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

第1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1、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预示着临床医学的就业岗位上需要大批临床医学人才,而目前,我国医学卫生工作人员虽然总量在不断的增加,结构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一是,人力资源在总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任然是没有得到解决,并且现有的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中,总体素质并不高;二是临床医学的从业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小城镇的总体上没有任何优势,且素质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当前的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医疗队伍结构需要调整,素质需要提高,能力需要增强,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准的临床医学基层人才[1].

2、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临床医学对基层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行为,态度和理论观以及结构专业合理的临床、预防、康复、保健等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要求,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等,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临床诊断能力,还需要具备公共卫生。心理咨询和康复,等综合型的医疗服务能力等。

二、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的思路

1、医学高校对临床医学基层人才的培养

1.1各高校应构建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各校医学院应立足我省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培养专科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适应基层,立志基层,服务基层”为办学思路,培养大批社会急需人才[2]。

1.2加强临床综合实验室和基层社区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模拟教学,促进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继续加强临床综合实验室建设,建立模拟教学仿真系统。(1)问诊训练,以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体格检查训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减轻社区居民不必要的仪器检查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浪费。(3)病例分析训练,对社区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社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实践进一步加大基层社区教学基地建设,根据教学实训基地各自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将来快速适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培养出有较高水平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医学人才。

1.3通过专题讲座向每年入学新生介绍国内外全科医学体系、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及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使新生对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保健战略、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以及医学生应具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素质等有初步的了解,明确学习目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初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不要掌握医疗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会预防疾病和了解人群健康的知识。通过临床专业教师及班导师,在授课过程及专业思想教育中,全程进行就业指导。立足本专业层次特点,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3].

2、政府在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第2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LI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uo He Medical College HeNan Luohe 462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for medical students of the setting of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medicine class in three-year junior level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Methods. B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or 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cluding employment areas and employment units, the employment of professional), job satisfaction,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n student's employment that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Results 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ig city, secondary hospital, clinic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the actual job sit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unty, the job that they engaged in clinical profession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ccounted for 49% and 49%, respectively.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was 82%. Conclusion The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in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students employment career,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general medicine direction class;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ability

中?D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01-02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健康意识,尤其饮食健康意识未充分重视,造成普遍人群营养过剩,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尤其脑血管病高发,危害大,致残率高。

随着人民生活富足,对这些病人将来重回社会将会越来越重视。同时中国调研报告网的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将面临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失能等诸多突出困难。由此带来的老年康复医疗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据统计,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

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按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公立医院目前基本医疗尚不能保障,私立医院尚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对康复医疗需求大,供需严重失衡。目前政府加大推出多项政策扶持,但依然不容乐观。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在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可以认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当今康复医学已经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一起成为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而我国尤其是我省康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系统差、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经专业培训出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故而各级康复机构基本处于虚设状态。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鉴于目前形势,近5年来,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院校数及招生人数增长迅速[1,2]。

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学院校的陆续扩招,升学门槛放低,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亦随之不断增加。而对于一些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学时短,学历低,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再者我国医学专科生的培养一直沿用医学本科生“掌握现代医学专业诊疗技术、满足医院需求的专科型临床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钩。

这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未来发展。如何解决目前部分专业医师匮乏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当前扼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势,国内逐渐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开设康复方向定向培养进行尝试。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的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进行广泛的调研,采用(1)通过电话方式访谈(包括学生个人手机与家庭电话联系方式)地址固定、 工作相对稳定, 但交通不便者;(2)通过 QQ 群 、 微信朋友圈、 E-mail等方式访谈地址不固定、 职业自由、 频繁更换电话号码者 ;(3)实地走访在市内就业、 交通方便调查者等调查方式,了解上届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包括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专业)情况,就业满意度。从而能有针对性的指导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力,同时可评估在临床专业设立亚专业,进行定向培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有助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二、结果

1.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见表1

2.毕业生实际就业地区分布调查结果见表2

3.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

4.就业满意度为82%。

三、讨论

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二级医院临床与康复专业,实际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县区,从事临床专业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各占49%与37%,临床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82%。对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情况的反映仍是满意者居多。认为学校课程设置较合理的90人占90%,认为不合理有8人占8%,认为无所谓的2人占2%。希望多开设中医课的有67人占67%,希望多开设全科医学课的有56人,占56%。 临床专业学生经过康复亚专业课程培训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尤其是在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疾病康复学、推拿学、针灸学、康复护理技术方面的收获最大,并且将近37%在康复相关专业就业,如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疗养院、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残联康复中心、儿童康复中心、按摩理疗院、民政系统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用品服务站、康复医疗器械公司及中专院校或特殊学校(聋校、语训学校等。显示了该项改革对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影响。

在三年制临床专业设置康复方向班的该项改革具有如下优势:

(1)侧重于医师核心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改革实现了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临床医学为主线,结合融入康复医学知识,培养既能对临床各种疾病进行诊疗的临床医生,又能针对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机能评价和康复治疗的临床复合医学人才。

第3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1.1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状况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著。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第4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村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

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由我校牵头、其他有关兄弟院校配合,开展了立项课题其中一个子课题———现行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研究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及内容。基于对不同层次医学教育培养定位的考虑,本研究中,“农村医学教育”的概念限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此,研究范围为国内开设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的医学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学院或大学。结合此类院校的分布情况,选择42所院校进行典型调查。这些院校分布在全国22个省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内容包括:(1)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现状;(2)课程设置体系及其结构层次、类型分布;(3)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4)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学时分布情况;(5)其他有关问题。

(二)研究方法。

1.资料分析。收集相关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含课程设置),进行综合分析。

2.问卷调查。分3类问卷进行调查:(1)对开办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的院校,主要调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学时及其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等。(2)对基层医院(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的骨干医生,主要调查农村卫生岗位的需求和特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其改进意见等。(3)对近三年毕业的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本校及兄弟院校毕业生,主要调查岗位满意度、工作适应力、从职感受、对课程设置的建议等。

3.现场调查。选择5-10所医学院校,前往进行实地考察,就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问题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访谈。

4.专家咨询。专访全国知名医学教育专家若干名,就有关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求问咨询,聆听指导和建议。*通讯作者

5.召开座谈会。召集100多家豫健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此集团由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漯河医专牵头)成员单位,广泛听取对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课程设置总体现状。

1.课程分部。从层次上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从特性上一般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两种;从类型上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各院校基本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组织课程教学。

2.课程学时数。课程总学时数平均为3393学时(见表1)。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平均为8.731。理论与实践比为0.771。3.课程门数。平均课程总门数39门,其中必修课30门,选修课9门。

(二)课程分布特点。

1.各院校总学时数相差较大。如,总学时最多为4188学时,最少为277时,相差140时。

2.各院校部分课程教学时数相差较大。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课,校际之间最大相差114学时、英语课相差167学时。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数也相差较大。如:人体解剖学,最多为144学时,最少51学时,相差93学时;专业课程存在类似情况,如:全科医学概论,最多为68学时,最少为18学时,相差50学时;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等,都存在学时数相差亦较大的情况。

3.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门类相差较大,选修课类型复杂多样。必修课开设门数,最多为39门,最少为18门,相差21门;选修课开设门数,最多者为17门,最少者为4门。

4.基层(社区)实习环节相对薄弱。通科轮转实习平均41周,其中,基层(社区)平均实习周数仅2周。

(三)主要课程学时分布。就课程设置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主要课程和一般课程。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把开设院校在8所以上的某一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来处理。分析可见,共有主要课程33门,其中:公共基础课13门,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医用化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基础课9门,包括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专业课11门,包括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

(四)与全科医学、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有关课程开设情况。此类课程,共有18门,仅有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为多数院校普遍开设,开设率为88.10%;其次是全科医学概论,开设率为35.71%。其他有关课程,如卫生法规、社区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健康档案管理、社区健康教育技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等,开设院校数均在五所以下,说明这些与全科医学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重庆医专、浙江医专、天津医专、赣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医科大学,这七所学校以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或乡村医生”为方向,制订了课程设置方案,凸显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五)现行课程设置的特点。

1.选修课比重增加。说明各院校都重视学生个性学习需求。

2.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普遍开设。这对于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

3.课程设置向“小课程”方向发展,这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学科门类日渐增加和扩展有关。

4.课程设置标准不一,差别进一步扩大。这与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自的扩大有关,各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凸显自身优势和灵活性、自主性。

三、关于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农村医疗卫生岗位需求,以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为起点,合理设置主要课程,发挥骨架支撑作用[2],同时,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适应基层岗位的能力[3]。加强全科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合理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

(二)加强课程管理,统一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是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规范和组织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农村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一致性,那么,课程设置的标准也应该具有一致性。因而,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在门类、学时、比例等各元素上一致的课程设置,使教学活动围绕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进行,对于培养农村基层需要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姚黎英,杨帆,许晓晴,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79-80.

[2]白咸勇,赵明东,秦国民,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28-29.

[3]崔明辰,刘畅,王福青.医学专科学校促使毕业生“下得去”的实践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6):833-835.

第5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1.1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11所医学院校,以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9所综合性大学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调查对象主要为本科就业毕业生(毕业三个月)、研究生就业毕业生(毕业三个月)。随机抽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中医学、眼视光学、临床检验、妇产科、儿科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11个专业的学生。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包括:(1)基本情况,如学校、专业、性别。(2)从业初衷,包括从医出发点以及职业目标。(3)就业意愿,包括就业去向、医院级别、薪酬期望、就业区域意向等内容。(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影响,包括职业选择的信心等。(5)医患关系影响,包括对就业观的冲击、对理想信念、职业追求、从业方向等方面的影响。此次以2015-2018年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为基础,调查问卷等比共发放1500份,回收问卷1447份,其中有效问卷1440份,有效率为99.5%;男生876人,占60.8%,女生564人,占39.2%。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自主择业时,特别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下就业意愿、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

2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分析

2.1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

抽样调查显示,有41.61%的医学生高考选择读医是出于个人理想,而父母亲属决定、老师的推荐、同学的影响则占到了50.97%,7.42%的医学生没想过报考医学院校,因调剂等因素进入医学院校。这说明在入学时医学生的职业理想相对明确,只有极少部分的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不够清晰。

2.2就业观念和职业优势

调查结果显示,85.14%的医学生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医生,8.5%的医学毕业生将选择流向企业和报考公务员,但大部分仍从事所在领域的医疗工作;而成为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的仅有5.07%,其他的职业目标更在少数。可以看出,医学生受固有观念的影响,专业性质决定职业稳定性比较强。主要因为医学专业学习时间长、投入精力大,专业学习相比其他专业显得又苦又累,并且可以终身执业且基本不会失业,加上该职业在社会上受到尊重的程度,所以成为一名医生基本是必然选择。

2.3工作待遇与保障

从调研数据看,学生在就业去向中最关注的3个因素依次是薪水及福利待遇、个人的发展、工作环境。近年,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行,中国全科医生的大量空缺,基层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存在非常大的空间。大量的岗位需要毕业生应聘,但医学毕业生却对此类岗位的认同度不高。调查显示,88.73%的毕业生选择去往一、二线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9.86%的学生选择去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因医患关系紧张、基层全科医生紧缺等因素考虑去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2015年占63.5%,2016年占73.2%,2017年占74.3%,2018年占75.0%。可见,医学毕业生就业仍然以大城市的大医院为主,去向基层医院就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各级医院待遇和基础保障的差距在缩小也是基本原因。

2.4医患关系因素

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医患关系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外医疗保障制度的差异,医疗监督、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同,医疗行业的定位不明确和医生待遇低,双方沟通不够,缺少信任等都使得医患关系状况差别很大。本次问卷就“医患关系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认为医患关系对职业选择不影响的医学生仅占25.94%,剩余的74.06%认为医患关系对职业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就业去向选择的分析,再深入以温州医科大学近5年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例,可以进一步了解医学生在自主择业时考虑医患关系等因素形成的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的变化。

2.4.1就业意愿

近4年的调查显示,在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大背景下,医学毕业生希望在一类医院(省级三甲以上单位)就业工作占36.45%,考虑二类医院(市级中心医院及省级其他医院)的升至33.55%,意愿选择三类医院(县级中心医院及市级其他医院)、四类(县医院的其他医院)和五类医院(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就业的,分别为22.26%,2.26%和5.48%。

2.4.2实际就业动态

了解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后,我们又对同期的实际就业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数据显示近4年的实际就业情况中,选择从医的毕业生最终去向一类医院(省级三甲以上单位)的占32.06%,二类医院(市级中心医院及省级其他医院)的达到39.16%,三类医院(县级中心医院及市级其他医院)的占16.45%,而四类医院(县医院的其他医院)和五类医院(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占4.13%和8.2%。

2.4.3就业趋势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实际去往一二三类医院同比呈明显下降趋势,选择四类医院的医学生比例略有上升,选择五类医院的医学生比例较四类医院的比例上升趋势更明显。从以上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医院的选择方面,选择一类和二类医院的医学生仍然占主体比重,说明大部分医学毕业生在能力范围内仍然向往在大医院工作,其原因主要与先前所述的待遇、晋升、工作环境、继续教育等因素有关。但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对比前后数据可知,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开始考虑四类医院和五类医院,以五类医院上升显著。特别是女性医学毕业生这方面的就业趋势更明显。就这一现象,我们单独向选择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生增设开放性问题,即选择五类医院的理由。整理后发现主要有如下理由。首先,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较市级及其他省级工作轻松,工作压力小,且收入不低,相对稳定。第二,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医院规模小,门诊量相对少,发展缓慢,但医患关系相对不紧张,医生较受人尊敬。第三,作为女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兼顾家庭。结合2016年1月1日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女性医学毕业生更多考虑兼顾工作与家庭的最佳方式而做出选择。但因抽样调查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医学毕业生的地域分布、就读医学院校层次的不同等因素,其就业情况必然存在抽样调查以外的差异。

3对策与建议

调研基层全科医生的现状,因工作环境、待遇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原因,基层医疗人才流失严重,违约率较高、工作满意度低。以医患关系为主要因素的影响,医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选择当不当医生,在城市一、二类医院当医生还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当医生,按照近年的数据调查显示,其趋势在发生变化,主动到基层去的医学毕业生数在一定比例的增多。这一定程度正是顺应了健康中国的提出和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让“双下沉”中的人才下沉得以助推。医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市场调节的正常表现,也是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表现。如“国标省统县管乡用”培养全科医学人才逐步得以推行,也是优化医疗体制结构的有效举措。

3.1加强就业观引导

一直以来,基层就业不是大部分医学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医学生就业观念的认知偏差,认为基层医院收入低,发展空间小。医学高等教育应加强对医学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现行国家卫生的政策和大环境,对就业市场有合理的判断,对自身有合理的定位。本次调查显示,医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但目前这种趋势发展的体量仍然太小。通过医学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职业论坛讲坛、思政教育、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加强医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转变。通过毕业心理测试和职业心理测试,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工作经验、个人品质及渴望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制订合理的求职计划,以此帮助毕业生树立起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及时就业。此外,很多医学生总是把自己局限于医生这一行业。其实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拓宽视野,让选择空间更大。这需要在读期间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参与各类项目、活动,积极培养自身的能力,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应该允许百分之十左右的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不当医生,而是做医疗相关工作。

3.2政策引导、提升福利

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以及医患矛盾的影响,一部分医学毕业生表现出到地方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工作的意愿,但希望在城市工作的医学生仍是主流大军,上述问卷提及的88.73%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仍值得重视。目前城市医疗人才已经呈饱和状态,而农村的卫生人力却日益短缺。鼓励医学生下乡就业,不该光靠就业引导,还应该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优惠吸引医学生。国家和政府应当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人力、物力、特别是财力的投入,改善医疗环境,升级医疗设备,给医学生更好的选择,出台全科医生的编制、待遇、继续教育、晋升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真正使医学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针对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短缺成为我国医改瓶颈的问题,我国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对现有的激励机制、执业机制以及教育培训进行改革,重构了医疗体系,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当前医疗结构的语境下,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全科医生专业化程度不高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多维联动机制,建立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提升全科医生的专业知能,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第6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往届毕业生和基层医师的现状分析

1.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专科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本科课程压缩版。“三段式”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用,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倾向[1]。各学科课程相对孤立、封闭,缺乏衔接与融通,内容存在重复、脱节现象;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分离[2];(2)职业能力培养不足,教学重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践技能训练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课程安排不能早期接触临床,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差[2];(3)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综合性课程,而医生面对患者的时候,需要的是从基础到临床的综合知识结构和以器官系统为主体的综合临床思维,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将所学的原有各学科知识在头脑中重新整合[3]。此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不能实现集疾病治疗、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服务[4];(4)课程设置不能完全反映基层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学生毕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农村卫生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5]。

1.2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

我校委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调查临床医学专业2008~2013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3届毕业生,结果显示:学习效率低、学习理解能力较薄弱,临床基本技能掌握较为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最认可案例教学方式、问题探究学习方式;最希望获得关于专业技能的基本知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人际交往等基本工作能力。说明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轻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6],而器官系统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7]。

1.3基层医生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研分析

本校于2010~2012年,对国内7个地区86个基层医疗机构1245名医生开展专业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医生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常见疾病诊治、常见症状诊治、慢性病管理、社区康复、社区急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居民建档、妇幼保健、老人保健、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8]。88.67%的医生曾因缺乏诊断、治疗技术转诊过病人,50.00%农村医生连最基本的诊断技术尚未能正确掌握,如测血压、看眼底等,无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人员分别达84.18%、75.66%[9]。这说明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同时也提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至关重要,教学改革应结合国家医师资格考纲。

2构建器官系统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

2.1构建器官系统课程体系

本校在借鉴国内外器官系统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基层医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查分析,并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医学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建立了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体育、职业指导、形式与政策);基础课程(医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药理学总论);器官系统课程(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基本操作技能课程(手术基本技能、诊疗护理技术、急救技术、全科医师应诊技术、实用康复技术、实用中医技术、妇幼保健技术等);职业发展能力课程(遗传与优生、传染病、性病与皮肤病、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卫生法规、人际沟通、医学生人文修养、文献检索)。把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器官系统为主线的专业教育、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贯穿于3年教学中。

2.2院校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编写

组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及附属医院行业专家,以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为原则,整合、重建教学内容,制定器官系统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编写器官系统疾病教材8本,即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泌尿生殖、血液、神经精神、运动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并由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呼吸、消化、血液、神经、泌尿等专业的教授审定。分别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自编教材克服了传统教材理论性过强、知识面过于宽泛,内容过于庞杂的弊病,以够用、实用为出发点,并增加病例分析、临床问题导入、知识链接等内容,体现教材特色。

3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3.1强化组织保障能力

学校成立了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教改工作的全面实施,在政策、管理、经费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下设专家工作组:负责器官系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审定,师资队伍建设,器官系统教材的审定;每2周进行教学总结,及时对各系统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和调整。教学管理协调组:负责协调基础医学教研室和临床医学教研室的关系,下达教学任务,编排课表、教学进度表,以及组织教学检查、考试等,确保教改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

3.2组建院校合作、专兼结合、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

器官系统课程模式对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我们老师是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过来的,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讲好本学科知识,很少注意研究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及其相互联系。现在要以器官系统的课程来授课,教师本身就有很多的不适应。器官系统课程教学团队由10~14名成员组成,医院的行业专家5~7名,涉及专业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检验科等。学校专任教师5~7名,涉及学科包含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主讲教师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从事临床和教学多年的高年资教师担任。3.3实施器官系统教学方式教学安排上,把某一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病生、药理、诊断、治疗及其疾病预防在一个学期讲完。例如,在消化系统讲“胃”这一器官时,先介绍胃的形态结构,接着是它的生理、病理,然后就是胃的常见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使学生对胃从正常到异常再到用药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10],减少重复,避免遗忘,印象深刻[11]。

3.4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导入、临床问题导入,作为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的切入点。教学场地多样化,在“课堂里设病区,病区中开课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实践教学,减少理论课,学生进校后以实验、实训、见习3个环节反复交替,每周集中安排半天时间在医院见习,进行床旁教学,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感受医生的工作及责任、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这既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医德品质和医生素质的培养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2]。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13]。

3.5调整考核内容

器官系统8门课程参照医师资格医学综合考试大纲,考核基础医学综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综合知识,题型采用A型和B型题,按照各学科在总论和各论中所占的学时数分配比例命题组卷,如消化系统,成绩按百分制考量,解剖学占8%、生理学占10%、病理学占12%、药理学占16%,疾病占54%;操作技能课程,基础知识50%,操作占50%。新的考核内容突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医学整体观和临床思维[14]。

3.6调整实习科室轮转

为实现实习科室与器官系统课程延续,达到有效的对接,第3年临床实习安排在三甲医院,实习时间共36周,必修科室32周:消化8周(消化内科、普外科)、呼吸8周(呼吸内科、胸外科)、循环4周(心血管内科)、泌尿生殖8周(泌尿外科、妇产科)、儿科4周;选修科室4周:急诊、血液、内分泌、神内、脑外、骨科。

3.7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兴趣

阶段性教学反馈信息表明,教师逐步适应了器官系统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2012级器官系统教学的学生与传统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专业热爱程度进行比较,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及课程兴趣优于普通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从观念到实践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教学难度较大[15]。但改革的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就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分飞,陈海波,石刚刚,等.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03-104.

[2]王俊林,冯修猛,张春芳,等.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73-676.

[3]马建辉,冯友梅.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2011,31(4):193-195.

[4]舒放,郭伟.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9):145-148.

[5]杨美玲,哈学军,梁金香,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9):7-8.

[6]乔文达.论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4)23-26.

[7]张金波,周秀芳,李晓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改革”在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61-62.

[8]何坪,姚安贵,邓宇,等.重庆市社区医生在职培训的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21-424.

[9]张冬青,何坪,邓宇.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3):3048-3054.

[10]曾静,卿平,左川,等.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13,13(5):548-552.

[11]高音,姚丽杰,张舂晶.浅谈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认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5):105.

[12]卢王英,刘晓静,季晓辉,等.医学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6-27.

[13]耿景海,文民刚,周增桓,等.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4):86-89.

[14]李红玉,卢祖洵.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33-36.

第7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1.1从学业表现来看,免费医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业目标缺失、学习成绩整体不如非免费医学生现象。对免费医学生来说,就业方向的定向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没有目标的现象,比如某校2012年招生的234名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中,前三个学期不及格课程有1人达到六门,3人达到五门,4人达到四门的现象。另外,该年级免费医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比非免费医学生平均低2分,“学得实”有待进一步加强。

1.2免费医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对医学崇高宗旨的认可需要强化。免费医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直接决定他们能否“下得去”和“留得住”。当前,我国农村和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工作条件差,福利待遇较低,职称晋升滞后,保障政策不到位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免费医学生扎根基层意识的树立,部分学生对广大基层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爱观念淡薄。

1.3免费医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心灵上的慰藉与平衡也是一个问题。据了解,报考免费医学生批次的学生除因政策优惠、家境原因和高考分数相对较低之外,还有部分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亲友的鼓励才选择免费医学生的,他们入校后依然存在对免费医学教育政策了解不深入、对免费医学生的身份认同程度不高的现象。

1.4高校对免费医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足,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等环节存在与农村、基层实际情况脱节现象。对以扎根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的免费医学生,对其教育也因紧密结合当前广大农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实际情况,多开展或设置针对免费医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免费政策宣讲课以及基层多发病和常见病的训练,使免费医学生学以致用,用到实处。

2、素质教育背景下免费医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策略

2.1以典型带动一般,以精神锤炼意志,熏陶

免费医学生扎根基层意识免费医学生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或者红色革命老区,对贫困和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有深入的了解和浓厚的感情,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日常教育工作,将这些现实情况和革命精神融入到青年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当中,激发免费医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增进他们对基层和农村的感情。同时还可结合年度的“最美乡村医生”以及杰出基层校友行医故事,更有效地促进免费医学生奠定长期扎根基层的意识。

2.2确立目标,因材施教,提高免费医学生学习动力

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特殊性,作为毕业后要服务扎根基层的他们来说,全科医生是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多结合实际病例,在课堂上多对农村和基层多发病、常见病进行分析,使免费医学生更多了解农村和基层案例病因及准确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通过深入基层实践,访贫问苦,送医送药,让免费医学生明确医学生的责任,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2.3关心关注学生,强化职业认同,促进免费医学生自我认同

医疗卫生是一个崇高而且成就感很高的行业,也是一门与生命打交道的行业。在日常教育中,高校可以通过相关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第一课堂开展免费学生教育政策的宣讲,还可以通过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等第二课堂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增进学生对医学和免费医学生教育政策的了解,强化免费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的信心。

2.4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开展情感教育,鼓励免费医学生感恩反哺

免费医学生教育的开展,最重要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为目标,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以多形式的教师言传身教、基层医生的现身说法和周到的政策保障服务等方式,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多了解基层和农村的疾苦,将对百姓的关爱内化为从业后的坚守,以实际行动反哺国家和社会对免费医学生的关照。

2.5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拓宽育人载体,培养真正学得好的全科医生

第8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1.1抽样调查在本校所在的三峡库区随机抽取12个乡镇卫生院、3个街道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0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然后在被抽取的20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各抽取妇幼保健人员1名,共20名。1.2问卷调查将自制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分发给被抽取的20名妇幼工作人员,在知情同意下如实填写调查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工作的主要内容,岗位涉及能力等。发放问卷20份,收回20份,收回率100%。1.3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依托学校组建的“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选聘保健院、医院、社区一线专家8名与学校专任教师5名共同组建妇幼保健专业建设委员会。然后分别深入基层社区,就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知识能力、毕业生素质等方面进行调研。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名妇幼保健人员和专家深度访谈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2。2.2岗位能力需求分析通过对2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合专家深度访谈,总结出妇幼保健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涉及的岗位能力情况见表3。对表3涉及的岗位能力进行类属分析,得出基层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应具备“临床诊疗、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人际沟通”四大岗位能力。2.3重构课程体系的思路根据“临床诊疗、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人际沟通”四大岗位能力需求,融入执业助理医师能力要求,按照“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岗位任务———解析完成任务所需能力———分析能力所涵盖知识、技能和素质———找出对应课程———绪化课程模块———形成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构建逻辑,重构“基于岗位需求”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课程体系。2.4重构课程体系的路径与举措2.4.1重构课程体系按照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形成由“人文素质与职业规划课程模块、公共卫生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模块、临床诊疗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五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5],新构课程体系突出了基层社区妇幼保健岗位公共能力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强化(见图1)。(1)整合优化原有课程。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为依据,通过精简、融合、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化原有课程结构,打破过去单科设置的学科体系,如将内、外、妇、儿等常用技能整合编写成《临床诊疗思维》、《岗前综合培训》,增加实训学时,缩短理论学时。新增《护理技能》、《基层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技术》等课程,适当压缩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技能及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形成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体系。(2)增设专业核心课程。妇幼卫生工作在“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6]的全球奋斗目标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殖健康服务主要包括孕前优生优育指导、孕产期保健及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科学育儿指导、妇幼营养评估与指导等,故需要增设《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基层妇幼保健技术》、《妇幼营养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社区妇幼保健的专业服务能力,使专业课教育与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紧密结合,以适应基层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岗位的需求。(3)建立综合弹性课程。为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弹性学时或以选修方式,新增开了《医患沟通技巧》、《医德医风》、《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加强医学人文素养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7],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适应行业发展、职业变化和社会工作岗位需求。2.4.2搭建社区实践教学平台[8]专科临床专业(妇幼保健方向)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农村、城乡社区群体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课程建设的又一重点。依托学校组建的“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平台,建立以高笋塘、百安坝、周家坝等周边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社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尽早熟悉专业情景、感知职业氛围[9]。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社区的实践,实现“基于工作过程”[10]的技能训练,改变原来只在医院实习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妇幼保健服务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宿感[11]。2.4.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12]。根据新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重新编写《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基层妇幼保健技术》、《健康教育技术》等教材。2.5新课程体系的特点2.5.1妇幼保健技能专业化新课程体系增设有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建立社区实践教学基地,采取“社区与学校、社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尽早参加社区妇幼保健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妇幼保健专业服务技能,使学生的妇幼保健技能专业化。2.5.2公共卫生服务技能社区化新课程体系设置了以“社区”为基础、适应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服务技能,达到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化的目的。2.5.3临床诊疗技能全科化新课程体系是培养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全科实用型、近距离上岗的综合性妇幼保健人才,设置有综合性实训课程,开展“床旁教学”,实现教学与临床“零距离”。使妇幼保健人员既能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又能诊治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达到临床诊疗技能全科化,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2.5.4人际沟通技能高素质化新课程体系设置有“人文素质与职业规划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职业规划等综合技能[13],把学生培养成为岗位技能强、人文素质高和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讨论

第9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年度招生

首先,对__州“人口与卫生资源情况”,“未来3~5年中专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年度应届初中毕业生情况”等信息做了调查、搜集、整理,形成了我校的招生宣传材料。3月份抽出专人赴全州各县开展宣讲活动,将改革后的升学就业政策宣传到中学生及其家长中,让政策深入人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就业观念,适应升学就业政策的改革。将招生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学生及家长,并指导正确填报志愿,选择专业、选择学校。

(一)中专招生

20__年我州初中应届毕业生总计约40000人,其中参加中考人数为23081人。按计划今年普通高中预计招生17540人,职业高中预计招生__30人,普通中专预计招生3500人。加之部分州外中专录取的及外出打工人员。我州生源远不能满足州属中专学校。由于宣传到位,深入人心,工作扎实,积极拓展州外市场,现已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年度计划招生800人,实招生人数1033人)。

(二)成教招生

加强院校合作,扩大成教招生规模。年初积极与云南省中医学院及大理学院招生处联系,将两校招生相关资料与我州实际相结合,制作成教招生宣传材料。3月份一并将宣传材料下发到全州所有乡镇及以上卫生医疗单位,宣讲政策张贴资料。让符合条件报考的医务人员知晓。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成教招生形势喜人,年度招生情况如下:

大理学院:专科 人(临床 人;高护 人),本科 人(临床 人;高护 人)。

云南省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人(专科 人;本科 人)。

二、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指导毕业生就业

我校今年毕业生785人(社区医学143人、护理418人、医学影像技术35人、医学检验59人、助产53人、药剂47人、中医30人),由于用人机制的转变,我州推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实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政策,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就业原则。为了让我校毕业生能及时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形式,我办积极协调,争取了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5月26日,州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赵玉明同志到校开展__州就业形势及政策的专题讲座,解答学生疑问。5月27日,__州就业局副局长李松藩同志到校做了《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实现就业》的报告。我校优秀毕业生及自主择业先进个人07级毕业生邓刚成同志到会现身说法。针对新用人体制,对毕业生进行了岗前教育、模拟招聘、面试技巧、“一凭多证”等技能培训。有998余人次同学通过了“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医药商品购销员”的培训;为684名毕业生办理了“失业证”;让557余名同学完成了“nmie”培训。使毕业生求职应试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另外,积极了解市场最新用人信息,与西安、广州、深圳、成都、昆明等地用工单位取得联系,并及时将用人信息反馈给毕业生,指导学生做好分流。08年我州有大中专毕业生6890余人,加上02年以来还没实现就业的7969人,年度需要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14859人,而今年的进人计划只有1503个岗位。这对于我校的中专毕业生,是较为残酷的事实,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校引进13家用工

企业到校开展“供需见面”洽谈会,共提供就业岗位416个,缓解了部分就业压力。同时将毕业生信息与用工单位的用人信息到学校外网上进行互动。逐步形成了事业、企业、省内、省外、州内、州外、长线、短线、临时就业的新就业框架,通过各方面努力,今年毕业生就业率(含各类就业)达95.16%,达到了预期目的。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经全科同事的共同努力,招生和就业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认识到工作中几点的不足:

1、我校招生宣传所到之处深入人心。但由于我州是一个拥有三百多万人口的大州,地域辽阔,有一百余个乡镇,120余所初级中学。招生人手不足,故宣传广度还远没达到理想状态,相当一部分中学以信函来往的形式宣传。对此,我科将针对性的扩大宣传范围。

2、毕业生就业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展。我校因招生的强大优势,近几年的毕业生数量剧增,如何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颇多。初步设想是,调动市场积极因素,通过聘用性就业、输出性就业、自主性就业三方联动,力争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目前因经验不足及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输出性就业及自主性就业的工作还较为滞后。因此,搞好市场调查,作好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及科学的设置专业。加强与州内卫生系统、相关企业以及州外、省外有关部门的联系,取得第一手信息,与市场对接,掌握用人信息,订单培养。保证学生多渠道就业。

一年来,由于领导关心,职工支持,加之科室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成绩显著,我们也深感责任重大,今年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再创佳绩,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