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百合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

百合花栽培技术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百合花栽培技术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百合花栽培技术方法

第1篇:百合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

关键词 野生百合;种质资源;利用;引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Q949.71+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237-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园林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希望有更多丰富多彩、健康美丽的园林花卉来装饰、美化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我国被西方人士赞誉为“园林之母”,野生花卉资源及栽培种类极为丰富,多种世界名花都起源于我国。欧美国家曾大量引种并加以选育,广泛应用于园林中,而作为百花故乡的我国,在园林花卉应用种类的多样性上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我国是世界百合属植物自然分布中心,原产约49种(《中国植物志》收录39种,10个新发表种),约占全世界百合种类的1/2,国外许多观赏价值较高的百合原始种类由我国引入,但目前我国百合资源应用很少,绝大多数仍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而且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流失,某些种类已濒临灭绝。如何保护、研究、利用我国宝贵的百合种质资源,加快我国百合育种的步伐,是我国花卉育种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1 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利用

我国丰富多样的百合种质资源是世界花卉种质库中的珍贵材料。18世纪以后,我国原产的百合种相继被引入欧美各国,对世界百合育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按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北美百合协会(NALS)对百合栽培品种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栽培百合分为8类栽培杂种系,其中的亚洲百合、东方百合、麝香百合、喇叭型百合等4类百合杂种系均用到了原产于我国的百合种质资源。曾经在19世纪后期,欧洲百合的大多数品种大面积感染了病毒病,几乎濒临灭绝,但是自从我国的岷江百合(L.regale)引入欧洲后,作为亲本培育出了抗病的百合品种,才使欧洲的百合重放异彩[1]。

早在17世纪西方的植物学家就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对本地百合资源进行植物学分类,Comber把百合原种分为7组,Michae则更进一步对百合分类系统进行细化,把世界上的86种百合划分为7组13个亚组。我国野生百合资源丰富,但对百合资源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原产的百合有43种以上,占世界百合种类的1/2,且特有种类较多,如东北的毛百合、西部的新疆百合以及台湾百合(L.formosanum)等[2]。赵祥云等[3-4]对我国野生百合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收集到47个种,18个变种。周睬[5]在长白山对当地百合的种类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分布在长白山地区的百合属植物共有9个种以及2个变种。此外,许多学者对我国野生新种的发现与收集整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6-13],这为野生百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前,我国已应用于育种的百合原种尚不足1/2,还有许多具备特殊优良性状的百合原种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如毛百合(L.dahuricum)、东北百合(L.distihcum)等花朵直立向上、植株高大,适宜培育切花品种;湖北百合(L.henyri)、毛百合、山丹、岷江百合(L.regale)等是抗病育种的重要亲本;条叶百合(L.callosum)、青岛百合(L.tsingtauense)、岷江百合、毛百合、卷丹(L.lancifolium)、山丹等可用于抗寒育种;山丹等适宜作促成栽培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百合原种是通过杂交育种改良百合株型、抗性等性状的重要亲本。但我国百合现有的种质资源大都处于未开发的野生状态,许多珍稀濒危种没有得到合理的当地保护,极大地限制了百合引种、育种的发展。

2 野生百合的引种研究

我国野生百合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甘肃、湖北、河南及华北和东北山区等27个省区[3,14]。我国野生百合的自然分布跨越了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带等气候型,海拔高度多在1 000~4 300 m的垂直分布,且多生长在阴坡和半阴坡的地方。

目前我国已经对大约30种野生百合进行了引种研究。赵祥云等[4]于20世纪80年代对秦巴山区野生百合的种质资源进行研究,调查了宜昌百合(L.leucanthum)、山丹、野百合(L.brownii)、岷江百合(L.regale)等多种野生百合的自然生境、生物学特性及繁殖特征等,指出了野生百合引种驯化成功的关键是适宜栽培地点的选择。查振道[15]也对几种野生百合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

张敩方等[16-17]对东北地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毛百合进行了系统的引种栽培,研究了毛百合地理变异的规律、繁殖的生物学特性、种子萌发的动态形态观察及毛百合的鳞片扦插等。杨利平等[18]也先后开展了东北百合植物资源的调查及引种栽培的研究,并对东北百合属的细胞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还对多种野生百合进行了生物学、生殖生态学的研究[19-20]。杨守志等[21]先后从千山、帽儿山等地引种了渥丹(L.concolor)、卷丹、轮叶百合(L.disticum)、山丹、毛百合等5种野生百合,经过几年的驯化栽培,均已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在栽培管理过程中,找到繁殖技术措施,已完成了由野生到栽培的过渡。

郑国福[22]自1994年开始对野生渥丹(L.concolor)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渥丹的繁殖、栽培及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引种栽培试验技术的研究,获得成功。周宗利[23]对山丹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对山丹的生态习性、引种环境的选择、繁殖方式、栽培及田间管理进行了研究。在野生百合中,各地对食用百合种类里的兰州百合(L.davidii var.unicolor)引种较多[24],研究其繁殖栽培技术,并已应用于生产。

朱 立等[25]对贵州省4种野生百合:野百合(L.brownie)、淡黄花百合(L.sulphureu)、南川百合(L.rosthornii)、湖北百合(L.henryi)进行了引种,并总结了贵州省野生百合的栽培技术,包括繁殖方法、选地整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等内容,为百合资源的引种保存提供技术支撑。张述景等[26]对来自豫西南部山区的5种野生百合卷丹、山丹、条叶百合、光百合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5种野生百合都能正常的生长、开花、结实,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只是在成花数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说明环境因子对百合成花具有较大影响。

总结前人对野生百合引种栽培试验的结果,均要求将百合种植在地势高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忌黏重土壤。多数种类喜微酸性土壤环境,如毛百合、轮叶百合、山丹,适应pH值6.5~7.0;卷丹可适应pH值5.5~6.5;渥丹可适应碱性土壤,能耐碱土和石灰质土壤,可耐pH值8.2的碱性土壤[21]。不同种类的百合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多数种类生于山坡灌丛、疏林下,喜阳,于轻荫下生长良好,但不能生长于浓荫处。渥丹、毛百合较喜光;轮叶百合生于山坡林下、林缘、路旁溪边及草地,生育期间需要半荫,才能正常生长[27]。有些种喜欢湿润的环境条件,如轮叶百合、毛百合。而卷丹、渥丹、山丹则耐旱性强。卷丹比较喜欢温暖干燥气候,较耐阳光直射[21]。

目前对野生百合采用的引种方式主要是从野外直接挖取带鳞茎的植株进行栽培,或采集成熟种子,于栽培地进行播种繁殖。对于我国野生百合的种质资源引种的工作,龙雅宜等[2]提出了应采收成熟种子进行引种的科学方法,避免直接采挖鳞茎,以防止对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破坏。

3 野生百合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生态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它通常被认为是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遗传变异的总和。自然界广泛存在着的大量遗传变异,体现在不同的水平上,即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组织和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但是,DNA分子结构的突变是遗传多样性产生的主要来源。

3.1 野生百合形态多样性研究

关于野生百合的形态多样性,前人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涉及到的种类有台湾百合、淡黄花百合、紫斑百合(L.nepalens)、川百合(L.davidii)、宝兴百合(L.ducharlre)、卷丹、泸定百合(L.lancifolium)、通江百合(L.sargentiae)、渥丹、岷江百合、山丹等。

1990年,Cheng W T[28]对台湾百合的居群进行了研究;张绍斌[29]对云南淡黄花百合形态水平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发现居群内与居群间均存在明显的多样性,认为形态的变异既受环境影响也受遗传信息的控制;何显静等[30]对云南紫斑百合、川百合、宝兴百合、卷丹、泸定百合5种百合7个居群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所测量的17个数量性状都具有多样性,在紫斑百合2个居群中,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贾 琳等[31]调查研究了泸定百合的遵义居群和牟定居群,发现百合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都存在着明显的多样性;王红霞等[32]对通江百合的形态变异式样进行了研究;向地英等[33]研究表明秦巴山区野生百合在鳞茎、茎干、叶片和花等器官等形态上均具有形态多样性;王 欣等[34]对渥丹百合种内10个居群的茎、叶、花、果实、种子的25个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渥丹各居群存在明显的多样性;王红霞等[35]对岷江百合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表明形态变异约有93.31%来源于居群内,约有6.69%来源于居群间,并指出环境异质性、杂合有利性及染色体结构变异是造成其形态变异的重要因素。王 琦等[36]对山丹11个居群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山丹各居群的物候期较为一致,相差不大。

总的来看,关于野生百合在居群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的种类还不是很多,已经研究的几种百合证明在同种百合不同居群上存在一定的形态变异,体现了百合的多样性。

3.2 野生百合孢粉学研究

花粉相对于植物的表型特征相对稳定,受环境影响小,因此是进行植物分类中重要的性状。但目前对切花百合的花粉学研究较多,而对野生百合花粉学多样性研究较少,仅渥丹和山丹在关于居群水平上花粉形态多样性有见报道。

1993年李景奇等[37]对几种百合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2004年曾小英等[38]对兰州百合、山丹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均明确了百合花粉外观为椭圆或长椭圆体,具单萌发沟。张丽娜等[39]应用扫描电镜对百合属13个种花粉的形态、表面纹饰、萌发沟等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粉在花粉粒的大小、网脊的宽度、网眼直径的大小等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吴祝华等[40]利用扫描电镜对18种百合进行花粉形态观察与比较研究,初步探讨了百合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并通过对供试18个种的5个花粉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除卷丹(L.lancifolium)外,较准确地将形态分类上的百合组与卷瓣组聚为2个类群。

对山丹[36]和渥丹[34]不同居群花粉的观测表明,各居群山丹花粉的形态和大小差异不大,但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不同居群花粉的表面纹饰有一定差异。渥丹百合花粉皆呈椭球体,花粉大小差异不显著,花粉都具单萌发沟,沟长达两端,但不同变种的花粉网脊上基粒形状差异显著。张延龙等[41]对秦岭及其毗邻地区的8个种和变种的百合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不同百合种类在花粉形态、大小、P/E值及花粉的表面纹饰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性状特征或指标对野生百合种或变种水平上的分类具有较大的分类学价值。

前人对野生百合花粉形态的研究表明,花粉形态外观相对稳定,花粉大小在种内居群间、居群内差异不大,但表面饰纹有一定差异。

3.3 野生百合染色体核型研究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大小等)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染色体核型分析是植物种质资源遗传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已在种内水平上进行核型分析的的野生百合有川百合(L.davidii)、泸定百合(L.sargenttiae)、紫斑百合(L.nepalense)、渥丹、岷江百合、山丹等。

李懋学等[42]在1984年对岷江百合种进行了B染色体的初步观察;虞 泓等[43]对川百合的2个野生居群、3个地方栽培品种的核型研究表明,川百合种内分化明显,种内核型多样性丰富;2003年贾 琳等[31]又分析了7个泸定百合居群的染色体形态变异,表明泸定百合各居群核型公式和核型类型基本相同,但由于结构变异,在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和次缢痕数目及其分布有变化。李 标等[44]分析研究了云南3个紫斑百合居群核型变异,表明紫斑百合染色体结构变异有4.5%左右来源于居群间,有95.5%左右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细胞间和同源染色体间。王红霞等[35]进行了岷江百合居群核型变异的研究,2006年又对比分析了通江百合(L.sargentiae)及其近缘种岷江百合的染色体变异式样[45],结果表明:2种百合染色体结构变异明显,表现为同源染色体大小异形呈现不同程度的杂合性,而且在染色体核型参数方面,通江百合居群间变异系数均大于岷江百合,说明通江百合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比岷江百合更丰富。

向地英等[46]对秦巴山区28种百合的核型多样性和个别种的种内核型分化进行了考察和度量,结果表明除川百合核型类型为3A外,其余类群的核型均为3B型,28个百合类群的核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的组成、随体的数目和位置以及B染色体的有无与形态上。岳 玲等[47]对辽宁的4种野生百合的核型研究,得出除了山丹的核型为3A型,其余的有斑百合、朝鲜百合、垂花百合均为稳定的3B型。荣立苹等[48]对原产于我国东北的卷丹、毛百合、朝鲜百合、大花百合、大花卷丹、有斑百合、山丹、垂花百合、东北百合和黄花渥丹6种3变种1变型野生百合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除毛百合属于3A型,其他都属于3B型。

综合前人研究可以看出,某些分布广泛的百合种在居群水平上存在一定核型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和次缢痕数目的变化,表明核型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内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3.4 野生百合分子标记研究

自Rbob离体培养百合鳞茎成功以来,生物技术在百合上的应用已取得显著的进展[49]。百合通常所采用的鳞茎繁殖技术,不仅繁殖率低,而且易受病虫侵害,应用植物组织离体培养技术可有效地进行百合的快速繁殖和脱毒苗生产,从而促进了百合的商品化生产。在百合的传统育种中,常存在受精前后障碍,影响育种效率,利用胚胎拯救技术可克服百合受精前后障碍,已成功获得多个百合杂种,其中东方杂种系X亚洲杂种系杂交种的获得是百合育种方面的重大突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百合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进行百合的分类、遗传图谱构建和居群结构分析。正在起步的百合遗传转化研究进展也十分迅速,已进行了多种遗传转化方法的尝试,其中通过基因枪法成功获得了百合转基因植株。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传统的形态标记相比,分子标记显示其独特的优越性[50]。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百合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离实用化阶段仍有一定的距离。

4 结语

总之,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百合种质资源,并且地理分布范围广泛、生境条件多样,大量研究证明,野生百合具有许多切花百合所不具备的抗寒、抗病等优良性状,是百合育种和品质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也是园林花卉开发应用的重要资源。但我国对野生百合资源研究和利用还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国内虽然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材料、研究内容和研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揭示我国野生百合种质特性的整体状况,应进一步对野生百合进行充分的研究,掌握野生百合的抗逆特性,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保护、种质创新和百合育种提供基础依据。

5 参考文献

[1] 张云,原雅玲,刘青林.百合的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6):56-59.

[2] 龙雅宜,张金政,张兰年.百合——球根花卉之王[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1-6.

[3] 赵祥云,陈新露,刘克峰,等.中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及其利用[C]//海峡两岸花卉发展交流研讨会论文精选.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55-361.

[4] 赵祥云,陈新露,王玉栋,等.秦巴山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16):80-84.

[5] 周睬.长白山百合属植物野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3):22-23.

[6] 许介眉.四川百合科新植物[J].植物分类学报,1985,23(2):232-235.

[7] 张定成.安徽百合科二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1991,29(6):474-476.

[8] 祝正银.峨眉山百合属一新种[J].植物研究,1993,13(1):54-56.

[9] 梁松筠,张无休.豹子花属的花粉形态研究兼论与百合属的界限问题[J].植物分类学报,1985,22(6):405-417.

[10] 彭隆金,李福秀.百合属一新种——文山百合[J].云南植物研究,1990(S3):33-34.

[11] 彭隆金.王心农.四川百合属一新种[J].云南植物研究,1986,8(2):225-226.

[12] 彭隆金.云南百合一新种[J].云南植物研究.1984,6(2):189-191.

[13] 彭隆金.云南百合一新种——松叶百合[J].云南植物研究,1985,7(3):317-318.

[14] ZHAO X Y,CHEN X L,LI D M,et al.Resources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genus Lilium in China[J].Acta Hort,1996(414):59-68.

[15] 查振道.百合引种栽培[J].林业科技通讯,1992(7):30-32.

[16] 张敩方,刘晓东,刘宏伟,等.毛百合繁殖的生物学研究(V):种子萌发的动态形态解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4,5(22):49-58.

[17] 张敩方,李国臣,于海滨,等.毛百合地理变异规律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23(6):32-39.

[18] 杨利平,梁鸣,李滨胜,等.东北百合属植物资源及栽培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6(2):60-66.

[19] 杨利平,宋满珍,张晶.光照和温度对百合属6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4):14-18.

[20] 杨利平.细叶百合的生殖生态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2:23-25.

[21] 杨守志,刘玉丰,王秀艳.几种野生百合的引种栽培[J].北方园艺,2003(3):31-32.

[22] 郑国福.山丹及栽培[J].中国林副特产,1999,51(4):31-32.

[23] 周宗利.细叶百合的引种栽培[J].河南农业,1998(2):55-57.

[24] 王月霞.兰州百合引种初报[J].江苏农业科学,1995(2):52-53.

[25] 朱立,储蓉,周艳,等.贵阳地区几种百合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种子,2010,29(8):120-121.

[26] 张述景,智利红,邱建伟,等.豫西南部山区野生百合引种栽培试验[J].北方园艺,2009(12):178-180.

[27] 杨利平,刘桂芳,张彦妮.百合抗性品系的培育[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6):33-35.

[28] CHENG W T.Populational studies on Formosan Lilium(Liliaceae).I.A cluster analysis of variants in L.longiflorum Thunb [J].Taiwania,1990,35(3):198-205.

[29] 张绍斌.云南淡黄花百合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2:53-54.

[30] 何显静,李标,周利杰,等.云南5种百合形态多样性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6):26-28.

[31] 贾琳,陆巧玲,虞泓.泸定百合遵义居群与牟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S1):84-90.

[32] 王红霞,王文锋.岷江百合的形态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62-6763.

[33] 向地英,张延龙,牛立新.秦巴山区及毗邻地区野生百合的形态多样性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4):385-388.

[34] 王欣,雷家军,张丽娜,等.渥丹百合种内居群形态多样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6):796-800.

[35] 王红霞,杨保胜.通江百合的形态变异式样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33(3):8-10.

[36] 王琦,雷家军,郑洋.细叶百合种内居群形态多样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2): 140-141.

[37] 李景奇,秦小平,王聚瀛,等.几种百合的花粉形态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3,11(2):120-124.

[38] 曾小英,赵庆芳,汪会荣.百合品种的花粉形态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0(2):66-69.

[39] 张丽娜,雷家军,韩凌,等.百合属(Lilium)几种植物花粉形态的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6):174-178.

[40] 吴祝华,施季森,席梦利,等.百合种质资源花粉形态及亲缘关系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4):406-412.

[41] 张延龙,张启翔,谢松林.秦巴山及其毗邻地区8种野生百合孢粉学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144-146.

[42] 李懋学,张赞平.作物染色体及其研究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320-322.

[43] 虞泓,黄瑞复,魏蓉城.川百合种内核型多样性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6,18(S8):1-3.

[44] 李标,虞泓.紫斑百合居群核型变异式样[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16(1):98-102.

[45] 王红霞,张艳芬,杨保胜.百合属植物核型变异式样对比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4(4):38-40.

[46] 向地英,张延龙,牛立新.秦巴山区及毗邻地区野生百合的形态多样性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4):385-388.

[47] 岳玲,雷家军,王欣.辽宁的4种野生百合(Lilium,spp.)的核型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6(4):5-8.

[48] 荣立苹,雷家军,郑洋,等.东北地区野生百合的核型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2):711-716.

第2篇:百合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

东方百合属于单子叶植物亚纲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凉爽湿润、光照充足的气候,适当遮荫、通风生长,生长适温为8℃~25℃。要求土质疏松、低盐分、保水排水性好。

沈阳地区夏季高温炎热、光照强烈,而冬季干燥寒冷、光照较弱,所以在传统的自然条件下很难进行百合的周年生产和获得高品质的切花,一般都需要进行设施栽培,如使用温室、冷库、加热锅炉等设施。由于东方百合的前期生根阶段对高温非常敏感,所以在沈阳地区应尽量避免在6~9月份种植,尤其是土壤栽培,土壤温度高会严重影响百合切花质量。东方百合生产主要采用基质栽培或土壤栽培,而基质栽培又有箱式栽培和苗床栽培两种。

一、前期栽培要点

1.种球解冻

沈阳地区种植的东方百合以使用进口荷兰种球为主,也有南美地区阿根廷等国家供应的种球。进口国外种球一般是以箱装低温冷冻状态运送的。种球到货后应尽快在短时间内种植。冷冻种球种植前需缓慢解冻,一般是把箱盖和塑料包装袋打开放在10℃~15℃下进行,切忌放在太阳直射光下或高温下。种球解冻后不能再冷冻,否则会造成冻害。如需暂时贮藏,则可放于0℃~2℃中最多两周,或在2℃~5℃中最多一周,并打开包装袋,防止箱内温度迅速升高。高温贮藏和贮藏较长时间会引起发芽,影响球根的品质。要注意包装介质的湿润,否则球根脱水变干会使百合花主茎变短和花蕾减少,很难生产出高品质的切花。

2.整地作畦

土壤先要翻耕细整,并将滴灌系统(滴管)安装到位。然后作畦张网,畦宽度一般为1~1.2m,最好不要超过1.4m,否则不便于种植和采收等劳动作业。支撑网一般选用和畦等宽的金属网或塑料网,网格通常为12~14cm边长的方格。支撑网需要立柱固定,通常每隔2~3m立1个桩,桩可以是细铁管,也可以是较粗的竹杆等,但要求有一定的长度,地面以上要求有80~100cm的高度,以便支撑网可以根据要求随时向上提升。

3.栽植密度

种植密度随品种、球根大小、季节和土壤类型等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冬季光照差或在温度高的条件下,密度应该偏低,在黏重土壤中,如泥炭土壤中,植物生长快,所以也可以降低密度,一般规格16-18cm的索蚌、西伯利亚等品种每亩栽植18000-22000粒种球。

4.种球定植

要考虑工人的种植速度、当天的温室环境、品种的安排以及使用的种植工具等因素。温室要调整到遮荫、适当通风以及比较湿润的条件下。将解冻后的种球小心地从包装袋取出,尽量不要弄伤根系,并尽快种到土壤中,防止因脱水造成种球品质下降。可使用小种植铲来挖土植球,球种种入土壤中要有足够的深度,一般球根上方土层厚度在冬季为6~8cm,在夏季为8~10cm,以利于以后茎根的生长。注意覆土埋保持土壤的疏松以利于根系的生长。种植完后可以使用适当的物质覆盖土壤,如稻糠、稻草等,可以起到隔热、保湿、防止土壤结构变差等作用。较好的方法是覆盖一层2~3 cm厚湿润的泥炭土,效果比较好。

二、环境控制和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

由于百合有茎根在上层土壤生长,所以上层土壤必须经常保持适当湿润。种植后应该立即进行浇水,并要浇透,以便使土壤和种球能充分细密结合而有利于长根。一般检查土壤湿度的方法是用手紧握一把土,如果能挤出一些水滴则表明湿度适当。田间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顶部喷灌和底部滴灌相结合的方式。一般在花苞能被看见以前使用顶部喷灌,一旦花苞展现后即可转为底部滴灌。无论哪种灌溉系统,都要求能使水分布均匀。喷灌系统有利于均匀喷水,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相对湿度和降低温度。此外,苗床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这样多余的水会很快排出。浇水量根据土壤类型、温室气候、栽培品种、植株生长状况等来决定。东方百合的栽培温度要求相对湿度要求在75%~85%之间。要防止相对湿度出现骤变,这可能会造成一些敏感品种出现叶烧。东方百合最容易发生叶烧现象,一般在花芽展现之前发生。症状为幼叶稍向内卷曲,然后在叶片上出现黄绿色到白色的小斑点,继而叶片发生弯曲并开始腐烂,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幼芽和叶片凋落,植株生长几乎停止。发生原因为温室相对湿度变化剧烈、湿度大、缺乏通风,或是百合根系较差、土壤中含盐量高等因素,可破坏植株吸水和蒸发之间的平衡关系,引起叶片细胞缺钙。叶烧现象的防治方法:尽量避免温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剧烈变化,保持75%~85%的相对湿度;保持温室空气循环和通风,如使用循环风扇、底部加热、适当开启通风窗等措施。一旦出现烂叶烂芽等严重现象,需摘除清理这些部分。

此外,温室环境潮湿且通风不畅会造成灰霉病,在叶、花、茎上都会产生黑裼色或灰色斑点。防治主要以环境调节为主,如保持植株干燥、适当通风、使用加热系统等;也可用杀菌剂预防,如50%的苯来特、灰霉净等药物防治,每100m2施用5g喷施到植株上。

2.温度管理

东方百合要求的温度随生长阶段等的不同而不同。百合在前四周,温度(包括地温)要尽量低,以利于茎根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2℃~13℃。温度过低会延长生长期限,而温度高于15℃会导致百合花质量的降低。在余下的生长期内,东方百合日常最适温度为15℃~17℃,若低于15℃,可能导致落芽和黄叶,通常可以将夜间温度控制在15℃~16℃,白天温度控制在17℃~18℃,但要注意避免昼夜温差过大。一般通过通风、遮荫、加热等措施来调控温室温度。

3.光照

充足的光照对于百合的生长是必需的。光照不足将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并引起落芽、植株变弱、叶色变浅及瓶插寿命缩短等。尤其是在冬季光照不足情况下,从花芽长到1~2 cm阶段到采收期间,花芽会变白并凋落。亚洲百合对落芽十分敏感,而东方百合对此不敏感。在夏季光照强烈的情况下,必须采用遮荫措施,如在温室温室玻璃或薄膜上喷施一层遮光白粉,或使用遮阳网,东方百合需遮去70%的光照。日照长度影响百合的开花,在冬季短日照期间,人工延长日照长度可使一些东方百合品种提前开花上市。一般人工延长光照只适用于春天栽培的新鳞茎百合。从叶片完全展开到收获的整个栽培期间,使用灯泡以20w/㎡每天补光至16h。

4.营养及施肥

百合通常在栽培期间可以不施肥,尤其是中栽培初期茎根尚未发育粗壮时,建议不要施肥,或只施用浓度很低的薄肥。但如果氮素不足而使叶色变淡和植株生长不够粗壮,则可用滴灌系统或人工施用追肥。

三、百合基质栽培

较之土栽,基质栽培方式能大幅度提高东方百合切花的质量,更容易进行病虫害控制,在栽培操作上更具灵活性,一年之中有更长时间可以进行栽培生产,所以基质栽培方式在东方百合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华东地区很多大型的生产商都已采用了基质栽培的方法。

1.栽培基质

基质栽培要求有保水好且疏松的基质。一般可以使用80-90%的草炭土,以及10-20%左右的沙或无氟的珍珠岩加水混合。混合基质的pH值要求为5.5~6.5,泥炭一般为偏酸性,可以在基质中加碳酸钙(石灰粉)来提高酸碱度,每立方米基质中加1kg碳酸钙可以使pH值上升0.3~0.4。基质的EC值要求不高于1.5。主要方式是箱式栽培。

2.箱式栽培

通常使用百合栽培专用箱,其内径长宽高为56cm×36cm×22cm,先在箱底铺上1~2cm厚的基质,将球种植于上面,密度可按照表1进行折算,一般每箱种植9~12个球左右,之后再盖上基质,使种球顶部上有8~10cm厚的基质。种完后浇足水,并放入冷藏室中生根,在冷藏室中箱子可以十字交太方式放置或垂直重叠放置(后者可以在上下两箱之间倒扣一个箱子,以便幼芽有足够的空间高度生长)冷藏室温度可以从至-0.5℃~13℃之间不等。温度低,生根慢,12℃~13℃是最佳的生根温度。在冷藏室中生长2 4周后,当百合幼芽生出8~10cm的可见长度后,即可以移至温室栽培。之后需尽快铺设滴管、支撑网等,日常的环境控制管理可以参照土壤栽培方式。

四、采收及保鲜

1.东方百合要适时采收

一般5个花蕾以下的花枝必须至少有一个花蕾着色之后才能采收,5~10个花蕾的必须要有2个花蕾着色。除此之外还要根据运输、市场、销售等条件来综合考虑采收标准,采收最好是直接剪下花枝而不是先拔出再剪切。

2.分级与成束

采收的百合如果不能立即分级与成束,应立即放进清水中,再放进冷库。一般采收后,应直接按照花蕾数、花蕾大小、茎的长度和坚硬度以及叶子与花蕾是否畸形来进行分级。然后把百合捆绑成束,摘掉黄叶、伤叶和茎基部10cm的叶子。

3.储藏

成束后,直接把百合插在清洁水中。如温度较高,最好用预先冷却的温度在2~3℃的水。

当百合吸收了充分的水分时,它们可以干贮于冷藏室,但还是以储藏在清洁的水中为宜。而且储藏时间越短越好。注意,如果温室温度在30℃或更高时采收并且立即储藏在2~3℃的冷藏室中,有些品种像皇族会在花瓣的出现褐色斑点。因此这种情况下,储藏温度至少要在5℃以上。

第3篇:百合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

【关键词】朱顶红;品种;栽培方法;应用

朱顶红(Hippeastrum vittaturn)属石蒜科孤挺花属多年生具鳞茎的草本观赏植物,该属具有50~60个种。主要有两大分布中心:一个是在巴西东部,另一个是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安第斯山脉中南部。原产南非好望角的孤挺花,于1633年传入欧洲,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植。园艺品种较多。1920年美国育出了珍贵的纯白色品种,荷兰和日本也在育种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1 朱顶红的分类与品种

朱顶红品种较多,花色有粉红、玫黄、黄、白色以及带红白条纹的复色品种。近年来,通过杂交育种等手段,培育出粉色,重瓣及迷你系列,大大丰富了朱顶红的园艺栽培品种。

1.1 朱顶红的种类

朱顶红同属植物有50~60种,常见的有孤挺花、红花莲、短筒孤挺花、网纹孤挺花等。朱顶红的现代品种划分为三大类:荷兰品种、南非品种和南美品种三大类,一般花期在2~4月间。非洲品种的特点是:展叶与开花同时进行,而荷兰品种是开花之后才展叶,非洲品种早秋就可以种植,圣诞节可以开花,花朵大而花葶短。

1.2 朱顶红的栽培品种

朱顶红的育种历史已经有200多年,除了专业及商业目的育种外,业余的家庭育种也做了大量工作,培育出许多优良的朱顶红栽培品种。美国、荷兰和南非在朱顶红新品种培育与种球的商品化生产领域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商业上栽培的朱顶红园艺栽培品种大约有50个。

常见的栽培品种有‘红狮’(‘Redlion’),花深红色。‘大力神’(‘Hercules’),花橙红色。‘赖洛纳’(‘Rilna’),花淡橙红色。‘通信卫星’(‘Telstar’),大花种,花鲜红色。‘花之冠’(‘FIower Record’),花橙红色,具白色宽纵条纹。‘索维里琴’(‘Souvereign’),花橙色。‘智慧女神’(‘M’Ine rva’),大花种,花红色,具白色花心。

‘比科蒂’(‘Picotee’),花白色中透淡绿,边缘红色。最近,欧洲又推出适合盆栽的新品种,其中‘拉斯维加斯’(‘LasVegas’),为粉红与白色双色品种。

‘卡利默罗’(CaIimero),小花种,花鲜红色。‘艾米戈’(‘Am‘tgo’),晚花种,花深红色,被认为是最佳盆栽品种。‘纳加诺’(‘Nagano’),花橙红色,具雪白花心。

1.3 荷兰主要品种介绍

1.3.1 大花型朱顶红品种

大花型朱顶红是朱顶红家族中最受欢迎的品种。从鲜艳夺目的红色、活泼跳跃的橙色,纯白素雅的白色到缤纷喜庆的条纹花色,为家居庭院带来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品种特点:平均株高可达50cm,花朵较大,花径都在32~34cm之间,每个鳞茎可抽生2~3个花葶,每个花葶上可开4~6朵花,花期长达6~8周。

1.3.2 重瓣花朱顶红品种

重瓣朱顶红是在大花朱顶红的基础上培育而成的,在花径大小、花葶高度上与大花朱顶红没有区别,只是花为重瓣花。品种较少。

1.3.3 迷你朱顶红栽培品种:

迷你朱顶红品种多为原有大花品种的栽培变种,目前种类较少,多处于实验改良阶段,用于满足部分特殊需求群体的需要,没有大量用于商品交易。迷你朱顶红的花径较小,在20~25cm之间,株高30~40cm之间,叶片狭长,花葶较细。

1.3.4 稀有朱顶红栽培品种

同迷你朱顶红一样,稀有品种多是通过遗传变异,杂交等手段,通过多代筛选培育出来的在花形,色彩,香味等具有特殊观赏特性的园艺品种。

2 顶红栽培繁殖技术

2.1朱顶红对环境的要求

朱顶红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要求夏季凉爽、冬季温暖,最适宜温度在20~25℃。温度超过25℃,茎叶生长旺盛,妨碍休眠,会直接影响翌年正常开花。光照对朱顶红的生长与开花也有一定影响,夏季避免强光长时间直射,冬季栽培需充足阳光。土壤要求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pH在5.5~6.5,切忌积水,在生长期及开花前后要注意肥水管理,保证植株正常生理代谢。

2.1.1 土壤

朱顶红培养土以及基质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朱顶红栽培生理特性的需要,还要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因素。因此,在选择基质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大量存在;②价格便宜;③质地均一,变化小,④不舍对植物有害的物质和盐类,或在允许范围内;⑤不含有害生物,包括微生物、杂草、昆虫;⑥颗粒构造相对稳定,很少变化;⑦容易操作和运输。

在朱顶红切花生产中。主要采取畦栽方式,苗床用土壤要求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基质为微酸性,pH值为6.0~6.8,切忌积水。朱顶红对大量营养元素及微量元素需求较大,可以按照要求在土壤中拌施有机肥料。

在朱顶红盆花生产中,基质本身是商品的一部分,它必须是安全、卫生、美观、并便于养护管理的。所选基质最好是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配比是1份腐殖叶、1份壤土、1份粗沙:或是2份壤土。1份珍珠岩、1份腐熟的厩肥。

对于球根花卉来说,土壤及介质的消毒十分重要,一般分为蒸汽灭菌和化学消毒。

1)蒸汽灭菌法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效果最好的一种土壤消毒方式,几乎可以杀死所有的细菌、真菌、线虫、虫以及杂草等,但缺点是成本太高。具体操作是,在欲消毒的土壤中埋八带孔的管子,管壁上每30 cm有一个气孔(直径0.6cm)。管埋深度距土表30~40cm,然后用塑料膜或者帆布在土壤表面盖严,再通入蒸汽使土温保持在70~80℃/h。注意温度不要太高,否则会使土壤有机质分解,使可溶性盐含量过高而造成盐害,也会使某些有害物产生。蒸汽灭菌后,待2-3天土温下降后即可进行种植。

2)化学消毒是指用化学药剂(三氯硝基甲烷、甲基溴化物、福尔马林、多菌灵等)与表层土壤混匀或撒在土壤表面,然后用塑料膜密闭,5-7天后除去薄膜,经过2~3周后带药味散尽方可使用。

2.1.2 光照与温度

2.1.2.1 光照

朱顶红属中日、喜阳性球根花卉,所以最好保证在日照充足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栽培。如果无法满足该条件,可在栽种时进行人工补光。生长发育期间要求较好的光照。在光照较弱、通风良好的环 境也能生长,但长势稍差,鳞茎相对不够充实,花量也少。光照情况同样影响着花芽分化,成龄球花芽形成在秋冬休眠之际,秋季光照好,花多,反之则少或根本无花。8~10月,朱顶红对光照要求比其他时间更重要,此时正是花芽营养积累的时间。除光照外,还需增加追肥次数及追肥量。

朱顶红在花芽即将形成前光照不能低于8h。因为营养面积的大小(叶片总面积)影响花朵数量的多少,营养面积越大,翌年开花数越多,反之则少。

2.1.2.2 温度

朱顶红喜欢温暖的环境,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12℃以下,36℃以上长势缓慢或停止生长。各时期应控制的温度范围8~12℃条件下花芽分化:鳞茎储存温度应在8~15℃的干燥条件下;促成栽培时鳞茎萌芽温度不低于12℃,18-20℃萌动加快:栽培温度夜间不低于8℃,白天不低于20℃。秋季在自然气温逐渐降温时,鳞茎可耐1~2℃的低温,但白天需不低于15℃,所以在冬季需要依靠加温设备进行温度控制。然而,一旦花朵绽开,则需要比较凉爽的气温以延长花期,一般最适温度在18℃。

图6为朱顶红温室中的加温设备。在冬季,需要通过人工调节温度以保证温室内的环境适宜生产。加温设备是通过燃气(油)锅炉将水温升至70~90℃,然后经配管和室内散热器自然放热,达到增温的目的。由于水热容量大,热稳定性好,目前荷兰的大型温室主要采用这种采暖方式。为了回收锅炉烟气余热,荷兰温室锅炉的烟筒普遍还装有余热回收系统,使烟气温度由200℃左右降低到35-40℃,热回收效率可达80%以上,大大节约了能源和运行成本。

2.1.3 肥料

朱顶红对大量营养元素及微量元素需求较大,施肥决定朱顶红花朵和叶片的大小和质量。选用可溶性的或液体肥料都可以,常用肥料有两大类:即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常称为农家肥,无机肥常称为化学肥,朱顶红设施生产中一般选用无机肥料,氮肥、钾肥等。

一般在日常生产中可以将肥料按要求计算使用量并溶解后,置于肥料桶中,如果遇到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肥料,可以分别装入不同的桶中,避免产生沉淀,最后通过灌溉系统进行自动喷灌施肥。使用肥料的时间一般间隔5―6周,并且要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因为氮肥容易造成营养生长过旺而影响开花。第一次施肥的时间是鳞茎开始生长时,第二次施肥的时间是花茎长到6-8cm高时,第三次施肥是在开花后并除去残花和花葶后。

2.1.4 水分

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成分,水分管理是繁殖、栽培成败的关键。植株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朱顶红属肉质根系,又有膨大的鳞茎和宽大的叶片,根茎叶内储存大量水分,其水分含量可达80%,有一定的耐旱性,所以浇水不宜太多。栽植以后,要浇透水,之后只要保持土壤湿润即可,每周浇水一次就可以满足朱顶红的生产需要。

依靠温室分区管理系统,每一个温室区域都有相对应的编号,在灌溉时只需要依据位置,找到相对应的编号,对开始时间,喷灌时间,流量等进行设置。

2.2 荷兰朱顶红栽培技术

荷兰的花卉业享有盛誉,每年鲜切花、花卉球茎、观赏植物的出口总值达60亿美元,其中鲜切花为35亿美元,占国际花卉贸易的60%,欧洲市场的70%。之所以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在于具备现代化的栽培设施,便捷的配套设施服务,更在于其通过多年经验总结,从而得出的高效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栽培繁殖方法,这对于我国未来园艺生产都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2.2.1 荷兰园艺产业现状

在荷兰,尽管花卉和观赏植物栽培仅占全国园艺种植面积的4%左右,但玻璃温室袍卉种植的面积极大。每年花卉产业可创造50亿欧元的价值,约占荷兰园艺总产值的一半。目前,荷兰生产的花卉至少有70%用于出口,其花卉插条和种苗遍及世界所有花卉生产国家,并且成为世界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生产原材料中心。纵观荷兰花卉产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1 现代化

尽管荷兰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多由家庭农场生产,但生产规模很大,特别是生产花卉的玻璃温室,用以保证作物不受外界天气影响,并有可能对气候进行控制。这些玻璃温室的现代化程度,不仅使气候和光照因素达到最合理的组合,还可实现供热和冷却系统、灌溉系统和气候控制系统自动工作。花卉生产的广泛专业化使生产过程中的很多方面实行机械化。温室内部运输和切花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计算机控制,实行机械操作。

2.2.1.2 专业化

荷兰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多由家庭农场生产,农场起主导作用。一般说来,种植者自己并不直接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都参加这家或那家花卉拍卖市场,并成为成员。这就使种植者完全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生产。这种专业化的生产。细化到专业种植某一种作物或是某一种作物的一个品种。这种专业化生产使生产达到最大优化,个性品种、技术也得到不断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专业的原始材料及育种公司、玻璃温室公司、运输公司、栽培用土公司,为这些农场主提供非常个性化的服务。

2.2.1.3 市场化

每天都有成吨的鲜花和观赏植物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运往荷兰的拍卖市场,而由荷兰本地出产的花卉和各种观赏植物也是通过拍卖市场,发往世界各地。也就是说世界园艺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荷兰的花卉拍卖市场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良好的市场机制和销售体系,垫定了荷兰作为世界园艺交易、中转的枢纽地位,并使荷兰花卉业在国际花卉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2 朱顶红温室切花生产

在荷兰,朱顶红切花生产主要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露地栽培从播种至开花上市需要三年左右,而用日光温室栽培,可提前开花上市1年,获得较好效益。下面将以荷兰BerbeeAmawrylis cultures园艺公司的切花生产流程为例,介绍朱顶红温室栽培生产技术。

Berb6e Amaryils cultures园艺公司属于家族式企业,一直从事朱顶红切花生产,已有30年历史,并在南非设有生产基地。目前该公司种植有40多个朱顶红品种,同时进行相关育种研究,拥有多种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是集生产与研发一体的花卉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欧盟及日本、俄罗斯等国。

朱顶红属于多年生基本植物,每一个种球都可以连续生产5~8年。因此,为确保第二年的开花品质,在种植前需要对种球做一系列处理。

露地栽培的朱顶红,夏秋季节开花,10月停止生长,停止施肥和浇水,霜后地上部分枯萎。但是在荷兰,朱顶红切花的主要供应季节在圣诞期间,因此,在商品生产上常用促成栽培,采用低温12.5℃预处理4周,在土壤温度22℃、室温17~19℃的条件下,栽植后5~11周开花,使其可以在11~12月份上市。

起球时可以将多年生种球根部着生的子球剥下,分开储存,用于子球繁殖。注意在起球及子球分离过程中,切忌将不同品种的鳞茎混杂,否则会在栽种时造成品种差异,给采收过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2.2.2 分级

为了保证日后同畦栽种出朱顶红的品质均一,因此在起球后需要将同一品种的种球依球茎大小进行分级,然后将同样级别的种球放置在一起,继续进行其他流程操作。

2.2.2.3 种球加热处理

在英语中,此步骤名为“Cookirig”,描述得十分形象,其实就是将种球整箱放置于一个大型的容器中,注入热水,使其水温保持在46.5±4℃,将种球“煮”2 h。在水温46.5℃时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病虫害,而又不会伤害鳞茎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将水温设定在这一温度,用于确保切花品质。处理后的种球需要晾晒一段时间,然后进入下一步骤。

2.2.2.4 冷藏处理

将经过高温蒸煮后的种球随后将被放置入冷库中,将温度控制在12.5℃,低温处理4周,以促进花芽分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通风,保证种球干燥。

2.2.2.5 种植

畦床选择。选择地势高、土质肥沃、松软的沙壤土,pH7.5~8,并施足含腐殖质较高的有机肥料。在栽植前土壤需经过蒸汽灭菌,杀死所有的细菌、真菌、线虫以及杂草等。蒸汽灭菌后,待2~3天土温下降后可进行种植。

为了保证载植的整齐度,首先要在苗床的表面铺上金属网,依据所栽植的种球大小,在每个网格内种植一定数量的种球。栽植时,开锄定植沟,沟中填利用入10cm厚的疏松肥沃的腐殖土,将种球植入沟内,盖薄土,使鳞茎上部露出土面1/4-1/3,栽后再盖1层木屑,以提高地温,加速生根。生长期要随叶片的生长不断增施肥料,每15~20d施1次0.3%磷酸二氯钾肥液。花后结合浇水,适当追肥,利于营养叶的生长与鳞茎的发育,但浇水不要太勤,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2.2.2.6 采收在22℃的温度条件下栽植,依照不同品种的特性,最早的约5周左右即可开花上市,称为“年宵花”。分期分批栽植,便能分期分批开花上市。

采收时,平剪花茎基部,在花营含苞待放前1~2天采收,放置时要注意不要损伤花苞,否则会影响正常开放。采收后进行包装、保鲜。切花放入包装盒中封好,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送往鲜花拍卖市场拍卖。

2.2.3 朱顶红温室盆花生产

朱顶红盆栽要选2-3年生的大球,种前先剥下球边的子球,然后依据球茎大小进行分级,栽种时要浅植,1个种球植1盆。选用疏松、肥沃的微酸性腐叶土或泥炭土,并加一些骨粉或过磷酸钙作基肥。使球的1/3~1/2居于土面上,上盆后浇水1次,使盆土略微潮湿即可,待发出新叶后再浇水,每半月施液肥1次。周径24~26cm的开花鳞茎需用12cm盆,商品栽培也用18~20cm盆,栽植3个鳞茎。

与切花生产不同,盆栽朱顶红不受季节限制,可周年向市场供应。荷兰朱顶红盆花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为:将多年生的种球从苗床起出,进行分级操作后,利用栽种机,自动将种球栽种到容器内,然后通过传送装置运往温室,进行喷灌浇水,培育一段时间,长出花苞后便可送往上市。

2.3 朱顶红繁殖技术

朱顶红属石蒜科孤挺花属,多年生具鳞茎的草本观赏植物,可自花授粉,但结实率较低,一般采用人工授粉方法获取种子。在生产中也可进行分株繁殖法,将多年生鳞茎根部着生的子球剥下进行培育,2~3年后即可开花。如果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品种快繁,可以利用鳞片扦插繁殖的方式。

2.3.1 种子繁殖

荷兰朱顶红采用人工授粉较易结实。花后蒴果50~60天即可成熟,每个果有种子100粒左右,宜在果皮转黄后采收,采收后经3―5天后熟期,再剥出种子,种子不宜暴晒与贮藏,要随即播种,在18~20℃的条件下约10天发芽。播种苗床冬季应加保温措施,使小苗不落叶,至翌春4月种苗可达4~6片叶,同时鳞茎周径可达3~9cm。播种繁殖易产生新的变异植株,后代分离,从而获得新品种。

2.3.2 分球繁殖

3~4月,将母球周围的子球剥下,另行栽种,一般3~4年生母球仅有1―2个子球,子球培养2年后才能开花。

2.3.3 鳞片扦插繁殖

若需大量繁殖,还可采取人工分球法,即鳞片扦插繁殖。选用周径25cm以上的成熟种球纵切8~16等份(依据球茎大小决定),然后再将每1份的内外层鳞片(各部分带鳞茎盘组织)分割2半,各具鳞片3~4层,分割定植后,在切口的叶脉部位会长出不定芽,一只大球约能生产小球40个左右。一般外层鳞片小球产生率比内层鳞片高,小球生成的多少与品种有关。在分割过程中防止腐烂、促进愈伤组织尽快形成是成败的关键。因此,切割前应将种球清洗,然后用1 000倍稀释的升汞液浸泡30min或用多菌灵稀释液消毒,使用的刀具也要用酒精消毒,切后分层放置在苔藓或木屑中,基质一定要用水浸透,并保持25~30℃。经8周左右的愈伤处理,插入插床,只露鳞片尖。分割鳞茎可在2~7月份进行,以7月份效果较佳”。

2.4 病虫害防治

荷兰朱顶红主要病喜有病毒病、斑点病、细菌性软腐病和线虫病。生产中可采用轮作换茬,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和种球,土壤蒸汽灭菌,种球高温灭菌,并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等措施。

斑点危害叶、花、花葶和鳞茎,发生圆形或纺锤形赤褐色斑点,尤以秋季发病多。应摘除病叶;栽植前鳞茎用0.5%福尔马林溶液浸2h,春季定期喷洒等量式波尔多液。病毒病致使朱顶红根、叶腐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洒。线虫主要从叶片和花茎上的气孔侵入。侵入后引起叶和茎花发病,并逐步向鳞茎方向蔓延。鳞茎需用43℃温水加人0.5%福尔马林浸3~4h,达到防治效果。虫害有红蜘蛛危害,可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 000倍液喷杀。1410

3 朱顶红应用

荷兰朱顶红花朵硕大,花色多而美丽,株丛低矮,花叶繁茂,可置于花丛或栽植在假山石旁或岩石园中,是花境中的优良材料。盆花、切花既可作室内、庭院观赏,又可作礼品花卉。经济价值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3.1 盆栽用于室内装饰

朱顶红叶丛浓绿,花大色艳,婀娜多姿,适宜盆栽,可作居室装饰,也可用于布置会议室、会场、主席台等。

3.2 切花用于室内装饰

朱顶红花色多样,朝阳开放,显得格外艳丽悦耳,摇曳生姿。花枝长,可结合不同需要制作花艺作品,花形似百合而更胜百合,而且多为红色品种,比百合花更为娇艳,也符合重要节日装点,烘托喜庆氛围的作用。在瓶插时可在水中加入保鲜液,延长花期,一般观赏期可达一周以上。

3.3 配置花坛

朱顶红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肥大的球状鳞茎,花枝挺拔,花色艳丽,十分适合造园布景。可配置庭院及公共场所的花坛等,不仅可以被作为单独的园林观赏植物,还可以和其他植物群植在一起,作为多年生花境的一部分或是配置在灌木花境的前面,都能起到绝好的观花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俊愉主编中国花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2]庞长民,张莹,杨玉秀等,四季流行花卉[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3-65.

[3]武厥彬盆栽朱顶红的多次开花技术[J]花卉,2004(5):27.

[4]崔加坤,张进,刘洪文等,球根花卉荷兰朱顶红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物与植物,2005(6):26.

[5]原雅玲,赵锦丽,张俭,多花水仙的快速繁殖[J],植物引种驯化集刊,1997(11):156―160.

[6]张克中,杂种朱顶红鳞片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16 (4):37-41.

[7]徐振华,钱金娥,张鸿景等洙顶红种子育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1996(6):27-28

[8]曹荣祥,高年春,张晓燕等进口朱顶红种子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6(6):273-274,’

[9]]张松,达克东等,朱顶红离体培养快速繁殖体系及胚状体发生[J],园艺学报,2002,29(3):285―287.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