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1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7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更加重视实验教学,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要发挥实验的桥梁功效,激发学生实验热情,引导学生主体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化学探究的殿堂。那么如何实现实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呢?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热情
1.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推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动力。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就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来制造认知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为此教师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来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的实验探究。
2.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彻底改变了以往枯燥而机械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趣味性,更能让学生展现学科的魅力,教学的魅力,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有将化学教学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才能彰显出化学课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这样的化学学习才不是封闭而枯燥的,而是更能够以活力与魅力来吸引学生,进而引发学生对化学课程本身的关注,对化学实验活动的认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主动性。
二、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实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多向交流与互动,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学生的被动操作与机械记忆,才能真正经历知识与定理的形成,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知识,掌握基本实验的技能,学会观察与思考,这样的实验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更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以实验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展开实验探究。如在学习Cl2的性质时,就可以设计“新制氯水中各成分的检验”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与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来以小组为单位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让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展开深入的思考,进而得出结论。
三、开展网络虚拟实验教学
通过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带入更宽广的空间与平台,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更积极的实验探究。有了虚拟实验室可以完成所有的实验。这样更能将学生带入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实验探究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与化学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1.完成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实验。某些实验用到的药品具有一定的污染性,或是生成的物质有毒,容易对学生造成身体危害,而如果不做实验,学生又难以深刻理解,做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危险。对于这些实验就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模拟,绿色无污染,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何乐而不为?
2.完成肉眼无法观测的实验。一些微观粒子的运动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这些实验是无法在现实条件下完成的,而对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为此,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化微观为宏观的特点,将微观粒子的运动宏观化,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四、组织丰富的课外实验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化学实验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封闭而狭小的空间,只是来进行教材上的那几个实验,而是要将实验的触角延伸到宽广的生活空间,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丰富的课外实验活动。这样更能体现化学学科从生活走向学科,从学科走进生活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更能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实验中真正地走进化学世界,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原本抽象深奥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能自燃的金属,学生可以通过一定浓度的草酸溶液和亚铁盐溶液等摩尔混合制得黄色的草酸亚铁沉淀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等处理后得到粉末状的草酸亚铁。将草酸亚铁放入试管中加热,为了防止空气的进入可以在试管上装置一个单孔塞子,在孔里插一段细玻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化学多媒体技术激趣教学生活教学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挑战也是机遇,逐步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争取学习化学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是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力法宝之一,也是促使化学教学改革适应新课改和时展步调的重要因素所在。化学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化学教学方式和手段,依据教学实际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以下几点将对如何使得高中化学课堂变得高效作出比较良好的说明。
一、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独有魅力。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成为备受青睐的事实,并且取得了一系列较为满意的教学成果,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注重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独有魅力,是丰富和创新教学手段的必经之路,也是促使化学这门课程与时代接轨的有力链接。具体来说,首先,高中化学中的物质构成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利用模型、投影片以及挂图等媒体展示属于比较常规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开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发掘化学这门课程的奥秘,比如电子云、极性分子以及有机化学中的各类分子等内容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微粒分子扩大为宏观图像,变静为动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所学概念和知识的本质,从而各个突破教学难点;其次,在我们的各种化学实验中,有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应当尽可能地少做,为了弥补这一欠缺,教师可以在实验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制成多媒体课件,比如浓硫酸的稀释等实验,引导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去发现其中的原理,并积极地在课堂中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再者,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是彻底否认传统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化学教学情况的实际需求,把握好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合理度,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 充分结合激趣教学法。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这门课程相对来说比较艰涩和枯燥,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不仅困难甚至无从入手,教师在转变教学手段的同时,注重在化学课堂中结合激趣教学法,能够获得不可替代的重要效果。详细一点来讲,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的有效方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关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将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紫色随即褪色,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种现象体现的究竟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还是漂白性,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教师选出学生代表进行实验的验证,将刚才褪色的试管内液体加热,红色没有重现,说明不是漂白性。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督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高中生对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而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恰恰是发现化学奥秘的必备要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进程中要结合所教授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创设情境,适当地穿插一些化学趣味故事以及化学名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地拓展化学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和感悟化学的世界,丰富自己的见识和视野。总而言之,激趣教学法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若能使用得当,将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 探究生活教学法的活力。在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高中化学教师要具备引导自我和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化学世界的教学能力,并且延展生活教学法的范围,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增强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第一,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课堂,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设置出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求的课堂模式,以学促教,并且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活跃了课堂氛围的同时使得学生以主人翁的地位去探索所学化学知识的内涵,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第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的踪影,要抓住各种学习化学的机会,比如有一张关于苯酚软膏药品的说明书,让学生在认真阅读和讨论总结的基础上找出这样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苯酚温度较低、放置久了就会变红,不能同碱性药品混用等,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的疑问,然后在师生共同探讨之下总结出“苯酚具有酸性、易被氧化”的知识点,也为以后其他知识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模式;第三,生活教学法要以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为主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以课外作业的形式为学生准备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化学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答案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样一种学习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素质教育普及的力度不断加强,要求新课改的每一环节都要适应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通过探索和实践发掘最有效的形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亦是如此,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提升化学教学水平,为社会的进步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1.万鹏、丁雪峰《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际、图片及影像资料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化学教师高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能力,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堂的教学效益,打造了高效课堂。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演示实验打造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发挥学科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获得知识……为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借助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例如,在学习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我曾经创设“不怕点燃的手帕”“生烟的空瓶”等化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限奥秘,然后再讲解本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新知识、探究新问题,从而很快完成了学习目标。再如,在学习新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的课题一《水的组成》时,我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做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了氢气和氧气是由水电解后生成的。学生不仅感到了化学变化的奇特,化学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了学生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
二、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打造高效课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利用生活中的化学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化学问题、展开化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用性的认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有关酸的通性和pH的内容时,让学生用pH试纸测家里常用的日用品肥皂、洗发剂、常用的食醋及矿泉水等液体的pH值,然后对它们的酸碱性作出判定和记录。再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一课题时,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河水的污染情况,深入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让学生感到日常的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利用图片及影像资料打造高效课堂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率,我还将与化学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到底研究什么”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有关“拉瓦锡”的实验、“南极臭氧空洞”的有关图片,以及如何推进火箭的影像资料、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浓烟滚滚的大气污染的情境等,这些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展示,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领域知识的欲望,他们也充分表示为了自己、家人和大家一定要学好化学,因为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演示实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以及图片和影像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率就会相应提高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化学 高效课堂
根据高效课堂的有关理论,“高效课堂”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一是明快。1.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或低落,使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2.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3.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二是融洽。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创设,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三是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子,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
一、更新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是行动的灵魂。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学生成了“听众”,教师成了“讲师”,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由于长期的角色错位,很容易造成学生创造灵感和激情的缺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很难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不是教师一节课讲了多少内容。新课改强调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要彻底改变过去过分倾向于知识的传授。
二、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要想做好课前预习,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1.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预习提纲进行认真的设计,并且对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检查。通过预习,促使学生找出重点,勾划圈点,认真阅读教材,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地听课。教师在设计预习提纲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不能过大。2.学生要做到上课前能够完成大部分课后习题,能够找出问题并进行自我检查。通过实践证明,学生要想把知识牢固掌握就必须勤于思考,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3.做好预习的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提出问题。对于非重点和特殊的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的解答;而对于比较关键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重点解决。
三、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使学习化学的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思维过程,借助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去发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获得新知识和技能。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保持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运用化学史实中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关化学史实的教学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视,然而,化学史是一部不断发展的科学史,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好素材。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要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发明了“侯氏制碱法”,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有质有效
高效课堂强调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的真实性。只有真实、可信、能引发问题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参与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化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真实的感受。例如:在一次学生进行实验室整理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防毒面具中漏出的黑色物质,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且成绩较差的学生竟非常自信地告诉同伴这就是活性炭。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参考文献
[1]姚双萍 强化实验环节,推进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2012,(1)。
一、教师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智慧的开发者,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发展的优劣,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等。
1.知识素养
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课标规定的高中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了解化学科技的前沿发展,充实学生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视野,使学生即使处在学校中接受教育,也能与外界保持信息畅通,随时了解社会科技发展形势、把握时代脉搏。为此,教师要丰富自己的学识,在课下主动“充电”,能对教材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能把科技的发展很好地融合在化学知识中,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把化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相结合。
2.能力素养
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崇拜程度及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如教师的实验能力,实验是化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化学的许多概念或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完成的,为满足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有个具体形象的认识,教师要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熟练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对各种实验仪器的注意事项熟稔于心。
3.身心素养
教师工作是一个脑力劳动,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愉快的心情,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都很快化解,不把情绪带入课堂,面对学生时永远是一个积极健康的状态。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紧张心态,不仅化学知识的讲解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课堂中突发的状况也需要我们及时给出解决方案,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良师益友”是对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最好诠释,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引者、设计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合作者。为打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正确对自己进行定位,实现教学角色的成功转变。同时,角色的转变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的转变
高中化学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要从传统的“重知识”向现在的“重发展”转变。高中化学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人生重大转折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要获得相应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转变也决定教师不再只是化学知识的传输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
2.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在板书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致本来繁重的教学任务变得更加紧凑,课堂上教师只能不断地重复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空谈。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转变,多媒体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是节约了课堂时间,让教师能安排更多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活动,为实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保障。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课件中的知识要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动画功能,让教材上死板的化学知识鲜活起来,使化学课堂变得形象、直观。
三、教学评价的重构
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及教学风格。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表现;化学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的实施;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评价。
1.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表现
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表现,是评价化学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也直接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进行积极思考和讨论,让每位学生在化学课堂都能有所收获。
2.化学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的实施
备课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在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材、教法和学生,针对不同化学知识和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设计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吸收情况,一旦发现不合适要及时地进行微调,以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标准。
3.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评价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评价是教师间的互评,更具有专业性,通常采用集体讨论、评价的方式。通过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教师经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生入学教育是很多学生走入大学殿堂,了解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传播主阵地之一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能否搞好,对于学生将来的走向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很多学生经过高考的角逐之后,来到了大学的象牙塔。但是很多学生来到大学之后,由于没有接受正确的新生入学教育,再加上自己之前养成的生活习惯以及受到部分学长的误导,导致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沉迷于游戏,消极对待学业,挂科甚至作弊等情况的发生。由于新生入学教育是各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对于辅导员新生教育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没有做硬性的安排和要求,所以导致很多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只是一味地追求空谈理论,不切合实际等。特别是很多新生在入学之前,从未听过辅导员这个职业,认为只是枯燥的讲解。所以,导致辅导员在学生群体中遭遇了尴尬的处境。
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要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最关心的问题,积极探索其有效的实现路径。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建设的步伐。首先,高校辅导员要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及学识为前提,对时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其次,入学教育可以结合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开展,比如说深入新生宿舍、食堂以及军训课堂等,而不是一味地只会在讲台上空谈理论;最后,新生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畅谈一些他们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也是让学生了解辅导员工作性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大力弘扬大众化的方法之一。
2 有效地和班委、学生会成员以及党团干部沟通交流是推进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由于保山学院是一所正在发展的年轻本科院校,一个学院一名辅导员的现象将长期继续存在下去。作为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一个学院至少400名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所以,针对如何面面俱到开展大众化的学生思想工作,辅导员可以有效利用起学生班干部以及学生会成员等关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思想的学生队伍。
2.1 班委是学生群体中推选出来的能力过硬、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干部,也是大家比较信得过的学生群体之一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时间给班委不定期召开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会议,如十的相关内容,青年朋友如何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等相关时事政治以及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然后在上传下达之后,每个班委都会去组织本班学生学习交流,最后还形成文字材料报到辅导员处进行备案。主题班会的召开,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缓解同学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2.2 学生会是学院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中具有青春活力的青年队伍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正确利用好学生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定期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学生会干部成员如何有效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成为同学们信得过的班委,这也是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群众基础的重要前提;其次,学生会干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积极策划、布置会场、维持会场秩序等,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增强了责任意识;最后,学生会在对外交流中,能够结识到更多的朋友,对于存在的各种突发事件,能够提高自己的明辨是非能力。社团活动获奖,能够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凝聚力。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上进,对新鲜事物天生好奇,有很多的精力和能量需要释放。社团活动要努力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一般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辅导员进行指导和监督,这样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意识也较强。
2.3 要积极发挥党团干部这支青年队伍
在平时的学生学习生活中,首先每天早上早自习的清查以及监督同学们禁止带早点到教室吃的现象,可以利用党员干部亮身份、树榜样进行清查,这不仅提高了每个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晨读习惯,同时,也是让每一个同学向党团干部学习靠拢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每周五的卫生大检查,可以让党员突击进行检查,对于存在的卫生问题进行通报批评,对于表现好的班级进行表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讲文明、树新风的生活学习作风。
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学生领导干部在平时的学生工作实践中起到的教育作用并不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由于它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路课单纯的理论灌输而言,具有更强的教育隐蔽性,学生在不知不觉、寓教于乐中思想得到净化,理论水平得以提升,并由此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 辅导员到学生公寓住楼、进寝室谈心是大众化的主要阵地
寝室是除了课堂后学生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辅导员应该在业余时间多走访寝室。走访寝室,一方面能够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居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另外一方面,也是拉近师生之间情感距离的重要途径。深入寝室,可以了解到学生们平时相处是否融洽、宿舍环境卫生的保持以及个人生活用品等摆放是否整齐,督促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文明上网;同时,对部分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也是走访寝室的重要目的;有些学生在教室里面不敢和辅导员直接交谈,辅导员主动出击,到学生寝室和部分学生进行交谈,这无形当中也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和正确引导;此外,学院辅导员都要求住楼,目的就是在学生突发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如学生生病、喝酒闹事、打架等,这些都是在学生工作中推广大众化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59-02
一、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所选教学材料来自于英语国家,讲述的都是英语国家的事情。相对中国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则比较缺乏。Widdowson[1]指出,语言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跨文化交流。交流中吸收和传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目前,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已基本形成共识,英语教学不再是听说读写等基础阶段的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向跨文化交流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大量增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在吸收英语国家语言知识、文化、风土人情等的过程中,也同样担负着向对方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否则,双向的交流就很难进行下去,而英语学习者也会成为只会说几句英语的文盲。
然而,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却几乎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也表现为更愿意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他们不但不能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而且事实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就导致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能够平衡发展。从而与外国人交流时不能够满足对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导致中国文化不能够顺利向世界传播。
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而沉淀下来的优秀成分,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更主要的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和个人强烈地想了解中国。然而,事实是作为中国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却知之甚少。随着中外交流途径的拓宽和交流手段的便捷发展,全民英语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借此强势地冲击着我们文明古国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现在的年p人热衷于洋快餐、洋节日、洋品牌,西方的生活方式几乎等同于时尚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喜爱、认同却渐行渐远。[2]大学阶段正是广大青年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广大英语教师既要介绍西方文化,也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使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而避免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它要求交际的双方要相互尊重和理解。交际的一方要善于尊重对方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同时也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和理解。但是,也要避免一味地尊重和迁就对方,导致达不到平等交际的目的,同时也使自己一方的文化得不到发扬光大。如此发展下去,将会导致世界文化不能够相互交流、融合和发展。相反,在跨文化交流中适当地保持自我是赢得交际对方尊重的前提。深入掌握中国文化,同时了解西方文化才能够使在中西交流时能够顺畅并深入地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国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发展动力。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应该成为一个精通西方文化的研究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材中融入反映中国优秀文化的语言材料
高职大学英语所采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甚至是空白。我们的学生知道“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甚至也能用英语讲述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怎么样用英语去表达清明节、元宵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教材编写者要积极地加入有关中国文化的材料,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科技等。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反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些英语词汇,使学生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词汇介绍给学生,如:豆腐(tofu),功夫(Kungfu)等。对于用英文表达起来有歧义的词汇,要大胆地借用汉语词来表达,比如“龙”,翻译成“dragon”并不恰当。我们可以大胆倡导使用“long”或“loong”。
(二)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Krashen 的语言输入理论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他认为外语教学离不开语言输入与输出,没有有效的输入就没有有效的输出。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材以及英语课堂对于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科技以及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成就都鲜有介绍,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严重缺失。忽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用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来看就是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输入,也就造成了难以输出,即难以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局面。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适时输入中国文化知识,并和西方文化加以对比,不但可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两种文化的差异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他们发现中西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形成批判性学习。实际上中西方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数字为例来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六”是非常吉利的数字,古时候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中国有成语“六六大顺”,古时官制设有“六部”,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但“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six to one(相差悬殊)。[3]通过对比讲解这样的语言现象,肯定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兴趣。在语言教学中这样的语言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应该抓住每个机会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中外文化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既能学习语言,又能了解文化,在中西语言对比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三)开展中华文化英文材料课外阅读活动
课堂是学习英语的主渠道。但是学好英语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师应该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广泛的课外中国文化英语阅读活动。在这个中国文化英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文化的信息,拓宽人文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发展思辨能力,而且还可
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和习惯。实际上这方面的材料也是很多的,有中国作者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China Daily和21st Century上也有许多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文章。英语国家作者写的也很多,尤其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研究和书写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的文章越来越多,比如,《红星照耀中国》。而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样研究中国和世界的书籍也不少。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的书目推荐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后阅读。
(四)通过慕课课程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慕课正在风行中外,慕课平台上有很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的是中国人用中文讲的,有的则是英语国家的学者用英语讲授的。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在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慕课的发展概况和慕课学习注意事项,其次要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辩论赛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大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论辩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辩能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辩论赛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1]大学生在参加辩论赛的过程中,论辩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加强,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
1.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有句谚语说,真理越辩越明。的确如此,人们通过辩论,可以分清正误是非,辨别事情的真伪,从而呼吁社会舆论去支持正确的主张或者行为,反对错误的言论或者行为,进而使人们牢固树立坚持真理的信念。现在大学生辩论赛选择的辩题越来越关注国家时事和热点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所学专业以外的领域,让他们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明辨是非,关心国计民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内心胆怯
经常参加辩论赛能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有效地克服内心羞怯等问题。有些学生平时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比较胆怯,刚开始参加辩论时脸窘得通红,吐字不清,声音发颤,不过在参加了几次辩论赛之后,竟然可以沉着冷静地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赛不是靠音量营造气势,遇到犀利问题就拍桌子,瞪眼睛,大声质问,而是讲究有理有据,平中见奇。在赛场上,辩手要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即使内心激动。所以,通过辩论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学会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促进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激励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3.锻炼大学生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
辩论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不仅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敏捷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还需要有机智的应变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需要具备这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也就是说,通过辩论,大学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地方:
首先,思辨能力方面。辩论需要根据辩场状况,根据对方提出的观点和质疑随机应答,这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机敏。大学生通过辩论,能提高思维说辩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不甘退让、不屈不挠的竞争精神。辩论锻炼思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精辟的指出:“思维准确是表达准确的先决条件。”辩论就是要求双方对所辩论的问题进行相对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能在辩论时最短的时间里准确的把握它的本质属性,才能克敌制胜。二是锻炼思维的完整性。一个人独自思考,或者发表个人演讲,往往只从问题的一两个侧面展开思考,而多人辩论,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三是锻炼思维的清晰性。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必须以准确无误、有条有理的语言明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思维混乱,没有层次,就会造成语言的混乱和不准确。四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的人,在辩论时才能胸有成竹,迅速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进攻予以反击,对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行辩驳。[2]
其次,知识能力方面。辩论是大学生智慧与口才的较量,是即兴智慧的现场交锋,需要用有声语言把思考表达出来,这和平时写作业、做卷子用手写不一样。辩论还需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没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辩论就只会成为低层次的“口舌之争”,这也要求大学生们除了要掌握学业知识外,还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和文化积淀。辩论能够集道德修养,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为一,在辩论中我们你争我论,巧问妙答,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又严肃质疑,用智慧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样势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4.增进大学生相互了解,促进相互沟通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辩论是通过人们因不同观点而引起的言语交锋,达到相互了解、谅解和信任,进而实现人际沟通的一种手段。通过交锋,彼此能够更好的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达到高层次的心理沟通。[3]另外,独木难成林,辩论比赛时要求四个人思想统一,配合默契,最忌讳四个人意见不和,在整体上形不成合力。所以,赛手应具备与他人沟通,说服他人,以及在团队中发挥自己能力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
1.推进学校校风建设,塑造校园精神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大学生论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助推当前他们的创造能力、主体意识和素质教育,有助于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靠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掌握理论,构建自己的观点,教学是没有什么成效的。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开拓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为课堂增添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才能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优良的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3.促进学校人际关系,提升凝聚力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团队协作能力,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通过参加辩论赛,学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加强了互相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培养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整个校园的凝聚力。
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最富有活力的、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的群体,必须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未来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新闻、社会现象的关注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各大高校应该把辩论赛作为自己校园文化建设的保留项目,让学生能以更高的素质、更佳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和压力。
参考文献:
[1] 陶彦蓉,张明星.浅析大学校园辩论赛的意义及发展途径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126.
[2] 廖礼平.口语表达艺术面面观[M].东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大学化学 知识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71-02
化学知识,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更能反应出客观世界事物间的关系性。基于化学知识的这一学科特性,不同阶段的化学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性。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知识衔接得不够好的问题,这在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化学的教学效果。为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大学化学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有效开展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进而为大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化学知识创造条件。
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将化学这一学科的主要教学知识概括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知识等几个方面。为搞好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就需要化学教师熟悉掌握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教材结构体系,然后基于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关系点。研究发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知识存在很多衔接点,比如,“燃烧”的基本概念与外延;硫、铁、氧等多种元素化合物的拓展学习;原子结构的深化学习、专业计算技能拓展等。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以下几种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知识的策略。
一、将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完成衔接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材中,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和认知水平的考虑,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并未完全按照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来编排,而是采用了相互穿插和分散渗透的编排方式。但是,学生在步入大学阶段后,已经具备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也可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整合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因此,大学阶段的化学知识更具系统性。在高中时期的教材中,会在不同章节和模块中讲解电离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1节《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3节《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的平衡(高中化学中的选修4中3.4.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等相关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中,则对上述相关知识进行了统一整合,即将其归类在化学知识的平衡原理体系的学习范畴。因此,化学教师可根据上述情况,将比较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积极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概括。在调动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基于高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对现在所学的大学化学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
二、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教材基本概述了相应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内涵、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性,但是,教材中对这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并未进行过详细的叙述。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会对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形成进行深入地讲解。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知识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能够了解到科学家发现这些理念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比如,对于“相对原子质量”这一学习知识点,在步入大学之前,学生对其只学习到了基本结论。但是,在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化学教师不仅会在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讲解多核素相关元素相对于原子质量的具体计算公式,而且同时也讲解了测量相对原子质量的过程和方法,进而表明测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时,其结果是否精确与测量设备的精度、取样方法以及样品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在不同学习阶段呈现出的学习特征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不同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不仅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衔接
高中化学教材虽然已经初步涉及物质属性、化学原理的规律性等知识,但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还会对这些化学知识进行深入而全面学习。因此,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知识的有效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中的《原电池》一课时,只需要学生掌握原电池以及电解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会写电极反应的方程表达式(负极:Zn-2e-=Zn2+;正极:Cu2++2e-= Cu)以及电池反应的方程表达式(Zn+Cu2+=Zn2++ Cu)就可以了,但是在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则会要求学生掌握电动势、各类电池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电化学的整个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电化学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方法。因此,对于上述类型的化学知识,大学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以高中阶段涉及的相关知识为(下转第76页)(上接第71页)引导开展新知识的教学,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知识。这种衔接方式的使用不仅符合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和顺序性,而且也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提升的自然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四、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衔接
在大学、高中不同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对部分知识点的内涵以及外延知识的讲解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对于这类知识,因学生会在认知上产生混乱,因此,化学教师可以采用颠覆法进行知识的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中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讲解了铜由于自身的活动性比较差,因此铜不能和盐酸发生反应。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时会学习到这样的知识:铜如果在空气中,便可以缓慢溶解到盐酸之中,另外,在满足浓度需求或者反应温度的条件下,铜也可以和盐酸发生反应。类似这样的知识点,正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和大学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的这一特性,对相关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详细化研究,帮助学生内化化学知识。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的衔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看似矛盾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化学知识,进而为全面掌握相关理论奠定基础。
为提升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所叙述的衔接措施并不一定要独立使用,化学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交替采用两种甚至多种衔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避免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