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板块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

第1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 历史 策略 意义

一、初中历史课程概述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育己越来越难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的要求了,表现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结构单一,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的完整体系,教学内容“繁、难、偏、旧”,脱离社会及学生生活的实际。

就历史学科而言,目前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上多采用时序和主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排,其中初中历史主要以专题的方式开设,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让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大致面貌有个基本的了解,并与之平常的生活相联系,形成初步的历史观;又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的专业性,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新的课程标准将所有的内容整合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六大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下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课文、注释、插图和习题。其中课文是主要部分,其它的则是辅助部分。旧教材的整体编排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正文内容枯燥,读来索然无味;扩展的知识大多显得干巴巴的,不够丰满;插图少,只作为点缀而存在。这样一来,整个教材便显得毫无生气。而这次投入使用的新教材在“课文”的改革方面,多开拓出了很多新类型。如教材在讲述正文之前,都会先来一段饶有兴趣的导言,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人教版的教材则首次出现了“自学课”,在正文之前提供一些史料,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及学习要求,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又如,在课文的叙述中采用大小字结合的办法。大字叙述主体,小字则细化局部,以增加学生阅读时的情趣。

总之,历史课程已经向“多元”、“开放”、和“弹性化”的方向发展。新的初中历史课程结构主要体现了综合化的特点,它有助于改变过去的课程结构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严格遵循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状,加强了历史课程的综合性。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已经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但是,历史教学终归要讲授,讲授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的深度、难度加大,要想上出高质量的历史课,单靠授课技巧和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是不可能的。

⑴系统整合教材,需要清晰的思路

清晰地思路需要了解现状、分析现有的教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和改善之处;清晰地思路需要从实际出发,掌握教材的难点和知识点,才能在教学上对症下药,凸显有效性和生动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⑵系统整合教材,要做到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尽量还原历史原貌,补充历史事件材料,用实际的案例来解释说明理论性比较强、不易理解的概念和事件。如什么是中国经济结构、如何变动,需要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状况),让学生客观的学习历史。再如,要补充当时的日本国内的情况和中国当时的现状,增加具体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让学生客观的对待以上历史事件,做到时效性同客观性的统一。

⑶系统整合教材,应结合热点、回顾历史,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爱国情操培养

当前中美经济摩擦,如何寻找历史上中美经济的关系、其内在关系和规律?又如事件,历史上的是一个什么情况,如何评判日本人的贪婪和无理,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热点和历史的交汇、兴趣和爱国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系统的整合教材,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操培养。

因此,只有系统整合教材,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正确的历史观,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爱国情操,做到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鞭辟入里的分析,激情奔放的表述,学生不可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果没有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纵横捭阖的概括,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由肤浅到深入;如果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要富有智慧地讲、充满激情地讲、有的放矢地讲,除了要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外,还要讲价值取向;除了要讲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以外,还要讲信念的引领;要讲得学生陶醉其中,沉浸其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品格潜滋暗长。

三、初中历史课的意义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而言,亦是如此。可以说,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上有极大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说,初中历史活动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的宗旨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可以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可知,初中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课堂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过程。学生也要思考一下这样的课堂对于自身的影响,只有这样,历史活动课才会开展得更加地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红.对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0,(15).

[2]刘艳芳.浅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第2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笔者认为,讲评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知识讲解,即针对测试中出现问题比较多的知识点加以知识的补充;二是测试情况点评,即针对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教师进行考试成绩、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和指导。讲和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能孤立地分开。

一、讲要透

许多老师认为,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而一套题的内容那么多,在有限的时间里,就连讲完题目都很难做到,又怎么能够讲透呢?我在45分钟内不仅能够讲完一套题目,而且还能够将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知识板块进行拓展延伸。

1.找准知识漏洞,突出重点,确定讲解题目和知识板块。讲评课有一个“讲什么”的问题,有些讲评课学生收获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其最终的结果是“面面俱不到”。教师讲评应该突出重点,重在指导,不能以题论题,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题型进行分析归类。

2.精心准备知识板块,进行知识拓展。讲评课不是为讲题而讲题,而是通过这些错题反映了我们教与学中知识的疏漏,解决这些疏漏,才是讲评之目的。因此,内容要以知识板块为主,以题目为辅。教师讲解的知识板块要来源于课本,但要高于课本。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说明教师授课时对该知识点处理得不深透,或者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要重新整理,针对学生的疑惑点进行知识的整理、拓展、提高,或加深认识,或形成网络、规律,构建知识体系等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评要准

讲评课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因此除了讲透之外,务必进行准确的评价,以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

1.进行数据统计,分类整理问题。这是讲评课之前教师必须做的一项细致的工作,数据包括整体情况(级部的、班级的、学生个体的)、分数情况(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人数)、集中出现问题的题目等等,要分清类别,使点评有针对性。

2.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进行归类指导。

(1)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考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进行分析讲评。

(2)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到一起进行分析。

(3)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一般可分为:①基本概念错误;②基本史实错误;③思维方法不当;④解题方法不得当。

这三种归类方法不能彼此孤立地进行,要善于交叉渗透。只要原因找准了,指导就有了方向。

三、矫正补偿,跟踪练习

讲评后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也是讲评课的落脚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包括错解)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同时教师应依据讲评情况,再及时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如此通过题目、知识、练习的反复、理解、强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既深且透。

四、尊重学生,突出主体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讲评课亦不例外,不能搞成教师的一言堂。因为问题是学生出现的,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体的原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存在的疑惑为中心展开;并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适当鼓励学生。

1.讲解,可以师生合作。透彻的讲解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尤其是知识板块的讲解。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共同形成网络、寻找规律、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也才能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

2.讲题,师生可以共赢。教师在讲题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留白,让做得好的示范,让做得差的改正,让开小差的补充。至于找谁,那就要看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掌握和你的教学机智了,用得好,学生自然佩服:哦,老师这么了解我们,马虎不得!

第3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

第二部分:根据课标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评价设计和教学重难点。

第三部分: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第五部分:课后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内容要求很笼统,只要求学生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我认为,这节课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辽、西夏、北宋的基本建立情况,还要知道宋辽、宋夏之间的战和关系,特别是战和背景下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处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主题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第一课,这段历史是从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战乱,到金与南宋的南北对峙,再到元朝统一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一个典型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第二部分:根据课标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评价设计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和评价设计】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辽、北宋、西夏的建立情况,设计辽、北宋、西夏建立情况简表和示意图,提高收集整理、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用不同方法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以澶渊之盟为例,了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和关系,并通过讨论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宋朝的百姓,你愿意接受这样的和议吗?宋夏和议与澶渊之盟有哪些相似之处?”提高辩证综合分析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宋辽、宋夏间的双边文化交流,了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北宋与西夏的并立。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和关系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第三部分: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

【基本理念和出发点】

我认为,这节课绝不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辽、北宋、西夏的基本建立情况和他们的战和关系,一定要把这段历史放在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大背景下,放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发展与融合的大背景下,放在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大背景下,去理解辽、北宋与西夏的并立关系。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课堂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曾说过:“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所以,我确定的教学活动预设的原则是:一定要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自然地去感悟历史,根据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导入环节,我们从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导入新课,这样既尊重当时的历史现状,也便于纠正一些人的汉族中心观念,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我们把整节课的内容整合为崛起、战和、交融三大板块,每一板块均配一句宋朝的诗词来概述这一板块的主题,这种呈现方式既可以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可以清晰地展现历史发展的线索,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华盛顿大学的一个条幅这样写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在“崛起”板块,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辽、北宋、西夏的基本建立情况;在“战和”板块,我们通过“合作探究,辩证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宋辽、宋夏间的战和关系;在“交融”板块,我们通过“直观体验,感悟总结”的途径来突破难点,全面认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给学生呈现适当的历史史料,以帮助学生体验和探究,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在感悟和升华环节,我从契丹族和党项族最后融入其他民族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各个民族相互融合、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华文明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创造的。

第五部分: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第4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当下的课改,花样可谓五彩缤纷,但其实质归根到底大多数也只不过是以走走过场的形式而告终。搞去搞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停留在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学生厌学的越来越多。所以,作为教师,如何想办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当前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结合我30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略谈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一)以新颖多样的导入激趣

导入对一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我常常采用这些方式:(1)用故事导入。(2)用诗歌导入。如,教“美国南北战争”时,可以用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导入。(3)用歌曲导入。(4)创设情境导入。此外还有用谜语导入、用图示导入、用典故导入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组织辩论赛激趣

开展历史辩论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的能力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主动学到更多的知R,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三)以表演课本剧激趣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且在教学中采用表演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强化记忆,提高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四)以讲名人故事激趣

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特别喜欢听名人故事。平时上课,只要课文中出现了名人,就要讲一两个那个名人的故事给学生听。名人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五)以创设问题激趣

我们可以创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解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认真真地去阅读课文,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获取知识,此过程中老师只要稍作点拨就行了。

(六)以开展各种活动激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其中包括课堂上的抢答赛、挑战赛;还包括课外的一些活动,如举办“历史手抄报”比赛,带学生参观历史遗址,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博物馆和历史影片,引导学生寻访家乡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做历史社会调查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饱满的热情,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就不难了。

二、紧扣课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我曾发现,有的老师上课时只凭自己的经验传授知识,这样最容易泛泛而谈,没有重点可言。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不知道到底要识记、理解哪些知识,更别说掌握了哪些知识。所以,要想构建高效课堂,老师一定要研究课标,课堂上,尽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然,老师还可以通过精选试题给学生练习,提高学习效率。所选出的题目一定要有典型性,并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进行学法指导,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历史的学法指导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忆方法的指导,另一类是解题方法的指导。在这里说说记忆方法的指导,我觉得下列五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故事法

一个史实就是一个故事,而学生对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记,效果特别好。

(二)对比法

学生对相似的事情最容易混淆,经常张冠李戴。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应该先把它们列出来进行对比、区分,然后再强化记忆。

(三)顺口溜法

顺口溜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形象,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读起来顺口,将一些历史知识采用顺口溜的形式编出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学生更容易记忆、巩固知识。

(四)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把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归到一起来记忆。例如,1689年发生的大事有: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或者把某一事件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进行记忆。这种方法又称为线索法或网络法,就是用一根线把有关知识串起来,就不显得零散。

(五)联系法

历史本身具有很强的联系性,知识间有多种联系。在具体的学习中教师可根据学习的板块,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从整体上去感知,去学习。

总之,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方法,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一、合理地选择与取舍教学内容

品德课我不是一个行家,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我更是知之甚少。因为无论选哪一课对我而言都是一种挑战,所以我没有精挑细选适合自己的有把握的内容。也许是无知者无畏。当时在确定上课的题目时,我根据上课的进度选择了《鸦片的背后》这一课。但是,当上课的日期接近时,我把上课的内容告诉了我家先生――一位初中历史学科带头人,却受到他的严厉批评。他告诉我这一课的内容很深,又没有趣味性,中学老师上公开课都不选它,我选它纯粹是自讨苦吃。当时我有些后悔,曾想过要不要更换教学内容,后来还是决定挑战一下自我。

上课的内容确定后我就开始解读教材。品德教材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不算少,从鸦片的危害、、到清政府的腐败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如果让学生就书上的内容去泛泛了解那段历史,学生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那段历史毕竟很遥远,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虽然这一课的重点是爱国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就目前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爱国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果仅仅是标语口号式的说教,没有厚实的土壤去“生长”,那么其价值就太小了。而就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在社会上并不少见,吸毒人群也并不少,而且有不少青少年学生也吸毒。据有关人士透露,我们连云港市也有不少初中学生在吸毒。正在摧残我们祖国的未来。从现实出发,我把本来想在第一课时就要学习的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和第一次的内容全部舍弃了。把它们都放到第二课时,用于进行爱国教育。而第一课时,只突出英国用鸦片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

上完这节课,我感到庆幸,如果我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学习很多内容,看起来课的容量大,内容很丰富,但是这样的课“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谓是走马观花,什么也抓不住。

二、教学目标定位要切合实际

确定了教学内容为教材上54、55页的图文后,知识和情感目标就变得非常明确了,就是让学生深刻认识鸦片的危害,对深恶痛绝,发自内心的抗拒鸦片和仇恨走私鸦片的英国。合理的恨其实就是一种正确的爱。小学生爱护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家庭也是爱国。

这一课的能力目标我的定位是比较高的。根据我自己班级的学生擅长合作研究和表演的特点,我把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自己阅读、理解、使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历史故事、图片、表格等分析历史事实并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确立这样的目标,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动脑研读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动口展示自己的研究收获并能教育自己。

但是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目标,未必适合其他班级。在使用另一个班级试上时,考虑到他们班学生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要差一些,而且课前也没有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所以我把能力目标删去了大半,基本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试上看上去很顺利,听课的老师也觉得很好,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我很愉快地接受大家的意见,把能力目标又加上去了,但是却没有拿本班学生试上。因为我的学生只有56人,是不能分成两半,一半试上,一半用来上课的。

就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一直想突出爱国和社会责任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很想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但是我发现整合到一处后显得混乱,而后面的目标还是这个,倒不如根据社会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目标了。从上课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一种合理的做法。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简洁,可操作性强

第一板块――导入是一个铺垫,因为跟前一单元没有联系,必须联系上册书的内容,所以我设计的一个话题是“你觉得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事情值得骄傲?”然后话锋一转谈到鸦片,引起学生的好奇:鸦片怎么会造成中国历史的转折?

第二板块――了解鸦片的危害。这一板块由两个问题构成,问题1:大量吸食鸦片有哪些危害呢?问题2:为什么当时中国有那么多人吸鸦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中认识鸦片的危害,并以合理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这是一个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要对了解的知识进行加工,通过身份角色的转变,能真正体验历史,走进历史,打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自己受到深刻的教育。这也是一个能力增长的过程。而教师在这个学生探究展示的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学生和点拨提升认识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这是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而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展示遵循从点到面、渐次展开的顺序,即鸦片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各个方面的危害不断扩大范围的顺序,这个认知遵循小学生的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规律。

第三板块――英国为什么大量往中国走私鸦片。这一板块是从第二板块走到它的背后,显然是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一板块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使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视频,并用语言、文字创设情境以及展示图表等方式,让学生在看一看、议一议、算一算等活动中,逐渐认识英国大量走私鸦片的侵略本质。

第6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历史教学 困局与解决方法 素质教学

历史作为一门中学的常设课程,其面目往往不被人认识,其真谛更不为人理解。历史课简单,历史课是副科,历史课就是讲故事,这样的议论不绝于耳、充盈左右。作为一介坚守讲台躬耕课堂的一线教师,我无意也深知无能为历史学科正名。与叹痛中,偶有思索。

困局表现:

一、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本来就体系庞大、杂乱无章,事例人物点到为止,故事性不强,延展性不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与初中教材严重脱节,现行教材基本上是一本政治教科书,重意识形态轻人文理念,重价值观轻历史观。对于这样深邃莫测的历史教材,教师扼腕长叹,无计可施,学生只能仰天长啸“历史课,要说爱你不容易”。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形式单一,应试教育体制下或许有用,素质教育中虽教师文高八斗、才绝曹阮,口若悬河,又怎能将沉寂无语的历史说“活”,将声一片的学生唤醒。

远程教育资源用不上、网上共享资源属于形式主义、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限的学校经费这块好钢,又总也找不到刀刃。简陋的教学条件足以让教育同行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三、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

我国的传统教学,就是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上边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

当然,更多情况下,我们的主体要么是亢奋异常、哗声一片像打了兴奋剂;要么是万马齐喑、沉寂一片似注了镇静剂。学生主体的自我控制力弱,求知欲不强,目标不明确,上进心丧失,直接浇灭了教师的进取心,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促其行使主体的作用。这时的教师和学生如果展开辩论,主题会永远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四、教改思路与教改方向

新一轮的教改口号可谓响亮,持续时间长,热度盛,溢美之辞唱衰各级课堂。世俗的哪个学校考好了哪个学校就好的偏见,造成了家长学生的疯狂择校,致使农村中学的瘠田弱苗,谈教改危言耸听,搞教改如履薄冰,离素质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悲悯时,我们只好发出“给我点好生吧”的哀怜。无奈时,我们只能发出“好生都去哪里了”的感叹。

破解之法:

一、做个好的裁缝师

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结构呈现,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和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运用历史教学惯用的纵横思维,构筑新的知识系统框架,作为辅助,连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针对高中历史模块板式繁复、冗杂,空洞、枯燥,教师要有裁缝师的胆识与魄力,学会量体裁衣,该裁则裁,裁下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点缀;该补则补,补充的必是对教材的拓展和深化,必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张弛有度,课堂效果也就落落大方,楚楚动人了。

二、做个评书表演艺术家

历史课本中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完全是一个个生硬的、抽象的符号,教师如果能够像评书表演艺术家一样花大气力将这些游离的个体有机地粘合在一起,投入真挚的情感、运用生动的语言,再配以精确的史料衔接、巧妙的问题设置,浅显清晰地讲述出来,那么,沉寂的历史将走出冰冷的地宫,兵马俑一样的学生也会变得生龙活虎。那时,历史教师深沉的表情不见了,学生淡漠的感觉消融了,历史课的“镜子”作用展现了,素质教育的机器也便启动了。

三、做个好导演

一节45分钟的课,要以学生为主体,究竟“主”是什么含义,要干什么事情,定位的差异,理解的不同,便会造就课堂“形”与“质”的差异,“虚”与“实”的难辨,如何让“主”下凡到人间,体现“主”的地位,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难题。不如教师自己过把导演瘾,导入新课、明确课标、维护治安、师生互动、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合作交流、激励评价、作业布置、检查反馈诸多光怪陆离的环节,着实烦人。

四、做个思想家

我们面临这样的窘境,学生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主观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的名利主义又使得素质教育偏重于形式,领导的形式主义更是把素质教育搞成了文山会海、学习参观,东施效颦把教育搞得面目全非、邯郸学步使教育质量每况愈下,高考的指挥棒绝对地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纸空文,变成了空中楼阁。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是,我们不能不思考: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指责教师的庸庸碌碌,还是谩骂教师的恶毒之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就是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绝妙注解吗?既然“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为什么各地的高考高分生也不过寥寥数人,出类拔萃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难道天下的教师都在误人子弟吗?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中国传统教育不也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并领先了两千多年世界文明?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避之若鬼神、趋之若瘟疫,竟然一点也想不起它的好处来呢?是它真的一无是处扼杀了祖国的花朵,还是我们喜新厌旧迷失了自我?历史问题教学法成就了多少史学大师?“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剖解了多少历史疑团?

历史是走过来的,不是说过来的,历史课靠的是讲,不是靠“秀” 。历史教师不是去发掘木乃伊,更不是去导演历史剧。

丢却传统,就会泯灭自我;忘记历史,就不会有明天。

首先得回味历史,坚守历史,才能够谱写历史。

保持英雄本色,沧海横流安足虑;不忘与时俱进,世事纷纭何足理。

第7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式;领学;情感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仍处于“教师、课堂、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虽然受到洋思、杜郎口模式的冲击,但很多教师仍然信奉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就缺乏激情,导致学习效果差。甚至有些学生连简单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知识储备少得可怜。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观念落后,许多教师不愿意去尝试新模式,不想转变,要求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机械接受的状态,任由教师摆布。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种方式显然是落后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结合我校历史教学实际,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中学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策略研究》探索农村历史有效教学的新途径。

在这学期的探索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一、训练学生读课本的习惯

学生对知识的认同需要调动各种感官,每节课课前三分钟,和每节新课前要求学生全文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获取梳理知识信息,形成初步印象,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二、学生再度梳理知识点

本环节包括两个板块:先由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要点,提出未了解的知识点;同时,每一节课提前安排领学人两名,要求他们把要领学的内容先弄清楚,再在领学人的带领下,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点。

三、教师的归纳与提升

针对学生阅读梳理,以及领学人领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在归纳总结中,我觉得学生自己已经完成了知识目标,我再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就有效的多了。同时,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因而历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第8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历史新教材内容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些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的确定,基本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难、繁、偏、旧”现象基本消除。所以,很多历史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完成。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引导。我在上新课前,先出示设计好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带着问题思考。学生自学完我所规定的内容后,我先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然后对学生不能回答、不懂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消除疑难。这样学生在自学同时,自己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全班讨论解决问题。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本应是师生间进行平等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了达到这个共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师生间需要进行交往、对话和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教的效果和达到最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和教育的温暖,才会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会积极地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如果真正这样的话,那么这种课堂就必然是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的和深受学生欢迎的本来意义上的课堂。课堂应该转向,从机械向学生灌输转向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和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思习惯形成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能力就会比较好地向前跃进,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实现了,课堂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学校的社会意义也就充分展现了。

        三、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有很多,可通过“说”故事,“说”主要内容,“说”感受,课堂讨论等形式来进行。

        讲故事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第一步。讲故事,听故事是学生喜闻乐道的事。新编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历史大事等,而且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已拓宽,他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收集资料,学生把这些看到或听到的历史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合后,把它表达出来,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如在上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后,我让学生课后收集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或其他朝代的历史故事,然后将全班分成六组,每组推选两名代表参加竞赛,看那组说出的成语故事最多,讲的故事 语言表达最好,从故事受到的启示最受益,团结协作精神最强,评出这四个方面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活动中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提高。

        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历史课中有许多“动脑筋”栏目,课后有“活动与探究”栏目,这些栏目有一定难度,如果让学生单独回答,可能答不出来,也可能答不全面。通过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认识水平。同时,通过课堂讨论,也能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说”主要内容,是在每学完一个新内容,如学完一课或一个框题,一个单元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把主要内容说出来,既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说话的条理性。我在上完一单元后进行复习,通常采用这种方法,这样使学生对每单

元知识更加清晰系统。

        “说”想法、感受。新编历史课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力和水平。历史课中讲了许多历史人物,对他们的功过是非必须有一个辩证的、全面的评价。老师可以在每上完一节课或一单元后,要求学生对某一历史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我在上完“六王毕,四海一”和“伐无道,诛暴秦”后,让学生自由评价秦始皇,有的同学只谈了秦始皇的功劳,而没有谈他的过错;而有的同学只谈了他的过错,而谈他的功劳却很少,认为他的过大于功。学生评价完后,老师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他们的主要方面,要把重点放在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在肯定他们的功绩的同时,又要指出其局限性,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中评价。最好先总述,后谈功劳和过错。评价秦始皇要谈他的施政特点及效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在文化上的作为,等等。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对秦始皇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组织好课外活动

        新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中四个活动课,教师可利用这些活动课内容,组织好课外活动。如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展览馆、博物馆、陈列馆等,收集资料,了解历史发展某一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情况;可让学生动手计算古今相距年代,动手自制文物等。在活动课及其延伸活动中,使学生们的历史课堂与课后学习活跃起来。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根据学习主题,收集分析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举办历史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历史板报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历史文学作品,学唱历史歌曲等,提高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欣赏历史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等。

第9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反思

新的历史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通过教材设计多样的教学导入、学习探究、学习评价、动手实践、主题活动等板块,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为历史教师,纵观人类历史,对社会的认识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过,课堂不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毕竟是基础教育的阶段,应该严格按照 课程标准来授课。本人按照新课标、川教版新教材实际探索教学多年来,感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新课标,新教材,有新的思考与困惑,在此,个人将从教学与评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谈谈面临的困惑和思考。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带给我们的思考

目前达州市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是由龚奇柱主编的川教版教材,该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最大的亮点就是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给出了这样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历史意义的评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从此描述来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很高的。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相关的哲学知识,他们难以明白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正因为特别强调能力,反而忽略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知识,轻能力的观点固然不对;但是一味地为了培养能力而忽略知识储备是否可取呢?值得商榷。历史作为一门文字科目,学生要想具有各种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恐怕前提就是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行。虽然新课标不要求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至少一个粗略的脉络我觉得还是应该要让学生知道,而且现在的高中新课改后,对学生历史知识储备的要求很高。如果初中不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高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初中教学既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毕竟知识是根基。没有根基的能力培养永远是镜中花,水中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带给我们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认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是我们遵循的一般原则。但随着学生发散思维的增加,教师往往有收不住之感,你千方百计向某个方向引导,学生偏与老师想的不一致,甚至离题万里。特别是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更难引导,但老师又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强制学生接受。这样我们既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但是又不敢过于放开。开放式的课堂很好,但是这样我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毕竟我们还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现在历史课程内容很多,不管是课内知识的掌握,还是课外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大量时间,所以很多时候新课改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新课改也就变成了新瓶装旧酒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带给我们的思考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新《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1]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价值观教育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难点。

虽然在教材中有很多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的。比如八年级下册的《艰苦创业的民族的脊梁》,这样的课文是很能感染学生的灵魂的。但在教学评价时,我们并不会考虑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么变成政治教育,要么就成为新课改的一种噱头,没有任何意义。

四、教学与评价带给我们的思考

历史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从评价功能到评价对象和方法,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评价标准的确很有特色。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不过在中考的制约下,家长、学校、教师都面临升学的压力,社会对一个学校的评价也都涉及到升学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学校、教师极有可能回到原有教学方式。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视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最主要衡量标准,教师也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

不过,可喜的是,历史新课程已经在顺利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形式发生了改变。虽然学生还是以听老师讲课为主,但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的学习行为融在其中,这些教学模式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创新、合作、竞争能力和掌握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

我们将用爱迪生的话来勉励自己:“失败带给我的经验与收获,在于我已经知道这样做不会成功的证明,下一次我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