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第1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教员的本质工作,也是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展开教学,如何把知识翔实、明了地传授给学员,如何推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院校和教员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员要传授给学员学习的方法,提高学员的主体地位和学员自我研究的能力。

1.1学期计划

教学是一个有很强目的性的工作,教员教学之前要根据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和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针对学员的学习需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监控学员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

1.2课时计划

教员应根据课时要求、学员的基本情况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内容深度,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加师生互动,课堂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

2备课的实质和要点

教员要想很好地把握课堂,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课前准备非常重要。

2.1备课的指导思想

(1)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备课过程中,要深挖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要有所展开,根据本门课的研究现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防止照本宣科,远离主题。

(2)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备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合理,要综合考虑内容的展开和学员的接受能力,难度适中。重点突出。

(3)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为加速推进教学改革,我院定期组织教学演练,目的就是创新教学法、提升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为内容服务,为学生乐于接受服务。

2.2备课是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

(1)熟悉教材。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员自己要非常熟悉和理解,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很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2)研究课程标准。院校对每门课都有都有很详细的课堂标准,教员应吃透标准,掌握本门课教学目的、要求与重点,并转化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研究教学的目的。找准课程的定位,明确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佳方案。

3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3.1研究性教学

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的结合可以提高教员的知识水平,把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增加到课堂中来,也是对教材的完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员自己思考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师生互动,大力提高学员理论与实践联系能力的培养。

(1)教学科研相结合。通过教学科研的结合,教员可以引入科学思维方法,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模式,让学员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2)师生互动。问题和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可以由教员事先设计,也可以由学员通过学习自己提出,课堂不是教员的舞台,学员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员只是导演。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要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3.2案例教学

3.2.1案例教学的特点

(1)真实性,教学的案例应取材于现实生活;

(2)典型性,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

(3)启发性,案例的设定应能深化理解教学内容。

通过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3.2.2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选取恰当的案例;

(2)鼓励学生讨论。案例不是越多越好,选取的案例应该很典型,能充分说明问题,具有可讨论性。

3.3多媒体教学

3.3.1优势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教鞭、黑板、一支笔已经过时,高科技的使用,课堂的多样化,情境的在线,完美的视听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多媒体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极大地促进学员知识吸收最大化。

3.3.2问题

多媒体手段虽然丰富,但仍不能盲目推崇,忽视传统教学的优势,优秀的课件不是教案或者书本内容笼统的搬到屏幕上,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每一个教员认真的研究和总结。

作为一名院校教员,教学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员,还要大力培养学员认知社会、知识运用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无疑给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学效率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是开发课堂教学系统,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体系,强烈冲击着现有的中学基础教育体系。其中,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准备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表现,也是教师体现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目标明确

高中化学教学在课程理念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遵循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存在差异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二、教学方法有效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复习法等。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选择。要知道如何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与整个教学策略相吻合的方法,并且能预料到该种方法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方法最优化。如,讲解“烯烃双键的性质”时,可以用两只握在一起的手表示双键。当它紧握时,不能拿到其他物体。若将其松开(断键)则可以拿到两件物体,即一个双键的断裂可加上两个原子或原子团,若全体同学将相握的手全打开, 然后再互拉在一起,可形成一个“很长很长的链”即加聚。若两位同学将紧握的手打开而相互拉在一起,则可产生如环状结构的物质,如双烯加成。若将自己的头作为非双键碳原子支链,则可看出支链在高分子链上的位置。

三、教学手段丰富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视听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如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听觉媒体:广播、录音、CD等;视听觉媒体:电视、电影、录像、多媒体、VCD、DVD等;交互媒体:计算机、网络、学习机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强化视、听训练。可视的语境不仅有助于口头信息的采集、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欲望,帮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

四、教学特色鲜明

课堂教学成功的教师必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相反则没有什么风格而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个教师应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应是一种务实的风格,不追寻课堂上出彩、好看,而是看真正给了学生什么,是不是很好地处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是符合化学素质教育的方向。

五、教学评价及时

教学评价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即时鼓励、调控及引导的教学评价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为提高课堂即时评价的有效性,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评价学生的体态语言,采取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激励性评价,积极开展互评与自评。

为发展而研究,在研究中发展,要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视学生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能动学习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把他们视为真正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第3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还有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二、坚持教学过程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三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化学反应?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查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三、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

第4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 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 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5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脑科学;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大脑是人体中神秘而又复杂的器官。近年来人们对大脑工作机制与潜能开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以便我们能够把大脑的功能在学习与工作中更好更合理地发挥出来。作为一名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如何把脑科学研究成果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效。

一、抛金砖,引良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个环节,这个环节是不可或缺。虽然大家都知道导入的重要性,但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此环节往往最易被忽视或者说是教师本身懒得去想出一些有创意、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来进行导人。如果学生的思维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被激活,将直接影响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导人要讲究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导入的用时。首先,导入方法众多,较好的方式应以多样化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并且最好结合实际或身边实例创设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导人用时不宜过长,两分钟即可。

二、充分利用“首因和近因效应”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开始的二十分钟和结束前的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这也符合心理学中的“首因和近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与最后的印象会对人产生最主要的影响。因此,在快速导入后应将本课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设计在前二十分钟内解决。在关键点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做具体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思路后,再放手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在脑科学研究中发现,大脑中的神经树突连接通道一旦固定,其他的通路就不容易再形成,所以有的学生总是难以改正最初的错误,一犯再犯。虽然错误难免,但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纠错,会非常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是第二个兴奋期,可以安排其他知识点教学及必须进行的课堂小结。

三、Involvelille,I will understand

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讲给别人听,坚持“精讲精练”和“少讲多练”,尽量减少老师讲话的时间,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美国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Tellme,I will forget;Show me,I will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行为试验的结论表明,不同的方式,大脑的记忆存留情况为: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其他人讲授或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则可保留95%。

四、讲练结合。打破大脑低迷期

大脑的工作过程就是兴奋与抑制的过程,在接下来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大脑将由兴奋转入低迷期。脑科学研究认为如果学习中能够增加重复次数、加大训练强度、注意动机与保持兴趣,那么就能更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学习新的概念与任务打下良好基础,所以要让学生在专注的状态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五、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更高效

脑科学认为大脑先要获得安全感,而后才会主动学习。据脑科学研究,信息先到达脊椎、经脑干、中脑到达大脑皮层。脑干可以筛选信息是否安全,如果安全就会进入中脑;如不安全,人就会感觉紧张。信息经过中脑,判断信息是否有意义与价值,如果是则进入大脑皮层,不是则会出现逃避行为。信息进入大脑皮层后,自然地开始进行思考、分析、推理与决策。人的良好情感会帮助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感觉紧张与不安,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逃避上而无法集中精力,因此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

六、思维导图——让思维飞一会儿

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板书,并让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中用到多线条、关键词、图形等,在绘制过程中能使大脑处于唤醒状态,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同时能让学生主动地找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便于联系与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与可操作化,体现了创造性。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思维导图的训练能有效调动左脑与右脑的功能,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能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方便调动与运用。

七、描龙画凤。重在点睛

古人的文章注重凤头、猪肚、豹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近因效应表明最后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小结的作用一为重点内容梳理,二为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它应该有学生的参与、有对开篇导入的呼应、有问题的延续,有对时间合理的把握与调控。

八、及时回顾,减少遗忘

第6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86-01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学科教育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发展。这样一来,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化以及教学设计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仅凭借着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总结的经验来设计数学教学,教学设计缺乏严谨,有时会出现混乱的情形等。因此,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整堂课的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地进行探究和合作。在我国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各学校也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对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虽然教学设计都要求教师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把合作交流的方式流于形式,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以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学生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时间与教师交流,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无效和低效的问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今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对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转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传统的备课方式只注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并没有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就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不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不精细,准备得不充分,虽然提问的次数较多,但是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且提问的类型过于单一、形式过于单调,问题的设计缺乏启发性和连续性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观念进行及时的转变,同时不断地加强教师自身的理论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1)营造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定的竞争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比如,进行“加法减法”及“乘法口诀”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小游戏,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看哪个组记得又快又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同时,设计一定的问题,将新知识融入到所设计的问题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积极展示自己的机会,减少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穿插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学生都熟知的小故事:“羊村的村长要分配食物,只剩下一个饼了,可是喜羊羊和懒羊羊都想要这个饼,那么村长应该怎么分才能让他们拥有一样多的饼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回答一个人分一半。那么教师就继续问,如果一个饼可以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饼要怎么表示呢?学生就不知道了,这时他们的兴趣就得到了有效激发,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半个。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被调动起来,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们讲解二分之一这个概念。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娱乐的情境下记住了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入实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也要注重引入实践,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比如,在学习“我们的试验田”这节课时,教师讲完书上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书桌和凳子进行丈量,并提出问题:“你能估算一下自己课桌和凳子的面积吗?”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教学的活动当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处,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到的知识在身边随时随处可以用到,进而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到的这些知识是非常有趣而且实用的。

三、结束语

数学课程的关键环节就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则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要想成功的必要途径就是要有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数学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制约和影响着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只有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物理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轮船在水上航行;氢气球升空等视频。

【问题引导】万吨巨轮为什么能在水上自由的航行,氢气球为什么能够升空?

生:它们都受到了浮力(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很容易想到)。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

板书:5浮力。

二、设计课题,自主探究

师:首先请同学们做一个实验。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请每位同学将桌上的木块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体会手的感觉,并观察木块最终情况。

【学生活动】体会木块压入水中的感觉。

【教师活动】督促每位学生都要体会。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你手有什么感觉?

生:手感觉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师:木块的最终情况是怎样的?

生:浮到水面上来。

师: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呢?

生(齐声回答):是。

师:在物理学中,把水对木块竖直向上的托力就称为是浮力。由此可知,浮力的方向如何?

生:竖直向上。

板书:1.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师:刚才我们看到木块最终是浮在水面上的,也就是说,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浮力,那浸在水中的物体是不是同样也受到浮力呢?

【演示】把细线系着的金属块放入水中。

师: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也受到了浮力?猜猜看?

生:应该也会受到浮力。

师: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利用桌上的器材做实验来证明。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教师活动】根据小组探究过程,对应做出纠正。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读数。

师:下面请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证明“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也受到了浮力”的?

生(边讲边展示):我们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然后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这时候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所减小,这就证明水对金属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也就是浮力。

师:其他同学和他做的一样吗?

生(齐声回答):一样。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能测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生:能,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前后变化的差。

师: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给它的浮力,那么浸没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呢?下面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如果受浮力的作用,就请测出浮力的大小来。(教学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浮力测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并为后面研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做准备。)

【学生活动】换用其他液体重新实验。(教学说明:每组提供的液体有水、盐水、酒精并标有标签,防止学生搞混。)

【教师活动】巡视并见机引导学生对比几次实验结果。

师:浸没在其他液体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生(齐声答):是。

师: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万吨巨轮能在水上自由航行,但是我们桌上的小小金属块为什么不能浮在水面上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板书:2.浮力的大小。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在水桶中装满水放在空盆里,然后用手把空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直至浸没,体会易拉罐所受的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溢出水的多少?(教学说明:将桶内装满水,然后浸入易拉罐,这样做现象比较直观明显,学生容易理解“溢出水的多少”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多少,为下一步的猜想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实验、感受、观察。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溢出水的多少。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易拉罐进入水中越深,感觉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桶内溢出的水越多。

师:结合上述实验大家猜猜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说明:学生有了前面的实验结论作为猜想的基础,可能猜想到以下几种情况。)

生1:浮力的大小应该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生2:还应该与溢出液体的多少有关。

(学生也有可能猜想到其他因素,要让学生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难度较大。但教师可侧重于“溢出液体的多少”来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下面我再来做个实验。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将一金属块慢慢放入盛满水的桶中,测量其浸没前和浸没后,浮力的变化情况以及溢出水的多少。然后将浸没的金属块逐渐深入水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底部,再次观察浮力的变化情况以及溢出水的多少。并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实验、观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比较几次浮力大小,并让学生注意观察溢出水的多少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金属块浸没前,浸入水中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溢出的水也越多;当金属块浸没后,则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加时,浮力不变,溢出水的多少也不变。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应与溢出水的多少有关。

师: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浮力的大小与溢出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引导:请同学们阅读P95“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然后,运用桌上所给的器材,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溢出水杯中的水要加到什么位置才合适?为什么?

2. 如何测得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怎样测量溢出水的重力?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老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说明:由于此实验目的明确,操作简单,可放手由学生协作完成。)

【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请一组同学来汇报一下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帮助分析其可行性。

(教学说明:有了教师出示的提示问题加上教材的实验参考,学生设计实验就轻松多了。)

师:下面就按我们设计的方案开始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填入你设计的表格中。

【学生活动】开始小组分工,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教师板书)

师:其他组的结果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该如何表达呢?

生:F浮=G排。

三、当堂作业,反馈矫正

1.某同学将一质量为300g的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50g水,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2.将一个体积为V的物体放入某液体中,发现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排,已知液体的密度为ρ,该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第8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设计;内容与形式;知识与情感;理论与实际;主导与主体;方法预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50-02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的理论和主张,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确立合适的教学起点,创造一种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教学流程,以指导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决策过程。课堂教学设计除关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外,更主要的是考究过程与方法等。教师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自己的身份隐藏起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智慧的火花。

1 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

我们知道,探究性教学类似于科学探究。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英语的语言特征,获取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去进行交际。如:在“Welcome to the Big Apple.”一句中,如果不让学生了解“Big Apple”这一词的来源(它最早指的是在美国进行的一种跑马比赛所设的奖励,后来用来指代“纽约市”),学生就无法理解该句的意思。所以,我们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时,教者应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教者应根据探究的教学内容,对其内容给予增删与重组,强化学生的理解,更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挖掘相应的英语思想方法。比如在讲授“Thank, Mom, For All You Have Done”一课时,先提出问题:When is Mother’s Day? Why do people celebrate it? What do the students do for their mothers on that day? Please look back on what their mothers do for them.然后根据这些线索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掌握文中的句型,再加以运用。教师不要过分关注探究结果的正确与否,主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其中,包括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也就是说,增删、重组的教学内容应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2 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过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很少考虑或没有考虑。而探究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在讲解“Run Like the Wind”一课时,先让学生谈谈他们是怎样跑步的,然后学习课文中讲述的跑步要领,再试着做动作,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的挖掘。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动力,同时问题情境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探究的兴趣及动机,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在探究中陶冶情操,产生情感体验。其次,应考虑到探究性教学不是被动服从,而是平等参与的学习探究过程,共同提出探究的方法,共同总结探究的结论等。再次,探究教学是相互交流补充的过程,交流、学习、探究同步进行。通过交流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融合一体。

3 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我们进行探究性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除遵循教材外,不可忽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加深理解,或应用英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探究性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经常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教学生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和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但是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很多教学内容是不能设计的或探究性教学的,应尊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其次,我们在进行探究性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时,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与探究的能力等,这是我们在进行探究性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大,同一班的学生差异明显增大,而整体水平不高,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表达能力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和次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探究过程、方法,其达到的效果可以不同。我们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总之,根据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特别关注学生差异性的发展。

4 探究与讲授充分互补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应侧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设计,体现课堂所提出的“做中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入实际生活中去获取英语知识。但是,鉴于大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以及教学任务等综合因素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除考虑探究因素外,更要设计讲授的成份,特别是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必须在老师的答疑、点拨、指导下进行。如在讲解如何把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分别对三个句子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老师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写出答案,并说出理由,最后由老师讲评,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在教学中,要做到,讲与探的结合,听与做的统一,有了讲授,可减少探究的盲目性,结论更清晰,有了探究,增加了讲授的趣味性,结论更加可信。

5 主导与主体地位分明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目标任务引领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和练习法等,可单一和综合使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教与学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所必然的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越高。从外语教学涉及的因素来看,外语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如何协调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配置资源,使有限的投入产生出较大的效益,是摆在外语教师们面前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和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应从“演讲者”转换成“组织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掌握,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从而获取新知识,不断地提高综合能力。总之,大学的教学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并为学生的自身学习打好基础,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 课堂设计与“方法预案”

第9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研究生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学习,二是科研训练。课程学习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体系开展,课程体系一般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研究解决本专业相关课题的能力,为研究生今后的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专业课程对研究生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本科课程,研究生专业课程具有更深、广、新、专等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然而,当前我校绝大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程还是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缺少针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和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导致课堂教学难以承担对学生能力培养任务。归纳问题和主要原因如下。

1.1教学方法单一,压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目前普遍采用的“一言堂”式讲授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和控制,只要把握自己授课内容即可。然而,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实践经验,更希望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深入探讨一些专门问题及其意义。单纯讲授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机会,加之课堂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少,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理论实际相脱节,降低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从研究生视导反映问题看,研究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或偏实践没有进行理论升华,或偏理论没有联系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无法从课程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另外,许多专业课程理论缺乏前瞻性,授课内容大多比较陈旧,也是一种理论实际脱节的表现。在信息和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这种课堂教学必然使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应用能力也无法获得提高。

1.3教学过程不足,制约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很多教师课堂教学讲授较多,把“教”的任务完成了,但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练习、讨论题等课外学习内容,对学生“学”的任务没有要求,忽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显然教学过程不充分,也是不完整的。学生不通过一定量的课外学习消化课堂知识,不应用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科研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

针对上述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法,但多数方法需要对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较大改变,对长期形成授课习惯的专业课教师具有较大的挑战,很难适应我校目前情况。鉴于此,本文提出“问题导向教学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和优化,在最少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教学法基本原理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中心,学生搜集资料、处理和整理文献,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获取和应用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目的。问题导向教学法不是一般教学中简单的课堂提问,也不是例题、习题的讲解,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以问题为抓手,逐步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研究方法开展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法学习过程和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学生参与度一般,那么教学过程是“问题—探究—解决”;如果学生参与度高,那么教学过程变为“问题—探究—解决—新问题”,并循环往复。由此可见,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必须参与,课堂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教学重在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具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作用。

2.2设计与实施步骤

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需要强化问题意识,认真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把问题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问题导向教学可以遵从以下三个步骤开展。

(1)课前——设计问题。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合适的问题首先应该具有一定深度,涉及某一课程内容本质,同时还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去研究;其次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不同方法和多种手段;第三是问题的解答不唯一,但有最佳。因此,问题的设计阶段不仅要求教师对专业课程内容非常熟悉,还要求教师有一定教学经验,使课堂以问题为导向。

(2)课中——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是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应用问题导向教学带来的效果,教师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引出问题,又要让问题思路伴随教学活动,并随时启发、鼓励和激发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课堂氛围,让教学围绕着相关问题展开。

(3)课后——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问题导向教学法的重点,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更多内容和扩展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掌握。因此,在课中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课后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开展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课堂发言、师生讨论等手段,陈述思路和观点,这个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巩固课程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3教学设计应用与实践

3.1课程教学背景

随着机械设备向高精度、大型化和集成化发展,机械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使机械故障诊断成为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了解获取机械信号的检测技术,掌握正确分析、识别和判断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状态的技能,并了解掌握故障诊断知识的更新及发展动向等。由于课程涉及诊断理论、检测技术、信号处理等较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内容,需要课程讲授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如果按传统讲授方法教学,很难在有限课时内系统全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必须对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优化,采用科学教学方法,同时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才能完成课程教学,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3.2教学改革应用

自2012年开始,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引入问题导向教学法,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步骤,针对每一章节内容设计、提出和解决问题,通过三轮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下面以“绪论”和“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二章的课堂教学为例介绍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3.2.1第一章,绪论

绪论内容包括机械故障诊断概念、机械故障诊断的内容、机械故障诊断的作用以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及趋势等,通过讲授给学生一个本课程的大致轮廓。然而,由于机械故障诊断是伴随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而诞生的一门交叉性课程,后续的理论和技术可能来源于机械动力学、机械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模式识别以及信号处理等不同学科,如果按部就班讲授,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头绪繁多,知识凌乱,而陷入某一方面知识理解而忽视其他方面知识学习。因此,必须在讲授课程时对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抓住关键内容。首先,设计问题为“如何理解机械故障诊断本质问题?”并将其作为绪论的副标题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讲授课程时采用大量图片和工程实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同内容不同应用提出问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启发学生思考故障诊断本质的一些术语,如故障的征兆、特征、识别等;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些简单分析,指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观点说明问题,得到不同的合理解释,增强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最后,将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法实践,发现课堂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从学生陈述情况看,学生通过解决问题锻炼了思维、应用和科研方面的能力,有些学生还把自己归纳的本质问题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在后续学习中加以研究。

3.2.2第三章,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本章内容包括机械故障诊断常用的振动诊断技术、油液分析技术、温度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其中每一种技术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都不同,教师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四次课,8学时)全面介绍这些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选择讲授振动诊断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更多技术则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章设计问题是“结合自己研究方向掌握一种故障诊断技术(指课堂未讲授过的)”。课堂教学在第一次课(2学时)后提出并布置给学生,教师讲授振动诊断技术过程中,有意识启发学生掌握故障诊断技术的关键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其他技术;从第三次课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将课后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分享和讨论,同学们通过对不同技术学习拓宽了知识范围,学习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训练。通过上面二个教学实例分析可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增强课堂效果。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学生反映很好,有2名学生在学习课程后还将研究成果整理后公开发表了研究论文。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