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

第1篇: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

在认真翻阅研究了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与初中同行及学生了解具体情况,同时结合自己工作以来带高一新生的感受,对初中学情进行力所能及的整理与分析,我认为初中生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兴趣多元,知识面相对较广,个性活泼;其二,知识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停留在感性初期。最为重要的是初中学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其三,学习能力较低,主动探求积极性不够。历史学科必备能力,诸如如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基于鉴别、鉴赏之上的历史评价能力,基于历史理解之上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极少要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谨度都很匮乏。从进入高中后的初期学习看,学生基本停留在翻书找答案的简单学习阶段;其四,学习习惯较差,“要、等、靠”思想明显。由于体制原因,从学校到老师、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普遍不重视。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似乎与历史学科“绝缘”,几年下来便没了预复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操作一般为“师说生抄结合划道道”,学生看似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学习比较浮躁,对难一点的问题不愿深究,有畏难情绪。甚至每遇有考试难题便抛出“老师没讲”、“老师没总结”、“老师没让记”等无数条“充分” 理由以释然了事。

2.历史学科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思路与对策

21 加快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大前提

处于课程改革及实际教学的需要,新课程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仍在积极进行着,但事实上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想象仍然严重且明显,新理念与教学实践并未真正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较好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和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22 遵照课程特点,大胆打破教材编排,低起点处理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对事物特点的总结是为了研究该事务的本质特性,高中历史学科上述特点是客观的,是实际教学中无法回避的,因此遵照其特点,才能把握其规律。另外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上的欠缺和高中新教材专题模式的编排,给实际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是一种重要资源,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有经验教师应根据高中教学实践及课程需要,可以对照高中必修教材的模块和专题结构,对相应的初中教材内容进行了比对、整理,并找出衔接点。

23 注重学法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第一,上好第一印象课,重塑历史学科价值与地位,进而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铺垫。初中历史课是以“社会”课或“历史与社会”的角色出现的,历史学科对初中生而言就是个很模糊概念。因此第一堂课,就是实实在在高中历史印象课,有人称其为“洗脑课”,通过第一课一是让学生初步明确高中历史学科的地位,改变其传统观念;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要求和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其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要的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到预习在先,包括文字、图片、表格,还配有知识连接和资料卡片,预习时都要关注。通过预习让学生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备听课时特 别关注;同样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听课,要求学生要做到眼、脑、手、口并用,既要认真听课,注意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又是以怎样的思路、方法、步骤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又要及时作好笔记;必不可少的环节还包括,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所谓“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一般历史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对刚入高中的学生尤为重要,有助于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事实表明,初中生喜欢也习惯了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高一新生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态非得待以时日,这就要求老师务必要及时引导。交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角度及评价认知的大致理念,供其模糊的习惯并模糊的使用,即量的积累和初步尝试。有了恰当适宜的方法,势必将加快初中生适应高中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第2篇: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教师 课堂教学 新视角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35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再也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的讲解。新时期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展开教学活动,在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本文就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开论述。

一、掌握知识,开阔眼界

历史是一门知识点十分丰富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在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点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并且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死记硬背,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很多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很好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点,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极大的开阔,同时使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学科,只要学生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就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然而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很难学好历史,并且也很难应对各种考试。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点。鉴于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大量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学生想要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必须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思考,将对知识点的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有效应对现代历史考试也有很大帮助。现代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影响,而直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情况的题型越来越少,在考试过程中面对一道历史题目,学生只有能够有效的进行独立思考,才能找出正确答案。

教师在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要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给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讲完新知识点之后,也应该给学生留下部分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过往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而言,既有繁荣昌盛时期,也有落后挨打的时期,多少有志之士为民族发展而舍身取义,这都是对高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当然,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尤其在学习具体的爱国主义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个人能够很好的受到爱国主义熏陶,与此同时,教师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引导也十分重要。例如:教师在讲解“”时,结合林则徐的爱国主义举动,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激发学生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激情。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只有具有较强爱国主义情操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一提到理论联系实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会想到自然学科,而没有意识到历史也是一门能够有效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学科。本人认为,历史也是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学科,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目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可见学好历史对实践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历史虽然是人类的过往,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大至国家社的发展,小至个人的发展,都可以从历史学习中获取宝贵的经验。

为了使高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取更多指导实践的经验,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使高中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纯粹的了解人类的过往,与实际生活也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才能更好的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

五、提升学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中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掌握有效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技巧的时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应该拥有的一种宝贵能力,而历史正是一门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的学科。

第3篇: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高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

职业高中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或者具有生存技能的人才。在很多职高生的眼里,历史课无关他们的前途,因此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上经常看课外书、睡觉,对历史课的学习没有什么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职高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只要教师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在职高历史教学中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激发职高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从多方面展开工作,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 、培养职高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

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职高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职高生的自信心。

职高生的生源质量不是很好,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有很大一部分的职高生,自小就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就不是很好,甚至在小学就没有打好良好的基础,没有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至于随着成绩的越来越差,他们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形成了一种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职高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他们养成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地予以引导。历史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会碰到各种疑难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这时,教师的引导与激励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突破其对学习的惧怕与厌恶的心理障碍,学生出现了错误不予歧视和批评,不对学生加以挖苦。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找回自信。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一丝一毫的进步都毫不吝啬地予以表扬,给学生内心一种鼓励、一丝温暖,使其充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才能使他们信心倍增。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传统的职高历史教学模式,偏重历史中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等枯燥的内容,失去历史学科本来应该具有的生动性,从而使得历史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职高历史教师要改变职高生对历史的态度,应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将教学内容拓展开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搜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这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添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历史逸闻或者趣闻,也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过程中融入的趣味性内容适度,不冲淡原本的教学主题,不牵强附会,任何相关的内容都可以用来增加历史学科的趣味性,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置疑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自信心重新树立起来,学习兴趣提起来,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好历史,但是光靠这些也是不行的。教师还应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而置疑法是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的一个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应该设置一个精彩的课前导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各种各样的导入形式,比如可以利用相关历史视频片段导入课题,在视频结束后设置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联系性较强的特点,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种兴奋的情绪和探究问题的心态,并且通过问题层次的提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内容导入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的疑问,学生或许经过一节课就能够找到答案。而为了维持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探究的心态,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给学生留一个供他们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引导其继续进行探究,以充分保持其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提高其历史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由于学生的自卑心理过重、自信心缺失,以及传统职高历史教学方法的局限,使得职高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对于职高历史教学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翠芳.试述职业高中学生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

[2]夏献峰.激发职高学生兴趣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中等职业教育.2007(02).

第4篇: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品质呢?本文试从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等对话,启发学生在参与中探究四个方面来谈谈。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二、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是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品质的重要手段

1.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合理地选择教学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教学设备、学科网站、图书馆等等,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想方设法地挖掘教材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的知识点,查找相关资料,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并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以便课堂教学活动能按照既定目标顺利进行。

2.科学指导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

教学活动是双边互动的,单靠教师的努力不行,还要尽最大可能发动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活动,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些工作包括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的历史图片、资料,制作有关的道具,编排有关的历史剧,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网站,并教给学生一些筛选资料的方法等等。

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何,决定了其学习动力的大小。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就要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爱好倾向,他们在某些课程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利用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潜能。

1.加强课前预习

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性,科学预习的做法,预习要达到的效果。明确预习要求,并落实到位。布置预习任务,要明确到位,不能简单地“预习下一节”,而是要明确要求学生预习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样的层次。

2.巧设导入语

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糅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以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

3.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方法上加以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平等对话,启发学生在参与中探究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应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并展开。要正确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独特的思维火花。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后,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观点。教师应当重视这些“独特见解”。

学生的一些观点,往往有自己生活的体验。有时他们的一些想法大胆、无忌,没有成年人那种谨慎,但更具创造性。

第5篇: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职历史 中职学生 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一个人思辨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思考问题、辨析问题时能否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

中职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水平开始接近成年人高度,心理学实验证明:“现在中小学生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有疑必问。特别在大众媒体发达、普及的今天……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充足的、合理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1]但是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受其自身经历、能力等影响,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较弱。特别在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资讯,面对“喷子”如云的多元评论,面对层出不穷的具体事务,往往表现出分析问题片面盲从、面对问题无从入手、思考问题逻辑不清等问题。因此,加强中职学生思辨能力培育是其进入职场前急需培育的一项职业能力。这是中职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现状及成因

“以史为鉴”和“古为今用”使得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握中职历史的先天优势,积极促进中职学生思辨能力提升,首先要清楚当前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现状

1.中职历史教学书本知识为本位,重记忆,轻思辨。

中职历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历史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贝多芬”,即背多分。为了能考出高分,教师包办了很多本应是学生自己的分析和归纳任务,甚至联系实际应用的内容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好答案。这种历史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重学习,轻应用;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会,轻会学”[2],没有什么思辨和智慧生成过程,忽视中职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存在过多结论性的知识,不利于中职生思辨能力开发。

如学习美国的南北战争历史的时候,教师经常简单地按教材教授学生,林肯主张废除黑奴制度,要好好识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与影响意义。实际上,林肯对黑奴制度的态度是相当矛盾和复杂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非废奴。

2.中职历史教育理念滞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中职历史教学课改在现实中由于客观原因经常被边缘化,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传统讲授法大行其道,以老师讲授为中心,从导课到结课一直在唱“独角戏”。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有的老师把讨论式课堂理解成问答型课堂,课堂充斥各种问题,一问到底。由于理念落后,教法陈旧单一,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动学。学生枯坐听讲,昏昏欲睡,学习热情不高,思辨能力锻炼更无从谈起。

例如,在讲授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的历史事件,老师还是照本宣科,赞扬刘备爱惜人才,不会鼓励学生质疑或从新的角度立场观察这一历史事件。能不能诱导学生这样质疑:假如没有徐庶的回马之荐呢?假如刘备没有三顾茅庐呢?要是三顾茅庐的是曹操或者孙权呢?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

3.中职历史教学以教案为本位,学生思辨能力培育受限。

很多中职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基本就是以教案和图片视频制成的课件为蓝本,按部就班,上课的过程就是老师要求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学习并做出预定的答案即止。教案成了剧本,教师成了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最佳配角,其他都是群众演员,相当多的时候还是观众和听众。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不高,思维能力训练缺失,思辨能力发育不全。

(二)中职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的形成原因分析

1.中职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热情不高,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育。

中职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学校的初中历史课不被重视,经常被挤占,中考历史卷多数为开卷考。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高低很自然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这就造成了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为提高“学习效率”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思辨能力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系统过程,初中阶段忽视了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就不能为中职阶段学习发展奠定基层。

加上中职学校升学压力小,有开设历史课程的专业,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够了,反正历史学得好不好,对就业影响不大。因此,学生在这一重要集中学习时段,思辨能力依然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发展和培育。

2.中职师生缺乏民主、平等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

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中职学校有相当多的师生,对于建立两者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尝试较少,习惯于老师就是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所有目标、实施和评价都由老师掌握,学生俯首是从。学生的思维总是聚合在老师指引的地方,难有发散与求异思维余地,久而久之,相当多的学生放弃了质疑、发现、求异、表达与探究。

3.中职历史教师缺乏率先垂范,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育。

学生思辨能力如何培育取决于中职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行动中如何落实。言传身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当以创新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主动更新观念,探究新方法,活用新手段,敢于突破束缚,有效整合课本知识。这些都是中职学生希望的历史教师的垂范,而在现实教学中这恰恰是比较欠缺的。

三、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策略

历史学科曾经被马克思视为“唯一的一门科学”,历史内容蕴含着诸多可供思辨与智慧生发的资源,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思辨能力得到培育。

1.鼓励中职学生课堂发言,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尊重。

“这样的课堂,师生是平等的,不只是人格的平等,还包括了智慧的平等;有赖于优秀学生的引领,但绝不只是优秀学生的独舞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与众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它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但绝不沉闷,发现的喜悦、成功的嘉许、合作的愉快都会随时出现”[3]。读书学习的着力点,就是敢疑,敢于提问发言,提出问题是思辨的开端,它会牵引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延伸。

中职历史教师应创设讨论思辨型课堂,营造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教学,重视课堂讨论与辩论,让老师真正回归师者的本质――解惑上。同时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多开口、敢质疑,老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反馈,保护学生敢质疑的精神。中职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老师加以引导,避免部分学生起哄及讽刺,学生意见应得到充分尊重,学生自尊心应得到维护。如上面提及的三顾茅庐的案例,老师可以诱导或允许学生发散发问质疑,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成才机会,要善于发现、抓住机会,施展才能,实现社会、人生价值。

2.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思辨。

中职历史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设计,让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积极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编剧和导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创设多样化的学习课堂――翻转课堂、网上课堂等,创设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取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或演示法,要求学生动手搜集或考评资料,自己得出独具个性的独立思考的结论。如林肯废奴问题,老师可以给出材料,如林肯说“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又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抛出这样的史料,可以挑战教学脸谱化,刺激学生的不同反应,预设生成分歧,为后期思辨开辟战场,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与思考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艰辛与乐趣,同时有效锻炼学生自主思辨的能力。让学生面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和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社会,在离开老师之后能独立思考,快速适应职场新环境,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3.加强中职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不是陈腐的死水,而是先祖千百万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中职历史教师培养的是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要加强中职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影响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1)提高中职历史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同时契合中职学生追求现代时尚的特点,引导教会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够问其声、见其形、临其境”[4],创新教与学方法,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效率。

(2)及时系统地更新历史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观念。长久以来,中职历史教师由于体制原因,经常得不到与普通高中历史老师同等的学习进修机会,在历史教科研方面经常被边缘化。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储备凸显不足。因此,中职历史教师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提供的历史性学习赶超机遇,及时“充电+更新换代”,加快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与知识学习更新,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3)需要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学团队。历史新课程是立足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历程的课程。因而需要一个优秀的历史学科带头人,带领每位教师分工合作,在教学团队分享教与研的成果,促进每位教师快速地成长。职业学校应鼓励文化课教师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加强经验、体验交流,鼓励学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172.

[2]何成刚.历史教学课堂技能训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8.

第6篇:高中历史学好的技巧方法范文

一、研究任务、目标(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考试和试后试题分析就是学生吃堑长智的机会,因为学生试后求知欲异常强烈,渴望得到智慧的指点,更渴望以题悟道。学生错题的本质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学习思想上还存在着思维误区。试题分析是师生间学习思想的碰撞、交流与扬弃,是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此时,教师教诲越是深刻越是精辟,学生越是解渴越是钦佩。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步,要求学生做好自己初步的试题分析

考试结束后,学生对答案和成绩的热情非常高,老师要及时把参考答案和微机阅卷提供的选择题正误率发给学生人手一份,以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自己初步的试题分析,以配合老师的试卷讲评,鼓励学生讨论、探究。

第二步,同组合作,做好教师的试题分析

同组教师在流水阅卷同时抓紧时间把所判题目反映出来的典型错误和优秀答题思路整理成文字材料,在各位教师讨论交流意见后,合成一份试题分析(阅卷报告),最后由备课组长或文字能力较强的老师润色,统筹审定后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

试题分析(阅卷报告)体例大体如下:

(一)考生典型错误举例:包括知识储备、审题误区、表达失误(文字方面;思维方面)学科语言欠缺等。

(二)教师解题技巧指导:包括命题意图、思维构建、表达技巧等方面。

1.命题意图要讲明下列问题:

(1)在肯定师生教与学成绩前提下,充分暴露师生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引导学生按学习规律学习,教育学生不遵循学习规律只能不得分。

(2)借此契机向学生传播历史学习的一些重要方法。不背肯定不行,光背也不行。

(3)拉开档次,让优秀学生得以彰显自己的才华和学习潜能,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4)重视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的学习精神和学习习惯。

2.思维构建技巧:答主观题时,要根据问题定位内容,绘制表格,约束答案。

3.文字表达技巧: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标注关键词。

(三)阅卷警示(以题悟道)。列举学生感触较深的警示语如下:

1.学会尊重人,是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表现;学会尊重题目,是具有优良学习品质的表现。认真审题,充分注意到题目给出的条件、要求和限制,按要求答题就是尊重题目的表现。不尊重题目只能不得分。尊重也是生产力!

2.人总是在最简单的问题上犯致命的错误;学生总是在最简单的试题选项上犯致命的错误,这是个学习品质问题。因此,要想把题做对(把事情做好),就必须打好基础,相信自己,掌握规律,少犯错误。 做好做简单试题(事情)的心理准备。

3.写字是体力劳动,思考是智力劳动。考生考试靠的是智力!慎思考,轻下笔,莫草率!对考试负责就是对人生负责!

4.错题面前心态决定一切。试后反思总结的态度和力度决定了下次考试的成绩和进步幅度!得错题者得天下!学会规避从前的错误,强化正确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对真正掌握知识大有裨益。“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

5.思考:一个老师同时教几个班,但各个班成绩却相差甚远!为什么?――教师教学能否转化为成绩,关键取决于班级环境和学习气氛。如果老师在某个班上课没有好心情,效果怎能好!心情也是生产力!

(四)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

1.经常一步一回头地梳理基本线索,编写知识结构。

2.学习历史既要细致入微地剖析概念,更要站得高,看得远,从全局把握。

3.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对学习历史非常重要。

4.学好语文、地理、政治等工具学科是学好历史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如查字典就是重要学习习惯。

第三步,结合试题分析进行试卷讲评,把试题分析落到实处

1.重视双边活动。实践证明,在考前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认真的复习,但考完后往往就万事大吉。因此讲评课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思考,对学生多提问,通过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效率,做好考后的信息反馈工作。鼓励典型学生深刻暴露典型错误,要讲真话、真反思;让优秀学生讲经验、技巧,充分挖掘优秀学生的潜能,发挥其榜样作用。

2.试卷讲评是弥补学生学习缺陷的重要环节,因此要舍得在讲评上花时间,下功夫。教师的分析针对性要强、知识要到位、逻辑性强,讲到学生死穴、盲区,不能越讲越糊涂,要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用智慧开启智慧,要让学生有眼亮心颤的效果;教师在讲评时一要就题论理,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明确错误的原因,弄清问题的实质;教师在讲评时要给予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通过讲评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这有助于克服“题海战术”的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试题分析是师生间学习思想的碰撞、交流与扬弃,是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教师要善于小题大做,结合阅卷警示借题发挥,让学生以题悟道,让学生在触动心灵的思考中发展智慧。

第四步,指导学生最终完成自己的错误分析记录,将学习进行到底

学生的错误分析实质上就是教师试题分析生命的延续。学生的错误分析至少包括两方面:自己的优缺点;考试的体会与启示。优缺点要从审题技巧、表达规范、学科语言等方面对自己试卷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方法性错误、理解性错误进行反思,避免再犯类似性错误,以确保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新的提高。

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的智慧,将学生的优秀试题分析摘编后印发给学生,实现智慧共享。

第五步:教师在讲评后应注意对部分学生的试题分析进行二次批阅

通过试卷讲评,教师对所考的内容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复习整理,但是这项工作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未真正完成,因此还需做好下面两件事情。一是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等原因,部分知识尚未真正弄懂,教师要做好个别答疑,帮助他们扫清知识障碍。二是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很明确,自觉性差,听讲时不注意做好记录,不能及时订正错误,对错误的订正仅满足于正确答案,而未对一些错误原因作好分析记录。因此教师在讲评后应注意对部分学生的试卷进行二次批阅,检查其订正情况,以督促学生认真听好讲评课,做好讲评记录,有利于学生改变自己的薄弱环节。必要时对考试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二次检测,以便使难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一过程常常为很多任课教师所忽视,但它又往往能促进中差生转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不可否认,学生是聪明的,有时确实是老师的傻教把学生教傻了。学生的错误和反思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试题分析发现老师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教学设计,提高驾驭教材乃至教学的能力,达到真正的学习并快乐着的境界。

三、研究的结果与结论(试题分析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影响

1.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层次

试题分析为学生试后反思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提高了学生理性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日后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思维指导,成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动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层次。

2.有利于学生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试题分析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化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减少了抄答案等简单学习、无效学习的程度,扭转了僵化的学习观念,克服了只做题不反思的学习浪费现象;同时也从根本上落实了学生的错题记录本,有利于学生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3.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做试题分析的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培育着学生踏踏实实的学风。阅卷警示使学生学习技能提高的同时思想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在做题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让学生受用终生。

4. 融洽了师生关系

试题分析是师生间学习思想的碰撞、交流与扬弃,是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试题分析显现出来的思想魅力使老师得到学生的敬畏,师生在思维交流中实现了情感共鸣和教学相长,融洽了师生关系。

(二)对教学的影响

1.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对试题的科学分析,教师减少了课堂教学中因主观臆断而造成的盲目性和教学浪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提升了教学层次。

2.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

试题分析变传统重做题轻分析为深分析找规律明方向;变传统软暴力驱使学生学习为理性引导;变榨干学生最后一滴汗水式的劳动密集型教学法为智力培育型教学法;(下转67页)(上接84页)变埋怨学生为反思教学,让教学反思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教学理念也得到实践和认同,有利于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

3.把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了学科德育的新思路

实践证明,有很多做人的道理需要教师不断地寻找时机向学生灌输,同时学生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感悟,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试题分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所谓解惑正是传道时,教师在修正学生学习思维误区的同时,要善于“借题发挥”,把教学意识升华为教育思想,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因为做题的原理与做人的道理本质上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做题就是做人。

4.扶正了师生情感的方向

亲其师信其道是基于个人崇拜的爱屋及乌。在高中学生的价值观中,以理服人胜过以情动人,基于信其道亲其师的师生情感才能久远。试题分析是教师基于以有效教学服务学生理念下的集体辛勤劳动的结晶,学生通过试题分析提升了学习层次,“信其道”后怎么能不“亲其师”?别忘了学生心中有杆秤。

5.为教师个人成长创造了空间

试题分析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和挑战,为教师个人成长创造了空间,特别是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试题分析为教师阶段性反思提供了模式。试题分析使同组教师形成了一种共识:教师是靠真本事吃饭的行业,无本事同行不服你,学生不服你,在内心里甚至瞧不起你。要想让人敬,牢记学高为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修养。

6.为教师集体备课、合作教研、建设和谐教研组提供了范例和渠道,成为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学水平的工作保障机制

校本教研鼓励同伴合作。同组教师间的协作是作好试题分析的重要前提;同时,试题分析也是对教师集体备课、合作教研有效性的一种检验。同组教师在协作完成试题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共识:不要怕别人超过你,不要对别人留一手。要想让人敬,记住德高为范,谦虚和开放是进步的源。

本文只是抛砖,意在引玉。古人云:上医医未得之病。试题分析不是上医之术,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当然,试题分析“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

参考文献:

[1]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基本决议》.

[2]《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老师,请听听“学生”心声――站在学生立场追问历史教育有效性》――教育部2007年秋季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5期.

[4]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3日第6版.

[5]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2007年6月16日《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