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校园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校园规划;自然;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概念
校园规划是选取某个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设定校园发展目标,并拟定及选择行动方案或准则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在现实环境中,规划工作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规划是问题取向或目标的,为了达到解决问题或目标:规划是未来取向的,未来影响将来的状况;规划是资源取向的,未来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简单来说,规划是在几个不同的目标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它主要着重于平面的功能布局。从我国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相关文件要求来看,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系统的配置与优化。而这些成果要求都是建立在功能要求下对场地的平面策划、校园的总体规划在整个设计中起导向作用,它决定了整个校园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合理的校园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是一个大学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不同的校园形态,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教育方法。
2 新校区概况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它在南部的朝阳经济开发区内,东边临街临城市主干道――银城大道,南边为规划的城市主要道路――迎宾路,西边临近梓山湖生态公园,北边与规划中的教师新村居住区相邻,邻近与梓山湖相望的高尔夫国际球场和奥林匹克公园,地块呈方形,东西长约900m,南北宽约1000m,占地面积约90hm,周边均为城市干路,基地内部海拔高度为40―90m不等,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场地内部主要为农业用地,有少量农田、水沟、水塘和部分民用建(构)筑物,基本呈原始地形。新校区规划在校学生人数为12000人,整个工期为二期,远景容量规划可增至16000人,规划总建筑面积450000O。
3 规划理念及原则
3.1 尊重自然,生态环保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的特点,打造丰富的水系环境,创造一种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意境,同时满足校园规划的各项功能指标要求,使其达到工程的可行性,经济的节约型和空间丰富性的和谐统一。
3.2 人性尺寸、适宜空间
摈弃近年来校园规划大尺度、大空间的方式,强调舒适宜人的适宜的校园空间环境和空间尺度,自然蜿蜒的道路,水体顺势的延伸,移步易景,形成自然田园诗意般的校园空间景观风貌。
3.3 时代特色,延续文脉
现在的校园规划更多地突出自身的形象和时代的特色,空间环境和建筑单体的设计充分德体现了大学园区高水平、高起点和高追求的特色,更多地体现大学园区丰富的人文气息和延续以白色为主的建筑风格历史文脉。
3.4 整体规划、滚动发展
实行整体考虑、长远发展、分期建设和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4 规划设计构思分析
4.1 因地制宜的总体布局
从规划地块地形分析来看,整个地块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其中地块内有三座山丘,其西南角的山丘为90多米高的点,规划构首先在考虑保留几个大山丘的前提下,再做功能布局与交通系统组织,然后考虑采用结合地形的“S”型环形主干道,这样又体现出城市学院“城”(C)和“市”(S)的主题,规划结合自然的山体,现状的部分水塘与东南较平坦的地形地势构筑了“山一水一洲一城”的基本格局。“山”代表自然的山,“水”代表稍加修整的水,“洲”为自然的山丘,“城”为整个校园的人文建筑群体,这样一方面体现了自然山水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又体现人文城市的文化韵味,同时又反映城市学院“城市”的内涵,整个规划设计以南北、东西向两条主轴线和一条“S”型的校园主干道串联了校园各主要功能组团,形成了动静分离,疏密有序,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格局整体结构模式。
1、便捷的道路系统
(1)整个校园结合地形形成“S”的主环路,另外有两条步行轴线一起构成整个校园的道路骨架体系,贯穿于整个校园。同时在主环路外还规划有辅的道路,联系各个功能区。步行系统除了两条主要轴线外还规划了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让人产生一种小中见大、整个校园深不可测的空间丰富感和神秘感。
(2)动静分流:规划中的生态轴、科技轴、人文轴,都是校园人流步行的主要集散交通区域,外环的“S”型交通环线以车行为主,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群体,都设有货运通道、消防通道,以满足功能上的需求。
2、以人为本的生态绿地系统
(1)绿地从生态绿化景观区向各功能区内部延伸,规划保留了四块生态绿地,分别位于西南、西北、东南和校园中心区域内。规划采用自然围合的设计手法,将自然生态景观沿道路、廊道、内廷和轴线等空间形式渗透到各个功能组团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景观体系。西边的自然生态区与梓山湖公园融为一体,行程“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校园景观。
(2)以中央水体为“魂”形成生态景观核心,利用自然的山、水构筑“山―水―洲―城”的生态景观格局。同时结合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在校园形成跌水,丰富了校园的生态景观轴线,给人以蒸蒸日上的气势。整个水体构成校园绿化系统的灵秀之美,为校园的绿化系统注入活的“灵魂”。
5 与地形融入一体的空间景观设计
校园规划需要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等多学科的知识,相对于城市和区域的宏观来说,它是比较中观和微观的。而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它又是各种单体建筑的集合;相对于园林设计来说,它包含了园林设计的各种要素。
(1)将校园景观融入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之中,规划力求将校园空间塑造成为城市整体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以东西、南北两条主轴线为骨架,南北轴线西面为自然的山体和水体,东面为教学实验区,并以图书馆为主轴背景。东西轴线是将西面梓山湖生态公园引入校园内,并以梓山湖生态公园为背景,两主轴相交的中心广场即为整个校园的主要空间景观节点。
(2)校园空间景观组织。规划着重体现“城市”文化特征的景观设计,突出“城市学院”城市特征,形成的校园中心广场一一“城市”文化广场。它主要以体现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城市文化特征、城市要素等的小品、雕塑构成,把整个城市的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之中,规划“S”形的校园主环路,这样既利用丘陵山地的地形特点,又体现城市学院的主题。
6 结束语
校园的规划及其建筑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未来难于预测,我们对于学校的想象应如同对城市一样,它们的发展形成一部分与过去有关,同时又与未来相连。我们的大学永远不会完成……
为了大学校园的有机生长,为体现大学校园自身的要求和发展规律,体现地方文化和符合当地地形特点,仍然还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学院新校区的设计分析,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对自然地形、自然山水的尊重和创造合理、独特的校园景观环境是何等的重要,“人・环境・自然”的共生与和谐的理念将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2]涂慧君.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关键词】 学校建筑 校园规划
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建筑设计不仅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从环境的建设出发,而要整体规划学校的各种职能,以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求。在当代21世纪发展的今天,由于信息、科技咨询的快速发展,只是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迅速,学生培养的重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变,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校园内的功能和各种需求也要更趋向与多元化,在以后的校园建筑设计中也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全盘考虑,统一规划,以适应、符合现代与未来的世界潮流需要。
下文从学校建筑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出发,提出了学校建筑的设计重点,提出了功能空间建筑的注意事项,从而提出校园建筑和整体规划在现代化的校园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学校建筑的功能分析
学校根据职能不同,其功能也有很大不同,例如职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在教学职能和培养学生方面就各有特色,因此在构建学校建筑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统一规划。
学校又有中小学和高等学校之分,中小学要关乎广大儿童或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而高等院校要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必将给学生的心理、生理带来重大的影响。
校园的空间组成都使学生对生活环境、生态景观、艺术、科技的认知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校园多元性空间可以产生自然的语言交流氛围,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校园里面优美愉悦变化的环境能提高学生们的情绪,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学生们还要在校园里面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增长知识,接近社会,因此校园建构方面还应该考虑如同社会的基本构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地说,学校及教育建筑的功能体现在:
(1)提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各种活动;(2)提供师生间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的活动需要;(3)提供师生生活的空间需要;(4)提供具有人文、艺术、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风格,并使其具有高品味的文化氛围的环境,给师生们以精神营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2 学校功能空间的类型及设计要点
从宏观上说,建筑创作与设计的依据是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需要,满足技术安全合理的要求,满足时代审美的需要。从具体的学校建筑设计及学校校园规划角度来说,首先建筑师应对新时期学校建筑功能的需要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在总体规划及建筑空间组合中应充分考虑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行为发展等因素,创造独特的校园环境序列,创造丰富的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以满足各种活动的需求,使得学生在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中,成为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的现代新人。
学校功能空间的类型主要应包括:
2.1 教学区-提供各种教学活动的特定空间
教学区是校园的核心,是校园建设中最关键的部分。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及室外活动场地,如篮球场、排球场等。这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对知识汲取的过程所必需的特定空间。这种空间是学校建筑的重点,主要应注意满足各特定的空间的功能需要,设计上应充分研究空间的功能性质,在空间尺度、空间质地、空间形状上深入推敲。
2.2 交流空间-多层次交往性共有空间
学生的行为发展需要进行交往,包括同学间的交往及师生间的交往。以往学校建筑往往忽视了这一空间的重要性,交往性空间不仅有助于学生及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还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的真正朋友。这种空间的设计可以是多层次的,除室内空间外,还可利用室外的广场、草坪、亭台、户外的桌、凳、花园环境等。
2.3 自主学习空间
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世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前瞻性、开拓性重要手段。建筑校园内部的图书阅览空间、科技活动空间、多媒体空间、劳技自然教室、天象观测室、科学实验室等,可以让学生们在这些空间中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培养好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重要性。
2.4 师生生活区
生活区又是学校校园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的空间区域,这个区域是老师和学生生活的主要保障,在建设初期一定要充分考虑和规划好师生生活区的建设,更要考虑该区域的便捷性、安全性、管理性。
除了上述说的意外,我们还应该考虑的教师办公学习、研究的空间建设,科学研究与实验空间建设、娱乐、游戏空间建设、大型的多媒体教室或者礼堂建设等,一定要在建设的初期规划好,才能保障学校建筑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实用性。另外还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在空间形态、尺度、色彩、质感上,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创造适合于他们的成长的环境,创造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乐园。
3 学校建筑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环境对人的心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校园的建筑设计中,环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愉悦师生的视觉和感官,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同时对于教学、科研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形的。例如立体绿化、雕塑、草坪、假山、流水、花丛、石凳、藤椅等小建筑,都可以提高校园的高雅格调,给人美的享受。
另外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大量的探讨、广泛的学习和交流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充分设置某些特定的空间,放置桌椅板凳等,以便于进行团体的、会议式的、探讨式的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
当然,另外一方面还要考虑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起既能满足现在需要,又不会对将来的发展规划产生破坏的校园建筑。因此在建设的初期,一定要考虑学校以后的发展和规划,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方向,要积极促进生态的良好发展,创造新的生态平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人们能够更好第享受自然、回归自然。
4 结语
规划与建筑设计总是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在校园建筑设计的同时,如何做好整体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良好的校园规划是当前和今后校园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校提升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坚持科学化、整体化,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校园建设和规划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一、整体性原则
1.具象学校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一切行为的起点和归宿。它是通过学校制度文化理性表现和环境文化感性表现出来的。因此学校环境文化建构必须在学校理念文化的大框架下进行构思,无论是教学楼的主体建筑风格、亮点景观的凸显,还是校园绿化中花草树木的配置,都必须体现学校核心理念文化,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例如,蓝田县城关中学理念文化的核心提炼为“攻玉”,环境文化具象以“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为历史发展脉络,以“持身如玉,切磋琢磨”为景观着力点,以“蕴玉―――攻玉―――润玉―――静玉”为环境建设主线,根据“玉”文化脉络增加景观小品和置石题刻,形成绿色生态鲜明、文化内涵突出的校园环境。
2.凸显主体建筑风格
学校主体建筑及其立面造型,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趣、艺术追求和审美趋向。传统中式建筑讲究建筑形象的“立面美”,注重对建筑外观进行修饰打扮;具有飞檐、画栋、月门、漏窗等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趋向。如,校园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和行政楼等,一般是位于开阔而显眼的空间,上附庑殿或歇山顶盖,下砌有石台阶相烘托。显得凝重而从容,表现出学术的崇高地位,同时也间接折射出知识的力量。这些隐性的信息,不知不觉地为学生所接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并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由天津市对口援建的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大挺拔的橘红色主体建筑,下部灰墙圆窗、中间红白相间、上部四坡红顶,凸显津门建筑风格。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建筑物上,不同时代所形成的不同风格的建筑特征,把一所学校的历史结合交融在一起,记录着学校的辉煌和前进的踪迹。对历史形成的建筑不易随便改变外表特征,确需改造或维修,应力求保持原有的风貌。
3.优化建筑空间布局
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建筑的灵魂,它更能体现一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中国人讲究内外有别,校园建筑一般与外界以围墙隔开,体现出一种静态美。而里面众多的建筑却是相连贯通的,体现一种动态美。这种外静内动的审美感觉与中国人外表文静,内心复杂的行为方式是有一定关系的。黄陵县桥山中学(老校区)为桥小、职中搬走后遗留,加上桥中,顺桥山山势自然形成三组四合院院落,设计时充分利用高低错落这一现状,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诚・毅”主题,以“和、龙、孝”三组文化主题分别装点三个院落,形成桥山上、中、下三苑,并以黄龙景廊串联为一个整体,见缝插针安置特色景观小品,尽可能保留原有大树景观,重点做好垂直绿化,形成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立体景观丰富的校园环境。
二、流线性原则
1.顺畅灰色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是学校环境的基本流线框架,首先,满足疏导学校交通、组织校内空间的功能。交通中以人为本,即人行优先,不能让车干扰教学环境,以保证教学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从而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其次,学校道路系统要分级明显,架构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最后,道路系统还有组景的作用。它是联系景观与师生的媒介,使之得以身临其境,实现其游园活动,从而接受校园景观文化的感染。中国古典园林所推崇的“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开门见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园景都可在校园道路系统中应用。所以,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不能脱离道路系统而孤立考虑,亮点要素需依赖道路流线的合理组织才能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结构。
2.构筑绿色廊道景观
校园道路绿化如同绿色的流线网络,将校园主体建筑用各类绿化用地联系起来。可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进行绿化布置。变化有序的干道绿化是连接各楼的纽带,平面构图上这条“绿线”宜以冠大荫浓的行道树为主,依次沿路列植或群植,构成绿色长廊,将入口、中心绿地、楼间有机地串联起来。沿干道配植时令开花植物、色叶景观植物,随季节呈现出不同季相,随时间差异而序列变化成为一条绿色廊道,构成校园的空气走廊,形成系统有序的组合空间,达到多种景观的感受。蓝田县城关中学是绿色生态校园的典范。一是木香花架把教学楼与公寓楼连为一体;二是两排法桐行道树把实验楼与公寓楼联为一体;三是东西纵向干道以植物来命名:国槐大道、木香干道、松柏小道、竹林幽径。一主一副、一明一暗,相得益彰。
3.展现彩色文化景墙
校园室外壁画常常配合建筑物立面墙体进行组合,以划分空间和突出主体。校园壁画需和学校文化理念和环境主题风格相一致,以教育性壁画为主,辅以纪念性壁画、娱乐性壁画和师生临时作品。壁画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之成为校园带状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绘画型壁画以师生绘画手段为主,用手绘方式直接在壁面上完成。工艺型壁画主要是指壁画的最后效果必须通过工艺制作手段来体现的一种壁画。黄陵县桥山中学(老校区)在着力挖掘文化景观墙的特色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桥山上苑文化景墙主要展现“炎黄结盟”文化主题元素;桥山中苑文化景墙主要展现“中国龙”文化主题元素;桥山下苑文化景墙主要展现“清明祭祖”文化主题元素。
三、主题性原则
1.彰显学校标志景观
设置校园独特标志,目的是为了便于师生识别与记忆。一是要求形象突出、识别性强;二是要求位置明显,能为众人所睹。标志如与理念文化或某种含义相结合以形成联想寓意,则更显其突出作用。作为校园景观塑造的重点和亮点,将校训、校歌、校徽等以各种形式,置于该区域的显眼位置,重点传递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例如,黄陵县桥山小学主体状如船型办公楼,旬邑中学(石门书院)九级钟楼,均成为校园标志亮点。校园大门也是展现学校精神面貌、文化内涵的重点区域,它不仅起着交通枢纽和治安保卫的“门户”作用,也决定了人们对校园的第一印象。一个好的大门设计,对于突出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色及对整个空间形象都有着重要意义,往往也成为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耀州区北街小学状如波浪的大门,和综合实验楼一起构筑“一帆风顺”的文化内涵寓意。使进入校园的人们能够立刻感受到校训、校徽的深远内涵、体验出校园文化的主题,对师生们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流连文化主题广场
校园文化主题广场的实用性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休闲、娱乐、集会等各项活动,发挥着主导校园气氛的重要作用。文化广场场地的物质环境、空间形态、尺度、色彩等融入历史、文化的意义便综合构成一种场所精神,通过广场所传达的信息感受和追忆校园的历史和文化,取得认同感,增加凝聚力,因此,文化广场成为校园的象征和师生共同的精神寄托,广场设计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宁县山河初级中学入口文化广场采用山河大地景观,通过花岗岩、透水砖、彩色混凝土或嵌草硬质景观铺装,形成抽象的祖国壮丽山河地雕文化景观,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文化内涵突出的校园环境。
3.点亮主题雕塑风采
主题雕塑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往往是最富有生气、最能激发热血青年感知的标志。立意深远的主题雕塑,在表达文化内涵上,可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雕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雕塑的主题、立意和构思不仅能融入特定的校园文化,而且,雕塑对艺术的浓缩性使其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成为统领文化内涵的元素,在校园环境中形成视角焦点。另外,还要注重雕塑与其他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来烘托绿色环境。例如,黄陵县店头中学的“和合”主题雕塑,与塑山挡土墙景观相得益彰。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师生活动的内容趋向,做到主题雕塑与文化主题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并形成众星捧月的气势景观。
四、生命性原则
1.搭配乔灌立面主景
植物是自然界给人类的财富,是学校环境的主角。绿色植物有减轻精神疲劳和视觉疲劳的作用,并能安定师生情绪。要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花色叶形等特点,疏密结合,巧妙配置。使其在不同的季节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形状,给校园整体环境带来不断变幻的自然画面。在乔灌配置中首先充分注意季相变化,合理搭配各种绿色,使深浅浓淡的绿色之间形成鲜明层次和对比。如,深绿的油松、冷杉、雪松、柏树等和浅绿的柳树、榆树等配置,让人感到舒适、和谐。
强化人文精神承载和科普教育意义。世界上有生命的东西才是最有感染力的,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屠・子罕》)。显然是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每年都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或回校参观的校友,在校园里举办植树纪念活动,这也是参与性的体现。
将绿地植物挂上标牌名签,标上品种名称、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布状况等,同时也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植物的科普教育。
2.丰富地面花草辅景
低矮的花草是校园绿化中不可缺少的补充,使校园绿化充满生机与活力。草花色彩艳丽,充满生机,每年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草本丰富校内植物,如,美人蕉、孔雀草、大丽花、霍香蓟、金鱼草、百日草、千日红、银叶菊等。景观花卉可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推崇的牡丹、荷花、、梅花等,都是历代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或赞其性格坚强,或形容其情操高尚,或以其姿色秀丽,书写和绘出了千万首幅脍炙人口的名篇和画卷。校园内有了这些珍树名花,再配上解说标语或在校刊上加以宣传,就会吸引青年学生来欣赏,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强调了空间的人文气息。
3.点缀游鱼飞虫鸣鸟
校园中的动物,一般除了要考虑饲养、管理上的卫生、方便与安全因素外,主要根据教学和园景内容来合理选用。一是配合自然、生物等课程的教学,可以饲养一些兔子、猫等小动物,二是在树上可以搭建鸟巢和食盒,吸引鸟类入园,三是种植花坛,招蜂引蝶。这些小动物的出现,不仅可以浓郁校园自然气息,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自然、培养爱心的平台。校园中自然聚集的昆虫与飞禽,能够自然而恰当地选择其栖息处,无须人工雕琢,便与环境极为谐调。如,候鸟、蝉类活跃于山阜林木之间;蟋蟀、蚱蜢、纺织娘、萤火虫栖息于山石缝里和墙根阶下,蜜蜂、蝴蝶、蜻蜓奔忙于花草丛中。这些观赏动物可以作为校园景观文化的结构要素,与山水、植物、建筑等和谐统一。
五、设施性原则
1.勾勒校园夜景轮廓
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的方式是学校生活的典型特征,就显得相对单调,景观使用规律也比较单一。学校亮化工程创造了一个明亮的校园环境,既满足师生夜间行走、学习交流、活动休闲以及安全保卫等功能需要。也是营造现代园林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段,能充分和巧妙地利用园林照明系统来创造各种美丽景色和文化意境。照明设施重在保证校园夜间行车及行人的安全,同时在造型及色彩的设计上考虑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协调。
2.赋予置石诉说功能
置石一般有特置、对置、散置、群置和山石器设等形式,通常要求布局严谨、手法洗练,以达到以简胜繁的效果。校园中常以较少的大石块精心布置,形成突出的特置石或山石组景,并通过书画题刻,有主题意境、有书画韵味,给人以思索与启迪,取得以简胜繁的效果。所以说校园石刻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体现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特色。无论是什么质地和形状的石头,都可以因“石”制宜赋予其文化和生命,都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件作品。从教育的意义上看,从感悟的角度思考,设计每一块置石题刻的过程,都是教育工程的具体展现。
3.统一景观设施格调
关键词校园建筑模数单元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2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迁建新校区位于清丰县城人民路北、和义路东侧,晓月路西侧,南北长455m、东西宽500m,占地341.25亩。
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82250平方米(约273.38亩)。新校区规模为180个标准班,规划在校生9000名,全封闭式管理。
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坚持“书香、典雅、厚重、永久、独特、现代一流”的理念
坚持“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
(1) 合理实用的全日制寄宿高级中学功能分区
(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
(3) 创造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品牌及形象
(4) 富有现代感、温馨感和个性化的建筑空间形态
(5) 既具备可识别性,又协调好与周边的互动关系
设计理念与规划构思
树木
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科研实践的场所,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源泉,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氛围,把树木绿化引入到师生教学空间的理念。这一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校园建设“园林化、生态化”的良好愿望。或许,一个树下读书的背影会成为留在学子们心中永远美好的校园印象……
生长
城市的生长应该是生于自然,且向现代与科技的方向发展。自然环境的营造,现代建筑手法的运用,现代材料的普及,具有超前意识空间的尝试是体现城市生长所必需的。
在本项目中,我们拟采用经提炼的中西方传统相结合的建筑形式语言形成新建建筑,突出学校的历史、生态、超前意识,以期对未来的教育建筑空间提供技术和形象的引导。
建筑的生长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长的环境。而在人性化理念指引下的理想状态,环境应该是自然的,本项目引用“自然融入”的理念,在室外空间,广场空间,院落空间布置绿化小品,使建筑与自然充分融合。
单元生长、网络组织
以模数单元式方法进行建筑设计,按照网络式模式组织发展,是现代教育建筑发展的要求。
按一定的模数单元式原则确定建筑物的基本尺寸,形成较大建筑空间和统一的柱网、层高、承载能力,平面布局可以灵活变化,组成不同的功能空间,以求适应建筑物满足多种功能的需要和发展。由此具有显著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网络式发展规划利于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共享,利于不同系统在今后的发展中的专业更新与规模调整,并可灵活调节教学用房的使用性质,为不断发展的校园空间提供清晰的规划肌理和理性脉络。
以人为本
一个好的校园需要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设计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塑造、功能与交通的整合、学生特性心理的研究,我们在细节处理上力求做到以人为本。
总体规划
规划结构
学校的主入口设置在南侧的人民路上,引导主要人流;东西两侧的和义路和晓月路分别设置辅助入口。
校园内按功能分为三个区域,东南部为教学区,东北部为生活区,西部为体育活动区。整体规划两条轴线,分别贯穿校区南北及东西方向,由学校大门、中心广场、科技楼、后广场、生活服务区及宿舍区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要轴线,由东西辅助入口及后广场形成贯穿东西方向的次轴线。南北向主要轴线将南部的教学区与生活区联通,东西向次轴线将体育活动区与教学区、生活相连,通过科技楼北侧的后广场作为连接节点,既能有效减少不同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还可满足中心人流密集时的疏散要求。
用地西部的体育活动区,集中绿化成为开放式城市景观,同时阻断和义路的噪声干扰。
功能分区
(1) 教学区
教学区设置在园区的东南部,西侧为一、二年级教学楼,中部为科技楼,东侧为三年级教学楼及报告厅。
科技楼位于教学区中部南北轴线上,共9层,为校园内最高建筑。在视觉和空间上统领全局,并作为教学区与北侧相连的生活服务区的空间界定。科技楼前的连廊东西贯穿整个教学区,可方便教学楼、科技楼及报告厅之间的交通联系。
西侧的一、二年级教学楼各自呈U型布局,内部为景观庭院,可供师生课间休息。两栋教学楼之间由五层连廊每层相连,可方便学生及教师的上课路线及安全疏散。
东侧的三年级教学楼及报告厅可通过教学区内的东西连廊与科技楼及一、二年级教学楼相通,可将地面与教学楼间人流分流。
(2) 生活区
生活区位于校园东北部,南北轴线的北部。生活区南部分布有食堂及浴室,北部为学生宿舍区,东部为教职工公寓。
生活区通过南北主轴线与教学区相连,学生宿舍位于生活区最北端,通过生活服务区内的食堂和浴室与教学区形成完整的动静分区,保证教学环境不受干扰。
教职工公寓位于生活区东部,独立分区,与东侧入口相邻,可方便教职工的生活及日常出行。
(3) 体育活动区
位于园区的西部的体育活动区包括2个400米标准跑道,1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及一个体育活动室。
体育活动区内2个400米标准跑道均布置在临和义路位置,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噪音对校园的干扰,篮球场与排球场、网球场与生活区相邻布置,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及锻炼。体育活动室位于体育活动区的中部,与北部的400米跑道临近,可方便体育课时体育器材的取用。
西南部的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作为学校主运动场地,设有主席台及看台,东侧与教学楼之间设有40米宽南北向景观广场,即可作为大型活动时人流疏散广场,还可有效减少对教学楼的影响。
交通组织
校园内的交通组织旨在实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同时兼顾校园景观。
校内机动车道主要由两个环道组成,一个环道从主入口至生活服务区围绕科技楼和食堂、浴室。另一个环道围绕9栋学生宿舍楼。停车场共设置两处,教学区设置在科技楼东西两侧;生活区设置在教职工公寓北侧,尽量避免机动车进入校区内部。人流集中用地中部,交通便捷,主要人行流线通过过街连廊可避免与机动车道流线相交。
后勤服务、接送学生、教职工出行则集中使用东侧辅助出入口。
单体建筑设计
科技楼位于学校南北轴线的中心,主广场北侧,共9层,包括实验室、专用教室、图书馆及行政办公等。其中图书馆共3层,设置于底部东侧,包括藏书室、学生阅览、教室阅览及电子阅览等功能区域。
行政办公设置在科技楼顶部三层,包括普通办公室及大小会议室等。
其他楼层设置实验室、准备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通用技术实验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及科技活动室等。
教学楼共五层,呈U型布置,南北两侧为标准教室,中部为各科教师办公室及合班教室。
报告厅位于教学区东南角,可容纳1000人。设有贵宾休息厅,具有学术演讲、会议等功能。设置独立交通。部分设施参照小型的舞台进行设计,配套设计有小型的化妆间等,可供校内的文艺演出使用。
体育活动室为1层,具备篮球、排球、手球、体操教学和比赛要求,设有简易活动看台。
室外运动场地共有2个400米标准跑道,1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学生宿舍区内设有6个羽毛球场。其中主运动场中足球场地为人工草皮,并按照常规在跑道内外两侧可布置诸如铅球、跳高、跳远等田赛场地,并设有主席台及看台。
生活区主要由学生宿舍、教职工公寓和食堂、浴室构成。
学生宿舍共9栋,均为5层,可容纳9000名学生住宿,宿舍单元为8人间,带有阳台,每层设有公用盥洗室及卫生间。
教职工公寓为1栋3单元建筑,共5层30户,每户5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卫设计,可供2名教职工居住。
关键词:高职;教学;理念;执教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86
2015年4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人才保障》重要讲话,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提升理念,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团队精神等方面,切实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1 当前教学工作中应注重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应紧跟时展。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团队精神不强;专业带头人影响力弱;没有形成紧跟学科前沿的氛围;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只懂传授书本知识,不会实际操作能力的传授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2 解决的途径
2.1 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转变的程度决定发展的进程。更新观念,是教师真正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理念在先,学习为径。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我们应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可以采用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建议提倡编写学后反思,让先进的教育思想扎根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目的的指导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全面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2.2 更新教学方法
新形势新要求,今后需极力改变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模式,应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现代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其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要“以生为本”,让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堂结构。
2.3培养教学团队精神
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密切相连,优质学校的建设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提升教师自身的能量。教师是实施优质教育的生力军,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学生生存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颁布若干关于授予优秀课程教学团队称号的决定,以优促教,以优教促成优生;通过教研室活动、优质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管理办法,以老带新,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广泛搭建平台,运用多种方式培训教师。
2.4提高专业带头人影响力
花较长时间培养扩大专业带头人的影响力,关键在于要“请进来”和“走出去”,要把外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专业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积极参与行业搭建的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并尽量多在学科的主流报刊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学校和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2.5形成紧跟学科前沿的氛围
学科前沿是指某一学科中最难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说。高职教育的根本是人才培养,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更高目标,以提高应用型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科技发展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协同育人的作用,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新型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在科研中深化学习实效,努力实现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2.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现罕见大动作,用连续三期的篇幅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专家测算,从2014年至2020年的六年间,京、津、冀三地间的交通投资,预计将会达到1.5万亿元左右。目前形成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城建、现代服务、新兴农业等六大专业群,基本涵盖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又一大契机。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模式,“走出去”迫在眉睫,我们应及时开辟渠道、出台相关政策。有政策才能规范,有规范工作才好顺利开展。建议全面推行“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鼓励特色专业先行试点,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厂长、校长,既可以弥补实训场地的不足,也可以让我们的专业更好的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因为很多教师有这个能力!同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可以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共赢,真正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用人的零对接。完美的就业与社会服务能力势必促成我们良好的社会声誉,良好的社会声誉势必带来源源不断的学生,源源不断的学生才是一个学校存在的根本。
2.7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磅出击,打造一支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双师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任务驱动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35
为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提出了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新时期新人类的教育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学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引进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园林设计规划的理论知识,而且亲自体验设计规划发散思维的过程,体会创造、创新带来的喜悦,使学生在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教师来讲,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引进具有很大价值,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合理利用任务驱动模式来尽可能提高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完成某一个特定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相比于传y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实现了“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大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最终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任务驱动模式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三部分。不同部分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作用,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这一流程,从而保证该模式在提高授课效率方面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在任务驱动模式中,任务的设置是核心,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个优秀的问题或任务不仅与课程教学内容、目标相一致,同时也能够更大程度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理解、分析并完成任务的欲望,符合探索性学习的特点。
二、任务驱动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是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十分重要的设计类课程之一,它在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的基础上,结合了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计等学科。教学的重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实践做基础,进行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定,是很好的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具体的应用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项目任务
任务驱动模式的核心是“任务”,一个优秀的教学任务需要尊重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避免任务过于新颖、难度过大。同时,任务要符合整体教学框架的需求,最好是从总目标中分出的若干小目标之一,符合课程教学学时要求。当然,由于职业学校往往同校外企业存在联合办学关系,因此可以将实际的园林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拿到课堂中来,供学生练手,这种真实的训练项目往往比利用校园、公园等园林绿地进行的虚拟设计项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确定具体任务之后,学生为了达成任务,需要将任务划分成若干阶段。以某地一处小公园为例,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公园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第二阶段是根据要求完成小公园的总平面图、植物配置图、植物施工图、鸟瞰图、景观设计说明书等成果。
(二)实施任务计划
在确定任务主题和划分任务实施阶段计划书之后,学生可以正式开始实施任务。根据任务量的不同,可以采用自主完成任务的方式,也可以分组完成任务。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优势,自主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全面的园林景观设计知识,分组协作完成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赋予设计项目更多的创新点。
以分组写作设计为例,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并选出小组负责人,要求小组其他成员需要在负责人的引导和分配下共同完成设计工作。项目负责人作为小组的主要领导者需要根据任务计划书完成小组成员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到设计实践中来,避免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
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需要进行现场勘查,校外项目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地考察,如果进行实地考察存在困难,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图片文字资料作为参考。进行实地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项目场地现有的建筑、植被情况以及场地的水文、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实际考察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事物来构思设计要点。实地考察之后,小组成员需要整理场地资料和现有的植被、建筑情况,交流设计想法,共同讨论设计要点,并以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要求为依据确定整个场地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思。教师在学生整体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全局,发挥检查督促的作用。
最后,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完成场地设计初稿,并通过教师指点和组内讨论的方式,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细节,形成最终版本,并制作展板和图纸集,汇总最终的提交成果。
(三)效果评价阶段
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展示环节,展示的内容包括设计效果图、设计构思和设计过程。在学生展示完成后,教师和学生代表需要指出项目的亮点,对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创新的动力,同时还要指出规划项目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进行反省,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设计能力和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在评选活动的最后,教师和学生还要确定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并做好作品的归档保存工作。
【关键词】 整体发展 校园规划 渐进
前言
就城市规划而言,城市(区域)整体发展的第一法则就是渐进式发展,因为渐进发展是整体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要顺利保证渐进发展中大大小小各种项目的均衡运行,则必须在规划实施之初就具体准确地说明整体发展的思路。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香港中文大学在1963年建校之初就确定了书院制的体系,在根本上奠定了规划上整体发展的思路,并且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不断地践行着渐进式发展的法则。
概述
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HK),成立于1963年10月10日,是香港第二所大学,亦是受香港特区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唯一仿效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由四所书院组成,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及逸夫书院(1986年成立)。
四大书院分布图
书院体制
主要建筑崇基书院:岭南体育馆及运动场、华连堂崇基行政楼、礼拜堂、牟路思怡图书馆、众志堂、康乐室、兰苑、教职工联谊会会所、宿舍(教职员宿舍、应林堂、华连堂、明华堂、神学楼、文林堂、何善衡夫人宿舍、文质堂、利树培堂、五旬节会楼高座、五旬节会低座)
新亚书院:钱穆书图书馆、诚明馆、人文馆、乐群馆梁雄姬楼、会友楼、宿舍(知行楼、学思楼、志文楼、紫霞楼)
联合书院:曾肇添楼、郑栋材楼、思源馆、胡忠多媒体图书馆、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宿舍(汤若望宿舍、伯利衡宿舍、恒生楼、陈震夏宿舍)
逸夫书院:文澜堂、雅群楼、大讲堂、宿舍(国楼、第二学生宿舍)
主要建筑分类总结
根据以上表格的分析,可以看出,香港中文大学最早的四个书院,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生学习生活组团,基本拥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 餐厅(包括学生餐厅与教职工餐厅)
2. 以体育馆。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活动平台
3. 宿舍(包括学生宿舍与教职工宿舍)
4. 以集会大厅、书院广场为代表的书院集会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
5. 部分书院还有部分公共教学平台
为了容纳因本科课程在2012年恢复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学陆续宣布成立新书院。
2006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合共2.7亿元的捐款,以成立晨兴及善衡两间新书院,以应付恢复四年制的需要。新书院预计分别录取300人和600人,2012年前正式运作,中大已成立两个委员会,负责筹划工作。
2007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由叶克勇、伍宜孙慈善基金会及不记名捐款人分别捐出的1亿元、1.7亿元及1.5亿元的捐款,以成立多三间新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三间书院计划分别录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新成立的书院亦会于2012年前运作。
新增书院分布图
阶段简介
成立阶段(1963年-1969年)
根据香港著名建筑师司徒惠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
学生总人数:3000人左右
最初的设计方案关注于之前已经成立的崇基书院的未圆湖区域,将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和联合书院作为中央校区的卫星一样分散布置,并且以中央校区的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成立阶段(1970年-1986年)
在司徒惠的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建设
学生总人数:6000人左右
这一时期建成的建筑基本是在之前阶段的规划肌理上进行添加与设计的。公共教学建筑被添加在中心校区的东部来加强中心校区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每个书院都因为学生人数的增加,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和改造了一些旧建筑的功能。校区内特殊的地形被视为校区规划中重要的元素,而在所有的新建建筑方案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重视。
迅速扩展阶段(1987年-1996年)
学生总人数:12000人左右
受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影响,一个新的书院被设计和建造在原有校园的西面。这一新完成的建设区域,延续了原有设计规划中对自然地貌充分尊重的这一重要原则,保持了高质量的自然植被和完整的地形地貌。与此同时,在靠近吐露湾的填海产生的土地上增加了新的东部校区,而在崇基书院内,原有的教学建筑也得到了更新。
巩固阶段(1997年-2007年)
学生总人数:13500人左右(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
大学的校园规划开始采取一个更有战略性眼光的方式进行下一步的规划与扩建。为了满足由于学校学制即将重新改回四年而增加的学生数量,在充分认识了校园内空闲空间的珍贵性之后,一系列与校园发展规划相关的研究陆续展开与完成。这些研究被期望可以指导与帮助未来的校园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增加学生的需求。
结论
由香港中文大学校园的发展可以清晰地体现出建筑与城市整体性发展的七大法则之一――渐进的发展。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中大的创始初期,因为学生总数只有3000人,因此将原有的四个书院组合好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到了发展阶段,因人数的逐步增加,在原有书院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新建和改建,即可满足这一部分的需要。再下来到了迅速扩展阶段,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绝对数量增加了6000人,在原有书院的规模上修修补补已经无法承受如此之多的压力,因此自然地,需要增加一个新的书院以满足迅速增加的需求。而到了现今,为了满足由于学校学制即将重新改回四年而增加的学生需要,在做了详细研究和探讨的情况下,中大又增加了五个书院的规划。
由此看出,渐进的发展的特点:
1、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起初只有四个书院,以后陆续增加。
2、 确保一种合理的建筑的大小的混合比――书院内各种建筑类型丰富,既有大型的建筑如体育馆等,也有小型的如学生宿舍楼。
3、 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每一个书院都有基本的餐厅、公共活动平台(体育馆,图书馆为代表)、 宿舍、 书院集会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集会大厅、书院广场为代表)
【关键词】校园规划,设计,管理
0引言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高校发展势头很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要求高校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校园建设方兴未艾。校园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而校园规划则是校园建设的依据。如何做好校园规划,并严格按该规划要求实施建设,建成一个愉悦、安全、便捷、美好的场所,是高校基建工作管理者的头等大事。笔者从事高校基建管理十多年,现就现代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基本理念谈些自己的认识,以期对今后校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1校园规划的定位
高校校园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场所,是学生求学上进,教师教书育人的场所,是融教学科研、强身健体、愉快生活于一体的场所。如何满足这些功能,把校园建设好,则是校园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
校园规划是以校园建筑为支撑,遵循规划设计原理,进行的校园总平面设计,首先是要与高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要根据学科不同特色,规划与之相匹配的各类建筑,合理布局,精心建设,以做到各得其所,和谐宜人。其次,校园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大学的核心实质,要考虑大学校园与大学精神的承载关系,要考虑校园建筑与师生的生态关系。只有这些都认识到了,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才能把建筑的美感承现在全校师生面前,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直入人的精神世界,激发出人的创造力,有利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融入社会生活所需的人格素养。
现代校园里生活的人员多种多样,有学生、有老师,还有各式各样为全校师生提供保障服务的人员。现代校园功能也是多样性的,有传承知识的教学活动,有开拓创新的科研活动,更有强身健体,追求快乐生活的社团活动等,在其中生活的人员从几千到几万人不等,等同于一个小社会。所以校园规划时必须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活力校园,让生活其中的人员精神饱满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要建成一个科技园区,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让这些科技创新孵化为切实有用的成果;更要建成和谐社区和宜人景区,让大家在其中能和谐地相处,友好地生存,体现出大学特有校园观赏、游览和休闲功能。
2现代校园规划设计要点和理念认识
2.1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及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
对于大学校园建设标准,教育部在1992年5月份了“关于批准《普通高校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通知(建标[1992]245号)”,现在高校建设用房标准基本上按文件规定执行。该文件当时制定时,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会发生诸如多校区办学问题,科研创新和孵化活动大量存在,用房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亟需修订。但在修订前,我们的编制校园规划时,从规模、内容、用房类别等还是得参考文件规定执行。
通常高校都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特点,及校园所处的当地环境和地形等,编写一份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作为准则,指引校园规划的设计,设计者应很好的吃透任务书的精神,准确的表达任务书的需求,而不能自己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
2.2要处理好与城市的关系,满足城市控制性规划要求
老的大学校园通常都处于城市中心区块,新的大学校园会在城市新区中建设,不管校园所处位置如何,都应该处理好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关系,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控制性规划要求,如容积率、建筑密度、机动车位等指标都要符合控制要求。
2.3 规划布局合理,教学科研用房、体育用房、实训用房和生活用房有机融合,以人为本
规划必须要以人为本,以方便师生使用要求为本来设计。曾有大学校园,规划时以管理为本,从有利于管理角度来考虑,功能分区清晰,教学、科研、体育和生活用房等划分的很清楚,但对于学生来说,就非常的不方便。上课时,大家浩浩荡荡地从寝室(或食堂)骑自行车(或步行)到教室,下课时,大家则反向返回,潮汐现象严重,既浪费了学生在路上的时间,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考虑到高校各学科、各专业都有一定的关联性,故大学校园规划要以人为本,以组团式布局为主,考虑多个学科组群的交叉,打破过去院系独立分散格局,以创造资源共享、交流方便的教学、科研环境。功能分区适当清晰,但要相互渗透,缩短师生在各个功能区之间的穿梭的时间,方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又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需要。
2.4 校园规划编制应遵循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经济、适用的原则,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并留足发展用地
校园建设是百年大计,建设时除满足当前需要外,还得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需求,兼顾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学校未来发展留足用地。校园规划必须要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校园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空气环境的控制等等,都要做足功课。校园建筑是陆续建成,而不是一次建成的,故校园规划要表现出校园发展的特点,校园规划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环,而是在规划之初便为学科增长、新的功能组团的产生等留有余地,使规划结构呈现一种可增长的灵活的状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2.5 建筑空间考虑多样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建筑色彩协调为好
一个校园内可以有少数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大多数建筑要实事求是,不攀比,不盲目追求“大手笔”、“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而是以简洁、实用为主。同时,为满足视觉效果需求,空间布局时可以以院落空间为主题,创造复合空间,给人以视觉上的美和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并以院落为核心来协调建筑、道路、小品、植被、水体、绿化等诸元素,组成大小不等的空间。
层次性并不是要严格划分空间大小,而是在校园中安排大小不一、围合性不同的空间,考虑空间之间的相关性、合理性,总平面构图上打破传统的强调对称轴线、两侧均衡布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以尊重自然生态为优先,使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环境育人的氛围。
校园开放的方式有多种,要考虑资源共享、联合管理,尽可能将体育设施、图书中心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社会共享校园设施资源。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功能,可以交给校外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这要求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后勤区域的相对独立。
校园建筑色彩可以适当出表现学校的特色,通常以砖红或青灰为主基调,也有以淡白为主基调。可以在某种主基调基础上,让各种色彩协调地搭配。但不应该以大红或深红色为主基调,更不应该大面积大体量地使用这种色彩。
2.6彰显学校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
校园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学校历史的沉淀,规划时应结合本校文化、校史,体现学校特色,反映人文精神,倡导理性、秩序的校园文化。要求校园空间高雅、纯朴、与自然的协调,展现出区别城市其他类型空间的高雅的文化氛围。
彰显地域特色,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包括保留自然山丘、水系原貌,在保留原有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对环境加以适当改造,营造绿化生态环境,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更密切地相互渗透和共生。
2.7道路交通规划、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绿地、景观、地下空间利用等规划同步完成
校园规划设计时,除了在平面上精确布置建筑物外,对于整个校区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子项规划也要同步完成,且最好先行实施。
道路交通规划要认识到校园交通流量有定时、定向、集中、脉冲的特征,路网系统设计要清晰、顺畅,可达率高,要有利于人车分流,要考虑人与车的适应性和兼容性。还要前瞻性地考虑到今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购车人数大幅提高的可能性,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以满足停车和人防工程的需求。供水、供电规划要考虑多路供应,以确保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受停电、停水影响。绿地和景观建设除满足政府绿地率指标规定要求外,还要满足师生的追求视觉美感所需。
3结语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教育事业在我们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大学校园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其规划、建设、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自进入21世纪以来,近些年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调整,大学新建校区以及大学城的建设热潮一度席卷全国。高校校园建设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的同时,也涌现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反映在两点:一是校园规划与学校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校园规划与校内师生实际使用感受之间的矛盾。而高校校园建设往往投资巨大,一旦决策失误很难更改和挽回,因此研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校园规划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与高校校园规划相关的工业工程理论
总体来看,多数设计单位对于校园的规模、功能布局、交通联系等还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阶段,大多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和规划,这样就容易出现如分区不合理、交通组织不便捷等各种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校园规划研究仍然只局限在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理论范畴内进行,研究视野受到一定局限。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规划手段古老而不成熟,对于高校校园的规模、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等内容,至今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定性分析的阶段,其规划设计还主要是依靠经验作直观的判断,缺乏对资料、数据进行深度加工的技术和手段,缺乏科学的方案比选方法和决策手段。二是缺乏驾驭全局的系统支持。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大学的发展,校园的功能也不断充实和扩展。仅靠建筑学或城市规划理论,面对高校校园这一复杂系统工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进行观念和理论创新,积极借鉴和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这样使高校校园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向广大学生和教师交出满意的规划答卷。工业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或服务系统的效率,其中重要一环就是生产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核心是设施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进行规划,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地达到预期目标。其中物流系统理论以及设施规划与设计理论[1]可对高校校园规划工作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1.物流系统
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曾被定义为“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1935年,美国的销售协会将“实物配送”定义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2]在工厂企业、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活动中都存在物流,广义的物流概念可以表达为:物流是指物资或物料实体的场所(或位置)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物理流动过程,目的是使物资有形或无形地从供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物流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高等院校尽管不是赢利性质的企业,也同样要考虑成本、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可以认为存在着物流的概念,即实体(如学生、教师和各类信息、资源等)在校园内流动的过程。而高校的物流体系也应在满足师生日常物质及精神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高效益、低成本。[3]而高校的校园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是高校物流系统能否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
2.设施规划与设计
设施规划与设计是工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实对建设项目的各类设施、人员、物资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用以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从而有效、经济、安全地达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3]设施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场址选择、物流分析、工厂布置、物料搬运和贮存系统等。目前的设施规划与设计绝大多数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由于对其中物流关系的认识不够,人们往往不是很重视设施规划与设计,设施规划往往被建筑设计所取代。而高校校园内存在着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餐厅、体育场等建筑物设施,学生和教师在校内的流动尽管不像工厂那样严格和有序,但同样有着很多规律性。[4]从校园规划的设计过程来看,它具有现代工业工程的四个基本职能: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而高校校园规划过程及建成后的校园硬件的使用过程,涉及到高等教育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具备系统工程的所有特征。因此,用定性和定量的工具,对高校校园规划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状态的分析,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协调,就具有了较高的可行性。
三、基于SLP方法的校园分区相关性分析
功能分区是指将校园内各建筑设施按照其使用功能进行布局,传统的高校校园布局,主要围绕着教学、生活、体育等功能进行区分,建筑物的布局往往只是按照交通流线进行规划安排,功能分区理念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功能分区提供了校园规划的清晰结构,防止了各区间互相干扰,对于一定规模内的校园是合适的。但是当校园发展到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区与区之间的步行距离超过了轻松可及的范围时,硬性的功能分区便成为校园规划的桎梏,带来一系列使用上的问题。因此,既要认识到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又要其局限性。在决定校园规划整体布局的时候,必须科学地分析各功能分区的规模及其联系。在分析各分区功能组成及相应空间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明确校园内各分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围绕“主体-行人-空间”这一思路,可采取工业工程中的活动关联性分析,通过活动关系图和活动相关线图(行为流线图)进行图解分析。[5]
系统布置设置(SLP,SystematicLayoutPlanning)采用严密的系统分析手段和规范的系统设计步骤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SLP法进行总平面布置时,首先要对各作业单位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经过综合得到作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矩阵;然后根据关系矩阵中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作业单位之间距离的远近,安排作业单位的位置,绘制出相应的位置关系图,并将作业单位实际占地面积与位置关系图结合起来,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通过进一步的修正和调整,得到可行的布置方案,最后再对方案进行优选评估。SLP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6]图1SLP方法流程图针对学生在不同分区内的活动内容,首先进行关联性分析。一般而言,高校校园内的活动可分为两类:教学科研活动和教学科研辅助活动,这两类活动又可再进行细分。因此确定分区之间的关联,应首先分析活动相关性的类型,确定其重要性。通常有下列活动相关性类别:两项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性;一项教学科研活动和一项教学科研辅助活动的相关性;两项教学科研辅助活动的相关性。这里采取RichardMuther提供的相关程度评分等级系统,[6]共分为六个等级,如表1所示。一般来说,高校校园内各类建筑设施可分为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后勤服务区、教职工生活区等类型。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关联性分析,采取关联性两两判断矩阵来进行,按照SLP方法的习惯表示方法,即可得到图2所示校园功能分区活动关联图。根据图2,做出校园功能分区相关线图如图3所示。校园功能分区活动关联图和相关线图,为校园规划整体的布局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总体框架,可以在设计人员进行各个功能分区位置确定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整合分区内的各项功能,根据其使用功能、空间特点、交通联系、防火及卫生要求等;并结合具体地形限制,将性质相同、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相似的建筑单体进行调整、归纳,从而较为有序地组织起整体的校园规划初步布局。
四、高校校园规划选址模型分析
数学模型的建立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分析及设计方法,但模型的应用可以对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起到补充作用,在面临多方案优选时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的数据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连续点校园规划选址———交叉中值模型
连续点选址问题指的是在同一条路径或一个区域内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作为地址的一个选择。对于拟进行定量分析的校园规划方案,将学生的人流看作物流来进行分析,首先做如下假设(建模前提):一是校园中人流活动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但是根据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学生自发的课余时间安排,从某一较长时间(如半学期、或一学期)内,学生的流动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物流成本分析的角度,可以看作均匀、连续、确定的。二是校园中有k个学生(k是有限正整数),每一个学生的流动成本都可以以一种当量物流量来表示(如耗费的时间或者消耗的自身能量等)。如某高校拟在一个由5栋学生公寓组成的学生宿舍区内新建一座清真餐厅,主要服务于这5栋学生公寓中的回民学生。用图4中的笛卡尔坐标系确切的表达这些学生公寓的位置,可把学生公寓看作需求点;表2是各个学生公寓对应的权重,在此权重即为经过调查后所知的各个学生公寓需要去清真餐厅就餐的学生总量,设最终的清真餐厅坐标点为(xs,ys)。为了找到x方向上的中值点xs,从左到右将所有的Wi加起来,按照升序排列到中值点,如表3所示。然后再从右到左将所有的Wi加起来,按照升序排列到中值点。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左边开始到需求点A就刚好到达中值点,而从右边开始则是到需求点C到达中值点。从图3中可知在需求点A、C之间100m的范围内对于x轴方向都是一样的,所以xs在300m到400m之间。接着寻找在y方向上的中值点ys。从上到下逐个叠加各个需求点的权重Wi,如表3所示。在考虑E、D两个需求点时,权重之和是9,没有达到中值点10,但是加上C之后,权重之和为12,大于10。所以从上向下的方向考虑,清真餐厅应设置在C点或者C点以上的位置。然后从下往上,在A和B点之后,权重总和达到8,仍旧不到10,当加入C后,权重总和为11,所以清真餐厅应设置在该C点或者其下的位置。结合两个方面的限制和其相对位置,在y方向,只能选择一个有效的中值点即ys在300m处。由此,可得清真餐厅的位置可在图5中粗线所标示的范围内选择。考虑到清真餐厅与学生公寓之间的相互影响,故而距离100m较好,因此最终可选址在坐标(3,3)所示的位置。
2.离散点校园规划选址———P-中值模型
在校园规划设计研究中,对于某一个建筑单体或构筑物,其实际可备选的位置往往都是有限的,因此采用离散点选址模型更为便捷和适用。候选方案中只有有限个元素,只需要在这有限的几个位置中进行分析来确定选址。我们采用P-中值模型来解决此类问题,即在一个给定数量和位置的需求集合和一个候选选址位置的集合下,分别为p个设施找到合适的位置并指派每个需求点到一个特定的设施,使之达到在需求点和候选选址点之间的运输成本最低如某高校宿舍区共8栋学生公寓,拟在其中建设2个学生餐厅,用最低的交通成本来满足学生就餐需求。根据实际地形和校园现状,可以确定4个候选地址,如图6所示。从A、B、C、D4个候选地址到不同学生公寓的交通成本、各个宿舍的需要就餐人数,如表4所示。采用贪婪取走启发式算法(GreedyDroppingHeuristicAlgorithm)求解,[7]步骤如下:(1)初始化,令循环参数k=m,将所有的m个候选位置都选中,然后将每个学生宿舍指派给距离其最近的一个候选位置;(2)选择并取走一个位置点,满足以下条件:假如将这个点取走并将该学生公寓内的学生重新指派后,总交通成本增加量最小。然后令k=k-1;(3)重复2.,直到k=p(在这里p=2)。对交通成本进行比较,在初始化中,假设1、2、3公寓的学生就餐由A来提供,4、5公寓的学生就餐由D提供,6公寓的学生就餐由B提供,7、8位置的就餐由C提供,如图7所示(因为属于过程中的交通成本分析,故这里暂且不考虑餐厅规模及学生就餐喜好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