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课堂实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西方文化;比较方法;人物描写;批判创新思维
钱乘旦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现代化理论、英国史、世界文明史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又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大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的非常接地气学者。《西方文化通论》这本书,其实是钱先生给刚从高中毕业的北大大一学生上的通识课程。其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灵活生动地讲授,破除了当时学生们的陈旧观念,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史学素养。虽然只有十五讲内容,但他立足几千年的古老中国,放眼世界,从现代文明的高度批判的眼光审视着西方文化,引起我们久久深思其中。
一、正本溯源,纠正误区,明晰历史常识
看似相同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尤其差异之处。例如古希腊时期“氏族”、“贵族”与东方的“氏族”“贵族)就有明显区别。在希腊城邦中,一些氏族自古以来就高人一等,它们是“高贵的氏族”。这种氏族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贵族,整个氏族是贵族。这种情况和中国古代不一样。郭子仪为唐明皇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水郡王”,他这个人成了贵族,全家及后代也跟着他成了贵族家庭。希腊的“贵族”不是一种个人身份,而是一种氏族的身份。明晰了希腊“贵族”的内涵,就容易理解平民反抗下贵族为什么容易形成妥协,为什么会利于实行民主制度。西欧封建制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内涵看甚至是相对立的。这就容易理解西方君主专制的出现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由于其特殊的封建体制,向现代化转型比古老的中国更容易实现;而我们近代中国主攻方向就是君主专制统治,推动近代化进程变得非常艰难。
二、富于思辨,理性客观地考察西方文明
破除东西方社会的固有观念。在一般人眼古代中西方是民主的、自由的,东方是专制的、奴役的。西方式美好的、理想的;东方式黑暗的、是罪恶的。在波希战争中,希腊城邦间为了团结力量,振奋士气而提出“希腊自由”的信念,这位希腊的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希罗多德《历史》就严格区分“自由的”西方和“奴役的”东方,在很大程度上为希腊人的战争正义性提供了道义的支撑。但是后来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衰落灭亡,都受到民主的弊端和专制影响。
近代基督教普世性思想带来“拯救全人类”的基本口号,一直贯穿于西方文化。从到传教士传教,“拯救全人类”成为他们的口号,到了近代西方帝国主义扩张,“拯救全人类”也是一个方便的借口,在它侵略的任何一个地方它都会说:我来拯救你们。从“原罪”到“获救”,从拯救自己到“拯救”别人,不管别人想不想被“拯救”,他都要去“拯救”别人。这就成为近现代西方列强侵略别人,干涉别国的事例举不胜举。从这方面看,我们古代的专制大一统局面,尤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有其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们现在不能因为文明史观或现代化理论的支持,把他们推向道德的制高点,而否认或忽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或干涉内政罪恶行径。
三、以“人”带事,深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基督教刚出现的时候是穷人的宗教,统治者对此都感到恐惧,……等到统治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会接受这种新的说法,并力图将其转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工具。”通过揭示当时人们的内心活动,设想此宗教一开始可能遭到打压,但是由于其普世性和忍耐性,可以被统治者利用。简单的历史想象,很容易让人体验到当时的情况。
但丁的《神曲》讲述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特点是将世俗的人性和宗教原则结合在一起。
四、推陈出新,思想启蒙
从社会史理论视角审视产生的原因。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并不是工业化必然结果,而是英国推行的“自由主义”理论下,政府不介入导致的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马克思想解决在一个工业社会中为什么劳动者经受如此巨大苦难的问题,他的理论因此受到很多人都额欢迎;只要这个社会仍旧维持不公正,只要这个社会中的劳动者经受巨大苦难,马克思的思想就会被人们接受。”因此,一旦世界上出现经济危机或经济困境,思想就越受人们关注。
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看“其实,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是落后国家追求工业化,追求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苏联是第一个用这种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英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德日则采用政府指导,而作为落后国家要想超前,更容易采用全面的国家干预政策。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本质是国家全面介入、直接运作生产活动。但这种缺乏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制度,越来越僵化,必将别历史淘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互联网+ 微课 历史教学 “三R”作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必须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课堂。在“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微课教学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历史学科教学的革新、教师个人素养的提炼和对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求知欲。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总结有以下三大作用:改革(reform)、提炼(refine)和弥补(remedy),具体表现为:
一、微课助推教学模式的改革(reform)
微课引进高中历史教学一方面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在推进课改、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本。中学历史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历史学科因是选修,学生学习历史缺少动力,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学生在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讨论的深度更是不够,重难点得不到很好解决,学生本身的基础不牢固,而且接受能力较弱,往往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学生记不住或者不容易理解,知识掌握不了,久而久之,欠缺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更谈不上学生在深入研究能力上有突破。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与进度,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微课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开拓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新领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上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适当引进微课,就有利于将学生从上课的疲劳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专注于所讲的知识点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推陈出新,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时刻盼望着上历史课。
二、微课促进教师素养的提炼(refine)
微课一般只有四五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要讲透一个知识点,必须锤炼语言的基本功,讲解时要规范精炼。教师在准备一段微课时,必须根据选题,认真锤炼,言简意赅,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给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潜在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当然我们借鉴网络上微课素材时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素养,有所取舍。“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对网络微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微课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使用和制作好微课资源需要老师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录制微课,使年轻教师有机会听听自己的课,自我寻找教学中的问题,未尝不是自我提高的一个助力。微课,不仅能使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而且能使一批优秀教师成为掌握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佼佼者。
三、微课利于学生盲点的补救(remedy)
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Brain Gonzalez认为,目前在国内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三个明显增长,分别是学习无处不在、在移动中学习及云计算。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碎片时间越来越多。MP3、MP5、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都相对普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面对的群体都是中学生,学生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技术掌握得更好一些。随着微课推广,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生无论身在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用“暂停”、“重放”等按键自己掌控学习速度。另外,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从容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学生课堂上有知识点理解不透,可以通过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及时弥补学习盲点。
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步入一个新时代,一个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现在的微课热,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巧用微课资源发挥其改革(reform)课堂模式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或选用精彩纷呈的微课视频,一方面提炼(refine)自身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微课资源弥补(remedy)学生所需的历史知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实现打造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4(9):53.
[2][苏]巴班斯基.吴文侃,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6.
[3]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美国《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