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自主探究、体验、感悟——《质量守恒定律》的问题教学研讨活动观感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追寻语文教育的终极价值——以生涯发展观为视角

创设“色、香、味”俱全的农村政治课教学

农村初中思品课植入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

“点”在临界点“拨”在关键处

误差分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苹果还能落地吗?——应用“供需”关系理解圆周运动临界问题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的尝试——以ShelSilverstein的幻想绘本三部曲教学为例

“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综合及其教学策略

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以事明理寓理于事——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学谈起

浅谈英语角的创意设计

语文课,取消预习又何妨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数字问题

向破解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走近一步——关于“3x+1猜想”的一个定理及其证明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吗?

高三化学复习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道中考题的教学启示

英语听力测试中的陷阱及其破解对策——浙江省高考听力(PETS二级)深度剖析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

论“科学史-探索”教学模式的内蕴

物理“弱”教材探究教学的研究

英语新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问题串”为载体,实施化学有效教学

用“标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

有心栽得春满园——初中语文读写聊天课之尝试

耗散结构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让英语课堂灵动起来——遵循“交换”规律,调整教师课堂言语行为

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质疑矛盾——文本精读的有效方法

文言文词语教学的“意义探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活题材的选与用

元认知视角下优化习题教学的策略

情境创设须精确

对生成性教学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谈英语课堂的教学细节

设情境融生活给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谈

揉历史要素于地理空间概念的教学

快速书写酯的同分异构体的一种方法

诗情画意融古史,赏心悦目谱新章——以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

初中数学“图式”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有机推断题解法浅探

再议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化学实验的创新源于探究

问题生成,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兼论问题生成的基本策略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讨

让探究成为数学教学的常态

物理演示实验潜在功能探讨

设计数学实验提高教学实效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科学课堂支持过程教学的四种策略

探析高中英语话题式写作教学策略

学习认知心理学理论改进政治课教学设计

改进提问策略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英语报刊阅读专题课的实施策略

第2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应用情景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充分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主张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要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为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探求知识,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课堂教学中依照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原有的认知背景,利用实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模拟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探索途径,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情景创设进行“发现形成过程”为主要目标的探索发现式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营造出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教师通过精心铺设台阶,调控引导,把学生指向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理解、深化掌握知识,树立起应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该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是:(1)为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积极思考、形成概念和探究规律,教师必须事先进行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为概念形成、规律探究铺设具体的、典型的情景;(2)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适时的启发、点拨,让学生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讨论、判断和探究。下面,以初中物理课本《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为例,来谈一下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

一、课题引入——创设问题情景

课题引入,一要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简洁、明快地点出课题目的。为达到上述效果,可采用的课题引入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复习旧课、开宗明义、课前提问、演示或学生实验、观察自然现象、介绍物理学史、提供新科学成果的消息等。

本课题引入的教学设计是介绍古老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后,采用一个问题情景来引入本课题:

情景:是什么力量把两个半球紧压在一起呢?创设出疑问情景,为引入大气压强概念打下伏笔,课题引入鲜明、简洁。

二、概念形成——实验探索,创设发现情景

任何物理概念都是从物理现象、物理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物理探究规律的基础。物理概念教学应尽可能从具体的事例、事物或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事实获得生动的感受,鲜明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物理概念。

依照上述认识,遵循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本课题为了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大气压强概念形成教学中设置以下具有创新性的引入实验,创设大气压强确实存在的情景。

情景1:半球实验

目前在我国中学里经常演示古老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当然很好,但如果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和感知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岂不更好。于是,把它改为如图所示的实验:

图1中为一片面积大约1.5平方分米,厚度约2毫米的柔软橡皮片(或软塑料片)中间固定一根长约5厘米的螺钉,把一片带螺钉的橡皮片发给每位学生,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将橡皮片紧压在平滑的桌面上,用力向上拉螺钉,橡皮片怎么也拉不起来,实验很简单,有创造性,又能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力的大小,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情景2:瓶口吞球

教材中瓶口吞蛋实验中用到了鸡蛋,笔者认为,如用装有水的气球代替鸡蛋,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也给实验带来了方便。

总之,通过上述实验,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难点化解——创设阶梯情景,获得规律

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往往受挫于几个疑难点,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化解难点要具体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教学环境与条件,从而选择最有效、最高效的途径。化解难点的方法很多,例如,借助实验、形象类比、铺设问题台阶、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在本课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测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而此实验中用到了有毒的水银,不能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可见度低,实验效果差,分析起来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四、知识深化——创设应用情景

物理规律获得以后,如何使学生深化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呢?可以进一步让学生阐明物理规律的涵义,也可以帮助学生讨论物理规律中各因素的协变关系,还可以创设应用情景来巩固、深化和掌握。

在本节练习中,笔者同样采用了二维动画、声音和颜色,将玻璃管倾斜、向上提、向下压,但管口始终不离开液面,用彩色线段间的距离表示每一种情况下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并与变化前对比。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不变。还设计了在管顶破了一个小洞,此时伴着流水的声音,管内的水银面迅速下降,直至与管外水银面相平为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讲解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容量。

第3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先学;高效教学

一、“有效先学”的内涵

国外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从解释学的视角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追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问题的诠释”。要抓住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将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聚焦在学生层面,学生的问题就是重点,学生需要教师教了才会的就是难点,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生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才会更有效。而“有效先学”不仅仅是要充分地发挥其“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有方法地去尝试发现、尝试学会,更主要的是在先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先学暴露出的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里的“有效先学”与另一种课前的“先学后教”形式不同。这种形式不增加学生的学习量,不占学生课余时间,也不是课前作业的“练习迁移”,而是上课教师讲授之前学生先学。这里的先学,目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投入,同时也是了解学生学情,以便教师生成性地进行教学。一般分为整体式有效先学和分段式有效先学两种模式,整体式有效先学是指先学内容以整堂教学内容为主,通过学生先学,教师点拨,互动生成课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分段式有效先学往往是针对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而这些问题的知识的相关性不是很强或难度较大,需要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或分类归纳结果,我们可以采用分段先学,即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况,把课堂设计为几个时段,某一时段针对某一问题设置先学题材,它是整体式有效先学的微元化。

二、“有效先学”的功能

“有效先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效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握学情,教学生所需,从而留有更多时间使学生思考、练习和展示。

从教师角度讲,“先学”的功能在于在课前尽可能掌握学生的实际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例如,在高一新课教学时,需要了解一些初高中衔接的内容,如磁场、电磁感应等章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什么,在哪些环节学生容易出错;又如,探究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学生在初中做过类似的实验,但学生在哪些操作环节需要进一步规范,从设计到数据处理的程序和原理哪些需要重新教学和细化,达到“知彼”的效果。

从学生角度讲,“先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发现不足,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听课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达到“知己”的效果。

三、“有效先学”的特征

“有效先学”并不是简单地在新课展开之前增加一个铺垫实验,或用来检测预习效果的测评卷的学习环节。“有效先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尝试学会或探究发现。它具有以下

特点:

1.生本性:让学生试着自己先学

主要针对学生在初中已有的基础,在高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高中物理的恒定电流、磁场、光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先学,意在使学生发现问题和产生困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达到教是因为学生需要教。

2.适合性:适合所学内容的特性

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分为先行自学部分和先行探究部分。其中先行自学部分意在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即教师不教,学生自学就会的内容,如位移与路程、时刻与时间,重力、弹力等内容。先行探究部分意在让学生自己发现,主要针对思维容量比较大的一些教学内容,如探究电场的物质性质,可以布置先学讨论内容:如何探究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物质方法。

3.导学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主要针对一些以规律应用为主的知识点,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正交分解的应用、动能定律的应用等。往往体现为学生思维混乱而无从下手自学的一些内容。这些需要教师从思维方法、解题思路等角度进行引导,一旦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开始自主钻研。

4.全程性:与后学后教有机结合

主要针对高中新增的教学内容,学生知识认知基本为零。这类教学内容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还是应更注重于教。如万有引力、机械波等。

5.可行性:完成任务常态化

这是“有效先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征,可能在某个特征上更具显性。但是,不论任何教材用何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首先要可行,这是基本要求。但同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或模式,学生自学也好,教师教也好,共同学习也好,若能使课堂任务能在一系列的引导、争论、感悟中不知不觉完成任务,实现不该讲的不讲、当讲则讲、当论则论,师生在长期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有效先学”的最高要求。

四、“有效先学”的教学设计与模式

(一)“有效先学”的教学设计

以布里格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计者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因此,“有效先学”的教学设计环节在注意常规教学设计基本环节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学生学―教师怎么教学生先学?于是教学设计中必须增加一些

环节。

1.把握教材特征和学情

根据高中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已学的知识,兼顾本校学生的实际生源等因素,考虑到学生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先学h节。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它的具体载体可以是一张导学案、一个探究实验或者一些素材和导问。具体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总的设计要求要符合上述“有效先学”特征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

特征。

如,高中物理在讲电磁感应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实验作为先学内容,提供实验器材,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先做实验,记录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操作并讨论归纳,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发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电路连接的能力,更体会了发现规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些情感、能力的获得不是老师通过演示、讲解所能获得的。

2.多段式教学设计

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于是我们可以将一个教学难点细化为多个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先学任务时要与每个阶梯目标相对应。实际上这也是探索一种新的备课格式,尽可能实现教案学案一体化。类似于多段式教学,根据一般课时时间,最多可以分为三段,即每一段相当于一节微课,每节微课又包含三部分:学生先学、交互学习和拓展学习三部分。

当然,每节课教学设计环节的多少视教学内容而定,先学内容的多少也要根据教学环节的先学必要性来设计先学内容。并不是每个环节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先学内容。比如,波尔理论原本就比较抽象,对高中生来讲,无论你如何设计先学内容,学生均不易得到启发和领悟。

3.坚持集体研讨的教研机制,使先学类课型研究常态化

个人的精力和智慧是有限的,教师个人要做到“有效先学”的课型常态化是比较吃力的,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素养、教学知识、教育理论等各方面息息相关,更与现代科技、学生心理等有关。这就需要我们集合备课组的力量,结合各个年龄层次教师的智慧来共同设计“先学”内容和研讨如何有效实施“有效先学”的课型。因此,我们要把常规教学设计的最后反思环节改成集体反思和集体研讨新课的教学设计,那就要做到坚持集体研讨的教研机制,使先学类课型研究常态化。

(二)“有效先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有效先学”的教学模式着重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由“灌输”转为“先学”,由“教师导向思维”转向“学生生成性思维”,由“教师把握课堂”转为“师生交流与沟通”,由“教师讲”走向“学生问”,最终达到以解惑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讲解和分析,学生通过先学获得的知识是自身真正习得的,发现的问题或困惑是经过深度思考的,对其印象是深刻的,在交流与沟通中是参与和认同的,从而实现在解惑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是专注的,达到的效率是高效的。基于“有效先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如下(多段式流程多走几次):

1.先学(个性先学或互动先学)

2.完成先学

3.整理问题和提出困惑

4.同学、教师互学(相互交流、讨论等)

5.拓展学习(教师解惑、归纳、总结、应用等)

当然学生先学内容还是基于教师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生源、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情况确定先学内容。还可能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教学特点的限制,中间的教学环节必须以学生体验、拓展应用为主,把学生如何学贯穿教学始终。

教师通常追求“轻负高质”的教学效果,但往往会觉得无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而“课堂内”“有效先学”的理念和具体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为我们作了铺垫,希望我们能在不断使用和完善中达到最终轻负高质的教学效果。

⒖嘉南祝

第4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1 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例如在上《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这节课时,根据课程按排内容和课标的要求,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流程让学生自主探究:①创设情景,诱发提问。即先在示教线路板上连接一个有两只灯泡串联的电路,使灯泡发亮,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前面学习了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处处相等,而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是否也处处相等呢?②启发学生针对疑问,大胆猜想,鼓励各实验小组多提出不同意见;③各小组对提出来的猜想和假设进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记录数据;⑤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出规律;⑥各小组评估探究过程中的得失;⑦交流体会,拓展实验,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基础上,布置各小组回去制定探究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的实验设计。采用这种的教学设计能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有效的锻炼,可以说能很好地完成课标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可知道主要选用了科学探究法,同时也用到了启发法、实验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这些教学法在这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共同完成了各项教学目标。因此,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所选教法是否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去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不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评价一位教师选用教学法艺术水评高低的重要标志。

2 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 (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如在上《眼睛和眼镜》这节课时,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新课标理念要求,可以把眼睛与照相机做比较进行教学。因为眼睛从结构上看,非常类似于照相机(或者说类似于摄像机),而照相机成像原理前面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所以眼睛的教学过程可以主要采用类比法,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在教学过程中辅助用教学课件讲解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起来较容易,印象也深刻。可见这节课除了用类比法教学外,还用到了讲授法、启发法、观察法等等,这些教学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再例如在上《光的折射》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前面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本节课可以考虑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把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推理,最后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共同归纳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这里把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法和归纳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现了教与学高度统一。

第5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提高 初中 物理 有效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51-01

众所周知,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势在必行。物理教学只是众多教学中的一种,它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教师要针对目前的状况,彻底突破过去落后的教学模式,树立起营造高效率教学课堂的概念,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不断调整授课进度,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以下便是笔者针对物理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所提出的方法之谈:

1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授课方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深奥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本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功课――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前精心的备课工作的前提下,还应该认真做好教学方案的规划工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确定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检验和评价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方案设计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和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结合好课本的知识点、学生的兴趣点以及课堂中的互动环节等等。

2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能在学生的思想、生活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有两者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学氛围才能热情高涨,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尽量和学生做朋友,理解他们,信任他们,从内心去帮助他们,那样孩子也会和你交心,喜欢你这个老师,爱屋及乌的喜欢你教的这门功课,学习成绩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发屁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一起体验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赏识学生,是学生成长中的阳光。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以增强其荣誉感和自信心。例如:在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后,若是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表扬;若其见解的内容中找不到任何可以肯定的东西,也应从其考虑问题的思路上、思考问题的方法上或者学习态度上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3 不断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针对这种差异想方设法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好这门学科。教师教的目的,不光是教会学生,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初中物理课程最有意思的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大部分物理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实践来得到有效的证明。初中物理学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蕴藏的各种奥秘,能帮助我们揭开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神秘面纱。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利用物理学科这一特征,不断将日常生活情境融入到实际授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现象中蕴藏的各种奥秘,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从而更好地保证初中物理课堂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和水平,营造出一个高效率的课堂。

4 坚持开展实验教学

第6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一、把握标准、吃透教材和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物理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的目标方面,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独立操作”等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外,还提出了“经历、反应、领悟”等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所以,学习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

《电阻》一节的教学目标可阐述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从中认识导体能够导电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了解什么是电阻。2.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并提出问题。3.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把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行为。

苏科版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学习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本节教材引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来呈现要研究问题的素材,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并要把教材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四环节是落实目标的关键

第一环节: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呈现

新授课教学若单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去备课,往往会直接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复习,然后讲授本节内容。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掌握对物理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因此情境的创设就要设计为以学习目标为依托,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既能为本节课目标服务,又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且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它可以是故事、图画、动画、音乐等,呈现的方式有讲述、小黑板展示、多媒体播放等。本节课开始可以课本导图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为背景,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为目标,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所学习的内容,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

第二环节: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

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提出方案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电阻》这节课,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我们今天先来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同学们先思考一下,从哪些途径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利用课桌上的现有器材:电池盒、若干导线、金属丝、铅笔芯、开关等,设计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时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样的实验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经过试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把问题进行分类,初步认识长度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程度不同。

第三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怎样组织

新课标以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其中“科学探究”是最主要的目标和方式,它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应成“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局面,不能单一地固定某一种模式。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排斥“接受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判断本节内容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探究、应该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坚持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适宜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的陈述性知识,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不论采取哪些方式,都要考虑为落实目标学生有哪些活动?怎样组织、这些活动?教师有哪些活动?怎样活动?

如落实“导体长度改变可以改变电流大小”这一目标,可采用教师接入长度不同的金属丝可改变电流大小的过程。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在长度不同时的变化情况,然后总结交流,达成共识。落实“电阻与材料的关系”目标,可采用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接入其他相同只有材料不同的导体,看电流变化及灯的亮暗变化,然后思考说明问题。

第四环节:进行什么样的拓展,怎样选材

第7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的定义.

(二)光的折射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光的折射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第8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1)备学生、备教材

重视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并且做到精细、准确、巧妙,是教学有效的基本途径。具体讲:备学生,我觉得是要备出学生的梯度,备出学生具备的已有知识和最近发展区;备教材,就是要在遵循课标和深悉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大胆的处理教材(根据知识的深浅度,学生具备的已有知识和最近发展区)。备学生和备教材时,必须处理好知识梯度和学生梯度之间的关系,使知识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梯度。例如:《欧姆定律》这节课,教参要求一课时完成,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程度,有经验的教师会把它按两课时或三课时进行,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吃透,学起来,学生既不吃力,又能有效消化;没经验的新教师可能会按教参建议,一课时讲完,然后多节课复习,难免会造成夹生饭现象出现,学生似懂非懂。要处理好知识梯度和学生梯度之间的关系,教师自己必须熟悉课标,深钻教材,多做习题,仔细分析学生。

(2)教法的准备

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适量而恰当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现代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可供教师选择的空间很广,但对于一节课而言,并不是教学手段越多越好。

我以两个课例为例:(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位年轻教师在讲这节课时,我参与了他们的集体备课,她当时要用多媒体教学。我分析这是一节实验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而且这节课实验成功条件具备,现象又直观清晰,所以只需要实验教学即可,不需要多媒体之类辅助教材。,基于上述原因,我建议不用多媒体教学,只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后来她采纳了我的建议,课堂效果很好。既避免了多媒体课件人为制作,不真实的结果;又让学生在亲身实验中培养了手脑并用,提高了能力。尤其提醒青年教师在选择教学措施时,要走出越现代就越先进有效的认识误区,要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选择。(二)《生活用电常识》一节,课本教材上有丰富的解图。一位教师讲授时没有充分利用课本教材图片,却另外黑板上挂图讲解,实际教室后排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挂图,教学效果大减。所以,一节课中的教学手段并不是越多越好,根据不同的课型,透彻解读文本,选择适量而恰当的教学手段,才是有效的课堂。

(3)备课时要注重开课引入

一段有效的引课,能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①利用学生贴身的生活场景,创造平和亲切的情境,就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例如,你可以用你随身物品或学生随身物品都可以引入教学。

②物理科的引入,要做到科学有趣和主题有关。

③设计问题简明,设置疑问,有思考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要有逻辑性

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学设计要做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例如,短路的教学,由实验现象演示到电路图分析再到具体短路问题分析,学生才能建立直观准确的认识,才能对不同类的现象进行判别。也就是教学要做好层层铺设,体现物理学科的逻辑思维。

三、教师要善“问”善“引导”

提问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做到语言简洁,“会问”。由生活现象、生活经验、课堂实验等,提出学生可思考,有科学价值的问题。教师不仅要设计好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要及时抓住学生表述的观点和问题,使学生的回答变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课堂教学的问题绝对不能随意,必须在备课时考虑到科学和恰当。同时,课堂上及时关注学生动态。一节不能及时关注学生动态的课堂,是一节只有预设而无生成的课堂,是一节 “死”课,效率不高的课堂。

四、注重物理课教学的两大重点:一是注重课堂小实验的演示;二是注重计算题的训练到位。

第9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兴趣;自主;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16-3

最近,听了几节“电磁感应现象”的“同课异构”高中物理概念课,笔者感触颇深。同一课题,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确定的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截然不同。有的课教师看上去轻车熟路、讲解自如,但学生课堂反应平淡、缺乏热情,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课教师讲解少。但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课堂参与意识强,参与度高,师生能一起融入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学效果较好。本文就两节理念迥然不同的课堂教学案例。从新课的导入、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方法等方面进行评析与比较。

1新课的导入

案例1

[复习提问]什么是电流的磁效应?

[启发思考]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利用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引导小结]

(1)初中学过,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板书课题)

(2)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法拉第生平的文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

[创设情境]

(1)投影两组图片:A.城市灯的夜景;B.家电商店的场景。

(2)播放一段视频:发电厂材料(片段)。

[教师引导]

“电”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重要贡献,是谁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发电机发电又源于什么物理研究的成果?本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体验他所经历的实验探究过程。

案例1与案例2评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较多,原则上应具有能够唤起学生头脑中与新课程内容相关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情景性”。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建构的“定向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趣性”。案例1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以播放视频激发兴趣,以重温初中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案例2教师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集中在思考“电”与“磁”的联系上,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又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具体目标——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从而自然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

2三维目标达成的手段

案例3

[新课教学]

(1)电磁感应现象:①演示如图1所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②电磁感应

a.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b.教师创设问题:是不是只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其他方法能不能产生感应电流?

c.演示如图2所示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归纳看到的现象:当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或拔出线圈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当条形磁铁停在线圈中不动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电路中没有产生感应电流。

d.得出结论。

教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磁通量。

(2)磁通量

①定义:教师讲解概念,引导分析磁通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计算:公式ф=BS适用条件、磁通量的单位、符号。举例分析磁通量变化的几种情况。

(3)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①教师介绍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投影图示)。

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下表(表略)。

④分析得出结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能产生感应电流。

(4)巩固练习

①小结本节要点。②课堂练习。

评析案例3教师在讲解磁通量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最后进行深入分析和巩固练习。应该说,这节课整个教学环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教师也易于组织。但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问题的设计,把握的重点仅仅是电磁感应知识体系的达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单调乏味,一直处于被动的听讲的状态中,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过程方法。因而目标的达成并不理想也比较单一。

案例4

[新课教学]

(1)了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探索经历。

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划时代的发现”。

②播放演示文稿——“十年磨一剑”。

③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同学互相讨论,积极发言):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以后。引起了什么样的思考?

b.法拉第时代。人们在研究磁生电的过程中思维和方法遭遇了怎样的挫折?

c.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2)模仿法拉第实验(1):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①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a.四人一组分工合作:b.明确探究目标:c.设计实施方案;d.完成实验记录。

②学生:模仿法拉第实验(1)

a.用图2中的实验器材进行初步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b.实验小组完成实验记录。

c.实验小组汇报探究结论,师生交流讨论。

学生共识:磁铁插入(或拔出)闭合线圈时产生了电流,物理学中把这类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由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能不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表述出来。为此,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磁通量。

③讲授新知,总结条件。

④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教师:如果没有磁铁,我们能否用其他办法使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流?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学生:模仿法拉第实验(2)。

a.学生根据图3所示的实验器材确定探究方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b.学生实验小组完成下表实验记录。

c.学生汇报探究结论,交流讨论。

归纳得出结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巩固新课]

(1)小结本节要点

(2)师生共同评价课堂探究活动

评析:案例4先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段落“划时代的发现”和观看文稿“十年磨一剑”,了解法拉第从提出“磁生电”的设想到发现电磁感应的十年探索、数次失败、最终成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用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利用磁铁产生电流,学生对磁生电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建立了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接着通过磁通量概念的介绍和探究问题的转换。将学生的思维顺利引导到总结归纳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使学生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课堂的生成自然形成。最后通过模仿法拉第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学会已有知识的应用,也是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同时学生的探究愿望、合作意识、交流的主动性都得以调动和发挥。做到“知识与技能共进,过程与方法同行”。学生在深刻理解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同时。再次经历了物理规律探究的过程,体会了物理学的思想,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有效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3反思

反思之一:第一节课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实验演示,学生听讲、观察为主的线索展开。但教师讲解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少,理论分析多。学生体验少,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落实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少,能力的培养比较单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过程方法。案例2做到了“知识与技能共进,过程与方法同行”。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整节课呈现出“学生动起来,教师跑起来,课堂活起来”。同时突出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运用实验总结归纳结论、得出物理规律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观,是一节理念和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课堂、“灵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