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机械运动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运动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运动教案

第1篇: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机械原理》;机械运动;教学设计;学生能力

1 前 言

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其专业自身存在不足,但为了促进机械专业的发展,使其教学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中职机械专业在教学方法等均展开了研究。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之一就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是整个机械设计工作的第一步,它对于机械性能的优劣及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整个教学计划中,只有《机械原理》这门课讲授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以往的《机械原理》教学过程中,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使学生及早地树立工程设计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若干措施,力图加强这一环节,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 提高学生对机构运动方案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及学习兴趣

课程开始,除了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它在教学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外,有意识地强调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本课程除了讲解各种机构进行分析以外,最主要的任务是设计,而分析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的基础。

(2)本课程是与工程密切联系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要注意观察,注意用所学的知识对其加以分析,不仅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加深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而且可以启发创造灵感。例如,我们通过公共汽车车门和小轿车车门开、闭方法的对比以及载重汽车和人力平板三轮车实现转弯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对运动方案设计和工程实际应用背景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运动方案设计的重要性有了较初步的认识,所有这些都激发了对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兴趣。

3 通过“机构方案小设计”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锻炼

在本课程开始2~3周后,等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开始这一教学环节。向学生提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用具,如:能自动打开而不能自动合拢的二折伞;只能用双手打开而不能自动打开的三折伞;普通的用链条链轮传动的自行车;只能在固定角度范围内摇头的电风扇等。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研究做进一步改进设计。要求学期末每个学生交一张在A4图纸上按比例绘制的、改进了的、用具的机构运动简图和一份简单说明书,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组织适当的辅导、讨论。实践结果表明,虽然有些改进设计还比较粗糙,存在一些缺点,但也确有一些设计构思巧妙,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实用价值。

由于这个教学环节是在机械原理讲课过程中进行的,教学内容与改进设计有密切联系,需要改进的用具既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又具有实用价值,因此是一次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以设计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安排教学内容,按设计的顺序安排教学顺序,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 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知识

在讲述各种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后,安排了一章“机构的组合及机构总体方案设计”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知识。这一章的内容从基本机构固有的局限性讲起,讲述了机构的组合方式,通过工程实际中的若干实例,介绍了常用组合机构的类型及应用,使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明白了机构的组合是发展新机构的重要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各种常用组合机构的设计方法。

在机构总体方案设计一节中,我们结合具体实例从工艺动作的分解讲到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机构选型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如尽量简化和缩短运动链;尽可能选择较简单的机构;尽量减少机构尺寸,选择合适的运动副形式;选择合理的动力源形式;合理安排传动机构的顺序;合理分配传动比;使机械具有有利的传力条件和良好的动力特性;使机械具有调节运动参数的能力,保证机械安全运转,等等。此外,还介绍了机械中各执行构件之间的运动协调配合和机械运动循环图,并举例说明了机械总体运动方案设计的步骤。

如果说“机构方案小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还只是一个单一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锻炼的话,那么这一步就是为向综合性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打基础,为进一步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进行机械总体运动方案设计作准备。

5 在课程设计中进一步加强对机械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2篇: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 备课 授课 目的

教师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备课是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科学化、艺术化的处理过程,教师要做到运筹帷幄,就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一、备课是授课的基础

1.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并积累资料。

钻研教材包括研究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有关辅助材料,一般要达到懂、透、化。所谓懂,就是要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内容和概念,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清楚,否则不仅会闹笑话还会害学生。所谓透,就是要吃透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要了解每一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了解整个教材组织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搞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然后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出发,反复思考总结,力求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前后贯穿逐步深化等。所谓化,就是认真阅读教材、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熟悉教材,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对教材熟读成诵,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摆脱对现成教材的机械搬用和转述。钻研教材要钻进去,走出来。钻进去是为了领会教材精华,准确掌握内容,走出去就是能在讲课时深入浅出,灵活自如。此外还要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发现异同,拓宽知识视野。

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思想情况及其爱好习惯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对象,而且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学生,备课时才能“量体裁衣”,讲课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削足适履”。我们应根据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巩固程度,确定教学的难点,分析学生的教学思维方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倾向,把学生的思想引到合乎逻辑的道路上去。

二、备课是授课前的谋划、决策

授课前的谋划工作就是要根据前面运筹的结果编写出授课提纲或教案,即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设计课堂授课程序等。

首先要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对教材做适当处理,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分开讲或合起来讲等,都要仔细考虑,合理安排,必要时要对教材做些适当的增删取舍。

例如实习课,就要考虑前后课题的联系性和理论课与实习课有脱节现象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讲授的次序,例如电工实习课题《电力拖动线路的安装与维修》的重点是安装,课题《常见机床电气线路的安装与维修》的重点是维修。如果按顺序讲解不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维修方法,那么应结合教材内容,把课题《常见机床电气线路的安装与维修》内容安排在课题《电力拖动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中,使安装部分实践起来不呆板,并将安装中易发生的故障与错误结合起来讲,使问题迎刃而解。再如,在进行X62W万能铣床故障分析时由于工种差别,学生对车床复杂的机械运动与电气联系容易产生迷惑,在备课时就应采用各个击破的教学法,把复杂的电路图的控制部分分成三块,即主轴传动部分、工作台运转方向部分和快速进给部分,分三次做电路分析讲解,并在事前备课时,配制出各部分的电路模拟盘,等学生各部分都理解了,再对总图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在模拟盘和X62W万能铣床上进行故障模拟练习。采用这种方法与以前的备课讲解比较起来,备课虽麻烦但讲起来方便省力,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自如。实践证明,合理地对教材进行调整与安排是实现教学“事半功倍”的最佳方案。

三、备课教案要精细、切实、规范

编写教案时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钻研教学大纲,目的在于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从而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钻研教科书,目的在于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理解整个教材的科学体系,明确重点章节与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通晓每一部分教材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阅读参考资料的目的在于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个结论、公式、定理、规则,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含义和来龙去脉的理解,积累资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把教材变成自己的血肉和灵魂,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水平。要了解学生。学生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教学的最终结果,要落实到学生掌握知识上。所以了解学生是备课过程中必须做好的工作。此工作应建立在平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等。要充分估计到学生掌握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会发生困难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还要估计到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反应等,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结合起来,从而对教学做出正确的安排。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书面教材变成学生可接受的口头教材,在备课时就要很得体地组织教材,如事实怎么叙述、概念怎样引出、规律怎样论证等,所以将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写成教案。

教师备课时,书写授课教案,即单元授课计划及具体授课教案,在制订课堂授课计划时要明确以下几点: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题的主要内容、难点、重点、关键点等;教学方法,考虑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进度情况;巡回辅导情况;检查与总结。这些都要详细记录,教师要把这个过程看做是“精备”,它是备课工作中最为深入具体的一步。有了教案,教师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每背一遍课,都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进一步消化、领会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因此备课与教案是授课的先决条件,一定要写好它。

四、备课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被书本或参考书牵着鼻子走。

2.备课时要有“实战感”,应提前两周准备。

3.教案应是教一遍、写一次,并要反复修改,绝不能重复使用老教案。

第3篇: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一、利用社会热点切入教学

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往往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的信息是学生得到能动发展的课程资源。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可将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作为科学探究材料,挖掘其中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展知识。

案例:教学“运动和力”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广东恒大队亚冠夺冠进球时的场景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学生看得热血沸腾,一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但这仅仅是将社会热点简单地运用于教学,更深层的“热点探究”关系着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价值在教师创造性的使用过程中得以显现。

又如“直视H7N9”专题,学生可学习传染病的流行、预防和免疫等知识;“走近转基因食品”专题涉及遗传和变异等知识,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克隆和转基因食品的利弊,意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这样,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生成对知识的理解。

二、巧用古诗词引入教学

新课程将会越来越多地涉及跨学科综合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突破单一学科知识能力的限制。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

案例:教学“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课,笔者以古诗《枫桥夜泊》作为习题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所提及的运动形式。学生的兴趣高涨,找出了其中的机械运动、热运动、声运动和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学生还感悟到诗句是通过描写多种运动来营造意境引人入胜,古诗赏析水平和写作技能得以提高。

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学生对于高温煅烧石灰石来制取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没有任何体验。笔者引用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分析出“千锤万凿出深山”,指开采石灰石的辛苦;“烈火焚烧”指高温煅烧;“留清白”指反应生成氧化钙。学生不但理解了化学反应,而且体会到作者以石灰自喻,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其教育效果远非机械识记所能达到。

三、影视作品进入教学

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视听效果,表现力和感染性强,是现代媒体的宠儿。当代青少年正在从读写时代进入视听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电影、音像产品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影视作品进入教学,使学生挣脱了教材和校内资源的束缚,教学时空得以拓展。

案例:讲到碳时,可以从教学网站下载视频材料,介绍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钻石之王――库利南等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科学教学离不开现实情境的支持,影视作品或多媒体素材可以展示学生难以见到的情景或难以实现的实验,如神舟10号航天实况录像、物理过程细节等。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欣赏讨论中自然地进入学习者的角色。

四、小道具走进课堂

当教师搜肠刮肚地寻找课程资源而劳神费力时,一瓶雪碧,一个玩具,一支铅笔,也许就是教师急需的课程资源。利用这些小道具可以架设起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桥梁,有助于实现“教育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案例: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内容――如何鉴别雪碧饮料中冒出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学生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案:1.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2.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是否变红;3.将点燃的火柴放在瓶口,观察是否马上熄灭;4.看包装说明――雪碧是碳酸饮料,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小组自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营造出了开放、自由的探究学习氛围,有益于创造性地开发小道具的潜在价值。

五、科学史充实课堂

科学史进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发展历程,学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第4篇: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关健词:工程力学 教学 创新

0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常常会面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欠佳,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利用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

1 创新教学环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否在课堂中进行感性认识和积极思维,与教学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活跃感性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工程力学》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走出了“粉笔+墨板”的平面环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缩短了课本与工程实际的距离。例如,在讲解中,因学生没有机会到现场去看看构件的实际变形和破坏的情况,以致对各种变形理解不够透彻,但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活生生的工程实例不仅能使学生一目了然,还可直观地感受工程力学在工程的应用与发展,多媒体动画技术能自主地展现机械运动的传递动力过程,而数值仿真则完全可以模拟一个实际工程结构从建模、设计到成型的全部过程,这些都能为有效地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课程,学会利用多种工具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可把构件的各种受力及变形情况形象地绘制在课件中,使之跃然于学生的眼前,通过引入一些颇有吸引力而又和课程关系密切的工程实例图片、动画、影音资料,增加教与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进而饶有兴趣去实践,学以致用,获取优化的工程力学知识结构。

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配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扩展课堂知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是力学工作者在工程力学发展长河中的创造性成果,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中可以接受到前辈们发现与创新的成果,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和科技新成就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绪论课时就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力学由陌生进而产生兴趣。例如:阿基米德创立机械学和流体力学、如何发现杠杆定律、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三峡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等。这样可缩短学生和《工程力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豪情壮志。

在教学中,应该适当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先做,使其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那么当教师讲授新知识时,他们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到这里来,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在讲授“转动惯量”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质量的概念。质量是平动物体惯性大小的度量,即同样的力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就要慢一些,同样,对于两个不同的转动物体,在相同力矩作用下,其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样,就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回答这一问题,渴望对新知识的了解。当讲到“力的平移定理”时,可提出“同学们在钳工实习中,用丝锥工具制丝扣时,为什么必须用双手均匀扳动绞杠?”最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这样就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浓厚兴趣。

3 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带领学生到实训车间或工地认识一些结构物及其制造工艺,向他们简略介绍工程力学知识在其中的运用。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与工程实践、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力学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平面一般力系平衡”问题求解前可给出这样的思考题:建筑工地上的起重吊车在悬臂上有一个平衡块,它起什么作用?设计师是如何确定这个平衡块的重量以达到工程实际要求的?在讲解“脆性材料扭转破坏”时,用粉笔让大家实验一下,很快就可以看到断面破坏情况;在讲解“力的平移定理”时,可拿打乒乓球为例说明。教师还可以将那些由于构件强度不够而导致工程结构或设备破坏所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刚度不够所生产出的废品、稳定性不够而导致的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等等制成电视片安排学生观看,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必然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探索、多创新一些实践高效和科学的教学环境、方法和模式,要始终本着引导、激励的原则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景秋,张培源.《工程力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07月.

第5篇: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 英语集体备课 有效性 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费时间,耗体力,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因此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抓好、抓牢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效益做出有力的保证。同时,集体备课活动能够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可以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当前英语集体备课的几种低效或无效做法:

1.用分发承包的方式将备课章节任务分发到人,然后合成教案集。这种方式看似“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实际上起不到集体备课的实效,对个别教师甚至是有害的。

2.利用网络下载各种现成的资料,不加分析,全盘照搬,不顾学情,不加取舍。这种方式长期下去会使教师依赖网络,大大弱化教师的备课能力。

3.众人一面,过分强调统一。如作业统一、授课方式统一等。缺乏教师的个性化劳动,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虽然有备课,但只不过是讲台上的一种简单机械运动。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英语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达到目标。即,一个有效流程,两个明确,三个研备,四个实,五个坚持。

一个有效流程:个人主备集体研讨个性修改重点跟踪课后交流。这个有效流程要求我们每位英语教师都要进行各自的备课,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大纲、考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它的相关材料。这样人人参与,不将章节内容分割,避免了对教授内容的肢解,可以让教师对教材整体把握,对教材起到自我预习的作用。在集体研讨的时候,我们鼓励教师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新授课的理解和较好的打算。然后,根据所教班级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修订,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必须跟踪准备内容。上完课后,教研组还应就备课内容在上课运行中的情况作交流和反思。

两个明确:一是明确主备人。二是明确“重点”“难点”。因为备课的时间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必须事先明确一名重点发言的人员。大家对他的准备教学进行研证和补充,使得目标清晰,集思广益。发言人可以由老教师或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以便做好“传、帮、代”工作。同时,也要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这样做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此外,也可邀请备课组以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来组内进行专题讲座,以开阔组内教师的视野,扩大交流的空间。同时,我们每位教师要明确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薄弱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师全力以赴突破的重难点。

三个研备: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写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制定好单元教学计划,又要在词汇方面、语法方面、听力方面、阅读方面做到充足的准备。教师备课要具体分析学生实际、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围绕学生,以他们为主体,以他们对知识的可接受度为标尺。集体备课时,教师还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可行的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效学法指导。

四个实:即准备的内容要实在,备课的密度、深度要符合学生实际,准备的教学方式要实用,最终达到备课有实效。集体备课最终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要实实在在,不能空洞无物,表演的成分多,结果师生劳而无功。我们所备课的内容密度和深度也要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吻合,否则,忙其十,收其一,高耗低效。当然,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选择适合所教班级学情的有效教法。如此,才能通过我们的集体备课,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的实效。

第6篇: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16-01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工具,无疑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轻松”起来,但同时大量的“直观观察”,也削弱了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过程,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减少其负面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整合,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不能让课件喧宾夺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件仅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中起到辅助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必要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并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切忌用课件来替代教师,或是将课件当成学件来使用。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教师发出的教育信息,以达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组织教学时要设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参与的机会,使教学活动从单一的知识和信息传授中解放出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伙伴关系,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创新知识,演练思维,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正确处理多媒体课件与物理实验的关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教学过程要以物理现象、物理实验为研究的基点,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要依靠对物理现象和实验的感知,切不可忽视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不能用课件替代物理实验。教学课件仅仅是对物理过程的再现、概括、补充或实验模拟,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概念的一种辅助方法。物理课件的切入一般应放在演示实验以后,通过对物理现象及过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个感性支持,对于无法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如《分子力》一课,课堂上无法进行“分子间距离变化与分子力大小变化关系”的实验演示,教学时可通过实际中分子力的种种表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力的存在,并初步分析了物理过程之后,再切入相应的课件,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性材料。如果先切入课件再分析物理学过程,看似轻松,但却违背了物理本身以物理现象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空洞感”,这种“空洞感”源于对感性材料真实性的怀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凡是有条件完成的实验,就不要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既使在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也应该先做实验,然后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详细的说明、归纳和总结。

四、要明确运用课件的目的性

使用课件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地突破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受力分析、电场、电路分析、分子力、振动和波等课题,用常规教学手段无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而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教学效率不高,这时可考虑使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而对那些用常规手段就可以很清晰、完整地在课堂上演示或展示出来,能让学生直接感知真实的物理现象的问题,不用课件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几何光学、电流表、机械运动等课题,就应该直接用物理演示实验,而没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应用教学课件,还应该为突出教学重点服务,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象、光的强度控制等手段,对其加以重点显示和特殊处理,甚至可以用多种方式反复强调和表达。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展示教案、代替板书。如果仅仅是利用了计算机的文本功能,把它作为代替板书的工具,则就失去了使用的价值,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五、在使用课件的形式上。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征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助于教学中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把握,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在选择课件时,首先应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符合物理规律及原理的完整的感性形象;其次,应注意课件的画面简洁、形象深刻、操作简便、没有复杂及华丽的画面和音响,以消除教学噪音,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三是注意课件的趣味性,要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疲劳,避免滥用或者为了炫耀计算机技术而造成教学过程的污染(噪音、光电信息等);四是引入课件时要适时,如果过早地切入课件,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性,只能给学生灌输一些既定的模式,学生自己没有认识过程,这样的学习仅达表层,无法深化,只有在学生已经分析了大致的物理过程,因感性材料缺乏而产生思维障碍时,切入合适的课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在课件的操作上应该讲究技巧,尽量避免和减少课件运用过程中的一些负面作用,应有序地控制课件的展示速度,让学生的思维与课件的变化同步进行,使其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六是课件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暂停的画面要突出教学重点,尽量减少重复使用同一画面的次数,以免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六、设计课件时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第7篇: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关健词:工程力学 教学 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常常会面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欠佳,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利用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课程内容存在问题

《工程力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多数是建立在力学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力学模型理想化处理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看到的物体与实际的物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学生在理解上显得比较困难。《工程力学》没有与传统的基础文化课紧密联系。一般读理科的学生,相对来说思维敏捷,学习思路往往比较清楚,运算能力较好,解题有速度等等特点。有的学生物理基础比较好,对力学的基础知道有了初步的掌握,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2、在课时安排存在问题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参差不齐,基础不牢,学习积极性不高,刻苦钻石精神不强等特点,无疑对课程理解本身存在着问题。再加上学校有课程安排上也不甚合理,主要表现在“课时少、内容多”问题。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授完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速度与质量的矛盾问题。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强调教学速度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问题,一些知识点没法展开来讲,这对于基础本身不好的学生,无疑是设置了一道知识瓶颈。

3、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力学的课程教学存在着与实验教学脱节的情况,学生普遍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加上实验课时比较少,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多数的老教师都是习惯采用传统的粉笔板书的教学模式,大量时间花费在板书上,难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相当大部分是采用4段式教学,这与现代教学技术改变不协调。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 、创新教学环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否在课堂中进行感性认识和积极思维,与教学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活跃感性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工程力学》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走出了“粉笔+黑板”的平面环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缩短了课本与工程实际的距离。例如,在讲解中,因学生没有机会到现场去看看构件的实际变形和破坏的情况,以致对各种变形理解不够透彻,但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活生生的工程实例不仅能使学生一目了然,还可直观地感受工程力学在工程的应用与发展,多媒体动画技术能自主地展现机械运动的传递动力过程,而数值仿真则完全可以模拟一个实际工程结构从建模、设计到成型的全部过程,这些都能为有效地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课程,学会利用多种工具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可把构件的各种受力及变形情况形象地绘制在课件中,使之跃然于学生的眼前,通过引入一些颇有吸引力而又和课程关系密切的工程实例图片、动画、影音资料,增加教与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进而饶有兴趣去实践,学以致用,获取优化的工程力学知识结构。

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配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扩展课堂知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是力学工作者在工程力学发展长河中的创造性成果,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中可以接受到前辈们发现与创新的成果,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和科技新成就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绪论课时就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力学由陌生进而产生兴趣。例如:阿基米德创立机械学和流体力学、如何发现杠杆定律、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三峡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等。这样可缩短学生和《工程力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豪情壮志。

在教学中,应该适当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先做,使其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那么当教师讲授新知识时,他们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到这里来,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在讲授“转动惯量”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质量的概念。质量是平动物体惯性大小的度量,即同样的力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就要慢一些,同样,对于两个不同的转动物体,在相同力矩作用下,其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样,就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回答这一问题,渴望对新知识的了解。当讲到“力的平移定理”时,可提出“同学们在钳工实习中,用丝锥攻螺纹时,为什么必须用双手均匀扳动绞杠?”最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这样就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浓厚兴趣。

3、 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带领学生到实训车间或工地认识一些结构物及其制造工艺,向他们简略介绍工程力学知识在其中的运用。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与工程实践、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力学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平面一般力系平衡”问题求解前可给出这样的思考题:建筑工地上的起重吊车在悬臂上有一个平衡块,它起什么作用?设计师是如何确定这个平衡块的重量以达到工程实际要求的?在讲解“脆性材料扭转破坏”时,用粉笔让大家实验一下,很快就可以看到断面破坏情况;在讲解“力的平移定理”时,可拿打乒乓球为例说明。教师还可以将那些由于构件强度不够而导致工程结构或设备破坏所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刚度不够所生产出的废品、稳定性不够而导致的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等等制成电视片安排学生观看,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必然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探索、多创新一些实践高效和科学的教学环境、方法和模式,要始终本着引导、激励的原则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弓满锋.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认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

[2]崔小立.《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11).

第8篇: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1将问题情境引入实验当中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运用物理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的环节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创设实验情境能够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加上实验过程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为物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鲁科版3-2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2节《自感》一节中,课前教师可设计一个实验,器材有一节干电池、一个变压器,将变压器匝数少的一组线圈,通过电键和一节干电池连接,匝数多的一组线圈用两根一定长度的导线引出,让几个学生手拉手,头尾两个学生分别捏住导线的金属部分,教师迅速打开电键,学生有“触电”的感觉,学生发出的尖叫引起全班同学的好奇,可以分组体验.然后教师引出问题,为什么会“触电”? 但又为什么安全?通过这个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接着引出课题,这样学生就带着一种好奇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一种熟悉的感觉,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当学生回答出问题以后会给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高中物理中,会学到《机械运动》章节,在这里面会学到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时间和位移等知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提问,如“为什么你在行驶的汽车上发现近处的树木后退而远处的树木前进呢?”;还会学到《光的折射与反射》,这样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海水整片看上去是蓝色,但实际上是无色的呢?为什么汽车前方的玻璃是倾斜的而不是竖直的呢?为什么筷子放在水里是弯曲的呢?”再如学到鲁科版3-2《传感器及其应用》可以举生活中形形传感器应用的实例,如很多公共场所卫生间旁的“烘手机”宾馆中的“自动门”等它们是根据什么原理呢?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从自身生活的实际出发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3运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智慧的小故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插入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走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等学生对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兴趣时教师再间接地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万有引力与航天》,会学到有关万有引力的内容,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可以先适当的引出牛顿的故事,如“同学们都知道万有引力是牛顿在苹果树下打瞌睡时,被树上成熟的苹果掉下来打到以后发现的,那么年纪轻轻的牛顿是如何从苹果掉落的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呢?又凭什么认为重力不仅仅是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作用力,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吸引力呢?为什么苹果会掉落但是月球却不会掉落下来呢?”利用这种小故事的方式对即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生动详细的描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让学生重新认识到物理学的妙用.

4利用新旧知识的关联性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总是追求新的知识,也应该经常带领学生回顾旧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回顾旧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问题情境.例如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在高中必修一中《牛顿第三定律》,教师在讲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初中学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关知识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可以这样来设定,“同学们应该已经学习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知识,也都参加过拔河比赛,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那么应该不会分出胜负,但是为什么总是有一方获胜呢?影响胜负的因素是什么?这中结果有没有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呢?如果我让一位脚下穿溜冰鞋的的男生与一位瘦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那么这位女生会赢吗?如果女生赢了原因又是什么呢?”并进行现场演示,以这种方式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欲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5运用角色体验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让教师难以解释,让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不管教师对教案准备的多仔细,讲课讲的多细致,也会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或问题本身难度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理解能力进行情境创设.

第9篇:机械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 大专物理 技能培养 对策

大专物理课程着眼于提高大专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大专学生较为全面地学习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大专物理综合性知识明显极强,要求大专学生必须具备较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思维方法要求就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使技能的培养顺势而上,达到培养大专学生成为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促进大专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由此,立足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理论为指导,积极稳妥地进行大专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并能够从中学到良好的技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挖掘物理课堂教学中各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技能培养的能力,有助于纠正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的意义

(一)大专物理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技能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大专学生能力的发展。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关键是既要把丰富的物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大专学生,又要使大专学生的知识转化成技能,发展其能力。但要培养大专学生的能力,只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基本知识的物理课堂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二)有助于促进进行创造性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大专物理课堂教学要求打破了常规形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样大专学生的学习素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大专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地促进大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轻而易举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技能型人才是21世纪人才市场的极大要求

在21世纪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技工队伍青黄不接,面对即将来临的机遇,大专学生必须认真学好物理课堂教学知识,只有在探讨中求得生存,在创新中谋求发展。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拥有大量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技能人才,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技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前准备不足

首先,教师备课时应对本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和解决方法方式的了解准确,对本节课知识的重要性、作用性的理解完整,很好地进行备课,所撰写的教案的使用价值高。这样必然不会出现对大专物理知识的讲解手段笨拙、方法单一,进而对学生理解知识更不可能造成较大的学习障碍。

其次,对物理教具、学具的使用要有提前做好准备。如:在做电学实验这一课时,教师连最基本的仪器都没有带,像这样该使用教具的课堂没有教具可用,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活动的没有学具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教学课堂中应该从直观―抽象、从简单―复杂的认知过程根本无法实现。

(二)大专物理课堂教学耗时低效

1.要想让大专学生对所学物理感兴趣,就要摒弃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首先就要在教学中表现出所教的知识是有趣的,语言方面就必须要有感染力、严密,对学生理解知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能吸引大专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其次,教师进行大专物理课堂中板书板画要工整有序,逻辑关系正确,板书简洁,有画龙点睛、引起记忆和思考的作用。

2.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对整个教学流程要心中无数,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障碍有做好课前的预设,对整堂课进行全面布置和考虑,摒弃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如:教师存在提出的问题既有价值,又有启发性,在关键处设问,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来立刻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无疑是对大专学生自信心的鼓励,能引起学生高智力参与教学活动。

3.课堂教学时效性差。教师的教学时间观很强,能很好地向正规课堂时间要质量,所下结论严密准确,对每个环节所用时间把握好,效果就不会出现大打折扣、时效性差的效果。

如:一位青年教师在上周末作业评讲课时,首先用半小时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纠正做错的题,然后就题进行评讲,要求大专学生也能够尝试做出自己的结论,再根据学生所做的结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加以解决。

(三)没有行之有效的大专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有实用的教学模式,形成对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的认识清晰,主次环节分明,平均使用力量,教学主线有自己的先见之明。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窒息了大专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范围,摧残了大专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运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实现大专物理课堂教学教育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都可得到源源不断的、及时更新的教学资源,就很容易地形成有效的大专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内容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进行相对互动。

(四)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首先,大专物理课堂教学观念的先进性至关重要,能够使大专学生容易地掌握知识、方法和能力提升的程序。其次,要尽量避免课堂教学程序科学,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只有分出层次,在每个层次中有重点和难点的体现,抓住关键,在关键处设问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尽可能地挖掘出大专学生技能培养的潜能。

例如,对一个简单概念的解释本来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方式、方法陈旧,不是通过复习把知识变薄,而是重重地加厚;典型例题的编排顺序不是由易到难;单元测试编排体系不体现知识、方法和能力结构。

(五)不能面向全体,实行有的放矢的大专物理课堂教学

就如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应要求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面广泛,开展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位交流。这样,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高。教师应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后进生能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其得到有效指导。教师应做到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实行有的放矢的大专物理课堂教学。

(六)练习设计简单、形式单调,练习量不足

既要求大专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又要求大专学生形成高技能型人才,多样性、层次性、针对性、拓展性等铺垫练习设计与所授知识必须能相互对应,起到知识、方法、解题思路的类迁移和降低坡度的作用。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大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延伸与拓展。

既要设计一定的对比性、针对性的训练,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的布置,又要举一反三地评讲练习。像这样的课,讲究课堂教学练习设计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技巧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的。

三、对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的策略

(一)教师要具有科学的讲授与练习

教师要具有科学的讲授,及时、准确地了解大专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把握学生的动向,反思自己的教学,改善师生关系。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博客辅助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地解决问题,有力地促进物理课堂教学,利用博客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指导,课后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技能培养的学习要从教学或参考书中获取对事物的感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博客辅助教学,教师就能够运用博客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对教学进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等进行调整,不断地诊断和检讨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运用各种思维模式的训练来提高大专学生的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必须针对于不同种物理学习的课堂,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思维模式来落实各个物理知识学习的环节。对于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教师要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例子来为大专学生做具体的阐述。所以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技能的培养就要充分调动、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大专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训练,使之既是知识的接收者,又是学习的发现者。

例如:在进行物理教学中的《机械运动》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是可以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三)采取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

教师应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和解决方法方式应了解准确,改变传统的对实验的认识,充分利用相关理论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对课堂内外知识的前后联系、各节课知识的重要性、作用性的理解完整,能够采取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

如演示实验通常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专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按照现成的器材操作的分组实验和边学边试验。这样的教学策略足以引发探讨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通过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技能。

(四)在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体验方法和思路,加以反省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趣的研究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使大专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大专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来进行课例实践性实验,突出大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只要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物理实验课堂学习中操作技能就会得到加强。

就比如说:物理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物理仪器的使用、数据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解决等。动手操作是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操作的过程不仅是单纯的动手,而且是手脑并用的活动,即操作技能提高的过程,一定有心智技能的参与并且会得到发展。包括观察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同时,有关的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掌握和巩固。

综上所述,尽管各物理课堂教学对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的称谓各不相同,但就其具体内容归纳起来,有如下共性。

①着眼于技术手段贯穿于大专物理教学,要求具备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②重视大专学生个人品质在物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③强调学习物理课堂教学中技能的培养,旨在为大专学生个人终身学习和培养成为高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④当今时代人们对技能培养的理解已不再限于具体的一项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多种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我国的大专物理课堂教学教育必须加强技能培养,跟上时代步伐。

总之,大专物理课堂教学教育不只是具体一项技能培养的狭隘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高技能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即把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我们应把大专物理课堂教学中技能的培养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帮助大专学生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并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展,缩短技能与实际社会需求间的差距,顺利进入某一职业领域就业,创造性地培养出具有一定职业意识的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2]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和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2005,(1):7-14.

[4]李建国.博客在中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2007,(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