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都川端康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营造了独特的文学世界,对日本的传统美的精细刻画及日本传统文学的继承,使其成为日本文坛上的一代大师,尤其是对日本传统美的描绘为他赢得了世界的称誉。川端是一位积极的文学探索者和美的追求者,对日本正逐渐衰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追寻,使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早年积极参加了新感觉派的文学活动,并且成为这一文学派别的理论旗手。川端康成在创作了几篇新感觉的小说之后,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新感觉的气质和才华,便把目光投向日本传统的文学,寻找新的文学支撑点。同时,他还积极学习吸收西方文学创作手法,尤其是意识流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战后美国文化渗透和影响了日本的整个社会,这种渗透和影响加快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衰败的步伐,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濒临衰落的境地。战后的京都早已染上了衰亡的色彩,传统京都的衰亡令川端感到哀伤和痛苦。“日本的战败也加深了我的凄凉。我感觉到自己已经死去了,自己的骨头被日本故乡的秋雨浸湿,被日本故乡的落叶淹没,我感受到了古人悲哀的叹息。”①从早期的文学创作开始,川端康成就在努力地探寻自己文学的坐标——传统的日本美,《雪国》的问世标志着川端康成这种文学风格的成熟。川端努力表现日本传统美的文学自觉在二战结束之后表现得更加强烈。
川端康成几次游历京都,对京都的民俗风物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战后,出于对传统的日本美和文化精神的切实追求,川端康成试图构思一部以京都为背景的小说,反映日本的传统美,这就是《古都》。《古都》是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正如川端康成所说的“古都,当然指的就是京都”。对于日本人来说,千年古都京都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故乡,烂熟的千年王朝文化已经熏染出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古都》就像一首清丽的小诗,展示了京都美丽的风情、温厚的传统底蕴。
二
《古都》以京都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为线索,伴随着季节的变化,美丽的风物引起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古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强,作家本意也不是为了要叙述故事,只是为了表现古都原本的美丽风情和日本传统的古典美。川端康成独具匠心,塑造了两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们哀伤的情感为古老的京都增添了特有的情致和风韵。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从小分离的孪生姐妹相认、分离的故事中穿插了姐妹俩与织匠秀男以及真一、龙助兄弟的真挚朦胧的爱情。
千重子是京都一家丝绸商娇生惯养的小姐,从小深受父母的宠爱,具有优雅的贵族气质和温柔的性格。很久之前她就从父母的口中得知自己并非亲生女。聪慧的千重子隐约感到自己弃儿的身世,陷入了无尽的哀伤。春天,是一个感伤的季节。院里枫树洞的两株上下相距约一尺的紫地丁,勾起了千重子孤单、寂寞的哀伤,每年都会开花的地丁让千重子感受到了它们的“生命”,与此同时,“孤单”的情绪也袭上了她的心头。日本人认为紫色是尊贵、高雅的颜色,象征着易变、虚幻,带有哀伤的色彩,而且它还“有一种‘因缘’的意味,常常以紫色作为恋人的象征”②。这两株紫色地丁为下面千重子孪生的妹妹——苗子的出场做了铺垫,也暗示了她们最终因为社会地位和生活背景的悬殊不得不分离的哀伤。千重子淡淡的哀愁,纤细敏锐的心灵触觉构成了小说的主基调。紫花地丁也就成为展示小说人物心理发展变化的线索,成为姐妹俩悲伤命运的象征。作者本意是写一部恋爱小说,这两棵紫色地丁也就暗示了千重子与真一之间纯洁、朦胧的情感,后来却发展成了孪生姐妹相认的故事,成为从小分离的两姐妹的象征,这也是作者始料未及的。“这是我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川端强调说:“我丝毫没有要与其他作家近来的小说标新立异,或离经叛道,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这个样子。”③
千重子一直为自己的弃儿身世悲伤、不安,春天飘零的落花引起的伤春之情更增添了她的忧伤。夏天的京都是满眼的绿色,千重子与朋友一起去北山看杉林,她的朋友发现在劳作归来的女工中有一个女孩长的酷似千重子,这就为千重子与孪生妹妹在祗园节上的相见埋下了伏笔。回家后与父母谈起杉林,千重子赞叹枫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感伤地哀叹自己顶多就像生长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祗园节的晚上,千重子遇到了酷似自己的北山姑娘苗子,她正在做七次参拜,祈祷能找到从小失散的孪生姐姐。此时,苗子也认出眼前美丽的小姐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孪生姐姐。与从小分离的妹妹的重逢并没有让千重子感到欣喜。尤其是从苗子口中得知了自己从小被遗弃的事实,以及亲生父母早已经离开了人世的消息,反倒让忧伤的千重子感到无尽的哀伤。回到家中,千重子看着已经凋谢了的紫地丁,流下了感伤的热泪。为了让苗子接受秀男的饰带,千重子去北山找苗子,从小分离的孪生两姐妹在秋天的杉林享受着亲情的喜悦。秋天,寄生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的叶子已经变黄,千重子和苗子由于地位的悬殊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幸运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长久的。冬天脆弱、美丽的霜花是虚幻、易逝的梦,只有不得不分离的千重子和苗子内心的悲伤在清冷的清晨回响。
三
《古都》是一部人物与景物融于一体的小说,也有的评论家认为它实在算不上小说,说是一部风物志也许更适合些。川端康成按照四季的变迁描绘美丽的京都风情。春天的京都最美的当数樱花。虽然川端康成认为谷崎润一郎在《细雪》里已经做了出色的描绘,不想重复别人的老路,可是他还是借助千重子游览了京都的樱花名所。正处美丽年华的千重子淡淡的伤春情感里夹杂着对自己身世的哀伤。千重子的孤独、淡淡的哀愁也正是川端康成因为传统之美逐渐消失的寂寞和惆怅。除了樱花,川端康成对北山的杉林也做了出色的描绘,并且把它当作《古都》主要的舞台。作者借助千重子喜欢看北山的杉林引出了苗子,为两姐妹相认做了很好的铺垫。挺拔、秀丽的杉树不仅是勤劳、纯朴、正直的苗子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千重子与苗子纯洁、真挚的姐妹之情。
除了古都一年四季美丽的风物,川端康成还对古都的传统节日做了忠实、完美的记叙。整个五月,京都的古神社、寺庙里几乎每天都在举办各种酬神的活动,这其中的葵节尤其热闹。夏天的京都最美的就是绿色,作者出色地描写了俊秀挺拔的北山杉树。鞍马寺举行的斩竹会是一种有男子汉气魄的以竹试刀的试艺活动。祗园节是京都传统的重大节日,整个七月份都有活动,尤其是十六日晚上的“前夜祭”和十七日的彩车游行。七月的节日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八月盂兰盆节的篝火大会了。苗子和秀男约定相见的十月二十日是着名的节。历史节与葵节、祗园节被公认为日本传统的三大节日。因各种原因停止举行的还有火节、芋茎节,但是伐竹节还是照常举行。近年来还恢复了在岚山河流上泛龙舟的雅乐和曲水流觞宴。千重子的父亲太吉郎去观看了北野的秋季舞蹈会。十二月十三日就要筹备过年了。但是,川端并没有停留在对古都的风物和民俗风情的简单记叙上。之所以名为《古都》而不是京都,是因为“成为小说标题的‘古都’是作者对京都中马上就要沦亡的古都的哀愁。虽然每年都例行的繁华节日里还残存着旧时的习惯和风俗,但是马上就要消失了”④。京都将会长久存在,而京都中残存的古老的记忆将会变成历史的尘埃,消失在岁月的长河,这才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哀愁。
小说人物的活动看起来是为了串连古都一年四季的风物以及繁多的传统节日,可是无论是千重子父女还是秀男,他们都是古都最传统的民众,是即将消失的传统精神的最后承继者。他们对传统节日珍爱的情感加深了作者对传统民俗即将消失的哀愁。在各种节日活动缠绵悠长的思绪里,小说的人物和京都的风物得到了、柔和的统一。
四
千重子对身世的哀伤,与苗子相认又不得不分离的悲伤是小说情感的主线,使整部小说笼罩着淡淡的愁绪。通过千重子的活动为媒介展现的京都四季的风物和民俗,带着多情少女对自己的人生、命运、爱情的感伤。但是“如果只是结束于这种感伤的话,就会有结束于美丽少女趣味的危险”⑤。作者对捡到千重子的佐田太吉郎、阿繁夫妇独具匠心的描写和设定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 川端康成 古都 悲与美
川端康成,日本当代著名作家,1968年,“以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他带来这一崇高荣誉的三部代表作品之一《古都》,是代表着川端康成后期更加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一部力作,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古都》,自始至终笼罩着一股氤氲之气,唯美凄凉、细腻含蓄、在平凡的情节中蕴涵淡淡的忧伤,行文中充满了纤细、清雅而幽怨的情调,散发着无处不在的淡淡的悲、淡淡的美和挥之不去的孤寂之情。
一、人物命运的悲与美
小说以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悲欢离合的遭遇为情节主线,姐姐千重子出生后就遭抛弃,后来被京都一家丝绸商佐田太吉郎收养,成为贵养的富家小姐;而妹妹苗子很小就成了孤儿,在贫寒人家长大。千重子与苗子本是孪生姐妹,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一个成了富家千金,一个成了靠洗杉木为生的劳动妇女。身份的不同,注定了性格的不同、命运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姐姐千重子优雅、贤淑、贞静、美丽、善良,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但是就这么一个集传统之美于一身的姑娘,却是一个被亲生父母抛弃在别人店堂外的弃婴,由此造成了她特有的敏感、细腻、脆弱的心理,弃儿的身份虽然带给了她充裕的生活,然而在心底却隐藏着难以逝去的忧愁。作为千重子孪生姐妹的苗子,她的容貌虽然几乎和千重子一模一样,但由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中,她的内在气质、性格却和多愁善感的千重子大相径庭。千重子的弃儿感主要是精神上的,作为佐田家的独养女儿,她在生活上一直是养尊处优的,而苗子却是实际生活中的“弃儿”,父母在她还是婴儿时就已逝去,全靠别人把她抚养成人。悲苦的生活经历,使她的眼睛里“蕴含着深沉而忧郁的神色。”她是一个“健康的劳动者形象”,“能干”、“结实”、“坚强”,她比千重子要多几分阳刚之气和自立意识。在塑造苗子这一形象时,作者视她为杉林之女来描写的,她淳朴的性格、正直的心灵宛如坚挺的杉树、苍翠的杉林一样优雅而美好。特别是姐妹俩相聚于杉林、在衫林中躲雨的场面,更是把苗子的真诚、勇敢、善良,以及对姐姐的骨肉情深推向,也把两姐妹完全不同的性格跃然纸上。当雷雨袭来,衫林里雷电交加,不时发出天崩地裂的巨响时,千重子害怕,把身子缩成一团,而苗子却毫不顾惜自己,以自己的身体庇护姐姐。“尽管是夏天,然而山里下过这场骤雨后,还是令人感到手指尖都有点冰凉了。但千重子从头到脚都被苗子覆盖住,苗子的体温在千重子的身上扩散开去,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她的心底。这是一股不可名状的至亲的温暖。千重子感到幸福,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此时此刻,苗子表现出了动人的手足之情,她至真至美的人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虽然苗子非常想与千重子生活在一起,却又碍于日本社会的门第森严、阶级分别,同时又害怕自己的出现会破坏千重子的幸福,毅然拒绝了千重子共同生活的邀请,“你我之间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养也不一样,我也过不惯大城市的生活,我只要上你店去一次就行了”。于是,苗子只是趁没人看见,深夜到千重子家里,与姐姐共枕一宿,并把这视为“一生的幸福”,第二天清晨便冒雨离去了。姐妹俩彼此关怀想念的深厚感情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短暂的相逢,短暂的幸福,已让她感到满足。最终,“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两人命运波澜的序曲刚开始就结束了,这正是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其实,生活本来就无所谓始无所谓终。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中,淡淡的哀伤,淡淡的美却充斥着始终。正如叶渭渠先生所说的那样:“他以客体的悲哀感情和主体的同情哀感来赋予人物的悲剧情调,构成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二、紫花地丁:自然景物隐寓的悲与美
“客人们,虽然会赞美红叶的华丽,可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树上开着的紫花地丁?两棵紫花地丁的叶子和花朵在红叶树树干新长起来的青苔上,投下了淡淡的阴影。这是个浮云朵朵、风和日丽的一天”。紫色,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是最美丽的颜色,象征着高雅、尊贵,同时它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于是,在《古都》这部作品里,紫色,亦被寓意了淡淡的哀愁,千重子也就融入了这淡淡的紫色中。到了“园节”一章再一次出现紫花地丁时,千重子凝望着它,噙着眼泪暇思:“老枫树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倚稀可见。花朵已经凋谢。上下两株小小的紫花地丁大概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吧。看样子,着两株紫花地丁以前不曾见过面,而今晚上是不是已经相会了呢?”至此,作者不但点明了上下两株紫花地丁的隐喻含义,而且和最初千重子的感慨遥相呼应,两人恰似开在同一株树上却又两两相望的紫花地丁。这对孪生姐妹经过春、夏的几次欢聚,在相识、相之并了解了彼此不同的人生境遇后,时光已到了深秋、花儿凋谢时节,也意味着她们即将别离。幸福是短暂的、孤独却是长久的,姐妹俩在一起共同生活只是一个虚幻、易碎的梦。恰如两颗同样孤独的流星在片刻的碰撞之后,又分别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一样,留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离愁别恨。最后一次描写紫花地丁时,“那棵老枫树上长着的苔鲜,依然是绿油油的,而寄生于树干上的那两株紫花地丁的叶子,却已经开始枯黄了”,这简洁的一笔,渲染了这对姐妹即将悲离的感伤情调和沉痛心绪。自始至终,作者把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意象,用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俩多愁善感的少女情怀及无力与命运抗拒的无奈都被作者巧妙地寄托在紫花地丁这一外在物象上,使小说不仅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更增添了一份淡淡的、诗意的哀和美。
关键词:《千纸鹤》;川端康成;创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83-01
一、西方创作技巧的娴熟运用
作品中有一个纽带性的人物那就是近子,而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川端没有赋予她美与真。菊治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坦胸露乳,正在剪她左上的黑痣的毛,这在川端的作品中是罕见的。
近子胸脯上的痣是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的。这颗痣长在左胸脯上,这个看似隐蔽的地方,实际上是最显眼的地方。黑色的痣是丑陋的,被它包裹的心,又怎么会是洁净的呢?认真读川端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笔下的女性,都很难呈现出“具像”来,他笔下的人物无疑是美的,这种美更多的是精神的美、灵魂的美。以黑痣的象征寓意来反面突出灵魂美的主题,这正是川端对西方文学创作技巧借鉴的产物。
以丑衬美,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伊豆的》、《雪国》、《古都》等作品中,作者都不遗余力地表现女性的美。在这些作品中,即使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女性也都是没有什么生理和心理缺陷。而《千只鹤》中的近子形象,无疑是一个“双残人”,丑陋的痣、不良的心。而夫人具有的是女性母爱式的伟大。近子与太田夫人及文子相对比,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丑者愈丑,美者愈美。
二、突破性的血肉化的创作道路
在川端的作品中,无论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伊豆的》,还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全知叙事的《雪国》,男主人公似乎就只是为了完成叙事任务而存在的,《伊豆的》中的“我”,《雪国》里的岛村,都是以旅客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而于他们自身,我们只知道是个学生、也或许只是个游客。因此,这些男性形象不免会给人以虚化感。但在《千纸鹤》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的男性形象。
有血有肉的菊治形象。《千只鹤》以镰仓圆觉寺寺院开篇,这个静态的背景场地,即给人一种实感,与“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及“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是很不同的。在这样的静态基调下,菊治回忆了他的童年经历,交代了他父亲、母亲、近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他现在的家庭状况。到此,菊治这个形象,已如邻家伙伴一样,可以“信任”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菊治的可感形象,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关键。这个人物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作家现实生活和情感积累的产物,川端康成在《独影自命》里这样写道:“我把战后自己的生命作为我的余生。”他在五十岁的年龄上,经历了日本的战败、挚友的先逝,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现实的种种,在他的内心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是他在创作时不可逃避的暗流。因此,创作上的这种由“虚”到“实”的突破,是作者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情感的外化。
三、精神追求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仅从《千只鹤》的故事框架上来看,这似乎是一部家族题材的作品,太田夫人与菊治父子、菊治与夫人母女。但从细处的情节描写和心理刻画来看,我们会领悟到“”背后,纯粹的情感。从小深受父亲不轨行为影响的菊治,怀着些许厌恶的情感,与夫人开始了关系。而在交往的过程中,菊治渐渐体会到了夫人爱的真和博大的宽容,这种情感,在夫人死后,于菊治变得更加深刻和可贵了,夫人的纯洁形象也更加鲜明突出,“在观赏名品遗物的过程中,菊治依然感到太田夫人是女性中的最高名品,名品是没有瑕疵的。”太田夫人死后,与文子怀着同样的思念和悲伤之情的菊治,在互相慰藉和缅怀死者的情感交流中,发现女儿是母亲灵魂的延续,且更加的纯粹。“对菊治来说,文子已是无与伦比的绝对存在。成为他的决定性的命运了。”这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而纯粹的爱情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主题。
爱情的主题是美好的,超越世俗、超越肉体的情感更是纯粹的伟大。而现实是残酷的,虽然川端努力表现他对爱的宽容和理解。当太田夫人认为自己耽误了菊治的婚事而哭泣时,川端是这样描写到“相反,哭着的夫人的身躯就显得丑恶了”而美总为丑所破坏。近子干涉、警告太田夫人,污蔑文子……在这里,近子貌似是一个道德的卫士。而近子本身却就是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人,由她充当卫道士的形象,是滑稽可笑的。因此,她所不容的,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然而,这就是无奈的现实。
川端走出了先前一味表现虚幻美的死地,《千只鹤》将爱与美的主题通过有血有肉的形体表达了出来。作品中情感与道德的冲突,于复杂的情感刻画中,表现出了川端精神境界的新高度,对精神与现实的真实关注。
关键词:北海道 《雪国》 色彩美 探析
作为第一部中篇小说,《雪国》的发表,给川端康成带来了极高的声誉,曾经和《古都》、《千只鹤》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曲折,也不离奇,同时也没有深刻而丰厚的社会主题。故事讲述的是纨绔子弟岛村曾经三次来到北海道,和山村艺妓驹子在一起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小说用极尽优美的语言,唯美而细腻地描写了北海道的自然景物,向读者呈现了不同季节、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同时将女性的色彩美和自然的色彩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物和自然、人情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一、关于自然的色彩美描写
雪国并非特指某一个地方,只要是雪多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是雪国。在日本,雪国主要是指北海道一带,自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发表之后,雪国就成了北海道的代名词。《雪国》对北海道的自然风光,人物纯洁和冷寂的美进行了大力渲染,小说的开头,作家用简洁而近乎吝啬的笔墨写道:“穿过县境线上长长的隧道,眼前出现了一片雪景,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黑夜变成了白昼。” 而这就是雪国,开篇既突出了整篇小说的主旨。在《雪国》中,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是基于写生的,同时季节感非常强烈。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借景抒情,通过表现技巧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日本传统创作的季节感。《雪国》中男人公三次去雪国,每一次都将变换的季节通过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美呈现出来。如秋天的火红、冬天的纯白、春天的嫩绿,这种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优美、而且使小说的风貌更加色彩纷呈。
关于绿色的描写――岛村初次去雪国,正是登山的季节,放眼望去,都是嫩绿,在这个明媚的季节中,绿色是主旋律。而小说中描绘春天最常用的季语就是“蝴蝶”、“嫩叶”、“新芽”等等。
关于白色的描写――在十二月初,男主人公第二次踏上雪国。而初冬时节的主色调为白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个季节最独特美丽的景致,在读者面前徐徐拉开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作者是这样描写严寒下的夜景:漫天星斗、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仿佛能听到冰裂声。天地看上去苍苍茫茫,让人感到山峦都是冰凉而透明的。在这段描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搭配,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如用天空中耀眼的繁星、黑夜中的白雪等词句,在《雪国》中,曾多次出现这种关于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如“暮色苍茫、远方的群山、皑皑的白雪、夕阳晚照、淡淡的余晖、万丈霞光”等等,对暮色和黄昏中的杉林、滑雪场、小河、村站等进行了大量的渲染,如绘画般地运用了各种色彩,如白色、紫色、黑色等,通过绘制和融合,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关于红色的描写――男主人公第三次去雪国,正是秋意正浓,而这时红色和黄色是主要意象:在这个飞蛾产卵的季节里,连绵不绝的群山被染上了一层秋色,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丘陵上盛开的花朵闪耀着一片银光,而静静流淌的小河,好像是从杉树顶梢上流淌下来一样。这样的秋天,让人感到寂寥和悲伤。岛村最后一次来到雪国,整日无所事事,而眼前呈现的自然景物,更让他感到徒劳、虚无和人世的无常。文章中通过对飞蛾的描写,恰恰能折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另外枫叶象征了日本秋天的色彩美,和富士山、樱花一样,枫叶也是象征性的一种景致。日本人有赏枫和赏樱花的习惯,在雪国中,除了雪白之外,鲜艳的红色是又一种独特的色彩。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为更好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审美取向及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女性的色彩美描写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女性的描写,这也是作者非常擅长的地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小说的世界也正是一个关于女性的世界。而文学界对于川端康成文学之美的研究,更多侧重的是女性审美、自然审美以及日本传统美。在《雪国》中,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几乎是和自然美的描写一起平分秋色,二者共同组成了《雪国》的主旋律。在《雪国》中,塑造了驹子和叶子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丽女性。作者采用了独特表现手法对女性进行描写,如运用官能的、意识流的表达等。在描写驹子的美丽时,他用“洁净的出奇”这样句子,而描写叶子的声音时,他用“优美的近乎悲戚”,驹子的嘴唇“十分柔滑”等等。在文中,作者从色彩的角度,来展现女性独具特色的美。
作为川端美学的一个关键场面,就是“暮景镜”的场面描写,这已经被众多评论家所提及。在开往雪国的火车上,岛村看到的景致:火车车窗的玻璃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将车内叶子的美丽倩影和窗外流动的黄昏的暮色交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作家将人物和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姑娘似乎是在流逝的暮色中漂浮一样,产生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山野、暮色、灯火、女子朦朦胧胧的脸蛋”,通过这一段景致的描写,完美地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车内叶子的脸和车窗外的灯光一起,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这段描写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虚幻而朦胧,作者善于对瞬间的美进行捕捉,灯光和叶子的眼睛重叠的一瞬间,恰恰是女性美和自然美重叠的瞬间。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多样而丰富的色彩,而非一种单一的颜色,同时通过对比和配合,使作品的美感进一步增强。在对女性进行描写时,也是通过对比和色彩的搭配,来对女性美进行衬托。
三、结语
在《雪国》中,处处充满了关于色彩的描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研读的日本文本。文中关于北海道的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对色彩的表现,让读者体验和感受不断变换的四季景物,并将女性美的描写和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色彩来衬托女性的美。由于日本传统文化具有雅致、纤秀和优美的独特风格,所以在诠释宗教精神和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将色彩文化进行凝聚和提炼,在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就形成了追求色彩艳丽化的意向,而川端康成的《雪国》色彩美的描写,也正是受日本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雪国》自然景物中渗透出的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3).
[2]吕巍.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J].世界文化,2009(07).
[3]万丽娜.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J].成功(教育),2009(06).
[4]柴宝芬.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5]陈文静.《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J].名作欣赏, 2009(21).
[6].《雪国》展现的悲与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关键词:日本民族;物衰;情愫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70-02
一、日本民族审美对东山魁夷的影响
日本民族是一个细腻情愫的民族,其艺术渊源即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物衰”之美。这种美如同散文:借景抒情,用景色之美反应人内心的美的情愫。它包含了“同情”、“感伤”、“悲叹”、“爱怜”等细腻又感叹人生过短的意义。这种“物衰”之美不仅支配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也同样深深的影响着东山魁夷的作品。受感染的东山魁夷在其画中常常表现那早逝的风景,伤感樱花之早凋,秋色渐如人生之幻灭。基于这一审美传统,他的画中便有了一种象征,载体便是画中的山、石、水、树。画中表现的风景是一种永恒存在,风景的美是不因人生的无常而改变。
东山魁夷的文字中,也传达着对传统美的崇尚与信仰。在《探索日本之美》随笔集中他这样说:“……在艺术的道路上走来,就已经保持了日本人的纯粹性,直至今天依然不变的延续着。所以,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乡土的传统的热爱是非常执着和强烈的,……我个人心中的憧憬和乡愁,显示着日本人的一种类型吧。”
同时,日本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细腻的情感使得日本艺术品都带有装饰的风格。东山魁夷的作品也留有浓重的装饰意味。如《日月四季图》中大量运用的金银箔以及极具装饰效果的构图与形式。参看日本的和歌集,其所附画卷极具装饰效果。东山魁夷曾表明,装饰性是日本画美妙的精随。
二、同时代文学家对东山魁夷文与画的影响
东山魁夷认为传递给观众本民族特有的美与情愫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代的文学大家川端康成也是这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日本本土佛教因果循环之义,人生不可违的喻意,而这一点也同样深深的影响着东山魁夷的文与画,前者在于表达人世的无常,后者则多以用来留住短暂的美丽。这种情愫与川端康成《雪国》中描述的景色如出一辙,更与《古都》中姐妹俩不同的命运,命运的不可逆转极为相似。在东山魁夷的随笔集《与风景对话》中写到:“如果说是我选择了做日本画画家,不如说是人生使我不得不走上成为日本画家的命运”。在《京洛四季》中他说:“对旅行者来说,不期而遇是最幸运的事,有如生命”。这些都与川端康成有同样的宿命感,和对人世无常的深深体验。三岛由纪夫也对东山魁夷的文与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强调力与美,在《京洛四季》中东山魁夷曾用很“钢烈”的文字记述了给三岛由纪夫做插图时的情形,其作画风格也与东山魁夷的风格不同,选用碳条作画,明显带有粗犷,力度的感受。
东山魁夷与同时代的文学家的追求是殊途同归的,都在努力探寻着日本民族特殊的美的情愫与那一份浓浓的乡愁。
三、东山魁夷文与画的关系
在东山魁夷的随笔集《听泉》、《与风景对话》、《北欧纪行》、《探索日本之美》中,文字连接着他画风的形成和把本民族美的情愫确立到作品中的过程。《听泉》中,东山魁夷大量描写小时候对家乡美丽风光和温情的乡愁,从那时起心中便已有了本民族美的情愫。《北欧纪行》中则多次将德国及北欧诸国的风景与日本相联系,确立了本民族之美在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探索日本之美》中,终于将寻找到的这份乡愁与日本的传统美联系到一起。《与风景对话》中则又一次坚信了画风与文风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为了连结西方与日本传统自然之美。东山魁夷把日本民族古有的装饰风格与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意境空灵而又极富东方禅意的风景画作品。这些绘画不仅仅趋于平面化,而是将西方构图、造形方式及色彩与日本装饰性画风结合起来,溶于一炉,将其日本化。
东山魁夷的文,有的是详尽的作画过程,对我们理解他的作品有着重要意义。如壁画《日月四季图》创作的过程就被收录:“昭和三十四年(1959)十月,宫内厅的高尾经济主管请我为东宫御所画幅壁画。” “……由于位置较高,如果壁画使用过于强烈色彩的话,人们会因为头上的重压感而心情不愉快,以白色本质为主体的房间也会因此而失去平衡。”诸如这样
录性的文字在东山魁夷的文中有许多,为后来者无论是观看,还是保护、临摹其艺术作品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东山魁夷的文还透露着他与文学家一同探讨绘画作品中日本之美问题。随笔集《京洛四季》中,记录东山魁夷为三岛由纪夫做作品插图的随笔,以及两人的谈话和对三岛由纪夫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并在东山魁夷所做的插图中可以看出风格明显的有粗犷之风。在《探索日本之美》中,东山魁夷则多次记录了与川端康成的关系。川端康成在文中常常以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日本的风格,在东山魁夷的文章、访谈、随笔中也反应出来对人与自然,人与风景关系的理解。川端康成作品中日本美的细腻与雅致可在东山魁夷的作品中寻到影子,这些文字的记录,作品的风格,都可以找到两位艺术家之间的相似与共同之处。
从东山魁夷的画也可以解读其文中思想。当欣赏他的画作时,平行线的构图,平静的水面,以及没有人烟的山林,都可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1989年《朝云》、1984年《山峡清晨》、1983年《山峡朝雾》等作品,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震撼。这些作品形象往往非常单调,色彩却异常丰富。远看一色,近看变化无穷,象征未经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其作品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充满诗情哲理,表达着散文随笔中描述心灵语句的淡淡伤感。这种特征代表着东山魁夷文中思想的主线——“重视心灵与自然融合,注重心灵境界的净化塑造和提升飞跃。”于是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每一祯风景都是一种心境,自然的风景以充实的生命力映现在东山魁夷的眼帘,使我们在观看作品时获得了“风景打开心灵之门的体验”。指向生命之美的风景如明月一样照拂出东山魁夷的诗心,沐浴心灵的四隅。于是绘画中的每一朵云,每一株树,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也都显露着生命,表现着灵性。
东山魁夷的文与画正是由于这种灵性其作品中才会有跳动着艺术灵魂与美的情愫,才会使观者从象征的画面中寻找到与其文中一脉相承的“心象”。东山魁夷其文与其画的关系紧密,画是东山魁夷的精神寄托而文是东山魁夷内心当中细腻情感的转述。
参考文献:
[1]东山魁夷著.唐月梅译.探索日本之美[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Day 1 去清水寺仰望历史古迹
推荐路线:八坂神社――清水寺――二三年阪――平安神社
京都实则跟我国的唐朝也有些关系,如今京都更具有古都风韵。来到这里,神社寺庙当然是不能不看的重头戏。清水寺非常值得一去,不仅由于它历史悠久,环境幽雅,在那里可以感受到古都人民对历史的保护。可以去地主神社求姻缘,也可以饮“音羽之瀑”祈愿。而清水寺附近,更有和服一日租借的地方,穿上和服走在京都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会对你侧目。而三五好友再一起走到八坂神社上,体验古都人民新年到来时举家大小一起许愿的幸福,在这里有着当地文化游的真谛。
Day 2 到金阁寺寻找三岛的踪迹
推荐路线::岚山――金阁寺――祗园
日本国宝级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很多人一定有所耳闻,世界文化遗产金阁寺是不能不看的地方。远处看金色的建筑闪闪发亮,充满着神圣仪式感,来观摩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不过在金阁寺需要静下心来,你会发现湖边的风光也有着遗世独立的感觉。此外,可去岚山渡月桥观光,坐嵯峨野小火车,岚山一带别有风味,有很多保护完好的寺庙。最后,去祗园的花间小路走一圈,这里已经是鼎鼎大名了,因为章子怡主演的《艺伎回忆录》就曾在这里实地取景,常常有艺妓在这里出没哦,给人很神秘的感觉。
Day 3 去奈良公园喂小鹿
推荐路线:宇治――春日大社――奈良公园
宇治的民风淳朴,低矮的平房干净的街道,很有关西地区的特点。平等院是平安时代的寺院园林,这里还保留着著名文学作品《源氏物语》的博物馆,别有洞天。而到了奈良,最不能不看的风景就是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小鹿,可以说人跟鹿完全生活在一起,奈良的鹿见到行人就会讨东西吃。周围商店都有买它们的食物仙贝,平时投喂的行人很多,别看小鹿平时很温和,一看到仙贝就会争先恐后地抢哦!总之在奈良,可以感受到另一种特别的幽静。
旅行tips
天气:日本8月天气比较炎热,不过有时经常会下雨,建议大家穿夏装并带好雨具。
交通:在关西地区游览很方便可坐地铁,站与站之间间隔时间也不长,而且虽是日本语不过混杂着中文,大家不用担心看不懂站名。
风俗:日本出行靠左行走,这点跟国内不一样,此外这个国家的人们比较注意理解礼节有礼貌。
感受:去过京都的人都会被那里的风土人情与幽雅迷倒,都表示去了还想去!
这些文人墨客,与京都息息相关
有人说爱上一个城市,肯定是因为有着太多故事与情结。多少人因为杜拉斯的《情人》去了越南西贡,去寻找那段湄公河上发生的爱情故事气息。而说到京都,这座古城也是太多文人墨客笔下情有独钟的地方,以此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更引人向往。
渡边淳一 《化妆》
已故的情爱文学作品代表大师渡边淳一,描写过多部以京都为背景的小说,可见他对这座古都的特殊情感。其中长篇小说《化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化妆》讲述了在一个家庭中三位女性不同的爱恨情仇,外表美丽不过因为复杂经历充满报复欲的大姐,感性的二姐以及叛逆的小妹。
全书的故事发生在一家京都的高级日料店,以二女儿里子的婚外情为主线展开叙述。渡边淳一十分注重情境与风景的描写,在他的笔下天气、季节、甚至身旁的一草一木都跟人物感情的发展有着微妙的关系。于是在这本小说里,八阪神社、哲哲之道、圆山公园等景点被处处提及,全文描写真实细腻,让人看完充满对京都的向往。虽然是婚外恋情,不过二女儿里子对男主人公椎名的感情洋溢着崇拜的仰视与小女人般的向往之情,这种浪漫的原始状态非常纯真,或许是很多人已经缺失的,与朴素的古都之间有一种息息相关之感。
“我既不坚强,也没勇气,我只是盲目地爱上了一个人,只为那个人的存在而生活,其他问题统统看不见。”里子不顾任何人的反对,抛下一切毅然要为心爱之人生孩子,这种孤勇的决心让很多人为之感动。更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一睹这个有情结的城市,感受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章子怡 《艺伎回忆录》
这部大名鼎鼎的影片想必很多人知道,因为在好莱坞上映的原因,更让京都为广大外国友人熟知。可以发现,来京都观光的国外游客也络绎不绝。艺伎,作为一本日本特有的文化,一直非常神秘。而祗园的花见小路,就是故事的拍摄地,也埋藏着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女性的人生故事。
影片的一幕是女主人公小千代在伏见稻荷大社奔跑的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里也暗藏着一位女孩童年时对一位成熟男性的情愫,艺伎的训练十分艰辛刻苦,内部管理极为严格。成年以后,章子怡饰演的小千代对渡边谦饰演的男主人公说:“我所走的每一步,只是为了更接近你”。让人唏嘘不已,也更感受到祗园的神秘。在这里,有多少像小千代这样的艺伎与恩客之间不能说的秘密?他们或许互生情愫,并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接近,隐藏着太多的爱恨别离。
来到京都,走在花见小路上,随意可瞥见低头正匆匆行走的现实中的艺伎,她们美丽婀娜多姿的背影也是各路游客镜头中争拍的对象。只是,谁都不曾了解她们人生里深层次的故事,或许只能在电影里一探究竟。
米仓凉子 《黑色皮革手册》
2.仰望诗意星空——2003-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印象赵雪源
3.新世纪文学选刊 随笔三则培根,何新
4.松林一夜斯蒂文森,罗务恒
5.春天(节选)乔治·吉辛,郑翼棠
6.远处的青山高尔斯华绥,高健
7.臧克家的诗
8.每刊每月一首大解,周亚,王冷阳,宋晓杰,海男,李少君,缪克构,李森
9.箱子岩沈从文
10.门克·莫利,夏月
11.草莓雅·伊瓦什凯维奇,韩逸
12.荷塘风起颜元叔
13.涂鸦时代
14.在玄武湖畔李金发
15.提醒幸福毕淑敏
16.张小娴小品选张小娴
17.万卡契诃夫,汝龙
18.真的故事莫泊桑,王振孙
19.阿内西阿美女皇后马里奥·贝内德蒂,刘家海
20.月迹新世纪文学选刊 贾平凹
21.孟婆茶杨绛
22."诗衷歌恸鲁川情"诗歌朗诵会
23.也许,道理就该如此陈春花
24.当城市穿越生命于丹
25.华老师,你在哪儿王蒙
26.摔碎的心佚名
27.孩子,请听我说黄伯平
28.齐鲁诗歌作品选江非,北野,田暖,张凌波,弓军,曹瑞欣,李云
29.李耕:燃烧,以自己的生命——李耕散文诗选
30.李耕:激情燃烧的诗人耿林莽
1.过法门欣儿
2.回头的浪子帕特里克·怀特,黄源深
3.生活在继续多雷斯·葛·哈里逊,孔耕蕻
4.我在哪里彼得·康得拉,杨国斌
5.每刊每月一首
6.林明理诗选
7."今"
8.菜菌河伯尔,贺骥
9.人的创造力巴山德,石海峻
10.论快乐钱钟书
11.书尤金
12.春来半岛余光中
13.夜行者梦语(节选)韩少功
14.高雅而潇洒的遁逃田中禾
15.燃烧的柴垛林宕
16.黄雀在后刘亚武
17.不该上镜乔迁
18.冤枉沈海波
19.蝴蝶,你是谁家的灵魂徐迅
20.梅在雾上睡楚楚
21.谁在大塘里唱歌(节选)方如果
22.新世纪文学选刊 给树留个杮子毛甲申
23.总有挥之不去的匡瓢
24.奔跑的树李广智
25.唯一的家周海亮
26.蓝海湾(外四章)——沉沙散文诗选
27.诗与思的成功组合——沉沙散文诗选读耿林莽
28.悬疑背后的自我救赎——电影《沉默的羔羊》赏析张颖
29.名人书趣雪焰
1.蓦然回首的刹那艾明波
2.陈雪梅诗选陈雪梅
3.陶永生散文选陶永生
4.春天的遐想泰戈尔,白开元
5.人:一种无常的存在室·阿罗宾诺,石海峻
6.光辉逝去尼赫鲁
7.希梅内斯诗选
8.林明理诗选林明理
9.每刊每月一首
10.读书[法]萨特,柳鸣九
11.雪鲁彦
12.我的迁悔(节选)列夫·托尔斯泰,佚名
13.案头清供张中行
14.静夜功课张承志
15.远方许达然
16.风中的芦苇梅洁
17.看画马克·吐温,卞慧明
18.有声电影老舍hHTTp://
19.拥堵的天堂路阿尔克·阿尔卡诺夫,李冬梅
20.美丽的茧简媜
21.不如归王怡子
22.与子同偕蔡碧航
23.她是如此陌生麦阁
24.天堂之门新世纪文学选刊 曹文轩
25.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东西
26.清明雨、月亮及其他——陈计会散文诗选
27.陈计会散文诗欣赏耿林莽
28.哀而不伤既纯且美——读川端康成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贺彩虹
1.一枕落花香刘鸿伏
2.雪松诗选雪松
3.王惠娟散文诗选王惠娟
4.影子波·普鲁斯,苗浡然
5.作家的自白(节选)切·米沃什,绿原
6.夜宿山中雅·伊瓦什凯维奇,韩逸
7.瓦雷里诗选
8.每刊每月一首
9.书朱湘
10.我与绘画的缘分丘吉尔,王汉文
11.四季生活沃罗宁,曹世文
12.雨的四季刘湛秋
13.受伤的芦苇陈芳明
14.石缝间的生命林希
15.寂寞书院冷叶文玲
16.莽撞汉马可·布兰狄罗,黄嘉琬,黄后楼
17.谎言张森凤
18.谁是导演王立齐
19.姑苏看水张宏
20.埙陈娜娟
21.捻碎了夏天的最后一声叹息朱千华
22.四月阳明萧白
23.家庭琐记叶辛
24.新世纪文学选刊 七年,一辈子闵彩霞
25.桐花声里燕子飞郑小琼
26.时候不早了,坐锅周和平
27.在风景中且行且唱——郭风散文诗选
《雪国》里还多次写到秋虫美丽的挣扎。秋虫相互出现在满山的背景之中,它好像贴在纱窗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薄弱的翅膀在秋风中瑟瑟飘动。实际上,这里的秋虫就是被命运之流裹挟着却无力抗争的驹子的化身。随着秋凉渐渐,秋虫开始面对死亡,“乍看好像是静静地死去,可是走它们抽搐着腿脚和触觉,痛苦地拼命挣扎”。虽然最终它们面对的是徒劳和悲哀的结局,但是秋虫还是在努力地挣扎,这样的挣扎实际上是象征着句子内心深处感情与理智、憧憬与命运的挣扎,这样无望和徒劳的挣扎实际上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生命顽强的抗争的状态。
《雪国》中的驹子留给人们的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正是洁净,驹子外表的洁净象征着她心灵的纯洁,正如她自己对岛村所说:“只要环境许可,我还是想生活得干净些,”在这个身处远僻山村的少女身上,丝毫没有都市人的那种极端膨胀的个人私欲和圆滑虚伪。“洁净”这个而关键词不仅是指驹子的身体和生活习惯,更代表着她的感情和精神世界,代表着她的对待生命和爱情的态度,而蚕的意象则自然而隐蔽地将洁净特质深深地注入了驹子的形象之中。因此,这里的蚕的洁净使我们感受到驹子努力同污浊的环境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永远保持透明般地洁净,这里蕴含的是驹子那种始终不想艰苦环境屈服的决心和意志。川端在《雪国》中实现了人与自然地交融,将蚕、秋虫等意象和驹子这个女主人公紧密地联系起来,借自然物的一些特征来表现驹子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质,这些非常生动的描写使得驹子这一人物显得更为生动,体现出了这样一个艺妓在黑暗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洁净,不断地与命运抗争,尽管徒劳,却永不屈服。
《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60年代。小说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了日本古城一-京都的风貌,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千重子形象。女主人公千重子,则更是最完美地体现了日本旧时妇女的一切优良品质:优雅、贤淑、贞静、勤劳、节俭、善良,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生长在中产阶级家庭,被养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千重子,正值豆蔻年华,然而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她竟然满怀愁苦。面对美景,深感韶光易逝;面对青梅竹马的男伴水木真一的真情表白,作为少女,本来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和甜蜜,但是,她不仅没有这种感觉,反而对自己的不幸身世深感痛苦,心底里充满了弃儿的辛酸。从当时社会上人们歧视弃儿的态度来说,无疑会造成千重子对自己出身的异乎寻常的敏感。在她的意识深处,永远不可能消除对出身的疑虑,哀怨也由此源源而生。小说描绘千重子的衣着,说她不像一般少女那样喜爱明丽鲜艳的色彩和服装,就连身上系的腰带也显得过分的素净了。无怪乎她的养父佐田太吉郎,虽然自己热衷于追求现代抽象派画家那种荒凉、病态的画风,但当他看到女儿发自内心地痴迷着素净的色彩,则感到隐隐的忧伤和不安……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描写,在读者面前初步勾勒出了一个极其温柔美丽而又无限缠绵哀怨的少女形象。
小说中的千重子她与骨肉至亲分离,在不幸中长大成人,自己却不愿认为这是不幸,并且战胜了这种不幸,在日本传统中,弃儿将会受到终生不幸的诅咒,千重子一直怀疑自己是个弃儿,她旁敲侧击再三试探父母,希望能确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佐田家批发业的萧条又增加了她的负罪感,她不时陷入忧伤。祗园节上与孪生妹妹苗子相遇,弃儿身份的猜想得到了证实,出于恐惧,她不愿承认这个事实,然而思绪却牢牢地追随着苗子,竭尽全力关心和帮助苗子。这种不幸反而在她面前从此横下一道漫无边际的沦落的斜坡。在小说中,苗子是一个善良、体贴的姑娘,她害怕自己卑微的身份对千重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尽量在公共场合与千重子保持着距离,打算尽量不同她来往。面对这一切,性格刚强的少女却不知畏惧,千重子与苗子几次会面,内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千重子去杉林找到苗子,突然雷声阵阵下起了大雨,苗子用自己的身体为千重子遮挡风雨,“千重子从头到脚都被苗子覆盖住,苗子的体温在千重子身上扩散开去,而且深深渗透到她的心底。这是一股不可名状的至亲的温暖。千重子感到幸福,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深藏内心的孤独终于在至亲的安慰中融化。与苗子以姐妹的身份正式见面后,千重子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对于生活,她变得积极与主动起来,苗子的出现,使千重子的命运“缺失”感得到了弥补,她甚至敢于以掌柜女儿的身份要求店里主管拿出账本来看,在朋友与养父母面前都表现得更加自主。小说的最后,雪夜里,千重子与苗子在绸缎店的小屋里睡在一起,紧紧依偎,千重子获得了内心的完整。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丽与悲哀》讲述了作家大木年雄在三十一岁的时候与十六岁的少女上野音子相爱,并致使其怀孕。音子在分娩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并因此精神失常。而已经结婚生子的大木年雄却什么都无法给音子,最后致使音子只能远走他乡。二十四年后,已经五十五岁的大木年雄以到京都听新年的钟声为借口,从外地来到了音子的身边。二十四年的时光,让音子从一个执着于爱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画家。但二十四年的时光,却让音子的爱情永远停留在了少女时代。
到京都,不能不去看清水寺,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寺庙,也是日本佛教法相宗的本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水寺依山而建,绿树环绕,并且在寺中能够看到京都的全景。寺庙大殿完全没有涂漆上色,保持着木头纹理的沧桑质感,最特别之处是,主殿建有一座悬空且地面向外倾斜的舞台,下面撑着139根立柱。而舞台之外,除了山石草木,并无观众席。清水舞台上演出的雅乐、能剧、歌舞伎,不为俗世人等,观众只有一个,即主殿里供奉的主佛千手观音以及其他众神。
除清水寺外,京都著名的建筑还有金阁寺、银阁寺与龙安寺的石亭,都是不可错过的隋唐遗风之景。而想逛一逛京都的夜生活,就会联想到祗园,它是京都夜生活的核心区。道路两旁的房子都是纵横方向用细细的方材建成的格子窗,大街的格调与艺妓的风采十分相称,街上的商店销售发簪、香和日式服装饰品,各色餐馆林立。
参观和游玩之余, 美食也是京都之行的重点,要知道如今举世闻名的“怀石料理”,最早可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的!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
不少日本人认为,要品尝真正的日本传统美味,只有到京都的老店内,一边观赏美丽的庭院,一边享用茶怀石料理,才称得上地道。吸收茶道文化典雅的“茶杯石”料理,体现了日本食文化的美。除了材料以外,怀石料理追求由食器、座席、庭园、挂轴画、花瓶所塑造的空间美,加之熟练的技术,才创造了日本人所说的“日本料理的神髓:茶怀石料理。”
走出奈良地铁口,会发现值得一去的景点首选奈良公园,还没走近公园,就看到零星的小鹿身影。整个奈良公园五百公顷,随处有牌子标示“鹿飞出注意”,一个个飞跃的鹿的剪影,提醒游客这里的小鹿们生性活泼。
据统计,目前生活在奈良的鹿大约为1200头左右,这些鹿并非人工饲养,而全都是野生鹿。这些自古起便被神化的“圣鹿”,不仅成为奈良的特色与标志,更是日本政府所指定的“天然国宝”。在这里,小鹿会跟人礼貌点头,向你撒娇要一块鹿饼。莽撞的会用头碰碰你屁股,用身子磨蹭,讨吃。它们太聪明,店家放在桌上卖的鹿饼不会偷吃,偏吃游客手上的。鹿饼卖150日元,原材料是米糠和面粉,松脆无添加剂,人也可吃,可见当地人对小鹿的疼爱。
春日大社的回廊,屋檐下垂挂着千座铜制灯笼,在万灯会的时候将会灯火通明。 春日大社是所有春日神社的总社。春日大社背依春日山,春日山是平京城(今奈良)的水源发祥地。据传,为了保障王城的安全以及保护水源,朝廷恭请鹿岛的武甕槌神过来守护子民。大神为人们的诚心所动,终于骑鹿而降。春日大社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伊势神宫、石清水八幡宫一起被称为日本的三大神社。
春日大社的本殿其实不大,转一圈不过十分钟的时间,建筑特征为并立的4个社殿组成的本殿,围绕本殿的朱红色的回廊与春日山麓的绿色丛林相映成辉,与屋檐下垂下的灯笼和社殿一起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风景画。
关于奈良的鹿的由来,传说是在公元710年在创建奈良的春日神社的时候,从鹿岛请来的神仙骑鹿而来,人们因此认为鹿是神的使者,若有谁敢捕鹿杀鹿,或是伤鹿,都会受到严厉处罚,甚至可获死罪。在奈良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这样的传说:有位名叫三作的男孩,因为误杀了在春日大社觅食的鹿而被活埋。从这个悲伤的传说中,可想而知奈良的鹿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和尊贵。
在通往春日大社正殿的长长参道上,大概900米的路程,沿路有零星散落的鹿出没,参道的两旁,一排排年代久远的石灯笼严阵以待。灯笼的材料有木制的、金制的、陶制的和石制的,其中石制的灯笼最普遍。二鸟居的两边有两座石狮子,鸟居和石狮子都是神社独有的标志,一对石狮子的一个嘴巴发出“阿”音状,另一个发出“吽”音状。“阿”是梵文六字真言的最初一个发音,“吽”是六字真言的最后一个发音。在佛教中,这两个字即整个世界。
异国风情港口游
神户是日本最美丽、最有异国风情的港口城市之一。它被誉为日本“西海正门”,古时是个小渔村,原名兵库。神户港对外开放以来,利用港口的优势,不断汲取海外文化,产生了具有神户特色的文化和时尚,加上时装、糕点、质量上乘的“神户牛肉”、滩之酒等多种当地特产的融合,形成了神户独有的魅力。有“千万美元夜景”之称的神户夜景,一定不要错过。
对当地人来说,最喜爱用浪漫来形容神户。正因如此,日本人渴望的生活轨迹一般是———在东京起步、在大阪赚钱、然后最终到神户定居。这里的确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依山傍海,大自然的慷慨给了她清新幽雅的气质。与此同时,富于艺术美感的神户人,巧花心思,又在小小的天地里再创作出新的情趣和意境。
登上当地最有名的六甲山头,来到位置最佳的瞭望平台,全日本最佳的夜景尽收眼底。高大的灯塔装饰满了绚丽的霓虹灯,海洋博物馆的船形屋顶亮起了一片洁白,庞大的摩天轮闪烁着五彩的灯光,整个港口灯火通明。
很难想像,一座大桥也可以被他们以玩的态度装扮得富有浪漫气息。明石海峡大桥———长长的吊桥,高耸的主塔,大桥的散步道上,放眼望去,是蓝绿色的大海。远处是星星点点的“海神丸”,海风吹拂,漫步走着,脚下不知何时突然出现了个大窟窿,踏上去的都不免惊声尖叫。原来,为了让步行者更真切地感受脚下的大海,这部分走道上全部采用透明的钢化玻璃,真是虚惊一场啊!
来到神户,也不能错过关西地区最古老的温泉———有马温泉(ArimaOnsen),它是日本三大名泉之一,据说曾经受到丰臣秀吉的喜爱,他不仅数次来此,而且还改建温泉场,举行茶会。而如今的有马温泉地区,则是一处优雅的温泉旅馆集中地,可以享受到别样的沉静悠然。
环城巴士是环绕神户主要观光景点运行的巴士。著名的观光地北野、旧居留地、南京町、港湾人工岛等都可到达。环城巴士车体是根据“动感异人馆”的风格而设计的图案,其独特醒目的彩绘,已成为神户巴士的观光一景。环城巴士内有导游小姐随同,环城一周需1小时。
在神户谈美食,不可避开神户牛。传说中这种牛,养起来极为豪奢,平常都喝啤酒、听音乐,甚至还享受着按摩的。来到神户制粉所的养牛牧场,周边是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浮着细细的花香和浓浓的草香。9排牛舍错落在缓坡上,600多头毛色纯黑闪亮的神户牛,在牛舍中咀嚼着草料,其实,神户牛的饲料就是加有维生素C的米糠和豆面。在牛出栏前,工作人员会为它用刷子做全身推拿,那是安抚性的,牛们胆子很小,推拿是让它不要紧张,否则对肉质不好。
玲珑多变新都市
大阪的热闹由来已久,从江户时代起,其商业之都的称号就一直延续至今。与之相符,很多商业的智慧由此诞生,方便面、回转寿司都从这里走向世界。不过,商业并不意味文化沙漠,大阪人为之骄傲的,还因这里是川端康成的故乡。
大阪是多变的,它不断往前走,但也会不时往回看,传统依旧没有被遗忘。当某日早晨置身于大阪火车站如潮的人流中时,你可能感受到的是这个城市真正的气息。四面八方的人在走道里汹涌而来,织就出的是一幅繁忙而充满朝气的上班图。
大阪人性子很急,平均每秒就要走1.6米。不过,他们不只会闷头创造价值,同样也懂得享受,位于市中心的商业中心心斋桥,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可以见到时尚男女的身影。喧嚣街头的深巷里,却能让你看到另一番景象。上方浮世绘馆就位于心斋桥一侧,人不多,却能让人屏气凝神,跟着画面神游一番。顺着热闹街道,不经意一拐,或许还能撞进一家神社。早晨的上班族经过时,都会进去祈祷一番,那双手一合,似乎就换取了一天的心满意足。
大阪城位于大阪市中央区的大阪城公园内,为大阪名胜之一,和名古屋城、熊本城并列日本历史上的三名城,别名“金城”或“锦城”。在桃山时代是丰臣秀吉的居城。后来德川家康以两次大坂之役消灭了丰臣家,此后大坂城成为德川幕府控制西日本大名的重要据点。
现存的大阪城为1931年由民间集资重建,外观5层,内部8层,高54.8米,7层以下为资料馆,8层为瞭望台。城墙四周建有护城河,附近有风景秀丽的庭园和亭台楼阁。漫步河边,奇花异卉,满目青翠,充满诗情画意。 大阪城内城中央耸立着大阪城的主体建筑天守阁,巍峨宏伟,镶铜镀金,十分壮观。内部保存有丰臣秀吉的木像、使用过的武器及绘画等。从天守阁顶层可俯瞰大阪周围的美景。如今大阪城已被定为特别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