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

第1篇: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第2篇: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一、模仿创新

“模仿”就是学模仿样,与“创新”似乎距离很远,其实它是“创新”的起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写话模仿练习,可以一句话或一小段,提高写话的训练效果。例如,在教《假如》一诗后,让学生模仿写一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______________。又如《黄山奇石》,第2~5自然段都是佳段,可让学生读后自选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模仿,再任选第6自然段略写的三种奇石中的一种写一段想说的话。

二、问题拓展

教材往往在课后安排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学习伙伴说的话,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这为教师引导学生说话、写话训练提供了好机会,因为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例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根据课后问题“我还知道别的辨认方向的方法”写一段话。先让学生说出平时看课外阅读知道的辨认方向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可以根据课后问题“我还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一段话:“________妈妈有办法,她_______。只要_______,孩子们________。”

三、画中写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可以提倡“画中写话”的训练。这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可根据古诗中的图画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从而进一步拓展学习。比如,学生在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可以要求学生看诗中的插图来演一演,再编个故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把文中的小孩与蝴蝶嬉戏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另外,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画画、写话训练。《动手做做看》《充气雨衣》《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是二年级下册中的第四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鼓励学生探究发现,教学中应注意教材的实践性。因此,可以在学生学完这几篇课文后,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如自己去设计一枚邮票,并写出设计制作邮票的经过;自己画风,再写出画风的过程。学生有话可写,且很有新意。

四、续编故事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学生爱听故事并产生编故事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例如《坐井观天》,课文的结尾这样写:“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这段话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儿童又是最富有想象的,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地想,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又如《泉水》一文的结尾是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泉水还要去很多地方,接着往下写。

五、说写结合

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低年级写话的要求是: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因此,在写话训练中,要注意说写结合。如,口语交际《夸家乡》在进行口语交际后就可以把它写下来:“我的家乡在_______。那里风景迷人,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那里物产丰富,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还有________。我家乡的变化可大了!以前_______,现在可不同了,_________。”

六、角色换位

角色换位是指学生变课文的读者为课文中的人物或相关的人物,设身处地去处理文中的事情。例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插图中的一位傣族小朋友,写出自己是怎样和一起过泼水节的一段话。

七、扩充情节

扩充情节是指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内容扩充具体。例如《丑小鸭》中讲到:“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疼爱”的情况是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扩充情节写一段话,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创造想象力。

第3篇: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一、体会字词,领会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美在凝练上。汉语言文字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作者都经过了细细地斟酌,反复地推敲,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云烟袅袅的景象表现了出来,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神奇大自然的赞颂。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韩愈建议贾岛把“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看似简单改了一个字,古诗的内涵却大有不同。用了“敲”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还可以看出访客是个懂礼貌的人,读来也响亮些。

二、情景共鸣,再现画面美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苏教版第九册所选的《题秋江独钓图》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描写秋天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和孤寂。学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采取读一读、画一画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这一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古诗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古人又曰:“画中有诗”。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生活如画,画如生活。贴近生活的内容,是学生最易学习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整首诗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西湖风雨图。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让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再现画面。这样一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湖六月由云而雨,雨过天晴,景物变化急速的特点。

三、研读深究,探求意境美

诗为心声。每一首诗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从而领悟古诗真正的意境美。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张继的代表作,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区区四个短句,描摹出一幅江南水乡秋夜幽静的美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诗人寂寞忧愁的思乡之情。月亮已经落下了,太阳马上就要升起来了,极目远眺,所见一片白茫茫。面对着江上的景色,无从入睡,耳旁伴着寒山寺的钟声,心中尽是关于家乡亲人的记忆。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何等的真挚,无怪乎自诗成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更引起了无数身处异地之人的共鸣。这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让学生看到了张继那份永系故乡的亲情。

四、挖掘深意,叹悟真谛美

第4篇: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一、营造宽松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意识,使他们能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创新热情。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如“谁想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就可以”或者是“来,孩子们,请把自己想说的话,大声地说出来,老师和大家非常愿意聆听……”等等。在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后,教师用亲切的语气说:“可真巧,这位同学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你动脑筋了。”“真不错,你说得有道理……”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他们会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达内心感受,唤起求知热情。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欲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质疑问难。如在学习《凡卡》一课时,学生读到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马上就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到了最后,有的学生提出了问题:“《凡卡》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的?他到底去了哪里?”他们特别担心小凡卡以后的命运,于是我趁热打铁,依据他们提出的疑问,引出话题,大家开始讨论。在相互的对话交流中,学生打开了思路,激发了爱国之情,十分痛恨俄国沙皇统治,与作者发生了共鸣,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能提出有分量的问题,表明他们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来,确实动了脑筋。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质疑,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挖掘创造潜能,激活创新思维

萨特说:“阅读就是梦。”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去填补,使学生的才情和洞察力得以张扬和生发。《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我在此设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写一段话: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场面;2.几年后的小弗郎士再见到韩麦尔先生;3.韩麦尔先生的悲惨遭遇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这样不但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探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利用好课文的插图,符合低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让学生眼观画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就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面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如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教师请学生仔细观看插图,依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想象故事。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不但能够进入诗歌的意境,而且进行了有益的创造性思考,想象力得到了培养。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创新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教育教学活动营造高度直观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5篇: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一、 故事激趣法

故事是学生百听不厌的。在很多诗词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或有趣的传说,把这些故事或传说讲给学生听,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比如,诵读《所见》这首诗前,就可以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的诗人袁枚,在林间小路上,偶然看见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袁枚被牧童清脆的歌陶醉了,他静静地欣赏着,暗暗称赞牧童真是“金嗓子”。正听得出神的时候,不知怎么的,歌声突然中断了,这是怎么回事?袁枚往前走了几步,仔细观察动静,只听到知了在鸣叫,他看见牧童从黄牛背上慢慢地下来,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着、寻找着。袁枚一下子明白了,这个牧童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袁枚觉得这情景非常有趣,诗兴大发,立刻回到书房,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成了我们今天要读的这首诗《所见》。

听完了这个童趣盎然的小故事,机灵可爱的牧童形象深深印入了学生的脑海,再诵读《所见》这首诗,理解诗意就水到渠成了。

同样,读《塞下曲》之前,给学生讲“飞将军”李广夜巡射“虎”,箭入巨石的传说;学《赠汪伦》时,告诉学生,聪明的汪伦巧借“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说辞,邀请诗仙李白来家乡欢聚的趣闻……有这样趣味盎然的故事或传说铺垫,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无不心领神会,印象深刻,诵读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二、 猜谜导入法

谜语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谜语初具雏形,到了唐代诗歌大兴,很多人用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了不少谜语诗。这类谜语诗集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读来琅琅上口,有着浓浓的诗味和谜语的情趣。学《画》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

小朋友们,远远地望去,有一座大山,山上树木茂盛,绿油油的一片,走近了细细观看,能看见山上的泉水在往下流淌。可是奇怪,怎么一点儿也听不到水流的声音?明明春天早已经过去了,可是树的枝头依然鲜花盛开,红艳夺目。最奇特的是,当人们走近时,树上停着的一群鸟儿还是一动也不动,一点儿也不害怕。你们猜,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回答后,再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无需老师再讲解,学生也会了然于胸,读得兴致勃勃。类似的谜语诗还有:

“什么吹落了秋天的树叶?什么能吹开春天的百花?什么拂过江面,掀起滔天巨浪?什么飞进竹林,刮倒竹枝一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头上顶着大红冠,身上穿着白皮袄,平时不愿多说话,嗓门一亮天下白。打一动物”(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唐寅《画鸡》)

这类“谜语诗”让学生在诵读中分析思索,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为古诗诵读增添了趣味。

三、 画面记忆法

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的标志。诵读此类“诗中有画”的古诗名篇时,教师可用图片展示诗中描绘的景象,也可指导学生用简笔画勾勒出诗中的景物,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增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敕勒歌》描绘了一幅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画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一幅绝美的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诵读时,教师用投影映示一幅幅草原风光图:湛蓝的天空下,大草原一碧千里,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吃草。壮美苍茫的景象一下子就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起来轻松许多。

《咏华山》也蕴含着一幅绝妙的构图。诵读时,学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座高高耸立的华山和几座低矮的小山;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教师在天空画上太阳,在华山的山腰处画上几朵白云。简单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的记忆,诵读起来印象深刻。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咏柳》《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宿新市徐公店》等。诵读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或在黑板勾勒简笔画,丰富的画面能帮助学生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对学生准确理解古诗非常有帮助。学生记住了诗中的画面,也就深刻地记住了这首诗。

四、 表演展示法

有些诗歌叙事性较强,简洁地描写了几个人物出场的场面。诵读这类古诗时,可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扮演诗中的人物角色,补充诗中的情节,既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山寺之高。(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对话,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诗人神奇的想象力,理解古诗的意境。

小孩:伯伯,伯伯,这座寺庙真高啊!您站在阁楼上,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啦!请您给我摘一颗吧!

李白:嘘!我来摘,我来摘!小朋友,说话声小点儿!天上的神仙正从咱们寺庙顶上路过呢!不能被他们听到哦!

《清明》《回乡偶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叙事性较强,诵读时也可以让学生依据古诗蕴含的情节来表演。这种读读古诗,再演一演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涵的体会,令学生过目不忘。

五、 快乐吟唱法

第6篇: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我国古代诗歌自先秦始,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古诗之美、体会到学习古诗之趣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三趣曲”。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古诗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再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论述告诉我们,激情是创作的源泉。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慷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吐尽作者心事。理解古诗,每个层次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有千法,读为上策。《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鹿柴》轻灵渺茫……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古诗的深厚内涵、深沉感情,不读无以领会。教师可运用范读、齐读、轮读等方法,最好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乐于读诗。

人说王维“诗中有画”。确实,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记得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边吟边画,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的蝴蝶、金黄的菜花,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诗成、画毕,学生目不斜视,向往不已,仿佛进入了诗中恬静安逸的田园境界。而学习《寻隐者不遇》,以绿粉笔于黑板中央勾勒出一株苍劲松树,然后叫学生在“树下”分别扮演诗人贾岛和诗中“童子”,一问一答,兴趣盎然,极易深入情景,其乐无穷。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如依三四两句诗衍生出的“不知绿草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红梅谁裁出,腊月寒风似剪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诗歌内涵,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也对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第7篇: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要想让学生具备高水准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注重有效提升学生平日的习作训练,即增加练习的数量,提高练习的质量。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笔者以为“随文练笔”是学生习作练习的优质资源。如果能充分有效地挖掘并利用,那么将对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插图,丰富文本内涵

图文结合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提供更为广阔的直观感触以及对思维的触动。因此,但凡遇到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智慧地选择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然后通过文字来细细描述,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并言之有序。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来丰富诗歌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并且在描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发挥想象,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在语言的表达上做到精炼、优美,适当地选择一些修辞手法。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的文字优美丰富了许多。如,有学生写道“……几个悠闲调皮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追赶着黄蝴蝶,跑呀跑呀,来到了对面柳树下的油菜花田边。这盛开的油菜花远望去如同一片黄色的海洋,聪明的黄蝴蝶想了一个办法,立刻飞进菜花中,与这一大片菜花融为一体。见此情景,这几个孩子无奈地站立在那里,不知所措。”通过类似的文字,我们感受到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描写的内容,还在描述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与思考,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使画面感更加生动。

二、句式仿写,技能缓坡提升

学习是一个由模仿到积累与掌握的过程,写作同样如此。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文本中的具有写作特色的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将对夯实学生的写作技能起到重要影响。

如,在与学生欣赏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之后,教师就抓住了文中出现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引导学生来进行仿写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学生写道“我国的旅游胜地数不胜数。不必说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雄伟壮观的北京故宫,直插云霄的安徽黄山,神奇的西双版纳,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也不必说天然地质博物馆――嵩山,革命圣地――井冈山,度假胜地――三亚,水平如镜的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的颐和园,佛教圣地峨眉山,道教圣地武当山;单是‘人间仙境’桂林的山水,就有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魅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美丽的祖国而感到骄傲、自豪。”

三、个性补白,解读创作共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多方的互动,沉静的文字在课堂上活跃出生命的光影,情感的浸染以及智慧的灵动,并且很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绪得到无限的飞扬与舒张。因次,找寻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补白也是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远的、带有个体生命经验地去解读文本,还能让学生的文字在有的放矢的情形下,得到更自然的流淌与表达。

在教学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就有意地挖掘出文本的一个留白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及再创造。文章结尾处写道: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了。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进行了追问:“洪教头在众人面前败给了林冲,走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随即说出了各自心中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我相机引导学生回顾了故事的整个过程,结合刚才几位学生的回答,安排了一个续写的小练笔,创设一个情境,根据洪教头离开时的心理活动,想象一下,当洪教头与林冲第二次见面时,会发生什么故事?通过对文本这样的挖掘,教师不仅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生由读者到创作者之间的转换,实现了有效练笔的目的。

四、直抒胸臆,深化文本解读

随文练笔还可以就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体现出的思想感情来进行。当学生在多遍阅读文字之后,对于文章内容的倾诉,情感的流露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再加之教师的引导,课堂对话中各自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等,很容易产生切身感悟。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讲述了史学家谈迁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两次撰写《国》的经历,表现了谈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针对于文本强烈的感染力,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我心目中的谈迁”。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许多学生笔下的谈迁都充满了血肉。如,“谈迁,你牺牲了二十年宝贵的青春时光,不为别的,就为了让世人看一本翔实、可信的历史巨著。这二十年,你不停地奔波于各个地方,在野外考察,历尽了千辛万苦,然而,谁曾想你的心血竟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被可恨的小偷偷去。痛苦之后,你没有就此趴下,而是选择重新站立起来……”这样的文字,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谈迁不被厄运所打垮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还让他们体验到用文字来直抒胸臆的。

第8篇: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动手操作 形象思维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变的十分重要。换句话说,创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实践课、创新发展课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好问的心理,机械重复地读、写,会让人乏味,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萌发求知欲望,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应课上采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脑、眼、口、手并用,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乐学好学,下面浅谈几种具体做法:

一、圈一圈,画一画,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实处。

在分析课文时,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提出了这样的训练目标:生活简朴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画出来;工作劳苦又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用“~~”画出来。目标一出示,学生便认真读起书来,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学生动手圈画,手脑并用,使学生思维有了定向。有了凭借,易于操作,学生去析句品词,真正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反之,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读书后回答。学生总是在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上兜圈子,并没有真正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指导学生读书时动手圈画:1、要注意目标明确;2、要提供圈画符号,易于操作。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学会怎样读书,且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画一画,拼一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画画拼拼,以图为媒介,在头脑中构建一种新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1.画示意图。在拼音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彩色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从图中明白字母的音和形,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字母画出来。如在“l”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发音后,便让他们尝试:“l”像什么呀,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出来吗?学生有兴趣的忙开了,“一根吸管”“一枝笔”“一根球棒”“一段甘蔗”等五花八门的图案让学生记忆深刻,终生难忘。

2.画色彩图。语言教材中有些课文写得很美,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例如,教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把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水彩笔画出来。从学生的画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没有把黄蝶画到油菜花中,说明他没有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而对古诗内容理解比较正确的学生,画的画很美。

3.拼贴图画。为了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幅正确的图像,我们可以把一幅图分成几部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顺序去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例如教学《花钟》一文时,教师事先准备一个钟面以及课文中出现的各种花朵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文中描述的各种花朵开放的时间顺序,动手拼制成一个完整的花钟。

4.搭配图画。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后,出示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的画和小画家的画像,让学生搭配图画,每一幅图分别是谁画的,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他们的思维作了铺垫,起到了复习作用。

(三)做一做,演一演,加深印象,深化中心。

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则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则达到理解的水平,学生印象较深。

1.作演示实验。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边教学边让学生作实验,把小石子扔进装有少量水的瓶中;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后,在高楼上做一次验证实验,让学生心服口服;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可以做“人”字型的铁路,两个火车头的模拟火车,边教学边让学生演示,从而加深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陶行知老先生历来提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

2.动手作学具。例如,让每位学生在课外自做字母卡片,做卡片的过程,不但是读的过程,更是写的过程,改的过程,画的过程,有的孩子在卡片反面配上画,以便帮助记忆。这就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既培养了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字母的印象,巩固了学习效果。

3.作即兴表演。一些故事情节很强,或感情比较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作即兴表演,以检查学生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认识更深一步。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到“小蝌蚪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和“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这两个句子时,让学生做即兴表演。从而让学生理解“迎上去”的意思是“面对面地走过去”;而“追上去”的意思是“从后面赶上去”,让学生读出“问”和“叫”的不同语气,体会小蝌蚪不同的心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十分必要,也相当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深刻把握教材,选用适当的操作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宿新市徐公店的故事范文

一、运用教材,力求做到文道统一

叶老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选编在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大多都是见解精辟、文情并茂的优秀作品,思想底蕴深厚,人物刻画生动,绘景状物逼真,而这些都离不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所以,讲授教材,就应抓住语言文字,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从而感染学生,做到文道统一。比如,讲《谈骨气》一文时,根据衡量骨气的标准,以“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加以阐发本文由收集整理,无论什么时代、什么阶层的人,只要他做的事是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的,他就是有骨气的;再抓住“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有骨气的人”这句话,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事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骨气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再结合无产阶级的骨气,谈谈跨世纪的一代该如何做有骨气的人。这样层层深入地挖掘文章的思想意义,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达到文道统一。

二、鼓励多思善想,促使学生大胆质疑

中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善想,大胆质疑,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草船借箭》时,学生毕晓说“如果鲁肃不帮诸葛亮怎么办?”学生李征对答:“诸葛亮就请别人帮忙。”毕晓说:“如果鲁肃在周瑜处泄密怎么办?”李征说:“诸葛亮早已安排好密探,跟踪鲁肃。”刘飞说:“如果三天后没有大雾,诸葛亮借不到箭怎么办?”韩英说:“诸葛亮有三十六计,心中已有‘走为上计’的打算”……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异议,不仅使学生的口才得到了锻炼,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绘画能力,发挥学生想象力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我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动手画画。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后,我让学生画了一幅描绘农村田园生活的图画,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绘画和审美能力。

四、运用语言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特有的感染力、说服力、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用语言本身去吸引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马克.吐温小说《竞选州长》之前,我先给学生讲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在发表《竞选州长》之后,曾经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尔曼。霍尔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我说世界上最坚固的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了,还不锐利吗?”讲到这里,学生们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我立即引入课题,要求同学们说说马克.吐温

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幽默、辛辣、讽刺性强。”我说你们读一读《竞选州长》这篇小说更能了解马克.吐温语言的幽默性,这个开篇看似闲笔,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的去学习文章,这就是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益。

五、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形成新的联想。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认为利用现代的电教手段(如幻灯、投影仪、录像、录音、电视、电脑等)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意境里赏美,在兴趣中生情,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在讲《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战士崇高的品质和精神境界,树立起“向他们学习”的决心,我先用录像播出一段“抗美援朝”的记录片,让学生亲眼目睹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事迹,然后我又满怀激情地向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抗美援朝”故事,同时又结合1998年6月全国发生大面积水灾时,解放军“抗洪抢险”的英勇作为,使他们真正感到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从而激发他们对“钢铁长城”的热爱之情。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视听结合,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六、以文学作品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于学生以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昂首前进”。语文教学除了在德育、智育等方面培养学生外,还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使自己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领略“美”,从“美”中产生“情”,再以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把科学美和艺术美有机结合,并熔语言、造型、视听于一炉,以作品为媒介,在学生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在引导学生朗读《沁园春.雪》时可以想象着自己正置身于“广阔无垠、白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或正站在雪峰之巅,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银装素裹的世界,从而真切的领略作者“倶往矣,数风流从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