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景观设计专业 设计项目教研教改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院校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自,于是开设景观设计学的高校数目持续增长。这个时期,中国留洋的设计学海归派相继回国,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向荣。他们从国外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景观设计学教育的发展。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素养,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及业务工作范围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文化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4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景观设计专业在学校教育中还属于比较新的专业,很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而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经常接触到且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大量的学生中反映出来,那就是学生常常困惑于在学校学习了之后能干什么,很多学生在实习过后都发表感概,感觉自己在工作中什么都不会,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学到什么东西,学习和实践很脱节。这种情况在不同学校的众多学生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当中尤为突出。作为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有很大责任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本文就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这个问题上做出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5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目前,景观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专科和本科层面大都是执行的单元式模块式的教学体系,先安排基础课,然后进入专业课。对本专业的介绍安排的课程往往是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中也有实际设计案例的介绍,但这些进行这些设计案例的工作整个的工作流程,需要团队各个工种的配合,需要各个工种的人员具备那些素质,尤其是主创设计师需具备的方方面面的素质,技能以及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往往不是这些理论课程的重点。但很多学生往往欠缺这方面的认识了解,缺乏对本专业的全面的认识。导致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学习缺乏有的放矢的目的性,减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难以形成对自身将来职业规划定位的清晰的认识,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缺乏拓展学习的意识和可能性。以往的教学安排一直认为这个问题在大学即将毕业时的毕业实习和毕业创作中来解决,但在此之前的整个大学单元式的学习过程就容易导致“形散而神散”了,加上不同的单元课程的老师一直在换,任课老师也不完全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情况,任课老师把自己这门课上好就是主要的教学要求。虽然各个课程之间有大纲的安排,有连续性的,但很多学生不一定体会到这些教学安排的意义。而这个问题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一个专门的课程来解决的,这个课程的时间应安排在整个大学学习之初为最好。此课程中一定是以具体的景观设计项目为基本内容展开讲解的,可以放到《景观设计概论》中以实际项目为例与学校课程的相关性讲解的部分,或是作为本专业的设计项目的欣赏课。主要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之初的几个认识上的问题。一,我学习的这个专业到底是个什么专业,前景如何;二,我学习过后能做什么工作,能有些什么基本能力,与自己爱好能力是否契合;三,将来在学校会学到什么课程,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四,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项目需要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整个设计过程是怎么样的,设计项目的市场运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等。
6本文结合四川内江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景观设计方案作为研究和示
6.1项目基本概况。内江新的城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北接新入城线,南接成渝高速内江收费站,是成渝两地和周边城市居民目前进入内江的主要门户,是内江市着力打造城市新风貌的形象窗口。意义非常重大。
6.2设计定位。在最初和业主交流的阶段,业主明确表示对之前在四川及重庆比较成功的几条景观大道很感兴趣,并希望有所借鉴。当然借鉴是学习能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道路不一样,大环境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地域文化更不一样。所以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挖掘本地地域文化,在不同城市中的景观大道中脱颖而出是我们设计一开始就明确的根本出发点。
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应给学生重点讲解和业主如何沟通如何引导业主,在尊重业主的情况下又要坚持自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这其实要求学生意识到自己平时不仅仅应该学习好本专业,对学校的其他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活动也应该重视,这比简单提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6.3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拳拳爱国之心,悠悠恋乡之情。床前明月,胸里内江。天府四川腹地,成渝两地中途。巴蜀交通要道,沱江商贸名城。卧凤藏蛟,人材辈出之地;飞鸿舞鹤,书画腾起之乡。多情似蜜,雅称甜城。”———(《大洲广场赋》魏明伦)。这首由内江籍文化名人魏明伦做的赋道出内江的两大城市名片。一是“甜城”的美誉,二是“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其中内江“甜城”的美誉是怎么来的呢。近三百年来,内江因盛产甘蔗、白糖和蜜饯享有“中国甜城”之称,“中国蜜饯之乡”之誉。“甜城”一词已载入《辞海》。
这部分工作已经是开始进行方案设计的前期工作了。其实对什么是“设计”是很多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的人都难以真正理解的字眼,好多学生对设计的认识在学校阶段更是茫然。那这部分工作就很明确简单的说明设计首先必须立足于文化尤其是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是设计师必须做的工作,也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同时,可举例说明诸多世界优秀设计师都是有很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人,设计师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本人的文化修养是决定其作品水准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同学将专业课和文化课决然分开,且轻视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应该从根本上去除。要让学生不仅仅上好学校安排的文化课,而且自觉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4设计构思。基于我们对糖业文化的解读,对蜜饯生产了解。思考我们的设计方案,尤其是这样一条景观大道的设计如何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的融入其中呢?将会给学生介绍整个设计构思形成的过程及结果。
这部分内容是最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作用在进一步启发训练学生对设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将设计创意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中去。除了强调设计思维的训练,同时向学生讲解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个人设计习惯和设计能力如何养成,尤其强调手绘草案的重要性。希望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只是手段之一,不可能替代手绘能力。
6.5具体设计
具体设计的内容非常多,这里就不赘述。这部分内容有分析图、平面图、效果图、示意图、经济技术指标。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需将每一部分图纸内容应由那些课程的学习来解决,其中有些的内容不能在大学学习期间解决,必须在工作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才能掌握。还需讲解这些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团队中如何进行配合分工,有些工作往往进行外包等等。让学生清楚自己通过大学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结合个人情况将来是否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还是在工作中锻炼自己。以及将来在工作中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7结语
以上讲解内容可以作为实际的课程内容安排在大学最初的课程安排中,也可结合进《景观设计概论》这样的课程中。但务必要单独体现且结合实际设计项目,这个项目最好是教师熟悉或自己设计的项目,这样才能讲透比较有说服力。这个教学内容可以说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有所体现,但对部分学生来说感觉有点若隐若现。如此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还是专门形成一个课程为好。故笔者在本文中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和示范,希望能在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原始性 基础性 拓展性 花园设计 社区设计 形态设计
一、现阶段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性(艺术特征)不明确
文章所论及的专业范畴均为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方向。2012年国家对艺术类学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更名,定为“环境设计”专业,仍然包含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方向。由于综合性高校的教学中含有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专业,所以,高校中艺术类学科的景观设计通常会受其主打学科的影响,如农林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农作物及植栽的习性分析为切入点;建筑规划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地理、气候、水文的规划分析为切入点;交通科学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路政景观设计及与道路衍生方向有关的知识作为切入点等。那么,高校中艺术类景观设计的特征应如何把握呢?
综合性高校,更多对“实用艺术”的修饰性形容词——“实用”的学科差异引起注意,较易忽视决定性的名词——“艺术”,即便在有特色专业的综合性高校,也需归纳出有倾向的、不同于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艺术性教学表达。这类高校中学习艺术的学生有其独特性:文理科的大环境、严谨的学风、对专业艺术的渴望超越了专业院校、有更多待激发的专业潜质、学习方法更趋于综合等。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艺术设计系中的景观设计专业,就应区别于园林学院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办出自身的艺术特色。目前的发展路径是:最早产生于森林工业学院的木工专业,而后顺理成章地衍伸为家具与室内专业,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源暗合,2000年前后,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方向与国际背景中的景观设计学科接轨。即便2012年国家将其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在林业学科这个大背景中,仍可以发展为偏向生态自然,但同样传承有较浓厚的生命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内核的专业,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这也是该校艺设景观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方向。
2.知识点较传统
国内有关艺术类景观设计的教材与教学,多半源于国外景观设计经验与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这类理论课程的规律一般为:景观设计学科简介调查分析与图示分析设计构思形式构成空间布置元素梳理(地形、植物、铺装、水体、公共设施等);也可以体系化地表达为:景观设计的概念、内容、发展与作用职业规划与理论基础造型及构成要素艺术手法及程序推进图纸规范分项理论(路政空间、住区空间、开放类空间、大区域规划)。笔者认为,在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的分项内容中,应该以小尺度小规模的训练为主,偏重艺术构形的方法与环境人文的联系。①
各类高校艺术类的景观设计专业,有独自的发展特色,其教学内容均围绕着上文所述的路径开展,或许存有一些细节上的增补与舍弃,但其提纲框架基本没有太多的新突破,从2000年左右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修订。2000年后的社会发展,一些新的社会现象进入语境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偏向信息化、网络化与综合媒体交叉,在设计教学中应更多凸显新的时代特性,铺陈好传统知识点基石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灵活性及时序性。
3.教学方法较单一
教师与学生在景观设计课堂上多为讲台上下的关系,尤其前期理论课程阶段的教学模式比较呆板与单一,这一直成为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侧重于制图及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却轻视了“合理的理论”带入学习的教学创新,应将专业介绍、理论基础和史论铺陈的导入性内容活化教学,将知识点较轻松地传递给尚未了解此专业的学生,从文理科模式的理论教学方法中拓展艺术类的景观方法。
在制图与实践过程中,互动的模式也略显模板化,多以竞赛或实际项目为目标设置课程作业,由于具体学生数量及讲台上下教学模式间的矛盾,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与实践联系教学的设计细节及程序,竞赛、实际项目与课程安排的时间及程度是否相合,也成为很重要的激发学生方案创意的检验因素。可以尝试将学生分为多组,尝试多种方法并行完成某一课题。
二、“三阶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讲授)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
(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
(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
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
(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
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
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
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
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
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
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
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
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
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
(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
(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三、“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
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态层面的训练内容外,更高层次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课题,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10公顷以内),但仍然是艺术类景观学生可以驾驭的范畴,所以,可选择一些楼盘或者是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作为作业进行练习。
景观设计的最终是为人服务,目的是为享有健康、舒适的生活,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舒缓疲劳、缓解压力、从网络电子的世界中得以间歇,也是社区类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花园类的设计较私密与内敛一些,而广场、社区和住区一定是人的行为、社会的交流更频繁的景观场合,除了锻炼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超离直白的形态和口号的生态,对人的感官与心理层面的设计考量。此类练习是要求艺术类的学生,对形态直观性整合有所升华,避免从业过程中进入“千城一面”的漩涡,让项目既具有美学意义的外衣,也产生心理学价值的探讨,深层次解决空间中人类行为交往的问题。
在社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形态的灵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约与节能,营造适宜居住的楼盘环境,将休闲主题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处理区域的文化性问题。
再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某市水云湾楼盘景观设计(约6公顷,半虚拟)。难点为建筑偏多、均为高层、无序分布、密度较高,周边环境为生活区、工厂、幼儿园及滨海大道,海洋性气候,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中,为当地的居民设计具有舒适一般性与地域特殊性的楼间隙景观组团,尝试用主题联系破碎的景观用地。(图3)
3.小氛围形态设计的要求
花园、社区是艺术类景观设计作为作业练习适宜选取的种类。而第三点是说明此专业的训练性质所在,也总结了花园、社区及其他类似空间(小公园、小广场等)的特征:小而精。具有形态处理的直观性、主题创意的直观性及生态表达的直观性,“三个直观”也涉及艺术类学生潜质与特性的考量。
“小氛围”,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历史及教育特点中,倾向选取的设计种类即是:花园与社区。让学生在限定的氛围内,处理好景观在形式、环境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作为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以美学、环境心理学知识点的学习为切入点,把握本专业学习的核心方向与根本意义。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昆曲体验园。景观课程开设前,在苏州考察期间,留给学生的有关“文化振兴”的设计课题,旨在通过小规模的场地设计(6000平方米的巴士停车场),巧用景观形态、主体五感及潜意识的角度,重新激活各年龄层次的人们对昆曲文化的喜爱(图4)。
本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梳理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课程的共同问题:专业性不明确、知识点较传统、教学方法较单一;提出循序渐进的“三阶式”景观教学模式:原始性知识理论基础性知识理论拓展性知识理论;并相应提出艺术特性的“直观性”景观训练内容:花园设计、社区设计及小形态设计的要求。
本文针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的课程特性,期待用合理的讲授与反馈体系,重塑艺术类景观课程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并重的考虑,并找寻具有规律性的手法解决现有问题,依循良性的教育模式进行同类推广。
(注:本文为2011年北京林业大学质量工程专业建设立项项目的阶段成果)
注释:
①徐清.景观设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
②鲁安东.电影建筑和空间投射[J].建筑师,2008,136,(12):5.
③阿里·哈夫兰德.相机眼:建筑中的投影机器[J].张烨,译.建筑师,2008,136,(12):78.
参考文献:
Key words: garde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garde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key points;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85-04
0 引言
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局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以学生规模最大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含园林规划设计方向)13级为试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牵头,以园林工程技术教研室为依托,积极探索基于“关键点”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规划为前提,以实践技能为中心,以就业推销为保障,抓住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瓶颈”所在,按年级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既保障大多数学生在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关键课程的学习“达优”,又在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不但学会“做事”,还学会“做人”,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综合发展[1]。经过在13级9个班的试点,从顶岗实习找单位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 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
1.1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探寻合适技术路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①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大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选择职业道路,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教育、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包括五个方面:立足身心健康,积极自我悦纳;围绕学习实践,自然适应过渡;依托职业性向,选择自己所长;根据最佳定位,享受和谐人生;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其本质上是要解决“我将来要干什么”的问题,即选择职业方向和设定职业目标。②技术路径选择主要基于自身的职业兴趣、天赋和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入职的最佳匹配,将每个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整合进个人的生涯发展进程之中,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职业性向来看,擅长与事物打交道为基本路径,擅长与他人打交道为高期望路径,擅长与自己打交道则为创新路径。从职业锚来看,乐趣、技能和价值,三者居其一为蹩脚路径,三者居其二为常规路径,三者均居为幸福和谐路径。从职业和使命的区别来看,唯有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才是最成功的技术路径。③行为养成课包括军训及国防教育,入学、安全及毕业教育,劳动课,卫生习惯,节约意识,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等。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学生发展的要素,以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为活动载体,以过程记录作为考核手段,积极引导学生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学风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
1.2 了解园林发展趋势,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经典名园赏析报告
①听一场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现代园林九大要素:基础构骨架,掇山得精神,理水寄深情,园路引游人,建筑定风格,植物显生机,动物富动感,细节定成败,意境是关键。天人合一的终极趋势是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尽可能生态化;提高经营效益的第一感性趋势是从细微处精心营造景观细节;营造精品园林的理性趋势是理顺主题文脉,突显园林意境;最接大众地气的必然趋势是大地园林化和旅游乡村化。现代园林要符合人们想与自然融合的迫切要求,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并从中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②在系统学习园林手绘表现技法、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史、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植物和园林工程硬质材料等平台课的基础上,选择一处经典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南京瞻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个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西安大唐芙蓉园,临潼华清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景观),从构图布局、建筑景观和植物等方面进行多方赏析,包括分析报告、照片比对、局部手绘、材料统计和景点特色等方面,做成PPT在班内和年级进行广泛交流,激发同学们学习园林的潜能和热情。
3.2 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力争参加技能大赛
①职业技能证书是在这个岗位上所能达到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一般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园林专业主要有绿化工、测量放线工、花卉园艺师、草坪建植工、林木种苗工和制图员,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为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②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它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比赛,侧重考核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型、应用型。预示着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代初见端倪,正成为引领社会尊技重职的风向标[8]。③学院举办第十五届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节,由教务处、学生与保卫处牵头,分别由12个分院承办,竞赛项目逐年增设,今年设有77项,其中个人赛60项、团体赛17项。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承办的个人赛有花卉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微景园施工等7项。通过举办技能竞赛节,营造全院职业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掀起全院技能训练的新。既为全省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拔高水平选手,也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工作,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实现了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真正实现高技能的普及教育[9]。
3.3 带着两项实训任务参加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熟悉岗位的综合实践,一般进行5~7月,由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工作责任心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有效弥补校内实习基地缺陷的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但从近几年的调查情况来看,企业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基本上不会为学生全程提供对口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习。除非学院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或“送教上门”,为其开展各类专业培养,通过技术服务、加深企业对学校的了解[10]。今年顶岗实习时,同时安排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和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前者要求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完成5个以上的技能训练项目,至少包括施工放线、园路施工、置石或塑山、乔木栽植和草坪播种,并形成施工技术综合实训报告。后者借用实习单位资料完成一套完整的资格预审文件、某一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及投标文件。返校后,按照园林工程招标与投标程序,在专用评标室使用造价及招投标管理平台进行模拟投标,包括递交标书、统一开标、电子评标、专家评标、结果公示和签订合同等环节。中标单位再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修改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凡中标者为本年度优秀顶岗实习学生,由实习老师优先推荐、介绍就业单位。
3.4 整理用行动书写的就业指导书,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社会资源;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平台
2007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 2013年被誉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节,在面临学生就业的困局之中,高校如何提升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引导力,从而帮助学生高快、更好就业,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以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为例,探讨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出发,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通常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的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其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概念和意识,愿意为社会发展付出积极的努力;高校要指导学生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要求在学生的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基本知识、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实施职业发展短期计划,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职业信息的搜集能力和理性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原则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以市场为向导,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以服务为载体,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促进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教育为目标,将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 [1]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教育体系构建方向
(1)角色化
指导学生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的角色转换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将“角色转换”从课堂延伸至课后,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当中,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从大一到大四探讨和学习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需求。
(2)专业化
确立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和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应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商管理等学科方向。团队成员的纵向结构也应该覆“理论派”和“实践派”;团队人员进行侧重分组,针对不同的学生组进行不同的生涯唤醒教育,争取有效劳作实践;深入开发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指导方向,开设“1:1真人模拟课堂”,编著适用性强的“专业教材”;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反馈机制,在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同时,通过网络媒介等手段,对学生接受培养后的个人变化和社会认可进行跟踪调查,形成可行性报告,将实践反馈于教学。
(3)系统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将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当中,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教学”的模式。学院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便利,形成从教职员工到学生团队一站式服务体系。
(二)确立教育模式涵盖内容和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教学,在分析了行业竞争模式和职场现状之后,学校确立教研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在有针对性的授课备课前提下,按照以下内容编排课程结构,提交授课方案。(1)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2)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3)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描述;(4)指导性教学课堂的安排与建议;(5)实践性教学的配置要求;(6)有关教学实践的成果小结和说明。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平台体系的构建
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除了按照社会需求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理学院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体系构建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模块建设。经过多次研究和探索,建立起“校内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学生参与实践的平台模式。
(一)校内平台建设
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脱离“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问题,在学生实施课堂教授技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为解决学生入校对大学生活的“迷茫态”,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从校内构建大学生发展平台。首先,在大一新生教育系列课程中自主开发的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入校定位”、“新生迷茫期调节”、“如何适应大学校园”“大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从课堂上以讲座的形势使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学校还设立了相应的学生机构――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以下简称导航站)为学生找准“职业生涯定位”提供服务。针对大一的新生,导航站主要开展“友情互助月”活动,如:在每年十月份,组织大一学生参加“十元钱过一周”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参与者十元钱(参与活动一周左右开支均算在十元钱内),可利用这十元钱进行投资,如卖报、卖花等,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在一周内顺利通过考核。参加活动的学生王某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钱生钱’,也教会了我们要学会开源节流,对于刚刚进入到大学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成熟起来。”
经过一年的课余实践,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针对大二的学生,学校在课程上更多的设置人文素质类的课程让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提升;另外导航站在针对大二的学生群体也跟进了相应的“商务礼仪培训”“办公室office三大件应用培训”“应用软件培训”等培训讲座和培训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场预演练”。
另外,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在课余时间开展“角色互换”“职场真人秀”“非你莫属”“模拟面试”“就业信息咨询月”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大学学习期间,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模拟环境中体验职场信息。为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校政合作平台建设
在团中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之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在大力推广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较为全面的教育和培训后,大三面临就业、创业还是考研的职业发展选择。针对有 “预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与成都市就业局及其下属相关部门共同为学生搭建了“校政合作平台”,为追求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帮扶和技术支持。此平台通过开设“SIYB创业培训课程”“SYB创业实训课程”,让学生通过在课程中与知名企业创办人的接触和学习,给自己的创业路制定合适的发展方案。
以美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潘某为例,他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中,先后成立了“汽车人广告工作室”和“一点通广告工作室”,主要经营接办各种广告媒体平面设计与制作,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参加了“SIYB创业培训课程”以后,他总结了自己之前的经验教训,结合创业导师的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开办了“三点一四广告设计公司”,并已成功运营六个月,承接业务总额逾百万元。
(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大四的学生实践培养模式可以相对多样化,在接受了前一个阶段的摸索以后,学生已基本确定发展方向,所以,在后期培养中,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通过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定位相结合的教育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在学校的“实践基地”,完成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后一步――迈向社会。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对即将走向社会,需要投身职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能和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加强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要求每一个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保持“每日一次问候,每周一次交谈,每月一次技术帮助”,力求让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够以最快速度适应工作需求。2013届毕业生黄某在金坐标景观设计公司实习过程中(该公司与学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积极参与各景观小品的设计,并跟随总设计师亲临施工现场,实地勘测,其设计方案在经过同事和领导的修改以后为公司竞标成功,这些经历都让他受益匪浅。在实习后期,凭借其自身努力,他与该公司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留在了该公司发展。
这仅仅是“校企合作平台”搭建过程中一个很小很常见的故事,学院也力争在做好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增加校企合作的单位和方向,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职业生涯”服务。
为大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平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构建实践平台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一直朝着创造和发展处一个“自助式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能得到一个全面的提高,使家长放心,让社会安心的方向在探索和发展。
关键词:居住环境;发展现状;改进措施
我国现代居住环境的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面对与我国如今处于发展中的并且人口众多的现状,要实现社会和谐,那么安居乐业就是其重要保证。面对不断提升的人民生活水平和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设计理念,在满足人的基础需求,如生存居住,工作,休闲等的条件基础上,现代居住环境也改变着人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活动行为习惯。那么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就逐渐演变成为了人类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
1、施工代替设计风气见长
在发展中,对于自主发展的设计公司和部分设计单位事务所来讲,能够以设计见长的品牌设计装饰工程公司的短缺,以及在实地实践中对其设计的依赖性和创新的缺乏,使以施工顶替设计的行为难以根除。施工应当作为设计的承载体,落实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对设计进行修改,而不应该成为机械化的重复。施工代替设计风气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懈怠行为,是对业主的懈怠也是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对自己工作和责任的懈怠,但是由于这样的做法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和脑力脑洞,近年来,这样的风气逐渐滋生蔓延。
2、出现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势头
企业两极化的格局不断明显,并且在发展中越加注重集团品牌概念。市场中一部分在实力上占据优势的企业则通过多品牌推进和主动吸取社会多方加盟的方式来完成对自身向大型的装饰设计工程公司的转型。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的在设计,施工,资金方面占据较大优势地位的大型企业来讲,其则会选择多方面的发展途径,如兴办家具,材料等综合工厂以及向海外拓展市场与盟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单位能够达到提升品牌效应与发展的新型目标,从而完成所期望的经济效益目标。
3、设计师素质上升
对于基层力量而言,作为基本单位的设计师的人均素质水平在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内部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在不断形成一种明朗化的格局。在实际事业单位中,企业会从人力财力和客户要求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成对研究院,设计单位以及设计网的建立和完善,与此同时,也在以设计师水平程度为标准的职业规划上逐次划分出总监,首席设计师,高级设计师,设计师和助理设计师等不同的职业梯度,相对应的,在劳动报酬上也拉开了较大的档次,具体来讲,顶层的职业设计师一般会在薪酬方面高出基层设计师的几十倍。所以,由此观之,酬劳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的来体现出其所在的装饰企业的品牌含金量以及设计师的技术创新水平。设计师人均素质的提升实际上也是装修水平不断提升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认为,设计师的素质的提升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装修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讲,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与设计水准,这是一种设计的总的素质的体现。
4、装修设计考虑因素不够全面
在总体的设计风格趋势上来看,在从理念装修转变为装饰的节点——2005年之前,室内空间的墙面,地面,天花的处理以及在装修过程中门窗与室内风格的协调这些方面占据了设计师的脑海。而对于装修中的其他部分,如室内的采光,家具的材料选择以及室内物品的陈设方式与装饰细节的协调等方面则不能给予相应重视。装修设计考虑因素不够全面往往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总的说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装修设计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装修设计者个人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装修的风格,很多情况下,这就是因为装修者个人的原因造成的。第二、素材不够丰富。也就是说,用来装修的素材或者基本材料不够,这也是客观上造成装修设计因素考虑不全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5、同质化趋向越发明显
对于部分企业以及设计师来讲,他们将我国民众不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作为借口从而不遗余力地推行和推广所谓的主流设计风格和流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企业去选择以整体出售与推销的手段完成产品销售,使得风格相同的整体装修充斥市场。这样的整体推行方式,实际上是缺乏创意元素的理念的行为大行其道,也就是说,这样以风格化来诱导消费者走向雷同装修的所谓品质装修,不仅没有像宣传所讲保证了装修质量,却使市场走向了不断平庸化,磨灭了创新意识。同质化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设计者本人的一贯的一种固定化的思维方式,很多设计者在这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注度或者在实践中,很多设计者都不注意提升内在的精神文化素质而导致设计者的目光短浅,而这也实际上导致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的落后,设计理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就是设立者能力不能体现,所以任何时候设计者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之下,才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6、环保理念的体现成为市场的主张
在装修过程中,装修材料和装修行为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备受关注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为减少环境污染现象,部分企业与监管部门,如环境监测机构等部门和科研机构携手并进,组成了新型的监管和监测机构,来从另一个侧面保证环境保护。这样的新型渠道,可以完成对设计师的监督,也可以完成个人业主在具体施工及实地装修过程中,对一些较为环保,对环境零负担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的监督。所以,企业对环保建材的利用也体现了企业的整体水平,由此可以预见,这样的水平的提升可以进一步的拉动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居住环境的环保程度如何,环保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环保理念,环保理念,已经从一种理念逐渐上升为一种环保行动,这是人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理念的必然要求。一个商品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有多大竞争力,往往和商品的很多环保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室内装修的环保程度实际上也是市场竞争的主要的或者潜在的一种因素。
二、面对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所提出的改进措施
1、契合整体设计环境
对于现代居住环境设计而言,与整体环境的相互融合显得尤为必要。两者应体现一定的整体性。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无可否认的是,人无法脱离地球和环境而独立存在,而作为一个整体,人类生活环境就是由地球上的部分组成,这种相互交融联系互制的整体关系,使得污染具有延展性。当一个地区的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那么无可避免的,在程度上或多或少的,都将会影响到周围的区域环境。作为整体来讲,建筑环境一方面包括了建筑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外部环境,即外部空间及场所环境,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沟通与影响。回到设计的本源来讲,设计的原则与奥义就是完成一种环境与建筑的融合与呼应,完成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契合,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自然的加入到原有的自然环境中。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务必将环境创造作为整体目标,在这种整体目标的引导下,在实际的实践生活中,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是,能够将自然环境中具有特征性或普遍性的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气候,能量等在设计和选择上进行考量。除此之外,在组织各个细节方面,如建筑外形和空间结构构造方面,也完成一种合理的考量和组织,以及对其顺序的理性划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设计师将完成建筑与场所的融合,也同时顾及到了场所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室内设计师来讲,其应以使用目的为主要原则,以功能实用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建筑室内空间的重新组合和其进一步调整和合理划分,并在设计上体现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具体表现例为,对节能新材料的利用,对新兴能源的使用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筑设计将减少在环境能源方面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方面的污染,从而完成预定原则和目标。而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讲,其主要职责是对建筑与环境进行总体设计,通过科学选择绿色植物的配放,从而完成改变室内气场的目标。例如,绿植对氧气质量的改变,对污染的消除以及对室内环境的美化。除此之外,设计师通过园林植物在室内的设计也进一步完成了对外部空间的改造和美化。例如,通过对植物的设计和其与山石的搭配,来完成对室内景观和地形塑造等的逐步改善和保护。综上,景观设计师应完成使建筑与空间的协调和发展的目标,从而完成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融合。所以,生态建筑必不可免的成为了21世纪建筑设计的发展目标,这种生态的,绿色的,低碳的,可持续的人类居住环境是全体人类在建筑设计方面共同努力的方向。
2、体现创新精神
在对建筑的居住环境设计中,建筑使用者不同的需求是从古至今设计中最难把握的因素之一,但其必要性又使得这种因素占据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因居住者的差异,其所在建筑应具有独创性。而这种独创性,应来自于设计师对使用者的品味以及心理感受,生活习惯的了解和把握,更来自于对使用者自身意愿的采纳与尊重。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应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且根据实际经验和观察思考做出相应决策。设计师所遵循的创造性原则,实质上来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体现在设计产品的鲜明主题观念,也体现在设计师与自身设计概念的创新与符合。而这种创新与符合则体现在,一是对概念本身的体现,二是对体现方式的改造。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以理论知识,经验,信息和物质来源为基础,以对设计行为的反思和对创造力的控制为桥梁,来完成对设计作品的创新。如在实际设计中根据情况对设计元素的不同利用方式,对陈旧的形式和风格的打破,以及对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利用,以巧妙的设计方法完成设计形式上的变化与统一,从而完成赋予设计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目标。总体而言,创新是设计的奥义。作为设计师来讲,其自身的知识的多元化,设计经验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各方面素材的利用,几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优秀作品的产生。所以,优秀作品体现了设计师的能力,修养、水平、艺术特色等众多方面。由此观之,现代设计应具有时代性,可持续性等众多特点,而居住环境设计师也应在此大环境下,完成设计理念的更新和新材料的使用,从而更好的彰显设计主题。
3、注重地域性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就不同的地域而言,设计师还应注重地方特色和历史传承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而完成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都体现着历史的遗留性和传承性。建筑设计自古作为一种文化,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如人类的主观因素和人为情感意识等。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就是一种设计的不断发展与沉淀。由此观之,设计产生的初衷是为人类服务,所以反应人文情怀和人本主义精神就成为了设计的必要原则,而对当代人的意识需求的体现则成为了判断优劣的标准之一。所以优秀的现代室内设计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造物过程,它更多的体现在对生活方式的改良和生存环境的优化,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同时尊重文化的地方性,完成历史的连续性。设计作为一种传承的文化,在人为的主观因素和人文情感意志的影响下完成了一种更新和传承。在人类的文明文化传承过程中,设计的过程和沉淀随处可见,故设计不能脱离人类文化而存在,其因为人民服务而生生不息。它体现着基层人民的意愿和意识需求,反映了一种传承的人文情怀和人本主义精神。所以说,现在的室内设计并不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造物过程,而更多的反映在对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优化与改良,在此基础上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所以,在设计中尊重地方文化的理念并不仅仅是对传统形式和原有思维的照搬照抄,更多的是一种对原有地方文化的探求和创新。在这种探求和创新中,寻找地方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部分,将其保留和传承,并且以新的形式和形象体现,从而完成一种地方性与现代性的交流融合。
三、结束语
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得以不断进步。但同时,我国的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仍旧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我们所要首先考虑的是对设计观念的转变,在改变了居住环境设计的整体理念后,我们才能够不断接受时展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文英.栖居诗意的创造与体验——我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设计的发展与展望[J].广东园林,2007,01:32-39.
[2]熊德生.创造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现代居住小区室内外环境设计浅议[J].室内设计,1997,03:17-20+27+29.
[3]王芳.论新农村建设农户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新颖性[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2:138-141.
[4]杨倩,徐飞鹏.里院建筑对青岛现代居住设计的启示[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6,03:47-53.
[5]业祖润.现代住区环境设计与传统聚落文化——传统聚落环境精神文化形态探析[J].建筑学报,2001,04:44-47.
[6]关耀东.浅析当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13.
[7]丁铮.论现代居住建筑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性[J].美术观察,2014,02:124-125.
关键词:成人“专升本”教育;艺术类专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05-02
近几年艺术类专业持续升温,报考人数逐年递增,其中“专升本”专业及招生人数增长趋势明显。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对艺术类“专升本”教育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但由于生源的复杂化、“专升本”教育目标新的定位以及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特点,艺术类“专升本”教育必须面对当前的形势,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改进途径。
一、“专升本”学生的特点
成人“专升本”的学生都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背景,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笔者长期从事成人“专升本”教育工作,认为目前成人“专升本”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成人“专升本”教育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学生既有在职人员,也有高职类学校应届毕业的专科生;既有本专业学生,也有跨专业学生,这就造成了考生的专业素质各不相同。
第二,“专升本”学员求知取向带有强烈的针对性,在接受教育时,不可避免地和自身的工作或职业规划联系起来,职业发展成为强化和认同自身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专升本”学员一般都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希望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多数学员对所选的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希望通过学习有针对性解决一些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而艺术类(专升本)学生又有其特殊性。这一群体与其他学科的学生相比较,在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更具有特殊性。
第一,学员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敏锐,敢于标新立异,但缺乏严谨、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文化理论和英语基础知识尚待提高。
第二,艺术类学生接受艺术熏陶较早,有较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接受到竞争与挑战的机会也更多,铸成了创新的人格。
第三,艺术类学生个性张扬,成熟度欠缺,纪律松懈,在思想观念上容易产生片面性有局限性。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艺术类学员优秀的一面并加以欣赏和鼓励,也要看到艺术类学员不足的一面给予体谅并不遗余力地帮助其改进,构建良好的师生沟通平台,促进师生合作,本着尊重、关怀、理解的态度去接纳每一个学员,将学员引入一个充满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使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专升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成人“专升本”教育在教学和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复制品”,专升本教学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缺乏成人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与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方式和方法滞后、实践环节薄弱等。另一方面,在机构设置、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至今尚未构建起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模式,教学方法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因此,成人教育应超越以往工具性的学习和社会化的形式,强化培养目标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融合,突出“专升本”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与本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使其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而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日益剧增,艺术类(专升本)的教学与管理也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1.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艺术类(专升本)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较为严重,过分关注书本知识的获得,以客观的标准来强调一致性,而忽视了学员自身的个性特点,忽视了学科探究过程。比如在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基本照搬全日制本科的一套模式,大多数课程重复专科阶段的教学内容,甚至连教材版本、课程内容都与专科阶段基本相同,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也毫无建树。
2.艺术类专业教学手段不够多样
艺术类专业采取视觉艺术教学,要求学生对待视觉形象具有敏感性,在表现过程中对作品的明暗、结构、形体、透视等构成要进行完美的表现。如果在教学授课中内容陈旧,手段单一,容易形成学员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了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3.艺术类学生专业衔接不够顺畅
艺术类(专升本)的生源基础来自各种名目的艺术类专科毕业生,设计专业在定位与意义上存有较多偏差,如:高职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有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园林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及服装艺术设计等等,专业方向各不相同,教学过程中也很难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实施教学,社会对艺术类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意识要求存有较大差异,对所培养的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各层面的要求对象也带来诸多隐患。
报考艺术类(专升本)选择专业过少,专升本统考基础课(艺术类学生统考课都为艺术概论),考生受原专业限制较小,大大降低了专升本的教育入学门槛,使得同一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只能报考同一专业,择业方向不明确,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专升本”教育改进的对策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变化,成人“专升本”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更新和提高,使其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专升本”的教学培养目标应以专业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设置全面的可行的综合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设计人才。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积累,以艺术类(专升本)为例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和思考。
1.艺术类(专升本)的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专升本”教育属于成人本科教育的范畴,但是它和其他的成人本科教育相比较又有其独特之处:“专升本”的生源要求是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专科毕业生。这就意味着“专升本”学生在入学前就应该接受过专科水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还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因此,“专升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专升本”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本科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接受工程设计和学科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针对“专升本”学生已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总之,“专升本”的学生在学业上应获得高于一般的本科毕业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类(专升本)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一是必须按照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去设置课程;二是必须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去设置课程。由于成人“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基础上实施的本科教育,为了使专升本学生的培养能够科学有序的进行,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2.艺术类(专升本)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应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懂得用自己所从事的理论或科技实践前沿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新内容,要开展各种形式工作室教学和实践型课题实训,引入以精典案例讲解、项目培训、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学到比较实用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在工作中的业务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充分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互动,加强自主学习,教师的授课行为不再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而学员的学习行为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行为,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而不单纯以考试成绩去考量学生的学业,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绘图三大软件(CAD工程制图、PHOTOSHOP平面制图、3DMAX三维绘图),实行以证代考的模式,鼓励学生去获取实践操作性较强、含金量比较高专业资格证书(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工学矛盾。
3.艺术类(专升本)的教学管理在保证教学有序进行的同时还应符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教学管理是保证艺术类(专升本)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严格但不失灵活的管理是艺术类(专升本)日常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为了确保“专升本”的办学质量和信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教学管理人员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社会阅历丰富,来源复杂,如一味地强调组织纪律,僵化而严格的管理势必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抵抗,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而一味地放松管理同样不可取。所以,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应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意,站在学生的立场,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的难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改正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参考文献:
[1]尹小宁.艺术设计专业专升本素描课程教学之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关键词】 水泥工程 管理流程 管理优化
从企业通常的发展过程来看,在企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企业的业务量和业务间关联的复杂性往往也会急速增加。在水泥工程行业,规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项目数量的增加,而项目数量的增加也就意味着项目群管理以及项目组合管理复杂度的急速增加,并带动相关的工程采购、设计管理、政府关系等业务协同的复杂度增加,以及整个运营风险的增加。规模快速扩张还意味着对进入新区域环境的分析难度增加,对客户细分需求的把握难度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的精力会快速分散,并常常陷入到处救火的困境之中,而以往关注的产品品质、项目质量、客户服务等不得不暂且抛在一边,从而导致意想不到的风险。如何通过流程优化来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泥工程管理流程的内涵
水泥工程管理是为了实现水泥工程建设预定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水泥项目建设从投资决策到建设准备,再到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以实现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有效控制,达到预定的建设目标。根据水泥建设工程的特点,可以把水泥工程管理流程的内容大致分为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移交三个部分。
1、工程设计阶段的流程建设
工程设计阶段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它决定整个工程项目的规模、建筑方案、结构方案。设计方案优化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总造价,影响着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2、工程施工管理阶段的流程建设
(1)工程质量管控流程。工程质量控制,就是根据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采取一系列的检测、监控措施。影响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较多,如设计的合理程度、材料的质量状况、机械功能及操作、地形地质条件、水文和气象的干扰、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及操作情况、技术措施的可行性等。通过对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的控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工程成本控制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下,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内容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各个阶段和每个方面,业主方从投资决策阶段开始,直到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
(2)工程进度管理流程。所谓工程进度管理就是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经审批的工程进度计划,运用适当的方法定期对工程实际进度进行跟踪、检查,并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偏差,以及组织、指导、协调各建设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程进度计划,通过PDCA循环(施工进度控制和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称四阶段循环):即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和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直至按设定的工期目标如期竣工。计划管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相关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项目的最终控制点是销售,包括销售推广阶段性计划的实现,要保证销售进度就应该事前做好各专业设计、施工进度的安排,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施工等交叉工序的安排,在开盘的节点上各控制点工作应作详细的计划安排等。
3、竣工验收移交流程控制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可分为主体验收、消防验收、规划验收、环保验收、档案验收等。竣工验收前的组织、验收问题整改到最终交付到业主需要有一系列的流程程序支持。
二、水泥工程管理流程优化的必要性
进行流程优化改进,即对工程设计阶段的流程、工程施工阶段的流程(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流程)、竣工移交阶段的流程进行必要的改进和优化。在水泥工程项目中,梳理和优化流程,设计标准化的流程及业务运营体系,可以为企业带来三方面的益处:首先,标准化的运作管理可保障管理的有序性和可延续性,避免依靠管理者经验式管理可能造成的管理风险;其次,实现在不同项目之间采用统一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避免因管理的不一致性引起的管理效率的下降,确保各项目部的有序运作,促进企业内部整体运作效率的提高;最后,标准化的管理还有助于企业建立一个可积累、可重复的平台,使得企业的各个管理领域的业务知识能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持续改进和发展,帮助项目管理部提升业务能力,实现可积累的复制式扩张。
三、水泥工程管理流程优化方案
1、工程质量的组织提升措施
为提升项目工程质量,保障项目部能切实关注现场工程质量,减少外部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并协助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一是对设计、营销、成本等相关职能的接口流程进行检查,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包括:供应商的招投标选择、确定,提出专业意见;与业务协作部门的工作流程优化,随时检查并给予优化;与集团工程管理中心的工作对接。二是对项目部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职业发展建议,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包括:任职资格的专业评估;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建议、规划;项目组织架构的确定,关键岗位的安排;项目人员的标准配制的专业意见。三是工程人员的能力提升,包括:关键人员和其他工程人员的培训(支持、管控);工程人员的交流、学习。四是推动本区域工程管理技术标准、作业指导书和流程的建设与执行,包括:与其他相关专业部门的流程梳理;优化工程过程管理的流程;执行标准化的工程作业流程;执行公司的工程管理技术标准。五是供应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推行,包括:供应商选择的专业建议;供应商回访和后评估机制;负责工程过程案例库的整理和收集等。
2、工程质量的技术提升措施
一是重大施工方案和总包施工组织设计的评审,工程策划书的评审,以及重点难点分析(支持、管控)。二是项目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的预警。三是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标准、作业流程的执行检查。四是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的后评估。五是项目过程管理信息的整理和收集,以及竣工档案的电子化存档收集,案例收集等。六是工程入伙前和后期维修的组织工作。
3、工程质量提升路径
在现有工程管理状况下,要提升工程质量,需制定有效的实施路径。一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工程职能系统的三级管控机制,实现项目与工程管理部信息的畅通,以及相应的管控体系尽快形成。二是项目管理部作为工程系统的职能部门,使其成为工程系统的组织、依靠,同时工程管理部要代表工程系统的各个项目部,集中所有项目的有利资源,帮助项目部解决现有与协作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问题。三是加强项目工程管理团队的自身管理能力,提高项目团队的流程执行力。四是建立有效的材料供应商管理体系,通过供应商信息库和供应商的后评估机制来逐步提高现有供应商施工质量水平。五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规范标准、技术要求进行检查和验收工作。
4、重视专业培训、专业成果交流,保障流程优化设计落地
一是根据项目部需求情况组织行业交流和外部专家专项培训。二是促进加强内部案例和经验共享。三是技术服务支持,包括工程、设计和成本三大专业配合过程中碰到的共性问题的工作协调。
四、水泥工程管理流程优化的发展策略
1、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任务和角色分工
基于价值工程导向的工作方法制定、技术运用和专业成果交流可以推动资源整合;有利于集团长期经营发展需要,有利于子公司经营管理做到规范、高效。主管部门要研究工程管理发展方向,做好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和经验共享;推动资源整合,组织监控项目部流程标准建设和质量提升措施的落实;目标分解和压力传递,明确各项目部具体管理工作内容。项目部具体负责建立并落实各项技术标准和流程,进行资源整合,组织落实项目高质量快速开发,主要是具体项目的实施,起到执行以及人员培养、组织建设的作用。
2、整合资源
资源整合的成功程度是企业决胜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行业中优秀标杆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资源整合已是大趋势。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管理、沟通机制等;再进行分包、监理等重要分项的战略合作,由下至上推动集团内的资源整合,建立管理制度和信息平台,以达到固化优质合作资源的目的。
3、建立统一的工程技术标准
标准是管理过程中的原则和准则,是促使不同行为主体达成一致的规范,可以有效缩小产品建设中的质量差异。因此,需要编制标准目录清单,制定和分解各项技术标准编制的实施目标和计划;组织和推动项目管理部编制和建立招标文件技术标书库;建立工程质量目标的后评估制度和工程质量缺陷反馈预防机制等。
4、提升专业人员岗位能力
以组织架构、流程、岗位设置等激励机制和快速发展为战略路径,通过对资源整合和人员能力提升达到效率目标;注重绩效考核,工程人员的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差异性较大,要逐步完善专业人员的能力模型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体系,加强对行业标杆、行业发展经验规律的研究,解决专业人员能力差异问题,完善内、外部培训和交流体系,加强案例、经验共享;配合人力资源部建立专业技术体系的岗位能力模型和评价体系,促进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5、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建立双向反馈机制,促进项目部完善信息平台建设(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建立总部职能与项目部职能的季度管理沟通反馈机制,以保障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加快经验共享。项目部应建立供应商信息平台和项目工程管理信息平台,形成日常反馈机制;建立集团与项目部的季度管理沟通反馈机制;各项目部建立质量缺陷反馈和预防机制。
6、有效管理采购,推动资源整合
推动项目部开展工程管理类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主要是总包、监理的战略合作推进,推动各项目部编制完善战略采购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组织沟通、调研集团、区域、项目的三级采购平台采购内容的合理划分。
7、重视专业培训、专业成果交流
根据项目部需求情况组织行业交流和外部专家专项培训;加强内部案例和经验共享。专项技术服务支持,包括工程、设计和成本三大专业配合过程中碰到的共性问题的工作协调。
【参考文献】
[1] 侯建峰:J公司工程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
[2] 李满瑞、杨志欣: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关系的探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9).
[3] 刘伊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一集成化[J].建筑经济,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