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大学语文的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的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语文的概述

第1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1 前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启动,我市某些县、区也被浙江省教委列入2003年教学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将会如生机勃勃的春风走进广大教师的生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转换角色去适应新课程标准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一些认识,以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2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 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日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 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

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1 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优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 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的角色也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进一步确立,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也越来越显性化。它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和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如此改革,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新需要的体育教师,也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

第2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 职业技术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体会

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中语文课的教学与中学时的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与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的教学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职业技术院校中“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向学生传授现代汉语言文字知识;2.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讲授这门课时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达到以上目标的。

一、汉语言文字知识的讲授――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作为大学生,关于汉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语调、字词的构成、修辞、句法等)在中学里绝大部分已经接触到了。有人觉得汉语言文字知识在大学里没有讲授的必要了,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其实有些知识在中学阶段学生们是学过了,但是,学得很肤浅,许多内容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一阶段不仅要讲授其是什么,而且要回答为什么,让学生们真正懂得这些知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二、文学作品的导读――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

1.文学史的概述

每个单元的讲授都先从文学史的概述讲起,勾勒出时代轮廓,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的状况有一个总体了解。以史带文,用史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贯穿起来,形成知识系统。我们主要讲授了先秦文学概述、汉魏六朝文学概述、隋唐五代文学概述、宋元文学概述、明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概述、现代文学概述、当代文学概述、外国文学概述。通过这些介绍,勾勒出时代的轮廓,学生们对中外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印象,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文学史的概述讲完之后,再进入作品的选讲。

2.文学作品的选讲

由于大学语文这门课存在着课时少和内容多这一对矛盾,我们不可能把教材中所列举的每一课作为重点来详细讲解,而只能选一些典范作品来讲读,演示分析,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技巧,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作品的赏析技巧,学会自己分析。如:我们主要选讲了《先秦诸子语录》、《陈情表》、《将进酒》、《前赤壁赋》、《醉花阴》、《红楼梦・宝玉挨打》、《孤独者》、《再别康桥》、《哈姆莱特》等名篇。通过这些名篇的讲授,学生们懂得了不同体裁的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赏析技巧。诗歌:分析其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散文:分析其取材的特色和感情的抒写以及形神关系,体味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小说: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戏剧:分析其在体式、台词等方面的技巧,体会不同国别、不同派别的戏剧的各自特色。掌握了这些赏析技巧之后,学生可以自己运用这些技巧对不同国别、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加以赏析,从而使自己的分析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作品选讲完之后,再以总结的方式简述这一时期的文学的历史概况,以明确所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而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三、应用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于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主题、选材、结构、语言等)在中学阶段已经涉及到了。还有,一些常用的基本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在中学时也训练得很多,对于这些文体的基本写作技巧学生们也基本掌握了。因此,我觉得考虑到学生的毕业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应用写作的训练应侧重在常用应用文和科技论文的写作。

1.常用应用文的写作

常用应用文包括计划、总结、合同、简报、广告、求职信、申请书、消息、通讯等。对于这些文体,先要把它们的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讲清楚,让学生们对其写作理论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当然,应用文最关键的是要学生自己操作,要求学生们能够写出比较规范的文章。因此,学生们的实践是至关重要的,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然后教师要反复修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直至能写出符合规范为止。

2.科技论文的写作

科技论文是向读者介绍自己在某方面的科研成果而写成的文章。这类文章在写作上与一般文章有一定的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的特色。而且对绝大部分同学来说,科技论文是陌生的,不懂科技论文应如何写作、如何表现,这些都应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如:科技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这些最基本的都应该让学生掌握。

以上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沟通的。由于一学期的大学语文的课时较少,在具体讲授时,我们侧重在文学作品的选讲,经过一学期的讲授学生们普遍感觉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至于应用文的写作,我们开设了科技应用文写作的选修课,这将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合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应用教学,注重素质培养。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职业学校尤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总之,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发挥语文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安威.经典专书研习――大学语文建设的另一条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第3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思政教育 素质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知识型人才开始转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迫使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必须做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而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重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树立民族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应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特点以及教育现状概述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在教学育人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首先,语文作为一门关注语言和文字的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仅作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思想内容,是文化发展的精华积淀,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对社会中的真、假、善、恶、美、丑等进行辨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道德进行规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实现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准的目的[1]。大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现阶段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的处境比较尴尬,这主要是由于它在学生人格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尚存在欠缺。

二、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融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语文教育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语文在教学工作中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层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和教育价值的错误评估,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往往存在着被边缘化问题,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经常被安置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往往被学生和教师误解成为一门不重要的基础性课程[2]。并且在教学工作中,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只是单纯地将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工具,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而忽略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功能。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学语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空前膨胀,我国大学语文应该借助这个发展趋势,改变对语文教学的错误认识,加强语文教学工作,提高其在教育中的地位,进而充分发挥语文在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功能[3]。在教学工作中,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发挥语文对学生的人格和思想进行塑造、陶冶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将思政教育融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措施分析

(一)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统一

大学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和感染等形式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这也是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为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语文建设和思政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发展途径[4]。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应该对思政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创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政教育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学生在祖国未来的建设中扮演着生力军的重要角色,因此他们的精神状态、政治面貌以及道德素质水平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与语文教学中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结合起来,主要可以通过思政与语文的共同内容来实现。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内容,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延伸,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并传递其中的爱国因子,引导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还可以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大学语文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课程,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格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得到完善和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节约教育资源,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的教学改革途径。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语文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把握,然后结合思政教育对教育方式科学、合理的、有效的制定,使其在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

参考文献

[1]宋海婷.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01):73-74.

[2]余新华.论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湘南学院学报,2010(01):98-99.

第4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系紧密。现阶段,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其教育教学模式也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专家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错误,而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亦是如此。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分析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高校语文教学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复合型人才概述

(一)定义。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具备两个及以上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创新人才,不仅包括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多重复合,而且也涵盖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所以,“复合”二字代表了不同两者及以上的有效交融,既要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突出,同时又要拥有其他技能。

(二)特征。首先,复合型人才具有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雄厚的理论基础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助于能力培养,但并非是不同学科能力的单纯堆积,而应当扬长避短,基于多重能力来增强综合能力,并且发挥其综合效用。其次,复合型人才通过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交融而实现对已有知识和能力的突破,换言之就是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当然,这不仅是人们创造力的激发,更是人体智能的逾越。

二、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落后。当前,高校语文教学仍采用落后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不仅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闷而不活跃,而且也难以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式的教学环境中,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和激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本应占据主动、积极的地位,但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忽略了其主体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不够,亟须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思维缺乏。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多陈旧、老套,形式也较为单一化。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材循环往复,但“换汤不换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滋厌烦心理。而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其覆盖面宽广、知识丰富。现有文学素材中具有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素材系统,高校语文教学应在素材更新上发挥积极作用。现阶段,由于我国高校语文教材没能得到更新,加之形式也无法得到创新,所以进一步制约了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此外,任课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教学体系的落后等诸多因素,影响了高等语文学科教育的进步,同时也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人文素质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倡导“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似乎已发展为一种固定化的口号,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不再有这般感觉。高校语文教学应遵循听、说、读、写四大基础性原则,并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文学类学科,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其所覆盖的文学、处世、人性以及为人等内容,构成了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倘若只开展语文实践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片面化解读,而且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多采用“听、说、读、写”模式,不仅僵化了现代语文教育思想,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灿烂,其文学瑰宝也亟待我们挖掘。

三、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路径

(一)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渊博学识高校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拥有渊博的学识,不断追求学者化风范。所谓“学者化”,就是指从事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应是与文学相关专业的学者或专家,其主要包含两种涵义:①知名学者或专家担负起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的任务,上世纪初就不乏名师执教的传统,比如沈从文、闻一多和朱自清等,而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仍然保持这样的传统;②对于已从事于高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将“成为一代名师”视为前进的方向。另外,任课教师要对不同的文化领域或层面进行涉猎,丰富自身的人文学识,将自己经历过的坎坷道路、积累到的人生经验、体验过的生活经历以及参透过的人生哲理与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形成对自然宇宙、社会生活、人生理想、历史文化、教育教学等的深入理解,并使其融入到整个语文课内外教学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感染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活保持乐观,对人生存有信念。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高校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元 化教学模式的功能。而且,在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教师要做到灵活、机智,熟练地掌握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因素以及课堂氛围等,遵循“因势利导”原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譬如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等诸多模式,打破“教师中心化、教材中心化、黑板中心化、课堂中心化”的落后局面,专注于文学作品赏析和情感培养,引导学生鉴别文学趣味,感悟人文意蕴,纵情观赏我国文学之风景,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营造多元化教学环境,突破单纯的课内教学气氛,将教学延至课外。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可通过创建文学社团、举办人文讲座、设立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学知识竞赛等,创造生动的、积极的人文氛围,以此培育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断磨炼自我意志,逐渐培养对本民族、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情感;树立起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将文学知识以体验感悟或亲身实践的形式渗透到自我文化生命与知识血肉之中,慢慢汇聚强大的人格力量。

(三)拓宽专业学习,实现主辅相结合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现状,在招生录取上,采用文理学科划分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贯穿相邻专业课程,扩大语文学科覆盖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其他专业的知识,从而为学科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培育了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采用这一招生方式后,学生对所学专业或学科具备深入的了解,通过结合现实情况来调整院系专业,不仅有效避免了大学生因知识面狭窄而“漏洞”百出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辅双修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其适用范围较广,能够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积极性。所谓“主辅双修”,就是指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中心,基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两个专业,其中一个是主修,另一个是辅修,结合各高校具体规定,主辅双修课程必须达到学分比例,方可准许毕业。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不仅节省了教育成本,而且提高了我国科技竞争力。另外,也可将大学语文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学习。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很多跨学科或专业的选修课程,其知识覆盖面较广,涉及了文学类、艺术类、理工类等专业,比如中西方文学史、文学作品鉴赏、名著阅读、摄影入门等诸多千奇百怪的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睿智地使用社会,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言行层面,人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凸显其文化修养,展现其文化素质。由于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多文人雅士无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思想、纯真的艺术操守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等,这些均是人文素质的客观体现。高校大学生应在时间的积淀下找寻语文学科的真谛,并从言行层面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在内涵层面,内涵修养可通过外在肢体进行表现。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内涵修养和外在肢体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人,但这一切都需要依赖于大学语文学科。由于该学科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汇聚我国大量的文化传统、东西方先进思想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等,所以高校语文教学有助于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纪楠.浅谈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2]刘忠喜.试论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J].语文建设,2015(3).

第5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第6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教学信念;高职语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95-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正处于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边缘地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从教师方面而言,大部分语文教师被边缘化后缺乏动力,无心钻研教材教本、教学方式和学生就业所需,要么是机械化停留在对书本字词意的分析理解层面上,要么是用过于深厚的纯文学鉴赏功底来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教学,出现了课堂三化:即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步骤僵硬化,教学过程平淡化,以至于当前大部份高职语文课堂都毫无生机、乏味而无趣:从学生方面而言,由于教学方式的样板化、课堂内容不切时代需要和大学语文无用论观点三方面原因,他们认为大学语文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一个样,对待作业则是敷衍了事、纯粹应付教师。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是现在高职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信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出能切实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二、教学信念概述

教学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学习、课程、教学、和教师自己、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所持有的一种内心想法,此种想法进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室中运用各种可能与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而这些方式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系统的教学、多元的教学策略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以及必要的引进外部资源等。

教师信念的重要性,就在其与教学的密切关联性。所有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班级管理、教学方式、角色扮演与责任都持有某些信念,而拥有不同的教学信念的教师,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教学信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幕后指导,即教学信念引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师的教学成效,有密切的关系。进步取向的教师则强调知识是不确定的、可变的,学校课程应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环境,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学校规定有专业自主的决定权,且应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分配教学资源及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师生间维持非正式的亲近关系。由此可见,教学信念内涵十分广泛,不同学者所探讨的教学信念项目皆不尽相同,约可分为知识与课程、学生差异、教师角色、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关于教师教学过程方面的观点。

三、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何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是语文老师的思考的问题,通过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信念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正面的影响。

1.培养良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主体是人,人际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的成败。纵有再多的完美教材、优秀的教师或学生以及完善的教学评价,若是无法使师生间的关系良善,都无法成就一场教与学的艺术。由相关教学信念文献中得知,师生关系能够造成相互成就、激荡热情及成长的结果。语文教师在教师控制与学生自主方面,必须预期与不同文化差异的学生达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是展现于教学信念上,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2.精心准备授课内容,提高课堂效果吸引学生兴趣。要达到最好的效果,首要是要让学生能够吸收课程内容。检讨学生安静听讲即是好的教学的传统观念在过去传统的教学型态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的地位高高在上,不容质疑,只要教师说了就算,但我们的学生却学得不快乐,整天困坐在座位上,只容许少数的发言,全看教师一个人在台上表演。教师应摒除过去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观念,认定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站在引导与辅助的立场帮助学生学习,重新思考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并达成目标,是每位教师应有的信念。同时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先分析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背景,定出适当的教学目标,设计类似真实的学习环境及活动,搭一座通往学生实习过程的桥梁,如此才能提供学生意义化的学习,也才能使新知识确实融入成为学生知识的一部分。若是语文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营造了绝佳的班级气氛,也确实编制了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却无法在教学现场将授课内容做有系统的展现,是无法达成循序渐进的良好成效的。

3.多参加社会培训,开阔视野和阅历机会。教师专业信念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层面,亦为师资培育的重点所在。不论是语文师资培育阶段的教学信念培养,或是接受密集的专业训练,都会是日后支持语文教师在教学现场时的最强后盾。学校行政单位可综合考虑学校背景、人力物力等因素,发展出各校不同的教学信念成长计划。采阶段性策略,实施初期先选派出合适的语文教师接受教育行政机关举办的教学信念知能辅导训练,再由此种子教师回校办理座谈与协助规划具学校特色的教学信念课程,奖励参与研发课程的绩优教师,不但能达到教师个人教学的成就感,同时也带动了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

4.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备,也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也是能够影响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不同学生基础水平的教学环境中,如果配合适当的软硬件设备教学,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可以通过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情境教学建设等方法,吸引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教学效果。积极参与语文教学学习活动,不但能强化语文教学专业能力,同时也展现出对语文教学的热情。语文教师不能常囿于教学对象与时数的限制,对自己教学上的盲点无法自觉。语文教师想要强化自己的教学信念、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同事分享、对话及交流达到群策群力的效果。最后不断参加课内外的进修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晋升,使得教与学能够相长,亦能使语文教师不断自我精进与超越。

四、结语

在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被边缘化的境况之中,语文教师唯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教学信念,努力探索积行动,三管齐下,同抓共促,才能达到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精练语文课堂内容、形成师生互信的和谐关系,才能切实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实现高职语文使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麦齐好.试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7,(05).

[2]彭杰.高职语文课程设置的定位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6).

[3]李建强,李武亚.略论高职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

第7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关键词:课程整合 职业能力 适用性

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一、明确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绝不能将高职院校办成专业技术培训学校,否则将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最终必将被形形的培训学校取而代之。高职生只掌握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也包括人文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开启高职生心智、拓宽视野,全面提升高职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感悟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各项综合素质都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主的文化素质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以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又可以培养他们在语言文学方面的长久兴趣和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调动高职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

高职生对语文的学习和提高完全通过课堂来实现是不现实的。在现实生活中,语文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密切相关。工作中处处用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特别是对有一定语文甚础的高职生来说,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同学们的自主的学习和练习。因此,调动高职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相应的语文教学平台,采用各种方法激发高职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高职生写日记;安排学生组织了“爱我交院,从我做起”等演讲会;开展了“舞动青春”等作文比赛等活动。这些教学手段一方面可极大地拓宽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切合了市场与企业的需要,学生们就会体会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1.以育人为根本,强化德育教育。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语文教学要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终身学习理念、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2.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加强基本能力培养。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改革要贴近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树立为岗位能力服务的宗旨。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与未来岗位相适应的各种能力的实际训练。而语文能力可具体体现为能言善辩和能写擅文,亦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两种能力。因而,高职语文教学应面向市场,针对高职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此,高职语文的教学应强化普通话能力、问答与应变能力、演讲和论辩能力、写作应用文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的训练。为了加强以上能力的训练,高职语文教师应在课堂内外全面融入学生的文体活动,如进行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全面提升纠正学生方言;开设口语课,纠正学生不良发音,锻炼学生演讲胆识,使学生能表情自然、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开展辩论、新闻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开设应用文基本体例讲授与练习课,训练学生撰写就业求职书以及职业岗位所需应用文的基本能力;开设交流课,要求每位同学每一、两个月拜访一位学校或社会名人或企业专家,要求开展访谈并形成记录,以提升学生的交流访谈能力。

四、与专业教学相联系,注重教学实用性

高职语文是高职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他们现在学习、将来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高职语文与普通语文不同,高职语文的独特性很突出的一方面便是实用性,即要为高职生学习的专业服务,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

五、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是独立的主体与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需要这样一事实。要改变“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进入独立的言语活动实践中去,使其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教师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成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学得知识。教师则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评估者和协调者。例如在上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这篇诗歌之前,笔者先让学生查找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情感故事的相关资料,适时地进行情感教学,同时通过他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诗歌,在课堂上提出“徐志摩是纨绔子弟吗?”“他情才和人才的体现在哪儿”“你最喜欢徐志摩的哪首诗歌?”等问题,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就其曲折的情感经历撰写读后感。

第8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关键字 计算机基础 高职 信息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不可少部分,它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但如今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把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能力考核的硬性指标,这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人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简单的计算机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提高解决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继续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目的,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目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信息素质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能够熟练使用并维护计算机;

②能够高效准确地获取信息;

③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④能够合法地利用、传播、创造信息。

而实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练过程经常脱节,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缺陷:

(1)内容繁杂,相关性差,学生难接受

目前较流行的Windows+Office,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概述、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Office的使用、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另外,有些教材和增加了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数据库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相互独立,关联性小,但是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多,知识面宽。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学习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2)理论知识与操作并重,理论知识要记忆,操作要熟练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和练习,掌握操作系统的特点、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另外,它是一门需要记忆的课程,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数制转换、网络的基础等内容要求记忆并且要能够灵活运用。因而,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与操作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理论与上机学时。

(3)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易把握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比较好,有些中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条件,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无所知。这种基础的差异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上机时面临的诱惑多,需要正确引导

由于计算机与其他的教学仪器不一样,具有通用性和多用性的特点,而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难免会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吸引,好奇心促使他们对计算机内的资源会做进一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不一定全都对学习有好处,例如学生有可能会玩游戏,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本人认为,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除了要做技术上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元素之外,更应该调整教学的思维和目标。思考如下:

①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信息素质还与人文素质修养、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另外,各个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使用和要求都不同,对于一般的计算机使用外,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与《大学语文》、《作品赏析》、《音乐》、《美术》、《数理统计》、《应用写作》、《文献检索》、《毕业设计》等课程或专业紧密结合,在这些课程和专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些诸多因素汇总起来,形成一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体系。

②建立计算机教育体系下,按不同的分类进行课程设置,使其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本人认为,我们可以把计算机基础分成两个部分,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基础部分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对计算机而言,就是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和操作,及对一些信息的查询和处理;而专业部分,则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相对侧重的指导和练习,使其让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相结合,从而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③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旧的知识不断被淘汰,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时追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趋势,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内容,加入新的教学元素,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人才素质教育,我们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而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

本文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国际化专业为例,解析针对引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水土不服”的问题,做出适应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 中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征对比 

(一)中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由职业院校承担,企业参与度非常有限。受师资、实训场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实施过程中理论过多,而实践性不强。职教教师无法设计企业真实的学习情境,而是依赖教材、录像、网络等,导致他们的知识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部分职业院校已尝试根据教学与工作实践设计职业教育体系。然而,在实践教学的环节还不能实现如同德国双元制的企业培训,或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教学。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法律保障。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简称BBiG)明确定义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必须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地点交替进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30%的时间在学校进理论学习。企业和学校相互合作,实践与理论培训交叉进行。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是全国统一的,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结业时均设有统一的考试,采用相同的标准,文凭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企业负责实践培训,而且职业院校也会在学习情境中建立相应的实践关联。教师通过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进修培训,更新知识。相比之下,在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更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更高,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技术培训和文化熏陶,校企双方已实现合作双赢。 

二 开发适合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2011年初,原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受聘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专业特聘教授,引入了德国QMV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在物流专业组织小范围的教师研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大家就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改善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制定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 

通过对比教学计划,物流管理专业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方式进行,学生每周一天半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三天半在签约企业进行实践。在第三学期结束时参加职业教育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第六学期结束时参加由行会组织的结业考试(Abschlusspruefung),考试合格即可取得由州文教部颁发毕业证书和手工业行会(IH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授课模式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完全采用授课式教学模式,学生按照科目按部就班上课、考试,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需要自行找一个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完成全部学业即可获得毕业证书。此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时间间隔得过长,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某一个科目”,而在企业实践时也已忘记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学习企业实际的工作步骤。 

(三)“本土双元制”授课模式 

2013年,按照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要求,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引入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全套原版教材、试题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引入、调整、推广。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全程指导了中德学院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并组织专业教师分别赴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型、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戴姆勒职业学校进行实地专业研修。 

教学改革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试点物流管理专业”采用分阶段模块化授课方式。第一学年,安排如军训、思政、大学语文等教学大纲里无法删改的内容,完成基础课。第二学年,以模块化授课方式,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穿插一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使学生首次实地感受自己未来工作岗位,找准个人定位。完成第二学年全部课程和实践可参加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第三学年依然以模块化授课方式,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穿插两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完成全部课程和实践方可参加结业考试(Abschluss-pruefung),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海外德商会颁发的AHK职业资格证书。 

三 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国际人才培养标准 

引入德国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原版德国物流专业教材和课程标准,所有授课教师都接受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物流专业教学课程的培训,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块、授课方式、实训内容和测评标准等完全与德国标准相吻合,进而推动了教育教学试点工作。 

德国各州文教部都十分注重OES质量控制体系(Objectiv Eigenstaediges System)、巴伐利亚州(Freistaat Bayern)推行的Q2E体系(Quality b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等。虽然各州推行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名称不尽相同,但其宗旨都是希望通过建立和统一质量评估体系标准,保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 

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借鉴德国莱茵兰普法州、巴登符腾堡州及巴伐利亚州的经验,为物流管理专业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QMVC(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根据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学校发展与质量保证研究所(Institut fuer Schulentwicklung und Qualitaetssicherung)的评估指导意见与评估方法,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特点,研究开发本土化的评价标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予以推广和应用。 

(三)引进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打造国际视野师资队伍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中,为了使教师切身实地地感受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的文化精神,中德学院组织教师赴德国进行为期三周的教学法、专业技能进修,通过企业真实案例,行动导向、小组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课程开发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开拓了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引进美国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在教师培训中嵌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四)搭建高端校企合作平台,强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为了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德国商会及数十家京津地区德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德国运输物流企业DHL、德国装备制造物流企业戴姆勒奔驰和西门子公司、德国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麦德龙等。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联动效应,探索并形成“双元制”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实践经验。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入企业资源和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吸引用友新道投入600万共建“天津中德——用友新道创新学院”。指导在校学生开设创业超市,为学生开辟了良好的就业途径,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为学校扩大了企业技术培训的规模,强化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进而创造了可观的“隐性”价值。 

四 结语 

构建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掌握学生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生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度”,学习期间参加实训、在岗培训、轮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了解岗位需求和企业文化,适应力强。 

无论如何,我们应注意,每一个职业教育的专业都要切合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身也要考虑到学生、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需求办学、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学,才能与企业更好地合作,加强企业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Becker,Helmut;Gr?ber,Lisa;Teuffer,Michael,Entwicklung 

und erprobung von kompetenzorientierten Lernsituationen 

sowie deren Implementierung in der Fortbildung - ein 

Beispiel aus dem kaufm?nnischen Bereich[J].Wirtschaft und 

Erziehung,2011(6). 

[2]Ausbilden: Eine Investition fur Betriebe[J].die sich auszahlt 

Pressemitteilung, 2009(12). 

[3]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