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范文

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

第1篇: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范文

小学难忘的一位老师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就是我小学二年级的一位女老师-钟老师。钟老师二十多岁就开始了小学生涯。钟老师个子并不高,但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那眼神冲满慈爱。她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英语老师。

钟老师口才很好。在我们英语发音不准时,她费尽口舌的教我们发准每一个音标。要知道,在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学过英语,又怎能很快很容易的发准每一个音标呢?但钟老师还是很辛苦地教我们。在我们气馁的时候,鼓舞我们;钟老师有时候也很怪,她看到我们拿到好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她还批评我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如果再骄傲的话,小心下一次考零鸡蛋哦!” 我们就再也不敢骄傲了。

老师,也许,这一切的一切您都忘了,因为你为我们做的太多太多了,而我却忘不了。在漫长的岁月里,谁也说不清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您的恩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我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您对我们的爱吧!

第2篇: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范文

在一次别人为老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我的邻座是一位熟识的女士,也是老师的贤弟子之一。我说的这位老师,是我的文学写作上的指导老师刘振华先生,他曾经在煤城的矿务局子校任教多年,学生遍布各大煤矿,后来先生调到白银工作,最后退休在白银,但是由于在华亭生活、工作了大半生,再加上弟弟妹妹都在华亭工作,父母的坟茔也在华亭的土地上,所以刘老师每年都要回华亭多次,每次回来,都有不少的学生设宴欢迎老师,这次就是其中的一次。

这次欢迎宴会,是刘老师曾经带过的高中学生之一,一位在煤业集团担任要职的弟子举办的,我们几位都是应邀作陪老师的。宴会开始了,大家推杯换盏,互致敬意,其乐融融,坐在上席的刘老师一脸的幸福和自豪。我身旁的张女士,也是老师教过的学生之一,现在在煤业集团的一家服务公司任经理之职,也算是一位成功女士了。轮到张女士敬酒时,她饱含深情的说起了老师当年给他们批阅作文是多么的认真,批语是多么的激励人心,到现在她还能记起老师给她作文本上的批语。最后她说这么好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忘记,接着又说了一句,那些不负责任的坏老师,学生也一辈子不会忘记!她的后半句话震耳发聩,令我心里悚然一惊:一个老师的形象,在学生心里的记忆是这样的根深蒂固啊!

我不是刘振华先生的嫡系弟子,我们的师生之谊缘于三十年前的一次邂逅。1984年的初夏,当时的平凉地区群艺馆举办了一次作品讨论会,我有幸忝列其中,更有幸的是和刘老师住在了一个宿舍。当时的刘老师是安矿子校的教师,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我是刚走上讲台一年的小学代课教师,由于都来自华亭县,自然就亲切许多,休会的闲余时间,就在宿舍里听刘老师说写作谈文学,五天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已经是很投缘的朋友加师生了。三十年来,我与先生聚少离多,但是无论是以前的耳提面命,书信教诲,还是近几年相聚时的指正、鼓励,都使我受益匪浅,多有醍醐灌顶之悟,为此心里对老师常存感念之心,也自觉以先生为楷模,兢兢业业执教于三尺讲台,唯恐误了他人子弟。

如果说张女士说的话还不够明确的话,那么我的一个学生的话就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了。

阳春三月的一天下午,我正准备做饭的时候,我曾经的一个学生到学校来看我了。这是我在腰崖小学教过的一个学生,本来今年他应该读大一,但是在考上县一中之后,他只上了两个月,就厌倦学校的挤压,回家和他的父母商量了整整一天,最终放弃了学业,拜师学艺,成了一家蛋糕店的小老板,闲余时间,在网上写签约小说,已经小有名气。对于这个学生,我有着很深的印象,许多娃娃为考不上一中发愁,他却有自己的主见,反其道而行之,就这一点,就已经令我很是刮目了。

他来的时候买了烧鸡、酒、还有两袋油炸大豆。我们师徒俩便坐在沙发上,一边述说往日的趣事轶闻,一边漫谈他的生意和正在撰写的两部网络小说。酒酣耳热之际,学生的话就多了起来,说他的小学老师中都有谁令他难忘,中学老师里面有谁令他难忘。我边听边不时的响应或指正他的偏激。在说完他心目中的好老师之后,他的话锋一转,说起了令他憎恶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是他中学时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为了他的教学业绩,采取刁难、羞辱等手段,迫使他们班五六个数学学得不好的学生辍学回家。他说他憎恨那位数学老师除了羞辱那些数学学得不好的同学之外,还不止一次地在班上羞辱过全班同学。那位老师说,他们老家猪都不吃的苹果运到华亭来,都是抢手货,你们这的人都是烂脏,亏了先人了!我的学生说这话的时候很激动,他说那位老师虽然已经被调到县城工作了,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那是一个最令他们憎恶的老师,尤其是那些被羞辱回家的学生,有好几个准备在大街上将那位老师当众也羞辱一番——因为那些辍学回家的学生中,有好几个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生意人了。我制止了他的冲动,但是我不能化解他心中对那位老师的憎恶,因为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爱憎观。其实学生说的那位老师我也认识,只是我不能理解的是,一个也是出身农家,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吃着这个地方的粮食,饮着这个地方的水,本应该敬业爱生,因材施教,忠于职守才对,为啥却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视若仇敌,势不两立呢?

第3篇: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引导学生写作求真,展示“真我”,比单纯教作文技法更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能用来矫正学生写作失真现象的典范美文比比皆是,比如丰子恺的《白鹅》、朱自清的《背影》、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典型范文,指导学生探寻对人物、事物或事件的写真,从而引领学生写作文时触类旁通地求真,写出富有真味的作文,展示“真我”。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丰子恺的《白鹅》时,我被丰子恺先生在文中的真性情所感动,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特地以此文为范本,为学生上了一堂有关抒发真情实感,写出感人美文的作文指导课。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那是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的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他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丰子恺先生在《白鹅》开篇的引文中是这样写道的:“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对这小屋实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我去屋如弃敝屣。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所以丰子恺先生写下此文,“就好比为一个永诀的朋友立传、写照”。这些内容在原文是有的,但编者在编撰本文时删除了,我在上这堂作文指导课的时候把它们还原给学生听了,我觉得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丰子恺先生对白鹅的那种真情实感。

那么,如何效仿课文的讲求真实,写出富有真味的作文呢?我根据教学《白鹅》的一些心得,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引导。

一、引导学生用亲身经历触发真感受

冰心老人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只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真正感人的文章。只有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才是最难忘的,最真实的!

在《白鹅》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生活的原型,我们看到了作者亲自在喂养一只白鹅,一只“傲慢”的白鹅。这只白鹅有“高超”的头颈、“厉声呵斥”的叫声、“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这只白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没有作者亲身的经历,就不呢写得如此的真实生动,不能写得如此的令人难以忘怀。

学生的写作也要反映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感或体验,只有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才会引发真切的情感或独到的体验。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从生活中孕育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由此可见,只有引导学生投身生活,用亲身经历来触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才能写出有真实感受的作文。

二、引导学生用朴实语言叙写真素材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用朴实的语言叙写源自生活的真素材,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因为农村学生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较少,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较难。

在《白鹅》中,丰子恺先生虽然运用了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但更多的是运用浅显质朴的文字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浅显朴实,就如平常聊天一样。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

作为初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为我所用。平时在家帮父母做的一件家务,在学校帮同学或老师做的一件好事,都是作文的真素材。老舍先生在《人物、语言及其他》中也提到“语言朴实,是对文章风格的一种描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种至真至纯的作品往往与我们内心深处的质朴与纯真契合。所以,适当引导学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来自生活的真素材,同样能够让人感觉到你的真性情,体会到你作文中的真情实感。

三、引导学生用细节描写刻画真形象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刻画手法。使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形象真实再现出来,使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临死前神甫让他亲吻镀金十字架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这一细节画出了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正是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可感,形象栩栩如生,使整篇文章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在《白鹅》中,丰子恺先生对白鹅的刻画也运用了很多的细节描写。比如写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等等。这样的细节描写,使作者笔下的白鹅个性鲜明,形象逼真,也突出白鹅排遣作者当时的焦虑苦闷,作者因此喜爱和怀念白鹅的真实感情。“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正是作者平时细致观察白鹅的生活形态,才能把白鹅的生活习性、步态吃相等,刻画得如此生动传神,如此饱含深情。

第4篇: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范文

[关键词]乡土资源 习作素材 挖掘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77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抓住乡土资源,丰富取材;参与实践,深度挖掘并积累素材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可以逐步打破目前农村学生写作选材匮乏的局面。

一、挖掘乡土资源,寻求写作素材

小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感官,因此作文也应以直观形象的教学为主,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情境,积累素材。作为学生的引领者,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创设情境,充实学生的作文内容。

赵元小学内有一棵银杏树,据说它种植于大唐开元盛世年间,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银杏被称作植物界的活化石,树姿壮丽,叶形秀美,气势雄伟,葱郁庄重,极具观赏价值。被当地人称为“银杏王”的千年银杏树,树围有6.8米,需5个大人才能将它合抱起来;树高23米,苍劲挺拔,足有七八层楼高。银杏树下部的根系盘根错节,密密麻麻,在外的树根就有90多米长,在几十米外的学校球场上,也能清楚地看到。

对于千年古银杏,我一直有一种敬畏之心,不知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它相见。我第一次走近它,源于课堂的一个小插曲。《黄山奇松》一文,文中对迎客松的描写是“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赵钰梅举手了:“顾老师,我觉得迎客松跟我们赵元的那棵千年银杏一样,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是啊,一棵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洗礼磨砺的树,一棵历经千年沧海桑田变迁的树,却仍然风采依旧,全然没有苍老的痕迹。与其在课堂中,用一个晦涩的词语来解释另一个词语,以求让孩子们理解,不如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真切地感受。时值深秋,计划已久的秋游一直因为没有合适的目的地未能成行。千年古银杏成了我们秋游的目的地。既然目标已定,我布置他们课后搜集关于古银杏的资料,了解古银杏的历史变迁。

一路的欢歌,我们离古银杏越来越近。孩子们开始变得安静,由远而近地欣赏着心中的千年之树。是啊,一千年对于历史的长河,只是浪花一束,但对我们而言,一千年真的很长。一千年中发生的变迁大概只有这棵千年银杏能够见证。远远望去,它的树冠像一朵飘在空中的云朵,越来越近,越来越真切,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走近它。怀着一种虔诚的膜拜之礼,千年银杏,我们来了!孩子们也由先前的雀跃变得安静,仿佛要用心与这棵千年古树进行心的交流。在树下,同学们聆听了有关古银杏树的动人传说,手拉手围成一圈,与树爷爷亲密接触,拍照留念,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神奇。

当他们重新回到课堂,他们不再抓耳挠腮,一个个定神气闲,笔下流淌出优美的文字。

“秋风骤起,片片树叶,在风中摇曳,随后纷纷洒落。风儿打着旋儿,吹起了落地的树叶,树叶仿佛在与大树妈妈依依不舍地道别。”

“调皮的叶片,伸出小手,挠着我的脖子,痒痒的,酥酥的,真舒服!”

“踩着厚厚的金黄色的地毯,我的双脚从来没有踏上如此华贵的地毯,怕是用黄金铺成,但既不像黄金那么坚硬,又不像黄金那么炫目,更多的是质朴。”

“叶儿离开了大树的枝丫,飘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尽管有很多不舍,飘下来又飞上去,最终尘埃落定,却不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失落,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气度。”

“叶儿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飘落在树下,让我感叹叶落归根。不知当年因为战争而被迫背井离乡如今却身在海峡彼岸的叔公公,是否会在这个季节里,望眼欲穿眺望故里,企求望见那棵陪伴他长大的千年古银杏,企求能够魂归故里,他一定也盼着叶落归根。”

“我欣喜地发现,银杏树下,一棵幼苗已经长成,千年之后,它是否会成为另一棵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千年之树?一定会!回望着古银杏,这一老一少,让人感慨:合抱之木也始于毫末之苗!”

“千年古银杏,一腔思乡情!”

读着这些灵动的文字,我欣喜于我植根乡土的理念。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通过自己的眼来观察,通过自己的耳朵来倾听,通过自己的心来感悟,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精彩的文字。

二、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乡间大片的田野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它没有过山车的惊险刺激,没有海盗船的惊心动魄,但如果能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那必定是城里学校所无法企及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种理念,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旷野里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写作素材。

野炊,早已沉淀在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里。童年的记忆里,可能已经不记得小学老师上的某一堂课,但三十年前和小伙伴们在广袤的田野里野炊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那种快乐至今难忘,这是一辈子的美好记忆!但现在的孩子别提野炊,就是在家也只有饭来张口的份。教师可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野炊,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体会合作的重要,理解并体谅父母的不易。

学校对面一片空地成了我们的“战场”。一大早,教室里弥漫着菜品的味道,有细心的妈妈怕孩子们烧不熟,先把菜烧到八成熟,有葱蒜的混合味道。中午的辅导时间,他们的心早就飞到那片旷野之上。几个调皮的孩子手里捧着本书,心不在焉地翻着,眼睛却不停地瞟挂在教室后面的时钟。那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在出发前,孩子们满心期待地问:“顾老师,要写作文吗?”“你说呢?”我的一句反问引来哗然一片。“老师,你打击了我野炊的热情!”我心里暗笑,等你们野炊完了,保证有话可说。

第一次野炊,结果发现等我们班去拿柴火时,已经所剩无几。没有柴火野炊压根没法进行呀!“老师,看我们的!”一群男孩子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翻过远处的小土堆,把原先农民留在地里废弃的玉米秸秆连根拔起,可那个东西太粗太硬,没法引火呀!细心的小女生悄悄拔来茅草,这下柴火的问题解决了。真是应了那句“众人拾柴火焰高”!

柴草是准备好了,点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当天的风力大概有5-6级,刚刚点好火,还没来得及放油下锅,火已经灭了。带打火机的还好点,带火柴的同学可就惨了,一盒火柴快点光了,火还没升起来,一着急,不顾手上是干净还是脏,额头的汗用手一擦,满脸全是黑道道。当一个同学指着别人脸上的污渍发笑时,却不知自己也是大花脸一个。此起彼伏的笑声在旷野上空回荡。一个小组的同学围成一圈,小心翼翼地点着了火,也不敢贸然离开,等火苗逐渐大起来才敢散开各自忙活。风不停地刮着,好不容易菜在锅里翻炒得差不多了,快起锅时,大风起兮尘飞扬,他们手忙脚乱地找锅盖赶紧盖住。他们正为自己的眼疾手快而得意时,猛然发现锅里冒起青烟,揭开锅盖都傻了眼,菜焦了!怎一个惨字了得!他们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不过,他们很快重整旗鼓,刷锅重烧。用水时,也是用勺子舀一小杯水先洗一遍,再弄小半杯水过一遍,不像平时那么大手大脚。一个班才两桶纯净水,这时候,他们才明白,没水的日子真不好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孩子们在作文里这样写道:

“我才做了一顿饭几乎都要累得散架,而爸爸妈妈成年累月地为我做饭,可每次坐到餐桌前,我还嘟囔:‘今天又没有我喜欢吃的菜。’现在想想,我真的理解了爸妈的辛苦。”

“‘人心齐,泰山移。’在今天的野炊活动中,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只有所有的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有我们最终的美餐佳肴!”

小孩不小,是孩子们在这次野炊活动中给我的最大体会。尽管他们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尽管有些孩子在家压根没有动过铲刀和勺子,但大家的齐心合力使得活动圆满成功。我以为他们不会用砖块垒灶,但我真是小瞧了他们,吴匆蛔椴唤隼萜鹪睿还知道如何根据风向选择进柴口。会做菜的当厨师,不会做的当助手打下手。力气大的搬水桶,搬砖块,力气小的捡柴火。细心的女生认真仔细地做水果拼盘,而男生成了烧火工。遇到问题,小组里商量着动脑筋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的,找老师帮忙。

这次野炊,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合力,共同研究、制定菜谱,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让他们明白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和他人合作才能完成;这次野炊更让孩子们有了一次全新的生活体验,他们经历了准备的繁琐、等待的煎熬、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当然更多的是快乐的体验。正是有了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写作过程变得愉快起来,他们不再闭门造车,不再“无米而炊”,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精彩生动的文字。

要让学生文思如泉涌,涌泉的源头就是生活实践。我们必须将他们从封闭的校园课堂中解放出来,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他们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化感受,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第5篇: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范文

我有梦,中国也有梦。我的梦想,用自己的智慧站在时代的顶峰,中国的梦,用自己的勤劳,自立于世界之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1尊敬的家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朋友,你有梦想吗?如果你说没有,那我可不信。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小船,梦想是小船的风帆。梦想也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

所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

我的梦想很多。有时候,我想当一个百万富翁,因为我想让山区的孩子过上好生活﹔有时候,我想当一个空姐,因为我想让乘客体会到我的温馨服务。但我的梦想还是当一位像杨澜阿姨那样的主持人。

我的梦想是这样产生的。记得那一天,我和妈妈一起看电视,我看到几位主持人站在舞台上流利的介绍一位演员,这时,我心底萌发出一个巨大的理想,我要当主持人。梦想无论怎么模糊,它总是潜伏在我们心底,是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梦想成为现实。自从这个梦想产生后,我一直都想站上舞台,表现自己。这时我突发奇想,看到我的娃娃,哎!我为什么不自己搭建一个舞台呢。于是找来几块木板,搭成一个舞台。在搬来一把椅子,把小熊放在椅子上,把一张纸卷成纸筒对着嘴说﹕“亲爱的观众们,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廷廷,今天请来的嘉宾是小熊小姐……本期节目结束了,谢谢大家!”然后,我又当观众使劲的鼓掌。

我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梦想就会成真。如果几年后,我只能站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为爸爸妈妈做主持人,我也会很高兴,因为我努力过。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支持我。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2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是人人所向往的。没有梦想的人的人生将是空虚的,人生没有梦想就如飞机失去航标,船只失去灯塔,终将被社会所淘汰。但梦想总是随着思想的前进而改变的。碌碌无为是庸人所为,奋发图强是智者之举。

小学时,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每天都不要有很多的家庭作业要做。玩耍的时间一点点被剥夺,而我们一天中的三分之一被禁锢在教室,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尖子生;回到家能受到家人的表扬;在学校能受到老师们的肯定;在同学之间能有鹤立鸡群的表现。之后,我学会了奋斗。

忙忙碌碌一天加上晚自习后放学回家,真是又困又累,吃夜宵都没有味道。这样的日子很单调,也许有时候想念许多小学同学,有时候赶着上课还是一双朦胧的睡眼。讨厌死板的校服装,从不穿着它到处走。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真的很短,孩子脾气真想犯,慢慢懂了做人的辛苦和梦想真是太难,还好我会努力,看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生活而起早赶晚,把握自己不再松散。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中意的高中。我为着梦想,每一天都苦苦寻找着充实自己的辅导书与练习卷,为着光明的未来而努力。

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试问,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谁又愿意过那种行尸走肉的日子呢?我相信我不会,你们大家都不会。

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梦想,是一架高高的桥梁,不管最终是否能到达彼岸,拥有梦想,并去追求它,这已经是一种成功,一种荣耀。在追求梦想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成长。它会催人前进,也许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中,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进,毕竟前途不仅靠运气,也靠自己创造出来。

我的演讲已经结束,谢谢大家!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生活;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未来。

我只是一名学生,但我有我的梦想。

记得我三岁时,第一次迈入幼儿园的大门,第一次看到了那迷人的大眼睛和那甜美的酒窝,她是我的启蒙老师——刘老师。她总爱在春天带我们去郊外游玩。记得,那时,花儿总是开着的,草儿总是绿油油的,风儿总是和煦的,我们总是快活的。刘老师跟我们玩得很融洽,从来没有斥责过我们,她包容我们的一切。我们都把她当做自己的母亲,在她面前撒娇,在她怀里睡觉。不知不觉,幼儿时期那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就在我们的嬉笑中溜走了。但刘老师那慈母般的形象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告别幼儿时期,进入了小学。这时,我又一次看到那敏锐的目光和那慈祥的笑容,她是我的小学老师——曹老师。她总爱在我取得好成绩时,给我一缕祥和的目光和一个称许的笑容:那目光告诉我,不好骄傲!那笑容鼓励我,不错,继续加油!小学六年,那目光、那笑容,像和煦的春风、像温暖的阳光吹拂着我、照耀着我,让我茁壮成长。光阴似箭,小学毕业了,我离开了生活六年的母校,但曹老师的音容笑貌让我永生难忘。

如今,我迈入了初中校门。记得第一节课是语文老师上的,她走上三尺讲台,用三寸粉笔为我们写下初中语文学习的四要点:看、读、思、写。鼓励我们只要掌握了这四要点,初中语文并不难。老师她自己也喜爱写作,她的文字清丽,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常常流淌着一腔温馨的情怀。老师的言传身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使得期中考试我的作文只扣掉两分。在我的心中,语文老师就是那辛勤的园丁,就是那燃烧的红烛!

啊,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老师!我要用耐心在那片期望的`田野上发奋耕耘,我要用知识点燃每一个学生的梦想,我要用爱心托起他们飞翔的翅膀……

那一颗懵懂岁月中飘来的种子,已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风在静止时是无声的,那么就让我们年轻的心跳动起来吧!那样,风便有歌了;水在静止时是无言的,那么就让我们滚烫的血液奔腾吧!那样,水便欢笑了;山一向是沉默的,那么,就让追梦的我们奋力攀登吧!那样,我们的梦想定会开花,我们的人生定会灿烂!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

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我们会聚一堂,我们秉承文学的血脉,我们背负理想的背囊。我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我们追求智慧,我们讴歌自由,我们抒发心中的激情,我们以诗的语言挥洒我们奔涌的热血。

读一百部书,活一百种人生。对生命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书籍那样具有如此的力量。书籍是孤独者的朋友,是被遗弃者的伴侣,是郁郁寡欢者的喜悦,是绝望者的希望,是沮丧者的欢畅,是无依无靠者的相助,是梦想者的曙光。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同学们拿起手中的五彩笔,描绘美好的蓝图,从这里起飞,放飞你的梦想,如夸父逐日般追求我们的梦想。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我们是时代的骄子,祖国的未来,我希望大家可以不断进步,超越自我,胸怀天下。

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精神的世界自由搏击。沐浴先哲前贤的光辉思想,聆听仁人大师的谆谆教诲。

文学的殿堂富丽堂皇,我们怀着一颗赤热的心,抱着对文学的热爱,我们来了,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未了的激情。只要我们去实践,只要我们热爱读书,只要我们喜欢写作,我们的精神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只要我们勤奋笔耕,只要我们不懈追求,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只要我们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只要我们敢于行动,我设想我们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我们的追求便会有回报。

我想!我做!我成功!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未来的课堂是自由的精神家园,老师、学生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我梦想将来不再以成绩决定一切,我们的学生都会快乐自由的学习。

我梦想同学之间亲如手足,消除矛盾,充满博爱精神。

我梦想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知识的殿堂,书的海洋,人才的摇篮。

这就是我的梦想。然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前赴后继地努力,我们不能等待上帝的垂青,我们必须努力向上,改造自己,改造人类社会。东晋大诗人陶潜有诗曰:盛年不再来,及时当勉励。

让我们一起来描绘灿烂的前程,来书写豪壮的誓言,来开创未曾耕耘的处女地。

让我们携手并进,放飞梦想,为梦想而奋斗!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5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我有一个梦想,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那就是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

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严密的思维,也没有特别准确的判断力,但是我仍不会放弃努力。尽管这个梦想距我很遥远,但我仍不会停止追求。尽管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无数的磨难,但我仍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前,每当我看到科学家们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总会感到羡慕和敬佩。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他们,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是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赢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天。

因此,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每当我看到浪费时间的人时,我会为他们感到惋惜;每当我看到灰心丧气的人时,会为他们感到悲哀;每当我看到不务正业的人时,我会感到愤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而我,至少有一个梦想,一个目标。有了这个梦想,我就会一直努力下去,永不放弃。有了这个梦想,就等于把握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不会再迷失方向。有了这个梦想,就好象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一直通往胜利的顶峰。

我有梦,中国也有梦。我的梦想,用自己的智慧站在时代的顶峰,中国的梦,用自己的勤劳,自立于世界之上!

梦想路上谁都会迷茫,但只要有原本内心的坚定才会有美好的结果。加油!为了自己的今后而做打算,是为了当时的梦。梦是可贵的,贵在实现后的喜悦之情,虽然我没有尝到这种情感,但我相信今后一定会遇到。

我有一个梦想,用我的汗水和心血去浇灌就一定会实现。

第6篇:难忘的小学老师作文范文

11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位50岁的老人,拿着小锤子,在校务人员手持蜡烛颤颤的微光下,挨个儿将学生的名牌钉在学生寝室门上。钉完最后一个名牌时,东方已露出曙光,似乎向世人昭示: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在南通诞生了。

这位钉名牌的老人,就是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通师”)的创始人,被同志评价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中“不能忘记的人”——近代卓越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

就在这一天,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的前身)正式成立。在开学典礼上,张謇先生说:“要强盛国家,必须讲求学问;要求学问,必须普及国民教育;要普及国民教育,必须兴办教育;要办教育,必须从办小学办师范学校开始。”同一年,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沙元炳先生创办了如皋师范学校。1906年,海门厅同知(县长)梁孝熊创办了海门师范学校。南通境内3所师范学校,自建校以来,为南通乃至江苏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南通师范、海门师范两校合并,组建为新的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如皋师范升格为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如师”)。

对这所地方师范学校,或许人们并不熟悉,但如果说起李吉林、华应龙、许新海、王笑梅、周益民、贲友林等众多活跃在当今小学教育界的名师,人们肯定不会陌生。这些优秀教师均毕业于通师。还有一组数据:目前南通市小学在职的150名特级教师中,近一半毕业于通师;江苏全省100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包括中小幼教师和职教教师)中,有7人(全部为小学教师)毕业于通师;学校先后培养了8万多名毕业生,成为各个时期江苏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众多毕业的师范生初登讲台,往往会因为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而被前辈和同行刮目相看,一问“毕业于哪所学校?”“通师。”“难怪呢!”所有人的所有赞许和疑惑,便都有了确定的答案。

110年的发展长河中,通师有辉煌也有曲折。远的不说,上世纪末,通师也遭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小学教育本科化”的严峻挑战,生源质量急剧下滑,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整整10年,我们处于发展低潮期,没有什么政策保障,也很少有经费支持。但我们用智慧和精神办师范,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机制,寻求新的发展方向。”通师校长丁兆雄向记者介绍。2007年,通师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了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也掀开了南通教师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南通基础教育好,根源在于师范教育好

“假如没有政府这个免费政策的话,也许我只能在家里种田,或者在某个小工厂里打工了。”如师2009级小学教育1班吉夏磊说道。原来,在他上初三的时候,长期生病的奶奶去世,留下了一大笔债务,父母没什么文化,只能一边种地、一边做小工贴补家用。每次看他们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吉夏磊就会纠结于这样一个问题:是继续上学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辍学打工来缓解家里的压力?吉夏磊觉得,凭自己的能力,高中苦读3年,考上一所理想的重点大学应该没问题。但是,他不忍心看着父母为了让自己读书而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后来,他从老师那里得知,有一个“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吉夏磊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兴冲冲地把这个消息带回家,全家人都很激动。“因为我有了希望,我们全家都有了希望!”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给许多像吉夏磊这样的优秀寒门学子带来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成就他们的幸福人生搭建了平台。

免费定向师范生进校前,已经与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签订协议,毕业后全部回到家乡,到县城以下的农村小学任教。南通市教育局和县(市、区)政府也签订了协议,要保证这些学生毕业后有工作岗位。“我们就是奔着培养小学教师去的,很多本科院校尽管也有教育专业,但并非专门面向小学培养师资,他们的‘兴奋点’往往看培养了多少研究生。”丁兆雄从事师范教育工作30年,熟知师范教育的特殊培养规律和要求。

按照南通市政府和南通市教育局的统筹规划,根据各县(市、区)教育局按实际需求报送的计划,通师迄今已招收定向师范生977人,7个专业方向,27个班级。2007年8月,通师开展试点工作,首批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177人。2009年,通师试点专业拓展至学前教育专业。2010年,通师将试点工作进一步拓展到小学教育专业音乐、体育、美术方向,基本涵盖了小学、幼儿园教育的课程领域。百年通师尽管办学学历层次不高,但到现在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正是因为它具有新颖独特的“师范性”。“师范大学教育专业招收的是高中起点的学生,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技能、职业情意都有很大欠缺,即兴演讲、备课、说课、三字一话、艺术体育特长等职业技能都比不上我们的学生。”丁兆雄说,“我们的学生用人单位评价高,就业率高。农村学校尤其欢迎我们的学生。”

前些年,通师统招师范生的分数线低于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师不仅扩大了招生规模,而且全部并轨收费,直接后果就是生源质量急剧下降。“这样的生源培养出来的老师怎么教好下一代?”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试行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初衷,是要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改善生源质量。5年来,从实施情况看,这项政策有效缓解了生源质量下滑与培养要求提升之间的矛盾。”丁兆雄介绍,填报志愿时,学生经过充分酝酿,录取时又与培养学校、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三方协议,因此,他们在求学期间表现出了较强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能够较为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之中。

中国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丁兆雄说:“免费定向师范生定位就是到农村,目标很明确。国家层面免费师范生培养层次比较高,但很多名校可以培养学术上很有才华的学子,培养专业性、师范性要求较高的教师,他们未必见长。”

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必须是一项政府行为,它涉及到教育、人事、编办和财政支持等方方面面。只有政府统筹协调,才能顺利推进。“在这方面,我们要感谢南通市政府,给了我们切实的支持。”丁兆雄介绍,定向师范生每人每年获得南通市财政拨款1万元。

人常说,一个好校长就可以带出一个好学校。“这话不尽然,因为好校长来源于好师资,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是不会有好校长产生的。”南通市教育工委书记黄建辉介绍,通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前招收了一批“好学生”,如今这批四五十岁的教师大多成为南通教师队伍中管理和教学骨干。在南通,有一个说法,“1万名师带动10万教师,培养100万学生”,那批师范生就是如今南通教育的中坚力量。南通基础教育好,根源在于师范教育好。“2007年开始招录的免费定向师范生,他们也将会成为未来若干年中南通小学教育的骨干、名师。”对此,黄建辉很有信心。

“师范为我做一名优秀教师作好了准备”

2011年深秋时节,李吉林老师回到通师,参加了南通市五年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汇报会。站在台上,73岁的李吉林老师抛开自己事先准备的3页发言稿,即席发表了充满深情的讲话。她说:“同学们,能做一名免费定向师范生,太幸福了!我庆幸自己当年选择了师范,非常感恩师范老师教诲和培育了我,为我做一名优秀教师作好了准备。亲爱的同学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你倾注了心血,你就会有收获。你是一个播种者,也就是一个收获者。我想送给你们一句话:要当好老师,要有真情感,要有真本领。时间在童话里是长脚的,是一步不停留的,同学们千万不要消磨宝贵的青春时光。请你们抬头往前看,成功和幸福正在向你们招手!”

这位一生痴迷于儿童教育的长者,永远葆有年轻人一般的朝气、激情和活力。“我是一名老师范生,对通师一往情深。”1953年,初中毕业的李吉林,没有丝毫犹豫就报考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58年南通女师和通师合并)。“因为师范免费,我从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就报考了师范。”李吉林6岁时父亲去世,她和母亲相依为命。1956年师范毕业后,李吉林分配到南通女师一附小工作(后来改为南通师范第二附小),“一辈子在这里工作”。

“那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每个人都非常奔放,不担心被别人耻笑什么。”忆及50多年前的师范求学经历,李吉林老师如数家珍。那时候,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和营养。每天早上800米跑步,雷打不动,下午有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李吉林记得,体育老师要求非常严格,“‘立正’时要求双手一定要对着裤缝”。每天早餐,学校供应免费的豆浆和包子,上午课间一人发一个馒头,还常常有茶叶蛋,校医还要参与制定学生食谱。“我至今都非常感谢母校的培育,让我们都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我们毕业工作后非常适应,踢足球,喊口令,样样儿都能拿得起来。”李吉林激动地说。

老师的敬业精神,对李吉林的影响最深;老师的关爱,让李吉林永怀感恩。校长范北强,日本留学归国后,全部身心扑在学校工作上,每天晚自习他都会一个不落地逐班巡视。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李吉林高兴得直蹦,校长看她衣服穿得很单薄,便慈爱地说:“怎么穿这么少,赶快回去加衣服。”李吉林急着要去春游,绕了一圈,又回到队伍中,并没有添衣服,校长看到后责怪她说:“你怎么没加衣服?”接着又嘱咐衣服带得多的同学给她一件。“50多年了,这件小事一直珍藏在我心底,让我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学会了关爱学生。”李吉林说道。师范三年级时学汉语拼音,李吉林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便在座位上做小动作。语文老师任哲伟没有点名批评她,而是在讲台上微笑着领读:“L-i-Li,李吉林的Li。”老师不失幽默的提醒,令李吉林在自己的座位上吓了一跳,赶快收回神来。“你看,老师的教育多么艺术啊!”李吉林深情地回忆道。语文老师石友兰被同学们公认为书法家,每个人的作文本上都有石老师的认真批注,同学们视为珍宝。“我到现在还能想起老师的字迹。翻开作文本,我能看到里面夹着小飞虫,我就知道老师是晚上在油灯下为我们改作文了。”那时候,老师们课下和我们一起打乒乓球,晚会上师生同台,舞蹈老师放手让我们自己去创作……往事历历在目,70多岁的李老师,如今回忆起50多年前的一些感人细节,不禁数度哽咽,不能自已。“这些老师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培养了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才情和能力,让我喜欢语文,认真对待写作,而且让我懂得了要去创造”。1978年,李吉林被评为特级教师,她把第一份糖送给自己的师范老师。“我总是充满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母校,教我做人,育我师德,给我师能。至今我方更明白,为什么人们常把母校比作‘摇篮’。是的,我是在母校的摇篮里长大的。”

获益于严格正规的师范教育,在5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李吉林对儿童教育始终痴迷不已,她说:“每天能和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我人生莫大的幸福。通过自己辛勤工作能够影响一个又一个班学生的成长,甚至影响他们几十年,这是身为教育者的不朽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不仅李吉林钟情于母校,更多的毕业生也都难忘母校的培养。

1981年,15岁的王笑梅以高出重点中学30多分的成绩考入通师,18岁师范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师范3年,我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嬗变”。因为进入师范之前,王笑梅“不敢在人前说话,普通话说不好,字也写不好”。可如今,王笑梅已经成长为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通州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王笑梅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全在于通师求学期间形成的诸多特质。

通师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非常扎实全面,但一切又都在不经意间完成。班级黑板报每周一换,4人一组承担黑板报的排版设计和描画。王笑梅记得,“我们专门留出一小块,每天变换内容,大多为名言警句,一行拼音加一行文字。这样每人每天都有练习粉笔字的机会”。晚自习有一个规定动作,每天有两名同学在讲台上进行5分钟演讲。不知不觉中,王笑梅的演讲、书写水平都大大提升。通师有很多学生社团,琴棋书画一样不缺。每天下午3点放学后,同学们开始练习钢琴、手风琴、舞蹈……“毕业后,我们一走进新的学校,所有老师都对我们刮目相看。看,这个小老师样样在行,连体育课喊口令都特别响亮。”王笑梅说。

作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师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王笑梅称之为“教育力”。通师的老师善于改革。当时尽管有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但老师们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都会补充大量的新资料,让学生们了解前沿研究动态。“当时,我们都刚从初中升过来,很不理解老师的做法,为啥不多讲讲呢?”后来走上工作岗位,王笑梅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工作后,阅读信息,挑选观点,再对照教材融入自己的想法,这些研究本领都来自那个时候”。

王笑梅记得,从一年级开始,包括李吉林在内的南通基础教育界的“五朵金花”,就到学校给同学们开公开课、作报告。“还有很多知名特级教师,都来了。我们只是普通师范生,就享受到这么高的待遇。如今很多一线骨干教师,几年才轮得到听一次一线最优秀老师的课。”王笑梅感慨地说。在优秀老师的感召带动下,王笑梅把学校每月补贴的15元钱节省下来,大多用来买书,“师范培养起来的爱买书、爱读书的特质和习惯一直伴随着我”。

从李吉林、王笑梅等优秀教师身上看出,通师的职前教育,不仅严格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一种“永远的教师情怀”,为他们终身从教打下了扎实的能力基础和精神底子。

“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美好未来,还要让未来有未来”

2007年第一届免费定向师范生招来后,着实让通师的老师们兴奋不已。优秀初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这种状态已持续多年。“基础太差的学生不适合当老师,你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培养成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多年担任班主任的徐莉老师对这一点感触非常深。如今终于盼来了优秀的生源,他们基础扎实,学习习惯好,接受能力强,很有发展潜力,老师们暗下决心“要好好打造”。但是,在老师们欣喜之余,也看到了这些孩子身上的一些“短板”。他们在初中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大多是班上甚至年级的佼佼者,进入师范后,仍然摆脱不掉深刻的“应试痕迹”。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一心只想着在分数上超过别人。这种心理让他们无论参与何种活动,觉得自己永远应该站在第一的位置,心胸不够开阔,人际沟通能力也不足。有一段时间,徐莉班上的一个学生情绪很低落,徐莉找他谈话,根源竟然是“老师上课时怎么不看着我?我很郁闷”。

教师素养,大致包括“师德”和“师能”两块内容。教师技能的培养,通师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如何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意识,让他们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一种身为教师的内心的定力”呢?学校召集班主任、政治老师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围绕“明日教师的打造”这一主题,大家集思广益。“师德培养,不能光靠嘴上说说,或者偶尔开开会,要把它纳入课程体系中做细做实。”富有经验的贾真老师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学生的成长,不是按部就班地什么日子完成什么,而是需要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熏陶。”贾真老师身边聚拢了一班人,以科研的方式开始了“品德成长”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包括儿童主题、生命主题、文化主题、幸福主题等,非常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课程形式也不拘一格,有课堂,有沙龙,有电影观摩,有社会调查等。在乡村小学,老师们没有急着让学生进入课堂看课,而是着重看学校组织的活动。他们还让学生站在村小门口,捕捉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充满期待的眼神,家长怎么叮嘱自己的孩子;看小学老师到校后做的第一件事,说的第一句话。有的定向生看到:班主任走进教室,没说什么,便把一个小女孩拉过来,顺手从自己兜里拿出梳子,给孩子梳头。这些细节,打动了懵懂中的定向生,他们说“低年级老师应该有一种做妈妈的感觉”。这种心底涌出的东西最真实,也最有效。

师范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和情怀最要紧。寒假中,老师们安排定向生做微型社会调查,调查农村家庭的经济变化,让他们学会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民生情怀,没有社会视野,他怎能做好教育?如果站在讲台上,手拿一本书,日复一日传授书本上的那点东西,这样的教师太肤浅。”贾真说。

师生共同观摩电影也是品德成长课的一部分。《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影片进入了他们的课堂。观摩之后,师生会为某个人物、某个情节争得热火朝天。这时候,贾真往往会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作业:把你的观后感写下来,或者续编某个故事情节……“我要让他们追求一些灵魂层面的东西,对自己发问,在更高层次上建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贾真常常会被学生写出的东西感动得落泪。“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在5年中让这些学生‘成为人师’。有些东西不仅是职业需要,也是人生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化完成得比较好,那他的职业化也一定会好,他的课堂会有情趣,做人会有味道,他耕耘的土地就会高产并芬芳弥漫。”贾真说:“我们是师范学校的老师,是‘工作母机’,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未来,还要让未来有一个未来。”

“幸好我来了!还好我来了!”2007级英语1班的吴海惠说,“通师5年是自己脱胎换骨成长的5年,如果没有这项政策,真不敢想象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儿。”初一的时候,吴海惠的妈妈去世,爸爸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又没有工作,一家三口,日子非常艰辛。幸运的是,初三那年恰逢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出台,吴海惠便在老师的鼓励下报考了通师。通师5年培养,让这个曾经“在人前一说话就脸红”的腼腆女孩儿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一入学,吴海惠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老师们都特别关心她,连食堂的阿姨也给了她格外的关照,“那时我吃得特别少,每次只打一份包菜一两米饭”。一天午餐时,食堂的阿姨走到吴海惠身边,悄悄对她说:“你去拿一个大点儿的饭盆过来。”没想到,这位阿姨给海惠打了好多菜,只收了她1元钱,还悄悄说:“以后你天天过来,没事的。”

也许过早经历了生活磨砺的缘故,吴海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想:“人家凭什么要对我好,我又不能为人家做什么。”其实在品德成长课上,关于此类的话题,老师和同学们都曾经讨论过。吴海惠得知,学校有一些公益社团,做一些帮助人的事儿。受此启发,她和一个学弟共同发起,也成立了一个公益社团,吴海惠给它命名为“火柴头”。她看过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写过的一本书,说做火炬传递手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弱,关键是可以点燃人群中的激情和热情。“火柴头虽小,但它可以照亮黑暗,温暖别人。”吴海惠说。

“火柴头”从最初的2人,到现在已发展到60多人。他们组织过很多活动。比如“环保一日行”,他们走上街头,头顶烈日,捡拾垃圾;他们走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儿童节,把歌声和快乐带给孩子们。他们把公益活动和教育融通在一起。对于做公益,吴海惠有一股子不知疲倦的劲头儿。同学们笑着问她:“海惠,你做公益的时候怎么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晚上,常常是别的同学都休息了,吴海惠还在写活动计划,整理大伙的活动感受。去年重阳节,“火柴头”的伙伴们拜访了李吉林老师,李老师的一句话启发了他们,她说:“做公益和做教师是相通的,都是在服务。”从2011年秋季开始,“火柴头”走进三里墩小学开展助学活动。每周六下午去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给孩子们讲文化课,一个小时和孩子们做游戏,做手工。之前实习的时候,吴海惠碰到“不听话”、“成绩不好”的孩子就着急生气,现在她有了新的认识:“和孩子们在一起,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耐心。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怀着这颗心去做就好。”如今,吴海惠的爸爸见到她就喊“吴老师”,他为自己的女儿能成为一名教师而由衷地感到骄傲。

在“临床实习”中建立对学校教育的完整认知

对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等专业实践课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过程。师范生只有以实践体验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为基础,才能丰富对教育的理解,找到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通师循着“早介入、低起点、细目标、高要求”的思路,对教育实践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了不同阶段目标、内容以及考评办法。为丰富定向生对儿童的认知,从低年级起,通师就开展“一日见习”、“一周见习”等活动,分别以“感知小学”、“亲近儿童”、“体验教育”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小学、幼儿园,让他们在观摩升旗仪式、晨间讲话、课堂教学、课间活动等过程中亲近儿童,从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热爱儿童,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师职业。到了中高年级,定向生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实习活动愈加丰富,他们对教育教学和儿童的感知与认识也愈加完善。

通师2007级英语班的王嘉平小时候就有做教师的愿望。初中毕业那年,她赶上了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于是水到渠成地来到通师。“可能是由于自己成长经历的缘故,上师范后我一直信奉‘严师出高徒’,但自己性格却比较柔弱,感觉不会对学生严厉,曾一度为此而惶惑。”王嘉平说。但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解开了她心中的疙瘩。

2011年,王嘉平来到海门师范附小实习。三(1)班班主任施静老师跟学生在一起时候的言行举止,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施静老师每天定时跟班上的孩子们聊天,聊天的内容和方式都令王嘉平觉得很新奇。聊天时,施静老师会从自己的抽屉里随手拿出一些糖果和零食,跟学生“边吃边聊,又吃又笑”,“这个星期天我陪女儿去爬山了,你上哪儿玩了?”“你妈妈感冒好了吗?”在王嘉平眼里,施静老师跟学生在一起时,不像一位老师,更像是朋友、伙伴,就像两个年龄相仿的人在交流。课间活动时,施老师看到学生跳跳绳,她也会奔过去参与其中,跟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施老师的课堂很热闹,往往在她抛出一个问题后,所有孩子争先恐后地抢答。王嘉平感觉到,孩子们对施老师“很亲近,很崇拜”。课后施老师在教室前边批改作业时,那些“小不点儿”会主动走过去,给老师敲敲背、揉揉肩。“那些时刻,从施老师的脸上我看到了做教师的一种幸福感。我觉得对于‘严师’,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王嘉平说道。施静老师也跟她私下交流,“你要把对小孩的喜欢挂在脸上,要让他们知道你很爱他们。如果老师变成大海,那些小溪自然会流向你”。从施静老师的言传身教中,王嘉平认识到“严师不是要孩子如何怕你,而是要让孩子对你由内而外地尊敬”。实习期间,王嘉平也会遇到很调皮的小孩,她学着像施静老师那样处理问题,多反思“为什么”,而没有直接批评孩子,效果反而更好。王嘉平“感觉自己找到一些做教师的感觉了”。

“我是由于家庭境遇和班主任的好言相劝才来到通师的。”2007级文科班的顾媛媛性格活泼,快人快语,“初中毕业前的历次模拟考试,我都是年级第一,如果我上高中的话将来一定能上重点大学”。抱着一种不得已心态进入通师后,顾媛媛曾一度感觉自己“整个人非常松散”。顾媛媛在周记中写道:“我在师范只要考60分就够了。反正已签协议,毕业后我肯定会有一个教师饭碗。”师范的学习生活节奏并不那么紧凑,而是把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给了学生。顾媛媛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晃了半年。

让顾媛媛发生改变的是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实习的学校是南通市三里墩小学。这所村小简陋的设施把顾媛媛“吓了一大跳”,“只有红砖黑瓦两层楼,其他什么都没有,连操场都没有,好多孩子脸上拉着鼻涕,身上脏兮兮的”,顾媛媛对这所学校、这些学生“没有一点儿好感”,“要是自己毕业后分到这样的学校就惨了”。

实习期间,三里墩小学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顾媛媛看到,学校的老师们自然亲切地拉着孩子们的小脏手做游戏,歌声笑声是那么欢畅。顾媛媛心里一震:“难道这些老师就不嫌这些孩子脏吗?”学校安排实习生对孩子们做一次访谈。访谈的时候,尽管孩子们表达并不那么流畅,但“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是水汪汪的,他们的眼神特别渴望爱。”这时,顾媛媛才体会到“师爱”的意味,“有一首儿歌叫《种太阳》,教师就要像太阳一样,向孩子们传递温暖”。

实习结束回到通师,班主任鼓励每个人写下自己的实习见闻和感想。顾媛媛写道:“如果我还这样碌碌无为,日后即便做了教师也是没有用的,肯定就是那种误人子弟的老师。在三里墩小学的老师们身上,我能看到真正的教师情怀,他们打心眼儿里爱孩子,他们不是把教师当成自己的职业,而是作为终身的事业来做。我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顾媛媛开始改变,逐渐积极地投入到师范学习中。

2012年7月,顾媛媛毕业离校时,班主任给她的寄语是:“你觉察到自己的改变了吗?一年级时你对教师职业一点儿认同感都没有,甚至持一种反感态度,认可‘60分万岁’。通过5年的师范学习,如今的你实习时,在课堂上关注关爱每一个孩子……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教师情怀的人。有了这份情怀,你的未来职业生涯将会一路芬芳!”

为培养定向生的实践反思能力,通师还经常组织定向生观摩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竞赛,加深定向生对专业教学的理解,培养教学临床诊断能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知识。此外,通师还与县(市、区)教育局合作,组织“师徒结对”活动,聘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定向生的“教育实践导师”,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对学校教育的完整认知。

第一次体会到身为教师的价值

从上世纪末一直到2007年重拾免费师范生政策的10年间,是承担教师职前培养任务的师范教育的低潮期。“我们突然发现,报考师范的初中毕业生都是三流甚至四流学生,和职业高中学生成绩差不多,很可怕。”海门教育局局长许新海不无忧虑地说道。1986年,许新海通师毕业后,从普通教师做起,担任过百年老校海门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25岁创办并担任东洲小学校长,后担任过教育局副局长。就在许新海接受记者采访那天,他被海门市委“票选”为海门市教育局局长。“前几年,作为南通市人大代表,我一直呼吁‘要重视师范生培养’,因为这项工作太重要了!”身为教育管理者,许新海非常清楚“断层的10年”带给教育的伤害,“这些基础差的师范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令人揪心,很多家长举报的问题都出自他们身上”。更令他担忧的是,这些教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会读书的老师才能教出会读书的学生,担任校长、副局长期间,许新海每年都要给教师“开书单”,督促教师读书。他注意到,唯有“那个阶段”的教师不爱读书,不爱学习、积累。“教育工作者有着共同的密码,这就是通过读书、反思而积累的共同话语,但这些教师跟大伙儿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前几年,许新海在自己的主管范围内,宁愿使用老教师“把他们身上的油水榨干”,也不招聘新教师,因为培养难度实在太大。

令许新海高兴的是,2007年开始实施的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又把师范的人气儿聚拢起来了,吸引了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局面得以扭转。今年秋季开学,首批定向免费师范生即将走上教师岗位。这几年中,许新海多次到通师了解这些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过硬的素质很了解,也很放心。“今年毕业回到海门的毕业生有24名,我计划把这些新教师安排在24所不同的学校,作为海门未来最优秀的教师和校长来培养。”许新海信心满满地说。

许新海的这种信心并非没有根据。在通师,跟这些十八九岁的充满朝气的未来教师一接触,便被他们的故事感动,被他们青春洋溢的朝气感染。他们是“准教师”,但言谈举止、所作所为已具备了一名优秀教师的素质。2011年下半年,如师2008级小学教育1班的倪典,来到如皋市一所学校,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实习。实习期间恰逢一位四年级班主任生病住院,于是倪典便做起了班主任,并代教语文课。

第一次走进课堂,尽管心里惴惴不安,但倪典还是满面春风,她要给孩子们一个可亲可爱的第一印象。孩子们对这位年龄不大的大姐姐还算认可,起码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拒斥感。但班上一个男孩子引起了倪典的格外注意。孩子就坐在讲台旁边,但他没有同桌,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耷拉着脑袋。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几次抬头,与倪典眼神交流时,流露着无助和无辜的神情。孩子叫王志文。在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竟然没有一个小组愿意接纳他。倪典说话了,“志文,你就到第一小组吧”。但第一小组的孩子齐声说道:“不要!不要!”其他小组也是一致的拒绝声。孩子们童言无忌,倪典没有责怪他们,她灵机一动,对王志文说:“你过来,跟老师一起讨论,好不好?”孩子低着头,坐在了倪典身边。倪典发现孩子对讨论的内容很熟悉,表达也比较流畅,心里直纳闷,“为什么同学们都不愿接纳他”。课后,倪典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王志文经常恶作剧,不交作业。有个孩子直言不讳地说:“老师,不要理睬他,我们老师以前从来不理他。”孩子的话让倪典心里一抽。第二节课的时候,又到小组讨论环节,倪典微笑着对志文说:“你跟老师一组,你来当组长。”同学们既惊讶,又有点羡慕。“但咱俩要拉钩,只要你每堂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就会奖励你一个‘五角星’。”王志文扭捏着跟老师拉了钩。在师范学习,师范老师给倪典印象最深的一个理念就是:“不放弃一个孩子!”她更记得班主任蒋长兰在实习出发前说的话:“教育是良心活儿,哪怕只有一个月。”

倪典来到王志文家里,惊讶地看到只有爷爷奶奶在,父母都长期在外打工。显然,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都源于家庭中缺乏应有的关爱。接下来的日子,倪典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关注,孩子开始交作业了,而且字迹很工整。

期中考试后,倪典第一个批改王志文的试卷。“他竟然把试卷上作文题空白处写满了,写得非常认真。”就在倪典为孩子的进步而开心时,王志文正躲在她办公室门后边,偷偷看着老师在改试卷。倪典一抬头,看见了王志文,“志文,你过来,老师要给你一个奖励。”孩子走到她身边。“老师不仅要奖励你一个大大的‘五角星’,还要给你一个拥抱。”得到了倪老师的拥抱,孩子愉悦地走出了办公室。

后来,倪典在班上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表扬一个人,他这次考试进步最大。”“老师,其实我们都猜到了,是王志文,他变化可大了。”孩子们大声说道。“正是王志文,你们还会排斥他吗?”“不会!不会!”孩子齐声回答。当时,正好学到《蚁国的英雄》一文。倪典结合课文内容,对孩子们说:“蚂蚁面对火灾时,它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冲出了熊熊大火,从而拯救了蚁国。我们要向蚂蚁学习,当一个人掉队时,我们要紧紧地把他团结在一起。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是老师的宝贝。”孩子们都若有所悟,王志文周围的同学,有的跟他握手,有的拍拍他的肩……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要结束了,倪典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真有点依依不舍。王志文流着泪送给小倪老师一张照片——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照,“老师,请记住,这就是我。”班上66个孩子还都把自己的网名改为“泥点的宝贝”。生病住院的原班主任也正好回到班级,她给孩子们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实习老师》。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情真意切的心里话。王志文写道:“一头黄黑相间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上面架着一个黑框眼镜,这就是我最爱的倪老师,虽然是实习老师。她喊我们每个人‘宝贝’。同学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你们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我掌上的宝贝!’我永远记得她喊我‘宝贝’,冲我微笑……倪老师跟我一起讨论,那个时候我才有了‘第一个同桌’……太多美好的记忆了,我真希望倪老师能留下来。”今年5月的一天,王志文竟然带着同学来到师范学校,费尽周折,才在教学楼里找到了他们的小倪老师。一见到倪典,孩子们就大声喊道:“老师,我们可想您了!”“被孩子们簇拥着的感觉,真是太幸福了!”倪典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身为教师的价值。

采访即将结束,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海门市常乐镇,这里是张謇先生的故里。在我们步行走向由同志题名的张謇纪念馆的时候,远远看到一位30出头的年轻人等候在纪念馆门口。同行的丁兆雄校长告诉我们:“这是我们通师毕业的学生,叫张华,如今担任常乐镇党委书记,很有作为!”这位热情又书卷气十足的年轻书记,带着我们瞻仰了张謇先生的一生作为,“很多人在张謇面前都有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情,不论是搞实业的还是搞教育的。他一生为家乡南通建设了370多所学校!”张华对张謇很有研究,著有研究张謇的专著——《一个伟大的背影》。这座纪念馆,也是张华担任常乐镇镇长后,费尽心力筹资建成的,他觉得“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多少年来,南通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狼之山,青迢迢,

江淮之水朝宗遥。

风云开张师范校,

兴我国民此其兆。

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