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器械产业分析范文

医药器械产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器械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器械产业分析

第1篇:医药器械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民族医学院校 服务 大健康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039-03

贵州民族医学院校作为贵州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行业院校,在传统办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何在?面临挑战又几何?本文通过对黔南民族医专典型个案的SWOT分析,探索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为其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一、大健康产业涵义

目前,学界尚未有对大健康产业的权威定义。一般认为,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健身产品、养老服务等支撑产业和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主要分为“医疗性健康服务”与“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体系和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医药器械等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相较于传统健康产业的医院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而言,大健康产业还涉及健康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康体养护、数字医学等多个产业新分支,其覆盖面广,产业链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到来,健康养老、健康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健康医疗的比重将越来越重,占据着大健康产业的主要部分。

二、对民族医学院校的SWOT分析

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能否抓住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前布局大健康产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事关贵州民族医药学院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就其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如下:

(一)S- strengths (优势)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其位于都匀经济开发区、占地1350亩、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新校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其办学条件,一批老旧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所取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得到不断加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齐头并进;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承担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1个,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实验室4个;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培训基地7个,三甲附属医院2个,教学实习基地82个,中医药科普馆为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学校先后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广州中医药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10余所一流医学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二是办学定位准确。贵州民族医药院校主要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招的进、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和用人单位好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从1985年建校到2016年的30年间,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医药卫生人才5万余人。以黔南地区为例,黔南民族医专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占比约为80%,他们有的是“扎根乡村的白衣天使”,有的是行业精英和业务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为促进贵州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广大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医药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好。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地处贵州民族地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民族医药资源禀赋,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之美誉;典型的卡斯特地貌造就了贵州一方“好山好水好气候,宜居宜游宜养生”绿水青山,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先天优势明显。2014年,贵州省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拉开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序幕,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可发挥其地缘优势,依托有利办学环境,与大健康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形成大健康相关专业独特的专业治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就近为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W- weaknesses (劣势)

一是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滞后。目前,仅贵州而言,仅有贵州医科大学于2015年6月成立大健康学院,而民族医学院校的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则较为滞后,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军型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建设滞后。

二是健康类专业师资建设滞后。存在师资着学历层次偏低且职称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且师资多集中于医药卫生等专业领域,像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资则严重不足。

三是专业设置滞后。存在着专业结构守旧、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对接地方行业产业特色不明确,专业设置、教学体系与本行业优势集群产业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四是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民族医学院校要更好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药和健康服务类人才,不仅要合理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实践性课程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实现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机融合。

(三)O- opportunities (机会)

一是前景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社会对健康服务需求旺盛。2013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近2万亿元;2014年,多项国家级健康类项目完成了产品转化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预计2016年大健康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2020年将突破8万亿元大关。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健康产业列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点”。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02亿,其中约3700万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而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养老床位。仅养老服务一项,如有效需求得到释放,将催生上千万的就业岗位。《2012-2013年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健康产业规模已达118157.09亿美元。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继“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即将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世界性的阳光产业和全球第一大产业,其年支出总额约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大健康产业将替代IT产业成为世界第五波产业经济浪潮的新引擎。

二是政策好。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将从2005年的73岁增加到2020年的77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0%,提高两个百分点。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贵州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理工、民族医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为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大健康战略发展提供重大政策利好。2013年9月,国务院于《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2015年10月,教育部制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任务,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将“社会贡献”和政府规划、办学质量一起作为激励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

(四)T- threats (威胁)

一是同质化竞争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本科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翻版和压缩版。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民族医学院校不能照搬照抄研究型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与本科医学院校以研究型为主、培养高等医学人才、临床医生以及健康类高端人才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机构培养医护人员、相关辅助人员和健康类相关应用型技能人才,为贵州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多层次医学和健康服务类人才梯队、满足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是社会认可度问题。现代社会上盛行“人才高消费”行为,甚至出现研究生抢本科生饭碗、本科生抢专科生饭碗、专科生抢农民工饭碗现象。事实上,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由于受到学制的限制,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都较为欠缺。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三年制的大专学生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时间约占3年6个学期的1/2,紧接着就进入实习和就业阶段,加之专科层次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较弱,学生无论理论和专业知识都与学制长、文化课基础好的本科生存在较大差距,专科学校在专业方向、实训条件、教学改革等方面也均滞后于本科层次医学院校,民族医学院校在转型发展的同时,升格办学同样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黔南民族医专2015年党代会提出建设同级同类院校中“一流的教学科研、一流的校园校舍和一流的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力争实现学校的“升本”工作。

三是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问题。长期以来,民族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仅限于面向医院、药企培养人才,在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健康类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共建方面行动迟缓,面向企业创新需求的服务较少、专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弱,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平台建设。设立大健康学院(系)。利用大健康学院(系)平台组建团队、申报项目、设置专业、建设实训基地,解决经费、招生、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利于引进高端、领军型人才,就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项目进行研究,就健康管理、保健养生、系统医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准备。如做好在医药养生、康体护理、健康管理等相关衍生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储备等。

(二)培养专业师资。优化师资培养和引进体制机制,根据学校健康类学科专业发展和规划需要,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选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和储备一定数量的健康类学科专业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培养,探索建立形成校企互联、专业互通的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型师资团队,解决民族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职称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

(三)构建专业体系。民族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着它的服务方向,反映了学校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应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深化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在对既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升级的同时,合理增设新专业,形成护理类、医学相关类和健康服务类学科专业体系。如:对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技术等与大健康关联性较强的一级学科进行改造,增设相关二级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增设全科方向,在护理专业增设助产、养老护理方向等,使学校的办学专业定位更加清晰明确;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申报老年护理、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家政服务等专业和专业方向。

(四)加强基地建设。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之间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并将所学相关原理与所从事工作岗位实际相结合,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依托园区、校企建管、财政奖补、公共使用”的原则,建设一批可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开放多元办学新途径,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人才培养立交桥。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该校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医药特种行业培训基地”“贵州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基地”“贵州省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贵州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拟与美国瑞泰集团合作,在学校成立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

另外,在民族医学院校广泛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站(所),获得职业资格认定权,将岗位操作和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教学和考试内容,保证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的作用,利用建于该校的“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工作,培养“双证”就业、持证上岗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帆.行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对接”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化妆品、食品及医药大健康产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4,(10).

第2篇:医药器械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强调的是“应用”,注重的是“实践”,面向的是“市场“与“行业”,因此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则被列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关,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为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实训技能和实训内容应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旅游专业、会展专业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成功开设。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高职院校旅游、会展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在旅游、会展等相关行业从事服务与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由于旅游业与会展业的产业关联密切的特点,旅游与会展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方面有很多相互的渗透,而在这两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类课程和技能的培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建设旅游与会展业态组合和技能关联的实训基地是培养旅游与会展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一、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一)旅游与会展紧密结合的产业关系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支撑

会展业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新兴行业,是集商务活动、会议展示、观光旅游、对外宣传“四位一体”的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着各国旅游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风光宜人、交通便利的城市都非常重视拓展其会展功能,从而带动区内相关行业的大力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会展业的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会展业自身的收入如果是1,则相关行业的收入则为9,所以会展业被视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推动器。

1.旅游业与会展业的紧密关系。旅游业与会展业具有最紧密最直接的产业关系。会展活动的部分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与旅游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为在具体运作上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会展业的崛起给旅游业带来了强大的助推之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会展业的壮大发展,使得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相互促进的作用越来越大。会展活动的参加者,包括参会者、参展商、采购商均被视为旅游者。会展活动的参加者停留时间更长,花费开销更多,参加活动的面更广,对旅游产业的贡献也更大。国际上通常认为,如果接待一名普通观光游客可收益1美元,接待一名参加会展活动的旅游者将收益4-5美元。香港2004年的数据表明,展览会观众在港逗留的时间平均是一般访港过夜旅客的1.2倍,他们在港的消费比普通访港过夜旅客平均多2.4倍。2004年展览观众虽只占全年访港过夜旅客的3.3%,然而他们在港的消费则占过夜旅客消费总额的7.8%。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会展旅游不仅能够展示旅游资源与旅游形象,而且每一次的会展本身就是一次商务旅游活动,这其中的商机正被越来越多的旅游公司看好。会展经济带“热”旅游,旅游产业与会展资源可以优势互补,特色融和。

2.旅游与会展的产业对接。会展业和旅游业能够而且必须实现有效对接,已成为会展界和旅游界的共识。旅游与会展的对接体现在6个方面:

(1)角色定位。在开展会展旅游活动时,会议或展览公司应扮演“旅游吸引物创造者”的角色,这种吸引物可以是其所拥有的场馆,也可以是其举办的大型会议或展览会;饭店应该主动与会展公司合作,以合理的价格和高品质的服务迎接参展商、与会者入住,并积极争取展览会期间的各类高峰论坛在本饭店举行;旅行社则应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把重点放在专业观众的组织以及会展活动与其它游览活动的衔接上。

(2)整体营销。城市在进行目的地整体促销时,会展部门完全可以和旅游部门协作;即使是会展企业单独开展营销推广活动,也应将会议/展览会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

(3)配套服务。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

(4)客源预测。会展部门应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调研和预测,以增强参展商(与会者)对展览会(会议)的信任程度,但两者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专业观众,后者侧重一般旅游者。

(5)场馆后续利用。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讲,场馆建造起来后,除会议服务公司、展览公司等继续举办大型展会以吸引观众外,旅游部门可考虑将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场馆作为都市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6)品牌及产品的利用和开发。无论是世博会、奥运会,还是某个会议或者展览,其后续价值的开发和品牌的维护升级,都对会展活动赋予了极大的附加价值和辐射效应。旅游企业针对事件、会展活动进行后期深度产品的开发和策划,如围绕奥运会开发的奥运旅游产品和线路,世博主题旅游产品等,促进了会展活动品牌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北京奥运会后,奥林匹克公园周边的酒店就把酒店入住和“鸟巢”、“水立方”、玲珑塔的游玩结合在一起作为吸引会员加入的一个砝码。因此培养既熟悉旅游又懂得会展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后会展”经济发展的急需。

旅游与会展不仅可以实现紧密对接,同时也具有良好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关系。会展业为旅游业提供输送客源、旅游吸引物,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建设和形象,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与此同时,旅游业一方面承担会展活动的组织和配套服务,并增强会议或展览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会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企业也可以作为会展商策划、组织会展活动,一批旅游企业开始涉足会展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与会展产业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旅游与会展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技能型人才更是奇缺。但在社会大量需要旅游与会展人才的背后,却存在很多旅游专业或会展专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往往是旅游专业学生不熟悉会展运作,会展专业学生只具有会展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承担具体实践工作。这种尴尬的背后,实际揭示了旅游专业、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和背离。旅游业与会展业是具有服务业性质的综合性产业,无论是旅游活动展开,还是会展活动的运作,都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参与,需要同时具有旅游与会展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如医药器械展览,需要既熟悉医药器械知识,又懂得会展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旅游节庆活动,需要既熟悉旅游业务,又懂得会展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等等。而学校旅游专业、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状态,同时,在校的旅游与会展教育普遍注重显性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积累,而忽视了知识链与产业链的结合,忽视了专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也忽视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和岗位上一些隐性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这造成了一方面旅游业、会展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学校旅游与会展的相关专业人才的出口和进口不尽人意,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不对应的断层。因此,通过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培养适应旅游与会展的新型复合人才熔炉,这是解决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诉求之间矛盾和断层的迫不及待的问题。

二、旅游会展类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思路

(一)遵循项目与产业的链接关系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是一个功能系统化、融合多学科、服务学生与地方经济,示范性、教学性、生产性于一体的区域人才培养及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体现以项目为驱动的旅游与会展产业流程的结构体系。整个实训基地以旅游与会展业项目管理流程为主线,以旅游与会展主要经济产业部门为辅线,从项目链、产业链的结合,对应到实训场所的建构,建立了实训基地与旅游会展经营运作的对接。

会展业、旅游业是结合最为紧密的两个产业,二者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国内已有的相关实训基地,大多集中在会展业或旅游业的一个产业领域,而忽视了二者的互动与联系。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应该从会展活动各个环节出发,涵盖会展活动的策划、营销、设计到接待、服务、观光考察及管理等完整的流程,融合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文秘、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广告设计与制作、产品设计等多专业多学科内容体系,并体现旅游、酒店与会展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打造旅游与会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成为嫁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岗位之间的桥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岗位,因此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功能设计上应具备仿真模拟和生产运作的二重性特色。不仅具有真实场景的仿真模拟,而且还是一个可以直接经营、运作的经济实体。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填补了从学校直接走向社会工作之间的盲区,使学生可以借助在实训基地的真实岗位演练,调试好对社会及岗位的适应(如图1)。

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以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多方博弈的利益互动机制,实现共赢的局面。基地建设将以省级实训基地为依托,涵盖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群体(者)。

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将从基地建设中获得包括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鉴定等一系列社会急需的职业方面的实践能力;教师将从基地中了解市场需求,对教材、教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更贴近市场,并逐步提高自己的从业资格;学院将从更好的就业率上收获更好的生源;企业将能从学校招收到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员工;社会将从更高、更好的就业率上收获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多方利益合作博弈,将有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实训基地制度保障机制。

(三)多方合作共建,共享资源与成果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经营采用引企业入校园的模式,与旅游业、会展业企业共享基地资源与成果。合作单位将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行业技术支持和指导,参与实训基地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培训工作。实训基地将与合作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合作、项目研发合作,并为企业输送旅游与会展人才。

(四)体现高科技成果、新型技术的示范性基地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吸收新型的科技成果、新型的信息技术,使之建成一个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高科技基地,对区域内提业示范效果。如虚拟导游实训室、多功能展馆、工艺品研发与陈列实训室,分别采用了最新的数字影像成果和软件系统,融三维虚拟与实物于一体;多功能会议室采用录像跟踪系统、同声传译系统,体现了高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三、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对所处地区及周边院校的实训基地、实验场所进行调查研究,使建设成的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能够在定位、功能上真正体现突破与错位发展。另外,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学院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来筹集实训基地的设备、资金,可以避免不同学院之间相近专业实训基地的功能雷同。

(二)实用性、先进性

基地的建设理念基于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结束的项目运作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与会展发展的现状,将整个项目映射到相应的旅游与会展公司,然后将公司的业务进行分解,确定相应的职业技能,随机映射到相应的实训室,从而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功能系统化、融合多学科、服务学生与地方经济,示范性、教学性、生产性于一体的区域人才培养及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展开生产,在服务中不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实训模式进行完善。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只模拟无实战的格局,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中彻底掌握旅游与会展等相关专业技能与业务流程,成为真正的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在设施设备的建设上,还要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突出先进性的建设原则,同时,在实训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模式教学的效果、专业的研究和企业项目运作的延伸功能,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发现旅游与会展领域的相关问题,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生长点,而教师的研究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

(三)共享性、共建性

实训基地在建设与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对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地区的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公众人员开放,分享实训基地的资源、技术、成果,实现社会共享和示范。同时,将紧密联系企业,吸引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作,基地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研发场所、实验场所,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理念、新的人力资源,企业为实训基地提供设备、设施、资金以及项目包,让实训基地在学院与企业的共建中得到深入发展和良性运营。

参考文献:

[1] 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

第3篇:医药器械产业分析范文

在波折与震荡中,A股市场进入第四季度。回望前三季度,A股不断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欧美债务危机爆发并扩散;国内货币政策松动预期落空;通胀预期升高,经济增长势头减弱……

出人意料的是,自10月24日始,大盘一路走高,沪综指数在冲高2500点关口后回调整理。使得股民们对接下来两个月可能出现的 “吃饭行情”充满期待。那么,从中长期来看,哪些板块暗藏的盈利机会更大呢?中小散户又该如何布局呢?

战略性布局地产银行股

笔者认为,当前市场环境并未根本性好转,但潜在积极因素仍存。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经济温和下滑,通胀见顶缓慢回落;货币政策不会有实质性放松,财政扩张只有结构性机会;流动性紧张缓解步伐缓慢;盈利增速持续下滑。即便如此,市场积极因素仍然存在:首先,市场高估了存准扩大冻结的金额,实际执行力度很可能低于预期;第二,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美联储可能出台进一步政策,有望缓解投资者的悲观情绪。基于以上分析考虑,笔者认为,股民不妨立足中期,战略性配置地产和银行板块。

目前,地产板块年底前政策力度难言放松,相关个股在估值探底后,或将进入较长时间的筑底期。同时,整体资金面再宽松以及限贷放松将是行业反转的先行指标。因此,建议股民在四季度以持久战心态,看销量来抓反弹,并战略性布局基本面、品牌突出的龙头公司。

透过中报数据分析,开发商销售出现明显分化,整体资金状况较年初继续恶化,但短期偿债压力小,2010年以来的再库存速度已经放缓。基于此,笔者认为,虽房价不调则政策难松,但开发商主动调整价格的动力不足,因此价格下行出现“小步慢跑”或将是大概率事件。

就目前的市场而言,房地产行业很可能出现反弹行情。笔者看好接下来地产股票迎来的反弹行情,与此同时,选股上可着重于具有销售爆发性以及推盘充足的龙头公司,以及具有保障房主题和商业地产概念的公司等。此外,股民也应警惕调控政策与行业调整叠加、经济下滑超预期和房价调整幅度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再看银行板块。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利润达到4649.54亿元,平均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其中中小银行净利润增幅超过40%。不难看出,上市银行业绩增幅大大超过此前的市场预期,显示在今年上半年信贷紧缩的严峻考验下,上市银行仍然实现了利润的高速增长。目前银行股绝对具有投资价值尤其是长线投资价值,因而建议投资者适当关注银行板块。

从市盈率看,截至目前,整个银行板块的平均市盈率在7倍左右,不仅已是历史底部,且远远低于全部A股以及沪深300成份股的平均市盈率,甚至低于国际市场同类板块指数,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预计未来一年,上市银行的收入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速,但速度会略有下降。由于今年政策对估值的压力已经基本体现,目前市场估值在底部区域,可以说在宏观环境稳定的背景下,是银行股较好的买入时机。

低成本介入大消费行业

统计显示,8月上证指数跌幅近5%,上述两个消费类板块仍逆市上涨近3%。而近期大盘在2500点遭遇阻力回调整理后,消费和医疗器械板块又表现良好的抗跌性,医疗板块还多次领涨。

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转型期,经济增长将由投资与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在此宏观环境下,消费板块自然存在着相当多的机会。而且从目前的估值水平来看,消费板块整体估值已处于相对低位,此时正是低成本介入的良好时机。

短期内白酒和医药都比较受捧,但从长期角度分析,板块内部个股分化可能会较严重。投资上应选择业绩增长稳定,长期将会得到稳定回报的消费类个股;其次,选取能够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充分分享居民消费升级的具有成长确定性的上市公司。

由于医药股受刚性需求支撑,机会来自于政策驱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将会大幅增加。有专利技术、独家品种、管理良好的医药器械公司将有更好的成长性,值得长期投资。

对于白酒股,建议把握以下两种投资思路:首先是长期持有,考虑行业的估值和成长性,未来12个月内白酒行业仍可获得超额收益;其次是三季报之后适当减仓后逢低买入。

适度关注可能出现的风格转换

2011年最后的两个月,是否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风格转换,已成为近来股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金融理财》认为,不排除风格转换的出现。导致风格转换的有四种可能性:首先是政策预期的好转;其次是新增资金入场;第三是过大的估值差距得到修复;第四是投资产业链的微观景气程度出现回升。

风格转换可能分成三步:第一步,估值修复,资金环境回暖和政策预期向好促使投资者倾向于寻找估值最低、悲观预期释放最为充分的行业;第二步,景气回升,预计在11月份伴随着工业品的产销量、价格趋势向好,相应的行业会有阶段性表现;第三步,布局2012年,在市场指数有所回升、场内交易活跃之后,进一步关注估值中枢转移到2012年、经营模式清晰、业绩增长确定的个股。预计11月份以后随着影响市场的因素明朗,这种风格转换可能逐步展开。

与此同时,对于四季度的可选配置,笔者认为,科技、资源能源、设备制造、原材料、交运等可适当作为配置上的附属参考。此外,还可逢低增加主要周期性品种如基础化工、有色金属、机械、钢铁等配置,以迎接可能出现的风格转换。

当前选股的五大思路

虽然前三季度A股市场的整体表现令人失望,不过对于A股市场在最后三个月的运行前景,笔者给予谨慎的乐观预期。散户如果能从业绩增长、估值修复、基金重仓、重组题材以及政策预期这五大选股思路中寻找市场机会,或许会有所惊喜。

①业绩增长

目前三季报业绩预告的公司有800家左右,预喜公司达到600多家,若三季报行情能与超跌反弹相结合,此类个股有望演绎一波小行情。

②估值修复

沪深两市指数在三季度的跌幅分别达到14%和15%,而在此期间跑输大盘的个股高达1000余只,其中跌幅在30%以上的个股有100多只。其中约有180只个股的股价低于上证综指1664点时的水平,在这些超跌与低估值个股中,可能孕育着四季度的热点品种。

③基金重仓

过去的三季度,基金重仓股的表现不尽人意,在三季度跌幅超过30%的100余只个股中,约有60只个股是基金重仓股。三季度的基金重仓股在四季度有望“咸鱼翻身”。近来,尽管基金在加仓的过程中,大盘始终处于下降通道,但基金此举仍是属于底部区域主动买套的行为。进入11月,该阶段的特点是资金年底收益、基金排名压力将逐步显现,重仓股会有所表现。

④重组题材

每年年底一直是市场炒作重组题材的黄金时期,今年也不会例外。虽然近来整体行情不容乐观,但在重组题材的护持下,ST板块屡屡扮演“涨停秀”的角色。四季度是上市公司披露重组预案、实施重组事项的高峰时段。虽然证监会推出的并购重组新规提高了借壳上市的门槛,但对于渴望上市却不符合IPO标准的企业,壳资源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资产重组板块蕴含着机会。

第4篇:医药器械产业分析范文

行业背景

2015年,包括IDG在内多家投资机构的年度投资报告中都将消费升级看做2016的三大重点投资领域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05到2010年,私人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仅有32%,而在2010-2015年这个数据已经攀升至41%。阿里研究院的数据预计未来5年投资和净出口在GDP增长的贡献占比上还将继续减少,而私人消费却将不断增长达到48%。BCG(波士顿咨询)报告揭示,即使中国“十三五”期间年均GDP增速放缓至5.5%,由于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日渐增多、“新世代消费者”崛起以及网络购物增长的推动,中国私人消费仍能够实现年均9%左右的增速,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增量至少为2.3万亿美元。

2015年《中国消费者新消费阶层崛起》的报告显示:中国城市中产消费者的人数已经过亿,约有1.46亿,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在11733美元。这一亿中产消费者连同另外2.36亿的城市大众消费者——他们都“不再只会花钱去置办基本品”。

中国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追求意识正在苏醒。

医疗美容、跨境电商和出境旅游将是中国消费升级红利的最先受益者。

一、医疗美容行业现状及行业特点

世界范围内,规范的整形美容术始于16世纪,最初仅是为保证患者获得正常生活必要条件的一种简单的畸形矫正手术,当属“治病救人,雪中送炭”之举。真正属于“锦上添花”范畴的医疗美容则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人体美不再被视为是一种天然的禀赋,人们开始大规模地采用先进的科技来改造自己的身体,整形美容开始在许多国家兴起,以韩国、日本、美国为甚,在韩国,始于演艺圈的整容已发展为一项全民“运动”。

按照是否进行手术,医疗美容又可以分为手术类美容、非手术类美容,后者多为美容皮肤科下属项目。非手术美容由于无需手术、见效快、风险小、效果可逆等优势,正在逐步成为引领医疗美容中的主流方式。2014年全世界医疗美容总量约2020万例,其中手术类占比47.7%,非手术类占比52.3%。而在具体整形美容项目上,在手术项目中,眼睑手术、吸脂手术、隆乳手术排名前三,合计占比43%。而在非手术项目中,肉毒素、玻尿酸注射合计占比约70%。 从全球来看,进入21世纪以后,医疗美容行业已成为仅次于汽车业和航空业的第三大产业。据专家统计,全世界每年的市场总额约1500亿美元,预计未来世界500强企业中将有三分之一是从事与医疗美容技术研究、生产、销售的企业。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整形美容业发展较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整形外科仅开展以单纯畸形矫正为主的手术,直至21世纪初,才逐渐发展起来,并渐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美丽和展示美丽的效应使整形美容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大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和各医疗美容医院也“门庭若市”。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享受高品质生活也日益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像汽车、住房、旅游和健康服务产业的高端消费一样,医疗美容行业也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据国家工商联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整形美容业以每年20%的发展速度递增,整形美容手术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就整容手术总量来看,美国占据全球整形手术总数的17.5%,排名第一,14.3%的整容手术发生在巴西,中国占据了总量的12.7%,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据市场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14~2018年,我国医学美容市场有望维持13.8%的复合年增长率,并于2018年达到91亿美元(约合565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2013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实现产值已达4000亿元左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截至2012年,整形美容已成为居房地产、汽车销售、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其中,女性消费者占90%以上,而又以20-45岁女性为主,占到80%以上。

近20年来,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已发展成为涵盖医疗整形、医疗美容、注射美容等领域,同时涉及到包括外科、骨科、妇科、口腔等学科在内的许多专业。这些领域和专业与医疗整形美容相关的器械、产品、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综合产业链。

近年来,伴随“颜值经济”概念,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极为迅速,一批民营医疗美容医院逐渐成为主力军,越来越受到求美者的青睐,发展猛烈,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一些公立医院也相继加强了整形美容科的建设,搭上医疗美容发展的快车。

就在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韩国也在大量“消费”来自中国的求美顾客,其间因非法行医问题导致的医疗纠纷、后续赔偿等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已引起两国行业协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也在经历发展的阵痛,种种危机与挑战困扰着中国医疗美容行业。

通过以上对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市场规模大

根据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城镇人口15-64岁女性共一亿七千多万人。按照目前20-45岁女性城镇消费者占医疗整形美容消费者的64%比例估算,目前全国医疗整形美容女性目标消费群总数估计为九千万人。

据了解,在世界闻名的韩国整形美容一条街-狎鸥亭这个地方,汇聚了200多家整形美容机构,其中,中国的客人已经占手术量的30%。韩国每年投入大量的广告吸引中国人,每年约有十几亿人民币流入韩国。

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认为:韩国医美市场的火爆源于韩流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在增长。韩国医美有大量高端的中国客户支撑。中国高端客户对韩国医美认可度来源于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一个是艺术。美容本身和审美直接相关,人类的审美是主观而非客观的,作为医美行业,他们的评判标准需要有社会公众认同的标准背书。为韩国医美的背书就是韩国现在的演艺明星以及韩流文化。因为医美不同于普通手术,除了技术之外,它与人的审美直接相关。韩流文化的推广让中国用户对其审美的认可度日益加强。如今是韩国医美的文化影响中国,未来中国医美行业会形成符合本国人民审美及特色的专有文化,成功的企业是有自己医美文化代言人的企业。医美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医是技术,美是艺术。所以在医美市场的成功品牌,一定是由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产生的服务品牌。

第二、增长速度快

目前,医疗美容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之后,即进入到中等发达的小康社会后,对医疗美容行业的需求就会增加10%左右,并每年会以这个速度递增。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更是达到年增速20%以上的水平。

第三、行业利润高

由于我国75%以上医疗整形美容机构的服务项目经济利益较高,以技术或营销手段创造的利润,依据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医疗整形美容机构,约占总利润的30%-50%不等。其他调查测算,我国医疗整形美容业的毛利率超过了一些热门产业,被称之为“时尚营利行业”。

二、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前景

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和中国统计局披露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1万多家医疗美容机构。2015年泛医美产业(包括行业上中下游及相关产业)总量超过5500亿人民币,2011-2015年均增速接近20%。协会预计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0000亿,有望超过巴西,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美容市场。

以每年进行的美容次数统计,全球医美市场近4年增幅达到12.9%。其中美国、巴西、日本、韩国、墨西哥五国共占美容总数的44.8%。而从行业发展以及和中国关系的密切程度来看,韩国医美市场无疑对中国更具借鉴作用。

韩国2014年医美行业总为产值约为634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4.6%,每千人美容次数高达19.49次,中国的人口总数是韩国的26倍,但每千人美容次数仅有4.6次。可见中国医美行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根据相关数据推算,2011-2015年全国美容人数以15%的速度稳定增长,2015年已达到760万人次。由于我国近年来人口增速变缓,每千人美容次数变化幅度基本和美容人数趋势持平。因而,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判断美容行业的发展并非主源于人口福利,而是来自于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目前中国医美行业成长力居世界前列,宏观微观数据均表明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从全球数据来看,医美行业普遍具有抗周期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使国民平均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推动消费升级,具体表现为对医美消费的意愿增强。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增长率下降,从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用户增长变为零和游戏就可以看出,基于人口红利商业模型已经是强弩之末。下一波必然是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以出境旅游数据可以看出消费升级红利的威力,2015年我国出境游人次达1.2亿,出境游消费达2150亿美元,随着签证放宽、航班航线增加、消费环境改善等,消费升级让出境游热情彻底被激发。而医疗美容和出境旅游一样,属于消费升级的大市场,高收入阶层的增加对消费升级需求是持续的。在这个风口下,医疗美容将迎来持续高速发展的机遇。

医疗美容市场的消费市场是可以不断垂直细分,不断深挖掘的。因为这个市场的消费主体是高收入女性,而女性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个需求支撑市场持续垂直细分。去韩国消费医美,去日本买马桶盖,去香港买奶粉,以及买纯进口食材看似不相关,但其最深层的原因是一样的,国内高收入阶层增加的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国内市场无法满足,高收入人群越来越愿意为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支付高对价,这都是消费升级市场带来的机会。

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认为,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前景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医疗美容行业更加发达,机构急剧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整形美容改变自己的形象,在入学、求职、工作、恋爱、婚姻、社交、生活等人生各个方面获得优势,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中国有13亿人口,未来的整形美容市场潜力巨大。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越来越多的人才、越来越多的资金将进入整形美容行业,医学整形美容机构数量将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并向地级市和县级市发展。

2、从服务“病人”转向服务“顾客”

目前的整形美容外科绝大多数都是以整复为主,美容为辅,尤其是公立医院。服务对象大多是那些因先天因素或疾病、外伤、烧烫伤等所致身体有明显缺陷或功能障碍的“病人”。

未来的整形美容科除了开展传统的整复外,更多的将是借助现代医学整形美容技术改变求美者的脸型、身材和肤质,以求美为主要目的,美容为主,整复为辅。服务对象将是以身体没有明显疾病或缺陷,没有功能障碍的健康人为主,这些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称之为“病人”,只能称之为“顾客”。

3、从整形外科转向医疗美容科

整形美容科包含医学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美容整形行业服务范围将涉及植发、重睑、眼袋整复、祛斑祛疤、除皱、隆鼻、修改脸型、牙齿整形、隆胸、吸脂塑身、瘦小腿、润肤脱毛、处女膜修补、外阴整形、康复整形等数百个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并不属于医学整形美容范畴,应属于生活美容。生活美容将成为未来整形美容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建立整形美容科,同时提供医学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服务,才能真正满足“病人”和“顾客”的需求。

4、医疗技术从“粗糙”走向“精细”

“病人”整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肢体的外在美观。“顾客”整形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美丽”,在不影响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美丽”甚至“完美”。

“顾客”整形求美,不同于“病人”整复治疗。“顾客”整形要求医生的手术设计更加完美,手术切口更加精致,手术技法更加精细,手术操作精益求精。相对来说,“病人”整复治疗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就显得“粗糙”,对手术切口的美观度要求相对较低。

为了满足顾客对美的追求,创伤更小、风险更少、恢复更快、效果更好的微创整形技术将成整形美容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5、设备更加先进,材料更加安全

内窥镜等先进的微创整形医疗设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整形美容领域。有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整形美容专家在临床工作中将更加得心应手,整形美容手术将更加安全、更加微创,整形美容效果将得到大幅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将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医学科学和材料学的发展,整形美容所用的假体等材料将更加科学,更加安全,更加贴近人的形体和生理特点,绝大多数的假体材料将可以在人体内永久存留。

6、人才交流、学术交流更加频繁

为了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发展,顺应时代时尚潮流,整形美容行业从业人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因此,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人才流动将更加频繁。不同国家整形美容专家之间的派系之争将日渐消除。国家与国家之间,专家与专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站在世界整形美容行业的前列。

7、医疗美容行业内的竞争将更加剧烈

这种竞争将表现在经营理念、经营体制、人才、技术、设备、质量、管理、服务、品牌等各个方面。民营医疗机构依托自身的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服务优势,将吸引更多的经营管理专家、市场营销专家和公立医疗机构高水平的整形美容专家加盟,从而将成为公立整形美容机构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并会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超越公立医院,成为主导中国整形美容市场的中坚力量。

不久的将来,一部分诚信经营、管理规范、在群众中拥有良好口碑、具有雄厚实力的民营整形美容机构的品牌将得以建立,品牌的作用将得到显现。品牌整形美容机构将在行业内引领。

随着社会坏境的改变,医疗美容必须跳出医疗美容这个狭隘的围城,将医疗美容、生活美容、健康美容有机地融合,集医疗手术、治疗、中医美容养生、休闲美容购物于一体,竭力打造以健康为目标的医疗美容综合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医疗美容产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起步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公立医院开设美容门诊,民营的美容机构也在全国开始兴起。随着国外的美容观念、先进技术和美容材料、运营管理理念陆续传到中国,带来了需求增长,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疗美容行业,各种私立医疗美容机构也迅速发展。

目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市场震荡,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GDP增速降至7%以下,但整体消费增速仍超过10%,其中的新兴消费领域(诸如旅游、整形美容服务等)在以更高的速度崛起。医疗美容兼具医疗与消费双重属性,伴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及消费升级的不断推动,到2015年,中国大约有5000家活跃的医疗美容机构,医美市场规模500-1000亿,近几年行业增速达到20%-30%,高于传统医疗行业平均增速。

1998-2016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共发生779起投资,其中披露投资金额671起。全部已披露投资金额540.88亿元,平均每笔投资金额达8,061万元。2001-2010年,医美行业仍属于发展期,2010年以来,医美行业在投资数量增加的同时,投资规模也在急剧增大,2015年投资案例数达249起,较2008年增长超过15倍,投资金额增长近10倍。

从2010年开始,医美行业并购案例增多,且并购金额不断攀升。2001-2016年,中国医美行业共发生302起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680.6亿人民币,平均每笔并购金额耗资2.25亿人民币,根据医美行业上下游分布,上游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方面共发生143起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349.29亿人民币,中下游医疗院所并购及医药器械销售方面共发生159起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331.32亿人民币。2001-2010年的并购案例总体数量少,却有几起大型并购案,行业仍属于发展期,2011-2016年,并购热潮开始发展,并购案例增多,且并购金额不断攀升。

医疗美容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生产商和材料耗材生产商。从上游到中游为中间商,通常指商和经销商。医美行业中游主要包括公立医院的美容科,民营美容医院和美容院。目前医疗美容产业市场较为混乱,中游的服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具有品牌效应的公立医院极少,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连锁公司,且存在不规范经营问题。医美行业中游到下游为导客平台、搜索引擎、医美APP等。由于国内的医疗美容行业过度依赖营销模式,在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中介机构。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新氧为代表的医美APP平台上线,在美容医院和消费人群之间建立起直接沟通的桥梁,有望重建行业内的生态系统,压缩中间环节,提高美容资源配置效率。

从医美行业上、中、下游横向分析,上游厂商因行业监管相对规范,产业相对集中,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尤其龙头公司利润率较高。但是中长期看,中下游终端整合提升空间更大,未来有可能成为各方争夺的主战场。从整个产业链有纵向延伸角度分析,医美行业开始与文化娱乐、广告传媒等产业对接。医疗美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多方面的交叉产业,包括医疗科研部门、医疗机构、器械行业、美容服务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等。作为一个交叉产业,医疗美容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维度,为更多参与方提供了更大的价值实现平台。

金地毯行业研究团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步入快速发展初期,当下正是布局投资和创业的最佳时机。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三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一是美容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商;二是民营美容医院;三是医美O2O。

1、美容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商

近几年医美行业出现的资本并购案例以医美行业产业链上游企业为主。复星动力基金2.9亿美元收购了皮肤科激光医疗设备领域的以色列Alma公司。德国Merz药厂并购了美国的一个新成立的超声美容设备企业,该年营业利润8800万美元,被6.6亿美元的价格并购。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医疗高科技产业链很长,研发端的投入可以通过制造端、品牌端、段层层放大,所以核心是医药高科技知识产权的竞争。

作为行业上游原材料的主要国内供应商,未来随着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借着价格和市场容量的优势,有望不断对进口产品实现替代,为中国医美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民营医美医院

理念的落后,体制的呆板制约了公立大医院医疗美容的发展。而新生的民营整形美容机构经营体制机动灵活,注重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医学整形美容与生活美容的统一,为“顾客”提供优质医学整形美容服务的同时,为“顾客”提供生活美容服务和各种生活便利,并且特别注重专家品牌和医院品牌的建立、维护和推广。

民营医院作为美容服务的提供商,直接对接消费需求,随着行业竞争秩序的规范,必然会有部分企业凭借一流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和安全的产品而胜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医疗美容服务提供商。

近年,民营医美领域有个令人瞩目的投资案例。2015年6月,恒大集团与韩国原辰医学美容医院合作,投资20亿元的恒大原辰医学美容医院正式开门迎客,成为恒大健康(00708,HK)旗下医学美容及抗衰老板块首家正式落地的医院。韩国原辰医学美容医院成立于1999年,是韩国最大的综合整形外科医院。

3、医美O2O

医疗美容O2O解决了传统医美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解决消费者、医师、医美机构的痛点,通过更低的成本为医院创造客源来创造商业价值,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大陆医美的市场宣传普及度不及韩国、台湾,韩国、台湾地区主要由明星、达人向公众普及医美知识,通过简化专业术语、电视节目、名人出书等形式使得大众对医疗美容产生亲近感,缩短专业医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大陆缺乏对医疗美容行业广告相关的监管机制,夸大、虚假的广告占据着各大热搜以及街边小巷。行业的乱象,使得民众对于医疗美容的整体印象不佳。有美容需求的顾客难以在国内找到值得信赖的医疗资源,因此经济实力较好的顾客多转向出国整容,接受国内服务的顾客中被敲诈,手术失败且术后无法申诉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改善行业乱象,重塑医美行业结构而言,解决顾客与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流问题是重中之重。医美O2O一方面链接专业医疗美容机构,如各大三甲医院美容科室、联合丽格等医生集团及线下诊所、中小型整形机构,向客户提供多层次可靠的医疗机构选择,在此基础上,通多价格公开化,使得行业收费趋向透明,并通过团购、折扣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合理的价格,提高医疗美容的可靠度,降低进入门槛,使得更多的客户乐于尝试医疗美容服务,形成导流。医美O2O不仅提供顾客与专业机构的对接服务,还开辟咨询窗口,由专业客服或医生团队及时解答客户疑问,跟进术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与此同时,多家医美O2O通过建立美容社区,形成大量的口碑反馈以及体验分享,既稳定了部分高频次消费客户,为入门客户提供比照参考,从客户端反向约束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医美O2O在普及医美知识、对接顾客-机构需求、提升客户体验、规范行业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推动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