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教育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提升教师素质,润物无声
1.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侮辱学生,而是以自己应有的亲和力缩小学生与教师间的心理距离。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一种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从老师的身上感受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抓住契机,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激发乐学情绪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将数学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分层要求,营造健康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3.精诚团结,培养协作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数学学习,大多知识是建立在旧知基础上的,如,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就建立在学生已有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还如一题多解的方法探究等,教师就可放手学生合作,发挥尖子生的优势,相互合作,并由学生归纳探究结果,使学生产生我能行、我会学的自豪感。
4.注重过程,体验成功乐趣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的那种满足感,达到树立长足学习信心的目的,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5.合理评价,促进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三、持之以恒,使维护学生心理形成习惯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89-0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学生情况作了一个统计分析:“喜欢学习”者,小学8.4%,初中10.7%,高中4.3%,从我们和学生的长期接触中,也深深感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处于“烦”和“累”之中,这种烦是不想学非学不可的烦;这种累是花了力气却得不到成功的累。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在课外: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爱是前奏。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提倡的“合作学习”。
(二)挖掘教材本身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动力。我们老师课前要做的工作很多,而且要做得很细,让学生从内心佩服我们。例如学生已认识了平、闰年之后,让学生随意说一个年份,教师顺口就能答出是平年或闰年,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为什么这么“神”?从学生恍然大悟、会心的笑中,我知道学生已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奥妙。当学生听到老师的夸奖、表扬后,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从而也消除了“数学真是可怕”的心理,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二、在课堂上:创设轻松、舒服、温馨的课堂教学气氛
(一)保证学生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情绪状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这会对他们这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及后来的学习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孩子们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配合老师,课堂知识吸收效率就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主动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回答错了,我们不应该是讽刺挖苦,而是微笑着提示他,或者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换其他同学也可以。这样学生他不会感受教师的冷落,他的心情不会变糟,课还会继续听下去。学生对于老师的做法没有多大的想法,否则适得其反。
(二)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对学习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展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确保每个学生透过教学获得成功感,享受成功的快乐。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来源。对学生来说,课堂上的一句表扬,一句夸奖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那是一种动力。
三、在课后:针对学生合理负担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一)作业批语―爱的魅力。作业批语是教师情感输出的载体,它体现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意见和态度,体现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与否定,批语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使作业批语具有爱的魅力呢?首先,批语要生动活泼,热情洋溢,表扬具有针对性;其次,批语要幽默风趣,委婉动情,富有艺术性;再次,关注后进生,鼓励为主,要有所侧重,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注重每一次的批语的反馈及该生的进步,及时给以鼓励。
(二)老师适时给学生减压。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教师应适当的删减作业量,使得学生轻易地完成作业,我们可以留一些思考题,留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在传道授业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才是真正的高素质、创造性、“完全健康”的现代文明人。
总之,教师如果能做到爱你的学生如你的孩子,在高中数学初始阶段的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你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会增强,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
1.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3.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3.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最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3.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3.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3.5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是的那种满意的心情。也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4.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
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5.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的教育,而课堂教学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管理进行创新,运用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生态主义支持的管理理念进行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策略。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适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学生有碍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作为教师,其个性心理必然会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师的个性特征,特别是能力,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从而为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内涵
“教学创新”应落实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终生幸福,需要重新审视“人”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首先就要创新对“课堂人”的认识,树立一种“生命人”的人性假设,尊重“课堂人”的生命主体,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基于“课堂人”的认识创新,需要对课堂人进行全面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沟通,课堂教学管理创新就是为适应教学创新的要求,运用人本管理的原理,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再造,发挥课堂人力、物理资源的优势,采取柔性化的手段,既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又要对遭遇到的新问题采取艺术化的方式,以此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与课堂的持续生长,其特点是管理的主体多元交往合作,管理的目标发展生成,管理的功能以生为本,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管理方式动态多样。
二、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策略
1.管理理念的新策略
课堂教学管理理念是课堂管理现象和运动的意识在人脑中成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是指导课堂教学管理的思想灵魂,不同的理念认同对课堂教学 管理的实际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课堂管理理念的创新是课堂管理策略创新的指导基础,要求我们以面向认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为旨趣,承认教学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把教学看作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种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标的生成性教学观。
要求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播”向重“生命发展”转变,要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健康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管理是最适合当今课堂教学管理实际的。人是构成一切社会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系统中不能成为无人之境,教学的主要价值在于认得发展,课堂教学管理也需要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在师生教学交往中树立以认为本的课堂教学价值理念,教师对学生多些宽容和理解,学生对教师多一分信任和爱戴。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53-01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既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又注重培养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行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心理训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存在着可行性。
1.以兴趣问题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二数学“无理数”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贡献及其弟子希勃索斯的命运等相关的数学史。再如:初三数学的“圆”一节中,我们可以组织讨论“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总结答案,比直接的、空洞的说教“一中同长”要有力得多。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祖冲之生平以及他们对圆周率的计算,介绍我国的这项令世人瞩目的数学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发展变迁,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普遍具有好奇心。学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水到渠成地获得良好效果。
2.师生互动,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快乐情绪原则是人类生活取向的一项基本原则。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获得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教师满面春风、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面对全体学生的是微笑、热情和关爱。开始就直接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自己学习的场所,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油然而生内在的情感动力,因此安定情绪、集中精神投入课堂学习。接着教师讲课,一举手,一眼神,一句逗趣话,一丝幽默感,都会进而激发学生情绪,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领会知识。学生热情饱满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时,学生计算中总出现丢2倍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一句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记住了公式,而且计算时也能避免失误。学生快乐学习,心情舒畅,心理健康同时得到正常发展。
3.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实验和教育教学实践都表明,学习水平不一的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元认知的发展水平不同。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因为良好的学习心理是认知的基础,碰到一些数学难题时,也会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使认知水平得到发挥,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克服历年来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我班有一个学生,平时数学成绩不错,但考试几乎每次都会考砸。后来,我亲切地与他谈话,究其原因是心理压力太大,每次临考前都睡不着,心里总在说:到底明天能不能考好,考差了怎么办呢?越是紧张,越考不好。他很失望,很郁闷。知道原因后,我首先给他指出:要有信心,他的基础过关,有实力去考好。考前不要想太多,可以做一些轻松的事情,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喝一杯热奶帮助一下睡眠。还有思想要端正,只要尽力了,考得好不还都不怪自己。后来他想通了,成绩越考越好,后来还考上了重点高中。后进生不是笨,很多都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感到枯燥无味。可以通过提问:“数学从哪来的?你们的生活没有数学吗?”让这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一个活动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到各个商店了解价格情况。访问售货员……并且写写心得体会,让他们知道售货员也不容易当,要对各种商品的价格了如指掌,收款准确快捷。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再讨厌数学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等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对待挫折最积极的态度,要有坚强的意志,知难而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挫折,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雪玲.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钦州学院学报,2008.
教师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关怀,而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设计好几个互相联系延伸到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验。所以,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以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而是能否让学生心动,能否教给学生独到的见解为准则。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
一、民主对待每名学生
为了人人都有机会展示才能和锻炼的机会,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班级干部实行轮流制,每次成绩好的学生当选课代表,管理班级认真负责的学生就可以胜任班长,被当选的学生都会尽心尽责地做好工作,没有当选的学生在这段期间起监督的作用。体现人人平等,人人有参与的机会。
二、帮助学困生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学困生的特征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比较吃力,经常搞小动作,不完成作业,撒谎,这需要教师及时帮助他们把落下的知识补上,为他们创造课堂表现的机会,一些比较简单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答对的时候及时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持之以恒,后进生就有变化,学习成绩也会有提高的。
三、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获得关于这些图形的感性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感受几何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只有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学广角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欣赏数学美的意识。“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年卡吗”两个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环境教育,注意联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身边的事有关。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渗透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育人育心,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愉悦情境,进行心情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苦囗婆心地讲解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这是因为师生的心向不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形成乐观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1.调控情绪。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课有条有理,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釆、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在学习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如“三角形內角和”一课的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高涨,笔者釆用了猜一猜“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这一最为直接、最有效办法引入新课。它既能极快地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又使学生产生兴趣,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地。(1)让学生相互竞猜。教师手上分别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全体学生竞猜这三个三角形內角和各是多少度?这一设计是抓住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有意让学生竞猜: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样(多数学生误为钝角三角形內角和最大),以此激发学生不甘失败的好胜心理,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2)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上场竞猜失利后不甘心,促使他们在实验中去发现。学生产生疑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智力活动异常活跃。于是,老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心理状态下进一步验证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一样。总之,教师应极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2.挖掘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素材,教师们应积极认真去挖掘。如笔者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的课堂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写出6的所有因数1、2、3、6后发现,1+2+3=6,又回到6本身。正是因为这样的数非常特别,所以数学家把这样特点的数称为是完美数。既然数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完美数就会去找第二个完美数,猜猜看第二个完美数是?现在请大家在统一的时间内看谁能找岀第二个完美数(1+2+4+7+14=28)。……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时,笔者告诉他们:数学家们目前只发现了29个完美数,而且都是偶数。前5个完美数分别是:6、28、496、8128、33550336。要从几十亿个自然数中找岀这29个完美数,数学家们不知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希望同学们不断努力学习,去争取发现找到第30个完美数。学生听后异常兴奋与激动(个个跃跃欲试),进一步激起了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预设客观情境,进行自评教育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折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釆用以下形式。1.在发问后自评。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因为学生的发问是思考了的结果,而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使学生思考。学生的发问比答问更值得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评价。发问后还应让学生分析比较,及时反思,从而对学习方法和心态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如教学“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上的中国国旗(尺寸大小不一样的三面),这时大多学生发问:“老师,虽然这三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看上去比例很协调、很美丽的。”有个别学生质问:这三面大小不一样的五星红旗究竟哪里相同呀?笔者抓住这一极好的时机对学生的发问予以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让大家进行自我客观的评价。接着,笔者用方格把这三面国旗全覆盖,让学生分别数一数三面国旗的长边与短边各是几格?长边与短边的比都是多少?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2.在创新后自评。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不但要提倡创造性地教,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可采取激励办法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佳的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笔者用“李大妈按年利率5.85%存了3000元钱,到期共取回了3877.5元,李大妈这笔款存了几年?”这道题来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把学生列的算式都一一板书并及时地给予评价,接着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中获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心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巧设障碍情境,进行挫折教育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就会出现某种失败的心理挫折,此后教师所要讲究的接触方式就是及时鼓励。只有鼓励才能帮助学生转化受挫的心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釆取不同的方式,使之尽快在克服挫折后获得重新尝试成功的勇气和力量。1.巧设障碍。教学中可巧设一些似是而非的、有意让学生一时陷于学习困难的失败情境,其实就是教师故意为难他们,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失败,从而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课前巧设一场师生判断比赛(指名数学科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任意写出一个最简分数,让全班同学与老师判断这些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副班长做公证员用计算器验算)。在学生没有发现规律前总是将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判断结果总比老师慢。这样设计是有意让学生比赛失利受到挫折,并让学生在学习挫折中产生质疑。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暴露错误思维过程的机会,又是为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能力评判有个正确的心理暗示。2.迎战挫败。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迷茫挫败的感觉会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使他们产生郁闷急躁、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开始厌学。这时教师要巧设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信任、期待”的情感去影响他们,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望的眼神,把师爱的阳光和雨露洒向每一位挫败者,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教训并激励他们迎战挫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自信及与人合作,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优良品质,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创设良好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作为幼儿园老师要爱生如子,构建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心理氛围,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教育幼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美术活动中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教师以欣赏、激励的方式让他获得成功的快乐,当孩子画好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时,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并将他的画展示给全班的孩子,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如教师可以摸摸他的头:“你今天有进步啦,如果你涂色再细致些就更棒了。”除言语鼓励外,教师一个赞许的颔首,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或是亲切的抚摸,都是鼓励,并且应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这样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爱与激励,从而促进每个孩子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环境,启发幼儿去探索去发现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理论中提出:“活教育的理论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孩子直接从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因此,我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描绘大自然,如春天来临时,我们带孩子们到大自然放风筝、采野花、追蝴蝶、寻找春天在哪里;夏天到草地上捉蚂蚱,听知了叫,到小溪边嬉水,到河边观察小蝌蚪变青蛙;秋天到树林里拾落叶,到果园里摘龙眼,到地里收花生;冬天到户外做运动,享受阳光浴等。一年四季大自然都给予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收获和乐趣,回园后引导孩子说说自己看到的大自然,寻找大自然的色彩和奥秘,在捡来小石头上作画;用泥巴做糖葫芦,做馒头,做汽车;用贝壳、螺丝、树枝、花瓣等装饰盆景;用竹枝、竹片制作风筝;用枯叶、草梗粘贴鸟窝;用稻草编、扎小动物、小人;用各种颜色、不同的种子拼贴、添画、串连,将它们做成了漂亮的衣服、挂毯、小包和首饰等;还可以捡树叶,做标本,贴画,拼画……让幼儿的想象力尽情放飞,创造力尽情发挥,动手能力尽情展示,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又让孩子利用美术的形式适时地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满足,获得成功和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了幼儿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等能力的发展。
三、用“对话”营造平等,用“信任”营造自由,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论认为:如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是成功多于失败,他将因此养成勤奋的个性特点;如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屡遭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常遭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的个性特点。
在美术活动中师生应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在教授一些必要的技能技巧和作适当的指导时,千万不要指挥幼儿按照成人的意图进行活动,当我们要求孩子认真听讲的同时也别忘了给孩子一个倾诉的空间。如有一次我们画《春天的色彩》,林林小朋友画得非常棒,尤其是构图非常合理,正当我要表扬他时,他却把太阳涂成了黑色的,一转眼他的画变样了,整个画面被黑色笼罩着,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些轮廓,我纳闷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的回答是:“天很晚了,大家都睡觉了。”恍然大悟之后我没有批评他,反而马上表扬了他的想象力。正因为有了师生平等对话这样的途径,幼儿才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心理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其次,应该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幼儿交流、对话,如我们每堂绘画课结束前,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及互欣别人的作品,因为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感觉是带直觉成分的,这种直觉往往转瞬即逝,留出充足的时间可以让幼儿彼此欣赏、彼此交流,找到同伴作品中值得学习的地方,为幼儿学习欣赏他人搭建平台,因为彼此欣赏彼此信任,也让孩子获得了自信的满足。
四、美术活动中还要创设合作的情境,促使幼儿合作交流
因为独生子女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我在美术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彼此交往、协助、谦让、合作的机会,培养他们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前我们看到的是:每个孩子一张纸,一份学具,每个人独立完成一幅作品。孩子之间不交流,也不用相互支持、配合和协助。这对培养孩子个性化品质,培养个人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却十分不利。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合作的因素,找到让孩子合作的点,促使他们合作。首先我们要先选择有合作点的内容,比如组合画《美丽的冬天》,先让孩子明确分工,让孩子有的组合风景,有的组合人物,有的组合动物,最后形成一幅美丽完整的冬景图;又如:手工粘贴画《柳条青青》,有剪纸条的,有搓纸绳的,有画背景的,有粘贴的,不同分工,使每个幼儿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合作;再如集体画《三只小猪》,我以语言诱导看哪一小组画得又快又好,《制作奥运火炬》把裁纸,画图,粘贴的工作量全部交给幼儿,极大的增加了他们合作的积极性。
五、美术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个性品质
幼儿在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面前,必然会遇到困难,教师对这些困难应有足够的估计。例如:线描画对线条流畅的要求较高;刮蜡和印画则可以用重新刮和涂来修改;彩版画对形的要求相对说来要低一些。这就为处在不同水平的幼儿创造了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可能。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强大吸引力,使幼儿逐渐培养成爱动脑筋、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良好行为习惯,并最终内化为个性品质。如在美术活动《快乐的春节》中,我让孩子先说说春节的见闻及快乐回忆,然后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画笔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在畏惧、尝试、表现、获得成功中,体会到完成任务的艰辛、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取得成功的喜悦。
六、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方向
第一,社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正直青春年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有可塑性,但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不良思想观念、环境因素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例如,社会范围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盛行,很多学生因思想受到腐蚀,也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第二,生活与就业压力增加。从生活角度来看,虽然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但仍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面对求学、参加培训、日常消费等问题,会产生经济压力,在与其他学生的攀比中产生不平衡心理。从就业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知识密集、竞争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在专业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定优势,但面临紧张的就业形势,心中还是会产生巨大的压力。第三,环境适应能力欠缺。高职院校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或是从小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宠爱,生活能力不强,内心脆弱、敏感,因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不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正确认识自我,难以承受挫折,并产生失望、自卑、冲动等不良情绪状态。还有的学生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种种困难,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辅导员应采取以下举措:第一,生动的宣传教育。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为及时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辅导员应持续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健康理念。因此,辅导员应当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选取生动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运用真实案例体现不同价值观、人生观造就的不同人生结果,让学生在反思和对比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职业能力培训指导。辅导员应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在学期间积累职业技能,参加专业培训,考取资格认证,参加岗位实践活动。同时为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辅导员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职业岗位,感受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组织毕业模拟招聘等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就业的压力与挑战。第三,营造温暖的生活环境。学生步入高职学习之旅后,辅导员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向学生介绍独立生活的经验,鼓励学生做好生活规划。同时辅导员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随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问题,帮助学生一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加强对贫困生的支持,辅导员可采取班级投票的方式,为贫困生提供助学金支持。另外辅导员还应带领学生干部,开展对困难学生的慰问,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增强凝聚力和幸福感。第四,组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能够与日常的显性教育形成互补作用,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社会经验。而且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从而积极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例如,辅导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困难群体,让学生体验情感上的交流,产生社会共鸣。第五,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成长经历、专业能力、人际关系等情况较为了解,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存在的问题。所以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展开交流,获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遇到疑虑和压力等问题时,辅导员可以通过邮件、面对面交流、个别谈话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诉说,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或难题。
作者:刘文晶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