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存在困难情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誉减值;会计准则;问题;措施。
一、商誉减值会计准则国际间比较。
(一)商誉减值测试时间的比较。
1、美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142条规定商誉减值测试在每年固定的时间进行减值测试。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在相关不利因素发生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法律因素或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监管当局采取重大不利行动、未预见到的竞争、关键雇员的流失等。
2、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IAS36规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商誉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价值。无论是否有任何减值迹象,会计主体也应在每个年度报告期末估计一项无确定使用年限或尚不可使用的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等。
3、中国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某项资产如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商誉减值确认基础的比较。
1、美国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2号对商誉和无形资产进行规定:商誉减值测试的单元是报告单元,报告单元是指经营分部或低于经营分部的一个层面(即组成部分)。准则里面还对它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出具财务报告、经营成果需考核。
2、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IAS36中指出,如果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应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会计主体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
3、中国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条规定,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关于资产组的认定,应当是以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
(三)商誉减值测试计量基础的选择。
1、美国会计准则。FASB则使用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孰低。公允价值是自愿双方当前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而不是强制或清算交易中的价格。单一权益性证券的市场价格不能作为计量报告单元公允价值的基础;如果市场报价未能取得,估计某以报告单元公允价值最适合的方法就是现值法,其中现金流量的估计应建立在合理的、可证明的假设基础之上;除此之外,公允价值的确定还可采用同类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或其他计价方法。
2、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IAS36指出,资产减值损失以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量,准则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资产或现金产出单元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二者之中的较高者。如果销售净价高于使用价值,可收回金额即为销售净价;反之,则相反。销售净价是指在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的公平交易中,通过销售资产而取得的、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3、中国会计准则。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条规定,企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如果资产持有待处置,那么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成本计量其成本。
(四)商誉减值测试方法的选择。
1、美国会计准则。FASB则使用两步法:第一步为比较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如果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金额,可初步判断为商誉已减值,应实施减值测试的第二步以计量商誉减值损失的金额;第二步是比较报告单元商誉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以计量减值损失。
2、国际会计准则。IASC使用一步法。
首先,进行自下而上的测试:确定商誉的账面价值能否合理分摊至查核中的现金产出单元;比较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如果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金额,其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其次,如果企业不能将商誉的账面金额合理分摊至查核中的现金产出单元,实施自上而下的测试:确定商誉的账面金额能合理分摊的最小现金产出单元(即较大的现金产出单元);比较现金产出单元的账面金额与可收回金额,确认减值损失。
3、中国会计准则。CAS也使用一步法。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如难以直接分摊至资产组,应当将其分摊到相关的资产组组合。
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合应当是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不应当大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所确定的报告分部。然后,比较各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
二、我国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一)测试间隔时间短。商誉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它囊括了企业各种优秀的资源,如商标、经营方针、生产流程等,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商誉发生减值的几率很小,所以没必要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二)资产组划分没有具体限定。第一,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水平尚不足以采用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为商誉减值测试的单元。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3~5年)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测试主体层面的现金流量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是测试资产组或者其资产组组合的长期现金流量了;第二,资产分配工作量大,且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要对合并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就需要一些会计信息。
新准则规定要在资产组或资产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减值测试,但与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及划分的不确定因素,很难对资产组进行估价,从而影响到合并商誉的准确性,这就给企业的实务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计量基础给会计处理带来困难。
1、计量基础所反映的商誉的价值并不准确。公允价值比可收回金额更能准确反映商誉的价值,公允价值是通过内部信息和市场价格来计算出商誉的公允价值,而我国的可收回金额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计算出来的,所以没有美国的准确。
2、信息失去可比性。企业在进行合并商誉的减值测试过程中,选择不统一的计量基础,例如有的企业会把相关的费用在现金流量中扣除,而有的企业则没有扣除,这样信息就失去了横向可比性。
(四)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方法不合理。
1、把商誉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中的做法不可行。商誉是一种不可辨认的长期资产,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所以要将减值测试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合。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201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最主要困难中排名前五项有人工成本上升(72.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6%),缺乏人才(47.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7.3%)和资金紧张(42.1%)。
94.2%企业人工成本上升
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完成的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有9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比2009年末更高。2010年5月份以来,31个地区已经完成了新一轮薪资调整。浙江、广东、上海最低月标准工资相对最高,分别1310元/月、1300元/月、1280元/月;按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排序,天津和福建居首位,均为11.6元/小时。不仅如此,员工正常薪资也普遍上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于6月16日发表的《中小企业新情况新问题调研报告》显示,全省多数中小企业工资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有87.5%的企业用工成本明显上升。
尽管如此,全国仍有将近30%的中小企业存在用工缺口。浙江调研报告中,温州调查的855家企业有74.5%表示用工较缺。调查显示,参与调研的中型企业中有38.1%难招到熟练工人;如此认为的小型企业经营者占49.6%。这比2008年的情况要更加严重。
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占76%
《调查报告》显示,47.3%的企业认为“税费、社保等负担过重”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五大困难之一。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统一比例税率33%,相对偏高。德国企业所得税税率25%,澳大利亚28%(5年内降为21%),英国、日本和印度30%,美国平均税率为22.75%。与此同时,很多国家为扶持中小企业而采用差别税率,即中小企业低税率、大企业高税率的政策。如日本、泰国和卢森堡对小企业销售额的税率分别为0.3%、1.5%和1%。而据媒体调查,中国东部某省2008年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分别为28.64%和32.79%,而大企业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为14.59%。中国税收资料调查显示,2008年,纳入调查的中小企业缴纳流转税15003亿元,占总比重的86%;缴纳企业所得税4952亿元,占总比重76%。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13%
2003年~2010年的调查数据发现,四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资金“紧张”。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从银行贷款或从民间渠道筹资,融资成本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上浮达80%。工信部6月份的《2011年工业经济春季运行报告》指出,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造成了企业融资成本的不断上升,其中,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以上,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尽管融资成本高,但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仍要大得多。《调查报告》显示,6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从银行贷款困难,仅6.1%认为不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银行因无法准确衡量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而选择对其贷款申请持谨慎态度。从国外的情况看,美国征信业已经成为一个年销售28亿美元的行业,日均查询200万次,每年提供10亿份信用报告。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6月,我国征信系统仅收录1520万户企业信息资料,企业征信系统日均查询量只14.5万次。中小企业更是尚未形成征信体系全覆盖。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现根据我区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就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行为提出几点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具体要求
(一)各企业应规范生产记录书写格式,原则上按生产流程进行记录,一个批号的产品应把生产指令、原辅料领料记录、生产工序记录、过程检验记录和出厂检验记录等按时间顺序装订成一份生产记录;对于由多个部件组成的产品,如果按流程记录和装订存在困难,可以把一个批号的生产记录设计成目录索引形式,能够清楚的索引到各部件的生产记录。
(二)各企业应规范销售记录,销售记录必须汇总成销售台帐的形式,记录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销售时间、数量、价格和销售对象等内容。
(三)各企业应做好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每个企业必须指定专门负责不良事件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应有企业的任命文件;监测人员发现不良事件因及时向区不良事件监测中心报告,并要每季度汇总监测记录,以书面形式报送我局。
(四)各企业每次接受检查后,只要有缺陷项目,应在一周内写好整改报告并报送我局,整改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对应缺陷项目的整改措施、具体整改人员、完成整改时间。
(五)各企业应在每半年度末向我局提交半年度质量报告,报告内容参照年度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产品生产销售及质量情况,包括半年度产值及增长率、生产品种及数量、退货及处理情况、不合格产品及处理情况;
2、企业组织结构与生产、质量、技术负责人以及生产条件的变动情况;
3、企业质量体系建立、运行、完善情况,包括内审、管理评审、第三方认证或复查情况;
4、该半年度质量事故、顾客投诉、不良事件监测与处理情况;
5、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工作联系单。
各企业应在年终对半年度质量报告进行汇总,在每年12月10日前以年度报告的形式(一式两份)提交至我局。
(六)产品批量生产的企业应制定留样规定,设置与留样量相适应的留样间,并有专人负责留样管理。
二、相关事项
(一)各企业应认真按本通知要求查漏补缺,把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二)本通知要求提及的各项记录和报告是今年监管的重点,将作为企业信用等级初评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对于信用等级低、本通知要求执行不到位的企业,我局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通报批评。
企业科协是科协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中国科协和省市科协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团结、联系和服务企业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改革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入,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和工作发展面临新的情况,遇到新的挑战。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对全面加强企业科协组织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全面了解我省企业科协的基本情况,加强对企业科协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更好地推进“三服务一加强”,发挥企业科协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促进企业科协的健康发展,省科协决定对全省的企业科协进行一次组织现状及发展的调查研究。
现将《企业科协组织现状调查表》发给你们,请你们按照《调查表》的要求认真填写。有关调研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对象
全省各企业科协;各省辖市科协。
二、调查方式
各企业科协负责调查问卷的填写;
各省辖市科协负责此次问卷调研的具体工作,并负责核实、汇总,最终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
省科协采取调查问卷、企业实地考察、人员访谈与座谈、专家小组会议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
三、调查内容
(一)企业科协基本状况:
1、会员数、组织机构情况(根据有关表格填写);
2、开展活动情况
科协如何围绕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深入推进“三服务一加强”开展活动。具体体现在:①学术交流;②科普活动;③“讲、比”活动;④咨询“四技”工作;⑤建家工作;⑥金桥工程;⑦厂会协作;⑧其他方面的工作情况(要求各单位提供2006年工作小结、2007年工作计划)。
(二)企业科协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开展咨询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教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三)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对企业科协支持的程度和力度如何,企业科协开展工作是否顺利,经费来源是否落实,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四)如何围绕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实“三服务一加强”,发挥好企业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什么措施。
(五)企业科协对省科协有关职能部室有什么意见、建议和要求,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支持、帮助和协调。
四、相关要求
(一)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省科协以期摸清我省企业科协的基本状况,分析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典型企业科协的工作经验和创新做法,为研究提出新时期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和工作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请各省辖市科协切实提高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专人负责调查和审核工作。
(二)对企业科协的组织现状有什么要求和建议,请在“备注”栏中说明,如篇幅不够可另附页。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会目标;特点;思考
我国拥有着数目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经营类别遍布各个行业领域,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发展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财政部陆续了《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核算与规范已势在必行,做好这一系列工作的必要前提就是明确财务会计目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不仅直接涉及到会计规范的价值取向和会计方法程序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完善,本文将就此问题做粗浅探讨。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变化的特点
(一)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与经营者的经营需求重合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大,经营过程中受到多种限制,因此上市发行股票或筹集资金等活动比较困难。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多为合伙或独资形式,所有者大多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即使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不够彻底,仍然“藕断丝连”。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资者己转化为企业的内部人,通常被看作是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需求重合,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基本上不存在。这种情况下,再将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作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的优先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管理需求小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积累速度整体上过于缓慢,加上受到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造成其信用等级低,信用自治相对较差,因此出现融资贷款上的困难;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以地方性私人性质为主,属于非国有企业,一些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不重视、不热心,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债务融资方面处于劣势。现在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贷款总额的15%左右,在如此小规模与小利润的环境下,银行当然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自然相对较小。
(三)政府税收征管部门对中小企业财会信息的需求较为突出
在上述两个因素的铺垫之下在,政府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对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相对之下就非常突出,因此税收部门成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四)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
在中小企业中,往往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管理者,投资者或领导者集权现象往往较为严重,同时所使用的会计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内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也不到位,因此容易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会计方法的一贯性程度较低,会计信息也就难以用来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无法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关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成的几点思考
(一)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主体
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指中小企业的会计操作管理人员,后者即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问题。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按其重要程度排列应主要包括债权人、国家税收部门、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投资者等,当然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也可用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客体
即主要明确“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问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其组织形式和规模不同,在融资的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管理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看,中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首先应有助于债权人作出信贷决策,其次应有助于税收部门的税收征管,以及有助于企业从相关渠道融通资金等。总体看来,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比较简洁、概括。因此,2002年10月的第十九次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提出了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有: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以及制约因素即成本效益原则。
(三)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
它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由于中小企业有着与大企业不同的特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详细程度、报告对象、报告方式等均应有别于大企业。我国的情况在许多方面与德国相似,因此,在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基础上,可借鉴德国的做法,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披露”的原则,实行“逐级简化”的做法。例如,可将我国非上市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微型企业4类,大型企业应全面执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财务报告要求按上市公司处理;中型企业可以不执行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准则,年报要求编制会计报表,但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可以适当简化;小型企业不要求执行会计准则,年度报表可以简化,不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微型企业的会计规范应强调实用性,对采用定税制的,可对其财务核算不作具体要求,对需查账征税的,只需要求简单的财务报告,满足纳税需求即可。这些简化措施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也有利于保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彬.浅议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J].财会月刊,2003,(3).
[2]陈毓圭,应唯.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2006,(12).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今年上半年政府工作表示肯定,同时,对下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建议。
亮出“四换三名” 金名片,促转型、提质量、增效益
省政府换届以来,深入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同时,亮出了 “四换三名”的金名片,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名企、名品、名家”的培育,以促转型、提质量、增效益。报告中一系列的数字显示浙江的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良好态势。
王建康委员认为,报告中提出的“四换三名”很有针对性,符合浙江经济发展实际。但有两个目标存在两难问题:一是机器换人,从形势上看并不乐观,要合理把握好机器换人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消除潜在的危机,当前要通过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来解决这个矛盾。二是电商换市,电商的发展缩短了流通产业链,也使一些行业利润减少,产值总量下降,要尽快加以重视并寻求对策。
下一步浙江如何转型升级,王敏奇委员建议调整资源要素配置的思路和方法。“用地指标不能搞‘天女散花’,都分到下面去,省里要进一步集中一定规模投入到大项目中去,发挥资源配置的规模效应。同时,要对亩均投资、产出(特别是税收)进行评估和考核。”
胡坚委员说,下半年,省政府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利用改革红利、新型城市化红利、科技创新红利、文化产业红利、浙商回归红利、网络市场红利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
对企业家要关心爱护,真正把企业家的信心调动起来
调查显示,二季度,我省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分别比一季度回落3.3、1.6和4.7个百分点。
厉志海副主任在审议中指出,我们不唯GDP,但保证一定GDP总量还是重要的。增加GDP总量还是要靠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建议政府要研究出台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帮扶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
楼小东委员认为要重视关注企业家信心的下降问题。他建议首先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双服务为载体,通过走亲连心,为小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第二要减负担。贯彻落实好取消和减少行政事业收费政策、政策性减税等。第三要优环境,抓好审批制度改革,将其作为各项改革的龙头,来改善投资环境。“对企业家要关心爱护,真正把企业家的信心调动起来。”
刘国红委员也提到关注企业家的信心指数问题。“企业家对投资、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等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的问题。省市两级都有帮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操作层面落实起来有困难,要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还是需要采取并落实有力的措施,帮助指导企业向好发展”。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项目落地难
6月份,省人大财经委在调研中发现,今年上半年我省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存在着一定反差,中小企业受多重因素制约,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今年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非常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项目落地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审议中,委员们对改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十分关注,提出了诸多建议。张宝贵委员认为,要有切实的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破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难题,真正解决好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俞仲达委员提出要在减税让利、培植税源等方面给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刘国红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关注企业赢利。“企业综合成本在上升,浙江低成本的优势在逐步减弱,企业利润不高,下降较多,要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效率;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要引导企业有效利用资金,坚持做强做大实体经济。”
陈继松委员认为目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已基本打通,但融资成本太高,要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给小微企业减负、免税、让利,解决小微企业生存容易、发展难的困境。
如何破解融资难和投资难的矛盾?蒋泰维委员提出要建立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民间资金投向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经济增长趋缓的时候,节能减排不能松懈,防止反弹
转型必须汰劣。赵玲委员认为在经济增长趋缓的时候,节能减排和控制污染不能松懈,一定要保证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有一句成语叫“水落石出”,现在速度放慢了,这样有些问题和矛盾就能够暴露出来。要抓住这个时机,加快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
冯明副主任提出,要继续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防止反弹,确保全年节能降耗减排目标任务完成。
王敏奇委员提出要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的双控制度,严禁新的高耗能项目立项上马,给节能减排造成新的压力。要防止一些地方面临投资趋缓的状况,放宽投资门槛,饥不择食造成新的产能过剩、新的高能耗产生的倾向。
要健全促进城乡居民普遍增收的有效机制
多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居全国先进水平。但近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有所趋缓,出现了低于全国、低于江苏和山东等省的情况。
郑亚莉委员认为,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健全促进城乡居民普遍增收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超市连锁;内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所谓内控,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盈利目标,保护其资产完整,确保经营策略的执行,采取一系列自我调整、评估和控制的方法。连锁超市通常门店较多且商品具有多样性,流通较广,这些特点使得其内控方法较其他企业有所不同。随着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超市连锁企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强企业内控变得异常迫切。完善的企业内控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内控可以使企业高效、有序地运转,从而带来良好的企业效益。反之则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资金流向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企业内控是连锁超市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超市连锁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困难。连锁超市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给企业经营者的成本核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由于片面追求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忽略了成本的核算。除此之外,由于销售损失具有显性的特点,而成本核算则是隐性的,因此使得经营者降低了成本核算的力度,导致成本核算的精确性下降。
2.盘亏超标现象非常突出。超市的库存量较大,然而盘点手段却相对落后,导致盘点中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同时,各大超市粗放型的管理方法,也不利于产品的有效管理,导致盘点率低,盘亏超标现象极为突出。
3.隐性成本的增加。隐性成本是因为不正当或不正确的经济行为所导致的。很多企业在进行估算时,都忽略了隐性成本的存在。目前,最常见的是运输方面的隐性成本。商品输入,还有送货上门服务等业务均会增加隐性成本。
4.规模效应。连锁超市有很多家分店,并且通常这些分店不在一个城市,因此给税费协调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规模效应下,连锁超市的银行账户较多,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困难。除此之外,连锁超市还有复杂的物流与票据流,二者一般情况下是分开的,这也给资金的管理带来了挑战。
5.盲目的超市投资。由于连锁超市的资金投入较少,见效较快,而且投资门槛较低,因此很多投资者在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投资。目前,我国很多连锁超市都租借经营场所,雇营业人员,赊欠销售产品,这种模式的风险较大。一旦供货商不对其赊销,超市的后备资金不充足,会使企业瘫痪,各环节没有办法正常地运行。
6.各部门分工不合理。目前,我国很多连锁超市分为三个部门,分别是食品部门、非食品部门以及生鲜部门,很多本部之下还有小部门。各部门之间很多工作内容有所重叠,造成人工浪费。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不合理,没有一个清晰地责任划分,使得超市运营混乱。
二、超市连锁企业内控问题的对策研究
1.完善规章制度,制定良好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管理方须明确各个岗位和工作人员的职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加强监督考核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管理者通过考核发现内控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加以改正。同时,可以根据考核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由审计部门承担监督职能。
2.制定科学的订货量。很多超市为了达到存货量,采用订单进货。因此,订单关系到连锁超市的库存量,最终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科学的订货量是在保证销售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又不因为商品的积压影响资金的流动。因此,需要结合连锁超市的销售情况,调整订单。除此之外,超市的规模不同,订单形式也有差异。小规模的超市通常直接订货,而大规模的连锁超市则通常通过采购部门来订货。
3.建立健全的检查机制。一方面,连锁超市打破了传统门店的考核模式,通过门店的单品盘亏率的考核来替换门店的综合盘亏率的考核。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单品抽查制,根据对单品的抽查,针对性地制定补救措施。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自控检查机制,规范内控体系,根据对内控状况的检查,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予以改善。并且,企业应当制定内控检查表,将存货盘点的内控作为关键点,严格按照检查表来开展检查工作。
4.建立资金控制系统。目前,我国的连锁超市内部资金流、票据流和物流都比较复杂,因此应当建立资金的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资金流、票据流和物流进行有效的控制,推动连锁超市的有序发展。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来建立供应商的信息网,各个供应商可以通过信息网来实现商品的沟通、交流。超市也可以通过供应商提供的信息来把握商品的动态信息,对商品进行合理化管理。
5.加强运输环节的管理。运输的距离、环节、费用、工具和时间都是影响超市运输状况的关键因素。连锁超市应当以系统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有效的方式,协调五个要素的关系,来确保超市连锁企业的合理化运输。
6.加强内控中的质量管理。内控的质量管理包括内控自查、内控复查、内控检测、内控报告和内控整改。所谓内控自查。是指总公司根据年度内控质量管理的要求,逐条地自查,并且评分。所谓内控复查,是指总部对门店进行复查,比例高于30%,结束后,编写自查报告,交给内控的执行小组。所谓内控测试,是指执行小组进行抽查。所谓内控报告,是指执行小组根据测试情况,撰写测试报告、评分表和建议表。经过审核,提交董事会,写入公司的年报。所谓内部整改,是指公司总部根据整改的建议表,对时间的进度、责任人进行整改,并在来年的测评中,对整改的状况进行检验。
三、总结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高自身的内控水平对于超市连锁企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超市连锁企业的运营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需要进行改进。应当根据超市连锁企业的运营状况,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昊.超市内部控制中存在特殊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4).
[关键词] 分部报告;缺陷;改进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163-03
[作者简介] 杨多友,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 南昌 330013)
一、企业分部报告及意义
所谓分部报告,就是将一家企业所有分支机构的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按行业、地区、产品等标准分解归类而编制的会计报表。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顿・查特菲尔德曾经指出:“会计的发展应是反映性的。”分部报告的产生也不例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提高,使分部报告有了产生的必要,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支持则加速了分部报告的产生。
企业提供分部报告是为了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评估不同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分析风险和报酬,以便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为其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具体来说,分部报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进行决策提供更为具体、准确的经济信息。企业的投资者包括现有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企业现有的投资者通过分部报告,了解企业对其投资在企业不同行业、地区的使用情况、盈利能力及风险大小,为其是否追加投资或转移投资提供依据。企业的潜在投资者,可利用分部报告,了解企业各分部的经营现状,预测企业的成长性及各分部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对于债权人来说,通过分部报告,不仅可以了解其借出资金在各分部的风险和盈利能力,还可以了解企业是否按借款合同的规定在某一分部使用资金,防止其利益被损害。
2.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于跨地区、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企业的整体风险与回报是由企业生产经营分部、各生产经营地区的风险和回报所构成的。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及提供的服务所具有的风险和回报是不相同的,在不同地区的生产经营也具有不同的风险和回报。企业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分部报告了解企业各行业、各部分和各地区的风险及经营业绩,有助于比较、评价和考核其不同行业、部门和地区的盈利能力,预测其在不同行业、部门和地区的投资风险和发展前景,及时发现其在不同行业、部门和地区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将那些风险大、回报率低、没有成长潜力或影响公司整体业务发展的子公司、部门或产品生产线剥离出企业,使资源集中于经营重点,从而使其更具竞争力。
3.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可通过分部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宏观分类统计,了解各行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和考核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情况及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法规,适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另外,如果跨地区、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不披露分部信息,那么那些在单一地区、单一经营的企业就会处于竞争劣势,因为与这些企业相比,跨地区、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披露的信息透明度较低,含糊不清。因此,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可通过企业分部信息的披露,促进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搞好综合平衡,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二、我国企业分部报告现状及不足
我国企业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1994年1月证监会首次在颁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中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至2001年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更加系统、全面地对分部报告编制方法和应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规范,充分体现了我国分部报告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趋势。
但是,我国目前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规则及要求依然处于雏形阶段,在财政部和证监会的相关法规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分部报告准则可供遵循,我国目前分部报告的披露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分部信息披露基础的有关规定存在矛盾。中国证监会1997年12月12日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的第二次修订稿,对多元化公司只要求披露分行业信息,而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财政部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按行业和地区提供分部信息,两者之间显然不一致。我国目前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经营的机会和风险不同,一些企业集团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的,而并非按照行业设计;某些企业集团的全球化经营又带来跨国界的不同收益和风险。因此,只要求披露分行业信息,而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将会导致行业特征不明显、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削弱了分部报告的信息量。另外,《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分部的具体划分原则较为模糊。“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业务分部、地区分部的分部原则,并且一贯性地遵循这一原则”的规定,使得企业管理当局在分部信息披露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度,他们往往选择有利于本企业的分部信息进行披露,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2.分部及应报告分部的标准未规定或不明确。对分部如何界定,国家尚未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得公司管理当局在分部的界定方面有着很大的自,更多地体现了管理当局的主观意愿。按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企业不必将所有分部都单独对外披露,只有那些相对重要的、达到一定标准的分部,才确定为应报告分部。即企业根据一定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合理确定需要单独披露的分部、合并披露的分部以及不予披露的分部。《准则第二号》仅规定“公司的经营涉及到不同行业的业务,若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的,则应按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这种不作规定或只规定单一性指标的作法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可变性强,易于人为操纵,管理当局容易根据需要,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二是不利于编报者筛选应报告分部,有时甚至会遗漏重大信息,例如巨额亏损的分部和占用公司大量资产的分部,就因为不符合标准,而不需对外单独披露。《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分部只要达到了重要性标准,就应纳入报告分部――所谓报告分部,是指符合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定义,按要求应当予以报告的分部,并要求企业根据一定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合理确定需要单独披露的分部、合并披露的分部和预计不需披露的分部。当符合重要性测试的企业分部数量超过10个时,企业如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上相似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合并为单一的分部,以达到数量限制的要求,则不够明确。有的学者主张按“实质上相似”的原则进行合井。所谓“实质上相似”,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在财务业绩、经营风险和报酬等方面相似。然而,这种“实质上相似”的原则难以把握,主观随意性较大。
3.分部报告内容缺乏具体操作指南。对于分部的内容,我国现行的《准则第二号》仅要求公司披露不同行业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等三个指标,没有要求披露关于资产情况的指标,其规定过于狭窄,信息披露不充分。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披露的信息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或亏损)、折扣与折让、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等13项指标,内容又过于宽泛庞杂,使分部信息丧失重要性,造成信息超载,且有些数据也不准确。对分部收入、分部成本与费用、分部资产、分部收益等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确定标准,令编报者往往无从下手。
4.分部间交易的定价基准方面未予以规范。为了反映分部的经营业绩,各分部之间的关联交易必须进行合理地结算。但是这些交易被隐藏在总报表或合并报表中,而报表使用者有了解这些交易背景信息的愿望,所以应对外披露分部间转移定价基准。但是在分部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中,除了要求对公司内各分部间的收入和成本加以抵消外,对转移定价并未做出特别的披露要求。就披露定价基准而言,目前可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要求在关联交易中应披露定价政策的规定,但该规定未提及何种定价政策为法律所允许,应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在目前披露价格的上市公司中,出现了多种标价方式,如正常市价、基本市价、出厂价、批发价、合同价、协议价和计划价等。定价关键在于说明与正常市价的关系,只要不是正常市价,就会发生利润在关联方或分部之间转移的现象,利润转移就必然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给市场监管带来困难。基本市价、合同价、协议价和正常市价是何关系,难以判断。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未对此加以规范,这就为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滥用定价制度大开方便之门。
5.分部报告方式和报告期间尚不明确。现行《准则第二号》规定,分部报告方式采用财务报表附注方法。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年单独编制“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并将其作为公司对外提供的四个附表之一,作为利润表的附表纳入财务报告体系。而对于报告期间,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对我国分部财务报告的相关建议
1.规范有关法规,制定相关具体准则。我国目前有两个机构规定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证监会和财政部。前者通过《准则第二号》和《财务报告附注指引》,后者通过《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各自对企业的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进行规范。两者所作规定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不利于信息报告的规范。因而统一一个规范的制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且,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为帮助财务报告用户了解企业分部经营活动对整个企业的影响,准确预测企业经营风险和报酬,有必要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分部划分和确定,分部财务报告的范围、内容、报告期间和披露形式等方面,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
2.分部确认标准应趋于合理化。根据重要性原则,并不要求企业对所有的分部信息分别进行披露,而规定只要在分部达到了重要性标准时,在财务报告中就必须披露。因此企业应根据一定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合理确定需要单独披露的分部、合并披露的分部以及预计不需披露的分部。在《准则第二号》中只要求“公司的经营涉及到不同行业的业务,若行业收入占主营收入的10%以上的,则应按行业类别披露有关的数据”。显然,这种确定分部的重要性标准过于简单,不利于编报者筛选可报告分部,甚至有时反而会遗漏重要分部的一些重大信息,例如巨大亏损的分部和占用公司大量资产的分部,就因为不符合这种重要性标准,而不需要对其单独进行披露。另一方面,仅仅规定了单一性指标,易于被人为地操纵,管理当局容易根据需要,只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而不披露对其不利的信息。这容易误导报表的使用者,从而降低了分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同时,这也会导致那些行业特征不明显而地区差异较大的公司不披露分部信息,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削弱了分部报告的信息量。因此,我们应该制定一个较详细、较具体、较客观的分部确认标准,这样就可以避免遗漏那些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帮助的重要信息,同时减少管理当局在分部信息披露中的随意性。
3.对分部信息披露内容的规定应易于操作。在新会计制度中,规定了分部信息必须揭示的项目有对外营业收入、对外销售成本、分部间营业收入、分部间销售成本、分部资产总额、分部负债总额等。这些指标尽管参照了国际经验,体现了相关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一方面收入、费用、资产、负债难以准确地在各分部间分配,使得一些企业分部信息的编报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有限的编报能力也使信息的准确披露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充分披露原则,笔者认为分部信息披露至少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销售成本,应揭示共同费用的分摊方法,防止管理当局操纵分部利润;(2)由于公司往往可以通过操纵分部间的转移价格来调整各分部间的利润水平,从而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因此应要求公司以实际运用价格为基础,对分部转移价格进行披露,并说明其实际运用价格和市价的关系;(3)对于分部资产,我们认为不披露分部的资产状况将不利于评价分部的规模大小和获利能力,但考虑到分部净资产或资产总额的数据不易取得,因而仅要求公司披露各分部的可辨认资产信息会更趋于合理。
4.增加对分部报告方式和报告期间的规定。分部报告对外进行披露大致有三种方式: (1)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并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作适当的说明;(2)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3)以附表的方式披露。多数国家倾向于采用第二种披露方式,将分部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的附注说明统一在一起,既不增加财务报表的复杂程度,又能使信息使用者获得较为满意的信息。在企业分部较少时,采用报表附注方式比较可行,但随着我国企业多元化、跨国化经营的发展,分部信息内容将有较大增加,宜采用补充报表方式予以披露。为了使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能及时了解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改善市场信息分布的不对称状况,提高信息使用者的预测能力,应要求上市公司不仅在年度报告中,还应在中期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我国的上市公司应在中期报告中提供分部信息,其理由为: (1)财务报告用户具有更新信息的需求,他们需要依据有关的分部信息,定期地对企业的前景做出预测。若只在年度报告披露分部信息,就不能满足这一需求。(2)目前证券市场投机性太强,而在中期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有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者及时了解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预测企业的长期趋势,有利于稳定股市。当然,在中期报告中的披露内容应从简,主要提供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或亏损以及资产总额等指标信息。随着社会环境和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变化,分部报告还可按季提供。
总之,分部报告由于本身存在一系列理论难点,对我国会计界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我国企业向世界先进水平的靠拢,分部报告对社会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必将受到广大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证券监管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渐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樊李东,谢靖.企业分部财务报告若干问题的讨论[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2]彭彦敏,周鲜华.会计分部报告制度的完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
税收自查报告范文一税收自查报告就是将税务机关认为可能有问题的事项,用书面文字给予解释说明。一般只要简单的介绍一下相关情况,更类似于情况说明。一般税务应该给你发一个正式的函,具体说明你要自查的问题,然后规定你交自查报告的具体日期。有的时候他们比较懒或认为不存在严重的问题,就口头通知你写个自查报告就可以。大概的格式:
"自查报告"第一行居中,然后第二行开始:列明他让你自查的问题;然后简单解释(千万不要太多字)
然后右下角写你公司名称,日期然后加盖公章。
如果是税务局发的函,还要在那个上面签字,证明你在规定日期内交了自查报告,如果税务认可了就基本没有事情了,如果他认为你的自查报告不合理,则会到贵公司进行查账。
不同行业的税负不一样,商业和工业的税负不一样.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解释.比如商业企业税负低,主要原因有:行业利润较低(是钢材等利润较低的批发企业),库存商品多,截止到某月底现有留抵税金多少钱,为什么库存多等原因.具体写法:
第一部分:企业基本情况介绍;成立日期,法人是谁,经营地址,注册资金,经营范围,主营业务是什么,何时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第二部分,税负的原因:前三个月收入,税金,税负.具体根据企业情况,解释税负的原因:1、行业特点;2、销售分淡季旺季,全年收入税负不低。3、签定大笔供货合同,需要准备库存。4、受市场影响,销售不旺,产品积压等等,都是企业税负抵的原因。
第三部分:如果解决税负低的情况:扩大销售,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库存等等。以上解释一定注意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千万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如果书面解释不通就很有可能会被税务机关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
税收自查报告范文二近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工作部署,为了有序开展2019年税收专项检查,厦门市国税局决定以企业自查为先导、以税务机关抽查和重点检查为保障,组织该市电子、服装、家具类产品的出口企业及外贸供货企业开展税收自查。
此次自查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在2019年度和2019年度办理电子、服装、家具类产品出口退(免)税的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电子、服装、家具类产品的外贸出口供货企业。以电子、服装、家具类产品出口及供货源为自点,对照检查是否存在税收违法与违规事项。如有涉及税收违法行为的,应追溯到以前年度。
本次自查实施“阳光稽查”,鼓励自查自纠。税务机关将筛选出口退税企业自查名单,告知企业出口退税相关法规政策、税收检点及企业自查自纠的法律责任与权益,根据企业自查报告审查情况,确定抽查和重点检查对象。企业自查出的税收问题,可依法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自查阶段隐瞒问题不报告,或不按规定如实报告的,经税务机关检查确认,将依法处理。企业还应逐条对照税收检查问题,如实填写自查报告,若违规应逐笔列示;应缴(收回)税款的,需说明税款的所属期间,经所属主管税务机关确认后解缴入库。
相关企业可从市国税网上下载自查表报,并于15个工作日内递交自查报告。企业应报送税收自查承诺书,出口退(免)税企业自查报告及附表,外贸供货企业税收自查报告及附表。报表均以纸质与电子数据两种方式报送所属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方法为登录国税网站—“办税大厅”—“自查报告报送”。检查安排意见对我单位2019年至2019年1至5月底以前的纳税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概况
实收资本xx-xx,公司下设工程部、财务部、销售部、办公室等职能科室。目实现销售收入xx-xxx-x元。
二、自查情况
根据贵局大检查安排意见,我们重点对本企业20**年至20**年5月底以前的纳税情况进行了自查,自查结果为:
1. 营业税检查情况:截止20**年5月底,本企业少缴营业税:...元;城建税:...元;教育费附加:..元;土地增值税:...元;水利基金:2...元;少缴税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6月公司竞拍土地12.64亩,当时的成交价为每亩地500万元,原计划土地拿到后能尽快开工建设,加快资金回笼,但由于在拆迁过程中个别住户设置障碍,以至于拖到现在无法拆迁,加之大部分住户的安置补偿、过渡费等费用使企业资金周转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因此造成了税款的拖欠。
2. 代扣税检查情况
根据税务局要求,我们对建筑企业的税收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监督,并积极进行了代扣代缴,尽管如此目前还有一些问题:
①由于工程未决算,目前已付工程款...元,工程款暂未代扣税金。
②其他由于正在办理外派证,已付...元,暂未代扣税金。
经过自查,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除积极补交税款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习税收知识,改正错误,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为国家富强,企业发展尽我们应尽的义务。
税收自查报告范文三某某国税局:
我公司是某某食品有限公司在新疆登记注册的全资子公司,属于食品加工企业,经营范围为方便面、挂面、粉丝、调味品的生产与销售。注册资金1000万元。
我公司于20**年正式生产运营,设有供应、生产、物流、营销、财务等部门,遵循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设置总账、明细账等,目前使用金蝶软件,我公司纳税申报按照要求统一进行网上申报,各年度国税、地税申报税种有增值税、城建税、房产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均为自行申报,没有聘请税务等机构。我公司每年都聘请某税务师事务所的人员对我司所得税汇算清缴、年度审计工作进行核实检查并出具报告,现将我公司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我公司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真实合法的,没有开票单位与收款单位不一致或票面所记载货物与实际入库货物不一致的发票用于抵扣。
用于抵扣进项的运费发票是真实合法的,没有与购进和销售货物无关的运费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没有以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或销售免纳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抵扣进项税额;没有以国际货物运输业发票和国际货物运输发票抵扣进项;不存在以开票方与承运方不一致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不存在以项目填写不齐全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等情况。
我公司取得的增值税普通发票、通用机打发票、手工发票等,已经国税网查询,查询信息与票面均一致。
不存在购进房屋建筑类固定资产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
不存在购进材料、电、汽等货物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非应税项目等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的情况。
发生退货或取得折让已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按照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销售收入是完整及时入账:不存在以货易货交易未记收入的情况;不存在以货抵债收入未记收入的情况;不存在销售产品不开发票,取得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的情况;不存在销售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的情况。不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
不存在开具不符合规定的红字发票冲减应税收入的情况:发生销货退回、销售折扣或折让,开具的红字发票和账务处理符合税法规定。
营业收入完整及时入账,现金收入按规定入账;给客户开具发票,相应的收入按规定入账。按《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准时完成纳税义务。
不存在各种减免流转税及各项补贴、收到政府奖励,未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不存在利用虚开发票或虚列人工费等虚增成本、使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凭证,列支成本费用、在成本费用中一次性列支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品未作纳税调整;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
不存在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计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职工住房公积金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计提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年金等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不存在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调节利润。
不存在超标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提折旧时固定资产残值率低于税法规定的残值率或电子类设备折旧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未进行纳税调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部分,已进行了纳税调整。
不存在超标准列支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擅自扩大技术开发费用的列支范围,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以各种形式向职工发放的工薪收入已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