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

第1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关键词:司法会计;教学;改革

司法会计是指司法机关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侦查、审理中,为了查明案情,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物进行专门检查,或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专门鉴定的法律诉讼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涉及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物犯罪的大案、要案正在逐步增加,例如,银广夏案件、科龙顾雏军案件,国美黄光裕案件等,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秩序、干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司法会计作为对这类案件侦查的重要方法,在获取相关证据,认定相关案件事实和控制、追缴涉案资金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司法会计的理论体系还存在争议,司法会计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还显陈旧、司法会计教学人员的知识背景还存在缺陷等现实背景,导致了我国司法会计人员的培养远跟不上现实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司法会计教学的改革,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司法会计人员,满足现实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图从调整司法会计教材内容、完善司法会计教学方法、培养司法会计教学人员这三个方面来讨论我国司法会计教学改革。

1 司法会计教材内容的调整

实用的教材是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合格司法会计人员的基本前提。现阶段由于司法会计学科本身体系的不完善,司法会计学科属性的争议,导致了现行司法会计教材包括了过多的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例如,司法会计的特点、对象、职能、任务、方法、产生和发展等内容。这些内容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实战性不强,引发了教学活动中,教学对象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主动性不强的困难局面。本文认为,要培养合格司法会计人员首先就应当对现行司法会计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调整,突出司法会计教材的实战性,减少司法会计教材中不完善的理论部分,以教学对象在完成司法会计的教学活动后,能否熟练运用司法会计这样一种方法,来开展工作为标准,编写教材。由此,本文认为司法会计教材的内容应当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调整。

1.1 会计学科的知识

会计学的知识是从事司法会计业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会计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会计学相关知识这部分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的内容,例如,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核算资料(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财产清查、账务处理程序和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等。

1.2 司法会计检查的知识

司法会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检查的教学内容关系到教学对象在完成教学活动后能否从事司法会计活动,是司法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这部分不能像以往有的教材一样照搬审计学的内容,虽然,审计学也是对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物进行检查,发现公司财务舞弊的一门知识,可是,司法会计检查和审计检查的目的、环境、手段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司法会计检查可以借鉴审计学的相关知识,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1)审阅、复算、核对、比较及勘验等相应的司法会计检查方法;(2)司法会计检查的目的、要求、范围及实施步骤;(3)发现、固定和提取与案件有关财务会计资料证据的方法。

1.3 司法会计鉴定的知识

司法会计鉴定主要是解决诉讼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以获取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作为诉讼证据,司法会计鉴定涉及到较多的诉讼法学知识,在司法会计鉴定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司法会计鉴定的相关法律规范;(2)司法会计鉴定范围、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流程;(3)司法会计鉴定书的写作。

2 司法会计教学方法的完善

适宜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合格司法会计人员的必要手段。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司法会计教学活动中,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强调讲授教学法,另一种则偏爱模拟实训教学法。事实上,教学方法本无好坏之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确定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司法会计的教学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必须结合司法会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司法会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司法会计知识,满足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需要,这一目标具备很强的实战性,从这点上来看,模拟实训法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司法会计的教学内容上来看,司法会计的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宽,即涉及到会计学的知识,又涉及到相关诉讼法学的知识,这些特点又导致了讲授教学法的必不可缺。由此,本文认为了司法会计应该有着丰富的教学方法,而不能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来完成司法会计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讨论讲授式教学方法和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在司法会计教学内容中的运用。

2.1 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在司法会计教学内容中,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运用:(1)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2)司法会计检查的目的、要求、范围;(3)司法会计鉴定范围;(4)司法会计鉴定的相关法律规范。

2.2 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司法会计教学内容中,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主要是运用:(1)会计核算资料(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2)账务处理程序和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等;(3)审阅、复算、核对、比较及勘验等相应的司法会计检查方法;(4)司法会计检查的实施步骤;(5)发现、固定和提取与案件有关财务会计资料证据的方法;(6)司法会计鉴定书的写作。

3 司法会计教学人员的培养

优秀的教学人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现阶段我国专门从事司法会计研究和实务的人才还很少,从各个公安院校从事司法会计教学的教学人员的专业背景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教学人员是刑事案件侦查教学、相关法学教学的专业教师,转行从事司法会计教学,另一类为近年来公安院校引进的会计、经济方面的人才,这两类教学人员均存在相应的缺陷,第一类教学人员,懂侦查、懂法规,但是,对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有欠缺,第二类教学人员缺乏侦查、法律的相关知识。如何来培养司法会计教学人员的能力呢?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司法会计教学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本文认为,司法会计教学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的两种专业素质:第一: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具体而言,司法会计教学人员一方面应该系统地掌握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司法会计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侦查学的知识;第二:丰富的实践经验,司法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要求教学对象通过学习能够在实际的侦查过程中,从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物查找线索,收集证据,制作司法鉴定报告,而这些知识往往是从实际中感性的获取。在回答了司法会计教学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和讨论了现阶段司法会计教学的教学人员的现状后,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司法会计教学的教学人员。

3.1 加强与实务部门的交流

加强与司法部门、司法会计鉴定会计师事务所的交流与合作。司法部门和司法会计鉴定会计师事务所都是司法会计的实际运用部门,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学部门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让教师和学生到这些部门去实习,教学人员一边指导学生的实习,管理学生的实习,另一方面适当的参与办案,积累司法会计运用方面的实践经验。二是聘请司法会计实际运用部门的相关人员来校进行相应的讲学。

3.2 加强与普通高校的合作

主要是针对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有欠缺的教学人员,具体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鼓励教师到普通高校进修、攻读会计学等相关学位,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聘请那些实践经验丰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普通高校的会计学老师担任相关内容的教学任务,本校教师担任助教,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吴迅.司法会计教学中存在问题刍议[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4).

第2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论文摘要]:审计学作为一门综舍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定位较难。本文结合高职教学实践提出审计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实用能力为本位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提出了案例分析法、业务循环实际演练法等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

审计学是一门重要的会计学专业课,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应结合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将其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进行安排和要求。

一、审计学课程的鲜明特点

(一)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

审计课程的设置要求必须在学生开设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等会计专业课后开设,要求学生在具有熟练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掌握适当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和分析方法能够准确运用并灵活理解。这样的要求在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下并不容易达到,因为其它专业主干课的教学主要立足点在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上,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往往造成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对某种业务如何处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处理,以及不如此处理可能会怎样。而审计学的要求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需要学生在给出一个问号的情况下知道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给出结果的情况下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学生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很难跳出会计的角色反过来运用会计知识进行审计发现。

(二)实践教学环节难于真正开展

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真实情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参与案例讨论和撰写分析报告,使其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审计课程从本质上说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但在教学中却恰恰难于真正开展教学实践,主要原因在于难以收集全面的实践材料。审计实践主要是建立在已存在、可获取的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审计活动不能单靠某一局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只有通过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资料,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发现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现有的审计教材中的实践内容的形式基本上都是将会计处理中某处错误结果单独列示出来作为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判断其中是否存在错误,这样的实践材料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只能提供改错之用,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而审计实践要培养学生的主要是在不知错误在何处,或在被审计单位蓄意采取各种手段掩盖错误或舞弊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审计方法查找出错误及舞弊。

二、审计学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重点环节

审计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处于鸡肋状态。基于该课程的以上特点,课程设置时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等方面要综合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就业导向。在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就业定位进行设计。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从事出纳、会计或审计助理等岗位的工作,因此对学科中使用层面较高,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大幅度的删减,着重介绍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教学中重点抓住审计证据和审计方法、内部控制等部分内容。

2.实用能力本位。大力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案例出发,从学生未来工作中可能面临到的最实际、最常见的问题出发,从与会计专业知识最接近,结合最紧密出发,大量引人案例及练习进行实践训练,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重应在40%以上。在实现理论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理论部分介绍中也应适当调整加大案例和练习的成分,如审计职能、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内部控制制度等部分,都可以加人实际案例、设计案例以便于讲授和学生理解。

3.有效衔接。审计学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相关学科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对具体的财税问题、财经法纪间题、经济效益问题进行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突出审计学知识点与相关学科特别是财务会计的衔接,从而达到增进本门课程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材的选择

审计课程主要包括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审计基本概念、审计组织及人员、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风险及重要性、内部控制制度。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审计证据和审计方法、内部控制部分,应该根据各班学生具体接受情况适当调整或删减审计风险部分。实务部分应作为教学重点,重点应以业务循环为主线进行介绍。

教材的使用上应采取基本教材、专业配套辅助教材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材料相结合的形式。以基本教材为基础和主体.教材的选择应采用高职教育专用教材。配套教材可以选择习题及实训手册,重点应放在实训资料和案例的提供和介绍上。另外可以针对自主性强、基础较好并有兴趣的学生介绍课外参考资料,以补充课上授课内容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手段—努力实现实践教学的真正开展

案例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必须组织好。

1.教师方面。要想学生得到一滴水,老师应是长流水。要想上好实践课,首先教师要精选案例、精心备课,要及时掌握最新的财经法律法规的动态和经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2教学手段上。由于案例的提供资料较多,所以应事先印制好实训手册,提前把资料提供该学生,方便其熟悉相关知识和查阅资料。另外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更大量的信息资料得以利用和推介,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用不容忽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3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审计学课程,审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缺乏学习兴趣。目前的审计学教程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一是审计基础理论,包括概述、审计准则与审计标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审计目标与审计计划;二是审计方法,主要有审计程序和审计抽样、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内部控制及测试等内容;第三部分是审计实务技能,主要包涵各业务模块的审计实务。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审计课程教材的很大篇幅是对基本理论知识及方法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审计课程是先对审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处理相关业务的审计工作,而且在业务审计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前面学过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而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以前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够,学生在学习审计课程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故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更加不愿意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点。且鉴于高职学生的学生文化素质不高,喜欢操作性强的学科的事实,对于理论性强、且在对业务的审计过程中还需要职业判断能力的审计学课程更是缺乏学习兴趣。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设计出好的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高技能的教师,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是硕士、本科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实践经验缺乏,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驾驭审计课程,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流于表面,不能系统性的开始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到审计终结进行课程的讲授,且在审计过程中每个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不一样,对于同样的业务根据自身经验的不同,不同的审计人员对于相关审计证据的收集也不一样,而教师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也只是对案例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方法达不到提高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目的。

3.校内外模拟实训基地效果欠佳。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在校内外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基地主要是购买的企业开发的审计实训软件,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审计实训软件上的案例资料内容不多,且审计职业的逻辑思维不够严谨,很难满足某一具体审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虽然一些学校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是鉴于会计资料的保密性和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很难在审计工作岗位得到深入实践的机会,以致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形同虚设,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实践效果的作用。

二、会计查账实务与审计学的对比

会计查账和审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查账是审计的部分内容,是审计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查账作为基础,审计工作就无法进行。但是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1.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会计查账课程更突出实务操作。审计学的教学内容可以说理论与实践并重,教材中的很大篇幅在介绍审计准则、标准、目标、计划、程序、审计抽样、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理论知识,再是对于销售、采购、存货、筹资、投资等业务的具体审计工作。而查账只是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它的重点在检查相关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性更强,在介绍了会计错弊的含义及查账的方法后,就是对会计凭证、账簿、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业务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业务的审查。对比可以看出,会计查账课程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理论知识较审计学的理论知识而言简单且容易理解。

2.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不同。审计学课程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一般采用的是“学生听,教师讲”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教师自己缺乏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于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乃至审计报告的编写掌握不够,不利于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够自信,学生更是听得云里雾里。而会计查账课程的内容仅仅是审计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当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其实践性强,教师容易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案例资料更容易收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更多更好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微课、项目案例演示、分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教师讲课形象生动,学生能理解相关知识点,提高了学生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更好。

三、开设会计查账实务课程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会计查账课程相较于审计学课程而言,课程的理论性降低,实践性提高,高职会计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动手实践,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开设会计查账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会计查账课程的实践内容涵盖了审计学课程的大部分实践内容,例如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业务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业务的审查等,与其让学生因为无法理解一门课程而失去对整门课程的兴趣,还不如转换一下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精髓,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经济管理系会计电算化专业从2012学年开始将审计学课程改为开设会计查账实务课程,通过2学年教学效果的对比发现,学生对学习会计查账实务课程更感兴趣,学习主动性更强,学习氛围、教学效果更好。

2.提高教师自信心,改善教学效果。鉴于高职院校教师多数为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工作的事实,专业教师对于审计学课程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工作缺乏实践经验,且在对业务的审计过程中经常运用到职业判断,而这一点更加需要在工作经验中积累,教师怕上不好、教不懂,导致专业教师大部分不愿意上审计学这门课程。虽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去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计实务操作技能,但是由于会计资料的特殊性和审计工作的复杂性,短时间的实践很难让教师全面深入的掌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开设会计查账实务课程降低了对教师审计工作操作技能的要求,且教师更容易收集到相关业务的案例、项目资料,教师自信心提高了,上课更形象更生动,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效果更好。

第4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关键词:PBL方法;审计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42-02

审计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但该课程在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几乎是最低的,学生普遍反映审计学难学、抽象,学习的兴趣不足。究其原因,现行的审计学教学基本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课程讲授,该方法不利于学生审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问题的学习(简称PBL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吻合,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建构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新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方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其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引起了医学教育界的广泛兴趣。PBL方法自产生以来,其理念不断得到精炼和发展,逐渐被推广应用到教育、管理、工程、心理等其他专业的教学。针对目前审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引入了PBL教学法,探索其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PBL方法在审计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引入一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注意方法的适用性,即产生并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领域的PBL方法能否在审计学教学中运用以及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的问题。将PBL方法引入审计学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一)PBL方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情境模拟解决审计工作的实际问题,与审计工作性质相一致

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与实际审计工作严重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联系。PBL方法通过设计并提出具有情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一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与审计工作性质相一致。美国会计学会(AAA,1973)认为,审计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即通过客观的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可见,审计工作就是以证实认定为先导展开的,针对认定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过程。

(二)PBL方法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执业过程中的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准则制定团体认识到。PBL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意义构建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自主学习者应具备进行客观评判反思的能力、做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这有助于锻炼学生在执业过程中的自主判断和决策,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三)PBL方法采用的分小组学习及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执业过程中的沟通能力

一名优秀的审计人员除了具备专业技能之外,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协调好与客户的关系。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对象间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一致被审计理论与实务界所反复强调,审计准则对前后任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均有相关的规定,审计沟通贯穿于审计业务的始终。PBL方法不仅强调组内成员之间的资料共享和观点交流,还强调在课堂演示阶段不同组之间的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二、PBL方法的应用设计

PBL方法应用于审计学教学中,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课堂讨论和评价总结五个环节。

(一)提出问题

PBL方法的关键就是设置一个有效的中心问题,它是教学中课程设计的重点所在。它应该具有相关性、真实性,且属于结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指那些初始信息不明确、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学到互相联系的知识。例如,在讲解会计师事务所章节内容时,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名注册会计师,计划毕业后自主创业,如何筹建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是很多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和职业规划的方向,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置身于学有所成、自主创业的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该问题可以引出如下相互联系的专业知识,如“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及目前我国事务所转制的情况”、“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条件”、“事务所的规章制度”等。

(二)查阅资料

学生带着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现有的参考书、期刊以及互联网资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查找资料时,需要分工合作,通常将学生组成一个个小组,划分小组时,通常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各组可以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协助,如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或者直接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可以做以下提示:查阅《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等制度规章;浏览中注协网站查阅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相关信息;直接列出与问题相关的期刊文献供学生查阅。

(三)小组交流

小组成员在完成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后,就可以开展小组内部的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通过贡献和分享不同的认识角度和观点,从而达到组内成员间的信息互补和信息更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以引导和监督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讨论内容限于事务所成立时的相关问题,不涉及事务所成立后的业务承接、实施的审计程序以及出具审计报告等内容。

(四)课堂讨论

在经过了资料查阅和小组交流之后,可以由每组的代表就所研究的问题作本组的总结发言,尽其所能展示给他人,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其他组成员可以就所讲内容进行提问。课堂演示过程可以采用文字、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力求丰富多样,以激发大家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重点知识进行强调,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属于本章节的重点内容,需要向学生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范围内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优缺点及其适用环境、我国目前改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形式的必要性及改制情况、要求学生采用数据定量验证改制对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质量的影响等。

(五)评价总结

在课堂讨论后,需要对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定。评价主体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搜集和整理资料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评价形式包括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可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上看,运用PBL方法的评价比传统考试评估难度要大很多,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管理和评估能力。有效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看到成绩和存在的差距,不断地调整努力的方向。教师也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不断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三、PBL方法应用的支撑措施

PBL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上都有较大区别。应用PBL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有相应的外部条件作为支撑。

(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形式,如可将网络通讯工具引入PBL方法实施过程

QQ、飞信、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在学生中应用较广泛,通过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其作为资料的搜集与共享、问题的留言与解答的平台。在QQ群空间共享会计、审计相关制度规范;在微信朋友圈时时或转载会计、审计行业新闻和动态;在微博中解答问题,以精炼的文字回复并实现即时共享;在QQ、微信、飞信建立群,组织师生讨论。浙江大学苏德矿老师2013年开始在微博上为学生答疑,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截至目前,他已发出微博上万条,粉丝数量突破1.7万人。可见,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如何就网络环境来设计、实施、组织和评价PBL是将来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提高教师课堂组织和课堂管理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PBL方法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体转换为促进者,对学习过程起到指导和组织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控制课堂节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启发和激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鼓励小组成员间的质疑和争论,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能力。由于所设计的问题基于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因此尤其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审计实践和操作能力,如在事务所和大型企业从事过审计工作等。

(三)建立适应PBL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PBL教学模式打破了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已经不再适用,需要重新设计。当前的审计学课程一般按照审计主体开设,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内容存在重复;目前的审计学教材多数是从国外翻译而来,表达非常西化,也缺乏必要的案例,不易理解。如果在审计学教学中全面实施PBL方法,则需要将课程内容重新编排,甚至包含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形成配套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徐向真.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80-83. 

[2]乔玉玲.PBL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58-60. 

[3]郑光锐.开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潜能的PBL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2011,(12):40-43. 

第5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1、学科交叉性强。

保险会计是基础会计在保险行业的具体运用,因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会计基础,而且又懂得保险行业的基础理论,了解保险业务的具体运行管理,同时还要有税法和金融投资方面的具体知识,这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保险专业还好点,因为他们一般在大一就已经学过基础会计,大二下学期开始学习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专业课,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保险专业学生学习保险会计比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要轻松。会计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一般不开保险学原理这门课,因此他们要学习保险会计得先给他们补充保险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2、操作性强。

保险会计的具体核算是紧密联系保险业务具体流程的,到什么环节,会计要做何会计核算,因此相关会计人员必须非常清楚保险公司的具体业务流程,同时将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相联系,就这点来说就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课堂讲解就能让学生学会的,学生首先要先学习了解保险公司的相关业务流程,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不同的会计操作。

二、课堂教学的保险会计教学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会计本就是个相对枯燥的课程,保险会计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开设,大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到这时一般会有点学习松懈和疲态,而笔者所教授的保险专业学生,是经过多次优秀生转专业出去之后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都不是很好,所以枯燥的保险会计教学很难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可参考的教材不多。

因为保险会计的特殊性,目前市面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教材屈指可数,近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解释以及保险行业相应办法的施行,保险会计的变化较大,而能够与时俱进的教材就更少了,因此教材的选择面有限。

3、课程内容枯燥。

会计本来就是个枯燥的工作,保险会计作为特殊的会计就更枯燥了,而且所涉及的业务内容多而且复杂,必须要静下心来才能学得进去,而现在的人特别是大学生这样的年轻人,思想比较活跃,活泼好动,很难静下心来,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兴趣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三、教学思考体会

1、创新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保险会计的教学不仅仅是把保险会计书本知识教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能够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保险公司的具体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在这个理念下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做”相结合的授课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完书本知识后,遇到具体的保险业务,就立刻知道该怎么进行会计操作。

2、理论联系实际。

书本理论来源于实际经验的总结,也必将应用于实际。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该紧密联系实际。笔者每次上课时都会打开最新的金融保险新闻,分析与课程相关的业界动态,比如2014年3月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飞机事件,可以就此事与学生讨论保险公司需要提取什么准备金,是不是要进行预付赔款,还是直接进行保险赔付的核算,除了直接赔付款之外,这起事件还可能涉及什么样的赔付支出,通过这样分析以后,学生就深切地感受到了各项业务的具体核算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动脑学习思考并且消化吸收了的内容,学生才能真正自己掌握,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保险会计教学过程中,有些相对简单的内容,笔者只是讲解一下大体要点,具体的案例方面会计核算过程就交给学生自己去看,因为本人所选的教材有大量相关的例题。

4、学练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完书本理论,如果学生不去练习,就没办法真正掌握。基于这样的理念,本人经常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会计核算练习让学生去做,一般都是一些典型的练习,学生如果会做了,那说明相关的知识点就基本掌握了。

5、突出重点和难点。

第6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审计教学 现状 困境 对策 改进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清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多,对审计人才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到了这种社会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并且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培养出新形势下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问题。但是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审计教学工作因为学科建设比较迟、审计教学认识不到位、师资缺乏及教材落后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正处于一个缓慢发展和初步探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的现状

1.现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缺乏可行性,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将审计课程只是看成是传统会计专业课程中的一个部分,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只是将审计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如此以来不但会因为课时的压缩或者不被重视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使得审计课教学长期处于发展的不利地位。

2.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手段也相对比较落后,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才。现在的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方法仍然是使用“满堂灌”传统教学方法,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考试之前背诵一些基础的知识,考试完成之后什么不记得。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就是纸上谈兵,是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虽然高职高专院校的审计教学也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具体的审计教学实务部分却经常只是讲解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案例,学生无从深入把握和理解,当然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3.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从事审计课程教学的教师素质结果不完备。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的内容通常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审计学基本原理,二是审计方法,三是审计实务。从这个角度看,审计教师必须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参与会计审计活动的经验,而且还必须要有坚实的审计理论知识,只有具备这样的审计素质能力结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高职高专院校的审计课程教学。但是现实中的高职高专院校老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有着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但是亲自参与审计实践的经历非常少,经验更是求缺乏,这样的教师讲授审计课程就必然会走入内容空洞和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现状。

4.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中的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校外实践环节都落后。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审计学实训建设明显滞后,缺少实训项目内容,缺少实训项目教材及教师,所以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训教学体系中,审计学实训环节就成为了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后果就是学生学习企业审计实务的时候仿佛是雾里看花,大大制约了审计教学质量和效率,不但导致了审计教学脱离了实践,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审计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校外实践环节虽然学校也非常重视,但是现实看来是非常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实践安排实践非常少,实践基地不足,这使得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得到提升。

5.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的内容非常枯燥,并且教材选用也不够科学合理。审计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专业性也非常强。审计学科的知识学习要求涉猎的范围非常广,甚至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务经验才能学好。教学内容通常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苦涩难懂,学生学习审计课程普遍感觉枯燥无味,学习的兴趣不高。另外,我们知道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依据,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内容非常滞后,选用的教材理论内容过多,案例非常少,实务内容也不够,很多的教材甚至就是一种对审计制度的讲解,课后也没有安排什么有效的实务练习,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改进路径研究

1.不断提高对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的认识,同时努力优化审计教学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高职高专的教师和学生都对审计学科的教学或者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总是认为审计课只是在学习专业课之外的一门可修可不修的科目。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不利于审计课教学的,所以从学校老师到学生都必须要不断提高对高职高专院校审计教学的认识。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努力优化审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制定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教学大纲,合理分配好教学课时,安排好学习内容。这样可以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完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实务这两个部分的内容之后,可以真正掌握好审计的基础知识,学会熟练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2.精心选择高质量的,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际的审计教学案例,并且周密组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审计教学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而案例的精心选择又是审计学科案例教学的前提,所选择的案例质量的高低还会对审计学科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际的审计教学案例不但能融会相关知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能做到精心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我们首先必须要做到根据不同的审计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审计案例;其次,就是必须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的案例,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这个载体让学生能轻松掌握审计理论中的一些非常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重要概念和问题;再次,就是必须要选择具有社会影响的案例,这样的案例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高职高专院校的审计教师一定要通过要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及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各种类型的、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从而建立起丰富的审计案例库,这样可以在不同教师之间做到互通有无,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审计案例来激发师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提高审计学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精心选择好案例之后,还必须要周密组织好这些案例进行教学。审计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相比,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基本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就是布置案例,提出要求;其次,就是让个人分析和分组讨论同时进行;再次,就是组织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最后,就是撰写学习心得和报告。其中,如果要想真正发挥审计案例教学的功效就必须要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案例,并且提出要求,学生可以有足够的实践通过所学理论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在具体案例教学实践中,学生就可以充分表达出自己观点。同时在小组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其中,对于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积极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而不是简单的给予对或者错的评判。然后各个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然后展开讨论。讨论之后,教师要在总结不同小组的意见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每个小组或者同学的优点和不足,并且提出有关建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案例的了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积极建立和完善审计模拟实验室等措施,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首先,因为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需要涉及的材料多,需要的知识范围广,技术性也要要求比较强,所以审计实验室人员不但要具有非常丰富的会计知识,审计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要对计算机审计操作非常熟悉,所以高职高专院校都必须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积极建立和完善审计模拟实验室,加强审计实务的教学。另外,我们知道,审计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和环节,所以高职高专院校非常有必要不断加强审计课程实践教学力度。

4.不断改进审计教学的方法、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开展审计教学。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积极开发审计教学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一定要积极开发审计教学多媒体课件,让审计学科的内容都能再现网络之上,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审计学科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大大丰富审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是质量和效果。另外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还必须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审计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当前的高职高专审计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将多媒体技术教学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是信息容量,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如果能利用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众多媒体信息集融合到一起,然后通过屏幕将审计的过程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流程,使得教学更为生动、直观,学生学习起来更为轻松愉快,如此以来就可以让枯燥的审计学习变得更为形象和有趣,从而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5.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给教师创造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条件,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实现培养专业的审计人才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要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将教育思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上来,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给教师创造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条件,不断提高审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高专院校也要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稀缺人力资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审计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力度。为此,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提升审计课教学师资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示范能力;可以采取“走出去”的策略送优秀的校内教师到企业或者会计事务所锻炼学习,积累审计实务经验和动手实践能力;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的合格专业人士来学校举办讲座,或者直接聘请他们来学校给学生授课,尤其是要对于审计实训环节的授课。

6.积极改革传统陈旧的考核方式,构建动态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模式。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考核方式基本都是采用理论考试这种陈旧的成绩评定方法,很少去对学生进行实务技能的考核,也很少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这种陈旧的考核方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考核结果也无法发挥出本应该具有的对审计教学应该具有的促进作用。所以,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积极改革传统陈旧的考核方式,构建动态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士旗.高职院校审计教学困境及应对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2,(17).

[2]胡海霞.高职审计教学改革初探.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1,(6).

[3]张咏梅.关于审计教学改革的思考.市场论坛,2011,(7).

[4]李晶.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1,(5).

[5]孙永亮.高职审计教材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教育与职业,2006,(21).

第7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论文摘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但,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及会计人员自身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本文就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做一阐述。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新修订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也作出规定: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办法》,对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检查与考核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促进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一、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意义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是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与一般的成人教育等同,认为既然是成人教育,不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这项教育制度全面市场化,由市场来操作,由市场来监管。这种认识的误区使得培训质量下降,培训市场混乱,严重违背了《会计法》的立法初衷。在新形势下,我们的企业所面临的任务是要如何在高度开放的,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市场环境下寻得生存与发展。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已不是简单记好账,而是全面参与管理,提升职业判断能力,从而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参与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各项新准则、新制度和新规定贯彻执行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财会人员要学会与市场直接打交道,要学会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中掌握最新信息。而这些能力已非传统的会计知识所能涵盖。因此,构建会计人员终身教育体系,是企业的需要,是市场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缺失及建议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为在职会计人员,具体包括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从事会计工作并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人员。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员(包括政府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等)因不在会计岗位或其它原因而不持有会计证,无须参加继续教育,失去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因此,如何将这类会计人员涵盖在继续教育对象中是应该引起关注的。

(二)根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任务研发教材,从开始继续教育至今,财政部门陆续出版了继续教育教材,及时将国家出台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准则传递给广大会计人员,并通过集中培训等方式加以贯彻实施。从总体上说,培训教材凝聚了广大编写人员的心血,体现了他们的智慧,但在局部仍存在不足:一是教材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实务操作性,不能与会计人员工作实践相结合;二是以会计相关知识为主,涉税处理操作较少。大多数培训教材主要篇幅以相关会计政策为主,较少涉及税务实务处理。由于广大会计人员在一线工作,其很大工作量是在处理与税收相关的事务,包括纳税申报、汇算清缴等,因此基层的会计人员尤其是企业会计人员对于这方面知识需求强烈,希望能在继续教育中得到解答;三是教材开发缺乏针对性。现行的各种培训教材多以工业企业为例展开,对于金融行业、非营利性组织的会计没有适应性,若全部以此为范本,不仅降低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与培训的初衷相违背;四是对技能与判断能力的培训知识缺乏。我国与世界各国现行的各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赋予会计人员较大的自主职业判断空间,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去判断、去选择、去应用。但在实际培训中应用的教材却并没有相关的知识。因此,建议新开发的教材应注重对学员技能与判断能力的练习,加强对涉税内容的讲解,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员的需要。

(三)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及教学能力,而且要有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具有为人师表的能力及高尚的会计职业操守。长期以来,在会计培训一线工作的教员大多是从事理论研究的财会专业人员,所讲授的大多以教材的理论为主,培训下来能把会计政策解释清楚就算达到培训效果,学员有没有掌握,会不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却不会引起高度重视。培训的教材年年变,但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却一成不变,不仅要教会计知识,税收政策及实践操作方法,甚至还要讲解法律知识。有些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性质及目的认识模糊,认为成人培训只要走走过场就行,完全不负责任。因此,各培训机构要加强对教学人员管理,强化责任意识,保证师资质量。

(四)按照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包括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且两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但在实践中却常常很难操作:第一,自学形式的时间量化很难掌握与判断,作为部门规章缺乏可操作性,显得不够严谨;第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却在培训时间与进度上同一个标准,挫伤学员学习积极性,建议采取分班制教学,在教学时间及进度上采取差别管理。第三,为方便操作,对于从事不同行业的学员采取同一教材,既不经济,也不科学。因此有必要按对象把所有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金融企业的会计人员,由财政部门会同人民银行共同组织培训,学习内容重点放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定及知识上。第二类为行政事业性单位会计人员,由财政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培训,学习内容包括通用的会计法规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特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第三类为上述两类以外所有会计人员,参加财政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税收政策及税务处理新制度等。

三、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的思考

(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是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的日常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来,行政机关与中介组织的职能划分日益明细化,大量事务性工作都由法律授权交由中介组织去执行。但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加强管理与监督,促进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是财政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财政部门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要求;第二,制定培训单位的资格审查标准及备案工作;第三,会同具体培训单位,制定教学计划;第四,年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及教材;第五,检查和监督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等。

(二)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从事培训工作资质条件及管理制度,在宏观上加强引导,不断规范培训市场。同时加强培训机构教学人员的管理,确保承担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符合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同时重视教学人员的教学经历和经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是具有综合素质的职业教育,而不是唯一的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培训。培训单位仅有会计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完成综合素质培训的任务,因此,有必要建立专家咨询组及专家评议制度,根据专家组的审查意见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人员储备库,挑选会计、税收、金融、审计、法律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或相应政府公务员入库,并且规定所有的培训机构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必须从储备库中选择。储备库实行竞争淘汰机制,综合专家及学员的意见定期进行评价及更新。对于教学人员资格的管理,是财政部门加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重要措施及手段之一,有利于规范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三)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监督检查,确保培训质量。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定期备案管理,并根据相关管理规定进行检查。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应当重点检查培训机构存在的如下问题:第一,在指定培训地点之外进行培训;第二,委托无资格的单位进行培训;第三,任用不具备资格的人员授课;第四,擅自改变或变相改变收费标准;第五,改变讲课内容,未按教学大纲进行授课;第六,借机兜售其他书籍、资料;第七,管理混乱,不能保证正常授课、考勤、考试秩序等。避免部分会计人员认为财政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是走走过场而已,这不仅影响了继续教育作为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重要途径的作用,还影响了继续教育作为政府强制培训的意义所在,也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财政部门的公众形象。因此,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管理的法定部门,应该切实承担起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与监督责任,坚决纠正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量大面广,涉及不同行业不同部门 ,协调及联络困难,在工作任务较重但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会计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服务,着重做好以下几个细节工作:第一,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积极宣传会计继续教育的意义,同时将每年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向社会公示,以便让广大基层的会计人员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第二,提高办事效率。在培训机构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尽快核准考试成绩,并在培训记录上做好相关记录。

总之,我国的会计体系已经与国际接轨,会计队伍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充分利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这个培训基地,努力锻造一支德才兼备、具有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会计队伍,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蔡秀勇: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求实》 2005年1期

第8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摘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教育。但要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教育方式,并强化其领导和管理。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方式管理

后续教育,又叫“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补充,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水平,完善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五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后续教育制度”。这无疑将促进内审人员素质和内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

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是内审人员进行学习的客体,是其丰富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证,其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在确定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内审人员的职业特性,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内审人员需要学习什么。其次要考虑内容的实用性,保证学有所用,学能以用。第三要考虑不同内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工作经验、所在行业或单位的特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阅历、不同行业的内审人员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后续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后续教育产生广泛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号召力,才能保证后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总体上来讲,目前的后续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知识的教育。目前在国际内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审计手段,并将一些审计软件、计算机测试技术运用到审计实务中。但在我国仍有很多内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的应用,能利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应加强对内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来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批能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使内审工作跟上时代步伐,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

2.审计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审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对内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审的作用从局限于监督与评价逐步向风险管理和促进单位发展转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方法不断创新。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并及时运用于内审实践,才能适应时展和内审要求的需要。

3.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法制就越健全;而审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工作。如果内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不仅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审计风险,影响内审工作地位的提高和内审作用的发挥。因此,内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应熟悉掌握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审计法规、会计法规、税收法规、财政金融法规等。

4.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七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中国内审协会也颁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内审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不依法认真履行职责,不坚持原则,随意泄漏所知悉的资料,甚至、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内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后续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5.相关管理知识的教育。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侧重于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内审人员掌握现代管理的相关知识,也只有这样,内审工作才能够上台阶、上层次。内审人员应掌握的相关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知识、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

总之,后续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两个字:“新”和“实”,必须内容新颖和实用,内审人员应做到自己缺什么就去学什么,学了什么就要能够在工作中用什么,充分保证后续教育的有效性。

二、灵活选择后续教育的方式

后续教育方式的选择是否灵活、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选择教育方式,既要考虑其对内审工作本身的冲击,单位经费的保障程度,还要考虑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笔者认为,为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除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培训上课这种模式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由内审协会或审计学会牵头举办研讨会,针对改革中的审计理论和实务问题,组织同行业和同学科中理论基础好、学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骨干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并将成熟的讨论结果采用合适的途径传播。

2.组织内审人员到内审工作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也可出国考察,以不断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3.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本行业或本地区举行报告会或专题讲座,介绍审计理论、审计实务或审计法规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

4.充分发挥网络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努力办好内审网站。

5.办好内审刊物,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

6.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类资格考试。

第9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范文

【关键词】国际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031-03

一、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一)“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动态培养理念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化趋势日益深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越来越显复杂性,国际间、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不断融合,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国际企业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风险与机遇并存,国际企业迫切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高效的执行力的卓越国际会计人才。国际企业对卓越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多地表现为: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进入职业角色,高效的专业工作能力,发展创新、不断提高并带来优异业绩的创造能力。因此,卓越国际会计人才应在意识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广泛的国际视野、积极的创新精神;在知识上拥有综合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科技知识;在能力上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与沟通能力、熟练的职业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应树立以人才需求为基础、培养目标为统领、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为手段的卓越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知识需求、能力需求设计课程模块和教学课程,依靠有效的组织实施培养卓越的国际会计人才。

(二)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1.以能力与知识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从国际企业对国际会计人才的能力、知识需求研究出发,分析各项专业能力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相互关系,归类形成各种专业课程,围绕主要的专业能力构筑分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

2.以实施效果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分别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根据专业知识掌握的要求分别采取精讲精读、设题讨论、列书目泛读提交报告等方式实施教学;根据专业技能训练的综合程度分别采取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仿真实训和专业实践实习等方式来培养专业能力。

3.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资源投入建立教学保障体系。制定师资知识、能力、学历、年龄结构规划,建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由主讲教师组织建立教材、参考书目、参考期刊等教学资料库,并定期进行动态更新保证教学资源紧跟专业研究的前沿。加强教育资源投入保证教学水平,保证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满足各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要求,保证教学资料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要求。

4.建立考核与评价机制,巩固与改善实施效果。建立教学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过程考核与成果评价,以有效地巩固与改善教学实施的效果。

二、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卓越国际会计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而敏锐的洞察力来源于良好的观察、理解、分析能力和透彻的认识能力;果断的决策力来源于快速形成方案的能力、方案的优化与抉择能力;高效的执行力来源于计划、预算的编制能力,组织、制度的设计构建能力,控制、协调能力。因此,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通过国际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来设置教学课程模块,通过知识需求的研究来进行教学课程设置。

(一)以能力需求为基础设置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三大能力培养模块

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决定国际企业要求国际会计人才具备的首先是国际视野的认识能力、国际交流沟通能力、现代手段与工具的运用能力;其次是业务沟通与协调能力、职业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最后是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设计上应通过充分体现相关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模块来满足国际企业对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如图1所示。

(二)以知识需求为基础设置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科技知识三大内容的教学课程

国际会计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课程设计中体现在相关知识培养的安排上。首先是综合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后是丰富且体现国际视野的人文、科技知识。因此,由语文、外语、经济、管理、法律、数学、统计、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课程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课程模块,着重培养认知、交流、分析、汇总及现代手段与工具运用的能力;由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国际金融及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构成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课程模块,着重培养职业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由社会、文化、历史、民族风俗、现代科技等课程构科技知识教学课程模块,着重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范能力培养模块与知识教学课程的衔接

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标准,为保证课程教学及相关技能训练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因此,课程教学大纲编制时要明确每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及相应技能训练项目、对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点。

(四)通过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训融合能力培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知识课程的教学是依据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来安排内容的,而各种专业能力是由多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训练形成的,因此,通过课程实习的设计将课程主要涉及的相关专业能力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个课程实习项目,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综合培养相关专业能力;通过专业综合实训的设计将专业相关知识组合起来,形成综合的专业实训项目,通过项目实践操作培养职业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三、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

(一)以严谨的专业课程教学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为准绳,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地实施专业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1.严格按照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所设定的内容和标准实施专业教学。按层次分课程依次展开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划分主次轻重,科学地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按各项教学内容的要求标准确定教学任务与教学实施计划,切实完成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2.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各层次各课程的各项内容对理解掌握的要求不尽相同,可以分别采取深入精讲辅以分析应用、粗讲辅以设题讨论、列单阅读辅以读书报告等不同方式展开课程教学。

3.对教学效果采取有效地考核评价方式。实施教学全过程考核办法,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个内容结点设置考核,依次进行;对不同专业课程和内容,分别采取书面考试、个别的口头考核、提交专业报告、完成专业实践项目等考核评价方式,以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以紧贴实际的课程实习与专业实习强化职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

1.通过专业课程的各专项实习培养具体的专项职业技能。课程各专项实习组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的训练项目,有利于提高各项职业技能水平。如财务管理课程的预算编制实习项目操作训练就有助于计划、预算的编制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项目投资实习项目的操作训练就有助于快速形成方案的能力、方案的优化与抉择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通过专业综合实习培养专业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能力。专业综合实习融合了会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税务等专业知识,开展专业综合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综合能力。

3.通过专业实践实习强化职业操作能力,训练职业判断能力。专业实践实习直接面对实际的具体工作与业务,有助于提高实际的职业操作能力,并以具体的专业性实务工作阅历形成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快速地适应职业环境,进入职业角色。

(三)以广泛的学习交流拓展视野,增强国际化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

国际会计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的认知能力、业务沟通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开展广泛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交流与竞赛活动、国内校际学习交流、国内校企专业实务学习交流能有效地拓宽视野、提高沟通能力与业务开展能力,利用各种国际合作办学的平台开展国际学习交流,增强对国际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国际会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以专业理论与实务的教学需要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建立师资队伍的组建和培训提高制度,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务的教学需要合理地调整师资年龄、学历、专业、能力、资历结构,并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理论和专业实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二)以主讲教师为主导建立专业课程教学资料库

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料库的制度,由主讲教师依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收集整理专业课程教材、参考书目、参考期刊及教师教学材料与学生学习材料,形成专业课程教学资料库,并由教师根据专业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和专业实务的发展变化定期进行动态更新,由此形成最新的教学内容,以保持专业课程教学的先进性。

(三)建立教育资源投入机制,保障教学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根据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合理地安排教育资源的投入。首先,保证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方面的投入,为教与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合适的教学工具与手段、适宜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其次,保证师资培训提高方面的投入,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供机会,定期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专业理论研究、专业实务训练等专业教师的业务交流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最后,保证学生学习交流方面的投入,为学生开展培养相关能力的各种专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积极推动学生在国内进行校际交流、及适当的国际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五、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总结与提高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阶段监测和能力培养结点监测,

提高培养质量

规划国际会计人才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进程的阶段划分、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构成体系,据此建立人才培养的阶段监测和专业能力培养结点监测制度,保证人才培养的进度和效果。一方面,通过监测人才培养各阶段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实施完成情况,保证专业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监测各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训项目的考核情况及成绩,促进专业学习、实操训练的程度,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建立师资教学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建立专业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考核机制,保障专业教学质量,辅之以适当的激励机制,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学各环节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教学过程的完整性;通过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所设计内容讲授情况的考核,评价教学对专业能力形成与提高的效果;通过对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程度的考核,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

(三)建立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建立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培训全过程的环节、内容、效果考核的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高。重点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内容完整性及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对专业实训项目的参与程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技能掌握水平高低,以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工作。

(四)建立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总结与改进机制,日益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专业教师对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对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项目实施在国际人才能力培养上的表现效果进行经常性评价,形成实施效果评价档案,建立专业委员会定期审议、调整课程体系;建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发展变化应对机制,由专业委员会定期与相关的国际会计人才使用单位、会计专业人士交流讨论人才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不断改进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林,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2011(11)

[2]杜剑.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1(3)

[3]沈征.国际化BPO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Z140);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