等持续不断,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政府创业引导资金容易找到,创业投资项目案例较多。根据投中研究院②的数据,2013年全年国内市场共披露创业投资(VC)案例683起,北京、上海、广东合计占比超过65%,河南只有7笔,甚至低于四川、重庆、湖北等中西部省市。相比之下,河南目前的创新创业氛围不足,缺乏创业人员交流、创业资源对接的平台和载体,创业资源不能与创业人员有效对接,政府在创新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方面缺位明显。
(3)商业模式创新的人才支撑薄弱。人才是创新商业模式的关键,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的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主要是拥有大批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同背景、领域的人才碰撞交流催生出持续的商业模式。尤其对类似于百度、360、腾讯、阿里巴巴等这些创新型企业,会培育大批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今后有可能自主创业。但是,河南缺乏这样的企业,也缺乏对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占河南比重较大的传统产业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新生代员工比例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平台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由于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原因而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阻力。
(4)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偏弱。在很多领域,河南企业仍然以低价竞争和产品盈利为主,商业模式创新还停留于表面,与消费需求脱节严重。如一些企业在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过程中,仍然使用相对传统的广告宣传等营销方式。特别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等商业模式创新十分活跃的新兴行业,河南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相对滞后,对政府的扶持与投入还存在较多的“等、靠、要”现象,难以形成对产业增长的推动力。传统产业中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在电子信息、互联网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民营企业拥有很强的商业模式创新活力,但由于资源条件和资金压力限制,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四、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1.产业互联网驱动下我国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河南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河南商业模式创新面临问题,我国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与新兴并举、传承和创新齐驱、外引与内培共进,引导企业上下延伸、左右拓展、跨界融合,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构建商业模式创新友好型的区域生态系统。
(1)突出五大路径。积极推进各行各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服务化、创客化、移动化。一是网络化。推进企业强化互联网意识,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变化,依托网络资源整合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二是数字化。引导企业采纳数字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营销、设计、生产、交付、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三是服务化。推进企业向研发、品牌、渠道、服务等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高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发展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四是创客化。适应新生代劳动力特征,大力倡导创客文化,推进企业内部员工创客化,变革组织结构,重塑业务流程,培育创新创业氛围。五是移动化。抓住移动端发展机遇,挖潜智能终端产业基地的后发优势,充分利用移动技术优化提升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围绕移动用户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创建全新的业务模式。
(2)打造三类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商业模式创新平台。一是创新平台。构建行业性商业模式创新联盟,围绕重点行业,引导和鼓励各行业中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行业性商业模式创新联盟,搭建行业内创新、交流平台。二是创业平台。积极培育各类孵化器、创客空间、众筹平台等,重点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打造创业平台,支持自发组织的创客空间发展,支持企业、社会资金创办各类创客空间,吸引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三是第三方平台。促进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设立区域性创业中心、区域型创业基地等,引导借助第三方平台推进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为企业提供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三方平台。
(3)强化六大支撑。持续强化政策、载体、人才、社会组织、信息网络、金融等六大支撑。一是政策支撑。建立健全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重点加大对网络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主要面向电子商务的创业园。二是载体支撑。培育发展创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三是人才支撑。依托各类创业园、孵化器、试点园区等集聚高端人才,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本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四是社会组织支撑。简化审批流程,支持各类促进创新创业的协会、联盟、学会等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五是信息网络支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网络互通互联水平,打破信息孤岛,构建网速高地。六是金融支撑。重点推进产业发展基金、创投资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机构等蓬勃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
2.产业互联网驱动下我国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1)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创新创业的土壤,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培育形成草根创业、大众创业的新浪潮。一是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举办商业模式创新论坛,邀请海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创业者、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家等与各类企业、创新项目进行对接,提供高端交流平台。二是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培训,引导有关机构举办商业模式创新专题培训班,邀请知名企业家、学者,对本土企业家、营销主管、研发设计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举办商业模式创新大赛,引导各类企业举办专题创新创业竞赛。四是引导自发出现的创新创业沙龙健康发展,对企业、协会组织的创客分享会、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大力支持,扩大影响力。五是引导企业、联盟组织等积极举办全国性的创业大赛,强化交流合作。
(2)发展壮大一批社会组织。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促进创新创业要素无缝对接。一是引导各领域领军企业发起创建商业模式创新联盟以及各类专业创新联盟,提供高端对接平台。二是引导高校与社会机构合作成立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会,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三是推动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等新创业组织发展。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如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举办“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孵化与风格创新”论坛,组织42家企业家赴杭州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汉帛集团、中国网商城、东部网商园、四季青服装电商集散中心等商务考察学习。
(3)转变政府管理服务理念。商业模式创新对发展软环境的要求更高,政府部门必须转变管理服务理念,优化政务环境,打造“类硅谷”的创业创新环境。一是工作重点由抓硬建设向抓软环境转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放开、简化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注册、审批流程,为创业者提供宽松环境,对企业落户过程中的各种手续、项目申报、贷款融资等,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招商引资由关注重资产项目向关注轻资产项目转型。应更加关注轻资产型企业,更加关注新兴领域的创新项目、创业项目以及尚处在孵化阶段、产业化初期的项目。三是服务方式由传统实体方式向在线即时通讯方式转型。积极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提供政务服务,加快推进政府及科技、工商、商务、工信、发改等部门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满足新一代创新创业者的信息需求,引导各地在即时通讯平台开设多部门参与的“移动政务大厅”。
(4)实施一批专项行动计划。围绕互联网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等,引导各地加快实施一批专项行动计划,强化依托产业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的硬软件支撑。一是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专项。建议加快完善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互动互联,打通“信息孤岛”,并在某些特殊区域打造“网速高地”。二是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培计划。依托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成具有“特定区域、特殊制度、特别政策、特有机制”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进行创新创业。三是实施数据开放与信息共享行动计划。建议实施数据开放与信息共享行动方案,建立统一的政府开放数据门户网站,引导各部门、各行业建立资源云平台,推进部门和各级政府加快数据共享。
注释
①易观国际是中国互联网化市场最大的信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易观旗下三大业务线:易观信媒、易观商业解决方案和易观智库。②投中研究院隶属投中集团,致力于围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开展资本研究、产业研究、投资咨询等业务。
参考文献
[1]江晓兴.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线路图[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2]马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
[4]李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3).
服务将成为操作系统提供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焦点。
目前,中国IT产业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落后于欧美等IT应用比较成熟的国家。在操作系统领域,虽然Windows和Linux厂商分别推进服务业务的初衷不尽相同,而且目前都尚处于业务发展的初期,但它们对服务业务的转型和投入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产权的问题已经使用户对Linux的发展产生了置疑,并且这已经成为了当前Linux发展的障碍。于是,Linux提供商开始寻求新的商业模式,以Redhat为典型代表的跨国Linux提供商在2003年已在全球成功推出了Linux订阅模式,订阅模式以销售产品的服务为主,是在商业模式上解决技术共享的有效尝试。随着Redhat、Novell进入中国,提供商销售产品化的服务的这一赢利方式开始接受中国用户的考验。
同时,国内的几家Linux提供商也已开始进行销售服务的积极尝试。尽管现阶段中国IT采购和应用环境都还并不成熟,但Linux厂商迫于商业模式转变的巨大压力,这种转型已经势在必行。国外厂商已经强行向服务模式转型,随着用户的逐步接受和认可,国内厂商跟进的速度也会很快。
相对于Linux的发展,微软推动Windows服务营销就更加迫在眉睫。不仅仅是因为盗版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微软自身赢利模式的优化,当前Google给予Windows的竞争压力更是越来越大。一方面是二者产品形式存在本质差别,Google提供内容,而微软提供工具;另一方面Google的壮大明显快于微软所想像的速度。
面对这样的竞争形式,微软必须加快服务销售模式转变的速度,因为从本质上讲,用户购买Windows的产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产品工具获得最终的应用内容。而Google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工具和产品直接为用户提供内容,这从商业模式本身就领先了微软一步。更何况在技术高速发展和应用环境迅速成熟的双重动力推动下,Google正在以超越微软以往所有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快速壮大,这对微软的压力不言而喻。因此,微软近两年已经在服务销售模式上频繁地进行了投入和尝试,并且在诸多产品领域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与肯定。相信向服务转变的经营模式在未来几年将会得到更快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