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完善的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1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管理制度 问题 现状

一、前言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存在不够健全、不够规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工作上,由于管理的不合理,各个环节无法得到兼顾,导致了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有的单位还未有正规的财会部门,相关出纳、会计以及审核等工作,均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工作人员负责,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事业单位会计稽核、财务清算、成本核算以及财务收支等相关的管理制度残缺不全,制度的存在也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在实际工作上未得到真正的落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力越来越激烈,部分单位也已经认识到会计管理工作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但仅仅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以及个别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无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必须把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作为一项系统的全面的重大工作来完成。以下,笔者首先从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意义入手,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制度问题进行探讨,并寻求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措施。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意义

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具体体现。其保证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成为大势所需。由于一些连续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受到自身固有概括性、可选择性以及抽象性等特征的约束,为适应不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其主要规范内容跨度大,使得不同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在应用相关的会计政策时,选择性比较大,进而造成会计人员行为普遍存在随意性的现象。因而,事业单位必须在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后,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求的会计管理制度,以保证会计工作规范化进行。

(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制度的需要

我国为了规范会计工作,连续一系列的会计法律、法规,这是进行会计预算、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这些法律法规仅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而对于以会计为主体的行业财务制度其也只能是对不同行业行使调控手段的体现,难以解决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财务问题。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相关会计法律在不同单位的具体化,能使国家有关的会计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是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主要的保障。

三、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现状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了解

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家长制管理的现象,忽视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未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有的甚至对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存要在认识误区。认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仅仅是以大量的文件、手册以及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是对单位成本、员工安全性以及企业领导的权限的一种控制;认为开展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增设岗位,会造成成本上升,资金浪费。总体上,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控制弱化。

(二)财务会计的处理程序不规范

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已作出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这要涉及到以下几点:(1)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以及传递程序。(2)会计科目的设置及使用。(3)会计账簿的管理及使用。(4)会计核算预算方法。(5)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及要求。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决策权非常集中,这种管理模式必将对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单位部门的权责不清晰,财务管理混乱无序等,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严重受阻。

(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扩大化

据调查发现,目前,多数有经营权的事业单位提供的相关会计信息并未真实地体现单位的生产活动所使用的财务情况。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虚构经济业务等现象,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可以掩盖一些潜在的危险,对利润指标和会计数据以及关联方交易、置换资产等方法随意调节,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化扩大化,不利于落实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转贴于

四、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措施探讨

(一)加强对事业单位制度的建立健全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体现,我国的事业单位要切实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要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成为单位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点,会计信息必须是对事业单位决策的反映。第二点,事业单位必须为社会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就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来看,多数事业单位都未做好。究其原因在于,单位领导的认识度不高,对相关的财经纪律不了解或者是刻意淡化,从更深次分析,主要归结到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问题。因而,事业单位必须通过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国情的事业单位制度,使事业单位的产权清晰明确,权责清楚明了,管理科学规范,引导事业单位领导者以及决策者的行为。

(二)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的监管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使用非常广泛,使用者类型复杂,因此,要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监管以及对制假造假的信息使用者的惩罚,仅仅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的,需要依靠政府以及社会一同监督。首先,从政府方面来看,必须要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政府的监督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工作。我国应建立以财政监督为主体,以审计、金融的监督作为补充的监督体系,明确每种监督主体的权责,定期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审查会议,以审查事业单位方面的会计管理工作是否完善到位,会计人员的会行为是否规范,会计内部的监控是否建立健全等等,总体上,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合力。其次,从社会方面来看,要强化社会对会计的监督,主要强化会计事务所的审核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体制上提倡会计行业以“诚信”为核心,展开会计管理工作。

(三)强化事业单位内外的会计监管

事业单位要加强自身的经济效益,就要强化对内部、外部的会计监督。首先,从内部监督来看,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就要加强内部的会计工作监督的检查制度,以此增强会计工作的质量。事业单位可以从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入手,明确事业单位各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权责权限、纪律要求以及工作规程保证每一位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意志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有所体现,按照各项会计事物的办理规则、程序进行,严格控制违法行为的发生,进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其次,从外部监督来看,要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就要加强利用外部监督的手段,对单位施加适当的压力,使事业单位能够在外部压力下自行转换为发展动力,促进事业单位完善内部会计管制度。

(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养,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

职务分离与适时的轮换工作岗位,这些措施能使会计内控工作的开展,但是重视会计人员的素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各事业单位可采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来促使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会计人员是执行会计管理工作的主体,会计业务人员只有具备精湛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充电及更新,进而更好的投身会计工作中,有利于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完善我国会计管理制度,必须在充分认识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措施,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宋世坤.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策略[J].财经论坛,2010,(8)

[2]张萍.对会计管理体制新模式和发展规律的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 , 2009,(8)

第2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9403

1 引言

森林采伐限额是《森林法》确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保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防止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重要手段。在黔东南州,自1987年执行国家规定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以来,森林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均较制度执行前有所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也明显提高。但同时应该看到,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参与林业的积极性。

2 黔东南州森林资源基本情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南接广西,西与黔南自治州接壤,北与遵义、铜仁两地区相连,总面积30 337km2。境内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山原地貌,最高海拔雷公山2 178.8m,最低海拔黎平地坪137m,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1 100m之间。黔东南素有“宜林山国”,“杉木之乡”称誉,是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州境内群峰叠嶂,林木葱茏,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翡翠”,是贵州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森林覆盖率达62.78%、森林面积190万hm2,活立木蓄积1.1亿m3。

州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18.5℃,无霜期265~337d,≥10°C的活动积温4 400~4 800℃,年均日照时数为1 000~1 300h,年均降水量1 300~1 600mm,相对温度78%~84%,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季;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着世界同经纬度地区罕见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针叶混交林。

黔东南州境内物种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既分布有热带、亚热带区系植被,又有暖温带和温带区系植被,已成为多种植物区系成分交叉荟萃的场所。在我国植物区系划分的15个类型中,除中亚、地中海-西亚无分布外,其余13个分布式均有。全州已查明并鉴定出森林植物(未含地衣植物)302科1 038属3 259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红豆杉(Taxus Chinensis)、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u)等4种,Ⅱ级保护植物有秃杉(Taiwania flousian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十齿花(Oipentodon sinicus)、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半枫荷(Semiliquidamber catheyensi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eeentron sinense)等34种。全州共有脊椎动物5纲31目104科557种;鸟纲,13目37科217种;哺乳纲,8目25科96种;鱼纲,5目22科130种;爬行纲,3目11科69种;两栖纲,2目9科45种;森林昆虫,16目153科1299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云豹、豹、白颈长尾雉、蟒等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有成片的马尾树、鹅掌楸和巨形秃杉分布,这在中亚地区实属罕见,特别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植物秃杉和天然秃杉林,是国内自然分布仅存3个地方中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已成为中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林研究基地。

3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分析

解放初期,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56%,有林地面积120万hm2,活立木蓄积56%。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林遮天蔽日,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经常有虎豹出没。当时,黔东南州下辖的榕江、黎平、锦屏等县均有民间打虎队。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为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兴土木,森林遭到大量砍伐。至1985年,黔东南州在林木长期遭到掠夺式采伐,林地大量流失,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资源总量连年锐减,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不及解放初的一半(表1)。这引起了原林业部的高度重视,及时制定了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并于1987年开始实施。自1987年以来,黔东南州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持凭证采伐,各年度均没有突破年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执行,有效地遏制了森林滥砍滥伐现象,使森林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据2006年底全州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显示,全州有林地面积从解放初的120万hm2增加到183.45万hm2,森林覆盖率从56%增加到62.78%、活立木蓄积从1.0亿m3增加到1.1亿m3,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通过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对黔东南州森林资源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林业生产周期长,林分毁损容易恢复难,而且林业不仅具备经济效益,还有社会和生态效益,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不能动摇的。

4 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林改主体改革已基本结束,大部分林农已领取了林权证,但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林农对林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究其原因,除了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投入资金短期难以回笼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影响。因采伐限额控制,采伐指标有限,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林农虽有林木所有权,却并无自主处置权。林农对自己的林分不能像农民对自己的农产品一样,拥有完全的处置权,从而极大地打击了社会投资者和林农参与林业的积极性。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家为实现灭荒目标,提出“谁造谁有”的口号,在当时掀起了全社会投资造林的热潮。这部分林分现已长大成林,但受森林采伐限额的影响,采伐指标难以满足较大需求。很多得到采伐指标的林农和森林经营者,采伐后不愿再投资进行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导致很大一部分采伐迹地被撂荒。不得以,有些县在办理采伐许可证时,预先收取造林保证金,待迹地更新造林验收合格后再退还。还有的采取签定造林协议的办法,不如期完成迹地更新造林的,由林业部门把林地流转给他人造林,林地所有者和造林者按比例分成。这些方法,都已演变成一种“被迫”式造林,是林业部门要求“我”造,而非当年的“我”“主动”要求造林。

5 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黔东南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两江流域的天然屏障,肩负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同时,黔东南州又是林区,老百姓靠山吃山,林业还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林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就是说,在黔东南州,林业必须同时肩负生态、社会、经济3大重任。为确保林业生态、社会效益,避免滥砍滥伐现象再度发生,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仍是必须的。在生态效益有保障的前提下,应完善现有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将黔东南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5.1 加强公益林建设

5.1.1 控制采伐类型

对公益林,继续执行现有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严格管理,按采伐类型分,只准进行抚育间伐、更新采伐、其他(低效林改造、征占用林地等)几种类型的采伐。对抚育间伐,必须砍小留大、砍密留疏、砍弯留直,砍除病、腐、朽株。严格控制抚育间伐强度,蓄积强度应低于15%。更新采伐应采用渐伐、择伐的方式,严格控制采伐面积和强度。对生态效益低下的公益林,可通过补植补造阔叶树等方法进行低效林改造,以提高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5.1.2 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目前,黔东南州区划有国家级公益林834万hm2,地方公益林9万hm2。但与群众签定公益林界定管护协议的工作受阻。主要原因是公益林补偿标准太低,群众不愿将自己的林子界定为公益林。在黔东南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林分,区划界定为国家级公益林的,中央财政每年补助150元/hm2,省级留3.75元/hm2管理费,群众实获146.25元/hm2。而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更低,每年仅75元/hm2,由省、州、县财政按4∶3∶3比例配套。因黔东南州财政困难,州、县配套经费无从落实,所以实际上到位的仅省财政下拨的30元/hm2资金。

为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有力推进黔东南州的公益林界定工作,应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至与相同质量林分的商品林年收益率基本持平甚至略高的水平。例如区划界定1亩公益林。将它假设为商品林,如果这片商品林20年成林,可获纯利600元,平均每年纯利30元。那么相应的,国家应对这1亩公益林予以每年不低于30元标准的补偿。让老百姓为社会生态的付出与回报能基本持平或略高。同时,公益林还可以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以满足日常之需。这样,老百姓自然乐于将自己的林子区划界定为公益林,且自觉地管护好。唯有如此,公益林才能划得下、界得了、保得住,也才能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和老百姓经济利益双赢,有效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5.2 放活商品林管理

林分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的。商品林虽是以赢取经济效益为目的,但林分生长在土地上,它就在不断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废气等,它就无时不刻地为社会提供森林景观。所以商品林不仅具有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放活商品林管理,促进商品林蓬勃发展,同时也是在促进生态建设。

5.2.1 落实采伐管理新模式

应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对林分的自主经营权,对已依法批复的森林经营方案,森林经营者可按方案执行,不受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控制。在森林经营方案中,森林经营者可自主决定采伐年龄、采伐方式、采伐面积、采伐蓄积,更新造林方式、树种等。改变现在由林业部门说了算变成“我”说了算的管理方式,充分保障森林经营者的处置权,只有处置权得到保障,其收益权才有保证,才能充分调动起森林经营者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5.2.2 改变主伐标准

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采伐作业规程》,杉木一般用材林26年才达主伐年龄,马尾松一般用材林31年才达主伐年龄。这一规程并不科学。黔东南雨热条件好,林分生长茂盛,较国内大部分地区更速生丰产。杉木在别的省份可能需要26年才能成材,但在黔东南州可能只要20年就能生长到其它省份26年才能长到的胸径。故建议取消主伐年龄限制,改为主伐胸径限制。即凡杉木胸径达20cm以上的即可主伐,马尾松15cm的即可主伐。对工业原料林,达工艺成熟即可主伐。取消主伐年龄限制,改为胸径限制,可促使森林经营者引进林业速生丰产技术,努力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加速林分提质,大大缩短利用年限,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木材,提高林地利用率。

5.2.3 放宽皆伐面积控制

根据《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皆伐面积按坡度不同规定见表2。

而黔东南是山区,坡陡沟深。按这一面积限度表,大部分地方都只能进行小面积的采伐或不能采伐,不利于规模化迹地更新造林。故建议将采伐面积放宽到最大一面坡的限度,便于集约经营。

第3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管理制度;新形势;经济全球化

0引言

随者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机制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里,合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是在合作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制定良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现在法律的不断完善具体化,我们已经迎来了《劳动合同法》的时代,这样一来,在法律的保护下规章制度就格外重要,与劳资双方都有益处。我们知道,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约束和管理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让他们能够适应并习惯性的去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便在日后工作时可以不用时时的监督他们。让他们自觉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知道,拥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员工,只有员工都能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企业才能有更好的经济收益,有了好的经济收益才会有更加有潜力的人才到公司上班工作,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这就是说,好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所以,无论与人合作或是自己的企业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的重要性做出了以下几点分析。

1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企业拥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便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劳动力的合理规范化管理。管理制度是作为一种约束员工日常行为的准则,能够为员工在工作中指明方向。并且,通过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员工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应该履行哪些义务,自己工作后会获得何种收益,也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否该做。没有漏洞没有歧义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的设定,能够使员工知道自己努力后会有什么样的报酬,能够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让员工在工作时充满斗志。我们大家都知道。员工多么努力的工作其实就是为了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做管理的就应该给员工明确的获得利益的途径,让他们能够清楚并且心甘情愿的为公司做事,这样也能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同样,通过管理制度,也就是奖惩,员工可以清楚的知道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是什么,这能够起到威慑员工的作用,使员工能够自觉抑制住自己的不良行为,不做出格的事,不做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也是劳动者与老板也就是劳资双方要履行义务、享受权利的过程。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是需要用多种的措施来保证的,当然,劳动合同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措施,那么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很重要的保证。通过规章制度劳动者与管理者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通过管理制度,也能够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的秩序,让企业更平稳的发展。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比较科学和完善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企业与员工或者合作方之间不必要的问题,也可以帮助企业在劳动争议中获得制胜,可以说,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一个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不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劣势

一个规范完整的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在劳动争议处理中把握主动权,提高胜诉的几率,也就是说,如果相反,一个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它会成为劳动争议的一个错误点,也会成为企业在劳动争议案中的败诉点,换句话说,管理制度是由用人单位也就是企业自己制定的,目的就是在保证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享有劳动权利并在单位范围内适用的规则。如果制度制定不合法不完善,那么,企业将会增加意外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各个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与扩大,企业员工常常被实际排除在企业管理决策之外,员工对管理制度不清楚,从而导致劳资关系紧张、职工与企业管理层对立,这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削弱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般说来,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营利润与企业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否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做事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好坏都有关系。如果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将大大减缓劳资矛盾,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应该充分的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制度,以便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率。但是,由于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引起了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劳资矛盾大大加剧,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我们已经知道,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则可能与之相反,不但不会帮助规范企业管理,反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麻烦。同样,一个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会让员工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投机取巧的心理,最终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说,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制定规范和完善的制度。公司管理制度的不完整,说明组织管理不完善,此时,也是很难做好绩效管理的。并且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员工也会出现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不去工作的现象,总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会为企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意义

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员工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也是指引和引导员工的行为标准,为员工的工作要求提供一个方向。企业管理制度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点,甚至重于企业文化。既然是管理制度,那么当然应做到完善,做到细致入微,以免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让员工明确的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制度中增加相关的获利方式,让员工知道努力的方向,通过奖惩制度,让员工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细致完善的管理制度会涉及到员工的行为准则以及员工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这些方面对于规范企业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紧密相连的,通过企业管理的形象展示,员工也能更深刻的了解企业的文化。而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会帮助企业解决各种模棱两可的问题。所以说,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总结

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在一个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管理,我们需要每一个员工知道企业看重的是什么。为企业建立一套成功的有益的价值观念,我们需要让员工知道我们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我们的企业注重是什么这都是员工需要清楚的,企业的价值观和团队意识可以让员工们明白自己是集体中一员,只要通过努力就取得成功。我们要善于管理,重视规章制度的建力与完善,发挥员工的主动精神,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众所周知,效率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只要效率提高了,一切就变得轻而易举。通过以上叙述,看看如今我国各大企业的不断发展,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纵观整个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查漏补缺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具有活力的在竞争中不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曹瑛主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燕敏.浅议激励与员工积极性[J].科技资讯,2006(03).

[3]王信亮.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任水林.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J].中国证券期货,2011(04).

[5]李文佳.关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与经验[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2).

第4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多数都2000年以后中专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发展也不均衡,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学习无兴趣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特征,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高职学生发展,探索新的教学管理者制度,提升管理者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职毕业生,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现有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有的是延续中专教育管理制度,有的照搬本科教育管理制度,实践证明,这些管理制度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在原有的制度下进行完善,探索出适合高职教育的学生管理制度,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1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依据的核心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依据教育部及教育厅、学院的相关文件进行指导,有创新地去工作,以教育学生,服务学生为根本,用以创建和谐校园。我们学院教育学生核心理念就是,培养态度好,知识新、实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有好的态度是一切成功的基本要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2高职院校制度服务对象的思想与行为的特点

2.1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低,学习动力明显不足高职学生多数参加高考,但高考的分数比较低,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参加高考,通过单招的形式考入高职、还有中职高职一贯通形式。无论那种形式升入高职学生,学习动力都明显不足,学习没有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是高职教育的重点。

2.2高职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低,人生规划意识薄弱高职学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才上高职,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这也是企业现在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自己作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2.3高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意识淡薄高职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没有组织纪律这是高职学生基本特点。对文化知识没有兴趣,上课睡觉,说话,玩手机等。但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收能力比较强,对实验课、实训课感兴趣,尤其喜欢自己动手去尝试,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这是高职教育培育学生目标,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4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自立能力严重不足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中国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重,独立能力越来越不足。自我为中心是西方国家大学生特点,但其独立能力强。现在高职学生都是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4个老人及父母的羽翼下长大,上大学前基本没有离开家,在家里基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一切事情都有其他人完成,养成自我为中心,缺少独立能力。

3高职院校制度执行者队伍的现状

3.1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人员结构复杂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岗位上,虽然也不乏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员,但绝大多数还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还有一部分就是无法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有的学校可能由于人员紧张还由部分专职教师兼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之,高职院校制度执行队伍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

3.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缺乏主动性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一般都按领导指示进行工作,缺乏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还要从学生那里收集信息再反馈给管理者。大多数的时间都沉溺于事务性工作之中,因而学生教育工作者没有时间对学生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主动性的思考。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抓住学生思想进行工作,创新地去指导学生工作。

4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完善与创新的建议

4.1将“育人为本”的理念直接体现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制度之中学生工作管理的核心就是“育人为本”。我们要把育人为本写到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中,在新时期大学生中,思想积极活跃,高职学生有的有点偏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人生观,世界观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社会需要,学生特点整合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相关行业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2完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高职学校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创造知识财富并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学校不仅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活动的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享受充分的自由。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制度所赋予的权利,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

总之,高职教育中学生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有完整的职业规划,提升自我能力,为其它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建立一个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一个院校建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1,(11).

[2]顾艳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

第5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东方歌舞团在1999年8月2日、3日主办的《东方之花》歌舞晚会的演出中,使用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音著协)管理的曲作家张丕基的作品《乡恋》,侵犯了作者的获得报酬权,故该协会起诉要求东方歌舞团支付著作权使用费2510元。东方歌舞团辩称其无法知道音著协依何收取费用,也不知道哪些作品为音著协管理的作品,音著协未向东方歌舞团出示过委托信托合同。而且东方歌舞团不是《东方之花》晚会的组织者,故不同意音著协的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1993年3月12日,张丕基与音著协签订音乐著作权合同。合同约定:张丕基同意将音乐作品的公开表演权、广播权和录制发行权授权音著协以信托钓方式管理;张丕基保证享有授权音著协管理的权利;音著协对张丕基权利的管理,指同音乐作品使用者商谈使用条件并按音乐作品使用情况向张丕基分配使用费,上述管理活动以音著协的名义进行;张丕基应将授权音著协管理的音乐作品向音著协登记,并为此填写由音著协提供的作品登记表;音著协为有效管理张丕基授予的权利,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向侵权者提起诉讼,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合同有效期为3年,至期满前60天张丕基未提出书面异议,本合同自动续展3年,之后亦照此办理;合同中所称的音乐作品指张丕基现有和今后将有的作品;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诉讼中,张丕基出具证明,认可与音著协签订的合同续展至今。张丕基虽未就《乡恋》向音著协填写“作品登记表”,但双方合同约定张丕基现有和今后将有的作品均授权音著协进行管理,该音乐作品在张丕基授权音著协管理的范围之内,对此,张丕基与音著协并无异议。

1999年3月16日,文化部下达了文艺函11999]510号《文艺部关于举办“庆祝50周年中直院团评比展演”通知》。1999年8月2、3日,东方歌舞团为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评比展演活动,在世纪剧场承办《东方之花》晚会,东方歌舞团共获取两场晚会票房收入119,733.33元。在该两场晚会上,东方歌舞团使用了张丕基作为曲作者的作品《乡恋》。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张丕基出证认可与音著协签订的音乐著作权合同续展至今,故音著协依据该合同主张张丕基作品的获得报酬的权利合法有效。虽然该合同中约定:“张丕基应将授权音著协管理的音乐作品向音著协登记”,但并不限制音著协主张张丕基作品获得报酬权。东方歌舞团在晚会中使用了《乡恋》这一作品,就应向音著协支付相应的使用费用。虽然《东方之花》晚会是依据文化部下达的通知举办的,但东方歌舞团是该台晚会的具体组织者,且东方歌舞团通过承办该台晚会获取了相应的票款收入,东方歌舞团应向张丕基托管的音著协支付使用费380.96元。

东方歌舞团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二审经审理,认为音著协依据与作者的音乐著作权合同向东方歌舞团主张权利,应予支持。在二审审理期间,东方歌舞团同意就所使用的歌曲作品《乡恋》向音著协支付相应的使用费,但认为原审法院计算使用费数额错误,也未能与音著协就使用费数额问题达成一致。二审法院依据国家版权局的《演出法定许可付酬标准暂行规定》,确定东方歌舞团应支付的作品使用费。一审法院未查明《东方之花》晚会演出曲目数量,且将被使用作品《乡恋》的使用费全部确定给曲作者张丕基一人,导致所判定的给付张丕基作品使用费数额有误。故依法改判东方歌舞团给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作品使用费174.30元。

评析: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邻接权人或者其他权利所有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行为。由于复制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使用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国际化,著作权人对作品的被使用情况很难了解,因而出现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从事著作权、介绍或者信托活动。集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监督有关作品的使用情况,与作品使用者谈判、签约,发放使用许可,收取、分配使用费和追究侵权责任等。

在我国《著作权法》中没有提及著作权集体管理问题,只是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4条中规定,“著作权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的方式行使其著作权。”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我国目前的集体管理活动受到较大的制约。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唯一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2000年8月国家版权局批准了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的成立,表明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集体管理制度多有探讨。许多学者都提出了确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立法建议,而且集体管理制度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问题也引起了版权界的关注。1999年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曾联合举办了有关版权集体管理的研讨会,涉及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集体管理的影响及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的运作、信息领域版权和邻接权集体管理的经验等问题。在网络环境下,网站的迅猛发展使得权利人一般很难知道网络侵权事实的存在,更难以发放许可和收取报酬。即使知道有时出于诉累的考虑,也很难逐一去主张权利。从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的角度看,网络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作品,如要求他们逐一取得使用许可并支付费用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具有很大优越性。从现存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和国际上通行的的做法来看,解决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著作权行使用问题,除通过著作权人个人采取一定的措施行使和保护权利外,主要是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来解决的。因此,著作权集体管理是适应网络环境的一种集中的、规模化的、经济的方法。根据国家版权局制定的《有关制作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国家批准建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各类作品的利用,包括以数字化制品形式的利用。”除音乐作品由音著协管理外,其他作品在其集体管理机构建立之前,暂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管理。目前,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已经开始筹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作为集体管理机构已对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使用费标准和制作数字化制品许可合同的样式作出了具体规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还向各数字化制品制作、出版单位发出了通知,明确由该中心管理涉及数字化制品的作品,并自2000年7月10日起受理有关许可使用他人作品制作数字化制品的业务。

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已开始不断发展,但在实践中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名义通过诉讼代表权利人主张权利的案件尚不多见。1998年7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我国第一起以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为诉讼主体的案件,确立了集体管理机构在代表权利人方面的主体资格,为发展我国的集体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作为诉讼主体代表权利入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问题,可参见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之间几个法律问题的复函》中所作出的较为具体的解释,即根据民法通则、著作权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双方订立的合同,音乐著作权人将其音乐作品的部分著作权委托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后,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自己的名义对音乐著作权人委托的权利进行管理。发生纠纷时,根据合同在委托权限范围内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此外,在前述暂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负责的数字化作品的集体管理制度中,也规定了“中心将代表著作权人或受著作权人委托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

鉴于集体管理制度是保护权利人的著作权,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极为有利而且极为经济的制度,因而我国法律中应增加有关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确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法律地位,并在实践中加快相关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从本案可以看出,尽管音著协已经运作了9年的时间,其在运行模式、管理手段方面还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对所管理的作品具体情况未作明确具体的登记,而且其对社会的公示方式也值得探讨。本案中东方歌舞团一审辩称不知音著协依何收取费用,也不知音著协管理哪些作品,这表明音著协对社会的宣传还很不够,同时也表明我国的集体管理制度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6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摘 要 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促进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完善 财政国库 改革

作为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于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预算会计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支出列报口径以及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协调,信息系统建设尚不能完全满足集中支付的要求,专业术语前后表述不统一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严重制约着财政国库制度改革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完善财政国库制度改革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提高认识,增强规范和完善财政国库改革有关文件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财政部文件是国家财政法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央和地方财政财务会计工作的指针,具有法定性、政策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一方面,文件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件内容的贯彻落实。文件内容如果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表达简洁准确,就便于理解和执行。反之,文件就缺乏严肃性,于是文件的法定性、政策性和权威性就无从谈起。而且还会因理解不统一,贯彻执行中出现偏差,严重的甚至会给财政工作造成损失。另一方面,文件写作质量代表文件制发经办人员的形象。文件从起草到发出需要经过若干人员审核把关。如果文件写作质量高,说明文件制发经办人员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否则,就说明文件制发经办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不力。因此,提高对制发文件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规范和完善有关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实现相关专业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二、科学设计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会计科目,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设计会计科目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尽量压缩会计科目数量;二是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进度;三是有利于用款额度管理规范化;四是有利于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

1.财政总预算会计

实行财政集中支付的财政性资金,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用款额度”列报支出。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负债类增设一个“待结算支付资金”科目。

“待结算支付资金”科目用于核算与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往来待结算款项。财政机关下达用款额度时,借记“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科目或者“行政事业支出(专项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办理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手续与财政国库机构结算资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国库存款”科目或者“财政专户存款”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财政国库机构超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现金数;本科目的贷方余额,反映财政国库机构欠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现金数。本科目应根据支出性质和支付方式进行明细核算。

2.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会计

《暂行办法》的规定,预算单位资产类“银行存款”科目,核算内容改变为预算单位的自筹资金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等。这说明预算单位在设置“零余额账户”的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个银行存款账户。预算单位存在两个银行账户的方法,不利于财政部门实施全面监督。因此,应取消预算单位的银行存款账户,由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专门在商业银行开设一个银行存款账户,使预算单位的自筹资金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收支业务都通过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这个“出纳”来办理。据此,财政部门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资产类增设“银行存款”,负债类增设“代管单位款项”科目。

“银行存款”科目系资产类会计科目,用于核算预算单位其他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等形成的存款。本科目借方,记银行存款增加数,贷方记银行存款减少数。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银行存款的结存数。本科目应按预算单位名称设置明细账。

“代管单位款项”科目系负债类会计科目,核算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代管预算单位的其他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等。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支付或结算退还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代管预算单位款项的余额数。本科目应按预算单位名称设置明细账。

3.预算单位会计

将预算单位现在使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改为“用款额度”科目。

“用款额度”科目用于核算在财政部门批复下达预算单位的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的收支业务。收到下达的直接支付额度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拨入经费(或“财政补助收入”、“基建拨款”)”;平时支出和年终注销直接支付额度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时,借记“经费支出”(或“事业支出”、“器材采购”等),贷记本科目;本科目年终无余额。

在“用款额度”总账科目下设置“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个二级科目,分别对直接支付额度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进行明细核算。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财政支出的进度,避免形成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年终结余资金;可以促进预算单位会计用款额度管理规范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

三、加快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财政管理大平台

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运行离不开网络的建设,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十分重要。首先要建立完善国库资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参与同城清算,做到实时清算,其次按照先试点、后推进,先支出、后收入的思路,开展各部门横向联网工作,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税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联系,明确各方的业务需求,完善各部门信息系统的连接。从支出联网入手,与人民银行开展软件“点对点”对接,实现额度清算数据和报表的电子化传递。优化整合财政系统内部软件,实现部门预算软件与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对接,通过软件自动导入功能录入预算指标,从而提高预算执行数据的准确率。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现行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增强其适应性和稳定性。

四、强化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单位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又是一项新生事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原有财务管理模式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有更多综合素质高、政策水平好的财会人员与之配套。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预算单位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培训时,不能只满足于让会计人员熟悉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的背景、政策等,还要让他们真正掌握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涉及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方法,切实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2001]54号).

[2]财政部关于印发《补充规定》的通知(财库[2002]39号).

[3]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财政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年终预算结余资金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库[2003]126号).

[4]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单位年终结余资金账务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财库[2004]190号).

[5]财政部关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单位年终结余资金额度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04]191号)

[6]《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财会[2006]10号).

[7]《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财库[2006]26号).

[8]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库[2006]48号).

第7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确立,财务管理工作也表现出日益重要的地位。过去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符合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要求,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借助于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来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意义

首先,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确保企业财务信息安全,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能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财务管理制度,如企业财务纲领性管理制度,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工作准则与操作规范,建立相对全面的财务工作管理机制,建立财务管理与监督体系以及相对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等。从而逐渐形成一整套更加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如此一来可以有效的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

其次,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借助于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确保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借助于健全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所需的各项成本目标实施科学的分析,同时和具体责任进行挂钩,以便于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评奖惩。借助于企业目标成本的科学制定,明确相关成本指标,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确定各项成本费用的实际目标,同时和费用预算结合起来,如此便能够依靠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借助于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强化财务内控管理,建立财务信息通报机制,对企业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实施通报,利用财务管理方式实施监督。借助于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开展监督工作,对企业各项物资的采购、验收、记录、保存、领用等各个流程予以管控,确保企业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还需要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借助于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监督,让财务与会计工作人员互相监督制约,避免其利用自身职务便利来实施违规操作。

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1.建立财务决策制度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为进一步发挥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价值,企业必须要建立对应的财务决策制度。从本质上而言,财务决策不单单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就应当制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从而让企业管理人员得到更加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资料,实施科学的财务决策。其一是财务决策制度必须要体现出一定的规划性与前瞻性,从而确保企业内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另外财务决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还必须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利益分配问题;其二是企业必须要按照决策规律来制定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以便于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指导。

2.健全内控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得以贯彻落实,企业必须要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第一,企业必须要推进落实职务分离制度,详细来说,即是把财务活动内的管理责任真正区分开来,同时让财务管理职责落实到个人,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才可以真正对自己的工作引起重视,从而真正根据相关规范标准开展工作;第二,企业必须要推进落实授权批准制度,即是按照财务活动过程中业务的重要级别实施授权批准,如果没有通过合法授权,则相关人员便不能够执行相关的业务,企业内部各部门也必须要坚持分级负责与相互制约,从而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对企业而言,唯有确保内部资金的科学使用,才可以应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来帮助企业获取最多的利益,因此企业必须要健全财务资金管理机制,从而强化对资金的管理。一是应当对财务工作中的资金需求量实施科学的核算,一般来说便是借助于资金预算编制实施资金的流出管理,从而确保其科学配置;二是必须要开展好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同时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资金管理职责贯彻落实,从而强化现金管理。同时,企业还应当完善资金审批制度,确保支付款项流程与权限清晰明确,让内部资金安全得以充分保障。

4.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为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制度。第一,企业应当利用财务风险管控制度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予以有效识别,从而确保财务工作中的风险得以准确判定;第二,企业必须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借助于风险预警机制能够第一时间对发现的风险财务相应的应对措施。另外,企业还应当定期针对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让其能够主动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5.加强企业投资管理

在企业实施投资之前需要制定出科学全面的投资计划,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国内很大一部分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都存在盲目性的问题,当市场出现波动后企业往往会立即变更投资计划。然而市场波动是常常出现的,如果投资计划处于时刻的变动中,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拥有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应当具备敏锐的嗅觉,可以准确的了解市场发展脉搏,进而制定出合理的投资计划。在制定投资计划之前需要对投资项目以及投资活动予以充分考察,降低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有效的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属于企业内部管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意义重大。所以,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完善,严格落实,以进一步的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三专”、“五定”管理,规范资金用途。要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帐核算”的资金管理政策,进一步强化定重点、定拨款数额、定用款计划、定还款措施、定奖励标准的“五定”制度,促进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对群众自筹要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并纳入“一事一议”范略,使农综开发真正起到“民办公助”的效果。对财政有偿资金要坚持“抵押担保,安全有效,按期回收”的原则,完善抵押手续,规范投放,确保有偿资金放得出,收得回。同时要积极准备有关资料申请国家核销呆坏帐资金,防范财政风险,减轻财政负担。

二、完善县级财政报帐制,强化资金管理。一是财政部门必须在项目计划下达前严格审核项目概预算,认真测算投资额,确保工程概预算科学合理。二是按进度拨款,实行资金拨付“直通车”。在拨款环节上,推行“3?3?3?1”制,即:首先拨付20-30%的启动资金,其次,检查项目报帐后,再拨付30%后续资金。最后项目竣工验收后拨付30%的资金,预留10%的质量保证资金。对所有项目资金拨付实行“直通车”,减少周转环节。三是规范报帐程序,加强会计核算。要建立统一的报帐模式、规范的运行流程和规范的会计帐务,严禁手续不全报帐,严禁虚假报帐。四是要及时移交资料,对已建成项目,办理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归属,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发挥应有效益。

第9篇:完善的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授信额度,授信风险

一、授信管理制度的相关概念界定

在谈及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时,首先需要引入授信的相关概念。所谓授信,就是银行根据客户的资信和经济状况,授予其一定期限内的贷款额度。在授信期限与其额度内,客户可根据自身资金需求情况,随用随借,不必次次办理贷款的审批手续,减少客户利息费用支出。授信工作人员需要按照授信工作指引履行本职要求,并设立相应的尽职调查机构对总行及其分支机构授信工作的调查人员的尽职情况进行独立评价、报告。授信额度是指银行在一定金额及期限内,向客户提供可循环使用的授信,简单地说就是特定期限内可贷款的最高金额。授信工作是要对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之后再进行,须遵守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要顺利进行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除了必须弄清楚授信的准确定位外,还需要明白授信不是贷款也不是担保,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间互相制约又相互依赖,都会对资金流动产生影响。

授信与授权所针对的对象和目标不同。授信针对银行客户,授权针对银行的下级行。法人授信的额度审批权与信贷业务授权里的客户的业务信贷总量审批权相结合,这是授信授权两方面的管理制度的对接口。授权的权限设大了则难以起控制信用风险;权限设小了又难以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实行授信管理则恰好弥补授权的这缺点,开户行在通过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发放信用时可解决这一矛盾。

授信不同于贷款,授信是风险控制的总括,贷款是借款在定期内归还并付利息。客户贷款外还有信用证、票据等贷款形式,授信则包括表内、表外业务,信用证开具也需授信。

授信分公开授信与内部授信,内部授信是银行内的风险控制,公开授信是在内控制线或额度内告知客户的可向外部公开的授信额度。

授信审批程序分四步:受信人向商业银行提供其基本情况;有关部门对受信人评估并提出信用管理初步方案;核定授信额度;批准后形成授信书。授信书内容包括:授信人全称、受信人全称、授信的类别、金额及期限、复核时间、授信人认为应规定的其他内容。

二、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制度的风险表现

授信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一)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欠缺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在办理贴现、贷款、担保、开立信用证、押汇等授信相关业务时,受种种外来因素影响可能收不回本息而形成的资金损失就是授信风险。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的来源是:外部风险,即因为国家相关政策、经营的环境等外在因素变化导致的风险;内部风险则是由于银行的内部经营与管理不善形成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回避风险时管理能力的不足,没有完全识别风险,授权管理与决策、运作、制约的授信控制不完备已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授信资本运作。

(二)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的能力不足

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的客户对应的授信体系是由基层银行进行初级审查然后一层层报到有权审批行,流程以纵向形式呈现,依靠基层银行提供的材料解析风险,通过量化指标算出客户授信等级,而后提供最高的授信额度,这样的量化授信风险的方法无法说明客户授信的偿付能力,看不到授信风险本质。基层银行对于客户历史数据管理的意识不强是造成量化能力明显欠缺的关键。这样使得许多的审核评估的量化数据缺少真实性和精确度。商业银行的各个分行之间未形成完备的风险量化管理制度导致对授信审查的量化只做表现功夫,银行到最后必定要承担授信量化不足引起的授信额度过大的风险隐患。

(三)集团客户的授信风险表现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在于集团客户的由银行授予的多头、过度和不适当授信的额度给银行带来损失,其风险主要表现为:

1、信用膨胀的风险:集团作为整体的贷款量远超授信额度,形成集团的信用膨胀。

2、资金挪用的风险:集团的统一财务模式会造成商业银行的贷款转入集团结算中心后,集团的各个企业任意挪用贷款作与申请用途并不符的别用,造成资金挪用的授信风险。

3、信息虚假的风险:集团客户为满足贷款的条件或虚增资本来制造资本雄厚的假相达到授信风险条件,则商业银行本身要承担授信息虚假带来的贷款风险。

4、担保虚化风险。集团客户相互以貌似合法担保手续担保,实则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

以上这些风险也是授信风险体现的重要表现。

三、授信管理制度的制约因素简析

近年来,商业银行业机构越来越重视客户的风险管理,在制度建设、审查标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客户过度授信额度分配以及关联交易等风险的管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内外等多方面因素,致使商业银行的客户授信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授信认识存在误区。一是风险认识不足,二是法律风险认识不够。

2、授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手段监管,信贷管理制滞后,量化管理指标缺乏,缺少对整体授信的把握。

3、授信管理的技术与实际需要有偏差。

4、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的机制不健全,各银行间将重要信息相互屏蔽,监督意识差,不能充分考虑从金融信息安全的角度来处置风险。

5、各商业银行的业从众心里严重,业务喜欢跟风,导致授信结构失衡,风险增大。

6、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无法敏锐地规避和防范授信风险。

四、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制度的科学思路

(一)强化法人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授信的管理体制

1、商业银行的法人结构不完善,监事会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督与有效制衡的作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商业银行本身授信工作的力度与进度。

2、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规模大小建立不同的客户授信管理制,设立专门的客户审定部门对客户进行授信的审查,避免基层级级审查上报,信息失实的弊端。

3、商业银行要严格把授信审批的权限集中到总行、一级分行,严把客户授信准入标准。在核定授信额度后将单笔的信用业务权下至经营行审批,避免重复审查。同时可根据银行与企业合作的时间与历史,将授信管理放入与客户协作的整体方案中进行考量。

4、银行可设立授信审批岗,分级别设置审批权限,增强授信风险审查的准确性;完善约束机制并建立符合授信风险的管理要求的考核和制约机制,保障授信各个工作环节的精确性、独立性。

(二)改进并完善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银行内部的信用评级相关体系,提升授信风险的量化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情况,设定评级有效期以作为授信预警的手段,借用外部的专业评级公司来提升银行内评级的水平,有效管理信用评级,完善客户的授信管理办法。

2、授信风险审查时要严把授信前的调查关,对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等综合分析审查。

授信前调查时要突出授信重点,把对企客户的资本构成及财务状况的分析当作重中之重。重点分析客户的流动性与现金流的双向流动,掌握客户内部控制机制,用以衡量客户的产业成长性和授信保障程度。

3、采用加强授信担保的审查,进行授信风险的量化。

严格审查客户授信担保,坚持用集团外部的资产抵押、质押担保或追加企业股东为担保,从而使商业银行的管理层能更直观地掌握风险带来的担保价值的变化走向,有效地控制担保的组合配置。

(三)完善授信约束制度,建立预警和反应机制。

商业银行要严格控制客户的整体授信总量,通过对客户整体的经营资产、现金分布及关联关系分析核定授信总量,增强授信后期管理工作,进而增强银行的风险预警力与反应机制。

商业银行应健全授信各期的检查约束制度,定期做出监测报告,定期整理客户的敏感信息并及时做出预警,分析客户相应的财务结构和资金运作情况,掌握授信的资金流向,根据变化快速适当调整客户授信额度,完善防范措施。

五、借鉴外国商业银行授信管理的成功经验

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方面采用的仍是传统方式,而外国商业银行在综合授信管理的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来增强对风险的控制。

1、风险评级与授信管理齐进行

外国商业银行对于授信管理制度更注重引导信用风险进交易渠道以降低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注重了解客户的经营、财务等方情况以了解其债务压力及奖金回笼等信息;强调定性分析及行业差异;侧重于评估未来偿债的能力和分析现金流量;依据授信项目风险的等级决定授信与否;定期调险评级结果。

2、实行授信限额管理以杜绝超额授信的可能。

3、采用先进的授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

4、重视不良资产的转化争取双赢。

六、结论

如上所述,近几年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完善与控制风险管理制度、提高盈利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的投资需求过度膨胀、信贷投放的力度增幅过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幅度过快等问题,这些都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的授信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在这样的严峻形式下,商业银行不但要积极转变旧有的经营理念,坚持独立、自主经营,努力抵制经济、投资等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还应当循序渐进地优化和完善整个授信管理模式,细化、强化和并深化对授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使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制度早日步入管理的标准化、垂直化和专业化,促进我国的商业银行业更加稳步、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鹏霖 欧美国家商业银行综合授信管理成功经验浅析[J]. 经营管理者,2011,(02)

[2] 马璐巍,高静 浅析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制度的完善 [J]. 中国商界,2010,(10)

[3] 韩剑峰 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机制 [J]. 上海金融,2003,(04)

[4] 杜江 完善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 [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04)

[5] 刘斌 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授信管理问题研究 [J]. 国际金融研究,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