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发原因 难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 A 1.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中,存在设计与现实相冲突的问题。规划设计与当地群众意愿的关系在农田整治实践中往往产生矛盾。项目区受益群众的意愿是将现有的灌排体系和田间道路进行维修加固,不赞成新修沟渠道路,也反对废除现有的沟渠道路,最终的结局是施工中只能在现有的沟渠道路基础上进行建设,而新修的工程很少,打破原来的布局,重新开创建设的则更少。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更需要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便于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需对现有田块的灌排道路设施重新进行组织,这就可能带来基于综合效益最优的规划方案和农户习惯的田间管理方式的矛盾。另外,项目建设后形成的良田因为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便利会成为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如果不注意推动现代农业的方式方法,可能会产生盲目推动现代农业 经营和农户沿袭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基于政府推动的 耕作制度和基于农户个体偏好的耕种意愿的潜在冲突,不利于保 持农村社会的稳定。要避免这些潜在的冲突,在规划设计方案制 定环节,不能单方面地追求所谓的 “先进合理”,一定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愿,能够让群众接受。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时,更要做好充 分的解释、宣传等前期准备工作,先示范后推广。如果是群众心存疑虑、不理解、不接受的,应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允许其沿袭 目前的田间管理、耕作经营方式。
2.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难题的引发原因
2.1 农田水利建设的筹资机制滞后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农业生产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兴修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数量的减少,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的特点,而且强调建设中的专业化与机械化,农民的投工、投劳需求大幅下降,而传统的筹资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特别是在取消“农业税”与“两工”的背景下,当地政府自筹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弱,单纯的依赖于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2 资金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
在我们已经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中,各级和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据主体地位,其次为社会资金筹集。由于国家对于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减。虽然当地政府比较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自身财力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在建农田水利工程因后续资金不足或资金管理不善,而出现管理日渐荒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进程。
3.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对策
3.1 广辟投资渠道,用活用好各类资金
在今后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如:政策融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个人捐资等,以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在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后,应注重各类资金的用活、用好,特别要强调“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积极建设民营水利工程,从而实现由存量资产向增量资产的转变。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民间资本作为主要筹资渠道,并树立民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地位,实行“捆绑使用资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3.2 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镇共有**个行政村,**余人,**万亩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亩,流转土地约*万亩,其中种粮大户超过500亩的2户,300-500亩的7户,100-300亩的7户,农户自行流转种植小麦的约有**多亩。近年来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帮助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结合”的工作方式,持续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将土地流转工作与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我镇**村、**村、**村、**村、**村、**村、**村七个拆迁村共同参与了**项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运行模式,由7个党支部主办成立集体经济合作联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
二是充分宣传动员,将土地流转工作与合村并点相结合。2019年我镇**管区已完成七个村的整体拆迁,2020年以来,**管区也完成了**、**、**三个村的整体拆迁,随着拆迁带来的人口分散、居住地与种植地距离较远、农机具售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村民的土地种植愿意随之降低,更倾向于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或种粮大户。
三是充分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土地流转能促进土地资源的重新整合,为农业招商引资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现在我镇域内的**、**、**等企业已初步发挥出带动农业产业调整的重要作用,2020年我镇计划完成3家有影响力的农业公司落地发展,现正与**、**就高效农业试点事宜进行对接洽谈。
四是充分盘活土地资源,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提高粮食产能相结合。我镇启动了1.05万亩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现项目已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预计明年将继续申请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资金,我镇同时启动了水肥一体化项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今年实施水肥一体化的面积预计将达到2424亩,土地利用率、肥料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持续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群众守旧思想依然存在,村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普及,农业生产需要个人投入的人力和精力越来越少,与在外打工、就业不相冲突,土地从心理上带来的安全感使部分村民更加不愿离开土地。
2、农户自行土地流转的规范程度不够。部分村民对土地流转的程序和合同要求不了解,因外出打工、城市就业等原因导致个人不能继续种植土地时,仅以口头约定的形式将土地流转给近邻或亲属种植,缺乏合同约定的法律规范性和强制性。
3、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够,土地规模化运作程度不高。农业产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偏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流转土地双方在流转费用上产生了矛盾,加之土地流转后,农作物晾晒、初加工、存储等的配套设施不足,减缓了规模化集约化流转进程。
三、对策
1、以合村并点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交易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土地流转进度。我镇确定了“沿路而建、沿河而建、保留特色村、大村并小村”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一镇、一村、八社区”的建设方案,计划在三年内建成10个社区,其中包含一个城镇聚合型社区、八个村庄聚集型社区,并保留一个特色村,通过合村并点为土地流转工作提档加速。
2、加快现有流转土地设施用地的批复,产业支撑,以整村土地流转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村土地流转带来的土地聚集效应,能最大限度的盘活土地资源,吸引有规模、有资质的农业公司、种粮大户、龙头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土地运营里,既能为农户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合村并点为土地流转提供了重要契机,除此之外我镇在其他村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和动员力度也丝毫不减,始终坚持以整村流转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流转土地的最大效益。
从相对重视产量,到追求“产量、品质、生态”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技术更新,到种、水、肥、药、机等协同创新;从埋头只管种地,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跟着市场需求生产。今年“三夏”所体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新成效,不仅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打开了局面,探索了路径,也提振了我们“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信心,更为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稳粮增收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号一:结构调整瞄向市场短板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体现在今年的夏粮生产中,关键就是要做好小麦品种的调整和品质的改善,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小麦在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主要是用于制作馒头、面条等主食。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面包、饼干、蛋糕等糕点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样是面食,做馒头需要的是中筋小麦,做面包需要强筋小麦,做饼干蛋糕则需要弱筋小麦。我国生产的小麦主要是中筋小麦,部分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需要进口来调剂。
今年4月公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指出,小麦调结构要“抓两头、带中间”。“抓两头”,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蛋糕的优质弱筋小麦。“带中间”,带动用于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品质提升。
在今年的夏粮生产中,小麦结构调整势头向好、成效显现。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强筋小麦面积比重达到小麦种植总面积的23.5%,一批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被广泛推广。
生产上的调整只是开端,由此带来小麦加工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创新等,更进一步推进了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在河南省延津县,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已成为该县品牌产业,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一半,围绕小麦产业链发展起来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9家。山东省梁山县万众种植业合作社创造的“三产融入一产、服务二产”的优质小麦产业化模式,解决了优质小麦贸易(三产)的质量稳定性问题,为二产(食品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也为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民(一产)提供了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产品市场。小麦市场的改革信号,从夏粮生产中强烈地释放出来,更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产业的发展。
信号二:绿色技术模式支撑高产高效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是内涵。今年的金色麦浪渗透着浓浓绿意。
纵观1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情况,“十二连增”让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粗放经营、大水大肥、农药不合理施用等现象较为突出,既浪费农业资源,污染环境,抬高生产成本,又影响了农产品品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区别于过去“唯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技术模式,分析今年各地夏粮生产的特点,“成本”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凸显。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时的“五节”技术得到普遍利用,集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生产工序为一体的播种机以及集成收割、秸秆打捆为一体的新式收割机让耕种收机械越来越省工高效,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推广使用也大大提高了小麦病虫害防控的效率。这些措施都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正是这些绿色技术模式支撑着夏粮高产高效的实现。
绿色技术模式不仅能“降成本”,还能“提单产”“提产能”。一面是藏粮于技“提单产”。山东省齐河县8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578.6公斤,最高单产788.9公斤,再次创造全国大面积小麦单产新纪录。支撑齐河纪录的正是“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一面是藏粮于地“提产能”。安徽省颍上县大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深刻,正逐步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向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颍上县60万亩“稻茬麦”摆脱涝渍困扰,土地平整机械作业效率提高、土壤墒情更好控制,用种、用肥、用水量下降,每亩增产在100公斤以上。
透过夏粮生产,我们看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当前,我们应当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尽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这既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推进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
信号三:新型经营主体改革担纲地位凸显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明显地发挥出改革生力军的作用,这是今年夏粮生产呈现出的一大趋势。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然意味着对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习惯等进行一系列改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具备一定实力,有一定种植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主要担纲者。夏粮生产中的节水、节药、节肥,“一喷三防”,信息化等先进生产技术,也需要新型经营主体来承载,而且这些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节本增效收益,通过具备一定种植规模的经营主体才更容易显现。
关键词:土地整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土地整治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而经济发展处于快速上升期,建设占用农用地不可避免,大量耕地的减少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实现国家粮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20世纪90 年代后期,我国耕地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耕地的质量也在不断降低,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并且开发需要的经济和生态代价很高, 因此通过土地整理,进行农田整治,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缓解我国人地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里面,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子规划,但现在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视,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差不多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等重要程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规划的论证程序与总体规划一致。评审的级别提高了,省一级的土地整治规划由国家评审,市一级的土地整治规划则由省评审。另一方面内容也丰富多了,在规划前期阶段要对度设立的专题进行全方位的论证。 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是“稳量、提质、增效 ”,除了有效补充耕地数量外,将更加突出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积极促进耕地保护,从以数量管护为主,转向数量、质量、生态保护相统一,更突出土地生态景观建设和政策制度创新。
土地整治规划将分类型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组织实施重大工程以保障土地整治目标的实现。本文将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本研究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以农用地整理为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土地整治规划的意义主要包括:
有利于科学合理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有利于整合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村庄拆迁、整合的力度,改变村庄体系内村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重塑城乡建设发展新格局。同时,通过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可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
1.3 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土地整治规划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研究,将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农村城镇化进程,调控土地和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缩减农村建设用地,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就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
2 我国土地整理的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土地整理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公元前1066 年的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后来的秦汉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直到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都未间断过。建国初期,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进行土地权属变更;20世纪50 年代的化将土地收归集体 ;70 年代,以全国农业学大寨为目标;80 年代土地整理以推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及兴办乡镇企业为主线,土地利用方式和用地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0年代开始以编制土地利用具体规划来大力发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方向进行了土地调整。
2000 年 10 月 1 日,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程和验收标准颁布实施;2003年,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国土部编制实施了《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0 年以来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研究和著作也对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逐步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依据。由于土地整理的地域性较强,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研究,2005年该标准的研究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已展开了试点,随着工程建设标准研究的全面推行,将更有利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科学合理、因地制宜为
项目区服务。 2006 年 11 月 7 日颁发的《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成的部分加上中央财政专项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开支。资金收缴使用方面,坚持“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在我国土地整理尚未产业化,融资渠道较窄的情况下,为土地整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金保障。近年来我国在村庄规划和整治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在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2.1 上海郊区对“迁村并点”的相关研究
迁村并点是将郊区县中现有规模小、用地大、基础设施落后的自然村居民迁入择点而建的中心村或集镇, 并将原居住宅基地还耕。 中心村作为非城市化地区的基本居住点,是指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承担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村人口的居住及生活服务功能的农民居住地。通过迁村并点,可以解决现有自然村过多过小的问题,提高土地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解决耕地严重浪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过高的问题。可以精简农村的管理机构,形成合理的村镇网络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以推动城市化进程。迁村并点的对象主要针对以下几种情况:原有分布零乱、规模较小的自然村落,市政工程引起的原有村落的动迁,由于土地征用而造成的动迁。迁村并点的选点原则:向集镇和工业区靠拢;依托大市政和道路交通;选择基础较好的自然村或500 户以上的大村拓展建设;另建中心村。迁村并点的归并原则:一般村落向交通便利的村落集中;经济落后的村落向经济发达的村落集中;小规模村落向大规模村落集中。中心村的规模按照规模效应的角度并参照市区内最小组团的配套水平,同时考虑农村的人口密度远低于市区水平,可将中心村的最小规模定为 1000-1500 人。
4.2 北京郊区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及调整土地产权,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内涵是指从宏观上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的调整和从微观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内部结构、布局调整的综合措施。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利于节约用地,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农村居民点整理分为三种策略模式,分别为:包入式策略模式,指由于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展将附近的村庄直接包入;迁弃式策略模式,指原居民点的人口全部迁移离开,作为村庄功能丧失的一种居民点发展方式,其结果是使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使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归并式策略模式,指将几个相邻近的农村居民点在其自发改造过程中,利用宅基地的审批管理等手段引导其归并至其中某个居民点,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 利于公建和市政设施配套的现代化农村居民点,即中心村;征用式策略模式,指一部分农村居民点由于建设工程需要土地被征用,村庄被拆迁,人口直接进入城区、镇区或选择接近就业点的大型居民点进行安置。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运作模式可以有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与市场结合模式 、市场运作模式和自主整理等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 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
【关键词】土地整理 环境影响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水环境系统的影响
(一)改变水文结构
作为土地整理活动重要内容的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工程以及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等往往会改变地表水系结构,不仅直接影响自然生境类型的改变,还可能影响伴随原有水系结构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例如在流域上游建蓄水堤坝,可能会导致下游河道的干涸和某些水生生物生态过程的中断。大面积混凝土水渠的修建,造成渠道无法贮存水分、并中断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联系。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可能造成流域水源补给过程受阻等。
(二)造成水体污染
土地整理中的工矿企业安置与开发、村镇归并及新集镇建设等均会带来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从而对整理区内部及其周边乃至区域水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污染。如将新集镇或厂矿企业安置在流域上游的水源地附近,不仅对其附近水源造成直接危害,更会影响流域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2、对植被系统的影响
(一)对植被数量结构的影响
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提高土地垦殖率及开发荒地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造成地表植被覆盖率和覆盖程度的降低;同时,土地垦殖率的提高及荒地的开发会使植被为组成单一的农业作物所替代,导致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日趋减少。
(二)对植被空间格局的影响
由各类型植被单元构成的地表景观格局是决定各种动植物生态过程、维持相应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基础。但村镇迁并、荒地开发、筑路修渠等土地整理活动势必会改变已有的格局并因此造成许多生态过程的中断。例如因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大面积耕地开发等引起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会导致自然植被斑块间的自然连通度降低,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大型交通运输线路、灌溉工程及其辅助工程的修建往往会将许多连续的动植物生境一分为二,并成为许多动物迁徙、植物孢粉运移的屏障。农田林网既是改善局地小气候、涵养水土及防风固沙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土地利用空间多样性、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有效途径。不合理的土地整理活动,片面追求增加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的大面积连片耕地开发,结果得不偿失。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一)改变土壤结构
如荒地垦殖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筑路及村镇建设机械压实土壤,从而破坏土壤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并可能造成局地气候恶化。
(二)改变土壤质地
农地耕作势必导致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和粒度细化,在耕地播种期及休耕、撂荒期又使其于地表,在山区将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又可能引起扬尘、尘暴等。
(三)影响土壤肥力
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灾害过程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
4、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地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前者如荒地开垦、林地砍伐、草地过牧等导致地表,从而造成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增加。后者如农田防护林带网的建设,不仅可防风固沙和改善农田小气候,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5、对敏感生态系统的影响
由于土地整理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在土地整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在短期经济利益和地方政绩的驱使下,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人文景观造成永久性破坏,造成无法弥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如热带雨林、湿地、海岸带等自然生境类型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又是重要的旅游观赏资源;一些脆弱生态系统如山地平原过渡带、农牧交错带、沙漠绿洲等,抗干扰能力弱,易引发自然灾害;还有许多地方性特殊保护景观如风景名胜区、历史遗迹等也是易受土地整理活动影响的敏感景观组分。
二、改善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
1、通过道路工程的修建, 带来农村人居面貌的改变
通过对生产路与田间路的修建与完善, 形成便利的交通路网, 一方面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另一方面, 可以形成优美的农田生态景观, 可以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可以改变人们传统心目中农村那种脏乱的景观印象。田间道路也不一定非得追求硬化等标准, 一些地区可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土地整理资金比较充足, 但方面追求土地整理的外观效果, 但是这有可能适得其反, 违背了生态规律, 大量的水泥路面, 阻止了土地的自然呼吸, 影响了大自然气温的变化, 使得很多本来活跃的小动物与微生物无法正常生存, 破坏了生态状态, 所以在修筑田间路的时候, 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般采用碎石路面, 注意道路两边的植被改善, 只要达到方便田间管理的目的就可以了, 不必刻意追求高标准, 陷入美观误区, 破坏生态环境。
2、通过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于国家过去对于农业的生产投入比例一直失调, 使得农业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自然灾害频发, 抗旱抗涝能力不足, 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这也可以被认为是环境上得灾害, 表现为抗环境干扰能力弱。通过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得建设, 建成旱能灌, 涝能排, 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 就是增强了抗恶劣环境干扰的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说就可以认为是环境得到了改善, 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得到了加强。
3、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 也就是干扰原有生态系统, 建立新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一般来说, 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越是繁多, 食物链的结构越是复杂, 那么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是增强, 生态系统就越是趋于稳定。土地整理区域一般包括农田生态系统, 未利用土地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多样性在土地整理前后肯定会发生变化, 比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土壤内的微生物的变化, 直接关系着农田质量与粮食生产产量, 所以, 我们在土地整理中要着重构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有利用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以及稳定性。
4、改善土壤环境, 提高土壤质量
土壤改良工程也是土地整理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着重用轻养的一个状况, 使得我国农用地质量一直处于下下降状态, 地力减退, 氮磷钾比例失调, 有机质含量减少, 土壤板结等现象普遍。所以, 在土壤改良工程地建设中, 可以有效改变当前土壤质量下降地状况, 通过一段时期地治理, 改善土壤结构质地, 增加土壤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生产质量, 形成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结论
以往的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主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耕地的增加和耕地产出的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未能落到实处,由此导致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应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便确实能够保护我国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并最终能够保护我国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 1]蔡俊, 项澄生. 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浅探[ J]. 中国环保产业, 2005( 2) : 6- 9.
已建成的滴灌棉田经20__年一个运转周期运转后,总体上达到了节水灌溉、增产增效的目标,从节水和农民增收的情况来看,车排子镇所实施高新节水工程是成功的。
仔细回顾高新节水工程建设在我镇的宣传推广、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许多工作还不尽人意。造成此种结果的最大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开展高新节水的经验,特别是在由一户一户农民、一小块一小块二轮承包地组成的农田中进行节水设施建设,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走了很多弯路。现就车排子镇在开/:请记住我站域名/展高新节水膜下加压滴灌工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分析。
一、 对高新节水技术的宣传推广要深入、扎实
对高新节水技术的宣传推广,是工程实施前重要的一环,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目前我们所进行的滴灌工程建设,全部是在农户承包田内进行,工程施工地块涉及农户多,一个滴灌系统有可能涉及上百户农民,如何将系统控制面积内的农户思想统一起来,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只有农户思想高度统一,才能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完成建设与运行工作。如果农户思想不统一,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滴灌工作就无法开展。所以前期宣传工作,要扎实深入,组织者首先要对高新节水知识有科学、清晰、正确的认识,对滴灌知识要熟悉,能够结合实际给群众解释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技术要领。严禁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地向群众宣传,否则,将会给群众在认识方面造成误解。错误的见解将会给高新节水整个施工过程和管理造成严重的阻力。
二、勘察设计要结合农户多、地块小的实际情况进行
1、滴灌地块的勘察设计,是工程施工的依据,滴灌田建设图纸设计时,要以区域内农作物种植面积为主的情况下,充分考虑田间配套林、渠、路、排及田埂、土包等非种植的土地面积,科学设计,力求按需购置材料,避免浪费、节约成本。如果不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设计面积与实际实施面积出现差别,差别出的、非耕种的土地,费用如何计算、谁来承担,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难题。车排子镇在20__年春季高压滴灌工程建设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以车排子镇榆树村为例:该村年初设计建设面积为1735亩,在施工中,施工方按图纸面积,配置了相应大小的管材、机电设备。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农民净耕种面积仅为1460亩,另有275亩地为林、渠、路、排及田间土埂等非耕种面积,这就出现设计面积与系统控制的耕种面积不相符的结果,施工方按设计面积施工,结果是系统控制面积比设计的小,林、渠、路、排占用了耕地面积。按亩造价计算,仅设计面积多出的275亩地,投资成本达到12万元。非耕种土地产生的费用如果平均到农民已耕种土地上,必将导致亩成本的增加,增大农民负担。因此,农户不愿意承担自己耕种面积以外的费用。20__年,车排子镇凡进行高新节水工程施工的村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设计面积与耕种面积不相符的现象,相关各方也在努力寻求办法解决,目前还没有找到良好的途径,问题悬而未决。所以在滴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设计区域中的非耕种土地,合理设计,尽量将设计面积与农民实际耕种面积之间的差额减到最小额度。
2、设计的系统控制面积不宜过大
地表水加压滴灌,每个系统控制面积在800亩左右最为合适。这样的设计,可使配套的机电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同时还便于运行管理。
在滴灌工程建设中,如果土地面积增大,水的运输距离就会增大,运距大、阻力大,对机电设备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对管网及时维护造成影响,对滴灌轮灌制度(地块滴灌的先后顺序)执行也造成影响。
在车排子镇20__年秋季施工的红柳村2660亩滴灌工程中,分为1800亩和800亩两个管理控制系统,其中大系统有些地块水的运距长达6公理,虽然滴灌系统在各方面人员的努力下,维持了正常运转,但总体上很勉强。特别是在滴灌期,管网维护战线长、人力消耗大,抢修维护难度增加,给轮灌制度顺利实施与农作物及时供水造成困难。因此,设计时,系统控制面积不宜过大,否则会给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3、首部设计
高压滴灌所称的“首部”即为机电设备、水泵、过滤设备、水池及滴灌取水口的集合点。首部基础工程建设分为水池与过滤器平台两部分。首部中的水池,功能有蓄水与沉淀两方面作用。在蓄水方面,可根据系统取水多少设计大小,但其容积必须是滴灌加压泵进水量的2倍以上。在保证蓄水量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大小。水池大小与建设费用密切相关。在建设中,可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在防冻、防渗和方便清淤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大小与结构。车排子镇在所建的三个首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周围团场的滴灌水池建设经验。车排子因处于盐碱地带,冬季寒冷;又因每年市南水北调渠系提供的水质浑浊,为增强水池沉淀与防冻裂,三所水池(榆树村、沙枣村、红柳村)修建的都比较大,长度都在100米左右,而且四周水泥板下全部铺设30cm厚的砂石垫层,另加防渗膜,在20__年7月__市南水北调浑水来到之后,水池起到了沉淀与蓄水的良好作用。
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如果仅靠首部水池进行沉淀,一来不经济,二来不便于清淤。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排碱沟或是在进水水渠上游人工修建土池塘,对浑水进行预先沉淀,然后再引入水池向水泵供水,沉淀效果十分理想。利用原有的排碱沟或人工修建土池溏进行预先沉淀,投资小,作用很大,沉淀效果明显,同时在水停后,池塘、排碱沟便可用机械进行清淤。此种解决浑水的办法即经济又实惠。在对浑水的处理方面,池塘越多、排碱沟越长效果就越好。20__年,我镇红柳村、沙枣村、榆树三个村地表滴灌设备,同时面临浑水难题,红柳村修建池塘进行预先沉淀、沙枣村利用排碱沟进行预先沉淀,唯有榆树村用首部水池沉淀,夏灌期结束后,红柳村、沙枣村首部水池内淤泥几乎不存在,而榆树村首部水池淤泥厚达1米左右,对上宽12米、下宽6米、深2.2米的水池进行清淤,成了一道难题。
通过一年来的工程建设和运行结果,在首部过滤器平台设计方面,我们也有几点想法。
过滤器平台载负着过滤和大型水泵作用,水泥平台是考虑机械运转时振动的因素,在车排子镇三个首部建设中,平台均为40—60cm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大造价高。通过一年的运转实际情况来看,首部机电设备及过滤设备在安装正确的情况下,运行平稳,振动破坏力不大。因此,首部平台建设不需要太厚,能承载重量、经受机电运转时产生的振动即可。为防止水泵运转时的振动破坏,可在水泵电机基座下制水泥桩柱,每泵一个,增加其牢固性,周围其它部分简单用水泥浇筑地坪即可。这样即经济实惠、又坚固耐用。
修建简易沉淀池或利用排碱沟,可缩小首部水池大小,使之以蓄水为主,沉淀为辅;平台简化设计可科学利用,减少投入,此二项工程可极大减少首部建设资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施工管理方面
施工监督管理及其重要,工程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滴灌运行各项工作。在工程监督管理方面,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成立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
滴灌工程投资大,关系到实施滴灌农民的切身利益,乡镇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协调工程建设。上级部门应当从全局的角度,成立由管理、技术、财务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各方协调,技术支持,质量监督等各项工作。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检查验收,确保顺利实施。
在20__年春季车排子镇四个村同时开始的滴灌工程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尽最大努力协调,却无法完善解决”的具体情况。在本镇范围内,施工企业与群众之间、与各驻镇单位之间的各项有关滴灌工程建设的问题,镇党委政府可以进行协调处理。但关系到车排子镇范围之外的电力、水利、金融等各方面关系,协调起来难度增大,很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对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由上级部门成立联合管理机构,进行专项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2、施工期间要有严格的监督,要做到时刻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最好是一个工地一个监理人员或技术指导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20__年春季,车排子镇实施的滴灌工程建设中,有4个村队、4个工地、近8000亩土地。当时由于经验不足,只聘请了一个工程监理人员。四个工地之间跨度十几公里,土地面积大,监理人员无法时刻盯着每个工地,因此出现了个别地块管材质量差、管网接头不牢,在滴水加压后造成漏水现象。重新返工是必要的,但造成的结果不是个别地块不能及时浇水,而是一个地块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滴灌田的轮灌制度,给滴灌工作带来不利。
在20__年,车排子镇所建高新节水加压滴灌工程中,大部分地埋管线都在春播前完成,为不误播种期,施工抢时。又因机电设备没有及时安装、水源无法保证等多方原因,所有地块地埋管线都没有注水试压就进行了管道回填,因此灌期地埋主管线加压后造成爆裂,给灌期滴水工作开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地埋管线加水试压绝不可省略,否则将会在灌期滴水工作中,问题层出不穷且不好解决。
另一方面,20__年滴灌工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监督好滴灌带质量。4月初,滴灌区农户大面积开始播种,随铺膜机一同铺下的滴灌带由于市场货源紧缺,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春季播期时间紧,因此施工方在滴灌带供应上出现了以次充好的现象。播种时当时无法看出滴灌带不足,待到开始滴水时,便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局面,滴灌带不通的、炸裂的、断开的,关于滴灌带的各项矛盾充分体现出来,而且十分尖锐。几千亩地滴灌带以人工方式进行更换,是十分繁重的工作。在滴灌带不畅通的情况下,农民眼看着受旱的棉苗、眼看着水浇不到地里,自然就产生了对滴灌工程的怀疑。
如果监督力度达到,不论是地埋管材、地表管材还是工程质量,都会杜绝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避免各项矛盾的发生,确保灌期滴水工作顺利进行。因此,监督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管理工作
滴灌田管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运行设备管理
设备运行管理要有专人负责,因为是加压滴灌,所有工作都是在加压情况下进行,运行设备要在灌期昼夜不停有人监护机器设备,一旦有异常现象及时排除。20__年车排子镇三个地表水泵房在运行期间,始终有人值守,在精心的管理下,整个灌期设备运行良好,未出现一例运行事故,值守人员劳务费用按1元/亩进行收取,农民对此非常认可。
2、轮灌制度管理
轮灌制度,是地面滴水管网开阀滴水的先后顺序,其管理是极为复杂的事情。我们目前实施的滴灌,是由一户一小块土地组成的农田,农田中每家每户的土地面积大小不一,因此,按滴灌技术要求,无法做到滴水控制到户,在滴灌管网密布的农田中,牵扯的农户很多,农田内随处都是控水闸阀,任何一个打开,都可使水进入农田,因此,做好灌溉管理,十分必要。
20__年,在车排子镇实施的滴灌田中灌溉期间,有个别农户不遵守制度,出现了私开、偷开闸阀现象,对已设定的滴灌轮灌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此种情况,各村都采取一定的方式,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加强灌溉期间轮灌制度管理,确保滴灌顺利进展。
3、供水管理
地表水滴灌,依赖充足的水源,蓄水池必须时刻保证有足够的水量供水泵取水,进水量一但低于水泵取水量,整个滴灌系统就要停止运行。因此,水利部门必须做好水源调度工作,保证滴灌正常运转。在20__年滴灌期内,我镇沙枣村灌区就因供水不足而被迫停泵。等再次供水后,未滴灌完的地块又要重新滴灌,打乱正常的滴灌顺序,严重影响滴灌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滴灌用水在秋季不宜停水过早,20__年8月24日,车排子镇高新节水滴灌停水,但秋季气温仍然居高不下,棉田出现干旱局面。根据生产经验,秋季停水在9月10左右最为合适。
五、高新节水加压滴灌建成后,农民种植理念与田间管理模式必须改变
加压滴灌与常规灌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由大水漫灌变成均衡供水。灌溉方式的改变,要求棉花生长、生育期管理过程中的施肥、施药、化控等管理步骤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农民长期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要改变,否则农作物将面临失控旺长的局面,对农业丰收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这一方面,一定要及时对农民进行种植理念改变及种植技术的培训。使农民及时转变观念,掌握技术,确保农业稳产、增收。
六、加强农田土地整理,逐步达到农田管理“五统一”
高新节水建设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农田是否标准化,又是影响高新节水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高标准节水设施建设工程,农田必须要达到连片、集中、规则、平整的规范化条田要求,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便于高新节水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
车排子镇农田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存在基础条件差、田间地块小、周围土埂大的实际情况,这给高新节水工程实施和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我们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确立了以政府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的各项政策,要求广大农民对自己耕地周围、田边地角的田埂、土包进行平整,逐步实现耕地条田化。条田化的耕地,便于高新节水技术的推广、便于大型农用机车的田间作业、便于科学统一的管理,是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坚巨的任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整理土地亩成本达到800—1000元。在农民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本镇高新节水工程建设实际,为鼓励农民的热情,推动标准化条田建设,出台了“谁平整、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整理田边地角、搬运土埂后清理出的土地,镇人民政府不再丈量,全部由农户无偿耕种至二轮土地承包期结束,以多余土地耕种产生的效益作为对农民整理土地开支费用的补偿;在高新节水施工要求和优惠政策鼓励下,农民整理土地热情高涨,从今年春季到秋季,已整理土地近万亩,土地新增率达到1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而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日趋降低,这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缓解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与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探讨的深入,土地开发整理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而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保证土地开发整理的合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影响研究也成为深化土地管理的一项新课题,值得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探讨。
1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
土地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千百年来人们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土地政策的制约以及土地使用途径的不同,造成了土地的属性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土地数量、质量、利用率、产出率及分布的变化,土地用途及权属关系的变化等。这种变化具有两面性:其一是土地的数量趋于稳定或有所增加(如耕地);土地质量、产出率、利用率不断提高;土地的用途及其权属关系和类型分布趋于合理,以土地为基础构成的人地关系更加协调。这是有序的土地利用,是正确、科学使用土地的最终目的。其二则相反,表现为土地数量特别是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土地质量日趋退化,土地利用和经营困难,产出率低下;用地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土地权属关系不明确,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这是无序的土地利用,它与人们使用土地的主观愿望相违背,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数量多且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加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整、理顺,这就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含义。而从本质上讲,土地开发整理就是积极开辟土地来源,根据需要对土地权属关系及土地分布重新调整、理顺,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第一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包括荒山、荒地、荒滩的开垦。第二是对已利用但利用不合理或不充分以及被破坏或废弃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调整,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充分和有序利用。
2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是在农村地区,基本形式有两种:(1)综合整理,即在一定区域内,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建筑物搬迁、废弃地复垦、农田建设等,统一规划,同步实施;(2)专项整理,即本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对田、水、路、林、村的某一项或几项进行专项整治,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向综合整理完善。目前,已形成以下几种整理模式。
2.1“三个集中”式土地整理以上海为代表,通过迁村并点,逐步使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通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归弃零散地块,使农田逐步向规模经营集中。
2.2“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省湖州市为代表,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2.3山区土地开发整理以山东五莲县、粤东北、粤北山区以及西北一些省市区为代表,以对小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2.4村庄土地整理以安徽、河北等地为代表,结合农民住宅建设,开展迁村并点,退宅还耕,通过实施村镇规划以增加耕地面积为目的。
2.5城市土地整理和闲置土地整理以河北邢台等一批城市为代表,结合实施城市规划,通过下达“围城令”,控制城市外延,挖掘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开展城市土地整理。以北海昆山为代表,盘整闲置土地,提高城镇现有土地的利用率,开展闲置土地整理。
2.6矿区土地整理以徐州、淮北、唐山为代表,通过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
2.7灾区土地整理以湖南、湖北、江西、黑龙江等于1998年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地区为代表,结合灾后重建,整理水毁农田、兴建水利和移民建镇,移民后旧宅基地退宅还耕。
3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影响分析
3.1项目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1)项目区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2)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实施,提高项目区土壤的蓄水能力,系统配套的水利设施可减少项目区的地表径流量,增强防洪、排涝、抗旱的能力;通过增施农家肥、绿肥和秸秆过腹还田、压青等土壤改良措施,最大限度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通过植树造林、兴建农田林网,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态效益。(3)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一方面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缓解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将使现有农田成为“田成方、路成框、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3.2规划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工程的实施阶段和短暂的环境恢复调节阶段,其影响为局部和暂时性的,总体是朝好的、有利的方向发展。(2)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的影响。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油、扬尘、弃渣、噪音、生活垃圾和污染等会对当地环境、人群健康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以上这些影响程度比较轻微,多为局部性和暂时性,可以通过加强施工管理得到减免,并会随施工活动的结束而消失。(3)滩涂开发面临的最大生态环境风险是若开发利用不当,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若过度开发为耕地,干旱时可能引起风沙和扬尘,影响环境质量,并威胁周边农田。这些影响可以通过实施林果、农林间作、营造防护林带等综合治理措施加以克制。这样的开发不仅不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还能有效改善开发区及周边地带的生态环境。
3.3综合评价结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不利影响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减免,规划实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开发整理过程中,通过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农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4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国内外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践表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大都是对当地环境产生改善和促进的有利影响。但由于受整理目标定位等因素的制约,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如对土地开发整理强度、耕地质量提高、景观生态设计不够重视、环境建设不力等问题,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未能随土地开发整理同步增强,影响着农村乃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拟建项目所要造成影响的范围、程度进行测和评价,并根据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运用生态学原理,提出合理利用方案,确定相应的补救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促进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还应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4.1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整理要适度未利用土地作为后备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开发整理,是增加耕地弥补建设占用耕地的一项有效措施。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开发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从而建立新的平衡。对于未利用土地的原始开发,还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转变的过程。从目前来看,人们对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大部分因子无能为力,对个别因子(如土壤、植被)等也只能有一定程度的改造。因此,如果土地开发整理违背了这个规律,选择对无力改造的因子进行改造,就可能造成原有土地生态系统恶化,从而导致农村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进行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整理,必须遵循一定的生态规律,在适度的前提下有序进行,也就是说要保证生态环境不因土地开发而恶化,土地能保持持续生产能力。
4.2在提高耕地数量的同时,更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期的、单纯的地块合并、调整和改造,不能仅仅追求耕地数量的增加,还要注意耕地质量的总体提高,使整个土地生态系统向优化方向发展,从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中低产田在我国耕地资源中占了很大比重,而中低产田相对土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为了获得较高的产出,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被用到中低产田的农业生产中,这在暂时提高土地产出的同时,却从长期上破坏了土地生产力,也带来了农村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因此,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耕地质量提高,应该成为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改善自然条件、改土培肥、改善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资金投入等措施,加大对耕地的质量改造,这必然产生很大的生态效益,也带来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4.3重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在村庄治理中,不能满足于短期、单纯的地块复垦、合并和调整,还须依据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景观,促进生态平衡。当前,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进行土地复垦时,存在一种误区,即过分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沟渠,在村庄内部大修道路等基础设施。过分使用水泥混凝土不仅增加了土地复垦的投资,也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农民由于缺乏生态保护观念,为了减少维护渠道与田间除草等劳力的付出,往往要求农田灌溉及排水渠道全部是混凝土设施。因此,政府部门在进行农地整理工作中,一方面要引导农民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克服过分的高品位追求;另一方面要进行反复的论证,在尽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前提下,减少对天然绿地的破坏。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临朐县
中图分类号:$7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21-01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尤其是在我国,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土壤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kg,而且全国还有610万hm2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由于长期耕作导致我国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临朐县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程选取临朐县柳山镇孟津河流域:东经118°46′15.1″至118°48′14.2″,北纬36°24′29.9″至36°25′50.6″。项目区为柳山镇,包括七个行政村。
1.项目区概概况
项目区地貌类型属花岗岩丘陵区。工程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191d,多年均日照时数2587h,≥0℃的活动积温4740.8℃,光照充足,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多年平均降水量705.4mm。主要灾害性气候是干旱和霜冻。土壤以棕壤为主,为中性土壤.现有总耕地面积1067.60hm2,水浇地306.46hm2,旱地61.24hm2,坡耕地面积为700hm2,其中有3°~5°坡耕地面积115hm2,5°~8°坡耕地面积326.53hm2,8°~15°坡耕地面积258.46hm2。
2.建设目标
2.1 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在坡耕地开展坡改梯,配置蓄水池、排水沟、沉沙函、田间道路等工程,坡面与沟道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减少径流的泥沙的下泄,提高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建成有效的水土流失防御体系;各项措施充分发挥保水、保土效益,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2.2 发展社会经济目标
通过统筹规划设计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植被防护等措施,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为深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平台,如通过坡改梯工程,发展坡地温室大棚种植高效瓜果蔬菜等,使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更趋于合理,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项目区增产增收、生态环境良好,促进项目区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效果。
3 工程设计
总体布置.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坡耕地治理技术等要求,做到“梯―沟―池―函―路”等合理配置。
3.1 坡改梯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项目规划进行坡改梯工程修建梯田640.33hm2,其中六角砖护坎梯田148.69hm2,灌木护坎梯田293.01hm2,土坎梯田198.63hm2。六角砖护坎梯田效果图见LQPZ-4。
3.2 扬水站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结合项目区内原有的机井,在机井附近修建扬水站5座,为修建的蓄水池供水,用于农林灌溉。扬水站修建应地形开阔、岸坡适宜,有利于工程布置的地点。
3.3 排水沟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根据本方案各图斑工程措施推工程措施总量计算,项目规划建排水沟367.78km,排水沟措施的布局原则:排水沟根据设计区域的需要合理布设,达到能排能灌的要求。排水沟应与坡改梯、道路、沉沙函、蓄水工程等综合设计,建成排水沟、灌溉用水沟、沉沙函、蓄水池等的系统工程,形成完整的防御、利用体系。
3.4 沉沙函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根据本方案各图斑工程措施推工程措施总量计算,项目规划建沉沙函554座,沉沙函措施的布局原则:一般选择在地头、地边、地块连接处和排水沟的内部,进入蓄水池前或陡槽末端、跌水上方、沟渠拐弯处。
3.5 道路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根据本方案各图斑工程措施推工程措施总量计算,项目规划建生产路22.48km,田间道路4.391km,过路(水)涵管2069个。田间道路措施的布局原则:(1)因地制宜与坡面水系、排水沟渠耕作等有机结合,统一规划设计,防止冲刷,保证道路完整、畅通。(2)布局合理,有利生产,方便耕作和运输,提高劳动生产率。(3)占地少节约用地,便于与外界联系。(4)路沟交汇、路地相连处铺设涵管。
3.6 植物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根据本方案各图斑工程措施推工程措施总量计算,道路防护林28253株。植物措施布局原则:防护林随道路、排水沟一同布设,栽植生长速度快、见效快的乔木物种。
4 施工组织设计
为确保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主要采取公开招标竞选专业施工队的施工组织方式。对土坎工程中施工技术简单、防护林等植物措施部分,采取积极鼓励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工程建设。
5 效益分析
5.1 基础效益
5.2 生态效益
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较好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5.9%,坡耕地治理度达到95.8%。将很好地控制和疏导项目区洪水径流的侵蚀,坡耕地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大大增强了项目区坡耕地的涵养水源能力,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得到很好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会有所提高,矿质营养循环趋于平衡,土壤含水率相对提高,土壤团粒结构趋于良好。下垫面条件可得到较大改善,地表径流拦蓄量明显增加,可有效地遏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及风沙危害,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根本改善。通过综合治理,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利用将更趋合理,随着治理力度的逐步加强,生态效益将会日益明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对建设秀美山川、秀美农村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必将大大推动人与水系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5.3 社会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
1)有效减少项目区产沙量及河川水库泥沙含量。由于试点工程对土壤侵蚀采取了层层设防手段,通过以整修高标准梯田为主体的基本农田建设、坡面水系、沟道拦蓄等工程建设,可大大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减少泥沙入河量,从而减轻了泥沙淤积河道、水库和其它水利工程的危害,延长了工程的使用寿命。
2))蓄水保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可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水分储存,增加植被面积(含作物面积)和生物产量,变水分无效蒸发为有效蒸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减轻山洪、泥石流灾害。水土保持工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通过多层拦截涵蓄,阻止或延缓地表径流的产生,减少洪峰流量,从而减轻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保护村屯、道路、农田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的实施,人均新增基本农田0.87亩,将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缓解林粮争地矛盾,实现人口、粮食、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5.4 经济效益
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的有关规定进行。此次计算,只计算直接经济效益。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确定水保措施经济使用年限为20年,价格水平采用2012年第三季度综合价格,工程治理期为1年。
新增梯田效益:工程实施后,增加梯田面积640.33hm2,年增经济效益为870.70万元,其中小麦玉米新增经济效益813.22万元,灌木坎梯田金银花的经济效益为57.48万元。
至各项措施效益发挥年,每年可产经济效益共870.70万元。
昨天,我们召开了全州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大会,已经明确了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今天,我们接着召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就是因为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基础建设作为保障。去年,省政府先后召开了交通工作会议、农田水利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林业环保工作会议。为了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各会议精神,我们把各个工作会议的精神串在一起召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基础项目和产业项目并举,两个工作一起抓、一起强的决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扩大内需和投资拉动战略,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生态”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交通、农田水利、城镇和环保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的跨越发展打牢基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基础建设成绩显著,跨越发展能力提升
××当前最大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跨越发展就成为空谈,我们始终把打牢发展基础作为经济工作的关键举措,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我州的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环保等基础建设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为今后的跨越发展积攒后劲,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打牢关键基础,交通建设快速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通过多年建设,我州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已具雏形,交通通达能力不断增强。主干道建设取得突破。香格里拉至松园二级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我州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随着香德、德维二级路前期工作的展开,拉开了我州三大主干公路建设的序幕。出口通道建设步伐加快。维福、香稻公路正在加紧前期工作,香宁公路已完成前期,德贡、香木公路正在加紧建设,香乡公路基本完工,四外通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公路建设快速推进。目前,全州29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乡乡通客车,乡镇通油路率达80%。机场三期建设圆满竣工。香格里拉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极大地改善了××的航空运输和机场条件。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丽香铁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是全省推进的7个铁路项目中,进展较快的一个。由于丽香铁路地质复杂,据专家介绍,丽香铁路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比青藏铁路建设的难度还大,青藏铁路每公里的投资大概是3000多万元,而丽香铁路每公里的投资6625万元。铁路总长139公里,投资概算92个亿,甚至会超过这个数字。由于丽香铁路桥梁和隧道占整条铁路干线的72.9%,工期也由原来的4年改为6年,但我们要按4年内完工来推进工作。在丽香铁路项目上,我州打破常规,在立项批复以后,可研和初步设计同步进行,加快了丽香铁路的动工时间。丽香铁路有望在年内开工,××拥有铁路的梦想为期不远。
(二)夯实民生基础,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
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和命脉,是实现跨越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州委、州政府始终抓住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放松,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的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稳产农田建设快速推进。认真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不断完善渠系配套,高稳产农田地比重逐年增加。骨干水利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犁地坪、小中甸水库建设项目,“五小”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为改善我州防洪、灌溉、饮水条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实施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沼气池和太阳能在农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三)做实窗口特色基础,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城镇化是××发展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多年努力,全州的城市和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年底,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22.4%,三县县城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城镇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到20**年,县城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县城供水普及率92%;城市道路总长75公里;污水处理率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26%;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人均绿地面积5.5平方米。城镇规划不断加强。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拉开城市框架,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区划,完成了全州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香格里拉县城集中供热一期工程试点片区20万平方米、香格里拉县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香格里拉县垃圾处理场扩建工程已开工建设;德钦县城整治与拓展、维西市政二期工程顺利推进;希尔顿生态旅游文化商贸中心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推进住房货币化改革,按计划分步骤完成了离退休干部职工住房补贴的发放兑现工作;实施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困难农民的居住安全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城镇廉租房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四)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立州之本。坚持生态立州,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水土流失得以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工作;实施纳帕海国际湿地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完成了污染源和土壤污染状况第一次普查和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了我州环境状况和土壤资源状况。进一步巩固“禁塑”成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全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处理好“三江并流”遗产地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州的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环保等基础建设与跨越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就交通而言,到目前,全州还没有一级公路,二级公路123.4公里,占全州公路总里程数的2.52%;三级公路87公里,占1.78%;四级公路2995公里,占61.6%;等外公路1666公里,占34.1%,公路还存在着等级低、通达条件差、安全系数小的问题。就农田水利而言,全州高稳产农田面积为10.35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5.7%,且存在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备,土壤地力退化,耕地质量下降,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从城镇基础建设看,全州29个乡镇中只有9个乡镇编制了总体规划,规划覆盖率仅为31%,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还未启动,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全州城镇化水平比全省低1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4个百分点,城镇化程度还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年全州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0升,人均公共绿地5.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仅为240元,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还存在着城市功能不完备,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存在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屡禁不止;城乡环境改善难度不断加大,全州污水处理率仅为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6%;天然林保护工作难度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环境管理能力弱等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发展的有利因素,国家不断加大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我州今后一个时期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随着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的落实,将对推动我州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环保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进全州基础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州政府把今年确定为“重大项目攻坚再攻坚,民生工程落实再落实,维稳措施细致再细致,生态工程具体再具体年”。这是因为,全州经济社会能否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项目,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撑,有大项目才有大投资,有大投资才有大发展,有大发展才有大效益,这个是我州跨越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全州各级各部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作为当前全州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的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突破口,牢牢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放松,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今年我们决定实施19个重大建设项目和40个重要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90个亿,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全力以赴抓开工、抓进度、抓资金、抓项目协调、抓项目落实、抓监督检查,一抓到底,全程服务、全程推动、全程监督。要实现××跨越发展,基础建设是先决条件,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眼于拉动和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基础,强化措施,推进全州基础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交通基础建设步伐,实现全州交通跨越发展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一段时间,交通基础建设要按照建设一条铁路,两个机场,三大主干,四外通道和五千公里农村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思路,以建设连接滇川藏的重要通道为目标,到2015年建成铁路、公路、航空通畅快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逐步把××建成东部藏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一要加快推进丽香铁路建设,并争取在“十二五”前期实现通车,州人民政府将成立铁路建设办公室,全力推进丽香铁路建设,积极推进香格里拉至德钦、德钦至铁路前期规划工作。二要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为重点,基本实现州内主干道高等级化、出口通道和县乡道路油路化。争取三年内完成国道214线香格里拉—德钦二级、德钦—维西(塔城)二级路建设,新开工建设连接周边地区的香格里拉—宁蒗、香格里拉—乡城旅游北环线、香格里拉—稻城、德钦—贡山、维西—福贡等公路。以改善农村道路通达条件,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为目标,继续实施好县乡(镇)硬化通畅工程,加快推进无油路乡镇的路面硬化,每年实施并完成500—80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全州所有乡镇实现路面硬化,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通公路,并逐步硬化路面、提高等级,到“十二五”前期全州实现村村通公路。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做好香格里拉开发区松园段高速路、香格里拉—维西塔城二级路等骨干交通项目的规划、立项、可行性研究等工作,为××交通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储备好一批项目,到“十二五”末,香格里拉至松园公路建成高速路。三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香格里拉机场设施,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到“十一五”末再开通2—3条航线,争取早日把香格里拉机场建成东部藏区重要的国际口岸机场;要积极推进德钦小型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在2010年内完成前期工作。
就当前来讲,要推动丽香铁路尽快产生实物工程量,争取完成投资5亿元。香德、德维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已被列入20**年全省新建二级公路建设项目,目前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积极配合做好香德、德维二级公路前期工作,香德路争取在今年11月前开工建设,德维路也要在年内开工;同时,要加快德盐公路、羊拉公路、香乡公路、洛吉公路、德贡公路、香木公路、通村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香乡旅游北环线在9月份开工。通村公路要完成600公里的建设任务。20**年,交通基础建设要力争完成年初固定资产投资目标12亿元。
(二)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按照建设好六大工程(即中低产田地改造、骨干水源工程、骨干沟渠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安全饮水工程、防洪防涝工程)的思路,以兴修水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积极推进小中甸水利枢纽和梨地坪、康斯水库建设步伐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对澜沧江沿岸及全州骨干水利工程和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三面光防渗处理。要进一步加强以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努力提高水利化程度,切实加强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地、农村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土保持、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农村通讯、农村能源沼气、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州高稳产农田由20**年的10.35万亩增加至16.65万亩,净增6.3万亩,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州水利工程控制供水能力5043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26万公顷,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农村安全饮水8.97万人,防洪除涝保护面积达5.45万亩,受益人口达6.8万人;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提高城市用水供给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州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0万亩。全州不同层次高稳产农田达到31万亩,全州年粮食产量达14.5万吨以上;水利工程控制供水能力65533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33.825万亩。
今年,要继续加快推进犁地坪、小中甸、康斯水库的建设进度。犁地坪水库要完成投资8000万元,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实现水库蓄水;小中甸水库年内完成导流渠开挖,主体工程开工;康斯水库要争分夺秒地抓紧前期工作,争取今年年底开工建设。抓好五小水利设施和六十条骨干沟渠建设,完成100件五小水利和10条骨干沟渠建设。继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完成2万亩高稳产农田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再实施1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建设。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做好农田水利项目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实施好渠道除险加固、灌渠疏挖、水毁修复及综合治理等工程。优先解决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饮水环境及条件。继续做好中德财政合作××香格里拉人畜饮水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牧区水利试点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对我州牧区水利项目进行专项倾斜扶持。
(三)加快城镇基础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按照“规划先行、拉开框架、打好基础、定位准确、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丰富功能、美化环境、强化管理”的思路,城市、集镇、乡村规划都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地进行规划,规划制定后要严格按规划进行项目建设,不能因领导的个人意愿而随意改变规划的内容。以香格里拉、德钦、维西特色文化城市和开发区窗口城市为重点,打造具有经济、文化、商业、社会价值“四值”的特色城市,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打造以香格里拉县城为中心,德钦、维西县城为两翼,连接滇、川、藏主要通道为轴线,经济开发区为窗口,主要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城镇体系,按照城镇规模适度,职能分工明确,服务功能完善,布局科学、产业结构合理,民族特色突出的要求,建设具有高原生态、民族文化、时代气息的特色城镇。要不断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照明、电网、通信、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2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10.2万左右;城镇供水普及率93%;污水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80%;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35%左右,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供气、供暖、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有较大改观,基本适应发展的要求,新增供水能力4.5万立方米/日,城镇供水普及率95%;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5%;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当前的重点工作是:一要认真抓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转变规划工作滞后这一制约我州城镇发展突出问题;要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经营城市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全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围绕到2012年前把香格里拉县城建设为可容纳10万人、维西县城可容纳3万人、德钦县城可容纳1万人、开发区可容纳1万人,同时建设10个特色小集镇的目标,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要重点抓好香格里拉县城希尔顿旅游文化商贸中心、香格里拉县城集中供热项目、香格里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维西县城市政二期、德钦县城拓展整治等工程,加快三坝乡、永春乡小集镇建设步伐。要求希尔顿旅游文化商贸中心9月份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几个五星以上酒店、饭店,做好火车站商贸中心前期规划等工作,城镇建设力争完成8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三要切实开展好民居工程建设,不断解决城乡群众住房困难。要积极向省和国家汇报和争取,并结合实际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建设。今年,向上争取的廉租房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资金要比去年有明显增加,力争建设廉租房2万平方米,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3500户。四要不断做大做强房地产业。今年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和鼓励房地产业发展,全年全州力争完成房地产投资3.5亿以上,把房地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五要加强城镇管理工作。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配套健全的管理体系;实施综合执法,发挥整体功能,强化执法队伍的素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道德修养;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路子,促进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打牢生态基础,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我们要站在全国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把保护××的生态环境这根主线贯穿于全州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都要以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前提,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到2010年,争取全州森林覆盖率要达到74%以上;三县县城及开发区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内;两江流域水质达一至二类标准,一、二级支流达到二类标准,高原湖泊达一类标准;三县县城及开发区自来水使用率达95%以上,尽快对饮用水源进行划定保护,使水源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6平方千米,封禁治理面积6300平方千米。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早日启动香格里拉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对生态良好区采取抢救性保护,生态功能脆弱带积极恢复,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到“十二五”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要达到77%以上,以“两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有效地保护“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工业园区污染得到集中控制,城镇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状况全面改善,基本满足小康社会的要求,初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前,我们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要按照《“两江”流域生态屏障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做好“两江”流域生态屏障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二要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进一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结合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发展有特色的经济林基地。三要紧紧抓住中央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增加对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支持力度这一机遇,继续向上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和项目。四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省政府下达我州的环保目标任务完成。五要逐步淘汰和取缔生产工艺落后、产能低、高污染的中小企业,积极引进环保型、节能型的大企业,从源头上抓好、抓实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六要继续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作,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解决草场过牧问题,实施2.8万亩公益林管护,加快推进纳帕海湿地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20**年完成纳帕海水质处理,达拉河整治工程投资5000万元。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按照《××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要求,有步骤、分阶段、规范有序地推进全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七要认真贯彻执行迪政发〔20**〕25号文件精神。目前,在矿业、水电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林地和林木遭到破坏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迪政发〔20**〕25号文件对保护林地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了强有力的措施,继续落实好这份文件精神,对我州保护林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和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八要继续做好城市面山污染治理,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20平方公里。九要加强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节柴改灶和太阳能,今年新建沼气池2000口。十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力度,合理、有偿、规范、有序地依法进行开采,严禁破坏性开采,把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促进基础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