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

艾青的现代诗短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艾青的现代诗短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艾青的现代诗短诗范文

一、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选编存在严重偏废

201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总共三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从篇目上看,高中必修五本教材,共66课,而现代诗歌只有两课三首,所占比重只有3%左右。2012年修订的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6册课本,入选古诗词,包括课外背诵的总共89首,而现代新诗仅11首。中学语文教材选编,厚古薄今倾向非常明显。

2.高考对新诗考查的缺失

首先,是高考作文对新诗的回避。长期以来高考作文都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规定,这就给学生一种误导:诗是和高考无关的。甚至连一道论述性文题,本来很难写成诗,也还要强调“诗歌除外”,为什么不规定其他某种文体除外呢?这正是导致现代新诗长期不被重视的原因。以这样的方式暗中抑制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重视,甚至喜爱,是极其不合理的。其次,是阅读理解对新诗的回避。命题者认为高考阅读理解考新诗不合适,理由是意蕴太深,考生不容易把握。而忽视新诗的考查,则导致学生更加不重视新诗。我们认为,相对于小说和散文,新诗自有其他文体不能比拟的意蕴和美感。比如,北岛的经典一字诗《生活》只有一个“网”字,却充满了无限的意蕴。让学生解读这样的诗歌,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新诗解读理论滞后与教学方法单一

由教材缺失和高考不重视带来的现代新诗教学现状,就是教学上的不重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有很多局限,对现代诗歌存在一定审美隔膜,从而在教学中普遍认为有些现代新诗过于朦胧和晦涩。他们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内核,体会不到诗歌丰富的内蕴,只能照本宣科,流于“应付”,自然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现代诗歌的美学世界。譬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似平实质朴、明白如话,可真正读懂并不容易。一般解读多定位在“抒发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上,而联系诗人的身世际遇、生存状况,按照“新批评”理论进行深层解读时,却认为这首诗是海子弃世时的临终谶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意味着今天并不幸福,当“明天”隔夜又成了今天,于是“幸福”就成了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永远的追求。面对大海,按理说应该是波涛汹涌、或蔚蓝壮阔的雄浑景象,而诗人感受到的却是“春暖花开”的幻象,一种遥不可及的幻境而已。因此,诗歌所表达的是一种错杂、多层、甚至矛盾的情感体验:孩子式的天真与成人的现实感,对幸福的向往与幸福的实际遥远,对尘世的留恋与“弃世”的决断,日常的人伦细节与超现实的高蹈追求,自我的沉溺与和他人的真切关联。所有这一切,都随着诗行的起伏,被纳入到一种有机的情感结构当中,也正因为如此,这首朴素的短诗才一唱三叹,绵长而真挚。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解读理论严重滞后,没有把诗歌作为诗歌来教,“重意义、轻审美”,甚至把诗歌审美赏析上成简单的思想教育课,脱离了文学和诗歌本身,也脱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长期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通病”就是偏重思想教育,忽视并脱离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诗歌时也如此,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首诗的思想意义,而且对其思想意义的理解又过于简单;更有甚者,在多年来的惯性作用下,依然把文学教学、诗歌教学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这样就使诗歌失去了本身的美感,显得枯燥乏味。

再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因为教师没有真正走进诗歌,教学只能走过场,有的根本放弃新诗教学;有的即使教学,也只是读读诗作,介绍作者,讲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之类而已。这样教学新诗对学生毫无吸引力。所以,诗歌教学的空间还远远没有拓展,语文课堂离“诗教”的传统愈来愈远。比如,我们阅读《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游学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可是教师在教学中就寥寥几句,说他曾经留学剑桥,然后就再无补充,那么,学生又怎能理解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深沉眷恋呢?

二、现代诗歌美学价值叙录

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新诗和古诗一样,不但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但是,新诗和古诗又是有着极大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

形式上,新诗采用的是更接近我们语言环境的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更加自由,不拘泥于格律。那么,对中学生来说,尝试创作新诗,远比创作古诗来得容易。

内容上,古诗以对国家的忧思、对家乡的思念、对朋友的离情等为主,而新诗所表现的内容取材更广,而且更加注重作者自身的情感变化。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取他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创作,那么,这种关注个人本身的写作理念,就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他们也可以学习诗人,带上一副诗意的眼睛去观察周遭的事物。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是大有益处的。

思想上,新诗是“五四”文化思潮后渐渐兴起的,经历了“自由、民主”思想的洗礼。有别于古诗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新诗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价值,崇尚自由,重视创作个体的内心变化。当然,因为时代不同,有的诗歌也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但是更多的优秀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自由对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具有重大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新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独立的人生价值观。

艺术手法上,新诗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吸收了一些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仿效。譬如,闻一多在《死水》中,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艳。美与丑交织,形成巨大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三、现代诗歌教学改进建议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没有办法改变高考的形式,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左右教材的编写,但是,面对目前现代新诗教学的偏废,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拓展新诗的教学空间。

1.用好教材,探寻多样教法

尽管教材中新诗的入选不能尽如人意,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利用好现行教材。教材选篇不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将课外的诗歌跟课文结合起来对比着讲授,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人的情感。而不是由老师强行贴上一个情感标签,形成一种固定的解读模式,宜不断探寻教学方法,更新解读理论。

2.扩充选文,拓展阅读空间

只讲读教材上的篇目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诗歌作品,或者跟教材的文本相关,或者是师生根据喜好自主选择。例如,在苏教版的诗歌单元,就可以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课外诗歌作品:教学食指的《相信未来》,补充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讲授语文读本中的《回答》时,可补充顾城的《远和近》《一代人》等,以及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作品;教学郑愁予的《错误》,可补充介绍其他台湾诗人,如洛夫及其代表作。

3.重视选修,开展读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