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药剂行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剂行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剂行业前景

第1篇: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会计预算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定位

会计预算是对企业预算期内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进一步明确会计预算的功能,使其符合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满足制造企业稳步发展需要。

(一)成本控制功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成本是制造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成本控制是重中之重。由于会计预算能够全面覆盖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和整个作业环节,对作业成本费用控制有着积极作用,为此制造企业要明确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功能。

(二)资源配置功能

在制造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中,需要以保证生产作业任务顺利完成为前提,对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进行科学规划,使资源在企业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盘活闲置资产降低库存,从而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

(三)约束激励功能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相一致,涉及到制造企业所有经济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各级组织和员工行为起到了约束和激励作用。通过会计预算的编制、监控,促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协作。而会计预算的考核、评价,落实相应的奖惩机制,则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四)识别与规避经营风险功能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经济环境和市场波动的风险。通过会计预算,判断经济行业走势,预测原料和产成品的价格波动并制定相应策略。内部风险,通过预算量化企业经营目标,各项成本费用及研发投入,从而有效避免了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为主观决策随意性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五)开拓新领域的发现功能

一个有抱负的企业不会甘于在行业内的追随者地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就必须要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在制造企业中,研发投入必不可少。研发预算,通过对新产品新项目的市场预期、各项资源的预算投入,为企业摆脱现有经营困境,开拓新市场乃至转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的发挥路径

(一)明确会计预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制造企业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目标,所以制造企业要将这一目标融入到会计预算体系中,使会计预算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首先,会计预算体系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围绕企业战略制定、执行、控制、考评会计预算,使会计预算体系运行具备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其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市场为着眼点,事先预估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通过调整预算、加大预算执行力度等方式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使预算更加符合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规律,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再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将制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利润最优化等效益目标融入到预算管理中,明确各部门在实现效益目标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形成统一的责任目标体系

(二)构建会计预算管理机构

制造企业要设立独立的会计预算管理机构,确保会计预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具体如下:一是,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成员包括财务部门、供销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技术部门、审计部门等各部门的负责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如下:审定预算管理制度,提出预算管理发展方向;审查年度会计预算草案,并将预算草案上报到董事会审阅;批准各部门合理的预算调整申请;跟踪审查预算执行情况等。二是,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制造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担任,配备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其职责如下:拟定预算管理相关文件;编制企业会计预算,组织各部门执行会计预算;协调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矛盾,监督检查预算执行过程;提出纠正预算偏差的方案等。三是,设立预算专员岗位。在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中配备预算专员,负责编制、执行、分析、调整本部门预算,将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三)强化会计预算编制控制

预算编制质量对保证会计预算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制造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防止因预算编制粗制滥造而弱化预算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

1.健全预算编制程序。

制造企业要结合自身组织结构特点,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具体实施程序如下:第一步,预算目标下达。董事会提出下年度企业总体预算目标,具体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现金流量目标、利润目标等,制定有关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预算目标;第二步,预算编制上报。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下达的预算目标,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编制预算方案并上报至财务管理部门;第三步,预算审查。财务管理部门审查、汇总各部门预算,针对预算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预算编制部门;第四步,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部门重新修正预算方案,上报到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修正后的预算方案编制企业总体会计预算,将其上报至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对预算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可要求相关部门剔除不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事项,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部门编制年度总预算。第五步,预算执行。待年度总预算审批通过后,财务管理部门将年度总预算分解成一系列指标,下达到各预算执行部门予以执行。

2.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在制造企业总预算中,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编制的重点,包括销售、生产、采购、管理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销售预算乃全面预算之起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因此编制者在编制过程中,需认真调研市场,总结前期销售状况,预测预算年度的销量及价格。应极力避免拍脑门式的决定,将整体销售目标分摊至公司各型产品,结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制定出最为有理有据的全年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紧贴销售预算,在确定各型产品销量后,即可根据以往生产数据推算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协加工等制造费用消耗,从中探寻可以挖掘的节能降耗环节,并由此分析出各类型产品的不同毛利率水平,为企业集中资源生产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数据支持。研发预算编制,制造企业为避免陷入同质产品恶性竞争下的价格泥潭,当需开发出具有业内先进水平的产品。新产品的研发不仅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能开辟出新的业绩增长点。因此,通过严谨有据的全面预算的编制,不仅能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约束,提高企业利润空间,甚至更能为企业探索出新的业务领域。

(四)完善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体系

企业预算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预算执行控制是关键。在制造企业中,从资源投入到实现预算目标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符合企业预期,资源投入是否合理,就需要严格的预算控制体系进行检查纠正。生产企业的预算控制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1、事前控制。

主要体现在企业将全年销售目标分摊至各个时期(月度)。当上一月度后,企业对未达到销售目标的产品深入分析,及时修正营销策略以确保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达成。通过事前控制,能够使企业的月度预算更加合理,更加便于执行,有助于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2、事中控制。

这是预算控制的关键环节,企业在该环节中,可重点对事前控制形成的月度预算加以执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细分为刚性、半柔性和柔性三种执行类型。刚性执行适用于期间费用、投资研发预算;半柔性执行适用于物料消耗、库存、采购的预算;柔性执行适用于产量、销量、利润的预算。在实际控制中,三种执行类型相互配合,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预算控制目标。

3、事后控制。

对月度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由此形成企业月度预算合理性的分析结果。当该结果得出后,可据此对半柔性执行中超出范围的预算及柔性执行中不合理的预算进行差异分析,运用对比、对标分析方法,找出引起差异的内外部原因,发现问题和控制风险,进而对下个月的预算进行优化调整,保证预算更加合理。

(五)实施预算考核评价

定量与财务评价指标是传统预算考核中的主要两大主要指标,一般很少涉及非财务性因素的考核,如员工的个人素质及创新能力等等,由此导致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鉴于此,制造企业可在预算考核中引入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角度构建起一套更加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对企业的战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制造企业通过设立责任中心进行考核评价,成本中心仅对企业的责任成本负责,以成本指标为考核重点;利润中心既要对成本进行控制,还要对收入进行控制,其重点考核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净利润和收益率;投资中心除了要对成本、收入及利润负责外,还要对投入的资金使用效果负责,可将投资报酬率及剩余收益等作为考核重点。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的重要性体现

(一)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实施会计预算管理,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策略,明确企业各部门在经营管理中的责任,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会计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战略规划需要,从而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二)整合企业各项资源

制造企业内部的资源较多,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将全部资源纳入到统一的计划当中,由此能够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制造企业的重要标准,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造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有效开展企业绩效评价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会计预算管理是其经营计划指标化、货币化、数量化的具体体现,由此为企业对各部门及员工工作业绩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不但能够对各经营单位进行量化的业绩考核,而且还可以开展适当的员工激励与控制,从而为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制造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逐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各经营单元的责任也更加清晰。同时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对企业内部控制还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增收节支,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规避,由此,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先机。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预算管理是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创造最大化价值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制造企业要将企业经营目标与会计预算目标结合起来,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构建起完善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巩固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与地位,从而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良军.制造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以广东某啤酒制造企业为例[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5):56-58.

[2]徐志刚.浅谈财务管理对制造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J].企业导报,2013(8):96-98.

[3]陈惠萍.浅析工业制造业的财务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5):71-73.

[4]荣艳丽.预算管理背景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河南科技,2014(9):49-52.

[5]张红月.会计预算对企业理性投资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3):52-53.

第2篇: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便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然后论述了企业行政管理研究的必要性,最后论述了创新企业行政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发展;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都积极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样,企业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旧方式、适应新形势,以便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企业活力

一、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

1.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

行政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甚至有很多地方有互相渗透的交叉边缘。首先行政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的产生在经历了最初的萌芽阶段,都是因为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各自迅速的发展起来。其次,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的交叉影响,现代行政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2.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首先,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存在的最大区别,就是两者的产生根源不同。行政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管理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行政管理开始从单纯的社会职能演变为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的综合体,因此,行政管理与社会职能和阶级性密不可分。企业管理产生于 19 世纪中后期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代,1911 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企业管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企业管理上的一次飞跃。

其次,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对象不同,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都是行政组织及其人员在从事国家事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以及其他组织内务管理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企业管理学是指导人们如何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门科学,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活动的科学。企业管理学研究的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以达到企业的任务与目标。

再次,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目标不同,由于政府与企业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组织,政府管理行驶的是来自于社会的公共权力,而企业管理权是来自财产所有者授权的“私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府以管理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为己任,它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企业管理的公共事务只限于企业自身,其“公共性”十分有限,相对于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企业是社会中的一个利益质点,要追求自身利益,因此,企业行政是以“私利”为出发点和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重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好地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行政管理都没有一套丰富的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改革还是深受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在企业自身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驱使下,企业开始了漫长的改革历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其内部的行政管理机制却面临着严重的老化现象。面对这种现实,要求企业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改革,积极探索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目前来讲,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结果也导致了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不建全,制度执行不科学。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面临着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如果自身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只有理顺了自身的内部关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行政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更加良性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机构根源于公共财产所有权,对企业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协调企业发展和盈利与企业的公共效益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对于公共权益的维护和社会效益的取得也应该是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一。但是,在当前我国的企业改革中,出现了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是与公共权益维护相违背的,主要表现为资产的流失。所以企业应该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维护企业的公权力。因为,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强化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路径

1.创新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企业的一切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基于行政管理制度展开的,所以,企业要考虑在改革的大环境中,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多企业中,员工普遍抱怨行工作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带来很多的障碍,所以一定要创新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制度问题才是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要确保制度的正确性、可行性等,这是企业行政管理制度革新的关键。我们知道,企业的行政制度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企业应该让当事人参与制度的制定,这也是制定好的行政制度的关键问题。当然,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拟定的,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难免会与相应的工作习惯有一定的冲突,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制定制度时,就一定要深入了解各个流程的员工的需求,提出改造的制度意见,使企业行政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

2.积极促进企业的组织机构改革。

扁平式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机构改革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这种组织结构能够解决层级式组织结构所面临的种种难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组织结构压缩为扁平状的组织结构。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中这种结构被越来越多的采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强调分权,各个行政管理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更多的权力被分给了位于管理层级中低端的基层员工,每个员工所负担的责任和权力都相应增加,使得整个组织能够更加有效的运作。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了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使企业的纵向管理层级减少,整个企业能够很快的以整体的姿态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保证了企业的新鲜活力,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3.积极促进企业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改革。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也需要适应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实现信息化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和依赖度越来越高,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导。企业信息化对企业行政管理也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就是企业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向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和各个组织提供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种经营分析和管理决策功能。许多决策也不必完全依赖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促使企业的行政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金字塔形向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企业信息化能够提高行政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现代企业要求其经营管理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灵活应对随时产生的变化。在网络方便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企业适应时展要求的客观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载于《今日科苑》,2007年第20期.

[2]关亮,李晓玲《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载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年第8期.

第3篇: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合同管理;经济管理;重要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56

[中图分类号] F71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15- 03

1 引 言

合同是买卖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洽谈磋商,在意见达成一致后双方共同签订的一种契约,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按照约定的条款进行经济活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合同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做好合同管理是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在合同洽谈、合同条款拟定、合同审批、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变更解除、纠纷处理、合同档案管理等环节中进行管控的行为总称。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良好的合同管理能够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不良的合同管理将为企业带来经济纠纷,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所以合同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过程,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石。

2 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2.1 合同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转移标的物用益权的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完成工作的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给予信用的合同(借款合同);提供服务的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转移智慧成果的合同(技术合同);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保密合同等义务类合同。由此可见,合同涵盖了企业外部所有经济往来事项,也涉及了企业内部所有人员。而各项经济往来是企业是否获取利润,是否能够存续的主要依据;企业内所有人员是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的根本元素,因为没有哪个企业可以“无人驾驶”。所以任何一家企业都离不开合同,企业若想正常运转也离不开良好的合同管理体制。

2.2 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影响

首先,一份合同代表了一项经济活动,合同从洽谈、拟定到落实执行的过程即是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企业双方围绕合同产生一系列的竞争博弈,在达成一致后并肩合作,所以合同落实的过程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能力,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控能力,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L公司从事合同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在公司系统建立了合同管理制度,始终贯彻、坚持了依法签约和依法履行的原则。不仅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目前公司已连续十三年荣获S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和守信企业称号。其次,在合同使用日益广泛的环境下,能够诚实守信的履行各项合同条款不光能够维护本企业的各项经济利益,还能促进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合作能够长远、共赢。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是企业减少开支,节约成本的一项有力保障;最后,严格落实合同条款,能够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任何的违约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赔偿损失,在企业失去信誉的同时也失去了利益。

3 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签订合同的前期准备不够

由于企业领导的不重视,合同签订责任人的不专业等原因,导致在合同签订之前所作准备工作不足,比如对对方的资格审查、信誉度调查、企业运转情况、企业内控能力以及资金能力等了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草率签订合同会使本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甚至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严重时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3.2 签订合同的严谨性不足

由于责任人的责任心不足、经验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合同条款审查不严谨,合同签订双方都希望本企业利益得到最大化,有些企业甚至使用“暗度陈仓”的方法,打起文字战,比如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汇,或者故意将合同文本写得很长,或者采用数字陷阱等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对合同文本咬文嚼字、反复研究就会很容易落入到对方的陷阱之中,合同一旦签订,木已成舟,若不遵守合同条款就要承担违约责任,若遵守了合同条款,就将使本企业的利益蒙受损失,就使企业处于了两难的境地。

3.3 档案、合同章管理不到位

M公司不久前接到了法院的传票,内容是未履行与Z公司购销合同,Z公司一纸诉状将M公司告上法庭,而盖有M公司合同章的购销合同是Z公司的主要依据,更讽刺的是在M公司并未找到已经生效的购销合同!无论是M公司合同章被盗用还是合同原件遗失,这都是又低级又致命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在广大企业中存在的几率相当大,由此可见,无论合同谈判如何成功,合同文本如何字斟句酌,若是在合同章和档案管理上出现了问题,所有的功夫都将白费,还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4 法律意识薄弱

许多企业出于情面等原因,热衷于“君子协定”,认为在合同上过于纠结难免有失大气且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于是就出现了口头协议、未盖章的书面协议、盖了章但不规范的合同等无用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所谓的合同并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本来是想实现共赢,结果导致了“共输”的局面。合同本身是用来保障双方利益的,而企业的第一要务就是获得利益,所以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万万不可草率行事或受人情限制。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范来签订合同,比如何处应有盖章,何处该有签名,何处该划线,明确的合同时间,明确的责权利等。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合同也不过是废纸一张,待企业蒙受损失之时再来追究已是悔之晚矣。

4 企业加强合同管理对策

4.1 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员工培训

现今企业普遍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归根结底是企业管理层的合同管理意识不强,企业领导者应就合同管理组织专门会议,并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强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再结合奖惩制度,上行下效,以保证合同管理的重要性深植于各级员工心中,以此来杜绝意识上的不重视或者懈怠。再者,光有管理层的耳提面命是远远不够的,在提高重视意识的同时,应当教会员工做好合同管理的方法,这就需要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合同管理的培训。既有主观上的重视,又掌握了合同管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切实落实合同管理。

4.2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制

一份合同从开始到结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双方谈判合同条款拟定审查批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变更解除纠纷处理,而合同的档案管理贯穿始终,所以企业在建立合同管理体制时应从以上几个阶段着手,各阶段同等重要,制度必须完善。在双方谈判阶段应要求责任人提前了解对方情况,制定谈判计划,做好谈判记录等;在合同条款拟定阶段要求责任人态度严谨、字斟句酌;在审查批准阶段在提交管理层逐级审查之后应再交给企业法律顾问做法律评估;在合同签订阶段应保证合同签订过程公开透明、规范严谨;在合同履行阶段应充分沟通,有理有据;合同档案应交由专人管理等等。

4.3 增强法律意识

由于中国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国内企业中的合同管理和索赔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企业法律意识薄弱的体现,针对这项问题,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法律意识,并配备专业的律师团队且有效利用,企业并不需要完全懂得合同管理中的各项法律,但必须具备使合同在法律下执行的意识,并且在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有效的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其次,企业应具备基本的合同常识,比如合同格式、行文要求、签章要求、签订方法、签订份数、有效时间、权利义务等。并且要在合同正式签订生效之前,将合同文本交予企业法律顾问做最终审核,使得企业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第4篇: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职业指导 就业质量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是就业的“寒冬”,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有些高校的校园招聘显得冷冷清清。而2010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复苏,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但就业稳定率及就业质量在逐年滑坡,这给我们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着眼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明确部署。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对于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江西省人民政府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2006年6月29日)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0万名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百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这些都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吹起了强劲的春风。

二、职业指导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通过电话、网络、走访用人单位等多种形式,我校与全国一百三十余家医药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用工合作关系,为2000余毕业生提供1.5倍的岗位数供学生选择,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顺利上岗,采用分散的办法招聘,避免岗位重复浪费的现象。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一方面“立足江西”,积极主动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服务,另一方面“对接沿海”,为江西省委省府提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服务,为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医药产业输送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校就业形势很好,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一直位居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前列,还由于学校在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2003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光荣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连续八年获“江西省先进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的中等职业学校。

三、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洞察我校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与之不匹配的现象。

学生年龄偏小,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绝大部分第一次远离亲人独立生活,显得无助、无奈甚至孤僻。据调查统计,中职生有65%左右是留守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爷爷奶奶带大,只管其吃住,家里无人过问学习,无人过问思想动态,无人过问行为规范习惯,他们厌学、以自我为中心、难与他人相处,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素质的下降,目前的管理方式只能穷于日常事务性的管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养成缺乏应有的体制与机制,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稳定率普遍较低。

实习就业工作求量不求质。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指导应贯穿始终,学生在校期间应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对企业的优劣缺乏量化考核体系,对学生就业后的跟进服务工作有待提高。

四、搞好职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的发展思路

学生行为养成习惯的好坏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试金石,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必须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

1.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全员参与,分级管理。

学生管理部门应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标准。首先全校教职员工从语言到行为做到为人师表,不分职务、不分部门、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形成整洁、文明、祥和的校园环境,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标准建良好的氛围。其次各部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都要有评价体系,量化考核标准,为学生的评优、评先、就业提供依据。对部分行为较差的难以自控的学生,建立行为跟踪档案,定期教育。

2.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据调查,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封闭自我,不服管教。在平时的管理及就业过程中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心理疏导能力,也可在学生管理的专业队伍中增加专职心理咨询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心理健康。

3.加强就业指导,改变择业观念。

每年都有一部分中等职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往往只是根据兴趣、爱好、待遇等来选择职业,并带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因此面试的成功率较低,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上《就业指导》课时,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情况、外在形象、处事能力、性格、爱好等,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定位,客观分析自己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样,针对医学行业的工业与商业的二大分类,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自己该做什么工作、处在什么位置比较明确,消除了盲目性,提高了面试成功率。

4.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提前介入在校生培养。

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选择一些诚信较好的企业,在学生进校时进行介入,企业根据用人计划挑选学生,班级用企业冠名,采取松散型组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这样企业既可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又可提前把企业文化、工种、技术、要求灌输给学生,挑选到自己满意的员工,避免临时招聘带来的盲目性。由于企业的介入对学校的教学教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学生进入社会的行为规范管理带来了现实的指导,因此校企合作能够带来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5.建立用人单位的质量考评体系。

以现有一百三十多个用人单位为基础,通过各种手段挖掘新的单位,从企业所处的地域、规模、文化、待遇、平台、稳定率等各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在学生科的配合下,对学生进行分类,使学生在选择单位时有的放矢,使用人单位找到自己满意的学生。

6.完善就业跟踪网络。

高校应对已就业的学生建立档案,通过各种渠道至少跟踪两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在用人单位的信用度,才能为教改提供第一手材料,才能为下一届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参考,才能为招生工作打开局面。

虽然我校就业形势较好,但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校就业也不能独善其身,要搞好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学生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实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第5篇: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达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已成为我国一个最大的企业群体,但企业文化建设基础还相对薄弱,尤其是会计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体现在:一是物资文化方面比较贫乏。表现为会计工作环境差,工资收入低,学习培训机会少,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高端人才极度匮乏;二是精神文化方面相对薄弱。表现为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和职业情感,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三是制度文化方面缺失。表现为少数会计人员工作中法律意识淡薄,原则性不强,会计监督不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等。以上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中小企业会计文化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凝聚功能,在企业管理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优秀的会计文化,能够有效规范会计工作、增强会计工作的凝聚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通过对中小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以会计价值观、会计职业操守、会计责任感等来激励、引导会计行为,从而优质高效地实现会计目标。

2.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文化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会计文化在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具有激励、约束功能,通过会计文化的建设, 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端正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培养会计人员廉洁奉公、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情操;能够培养会计人员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能够使会计人员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作用,带头遵纪守法,不做假账,从有效的改进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形象,实施现代企业形象管理,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而会计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其中,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这对于提升良好的企业形象,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经营企业首先是经营人,其次是经营产品和资金,但最终经营的是文化,企业文化的管理是跟会计和会计文化相连的。先进的企业管理需要有先进的会计文化作为支撑。研究表明: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具有相关性,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比例关系。优秀的企业会计文化能够产生激励效果,能使会计人员对公司更有责任心,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忠诚和服务于企业,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二、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营造良好的会计文化环境。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是营造良好会计文化环境的重要保证。目前,只有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特别注重普及会计人员的会计法律知识, 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执行力度,促使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不敢做假账,为社会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用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提高会计文化建设的水平,营造良好的会计文化氛围。

2.加大中小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力度,打造健康的企业会计文化。会计职业道德的涵括忠于职守、坚持准则、诚信为本、廉洁自律等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准绳,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会计职业道德也是会计文化的实质和灵魂。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和培训,把会计人员打造成道德品质高尚、业务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人才,使会计人员能用会计职业道德自觉地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道德荣誉感。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升会计队伍的管理水平,促进会计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构建科学、和谐、健康的现代企业会计文化。

3.努力提升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形成丰富的会计文化内涵。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强、业务技能专同时又符合现代信息化技术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是优秀企业会计文化的内在要求。作为企业会计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推广者,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多寡和业务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和要求,也影响着企业的管理和管理文化的实施,最终影响到企业会计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在积极开展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活动中,要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使会计人员在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等诸多方面都得到提升,通过塑造高素质综合性的会计人才,建设优秀的企业会计文化。

第6篇: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外部环境要素评价模型;农业结构调整

一、引言

所谓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结构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的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农业生产结构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的构成及其所占的比例。农业生产结构,通畅以农业总产值构成、农业用地构成、播种面积构成、劳动力及资金占用构成等经济指标来反映,一般以农业总产值构成的相对数来表示。农业结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南阳市目前农业结构现状,这对于南阳市农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模型的建立

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鉴于外部环境要素评价理论,建立一个模型,借以判断目前南阳市农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的情况。模型建立步骤如下:

1、首先列出南阳市农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2、给每一个因素确定一个权数。权数应在0(不重要)到1.00(很重要)之间。每一个因素的权数说明这个因素对于成功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性。各个因素的权数总和应该等于1。

3、按四分制给每一个因素打分,以表明这个因素是对我市农业结构优化的重大威胁(1分)、轻度威胁(2分)、一般机遇(3分)、重大机会(4分)。

4、将每一个因素的权数和分数相乘得到这个因素的加权分数。

5、将每一因素的加权分数加起来,求得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环境好与坏的总分数。

三、模型分析

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认为关键的战略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是自然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环境与体制和政策因素。

1、自然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条件既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客观条件,同时也对农业结构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对于其它四种因素,自然资源条件较为重要,权重设为0.3。

而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区内河流众多,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延绵其中。全市宜林面积达1821万亩,有林面积1384万亩,占全省的34.1%,是全省主要的用材林基地,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区内山场广阔、土特产品繁多,软毛猕猴桃属世界4大良种之一,年产量占世界的70%;油桐年产量居全省首位;生漆年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蜂蜜、木耳、猴头、板栗、核桃、柞蚕久负盛名;山茱萸、辛荑花、天麻、杜仲、山楂、琥珀、桔梗、金银花、柴胡、茯苓等名贵中药材驰名中外,其中,山茱萸产量约占全国的80%,居全国之冠,辛荑花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杜仲有2000多万株。南阳草场牧坡面积大,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南阳黄牛是全国5大良种牛之一,历年出栏和存栏头数均居全国首位。这些先天的自然条件,为南阳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重要机遇。

2、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从侧面能够反映出着控制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又说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标志。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因此,相对于其它四种因素,生产力水平权重设为0.2。

在经济方面,南阳市201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GDP总量为1140.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4.36亿元,增长4.0%。从总量上和GDP增速上在全省排名第三,说明南阳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强。

在农业科技方面,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了南阳市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成为豫西南最大的植物组培中心、最大的林果花卉种苗繁育中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2项,推广新品种100多万亩。园区获得科研成果18项,申报专利6项,引进了天冠集团投资1.5亿元的生物质能源研发中心、2万吨纤维乙醇生产厂,为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科学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3、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会逐步提高,城乡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地会反映在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上。需求变化通过价格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这都会影响农产品结构的转变。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权重设为0.2。

经济下行已经持续了3年多,所谓经济下行指衡量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都在不断的降低。这是造成国内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且据资料统计,我国农村尚有6.4亿人,农业劳动力尚有2.6亿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3.2。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30.1%。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尽管国家对农业实行免税政策,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但这远远弥补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农业劳动力逐年下降,这对农业产业合理化发展是一个威胁。

4、人口数量

人口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有计划的人口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反之,人口盲目增长,就会出现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情况,农业生产必然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因此,人口数量因素权重相对于其它四个因素权重设为0.1。

中国在数量上仍是中国第一大国,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着全国7.48%的人口,而省辖市中人口最多的又是南阳市。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劳动力资源逐年减少,标志着人口负担逐年增加,再加之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更是不足,而老年保障投入的增大,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投资必然要缩减。因此,人口数量因素对于农业结构优化来说是一个威胁。

5、体制和政策

农业体制和政策是农村政策的基石,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不同,政策不同,对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农业生产结构就要受到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农业从自给自足的时代逐步走向市场化与规模化和扩大化。因此,相对于其它四种因素,体制和政策因素权重值为0.2。

2015年,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品牌”的原则,我省设立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适度集中资金规模,重点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工程,调整旱地农业结构,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继续坚持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支持园艺产品、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现代水产养殖业,加快特色高效农业主导产业设施化和规模化发展,推进农产品精神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项项政策的出台,对于南阳结合自身资源和天然优势,必然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中推波助澜。

综上所述,针对于每个因素进行打分,然后权重与分值相乘,总加权分数为3.2,远高于平均水平2.5。这说明目前南阳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行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可行,能够将存在的威胁因素将为最低,尽可能的发挥各种机会,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四、结论

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与否,关系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是否能够正常发展;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发挥当地优势,使各生产部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关系到能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到是否能够促进农业生态平衡的良性发展。通过对南阳市农业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南阳市借助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大力扶持以及结合先天自然资源条件,必将能够实现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开创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贵洲.西峡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体会.河南农业.2010年第7期(上).

[2]张兵,刘丹.当前农业结构战略调整需要关注的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8期.

[3]胡银庆.南阳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农业科技通讯.2015年08期.

第7篇: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市场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资本供求关系决定,受市场供求波动影响。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给银行等市场主体的经营收益带来预期变化。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决定,资本交易的规模和价格直接反应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其完成的标志是,金融机构拥有利率的自主定价权。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

(一)改革模式的选择:渐进式或激进式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理论上讲,当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市场监管非常有效时才有可能实现迅速的利率市场化,例如,企业能很快调整财务政策和经营理念,政府行政手段高效快速等,否则则需要一个长期的条件形成过程。而这一条件的细节要求则会相当的苛刻。事实上,即使是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在利率改革时也都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因为,激进的方式虽然可在短期内消除利率管制的诸多不利影响,但极易造成宏观经济大幅震荡,这种损伤可能需要极长的时间来恢复。拉美三国(智力、阿根廷、乌拉圭)都在短短两三年内放开了利率管制,本意是促进金融业竞争,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后改革迅速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管制可以短时间放开,但是制度建设却需要时间。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渐进方式,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过渡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而且遵循了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的原则,通过2004和2012年两次调整,才达到今天的放开程度。另外,选择改革突破口也很关键,比如,美国以CD为突破口,而日本则国债发行利率为起始。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国首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利率。同时,日本在1985年实施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自由化,1993年10月实施流动性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这种在存贷款利率上,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同样值得我们在后续改革中加以借鉴。

(二)关注利率风险

利率管制放开以后,金融机构直接面对客户协议定价,利率水平不在恒定不变,各个银行之间的存贷款利率形成差异,一旦企业为了改变整体效益而忽略对利率水平的控制能力,或者市场利率水平发生较大波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时,就形成利率风险。

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尤其要考虑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风险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在利率管制放开后,可能会提高存款利率来吸纳存款,同时为了为了盈利水平,又可能降低风险管理标准,盲目向高风险企业放贷。美国在上世界80年生银行业危机就是很好作证。出于内在盈利的冲动,在外在管制缺乏的条件下,金融资本快速向高风险资产流动,特别是银行业,资本成本的提高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小银行风险应对能力较弱,率先倒闭,形成行业危机。

从众多国家的实践来看,在危机应对时,有两条经验可供借鉴。第一,放开管制不等于没有管制,银行业道德风险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约束银行行为有利于规避危机;第二,在金融机构濒临破产时,解决好金融机构和存款人之间的损失分担问题,即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条件

在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银行不再是唯一的筹融资渠道,人们可以选择多种金融工具,这样,在利率市场放开后,风险和冲击将被更好的摊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不够发达的。我国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金融体系仍然是不够健全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基础,实际上,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不断完善本国金融市场体系又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比较美、日成功的经验,反观拉美三国失败的教训,较为发达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建议

(一)存贷利差下降,资本成本压力增加

市场的主体并非理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可能通过价格手段来维持生存。高成本的存款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更高收益的领域,然后高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比如小微企业的贷款。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银行业危机”正是这种非理性竞争带来的结果。通过调高存款利率来抢夺市场份额的行为,在增加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本成本的压力,不一定带来预期的收益。

由此,中国的银行业不得不面对转型的痛苦和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型恰恰体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经营理念,走差异化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利润点,不仅要以存贷款价格吸引客户,更要体现优质的服务,以及运用高质量风险管理的优势,来占领市场。存款利率短期会有上升,但是长期将会稳定,而且贷款利率也不会持续下降。市场并非理性,但也不是盲目的,风险厌恶将使资本向更加稳健,收益更加稳定的领域流动。

(二)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完善的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的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如何应对利率风险给预期收益带来的下行压力,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像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那样,中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到能够熟练的识别,预测,计量和控制利率风险。

从现实来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一直没有放开,商业银行风险利率危机意识不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缺口管理、敏感性分析等定性阶段。中国银行业要提高风险把控能力,实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重新定位,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信贷组合管理,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利率的波动将迫使商业银行考虑风险资产,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企业优质资产,“三农”和消费信贷等新领域客户。第二、优化风险管理框架和机制。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有一整套完善的从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系统,有效传递信息,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以及必要时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第三、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量化管理模型,有助于商业银行很好的识别、计量、分析、预测利率风险。VaR计量模型是现今国际公认的较为实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其衡量的是市场正常波动下,某项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最大损失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呈现出不断波动的趋势,给定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时间区间,可以用VaR模型预测最大损失。

金融危机后,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态度表现的更为审慎,巴塞尔协议对利率风险有着全面的解释,虽然并未将利率风险作为第一支柱风险,但是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期的我国,如何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自我转型以及整个改革的效果。

(三)专注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利差收窄逼迫银行业由传统的依靠利息收入向依靠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比较,具有风险低、收益较稳定、不需占用自有资金等优点。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间业务迅猛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19%提高到43%。国际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收入的40%-50%。中间业务收入的提升加快了银行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又带来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例如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等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客户体验,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点。

比较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仍然较低,2011年对14家上市银行的调查显示,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20.30%,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3.73%,建设银行发展最快,为21.91%。主要归咎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金融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基层网点认识偏差,无法理解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传统经营理念无法扭转;最后,中间业务收入单一,收费偏低,中间业务收入仍然依靠结算类、代收代付等等,新兴业务发展缓慢,银行卡、资金托管业务收费偏低,价格竞争激烈。

如何有针对性的发展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从长期来看,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决定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加大产品创新,细分市场,对个人客户,要着力发展电子银行、信用卡和分析业务,贵金属业务等;对公司客户,要依托企业网银、企业年金、现金管理平台等产品。其次,加强营销理念,加快服务创新,对中低端客户要通过理财顾问、交叉营销来满足顾客,对于优质高端客户,要通过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来锁定客户。

(四)直接融资渠道竞争的压迫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银行极大地承担着社会融资的中介作用,但是其繁琐的贷款审批程序和高额的资金成本也是众所周知的。改革以后,整个金融市场将通过更加客观科学的方式为资本定价,资金需求企业,也可以自由的选择更多的融资方式,例如放行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或者通过商业信用等方式融资。直接融资对投资人来说收益高,对筹资人来说成本低,相比间接融资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直接融资市场带给银行业的压力是直观的,如果企业能够绕过资本成本较高的银行借贷,而采用效益更高的直接融资方式,银行必须考虑自身的利润来源作何调整。这又涉及到上面一个问题,银行业为何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的问题上来。总而言之,“金融脱媒”的压力已经形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倒逼银行业改革,金融创新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改变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第8篇: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字】 信息技术 粮油 入库管理

粮油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产业之一,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物质保障,因此做好粮油行业的管理工作极为重要。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粮油行业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越加凸显,成为了束缚粮油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摆脱这一束缚,粮油行业必须引进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管理、监控、维护水平,必须进行信息化转型才能更好地保持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粮油行业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和油料生产、加工、储备及消费的大国。因此粮油行业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产业之一。而在传统的粮油行业中,粮油的生产、储备及其管理是一个劳动强度大、人力耗费多的工作。由于粮油传统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加上工作量大,使得粮油行业在管理和信息采集上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1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决策的执行力度

在粮油行业的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各岗位的各项工作安排与任务都是根据上级行政领导下达的决策指令来执行的。然而由于指令的下达需要经过层层领导的指令转达导致决策信息下达到各个岗位不及时、不准确,最终造成个基础岗位在执行决策时要经过多次核实信息、查对数据后才能完成。这样下来,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工时,而且还大大削弱了决策执行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严重影响着粮油行业的发展。

1.2数据量大导致重复统计,费时费力

粮油生产、加工、存储及维护工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这些数据的采集、记录、核算等都几乎是凭人工统计报表来完成。这些数据将会在每隔一段时间再由相关的统计人员按各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报表格式的填写。

而由于各个环节的数据量极大,且变化周期短,仅仅通过人工来完成,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势必会造成数据记录不准确、核算误差的情况,从而使得决策者不能准确把握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而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处理问题。

1.3通用软件个性化不足

在过去的粮油行业中,虽然借鉴了其他行业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和配置了一些先进的管理软件,如财务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通用软件,虽然这些软件通用性高,但个性化及针对性不强,再加上软件个性化开发的成本高、周期长、软件开发商与用户企业的沟通困难、售后维护质量差导致这些通用软件的引用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1.4管理和控制存在断层

由于过去粮油行业中在机械化与自动化的作业工程中多半采用DCS控制系统,在加工生产作业过程中时刻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DCS控制系统配置的架构上缺乏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的支撑,使得在数据的整理、储存、统计与分析上不充分,不能转化为有用的管理信息,导致决策的信息依据不准确。

二、信息技术在粮油行业的应用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网络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深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粮油行业在加大促进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粮油储备管理、粮油监控维护及物流信息的管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快地获取信息,更科学合理地管理信息从而能更快地响应市场的变化,做出更快、更科学、更准确的决策。因此,信息化技术是推动粮油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粮油行业的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信息技术在粮油行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粮油管理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3.1储备粮油计划管理

通过信息化粮油管理系统,可以对粮油计划的申请和批复情况、粮油的入库计划、出库计划、计划执行进度、储备粮油货位及库存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同时可以随时对每个仓位的粮油数量、质量、入库及出库时间等进行查询,实时了解粮油储备管理动态。另外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还能即时准确录入并记录粮油的数量与质量,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3.2对储备粮油的出入库管理

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读取粮油称重数据,并详细记录客户的相关信息及其粮油的质量信息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记录的相关信息能自动生成数量台账、计算单据与进度汇总。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当天粮油入库出库数量、销售数量、价格与进度,可以查看不同时间、不同种类粮油的质量及出入库情况。信息化系统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人工记录、核算、上报等工作模式,通过根据不同要求进行交叉汇总的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粮油储备管理的工作效率。

3.3粮油生产与储备的安全管理

在粮油加工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如传感技术、网络实时监控技术、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等对粮油生产设备的性能参数、设备使用环境的温湿度等进行探测、监控与记录,确保生产加工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在粮油储备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对粮油储备的通风情况、储备环境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控,对储备环境的突况(如火灾)进行实施预警确保粮油储备的质量与安全。从而提升了粮油行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快速稳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4对粮油器件物料及储粮药剂的管理

粮油库随时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机械设备及工具材料的采购、出入库及其报废等业务。而这些信息都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录入与管理。这给粮油行业机械设备及物料的管理带来了如下好处:

①规范了采购审批的流程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逐级审批的流程中,可以查询需采购物料的当前库存、用途及其流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来决定购置的数量。

②规范了物料的出入库程序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物料的出入库会被系统详细记录,系统还会根据当前的设备物料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核算并设置相应的数量预警,当库存数量达到预警数量的下限值时,系统会发出警告提示相关人员进行设备物料的采购、备料,从而保证加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③物料的种类、型号、数量及库位信息明确

信息化技术管理系统能将物料的数量、规格型号、库存架位等信息进行很好的分类管理。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器材保管人员在繁杂的清查盘点工作中的查找与统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④加强了储粮化学药剂的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对储粮化学药剂的领用审批、库存查询、库位寻找等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信息化技术的引用,大大缩减了这一过程,通过信息化技术管理系统,可以快速的进行领用审批、准确地查询领用药剂的库存数量与存放位置,并可以查询药剂的历史用量与计划用量信息,对药剂的残渣、空瓶及滤毒罐的处理进行记录跟踪,从而提高了药剂管理的安全性。

3.5粮油质量的动态管理

信息化技术的引用,能实时将粮油的入库信息及质检结果录入入库信息管理系统,并自动生成粮油货位编号,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根据相应的编号信息查询的对应的粮油检测日期、质检人员及检验结果等,使得粮油质量的监督与追踪更加简便与直接。因此,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实现了粮油质量的实时动态管理,为粮油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质量保障。

3.6促进协同办公

通过信息技术,使得各部门的通知公告、文件传阅、信息管理查询等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减少了人员的流转环节,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顺畅,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粮油行业管理模式因其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及时、数据处理的费时耗力、管理监控的不到位、信息反馈的不及时等弊端。

而在信息化的时代里,市场竞争越加激烈,产业的信息化成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因此,信息技术在粮油行业的应用前景十分宽广,粮油行业的信息化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 考 文 献

[1]刘涛.自动化生产数据采集在粮油生产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3,19:95.

[2]推动粮油行业生产及管理自动化水平的提高――2013中国粮油测控技术研讨会回顾[J]. 仪器仪表用户,2013,05:5-8.

[3]王常伟. 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08:12-15.

第9篇:药剂行业前景范文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1]。

1 调查对象、方式和范围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1997-2016共二十届部分毕业生6162人,其中中药学专业2508人、药学专业876人、制药工程专业1699人、市场营销专业1079人,包括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见表1。

1.2 调查方式

通过对药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整理、电话咨询、实地探访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方向进行调研。

1.3 调查范围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1997-2016届部分毕业生。

2 调查结果

2.1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通过对6162人的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我们把就职单位总共分了七个类型,包括行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单位、医药企业、社会药房、其他。在就业类型调查中发现,医药企业和医疗单位所占比例相对大,说明大多数专业毕业生趋向于此两种方向就业。这与马晓匡教授对大理学院药学与化学学院毕业生去向研究结果一致[2]。这种现象反映了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呈正相关,见图1。

2.2 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行业就业率

2010年之前四个专业的行业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之后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2010年后的毕业生为个性张扬的90后,时代性格特点、就业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就业率,使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也导致就业率的下降[2]。

2.3 药学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通过对四个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分析,四个专业一次就业率都高达90%以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药学类大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见表3。毕业生从事医疗单位人数趋势在总体呈上升趋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实施宏观积极的就业政策,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逐渐上升,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药房工作的人数逐渐上升,经调查发现社会药房处于改革阶段,由以往拥有一个药剂师可同时开多家连锁药房向一个药剂师只允许开一家药房改革,这是导致毕业生向社会药房倾斜的主要原因。在改革浪潮推动之下,社会药房将需要更多的药学类专业相关人才,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将扩大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在对近三年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调查显示为94%,比平均就业率高近两个百分点。该专业存在着就业面广泛的特点,从事市场服务与开发、销售,其他行业如经济、管理、贸易等有相当一部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见图2。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的就业方向多元化,行政事业单位1.3%,国有企业4.3%,私营企业74.1%,港澳台投资企业5.3%,外商投资企业4.7%,个体经营10.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市场营销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用人单位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其次为个体经营。通过调查分析得药学类市场营销毕业生从事医药企业占46.6%,占主体部分。充分说明药学类市场营销独具特色,其就业前景相当可观。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但其专业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特别是应该从学生入校起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和就业观念。在学习和工作中脚踏实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3]。

3.2 改进培养方法与课程设置争取达到最优化

学校应多举办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调研)、加强专业学习的广度、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加强对专业学习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多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4]。

3.3 提高专业化程度

通过研究近十年药学类专业就业单位类型分析,毕业生在知名医药企业就职人数逐年增加,说明我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化程度提高。为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应加??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程度。

3.4 大学生就业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一名教师联系一个班级体、一名教师联系一名学生等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在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方面的教育,正确指导大学生考研及专业发展,避免盲目学习及盲目考研,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作用,以此来加强药学院大学生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