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管理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物联网;物流管理
物流运输领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较早的领域之一,主要应用在特种货物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物流运输管理将产生巨大影响。基于物联网的运输人才与岗位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课程,物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也将随之调整。
1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影响
RFID技术、GPS技术、智能机器人等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在五种传统的运输方式中都有应用,特种货物运输中应用最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从整体上优化运输管理的流程,提高运输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改善运输信息的传递,实现运输管理的透明化,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与货物信息,确保车货安全,降低运输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当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物联网设备和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标准问题等。
2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
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流程、方法、操作要点等将不能适应物联网背景下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现有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经过笔者大量调查,我国高职高专物流运输人才大致包括基础操作岗位(业务员层次)、基础管理岗位(项目经理层次)、运输管理岗位(高级项目经理层次)三个不同层级的岗位需求。这些不同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和传统的岗位能力需求大致相当,但需要融入物联网的元素进来。简单地说,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要求,就是在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具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上应用,具备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了解运输领域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如RFID技术)、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如3G技术)和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在确保物联网相关设施和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物联网背景下的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顺利高效完成运输管理各环节任务。
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
3.1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的系统化课程模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一直采用的是基于校企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校企融合。包括课程定位与企业岗位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课程的评价与企业标准融合。第二,系统化课程模式。根据运输领域中各种运输业务之间的难易程度和递进关系,打破传统按照运输方式划分教学模块的思路,按照一个运输人员从初学者—能手—专家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在学习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广度和深度方面逐渐递增,体现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课程模式。在物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模式保持不变,结合“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将物联网技术的简单认知和基本应用知识等系统化融入课程项目任务学习中去。
3.2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和往届毕业生访谈,结合高职学生的性格、基础、特点、就业规律和学院所处的区位特征,结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物流职业岗位层级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运输管理实务”定位课程定位于培养在物联网背景下,在第一线从事运输调配(运输调度及运输主管)的高技能人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了解基于物联网背景的运输行业的总体情况;第二,进行物联网环境下具体运输业务的操作;第三,进行简单的基于物联网的运输决策与规划。
3.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遵循三个原则:课程目标结合专业体系的定位与企业要求;课程目标的描述上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要求,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除了该课程原有的保证货物安全、选择合理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处理各种具体运输业务、正确核算运费、处理运输事故与纠纷、统计运输数据、设计运输方案等11个能力目标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背景下各种运输流程的变化和处理办法,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最优运输方案的设计,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各种运输操作和管理,运输物联网技术来保证货物安全。在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调研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将工作内容整合成学习内容”的过程。
3.4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
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载体、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适当高于工作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具有共同的业务流程、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融合等原则来确定。将典型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如下表所示。在进行具体学习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每个任务的学习目标、需要的知识含量。
3.5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融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了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从任务导入(采用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影视放映法、案例导入法等)—知识点输入(采用教师讲授法、问题引导法、伙伴学习法等)—解决项目任务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模拟实践法、辩论法等)—师生检查(采用伙伴学习法、教师讲授法、小组展示法等)—师生评价(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问卷调查法、闪光灯法)—师生反思(采用教师讲授法、自我总结法)。反思环节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掌握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掌握该课程学习的重点,把握学习和认知的规律,让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迁移。
3.6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课程评价,评价方案体现评价内容结合课程目标、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对象可视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课程考核方法过程化。“运输管理实务”总成绩包括三部分:第一,项目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成绩、平时表现、调研报告、模拟操作记录、学习工作页、运输方案、汇报材料等)占60%。其中,六个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比例分别为10%、10%、20%、10%、20%、30%。每个学习任务的成绩按照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及通用能力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分。第二,期中考核(采用期中课业或期中考试的方式)占10%。第三,期末考核(采用期末课业或期末考试的方式)占30%。
4结论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物流运输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运输管理实务”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模式、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应该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个大背景,本文只是初步探讨,在具体内容设计和课堂实施上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阙丽娟.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9):14-16.
[2]阙丽娟.基于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系统化课程设计与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2(11):472-474.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04-02
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带来了物流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物流人才的供不应求。而物流业不仅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而且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而培养出优秀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
一 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要有效地开展,需要相应的设施、场地等硬件条件与实训软件来保障。而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和相关实训软件的购买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致使许多高职院校较难承受,因而造成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不足。
2.校外实训基地不足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参加校外教学实训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可是一般来说企业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接受学生去实训,有些企业即使同意学生去实训,在安排轮岗方面也有很多困难。这就造成校外实训中学生实习岗位单一、不够系统全面,以致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
3.师资力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力量,但物流是新兴专业,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较为缺乏。从事物流管理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行而来或是从普通院校毕业直接到学校教学,缺少生产实践经验,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强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对策
1.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搞好校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可选择坐落在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的行业特点突出的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作为校外教学的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针对如仓管员、调度员、信息员等具体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和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下操作,直观地了解物流运作的全过程,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工学结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学校也要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并考虑适当参与企业物流管理的决策过程,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样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各自的特长,形成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稳定的“双赢”关系。另外,校企双方应在更广更深的区域里寻求合作,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双方要互派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以促进校企合作关系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2.注重校内物流实训室的建设,搞好校内实践教学
物流实训室需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因而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的财力采用学校独立投资建设或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共同运营的方式。实训室建设时要注意实训室建设方向的确定、实训课程的设定、实训室物流设备和技术的选择、物流软件的选择等。
第一,要本着先进性、可扩展性的原则,建设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训室。该实训室可开展物流管理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及应用研究,也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实训,学生们可以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提升专业认知水平和实践技能。
第二,要本着经济性的原则,建设一个物流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承担物流主干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应安装具有第三方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软件系统的模拟软件,将物流管理置于一个真实的情境之中,学生可以通过仿真模拟来分析物流系统,参与物流实际运作,合理配置人财物等各项资源,进而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重视师资的培养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而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师资:
第一,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物流专业教师要通过进修、培训及深入物流企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物流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从而为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第二,通过外聘教师来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外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来上好实训课。
第三,学校可以分批分期地派物流专业的教师去各物流公司实训基地挂职锻炼,以更新教师的知识。此外,学校也可聘请物流专家进行讲座或合作研究,使教师和学生了解物流管理的新动态和新进展。
总之,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校只有不断加强物流实践教学,在教学上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才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为物流企业培养出优秀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从而适应日益增长的物流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
[2]郑爱翔.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论文摘要:介绍知识管理的定义及特点?分析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影响和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后提出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
物流管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逐步趋于稳定和成熟物流信息化更是力兴未艾。但随着个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山化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跨囚企业如马十基、TNT.UPS早已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小断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竟争力。
1知识管理概述
1.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事物日前还没有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囚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纷纷提出厂自己的见解。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kncnv1o<协mamagcmcntKM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延仲以提高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厂}一存能力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无处小在遍及社会厂}一活的各个领域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知识管理惟一的区别在于管理的力法和内容小一样。当然物流企业也小例外。
1.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是一种商业战略而小只是管理}_具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是其实现的}_具和手段。知识管理执行过程中知识的收集、了!<}}、利用、共享、创新都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来完成所以知识管理的发展与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物流信息化管理卞要是对企业运作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信息如业务资料、数据、报表等显性知识进行处理。而对于那此小明显的信息如员}_个人的经验、想法、特殊技能等隐性知识则无能为力隐性知识小会自动显现出来需要被挖掘这也正是信息化走向知识化的必然。
实施知识管理要有良好的知识共享氛I}}而这也正是许多传统企业的缺陷。企业员}_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没有他们的参与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实施知识管理也是一样它需要企业员}_通过卞观能动性地发挥来小断利用、挖掘、产厂新知识。管理者要善于解放思想突破l冻III的思维模式和}_作作风小是下达命令让员工呆板地执行而是要激励他们充分调动员}_的积极性让他们卞动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来’。员}_将自身积累的知识如经验、教训卞动贡}’rR出来和其他人分享大家勺_相交流裨辛hl谰漏共同提高。在吸收厂别人有用的成果后再在}_作中通过结合实助、把自己有创意的想法运用到其中实现知识创新。如此小Ikl}Tl环企业的知识结构才会小断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和价值链。
2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和变苹早已显得力小从心知识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厂]一。知识就是力量对企业也是一样知识就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是利润的源泉。具体来讲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卞要有以下)助面的影响
2.1寻找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实现差异化竞争
价值链是区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卞要特征也是各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在物流活动中它小仅注重货物的流动更注重资金的流动以实现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价值增值2。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刊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价值链。并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准确把握市场)泳搏及时调整发展力向和经营策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作为近期的卞攻业务和远期拓展的力向。以集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2.2加强内外界联系信息交流更加顺畅
经济个球化和囚(’il}贸易的匕速发展对物流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出厂更高的要求也使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加强内部各部门和小同层级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及时反馈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业务操作的出错率。同时物流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递相勺_合作共同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企业与政肘各部门的1办调也越来越重要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企业小但能够及时厂解政)付部门的政策和规划力向也能实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卞管部门进行交流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谐统一3。特别是和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经常沟通能使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2.3优化物流力案提高决策能力
传统的物流运作需要企业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换但山于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比较多存在一定的小确定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实施知识管理以后企业现有的实物资源和积累的业务经验、解决力案等都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归类。客户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获取帮助知识管理系统根客户提交的业务要求进行分析、组合并自动厂卜成最优案做到及时响应和科学指导。对于系统自身小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得有益的建议和做出吏加合理的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完成一项业务会立即吏新和升级及时充实知识库与时俱进地紧跟若参后市场发展的步伐。:
2.4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物流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日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个球经济新的基调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因此绿色物流的概念也应运而厂}一。绿色物流的最终日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包括产品厂}一少扭、包装、储存、运送、回收等产品的整个厂卜命周期。例如集中库存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但增加厂一次运送的货物量也相应增加厂对燃料的消耗和对道路质量和面积的要求从而可能产厂}一定的负面影响货物的运送时间是安排在自天道路车辆比较多、交通拥挤时还是在晚上车辆较少、交通顺畅时运送}_具的选择是选择尾气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汽车还是选择相比之下污染较少能耗较低的火车……5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后通过建立智能化平台可以对上述情况自动做出分析选择最佳的运送路线、时间、车辆等。此外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企业还可以力便地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绿色厂卜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物流技术战略使用新技术、洁净型能源使用环保车辆以及利用(}PS.(}15等高新技术指导和规划物流系统循环物流战略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采取这此战略力面可以保护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力面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6。
3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
知识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厂新的变苹个球都已掀起厂“知识管理”的浪潮但其产厂}一的时间并小长在管理领域还属于新厂}一事物理论和实践力面也有待完善。保密、陇调、开放及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其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应包括以下儿个力面
3.1树立理念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认知度
要在企业内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让企业成员知道知识管理是什么对企业来讲有什么影响如何实施。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对员}_进行相关培训从概念到特点以及流程让他们在头脑里先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并真正愿意从心理上去接受它卞动参与进来。}_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内得到厂普遍认同推行起来就有厂一个良好的开端。社会是小断进步的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是小断更新的对员}_的培训小能昙花一现要坚持下去定期举行使员}_的能力循序渐进小断提高。
3.2建立知识网络实现内外部的知识交流共享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卞要是指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传播共享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在物流企业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内部网络把常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这此知识的成员和专家的情况保存在数据库中使员}_能力便地获取和共享。内部网络还应该具备一此功能模块力便成员间使用电r邮件、举行视频会议等7。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加强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充分汲取和利用有益的外部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3重视激励形成知识体系的“滚雪球”效应
员工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动力实现有效地知识管理需要他们贡献出自己的}_作经验、教训、独特的技能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对于卞动将自己的知识在企业内共享的员}_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力面的例如}_资、股权等也可以是精神力面的使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厂相应的回报在为企业创造厂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厂自己的人厂}一价值。在员}_功于创新的时候企业可以将惩罚#JL制设定限制明确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可以有多大程度的失误和损失允许范围内的失误可以免除惩罚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员}_创新的积极性。有厂员}_卞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企业的知识体系才可能越来越完善。
3.4进行组织结构变苹设立知识管理部门
传统企业的职能型组织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领导在作业过程中过于注重制度化这虽然有益于组织活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却小利于发挥员}_的卞观能动性也使组织失去厂创新的源动力。中一纯事业部组织相比职能型组织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施知识管理有必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建立现代事业部组织建立专门的知识中心设立知识卞管(:KO"o知识中心在知识卞管的领导下负责对企业现有知识资源进行优化并小断创新提高整个企业和员}_的知识水平。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物流成本管理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操作性强。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应用。学生只学会空洞的理论知识而不懂应用,到企业后还得从零学起。因此,迫切需要对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合笔者多年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经验,下面谈一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进行改革。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和所需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或目标设计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之目的。
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笔者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教学时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方法,实际上是将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有机结合,包括知识点和任务实现两大主要部分,一方面使得项目与理论知识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实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完美结合。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指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从某一实践项目的训练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程序与策略的典型范式。它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引入,教师指导和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并作出评价。
根据这个思想,笔者在构建项目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模块。
一是“项目目标模块”,设计理念是实施项目之前要明确告知学生本次项目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项目能学到什么,怎样达到目标,哪些内容可以一般了解,哪些内容要求重点掌握,做到目标清晰,心中有数。
二是“知识点模块”,包括实施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
三是“项目实施模块”,包括项目在分解成任务时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和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任务的同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是“实施评价模块”,评价与归纳是项目的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在每组学生各自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并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个别点评和整体评价。
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下面以物流成本预算的教学为例,介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教师介绍本次项目的目标,即要求学生了解物流成本预算的概念和和物流成本预算体系,掌握物流成本预算步骤和物流成本预算方法,能够填报和编制企业业务成本预算表,能执行物流成本预算并监控、分析、评估预算执行效果。
第二,教师讲授物流成本预算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物流成本弹性预算和物流成本零基预算的概念、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整体理解和认识。
第三,教师提出项目的目标任务,由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独立完成。
首先,由教师提出两个任务:运用弹性预算法进行物流成本预算和运用零基预算法进行物流成本预算,并提醒学生要把预算编制得有理有据,预算编制的相关数据信息和资料的数量、质量、连续性和系统性十分重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意各种辅助预算编制得资讯、数据和资料。
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形成项目小组,并分配任务:
(1)将学生按4~6人分成几组,人数不能超6人,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并按本次任务的要求确定小组组长、组员分工。为了每位学生尽可能得到全面训练,不同任务的小组组长应由每位组员轮流担当。(3)规定任务完成的期限、验收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考核标准。
最后,每组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运用在课堂上、书本上、其他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独立地完成任务。
第四,学生完成项目报告。
每个项目小组在完成任务后,应该集体讨论并完成一份项目报告。该报告应该能够反映物流成本预算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关键问题,通过此类问题的解答和完成,使学生达到理论上的提炼升华。
第五,教师进行项目评价。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由每组派出一到二位组员汇报发言,总结本组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由全班讨论。
教师应该检查每个项目小组的项目报告,并对学生做出点评:是否能完全理解并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是否具备知识技能;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运用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最后,教师应该按照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物流成本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和操作的技能,使得学校培养和企业应用在项目的实施中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曲建科,杨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陈大波,龙振华.浅析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8)
[3]谭劲芳.关于高职“物流成本管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7)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29.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04-02
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本科院校需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理论教学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性的社会需求的人才。
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攀升,我国许多高校应社会需求开设物流专业,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本科物流教育主要有物流管理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方向)等。近年来,各地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物流人才,依然难以应对物流人才紧缺的现象,同时,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物流行业的职位和岗位要求的矛盾也极为突出。为解决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设置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的重心,而要培养出掌握物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物流相关专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相对应的实训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物流产业发展对物流人才能力需求的特征,探索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设置的问题,提出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训课程设置框架,以促进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
一、企业对物流人才能力需求的特征
从事现代物流系统中各岗位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承担运输、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具体的物流活动,而且又要对系统中的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进行科学管理,并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职能。因此,企业对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体现出以下特征:
1.1 物流人才的层次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是多样性的,根据物流职业层次,现代物流人才分三个层次,即基层的物流操作人才、中层的物流管理人才和高层的物流管理人才。
1.2 物流人才的专业化和复合化性。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这意味着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呈现既专业化又复合化的特点。职业岗位的复合化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化。职业岗位的专门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
1.3 物流人才的创新性。物流活动的形式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单一形式以及以上多项物流活动的综合形式;物流需求对象包括生产制造商、商业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物流服务的对象包括生产和商业企业自营物流以及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等。物流运作模式的多样性及灵活性,要求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灵活处理不同境况下的业务,满足物流多样性的需求。
二、实训课程的设置目标及原则
实训课程的设置目标,旨在开展实践教学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就是要采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向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征,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强调通过实践教学加强物流教学实验和实训,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物流管理手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专业化和复合化及创新性的要求。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实训课程的原则应遵循以下几点:
2.1 需求导向原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内容要紧跟市场需求,突出实用性。
2.2 可操作性原则。实践教学环节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设置实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实训课程,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模拟教学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等可操作性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3 先进性原则。实训课程的教学优先考虑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增强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实训课程设置框架
3.1 物流岗位和人员能力分析。 物流行业岗位覆盖范围广,主要包括:从操作层面上看,面向仓储业务的岗位有货物收发、理货、商品配送;企业物流管理的岗位有采购、物流规划设计、跟单;物流营销业务的岗位有物流营销、客户服务等;运输业务的岗位包括运输调度、车辆管理等;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岗位有报关、报检、货运等。从中层管理层面上看,面向物流管理的岗位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部门管理、物流策略分析等;高层次管理人员要从基层管理积累经验,具备综合管理和统筹运作的能力。而高校培养物流人才则主要面向操作岗位,进而走向中层管理岗位和成为高级管理人员。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物流岗位的分析和定位,确定岗位所需人员的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
一是高层次的管理和操作能力,包括物流业务管理、计算机操作、英语应用等;
二是细分的具体业务的管理和操作能力,包括商品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输调度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管理等;
摘要: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保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 实践教学 对策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同时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有力保证。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学生操作技能欠缺。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未能突显实践教学
物流管理是复合型服务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高,操作性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保证,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对专业性、技能性人才的需求。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设计仍采用学科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实践教学包括了认识实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很多高职院校因缺乏师资和必要的实训条件,没有设置认识实习和校内实训环节,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例过小,没有从根本上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论教学过程中中往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的运用,忽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操作技能低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相对缺乏,模式单一
首先是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投入不足。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有了加强物流实践教学的意识,但由于受到资金、场地等的限制,校内实训室建设投入不足,未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少院校没有建立物流实训室,只购置了一套物流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软件模拟训练,教师和学生的校内实践活动机会较少,动手操作能力难以提高。
其次是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单一。不少高职院校虽建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但多数校外实训基地仅能满足参观式、认识型的实习,操作型、运营型的实习机会很少,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虽然当前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力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对产学合作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双赢机制,缺乏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保障,多数企业不太乐意接受学生实习。此外,每个企业都会有特定的生产运行周期,只有在生产淡季时,企业才愿意提供一些岗位给学生实习,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 物流实践师资力量缺乏
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晚,培养的物流人才不多,科班出身和经过实践锻炼的“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更少,很多物流教师是从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整体水平较低,数量较少。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的培养,导致物流的毕业生职业岗位操作能力欠缺,适用性较差,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4 物流实践教学管理不科学
教学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管理和规章制度、评价体系等软件管理。它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过程复杂,管理难度大,需要投入较大。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成立物流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机构,有的院校虽然成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执行起来往往流于形式。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缺乏考核标准。毕业实多半是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不统一组织,又无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差:考核标准不够具体清晰,实习结束后普遍只有实习鉴定,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师资建设和考核体系等方面采取以下对策。
1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教学计划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显高职院校的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大致包含三个阶段的内容:第一阶段是物流认知实践学习,可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采用现场调研、访问专家、参观企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物流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增加对物流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货物出入库管理、货运、订单处理等课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可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目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第三阶段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经过综合性实训课程的训练,尤其是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这种综合实训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熟悉从业环境,大大提高学生的物流专业操作技能,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在物流的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优势,使教学过程集声、图、案例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案例教学、演示教学、模拟实训、讲练结合、示范模仿、企业调研等教学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能让学生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作出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教学法通过幻灯片、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物流业务操作过程,可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物流管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可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
模拟实训法通过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流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物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相对校外实训而言,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
讲练结合法是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理论应用的能力,
也熟悉了物流的业务流程。
3 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建设校内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提。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功能齐全、规范实用的物流实训室,构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使其熟练掌握物流的专业技能。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场所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提供的是现场实践场所,还可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通过与物流企业、商贸企业、货运基地、港口企业等沟通协调,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物流项目,从而学习和掌握物流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操作技能,成为实用型人才,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大力加强物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实践师资水平决定物流实践教学水平。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高等学校的教师素质,而且应该具有一定时期的企业工作经验。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教师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制定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政策,鼓励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专业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经验交流和观摩学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积极聘请一些物流企业或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物流兼职教师。他们不仅能按照实际物流企业的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实训,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提供物流典型案例,可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5 切实加强物流实践教学管理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物流管理专业;情境教学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更高要求,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学术界所认同,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并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解决高职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实践等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指导和教学范式。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重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不再是按照学科及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构建,而是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把教学内容归为四个学习范畴,即:入门和概念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和功能性知识;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知识(如图一)。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求与职业的关系,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以“职业活动”为逻辑起点,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使“行动导向”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行动导向”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一方面,项目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学生以独立或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对工作成果评价等,从而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另一方面,情境学习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认知实习法。即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让学生对管理实践活动有一个初步的的感性认识。认知实习时间可以安排在开课后的第二或第三堂课,请企业介绍其管理系统和管理经验等。
(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物流情景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物流活动中各种矛盾的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案例阅读、分析准备、课堂讨论、心得与发现的记录、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总结和评价等环节,其中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对案例进行不同假设、角度及层次的透彻分析,引导学生不确定性分析,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实训实习。组织学生结合重点章节内容,到物流企业进行调查,或设计相关物流场景,由学生自主设计、讨论并形成物流方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创业计划竞赛。由教育部设立或主办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都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协作性。以上活动都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极好载体,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沙盘模拟采用分组式教学,将学生分成4~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管理团队,围绕与培训主题相关的经营活动,借助形象直观的沙盘教具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推演过程。课堂上,老师通过分组讨论、集中研讨、角色扮演、情景演练、案例分析点评等手段,确保学生对先进经营思想及方法的掌握。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一)教学设备和环境要满足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需要。如仿真企业的实训场所,满足分组教学的实训设备,适用于讨论教学的教室,用于教学中展示的媒体、卡片等。
(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充分熟悉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二是在实施教学前,要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依据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安排学习内容。三是要严密组织好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在遇困难时要不断帮助、鼓励他们。四是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检查,对教学组织是否合理、培养质量是否满意等进行总结。要满足以上要求,教师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但由于学校固有机制、企业引进人才的障碍及生师比偏高等原因,师资队伍双师质量还有待提高,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难度较大。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应是集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于一身的人才,这是高职企业管理情境教学成功的保障。
(三)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日后工作环境的案例体系。数据显示,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已稳居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户。然而出于对西方教学方法的盲从或教学态度不严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习惯于从国外知名商学院的教材或报纸杂志、网络上摘取国内外顶尖企业的各类案例,如通用、IBM和海尔、联想等,这对大部分就业于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工作环境针对性不强,不利其日后管理知识应用。我们认为,高职企业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应以“普通而典型”为原则,以国内企业案例为主,以中小企业案例为主。因此,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日后工作环境的案例体系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企业管理教学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任聪敏.近二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关键词】误吸;窒息;抢救;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99-0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5岁,因突然腰痛伴下肢麻木乏力一周加重1天,于2011年2月25日收入骨科住院治疗。有慢支炎病史,推入病房。入院查体: T: 36.4 ℃ , P: 94次/分 , R: 20次/分, BP:113/74mmHg 。神清合作,心肺无明显异常。腰背无畸形,双下肢腹股沟平面以下感觉减退,肌张力正常,病理体征未引出。辅查:胸腰椎CT示:胸12椎体轻度骨质增生;L3-4、L4-5椎间盘膨出;L2-5轻度骨质增生。入院诊断:双下肢麻木乏力待查;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骨质增生症;慢支炎。
入院治疗:立即给予脱水活血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不仅无好转且有加重的趋势。感觉障碍增加,平面上升。次日请神经科会诊后考虑为“脊髓炎”转科治疗。给予地米抑制免疫,头胞哌酮舒巴坦抗炎,血塞通活血,甘露醇脱水消肿,泮托拉唑制酸, VitB1、VitB2营养神经及吸氧等对症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2 抢救过程
2011年3月2日15:50,患者无诱因突然出现气紧气喘,双肺闻及少许哮鸣,立即加大吸氧流量,取半卧位,静脉滴注氨茶碱平喘,但无明显效果。继而发生呼吸窘迫,意识丧失,呼之不应,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立即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行胸外心脏按压,吸痰,症状无缓解且紫绀更加明显,末梢血氧饱和度已降至73%,紧急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经气管插管吸痰。结果吸出较多黑色块状物,由于气道受到外力的刺激,患者呛咳喷出一直径约4×4cm大的黑色团状物(仔细观察是黑木耳,询问家属确定是午餐所食),用弯钳夹出后随之呼吸逐渐好转,面色变红润,血氧饱和度迅速升至90%,继之升至98左右。在抢救的同时给予地米10mg静脉推注,甲泼尼龙80mg静滴,以减轻脑水肿,解除呼吸道痉挛。实施上述措施后,患者意识逐渐清醒,自主呼吸恢复良好,1小时后给予拔管,自主呼吸正常。
3 护理体会
3.1 发现病情及时: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护士加强了巡视,因此在第一时间内发现了病人的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了争分夺秒的抢救,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3.2 抢救措施得力: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大吸氧流量,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有效措施,为观察病情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吸痰、行胸外心脏按压、紧急插管,抢救措施及时正确。并继续通过插管吸痰,结果吸出大小不等的多块食物残渣,不仅确定了其突然窒息的原因并及时有效的解除了气道梗阻,使患者转危为安。
3.3 抢救用药正确:及时给予了减轻脑水肿,解除气道痉挛的药物,使患者在抢救成功后无脑组织的损害。从而保证了患者在生命得以延续的同时又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4 体现团队精神:从发现病情到抢救成功,仅用时几分钟。医护人员团结协助,口头医嘱执行准确迅速,多项抢救措施同时进行,保证了抢救生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5 健康教育:这一案例再次提示我们积极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5.1 积极治疗原发病,尤其对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应该有效地给予抗感染,维持患者正常的吞咽功能。
3.5.2 选择合适的食物:老年人应以软食、半流质、清淡饮食为宜,避免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引起呛咳而误将食物吸入气道中。
Abstract: Logistics is a subject with strong operability and system, while this requires the school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operability in a short time. Hubei Finance & Taxation College has adopted the multi-faced internship management measures, students not only study professional basic theory but enter the enterprise directly to do internship, so as to accept the occupation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occupation skills.
关键词: 物流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措施
Key words: logistics;internship;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77-02
1 物流专业顶岗实习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物流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物流实践能力,使物流实践性环节成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载体。通过顶岗实习,找出差距,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向,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实际操作有着特殊的要求。通过顶岗实习强化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物流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是大力提升学生技能和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2 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初到实习单位,由于年纪较小、为人处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各种因素造成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盲目跳槽,整个顶岗实习工作处于不稳定阶段。出现频繁跳槽现象,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2.1 学校对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监督因素 从根本上讲,顶岗实习仍然是在校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的验证环节,是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锻炼环节,是课堂教育对于企业的一个延伸。所以,顶岗实习工作应由学校统一领导,确定的实习目标,明确实习任务,在实习企业的组织指导下完成。如果把顶岗实习简单地当作是学生就业的序曲,简单地看作“顶岗”工作,而忽略了其“实习”的性质,学校将实习学生交给人力资源公司或实习工厂后便放手不管,放任自流,不派专人跟踪管理,完全依赖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考查,这将对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以及学生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隐患。
2.2 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 顶岗实习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对于刚接触实际工作,必然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极易产生生理、心理的疲劳,压抑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2.3 仅看重待遇因素 刚进入企业的学生,眼高手低,心高气傲,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辨析是非的能力普遍不强。过分看重工资待遇,没有充分考虑实际特点,选择职位。
3 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3.1 顶岗实习前的宣传发动工作
3.1.1 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 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让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把握好实习与学习的关系,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要他们服从学校实习派遣,服从实习单位安排,踏踏实实工作。
3.1.2 举行优秀毕业生实习经验交流会 为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举行优秀毕业生顶岗实习经验交流会,让优秀毕业生分别同师弟、师妹们交流了实习体会。让即将踏上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能够让自己提前与社会接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让即将踏上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感悟师兄、师姐们的话语,好好珍惜在校学习机会。
3.1.3 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教育 可以通过专门课程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在“钱本位”短视性价值观的指引下,一切以“报酬”的高低作为自己选择工作与否的依据,这是一个十分危险,对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不利的事情。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高职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选择和决策的技能。
3.2 顶岗实习的组织工作
3.2.1 尽可能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应尽可能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前均须由实习单位、学校及学生三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顺利地进行。为保障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学校成立顶岗实习教学指导小组,进行具体组织实施。
3.2.2 分组定人指导模式 学生的实习指导根据岗位分组情况指定专业老师指导。各分组老师需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专业培训,跟踪学生的整个顶岗实习过程,并给予实习建议,负责知识总结,组织学生交流等工作。分组定人指导模式有助于提高实习培训、实习建议、知识总结、实习交流等环节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3 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纪律要求 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员工,这就要求学生服从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安排和管理。要求学生按照顶岗实习计划、工作任务和岗位特点,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
实习学生要严格遵守实习纪律,按时到岗,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因特殊情况需要终止实习的,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实习单位批准,报学校备案。擅离岗位者,实习考核按不合格处理。
3.3 顶岗实习中的跟踪管理工作
3.3.1 采取“全程式指导”或“巡回式指导”方式 采取“全程式指导”方式的,指导老师可采取电话、短信、网上留言、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指导老师应将指导过程、指导内容及存在问题及时做书面记录,对发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
3.3.2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定岗实习的学生脱离学校环境,对新的职业环境不了解不熟悉,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产生就业恐惧心理。因此,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学校要根据班级学生实习的情况,成立若干个实习小组,推选出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小组组长,建立实习网络,组建组织机构。
3.3.3 发挥网络平台,适时跟踪管理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QQ、短信、飞信、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与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进行跟踪管理。
3.3.4 对症下药,提供个性化指导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会遇到多种具体问题,学校要积极疏导和缓解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产生的心理压力、信心不足、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走出困境。同时学校还要依据职业心理辅导理论,帮助学生在实习期间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就业准备。
参考文献:
[1]湖北财税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G].武汉:湖北财税职业学院,2013.