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经济学的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的实践

第1篇: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实践;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管理类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践中能对经济学原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课程实践是培这一能力的有效手段。

1、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大量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学推导的公式,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比较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难以接受,大多数同学出现听不懂,学习吃力并失去兴趣。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一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深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其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均与现实密切相关;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总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也与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要学生学好并熟练掌握这些理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地结合,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而且也可以通过课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把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习惯。只有通过课程实践,才能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较为缓慢,许多高校依然滞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1、观念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一种误区,一直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原理可以通过图表和公式推导实现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主观认识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各高校普遍存在对课程实践弱化现象,导致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相关实践课时,即便少数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了西方经济学实践课时,实践课时也很少。这种主观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导致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环节难以开展。

2、课程实践教学实施途经难。

虽然高校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要求,不断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难以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没有适合西方经济学的实践软件,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而言,缺乏实践的平台,无法实现实验室教学;其二,西方经济学多位合班课程,并且同一学期多个专业同时开课,人数之多给课程实践带来难度;其三,理论教学课时与课程实践课时冲突,难以合理安排课程实践。

3、缺少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目标。

西方经济学课程涉及抽象概念多、公式多、理论多,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其实践环节的设计比较复杂,而且难度也较大。目前,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形成优化的课程实践方案,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没有落实到实处,实践教学内容还没有细化的各章节,这给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实现的模式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补充而非替代,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做实践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是相辅相成。有关实践的模式研究有很多,纵观以往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现:

1、课程的认识实践。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相关章节内容安排学生认识实践,比如,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章节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了解企业生产状况、成本状况以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认识过程在课外进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总结交流在课堂进行。

2、课程的调查实践。调查实践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深度理解的过程,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规定内容,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例如,学生可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地方GDP的构成及增长趋势、通货膨胀效应等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做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过程在课外进行,交流安排在课堂进行。

3、课程的研究性实践。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专题研究。例如,对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研讨在课堂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芳,涂宇清,华钧,秦海英: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第2篇: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5.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Abstract: First introduce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 of Engineering Economy, then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this course, including case teaching,using Excel software, many kinds of teaching ways share,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fter class,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eachers and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课外实践;考核体系

Key words: Engineering Economy;education reform;case teaching;practice after class;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61-02

1工程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科学,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是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最有用的课程之一。工程经济学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意识,增强经济观念,运用工程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市场为前提,经济为目标,技术为手段,对多种投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比较和优选。工程经济学在许多高校工科专业都有开设,它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工程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课程之一,是为工程师、设计师、经济管理界人士和在校学生们构建市场经济观念、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在学科关系方面,工程经济学更加偏重于微观经济学,同时又与宏观经济学有某些联系。例如除研究涉及企业经营性项目外,工程经济还研究政府支持的公共事业项目,此外,企业工程项目也必须注意其对宏观社会的影响,如环保、生态平衡以及生产力布局等问题。与工程经济学密切相关的学科还有技术经济学和会计学。工程经济的学科体系和方法很多源自于技术经济学。很多工程的核心问题是技术问题。但工程与技术相比,其内涵与外延又有诸多不同。技术是指知识、经验与技能,与其相比,工程涉及面要更为广泛一些。工程经济学与会计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工程经济学借用了会计学的某些概念,如成本,收益等用于预估项目的经济效果。工程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区别在于,工程经济的核心是对项目进行经济决策,因此,其所用数据如成本都是预估的,而会计是事后记账方式,是按实际发生的支出如实记录的。另外两个与工程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是项目的经济决策与盈亏平衡分析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这两个学科共同之处是都与项目评价与决策有关。前者更侧重于评价理论、原理与方法研究,后者更注重项目评价实务及应用。可行性研究可以说是工程经济思想的具体应用,而项目的经济决策和盈亏平衡分析往往是工程经济学的代名词[1]。

2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强调教学的现实性,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这些事例是学生身边所遇到的常见和关心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例如对于投资回收期这个指标,笔者用为什么要上大学,现在的高等教育是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上大学就是一项投资这个案例,让学生来分析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同时计算投资回收期。对于资金等值计算公式,笔者用父母为孩子储备教育年金,从4周岁一直到18周岁,每年等额存入相同资金,来计算当孩子上大学时一次性能有多少终值。对于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用案例的地方不胜枚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下列内容采用案例: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资金等值计算六个常用公式,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计算等。只要老师们留心,总能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案例来。

2.2 使用Excel软件,加强计算能力定量性是工程经济学的一大特点。工程经济学里有许多内容需要计算,这些内容除了用手工计算外,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所用的教材为吴锋,叶锋主编的《工程经济学》,这本教材没有复利系数表的附录,因此,我要求学生使用Excel自制复利系数表,打印出来使用。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资金等值计算公式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根据实际内容,积极探索和引入Excel软件在工程经济学中的应用,大有好处[2]。尤其是对于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鼓励学生使用Excel软件计算。根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主要是在以下内容采用Excel软件计算:资金等值计算,经济评价指标计算,不确定性分析,蒙特卡罗模拟评价,设备工程经济分析等。

2.3 多种方式教学,增加互动性现在大多数高校授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几乎不再用粉笔和黑板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优势显而易见,传递的信息量大,并且能够有丰富多样的图案和动画配合。但笔者认为切莫陷入一切授课都用多媒体的误区,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在公式推演过程中,这部分借助黑板和粉笔,能够让学生理解整个计算过程,放慢教学进度,加强计算能力大有好处。课堂上适当设置案例教学讨论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讨论,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的职责是选编案例,引导讨论,加强互动性,防止偏激或冷场。课堂讨论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的,由于工程经济学的学时有限,因此,应事前把教学案例分发给学生,给学生留一个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并把自己的思想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也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推广,师生之间通过网络将互动的课堂往课外延伸成为了可能[3]。教师可以建立个微博,或者创建个论坛,同学和老师在上面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有利于该课程的教学。笔者建议几种教学方式可以这样安排课时比例:多媒体教学70%,传统课堂20%,案例讨论10%,网络交流每周1次。

2.4 加强课外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在学习完资金时间价值,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这些内容之后,就可以展开课程实践了。课程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3-5人,所研究问题是学生身边的现实经济问题,容易收集到数据。例如一些题目:购房资金贷款还款方式的比较和计算器的设计,校园内开设餐馆的经济性分析,某项目的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等。通过课程实践,巩固学生所学课堂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文献查阅、数据收集、财务报表制定,方案评价到最后写成课程论文,提交PPT进行演讲,这也初步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以下是一个同学做的VB小程序,购房资金还款计算器的设计。(图1)

2.5 建立激励机制,改善考核体系现在高校老师给学生打成绩,大多数都遵循平时成绩30%+期末70%的综合成绩这种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平时成绩不过是老师给的印象分或者跟老师拉好关系就可以了。这样会让学生以考试和公关老师为中心,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模式。经济学家曼昆说过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善考核体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平时成绩按上课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给20%的分数,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对课程实践和论文完成情况给40%的分数,期末考试占40%分数。这样,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3.1 提高教师素质如前所述,工程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学科很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学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既要有工程技术类的知识,也要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大学课堂拒绝照本宣科,墨守成规,教师要能旁征引博,启发思维。让教师参加各种实践和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学,或让教师去参加各种进修和实际工程咨询活动,切实提高自身解决工程经济方面的能力。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3.2 学校要重视工程经济学的教学工程经济学在培养工程技术类学生的经济意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工程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相分离,学工程技术的学生不懂经济,不懂得什么是市场,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成本以及如何使产品(工程项目)做到物美价廉[4]。这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学习工程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学校领导要重视《工程经济学》教学,要在理工科专业中普遍设置该课程,提高这门课程的地位,不仅仅做为选修课,应该要上升为必修课,同时适当从经费上支持工程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学参考书的修订及教学实践所需的必要经费。

参考文献:

[1]吴锋,叶锋.工程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2]马立强,曾繁伟.对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环节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3):192.

第4篇: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一、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

如果应用经济性的理论知识较多的话,不仅会导致本科的教学内容重复出现,还会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除此之外,因为相关的考核机制以及职称的晋升不够合理,导致教师们对于学生们的要求逐渐降低,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自身的课题研究以及文章发表之中。而对于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实施来说,它不仅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需要对教师们的相关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然后要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突出

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除了课程体系要素的本科化色彩较浓之外,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较为突出。一般来说,学校为了方便管理而要求所有的研究生管理部门严格按照相关的文件并统一要求所有专业进行规范统一化的课程设置,这样就导致不同专业失去了本专业的学科特色。除此之外,在同一个专业之中因为许多学生们进行互相抄袭或者教师们的检查不够仔细,导致学生们失去了个性化的培养,也违背了相关的教育原则。

(三)课程体系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

在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体系结构的学科化特征明显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相关的应用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缺少教学团队的支持,所以使之学科发展范围的局限性较大。此外,应用经济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不能够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经济形式相结合,进而导致对相关的实践能力重视程度较低。

(四)课程实施过程“应用化”倾向不足

除了上述的一些问题以外,目前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用化的倾向严重不足。因为我国的应用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而理科的知识占比较少,所以导致学生们的思考探索能力有所欠缺。除此之外,应用经济学的教师们本身的理科知识水平不足也是导致理科知识无法在应用经济学之中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教师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们对其课程的探索和应用,进而导致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逐渐降低。

二、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一)课程审查机制

对于我国的应用经济学课程开展而言,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严格规范相应的审查机制,在课程开展之前要对相关的师资力量、教学的对象、目标以及教学的内容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全方面严格的审核考察。此外,还需要对已经开设的课程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审查,以此来有效地确保所有课程的高质量进行,并且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生选课管理

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还需要注重研究生的选课管理,学校一定要对研究生们的课程学习计划进行高度的重视,然后对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以此来充分发挥相关教师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所有研究生的兴趣和特点来开设开放性的课程,以此来充分发挥所有学生们的能力并促进其综合性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只有有效地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并促进学生们的发展。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和完善,然后加强研究生在教学设计和评价方面的参与度,然后通过交流互动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辅导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教师们要可以耐心地为学生们进行教学,并且可以自身不断潜心研究教学和课程,以此来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为学生们进行更好地引导和教学。

三、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

(一)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

对于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而言,教师们一定要创新考核方式并严格课程的考核。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对于应用经济学的考核,并且要把考核与教学进行联系,然后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课堂考核制度,通过结合所有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以及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考核方式,着重加强并严格落实教学考核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成绩优异的研究生予以奖励而对那些不符合课程要求的研究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以此来让所有的研究生都重视教学的考核。

(二)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

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除了要创新考核方法并严格课程考核以外,还需要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比如说,教师们可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根据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科的目标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考核,然后通过补考和重修的方式来对学生们的层次进行划分并淘汰一些不合格的研究生,以此来增强研究生对于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视程度。

(三)严格课程教学管理

想要有效的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还需要严格课程教学管理监督,通过建立完善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来建立经济实验室。首先,学校领导一定要严格要求相关的教师们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然后互相督促并严格执行。除此之外,在研究生的课程开始之前需要相关的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备课,然后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们的全面性发展。最后当备课方案出来之后,必须要交予相关的教学部门来进行考核和备案。

(四)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

想要有效的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课程评价监督体系,然后不断明确考核评价的标准并进行定期的考核。在此过程中,考核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并对考核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然后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反馈,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并吸取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大家共同监督并共同进步,以此来提升整体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

(五)积极创造条件,充实学科建设队伍

为了能够有效地确保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建设质量,那么就需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并充实学科建设队伍,只有保证应用经济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有效地建立一支学科队伍。所以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在各方面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以此来吸引社会上或者其他学校的一些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来进行学科建设,进而才能够为学校的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组建良好的师资团队,进而可以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六)深度结合实际,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想要有效的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除了上述的一些措施以外还需要深度结合实际并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因为应用经济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并且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应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再者还需要不断凝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以及考核质量的提升。

四、建设应用经济学实验室

当前我国的许多经济学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他们经常认为教学的理论性高于其实践性,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缺乏了实践能力的支持,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明,并且如果教师们的理论知识讲解较为枯燥无味,学生们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经济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可以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进而促进学生们的综合性发展。

(一)充实实验室软硬件,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应用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而言,应用经济学实验室内部的所有资源以及技术和教材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然后还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来选择正确的实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们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巩固并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其逐渐地成熟和熟练。除此之外,教师们还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硬件资源的利用来提升学生们的能力,以此来让学生们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平衡。

(二)丰富实验方式

除了要充实实验室软硬件并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以外,想要有效的建设应用经济学实验室还需要丰富实验的方式。近些年来,在应用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的设计课程内容并使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让应用经济学可以符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并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一直教师们经常思考并想要实施和改变的难题。因此,只有教师们不断的优化并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逐渐丰富实验的方式,进而可以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练习之中,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能力。

(三)优化实验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因为应用经济学的课程范围较广且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并紧跟时代的脚步,同时学校还需要注重引进具有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以此来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并发展相关的实验室学科带头人才,进而确保可以在有效提升应用经济学实验室软实力的前提下来增强所有教师们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应用经济学实验室的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在确保应用经济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同时并为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们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单地说,应用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就是教师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进而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应用经济学的实践课程进行了高度的重视。所以这就需要所有的相关教师们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积极的优化并完善相关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然后严格加强对于学生们学习情况和教学考核评估的监督管理,并且要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进行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们的综合性发展,并且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周立新,雷显芬.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

[2]周成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用经济学改革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6(6).

第5篇: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课程建设 思考 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长江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政治经济学课程特色与支撑教学研究》(JY20111015)和长江大学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8-02

改革开放以来,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实相对应,经济学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是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咄咄逼人的“经济学霸权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大学中的地位却有不断边缘化的风险。其课时不断被削减甚至被取消,那么政治经济学是不是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全过时了,根本不成其为科学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虽然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具体观点的确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事实上有哪一个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不受时代的限制呢?),虽然其研究的具体方法还需要不断扩展与深化(事实上哪一种数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呢?),但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方法和核心结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例如政治经济学对于人的命运的关注远远重过对单纯物质财富的追求,其研究方法也更加重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间的总体性而不是孤立的分析经济问题。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不能接受被边缘化的“宿命”,应该有所作为,但是要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关键还是要把课程自身的建设工作做好,做实,长江大学学院近十来年来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并据此在实践中展开了如下四个方面较扎实的工作:

一、教学计划上——思想高度重视,课时充分保障

众所周知,是一个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博大的思想体系。考虑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大学本科阶段已经基本停开,其很多内容事实上已经纳入到《政治经济学》课程,特别是其社会主义部分进行学习与讨论的事实,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如果思想上再不重视、课时上不保障,那么所谓系统、完整的传播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种支离破碎的理论的学习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履行其未来工作的基本使命。为此,2003年长江大学组建后,政法学院(现学院)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直非常重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尽管在长江大学校内有一工部[一工部:全称“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是长江大学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教学和养成教育,建设优良学风和校风,于2006年5月成立的。学校从2006级大学本科学生(外语、体育、艺术学院学生除外)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年级集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进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然后进入后三年的专业课学习。][1]改革、在政法学院内部也进行过政法大类培养的尝试,为此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也不断有所调整,但是,《政治经济学》课程要学习两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做法从来没有改变,其总课时一直保持在102-119课时之间,总学分也一直稳定在6-7个学分之间,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与《哲学》课程一道属于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时最多,学分最大的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二、教学内容上——体系完整系统,观点开放多元

是由其立场、方法和观点共同构成的。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必须完整的统筹这三个方面。

致力于最大多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基本立场表现在政治经济学上,就是他比别的经济学派别都要更加关注人——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命运,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教学中强调这一立场就能够把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很好的区别开来,在贫富悬殊较为严重的当下也更能凸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与学习思考的兴趣。

在方法方面就是要强调它的唯物、辩证的方法,在教学计划中我们有意识的把《政治经济学》课程和《哲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年学习,这样就能使同学们用学到的哲学方法去分析经济现象,反过来又用经济学的理论和事实具体化哲学命题的内涵。例如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经济学判断离开了哲学中联系、发展的辩证法观点是无法深刻理解的,反过来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的知识内容又会极大地充实与具体化同学们对“发展”这一抽象范畴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普遍比较繁琐,一般的教材都多达十数章,甚至二十多章,这样就会使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模糊了学生学习的焦点。为此,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实际教学内容简化为一个导论外加八章,即:导论政治经济学概述;第一章商品经济;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第五章市场经济体制;第六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七章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和第八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这样的安排既坚持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经典体系,也遵循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打破了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看似黑白分明的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的传统二分法,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看成是人类为了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体努力的一种整体进程,同理市场与计划的优势与失灵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也得到了均衡的表述。

在精简优化教学体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不断扩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与核心观点的同时,也注意吸取一切有益的国内外新理论、新观点,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有更大的包容性。例如,在资本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坚持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另一方面也介绍科技进步、新教伦理、甚至个人的理财与生活方式对资本积累可能产生影响等开放多元的观点。其他例如在经济周期、全球化等内容上我们也尽量介绍各个学派的不同观点,拓宽了同学们的经济学视野。

三、教学方法上——教师真情投入,学生学讲并进

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与观点的高度认同。只有这样,《政治经济学》在教师那里才会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种信念。而只有当教师把《政治经济学》课程当成自己的一种坚守,他才会真正的全身心投入,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并由此以政治经济学内在的逻辑力量去征服学生。

在教师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我们也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和转换,《政治经济学》课程第一学期的重点是要讲透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难点是要培养同学们分析经济现象时具有逻辑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更适合采取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法——它看似“传统”但是却比“PPT”更能够保持教师教学内容的思维连贯性,在自由的讲述之间传达出政治经济学理论迷人的逻辑力量。当然,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法并不是单向的,我们还非常注重教学反馈,利用QQ群,短信,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随时发现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解答。

《政治经济学》课程第二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实际的中国经济问题,考虑到同学们在第一学期已经较系统地学习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师范类专业,所以第二学期的教学方法将由教师灌输为主转向强调师生教学互动,特别是抓好学生的讲课工作。在师生互动方面,第一我们开始采用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即教师上课只提出讲课要点与问题,同学们先分组讨论,最后再集中陈述各小组的基本结论。这种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对于锻炼同学们的教学组织能力,问题凝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帮助。第二就是学生讲课。在学生讲课组织上最大的风险就是仓促上阵,缺乏团队精神,老师偷懒,学生好玩,根本达不到以讲课促进教学的目的。在实践中,对此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

1)提前确定讲课内容。在第二学期一开学就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互不重复的15分钟讲课内容,并且明确自己的讲课时间,使他们及早进行充分的准备。

2)分组与小组预讲。正式的教学课时是有限而宝贵的,如果不经过预讲直接讲课,时间与效果肯定不好控制。为此,我们按10个左右同学为一组先分小组,然后在小组范围内先进行预讲,由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讲义、课件,并点评预讲时的优点与改进意见。

3)正式的全班讲课。通过前面的细致安排,在全班范围内讲课时同学们对教学内容与时间的控制往往都比较到位与准确,在每一个同学讲课后,教师都要对其教案、多媒体课件,板书,语言表达、教态等问题提出简短的点评。

4)严格控制教学规模。为了确保各种教学方法取得实效,我们还注意严格控制教学规模,一直把班级规模控制在每班40人左右,这种规模使得老师讲课,开放式互动教学与学生讲课工作的效果都能够切实得到落实与保障。

通过高质量的学生讲课环节,我们同学的师范职业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与完善,在校级与全省的讲课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增强了其就业竞争能力。

四、课程建设上——三位一体推进,理论联系实际

在全球化与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使《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工作健康可持续,必须要有整体性的三位一体观念,即:课堂是核心,教材是基础,网站是扩展。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抓好课堂教学始终是任何一门大学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这个环节上老师不全心教,学生不认真学,一切都是空话。同样一门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其教材应该体现出独特的针对性和一定的适用性,所以,我们在总结过去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2010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教程》,这本自编的教材文笔生动,视野开阔,深入浅出,我们自编教材的三个愿望,“1) 给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注入人文的关怀与道德的考量。2)给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提供开阔的视野与鲜活的生命。3) 给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留下想象的空间与讨论的时间。”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同,教材使用近3年来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为保证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课堂再好,总有下课的时候;教材再好,但是更新相对缓慢,在好的课堂与教材的基础上建设一个高质量的 《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就变得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从今年开始我们把课程建设的重心开始转向网站建设,希望这个网站更新更快,互动更好,成为一个跨时空的、永不打下课铃声的云课堂。

学说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对于实践的高度重视,即真正有说服力的理论不仅要能够解释世界还要改变世界,所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中也始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通过学生讲课抓师范能力建设;通过安排学生深入仙洪试验区调研,参观美的荆州工厂等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荆州工业发展的实际。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工作,就会使同学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有用,学会的东西不足,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释,这一切反过来又会转化成他们未来更大的学习兴趣与思考动力。

总之,成功是勤劳者的奖赏,宿命是无为者的辩白,实践证明只要真抓实干,在当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是可以建设好的,它完全可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宿命”,仍然有可能成为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程之一。

第6篇: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84

[中图分类号]F224.0-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经济学基础理论内容偏多,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加大老师的授课难度,而且会使学生们觉得索然无味,达不到理想效果。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学习的过程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由老师传授知识点与信息资源,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结合有关学习资料,不断摸索,并主动构建体系的过程。这与新课程教学大纲倡导的自主、研究、与实际结合的方式是一致的,有利于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因此,在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立足建构主义视角,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让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媒介。

1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

最初建构主义的创建来源于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因为儿童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运用建构主义能够准确地描述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也能很好地说明为何人类需要学习、如何建构事物规律、如何形成理论、情境都含有哪些重要因素等问题。总而言之,在建构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能够形成一个全新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而且能在这基础上实现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情境。

2 根据课程的特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是主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的个体,同时也是认知新知识的主体,是学习行为过程中的建造者,能在教师的细心指导或其他学生的帮助下,依据现有的情境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点。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高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一人讲,满堂讲”的教学方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角色,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紧扣“意义建构”,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举行一些能迎合学生真实水平的实践活动,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老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理论的分析与介绍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图形、公式与模型,还会用到数学分析的方法。经济学基础也是一门要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综合性能力的课程,与市场营销、生产经营管理等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原来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不注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状态,照搬课本上的知识,不能给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丧失对所学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更谈不上构建了。所以,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根实际情况选择与学习者的生活更加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融会贯通经济学的知识点。

例如,在进行“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时,应合理布置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深刻理解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购物环境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分析时,教师可领导学生模拟生活场景,去商场进行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的消费氛围,又能体会到销售者和购买者的不同的心里状态。分析“销售者与消费者”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扮演每一个角色。

3 选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

在建构主义的角度下,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学人员用于传递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也创造了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影像资料、文字内容等信息资源和工具的辅助下自觉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在高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尤其是CAI等电子教学手段。

如需改进学习环境,可建立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对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充实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也能让经济学的教学途径更加广阔,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CAI等相关设备,不断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水平,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的事先学习、自主测试等,加强学习目的,不断充实学习内容。

总而言之,在如今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前提,以学生为核心,不断摸索改进教学氛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争取给学生营造出完善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学习经济学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要参考文献

[1]邱东博,李伟,张宁.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

第7篇: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经济学中有关商品质量监管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总结这些理论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完善商品质量监管制度。

一、信息完全假定下的商品质量与市场机制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商品质量并不是理论关注的重点。因为信息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按此假定,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市场,买方都拥有商品质量的所有信息,包括功用、风险因素等,买卖双方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无法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来掩饰商品质量上的瑕疵,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不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而被误导,自然也就不会有使用中或使用后的伤害问题。

由于信息完全的假定消除了企业可能拥有的信息优势,所以传统经济学更加关注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中,如何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确定来揭示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是均质的,不存在质量上的任何差异,市场均衡水平所确定的价格就是刻画商品质量高低的唯一信号。而在现实经济社会更常见的垄断竞争市场中,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会通过广告主动传播商品质量差异的信息,同一行业内部商品之间的相似性让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充分,企业无法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约束在某个价格水平上与生产经营者实现均衡,而不同的均衡价格水平将对应不同质量的商品。在纯粹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有明显的市场支配力,价格可能会被企业操纵,产生扭曲。然而,处于市场劣势的消费者清楚地知道,高价格下商品的质量到底如何,但由于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接受生产经营者制定的高价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信息完全的假定下,商品质量更像是一个技术术语,因此被主流经济学所忽略。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框架看,该学派实际上是通过价格信号来研究商品质量的。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领域出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也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信息完全的假定,因此,它对不完全竞争格局下商品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价格信号与市场支配力两个因素的经济含义。

二、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970年,在《旧货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以二手车为例,首次用信息不对称解释了二手商品市场中的质量问题,从而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全新领域。他认为,在旧货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拥有的质量信息是不同的,卖方显然知道更多的质量信息,而买方则知道的较少。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让信息劣势的一方――买方只能按照一个折中价格来购买并不清楚质量好坏的二手商品,但折中价格将会让实际质量超出折中价格水平的商品无利可图,从而“挤出”这部分质量相对较好的商品。这样,买方实际面对的必然是质量相对较差的商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将在旧货市场上演。随着买方意识到市场商品平均质量在下降并调低报价,市场中的另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商品将会退出交易。在信息经济学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以上情况循环往复,会导致旧货市场无法交易,出现市场失灵。

西方学者根据购买者对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购买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商品质量的搜寻品(search goods),第二类是只有使用以后才能获悉商品质量的体验品(experience goods),最后一类是使用后也可能无法知道商品质量全部信息,因此购买之处主要是相信其质量的信任品(credence goods)。显然,消费者在购买后两类商品时会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逻辑,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将导致的市场交易效率损失。可以设计一些能部分修正市场失灵的机制。例如。卖方提供一份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商品质量鉴定证明,主动揭示商品的质量信息;卖方提供质量承诺,对一定期限内可能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负责,如退货、更换合格商品、保修等,减小信息不对称可能给买方造成的伤害;在法律健全的国家。由第三方仲裁者介入的私法调节来实现对不完全信息的矫正,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监管部门介入信息不对称市场的运行,通过强制性法律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权益,也是矫正以上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这就是本文关注的商品质量政府监管问题。

三、商品质量的政府监管

信息经济学所揭示的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是政府介入市场商品质量监管的必要条件。按照规制经济学的理论,这种监管属于社会性规制,即政府基于安全、健康、环境等目的对某些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1 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无论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的奥地利经济学,消费者权益至上或者说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均为考量商品市场是否具有经济效率的主要标准。按照这一逻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被那些质量不可靠的商品所损害将是政府部门进行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传统经济学考察消费者利益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即用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与消费者的意愿支付价格的差来计算消费者从交易中获得的好处。正如前文所言,消费者剩余概念之所以没有涉及商品质量问题,是因为商品不存在质量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潜在假设。在信息完全的经济世界中,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抵制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或财产等带来危害的不合格商品,因此,市场机制会自动将影响消费安全的问题商品排除在外,实际交易的商品必然是没有质量问题的。在此情形下,价格自然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唯一指标。由此而来的消费者福利问题也就成了价格水平的比较了。

现代经济学把信息不完全引入理论分析后,福利最大化标准依然是评价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指标。但与传统理论有所不同的是,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仅包含消费者剩余的计算,还考察他所购买的商品质量是不是合格的、安全的,会不会对其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伤害或有潜在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质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对商品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尽管质量监管的社会效益很难用明确的公式进行计算,但这种社会性规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 法律法规是质量监管的主要制度保障

经济学领域中所讲的制度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可以确保生产、交易、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按照一定秩序进行,能有效防范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危害的机会主义行为。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制度的规则既有市场自发形成的商业惯例、信任等非正式制度,也有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此二者刚柔相济,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

对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市场来说,通过法律法规这种正式的制度形式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是缓解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选择。有关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对所售商品质量负责,对因商品缺陷和瑕疵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危害承担法定责任。这些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既是对商品生产经营者事前不负责行为的警示,也是对因质量问题造成危害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的制度依据,也是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

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特征,加大了对问题商品责任人进行惩罚的可信度和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有助于抑制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商品质量的安全性。但是,法律并不会强加给生产经营者无限的质量责任。按照著名的汉德法则,只有在预防成本小于预防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包括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收益),而生产经营者却未对商品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对消费者带来危害时。他才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研究中我们发现,各国政府都是依法对商品质量实施监管的。例如,1975年,美国颁布针对商品质量的《马格努森一莫斯保证法》(Magnuson-Moss Warranty Act),对生产经营者的保证责任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生产经营者对有缺陷产品承担修复及更换的责任。这一法律与《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1979)、《产品责任法》(1982)等一起成为美国监管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石。

3 最低质量标准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本形式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理念,政府不应过度介入经济运行,即使是出现了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成为必要时也是如此。因为政府干预有其角色定位。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从商品的企业生产、市场交易和最终使用或消费流程看,质量监管的重点在企业生产市场与交易的界面。换言之,在商品质量问题上,政府监管切入点不应该是商品生产者的内部质量监控,因为从监管资源的数量看,政府的力量无法覆盖所有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从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分工看,与商品质量相关的经济决策和技术决策都属于企业组织的内部事务,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政府质量监管的切入点应该是对进入市场的商品实行最低质量标准(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监管。即在商品进入市场销售时,监管者必须确保商品质量符合最低的质量要求,将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不合格产品因不能上市交易而产生的损失由生产经营者自行承担,这是市场约束的一个基本规则。

从商品的类别看,体验品和信任品应该是质量监管的重点。因为搜寻品的质量是外在的,容易观察到,消费者购买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对于体验品和信任品来说,如果没有最低质量标准监管,不合格商品将进入市场,给消费者造成福利水平的降低。在体验品和信任品中,那些与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关系密切的商品(如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可能有很严重的社会后果,包括危及使用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事前的风险防控远远比伤害成为事实后的经济补偿更为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最低质量标准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最低质量标准将不合格的产品阻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有助于提高市场现有商品的平均质量,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商品支付高价,因此,提供优质商品的生产者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最低质量监管可以使买卖双方的福利状况都得到改善,是标准的帕累托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提供专业服务的领域。如医疗、法律、会计等,也存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管问题。与有形商品市场不同的是,由于专业服务依托从业人员而存在,所以,监管者对服务质量的主要监管之一是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认定。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获得执照或从业资格是进入这些专业领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从理论上讲,具有从业资格或拿到执照许可的人士所提供的专业服务是符合基本专业水准或质量要求的。可以看出,专业服务市场的执照或从业资格监管与商品市场的最低质量标准监管可谓殊途同归。

4 市场约束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和有效补充

虽然对于体验性商品和信任性商品来说,政府的质量监管工作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者可以包办一切。借助市场经济的规则,靠企业的内在机制来保障商品的质量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首先,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有助于企业把质量控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符合企业实现持续经济利益的内在目标。正如前文所言,在最低质量标准下,不合格商品不能进入市场,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是由企业自身承担的。利益独享和风险自担是企业进行质量控制时面临的同一个约束机制,它是驱使企业强化质量意识的最重要力量。

其次,对于追求长期繁荣的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声誉机制是规范企业质量行为,确保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约束。因质量引起的经济纠纷甚至安全事故。都会造成企业的声誉损失,损害企业长期培育的市场。而可靠商品质量给企业带来的社会美誉,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富有吸引力的价格。也有利于现有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和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为企业带来更持久的业绩增长。

另外,在商品质量存在差异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上销售商品的平均质量,广告、产品演示、试用等营销手段还可以让购买方获知更多的质量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知识经济学下的商品质量监管:一个理论延伸

在有关质量监管的经济理论中,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规制经济学都把监管的必要性建立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而知识经济学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为质量监管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知识经济学中,经济主体在生产、交易、消费时经常会面临相关知识匮乏的问题,因为该理论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此背景下,人类的经济决策有可能犯系统性错误。一个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经济行为可能重复发生,直至某一天人类通过学习发现了能够理解、纠正这种不当行为新知识为止。按照这种观点,即使是最负责任、技术水平最高的企业在商品质量问题上也会犯错误。例如,在现有技术和装备下,无法解决那些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危害的质量问题,但消费者维持生命存续的强烈需求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逐有可能让这些商品提前进入市场;在现有质量检测体系下,无法

在销售前甄别产品的某些质量瑕疵,尽管这些瑕疵不一定都变成事实上的危害;按照现有理论。可能误把一些有潜在风险的技术或因素看做是改善某些品质,或提高产量,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法宝,等等。从近些年来发生的众多质量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以上问题的严重性一点也不亚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源自生产者知识不足引起的质量风险,是商品质量监管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因为其中有太多的质量不确定性,同样也面临知识有限的监管者很难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对于这一点,担当市场商品质量监督重任的监管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监管实践中,应秉承审慎、预防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制度预案。例如。对于那些在现有技术和装备下暂时无法解决的质量隐患,监管者必须果断出手,将问题商品隔离在市场以外,绝不可因小失大;对于企业事后发现的质量瑕疵,监管者应迅速启动召回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小问题商品可能给使用者及社会带来的危害:而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对是否有质量风险做出肯定判断的高新技术。监管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质量风险监控能力,即使它能大幅改善商品的某些品质,或有助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提高。质量监管工作也应该摒弃短视策略,把消费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不让那些可能有风险隐患的商品进入市场,为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埋下隐患。

知识经济学中的知识有限性假定超越了信息不对称假定在质量监管中的地位。尽管前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难度比后者更大,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巨大飞跃无疑会推进监管理念的创新,提升监管效率。

结束语

第8篇: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警务实践;经济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57-02

一、 公安勤务工作与资源配置

公安勤务是指公安机关为完成公安任务,在从事公安业务时,对公安机关的警察人员进行有效的编组,使其分配时间的不同,遵循不同规范的一种有规律的活动方式。要想获得公安勤务活动的最大效益就必须有效降低警察勤务成本。

公共经济学认为,社会效率是指某一特定群体为追求其共同目标而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代价的对比。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来实现效率,即对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益按边际效益原则进行选择。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应扩大活动的范围。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把警力资源看做是资源投入,那么社会治安稳定这一社会效益就是效率。采用何种最合理的勤务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是如何利用和配置资源,使其趋近于帕累托效率原则。

警务工作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主要任务。基于这一目标,最优原则就是不让或少让违法犯罪行为出现。因为犯罪率低则是公安工作效率高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公安勤务的安排上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犯罪上面,从而满足效率的要求。此外,勤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警察勤务成本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公安勤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实现公安勤务成本的降低,提高工作效益。

二、警通情报制度与稀缺原理

警情通报制度是指各级公安机关将辖区内除依法不能公开的和涉及国家秘密以外的公安工作信息通过多种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开通报的一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其实质而言,警情通报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新的警务工作模式 。传统模式下的公安工作很少考虑成本投入与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公安工作遇到的基本矛盾是公安资源的稀缺性 、有限性与违法犯罪活动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缓和此矛盾,就必须对警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作为优化公安资源配置重要措施的警通情报制度,在降低侦查成本,提高侦查效益、构建治安预警机制、有效监督公安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减少成本、提高价值环节的警通情报制度,从而实现提高公安机关工作效能的目的。

三、社会治安与公共产品

社会治安是指政府自身并有效的发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对危害社会群体利益的行为进行打击,从而使社会呈现出一种安定有序的状态。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其特征主要为收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社会治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产品,是一种既包含纯公共物品又包含准公共物品的混合型公共物品。广义的社会治安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治安状况和秩序、社会治安问题和工作。它作为一种秩序状态,表现为一种无形的服务。

良好的公共治安服务一经提供,地区内所有公众都能够享受良好的治安环境所带来的安全感,在技术上无法将“免费搭便车现象”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或者排他成本很高。在对公共治安服务的消费上,消费者之间的消费量不是彼此消长的关系,某人对公共治安服务的消费不排斥和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降低原有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作为纯公共物品的社会治安服务,如警察的治安巡逻和打击犯罪,区域内所有公众都能够享受到这种社会治安产品所带来的安全感,消费者之间的消费行为不存在竞争关系,公民对公共治安服务的消费不排斥和他人共同享用,同时也不会降低原有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即每增加一个社会治安服务的消费量,边际成本为零。

随着社会发展,公民的安全需求呈现上升态势,由政府部门单一提供社会产品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效应,已经出现了供给与需要的巨大差额。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的利用市场提供治安产品并与政府性治安供给相结合,已经成为中国公安系统警务化改革的一个方向。

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社会治安服务,仍然能够为一定区域内的个体共同消费,但在技术层面能够实现排他性。例如,110联网报警服务,在接警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社会成员的报警求助可能会影响同一时间他人的实际需求。在出现网络拥挤的状态下,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效用,即边际成本不为零。

四、公安行政自利现象与公共选择

公安行政自利现象主要包含公安机关组织自身的自利性和公安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自利性。前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中国实行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公安管理体制,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能足额拨付公安经费,使得地方公安机关很难不受地方利益和法外因素的干扰。同时处在地方政府管理下的地方公安机关,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更好的协调地方关系,往往也会承担一些非警务活动和任务。后者是指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和警务信息的不对称,公安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进行权力寻租、设租。

现代经济学假设,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公共选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它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官僚动机对于公共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政府部门以将公权力的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必然导致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通过上述理论的描述,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公安行政自利现象的内在源泉就基于公共选择理论。作为社会服务部门和执法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自身也符合公共选择的利益动机。那么,应当如何解决公安行政的自利现象呢?

首先,必须实行有限的公安行政管理,不能使公安行政成为“全能行政”。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公安行政的有限性取代其无限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警察权的设定必须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有利于秩序稳定。既要减少公安行政的不当干预和错位,也要强化其在某些公共领域中的职责。其次,加强广大民警的程序法治观念,防止越权执法、违规操作等问题的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不仅是实体正确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防止执法者滥用权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政务公开是指除法律禁止以外,行政机关应将行政权力运行状况向广大民众公开,这也是控制执法部门自利行为的根本措施。通过实行警务公开,使得警务民主由原则变为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同时也能够完善监督渠道,从而有效遏制腐败。

五、治安巡逻与成本―收益

治安巡逻是公安机关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警务活动之一,但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公安实践的深入发展,治安巡逻也面临着不少困境和问题,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投入成本大,即效益与成本不成比例。按照公安部有关规定,巡警应配备警棍、手铐、强光手电等十五种装备,反映了各级公安机关对治安巡逻风险性的重视,同时成本也是较高的。当然,治安巡逻也具有较优的收益因素。首先是警力数量的投入必然会带来见警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民的安全感。其次是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减少,同时违法犯罪分子的数量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必要的投入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那么在治安巡逻方面是否可以有更多选择呢?

成本―收益原理认为,当且仅当进行一项经济活动的额外收益超出额外成本个人或者社会才应该进行其活动。活动的收益减去成本就是活动的经济剩余。当且仅当可以创造额外的经济剩余时,经济人才会进行此项活动。同时当且仅当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人们才应扩大活动范围。根据这一经济理论对治安巡逻的启示,我们可以采取网格化巡逻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创造额外的价值收益。具体来说,可以在实践中采取弹性化和信息化的巡逻方式,针对不同区块案件的频发程度确定不同的巡逻强度;同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打防控分析平台,切实掌握各公安机关所管辖区治安规律特点,增强工作的精确性。通过上述措施的施行,能够使成本减少,效益增加,从而获得帕累托改进的效果。

通过上述种种警务实践的公共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公安工作同样也要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计算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同样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樊勇民,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宁海峰.警务公开困境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翁志勇.经济学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4]邱煜.治安服务的类型及其供给模式研究[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钱新宝.新制度经济学在警力资源合理配置中的适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5).

Economic Thought on Several Policing

XU Nan,CHANG Xin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

第9篇:经济学的实践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97−03

一、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要保证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融合创业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推动创业教育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融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在这样一个信息更新的速度和频率都超出人们想象的时代,作为教师有责任将本学科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教给他们最新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创新。教师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占有新的知识领域,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这种能力移植到学生身上。

2.具备先进的实践教学观念和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掌控能力

创新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技能。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开展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强化和渗透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创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比如金融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有比较多的了解,并且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这些知识,并能够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没有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掌控能力,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的能力

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实践性的要求都比较强。在实施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不能光纸上谈兵,应该具备将自身的创业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能力,或者在自身缺少创业实践的情况下具备较强的信息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加工的能力[2]。教师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者和加工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变化。因此,教师要研究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创业素养培育的要求,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据此来选择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较之普通的课程实践教学,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要高很多。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融合创业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解决创业中可能遇见问题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创业的综合实力。

二、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西方经济学授课教师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湖南女子学院(大专部)、湖南生物机电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等1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见,目前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与创业教育导向下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存在不足,接受实践训练的机会和渠道有限。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任务均由同一教师担任,调查显示,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硕博学历的占到46%,但是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到30%。从任课教师接受的专业技能培训途径来看,40%的教师主要是通过在职进修来完成,14%是通过参与相关的学术会议来实现,12%的教师因为条件所限很少有机会参与培训进修。每年能定期参与企业或者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的教师比例相当低,仅为8%。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调查反映了教师们在接受实践训练方面的机会和渠道很有限,侧面反映出了教师们在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

第二,实践教学教师具备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意识,但是尚未用该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76%的教师在回答“在授课时是否思考过将创业教育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相融合的问题”时,选择的答案是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在进一步问及“在您的授课中有没有采用过相关的方式或者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时,94%的教师回答还没有尝试过。在回答“没有尝试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时,80%选择了学校没有给出相应的支持政策,自己也是有心无力;68%选择了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压力大,没有精力去投入;64%的教师认为自己缺少创业的实战经历,指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虽然具备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限于环境和自身条件,还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活动。

西方经济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为通过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既是更好地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也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更有生命力的不二选择。目前从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的培养

渗透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要担负起将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质。

1.创造条件,提供教师创业体验

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是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甚至可以说,如何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有教法可以借鉴。也正是因为如此,担任这些实践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探讨教育教学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尽管在理论上对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没有过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从书本到书本,教学方法自然也就无法适应西方经济学渗透创业教育后的实践教学要求。因此,为了弥补教师素质中的这种先天不足,高校应当尽量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体验创业。可以启动企业挂职锻炼计划,通过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利用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创业所给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带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选择创业项目,完成商业计划书,从政策支持的申请到资金的筹资再到项目的启动,全程参与,实战演练,以便能够一方面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延伸课堂教学,使得创业教育得以落到实处。

2.政策激励,鼓励教师提高其自身素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某种程度上讲,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思想作风、治学态度、业务水平、思维方式、研究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关乎教育质量。作为担负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具备了雄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由于高校管理模式的计划性和教师来源渠道的单一性,教师队伍的素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3]。高校的老教师在接受再教育上很多都处于滞后状态,而新教师学历层次虽然比较高,但是缺少实践经验。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要求光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比如,在鼓励教师进修提升素质方面给予支持;为了激励教师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对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尝试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师在授课报酬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鼓励教师将大胆尝试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对于那些进行课改,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教师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倾斜。

3.创建团队,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通过自身的创业体验能够增长部分经验,但是对比起创业教育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借助工商界的实业家、有经验的企业界人士和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等的力量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邀请这些有经验的人士到课堂给学生讲授他们的实战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带领学生到这些人士的企业中参观学习,参与实习实践。对于有良好的创业基础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为其配备校内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全程参与实践指导的同时,还可以从这些人才库中挑选合适的人才作为学生创业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创业实战。组建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专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内教师的理论知识系统,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时间精力相对充足的优势在构建学生创业知识体系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外兼职教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的优势,对学生的创业实战教学提供创业咨询和风险评估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协调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融合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学校要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以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自身也应该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参与和指导创业实践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晓红,欧恒.基于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