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研究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务危机 危机预警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企业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种风险,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在这种现实下,及时准确地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对财务危机预警进行研究,并陆续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预警模型,其中已经得到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模型如Fitzpatrick(1932)的单变量模型、Altman(1968)的多变量线性判别Z-score模型、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1977)的Zeta模型、Ohlson(1980)的Logit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等。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开始,而且许多观点都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危机预警理论上的还是做出了较大贡献。
近些年我国许多学者对财务危机预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研究无论是在财务危机的界定、样本的选取还是预警的模型构建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固有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在科学性、合理性上都存在问题,如果不跳出现有的框架,财务危机预警问题的研究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
目前,我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 财务危机定义前后不一致
财务危机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标准。Beaver(1966)最初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发生巨额透支、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宣告破产的一系列过程”;Altman(1968)认为财务危机就是企业的法定破产;Ross(1999)则认为财务危机包含四个方面:企业失败、法定破产、技术破产和会计破产。由此可见,国外学者一般将破产作为企业财务危机的标志。
国内学者对财务危机的界定比较类似,吴世农和卢贤义(1996)认为最严重的财务危机即为企业破产;谷祺和刘淑莲(1999)定义财务危机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型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赵爱玲(2000)对财务危机的定义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根据其失败的程度和处理的程序不同,财务失败可以分为技术性清算和破产。”
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的定义主要集中在资不抵债、破产等方面,但在相应实证研究中,受我国破产法尚不健全,证券市场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一般都会将ST企业定义为财务危机企业,这就产生了财务危机定义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从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危机的定义可以发现,财务危机的实质是流动性不足导致企业无法按期偿付借款,主要反映出企业在偿债能力上的问题。但ST企业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ST企业未必无法按期偿付借款,而无法按期偿付借款的企业也不是一定会被ST,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可见,用ST来定义危机企业,显然有失准确。对财务危机的正确定义是研究结果成立的前提,只有做到对财务危机的正确定义并保持理论与实证的统一性,预测结果才具有现实意义。
2. 预警体系指标的选取
预警模型中的指标体系构建是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重点,选取的指标必须和企业财务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才能保证模型的预测能力。最早的实证研究中,预测变量几乎都是财务指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渐渐开始将一些非财务指标纳入预测变量的范围,即便如此,财务指标仍然占据了变量总数的90%以上,这点通过查阅文献就可以发现。
但是,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究竟有多高?不可否认,财务指标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着某种联系,但是现实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会反映到相应地财务指标上,也就是说财务指标相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两者的关系应该是财务危机是因,财务指标是果,现在却要用结果来预测原因,很显然,这是不科学的。
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应该更多地从外界环境变化、内部治理、技术效率等层面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因素与企业财务状况的关系,真正达到预测财务危机的目的。预警指标的选取也应该以财务危机的“因”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地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3. 研究样本选取
研究样本的选择也是我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实证研究中,最常见的样本选择方法就是配对抽样。这些研究中模型预测的准确率几乎都能达到85%以上。事实上,财务危机企业的数量是远远低于正常企业的。Altman (1968)最早的研究中,危机企业与正常企业的数目相同,但根据邓白氏(Dun and Bradstreet)的报告,自1934年以来,美国企业破产的概率从没超过0.75%,这一比例是模型比例的1/67,我们使用贝叶斯定理可以证明配对抽样的方式直接导致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被严重高估。因此,在选取样本时,应尽量符合实际情况,才能使模型具有准确的预测能力。
财务危机定义前后不一致、预警体系指标和研究样本的选取是目前我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发展,只有打破原有的框架,真正以企业财务危机成因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经济和企业的特点,建立新的框架,才能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星泽. 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 (2):59~65.
[2] 李腊生,张岩.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判断与预警[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 (4):90~96.
【关键词】经济单位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无差异曲线 均衡价格 效用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对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了资源的稀缺与选择的问题。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须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使绝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不同内容,可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文就微观经济学研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探讨、论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参考资料】
[1] 钟世洪:微观经济学教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 双向互动式教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与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个经济主体如何将其稀缺的经济资源分配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以取得最大利益,并以此说明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和效率。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丰富且相对抽象,同时又以较多的数学计算和推导为基础,结合模型、图形和高等数学方法,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课程体系、重点难点等的理解和把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笔者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授课方式和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在此,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自己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实践谈点体会,希望能与有关教师交流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它既不同于农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课程,也不同于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行业和市场是怎样运作和演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以及它们怎样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等。《微观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这门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以及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1.1 理论抽象
《微观经济学》所介绍的经济理论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的总结,这些总结是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而且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之上,这与我们国家的国情、市场经济发展的概况、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均不同,这些差异必然增加我们理解的难度。同时,理论知识原本就是抽象的,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模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再加上微观经济学概念、定理、规律很多,相互之间又极易混淆,对于初学者来讲,总会存在理论与现实理解之间的差距。
1.2 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
《微观经济学》中最常用的经济模型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法等等都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和逻辑推理能力。因为《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有很多学生微积分知识还没学,这时要求他们将数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经济学分析中,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心理负担。
1.3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图形在经济学中非常有用,用于说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情况。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过:“你必须具备足够的图形知识才能掌握经济学,图对于经济学家如同锤子对于木匠一样必不可少。”微观经济学每一个理论的得出与论证都与图形紧密相联,这对于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学生而言,要学会正确地运用图形解释经济问题的确有些难度。
总之,如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决定了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相当大。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2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2.1 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是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笔者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首先介绍基本的框架,在讲述每一章内容之前,都有一个本章提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视野,然后再介绍具体的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了解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律,授课过程中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层展开,脉络清晰,通过主线的引入,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整门课程的精髓,同时,在每一章结束后都加一个本章小结,总结一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笔者讲授微观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选择为主线,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第一,单个消费者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消费者均衡;第二,单个厂商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单个厂商在成本预算既定的前提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利润最大,从而实现生产者均衡。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成本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获产量最高,(2)在产量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为此,将问题深入一步区分不同的市场结构,进一步考察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确定产量与价格的最优化行为;第三,单个生产要素市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根据什么原则供给多少生产要素,厂商根据什么原则需要多少生产要素,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第四,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同时最优化。即研究将消费者、厂商、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联系起来的整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五,政府目标决策的最优化。即研究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2 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厂商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居民的消费决策都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案例分析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案例是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将这些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能带动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提高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时,可以结合安全帽专卖店的广告“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来解释厂商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弹性不同而进行区别定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将枯燥的理论运用到鲜活的经济现实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分析,都离不开课堂讨论这一重要形式。通过讨论可以使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式教学,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4 课后练习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决定,其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关系,理论性强,要实现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不小的难度,所以要给学生布置练习题,通过做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通过做计算题来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这门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考研必考的基础课,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给予特别强调和详细解答并进行适当延伸。
3 进一步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想法
3.1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特点,必然要求微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更新较快,那么任课教师的这桶“水”,决不应是“陈年老水”,而应是不断地从知识发展的奔腾江河中汲取的“新鲜水”,任课教师应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如新旧理论的增减,同时及时调整相应的案例分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积极地听取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但是,课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上课时过多依赖课件,整门课程知识点完全通过点鼠标放映课件讲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包含很多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授,即使利用动画使得推导过程一步步显现,学生也不容易跟上。因此,在讲授公式推导以及有关图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最好结合板书进行讲授,通过“黑板+粉笔”的方式推导和画图,能够充分地带动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让学生看清推导的整个过程以及各种逻辑关系,形成知识间的连接,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比如,在讲到古诺模型中厂商的产量选择的时候,最好板书推导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3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信息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撑,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上教育资源,经常登录经济学论坛、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家等网站,聆听专家讲座,参与学术讨论,这些经济学网站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案例,又能够帮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生动的经济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红梅.关于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教学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
[2]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3]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1)
[4]童霞.微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5]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6]谭超.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J].管理观察,2009(12)
[7]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
[8]芦雷.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案例教学 深入浅出
微观经济学是总结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当市场经济面临某些经济问题时提供政策建议。大学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了解当前的经济理论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易日益密切,就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的经济理论专著,其中——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管、商类核心课程之一。
一、提高大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方法
1.在教学中多用案例,解释要深入浅出
大学生最不能忍受的是上课的老师照本宣科或者纯讲理论,这样要么上课玩手机听不进去,要么睡觉更有甚者逃课。所以在讲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加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带动学生兴趣。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讲需求的影响因素时,如果任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需求的影响因素有:收入、偏好、预期等。而不是用实实在在的例子解释的话,学生听的是似懂非懂之外,也会觉得很空泛。
收入如何影响需求?假如你(指着下坐的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参与进来)非常喜欢西瓜,但是你一个月生活费400元,你一个月可能拿四分之一100元去买瓜;但是如果你的生活费一个月升到2000元,你即便是拿五分之一也有400元去买西瓜,西瓜的需求量一定会提高。这就是收入越高,需求量就会越高。
偏好如何影响需求?这要用你平时的所见所闻来讲解。曾经看过鲁豫有约采访一位明星,这位明星上衣是豹纹的、短裤是豹纹的、帽子是豹纹的、包包是豹纹的、就连鞋子也是豹纹的。她还说家里面的床单是豹纹的、地毯是豹纹的、窗帘是豹纹的,就连桌布也是豹纹的。她有豹纹癖,她说朋友和她逛街一看到豹纹的就赶紧拉她走否则她一定会买,这就是偏好已经在她的豹纹需求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学中的理论有很多的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时候切记简单草率的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就带过,要让学生提起兴趣就要在例子中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2.任课教师要多读报纸、多浏览新闻,增广见闻
上面也有提到,老师要多举例子学生才能提起兴趣听,但是例子从哪来?怎样做到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这就要求老师要多读、多看、多听,使得自己的信息量足够大,更要与时俱进,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看看新闻。如果老师的视野都很窄在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做到举例分析呢?
此外,讲课的时候,老师要尽量用简单的话来解释这些理论,不要故弄复杂,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自己还在那自我陶醉的讲。
3.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积极性
很多时候,老师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为了赶进度或者嫌麻烦都直接省略掉了。请切记,这一环一定不要省略。因为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明白这些理论的内容。
比如讲到机会成本,举例子给学生解释完定义之后,不妨问一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的经历中在进行决策是曾经产生过哪些机会成本?当时你自己是如何考虑的?现在有没有后悔?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开始动脑,还会加深对机会成本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适当加入一些视频或者图片
微观经济学一般都是三节连上,最少也是2节连上。就算老师讲的再妙趣生花但是这样滔滔不绝的讲三节课,可能学生也会产生疲劳。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了,找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是在网上下载一些与举例子时相关的图片,这样学生就更有兴趣上这门课了。但是视频要适度,讲到的时候就放几分钟,然后结合这个继续讲解。
这也有一个要求就是老师要课前花时间备课,大学老师干的是良心活,可能有的老师认为不怎么备课就讲理论两节课也就过去了,但是请记住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他们也会思考也看得出那个老师用心备课,哪个老师敷衍了事,从每学期的学生座谈会中就能看到。而且你稍稍花时间备课找资料支撑,受惠的就是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这种满足感真的是很美好的。
二、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1.为大学生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是理论基础课,不但宏观经济学要用到它,市场学、管理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等都需要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学好这门课,学生打下了深厚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2.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其中微观经济理论居功甚伟。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和运行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得经济的发展得到保障。大学生学好微观经济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胡国珠.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与改革——基于微观经济学的问卷调查[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
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为主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关键词: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课题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项目,课题名称:秦皇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课题编号:20130626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6日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在有些高校的本科教学中,也作为一些人文类、理化类和工程类学科的选修课;这门课也是大部分高校经管类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宏观经济学不同于微观经济学,他研究的是整体的经济行为,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面的或者是总体的经济运行情况。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关系到每个人,因为它影响到收入、工作前景和物价,因此了解宏观经济的如何运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政府部门的决策者来说。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一门已经确定的科学领域。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人们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比如长期经济增长的某些决定因素,但是有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比如经济波动的根源和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目的是传递人们已经获得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同时也指出我们到目前还没有充分理解的领域。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期课程准备应该有: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等,但是很多高校开设宏观经济学是在大二上学期,或者是将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经济学设置在同一学期开课,有的则将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经济学安排在宏观经济学后面开课,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储备的不完善,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很难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尤其是增加了深入理解和分析的难度。所以,只有经过对一系列课程完整、系统的学习后,才能融会贯通地学习宏观经济学。
(二)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三)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了发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将西方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讲解宏观经济学离不开案例的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涩的理论模型变得生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
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偏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动态的效果上,多媒体课件都有它的优势;相比而言,板书授课的优势是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绎推导和作图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所以,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既提高讲课效率又提高授课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体授课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性还在于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就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网络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做到及时观测,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和数据信息。
为了更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除了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经常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科研成果之外,对于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应当有深入研究,比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现阶段,国内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陈旧、分析方法单一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很难接触到及时更新的理论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
除了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知识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理论,同时应该不断更新学生的教材或者是参考书目。比如,如果能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选取英文版的比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优点在于,定位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案例和习题新颖、贴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当然,翻译版的也可以,问题是现在很多译文版有很多翻译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教师要仔细检查,并一一对学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选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话,也要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足够量的原版宏观教材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另外,课堂上可以经常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论文等,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当前的进步、争论和新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据。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该让学生知道书上的每个定理、每个模型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和数据。所以,对历史事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敏感都是学好经济学必要的素质。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内容而无法将其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算是学好经济学的表现。所以,学会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和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对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得到与课程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数据,比如银行的网站,尤其是各国央行以及世界银行的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BEA),也可以具体到各个省市统计局的网站等等。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习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题是引起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本科阶段的宏观经济学习题内容很丰富,国内教材的习题偏重于计算,国外的教材偏重于案例和数据分析,各有各的侧重。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或者章节的同时选取恰当的习题和案例练习,学生会马上整理老师讲过的内容并重新审视学过的概念和公式,深入进去建立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方式,尤其是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案例分析,是锻炼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好机会,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在做题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比如课堂讨论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创造和展示他们自己的观点,这种应用学过的理论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和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可以启发学生质疑探索,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强调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套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范式,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文安.影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2012.7.
[2]李海明,翁卫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当前我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要突破这个最大的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加速农村的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去广东一些偏远农村考察,发现农民的发展观念非常落后,一直处于经济滞后,生活贫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的困境。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枷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笔者深入调研,发现农村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大,只是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于是提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在正确引导和鼓励城市企业走入农村的同时,还大力加强提高农民自主创新的意识,这样一来,城市的企业,通过利用农村廉价的剩余劳动力,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农村不仅解决了劳动力转移不出去的问题,还开拓了农民的视野,更新了他们经营发展的观念和思维,实践证明,这样的经营模式,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样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需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为此,我们不仅要从宏观上着眼,还要从微观上入手,不仅要从横向上布局,还要从纵向上破阵,不仅要全面统筹好,还要重点兼顾到。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宏观经济调控首先和主要是总量调控,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与稳定,也就是说宏观是研究大范围的,如国家、社会问题。微观是研究小范围的基层问题。实践证明,宏观调控总是要通过一个个微观调整,才能得以实现,而微观调控也离不开宏观调控的指导,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切不可分裂或对立。
我国农村面广人口多,相对于中央和省市来说是微观,而相对于乡、镇、村,社区以及个人来说是宏观,因此农村也就成为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交汇处,在新时期农村改革的问题上,不能只强调宏观而忽视微观,也不能只强调微观就忽视宏观,只有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综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重点兼顾,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和矛盾,充分调动农民谋求科学发展的积极性,获取更多的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全力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关键词:汇率变动;汇率传递;新开放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089-03
在如今开放经济环境中,维持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的重要经济目标之一。汇率作为一国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与该国国内的价格水平紧密相关。20世纪70年代,以固定汇率制度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散,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的牙买加协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浮动汇率制的实行造成的汇率波动如同蝴蝶效应,一国的汇率波动都足以影响世界。由此可见,轻易不能忽视汇率波动,它在一国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鉴此,本文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揭示汇率变动与国内物价水平之间内在联系。
一、国外研究文献评述
国外经济学者对于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水平影响的文献非常丰富,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国外经济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视角分析的:一是从传统开放宏观经济学视角分析,二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三是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视角分析。
(一)传统开放宏观经济学视角
传统宏观开放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是市场完全竞争、完全自由贸易。比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表明,利用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变动将会引起国内价格相反方向等量的变动。然而,根据近些年来不断的实证研究,不同国家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程度,即使是在这样简单的供求模型下分析,也是不同的。
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国内物价上涨、经济衰退和失业率升高的并存和严峻贸易逆差使得汇率效应失效了,这引起人们对汇率变动的数量调整机制的关注。特别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购买力平价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美元的大幅度波动,也没预测到美元大规模升值和大规模贬值的现象。
(二)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分析
经济学家们从微观经济学层面研究汇率传递的效应,主要的角度包括:沉没成本、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的营销目标等。
Krugman(1989)[1]提出了“依市定价”一词,即企业会根据分割状态的不同市场的需求弹性,差异化地定价,来应对汇率波动的风险,以保持住价格的竞争力,这就使得汇率传递效应的影响微小。Dombusch(1987)[2]认为,国内外企业的战略依存关系,汇率波动的时候,进口价格的改变不会相应提高很多,即转嫁率小。企业在不同的市场实行价格歧视,即差异化的定价。他研究了日本对外贸易生产企业,结果发现,当日元升值时,出口到美国境内的日本商品并不会随着升值而涨价。日本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与占有率,会采取缩小销售利润率的战略,不惜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因此可以得出,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受到美元贬值的影响比较小。Menon(1996)[3]研究发现,产品的区别和与市场的结构是会影响汇率传导效果的。
(三)宏观经济学新开放经济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理论与实践取得的新进展,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基于开放的宏观经济学层面研究不完全汇率传递的宏观影响。
McCarthy(2000)[4]运用向量回归模型审视经济开放的工业化国家,选取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6个工业化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变动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有轻微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小型开放经济的国家,他们的汇率传递程度与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环境的影响,Taylor(2000)[5]运用交错定价模型,发现汇率传递会受到一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若国家的货币政策是稳定的,那么汇率传递的弹性比较低,企业调整价格的次数也小;另一方面,当经济环境稳定时,企业的价格变动也相应较少,这就降低了汇率传递的效应。另外,来自世界对于一国经济的扰乱程度会在汇率传递弹性比较低的时候,降低很多,这进一步有助于保持一国的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Devereux和Engel(2002)[6]提出,汇率传递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会比较显著,如果货币政策采用的是粘性价格机制,则价格水平不会轻易的随着汇率的波动而波动。另外,一国实行的宽松积极的货币政策,会使得公众的通货膨胀上涨的预期偏高,相对的,汇率传递弹性会更高,带来较大的物价水平的变动,预期的条件使得汇率传递效应更满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全球通货膨胀渐趋恶劣,则会带来汇率的贬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价格传递完全了。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自从央行决定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趋于完善,汇率的波动幅度与频率都有所上升。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价格水平影响再次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贸易顺差的减少与通货膨胀的缓解这两个问题能否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得到解决,我国学术界还未达成共同的意见。
卜永祥(2001)[7]运用协整方法分析了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使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动态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零售价格与生产者价格的水平会受到汇率波动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显著的。
有些学者探究了汇率传递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孙立坚、李安心和吴刚(2003)[8]把微观经济学中的经典核心内容(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在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对汇率传递的作用。郑平和刘英(2005)[9]发现了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与汇率传递程度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刘华和王仁祥(2007)[10]另辟蹊径,从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即结构因素和货币因素)的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对外升值但对内贬值的原因。结果表明,低汇率可能是通胀的诱因之一,高汇率可以是遏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
毕玉江和朱钟棣(2006)[11]研究汇率变动对价格的传递效应,方法包括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该过程中有时滞。与消费者价格相比,进口商品价格的汇率变动具有更高的弹性并且能够快速地调整。
吕剑(2007)[12]研究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零售价格指数(R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的汇率传导效应。在模型中,他把国际石油价格引入了内生变量中。研究结果发现,长期中,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大小关系为:CPI>RPI>PPI。且传递效应具有自我修正机制,三个指标的大小关系为:CPI>PPI>RPI。在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RPI和CPI有不断增加的负向传递效应,PPI则是先增后减的传递效应。
刘亚、李伟平和杨宇俊(2008)[13]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让CPI代表价格水平,实证发现汇率变动对CPI的传递,无论是在短期或者是长期都是不完全的,并且存在时滞。
施建淮、傅雄广和许伟(2008)[14]使用改革前后的样本数据,来研究汇率制度改革前后的汇率传递效应对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对改革前后价格水平的解释力有所不同。2005年7月以后,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了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显著降低。在传递不同的物价水平方面,汇率的效应也存在差异。
部分学者研究了汇率传递效应对国内一些行业的具体影响。鞠荣华和李小云(2006)[15]认为,由于出口商的自主定价能力,我国产品总体上的汇率传递程度较低,汇率变动不能对改善出口农产品的贸易收支状况。马宇(2007)[16]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家电商品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家电产品的价格影响有90%以上传递到了国外市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进一步侵蚀该行业的低利润率。
刘思跃和袁美子(2009)[17]、王晋斌和李南(2009)[18]的研究,是基于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前后汇率传递效应的结构性变化,他们的观点是,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有助于汇率传递的实现。
周杰琦(2010)[19]通过使用有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发现,在汇率的冲击下,进口价格的传递比消费者价格的传递的效应好。在2005年汇改之后,结合其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效应,汇率传递效应会更强。
国内学者对于汇率的价格传递问题,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在理论层面上,至今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实证层面上,国内学者们则主要是借助VAR和OLS等方法,考察人民币汇率(名义有效汇率或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我国各种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学者们普遍认为,若用不同指标表示国内价格水平,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对其的影响会不同。具体地,汇率的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较低的传递效应,而对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有较强的传递效应。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者从传统开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三个视角展开研究。传统开放宏观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表明,由于汇率弹性的因素,尽管短期汇率的传递不能够完全,但是长时期的汇率弹性高,在理论上来说,只要时间够长,汇率传递是必然可以完全的;微观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表明,产品的区别和与市场的结构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传导效果;新开放宏观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表明,发现汇率的价格传递会受到一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汇率价格传递问题,在理论方面至今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实证方面,VAR和OLS等研究方法表明汇率变动对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有较强传递效应,但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较低传递效应。
参考文献:
[1] Krugman,Paul.Pricing to Market When the Exchange Rate Changes.NBER Working Paper,No.1926.May,1986.
[2] Dombusch,R.Exchange Rates and Pri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93-106.
[3] Menon,Jayant.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95,(2):64-75.
[4] McCarthy,J.Pass-through of Exchange Rates and Import Prices to Domestic Inflation in Some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2000,(111):215-232.
[5] Taylor,J.Low Inflation,Pass-Through,and Pricing Power of Firm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7):345-360.
[6] Devereux Michael,Charles Engel,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Exchange Rate Volatility,and Exchange Rate Disconnec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2,(49):913-940.
[7] 卜永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1,(3):32-45.
[8] 孙立坚,李安心,吴刚.开放经济中的价格传递效应:中国的例证[J].经济学:季刊,2003,(1):125-146.
[9] 郑平,刘英.不完全汇率传递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5):132-135.
[10] 刘华,王仁祥.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特区经济,2007,(4):61-63.
[11] 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6,(7):53-62.
[12] 吕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8):39-47.
[13] 刘亚,李伟平,杨宇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汇率传递视角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8,(3):28-41.
[14] 施建淮,傅雄广,许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传递[J].经济研究,2008,(7):52-64.
[15] 鞠荣华,李小云.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汇率传递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6,(2):16-23.
[16] 马宇.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传递率的实证分析――以家电行业出口为例[J].经济科学,2007,(1):44-52.
[17] 刘思跃,袁美子.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0,(4):14-18.
关键词:经济学;高职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59-02
引言
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由于经济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而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后”,在高职院校中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既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又能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模式较落后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等原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远未达到。如何将这门课程教授到位,让学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着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和任务时常冲突
经济学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60学时左右讲完微观、宏观两部分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结合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
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目前,经济学教材很多都是通篇的经济理论,很少或有的教材根本没有经济生活的实际案例,学生容易失去主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完全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获取知识。课后对于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理论图形和专业术语,学生产生了一种畏难的情绪,从而认为经济学是枯燥的、沉闷的。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综合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形式单一,要么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要么就是多媒体教学,在讲授过程中也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模式。由于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方法缺乏综合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二)学生方面
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经济管理类学生很多是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但在数学方面比较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比如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
2.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高职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宏观调控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3.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课前不预习,造成上课比较被动;课后也不复习,学过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随着章节的展开,就出现了学后忘前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生对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或是直接抄其他同学,使作业训练的效果达不到。
二、改进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把握核心,梳理主线
经济学内容较多,但有着完整的体系,是围绕核心理论展开论述的。如:微观经济学围绕“价格理论”这一核心理论展开,首先分析“价格”的决定因素:需求和供给,需求产生于消费,供给产生于生产,因此微观经济学接下来章节分别介绍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教师在教学中理出一条主线,把章与章的联系,节与节的联系串起来,使学生对全书的内容有着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综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有经济理论、图形、数学公式,因此,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列举通俗易懂的实例,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给予具体形象化。如:“边际”这一重要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较难理解。如果仅从理论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则会感到枯燥难懂。通过讲述俄罗斯的克雷洛夫的一则寓言《杰米扬的汤》的例子,学生很快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悟出了边际的含义。这样的举例不但让学生理解了难懂的概念,而且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因此,案例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变成鲜活的知识,呆板的模型变成现实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2.讨论教学法
经济学教学中,需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而不是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阐述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教师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比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一个重要总量GDP时,可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如何确定每年经济增长情况?怎样反映出世界各国贫富的差异?通过这些问题讨论,学生很容易掌握GDP、实际GDP及名义GDP及人均GDP的概念。讨论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胆量,使学生人文素质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搜集来的信息通过图片、短片、精彩片段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生动、直观,引起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商品弹性大小时,把不同弹性的商品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将很感兴趣的理解“弹性”这个微观经济学重要的概念。另外,由于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做图、做表量较大,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很有利。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可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优化组合。加之教师语言上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会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更好的效果。
4.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生活无处不经济,现实生活周围充满着经济知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经济现象,训练经济学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多看报、多听新闻,了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理解。为了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5.考核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的是期终考试成绩和平时考勤成绩加权平均法,并且期终考试成绩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经济学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成绩的高低主要由学生对教材上经济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熟悉程度高的得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根据经济学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关能力的考查,所以无法反映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和高低程度。这种考核方式,还是体现了在经济学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起不到有助于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性作用。因此,经济学考核也应测试出学生能力的水平的不同。比如,课堂上对大胆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学生,根据问题质量和数量给予评分。课后,对那些积极搜集材料,组织、参加学院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辩论会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评分。由此激励同学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性、创业性,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业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17-18.
[2] 王鹏飞.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应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4-117.
[3] 孙晓荣.《经济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法研究初探[J].当代经济,2010,(4):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