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数字化技术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技术的概念

第1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电子技术 CDIO 实践化改革

我国工科教育受传统观念、经费投入等的制约,培养的人才工程能力、实践能力较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只有10%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刻胜任工作。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程教育的严重“弊病”。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CDIO模式更强调综合创新能力,同时更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子技术类课程是电类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课程,其特点是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如何既能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针对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特点,提出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电子技术类课程进行实践化改革的思路。从课程知识点的凝练、多门课程知识点的重组与融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传统,理论与实践脱节。

近年来,虽然众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但多年来形成的惯性,使大多数学校仍然只能做到小修小改,如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及课程设计单独设课,增加实验课学时,加大课程设计力度等措施。总体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仍然应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模式,教学过程中缺少工艺设计步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实践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

(2)与工程实际结合力度小,跟不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技术是一种飞速发展的技术,其发展速度是其他任何技术都不能比拟的,具有其他技术不具备的高速发展性。传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教学知识点几十年不变,基础有余,发展不足,满足不了工程发展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考核方式传统,对学生能力考查不足。

当前电子技术类课程考核基于一纸试卷化的还很多,重理论、重定量化考核,考试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对电子技术的实践性、工程性的考核很难做到。其后果必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定量,轻定性”、“重书本,轻工程”、“重分数,轻能力”。

对于电类技术类课程来说,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适应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于CDIO理念的电子技术类课程实践化改革

基于CDIO理念的电子技术类课程实践化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创新实验体系、考核方式三个方面。

(1)项目制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①基于学科体系的项目制教材的编订

修改现有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知识点分步,以项目制理念为引领,依据实践过程的学习规律编订教材,打破单一课程知识点孤立的状况,按照项目所需把课程间知识点全部贯穿融合。使理论知识与项目制作、调试与检测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改理念编写,具有项目选择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项目制下,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知识点整合如下:

为了和项目配套,增强教学效果,每个项目均设计了示教板。

②始于实践终于实践的项目制教学方式

传统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理论性强,注重数学推导、定量计算,不注重定性分析,学生不容易理解,普遍感觉很难,更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CDIO是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在CDIO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电子技术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全部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任务引领与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项目实施过程中,融“教、学、做”于一体,始于实践、终于实践。

③将教室与实验室功能融合的教学手段

要想真正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就要倡导CDIO“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课堂教学从原来的教室搬至实验室,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

项目教学时,教师利用示教板先演示现象,之后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理论分析,讲解项目中的知识点,使学生结合实际现象理解各种参数改变下产生的效果,之后指导学生实施相应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对项目都有不同理解,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预示着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提高。

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项目制下的创新实验体系。

学生完成教材规定的基本项目后,已经完全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每位学生都能独立且熟练、规范地使用各种实验器材,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备了基本的实践能力。

我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项目教学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实践平台,包括PCB制作实验室、机加工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实验室、PLC技术实验室、EAD技术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等,在这些平台上可完成多项工程性项目。中心实行实验室开放政策,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了硬件和时间上的保障。

(3)丰富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

CDIO的评价方法侧重能力培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重考评知识的获得。在CDIO项目制学习中,直接通过制作项目进行考核,一种是难度较基础但时间有限定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一种是难度较高,知识点涉及面广、功能综合的项目考核,对学生整体实力、团队协作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考核作用。

通过以上考核方式,实现CDIO对培养大学生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全面考核。

3.实践效果

第2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施工;信息资源

建设工程施工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施工不仅复杂而且施工时期较长,如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安全而有序的管理,使施工体系达到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已成为施工管理人员的共识。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借助于系统仿真技术以及数字化的概念,实现工程项目的透明化、传播化和智能化施工管理,已成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与发展方向。

一、数字化施工的概念以及核心思想

数字化施工是在“数字地球”这一大课题背景下提出的。美国于 1998 年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数字地球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数字化施工”就是将施工过程数字化,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的整体性去解决工程施工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使得在施工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可以达到高效的施工。它不仅仅指由计算机代替传统的手工制作报表,而且应用在多项事件及职能上,可以对施工进行全面性的控制。

空间信息是数字化施工管理的必须品,它包括施工场地的地形地貌的现场勘测与记录、建筑物的区位信息以及施工项目的安排等一切空间的信息,是对特定空间内的全面操控。空间信息技术是全面而宏观的空间处理技术,它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即 3S认证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介于地球信息与信息科学之间,以存储,采集,分析,管理,描述和应用相关资源为导向的数据系统。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对施工区域持续的进行监控与管理,可以随时发现施工的问题以及运算相关的施工数据。

二、数字化系统的仿真运算

系统仿真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技术,它以相似性原理、系统工程方法、信息技术及应用领域相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等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例如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中,就是通过前期不断的仿真运算来推测体育场(馆)建成之后的型貌,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通过仿真运算的结果显示来更改施工措施及方案,使得工程进度与仿真情况形成了对比,更有利于施工单位明确自己的施工体系,从而完善施工过程。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现代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工程单位的常规科技手段。仿真技术可以通过架设的方式让施工单位看到施工完成后的大概情况,然后根据施工完成的情况优劣而决定施工中的方案调整,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反推理的过程,为复杂的工程以及运算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分析、研究、设计、评价、决策和训练的重要手段。

三、虚拟现实

所谓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 VR),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科技生成逼真的模拟环境,该环境中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为一体的特定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如头盔显示器、立体眼镜、数据手套、数据衣等)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与模拟环境中的物体进行相互交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有重要的 3 I特性:

(1)Immersion(沉浸度)。VR 系统不再像传统的计算机接口技术一样,它强调用户与计算机的自然接触,就像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人与自然的融汇一样。

(2)Interaction(交互性)。VR 系统区别于传统三维动画的特征是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计算机所给予的信息,或者是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到三维动画之中,能够使用交互输入设备来操纵虚拟物体,以改变虚拟世界的。

(3)Imagination(想象性)。用户利用 VR 系统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更深刻的认识环境、相应区位的情况及变化,从而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

四、智能施工

智能体(Agent)是一种完全创新的非人工技术,是指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目标或任务而独立自主的运行,能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并能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的具有学习和推理功能的智能实体。多智能体技术具有自主性、分布性、协调性,并具有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并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目前多智能体的建模软件主要有 JAVA、Visual C++、VisualBasic、SQL Server、Delphi、PowerBuilder 中的 CLIPS 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益复杂,工程建设过程涉及的单位和个人也越来越多,因而对建设工程管理的统筹性、协调性、时效性提出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应用多智能体技术来保证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合适的。

五、结语

将来随着数字化施工的普及,我国的场地施工质量和效率必将有显著性的提高,而通过更合理的改造及加工,我们的信息模块也可以在短时期内发展到较为完整的水平。只是我国如今的施工项目对于数字化施工的利用率还不高,有些施工项目的施工成本较低和对数字化施工的优势利用认识不清导致数字化施工无用武之地。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数字化对施工效率的促进作用及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加大对数字化人员的培训力度,使数字化技术在缩短工程周期、强化工程质量和节省资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促进数字化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利用率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景茹, 胡程顺. 数字化施工浅议[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五期.

第3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概念和特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等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使的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情况做一些介绍。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1. 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信息图书馆。简单地说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收集、存储和组织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和检索信息的一种现代化信息系统。它既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概念和特征,也不是以印刷载体文献为依托的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工作的简单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论文范文。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是现代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必要阶段,但并不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分布式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超大规模信息服务系统。它既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社会需求。

1.2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当前大量的各种文献 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从理论上讲,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引入管理和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方法,它的特点是:

1、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2、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将依托由高速宽带网构筑的因特网,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台计算机联为一体。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信息利用的开放化概念和特征,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信息利用共享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既能通过网络交换各自的数字化馆藏信息和电子出版物,也能使分散在各地的用户方便地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储存单位的信息资源。不仅体现出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无限的特征,还体现出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共建的协作化和与资源共享的便捷性,充分体现了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性

4、信息提供知识化:数字图书馆不仅提供原始文献,还将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或帮助用户找到解决方案,并对提供的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5、信息实体虚拟化。网络环境下以各种文献为载体的知识信息,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在全球范围传输。任何一位拥有个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十分方便的享用在数字图书馆庞大的资源体系中分布式地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论文范文。数字图书馆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信息空间概念和特征,用户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在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6 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将文献信息管理全过程收集、整理、加和传输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或半自动化完全过渡到自动化、智能化状态

2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摘要的。读者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

3当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3. 1 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存储对象和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了目前传统图书馆的范围,所涉及的技术有: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与处理技术、信息抽取与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这些技术课题的突破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和最繁重的任务。

3.2资源浪费问题

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和执行,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又难以找到彼此都认同的平衡点,同时,有的单位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而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量,有的单位则是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概念和特征,这就造成我国不少高校在盲目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少、各自为政多的现象屡见不鲜,各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3.3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加工、整理、复制、翻译、利用、传播等都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上信息由于具有高度流动性,必然对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产生冲击,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而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互联网就不能健康发展。如何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让各类文化科技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概念和特征,为更多的人服务,一直困扰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同时网上信息形态的多样性又对传统知识产权法的稳定性与适用性提出挑战,而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利用数字图书馆认识的增强,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中,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就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4 资金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作后盾,但经费不足偏偏又是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重点大学及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开发有专项拨款,而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拨款,近年来图书、刊物价格大幅度暴涨概念和特征,以致许多馆连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奖励等各项基本经费都难以维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更是举步维艰论文范文。

3. 5 安全问题。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之一, 就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而数字化状态下存储的信息, 极易受到外力的干扰与破坏, 如不可抗拒力的破坏、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的破坏、特别是计算机病毒的入侵, 都会对整个的信息资源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 自身的技术问题、管理员的技术问题, 也会对信息资源造成破坏; 另外还有法律问题、产权问题、寿命问题、阅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加以解决。3. 6 图书馆员素质问题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问题突显出来。由于图书馆地位历来没受到足够重视,致使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人才择业时很少会将图书馆置之优先考虑的范围,同时馆内不少人才又跳槽另谋高就。对现有馆员队伍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出现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4 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建议4.1 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高校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概念和特征,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4.2 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进行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的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的处理,以做到充分地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概念和特征,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原则。4.3 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论文范文。加强馆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引进既专于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和一定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系统地组织在职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进

4.4 开发新的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图书馆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数据库资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建设互为一体。在从事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库的扩充与更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时代新的信息不断涌现,用户的信息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库存就要进行扩充和更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的运行与维护关键词表的扩充与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的质量。4.5 保持自身特色重视特色馆藏的数字化转换。只有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在资源共享中受益概念和特征,这也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亮点。

5 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服务,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读者的具体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相继正式启动,但是要建设好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杨宗英等.数宇图书馆的发展.见:情报学进展(第四卷).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盛小平.数宇图书馆体系结构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2,(12)

3初景利.国外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认识[J].图书馆,2001(6):1-4.4邓香莲.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源与概念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18-20.

第4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一、数字化发展的必然与现状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第5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变电站;变电站数字化;通信网络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提高电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我国电力企业积极进行变电站的数字化。随着国家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断路器、非常规互感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将是未来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数字化变电站的概念也被提出。数字化变电站可以实现信息的整体和统一处理,同时具备变电站内IED之间、控制中心和变电站之间协同互动运行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数字化变电站具备以下几个技术特点。

1.层次化

由于所具备的功能差异,变电站的结构逻辑可分成间隔层、过程层以及变电站层。间隔层的作用是通过本间隔的数据作用于自身间隔的一次设备。所有与一次设备接口功能的实现是通过过程层完成的。利用全站的数据,变电站层可以对全站的一次设备进行监视以及控制,同时可以实现与远方控制中心进行交换数据。

2.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可编程(PLC)控制器可以替换变电站二次回路中的继电器及其配套的逻辑回路,光电数字和光纤将会代替变电站目前普通的模拟信号和控制线路被。

3.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不设功能装置重复的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网络可以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普通的功能装置也会演变成逻辑的功能模块。

4.运行管理实现自动化

日常运行、维护、数据记录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和自动化的信息分流交换;变电站发生故障时,及时提出故障原因和维修意见;系统可以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报告。

二、数字化变电站中的关键技术

由于用户对供电质量、可靠性要求以及电压等级和电网容量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传感器、网络通信和信号处理等技术日渐成熟,所以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该技术主要是智能断路器、集成型智能开关以及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等设备的发展和应用。

1.非常规的互感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日益成熟,非常规互感器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绝缘好、可测量频带宽,新型光电/电子式互感器具有现代光电技术的优点以及电光晶体的各种优异特性,在电力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结合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和光电技术,未来将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

数字化保护和测控设备可以和非常规互感器直接接口,省去了中间环节。它的优点是:能隔离高低压,绝缘性能良好;由于不含铁芯,铁磁谐振和磁饱可以消除;良好的抗电磁干扰性能,低压侧无开路高压危险;测量精度高,动态范围大;频率响应范围大;无易燃、易爆等危险。

由于以上优点,非常规互感器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能很好地适应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的需要,提高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并且能够保证其安全可靠的运行。

2.断路器智能技术

为了改变现有断路器的单一空载分闸特性,自动获得实际开断时电气和机械性能上的最佳开断效果,且由于电网运行过程中会经常有各种开断指令,断路器可以执行相应的智能操作——自动调整执行机构和灭弧室工作条件的选择。通过智能断路器的过程层(I/O)通信接口,输入和输出通信数据,而这些通信数据必须符合IEC61850标准。或者说根据IEC61850提出的标准体系,断路器属于过程层设备,所以控制跳合闸命令的传递以及断路器状态信息传输是通过IEC61850标准的通信数据来实现的。

3.集成型智能开关设备

国外一些大的电力设备生产公司已经推出类似产品,瑞士ABB公司推出的接插式开关系统PASS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ABB公司在生产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LS和空气绝缘开关设备ALS的基础上研发的一种新型电器设备,而该款产品具备了GLS的优点。从20世纪末应用至今,已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等变电站使用并且用户反应良好。可以说,集成型智能开关设备是电力系统将来一次电气设备的发展方向,它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紧凑、安装方便、接线简化、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高和日常维护简单。

三、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结构

建设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之一就是从逻辑概念和物理概念上,将通信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间隔层、变电站层以及过程层,并且制定了各层通信接口之间的通信标准。而另一个前提就是制定的IEC61850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实现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三个功能,即控制、监视和继电保护功能。

由于没有规定通信拓扑,并且对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没有任何标准,所以各个厂家只是根据客户需求自行设计和定义物理通信链路上的通信接口,上述的三个层次仅是抽象的概念。由于IEC6185O使用以太网作为基本通信技术,并没有限制实际的网络形式,所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同一个网络完全可以融合变电站总线和过程总线。这样的通信系统既有利于变电站与控制中心构成统一的无缝通信网络,而且可以同时实现变电站内的无缝连接。

变电站层有两种功能。变电站层功能是指SAS到各个接口的功能,即到本地站操作员人机接口、远方控制中心遥控接口或远程监视维护工程远方监视接口的功能。另外一个功能是指利用多个变电站或间隔的数据,而且作用到整个站的一次设备或多个间隔。

间隔层是利用分析某个间隔数据,然后可以实现控制该层一次设备的目的。该功能是与任何类型的I/O或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通信,即通过一定的逻辑接口在间隔层内通信或与过程层通信。

过程层功能是连接到过程的全部功能。

四、数字化变电站对变电站的影响

1.对二次系统应用的影响

由于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变电站数字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应用。在电气量采集的环节、IED设备数据传输交换方式、变电站信息冗余性、变电站二次系统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等,都将由于变电站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2.对变电站整体建设方案的影响

当今,由于土地价格昂贵,缩小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将是目前变电站建设急需考虑的问题。由于电子式互感器的体积小,方便安装,与其他高压设备集成方便,所以能减少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实现数字化的变电站基本上没有电缆,采用光纤通信,造价低,重量轻。可以取消变电站内大部分电缆井和电缆层,建设变电站的成本也可大大减少。

3.数字化变电站对设备调试的影响

数字化变电站不仅可以提高二次系统安全性,而且可以大大简化二次系统的调试;电压互感器的极性由安装位置决定,所以现场不需要校验;绝缘电阻不需要测试;电子式互感器还可以确保使用数据正确,这是由于该设备传输的数据都有标记,方便识别;除此之外,由于一二次回路接线不需要查线,原来的查线工作大大减少,减轻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由于绝缘的系统的光纤信号传输回路,所以没有接地,减少了变电站检查接地的工作量。

五、数字化变电站未来的发展

电力系统通过SAS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而且还大大减少了系统的维护和检修费用,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价值。由于变电站是整个电力系统最基本信息源,所以它也是整个系统中数字化的基础。基于以上原因,数字化变电站应具备以下几项技术优点。

(1)过程层信息系统内部互相调用。在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的数据化的信息传输都是通过光纤完成的,所以过程层的信息可以实现系统内部互相调。

(2)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技术有及时性、稳定性以及兼容性等优点。

(3)信息模型化和互操作。作为电力系统的信息源头,数字化变电站不仅要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应建立在统一的电力系统信息模型的基础之上。作为执行终端,实现各种协同功能是数字化变电站最基本的特征,这要求IED之间能够互操作。为了实现设备之间互相操作,变电站信息的标准化是基础。

(4)检测调试方法的变化。由于数字化变电站中的大多数自动化功能都以数据通信的方式实施,所以通信监测设备显得非常关键,不仅用于检查网络的联通性,而且对通信过程和传输信息进行监视,用来分析自动化功能的实施情况。

(5)广域自动化功能。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建设需求是互相兼容的,传输的信息有同一个标准同时必须能够相互共享,这样才能达到电网与变电站之间协同配合的目的。

六、总结

由于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涉及到许多通信网络以及新设备的应用,所以从研发到实际应用将会是比较长期的过程。如IEC61850标准体系、智能断路器、电子式互感器、网络通信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没有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检验,所以在现场应用的稳定性需要结合工程实际逐步完善。

国内外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和建设也还在起步阶段。我国的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总思路是先把低电压变电站(110kV以下)作为建设试点,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然后应用到高的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上,在此期间更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同时,由于目前大部分变电站都没有经过数字化改造,所以现有的常规变电站就可以为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提供应用的平台,而电网的发展也为变电站数字化技术提供契机。未来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的成熟,将标志着新一代数字化电网的实现。

第6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数字化 校园建设

一、关于数字化校园的相关理论分析

1.数字化校园的由来及发展

20世纪70年代,麻省理工大学首次提出了E-campus计划,我们把这个计划看作是数字化校园的开端。随后,到了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了一项关于“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在这个项目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从此之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就开始在社会中逐步流传并发展开来。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指的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把校园网络作为依托,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把文字、图像、语音等转换为数字信息,实现从教室、课本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全部数字化,进而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完善的数字化空间,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提供重要的前提。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首先,智能化。数字化校园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人工职能来代替人的部门劳动。比如说,多媒体教学现在普遍应用,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影片等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代替了以往“背板”教学的状况。

其次,网络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为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再次,个性化。数字化校园的个性化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能更好发挥个人的特长,张扬个性。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二、当前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困境

1.缺乏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大部分学校的领导者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但由于原有评价体系的影响,对升学率的追求,而且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师资队伍建设进展缓慢,人们对信息化的热情有所降低,教育信息化出现了瓶颈。学校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研究太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由于教育经费数量不足和分配不均,大多学校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学校对信息化发展的主动性不够高,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2.忽略了技术应用与教育理念的同步发展

在当前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技术应用与教育理念的同步发展。有些学校还是过多地重视基础层面的发展,往往忽略了怎样通过技术进步来转变教育理念,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同时,当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有些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3.校园计算机软硬件建设失衡

在当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学校往往只是从表面重视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及其应用。首先,对计算机硬件投入大,效益低。有些学校只是单纯地引进高配置的计算机,但是却忽视了老师的计算机技能;其次,软件更新速度慢。学校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与之配套的软件建设则相对落后,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软件,那么老师就不能够从网上获取更好的资料;再次,信息管理不完善。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对信息的管理,造成了信息系统的组织、协调困难,资源的浪费以及设备的严重损坏。

三、强化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

1.强化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

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95%以上的中学校长对教育信息化是支持和重视的,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也是积极赞成。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相关领导应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优化办法思路和办法理念,结合自己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实际,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展;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学校领导的相关理论学习,深化自身对数字化校园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强化任课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数字化校园的管理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积极设立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完善各种校园网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

3、构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

数字化校园网络一般包括内网和外网两个基本的部分。内网指的就是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网络,一般包括:学校学生的登录平台、学校内部邮箱系统、学校BBS以及学校教学平台等方面,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外网也就是指的学校的门户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学校机构等板块,这些是宣传学校形象,推进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校园网的调研,形成了一个较合理的校园网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第7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有线电视网络;应用;发展

数字电视技术概念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这一先进概念能够将数字技术对电视节目中的一些电子信息进行数字化的相关处理,并且将电视节目的音画转为数字化信号进行存储与传播,全面提升信息的传播质量与效率,并且可以确保整个信号传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现阶段将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全面应用于电视网络等媒介之中,必然会对我国新时期环境下的电视媒体发展与转型等各项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解读数字电视技术的基本概念

从概念上来讲,数字电视技术通常是指采用一系列的先进化数字理念与技术全面对电视节目的图像、视频以及声音进行科学化的压缩处理,随后将这些信息通过广播的有效方式第一时间传送给用户端,受众以及用户在接收到相关信息后进行正常操作处理进行“随性化”的播放观看。数字电视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让客户能够针对较为喜欢与感兴趣的节目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二、分析当前数字电视技术的四大主体优势

(一)数字电视技术信号传输极为稳定客观而言,当前阶段的数字电视技术都是从传统的模拟信号技术逐步升级、发展而来,这一电视技术的信号极强,并且传输效果极为稳定可靠。由于技术逐步成熟且完善,数字电视技术信号可以极大程度的避免后期电视信号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失真情况发生,确保整个信号传输的效率与质量,让电视节目在播放全过程中的生动性与行形象性得以全面发挥。

(二)数字电视技术拥有高清晰度画质传统电视设备已经无法为客户们提供超高清晰度的播放效果与播放质量。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用户在观看数字电视时明显会感受到整个画面以及画质极为高清流畅,让观看体验与视觉享受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众所周知,数字化方式堪称为当前数字电视技术的核心基础,并且能够全面降低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噪音,将电视节目中的各种声效进行较为完美的呈现与回放,无疑能够满足人们在感官方面的各种体验需求。

(三)数字电视技术具有较高操作性毫无疑问,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数字电视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自身各种功能和实际操作体验。数字电视技术能够让用户拥有绝对意义上的操作主动权,对电视设备进行全程自主性控制。这一先进技术理念在对处理电视信号的各个环节中所采取一步处理方式,全面提升了信号的传播频率和速度,大幅度缩短和节约了用户的操作时间,为其提供最佳的智能化服务。

(四)数字电视技术与网络密切相连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数字电视技术在当前阶段已然与互联网密切相连且有效结合。在现阶段,无论任何时间或者地点,用户都能够自主性的通过互联网来选择自己所喜爱观看的各种数字化电视节目,并且通过先进的各项互联网技术可以先对电视节目进行缓存处理,随后进行观看。与此同时,和常规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技术拥有信息加密功能,能够更加体现出个性化与智能化的体验优势。

三、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三大具体应用

(一)数字电视技术在数字机顶盒的具体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台各项服务已经在不断升级完善之中,机顶盒的应用以及普及率越来越高,数字电视技术在机顶盒中能够充分发挥出信号转化以及传输的各项作用,全面提升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与质量,并且可以确保整个信号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还能够对电视节目起到扩容、丰富的积极作用。机顶盒无疑是当前数字电视技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枢纽,其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将传统意义上的电视信号有效转化成为数字电视信号与高清模拟信号,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电视信号能够被最大程度的还原与保存,并且大大降低电视信号失真或者丢失情况的概率。除此之外,现阶段用户能够将数字电视的机顶盒与网络相连接,随时随地对喜欢的电视节目进行预约或者点播,体验更加丰富的多元化服务与各项先进功能。

(二)数字电视技术在网络电视中的具体应用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设备相对比,当前电视机更为智能化、轻薄化并且具有更加丰富的播放功能与操作功能。当前绝大多数的电视机设备完全匹配各种网络连接以及进行了网络化改进,网络电视的概念已经被人们逐步了解和认可。客观而言,与传统电视机设备相对比,网络电视对数字电视技术的各项功能具体应用无疑更为熟练和匹配,其能够结合数字电视技术的功能为观众们提供更佳的观看体验效果以及各种优质服务,进而全面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电视台节目播放时间段的各种局限性和单一性。如今网络电视节目的数量日益增多,用户们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搜索到各种电视节目,并且能够进行回放与循环播放,让用户的体验感得到最充分的满足。

(三)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于双向网络化的改造如今数字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在客观上全面促进了各大电视台媒介的发展与转型。但鉴于数字电视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电视台网络以及电视机设备具备相应的匹配能力和技术水平,鉴于此,我国正在全面进行电视的双向网络化相应改造工作。也就是说,将原有档期的网络系统逐渐转变为双向网络系统,并且不断升级改造电视系统以及客户端,尽量满足所有用户的数字化电视观看的各种不同需求。

第8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煤矿;发展现状;建设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概念逐渐的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煤矿行业也朝着数字煤矿发展。煤矿行业生产过程中不断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使得数字化煤矿的发展得到了充分重视。数字化煤矿不仅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生产环境,而且能大大的提高煤矿行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改善煤矿行业的传统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因此,煤矿企业都大力发展数字化煤矿,建设数字化煤矿的气氛在行业内空前膨胀。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实现数字化,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数字化煤矿建设的现状,探讨了数字化煤矿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得出了数字化煤矿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数字化煤矿的概念

数字化煤矿的定义从数字地球的定义衍生来的,它是基于信息的框架和三维坐标信息与相互关系组成的。煤矿可以得到两个层面的信息:固有的信息和动态的信息,包括矿井地质、测量、钻孔等原始数据的自然信息还包括煤层、围岩、井巷等地质体空间信息;动态信息包括电力供应,采矿,运输,通风,给排水等生产系统和装备信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

数字化煤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矿山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矿山数据资源的共享、矿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矿山的经济发展、采矿安全和采矿科学技术创新的需要等,它把关于矿山系统各环节的所有原始数据流转换成我们可以理解的信息,转换成具有煤矿经济价值的知识。

2 数字化煤矿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数字煤矿是十分复杂巨型系统,它不仅涉及煤矿地质勘查、地址规划与设计、施工,而且还包括安全生产、企业管理等,许多信息需要继续使用和共享,但目前的数字煤矿各链路的信息接入方式和水平不同,导致数据格式的兼容性是薄弱的,最终,信息不能使用,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其次,现阶段我国煤矿数字化还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还没有能够实现统一管理、系统集成空间信息以及实时的迅速动态信息、管理信息的基础平台,这主要与煤矿开发商所涉及的专业有关。当前,可以把推动煤矿数字化发展的相关专业开发商分为三大类:开发煤矿地质测量系统、煤矿自动化系统、开发煤矿信息管理系统,这些开发商是数字矿山的领跑者和实践者,由于这三种开发商几乎覆盖了煤炭所有主要业务部门,但技术路线和应用平台的发展是大相径庭,这导致目前的系统信息难以共享,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形成一个空间信息、实时信息和管理信息统一的平台。

再次,我国现在承载大量信息平台的是3DGIS技术。但3DGIS理论与煤矿对数字化要求相差甚远。因此,3DGIS信息系统与煤矿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最后,我国的煤炭开采环境复杂,存在许多因素,相关专业所需众多、生产系统非常复杂、智能水平和技术设备不高、采掘现场的工况参数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这些都是制约数字化煤矿发展的因素。

3 数字化煤矿的发展的意义

①数字化煤矿的建设可以不断的完善测量计算、地质分析、选矿采矿、生产安全等各个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料,再结合相应软件建立一个形象逼真的三维模拟图形,可以真实地模拟煤矿立体的地质形态和现场生产实际环境。还能设计出多种现场实际开采方案及采区闭坑复垦方案和开采模拟方案的实施效果,逼真地模拟再现了生产现场的调度指挥。

②数字化煤矿可以作为检验监测手段,能够把容易发生危险的煤矿部位所设置的监控设施统一起来进行在线监控,起到有效的安全监控预防作用。

③数字化煤矿可以把其他合作单位提交的测量、勘探、设计等技术参数进行复核,找出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关键部分,从而提高项目成果的精确度,最终使得设计方案能和矿山实际生产活动相吻合,科学推动煤矿的长远发展。

④数字化煤矿的建设可以为企业领导和各级业务部门提供可信的决策依据和参考;不断的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同时,信息的透明化加强生产信息数据的采集,大大提高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简化工作流程和及时的完成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

参考文献:

[1]夏良.数字煤矿浅论[J].陕西煤炭,2007(5):28-30.

第9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数字图书馆;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创新。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与乐趣。知识可视化是一种新型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可视化、认知科学等学科之上的。许多学者对数字图书馆中知识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乐此不疲,人们通常认为知识可视化就是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利用视觉表征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传播。本文将对数字图书馆中知识可视化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分别从数字图书馆概述、知识可视化技术概述、知识可视化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大数据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前景4个部分进行阐述。

1 数字图书馆概述

1.1 数字图书馆定义

数字图书馆本质上就是网络图书馆,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有两个特点:一是网络化,以网络为主要渠道,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当前数字图书馆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纯数字图书馆。纯数字图书馆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物理实体,其服务都是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另一种是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分支型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分支机构,主要是以网站的形式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是当前最为流行的模式。

1.2 数字图书馆主要特征

数字图书馆凭借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加工、存储、检索和传输的自动化,并且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到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足不出户地轻松获取。尤其是对于工作繁忙的城市人群来说,这种现代化手段的使用更加效率高,也更加方便快捷。载体多样化也是数字图书馆特点之一,文献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载体,不仅可以将原有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还能够根据读者实际需求增加新的文献。数字图书馆功能非常全面,馆藏主要取决于网络信息存取速度、联机数据库以及用户满意程度,充分节省了图书馆的存储空间。数字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服务手段多样,能够充分满足现代用户的各种需求。传统图书馆通常存在一个通病:就是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包括人才队伍建设与物质技术两个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是最关键的因素,数字图书馆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有一定要求,在正式聘用之前必须进行相关培训。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各种信息来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与传统图书馆管理人员相比,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加专业、严谨。传统图书馆对于读者群体有一定限制,使更多普通人群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群无法享受到这种服务方式。数字图书馆对用户实行全面开放,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检索自己想要获取的书籍信息。可以说,数字图书馆能够让用户充分感受到数字化时代的高效率。

2 知识可视化概述

2.1 知识可视化定义

知识可视化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该技术的实质是将个体知识用图解的方法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此外,知识可视化工具分别包括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等。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在19世纪60年明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知觉组织工具,融合了左脑的逻辑、文字和右脑的想象、图像、空间等功能,将原本复杂的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示。思维导图是用来进行建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概念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对于物理的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起来,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概念图具有可视化特点,读者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将所有元素根据一定规律建立起来。组成一个可视化知识结构,概念图具有表征特点,让知识结构更加鲜明直观,能够准确传达出图像的艺术含义。

2.2 知识可视化的重要作用

知识可视化能充分提高知识传递的速度与质量,它可以作为概念的桥梁,能够加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沟通。同时,知识可视化还能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能帮助用户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以实现知识共享。它在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新视角。知识可视化对于信息超载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尤其是在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现代社会中,信息超载现象频繁出现,为部分用户带来了相对沉重的压力,知识可视化能够很好解决该问题,将超载信息进行不断压缩。另外,知识可视化能够很好地改善用户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人类认知活动核心之一,其能力的高低对用户的学习效果起到直接影响,而知识可视化便能很好的促进用户工作记忆的提升,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来帮助用户形成严谨的知识结构,不断扩展发散思维,对学习者的工作记忆效率有一定促进作用。

3 知识可视化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

知识可视化能够帮助用户建立结构研究的知识系统,与传统图书馆比起来它具有明显优势,知识可视化的实际应用在我国数字图书馆也得到了广泛普及,促进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改革创新。知识可视化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分别如下:

3.1 检索过程中的应用

知识可视化技术在检索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以荷兰的AquaBrowser系统为例,该系统将知识可视化技术充分融合,不仅增强了检索效率,还节约了用户的时间。AquaBrowser系统的检索结果通常是以主题词云图来显示,大大增强了其使用率。

3.2 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知识可视化技术能将知识形成一个组织图,这些组织图通常是以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形式呈现的,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方法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对知识组织图进行不断完善,实现高效的知识整合,促进了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

3.3 咨询服务中的应用

知识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中的应用也相对广泛,其应用方式通常是以知识地图来实现,为用户提供更多有效知识。知识地图具有检索历史的功能,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功能来找出检索过程中出现的漏检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

3.4 馆藏显示中的应用

以美国国Belmont Abbey学院为例,该学院图书馆便采用Visual Net来显示该图书馆馆藏资源。Visual Net很好地将知识可视化技术融入进去,进而使数字化图书馆资源整合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4 大数据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前景

我国数字图书馆虽然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已经充分展现在我们面前。数字图书馆让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及阅读方式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改革,尤其是知识可视化技术的出现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做好相关规划,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全面发展。首先,建立复合图书馆。所谓复合图书馆就是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充分结合起来,纸质文献与电子版文献共存,从实际出发,做好数字化信息资源与纸质文献资源的整合工作,建立相对完善的复合型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分清主次,将特色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其次,在复合图书馆基础上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加强数字图书馆服务,充分满足读者需求,以适应信息载体发生的变化,由封闭走向开放,与其他大型图书馆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数字图书馆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打破区域界线,促进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尽管我国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可视化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难免会呈现出一些问题,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这种技术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生机,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知识可视化技术一定会逐渐完善,在我国数字图书馆中发挥出最大效果,增强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为读者带来更多便利,为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让用户充分感受到数字化时代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