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

第1篇: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第2篇: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关键词 初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3.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第3篇: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学习方法;新课程;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61-01

如何实现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初、高中历史学习之差异

其一,学习地位不同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理念已提出多年,遗憾的是,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占主导地位,由此导致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均不重视历史学习。比如一些省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上述现象在乡村中学显得尤为突出,这极大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历史科目无法与语文、数学、外语相提并论,平时从来不学不看,只是临近考试时突击一下,把老师要求标记的所谓重点背一背就了事。

其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历史分为42个主题,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先中后外的次第,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其三,考查目标不同 因初、高中历史内容深度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各异,从而致使二者的考查目标有所差异。初中历史侧重考查历史的“中间”部分,即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表象,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最大、最早等内容。而高中历史注重考查历史的“两头”部分,即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原因、作用、影响与意义等方面。以为例,初中历史一般考查爆发的时间、发动国家,的时间和领导者,以及《》的内容等。同样是对这一知识的考查,高中历史侧重于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并要求学生秉承客观、辩证的态度予以剖析,不仅要分析爆发时的国内背景还要放眼世界分析国际背景,进而初步培养其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四,学习方法不同 由于初、高中历史内容深度和考查目标不同,二者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初中历史学习强调识记,注重基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惯用教法是: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考试重点,然后要他们齐声朗读,反复背诵甚至听写、默写。结果,在多数学生看来,学历史很简单,记一记、背一背就“ok”了。然而,对高中学生而言,仅仅满足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侧重对能力的培养。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之对策

第一、教材整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所以要依据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比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

1.关于课程性质,2011版初中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明确定位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强调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课标的第一、第四点分别表述为:“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可见,二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

3.关于课程目标,二者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别叙述。2011版初中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共有5条,其中第1、2条主要涉及知识目标,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第3、4、5条主要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两段分别叙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者的具体内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也就是说,二者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主要叙述过程目标,后两条主要叙述方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仍然是分两段分别叙述过程目标与方法目标。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进行反思的过程;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虽有差异,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相同的;学习历史需要养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课标列出了六条,分别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四方面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三段,从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世界意识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显一致性。

4.关于实施建议,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均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利用与开发互换位置)四部分构成。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学建议共有7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5条,二者都有强调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课标的评价建议除总述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类型外,还分别从评价的设计、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方面加以叙述,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评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总述了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重点介绍了几种评价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处除目的、作用、依据外,主要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评价思路,介绍了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纸笔测验(考试)等共同的评价方法。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共7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编写建议共5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材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要有利学生阅读,要落实课程目标。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先介绍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与开发的作用,再分别叙述了8种课程资源及开发建议。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历史遗存、互联网、历史影视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属于课程资源,需要尽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2011版初中课标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初中历史采取的是“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选修课分设六个模块。即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由此可见,高中“模块+专题”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基础上的。正因为此,在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了“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的表达。

初中与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课程内容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本内容。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高中历史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体例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也无法衔接。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实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所述“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2]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人实际情况去探索、把握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途径,才能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困难少一些,衔接自然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依据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序性教学,让学生建立时序意识,构建科学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时序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是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叙述的。同时,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教学时还要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适度讲清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国际背景。适度构建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也是高中历史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坚持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史习惯

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尤为关注的内容。“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等术语,充分表达出“2011年版初中课标”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一致性中所体现出的对初中教学的要求,与“授之于鱼”精髓相通。教学中除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外,还包括如何预习,如何掌握知识点,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如何复习,如何巩固性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尽管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课改,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还是固守唯一的讲述式教学。因此提倡初中教师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勾划重点以背代学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利用图片、影视、原始资料等各种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和学习)再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适当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历史在知识,理念上的衔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四)关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着学科不对口,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召开的初中历史学科会议期间进行过调查,参加会议的初中历史教师共152人,所学专业(含进修)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或政史专业)教师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数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共计有79人。这样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一现象短期无法得到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加强学习,除学习课程理念、初中课标、初中教材外,阅读、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学,关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更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通过对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初略研读,让我深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做了一些衔接途径的探讨。不过,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历史课标,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4):10.

第5篇: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讲评课 “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评课占有一定的比例。上好一堂讲评课,能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有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的一些操作要领。

四步骤,就是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做题、统计、分析、定点。

1.做题。一部分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认为历史讲评课就是校对答案,没有什么新内容,因而也不需要备课。只要在课前教师把需要讲评的题目做一遍,知道大概要讲的内容,上课就直接把正确答案报给学生,让他们对对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了。事实上,这种上讲评课的方式并不科学,而且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不会吃的现象出现,大大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做题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一步,合理的做题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上讲评课的老师不仅要会做历史试题,对每道题目都知其然和其所以然,还要做题时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考查的切入口在哪里,考查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学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该题的作答。只有在做题时多思考、多从命题者的角度打开考试题目设计的思路,才能做到在讲评时胸有成竹、活学活用,并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捷、学得条理、学得深刻。

2.统计。统计是上好讲评课承上启下的一步,目的是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充分了解学生在历史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具体做法是:在批阅题目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在试卷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的抽样统计工作。通常要统计的项目包括:选择题的错误人数,材料解析题每小题的失分率。由于每班出现的错误情况不尽相同,为了统计的方便,可以简易地设计这样的一张表格(下表)。

日期: 月 日;班级: 人数: 试卷名称:

上述表格的备注栏,主要详细记载这些情况:学生的典型错误,试题能级要求低但还有错误的同学名单。有了这些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就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分析。分析是上好讲评课最为关键的一步,它为确定课堂讲解哪些核心要素和知识点,提供教学决策的直接依据。有了上一步的统计表格后,学生的错误一目了然,错误的区间也相对明确。此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点对点地具体分析原因,看究竟是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还是历史答题的角度不够理想,抑或在答题中语言的表达或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定性不合理,还是出于马虎大意审题不够认真仔细等。知道了错误的原因和潜在的答题漏洞,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化解答题困难了。

4.定点。即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常历史讲评课中,教师都会将一份试卷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几个历史题目作为重点讲解。但我觉得,有了上述三个步骤的依托,最合理最科学的做法是从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方面去备课的。重点就是属于历史课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主要的内容,因其重要,须多强调,而且要作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延伸讲解。难点就是学生难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因其难懂,就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解答类似历史难题的思维路径,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疑点就是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易产生疑惑的内容,因其易混淆,要多设计一些同类历史题举一反三,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明确差别。

明确了以上四个步骤后,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内容,一起看看如何运用“四重视”方法,上好讲评课。或者说上历史讲评课讲什么?怎么讲?主要是要做到四个方面的重视。

1.重视讲解学生不懂的概念,架起学生与题目之间的桥梁。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下列事件对近代民主进程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制定《权利法案》②颁布《人权宣言》③发表《独立宣言》④启蒙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通过“四步法”我们发现,在这道题中学生对“近代民主”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可着重分析和讲解近代民主的本质和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教师不妨联系历史事件,告知学生近代民主,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发展于启蒙运动,是清算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它的影响下,英国出台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美国出台了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宣言》,法国也制定了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人权宣言》。因此,讲解了这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例2: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它( )

A.了罗曼诺夫王朝

B.了农奴制度

C.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第6篇: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中,不仅包含了中国的古今历史,也囊括了世界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纷繁错杂的内容相互交织,覆盖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多个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教材目录是整部历史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条完整脉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教材目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们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结合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现状,深入分析教材目录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下文将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以促进教材目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教学策略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籍时,最先看见的便是这本书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主旨,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从层层叠叠的知识点中找到其根源,从目录中找到重点,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还未能意识到教材目录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无法将教材目录应用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材目录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材目录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作用

1.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循着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将初中历史内容分割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并且又从中细分了经济、政治、科技发明等多个方面,以及世界史的发展历程,还叙述了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例如,在介绍奴隶社会这一内容时,编者不仅讲解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发展过程,还介绍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奴隶制状况,为学生描绘出奴隶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奴隶制的各种形成原因,以及奴隶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进或阻碍作用。

2.蕴含教材内容的主旨。

教材目录中还往往包含着该教学内容的主题和意义,避免被人们忽视。比如在学习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发明,以及灿烂的文化,学生不仅能通过对中国千年文化的了解来拓展历史知识面,更能从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章时,从打破中国的和平宁静,再经历第二次,到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种种列强主义对中国的暴行中认识到华夏子女在艰苦的状态下是怎样顽强反抗的,意识到今日中国的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并从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几句话的具体感悟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奋起。

3.导读和检索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学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识时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是教材目录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提供帮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1.理解教材目录。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识点以及众多需要记忆的年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而教材目录便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将教材目录比作是树干和树枝,而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则是树枝上的果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历史目录,为学生在今后使用目录给自己创造便利提供基础。

2.利用教材目录。

学会理解教材目录对于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难,但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目录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目录,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来掌握历史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根据教材内容从具体的小细节来丰富目录,从而促进历史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比如每当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教师能够教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目录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根据“统一国家的建立”这句话回忆出中国历史上率先完成统一的国家有哪一些?接着回忆秦朝又是怎样完成国家统一的?“秦王扫六合”具体是指秦王扫除了哪几个国家?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又继续颁布了哪些措施来维持国家的发展?而“伐无道,诛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又是谁来伐?怎么伐?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到了“大一统的汉朝”,学生只需要跟随目录的指引继续回忆汉朝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便能够顺利完成对该单元的复习,并从对知识的回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遗漏和不足。此种复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历史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初中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教材目录的应用,为学生绘出一条贯穿于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教导学生怎样利用教材目录来学习和复习,不用再面对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教材目录来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武美丽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一、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途径

1.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能够实现主动性的学习与思考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前提,因而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以此来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例如,在学习某项历史知识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变枯燥的课堂为生动的故事演讲。在学生对故事充满好奇,迫切地想要了解故事的结局和其中的发展细节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所讲述故事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讨论与自主学习,将教学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故事当中,以探究的状态进行知识学习,那么教学成果将会事半功倍。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学生通过书本与电视对三国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电视得知的三国故事与真实的历史还有一定的差别,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对曹操这一人物进行评判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述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了解与看法,之后再向学生讲述历史中的曹丞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有哪些真实事件。先引发学生的关注,再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位著名的三国历史人物,让学生自行探讨,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再通过对人物的解读便可实现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2.注重情感体验。

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内容与历史内涵,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时,可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转变为有效教学的途径。例如,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段不能忘却的民族屈辱史。教师在教授这段历史时,可以先讲述大概背景,然后让学生自行去收集相关的史实资料。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日军的惨烈和民族屈辱,这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学生认识和了解到该段历史后,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更加专注,更能体会到那段历史给我国造成的影响。

3.设计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讲述我国当前的发展与繁荣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w,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图片和资料整理起来,制作成幻灯片向学生播放,这样就能很好地吸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宋、元、明、清时期,我国都经历过繁荣和衰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考虑中国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整理学过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反思

1.校外资源利用不足。

学生在学校学习历史知识,而在离开学校之后却很少能真正接触到历史,这显然不利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历史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新闻等媒介来了解某一历史现实,并对之进行讨论,加深印象,还可多安排学生参观本地历史博物馆,近距离地接触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落后的教学理念。

第8篇: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一、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历史是客观的,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却往往带有主观因素。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用史实说话,应该以唯物史观作指导,客观公正、全面具体地加以评价,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伪造事实。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很多人只偏重史实而不注重结论性的评价,这等于写历史人物的生平而不是评价,对于人物的评价可以先写结论性评价后写史实,倒过来亦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既不能主观臆断、捕风捉影,也不能靠堆砌材料和史实,应当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全面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评价历史人物可采用分类法

采用分类法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把历史人物一生的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比如评价唐太宗。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文化教育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民族关系方面: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三、评价历史人物可采用分期法

采用分期法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如对左宗棠的评价:参加,创办的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镇压;1878年左宗棠率军,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收复了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对唐玄宗的评价也可采用此法,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是到了后期腐朽昏庸,出现了天宝危机,使唐朝由强盛转为衰弱。

四、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出现的问题很多,如英雄史观、道德史观、主观主义以及以假代真、有评无据、以偏概全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人民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

五、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在他们身上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优点与缺点并存。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好”或“坏”两方面进行评价,而要全面综合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进行辩证的分析,看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进步起了什么作用·在他们身上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哪方面是主要的,他们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从而对他们作出综合的评价。

第9篇: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范文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和谐的氛围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情感更为缜密和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具有明显影响。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创造和谐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平等的氛围,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如何,都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倡导人人都是平等的这一理念,有效消除了班级学困生群体的自卑畏难情绪。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学生,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存在理解障碍、学习难点,笔者都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通过这样的帮助让学生在内心与教师走得更近,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要多鼓励学生,让成功、满足的积极情感体验主导学生的整个历史学习活动,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中,让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得到充分释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增强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更加热爱历史学习。

二、展示中华悠久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灿烂的古代文明让中华民族在世界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正是这一辉煌时期的再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展示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与光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在青铜器制造方面的杰出代表,生龙活虎的动物头像、精湛的兵器,以及各种祭祀用的器皿,无不精美,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通过这些青铜器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比如教学建筑奇观内容时,笔者精心选取了我国多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让学生进行欣赏,相对于现在城市中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及短命的建筑,这些建筑奇观更是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回顾近代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应当是历史教学的主旋律,中国近代史饱含中国人民的屈辱和血泪,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这段历史,并从这段历史中得到深刻感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在、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中,笔者通过选取相关影片场景进行播放,以及通过翔实的数据列表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给我国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带来的无可估量的损失,让学生深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有效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一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强大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抱负。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播放了中的场景,学生观看之后无不义愤填膺,笔者结合当前日本政府部分政治人物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言论行为,尤其是较为敏感的等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日本目前仍在活跃的右翼势力的真实嘴脸,对他们的言行保持高度警惕。学生在学习中纷纷表示要与祖国同呼吸,对于一切侵害我国与,伤害我国感情与利益的行为,尤其是曾经伤害过、侵略过中华民族的这些敌对势力,绝不手软,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有效保护自己,遏制这样的邪恶势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开展历史专题教育,升华学生内心情感思想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将教学活动转化为专题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强化思想教育。例如在“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内容教学中,笔者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港澳回归前的相关资料,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如今港澳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通过两者对比,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的实施让港澳保持高度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完成了中华民族维护与的百年夙愿,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顺利收复港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华民族的复苏,尤其是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实力,13亿人民的坚强后盾,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前提与保障。在这样的专题研讨活动中,学生不仅全面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了解了其在保障港澳繁荣、维护祖国方面的创造性价值与意义,而且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故事会、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等专题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同样受到了强烈震撼,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思想教育净化了学生的思想,陶冶了学生心灵,对于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成长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