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形势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就业形势应对措施改革思考
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就业,并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两大就业主体摆在首位,强调两大就业主体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样便突出了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是国家实现“保增长,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应从政治高度上来认识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一、影响当前就业形势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2005年至2007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3%,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4.1%、19.3%和19.7%。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是,外贸需求急剧下滑,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型企业陷入困境,企业招聘减少,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此外,我国就业问题仍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如高校教育体制,我国高校教育“行政主导”、“严进宽出”等政策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高素质、重能力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和体制性制约的双重叠加,使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率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5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2.60%、71.91%和70.91%,2009年达611万人,并且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需求较旺,吸引全国毕业生前往就业。中西部省区虽然也有较大用人需求,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招不到优秀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人保部2009年7月24日召开新闻会称,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很容易形成一个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世界平均水平为17.8%,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在当前我国整体人口素质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仍有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实际酬薪降低
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直接导致实际酬薪水平不断降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559万,约是扩招前的5倍,平均每年毕业人数增加55%,但就业岗位只增加36%。除供需矛盾外,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变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据北京、上海等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月薪均值仅为10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于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除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诚信。大学毕业生的一些证书、文凭、履历对找工作很有帮助,但在求职中存在一些毕业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的现象,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了损害。二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招生分数不断降低,部分高校师资不足,设施不够,大学生由“严进宽出”向“宽进宽出”转变,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三是大学生自身定位与现实有较大偏差。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从就业态度的选择上,宁可被动就业或不就业,不愿主动创业做老板,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愿望与现实的矛盾。
三、促进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让中小企业活下来是硬道理
“保增长”就是保就业。2009年“两会”提出的“保增长”的目标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避免大批中小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为实现“保就业”创造条件。
1.适时出台过渡性扶持政策。国家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为中心出台了一批过渡性政策,并在特殊时期实行特殊的中小企业税费政策,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率,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免收增值税、营业税。把出口退税政策延伸到在国内市场交易的外贸型企业也可以享受。尤其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增加就业企业,推进一站式办公、电子政务和集中执法,下决心废除目前由财政下达行政事业费收费任务、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体制,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企业应急基金。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自筹一部分,还可以吸收民间资金加入进来,建立起应急基金,专门解决企业急需的短期资金。一旦企业急需资金,可以很快从应急基金取得,从而避免使企业陷入困境。国家最近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大都集中在基建领域,对中小企业的传递效应并不明显。许多中小企业因为政府管制以及项目管理体制等原因不能直接参与竞标,只能承揽转包或分包合同,并且要以垫资为前提条件。建议政府从优化投资结构角度出发,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也应面向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招标。
2.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一是建议外交部、商务部充分发挥经济外交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订单;政府出钱请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通过政府牵头实现同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抱团取暖”,共渡难关。二是建议开展党政部门自查自清拖欠建设项目款项行动。建设单位(总包方)拖欠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建议有关部门对政府财力投资项目的中标和履约情况进行梳理,对分包和转包情况进行统计,征询合同承包方款项到位情况,详细了解合同款项未及时到账的原因;同时,对建设方的资金到位情况和拨款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公示项目拨款进度。三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涵盖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客观、全面、动态地反映其信用状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改变管理模式,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
(二)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
1.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可以采取“挂职锻炼”和“志愿者”等方式,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到建立于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至2年的基层挂职锻炼,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财政支付他们工资和津贴,实习期满后优先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国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技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政府根据工作年限帮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给予加分、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同时在户档迁移、职称评定、创业扶植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
2.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3.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提前进入招聘程序”。应大力鼓励大中型企业招聘人才时“提前进入招聘程序”,采取与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委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生源面试,为学校提供教学仪器、产品和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情况,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4.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在不违背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采取一些过渡性的鼓励性安置措施。如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今年、明年和后年)和一定期限(1―2年)内,鼓励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用人单位按计划录用人员的1倍的规模接收见习人员。在见习期内,企业支付见习工资(约相当于正常聘用人员的1/2左右),国家对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和岗位补贴,以鼓励企业多吸收大学生,同时也给大学毕业生一个积累就业经验、与企业增强双向了解的机会。
5.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其一,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二,开展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提高指导工作的层次与水平。要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与科学化;通过开展专业化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对所希望涉足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四、促进就业的改革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的重大机遇期。我国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就业”为契机,以应对当前危机和推进相关体制改革相结合,缓解和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只是“治标之策”,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远之计。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间接原因和根本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目前,大学生就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官本位”现象严重,缺乏学术氛围,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高职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较低,原因是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的弊端表现在于教育行政化,行政化的结果是教育边缘化,学术、科研弱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育手段单一,教材陈旧,学科专业水平与国际脱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适当社会能力较差。改革的目标是将“行政主导”变为“学术主导”,把高校变成科研基地和人才基地,这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行政首长任命制,改变高校照搬政府行政手段,以行政来推动教育的模式。
(二)改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评估模式
我国人才培养属于“严进宽出”,经过高考途径进入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但“毕业”程序过于简单,“宽出”明显,这对于大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影响较大。应改革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考核方式,改变目前“老子考儿子”的毕业考核模式,进一步增大考核难度,包括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综合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建立“严进严出”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北京数字影视学院.
[2]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经济参考报.
[3]杨宜勇.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经济日报.
[4]蔡,王美艳.当前我国城镇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省略/djyj2005/share/viewdjyj1.asp?id=1410.
关键词 舞蹈专业 大学生就业 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舞蹈专业的办学规模而不断扩大,随着扩招而来的是越来越多舞蹈专业毕业生,他们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学校以及舞蹈专业大学生自身不可回避的。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根据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进入文艺团体。表演专业的学生通常身体素质和专业仅能都很好,外在形象较好,可以从事相关表演工作。我院在扩招以前,学科建设和培养目标都不完善、较单一毕业生很大比例都在从事该类工作。
第二,从事教育工作。该类学生通常为舞蹈学专业理论成绩较好的学生。教育岗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外在形象要求相应的比较低一些,但由于学生选择教育行业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从事教师的难度。
第三,编导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对其它专业较少,通常有较大面积的改行或者该专业的现象。
第四,艺术教育专业,是一个有较大就业空间的新增专业,主要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的要求培养,专业辐射面较广,但是不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技能。
第五,继续深造。由于就业面广度的限制,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深造,这方面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且由于我国现在对考取硕士学位的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定的阻力。
第六,自主创业。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不多,但是随着我国国民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和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普及,将为舞蹈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预计几年后我院自主创业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第七,转向其他行业发展。有一些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转行。这些人会通过各种关系作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如参军入伍、进入事业单位、企业做一些简单的文职工作或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等等。
二、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抽样问卷调查了我院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并结合文献研究,对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学历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
由于舞蹈类专业多为应用型的专业,就本、专科阶段而言,人才的选拔特点与文史理工类专业“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学历越低就业率越低”的特点不太一致。用人单位在用人的标准上主要还是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在部分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率甚至高于本科学生,除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所差别外,也与舞蹈类的专科毕业生有着较为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不无相关。总体来说,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与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别不大。
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女性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男性毕业生。但是从签约率上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难于男性毕业生。另外根据其他相关研究也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性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3.2%,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男毕业生低9.5%。由统计结果反映出:在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率相对比女性毕业生占优势。女生的就业呈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的特点。
(二)就业思想理性、就业目标明确。
在针对舞蹈类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就业准备、就业地域选择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就确它了自己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筹码和专业素养;90%以上的毕业生有过较为正式的实习经历,并且大部分表示实习的经历对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以往的学生通常是读大三以后才会考虑这些问题。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规划意识。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许多毕业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在媒体的相关行业如电视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平面媒体或广告策划公司实习。到大四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
(三)专业对口程度低、就业选择多样化。
从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越来越不强求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在对被调查毕业生问及在确定工作单位首要考虑的因素时,选择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的占50%以上;选择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的占40%以上;仅有20%不到的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甚至只要能就业即可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接受态度理性和务实。
三、提高舞蹈专业就业率手段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一)宏观层次:为学生就业提供坚实后盾。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艺术、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采取一定措施,这主要可通过如下两方面执行。
一方面,制定相关就业政策,保障弱势学生利益。立法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就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立法中强化对有关问题的规范力度或者针对毕业生就业专项立法,比如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工作。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和立法在内容上比较全面,但如果将这些规范或政策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现行法规的盲区和误区,查缺堵漏,配合有关立法机关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就业法案。从而更好解决舞蹈类毕业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帮助和扶持舞蹈专业学生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阔就业平台。目前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已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途径,而以商务服务业、休闲娱乐软件产业、动漫业、影视广播产业、文化艺术业、传媒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舞蹈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去处。我们应当进一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发挥出来。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方式,来为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二)学校层次:调整工作重心保障学生就业。
从学校来看,应多方面出发,保障学生就业。
首先,学校要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做出如下调整。其一招生和就业并重。在扩招的前提下,学校的重点工作不仅仅应该围绕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也应该把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整体布局;其二是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平时可以加强有关就业课程的指导,并在学生临毕业前强化指导;其三是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当做工作目标之一,提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些观念的转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次,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重视基础学科;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三是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舞蹈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实践的结合,并注意锻炼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并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此外,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课,并安排一定的学分,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三)学生角度: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从学生自身来说,也应该为就业问题早考虑,早打算。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独立的创业能力。毕业生要明确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就业。舞蹈类大学生的专业比较小众。所以更加需要服从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毕业生应全面客观地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不单纯地追求既得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校期间,舞蹈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利用就业指导机构,做出专业职业规划。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在大一、大二阶段,可通过学校帮助,了解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在大三、大四阶段,可逐步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总之,社会各界包括学生自身都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为舞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打破原有的各自封闭状态,尽量控制人才市场;在学科设置、专业理论上互取长短;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业观念。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李晓红.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5,(05).
[2]汤娟,向炯.形体舞蹈选修课与大学生气质的培养[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3]潘滨.高校舞蹈教育现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06).
一、主要指标数据完成情况
(一)就业再就业
1.本季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13万人;1―9月,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30万人,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0万人的103.25%。
2.本季度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7万人;1―9月,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2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8万人的103.13%。
3.本季度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62万人;1―9月,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4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万人的122.00%。
4.2014年9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5%,比年度目标控制数4.50%低1.35个百分点。
5.本季度新增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6.49万人,同比增长17.36%;实现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5.08万人,同比增长24.51%;期末实有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4.76万人,同比下降3.84%。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本季度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人数同比、环比分别减少21.99%和 21.75%;其中:跨省(区)市新增转移就业人数同比、环比分别减少24.21%和 24.70%。
截至今年9月底,广西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68.49万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114.15 %,其中,跨省(区)市新增转移就业42.46万人次,跨县新增转移就业26.03万人次。
(三)职业培训
本季度全区参加政府财政补贴的各类职业培训9.67万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7.55万人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0.67万人次,创业培训1.45万人次。
1―9月,全区累计参加各类职业培训21.92万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11.35万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7.9万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10.33万人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37万人次;创业培训2.65万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1.03万人次,成功创业0.54万人次。
(四)人力资源市场供求
本季度需求总人数31.17万人;进入市场登记求职人数25.94万人;求人倍率为1.20。
1―9月,需求总人数112.75万人,进入市场求职登记总人数90.02万人;求人倍率为1.25。
二、数据分析
(一)就业再就业情况
第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除来宾市同比增长了24.87%外,各市同比均有所下降,降幅较大的是贺州、贵港、崇左,分别为30.38%、29.04%和28.14%。
1―9月,全区就业再就业各项正指标同比小幅下降。分地区看,南宁市、柳州市、防城港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增长0.10%、2.92%和3.05%,其余各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有所下降,同比降幅较大的是崇左、贺州和桂林,分别为16.69%、13.34%和12.60%。
经济下行压力大仍是造成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各项指标同比下降的主因。但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说明各项指标趋于合理变动,就业保持平稳态势。下一阶段国家财政调整支出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房地产调控回归市场化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后,经济增速可能小幅度回升,对就业也会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本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等指标较第二季度均有下降。由于本季度正值南海伏季休渔期,同时受到制糖企业进入淡季、上半年企业招用工趋向饱和等因素影响,招工、求职活动与第二季度相比明显减少。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指标可以看出,在新增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同比增加了17.36%的情况下,实现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51%,期末实有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同比减少了3.84%,新增毕业生人数增加并未造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说明各地开展的一系列创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服务活动成效显著。
根据表2反映,一至三季度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4.66%,除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新就业人数略有增长外,灵活形式、机关事业单位、其他就业形式新就业人数均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分别为14.34%、9.56%和7.85%。从各行业比重来看,企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新就业人数比重较2013年同期有所增加,分别为2.76%和0.73%;机关事业单位、灵活形式和其他就业形式新就业人数比重略有下降,分别为0.24%、2.86%和0.40%,各行业比重总体变化不大。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大城市企业吸纳普通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趋于平缓。受经济形势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整体经济形势趋于放缓,广西一些本地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受大环境影响,存在减员、减少生产线等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季节和传统节日影响较大。由于9月上旬有中秋佳节,有相当数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节,同时准备晚稻的收割和水果的收获,9月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农的高峰期。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返乡就业和创业的人员在逐年增加,外出就业的意愿在逐年减少。
(三)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三季度全区就业技能培训正常开展,培训人数同比增加3.00%,环比增加6.26%。其中同比、环比均有所增加的有4个市,分别是:贺州市同比增加344.44%、环比增加78.91%,河池市同比增加273.31%、环比增加51.91%,南宁市同比增加181.52%、环比增加205.63%,防城港市同比增加52.34%、环比增加36.48%。
三季度全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人数同比减少48.85%,环比增加10.02%。本季度除了南宁、柳州、桂林、梧州、来宾、崇左等6个市以外,其余8个市未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三季度全区创业培训增加较多,同比增加57.61%,环比增加98.22%。其中柳州市以0.44万人的培训量居全区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南宁市,培训人数为0.31万人。
1―9月全区职业培训累计21.92万人次,同比减少9.38%,与1至6月累计同比减少16.82%相比,职业培训人数同比回升了6.94个百分点。截止到9月底,累计同比增加的有柳州、钦州、百色、贵港、贺州、河池6个市,其他8个市累计同比仍为减少。
(四)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用工单位需求岗位和求职人数下降。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下降,主要原因是企业在上半年招工量比较多,下半年招工量相对减少,大部分是需招技术型员工。而机械制造类企业招聘岗位大多数都是常规性缺工岗位,新增岗位很少。中小企业的一线招聘岗位往往很难一次招聘成功,成功率低,很多岗位出现重复招聘的现象。
传统管理思维落后,阻碍企业用工。从企业招聘人员的反馈来看,多数企业招聘人员普遍认为招聘一线工人比以往要困难很多,在传统的招聘者眼中,企业和求职者依然是不对等的,用工企业依然处于强势地位,坐等招人,甚至在日常招聘和用工环节中依然采取较为简单的管理模式。个别企业人员流失率以两位数的比例攀升,而企业对待一线员工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年轻一代务工人员的重点参考标准。一成不变的企业运行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求职人员的需求变化。因此,单纯批评求职人员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也有失偏颇,需要供需双方共同与时俱进,不断向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校企平台缺少对校方的基本支持。校企合作受到高职院校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除了校企对接洽谈会以外,还缺少很多实质性的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虽然成为高等院校的共识,但只是将其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尝试,而没有注重教学与就业部门的合作,缺少校内校外的共同管理。以柳州市为例,作为一个工业制造城市,其发展的历程与工业历程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为促进经济发展,柳州市就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促成校企合作的活动,柳州市通过举办“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同时还邀请学校及企业参加广州及南宁的校企对接洽谈会,但是学校与企业达成意向比较少,在校企合作中,给予的也只是一个交流平台的支持,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基本上没有。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加快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同时推进就业实名制工作,加快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切实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二)落实对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扶持,做好面向小微企业的服务工作,引导小微企业完善用人用工制度,增强小微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小微企业在经济减速期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保持小微企业对新增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与通信专技术业;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TP39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079-01
1 网络与通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2011、2012、2013三年毕业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共631人为对象,采用电话回访、数据统计的方式,对学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1.1 就业率分析
近3年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说,2011、2012、2013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8.3%、99.2%和99.6%,其中,三年毕业生的初次签约率分别达到94.17%、95.35%和96.24%。因此,从总体上看,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好。
1.2 就业专业对口率
调查显示,近3年来,学院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并不高,仅为56.7%,另有43.3%的就业毕业生从事与网络通信毫无关系的工作。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从事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工作毕业生的岗位专业性也并不强。例如,很多学生进入网盈、普兰陵、南京嘉环等对口企业实习,并留下来就业,但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通信系统抢修、装网线等“简单粗糙”类的技术工种。上述岗位劳动强度较高、工资较低,职业前景也并不不乐观。
1.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养评价
此次调查中,共走访了70多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收集他们对毕业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意见。
结果显示:82%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持满意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65.2%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学生存在“专业所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对口”的专业素质问题;51.5%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协作精神”、“心理素养”、“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考评中,学生得分明显偏低,这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2 相关问题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以对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两大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即: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比高、毕业生综合素养不够。
2.2 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2.1 企业因素
调查发现,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并不重视对毕业生的人性化管理,这使得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陷入“报酬低”、“强度大”、“职业成长缓慢”等困境,这使得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频频出现“辞职”、“跳槽”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2.2.2 学校因素
目前,网通学院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即使开设了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的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不深入”、“蜻蜓点水”式的教学现象,这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数量度不够,造成他们岗位适应能力不足。
2.2.3 自身因素
调查显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存在一些“专业学习意识模糊”、“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等问题,因此,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差强人意的为人处世能力,使得他们在校期间真正能够掌握的专业技能十分有限,也影响了他们就业综合素养的提升。
3 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3.1 企业层面
在日常的管理中,企业应本着“适度严苛,人性管理”的思想,对初出茅庐的高职院校学生,实施张弛有度的管理模式。
例如,合理安排用工时间,杜绝长时间加班制度;结合他们的个人实际能力,为他们打造科学、合理的长效职业规划体系,让他们感受到岗位工作的成就感。同时,根据每一个员工的技能掌握情况,为他们安排合理的岗位,并制定激励性、满足感更强的薪酬待遇制度,多管齐下,使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在企业中感受到自我存在感、岗位使命感,确保他们“留得住,干的好”,不断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
3.2 学校层面
3.2.1 构建科学的体系,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首先,应强化专业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校企办学”、“工学结合”等方式,打造一套与企业实际需求更为紧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学得会”、“用的上”。其次,应创新手段,开展“针对性”、“重点突出”的专业教学,杜绝“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务实化”专业教学。
3.2.2 实施全面的就业指导
将心理承受能力、职业道德、岗位适应性、就业择业观等内容,纳入日常的就业指导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实践教学课程,尽量减少死板、老套的理论教学课时,通过深入企业实践,不断磨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他们的岗位适应性、职业道德感,以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3 学生层面
学校应定期举办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报告,让成功就业的学生现身说法,为在校生讲解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对于今后成功就业的重要性,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此外,学校应构建强有力的监督体系,指派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定期督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通过心理辅导、学习引导等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在努力学习、热爱学习的道路上奋进。
4 结 语
文章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为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对网通学院近3年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专业就业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高职院校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为使高职院校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企业、学校、社会应联起手来,共同打造健康、可持续性强的就业指导体系,以此确保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核心竞争力 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历年的两会上这个问题总会出现在总理的政府报告中,而委员们也不断地为解决这个问题献计献策。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教育体制和个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大环境形势如何,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充分理解现阶段就业的形势,客观分析我国就业趋势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完善现有体制,积极、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到的群体太广,所以这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正想研究探讨的领域。而纵观诸多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以教师、政府官员或者社会人士的角度去研究,而未发现从学生视角出发的研究。本文通过汲取专家学者先前研究的精华,通过日常生活的体会以及调研,从学生视角出发去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较为显著。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收入的侵蚀以及城乡差距削弱了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投资驱动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存在着不稳定性,这也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波动。
而根据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1年秋季预测会”上的报告,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GDP的增速将可能维持在8%至9%的区间内。同时,给定生成通胀原因的复杂性,稳定物价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今明两年CPI可能还将维持在4%至5.4%的较高区间内。对通胀的潜在威胁切不可掉以轻心,而通胀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局面。
同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也直言:“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国家债务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不少,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体形势严峻。”总体来说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当前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好,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而能提供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
2 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类比失业问题,可以以性质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类: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就如摩擦性失业一样,一般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而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中的情况,结构性就业问题以及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2.1 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57%,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我国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还是旺盛的。
2.2 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历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学校的差异及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地区的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导致需求反差明显。
2.3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问题。根据研究表明,其实当前大学生找一个工作并不难,但是过高的个人就业期望和择业期望,使得自己很难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3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知识以及作为学生自己的日常感受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首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其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再者,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及就业渠道;最后,学生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具体来说:
(1)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余威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低谷,由于我国以前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因此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国内沿海地带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迁移或缩小规模,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大批海归进入我国就业市场,也挤压了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得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3年212万,2005年380万,2007年480万,2009年592万,2011年660万,11年增加了445万人。预计今年全国毕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80万人,年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再加上之前未就业的大学生,可想而知竞争多么激烈。
(3)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匮乏及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熟人推荐、专业性的就业网站、考公务员等。
(4)高等教育规模和社会市场需求相比,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和调整存在不合理,不能紧贴社会实际,盲目追求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使得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
(5)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得自己的期望很高,而承受力又低。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4.1 政府层面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和措施。(2)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3)要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校的专业调整要应该予以注意。同时要增加资金投入,为毕业生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
4.2 学校层面
(1)转变教育理念,搞好素质教育,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转变之前单纯的精专业教育,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筑网络化的就业平台。
4.3 大学生层面
(1)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2)做好自己大学阶段的规划,有目的地去学习生活。(3)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合理调节就业期望。
【关键词】新常态 大学生就业 供需矛盾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政府提出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发展新常态阶段。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首先要从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新常态,而要理解新常态及新一轮的战略部署,则需要正本清源。新常态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在就业领域,也存在就业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服务业就业人数上升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46.6%,还有持续上升趋势。新常态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呈现出递增趋势,长期来看,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也会持续增加,成为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突出特点。
(二)创新和创业成为就业的新突破口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关键因素。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简政放权政策的实施,融资难、审批手续繁琐等长期困扰创业者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创业者有了更为宽松的创新和创业环境,这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巨大的作用。
(三)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主要的失业类型表现为供需不平衡的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社会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现大量岗位空缺,大学生也不能适应新兴岗位的就业要求,导致大学生失业率的上升。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
(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分析
1.毕业生流向与地区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在正值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的时机,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应聘大学生最看重的学术素质标准中,表达及演讲能力占比最高,约占56.85%。其次是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外语水平,这反映了目前企业更需要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人员。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们越发的感觉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校培养模式多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造成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沟通和交流中存有一定障碍。
3.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过快。过快的大学扩招,使市场出现了高校人才供应大于需求的现象。最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2014年的高校毕业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更是达到了749万,加上历年来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近千万。目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而毕业生的增长远大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竞争一个职位,得到了工作的就解决了个人需求,而竞争失败的又去竞争其他岗位,总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失业人数久居高峰。
(二)大学生自身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多扎堆选择朝阳产业。毕业生简历扎堆在IT、环保、能源、信息产业等朝阳产业,传统医药、制造、加工行业遇冷。从百度指数2013年12月毕业生搜索最热门公司来看,TOP20大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两大行业,然后就是IT、信息、电子等行业。人才自我追求导致朝阳产业就业人数严重过剩,而传统产业面临人才枯竭,存在较大用人缺口。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合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3.信息不足导致求职渠道较窄。在我们进行的求职渠道选择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选择“招聘会”这种形式,只有很少的人期望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求职,求职渠道的选择上比较狭窄,这显然是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极不相称的。诚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各种虚假信息,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大部分正规网站及其他媒体上的信息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大学生求职应该积极采用各种手段,开发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高校层面
1.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自己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期望。职业意识是一个人未来择业的目标,也是个人发展的理想,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对于择业的盲目性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作出具体的计划。另外学校应该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和人才市场动态通过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介出去,加强宣传,以便于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作出适当调整。
2.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专业调整应着眼于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继续加强外语,国际业务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其次,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需要充分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相结合,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
3.与社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企业实训。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就业的主要困难。因而在大学期间学校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并将实训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考量的主要标准,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就业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个人定位。积极的心态造就积极的人生,一个人的就业心态对其成功就业是有很大影响的,自信带来成功,自卑招致失败。学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合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积极乐观地面对就业,从容地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层面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以及课余时间,加强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进行有针对性地能力提升。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
2.对自我能力素质有明确的定位。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能力素质有明确的认识,结合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放宽就业区域和行业范围,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避免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主动承担艰苦的工作,加强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放宽就业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4.树立从等待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的就业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勇敢的去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努力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努力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另外,大学生还要正确对待自主创业的成功和失败,要树立信心,争取成功。
参考文献
[1]白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3.5.
[2]胡莹月.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
[3]王颖.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
[4]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
[5]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6]赖雷雨.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J].山东青年,2014.12.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形势 原因 对策
自从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愈来愈多的高校学子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与深造的机遇,对大学生群体的培养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但是,鉴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引发了其后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的状况,再加上前些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一、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每一年,由我国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均显示高校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这就表示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困境之中。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而且还是关系到各个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建设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为:一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过快,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走进就业市场,由市场来配置大学生的就业,然而,就业市场却未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今,中国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通道不够畅通等大量问题。二是目前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产业、技术与政策等的持续变化与调整,导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较为滞后,教育方式、专业配置、教学内容等均缺乏对于就业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了解,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现代就业市场之需求。三是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厚,因而极度缺乏吃苦精神,大量毕业生在就业时只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行业,而不愿到贫困地区就业,导致了就业难状况的发生。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鉴于就业制度的不断改进,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在逐步显现。因为受到以往长期封闭式办学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计划色彩太过浓郁,造成专业划分与设置过窄,一部分专业的设置脱离了现实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离开了社会实际。
(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如今,大量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的状况。大学生们不仅会受到目前的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流动存在大量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就业。同时,广大基层尽管需要大量高等教育人才,但是因为配套政策与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群体到基层就业的途径也不够畅通。
(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
大学毕业生生于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岗位理解等和用人单位各项具体要求之间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的薪酬期望大大高出用人单位的预期;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从知识层面来提升自我,以求拥有更大的竞争实力,而企业则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整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于就业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上缺乏足够的沟通。
三、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之中,让其充分认识、把握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及能力,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别实施各不相同的教育。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趋向等进行的分析,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准确地估量自我、认识自我,从而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从大学生一入校起,高校就应明确要求其在发展综合能力上多大工夫,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或创业的成才观与就业,进而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积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
如今,一部分大学生依然沿用精英教育思想来看待自身的就业,因而出现了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的状况,在进行择业时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待遇,却忽视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过于注重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却忽视了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过于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却忽视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有鉴于此,大学生们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用人单位均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各所大学均应积极为大学生们提供到用人单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安排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并为供需双方提供彼此选择的好机会。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其在毕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就业机构应当提供经常性的招聘服务,通过举办高校校园现场招聘面试等各类活动,方便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进行面谈,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引导其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不应一味将眼光紧盯经济发达城市和高薪单位,而是应当将眼光放得更远,在基层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树立起找好工作的强大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志霞,陶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赵北平.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2007(5).
[3]颜秉,尹延彦. 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9).
一、主要指标数据完成情况
(一)就业再就业
1―4月,全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033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5万人的40.10%,其中4月份37777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99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万人的32.49%,其中4月份858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22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万人的36.12%,其中4月份2189人。1―4月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93879人次,完成全年任务50万人次的58.78%,其中跨省(区)市新增转移就业193863人次。4月末城登记失业率为2.93%,比目标控制数4.5%低1.57个百分点(见图1)。
(二)职业技能培训
1―4月,全区参加政府财政补贴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535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0669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055人;创业培训2781人。就业技能培训后实现就业4683人;创业培训后实现就业1205人,其中成功创业891人(见图2)。
二、数据分析
(一)就业再就业情况
1.城镇就业主要指标情况
4月份,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减少11.82%。同比减少的共有8个市,减幅较大的是河池市、南宁市、崇左市,分别减少48.02%、30.77%、25.2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4.31%,同比增长的共有9个市,增幅较大的是柳州市、贺州市、来宾市、防城港市,分别增长340.59%、150.80%、119.60%、109.23%。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同比减少5.85%,同比减少的共有8个市,减幅较大的是崇左市、柳州市、钦州市,分别减少72.73%、67.40%、60.00%。
本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同比出现减少。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当前广西经济下行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下降幅度均在10%以上。个别市部分产能过剩企业减产甚至停产。二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每年的前3个月是企业招工用工旺季,各行业在春节后恢复生产,用工量明显增加,4月以后各企业用工逐渐饱和并趋向稳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减弱。
2.城镇登记失业率情况
1―4月,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2.91%~2.93%的较低水平,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二)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情况
1―4月,全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人数同比减少8.74%,其中跨省(区)市新增转移就业同比减少10.84%。
由于近年来广西农村劳动力由外出就业向就近就地就业转变,导致广西的外出就业新增人数同比出现下降,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外出就业收益明显缩水。二是广西很多企业采取规范用工、提高工资福利、购买社保等措施吸引当地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
(三)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1.1―4月,全区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减少77.97%。其中就业技能培训同比减少81.85%;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同比增加15.19%;创业培训同比减少71.56%。
2.4月份全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同比减少83.15%,环比增加39.88%,其中:(1)就业技能培训同比减少89.33%,环比增加5.93%。本月仅有桂林、梧州、玉林、来宾4个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还有10个市未开展。(2)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同比增加19.31%,环比增加281.28%。本月仅有南宁、贺州2个市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创业培训同比减少77.95%,环比增加35.26%。本月开展创业培训的有柳州、梧州、钦州、玉林、崇左5个市,其中培训人数较多的分别是崇左、梧州、玉林。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推进缓慢仍然是受配套政策的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认真组织学习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51号)等文件精神。以文件精神为指引,积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做实做细政策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旅游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全球酒店业者纷纷转战东方,迎合中国酒店市场需求。政府对于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是支持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支柱性产业,将实现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国家旅游局预计,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休闲旅游,尤其是度假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酒店市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到2025年,中国酒店业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酒店房间数量届时可能达610万间。在这样的预期下,国际酒店集团纷纷加码中国,使高端酒店市场的竞争越发白热化。
根据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五星级标准酒店计划将发展到40 ~ 45家,四星级标准酒店发展到100家。各个区域的新增酒店项目有不同的功能规划,福田区以大中型会议型酒店为主。盐田区、龙岗区和南山区以度假型酒店为主,其中大鹏半岛将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计划开发会议型和度假型酒店群。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政策的带动下,深圳东海朗庭酒店进入深圳五星级酒店市场,2013 ~ 2016年,有10家五星级酒店进入市场,为深圳市带来2509间新增客房,市场竞争加剧。
当前,酒店业市场虽然公务接待量下滑,但是国内企业商务市场、企业会议市场、休闲度假市场、婚庆市场等立足于国内商务活动和居民消费的重点市场仍有很大潜力需要进一步开发。
深圳市南山地区的主题酒店群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酒店拥有经典的主题服务,分享了华侨城美丽的环境、安全的社区、深圳独特的旅游资源,宴会及会议会务设施设备依然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五星酒店竞争日益激烈的深圳市场,这一主题酒店群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虽然拥有地理绝对优势,但如今的深圳高星酒店市场仍然存在很多客观不足。作为平均营运10年以上的老酒店,各酒店客房及公共区域设备设施老旧是必然的,与当今新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也逐步在日常运营中暴露出了各种问题,影响客户消费体验;其次,威尼斯、海景等自营酒店,缺少国际酒店集团的网络及全球预订系统的支持,在客源上有较大区别;受到国八条影响,各高星级酒店的餐饮及宴会市场下降趋势明显,且政府节俭之风将会持续推行下去;新增市场供给的威胁明显,2012~2015年深圳本地市场,国际五星级酒店数量增加30%~40%。
二、南山地区主题酒店群发展环境分析小结(SWOT)
(一)内部优势(S)
依托方便的位置,包括紧邻世界之窗、欢乐谷、欢乐海岸等主题公园,距离南山高科技园车行5分钟,距离福田皇岗口岸和深圳湾口岸车行10 ~ 15分钟,距离蛇口港30分钟,距离深圳机场30分钟,同时有完善的公交、地铁和香港直达接驳车,目前仍然是高端商务客户住宿和会议的首选五星级酒店。
同时,按照各酒店的更新改造计划,经过房间升级改造后华侨城洲际大酒店、威尼斯酒店和海景酒店等知名酒店,将具有更具竞争力的内外部硬件设施,更舒适的客房,更奢华的餐厅和更现代化的会议场所,能够满足大多数高端商务客户和旅游度假客户的各方面需求。
目前,南山地区,尤其是华侨城片区在安全的住店和出行环境等形象方面居全城之首,华侨城酒店依托华侨城生态示范区的背景,利用自身独特的主题文化特色,各酒店和主题公园形成品牌互补优势。
(二)内部劣势(W)
各酒店的更新改造从长期来看将保持华侨城酒店在深圳高星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但短期内因施工、噪音以及房源和餐饮场所受限等因素,将导致一部分客源流失。同时,酒店管理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标准需要统一,管理水平需要均衡发展;酒店市场渠道、客户资源需要不断加强和补充。
由于竞争持续加剧,劳动力市场活跃,基层工作人员的薪酬体系与市场相比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员工流动速度过高。酒店的恶性竞争,造成专业人才的频繁流动,酒店员工招聘及培训工作难度加大。
(三)外部机会(O)
从产业上看,深圳将促进六大重点行业领域包括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互联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这些都将给酒店带来不可估量的潜在机遇。同时,将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包括大沙河创新走廊研发及总部基地、深圳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光明新型平板显示和太阳能产业集聚区、南山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区、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等。
未来5年,深圳还将建设全国金融中心(包括建立南山前海金融集聚区)、南山创新科技产业园、南山前海现代服务业中心、宝安区将构建企业总部集聚区等。酒店依托有利地理位置,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
随着欢乐海岸及深圳湾体育场的规模运营,为华侨城酒店带来了更多会议会务团队及外卖的机会;而新T3航站楼可能带来更多的商务及休闲游客,IPO重新启动及深交所办公大楼将搬至福田CBD区,有可能带动金融及证券市场在酒店用量上的复苏。
(四)外部威胁(T)
目前,市场上在过去几年新增的国际五星级酒店,利用其高端设备设施及现代的室内设施,逐渐吸引了部分本酒店固有商务客户,使华侨城酒店处于被动地位。同时,未来两三年,深圳市场将迎来更多的高端商务酒店包括四季、瑞吉、希尔顿等全球著名连锁型酒店。这些将会使深圳高端商务酒店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
宏观经济及国家厉行节俭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导致政府及大型会议会务在深圳市场逐年减少。二线城市成为越来越多的会议会务团队的首选举办地。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市场的团队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在团队价格上,很难提高。
三、未来发展重点及举措
自持类产品提升竞争力,会面临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问题,要保持行业地位,主要是从服务、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完善。坚持“高效低成本”的经营策略,酒店立足酒店自身的主题,研制餐饮、宴会、纪念品等相关产品,推出酒店的“特色菜”“招牌菜”“经典手信”等。对于婚宴产品、节庆活动要贴合市场需求,加强同片区内各知名景区的联动,通过艺术化、主题化的包装注重气氛的营造,吸引顾客消费,增加酒店收入。
各酒店市场营销团队要根据市场变化,执行更加灵活的价格策略;要完善专业化、立体化的酒店会员服务系统和网络预定系统,扩大直营市场份额。跳出惯有思维,面向整个文化旅游大市场,加强整合营销的力度,加强同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充分调动现有资源的潜力。同时,在品牌建设、产品策划、日常管理、采购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创新。要通过个性化、特色化、有品位的服务产品,保持豪华高端酒店的标杆地位。
要以“酒店+公寓”的商业发展模式,加快酒店业务的规模和品牌扩张,促进高星级酒店产品组合创新;稳步推进本地布局,获得良好品牌效应、投资回报和稳定现金流;夯实核心竞争力。
对各型主题酒店各类型进行总结提炼,力争推出成熟的可复制酒店产品,实现同品牌连锁经营。缩短项目开发周期,合理控制投资。
深挖产品优势,持续创新,以主题文化作为酒店产品核心竞争力,推进生态、环保的绿色酒店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