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1篇: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20―01

一、打好基础,重视高一高二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和初中大不相同,高中历史知识点多、难度大,知识所涉外延明显且较为宽泛。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各不相同,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习惯也和学生实际的学习实践有所差异,这就往往会让高一新生很不适应,导致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对后续的知识就更难以理解消化,从而对高中历史的学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高一高二阶段不仅仅是积累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阶段,更是夯实历史学科基础能力根基,把历史学科基础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打好基础入手,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从养成好的学法入手。一方面学习历史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要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另一方面打基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等教学材料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掌握知识要点和历史节点。

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革教法

高中历史课因为理论性强,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如可借助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因特网、多媒体、投影仪、录音等教学辅助手段实施教学。这些教学手段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使知识的容量增大,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既能弥补高中历史课教材中所不能拥有的感性材料,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增强高中历史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如,在进行人教版历史(必修)1《运动》教学时,我下载了电视连续剧《》中“天京”一集的片段,现场用多媒体播放后并简要介绍了事件背景及人物关系,学生立刻被迷住了,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运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会出现此?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激发,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很好地完成了本小节内容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第2篇: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历史 知识 能力

一、基础年级历史教学概况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显然,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三的学习。而目前的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

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

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

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连续讲授世界史,没有新鲜感,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毫无疑问,令人担忧的基础年级历史学习现状留给高三年级的是一个“烂摊子”。选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以想见。也造成高三教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二、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阶段衔接

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摆脱会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会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会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基础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第3篇: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 活用教材 “学本”化功能 能力训练

现用的历史教科书栏目多样,资料丰富,其目的就是给学生学习提供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教科书的“学本”化功能,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如何让学生利用好教材,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呢?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到我校就读的学生素质偏低。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以课改宗旨为指导,依据课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灵活性地利用教材,充分挖掘课本,使课本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主要教学资源载体,使课程“三维目标”落到实处。下面我以必修三《神权下的自我》一课中“文艺复兴”一目内容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的《十日谈》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认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前布置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按导学案的提示理出本课的基本线索,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一、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我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把教材内容当做材料让学生阅读,提示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思考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提炼出教材里的有效信息,与同桌进行交流。

在前几章节教学中已经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论探寻思想文化类事件产生的原因。本课在处理这一点时,同样借用课本资源训练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答原因类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先自行思考,再同桌合作,从经济、政治、思想层面寻找与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相关的因素,教师仅起到对问题思维方向引导的作用。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参与积极踊跃,合作探究气氛热烈,温习与加深了对历史事件成因分析的思维角度与方向,在自主与合作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

二、文艺复兴的过程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教材找出文艺复兴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两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掌握。

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透过史实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这是高考要求“获取与解读材料的信息”与“描述与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考查内容。高考中考查这类能力的试题,其结构通常是通过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出基本的历史认识,再通过思考提炼出对历史事物的深层认识,这类能力考查题对我校的学生来讲是难点。

“认识人文主义的内涵”,就是这类问题。我结合高考这类能力题考查特点,这样处理:选用了教材中的资源(教材中的两幅人物图片,“资料卡片”里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正文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片段节选,以及教材中的正文部分),要求学生观察、阅读并思考“两个作品是怎样体现出人文精神的?”、“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学生独自完成后小组讨论,再选派代表回答。为加深理解,再借助教材里P105的“学习思考”栏目里的材料更直观地感受此时人文主义的内涵,最后提炼出“人文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内涵是什么?”这一问题。为加强对人文主义内涵的准确把握,指导学生把此时的人文精神与智者运动时期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观点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比较,深刻体会文艺复兴时期显著的特点是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在这一环节,学生描述与解释人文主义的特征,紧扣的都是课文所选用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图片与文字),从阅读—思考—讨论—再阅读—比较—归纳提炼,一系列过程是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最后论从史出。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概括、比较、归纳能力,又帮助他们提高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这一过程的训练符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小组讨论让他们享受了合作学习的快乐,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实现了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学生也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

在对文艺复兴的背景、过程有了一个深入认识的基础,教材里有一个结论:“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我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去定义文艺复兴的本质?”这一问题体现了如何透过史实的表象揭示其本质的要求,较为抽象,应重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方法。我引导学生尝试先从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去探寻(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再从过程中去发现(表达的都是要求摆脱教会的束缚,张扬人性的伟大,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要求),然后在师生、生生合作讨论交流中得出认识:文艺复兴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与利益,从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此认识来源于探究,探究中理解了结论。性质类的知识点教材往往仅给一个结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寻找与分析结论形成的缘由,养成在自主探寻、思考中升华教材内容的学习习惯,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记忆教材中的结论。

三、文艺复兴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里没有体现,却是课标内在的基本要求,怎么办呢?依然依托教材通过独自思考或合作讨论深挖出教材中隐性而重要的知识点。解决方法是从文艺复兴的背景与过程角度思考文艺复兴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新材料(此处略)以辅助认识与理解,达到培养史论结合历史思维的目的。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教材里虽没有体现,但历史教师应该坚持对学生灌输“历史概念学习法”。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必须把握六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原因,经过,性质,影响。有了这六要素,才能对历史事件形成全面的认识,也才能把教材里分割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不但对内容的记忆,而且对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仅以一节历史课中部分内容的环节设计为例,谈谈在高二文理刚分科时我如何从学情出发,以课标为依托,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它成为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学本化”功能,让教材的主要功能变为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不少人持有“历史无用论”,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在这一科目上。殊不知厚重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根!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中历史教学除了可以作为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一个手段之外,还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中历史不是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例如它在学习目标方面,除了要求必须识记基本的史实之外,还特别注重理性分析和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夯实基础

1.对于课本文字内容的学习应做到

一是熟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意义等等。虽然现在的高考几乎不再有哪一道题目本身或者答案可以直接从课本当中得出的,即使是一道选择题也往往是考查两个以上的知识点,其中又有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但是不管专家怎么出题,它都不能脱离教材本身的内容,它都立足于课本。二是标注重点,加强记忆。看书必动笔,对于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基本结论要做好标记,有所侧重地识记。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如顺序记忆法、隔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词头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

2.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

历史地图和图表内容可帮助我们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地减轻记忆负担。对于这部分教材内容一般这样处理:一是据史读图。即把教材文字相关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再现其空间位置,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是据图说史。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巩固、记忆。三是据图分析。即根据地图或图表设置历史问题。四是以图补文。即利用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的正文内容。

三、提高能力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掌握学习方法。比如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我们应该可以基本了解到:要初步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貌,必须掌握这个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并据此对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则一般要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方面入手,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去考查,从中认清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则要从事件主角的阶级属性、事件的任务或目的动机、事件发生的方式、事件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去思考。掌握了这些基本要求后,我们才有可能去探讨如何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最终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

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常运用到的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第四,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灭亡。以上四大历史理论,不论是在材料题还是在选择题都有可能运用得到。

比较辨析。历史课本中有不少的事件是存在相同点的,比如高一近代史中的和,高二历史中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等,这些事件如果能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记忆的话,思路更清晰,记忆更深刻。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二是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三是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

归纳概括。每学完一节课、一章的内容,要及时梳理它的知识结构,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

掌握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从选择题到材料题,几乎都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材料题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步,阅读材料所提的问题,并审清问了哪几个问题;第二步,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及其出处,如文件、书籍、年代、人物等;第三步,找出材料的关键语句或者词组,并用笔做标记;第四步,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或历史的分析结论,且要条理化、序号化、层次化。

四、做好课堂笔记

第5篇: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

这里所说的“到位”,包含着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

1.超越教材认识,力争观点到位。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点统率材料,史论结合。而现行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已是多年来未变的老面孔,观念滞后现象严重。与当前高考命题者的认识存在较大差距。高考命题人曾多次表明,绝不会在学术观点上迁就陈旧的甚至错误的东西。相反,他们往往利用考试来促进中学教改。如1993年“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1994年革命与1848年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等高考试题,就已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点。这种状况既然不是我们中学老师所能扭转,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千方百计地搜集大学教材,尤其是命题人的论著加以研究,力争在观点上、认识上与高考命题人尽量接近,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在高起点上进行。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问题、对帝国主义腐朽性的再认识问题、对门罗主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重新评价问题以及垄断组织的进步性等问题,史学界已有全新论断,命题人论著中也有明确表述。因此,在这些观点上,我们就应尽量与命题人保持一致,否则就有可能在高考中吃亏。

2.重视知识梳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历史知识结构,是指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教学内容如此之多,异常散乱,要想加以准确的记忆和深入的理解,就必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结构,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板书时,最好能用大小括号将有关内容按从属或并列关系联结起来,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给学生以清晰深刻的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散现于教材中的琐碎知识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这对于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无疑是有益的。

3.补充重要知识,深入挖掘内在联系,做到分析到位。教材的表述,由于受篇幅限制,往往是简单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和分析,有时也不得不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以使讲授更清楚一些。如在讲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德国统一后,俾斯麦长期控制首相大权。他的对外政策是典型的“大陆政策”,即把同欧洲大陆各国处理好关系,防止法国复仇作为重点,而不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以免造成新的矛盾。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他的这种保守的对外政策已不能再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尤其是1888年,新皇帝威廉二世继位,他积极向世界扩张,与俾斯麦政见不合,俾斯麦终于在1890年递交辞呈。从此,德国开始向世界扩张,“要求日光下的地盘”。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从而同殖民地最多的英国产生尖锐的矛盾,并最终导致以英德矛盾的双方为核心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产生。这样分析,就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讲工业革命的后果时,我不但根据教材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三大后果,即它使生产力迅猛发展,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两大对立阶级产生,而且还继续分析道: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他们要改变工场手工业时期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于是引发了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的潮流;由于英法等国加紧掠夺殖民地,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而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由于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而他们从产生那天起就不断斗争,从而出现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

二、练习讲求实效,习题训练到位

1.由浅入深,狠抓基础,注意能力。从知识的掌握来说,必须从基本的知识练起。如果操之过急,一开始便做大题难题,势必造成一些同学的畏惧和厌学心理。因此,训练应夯实基础,多做中小型的基础题,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地搞好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铺平道路。实际上高考题中也常常出现由基础题组合而成的试题。为此,我们可以在训练中小基础题的基础上把几个相关的基础题进行合理组合。由于对这些基础题学生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答较难一些的大题自然比较顺手,进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2.练习形式多样化。除作业练习和课堂问答之外,还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题思路。在专题训练或平时训练中,把一些重点专题归类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这种作法,既完成了繁杂的专题复习任务,又节省了时间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至于每日一题活动,即每天给学生布置一道较好的题,由学生轮流抄于黑板上,以训练学生答题思路。第二天答案上墙,根据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因这些题多由教师精心选出,覆盖了教材各重点章节,质量较高,因此很受学生欢迎。

3.精心命制各阶段考试题。考试是更高级的练习。一般在题型方面与高考保持一致。但根据教学与复习的阶段,在命题内容方面应有所侧重。高二阶段侧重在夯实基础,适当进行能力训练。故应着重进行能力训练,兼顾基础复习。在高三的三个循环中,每一循环的试题都要明确体现该循环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第一循环单元复习题,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照顾到单元的边边角角,并体现出该单元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第二循环专题复习题尽可能纵横联系,左顾右盼,以开阔学生视野,能力要求自然应大大加强。至于第三循环综合复习题,侧重在进行考前模拟,利用典型的类型题进行解题和应试能力强化训练。

三、重视试卷讲评,力争讲评到位

讲评是考试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三阶段的试卷讲评,具有非常重要特殊的意义。每次考试后由试卷反映出的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不足,要通过总结讲评来解决。只有通过及时的讲评、全面的总结、科学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缺陷,砸实、巩固其基础知识,以期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与技巧,从而提高复习的质量,因此,在讲评中,教师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讲评试卷绝不可不分主次的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起到讲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评前进行认真批阅并作精心的准备,逐题统计失分情况。对比率相对较低的题不予讲评,只有部分同学出错的可于课下个别进行,或适当点评。只有错误率较高的题才集中精力重点讲评。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出错率高,说明该题学生没有掌握好,学生也特别迫切地要求弄明白这样的地方,因此最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比如,1848年法国革命的任务是:A.解决工人阶级的经济要求B.解决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C.解决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D.解决国家体制的变革问题

此题在考试中学生的答案较分散,正确答案应为B,而多数同学选择的是A或C。可见,这一难点问题学生掌握得普遍较差。因此,我们在讲评时把这道题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深入讲解。首先回忆工业革命的后果之一,生产力迅猛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力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在1848年发生革命。并重申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再把法国革命置于1848年革命的大背景中去理解。这样,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试卷讲评而最终解决。

2.分析不足,查找原因。答卷失分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欠缺(如答不出或答错);二属能力欠缺(如分析不透、表述不清);三是审题失误(如未看清题意和答题要求);四是技术性失分(如笔误等)。讲评时应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进行深入分析,使出错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弄清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传授方法,培养解题能力。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专门安排方法指导课,则往往缺少针对性且效果也未必很明显。而在讲评试卷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结合审题失误讲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题要求等等,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如能补充典型试题进行学以致用的即兴训练,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