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学习法语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法语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法语计划

第1篇: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尽管教师在讲台上尽力的教学讲解,使用题海战术,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依然不是十分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问题,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想要提升自己的化学水平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高中化学学科特点

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包括抽象性、复杂性。抽象性,高中化学中包括了大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侧重于抽象思维,进而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来形成化学概念与规律。复杂性,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难度较高,涉及的元素与化学方程式较多。

2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2.1预习、听课与复习:课前预习:了解教材的大致教学内容与难易程度,在预习过程中把握教材的整体思想。例如,在这一章节中主要教授什么物质,各种物质之间有何联系?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要明确。在预习的时候如果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可以使用笔记本将其记录下来,从而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的听讲。课堂听课:课堂听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沿着教师教学的思路来学习,勤于思考。在预习中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略过,对于疑难点要仔细听。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课堂笔记,记录下概念、思路与疑难点。课后巩固:在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将自己课前、课堂中所接受的内容来进行整理,以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2.2掌握化学知识记忆方法:由于化学的知识点比较多,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很难记住的,因此应该灵活掌握化学知识记忆的方法。例如,比较法、归纳法、特殊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我们可以将一些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总结成为记忆口诀,然后朗读背诵。

2.3注重化学知识的积累

2.3.1物理性质的记忆:物质的物理性质就是物体的颜色、大小、性状、形态、气味等。在记忆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根据实物来进行记忆。在看到某种物质的时候,同时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和总结,将会很容易就记住。例如,记忆硫酸的物理性质,在看到硫酸的时候可以指导其为无色油状液体,硫酸不会挥发,而将浓硫酸与水互溶就难以分出硫酸与水,因此可以得知硫酸是融于水的。再用手触摸硫酸容器则会感受到热量的散发,因此硫溶解的时候会发出热量。通过上述情况进行重点总结就可以抓住硫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无气味、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2.3.2化学性质的记忆:通常物质的化学性质即为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在记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最好可以自己亲手来操作实验,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来对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归纳。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后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的时候,也需要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特性进行总结。例如,在对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记忆的时候,首先可以结合元素周期表对氧进行分析,氧元素是在第二周期的VIA族,是属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可以得住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气体,是化学行为中常用的氧化剂。并且,氧气可以助燃,但是无法自己燃烧。可以自行联想如果氧气可以燃烧那么地球有氧气的地方将会一直燃烧爆炸。

2.4重视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不仅仅能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与动手能力,还能够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领悟。因此要学好高中化学必须对化学实验加以重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要勤思考,多询问老师问题,常常思考为什么,进而实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在观察实验的时候要勤思考,根据反应前、反应中以及反应后的顺序来进行观察。例如,在进行观察铜和锌分别放入稀硫酸中的现象的时候,要勤于思考为什么锌放入稀硫酸中会形成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没有气体产生。通过思考与探索可以将所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升华,进而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锌的活动性要与氢更强,可以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与氢相比没有氢活泼,因此无法置换酸中的氢。另外,在使用化学实验仪器的时候,基本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设计都要认真操作,大胆实验求证。在设计试验段时候要秉持着合理可行的态度,装置简单便捷,操作步骤简易,程序合理,实验结果明显。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各种实验要细心观察,从感性的现象进行本质的认识,掌握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以及关键点。

2.5关注化学反应过程与实质:反应过程:高中化学中涉及到一些半定量的反应,例如铝离子与NaOH的反应为量变所引起质变的反应。量的关系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找出关键的临界点是十分重要的。反应实质:结构决定性质,在看到反应方程式的时候不要急于背诵,而是要仔细观察产物与反应物,在自己的知识能力范围当中去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周期律和电化学的时候写出反应物可以自己凭借着已学实施来推敲。

3结束语

第2篇: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一、营造课堂轻松的气氛,引起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得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轻松感,其手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我基本做到的有以下几种:

1.目标导向:根据教材要求,点拨关键语;

2.表情导向:运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传情达意,引发兴趣;

3.走动指点:考虑个别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实行正确指导,答疑解惑;

4.幽默话语:在课堂中运用师生互动关系,同学在交谈时喜欢听幽默的话语,促进快乐,沟通思想;

5.游戏和表演。

总之,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采用,都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在一节课中,我有时会故意重复学生的某个错句,以期自我纠正和活跃气氛。有一次,A学生说:I‘m short. B学生说:I’m shorter than her. C学生说:I‘m the shortest of the three.其实C生最高,我瞪大吃惊的眼睛反问道:Are you the shortest of the three? 学生大笑,该生也忙笑着纠正道 I’m the tallest of the three.

二、不断变换教学形式以保持学习兴趣

从生理上讲,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大脑刺激的单调,使兴趣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从心理上讲,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如果简单重复太多,学生也会兴趣锐减,降低学习效果。

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形式,如做游戏、讲英语故事、听录音、观看幻灯、录像、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扮演、猜谜语、唱英语歌曲等等。这些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善于表现,又可促使他们自觉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英语本身是一种枯燥的语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仔细研究教学方法,深钻教材,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

三、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以激起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尽量给学生以成就感,学生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当学生每取得一点儿成绩、每取得一点儿进步时,教师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一声Great!一个惊喜的表情,一句Listen carefully, he is showing us his great idea.都能使他们在努力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进而鼓起自信和进取的风帆。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而让学习困难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答对了,就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将会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极大地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此外还要有快节奏感。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不太喜欢缓慢的动作,而且慢节奏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涣散。快节奏使学生感觉稍许紧张,有一点点的压力,使他们能更加认真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3篇: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一、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第4篇: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关键词:绘画艺术;画科;画学学科;绘画技法;绘画题材;中国绘画史;美术史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画科”是以画家所描绘题材命名的绘画品类,如道释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甚至龙鱼画、屋木画、宫室画、舟车画、番族画、畜兽画、墨竹画、蔬果画等,都是北宋时常见的绘画种类。考察绘画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画科并非同时涌现出来,它们是渐次不断出现的。时至北宋,各画科方趋于成熟,此时,画科名目也最称繁富,多达数十种。尔后,经过沉淀,以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模式延续下来以至今日。如详绎史实,我们还会发现,各画科与所描绘题材相对应技法的成熟,才是这一绘画史流变的真正内驱力。而这一特性,在对绘画史流变最为敏感的绘画史著作的撰写中也被体现出来。正因如此,这一阶段的美术史论家习惯于以画科区分门类来介绍画家,这是与以前美术史论家极其不同的一种认知和概括方式。

一、对北宋以前已成熟画科技法的梳理及对其独立设置时间的界定

(一)人物画技法的梳理与人物画科独立设置时间的界定早在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统治阶级重视利用美术政教功能,“恶以戒世,善以示后”,因此这些绘画题材主要分为日常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而统治者盛行的厚葬之风促使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各种冥器雕塑等非常流行,促进了秦汉美术的发展。

从出土的帛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楚国帛画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用墨笔勾线,轮廓形象清晰,并在面部略施粉彩作为装点。在人物造型方面,无论是人体比例、人物脸部的五官描绘,还是衣饰、发髻的描绘,均已十分准确。马王堆的画工甚至在技法上创造了重彩画样式,提取了像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矿物颜料及花青、藤黄、胭脂等植物颜料,以原色平涂的方法丰富了所绘形象,为魏晋时期的人物画发展打下基础。魏晋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道教文化一道动摇了儒学统治的地位,而统治阶级的推崇进一步推动了宗教美术的繁荣发展。动荡的朝政更替致使更多的士人学子投身于书画艺术创作中,追求自我意识,寻找精神上的归宿。士族弟子加入绘画创作中,代表绘画艺术进入了自觉的发展阶段。文人参与绘画,不仅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带入了艺术创作中,而且对绘画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总结。此一时期,从技法方面看,人物画画科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人物造型方面的所有要求。

1.从风格特征的区别上看风格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是画科高度成熟的标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已经在画家笔下,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差异。

第一,疏体、密体的流派之别。

顾恺之继承了卫协巧密精思的风格,以篆法入画,线条优美流畅,连绵且富有节奏。对比楚汉帛画中的人物勾线方法,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顾恺之采用的勾线方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描摹物体的外部轮廓,而是通过线条传达所绘事物的特点和情感,将这种视觉形象的表现形式提升到新的境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这种精细的笔法风格称之为“密体”。张僧繇潜心揣摩卫夫人书法,以卫夫人书法用笔中的“点、曳、斫、拂”等方法入画,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同时也给画面带来了新的形式。“张、吴(道子)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①为与顾、陆紧劲绵密的笔画相区分,张僧繇的这种画法被张彦远称作“疏体”。 第二,“秀骨清像”和“面短而艳”的造型差异。陆探微与张僧繇的造型特征也有明显区别,陆以“秀骨清像”造型著名;张则以“面短而艳”风格获得时誉。张彦远对陆探微画“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②的评价,就是对陆探微画风最权威的证明。而张僧繇将陆氏超然出世的画意有意改为向世俗层面回归,以致出现了米芾《画史》所盛称的“张笔天女宫女,面短而艳”③的一种局面。对此,张彦远也有极为诚恳的评价,他讲:“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④。“得其肉”就是说张僧繇塑造的形象丰腴饱满,设色浓艳,一改顾陆以来“秀骨清像”式的造型特征,从而建立了自己“面短而艳”的范式。

第三,两大“家样”套路的不同。在中国美术史上,“家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一个概念,它特指为后世佛教造像楷模、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造型样式。中国佛教人物绘画中有四大“家样”――张僧繇“张家样”、曹仲达“曹家样”、吴道子“吴家样”以及周“周家样”。其中“张家样”和“曹家样”在魏晋时期就已成熟,成为唐代吴道子出现以前最为广泛流行的佛教绘画样式。张僧繇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元素,将其融入自己绘画。在其所绘作品中,以线条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手段,以明暗深浅体现立体效果。赋色时沿着轮廓线由浓渐淡层层晕染,不仅使人物的肌理质感和体量感得以增加,而且所塑造出的人物柔和饱满,真实而生动。这种佛教绘画样式就是张僧繇创立的“张家样”。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今撒马尔罕一带)的北齐画家,以擅于描绘具有浓郁西域画风的“梵像”为中土人士广泛接纳。他继承了魏晋以来的汉族文化传统,以粗细一致、细劲有力的线条来勾勒佛像衣饰,线条紧密,“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所绘人物衣衫紧贴于身上,隐隐可见形体,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将他与吴道子比较,将这两种佛教画风精准地概括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种“曹衣出水”的画法被称为“曹家样”,是我国佛教绘画的第二种样式。

由此可见,张家样与曹家样之所以能够成为吴道子之前最为广泛流行的样式,是因为两位画家的技法已臻高度成熟的结果。

2.书法笔法被引入人物画人物画在用笔方面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勾勒造型上。线为其骨,中国人物画在线条的运用上始终没有改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线纹简洁流畅而有张力,而魏晋时期的壁画、绢帛画等更是充分体现了人物画在用线上的传承与发展。东晋画家中顾恺之始享大名。他的人物画将小篆笔法作为勾描的主要方法,线条粗细一致,起伏婉转,“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张彦远评价其用笔“紧劲联绵,循环超乎”⑤。明代邹德中在《绘事指蒙》的“描法古今一”中,将这种极细的尖笔线条称为“高古游丝描”,强调其古质的精神。陆探微以绘古今名人肖像而著名,史论家们将顾、陆并称,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更是列陆探微为第一品第一人,称他“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⑥。张彦远则赞“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⑦,由此可见陆探微用笔如锥似刀,线条遒劲,笔锋锐利,极富感染力。他在行笔上流畅飞动,气脉贯通,连绵不断,将书法之妙应用于绘画之中,被称为“一笔画”,与王献之所创的“一笔书”成为同样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表现手法。时人称之为“画圣”。

士族出身的张僧繇,所绘题材是以佛教人物为主。他将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⑧,受卫夫人“笔阵图”启发总结出 “点、曳、斫、拂”四种基本的勾线技法。可见在当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对象,已经有了很多种不同的笔墨技法。

3.从形与神的关系上看

谈到人物神态,首先想到的便是顾恺之的“传神论”。顾恺之最注重的是人物的神态,通过描画人物的外在形象,感受于形象之外的内在灵魂。在他看来,人物的头部描绘对传神很重要,而头部中眼睛的刻画更是传神的关键所在。《历代名画记・顾恺之传》记载:“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⑨眼睛是传神的重点,如何表现眼神也是最难的,“有一毫小失,则神奇与之俱变矣”⑩。在注重眼神刻画的同时,顾恺之还利用了其他一些因素,如人物的外貌特征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神采,借助这种简单的手法来加强肖像的神态。怎样把握所描绘对象的精神实质,达到传神的目的呢?顾恺之提出了“迁想妙得”。“迁想”是前提,“妙得”是结果,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将主观的感情投入到客观的对象中去,从而获得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不仅如此,顾恺之还利用环境气氛来衬托出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如在画谢鲲时,以山石作为配景来烘托主人公志在山川的性格。顾恺之的绘画创作和“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传神”等理论,充分体现出了同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水平和理论认识深度。“传神”作为评画的第一标准,将绘画境界带入另一个层次,扩大了绘画艺术的视野,深化了中国人物画的要求。“传神论”的出现,是基于写实水平的提高,从侧面证明写实水平已达到了超常的地步,因为形象的神彩个性,反过来又体现出写实的细腻和精准度。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得到了更加深刻的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

4.从绘画效果上看

三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曹不兴作为最早创作佛像的中国画家之一,“尝于长五十尺绢画一像,心敏手运,须臾而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亡失尺度。”B11充分显示出曹不兴高超的造型及比例控制能力。“画屏风,误发笔点素,因就以作蝇,既进御,权以为生蝇,举手弹之……”B12从另一个侧面称赞他精妙的写生能力。“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顾恺之字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一月余日,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欲将点眸子,乃谓寺僧:‘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得百万钱。”B13大意为:东晋兴宁年间,金陵瓦棺寺在修建时顾恺之认捐了百万钱,刚开始众人都以为这是他的戏言。后来顾恺之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个寺庙的一面墙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在最后要点上眼睛的时候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需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施舍五万,第三天随意。等到开光那天,“光照一寺”从而获得了捐给寺庙的百万钱。顾恺之画维摩诘像,将所有的光彩神情都集中在眼睛上,如若不能深刻理解所绘题材的情态,要传达出维摩诘洞悉人心的效果显然是不可能的。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采用手卷形式以绘画形式阐述故事内容,揭示人物的心理特征,表达爱情主题,以形传神,形象地展现出绘画的魅力和感染力。而以山水树石作为人物画的衬景,使画面显得更为丰富且具有层次感。

由上述看出,中国人物画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在技法层面上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人物画的发展要求,而山水、花鸟相对而言则技乏法疏,不敷其用,故难于独立门户,多以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于画面之中。(二)山水画技法梳理及其成熟时间界定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日渐发展壮大,山水画也从人物画的衬景中独立出来并反而发展成为中国画中的第一大画科。尽管魏晋时期还处于以人物画为主的时代,但山水画已经开始萌芽。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云:“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青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B14从这篇山水画的创作笔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山水形象规模宏大,布局周详,思路严谨。随后出现的宗炳在《画山水序》里论述了创作中空间、比例的透视原理,提出了“以形媚道”、“畅神”等理论;而王微在《叙画》中也强调了“情”与“致”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他们的理论研究,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早期的绘画没有明确的分科,人物画长期独占鳌头,山水、花鸟、走兽未成体系,只是以陪衬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上。山水画真正的独立从青绿山水开始发轫,而水墨山水的出现则将山水画从发展推向了高峰。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墨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然后再填染较为浓重的青绿色。

1.从空间处理上看作为现存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游春图》是一幅完整的青绿山水作品。隋代展子虔以娴熟的手法,描绘广阔的山水空间,展现出贵族士大夫在春天游山玩水的情景。画家有意强化了空间关系,如树石近大远小,更远处的树木直接以苔点代替,水纹近阔远窄,山峦主次有序,《历代名画记》中留下这样的评价:“人马山川,咫尺千里”B15,一反之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局面,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表现出相当强的透视感。人物不再大于山峦,而成为天地自然景观中真实存在的状态――以点景人物的方式出现于画面之中。而唐代《江帆楼阁图》在空间形式上表现为上虚下实的结构,实处描绘树石丛林及坡岸,虚处烟波浩渺。在树木的表现上运用交叉、重叠、掩映等各种手法,房屋的空隙中若隐若现,画面层次丰富,密而不乱,填补了《游春图》在树木形象上的不足。《明皇幸蜀图》中体现了更强的空间感和远近关系。

2.从用笔上看

《游春图》在用笔上继承了六朝以来用细线描摹物体形象的传统手法,以墨笔勾出树枝后填以颜色,清代安岐在《墨绿汇观录》中分析评价此画说:“青绿重着色,人物五分许,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惟色渲染。山头小树,以花青作大点如苔,甚为奇古,真六朝人笔,始开唐李将军一派。”B16《江帆楼阁图》在用笔上较《游春图》有了更大的发展,由无粗细、无轻重变化的中锋线条转变为略见轻重、时见顿挫变化的线条,融入了更多书法的笔意,有了“写”的味道;树干在双勾的基础上加入了明暗对比的因素;叶片虽也以双勾描绘但却叶形多变;山石已知采用简单的皴法表现向背阴阳,如此种种,均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

3.从用色上看

青绿山水画在用色上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为主,质地沉着厚重,其显著特征为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性,色彩鲜艳亮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如《游春图》在设色上,山石填以青绿,松枝以石绿沉点,远山以花青填苔点,有些地方更是以泥金勾线,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因此这种风格又被称为“金碧山水”。《江帆楼阁图》在设色上依然是以青绿为主,但在墨线转折处以金粉点亮,颜色鲜艳且富丽典雅。色彩浓淡均匀,从青绿色到赭石色过渡自然,山石树木上以渲染的技法使青绿山水告别呆板走向灵活,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而《明皇幸蜀图》中大量使用石青石绿丹粉重彩涂染,设色厚重古朴,既有对比又有调和,属李思训一路。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家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历代都有追随者,被誉为青绿山水画派之祖。由此可见,在“唐画之祖”展子虔画风的基础上,青绿山水画艺术在唐中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作为代表画家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被称为“大小李将军”。他们继承并发扬了隋代勾线填色的画风,呈现出更为精致工丽的风格,同时技法也更日趋成熟,“青绿金碧”山水画的面貌至此确立并得到完善。盛行于唐中期的禅宗是融合了老庄道家思想的中国式佛学,它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促使绘画由原先“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教功能转为对静寂、宁谧的禅学意趣的追求,形成了山水画舍金碧而趋水墨、弃严谨而求逸放的风格转变。墨法是以墨笔中的含水量来控制,以水稀释墨的浓度,由含水量的多少来分出浓淡层次变化。水墨山水画最早的代表人物王维,所绘题材均为悠然逸趣的田园生活,以渲染、破墨的水墨技巧区别于“大小李将军”的勾线设色之法。自王维之后,水墨山水画技法被更多画家所发展和丰富,显现出多样而全面的风貌。

1.从全景构图上看

王维的绘画作品题材主要为山居田园风光,以“山居”、“山庄”的形式居多,喜绘山林小景,《唐国史补》记载:“王维画品妙绝,于山水平远尤工。”可见王维在构图上以平远为主,更易表达平和闲疏的意趣。荆浩多作大山大壑,“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其布局多为中心全景式,将主峰置于中轴线上,衬托出前景、中景的全局安排,反映出北方山水特有的风貌,空间感极强。关仝师从荆浩,他的构图以巍峨、雄奇深远见长。其传世作《关山行旅图》危石巨峰高耸入云,楼阁洞府幽深邃远。巨然的山水画多以高山大岭、层峦叠嶂为主,《图画见闻志》谈及巨然山水“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B17

此后郭熙将山水构图总结为“高远”、“平远”和“深远”,称为处理全景式山水布局的基本程式。“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远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此为三远也。”B18

2.从笔墨技法上看

第一,从墨法上看。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原则,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以墨代替色彩;张彦远则明确提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可见当时审美风格的转变,“水墨最为上”。王维的山水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张彦远评价“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可知他的墨法属渲染一体,以水破墨分出浓淡不同的层次,以代替青绿颜料进行渲染。这一画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张能以双手握笔,笔墨随意纵横,以墨为色,墨色有枯笔、湿笔之分,“用紫毫秃峰,以掌摸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B19,除去青绿的艳丽,以水墨为色,墨、线浑然一体,开创了绘画技法上的创新。张子和则以“破墨山水”开创了绘画表现技法的新领域。在干湿浓淡的墨色基础上用不同浓度的墨笔去破解,产生无穷的墨色变化。

第二,从皴法上看。

皴法是中国画技法术语,主要用于山水画的表现。在勾线的同时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所绘对象的质感、肌理、阴阳向背等。唐末画家孙位的《高逸图》中以线勾出山石轮廓后,自浓而淡地以不同浓度的墨色皴擦出山石的质感,表现出山石的凹凸向背。《匡庐图》集中体现了荆浩的笔法特点,勾、皴、染并用,既突出了形体的结构,增强了立体感和厚重感,同时显现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韵味。皴法的成功运用,是对山水画技法的另一贡献。关仝的《溪山待渡图》中用笔精细,山头丛林与雨点皴浑然一体,十分出色地表现出石骨嶙峋剔透的特点。李成的画,淡墨轻染,将笔法与墨法融合在一起,以侧锋扫出较为润泽的皴。从《读碑窠石图》可以看出“卷云皴”的特点――微屈、略有交叉的线条。而生活在江南的董源,创造出表现江南山石的皴法――“披麻皴”。董源在《潇湘图》中大量使用长披麻皴表现江南土地的特点,同时大量使用苔点,点线交错,千变万化,山峦也隐显不定,染出夏季江南烟雨迷蒙的气候特点,形成了地道的江南山水风格。巨然师从董源,他将披麻皴表现在高远构图上,根据山体形状来描绘。大块皴笔直下,笔力雄厚,线条宽而润,交错有致。以焦墨点苔点,变现出江南草木丰茂的特点。

3.从南北两大山水画体系的风格对比上看

南北方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反映到山水画中风格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北方山水画中山石质地坚硬,雄伟厚重,险峻陡峭,画家们在描绘山石时轮廓突出,以坚硬的“钉头皴”、“雨点皴”、“短条皴”体现出石质硬凝的特征;在全景构图上多为“高远”或“高远”与“深远”相结合;树木以长松、巨木为主;高山之上常有飞泉直泻,以突出山石的险峻等。代表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等。南方山水画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江南土质之山气象平和温润,轻烟淡峦;山石轮廓线不突出,以紧密的、有柔韧性的线条和秀润的点子表现山石的凹凸;树梢成片出没,杂草灌木丛生;在构图上多为“平远”;洲汀掩映,多平沙浅滩。代表画家有董源、巨然等。总而言之,北方山水主要特点为雄奇、险峻、苍莽,南方山水则显得平和、温润、秀丽。在水墨山水画技法成熟的同时,绘画理论也随之发展。张在水墨松石的绘画实践中总结心得,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主张。作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荆浩在将水墨山水画推向成熟的同时,还利用绘画理论来巩固水墨山水画的地位。首先提出山水画的“六要”和“四势”,(“六要”指气、韵、思、景、笔、墨;“四势”指筋、肉、骨、气)充分肯定墨在技法上的地位,是山水画创作和审美的系统总结,对当时及后世的绘画都有指导性作用,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由以上论述我们得知,至五代宋初,山水画已经高度成熟并居于画坛之首。从书法用笔发展而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山水画,带动了整个中国画的重大变革。“笔”、“墨”概念的提出,“皴法”的出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六要”、“四势”引导了中国画的创作和审美方向;与北方全景山水风格相对应的南方全景山水,也出现在画家笔下,“淡墨轻岚为一体”的风格特点在北宋中后期极受文人画家推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花鸟画技法梳理及其成熟时间界定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由工艺装饰发展而来。魏晋时期的花鸟画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只有顾景秀、刘杀鬼等知名度较低的人进行摸索,直至中晚唐,画家对花木鸟兽写生和造型能力提高,花鸟画才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逐渐引起画坛重视。五代时期西蜀黄荃、南唐徐熙的努力创作,丰富了花鸟画技法,将这一画科带入新的发展阶段。“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不同艺术风格出现,推动了花鸟画的成熟,并使花鸟画成为当时与人物画、山水画并列的三大画科之一。北宋时期花鸟画得到空前发展,既有宫廷画院画家应装饰之需而创作的“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同时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形成鲜明对比。在北宋末年,花鸟画一度成为风头压过人物画、山水画的第一大画种。

1.从表现技法上看

晚唐的边鸾,是在美术史上为花鸟画赢得历史地位的第一人。换言之,花鸟画,直至晚唐才出现了一个名家。而这一名家的声望还远不能与人物画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张萱、周,山水画的“大小李将军”、王维、董源、巨然、荆浩、关仝、范宽、李成等历史地位相比。可见,花鸟画作为画科出现的时间在三大画科中是最晚的。起步虽晚,但花鸟画到了五代,技法的迅猛发展因黄荃与徐熙的出现而进入了快车道。

黄荃在表现技法上“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B20。他的艺术成就受到其国君的赞赏,据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载,蜀主孟知祥就曾赞叹黄荃“小笔精妙”B21。黄荃的成功,意味着费时费工、有着逼真效果的花鸟写实技巧已经达到十分精深的程度,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推崇,而其流传至今的《写生珍禽图》,也足以证明黄荃的写实功夫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准确程度。

徐熙与黄荃取精工一途大异其趣,“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B22,创“没骨”画法,将黄荃的精工改为放纵,将黄荃小心翼翼的染色改为纵笔使色,工细与粗放交错进行。他的这一创造性技法,赢得了他身后大诗人坡的极力称许,东坡云:“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B23同为诗人的梅尧臣对之更为推崇,他有诗赞曰:“年深粉剥见墨踪,描写工夫始惊俗。”B24感叹徐熙“落墨为格”的超凡脱俗。

2.从写实效果上看边鸾所创的“折枝花”对中国工笔花鸟画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在描绘花木形态时选取其中一枝或是一截精心加以绘制的花卉布局方法,使画家在写生时不再是简单的描绘,而是通过艺术处理增强画面的审美效果。“贞元中,新罗国进孔雀善舞,召写之,得婆娑态,若应节奏。”B25边鸾应诏写生孔雀,绘一正一背,精彩生动,充分说明他已掌握描绘孔雀的绘画技巧。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卷六《次韵夹竹桃花》诗的附注云:“黄荃作夹竹桃花屏风,东川西川节度使厅皆有之。荃今不在,以真花片补其缺处,几不能辩。枝上地下,相契不差毫发,天下传以为工。”B26用真花去补画,真花与画相混达到了无法分辨、可以乱真的地步,可见黄荃高超的写实技巧。

3.从徐、黄风格对比上看

五代时期西蜀和江南成为艺术的发达地区,南唐和西蜀的统治者建立了画史上最早的宫廷画院,使具有绘画才能的人能够在皇家的赞助下进行创作。受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西蜀画院画家擅长宗教人物画和工笔重彩花鸟画,南唐画院画家则在宫廷人物肖像、水墨山水和花鸟上独树一帜。作为西蜀画院代表人物的黄荃师从刁光胤,他发展了刁光胤的画法,将晚唐花鸟画写实性的长处加以完善。《写生珍禽图》并不是黄荃的花鸟画创作,作为为儿子临摹学习而画的禽鸟画稿,我们依然能够从中看出黄荃的绘画特点。此图绘有20多只鸟虫及龟类,有动有静,姿态各异,无论是立、飞、啄、跳、展翅等都生动而富有灵性,由此可见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技法上采用勾勒填色的方法,精细紧密的轮廓线在表现形象的同时体现出完美的线条魅力;温润的填色晕染,传达出禽鸟羽毛不同的质感及喙、腿、爪不同的硬度和力度。整个画面清新典雅,色彩丰富,工整细腻,形神兼备。“黄家富贵”的格调符合统治者的欣赏趣味,代表了花鸟画成熟时期的皇家绘画审美特征。后黄荃父子及其他西蜀画院名手进入北宋翰林图画院,引导了北宋花鸟画的发展,充满宫廷贵族气息的花鸟画风在北宋花鸟花坛上占有统治地位,成为这个时期品评花鸟画的标准。徐熙并非南唐画院画家,他是南唐花鸟画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个,仅以个人的野逸风格与西蜀的皇家风格抗衡,被史家称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熙主要靠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来发挥他的独创精神,其绘画题材多表现大自然中寻常的禽鸟、花竹、草虫、蔬果等,整个画面中以墨色为主,色彩其次,以质朴的手法追求生动的笔墨趣味和淡雅的格调,“野逸”的风格开后世水墨花鸟画的先河。徐、黄两家的创作分别代表了中国花鸟画重墨和重色两种风格倾向,是花鸟画成熟的标志。黄荃作为御用画家,题材、手法都比较符合宫廷贵族的喜好,以写实和精工巧丽著称,深受后世院体和工笔重彩画家推崇;徐熙花鸟重墨,“所尚高雅,寓兴闲放”的“野逸”味道,适合文人画家的审美趣味,被后世逐步发展为水墨写意花鸟画。

二、北宋以前画史著作体例与北宋时期画史著作体例的对比

唐以前的绘画品录不以画科分类,因为此时除了人物画以外,并无其他画科可分。因此人们在对画作进行品评时,“尝品第古今名画,不因年次远近,但以技工优劣为等差”B27。盛唐时期山水画真正独立后,虽然在画论史上记载了许多山水画家,但画论的整体格局依旧是按照先前的品录体例,而不以门类区分。例如《唐朝名画录》。直至北宋时期,各画种画科纷纷成熟并获得长足发展,反映在绘画理论上便出现了以门类论画的著作。以部分北宋以前的绘画理论著作和北宋时的绘画理论著作为例:

(一)北宋以前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批评著作,南朝谢赫著。在《古画品录》序文中谢赫提出了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作为人物画品评的艺术标准。文中评论了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的27位名家,根据他们的艺术造诣将其分为六品,并对每位画家的绘画风格进行简短评价。《唐朝名画录》又名《唐画断》,中国唐代画史著作,是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断代画史,朱景玄著。朱景玄结合张怀的观点和李嗣真提出的“逸品”概念,将画作分为“神、妙、能、逸”四品,以此来品评他亲眼所见的唐代画家及其作品。全书共评价唐代画家120人,按神、妙、能、逸四品排列,神、妙、能三品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国朝亲王”三人列于神品之前以示尊重。在论述各画家时,神品较为详细,妙品次之,能品更为简略,逸品则比较详细。《历代名画记》,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绘画通史,唐代张彦远著。张彦远家族收藏丰富,学识渊博,擅长书画,所著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古代美术研究的重要文献。全书十卷,对绘画的起源、发展及收藏鉴定方面都有十分详尽的阐述,卷四至卷十以时间先后排列,收录了自轩辕至唐代会昌元年(841年)372位名人画家的传记,包括姓名、籍贯、事迹、著论、前人评论及绘画作品等。在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中,张彦远提出了品评作品的五个等级:“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贯众妙。”B28其他如姚最《续画品》、僧彦《后画录》、李嗣真《续画品录》、张怀《画断》等皆是以时代先后,或是以品第论画。

(二)北宋时的绘画理论著作

《圣朝名画评》又名《宋朝名画评》,北宋刘道醇所著。全书共三卷,刘道醇首创分门评论的格局,将画作分为人物、山水、林木、畜兽、花鸟翎毛、鬼神、屋木六门,每门之中又分为神、妙、能三品,取消了朱景玄和黄休复所采用的逸品之目,每品之中再分上中下三等。此书共收入画家92人,大都是北宋画家,少数为五代画家。画家各有小传,传后加有评语或是合评。《图画见闻志》,中国北宋绘画史著作,郭若虚著。因感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后缺乏完备的绘画史,遂作此书,记录了自唐会昌元年(841年)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间的画史。全书共六卷,收录了唐末至宋中期233年间的284名画家,记录了各画家生平、师承、理论思想及绘画成就。将画家以朝代分为唐末、五代和北宋三类,其中宋代画家先分出艺术才能“臻乎极者”13人,其余画家则分为“人物门”、“山水门”、“花鸟门”、“杂画门”四门分别点评,全面反映出唐宋时期绘画艺术的鼎盛面貌。《宣和画谱》,北宋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成书于宣和庚子年(1120年),从题款“宣和殿御制”看名义上由宋徽宗赵佶御制,实则由徽宗皇帝及其侍臣,以及画院画家共同完成。全书共二十卷,收录了宋徽宗时期宫廷所藏的自魏晋以来的历代绘画作品,有画家231人,作品6396件。以绘画题材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番兽)、龙鱼(水族)、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十门,每门画科前均有绪论阐述该画种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画家传记及其作品。《宣和画谱》的产生正值中国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统治者对历代绘画名作库存最为富足的时期。作为官方编撰的著作,理论上的创新并不多,但对了解、研究中国绘画史有着不可忽视的功效。北宋时期的画史著作多是以门类分类介绍画家,但其中也有例外,如黄休复所著的《益州名画录》。《益州名画录》因对特定地域的画家进行记录而受到关注,他在对绘画进行品评时,将逸品列于神品之上,分为逸、神、妙、能四品,其中妙、能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这种品评系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可见,画科的成熟从侧面影响了绘画史的著作体例。宋以前的绘画史著作不以画目分类来介绍画家,至北宋时期,各画科纷纷成熟,而这一时期的美术史论家习惯于以绘画题材的不同分门别类介绍画家。从另一角度看,之所以北宋时期的画史著作体例有别于宋以前的绘画史著作体例,正是因为各画学画科在北宋时都已成熟。

三、综述:北宋前各画科确已成熟

绘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活动之一,是历代政治和社会风貌的缩影。它的政教功能最早被重视,因而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绘画艺术进入自主发展的阶段,成为文人画家传情达意、表现自我意识、强调个性特征的一种方式。技法的成熟促成了该画科的成立。经过无数画家在各画科技法上的不断摸索、积累和发展,各种绘画基本技法、程式套路纷纷成熟并为后世所效仿,一流名人大家层出不穷且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极为深远,于是到北宋时期,以绘画题材为命名的各画学学科纷纷成立。作为中国绘画思想载体的绘画理论史,在著作体例上有别于宋以前的绘画理论,开始出现以门类划分来介绍画家。这从另一方面映证了,至北宋时期,各画科确已成熟。(下转第64页)(责任编辑:徐智本)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25页。

②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6,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27-128页。

③ 同②,第128页。

④ [宋]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2册,第257页。

⑤ 同①,第23页。

⑥ 同②,第127页。

⑦ 同②,第127页。

⑧ 同①,第23-24页。

⑨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5,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12页。

⑩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B11 同⑩。

B12 同⑩。

B13 同⑨,第113-114页。

第5篇: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教学形式

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特征,这就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试想,此种学习状态如何保持最终的良好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想打破这一尴尬现状,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并保持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导入要新颖、有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该环节中往往能对教师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力求自身的课堂导入尽量做到新颖有趣、别开生面。如此,方能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自觉融入相关化学内容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节内容的具体知识点展开之前,我在上课一开始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假设,你家决定装修窗户,在木材、钢铁、铝合金等众多材料中,你认为哪种装修材料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同其他成员一起结合理由进行论证。”此问题使课堂导入环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及积极性,自然也为接下来详细知识点讲解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化学教学形式要丰富化与多样化

传统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形式多局限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死板学习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方式既严重降低了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改善与提高。为此,新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力求自身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与丰富化。

如,在学习“正确使用药物”这章内容之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任务: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首先各自认真观察家中的药物使用说明,将不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记录,随后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进行信息的汇合与整理,尝试总结、归纳类似药物的正确使用方式。此实践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更是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夯实、巩固了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药物使用正确方式的相关理论知识,确保了他们对于当节知识内容的更深刻认识与理解。

再如,针对某些难度较大、不易操作的化学实验,我通常采取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既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同时,学生借助多媒体设备还能对这类不易操作的化学实验形成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极大调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重要学习科目,其对学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于化学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此,才能使他们将自身短暂的化学学习冲动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如此,要想收获良好的化学学习效果自然也是易如反掌。

第6篇: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关键词 教育教学管理 信息化 大数据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05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相应的配套硬件,更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学校的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也要密切配合和参与,最后还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 。

1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现阶段发展状况

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实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缺乏信息整体化的布局结构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各个学校的各个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些高校没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而是由各部门各自为政,因此就建立各种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的高校按照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规划,构造的是部门业务流程电子化建设,都不是从全局、全面、全程、全员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就可能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长期缺位。

1.2欠缺对大数据时代带来变革的足够认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其影响,发生变化,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而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实有很多未被我们注意到的巨大金矿 。

2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方法

2.1整合学校内部及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

在高校内部设立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机构部门,根据各个学校实际的教育规划、教学特色、办校宗旨,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使学校信息化的总体方向一致,避免重复建设,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保留各自信息化特色,从而做到总体布局统一,但各专业特色化。

另外,高校的专业虽然种类繁多,但中国高校也多,有很多高校都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校都是自己教师独立教学,而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鲜有交流,但如果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够在各高校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高校教师可以推出自己的精品课程视频,其他教师就可以有机会借鉴其他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专业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2以大数据为背景推动个性化教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二者的大数据技术正推动教育发生着变革。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的越来越个性化,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标准化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组织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由教学者逐渐转变为助学者。在逐步到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更多的交往互动、个性化服务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获得新的生机。

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建立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设立各种“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一对一的“E课堂”教学实践等举措。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理念超前。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

2.3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网络课堂预习教学+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在网络课堂预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在网络中寻找,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了解到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借助于课堂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及熟练的操作和应用,最后提出更深层的难点。

第7篇: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一、分层次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快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是人健康发展的起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组,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B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C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数学水平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的效率就高。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必须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如:当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我设计了“二十四点”游戏题,让学生作业。题目如下: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意四个1~13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能用1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如对1、2、3、4所作运算:(1+2+3)×4=24。

(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

(2)现有四个数3、-5、7、-13仍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一种运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

这样,学生在快乐的作业中,加强了“双基”,增强了阅读能力和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三、布置“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生在大量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课后,我让学生在作业本中记录他们对这堂课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尤其是哪些方面的知识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帮助、指导,第二天早读课时交上来。对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我会认真批阅,写好批语;对他们在“数学日记”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我都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写好我的“教学日记”,以便日后进行整改。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四、让学生相互设计作业,增强自主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自主意识是21世纪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而交往合作能力是实现创新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作业安排上,我让水平在同一层次的同学相互结对,彼此给对方设计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作业题,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双方共同批阅、探讨。通过这样的生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温暖,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和无奈。因此,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作业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五、变课本上的封闭题为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在作业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作业题如果总是封闭的,答案“非此即彼”,容易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由于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可有多种,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作业中,我常常把课本上的一些封闭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作业。

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114页第15题题目是这样的:“如图,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AG于E,BF∥DE,交AG于F,求证AF-BF=EF。”改造为:

(1)如果G是BC延长线上的任一点,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果G是CB延长线上的任一点,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第8篇: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开发与设计

作者简介:李云飞(1987-),男,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校企合作研究;高军(1980-),男,山东平邑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学术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63-04

学习领域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在课程领域开发与设计的最新成果。它是以职业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种“课题单元”。通过目标、内容及时间的安排,学习领域课程力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由于学习领域课程本身固有的价值和优势,目前已成为各中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以下简称“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设计“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将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提供积极的参考。

一、“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职业学校深受前苏联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的知识本位观根深蒂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课程)、MES(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等课程模式纷纷涌入我国。这些课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打破了知识本位下的藩篱,注重可操作性的、可外显的操作能力行为表现;以活动本质观为代表的课程目标用职业活动来描述;课程内容是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组织开始关注职业活动的逻辑发展;课程实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式;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水平和职业活动的结果。

“焊接”专业借鉴国外先进课程模式设计出了CBE课程,MES课程更是在行为主义这个维度上将模块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全面分析焊接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焊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依照“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专项技能分析——拟定最终绩效目标——描绘职业能力模块——分解出能力要求——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块”的程序,制定了本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诚然,以任务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岗位的工作分析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如何去更好的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习内容与工作世界相脱节的情况。尤其是MES灵活的模块化组织、CBE强调岗位胜任力,均对学生以任务为本位、培养职业能力有诸多帮助。但是,它们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能否让学生获得对工作体系的整体性理解?能否解决任务单列式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弊端?能否在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心智技能?

学习领域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在联邦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结果。随着对CBE、MES等课程开发模式弊端的日益凸显,德国职教界的许多人士都清晰地认识到在传统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的“双元制”模式下,职业学校越来越偏离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融合实践知识。对于我国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来说,其课程改革虽然突破了传统三段式的桎梏,也很好地去借鉴了发达国家的课改经验,但是如何更好地培养“焊接”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如何使学习内容真正地与工作世界相关联,是当今改革“焊接”专业课程的首要目标。正值学习领域课程试图要突破传统课程开发所固有的局限性,“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自然必然会凸显出其内在的价值和优势。

二、关于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开发方法

欲设计“焊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开发方法。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MES、CBE等课程开发方法忽视工作体系的整体性的弊端,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学习领域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在课程领域内的体现。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学习领域指一个有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组成[1]。

学习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建构和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综合的职业能力。与以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教学模块的“MES”模式以及以能力分析为依据组建教学模块的“CBE”模式不同,它是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的。一个学习领域可以对应相关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和完成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意味着掌握了该“培训职业”①,并获得了该“培训职业”的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的从业资格。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BAG课程分析法)。

一种“培训职业”一般可以分解为10-20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大同小异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实践专家研讨会”(由2/3职业学校教师,1/3企业技术代表,若干个课程专家组成)。实践专家研讨会要以工作岗位分析为依据,分析出所能代表该“培训职业”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然后按照胡波特(L.Hubert)和德莱夫斯(S.E.Dreyfus)等学者提出的“能力发展阶段”{2}的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3}以及知识的序列化。第三,分析每一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工作任务,析出每个具体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对象、工具、方法、要求、劳动组织以及预期要达到某种劳动成果,破译隐含在具体工作任务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默会知识。最后根据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各要素进行系统化建构具体的课程名称。图1简单地揭示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过程。

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也是BAG分析法的基础。所以,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分析工作岗位选择的时候,应该多次予以分析,要针对该地区行业的经济结构特点、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调查和探索,寻找其共同特征。另外在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时,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工作分析的引导性问题是什么,明确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与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和区分点(阈值),这也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比较关键的环节。

三、“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环节

(一)分析“焊接”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其典型职业工作任务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根据工作的相关性,将工作内容关联程度比较高并处于同一个层级上的任务进行整合重组,这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最为基础的环节——确定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实践专家研讨会成员在充分调查人力需求现状之后,根据“焊接”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职业群特点,通常完成“焊接”操作需要以下的能力:焊接操作、焊接工作工装设计、焊接设备选用及维护、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这些职业岗位分别对应设计员、工艺员、管理员、维修员、检验员、操作员等职业工作。

由于工作岗位的选择标准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标准一致,而且典型工作任务必须是一个综合化的工作过程,并具有独特的职业特征,我们可以将上述的职业岗位划分为焊接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简单机械构件的设计与制作、熔焊过程控制、焊接设备选用与维护、焊接工艺装备选用及简单装焊夹具设计、零件的切割与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气体保护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自动焊实作、焊接工艺编制与评定、焊接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焊接结构件制作、重型压力容器制造等十几个典型工作任务。

(二)根据职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并确定其学习难度等级

在划分完典型工作任务以后,我们将众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以下的行动领域,即焊接工艺的编制与评定、各种资源的配置及准备(生产计划于组织)、焊前备料加工与装配、焊接过程及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检测、焊接产品的后处理等。

学习领域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要求学生能从整体的工作世界中学会专业技能,熟悉工作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基本含义,为此开发此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必须最后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即焊接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简单机械构件的设计与制作、熔焊过程控制、焊接设备选用与维护、焊接工艺装备选用及简单装焊夹具设计、零件的切割与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气体保护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自动焊实作、焊接工艺编制与评定、焊接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焊接结构件制作、重型压力容器制造等13个学习领域。

确定知识的难度等级不仅符合学习者学习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安排。所以,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也必须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来设计和建构。基于“能力发展规律”,可将这些学习领域课程分为4个难度等级。(见表1)

表1 按照“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经验递增的学习难度范围

(三)职业行动领域及其学习目标的描述

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为例,它的行动领域描述是:除电弧焊基本知识外,焊接技能训练均以项目教学形式,按照制造业焊接接头实际生产过程和认知规律,将焊接接头实作项目按照平、立、横、仰四种空问位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编排;在相关训练项目中采集编入了企业专家在多年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焊接技能绝招和精粹,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技能水平。此实作是“焊接”操作中最基本的技能操作,熟练的操作可对高难度、高强度的焊接操作奠定基础。

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2]的职业能力,它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基本要求。该学习领域的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焊接方法的基本知识、主要特点,了解其应用范围并能熟练进行操作;技能目标:了解焊接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熟悉相关的焊缝质量标准,建立牢固的焊接质量意识;根据一个实际的零件生产图,能阅读零件图、看懂图纸所表达的信息,并能采用电弧焊对其进行焊接加工;掌握焊接生产过程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环境意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是对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职业能力进行课程论和教学论转换的结果,是对反映职业工作本质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理性选择[3]。学习领域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着重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工作过程知识最初由克鲁斯(Kruse)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工作过程知识定义为“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方面的、劳动组织方面的、社会方面及相同相关的层面上对由相关人员参加的整体工作过程的理解”[4]。简单说来,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而是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的,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5]。工作过程知识既包含某一岗位所需的显性的、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也包含难于用语言表述、相对隐蔽的默会知识,比如整个工作过程的价值、理念、诀窍等。深入挖掘工作过程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对于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为了完成其既定学习目标,以及破译其中隐含的默会知识,需要按照企业和学校共同要求设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隐含在工作过程中的默会知识。表2为“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

此外,还要确定“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的专业工作的对象;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和劳动组织;专业工作的要求。专业工作的对象是工作过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它不仅表明了工作对象本身所确定的事物(如焊接的材料),而且表明了其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如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程序);劳动工具、工作方法指的是工作过程中运用的工具材料与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不仅涉及岗位间的关系,还包括岗位内部的工作分配和相关责任。专业工作的要求可以分为企业的要求(企业的经营与生产过程对工作提出的要求);技术标准(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劳动安全、环境保护)以及顾客的要求。表3为“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的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及工作要求:

(五)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的基本要素,是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既是特定职业情境相关的具体学习任务,也是能够反映特定职业特征具有完整工作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可以通过“低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中等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较高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典型接头焊接件综合实作”四个情境来构成。每个学习情境还可以下设若干个子学习情境,比如“低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可以安排“T型接头平角焊缝焊接实作”、“骑座式管板焊接实作”、“平对接接头焊接实作”等子学习情境,“中等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可以安排“T型接头立角焊实作”、“T型接头立角焊实作”等子学习情境。

同时,每个学习情境要严格按照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及要求设计,准备安排每个情境所需的理论课程的学时和实践培训的学时,其中实训学时与理论学时为5:1左右。一般情况下,完成此学习领域大都通过假期顶岗锻炼、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等方式进行,而且要从易到难的序列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四、结语

目前,“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系统理论研究还尚未建立,这主要是因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我国还没有完全普及起来。但是随着传统学科课程以及诸如MES、CBE等课程开发模式的弊端和问题日益显现,学习领域课程正利用其身固有的价值和理念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

基于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理论,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立足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确定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了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对应的主干课程。通过对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分析,又对主干课程加以难度的确定,最后提出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力求解决传统课程模式忽视整体性的工作世界、工作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问题,破译工作过程中的默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观有着独特的内在价值。当然,课程设计者在在具体开发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是否能够整齐理解学习领域课程的真正内涵、如何理解工作过程知识、如何使用BAG法、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这些问题是课程设计者必须首先澄清的。

最后,课程设计者要认清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出现不是把MES、CBE课程模式全部抛弃,而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课程开发者要重复多次地检验和完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课程实践者也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下注入学习领域课程,避免“一刀切”的极端做法。因此,动态性、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设计者和实践者始终要站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角度,以“焊接”专业自身为逻辑起点,只有准确抓住其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特征和内涵,才能够成功地制定出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注释:

①“培训职业”一词来源于德国。由于我国与德国对“专业”的内涵和理解不同,翻译方法也有差异。我们可以把“培训职业”理解为我国的“专业”。

②“能力发展规律”: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

③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由易到难可以分为定向和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与功能性知识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4.

[2]张友辉,肖凤翔.关于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7(24).

[3]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第9篇:学习法语计划范文

【关键词】语言交际 语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9-02

目前,几乎在我们整个英语界里存在着一种一致的认识。他们认为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课堂教学的需要,开始滞后于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是过时的。这种教学模式,不再具有任何生命力,应该远离课堂。至于,课堂上不出现直接教授语法的现象,就更加表明这堂课是合格的、成功的。在一些专家眼里,他们甚至认为“功能交际法”取代“传统的非交际法”是时代所趋,人心所向。原因在于功能交际法它一方面符合教学大纲“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这一要求。同时更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他们眼中,看来功能交际法取代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我曾参加过多次公开课,观摩课的评课活动,课后,也经过调查走访了一部分学生和教师,发现这些课有一个共同之处。一是,这些授课老师采用的都是“功能交际法”的模式;二是,他们这些课都是经过充分的准备和反复操练而成的“样版课”;三是,这些老师在组织这堂课的过程中都故意漏掉了相关的语法,而闭口不提不讲这些语法。结果把整堂课上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表演课,教师却轻松地站在一旁,纯粹成了一位在这个表演过程中的一名演职人员。结果调查表明,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课后发现学生未学到啥东西。从而我认为由这些授课老师经过“精心打造的课”并不是一堂合格的课,更不能算是一堂优质课。相反这种片面之注重交际功能的培养而淡化语法传授的方法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是危险的,是根本不可取的。

我是从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初上讲台,就大胆地采用“功能交际法”。这种方法它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授课多采用表演式操练方式。学校每次召开教学工作会都强调课堂上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甚至“不讲多练”。经过不多时日,学生口语水平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热烈气氛增长了,但不可思议的是,每次考试的结果却与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相径庭,真是心中有苦却难以表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到了包天仁教授的《基础外语教学目的之我见》一文。文中说:“把交际能力作为基础外语教学目的来要求不符合我国基础教学的实际”。他说“在我国,由于中学外语教学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开设课时,外语环境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实际等均有较大欠缺,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主要还以‘学得’为主,而不是过多依赖交际法去‘习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去培养能力只会是‘空中楼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使我如梦方醒,从而使我在教学中更加有勇气大胆地进行语法学习的传授了,在实践过程中自己经过认真分析钻研教材、细读了大量的教研教改论文,结合农村教学实际,创造出了_____“知识要点归纳法”。并把这种方法作为平时上课的主要框架,用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详尽地熟知各种语法规则,并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结果连续三年高考,我所教学生英语成绩均获得全区前茅。以后几年,在高考复习中我都将大多数精力用在语法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上,结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实践证明,重视传统语法教学这种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一点儿也不过时, 它在教学效果中带来的好处更是看得见的,实在的。不仅如此,传统语法教学在课堂上一点儿也不可放松。张正东教授在他的《语法教学的再认识》一文中曾举例说。国外学者在进行学习理论研究实际,对学生的语言学习理念进行了多种调查,其结果表明,学生们大多认为语法学习极为必要。比如,Htorwitz在1987年所作的调查中,来自12个国家32名英语二语中级班学员的50%以上认为,学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是学词汇或语法规则。Compbell等人1993年对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始修外语的7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66%的学生认为语法学习比词汇学习更为重要73%的学生认为,学好一门外语必须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以上事实充分表明学生熟知一门外语为己所用,学好语法显得多么重要。事实也如此,语法是联系词汇与句子的纽带,有了语法规则才能完整地表情达意,才能使语言具备有条理的可为人们所理解的特质。就如同我们学习汉语一样。学不精语法,你写出的句子就语病百出,令人费解。学不精语法,你就不能阅读文章,就不能获取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学习外语又有何用处呢!

愈约法教授曾认为在中学外语教学方面,最重要的是明确外语是工具课,他认为对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来说,应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除阅读最具有素质教育功能外,对中国中学生来说,毕业后有机会同外国人经常直接进行口头交际者毕竟是极少数,对绝大数人来说是通过阅读来吸取外国文化“为我所用”。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结构和用法。我想,他这里谈到的英语基础知识,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外,大多指的就是英语语法知识吧。现在也有人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能会“说”就行,不是有很多文盲也能说一口流利而漂亮的话吗?如是这样,我们还发明文字干什么呢?再说,学会英语后,大多数人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而我们需要的就是读写的能力。而“读”和“写”哪一个能离开语法而存在呢?就拿现在的中考,高考试题来看,虽然纯语法题在逐步减少,但象“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这些在总分中占绝对分值的题,又怎能离开语法呢?语法学不精,不能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更是“难于上青天”。

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英语过程中放弃语法、淡话语法的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当然,外语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表现形式既是教师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更是交流能力的具体表现,的确交流活动使我们的外语教师明白了现代外语教学原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交流活动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十分可取的。如果在基础外语教学中对交流能力强调过了头,以至于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就会出现“欲速则不可达”、“空中楼阁”等现象。结果岂不十分危险吗?相反,只注重语法学习,忽视口语的训练也是不对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熟知语法的情况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这样从教学基础知识到形成能力,有步骤、有阶段、循序渐进。基础扎实了,能力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学生用语交流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