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古代文学的魅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文学的魅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文学的魅力

第1篇: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

1.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下的文化落后

中世纪的文化落后,不单受制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阶级斗争阻碍着生产的发展,生产落后、经济贫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文化发展。统治阶级为维持政权,扼杀世俗教育,禁止、仇视世俗文化教育活动,反对文学和艺术,宣扬神权中心与来世主义。中世纪的美学不以文艺为主要审美对象,但宗教性的文艺尚存。

2.意大利发展新文化的需求

文艺复兴运动早在13、14世纪就在意大利酝酿,不仅是这场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和领导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变,相适应的科学技术需要提高,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开始形成。受外来科学文化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加速了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资产阶级在意大利最早登上历时舞台。

新的经济基础需要新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为其服务,所以新兴的意大利资产阶级有发展新文化的需求,以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残酷统治和压迫。另外它是古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也是古希腊的一部分,接受古典文化遗产,将古典学术再生是其发展新文化最快的捷径。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推动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的传入,不仅带来航海术上的变革,新航线的成功开辟为其建立了新的交通网络,从经济方面讲,就此为欧洲人开辟了新市场和新殖民地,为生产提供了原料和资本,从而在物质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从精神文化方面讲,打破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开阔了其眼界、破除了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提高了对新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增加了抢占更多殖民地、获取更多利益的野心。

1.火药

火药,13、14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利用这种新型武器击败了主要靠骑射的传统封建骑士军队。火药变革了欧洲火器的发展、改变了作战方法,而且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兴起,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都起着无法比拟的重大历史作用。

2.罗盘

罗盘,由阿拉伯商人传入阿拉伯国家,而后传入欧洲,为欧洲的历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变化。哥伦布运用罗盘测定航行路线,因此成功改写了航海历史。罗盘传入欧洲,对于西欧开辟新航线、发展对外贸易、建立殖民地以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壮大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罗盘的传入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3.印刷术、造纸

造纸术由中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到埃及至西班牙这条路径传到欧洲,15世纪造纸术传遍整个欧洲,引起了教育和文化宣传上的革命。在此之前西方书籍都是通过手抄方式书写在皮革上,这种方式严重阻碍文化的广泛传播,因此文化只能垄断在少数统治阶级阶层(僧侣)。中国古代文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改写了文化传播方式,广大人民群众才开始广泛的获得受教育机会和文化知识。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学思想

中世纪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是将普洛丁所建立的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经院派学者是唯一的受教育人群,谈到美大都认为美只存在于形式上,很少结合现实讨论美。在文艺复兴的萌芽阶段,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首先是反对中世纪基督教会对文艺的攻击和摧残,为文艺进行辩护。由于其反对对象是中世纪神学和美学的禁欲主义观点,他们努力恢复人体美的崇高地位、弘扬古希腊罗马的人性传统,并未完全脱离封建思想和神学的束缚,因而其斗争仍带有宗教色彩。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地位得到的巩固,重视发展自然科学,中世纪美学家所推崇的上帝是最高美的神学唯心主义观点开始被唯物主义的理性和经验替代。逐渐认识到美的规律可以用科学和技术来加以解释和总结,意大利文艺理论家们才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总结美的规律,逐步脱离宗教影响。

第2篇: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法;汉语言文学

0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关系作为学习对象,培养学生的古文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虽然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重新焕发了活力,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仍然是个冷门专业,被打上了“不好就业”“脱离生活”的标签,使得学生不太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同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为适应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认真地思考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本文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当今高校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承担了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将古代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使命,另一方面该课程在当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关注由古至今的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途径,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汉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容地研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化作品呈现着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都有其特有的演进历程,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没有像经济学一样提供了明确的一套理论,也不具备会计一样的记账准则,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它传承着我们古代先贤优秀的思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给每个人提供一丝久远但又格外珍贵的启发。而大多进入高校的学生对此门课程总有“是否有用”的疑问,整个教学改革应引导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深远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原本就是“无用之学”,然而“无用之学”有“大用”,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上的众多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优秀品质,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

2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在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还了解甚少的时候,教师仍需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对所学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的理解程度,以开阔的视野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中有所明悟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对各专业学生因材施教,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高科技进行教学,例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结合动画、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组织专题并就专题内容查找资料,各式各样有趣的专题在学校内的宣传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增添魅力,既让课堂中的学生有成就感,也带动整个高校学生对古代文学产生热爱之情。

3具体的教学方法

作为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一名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在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3.1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发挥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的教学任务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可以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或者是给学生留下针对所讲内容或下次课内容的课后作业。可以采用课前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每次课开始的时候,学生都要对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就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先行自学课本。引导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3.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一个有人物、事件的场景,可以选择再现古代文学中所描述的场景,也可以根据古代文学所描述的场景,然后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来创造新的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场景的人物和事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课程所讲的内容,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情景再现,提高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效。

3.3演讲辩论法

演讲和辩论都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理解度。演讲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某种观点或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并锻炼学生人前演讲的勇气。所谓辩论法,即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某个问题分为正反两种观点,然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一场辩论赛。这样学生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准备,并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大家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例如就可以对《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进行辩论,分为“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本无性”两个观点进行辩论。演讲辩论法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3.4研究性教学法

所谓研究性教学法,即教师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有关内容集合起来形成专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专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查阅相关知识,研究现阶段其他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掌握现阶段该问题的进展,同时也可以集合所有学生的见解,进行专题讨论。这种研究性教学法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3.5分类教学法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每个时代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每个时代文学作品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要深入了解这些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需要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教学。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教学方式,即按照高校学生的年级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为每个年级学生的文学功底、知识面都不同,按分类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总结

第3篇: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1《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中需明确的几个关系

《古代文学与人生》涵盖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我国文化长河中遗留下的重要的文化财富。在进行《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时,应注重明确以下几个关系:首先,《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应放在为当代文学及当代文化的服务上。教学改革中应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状况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来作为改革总体方向,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古代文学中涉及的积极思想及人生体验的感悟,提高学生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思想内涵,以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其次,《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以古代文学背后隐藏的历史及哲学作为改革的聚焦点。文学作品渗透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并反映出了当时的历史及哲学面貌,同时还兼具了较强的艺术审美属性,古代文学也不例外,其背后彰显出了浓烈的时代风貌及意识形态。例如,《孟子》,《论语》中带有较强的时代政治及哲学韵味;唐代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宋代诗词中渗透着众多哲理等。因此,《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聚焦于古代历史及哲学演变,探究古代文学与历史、社会文化、哲学思潮的关联,从而使学生的视角能够从文学作品本身拓展到更多文化层面,使其真正领悟古代文学的内涵价值。第三,《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紧密围绕文学作品这一元素,深挖作品内涵。《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合理确定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教学比重,将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核心和重点,通过让学生感悟阅读众多的古代文学素材,帮助其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干涉影响,以达到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

2《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究

2.1转变教学理念,找准教学重点

《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中,作为教师来讲,应首先转变传统的古代文学的教学理念,明确《古代文学与人生》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消化吸收古代文学作品,达到自身文学素养及整体人文素质能力提升的效果[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以下两方面深化教学质量:首先,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线,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古代文学作品虽然在语言表述,情感表达上较为隐晦艰涩,但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传承基因能够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情绪,教师应为学生开列相应的古代文学阅读书目,并做好相应的阅读辅导,通过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逐步提高其古代文学阅读鉴赏能力。其次,应围绕古代文学名篇,要求学生进行熟读及背诵。古代文学名篇中,往往涉及到较为深层次的人生感悟,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古代文学精髓,因此,教师应通过布置相关的名篇阅读及背诵任务,使学生能够将古代文学精华与自身审美感知及人生领悟相印证。

2.2丰富《古代文学与人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2.1采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习效果,《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在讨论交流中交换彼此的感悟理解。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教师可以向学生设问:此诗具有哪种独特的艺术特征?诗人的心境如何?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可以得出诗歌带有的视听综合性及动静相衬的艺术特点,有助于学生由此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2.2.2借助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带有视听综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的效果。《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能够有效消减学生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增大教学信息量,通过视频、图片及动画展示等形式,还可以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古代文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入透彻[3]。例如,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借助视频及音频,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理解其作品内涵和审美意蕴。2.3完善《古代文学与人生》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在《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效果考核上,应注重通过以下方式对其加以完善:第一,将试卷考核及平时课堂考核相结合。可参考古代文学课程试卷成绩60%+平时成绩40%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古代文学阅读量、古代文学作品背诵及写作情况等多个方面。第二,转变考核的侧重点。《古代文学与人生》考核应摆脱传统的名字解释、简答等题型设置,转而侧重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悟及审美享受,加大主观题型的比重。第三,将书面测试与口头表述相结合。其中,书面测试既包括试卷考核,又应适度拔高,如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理解,针对某一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小型论文的撰写。口头表述主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逻辑思考能力,以求达到《古代文学与人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3结语

第4篇: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古代文学 传播方式 多元化

传播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共同的生产劳动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 彼此之间为了生存必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从而产生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诸多社会因素和文学因素的影响,其传播方式与媒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传播媒介的分类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主要分为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两种形式,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使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

一.语言传播方式

语言传播是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主流传播媒介(文字)出现之前,语言传播以其操作简单、娱乐性强、便捷性成为较为普遍的传播方式。

1.口口相传

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的限制,先民们的文学行为一般表现为集体口头创作,再经过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保留下来,比如诸多神话的流传便是借助这种形式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当文字产生后,人们根据原有的口头文学进行再加工,逐渐演化为“传奇”、“志怪”、“戏曲”等等形式。因此,为某种程度上来看,口耳相传的文学行为为后期多样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

2.唱和文学

唱和文学行为的发生多集中于文人群体与社会上层阶级内部,是其文学交流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一般是以某个题目或是每个韵脚为限制,以竞赛或是自由创作的方式再作新诗与新词。这种文学传播方式对于创作者的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因此,文学创作的质量与传播的效果更佳。我国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在唱和环境下诞生的,比如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诗(《赠樊著作》与《和乐天赠樊著作》)。

3.演唱文学

演唱文学是古代词作的主要传播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文创作、歌妓演唱的风气较为流行,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演唱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世俗化,逐渐形成艳丽浮华的文学风格。歌妓、乐妓开始参与文学活动开始与魏晋六朝,唐宋以来,文人与乐妓交往频繁,为了招揽生意,提高自身的身价,歌妓开始主动向文人索词索诗,比如柳永,“暇日遍游妓馆。所至, 妓者爱其有词名, 能移宫换羽, 一经品题, 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二.文字传播

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学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文学创作更加繁荣,文学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迎来了全面发展与进步的黄金时期。

1.石刻、壁刻文学传播

石刻与壁刻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文学传播方式,主要是指文人将自己的主要作品雕刻于山石、岩壁、墙壁、树木等之上,用于彰显自身的文学素养与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便是著名的寺壁诗。唐代时期,交通便利,文人漫游成风,题壁诗也随之流行起来,既满足了文人文学创作的需求,同时也为文人唱和提供了便利。

2.文学评点

汉代学者喜欢通过文学评点的方式展开文学鉴赏与文学评论,出现了诸多诗文评注,诸如毛诗郑笺、朱熹注《四书》、王逸注释《楚辞》等等,一般会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与思想倾向,能够对文学原作产生正面或是负面的影响。一般来讲,收获较高文学评价的作品也能引发仿作热潮,比如咏物诗的极度兴盛便与文学评点息息相关。

3.文本翻译

文本翻译是海外文学传播的重要形式,诸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至各个国家,比如白居易的诗歌受到日本人们的喜爱,《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经典名著对东南亚国家影响深远。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往往要借助与国家交往或是文人主动传播来实现,一方面进一步繁荣文学创作,另一方面,通过文学交往增强国家联系。

4.抄本与选本

受到政治因素或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文学作品在最初并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比如《红楼梦》《金瓶梅》小说一开始是以抄本形式流传的。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文学抄本的发展,特别是北宋以来,出现了书本刊刻与作品出售的书坊,极大刺激了文学创作市场的进步,比如《文选注》、《六十种曲》等便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同时,文学选辑也是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既可以挑选某一位作家的作品作专辑,也可以搜集多位文人的作品作合辑,比如著名的《全唐诗》《全宋诗》《文选》等等。正是由于文学选本的推广与普及,调动人文创作的积极性与热情,提高了人们的鉴赏能力与评点水平,推进我国文学创作实现新发展与新超越。

第5篇: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分析探讨

1高职院校中古代文学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探究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课程,于学生而言其开展大有裨益,进行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形式的发展过程,对文学的文体有基本的掌握,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梦里。其次便是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中真正感受古人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真正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存在的内在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开展古代文学教学活动,能够通过作品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之下更具崇高的文学情怀,必要时能够将此运用于工作和学习中,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持续性发展。[1]

2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探析

2.1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

古代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启发来进行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践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通过两者融合的方法来激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学习的个人兴趣,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主动地位,教师通过客观合理的引导,能够帮助在学生探寻问题时起到一语拨千斤的效果。启发式教育关键之点就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强调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寻文学作品中的相关知识,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达到学生思维拓展的成效。甚至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自发的去开启古代文学的学习之旅。例如老师在讲解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可以针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诗进行提问,而对于这句话教师提问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诗歌字面意思的翻译,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曹操经历的了解于掌握,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几个字去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2]此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提出的“问题去解读其他内容。通过提问来进行启发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向,把握其文学价值。

2.2借助情景式教学感悟学生

除了启发式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权健教学来进行课程教学研究。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品所蕴含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习氛围生动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准确的体现出学生对于作品的把握程度及理解,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学习著名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老师可以在朗读之时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使学生在进一步感受到诗歌所传递出来的意义,同时通过自我想象在脑海中勾勒相关画面,使学生能够自发的感受当时的情景,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再去学习《诗经豳风》中的《东山》一诗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之上播放给学生,或者是制作成有特殊效果的课件,都能够使作者形象和诗歌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直接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感知与获取。

2.3利用表演式教学拓展学生

表演法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表演教学与古代文学课程的融合,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文学作品的精髓,并融入自我的情感。谣言法教学的开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借助自身的文学想象将文学作品“生动化”,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新性[3]。例如教师在讲解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区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这角色进行分类表演,让学生自发的去收集相关的表演道具,推敲作品中的台词,在这个文学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学生对于《窦娥冤》自然能够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在表演时融入个人想法的展示,更能够体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理解的独特性与再创造性。

第6篇: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关键字:苏教版;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步入高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针对古代文学教学部分具有明显的不同,教授初中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要淡化语法、词法、句法,学生在学习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辞典工具书解读课文文章内容,但是对古文知识没有进行明确的梳理,因此教师上课时,会自觉降低教授的内容难度,不易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造成学生在对古代文学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散乱。新课改之后,高中的语文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本身就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这些知识很迷惑,而且还要掌握实词,虚词等词性内容的困扰。学生在考试时,普遍古文方面的得分比较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上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策略。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灿烂的瑰宝,对于它的精华我们要发扬继承,高中生正处于建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学习我国古代文学知识,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但是鉴于学生对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整合学生思路,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

一、注重学生课文预习,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文预习习惯,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又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教师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古文的预习,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分析、阅读、翻译古文的方法,比如要求译文准确精炼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在翻译文言文时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并且要符合现代人语言的表达习惯,力求通顺优美,语言丰富有张力。其次,学生在获知方法后,教师在每节课的讲课之前,要把下节课课文预习的内容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基本的整体认知目的。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可以自由结成兴趣小组,把预习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都有问题的内容,向老师提问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身感受古文魅力,阅读课文,感受文章作者的思想,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培养他们自主求知的能力。

二、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潜能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课文,特别是古代文言文、诗词等的语感培养与训练,高中语文古代文学知识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课文句子的翻译和词语解释。诵读是学习古代文言文、诗词基本的能力,用心领悟通过反复背诵,获得丰富的文言语感,才能在考试做题时精准的知道作者的用意。学生只有对文章诗词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词语进行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增强对课文的理解。熟读和背诵一些诗词名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古文用语凝练简洁,为学生想象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等方面进行创作,通过对原文内容设计新的场景环境,进行合理想象,增补内容情节,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补写和续写,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忽视了对它的学习价值,大多数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学习古文,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小部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是因为认识学习古文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知识。例如,有的是爱好古代文人写作中透露出的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有一种新鲜感;有的同学就是为了获得高分,在考试中力拔头筹。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区分学生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兴趣引导,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面对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来促进朗读或背诵,激发其好胜心;注意文章对美的探索,构建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讲解古文的文学价值和文章的背景情况,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增强学习的使命感;设计层次合理、适当反例的习题,摸清其思维规律,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古代文学的学习,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阅读量积累的越多,同样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就越强,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一、甘肃古代文学地域特色

反映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山川风物“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卢思道《从军行》)是西部典型气候的写照。“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胡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奇寒奇丽的景象;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阔“,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的悲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的劲拔警策,“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的苍凉等。来济《出玉关》、卢照邻《陇头水》、王之涣《塞下曲》、薛逢《凉州词》等对“陇坂”、“沙塞”、“黄沙”、“九曲黄河”等甘肃特有自然风物的描写,准确捕捉到甘肃文化的精髓。㈡体现特有的地域物产甘肃自古是名马的养殖基地,马文化是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如西汉的《郊祀歌·天马》、盛唐诗人张仲素的《天马辞》、晚唐诗人翁绶的《白马》等。还有苜蓿、石竹、鹦鹉、麝香、骆驼等陇物的记载和描写。

如“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杜甫《山寺》)、“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杜甫《寓目》)。甘肃是葡萄、葡萄酒、夜光杯的主要产地,王翰的一首《凉州词》,不仅是其生动的记载,而且把边塞战士的豪放旷达之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甘肃各民族有着悠久的酒文化,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酒歌”,并伴有优美的舞蹈,如元缜的《西凉伎》。㈢传达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象和精神陇人在与大自然感应交流中积聚形成了陇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诗文则自然流露出独特地域特色。西部浩瀚的戈壁沙漠、连绵的群山培养了西部人豪放乐观、直爽简约、奔放流动、耿介正直、倔强顽强的品质;陇中陇东黄土高原积淀了陇人笃厚务实、和谐柔顺、韧性顽强的性格;蕴育出陇人热爱家园民族,关注民生疾苦的自觉而强烈的忧患意识。甘肃是古丝绸之路要塞,是东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和中西经济贸易黄金地带,使陇人胸怀天下、谦虚包容、处世不惊、关怀苍生的品格境界由是而生。

常年的民族战争炼就了英勇刚毅、尚武卫国的精神风尚,隐含的离别、望乡情感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令人荡气回肠。如朱庆馀《自萧关望临洮》、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等。又如赵壹《刺世嫉邪赋》、胡缵宗《白龙吟》《不寐》、张澍《天心篇》、任其昌《流民叹》等。㈣具有强烈浓郁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特色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既保留其文化独特性,又相互融合成多元交融的独特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所以一方面是“烽火照山燃,鼙鼓声不断”“、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的战争惨状;另一方面是“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等民族融合的胜景。“刀剑作锄犁,耕田古城下。高秋禾黍多,无地放羊马”(唐·刘驾《田西边》)是西部独特的民族人文景观的典型写照。现存最早汉字记录的少数民族歌谣《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体现出浓郁独特的民族审美文化。诸如“西凉伎”“、胡腾舞”、“狮子舞”、“胡旋”等民族特有的歌舞,羌笛、琵琶、胡琴、画角等特殊的西域乐器演奏、急管繁弦的场面等,都是甘肃文学所特有的表现内容。

第8篇: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现状;有效策略

1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现状

1.1教学观念明显滞后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改革着,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不随之改变,仍旧受着传统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向社会输出实用型人才。

1.2在教学上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突出

在素质教育中,明确要求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往往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多元化,但仍采用传统式的教育模式,教师主导着课堂,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更对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起不到更好的作用。[1]

1.3教学方式杂乱无章,不能突出重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其有优势亦有弊端。许多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往往利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资料进行拓展,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但多而杂,却严重偏离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发散的思维很难聚拢到知识点上,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1.4自主学习性不强,学生学习效果无明显提高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教师在开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无明显提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不强,教师更没有加以指导,使得自主学习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有效策略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不仅有语文的理论知识,还有人文性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选读。学习汉语言文学不仅提高实际交际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实现人文精神的升华。

2.1现代汉语中的审美教育

现代汉语中的审美教育主要从汉字的教育中体现。中国的汉字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的精髓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传承文化的缔造者。每个汉字的创造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文化背景以及构字规律进行审美的教育,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汉语的无穷魅力所在。

2.2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古代文学教学分为古代汉语教学以及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其中古代汉语是基础教学,主要服务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课程教学,通过鉴赏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传承,对学生的学术研究以及实际运用都有重大的指导作用。[2]教师可以根据古代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个人修养以及文学素养方面进行启示教育。在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中,作品中的意境美、意象美以及写作形式美,教师应着重讲解,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2.3现当代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现代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是体现一些爱国情怀以及历史责任,教师应从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从中体会作品所抒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作品中故事情节发生的情形,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能够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2.4外国文学的审美教育

对于外国文学的审美教育,就要从外国文学作品中进行。外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一些发展史以及文化史,重点在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作品的欣赏,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著名作品的展示,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进行美学的教育,感受异域文化带来的思想转变,从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上,实现另一种美学的鉴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美感的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生学习的理念,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文学情操,还帮助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社会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玉珍,徐红.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6(16):162-163.

[2]王娇.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J].才智,2015(15):152.

第9篇: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一)职称评审制度削弱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现行的教师个人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以科研业绩为核心,其他都是次要的参考内容,包括教学成果。职称的评审以科研论文为最主要的指标,所以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研究和着述,忽视了教学方面的工作,既不研究教育理论又不积极进行改革实践。教学基本是为了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无心关注教学效果,毫无热情可言,使得教学成了应付性的工作。

    (二)教育评价制度颠倒了学校的管理重心

    现行高校教育评价机制注重的是量化指标,以课题经费和研究项目的多少,来作为一个学校和一个学科强弱的衡量尺度。在这种竞争中,各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相应的也就倾向于项目管理。古代文学因为项目经费数目过小,不能直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被置于边缘境地,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也就无足轻重,其教学热情自然大减。从内因来看,古代文学的教学自身也存在局限,不能积极推进革新,缺乏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

    (三)教学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古代文学排斥实用性,讲究纯粹性,我行我素,无视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做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固步自封,举步不前。

    (四)教学内容狭窄

    课程的设置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内容孤立化、专业化,自我封闭,与其他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割裂严重,只将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不能发掘传统文化的恒久价值。

    (五)教学手段单调

    单纯使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师已经很少见,多媒体教室的普及使得声像技术得以在课堂利用。但新媒体的开发显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依赖的网络没有和老师形成有效互动,教学手段的滞后也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改革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古代文学与现实社会无关的旧观念,而是突出它有用的一面,让它具有实用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学生关注就业,注重实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不宜简单地指责为对社会风气的庸俗盲从,教师应对此表现出适当的宽容。对课程的理解功利化很正常。而中国古代的教育本身也很贴近于实际,孔子《诗经》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就是强调文学的实用性。至于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更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精神。因此,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古代文学课程,无论是从回归还是应时的意义上来说,都应该不是疏远实用的。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当前社会,古代文学因缺乏实用性而失去市场性。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文学教学不能再崇古拟古,而是要增强现代气息,以发展的眼光、现代的精神来观照作家、讲解作品,要改变就古论古的习惯,做到古为今用,提高学科魅力,焕发生命活力。在总体上要始终突出古代文学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如理性精神促进人文关怀,中庸精神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精神能促进个人发展等。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可见古与今,均不可偏废。教学不能单纯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历史认识价值,而忽视其现实性。要与现代相契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其中的内容才能转化成人生的财富。“割裂传统的现代化必然导致学术意义的茫然困惑,而拒绝现代的固守传统必然将旧学引入陈腐僵化的学术绝境”。改变当前单一强调文学审美和教化内容的局面,而是突出其中的更为丰富的实用性价值。关注其中的“经世致用”的内容,从人生意义上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关注文学对民生问题的呼吁,对政治清平的促进、于国于民的作用等。如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的作品,都是“经世致用”的典型。

    打破学科封闭局面,突出学科的开放性。以文学遗产为中心,加强和近邻学科的联系,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等,丰富信息量,培养宽泛视野,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要打通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突出古今创作的渊源关系,强调古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因材施教,准确定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整史论和作品的讲授比例,改变目前重史论而轻作品的教学格局,注重培养学生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真正学有所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学者,因为将来做学者的人是少数,多数还是选择技能型职业。尤其是师范院校,其目标是定位于培养基础教育人才,那么就应该考虑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的关联,考虑中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的选用,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诸如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基础,选用合适的教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目前教材的选用集体统一的现状,坚持适用的原则。层次较高的学校生源基础较好,而且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将来会读研,因此适合选用学术含量较大的教材,而层次较低的学校,生源基础较差,而且选择读研的学生较少,则适合选择内容简单的版本,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