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第1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 世界地理教学 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学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上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这一概念,可持续发展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种可持续性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本文探讨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如何把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渗透到世界地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促进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存。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当今人类世界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在今天尤其具有尖锐而鲜明的现实意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世界三大主题的和谐统一

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都注重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在和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通过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以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然而,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的不够,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笔者认为: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主题。在三大主题的相互关系中,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其他两大主题的物质基础,没有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平和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世界三大主题的和谐统一,在世界地理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在世界地理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地理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大学生站在全球的高度审视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其次,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世界地理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学好世界地理,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三,在大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观念,那就是:对世界资源的利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否则,人类是自掘坟墓。

3.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被边缘化的危险

虽然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为世界地理教学的共识,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观目前有被进一步弱化和淡化的危险。在教学中相应存在说得多,落实少;表面上重视,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缺乏统筹等棚架现象,直接了导致世界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在教学中的边缘化。

二、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可行性分析

世界地理教学应着力从人的主体行为视角出发,重视研究各种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由及其对策。让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地理环境、利用地理环境、改造地理环境的实践中,明确人类生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系统发展观,以及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观。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解读世界地理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

1.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优势分析

娄昭,李宪荣在《高校课程整体结构优化探索》一文中提到:“《世界地理》是地理学中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科中最具区域性、综合性与人地相关性的学科,是自然与人文、部门与区域、基础与应用交叉的课程,是地理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及进行区域专题综合研究重要意义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为21世纪公民素质教育及适应WTO提供必备知识的课程。”在《世界地理》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大学生们以思想活跃著称,他们早已厌倦了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待这个群体,只有针对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育方法才能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在《世界地理》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学科优势,世界各国地形地貌、人文地理不尽相同,可持续发展之路也不相同,可以激发兴趣;第三,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在《世界地理》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灵活的教学方式,开放的思维空间,成为大学生们的兴趣所在。

2.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劣势分析

世界地理的教育内容抽象,如何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没有现成的教育模式可以沿袭,如何把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难度。如教科书第六章亚洲第一节概述中提到:

“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和亚欧大陆东部,是地球上最大陆块――亚欧大陆的主体。亚洲北部约达81°N,南部达11°3′S,南北所跨纬度之广为各大洲之最,使亚洲在气候上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的所有气候带。”如何用可持续发展观加深学生的理解难度很大。

3.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机遇分析

当今世界,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予以专门研究。如2009年12月19日下午落幕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就通过了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世界正在发生的时事形势为世界地理教育中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挑战分析

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没有定规可循,学生思维活跃,目前,世界地理教科书内容抽象、枯燥,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全部依赖教师的个体素质,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未来教学工作的障碍。

三、在世界地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开展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具体做法

世界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发展过程贯穿了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始终,学习世界地理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因此,在世界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突出的教学理念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做法如下:

1.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世界地理教育传统教学的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内容老师是照本宣科,完全是一种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可持续发展观引入世界地理教学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万来珍在《关于当前高校地理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要在高校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根据地理学科特色,探讨地理图导程序化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世界地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非洲地理的教学中,对非洲的地形,教科书中这样形容:“非洲地形的基本特征有三。第一,非洲最占优势的地形是高原,除极西北部和南部地区外,整个非洲大陆可以看作是一个高原,平均海拔为650m,略低于亚洲大陆;但高原面积之广,则冠于各洲。高原的边缘非常清晰,它和海岸之间有一条平原地带。平原一般不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它好象是为高原镶嵌的绿边。”然而,在这个美丽而古老的非洲大陆上,正在引发一场生存危机。无休止的战争、部族仇杀、自然灾害,加上工业化。绿色正在一步步退去,死亡的阴影向非洲人民一步步袭来。因此,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在传授抽象地性知识时,结合非洲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制作课件,通过这些课件,使大学生们认识到非洲的现状:那就是:非洲许多国家的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地恶化,许多国家的经济在衰退、人民流离失所,到处是等待救援的难民。战争和饥饿正在困扰这些非洲国家。死亡的阴影笼罩在这些难民的周围,绿色植物正在减少,战争和军事工业消耗着大量资源。在教学中,可以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非洲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引发大学生去思考。在教学中,要以大学生为主体,老师逐步退到幕后,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世界地理产生直觉的反应,引导大学生理解、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呼吸、心跳一样自然,从而达到不断世界地理教育质量的目的。

2.自觉培养胸怀天下、关注地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林宪生,单良在《地理课程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怀》一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特征是地理课程选择的依据,是地理知识转化的维度,是地理教育目的的根本指归,主张把谋求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三者统一作为地理教育的目的追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联系其他学科形象地告诉大学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例如,澳大利亚牧草非常丰富,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是,由于人们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几乎给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教科书中写道:“在1859年,从欧洲引进24只家兔放在墨尔本动物园里,后来由于一场火灾,兔子栅被烧,兔子窜奔野外,由于环境适宜,所以在草原上迅速繁殖。几十年后,兔子遍布全大陆,到处啃食牧草和麦苗,造成很大祸害。虽然想方设法捕杀,并安装了长达几千公里的防兔网,但至今这一祸害仍未能根除。”通过图文并茂的讲授,从而引发学生们去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如何让地球为我们永续利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世界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能。培养大学生胸怀天下,关注地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成为教师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研制课件,生动形象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变迁,以及温室气体、酸雨、战争、工业化对世界的未来影响,未来10年、20年、100年地球将是什么样子。如果整个世界注重可持续发展,未来10年、20年、100年地球将是什么样子。通过直观的、对比明显的教育,使学生在世界地理教育中自觉培养胸怀天下,关注地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结语

大学世界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在大学地理教学中引入科学发展观刻不容缓。只有不断创新大学世界地理教学方法,在大学世界地理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不断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高校世界地理教育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娄昭,李宪荣.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整体结构优化探索[J].安顺学院学报,2008,10(8).

[2]万来珍.关于当前高校地理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05).

第2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发展观;高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28-02

艺术教育领域从狭义上讲, 是指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或艺术家们的专门工作, 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就是如此。从广义上讲,它是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艺术教育的受众目标有学生、老师、业余爱好者、未来艺术家、家庭、社区以及其他行业等;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音乐、戏剧、电影、诗歌、美术、舞蹈等;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艺校、培训班、多媒体网络、交流演出、艺术活动等。它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艺术 “创作”灵感 , 鼓励“亲身”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实践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为繁荣中国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有关专家则认为,艺术教育是人们掌握认识本民族和人类文化艺术的过程,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创造性个性和智力财富潜能意识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和独特的地位。

而高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大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了激励作用。

4.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象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2007年10月20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张葆冬的题目为《确立科学的艺术发展观》一文,提出并确立了艺术发展观这一概念。科学的艺术发展观要求弘扬主旋律和发展多样化。这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矛盾的两个方面主次分别的科学认识。辨析和判断一定社会形态的艺术的进步,主要看它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的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那些透露或把握了历史运动的艺术实践。总书记指出:“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更加坚定的奋进信心,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功立业。”

而科学的艺术发展观应当具有以下四个层次:一是艺术在历史的积累和接受的过程中的丰富和发展。二是艺术在思想品位上的提升和发展。而艺术与思想之间的联系不但相互促进,而且是本质性的。因此,承认思想的进步,就必然承认艺术的进步。三是艺术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不断丰富和提高。四是艺术在技术基础上的飞跃和发展,因为艺术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影响艺术整体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基础和重要指导思想,以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导向,结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将是高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实践理论的重要保证。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中各个要素的相关性是教育得以发挥特定功能的桥梁。许多理论工作者都认识到“五育”的一致性和相互联系。各育既可独立地自成体系,又可渗透于“他育”之中起强化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其他诸育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表现在:艺术教育渗透于德育,道德教化更易于被接受;艺术教育与智育相结合,有利于发展全面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培养;艺术教育在体育中运用,可以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地健康发展;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可以养成个体劳动的习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艺术教育对其他诸育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也说明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育的要求,按照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呢?

1.转变观念,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重视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其多样性、丰富性、时间空间随意性的特点,它是目前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占据重要的位置。高校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举办校际的具有鲜明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二是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同时鼓励各院建立文艺社团组织,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4.加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外交流。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外交流也很活跃,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很多国家进行了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多次参加国际性的艺术教育活动。这一系列具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活动,对中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艺术是最能影响人心灵性情的一项活动。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心灵涵养、人文陶冶、塑造现代 人的灵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该在不同层次上发展我们的艺术教育。高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担负着历史的重任,而艺术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艺术审美。

总之,在整个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的今天,认识到了包含艺术教育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正在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我相信,通过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开辟艺术教育百花争艳的大花园!

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确立科学的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张葆冬.确立科学的艺术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7-10-20.

[2]坚持科学艺术发展观 用进步文艺引领文艺多样化[EB/OL].中国经济网,[上传时间:2007-12-06 11:19:07].

[3]安然.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B/OL].中广网,2007-07-20.

[4]邵晶.艺术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高教探讨,2008,(150).

第3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摘要:科学课程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科学教学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科学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科学课程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几个原则等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学科教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性、实践性、系统性原则。

关键词科学课程;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6(X)-0001-2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自然资源 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大量排入,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在人类跨入 21世纪的今天,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从而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道路。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界的共识。本文就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初中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自然选择。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们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白己的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此,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其中强调指出:“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自然》、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使得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2 科学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和挖掘教材中有关的教育因素。在科学教学中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能源、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人类自身保护等内容。如上所述,《科学》中有很多可以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对于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2.1结合学科知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初中科学第6册教材中,专门设有一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与和谐”为中心概念,介绍人类的生存与繁衍要依赖环境提供的各种资源,人类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又会将其影响反作用于人类。讲述本章时,可以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将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如:讲到目前能源利用的现状时应指出,煤和石油占我国能源消耗的大部分,但它们毕竟储量有限,而且开发利用后不可再生(非再生能源),这时可以适时地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解决的办法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介绍核能的利用时,在着重介绍其优点的同时,也介绍核能对环境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在讲解人类与生物圈、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大气与健康、土壤与健康、环境保护等知识时,教师应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把控制人口数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2.2利用实验内容,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实验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利用实验“肥料与水藻生长的关系”,“生活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让学生了解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容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赤潮不仅给海鲜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且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赤潮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对工业污水、农田施肥、生活污水进行监控,了解生活中大力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原因等等,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某些科学实验会产生一些污染物,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应设法减少这种影响,在实验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一些药品用量大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节省药品的用量。同时在实验室及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习惯。

2.3进行实践活动,体验可持续发展教育

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通过课外活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培养环境保护基本技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为此,在教学中应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环境讲座、乡土地理环境的课外观察、环境问题调查、小设计、小论文等,如学生学习能源这一章后,可以让学生设计节能房,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热学和光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渗透了节能的观念。结合平时的调查,开展有关能源利用的不同观念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是非,树立正确的观念。另外可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学生针对绿色行动要求自己进行可持续生活。然后进行绿色检查,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校园内费纸减少,水电费支出下降,改变生活中使用一次性用品的习惯。

3 科学教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几项原则

《科学》课程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多,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3. 1渗透性原则

在教育内容改革中有一种见解,即是需要什么就增加什么内容,照此处理,在有限的课时内将造成很大的矛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是“渗透”式的。科学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应立足于学科教学,内容求精、说理求实、理论求准、形式求活并注意适可而止。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但教师必需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活动及时在教学中渗透。在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附加品,可有可无与整体教育无关,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另一种倾向是把所有的知识都牵强附会地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联系起来,从而削弱学科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3.2实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理论、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生活是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开展社会调查、考察、专题讲座、夏令营、兴趣小组。等等,在行动中让学生体验和顿悟,让可持续发展教育变为学生自觉行为。

3.3系统性原则

在教学中应注意遵循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和认知规律,从学生周围常见的事物入手,坚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顺序。此外,教师应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订、设计可持续发展教育和评价标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教学中出现随意性。

目前,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对学校教育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不仅是拓展了科学的教育功能,更是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科学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作,也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条根本性措施,更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我们期望可持续教育理念能更有效地融入科学教学中,从而实现从渗透走向融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7―9年级)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15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3.人民教育出版社环境教育中心《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4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可持续发展教育自出现以来,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试图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终梦想。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及涉及领域等基本问题的讨论至今都不曾停止。

一、内涵述评

纵观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情况,可以将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强调教育在改善人类生存状态和未来图景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大多数国家认识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即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能力培养和技能发展方式,以培养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和创造新的教育体系,强调更加关注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以使人更具主动性、更具批判性、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约+20”峰会路线图《构建一个公正、包容的绿色社会》中强调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投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包容的关键。教育是提高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增长、提高健康与营养水平、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各国更加突出教育对于变革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模式以及行为方式过程中的巨大潜力,更加突出人在改变社会和改变世界过程中的巨大能动力。

在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置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首要位置,特别将教育作用的着力点落在知识/信息、技能/能力、价值观/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并各有侧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最新出台的《可持续生存: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强调教育在世界迈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教育的功能不仅应该体现在赋予人们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和意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创新能力;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在重新调整人类的生存和工作方式,使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基于此,澳大利亚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七大重要原则:转型与变革、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系统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未来愿景、参与及合作等,并对如何调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做出了具体阐释。

日本政府提出日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原则、价值观以及行为要求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和学习环境中;确保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从优质教育中受益;培养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

中国基于对联合国提出的“四个尊重”,即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推行的教育,其目标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核心价值观,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调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指向的现实问题看,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问题,如代际和区域之间的平等、男女性别平等、社会宽容、消除贫困、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社会公平与安定。但世界各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个体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详尽知识,而应该从更加广泛的视角视其为推动社会转型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人们视上述问题为己任,从而改变全体人类的意识和行为,让人们从全球和区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创建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联合国教育优先事项协调处主任马克?理查曼德(Mark Richmond)在《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2012年报告》测报告中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机会,即让我们能够重新思考应对全球挑战的方式,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更需要全方位地思考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如果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能够潜在促进思维模式的转变,那么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便能够成为现实。”②

(三)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依托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倡导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十年计划”实施中后期逐渐出现的新趋势。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约+20”峰会文件中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社会,教育质量是第二个关键因素。教育质量对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绿色技能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同年,《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基于对102个国家的数据调查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启动以来,最大的变化无疑是将素质教育问题纳入探讨的重要内容。关于素质的讨论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从一个专题教育领域,推向教育改革辩论的核心。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输模式,向改革模式迈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即人人都应有机会参与人类共同未来的当地及全球讨论,得到越来越多地强调。③

在正规教育体系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优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近年来教科文组织力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在于推动教与学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新型教、学方式的大量出现是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过程中,获得认可度最高的学习方式是参与式/合作式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革新教、学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学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④。中国是近些年来在正规教育中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重要国家之一,并提出在教育功能上,要明确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在教育内容上,要用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教育学生;在育人目标上,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一代公民;在教育自身发展上,要努力实现均衡、优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对于人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新要求,中国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教学模式”,并依据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理念结合学科特征,以“探究作业本”为辅助工具,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预习探究、合作探究和运用探究等环节设计,以关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实际问题为内容,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传统教育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和实践参考。 根据各国相关政策内容不难看到,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持续发展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释义,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原则和目的,全世界仍然不可阻挡的趋于一致,即越来越强调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来重新定位教育和学习,包括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通过教育转变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而转变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场基于教育变革的价值观或思想革命,旨在通过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理念对现有或传统教育进行调整或变革,重新培养人、改造人,促进个体价值观的变革、生活及行为习惯的彻底革新,并实现人们自主性、创造性和长期性地参与到社会生活方式重构和世界变革的过程中,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实现。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变革和反思过程,不仅要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认知融入教育体系,还要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教会人们新知识、新技能,使其能够应对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实现经济和社会公正、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整体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优质基础教育的工具,是重新定位现存教育,提高意识的有效工具。⑤

二、内容述评

对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或领域,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支柱的普遍共识。虽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不可持续性”的地方现实和表现往往各不相同,“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之道同样深深植根于地方自然、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传统之中。鉴于这种地域差异,联合国按照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国家、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五大区域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因此,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质,是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实践路径和落脚点。

(一)发达国家:谋求后工业时代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生存质量的稳步提升

总体来讲,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各区域的推进仍然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首先,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瑞典、芬兰、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在实现了经济和物质文化的繁荣之后,其可持续发展教育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利用、民主参与、人权、多元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治理、法律制度等在较高水平上的持续进步。

例如,英国可持续学校的国家框架将饮食、能源与水资源、旅行与交通、采购与废物管理、建筑与土地、包容与参与、社区利益、全球视野八个主题作为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则将能源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世界遗产及本土文化遗产教育、灾害预防教育、生物多样性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等作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议题。

可以说,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工业化之后来自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旨在促进人类维持更高水平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发展质量。特别是瑞典、芬兰、挪威、日本、韩国等国均表现出对绿色环境质量、低碳生活方式、可持续消费等可持续发展“时尚”议题的普遍关注。

(二)发展中国家:维护和改善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存质量

相比而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美及阿拉伯等地区的欠发达国家,即便是在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局部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探索,其内容和目的也是同本国的基本国情和民众生存需要密切联系的,主要集中在包括减贫教育、扫盲教育、女童教育、社会公平、防灾减灾、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区域冲突等主题的社会、健康、人权、和平等几大领域。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寄希望于解决社会敏感矛盾和争端,以争取个体作为社会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而斗争的武器。

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由于受特殊社会、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的约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着来自社会(如社会冲突、歧视)、经济(如GDP增缓、贫困)、环境(如土地荒漠化)、文化(文盲)、健康(如饥饿、营养不良、HIV-AIDS)、政治(如政党冲突)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因此,缓解非洲地区的发展难题和生存困境,是该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领域或内容包括:消除贫困;和平以及社会和政治稳定;性别平等和公正;改善健康状况;环境改善;培养相关技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改善政府治理和透明管理。⑥

可以说,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理解和领域划分在世界各国之间均表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局势,即各国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并确定多样化的优先领域,但均以促进本国公民和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落脚点。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日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

②资料来源于《学习促进可持续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和结构审查》。

③资料来源于《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

④资料来源于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优质教育”研讨会。

第5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82-02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基本论述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机构以及专家给出的定义是完全不相同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的角度不相同。在1987年的时候,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指的是能够让当代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又不对后代的需求能力产生损害。有学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认为,在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控制在支持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这些定义是完全不相同的,但是当前主要是从道德方面来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让人们对社会和环境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风险控制,最终得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在这当中有着最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可以这么说,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这样就能让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科学中,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化学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要想让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完全贯彻落实,需要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其发展。

二、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充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地方,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主要是将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联系穿来。教师要将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同现实社会较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可以将环境、人口与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进行渗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对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比如,在对化石燃料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石油的特点、组成进行系统的教学。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石油的加工过程,包括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以及裂解这些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引导,让学生关注当前的能源短缺问题。以及要充分关注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列举身边的具体实例。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化石燃料知识点进行必要的理解。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开拓,可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如何进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进行组织讨论。最终达到知识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例举“白色污染”进行教学。“白色污染”是塑料垃圾,主要含有聚乙烯这种化学物质。这个污染问题是国际环境和化学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如何对这种白色物质进行处理?可以从教材中的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关注高分子键的断裂知识。向学生提出当前对这一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案,主要就是加入特定的物质,让高分子键断裂,最终完成降解。通过这样的教学,通过相应的化学知识,可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导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中可以看出,教学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学习具体的科学知识。另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列举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比如,城市中当前主要存在大气污染问题。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产生大气污染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是怎样产生的。人类在当前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治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示和引导。要充分鼓励学生对资料进行查阅,让认识进一步深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可以从思想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媒体以及通讯手段,让学生对环保知识进行收集和传播,逐步扩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可以让学生收看《科技苑》、《我爱发明》、《人与自然》这些电视节目,让学生的环保理念得到强化,从而可以让学生对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得到加强。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对于环保有关的科技信息进行查阅,扩展课外活动内容。例如,在进行如何充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资料,让视野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总结

要想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准确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果教师感觉自己的知识、理论、教育方法方面的储备不足的时候,要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来扩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加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知识及理论的学习。对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解,对教育规律进行掌握。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让教师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钦芳.谈环保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教研). 2010(09)

第6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30年制订的《世界保护策略》中提出。1987年,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逐渐被多数人认可。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社会、经济、生态、人口、区域等持续发展。其科学性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控制人口的适度规模,使之与地区的自然承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扭转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趋势;四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均衡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

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总的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剧其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由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五个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庞大系统,强调子系统及各子系统内部各因子的协调发展。

(2)和谐性原则。从广义上讲,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就必须从维护生物圈的角度来规范,按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行事,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

(3)持续性原则。持续性是指地理环境持续不断地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能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应根据生物圈的承载能力调控自身的需求,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生活方式和消耗标准,使资源和环境能持久地被人类利用。

(4)公平性原则。这里的公平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二是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三是地区之间的空间公平性。

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

1.在空间尺度上,全球、大洲、国家、区域都会有资源开发利用、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建设的持续发展内容。

2.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

(1)社会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

(2)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工业、交通与通讯业的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开发等。

(3)生态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和整治;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防治酸雨;固体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国土整治与管理等。

3.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协作。内容包括:地球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共有一个地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资源枯竭等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参加国际协作,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等。

4.可持续发展认识过程中的正反经验和教训。如“三北”防护林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桑基鱼塘模式就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功经验;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热带雨林大面积消失、臭氧层破坏等则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教训。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

1.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地理教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动力和关键。造就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师资队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的保障。学校要为教师的进修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积极参与适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理教学改革;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意识,丰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认识;接受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在教研和交流中寻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法。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地理教学的主导方式是:大班授课,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讲述为主体。时至今日,地理教育已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的一门学科,我们应关注与之相适应的地理教学法的改革,引入多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3.突击教材主线。

中学地理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素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素材。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教师要突出教材主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如在学气的水平运动时,应运用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分析,学生懂得了这一点,也就会真正理解三圈环流的形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大气污染的全球性联系起来思考。这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第7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 可持续发展; 绿色化学实验;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31-001

作为中心科学的化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不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化学在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化学用品和化学工业过程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于是绿色化学的理念应运而生,绿色话题成为人类最具共识的话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断规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学化学教育显得尤为突出。

一、化学教师――更新观念,以身作则,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

课堂是绿色化学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阵地的统帅,教师是否具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观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而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化学教学内容,即便教材中涉及到环保问题,也会被当作阅读材料一带而过。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对化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思想,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学的切合点。其次,教师观念要更新,要重新认识化学,认识化学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绿色化学”的思想、意义和内容,增强环境意识,注意收集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息,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污染问题,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普及、宣传、研究“绿色化学”的责任。

二、在教材中寻找绿色化学的结合点,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化学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找准与绿色化学有关的内容结合点,阅读有关资料,广泛涉猎,洞悉前沿,以点带面,见缝插针,适时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其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中处处渗透了绿色化学的思想。如硫和硫的化合物中的酸雨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等;氮族元素中对汽车尾气的排放、氮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学烟雾、水中氮磷过多造成富氧化而形成赤潮等;几种常见金属中,铝对人体的危害与应用、废弃物的污染与分类处理等。使学生意识到应如何合理应用化学,为人类能生存在一个绿色的地球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中学化学教材中绿色化学的内容还很少,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对教材的再次开发和利用,挖掘教材中的隐含因素,将绿色化学和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三、用绿色化学思想设计、改进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教学是影响学生环境意识的首要手段。但现行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师生没有环保意识,随意丢弃有毒有害药品;二是现行教材中只重视操作简便,在实验操作的设计上不顾及环保问题。因此,对化学实验进行改革,让绿色化学实验走进课堂,应该成为每个化学教师的共识。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体现绿色化学实验的新要求:省资源、无污染、无废物、多循环、多利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微型化

如:钠与乙醇的反应,可收集医院废弃的小粉剂玻璃瓶(带橡皮塞)代替试管或烧杯作反应容器,再利用废弃的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直接插在橡皮塞上作导气并点燃的尖嘴导气管用。操作时,向小瓶中加少量乙醇即可,放入一小粒钠立即塞紧塞子,观察现象,并可在针头尖嘴处点燃产生的气体,以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氢气。该实验具有节省试剂,减少污染,缩短实验时间,降低能源消耗,操作简单等优点。

2.设计封闭实验,实现污染的零排放

如: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可在一硬质玻璃管的两端分别滴几滴浓氨水和浓盐酸,立即用塞子塞紧两端管口,观察现象。本实验完全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无任何有害气体逸出,实验现象更清晰。

3.注重循环、再用,降低实验成本

对某些化学试剂回收进行循环再用,可以节省资源,减少污染,降低实验成本。如O2实验室制法,可将反应后的混合物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回收得到二氧化猛可再用作催化剂或用于制备氯气。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

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仅在课堂上渗透是不够的,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有关科教片的收集、整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科技博览》、《科技之光》、《宇宙与人类》、《探索自然》等专题栏目及有关环境、能源、资源方面的新闻报导,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开展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造纸厂、化肥厂等,了解水质污染情况或附近工厂排放情况,如附近沿河有几家工厂向河内排污,排出的污水有哪些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当地环保部门有哪些要求等。

(3)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如:设置有关加碘盐的调查报告,本地降雨酸度的调查,食品中甲醛含量的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研究性课题,放手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8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四、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新晨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五、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第9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区域地理,其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在具体的区域内,对经济、环保、社会发展进行综合的考虑、协调、解决。因此,要求我们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区域基本条件、区域发展的方向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地理课本中涉及了资源、环境等各种事实,也明确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这有利于现实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例如:在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在学生已经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就进一步分析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让学生学会把学到的地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要懂得区域可持续发展,就要学会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状况与基本条件,以及怎样促进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等。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是开发与整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成功典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为例,不断引导学生探究与规划河流开发整治的过程与方法。

2.运用乡土地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要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突出本地方的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仅让学生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中是很难实现的。但是,通过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结合一定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念必须要在实践中获得。而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能较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这一内容时,就从淮安地区的资源特点与发展现状出发,使学生认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如淮安地区的盐化资源与凹吐资源蕴藏量都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