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照明设计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照明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摘要:综合职业能力是市场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诉求。学习领域是优秀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不仅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以《照明设计技术》为例进行学习领域的教学实践并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 :学习领域;综合职业能力;教学

当前,综合职业能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诉求。其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当职业发生变更,学生不会对新的职业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知识。

学习领域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是以行动导向为实施原则,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与学习,按照“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进行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学习领域

1.定义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将学习领域定义为: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

欧盟Asia-Link 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著文: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题单元。

中国教育部职教专家姜大源的研究:

学习领域就是建立在教学论的基础上,由职业学校来实施的学习行动的领域,包括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所有学习任务,并且通过行动作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来使其具体化。

北京师范大学职教专家赵志群对其的理解表述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载体”,学习领域是一个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由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2.内涵

根据以上各家对学习领域的定义,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出学习领域的内涵以及思路:

学习领域是一个主题学习单元,可以将这个主题学习单元称为课程;

典型工作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核心,学习领域来源于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领域课程是优秀的理实一体化课程,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

3.思路

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基本思路是: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体系中的全部“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每一个学习情境均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如图一。基本路径可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二、《照明设计技术》学习领域教学实践

1.学习情境设计实践

学习情境(learing situation)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与“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如果说学习领域描述是课程标准,那么学习情境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是学习领域框架内的用学习任务来表示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

简而言之,“学习情境”是“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教学的实施方案,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关键环节。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环节,走好第一步,在一线《照明设计技术》实践教学中,首先根据已有教材章节内容,初步梳理其中理论性环节和实践性环节,找出其中关联的内容,并根据已有经验,判断难易程度,以递进关系,设计学习情境。如光度学、色度学基本知识,电光源的种类,质量标准等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业产品举例相结合,力求做到知识与产品的结合。其次,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实际产品生产使用流程。最主要的是聘请企业专家,对目前使用教材进行指导。利用企业专家一线生产、科研的经验,对当前课本教材的教学提出意见,更有效地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使其对企业的生产应用更具针对性。

再次,设计“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解决非程序原则的突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以及职业发展“后劲”。

2.学习情境实施教学实践

客观上,中职学生对于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是比较排斥的,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就此也排斥理论知识的讲授。无论是哪个领域,都没有脱离实践的理论,也没有脱离理论的实践。理论知识的灌输,原则上做到“适度够用”,留有余地。争取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对“余地”拓展与深思,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课堂设置方面,力求做到理论实践的统一。如各类光源的识别,主要侧重于光源的应用领域学习,但对于光源的发光原理等理论知识,则必须进行必要的讲解。因此,此章知识的授课全部安排在实训室进行。这就需要对实训室进行必要的“改建”,使其能有效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引入企业工作设计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一线生产实践的工作氛围,把书本理论知识与今后工作的具体应用联系到一起。“实践含蕴理性,理性指导实践”。提高兴趣、加深记忆、增强能力,反复学习反复实践。

3.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学的技术支持收到了十分可喜的效果。《照明设计技术》教学中灯具的防护等级的掌握,是一个典型的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项目。对于灯具的防护等级,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标准。然而在教学中,“标准”的讲授是生硬的,学生对于生冷枯燥的标准数据没有热情,让他们背下并理解这些数据,意义也不大。但是对于标准数据的实际使用却是很重要也很关键。如何构建一个适合防护等级教学的环境,让防护等级数据不再生冷而是生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

通过教学实践开发,初步构建了灯具防护等级仿真教学软件,在软件中设计灯具的各类防护等级的模拟真实展现。通过数据输入,模拟某种等级环境,通过软件判断分析,利用相应的仿真展示此类灯具在相应等级下的状态。(如稳定照明还是产生破裂甚至爆炸等)

当枯燥的数据对应仿真环境之后,学生提高了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显然软件的开发使用,再结合课堂上学生的亲自体验,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领域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展望

以《照明设计技术》为例开展学习领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经验。通过阶段性实践教学,在开展学习领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需要更进一步总结反思。

1.教师、教材、教学场地的反思

(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尽管中职学生客观上存在厌学、抽象思维不够、不会学等原因,但都不是教师作为教不好的理由。作为中职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念的转变,都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提高,尤其对于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当前,无论是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还是其他一些优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其教学能力的要求,都超过了中职教师的平均水平,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好东西交到使用者手上,发挥多大的效能,需要使用者对其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如,该如何提取“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与在实践中扩展“留有余地”的知识方面,如何设计“学习情境”方面,教师的能力水平要经受充分的考验。

又如,培养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能力方面,以教学中灯具的防护等级为例,多数学生很准确地学到了灯具在超自身环境下会炸裂,但不知为何会炸裂,以及同等环境下变量条件的改变又会引发什么情况,学生都止步于前。

(2)教育部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为校本教材,在校教师对于教材编写虽经验丰富,但有可能与市场需求脱节,与一线生产实际脱节,导致理实一体化程度不高。教材是知识与实践的纽带,好的教材事半功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探索。

(3)与教师能力类似,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对于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的要求,也到超过了当前中职学校所能承受的平均水平。理实一体化教学成本过大且耗时,如为了增强《照明设计技术》中施工图绘制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专业的设计平台与设备。同时为了学生的学习效能,通常需要开设小班制。

又如,在灯具的防护等级软件开发中,需要很高的物力及人力成本和软件开发的专业知识,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成本的累加,这些都需要大多数中职学校更大的勇气做出各方面的投入。

2.文章的展望

(1)校企合作的切实深入。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办好职业教育、开发及实施好学习领域等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负责人的远见卓识。

(2)学习领域课程是“诞生”于德国的优秀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引入我国之后,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才能超越与创新;才能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参考文献

[1][5][6]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雷正光.职教“学习领域”的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07).

第2篇: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室内设计、项目制教学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达教学内容,主张以“学”和“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并非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学习伙伴的协同,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获得。[1]项目制教学正是建构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符合学习主体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项目制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建构性学习模式,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求知。项目制教学的过程是以项目为导向,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的过程。[2]项目制教学的实施按照设计工作的过程和各阶段的任务展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基于职业的创新、沟通、协调、就业等能力。与传统的课程制教学相比,项目制教学变知识储备为知识的应用,变以教材为中心为以项目为中心,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知识的传授为经验的传授。

二、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我校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制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执行办法。下面以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的“综合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介绍与分析。首先,教师需要落实真实的课题。此次课程,我们在比较之后选择与我校合作的云堡互联图书馆创意园区的创客空间室内设计项目为课题。在公布课题的环节,除了教师解题,还邀请甲方直接面对学生任务书并解答学生的疑问。课程期间,统一安排学生两次到基地现场:第一次是任务书以后,要求学生带着图纸和卷尺,到现场体验空间,了解其朝向、通风、采光等因素,认识其结构、材料、构造等特点,并对图纸中不明之处进行踏勘和测绘;第二次是在设计中期,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初步方案,到现场再次进行复核,进一步明确细节问题,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课程期间,学生也会根据各自需要,在与甲方沟通之后,单独前往工地熟悉情况。有了这样的真实的课题,就能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课程安排上,我们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先讲原理课再做设计的做法,开课以后直接公布课题,进入项目操作流程,而室内设计原理的内容只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次提纲挈领的讲课,主要要求学生进行自习。项目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到,整个课程被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项目是整个课程的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或被灌输的对象,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在这次课程中,我们执行了本校任课教师与行业设计师的双师组合模式,本校任课教师重点负责安排教学进度、执行教学计划并导入设计理论,行业设计师则将设计前沿信息和实战经验带给学生,两位老师同时辅导学生,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图3)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学生设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我们还安排了三次集中讲课(室内设计原理、材料与构造、照明设计),其中材料与构造和照明设计部分分别由这两门课程的任课老师主讲,并结合此次项目开展讨论。此外,我们邀请行业专家做了两次专题讲座。一次邀请甲方建筑师介绍创意园区和众创空间的市场发展趋势和优秀设计案例,另一次邀请设计公司的外籍设计总监介绍创意空间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从设计实践讲起,为学生们归纳出有效的思维方法。(图4)这种讲课和讲座,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受学生欢迎,效果非常好。“综合室内设计”是一门3学分54课时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加上基地踏勘、讲座、成果汇报等内容,实际师生在一起进行教与学达到80课时以上,历时16周。在如此长的战线上,除了课题和成果汇报两个首尾节点,我们还安排了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两次汇报,以达到控制教学进度的目的。最后,项目制教学课程的考核重点关注过程和能力。从项目启动开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都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平时成绩。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建构的过程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到40%。在最终成果汇报中,我们邀请来自行业的设计师、来自高校的教师、项目的甲方和任课教师组成四人团队,共同评分。评分标准综合考虑设计概念的创新性(15%)、设计方案的可行性(15%)、设计成果的完整性(20%)、设计研究的专业性(15%)、图纸表达的规范性(20%)、汇报演讲的技巧性(15%)等六个方面,努力使评分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本次课程的最终成果,还评出了一、二、三等奖,由甲方颁发证书与奖金,获奖方案作为甲方的设计咨询方案,后期采用与深化设计则另行安排。

三、教学成果

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制教学实施以来,从我们教师和学生交流中得到的反馈信息、学生作品参赛所获得的成绩、就业单位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认可度、教育界同行和行业内同人参与我们教学活动后的评价来看,项目制教学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项目制教学充分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室内设计的整个流程了然于胸,学会了在大胆创新和可行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出让甲方满意的方案。汇报环节锻炼了学生表达的勇气和能力。整个项目操作下来所获得的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工作非常重要。在“综合室内设计”课程结束之后,我们给两个班级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学生参与该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数据了解到:(1)95.6%的学生清楚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2)78%的学生在课程开始时觉得不太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觉得没有必要安排得这么复杂,但是通过项目制教学课程的学习后,89.7%的学生觉得大有收获;(3)学生通过项目制教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6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改善,74.1%的学生认为抵抗挫折的能力增强;86.3%的学生感到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72.5%的学生感到对室内设计职业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职业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其次,项目制教学获得的成果过程清晰、内容完整、图纸表达规范,既有创新概念,又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这些作品除了获得甲方的设计评奖,还在上海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和汇创青春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屡获奖项,教师和专业也分别多次获得指导奖和组织奖。但是,项目制教学因为以真实项目为课题,无法参加一部分指定命题的赛事,略有遗憾。再次,项目制教学对本专业的就业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全校二十几个专业方向中,室内设计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前三,设计公司对本专业实习生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很高,有进一步的人才需求。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次项目制教学的成果汇报环节,都有参与评分的设计总监和甲方单位,直接和学生谈妥工作签约事宜。最后,最重要的是,在整个项目制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中心和主体,在独立的实践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技能、能力三合一的完整体系,这正是项目制教学的目标。

四、特色与优势

第3篇: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筑物理; 建筑化; 建筑设计

Abstract:Architectural technique is the foundation of architectural creating and developing. As one of foundation course, architecture physics must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he paper brings out architecture physics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s, conclude in practice, and combine with architecture design. Thus it can be realize 'architecturization'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physics.

Keywords:architecture physics;'architecturization';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14-03

1概述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它涉及到建筑的噪声控制、厅堂音质设计、保温、防潮、隔热、天然采光、人工照明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些原理和方法是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环境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建筑物理环境控制在建筑学中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现今的建筑物理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尽管都开设了建筑物理课程,但毕业后的学生包括日后成为中坚力量的建筑师真正自觉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的并不多见。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人们希望建筑师设计好的建筑物理环境;另一方面建筑师忽视运用或不知怎样有效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这些都促使我们反思现今的建筑物理教学,而怎样才能将更多实用性的知识传输给学生也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的。

基于此,我们在讲授建筑物理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建筑化”,即更多的知识讲解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使建筑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切实地与建筑设计过程紧密结合;以此期望我们的课程能融入学生的优势思维方式中,不让学生觉得它是与主干课程截然不同的知识。不觉得是自己不习惯和难以接受的知识。我们希望学生――未来的建筑师能把建筑物的物理环境有机地融会贯通于建筑设计中,把它理解为建筑设计不可忽视的、有时还是很重要的因素。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2.1强化学习动机,突出建筑设计的主线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动机除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更多的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知识贮备。尽管每年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对建筑物理有极大的兴趣,出于爱好努力学习,但毕竟是少数,因为这门课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更多地会偏重于理论。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突出建筑设计的主线,强化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使学生切实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是用于解决何种问题,并与个人的职业前途息息相关。

我国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也是大多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要面临的一道关口。建筑物理自然也在考试之列。在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中,对建筑热工、建筑光学、建筑声学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讲课中,我们有意识地以此参考。开课之初,就将大纲内容告知学生,然后对每个要点作为专题,结合大量实例,重点讲解,尤其是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部分。因为涉及到学生的职业前途,上课积极性普遍提高。

另一方面,讲课中对概念、公式的内涵进行适当扩展,让学生感到该知识点对自己的建筑设计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例如,对厅堂音质的第一参量――混响时间的讲解中,并非单独地就公式而公式,而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从公式中可以分析出建筑物的容积在确定混响时间长短,进而影响音质优劣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容积正是由建筑师所决定的。进一步告诉学生,当设计音乐厅时,应该设计较大的容积,以保证足够长的混响时间,而当设计电影院时,应合理地压缩容积,以缩短混响时间;以此,不同的功能要求会产生不同的体量,建筑形态的处理手法也会体现出差异。

2.2加强与建筑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融合

对学生而言,尽管在学校中,是分成若干门课程单独学习,但对于实际工程实践中,却是要综合地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建筑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应强化与建筑设计等课程的融合,做到学以致用。

如对建筑日照,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规划设计重要的限制条件之一。单纯地在建筑物理课上的讲解很难真正地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中,往往也会显得空洞。通过教学改革,该部分知识与小区规划的课程设计很好地融合起来。在规划方案基本确定后,学生选择某组团制作成1:500的模型,放在三参数日照仪上,可以直接观测到方案中每一区域、每一天、每一时刻的日影变化,既强化了对影响建筑日照三参数的理解,又培养了规划中对日照间距的掌握。(图1)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清华建筑日照分析软件sunshine2.0计算日照等时线,以便检查是否满足国家相应规范,进而调整设计方案。教学效果较好。

另外,在对实例的选择中,寻找建筑物理与建筑设计的交叉点,尽量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名师佳作,减小学生对建筑物理的陌生感,促进与设计课的融合。如在音乐厅音质设计的讲解中,重点讲述两座在建筑史上、声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厅。其中著名建筑师夏隆设计的爱乐音乐厅不仅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作,同时开创了“山地葡萄园”这一音乐厅的新形式;而贝聿铭的代表作――达拉斯音乐厅不仅体形设计出色,还是一座利用“耦合空间”调节音质的成功范例;在涉及到体育馆的音质设计时,则会举到奈尔维设计的罗马小体育馆,丹下健三所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等著名建筑的声学处理手段;在建筑节能一节中,赫尔佐格、皮亚诺、霍普金斯等明星建筑师的作品会给学生做出详细的介绍,并融入考试内容中。所有这些,都使得学生明白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往往是艺术与技术很好的结合,而且所学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

2.3深化“情境――自主学习”教学法研究

“情境――自主学习”教学法,是将课程内容置入具体的环境情景中,让学生体验环境,评价环境,设计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元素。在原先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与实验环节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尝试。

如我们在讲授建筑声学和建筑光学之前,安排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考察体验身边的声环境和光环境,并写出“我与建筑声环境和光环境”的论文。学生从中获得了许多切身的体会,主动发现了许多环境问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环境意识因此大大的增强了。在学习中,学生不断地从学习的主体转换到环境的体验者。在这两种角色的转换中,将建筑物理知识与建筑设计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实验环节中,主要是进一步的改掉一些验证性实验,设置情景――自主实验。即安排大部分与实际的建筑环境相关的实验内容,如采光、照明实验、噪声测试、热工气候观测实验等,将这些实验测试与环境评价和体验结合起来。学生既是做实验的主体,又是做实验的元素――是环境的亲身体验者。如大型商场照明实验,学生不仅用仪器测试商场照明水平,而且置身于情境中,以一个顾客的身份感受照明环境的优劣(如明亮程度、眩光状况、亲切感等)。在进行测试和亲身感受后,学生在情境中转化角色,设想成为这个商场照明环境的设计者,思考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法。这样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图2、图3)

2.4增加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直观演示

教材毕竟是每经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重新修定一次;而由于各种材料、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其往往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能够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入新的内容,而且最好是能够结合实物演示。只有学生亲眼看到新材料、新技术的演示,才可以从内心接纳、相信,并有意识地加以应用,而非仅是纸上谈兵。

如吸声材料在教材中,更多地是对传统材料如玻璃棉、穿孔板等的介绍,而实际工程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被引入我国。我们利用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建筑物理学术会议的机会,积极与各厂家联系,索取了多种新型材料样品。其中包括国家大剧院中所使用的K13植物纤维喷涂吸声材料,日本近几年使用较多的金属烧结板,以及从奥地利引入的菱镁木丝吸声板,双层穿孔结构的木质帕特板等。这些知识的补充都开拓了视野,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对照明灯具的讲解亦是如此。当比较荧光灯与白炽灯的优劣时,某些教材尚提到荧光灯不可调节亮度,而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国外就通过电子镇流器控制频率,方便地调节荧光灯亮度。再如部分教材对目前发展迅速的光效高,光色好的绿色新型光源LED灯,对装饰效果好、使用普遍地的光纤照明大都涉及甚少,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目前,我院已购入雷泰公司生产的,包括LED灯,灯具若干。每种灯具在德国照明设计软件DIALux中均有配光曲线等详细参数,可方便地调用数据及演示。

3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对于今后教学工作,提出以下设想,在条件成熟之后可进行尝试。

增加演示内容

由于建筑物理教学实验的设备非常昂贵,配备齐全很难,且闲置率较高,所以以教学演示代替尚不具备条件的实验是一个两全的选择。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及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介绍有关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步骤,展示设计实例,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另一方面,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单凭教师的讲解和看书预习难以把握实验课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离开演示,有些内容几乎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光环境设计和音质设计尤其明显。

指导毕业设计

结合毕业设计在改善建筑物理环境方面进行探索,是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和执行有关标准和规范意识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使学生运用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要付诸实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案例式教学

这是一种以实例为主,通过对具体工程项目的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案例学原理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维,从中学到知识。对于建筑物理这样界于理论和工程应用之间的课程,是非常适合的。但这需要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模式,全新的思路,要真正实施还需大量探索。可以先从部分内容或章节试行。

4结语

总的来说,建筑要实现可持续化、绿色化、生态化,建筑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建筑物理的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创新,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形式和合乎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能力、培养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修养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筑师,使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物理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付出巨大努力,还需要领导与相关学科、课程教师科研人员的支持与协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组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

[2] 李英,路晓东. 情景――自主学习教学法研究.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5,09:p35-40.

第4篇: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一、工作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把近视眼防控(以下简称"防近")的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预防措施,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降低学生近视眼新发病率。

2.坚持综合防控原则。针对导致近视眼发生的多种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改善教学卫生条件,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普及视力保护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用眼习惯;落实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坚持常抓不懈原则。把"防近"工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按照不同年龄、学段要求,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坚持常抓不懈,促进"防近"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4.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家长、社区的作用,建立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家长、社区联动的机制,形成共同做好学生"防近"工作的合力。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管理"防近"工作。

1.将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和班级管理内容,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见附1),落实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作为年终考核、班级评优评先的依据,以此形成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人人重视,齐抓共管的"防近"工作机制。

2.制定科学规范的学生在校作息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依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3.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到不拖堂。严格控制考试的科目与次数,限制课外作业量。不随意增加学科教学学时,不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

4.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将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组织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5.根据教室采光照明情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可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根据学生身高变化,及时调整其课桌椅高度。

6.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做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新发病率等各类指标的统计分析,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的学生进行分档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防近"措施。

7.坚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制度。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认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

(二)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1.按照《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见附2),在学校师生及家长中,广泛、深入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

2.每月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爱眼、护眼意识,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用眼卫生习惯。

3.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结束放假前,通过品德与生活课或体育与健康课、主题班队会等,集中对学生进行一次保护视力教育,使之与经常性"防近"宣传教育有机结合,促使"防近"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4.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用眼卫生习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书写字姿势,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和行为。课间督促学生到室外活动或远眺。

5.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视力保护的学习环境、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看书、写字、看电视、用计算机时间达45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时间)、及时纠正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视力下降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6.每年6月6日的"全国爱眼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近"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和动员专业机构、新闻媒体的参与,扩大宣传的效果。

(三)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

1.保证教室内所有学生合理的用眼距离,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应有2米以上距离,后排课桌后缘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超过8米,中学不超过8.5米。

2.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提供与学生身高相符合的课桌椅,每间教室内应预置1-3种不同型号的课桌椅(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2种以上型号的课桌椅),或配备可调试课桌椅。

3.教室黑板应完整无破损、无眩光,挂笔性能好,便于擦拭;黑板下缘与讲台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为0.8~0.9米,中学为1~1.1米;讲台桌面距教室地面的高度一般为1.2米。

4.教室采光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单侧采光的教室光线应从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采光的教室主采光窗应设在左侧;教室墙壁和顶棚为白色或浅色,窗户应采用无色透明玻璃;教室采光玻地比(窗的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不得低于1:6(新建教室采光玻地比应达到1:4)。

5.教室照明应配备40瓦荧光灯9盏以上,且灯管应垂直于黑板;教室照明应采用配有灯罩的灯具,不宜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为1.7-1.9米;黑板照明应另设2盏横向40瓦荧光灯,并配有灯罩;课桌面和黑板照度分布均匀,照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要求。自然采光不足时应及时辅以人工照明

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

一、学校领导

1.确定一名校级领导主管学生近视眼防控(以下简称"防近")工作,并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2.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防近"工作计划和措施。

3.将学生"防近"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年终对学生"防近"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

4.督促学校有关部门和人员履行"防近"工作职责,落实具体的"防近"措施。

5.定期研究学生视力保护工作,协调解决"防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班级"防近"经验。

二、体育卫生或思想教育管理部门

1.负责制订学校"防近"宣传教育计划,组织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防近"宣传活动。

2.管理学生"防近"工作,将学生"防近"工作纳入学生管理和班级评比监督内容。

3.组织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

4.组织开展师生眼保健操培训与评比工作。

三、教学管理部门

1.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

2.严格控制各学科的测验和考试次数,督促任课教师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布置课外作业适量。

3.督促教师做到板书、多媒体课件字迹清晰端正、大小适当,容易辨认。

4.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将学生每天一个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列入教学计划,将上下午眼保健操时间排入课表。

四、总务后勤部门

1.及时检查、修理及更换老化的灯管,确保教室采光照明符合国家标准,照度分布均匀。

2.定期安排教室墙壁粉刷,维护教室墙壁清洁,并监督采用低彩度、高亮度的材料进行粉刷。

3.选用耐磨无光泽材料的黑板,并定期维护,确保黑板表面完整无破损、无眩光,挂笔性能好,便于擦拭。

4.根据学生身高,合理配置课桌椅。保证每间教室内至少有2种以上不同高低型号的课桌椅。配备可调试课桌椅的,要配合班主任及时根据学生身高,调节课桌椅高度。

5.为卫生(保健)室或学生活动室配备视力表灯箱,并标出5米线。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每间教室配备标准对数视力表,标出5米线。

五、班主任

1.掌握班级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配合校医(保健教师)做好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学生的分档管理工作。

2.教育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读、写姿势和握笔方法正确,眼睛距书本三十厘米左右,写字一小时要休息片刻,不躺在床上看书,不在行进的车中看书,不在暗弱或强光下看书、写字。

3.督促学生课间休息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4.根据教室采光照明情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至少调整一次学生座位。及时根据学生身高,调节课桌椅高度。

5.督促任课教师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或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

6.定期与家长联系,督促家长配合做好子女的视力保护工作。每学期至少利用一次家长会或其他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近视眼的防治知识,告诫家长注意控制学生在家用电脑、看电视时间,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学生视力有变化时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7.督促并指导学生每天上下午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8.组织班级干部、红十字青少年、卫生员共同做好班级的视力保护工作。

六、任课教师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按时下课。

2.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3.教学过程中,做到板书字体清晰、字迹规范;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调整好字体大小、颜色和光线强度,做到字体、背景简明清晰,对比度明显。

4.严格控制测验和考试次数,按照规定要求布置课外作业,控制学生作业量。

5.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到室外活动或远眺。

6.配合班主任督促并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七、校医(保健教师)

1.负责拟订学校"防近"工作的计划,并报学校领导批准实施。

2.每学期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等各种形式向师生进行经常性保护视力的宣传教育。

3.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2次视力检查,详细记录,及时统计,分析视力减退的主要原因,对视力不良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

4.学生视力发生变化时,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5.经常到教室检查学生用眼卫生、教室的采光照明、课桌椅配置调整以及眼保健操实施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

6.定期对生活委员或卫生员、红十字青少年进行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知识培训,指导他们在班级中开展"防近"工作。

7.培训、指导师生眼保健操工作,使之学会并掌握眼保健操的正确做法。

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表现为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是由于进入眼球的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前面导致的。不良的视觉环境,读书写字时光线不足,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读写姿势不正确等是造成近视发生或发展的重要原因。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必须了解预防近视眼的基本知识,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一、保持正确读写姿势

1.读书写字身体要坐正,保持眼睛与书本距离为33-35厘米左右(一尺)、胸前与桌子距离应约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3厘米左右(一寸)。

2.写字时执笔角度要合适,用铅笔、钢笔写字时笔杆与纸面的角度在40-50度之间,用毛笔写字时力求笔杆直立。

3.不歪头或躺着看书,不走路看书,不在晃动的车船上看书。

二、选择良好的用眼视觉环境

(一)读书写字视觉环境要求。

1.读书写字时要有充足的光线,窗户光线及台灯灯光要从左前方射来。不要在过亮、过暗的光线下读写(如太阳直射光线下、傍晚光线不足时)。

2.尽量不用铅芯过细的笔写作业,铅芯要软硬适中,作业用纸要洁净,书写字体不要过小。

3.选择适宜的桌椅读书写字,书桌高度以到上腹部附近为宜。

(二)看电视的视觉环境要求。

1.看电视时,人与电视机应保持三米以上距离(或保持电视画面对角线5倍以上距离)。

2.电视屏幕的高度应与看电视人的视线平行或稍低一些。

3.电视机要放在背光的地方。

4.电视的光亮度要合适,不能过亮或过暗。

(三)操作电脑视觉环境要求。

1.电脑屏幕最好背向或侧向窗户,避免出现反光现象。

2.电脑操作台应低于一般课桌的高度,座椅最好高低可调。电脑屏幕中心应与胸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3.电脑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应不低于50厘米,视线应略低于平视线10-20度。

4.电脑操作间的光线不应太弱或太强(12平方米的房间安装一盏40瓦日光灯即可达到所需的照度)。

三、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1.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能过长,应控制在40-50分钟。课间休息时要注意放松眼睛,应到教室外活动或凭窗远眺或闭目养神。

2.看电视或操作电脑时间不能过长。连续看电视或操作电脑40-50分钟左右,应休息一下眼睛,或闭目养神或做眼保健操,也可到室外运动或向远处眺望。

3.不玩或少玩游戏机。偶尔玩一下时要注意眼睛与游戏机的距离不能太近,持续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

四、坚持做眼保健操

1.每天上下午要做一次眼保健操。

2.做眼保健操应注意双手干净,做到穴位准确、手法正确、力度适当。

五、保证睡眠、均衡营养、加强锻炼

1.睡眠要充足,保证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2.不挑食、不偏食,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

3.多吃蔬菜瓜果,常吃富含维生素A食品(如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杏、枇杷等)。

4.多到户外活动,多参加球类运动、多观察树木花草,多享受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使眼睫状肌得到放松。

六、定期检查视力,配戴合适的眼镜

1.每学期要检查两次视力,出现视力下降时,要尽快到医院眼科做进一步的检查。

2.如果确认已患近视,要及时到医院验光配镜。不要到不正规的眼镜店配镜。不追求过高的矫正视力,矫正视力达到5.0即可。

第5篇: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艺术设计

当前,中国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大多实行的是三段式(专业基础、专业设计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市场化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专业基础课、设计和专业实践地切片划分过于明显,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各自为营,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断层,这样就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片面地”学习。导致课程环节学习与实践环节创作脱节,当学生需要用到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发现两者无法对接,最终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达不到市场的实际要求,课程学习与企业生产操作产生了矛盾。

“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大力倡导和推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入2012年,新余学院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正式全面开展,对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提出了“学研产-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改革要求。

一、“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

包豪斯确立的“教育——研究——设计生产”教育体系值得我们借鉴,教学为研究与设计生产服务,研究为教学与设计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设计生产为教学与研究提供检验标准和物质基础,从而形成学、研、产三者地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序合作系统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研究、设计生产按科学方法逐步进行,然后进入到循环中结合设计生产、学习、研究的系统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学校的角度来思考,“学研产-产学研”

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校与市场等不同教学资源和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与直接取得实践能力为主的设计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的教育形式。“学研产”与“产学研”都需要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承担与完成。其中“学”与“研”主要由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作为主体来参与完成,“产”则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及以企业为参与来共同完成。“产”既是“学”、“研”教学的目的,也是“学”、“研”教学的落脚点和动因,只有当三者共同围绕目标并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互为促进的闭合循环模式时,才能真正体现“学研产-产学研”教学的宗旨,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

新余学院艺术设计在教学中积极同新余市属企业洽谈引进项目,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实施细则来对学生的课程群进行教学大纲设计、工作室教学管理和实践评价,以工作室为基础来展开项目教学是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核,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室为物质基础,在工作室完成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与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

二、“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质并结合市场生产实践要求,实行项目式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对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实践”,从学校方面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市场的项目来进行教学的活动。“学研产-产学研”教学的具体方式包括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工作室负责人根据市场情况来构建学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学生在教师科研成果指导下对课程体系内容进行学习,并有意识地进行项目训练;第二环节:工作室的教学团队负责人或学生直接联系企业,并一起制定项目合作的细则和内容。然后由工作室负责人将项目进行分解并分配到子项目老师和学生,相关指导老师作一定的指导和示范,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负责的内容进行收集、协作、设计、探究性学习,最后,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如图1。

1、项目式工作室课题体系的构建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情况,以专业相关的市场主要项目为主线,将关联到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进行整合,以便组成工作室课程群,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到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建立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及项目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特色。

另一方面,根据艺术设计各方向的教学计划,可以拟定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然后依此成立主要项目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要有课程模块供学生学习。新余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成立:景观设计项目工作室、室内设计项目工作室、包装设计项目工作室、广告设计项目工作室等,如图2。例如:室内设计项目工作室包括以下课程体系:《室内装饰工程预算》、《AutocAD》、《照明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Photoshop》、《室内设计理论》等。各项目工作室应该可以根据课程的交叉性实行交叉性使用,以便有效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和企业服务。例如:VI设计项目工作室可同时为平面设计专业方向和室内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使用;一定的专业方向定位,各工作室的课程模块体系在工作室教学中利用项目来对课题进行分解,在“学研产-产学研”教学中以项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产学研课程当中,将“学研产-产学研”项目细化为课程设计的小项目,将“学研产-产学研”项目与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相结合,以项目促进学生进行科研和设计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工作室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当前“学研产-产学研”项目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思考,在进入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学研产-产学研”项目同涉及的课程内容联系以诱发学生对项目做深入的分析。如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当立构作品涉及到材料的加工工艺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手机材料加工工艺与立体构成的材料加工工艺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有更深入地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材料加工的了解程度,并对立体构成的作品进行再设计。

2、项目式工作室项目的构建

艺术设计项目工作室基于“学研产-产学研”的教学模式来实施的,项目式工作室与相关专业涉及的企业或设计事务所等的合作是项目式工作室教学系统改革的前提,每个工作室都应该建立在一家或数家公司或企业的支撑上,与设计公司共同进行符合市场需要的项目开发,使艺术设计教学达到“学习-调查-分析-设计-实践-学习”的学、研、产相互循环,同时项目也为学生提供紧接市场的企业工作环境的机会,项目式工作室项目的构建要全局性、全方位地考虑学生的知识涵养、实践能力和课程教学计划等因素,并结合相关专业设计公司的市场设计项目、设计标准与规范,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专业培养前景的主流项目,如图3。所以,项目式工作室需要对项目的导入、项目的教学过程、项目的操作并展示、项目后期评价总结作出布置和安排,使工作室项目构建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学研产工作的并行,通过工作室的项目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从事“产”,让学生在“学”中掌握艺术设计的“研”,形成“产”,工作室也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比赛,让学生能提高“产”的能力,激发“学”的主观能动性,展示“研”的潜力。平面设计项目工作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江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江西省第二十一届电子科技大赛”等大赛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一个个比赛项目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自己的平台,更是为项目式工作室教学创造了一个个实战的机会。

3、项目式工作室教学团队的构建

依据“学研产-产学研”项目式工作室教学的要求,为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而设计“双向交流”的制度。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情况,从新余、南昌、长沙等地聘请部分设计公司骨干或工艺传承人参与到工作室教学中。有效增加企业设计人员和教师的互动交流,以达到优势互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当然,也要制定出针对设计公司人员在教学中的规范教学的制度。摆正校内教师与设计公司指导教师的关系。与此同时,也要要求各项目式工作室指导教师到校外去参加进修、培训和设计公司挂职,有效增强教师的项目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结合各专业方向的情况,应该把学院的专业教师根据其研究方向进行分派整合,保证每个项目式工作室有相关项目专业方向的1~2名工作室负责人,以负责人为中心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各工作室教学团队再根据课程体系和项目要求开设模块课程。在项目式工作室中,教学团队的教师或分别或共同负责项目课程模块或某门项目课程的建设。目前,我院已经完成前期工作,根据项目专业方向和教师的研究方向设计了若干个项目式工作室教学团队,根据立项情况实行项目负责制,教学团队各成员分别负责1~2门项目课程的建设与教学。

第6篇:照明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以“赛”促教,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多层次专业竞赛并多次获得奖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如2007级杨文凯等七位同学参加了“CIID2009年江苏省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作品全部入选展览,这个比赛,全国很多艺术类高校都组织学生参加,从2008年起,这个比赛已经纳入室内设计专项课程设计的常规必做内容;2008级徐静等同学5件作品入选2010(第九届)南京国际车展“大学生汽车外观设计大赛”;2008级李斌和2009级刘长安分获2009年和2011年两届全国ITAT技能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多名学生获优秀奖。以“项目”促教,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的能力。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中的课题大部分来自公司的真实项目。基于时间关系,或者“真题再做”,或者跟着公司完成项目的一部分任务。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后,基本都学会了方案设计、方案表现、CAD、效果图绘制等。其后,老师会推荐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公司项目。如2006级两个班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2007级邵玉等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的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2008级两个班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的设计;2009级陈倩等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项目绘制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等。

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中,很多项目往往由一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将3至5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组合,共同完成一套大作业或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承担相应部分,同学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这样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我系2010年的《民国文化老城景观改造——以“津浦铁路浦口火车站”地区》团队和2011年的《秦淮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夫子庙街区为例》团队分别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这和我们平时对学生设计团队的训练培养是分不开的。该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需要进行了改革,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多层次考核评价方式,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开放性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不以一张卷子定输赢。项目化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项目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形式多样考核办法,即以考证通过与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认定学生课程成绩。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即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多重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010年6月,学院立项了一批省级质量工程培育项目,室内设计课程和《室内设计》教材名列其中,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教材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下学期室内设计课程使用、另外还被焦作大学等三家院校征订使用。这本教材囊括了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内容。这是一本校企合作的教材,参与单位为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等。参与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设计师访谈内容,其中有3位设计师为我院往届优秀毕业生。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从书本上直接了解到公司所需,为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本书介于我院多届环艺专业和建装专业学生的平台而生,是一本知晓该两个专业学生需求的室内设计教材。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本质,要求教师具备职业背景和掌握职业技能,理解并把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几年来,课程组坚持从企业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2011年8月,课程组教师全部取得室内设计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发表本专业论文28篇,并在全国、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16项;立项与课程有关的各级科研课题10项。8.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我们通过走访数家高职院校,经过五轮的方案设计,投入百万元建成了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其中边看材料、边看结构、边上课、边理解、边画图;还可以动手操作,体验实际设计空间中的家具、陈设等物件的摆放;还可在灯光实验室感受不同的照明设计。同时,学院与南京红牛装饰工程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阿尔泰克(南京)建筑设计规划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签订协议,为学生开设室内设计实际项目讲座或现场讲解。学院还与南京九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盛名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多种渠道推进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基于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项目化教学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成效显著:

1.室内设计课程2009年通过学院重点课程验收,并被评为优秀课程;2.修订后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被运用于2010、2011级学生;3.引用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公司的案例,完成《室内设计》教材编写并被征订使用;4.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被教师的9项各级课题及23篇论文中运用;5.2011年12月,环艺和建装学生苏晴等15位同学为学院绘制部分教学楼及公寓楼CAD图纸;6.2010年5月,接受江苏盛名实业有限公司的项目委托,084501班和084301班全体同学参与某办公空间的设计;7.2010年4月,084301班和084501班全体同学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工作;8.2010年4月,084302班和084303班全体同学参加了南京市博爱庇护工场改造设计项目,刘鹏等16位同学获得了最佳设计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9.2009年8月,084302班陈倩等3位同学利用暑假参加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新世界花园项目的设计施工图绘制工作;10.2009年5月,074302级邵玉等5位同学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11.2009年3月,064302班董成燕等3位同学参加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的绘制;12.2008年4月,064303班邓一方等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

在教学中以设计项目为导向,以设计过程为路径,以设计内容为理论知识节点,以项目实践运用为驱动,在设计任务完成过程中用实践反证理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运行“项目—实训—理论—项目”的课程教学方法。这是本课程探索、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实践。其创新点具体表现在:

1.惠及多门课程,带动教师团队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项目教学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性与实操性、创新性的结合,必须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动。而室内设计、3dsmax、AutoCAD、flas制作、Photoshop平面制作、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家具设计、项目管理、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定额预决算、市场营销等课程在一个室内设计项目中均能够得到体现,因此,室内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涉及多门课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带动其他课程实行改革联动;同时,课程改革实施过程,需要多名教师共同承担和引导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一门课只有一名教师的情况,带动了教师团队的建设。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兴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项目制作的前提,在实施项目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让学生设计之前,可以先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项目实施之后,注意项目的梯度,即项目难度逐步增大,让学生由简入繁,由浅入深。

3.项目展示。可以尽一切可能,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展示作品,例如校内橱窗展示、艺术节展览、校内小挂件拍卖、向其他师生赠送作品等,以达到宣传项目教学的目的;还可以向社会、相关企业或中小学学生进行项目作品展示;选择优秀作品作为小礼品赠与来访领导和同仁,宣传学校和项目教学法。这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成功教育,是对学生兴趣的最好的激发和鼓励,也是项目教学得以延续和发展保障。

4.坚持多样化评价原则。学习活动由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及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学习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变化和团队合作情况,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